铑-双膦配合物的角咬效应对1-十二碳烯催化加氢甲酰化的影响

铑-双膦配合物的角咬效应对1-十二碳烯催化加氢甲酰化的影响

一、铑-双膦配合物的咬角效应对催化1-十二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何璇,贺友,赵明,孙环,张谦温,孙锦昌[1](2022)在《烯烃氢甲酰化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近年来烯烃氢甲酰化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氢甲酰化反应的问题。重点介绍了手性配体在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中表现出的优越性,如能够提高产物中末端醛基比例。长链烯烃氢甲酰化反应因其催化剂难以回收导致其发展仍有局限;为解决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局限性,开发出了多种新型催化剂和配体;使用水作为溶剂的两相反应体系能够解决催化剂回收的难题,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何晓飞[2](2021)在《钴催化α-烯烃氢甲酰化反应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氢甲酰化是将烯烃转化为醛的反应。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Co催化的α-烯烃氢甲酰化反应机理、化学/区域选择性、膦配体立体效应、对映选择性进行了理论研究。HCo(CO)4催化α-己烯氢甲酰化区域选择性取决于α-己烯C=C键与Co-H键加成方式。支链反应路径过渡态B-TS1能垒(6.69 kcal/mol)比线性反应路径过渡态L-TS1能垒(6.55 kcal/mol)高0.14kcal/mol,表现为差的区域选择性。H2借助HCo(CO)4物种形成醛产物存在path1和path2两条反应机理;path2需在较低温度(25℃)进行,且反应速率与CO压力成反比;较高的氢甲酰化温度有利于H2吸附活化、且H2浓度大,path1是主反应机理;提高CO浓度,可抑制氢甲酰化化学选择性反应;庚醛C=O双键与Co-H键加成方式不同,正庚醛加氢还原生成正庚醇过程具有A、B两条反应路径;H2氧化加成决速步骤反应能垒(29.83 kcal/mol、37.67kcal/mol)过高,需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副产物甲酸庚酯生成反应决速步骤能垒仅为20.01 kcal/mol,易发生。Co(Ⅱ)催化α-已烯氢甲酰化,C=C双键与Co-H键以平行方式配位(中间体为INT1L和INT1B),归因于配位Co(Ⅱ)催化中心的立体效应;类似地,C=C双键与Co-H键加成方式的不同是形成区域选择性的唯一原因,线性醛产物选择性差。膦配体(L)具有强吸电子能力,能提高HCo(CO)2L的活性与稳定性。同时PPh3配体具有大的空间位阻,能抑制α-己烯C=C双键与活性中间体Co-H键的加成反应。形成支链烷基钴中间体与形成直链烷基钴中间体的能垒之差(ΔΔE)为2.73 kcal/mol,表明支链烷基Co中间体形成困难,而直链反应路径加成占有热力学优势。膦配体电子效应与位阻效应共同决定C=C双键与Co-H键加成反应方式,且有利于直链反应路径加成,产物以形成直链醛为主。Binaphos双膦配体Rh催化剂活性中间体强的立体效应,有利于α-烯烃C=C双键与Rh-H键以平行构象(INT19R1ax、INT19S2ax)作用,促进催化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即R1和S2两条反应路径。R1路径过渡态的能垒比S2路径的能垒高0.95 kcal/mol,产物对映醛选择性良好。

朱训焜[3](2021)在《钴金属配合物催化的烯烃官能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在有机合成化学中,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的碳氢官能化反应已成为构建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的重要方式。尽管目前二组分的碳氢官能化反应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不同偶联底物实现连续的三组分碳氢键加成以构筑复杂分子骨架的反应仍需进一步发展。其中,过渡金属催化的芳烃、二烯和羰基三组分反应是合成烯丙基醇的一个理想的方案。但因为二烯底物中存在多个不易区分的C=C键,因此控制区域选择性是该类烯烃底物双官能化反应的主要挑战。此外,1,n-烯炔类底物因其本身的结构特点,在碳杂环骨架构建方面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优势。过渡金属催化的1,6-烯炔的对映选择性环异构化反应和相关的还原环化反应是获得手性五元碳环和杂环结构单元的有力途径。因为烯炔与过渡金属有多种配位方式,因此也会导致多个竞争性反应的发生。本论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研究了 Cp*Co(Ⅲ)催化的三组分C-H键向萜烯和甲醛加成的具体反应机制。该反应包括以下基元步骤:C(sp2)-H活化、迁移插入、β-氢消除、氢化物重新插入以及C-C键形成。计算结果表明迁移插入步骤是整个催化循环的决速步,并且相关的势能面成功地解释了实验上观察到的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源于C-C键的形成,椅式过渡态中的醛取代基与Cp*环之间的空间排斥作用是产生立体选择性的内在原因。迁移插入过程决定了该反应的区域选择性。我们采用能量分解方案进一步定量分析了不同类型相互作用对区域选择性的贡献。对于2-烷基取代的1,3-二烯,与4,3-插入中相比,在3,4-插入中的轨道相互作用本质上更有利,但其显着的空间位阻效应最终使其与4,3-插入相比是不利的。尽管1,2-插入与4,3-插入类似,甚至具有较小的空间效应,但计算表明1,2-插入是四种可能的插入方式中最不利的一种,这归因于σCo-C和π*C=C之间的轨道相互作用降低。本论文还对过渡金属钴催化的1,6-烯炔与频哪醇硼烷的不对称硼氢化/环化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反应的催化循环过程包括烯烃插入、炔烃插入、σ-复合物协助的复分解反应等基元过程。因为金属Co(Ⅰ)的电子组态为3d6,其相应的金属配合物可能存在单重态、三重态以及开壳层单重态。本论文对三种状态下的能垒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并根据比较得出最优通道。由烯烃配位的中间体开始的烯烃插入,炔烃插入,σ-复合物协助的复分解过程为最优反应通道。烯烃插入过程是该反应通道的决速步,手性双磷配体与底物产生的空间位阻效应是决定反应选择性的主要因素。本论文对金属钴催化的二烯烃和1,6-烯炔底物的官能化反应机理的详细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空间位阻和轨道相互作用在控制二烯的区域选择性中的调控机制,对进一步发展廉价过渡金属催化的烯烃官能化反应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陈乐乐[4](2021)在《ZIF-8限域膦配体催化剂的制备及氢甲酰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氢甲酰化反应是指烯烃与合成气反应生成多一个碳原子醛/醇的催化过程,具有100%原子经济性。其产物广泛应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如表面活性剂、医药中间体等。目前,低碳烯烃的氢甲酰化反应已经成熟,但高碳烯烃的氢甲酰化反应仍存在催化剂活性低、稳定性差等问题。基于均相催化高活性和多相催化易分离的特点,本论文将含膦配体限域于ZIF-8材料中,开发一种高效稳定的限域催化剂用于1-辛烯的氢甲酰化反应,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负载膦配体的ZnO小球为牺牲模板原位生长ZIF-8,制备P-Rh/ZnO@ZIF-8催化剂,探究其高碳烯烃氢甲酰化催化性能。结合表征分析发现所制备催化剂在ZnO表面成功生长ZIF-8壳层,催化剂在压力2.0 MPa、温度90°C条件下反应2 h,转化率为69%,壬醛选择性超过20%,但循环稳定性不佳。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载体ZnO在被配体刻蚀过程中,表面的膦配体发生脱落,导致限域配体含量降低,在氢甲酰化反应过程中不能有效稳定活性物种。(2)考察了溶剂热法和双溶剂法原位限域PPh3,制备PPh3-Rh@ZIF-8催化剂。结合表征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可限域PPh3配体,其中双溶剂法限域膦配体的含量更高,所制备催化剂在压力2.0Mpa、温度90°C条件下反应2 h,1-辛烯转化率高于98%,壬醛的选择性超过45%,循环三次催化性能小幅度下降,结合表征分析发现双溶剂法PPh3-Rh@ZIF-8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ZIF-8发生重构,导致催化剂稳定性逐渐降低。(3)为了提高催化剂在氢甲酰化反应条件下的稳定性,以双溶剂法制备的PPh3@ZIF-8为载体,制备Rh-P@ZIF-8催化剂。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经Na BH4或者氢气还原后,ZIF-8结构在反应前后结构稳定,还原过程中PPh3发生分解与金属Rh形成稳定化合物,显着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1%Rh-PPh3@ZIF-8 Na BH4催化剂在压力2.0 MPa、温度90°C条件下首次反应2 h,1-辛烯转化率高于98%,壬醛的选择性超过30%,但循环五次醛的选择性下降较为明显,经表征分析是由于Rh金属流失所致。然而1%Rh-P@ZIF-8 R300催化剂在相同反应条件下,1-辛烯转化率高于98%,壬醛的选择性超过30%,且循环五次催化性能无明显下降,稳定性显着提高可能是由于氢气还原处理后,金属Rh与三苯基膦分解形成的磷形成稳定的囊状Rh-P化合物,抑制了反应过程中金属Rh的流失。

邱玉琴[5](2021)在《三苯基膦功能化有机分子笼的合成及其在烯烃氢甲酰化反应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烯烃氢甲酰化反应(Hydroformylation)被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和医药等领域。其主要产物醛是许多化工药品和试剂的中间体,可以用来合成羧酸、醇、胺等一系列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化合物。目前,Rh/PPh3均相催化体系由于具有活性高和选择性好等优点,在氢甲酰化的工业应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多孔有机笼(Porous organic cages)是一类新兴的多孔有机材料,因其独特的大位阻笼型结构,通过引入配位点,可直接作为特色催化剂或配体进行催化应用。而且其在一些常规有机溶剂(如乙酸乙酯、二氯甲烷)中表现出优异的溶解度,这种因可溶性带来的“溶液可加工性”为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提供了优势突破口。将多孔有机笼和金属物种进行配位,可以制备基于笼配体的新型催化材料。本文将三苯基膦结构嵌入到有机分子笼中,同时引入具有供电子效应的甲基和吸电子效应的氟原子,制备出四种有机笼型配体meta-F-Cage、meta-2F-Cage、ortho-Me-Cage和meta-Me-Cage,应用于烯烃氢甲酰化反应中并测试其催化性能。第一章和第二章简单概述了多孔有机笼和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发展,梳理总结了设计思路和合成方法,提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并且介绍了实验部分的用品和分析测试方法。第三章,分别利用氟原子和甲基取代的溴代苯甲醛为初始原料,用原甲酸三乙酯对羰基进行保护生成相应的缩醛,接着经格氏反应生成相应的醛基取代的三苯基膦单体,最后和手性环己二胺通过亚胺缩合反应,制备了四种具有不同电子效应的亚胺类有机笼meta-F-Cage、meta-2F-Cage、ortho-Me-Cage和meta-Me-Cage,并利用核磁共振(NMR)、高分辨质谱(HRMS)、X射线粉末衍射(P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X射线单晶衍射等测试方法对有机笼配体进行了结构和稳定性的表征。在第四章中,将制备得到的meta-F-Cage、meta-2F-Cage、ortho-Me-Cage和meta-Me-Cage分别和铑配位形成均相Rh/Cage催化剂,应用在1-己烯氢甲酰化反应中探究其催化性能,表现出了优于传统催化剂和简单配体(L1~L6)的催化活性和醛选择性。最后,选用Rh/meta-Me-Cage均相催化剂对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底物适用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该种催化剂在催化1-己烯、1-辛烯、1-庚烯、苯乙烯氢甲酰化反应中均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区域选择性。

吕锦鹤[6](2021)在《钯催化的水相炔烃氢羧基化反应和均相羰基酯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环境友好和高效的合成方法是当前化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金属有机催化化学在该方向表现出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成为实现目标的关键方法之一。以C1组成元素CO为碳源的羰基化反应,由于反应底物和反应类型符合当前环境友好的研究方向,因此引起广泛的研究。羰基化反应可生成醛、醇和羧酸衍生物等重要的化工原料,这些化学品可以进一步转化成各种化工产品和生活用品,所以羰基化反应是重要的工业化反应类型之一。本论文分别研究了炔烃的氢羧基化反应和羰基酯化反应。在炔烃氢羧化反应研究中,以水作为反应溶剂,重点研究了催化剂的底物适应性和催化剂循环性。另外,在炔烃的羰基酯化反应的研究中,发展了以简单易得的dppf为配体,水代替传统的酸作为添加剂的催化体系。同时,本文介绍的两种方法中CO都采用相对较低的压力,具有工业化的潜力。1.α,β-不饱和羧酸是许多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重要结构基元。这类重要的羰基化合物也是非常有用合成砌块,可以合成许多重要的杂环,如呋喃、吡咯烷酮、内酯、吲哚嗪、二氢吡喃酮和γ-烷基烯丁烯内酯等。本文发展了一种水溶性的Pd催化剂(Pd/Sulfoxantphos),并将其成功应用于炔烃与CO和H2O的氢羧化反应。以水作为反应溶剂,该催化剂可以催化各种对称和不对称炔烃的氢羧基化反应,以相对较高收率(50-99%)、高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得到相应的α,β-不饱和羧酸产物。由于水溶性钯催化剂很容易从产物中分离出来,实现了催化剂可循环使用,经测试在循环使用5次后仍保持较高的活性。通过1H NMR表征观察到催化活性的Pd-H配合物。同位素标记实验表明,H2O的O-H键断裂对反应活性有重要影响。2.以Pd/dppf为催化剂,成功将其应用于炔烃的加氢酯化反应。以甲醇为溶剂,该催化剂可以催化对称芳基炔烃和烷基炔烃的加氢酯化反应,以较高的收率(80-90%)得到对应的α,β-不饱和酯;该催化体系对甲基、甲氧基和卤素等官能团都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当以乙醇替代甲醇作为反应溶剂时,反应收率有所降低。

周锡兵[7](2020)在《钯催化的新型胺羰化和还原偶联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羰基化反应是合成羰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过渡金属催化的胺羰基化反应是合成酰胺的高效方法。钯催化的氢胺羰基化反应可以直接由烯烃或炔烃以100%的原子经济性构建酰胺,但是由于作为亲核试剂的胺具有碱性导致催化活性物种钯-氢络合物难以有效生成,并且胺的强配位能力也会通过形成“Werner型络合物”导致钯催化剂中毒。因此,如何通过底物的设计和催化体系的调控来发展高效的策略,克服钯催化的氢胺羰基化反应中的“碱性壁垒”和胺的强配位性导致的催化剂失活,是目前羰基化发展的难题。基于此,本论文分别以碱性和配位性较弱的简单酰胺、含有sp2-N的吡啶、喹啉、恶唑啉、亚胺等为胺基源,通过催化剂体系的调控,发展了一系列高效的新型胺羰基化反应。为酰胺、具有生理活性的含氮杂环的合成提供了高效的合成方法。在对上述羰基化反应机理的理解和CO可以作为还原偶联反应的还原剂的偶然发现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以H2作为唯一还原剂的还原偶联反应,有效地解决了传统Wurtz型还原偶联反应需要使用超化学计量的金属还原剂这一问题,为发展绿色的还原偶联反应奠定了基础。1.基于酰基-钯物种与简单酰胺化合物的转酰化反应,使用简单酰胺作为胺基源,在优化的条件下,在30 atm CO氛围中以2 mol%的Pd(t-Bu3P)2为催化剂时,反应以最高89%的收率和最高98:2的区域选择性从芳基烯烃构建了支链型酰胺;在10 atm CO氛围中以2 mol%的Pd(MeCN)2Cl2/XantPhos为催化剂时,反应以最高89%的收率和最高>99:1的区域选择性从烯烃构建了直链型酰胺。对于克级反应,催化剂载量可降低到0.02mol%(TON=3500),这证明了反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我们通过控制实验证明了催化循环中转酰化反应的发生,基于此,使用5mol%的PdI2/XantPhos作为催化剂发展出了分子内的氢羰基转酰化反应,能够分别得到五至八元环的内酰胺化合物。此外,该方法还可以采用廉价的NMP·DCl或者DMF-d7为氘源以较低的成本合成氘代的酰胺。2.基于芳香性C=N键物种与酰基-钯中间体还原消除-氧化加成的串联反应首次实现了芳香性C=N键对酰基-钯物种的形式插入,并通过独特的底物设计实现了以含有sp2-N的氮杂芳烃为胺基源的钯催化氢胺羰基化环化反应。在优化的条件下,在30atm CO氛围中以1 mol%的Pd(t-Bu3P)2为催化剂时,反应以100%的原子经济性和最高98%的收率构建了喹啉酮,对于克级反应,催化剂的载量可降低至0.1 mol%。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实验和控制实验表明,C=N键对酰基-钯物种的形式插入确实发生于反应催化循环中,然后经历了独特的远程质子耦合的电子转移,得到了预期的产物并完成催化循环。通过该方法合成出的喹啉酮是一类具有可调控的发射波长的和良好的光致发光性能的荧光化合物,这类化合物还可以通过Pd/C氢化合成相应的哌啶和吡啶酮。3.在论证了酰基-钯物种能被C=N键物种所捕获生成高活性的N-酰基亚胺阳离子物种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羰基化反应生成的N-酰基亚胺盐来对C=N键进行活化,并使其发生双官能团化反应,发展了一种新型的、高效的钯催化的C=N键胺羰基化双官能化环化反应,使用未活化的氮杂芳烃或者亚胺作为胺基源,在优化的条件下,在1 atm CO氛围中以5 mol%的Pd(t-Bu3P)2为催化剂时,反应以最高97%的收率构建了喹唑啉酮。反应还可以用廉价的原料一步合成具有优秀抗肿瘤活性的吴茱萸碱及其类似物。4.基于酰基-钯中间体的β-氢消除反应,我们发展了一种新型高效的钯催化氢胺羰基化[2+2]环化反应。使用含有sp2-N的亚胺作为胺基源,以苯基-1,3-丁二烯为模板底物,通过系统的条件筛选,确立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在40 atm CO氛围中以5 mol%的Pd(t-Bu3P)2为催化剂,5 mol%的NMP·HCl为助催化剂,20 mol%的TMSCl和20mol%的吡啶作为添加剂,NMP为溶剂,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12小时。在此优化条件下,系统研究了含有各种取代基的芳基甲醛衍生的亚胺、烷基醛衍生的亚胺和含有各种取代基的芳基-1,3-丁二烯、苯乙烯、环己二烯、1,3-丁二烯之间的反应性能,得出了规律性的认识。这些反应底物在上述反应中显示了较好的反应活性,并最高以94%的收率和一定的非对映选择性以100%的原子经济性构建了β-内酰胺。5.我们使用氢气这一最绿色经济的还原剂,在优化的条件下,当使用烯丙胺作为底物时,在1 atm H2氛围中以2mol%的PdCl2/DPPB为催化剂,反应以最高94%的总收率构建了 1,5-二烯,对于克级反应,催化剂的载量可降低至0.1 mol%;当时用烯丙醇作为底物时,在1 atm H2氛围中以2 mol%的PdCl2/DPPB为催化剂时,加入20 mol%的NEt3作为添加剂,反应以最高93%的总收率构建了 1,5-二烯。该反应克服了氢气参与的反应中常见的氢解和氢化副反应,高化学选择性的实现了 1,5-二烯的高效合成,并且很好地控制了产物中双键的E/Z选择性。动力学实验表明,这个反应对钯呈二级反应,对底物呈零级反应,表明了底物不直接参与决速步骤,并且在反应决速步骤中可能存在着两个钯中心。

闫鑫[8](2020)在《新型四齿膦配体的合成及其在混合碳四氢甲酰化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醛类物质是很多化工和医药产品的重要中间体。2019年,全世界醛类物质的产量超过1500万吨。醛类物质用途十分广泛,例如,国际上采用正戊醛生产无毒、环保型大分子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2-丙基)庚酯(DPHP)。DPHP作为一种新型增塑剂,对替代以丙烯为原料生产的传统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OP),具有很好市场前景。正戊醛通过混合碳四氢甲酰化反应制得,在中国,混合碳四的年产3500万吨,价格却不到丙烯的一半,因而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因其主要成分含有内烯烃(顺、反-2-丁烯),导致氢甲酰化反应活性差,选择性低。膦配体在催化烯烃氢甲酰化反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氢甲酰化的工业应用,合成可以提高转化率、选择性(正异比)、稳定性、分离程度的膦配体是目前工业上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氧化偶联合成大位阻联苯骨架,进而合成新一代大位阻四齿亚磷酸酯配体,发展了一种简单高效的配体合成路线,为其在工业上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本文探究了新型四齿亚磷酸酯配体在碳四烯烃氢甲酰化中的应用,并且考察了其催化的最佳反应条件,在40至80℃能达到96.2%的转化率,正异比最高可以达到30.3。同时还合成了具有大位阻的四齿手型亚磷酸酯配体,拓展了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中的多齿膦配体的发展。

孟婧[9](2020)在《过渡金属和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串联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催化剂体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催化剂共存于同一反应体系,共同协作促进反应的发生。这种催化策略可以发挥多种催化剂的优势,实现单一催化剂难以完成的反应。金属和有机小分子协同或接力催化可以拓宽原料底物的范围,多途径实现不对称有机合成中的立体选择性控制。我们使用铑和手性磷酸接力催化策略,以良好的化学、区域和对映选择性实现了烯烃的不对称氢氨甲基化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1bar混合气和室温),烯烃通过氢甲酰化/不对称还原胺化串联反应可以高效生成手性胺类化合物。该方法不仅适用于苯乙烯衍生物,而且适用于脂肪烯烃、丙烯酰胺和乙烯基酯。通过多催化剂接力催化,实现了烯烃的氢甲酰化/不对称烯丙基化串联反应。催化体系中包括铑和钯两种金属、两种相应的配体、非手性胺和手性磷酸,各组分兼容协作催化,将商业化的烯烃化合物通过氢甲酰化反应转化成支链醛类化合物,随后在胺的催化下,与金属钯络合物和烯丙醇生成的烯丙基钯中间体发生烯丙基烷基化反应,在手性磷酸诱导下能够高效地生成高价值的手性α-季碳醛类化合物。我们使用光和手性异硫脲接力催化,实现了 Wolff重排/不对称酯化串联反应,能够将α-重氮酮直接转化为手性a,a-双取代酯类化合物,为手性酯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产物经过简单的转化可以得到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在该反应中,α-重氮酮在光的诱导下发生Wolff重排原位转化成烯酮中间体,随即被手性异硫脲捕捉,避免了不稳定烯酮化合物的分离,有利于扩大烯酮的应用范围。

张慧汝[10](2016)在《低碳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烯烃氢甲酰化反应是工业上合成醛和醇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具有催化剂活性高、选择性好的优点。异戊醛是一种重要的香料和药物中间体,应用广泛。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生产异戊醛使用的是铑系催化剂,铑为贵金属,储量有限,价格昂贵,回收困难,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大规模的异丁烯氢甲酰化生产异戊醛的相关报导,需要的戊醛仍然主要依赖进口。所以,研究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制备异戊醛和废铑催化剂的回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首先对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催化剂浓度、膦铑比、合成气组成、溶剂用量、溶剂类型、异丁烯用量和反应时间对乙酰丙酮三苯基膦羰基铑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90℃、4.0MPa、Rh=400ppm、Rh:P=5、H2:CO=1:1、t=10h、正癸烷用量35mL,异丁烯用量7.00g的条件下,异丁烯的转化率可达到81.85%,选择性为99.37%。在工艺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对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进行了动力学计算,在反应温度介于70℃和90℃之间,反应压力介于2.5MPa和4.0MPa之间,H2:CO的体积比介于1:1和3:1之间,异丁烯的用量介于4.00g和9.00g之间,催化剂浓度为300ppm,膦铑比为15,以正己烷为溶剂,在100mL反应釜内反应4h时的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如下: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结束后,需要对废铑催化剂进行回收再利用。本文利用负载了三苯基膦的活性炭作催化剂,研究了气体氛围、空速、温度和压力对活性炭吸附回收废铑催化剂的影响。研究发现,温度和空速对废铑催化剂的回收影响最大。温度为250℃,空速为15h-1,压力为1.0MPa时氮气氛围下铑的回收率能够达到99%。

二、铑-双膦配合物的咬角效应对催化1-十二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铑-双膦配合物的咬角效应对催化1-十二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烯烃氢甲酰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应用与存在的问题
    1.1 氢甲酰化反应的应用
    1.2 存在的问题
2 氢甲酰化反应研究进展
    2.1 1-丁烯制正戊醛
    2.2 手性配体用于不对称催化氢甲酰化反应
    2.3 长链烯烃氢甲酰化
    2.4 铑催化剂的改性和负载
    2.5 新的催化剂和配体
    2.6 双磷配体的相关研究
    2.7 水溶性铑催化剂
3 展望

(2)钴催化α-烯烃氢甲酰化反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氢甲酰化反应机理
        1.1.1 线性烯烃氢甲酰化
        1.1.2 无CO羰基源氢酯酰化
        1.1.3 Co(Ⅱ)催化氢甲酰化
        1.1.4 不对称氢甲酰化
    1.2 多相氢甲酰化
        1.2.1 均相与多相催化体系
        1.2.2 单原子金属催化剂
        1.2.3 CO_2参与氢甲酰化
        1.2.4 非晶态合金催化氢甲酰化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计算方法
    2.1 基础理论
        2.1.1 薛定谔方程
        2.1.2 密度泛函理论
        2.1.3 过渡态理论
        2.1.4 活化能与反应速率
    2.2 计算内容
        2.2.1 结构优化(Opt)
        2.2.2 频率计算(Freq)
        2.2.3 寻找过渡态(TS)
        2.2.4 内禀反应坐标(IRC)
        2.2.5 溶剂化效应
    2.3 计算软件
        2.3.1 Chemdraw
        2.3.2 Gauss View6.0
        2.3.3 Gaussian16
第三章 钴催化α-己烯氢甲酰化反应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羰基钴催化α-己烯氢甲酰化
        3.3.2 α-己烯氢甲酰化化学选择性
        3.3.3 庚醛加氢还原为庚醇及羰基化生成甲酸酯
        3.3.4 钴(Ⅱ)催化α-己烯氢甲酰化
    3.4 小结
第四章 钴催化α-己烯氢甲酰化区域选择性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Co(CO)_2L催化α-己烯与Co-H键加成
        4.3.2 PPh_3配位羰基钴催化α-己烯氢甲酰化
        4.3.3 HCo(CO)_2PPh_3催化α-己烯势能曲线
    4.4 小结
第五章 烯烃氢甲酰化对映选择性研究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苯乙烯与HRh(CO)[(R,S)-Binaphos]加成
        5.3.3 苯乙烯不对称氢甲酰化势能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3)钴金属配合物催化的烯烃官能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烯烃的C–H键加成的反应研究
        1.2.2 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的氢化物转移反应
    1.3 论文内容与创新
第二章 理论计算基础
    2.1 过渡态理论
    2.2 密度泛函理论(DFT)
    2.3 分子轨道理论
    2.4 自然键轨道理论
第三章 钴金属配合物催化三组分C-H活化反应的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细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具体反应机理
        3.3.2 区域选择性的起源
    3.4 结论
第四章 钴催化烯炔的选择性硼氢化/环化反应的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细节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ZIF-8限域膦配体催化剂的制备及氢甲酰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简介
        1.1.1 氢甲酰化反应的应用
        1.1.2 氢甲酰化反应的机理简述
    1.2 均相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 负载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 MOFs材料在氢甲酰化反应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2.1.1 主要试剂
        2.1.2 实验气体
        2.1.3 主要仪器
    2.2 催化剂的表征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2.2 红外光谱(FT-IR)
        2.2.3 扫描电镜(SEM)
        2.2.4 高分辨透射电镜(TEM-EDX)
        2.2.5 比表面积测试(BET)
        2.2.6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8 热重分析(TG)
    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2.3.1 反应装置与流程
        2.3.2 反应产物的分析
3 P-Rh/ZnO@ZIF-8 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催化剂的制备
        3.1.1 ZnO的制备
        3.1.2 Rh/ZnO的制备
        3.1.3 P-Rh/ZnO@ZIF-8 的制备
    3.2 催化剂的表征及分析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2.2 X射线粉末衍射(XRD)
        3.2.4 热重分析(TG)
        3.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3 催化剂的性能考察
        3.3.1 不同Rh前驱体原位生长ZIF-8 催化剂研究
        3.3.2 P-Rh/ZnO@ZIF-8 催化剂性能研究
    3.4 小结
4 ZIF-8 限域PPh_3-Rh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催化剂的制备
        4.1.1 PPh_3@ZIF-8 的制备
        4.1.2 Rh-PPh_3@ZIF-8 的制备
    4.2 催化剂的表征及分析
        4.2.1 溶剂热法制备Rh-PPh_3@ZIF-8 的表征分析
        4.2.2 双溶剂法制备Rh-PPh_3@ZIF-8 的表征分析
    4.3 催化剂的性能考察
        4.3.1 溶剂热法制备Rh-PPh_3@ZIF-8 的性能研究
        4.3.2 双溶剂法制备Rh-PPh_3@ZIF-8 的性能研究
    4.4 小结
5 高稳定性Rh-P@ZIF-8 催化剂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催化剂的制备
        5.1.1 PPh_3@ZIF-8 的制备
        5.1.2 Rh-P@ZIF-8 的制备
    5.2 催化剂的表征及分析
    5.3 催化剂的性能考察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5)三苯基膦功能化有机分子笼的合成及其在烯烃氢甲酰化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孔有机笼及其催化研究进展
        1.2.1 多孔有机笼
        1.2.2 多孔有机笼的催化应用发展
    1.3 烯烃氢甲酰化反应和膦配体的应用
        1.3.1 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简介
        1.3.2 膦配体在烯烃氢甲酰化反应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用品和分析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合成材料的物性表征
        2.2.1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2.2.2 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
        2.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FT-IR)
        2.2.4 热重(TG)
    2.3 催化性能的分析
第三章 基于三苯基膦的有机分子笼的合成
    3.1 引言
    3.2 有机笼的合成
        3.2.1 有机笼meta-F-Cage的合成
        3.2.2 有机笼meta-2F-Cage的合成
        3.2.3 有机笼ortho-Me-Cage的合成
        3.2.4 有机笼meta-Me-Cage的合成
    3.3 有机笼的表征结果
        3.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3.3.2 热重分析
        3.3.3 X射线粉末衍射(PXRD)
        3.3.4 X射线单晶衍射
        3.3.5 气相DFT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分子笼的催化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典型操作
    4.3 经修饰的三苯基膦配体的选择与制备
    4.4 不同催化剂在1-己烯氢甲酰化中的应用
    4.5 底物拓展
    4.6 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分析
        4.6.1 电子效应分析
        4.6.2 空间效应分析
    4.7 催化机理
    4.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附录

(6)钯催化的水相炔烃氢羧基化反应和均相羰基酯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氢羧化反应
        1.1.1 氧化法合成
        1.1.2 CO_2为羰源合成
        1.1.3 HCOOH为羰源合成
        1.1.4 CO为羰源的氢羧化反应
        1.1.5 炔烃氢羧化反应发展
        1.1.6 小结
    1.2 羰基酯化反应
        1.2.1 烯烃的羰基酯化反应
        1.2.2 炔烃的羰基酯化反应
        1.2.3 共轭二烯和累积二烯的羰基酯化反应
        1.2.4 小结
第二章 多相催化氢羧化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α,β-不饱和羧酸的氢羧化研究
        2.2.1 炔烃的氢羧化反应条件优化
        2.2.2 炔烃的氢羧化反应底物拓展
        2.2.3 炔烃的氢羧化反应机理研究
    2.3 实验部分
        2.3.1 配体的合成
        2.3.2 炔烃底物合成的方法
        2.3.3 炔烃氢羧化的一般步骤
        2.3.4 Pd(OAc)_2/L2在1,2-二苯乙炔氢羧化反应中的循环试验
        2.3.5 机理研究
        2.3.5.1 同位素标记的炔烃氢羧化反应实验
        2.3.5.2 Pd-H物种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2.3.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羰基酯化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羰基酯化反应条件优化
        3.2.1 配体的筛选
        3.2.2 金属与配体的比例的筛选
        3.2.3 金属种类的筛选
        3.2.4 一氧化碳压力的筛选
        3.2.5 温度的筛选
        3.2.6 反应时间的筛选
        3.2.7 反应中水量的筛选
    3.3 放大实验
    3.4 反应醇溶剂的拓展
    3.5 炔烃底物拓展
        3.5.1 底物合成
        3.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6 可能的反应机理
    3.7 一般实验过程和核磁数据
    3.8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已发表和拟发表论文

(7)钯催化的新型胺羰化和还原偶联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过渡金属催化的卤化物的羰基化反应
        1.2.1 羟羰基化、烷氧羰基化和胺羰基化反应
        1.2.2 羰基化Heck反应
        1.2.3 与有机金属试剂的羰基化偶联反应
        1.2.4 羰基化C-H键活化反应
        1.2.5 还原羰基化反应
    1.3 过渡金属催化的不饱和化合物的羰基化反应
        1.3.1 氢甲酰化反应
        1.3.2 钯催化的氢羰基化反应
    1.4 论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钯催化的氢羰基转酰化反应研究
    2.1 研究背景
        2.1.1 钯催化的氢胺羰基化反应
        2.1.2 转酰化反应
    2.2 研究思路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的筛选
        2.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2.3.3 克级反应
        2.3.4 反应机理的研究
        2.3.5 分子内氢羰基转酰化反应
        2.3.6 含氘酰胺的制备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4.2 条件优化实验操作步骤
        2.4.3 底物拓展实验操作步骤
        2.4.4 克级反应实验操作步骤
        2.4.5 氘代酰胺的合成实验操作步骤
        2.4.6 ~(13)C标记实验操作步骤
        2.4.7 监测苯甲酰胺在反应体系中的转化实验操作步骤
    2.5 产物表征数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芳香性C=N键对酰基-钯插入的氢胺羰基环化反应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C=C键对酰基-钯物种的插入
        3.1.2 亚胺对酰基-钯物种的插入
    3.2 研究思路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的筛选
        3.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3.3.3 产物荧光性质表征
        3.3.4 合成应用
        3.3.5 反应机理的研究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4.2 底物制备实验操作步骤
        3.4.3 条件优化实验操作步骤
        3.4.4 底物拓展实验操作步骤
        3.4.5 合成应用实验操作步骤
        3.4.6 同位素效应实验操作步骤
    3.5 化合物表征数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钯催化的C=N键胺羰基化双官能化反应研究
    4.1 研究背景
        4.1.1 喹唑啉酮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4.1.2 喹唑啉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4.2 研究思路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条件的筛选
        4.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4.3.3 合成应用
        4.3.4 可能的反应机理
    4.4 实验部分
        4.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4.2 条件优化实验操作步骤
        4.4.3 底物拓展实验操作步骤
        4.4.4 合成应用实验操作步骤
    4.5 产物表征数据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钯催化的氢胺羰基化[2+2]环化反应研究
    5.1 研究背景
        5.1.1 β-内酰胺的应用
        5.1.2 β-内酰胺的合成方法
    5.2 研究思路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反应条件的筛选
        5.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5.4 实验部分
        5.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4.2 条件优化实验操作步骤
        5.4.3 底物拓展实验操作步骤
    5.5 产物表征数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氢气作为还原剂的钯催化还原偶联反应研究
    6.1 研究背景
        6.1.1 还原偶联反应
        6.1.2 1,5-二烯的合成
    6.2 研究思路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反应条件的筛选
        6.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6.3.3 动力学实验
        6.3.4 克级反应
        6.3.5 可能的反应机理
    6.4 实验部分
        6.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6.4.2 条件优化实验操作步骤
        6.4.3 底物拓展实验操作步骤
        6.4.4 动力学实验操作步骤
    6.5 产物表征数据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化合物一览表
化合物谱图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新型四齿膦配体的合成及其在混合碳四氢甲酰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氢甲酰化反应概述
    1.2 线性氢甲酰化中膦配体的应用和发展
        1.2.1 单齿膦配体
        1.2.2 双齿膦配体
        1.2.3 多齿膦配体
    1.3 不对称氢甲酰化中双膦配体的应用和发展
        1.3.1 手性双齿亚磷酸酯配体
        1.3.2 手性双齿膦-亚磷酸酯配体
        1.3.3 手性双齿膦-亚磷酰胺配体
    1.4 混合碳四烯烃的发展和意义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器材与分析方法
    2.1 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与原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氢甲酰化反应原料
    2.2 配体的表征手段
    2.3 碳四烯烃氢甲酰化产物分析方法
第3章 亚磷酸酯配体的合成方法
    3.1 联苯四酚骨架的设计与合成
        3.1.1 联苯四酚骨架的结构特点
        3.1.2 联苯四酚的设计合成
    3.2 四齿亚磷酸酯配体L1的合成路线
    3.3 四齿亚磷酸酯膦配体的合成路线
        3.3.1 四齿亚磷酸酯配体L2的合成
        3.3.2 四齿亚磷酸酯配体L3的制备
    3.4 四齿膦配体的制备
        3.4.1 四齿亚磷酰胺配体L4的制备
        3.4.2 四齿膦配体Tetrabi(L5)的合成
    3.5 三齿膦配体Tribi(L6)的制备
    3.6 二齿膦配体的合成
        3.6.1 双齿亚磷酸酯配体L7的制备
        3.6.2 双齿亚磷酸酯配体L8的合成
        3.6.3 双膦Bisbi(L9)的制备
    3.7 手性四齿亚磷酸酯配体L10的制备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四齿膦酯配体在混合碳四烯烃中的应用
    4.1 碳四烯烃氢甲酰化制戊醛的意义
    4.2 混合碳四烯烃的氢甲酰化的进展
    4.3 新型四齿配体在线性氢甲酰化的研究
    4.4 线性氢甲酰化实验
        4.4.1 配体种类的筛选与催化体系的最优条件
        4.4.2 线性氢甲酰化的反应结果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过渡金属和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串联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多催化剂体系
    1.2 金属与有机小分子联合催化体系
        1.2.1 过渡金属与胺联合催化
        1.2.2 过渡金属和布朗斯特酸催化
    1.3 氢甲酰化反应
        1.3.1 氢甲酰化催化体系中的金属
        1.3.2 氢甲酰化催化体系中的配体
        1.3.3 氢甲酰化反应的机理
        1.3.4 基于氢甲酰化反应的金属与有机小分子接力催化的不对称串联反应
    1.4 小结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烯烃的不对称氢氨甲基化反应
    2.1 研究背景
        2.1.1 铑催化的氢氨甲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2.1.2 手性磷酸/Hantzsh酯催化的氢转移反应
    2.2 课题的提出与设计
    2.3 催化剂的筛选与反应条件的优化
    2.4 反应底物的扩展
    2.5 产物脱保护基
    2.6 结论
    2.7 实验部分
    2.8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氢甲酰化/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串联反应
    3.1 研究背景
    3.2 课题的提出与设计
    3.3 催化剂的筛选与反应条件的优化
    3.4 反应底物的扩展
    3.5 对照实验和机理
    3.6 产物的衍生
    3.7 结论
    3.8 实验部分
    3.9 参考文献
第四章 Wolff重排/不对称酯化串联反应
    4.1 研究背景
    4.2 课题提出
    4.3 催化剂筛选与催化条件的优化
    4.4 反应底物的扩展
    4.5 产物的衍生
    4.6 反应机理的讨论
    4.7 结论
    4.8 实验部分
    4.9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一 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附录二 部分化合物图谱

(10)低碳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氢甲酰化催化剂
        1.1.1 钴系催化剂
        1.1.2 铑系催化剂
        1.1.3 其他金属催化剂
    1.2 有机膦配体的研究进展
        1.2.1 直链烯烃膦配体应用研究
        1.2.2 不对称烯烃膦配体应用研究
    1.3 负载型催化剂研究
        1.3.1 常规载体
        1.3.2 新型载体
    1.4 无机盐的添加对氢甲酰化反应的影响
    1.5 超临界条件下烯烃氢甲酰化的研究进展
    1.6 离子液体在氢甲酰化反应中的应用
    1.7 铑催化剂的回收
    1.8 论文立体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实验装置与操作流程
    2.4 铑回收实验装置与操作流程
    2.5 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样品分析和产物计算
        2.5.1 液相产品的分析计算
        2.5.2 气相产品的分析计算
        2.5.3 催化剂的性能指标
    2.6 铑含量的测定
第三章 异丁烯氢甲酰化工艺的考察
    3.1 低碳烯烃氢甲酰化反应
    3.2 温度对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影响
    3.3 压力对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影响
    3.4 催化剂浓度对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影响
    3.5 膦铑比对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影响
    3.6 异丁烯用量对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影响
    3.7 反应时间对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影响
    3.8 溶剂用量对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影响
    3.9 溶剂类型对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影响
    3.10 合成气配比对异丁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影响
    3.11 小结
第四章 异丁烯氢甲酰化动力学研究
    4.1 异丁烯浓度的动力学参数计算
    4.2 合成气分压动力学参数计算
    4.3 反应温度的动力学参数计算
    4.4 指前因子A的计算
    4.5 误差分析
第五章 失活铑催化剂的回收
    5.1 工艺条件初步探讨
        5.1.1 各组实验条件
        5.1.2 各组实验结果
        5.1.3 实验结果分析
    5.2 工艺条件进一步探讨
        5.2.1 氢气氛围下温度和空速对铑回收的影响
        5.2.2 氮气氛围下温度和空速对铑回收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四、铑-双膦配合物的咬角效应对催化1-十二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烯烃氢甲酰化研究进展[J]. 何璇,贺友,赵明,孙环,张谦温,孙锦昌. 现代化工, 2022(01)
  • [2]钴催化α-烯烃氢甲酰化反应机理研究[D]. 何晓飞. 宁夏大学, 2021
  • [3]钴金属配合物催化的烯烃官能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 朱训焜.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4]ZIF-8限域膦配体催化剂的制备及氢甲酰化性能研究[D]. 陈乐乐. 烟台大学, 2021(11)
  • [5]三苯基膦功能化有机分子笼的合成及其在烯烃氢甲酰化反应中的应用[D]. 邱玉琴.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6]钯催化的水相炔烃氢羧基化反应和均相羰基酯化反应研究[D]. 吕锦鹤.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7]钯催化的新型胺羰化和还原偶联反应研究[D]. 周锡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新型四齿膦配体的合成及其在混合碳四氢甲酰化中的应用[D]. 闫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过渡金属和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串联反应研究[D]. 孟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10]低碳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的研究[D]. 张慧汝.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16(05)

标签:;  ;  ;  ;  

铑-双膦配合物的角咬效应对1-十二碳烯催化加氢甲酰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