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牛顿诞辰纪念币

关于牛顿诞辰纪念币

一、浅谈牛顿诞辰纪念币(论文文献综述)

大野诚,王新艳[1](2021)在《牛顿的苹果树》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60年代,日本从英国国立物理研究所所长戈登·萨瑟兰手中获赠取自牛顿苹果树的嫁接苗,并在小石川植物园栽培成功,从此,"牛顿苹果树"作为科学纪念树在日本各地开枝散叶。但在输出国英国,不同版本的牛顿传记、约翰·康杜伊特的回忆录、威廉·斯图克利的手稿、怀特的着作等相关史料对"牛顿与苹果的故事"的真伪莫衷一是;同时牛顿时代的苹果树还出现了两个谱系的后代,不过经论证这两个谱系实为同源,同属名为"肯特之花"的稀有树种,且与牛顿的故乡伍尔斯索普庄园紧密相关。其血统的正统性、国家信托机构对伍尔斯索普庄园的接收和对公众开放,共同促使牛顿苹果树成为公共财产,嫁接苗随之被赠送到世界各地。

张鹏[2](2021)在《20世纪西方视觉现代性理论的谱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后半叶视觉研究作为西方现代性启蒙的一部分,是否提供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还未得到充分阐释。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种视觉文化读本及其研究方法论的出现,视觉文化的理论建设工作已然成为研究的焦点。在此思潮下,视觉文化不仅仅被看作一种跨学科性的研究方法论,更是重新获得了其特有的独立和自治身份。但现有的这些视觉文化的理论研究并没有构筑成一个普遍有效的理论体系,它们彼此孤立于自身的视觉研究领域,只通过强行打开的一个文化研究的范围,或是与某些跨学科性的知识专业的综合体建立少量的联系。本文意在通过西方视觉现代性理论的谱系研究,为视觉文化的理论建设提供系统性的认知视角,有助于为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文化现象作出一种价值判断论的导向。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解读杰伊的视觉政体研究方法,可以发现西方哲学话语中隐藏着一条关于视觉性隐喻的正反叙事,作者成功地将视觉文化研究重新纳入到西方现代性哲学话语的传统之中。第二部分分析了米歇尔的图像转向并对该理论展开批判,即指出其为一种虚假生命的形象科学。第三部分分析了克拉里的视觉技术考古学,指出克拉里过分强调资本主义对观察者身体注意力问题的操控,忽视了视觉现代性中本雅明关于辩证意象的启蒙路线。第四部分分析了德波的景观社会,指出了他作为一种景观的否定性力量,为视觉文化理论提供了阐释的路径;而德波在景观社会语境下提出的总体都市主义计划,也将研究目光转向了作为视觉民族志的艺术人类学理论。本文对四种视觉文化理论固有的现代性方案进行并置且提出批判,同时着重引出德波的“景观社会”概念,即这位逐渐被视觉文化研究者所淡忘的马克思主义异化论的学者,使其重新返回到西方视觉现代性可行性方案的谱系之中,将视觉现代性谱系的目光转向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上来。

苏日娜[3](2020)在《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文中提出数理逻辑,又称符号逻辑、理论逻辑或逻辑斯蒂,数学的一个分支,用数学方法研究的逻辑或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诞生于17世纪末,迄今为止,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数理逻辑最初是作为“运用数学方法的逻辑”而兴起的。随后,数学的发展提出并要求解决数学的逻辑和哲学基础问题,于是数理逻辑又进一步发展成主要是“关于数学的逻辑”,并且与数学基础理论相结合,成了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应用的数学科学。1920年,随着英国着名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数理逻辑的集大成者罗素(1872-1970)来华,数理逻辑正式传入中国。本文以1920-1966年间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地挖掘、收集和整理原始文献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力图从整体上厘清其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主要科学家的贡献和中外数理逻辑交流等情况,较为客观地反映其发展水平和特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4部分内容:1.分前史时期、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梳理数理逻辑的诞生及其各分支的发展历史。2.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数理逻辑的引介工作。分析了罗素来华之前,中国学者关于数理逻辑的探讨以及罗素《数理逻辑》讲演的历史背景、内容与影响。围绕中国第一部数理逻辑译着《罗素算理哲学》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论,探讨了数理逻辑被最初引进时中国学者的态度、学术水平与传播范围等问题。搜集了早期中国学者的数理逻辑论文,介绍了他们对集合论、数学基础、数理逻辑基础理论3个方面的引介工作。3.回顾和总结了数理逻辑在中国初步奠基时期(1920-1949)的发展历史及其特点。以汪奠基的《逻辑与数学逻辑论》、《现代逻辑》和金岳霖的《逻辑》3部具有代表性的着作为切入点,探究了这一时期中国学者数理逻辑研究的方向、水平与贡献。特别探讨了各层次数理逻辑教育的开展情况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第一批数理逻辑留学人员的学习与研究。4.回顾和总结了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49-1966)的发展历史与特点。重点讨论了这一时期数理逻辑界为消除科学界和大众对数理逻辑的歪曲和误解所做的宣传与普及工作。分析了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开展与“12年远景规划”对数理逻辑的助推作用,总结了中国学者在数理逻辑理论与应用领域取得的主要成绩。以1952年“院系大调整”为背景,讨论了数理逻辑专门人才的培养情况。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民国时期,以傅种孙、张申府、金岳霖、汪奠基为代表的先行者们为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引介和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引介工作是谨慎的、负责的,也是先进的。他们的工作使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了较高的起点和良好的基础,迈出了历史性的、坚实的一步。2.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初步奠基时期(1920-1949),国内学习和研究数理逻辑的人屈指可数,并没有广泛和稳固的发展基础。一些科学家的工作和具有前瞻性的成果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数理逻辑只是中学、大学课堂里讲授的内容,并没有成为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3.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时期(1949-1966),为使数理逻辑具备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中国数理逻辑学家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宣传与普及工作。20世纪五十年代,数理逻辑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数理逻辑发展已经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阶段进入专门研究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数理逻辑在逻辑演算、递归论及数理逻辑的应用等领域有比较集中的研究,尤其在逻辑演算、递归论两个领域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4.大学数理逻辑教育的开展为学科的发展带来了转折。1927年,金岳霖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开设数理逻辑课程。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内接受数理逻辑教育的第一批留学人员出国深造,师从世界知名大师学习。他们回国后,投身教育与科学研究第一线,开创了我国数理逻辑崭新的局面。5.国家政策是助推数理逻辑发展的重要动力。1956年,《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颁布后,数学界及全国各地高等学校相应地开展了远景规划的实施工作。数理逻辑界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科学研究,构建了中国数理逻辑发展的新格局。

汤俊英[4](2020)在《童第周实验生物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实验胚胎学先驱的童第周教授,不仅在实验生物学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生物学人才培养、生物学课程建设、科研机构建立等方面也做出了奠基性贡献,特别是他在从事实验生物学研究的过程中,自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解决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意蕴。于是,从爬梳童第周的实验生物学成就,到归纳他从事实验生物学研究中表现的哲学观点,以启迪当代及未来生物学的研究,便具有了理论与现实意义。之所以童第周具有实验生物学哲学思想,是源于其对实验生物学不断研究与思考所取得的成就而产生的生物学思想。于是,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将童第周在实验胚胎学的贡献置于中国当时的语境下去分析,从中剖析他的实验生物学思想极其影响,领悟其思想左右下的学科实践,进而归纳总结童第周多年从事实验生物学研究中的哲学观点,便形成了本论文的基本思路与逻辑框架。基于这一逻辑思路,论文首先在绪论部分对选题的诸因素及论文概况进行了陈述,旨在对全文的研究有一个基本的铺垫。论文的第一章取材于童第周的实验生物学成就,分别对童第周从事科研的背景、海洋与非海洋动物的研究成果以及童第周的学术地位进行了论述,集中探讨了生物个体的发育、核质关系等问题。这些科研工作贯穿着童第周的学术思想脉络,即从受精前后卵子的结构、调整能力到细胞核与细胞质在发育中的关系等等。论文第二章重点分析了童第周的实验生物学的主要思想。任何思维观点都不是凭空迸发的,童第周的实验生物学思想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主要是深受家庭环境、关键性人物和当时生物学发展的历史背景的影响。本章深入童第周的生物学思想世界,探寻童第周科研实验思想的萌芽,阐释他实验生物学的研究理念。论文第三章评述了童第周实验生物学思想的影响。童第周在教育教学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促进了胚胎学教育体系的完善,学生深受其教育思想及科研思想的影响,大多成长为我国生物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童第周在实验中坚持整体思考和求是求真的思想,善于分析他人的实验,以技术“嫁接”思想,并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开展工作,推动了实验生物学深入发展。论文第四章归纳了童第周的实验生物学研究中的哲学观点。从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入手,分析了童第周哲学思想的来源;通过深入探索某个案例而阐释其中的哲学问题,进而概括童第周从事实验生物学研究时的哲学观点,以及童第周如何以辩证的思维从事科研的思想。结语部分,对童第周的科研生涯进行了概述,阐释了其科研思想及科研方法产生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高牧星[5](2019)在《中西之融 ——民国时期国、公立美术院校西画专业基础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社会变革时期,被动的对外开放也使得中国社会发展形成了重大转型。此段历史即可作为一窥中国现代美术教育肇始与发展的窗口,亦可作为反观当代美术教育的明镜。中国的现代西画基础教学先借鉴日本、西方的教育模式体系,之后与中国传统画学融合,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发现”与创造为目的,在相互吸收与逐步改良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风貌,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试图通过民国时期国、公立美术学校西画基础教学中所包含的诸如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方面为研究内容,在文化大背景下分析中西方之差异,解析民国时期的教学采用何种中西融合的方法来处理此类差异。第一章溯本清源,简述西画教育形成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及民国时期西画教育的概况与分类;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具体就西画基础课程中的解剖与透视、明暗与色彩、写生与创作及艺术理论与修养等课程展开,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将代表性的中西融合教学典型案例具体内容及成果进行分析、梳理与横向比较,厘清技法与图像背后文化担当之精神,同时对如何培养艺术新人等诸多方面问题进行讨论。第六章对民国时期基础教学的特色与缺憾进行总结,并通过总结前人经验,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现状,对现今美术基础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反思与帮助借鉴。研究力求立足原始文献,紧密结合实践学科特点,从文化背景与教学方法角度出发,以教育学、美术史学、中西画学等理论与方法做支撑,多方位、多层次地探讨民国时期美术基础教学方法与实践,旨在以西画专业各类课程内容为主线,以具代表性的教学方法为典型案例,追溯其原因,阐述其内容与特色,分析其得失,思考其对当下及未来高校美术基础教育的启示,力求可引发更多对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如何良性发展的思考。

张云霞[6](2019)在《习近平的青年观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外出视察、参观访问、出席活动、演讲回信中都表达了对青年的关心与厚爱,对青年肩负民族希望的殷切期待。在思想上引领青年的同时,围绕青年形成了具有时代价值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的青年观是在国内国际背景下,立足于现实,顺应时代而产生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了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主义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的青年观,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多样性文明的营养,具有强大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的青年观是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是自身成长经历的体会和总结,习近平的革命家庭背景和自身的知青生活、地方和中央工作经验为青年观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习近平青年观的内容多维。笔者在研究的基础上,将习近平青年观内容归结为四方面,第一是对青年的认知,从青年的特点和地位探讨为什么要重视青年的问题;第二是关于青年的成长,从青年的理想信念、学习实践、法治道德、创新创业、身心健康五位一体的建设来探讨培养什么样的青年问题;第三是青年的教育问题,从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来探讨如何培养和教育青年的问题;第四是如何开展青年工作问题,包括党委政府、共青团组织、高校及家庭和青年自身等主体的实践问题。习近平青年观具有广泛的传播路径。从青年观唯一发出者、主要传播者和重要受众者来分析。习近平通过走访校园、给青年回信和出席纪念活动和青年进行交流,抓住教育青年的机会,选择合适的教育情境,充分发挥出言传身教的作用,促进青年健康全面成长;高校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党课党会、主题活动等语言媒介,校园广播和宣传栏等校内大众传媒,网络新媒体和手机新媒体等新兴媒体的方式来贯彻落实习近平系列青年讲话精神;青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情绪情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观的传播。习近平青年观对青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高校要发挥出教育青年的主阵地作用,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明确培养目标,发挥新媒体在教育中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青年自身要对自己负责,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在国家事业中实现个人理想。本文就是在这样的逻辑思维情况下进行的研究,希望广大青年成为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即全面发展,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行为人”。

朱慧涓,李成[7](2019)在《1942年中国的一次科学盛事——纪念牛顿三百周年诞辰》文中研究指明儒略历1942年12月25日是牛顿三百周年诞辰,中国大后方的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在这一时间举办了相关纪念活动.作者在报纸和期刊及相关史料的基础上,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背景、纪念活动的内容以及办会目的等三个方面来呈现中国纪念牛顿三百年诞辰活动的概况.作者认为,这一系列纪念活动主要目的是总结并高度评价牛顿在科学上的伟大贡献,为中国科技界树立学术精神榜样,它的内涵仍然延续了中国近代以来科技救亡图强的主题,在战争时期尤为紧迫,体现了中国科技界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一直心系中国科技事业,求其发展与壮大.

陈彪,卢郁静,王国财[8](2019)在《帘漾金精浪——台湾手工造纸专家王国财先生访谈录》文中研究表明王国财先生致力于手工纸及相关研究工作,先后完成约150种造纸原料的纤维形态与化学成分分析,原料制浆漂白研究,中性施胶剂及造纸系统发展、细小纤维留存研究,手工纸耐久性研究,泥金书写及墨色研究,高分子材料包括合成树脂、装裱用糨糊及斑石纹纸胶液应用研究及纸张涂布研究等多项科研成果.他基于对纸张的大量研究,从纸张耐久性、品相、适用性出发,成功研制出磁青纸、粉蜡笺、羊脑笺、仿宋罗纹等200余种纸,应用于书画创作、书画装裱及修复等诸多领域.退休后,王国财先生专注于用手工纸抄书,同时在技术层面上指导澄心堂造纸,以此实现对造纸技艺和纸张研究成果的传承与发展.

马天一[9](2018)在《外币上的航天事业(一)》文中研究指明夜静时分,每当你仰望星空,是否曾回想起对宇宙的畅想?地球已经孤独了几十亿年,它赋予人类灵性和活力,期盼人类能够解读宇宙的奥秘。威尔士诗人狄兰·托马斯曾这样激励已近暮年的父亲:"不要温顺地走进这个良夜,激情不能被消沉的暮色所淹没,咆哮吧!咆哮!痛斥那光的退缩!"人类对宇宙的探知欲,千年未减,航天事业由此而来,又将延续下去。本期,就让我们共同欣赏以航天事业为叙事主题的外国纪念币。

施华辉[10](2017)在《英帝国历史书写的形成》文中研究表明英帝国史的书写展现了学术与政治的关联,从一开始起,它就回应着不同的政治与思想论述。19世纪末,专业的英帝国史研究开始形成,约翰·西利、查尔斯·卢卡斯和休·艾格顿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三人并非处在同一个学术与政治脉络当中。西利把国家当作历史学研究最重要的对象,认为英帝国就是英格兰国家的扩大,因此支持帝国联邦制的政治构想。他撰写英帝国史只是延续了清理麦考莱的史学遗产,重整英国历史学的思路,因而并没有开辟新研究领域的自觉意识。英帝国史书写的初创与学科化主要得益于“帝国联邦运动”没落后的帝国研究热潮。以教育,尤其是历史学教育来维系英帝国的团结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卢卡斯和艾格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这两人可以被视为奠定英帝国史研究与教学框架的主要推动者。他们的英帝国史书写中个人的角色与道德说教的意味更为明显,这与其试图证明英帝国是一个“好帝国”,维护帝国统治正当性有关。本文主要关注自西利发表《英格兰的扩张》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间的英帝国史书写,把西利、卢卡斯与艾格顿的学术成就当作核心考察对象,以此来讨论这个转折年代中学术与政治的互动如何展现在英帝国史书写当中。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三位核心人物的生平、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研究方法与问题以及论文的框架。第一章围绕西利与英帝国史书写的关系展开讨论。西利广泛吸收了德国与英国思想界中的成果,并集中反映在了他对于国家理论的看法当中。国家是西利最为关心的研究对象,因而也就成为了他编织英帝国史叙事的基础。西利撰写《英格兰的扩张》并非为了开辟一个新领域,而是为了批评以麦考莱为代表的史学潮流,说明国家的成长才是英国史的主题。所以西利的着眼点是英国历史学专业的建设,《英格兰的扩张》是他提供的范本。第二章考察了西利身处的时代中两种主要的帝国论:“帝国联邦论”和“更大的不列颠”。前者关心正式帝国的打造,把联邦制当作统一英帝国的基础;后者更为复杂和灵活,一方面与联邦论之间存在着交集,另一方面也突显了无形精神纽带的重要性。两种帝国论影响了英帝国史的书写,尤其是“更大的不列颠”,更是成为了随后多年里历史学家关注的重点。西利的《英格兰的扩张》体现了上述两者的交织,因而在帝国观念上,他与大多数“帝国联邦运动”的参与者并不完全一致。第三章讨论了帝国研究热潮的兴起与英帝国史书写的初创。在“帝国联邦运动”陷入僵局后,很多政治家与学者开始认识到打造正式帝国还为时过早,现如今应该先加强帝国教育,所以通过教育来培养认同感和帝国爱国主义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帝国联合会”和“皇家殖民协会”在推进帝国教育,开展英帝国史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贡献巨大。英帝国史的学科化和普及化也借此机会得以实现,卢卡斯和艾格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由于培养认同感和帝国爱国主义的需要,所以初创时期的英帝国史书写中充斥着种族与道德优越性的论调。第四章围绕着卢卡斯、艾格顿与英帝国史书写的关系展开讨论。在精英主义的教育观与关注“更大的不列颠”的做法上,西利、卢卡斯与艾格顿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相比于西利,卢卡斯和艾格顿的帝国观念里,无形精神纽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两人的着眼点是反驳各种污名化英帝国的论调,而非批评英国史学传统,所以与西利不同,他们的英帝国史书写更具道德说教的意味,个人的英雄传奇也占据了更大的篇幅。对于20世纪初直至1950年代的英帝国历史书写来说,卢卡斯和艾格顿的思想有着更为巨大的影响力,在自1929年开始出版的《剑桥英帝国史》,以及关于“大英国协”的研究中,他们的影响所及随处可见。结语部分探讨了西利、卢卡斯与艾格顿的英帝国历史书写对于现今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帝国逐渐瓦解,但是非殖民化运动并没有完全湮没三人的思考。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英国史”与“大西洋史”的讨论当中,他们的名字时常被提起;在当下的通俗史学里,他们的观点也得到了复兴。在如今思考英国人的认同及世界秩序时,他们的理念同样可以带来启发。

二、浅谈牛顿诞辰纪念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牛顿诞辰纪念币(论文提纲范文)

(1)牛顿的苹果树(论文提纲范文)

一纪念树的普及
二传入日本
三英国的情况
    (一)“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及其真相
    (二)牛顿苹果树的谱系
        1. 现种植于伍尔斯索普庄园牛顿故居里的树
        2. 直接从上述1810~1820年被暴风吹倒的苹果树上获取的嫁接苗,由布朗劳勋爵栽培到位于格兰瑟姆东北方向10公里左右的贝尔顿庄园的树
四纪念树成为公共财产
附记

(2)20世纪西方视觉现代性理论的谱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何谓西方视觉现代性
        一、对“视觉现代性”概念的阐释
        二、对“视觉现代性”概念的定位
    第二节 西方视觉现代性的理论梳理
        一、作为现代性哲学谱系中的视觉现代性
        二、作为现代性社会学谱系中的视觉现代性
        三、作为现代性审美谱系中的视觉现代性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视觉现代性与视觉政体
    第一节 视觉中心主义的视觉政体
        一、笛卡尔的视觉中心主义
        二、视觉中心主义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20世纪反视觉主义的视觉政体
        一、反视觉中心主义的解构理论
        二、新视觉本体论的理论重建
        三、反视觉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三节 符号性形象与精神性形象的视觉政体
        一、视觉技术中的符号性形象与精神性形象
        二、后结构主义符号学、人造视角与技术拜物教
第二章 视觉现代性与图像转向
    第一节 米歇尔与视觉文化
        一、视觉性与艺术性
        二、视觉文化的霸权主义
        三、视觉媒介的批判
    第二节 米歇尔的图像转向
        一、作为图像学1.0的转义修辞
        二、作为图像学2.0的图像何求
        三、作为图像学3.0的甜蜜形象科学
    第三节 虚假生命的形象科学
        一、形象的价值
        二、形象的政治
        三、虚假的面孔
第三章 视觉现代性与视觉技术装置
    第一节 克拉里的视觉技术装置
        一、观察者技术的外在性研究
        二、观察者知觉的内在性研究
        三、反视觉: 走向晚期资本主义的观察者技术
    第二节 散心的谱系——对克拉里视觉考古学的批判
        一、散心概念与消遣娱乐
        二、散心感受与早期电影技术
        三、散心概念的价值差异
第四章 视觉现代性与景观社会
    第一节 景观社会中的视觉文化
        一、景观社会与图像转向
        二、景观社会与视觉化
        三、景观社会与视觉性
    第二节 总体都市主义与视觉民族志
        一、德波与总体都市主义计划
        二、作为视觉民族志的视觉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3)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数理逻辑发展史概述
    2.1 前史时期(古典形式逻辑时期)
        2.1.1 古典形式逻辑发展史简述(至17 世纪末)
        2.1.2 数理逻辑诞生的科学基础与思想基础
    2.2 第一阶段
        2.2.1 数理逻辑指导思想的提出
        2.2.2 布尔代数与关系逻辑的建立
    2.3 第二阶段
        2.3.1 集合论及其悖论
        2.3.2 数学基础三大学派对数理逻辑的贡献
        2.3.3 公理集合论的创建
        2.3.4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及其意义
        2.3.5 逻辑演算的建立与发展
    2.4 第三阶段
第3章 20世纪上半叶数理逻辑的引进
    3.1 罗素《数理逻辑》讲演及其影响
        3.1.1 《数理逻辑》讲演的历史背景
        3.1.2 《数理逻辑》讲演的内容及其影响
    3.2 《罗素算理哲学》及其引起的学术争论
        3.2.1 《罗素算理哲学》成书背景与内容
        3.2.2 《罗素算理哲学》引起的学术争论
    3.3 张申府对数理逻辑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贡献
        3.3.1 张申府生平
        3.3.2 数理逻辑学术活动与贡献
    3.4 数理逻辑其他方面的引介
        3.4.1 集合论与数学基础的引介
        3.4.2 数理逻辑基础理论的引介
    3.5 小结
第4章 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初步奠基(1920-1949)
    4.1 汪奠基《逻辑与数学逻辑论》与《现代逻辑》
        4.1.1 《逻辑与数学逻辑论》
        4.1.2 《现代逻辑》
    4.2 金岳霖的数理逻辑贡献
        4.2.1 金岳霖生平
        4.2.2 《逻辑》及其影响
    4.3 数理逻辑教育的初步开展
        4.3.1 中等教育中的数理逻辑
        4.3.2 高等教育中的数理逻辑
    4.4 留学人员的数理逻辑学习与研究
        4.4.1 留学人员基本情况
        4.4.2 留学人员的学习与研究
    4.5 小结
第5章 数理逻辑在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1949-1966)
    5.1 数理逻辑的宣传与普及
        5.1.1 对数理逻辑唯心主义的批判
        5.1.2 数理逻辑科学价值的宣传
    5.2 数理逻辑科学研究的全面开展
        5.2.1 数理逻辑领域的学术交流
        5.2.2 “12 年远景规划”中的数理逻辑
    5.3 数理逻辑各领域重要研究成果
        5.3.1 理论研究成果
        5.3.2 应用研究成果
    5.4 数理逻辑专门人才的培养
        5.4.1 高等院校专门人才的培养
        5.4.2 科研机构专门人才的培养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民国时期数理逻辑发展的特点
        6.1.1 第一代数理逻辑学家的卓越贡献
        6.1.2 数理逻辑是引介的对象,而非研究的对象
        6.1.3 数理逻辑留学人员回国后开创新的局面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数理逻辑发展的特点
        6.2.1 数理逻辑从教学研究相结合到专门研究的阶段
        6.2.2 国家政策助推数理逻辑的发展
        6.2.3 中国数理逻辑学家的国际影响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童第周实验生物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目标与方法
    0.4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童第周实验生物学的成就
    1.1 立志从教从研
    1.2 基于海洋动物的研究成果
        1.2.1 海鞘的发育研究
        1.2.2 文昌鱼的发育研究
    1.3 基于非海洋动物的研究成果
        1.3.1 两栖类动物的胚胎发育极性研究
        1.3.2 鱼类的发育研究
        1.3.3 核酸诱导生物性状研究
    1.4 童第周的科研地位
第二章 童第周实验生物学思想的形成
    2.1 实验思想的萌芽
        2.1.1 成长背景
        2.1.2 实验意识的启蒙教育
        2.1.2.1 郭任远引导
        2.1.2.2 追随蔡翘
        2.1.2.3 蔡堡启迪
    2.2 整体思考的思想
    2.3 求是求真的思想
    2.4 技术“嫁接”思想
        2.4.1 鱼类细胞核移植的创新
        2.4.2 细胞融合技术的创新
第三章 童第周实验生物学思想的影响
    3.1 推动生物学教育的完善
        3.1.1 李嘉泳
        3.1.2 庄孝僡
    3.2 促进实验生物学原则的建立
        3.2.1 科研的计划性
        3.2.2 生物学的独创性
    3.3 推动科研机构的建立
        3.3.1 筹建新中国第一所海洋研究机构
        3.3.2 筹建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第四章 童第周实验生物学的哲学意蕴
    4.1 哲学思想的来源
        4.1.1 家庭的启蒙
        4.1.2 华岗的引导
    4.2 实验中的哲学
        4.2.1 文昌鱼的胚胎发育与辩证唯物论
        4.2.2 细胞核与细胞质辩证关系与辩证法
    4.3 童第周实验生物学研究体现的哲学观点
        4.3.1 实验整体观
        4.3.2 实验验证观
        4.3.3 实验创新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童第周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中西之融 ——民国时期国、公立美术院校西画专业基础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缘起
    二、概念厘定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溯本清源”—西画教育形成的背景及概况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西画渐入
    第二节 民国时期西画教育概况
        一、民国时期美术教育的分类
        二、民国时期西画专业入学招生要求及考试内容
        三、民国时期主要美术教育思想及影响
    第三节 西画专业基础教学及内容概况
第二章 “科玄之融”—科学精神指导下的解剖与透视
    第一节 解剖教学:西方解剖学与中国骨相学之融合
        一、理想的人体比例与秩序
        二、含蓄与夸张并存的表达
        三、民国时期西画专业的解剖教学
    第二节 透视教学:西方透视学与中国远近法之融合
        一、“真实”的幻觉空间
        二、“想象”的流动空间
        三、民国时期西画专业的透视教学
第三章 “虚实之融”—自然变化奥妙中的明暗与色彩
    第一节 明暗教学:光影氛围与意象阴阳之融合
        一、动人心魄的气氛
        二、神光离合的阴阳
        三、民国时期西画专业的明暗教学
    第二节 色彩教学:自然光色与随类赋彩之融合
        一、心灵的真实映照
        二、抽象的灵感表达
        三、民国时期西画专业的色彩教学
第四章 “象意之融”—生命的体验、永恒的表达
    第一节 写生教学:“观察”与“发现”之融合
        一、灵魂的描绘
        二、以形写神、乾坤之理
        三、民国时期西画专业的写生教学
    第二节 创作教学:“传情”与“达意”之融合
        一、理想的神境
        二、意在笔先、画外之意
        三、民国时期西画专业的创作教学
第五章 “道技之融”—理论、修养与活动融合教学
    第一节 史学与画论:专题讲解与文化本源之融合
        一、永无止境、追求真理
        二、独辟灵境、返璞归真
        三、民国时期的美术史、论教学
    第二节 文化与修养:专业素养与道德品格之融合
        一、文化课程及修养教育
        二、西方美术教育中基础素养类课程
        三、中国传统素养课程
        四、民国时期基础素养类课程
    第三节 社团与展览:固定课程与柔性氛围相融合
        一、校办刊物
        二、展览活动
        三、学生社团
第六章 “借古观今”—当代美术基础教学问题的思考与展望
    第一节 民国后西画专业基础教学的发展
        一、建国后的苏联式教学体系
        二、改革开放后的美术教育
        三、具有实验探索精神的当代美术基础教学
    第二节 “造型基础的中国语境”—民国时期西画专业基础教学特色与缺憾
        一、“一个体系”—具有“中国精神”的美术基础教学体系的初步建立
        二、“两种文化”的融合探索—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尝试
        三、“三技基础”与写生融合训练—重方法而非技法的基础教学内容
        四、“多种素质”之融合培养—综合素养内容与多形式教学的统一
    第三节 当代美术基础教学发展的帮助与借鉴
        一、招生方式的改革
        二、当代美术基础教育的问题与再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科研成果
致谢

(6)习近平的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海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要求达到的深度
        一、研究思路和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青年的概念
        二、青年观的概念
        三、习近平青年观的概念
    第二节 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国内背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二、国际背景:西方价值观念对我国青年思想的冲击
    第三节 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根本源头: 马列主义的青年观
        二、思想基础: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三、文化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年元素
        四、有益补充: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第四节 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实践来源
        一、间接来源: 革命家庭的教育背景
        二、直接来源: 职业生涯的工作经历
第二章 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青年的认知观: 为什么要重视青年
        一、青年自身的独特性
        二、青年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青年的成长观:培养什么样的青年
        一、培养身心健康的青年
        二、培养志远信坚的青年
        三、培养德法兼修的青年
        四、培养知行合一的青年
        五、培养开拓进取的青年
    第三节 青年的教育观:如何培养和教育青年
        一、教育目的
        二、教育原则
        三、教育内容
        四、教育方法
    第四节 青年的工作观:如何开展青年工作
        一、青年自身要增强目标意识与责任意识
        二、各级党委政府要为青年搭建广阔舞台
        三、共青团组织密切关心关注和联系青年
        四、高校切实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家庭要为青年提供更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三章 习近平青年观在高校中的传播
    第一节 习近平与青年互动交流
        一、习近平与青年的互动方式
        二、习近平对青年教育的重视
    第二节 高校积极宣传落实青年观
        一、语言媒介是宣传落实青年观的主要方式
        二、大众传媒是宣传落实青年观的重要手段
        三、新兴媒体是宣传落实青年观的必要途径
    第三节 学生主动学习习近平青年观
        一、知识结构是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因素
        二、兴趣爱好是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因素
        三、情绪情感是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因素
第四章 习近平青年观对青年全面成才的指导价值
    第一节 发挥高校青年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明确培养目标
        二、以新媒体为支撑打造网络化教育平台
        三、以课程思政为依托提高教学育人效果
        四、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个体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节 重视青年人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
        一、养成勤奋学习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二、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
        三、坚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做事风格
        四、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事业之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1942年中国的一次科学盛事——纪念牛顿三百周年诞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纪念活动的中国高等教育背景
2 国内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纪念活动
    2.1 永安纪念活动
    2.2 昆明纪念活动
    2.3 国立西北大学纪念活动
    2.4 华西坝五大学理学院纪念活动
    2.5 延安科学界纪念活动
    2.6 其他纪念活动及牛顿纪念特刊
3 纪念活动的特点及目的
4 结语

(8)帘漾金精浪——台湾手工造纸专家王国财先生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1 求学与工作
2 科研历程
3 手工造纸研究
4 研究心得与人生体会

(9)外币上的航天事业(一)(论文提纲范文)

哥白尼, 提出“日心说”
伽利略, 推动观测天文学的发展
1957, 飞升之年
1961年, 人类进入太空
1965年, 太空漫步
1969年, 登陆月球

(10)英帝国历史书写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人物小传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与问题的提出
    四、论文的框架
第一章 西利与英帝国史
    一、英帝国史:不列颠国家的传记
        1、西利的《英格兰的扩张》
        2、西利的国家观:《英格兰的扩张》的基石
        3、国家:西利思想中不变的主题
    二、英帝国史:英德学术交织下的产物
        1、西利思想中的德意志背景
        2、西利与本土理论资源
    三、西利:英帝国史的开拓者?
        1、反对麦考莱:西利英帝国史书写的意图
        2、历史怎么教、教什么:历史学专业化中的西利
    四、小结
第二章 “帝国联邦论”、“更大的不列颠”与书写英帝国史
    一、“帝国联邦论”与英帝国的形象
        1、分离抑或联邦:英帝国向何处去
        2、打造有形的种族帝国:“帝国联邦论”的思想与实践
    二、“更大的不列颠”与英帝国的形象
        1、查尔斯·迪尔克与盎格鲁-萨克逊人的联合
        2、詹姆斯·安东尼·弗劳德及其种族帝国论
        3、爱德华·弗里曼与英帝国的无形纽带
    三、西利与帝国联邦运动
    四、小结
第三章 以教育来扞卫帝国:帝国研究热潮与英帝国史书写的初创
    一、另辟蹊径:吉布、萨金特、霍尔丹与帝国爱国主义的塑造
        1、理查德·吉布的帝国观念
        2、萨金特、霍尔丹与帝国教育
    二、教育与英帝国的团结
        1、“帝国联合会”与英帝国史的普及
        2、“皇家殖民协会”与帝国研究热潮的兴起
    三、英帝国史书写的初创
        1、开场:从有形的制度转向无形的精神
        2、主旋律:种族命运、道德优越性与英帝国的团结
    四、小结
第四章 卢卡斯、艾格顿与英帝国史
    一、英帝国史:帝国团结的知识基础
        1、自上而下的教育观
        2、联邦还是联合:英帝国史与国家的未来
    二、英帝国史:帝国优越性的证词
        1、自发、自由与非暴力:英帝国的特质
        2、共同的血缘、文化与信仰:移民与英帝国的民族性
        3、英帝国史与“更大的不列颠”的塑造
    三、修辞的战争:英帝国史及其论争
        1、反帝国主义的帝国论:舆论气候的变化
        2、卢卡斯、艾格顿与“帝国英雄谱”
        3、英帝国是一个好帝国:道德辩护与英帝国史书写的意图
        4、在卢卡斯和艾格顿的阴影下书写英帝国史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浅谈牛顿诞辰纪念币(论文参考文献)

  • [1]牛顿的苹果树[J]. 大野诚,王新艳. 遗产, 2021(01)
  • [2]20世纪西方视觉现代性理论的谱系研究[D]. 张鹏. 西安美术学院, 2021(12)
  • [3]数理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1920-1966)[D]. 苏日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童第周实验生物学思想研究[D]. 汤俊英. 山西大学, 2020(01)
  • [5]中西之融 ——民国时期国、公立美术院校西画专业基础教学研究[D]. 高牧星. 上海大学, 2019(02)
  • [6]习近平的青年观研究[D]. 张云霞.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1942年中国的一次科学盛事——纪念牛顿三百周年诞辰[J]. 朱慧涓,李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8]帘漾金精浪——台湾手工造纸专家王国财先生访谈录[J]. 陈彪,卢郁静,王国财.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9]外币上的航天事业(一)[J]. 马天一. 金融博览(财富), 2018(10)
  • [10]英帝国历史书写的形成[D]. 施华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关于牛顿诞辰纪念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