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手术切除98例临床病理分析

子宫腺肌病手术切除98例临床病理分析

一、手术切除子宫腺肌病98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赖晓红[1](2021)在《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一个单中心收治的55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理特征、预后等情况,探讨合并子宫腺肌病是否影响子宫内膜癌的的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9年12月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55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两组:合并腺肌病组(Adenomyosis with endometrial cacinoma,AEC组),单纯子宫内膜癌组(Adenomyosis without endometrial cacinoma,EC组),建立患者临床资料Excel数据库,对是否合并子宫腺肌症的子宫内膜癌的一般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和生存结局进行比较;采用Solution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索Medline、Web of Science和Pubmed、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ucture,CNKI),筛选并提取有关于合并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数据,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1.共纳入子宫内膜癌患者559例,其中AEC组166例,占29.69%,EC组393例,占70.31%,AEC组发病平均年龄较EC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AEC组患者多处于绝经前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7%vs 46.1%,P=0.001);2.AEC组盆腔磁共振拟诊、诊断性刮宫、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的漏诊率均高于E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P=0.035,P=0.014),但在宫腔镜检查下活检的漏诊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365);3.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影响AEC组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94.6%),高于EC组,统计学有差异(89.1%)(P=0.04)。AEC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G1/G2占比90.9%,高于EC组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EC组深肌层浸润占13.2%,低于EC组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EC组中发生脉管瘤栓占3.0%,低于AEC组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但在分期、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宫颈受侵及附件转移等无统计学差异。4.在免疫组化中,AEC组Ki67高表达者低于EC组(P=0.041),而vimentin表达高于EC组(P=0.021),统计学有差异。而ER、PR、CA125、CEA、P53、P16等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795,P=0.645,P=0.446,P=0.502,P=0.241,P=0.091)。5.两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无统计学差异(P=1.000,P=0.075)。6.文献检索并最终筛选6篇文献纳入荟萃分析,其中AEC组856例,EC组2682例,AEC组DFS和OS较高,预后较好。【结论】1.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较易漏诊,子宫腺肌病患者若有内膜癌高危因素建议行宫腔镜下活检,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漏诊和误诊。2.合并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更好,深肌层浸润少,脉管瘤栓发生率低,且分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有较好的预后倾向。

刘慧婷[2](2020)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中药二期疗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该治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临床诊断为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属瘀血内阻证,符合纳入标准并于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9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将患者分为两组,53例试验组在治疗后三个月内服用中药继续治疗,中药使用二期疗法;46例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措施。对所有患者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一月、治疗后三月痛经VAS评分、月经失血评分图、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三月痛经天数、子宫体积、CA125、CA199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前和治疗后半月内磁共振病灶体积变化情况。结果:(1)止痛疗效:痛经VAS评分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01%,对照组为78.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疗效评价时点的痛经VAS评分呈渐进性下降。治疗后1月两组间痛经VAS评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两组间痛经VA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痛经持续时间差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调经疗效:月经失血图评分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11%,对照组为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疗效评价时点的月经失血图评分呈渐进性下降。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两组间月经失血图评分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1.70%,对照组为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疗效评价时点的中医证候积分呈渐进性下降。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缩小子宫体积、病灶体积疗效:试验组子宫体积缩小总有效率为88.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子宫体积缩小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灶体积缩小有效率为50%,对照组为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病灶体积缩小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CA125、CA199水平:治疗前后两组组内血清CA12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A125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组内血清CA199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中药二期疗法治疗子宫腺肌病在降低痛经VAS评分及缩短疼痛时间、减少月经量、改善中医证候及等方面效果显着,降低血清CA125水平、缩小子宫体积亦明显有效;缩小病灶体积在短期内疗效并不理想,对血清CA199水平改善不明显。说明本治法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张姣[3](2020)在《14例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ty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APA)是一种混合性上皮和间叶性的肿瘤,临床上较为罕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4例确诊为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来探讨APA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诊治方案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9年9月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4例APA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调查,分析诊治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14例患者发病的年龄在24~63岁,平均为(36.64±9.14)岁。完成生育7例,无生育史7例,其中6例无妊娠史,1例为原发性不孕症。14例患者BMI为18.44~39.51kg/㎡,平均为(26.32±6.61)kg/㎡。合并症及手术史:1例合并糖尿病史、1例合并高血压病史、2例合并子宫腺肌病,1例有乳腺纤维瘤的手术史、1例有子宫肌瘤核除术病史。10例患者表现为子宫异常出血,如不规律月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2例患者为下腹痛就诊发现,2例无症状体检发现。APA患者的超声检查均提示宫内占位性病变或子宫内膜增厚,13例位于宫腔,其中4例提示位于宫腔下段,另1例位于宫颈;14例中7例测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为0.39~0.69,多为中高血流阻力。超声下诊断提示:6例提示子宫内膜息肉,4例黏膜下肌瘤,2例宫内回声异常,1例子宫内膜增厚,1例子宫内膜病变。14例中13例行宫腔镜检查,7例为单发的息肉样赘生物,6例为多发息肉样或子宫内膜增厚不均匀的乳突样突起,直径为0.3~3.1 cm;8例肿物表面可见异常血管;11例位于宫腔,其中2例位于宫腔下段,1例位于宫颈管,1例宫腔及宫颈管均存在。宫腔镜下诊断:13例中6例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和/或宫颈息肉,其中1例合并子宫内膜增殖症;5例诊断为子宫内膜病变,2例诊断为子宫内膜增殖症。11例行CA125检测,范围4.11~162.4U/ml。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贫血,血红蛋白范围59~105g/L。14例均经组织学病理确诊,其中11例经宫腔镜下病灶切除术后病理确诊,2例诊断性刮宫确诊,1例全切术后确诊。14例中11例行宫腔镜下病灶切除术,其中4例术后行孕激素辅助治疗,3例未进一步治疗,4例(3例合并子宫内膜癌,1例APA)再次行子宫切除术;2例诊刮术后(1例APA合并子宫腺肌病,1例子宫内膜腺肉瘤)行子宫切除术;1例2次诊刮术后未继续治疗;子宫切除术在宫腔镜病灶切除或诊刮术后7~49天。14例均随访至2020年2月,随访时间为5~1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2.5个月。14例患者中7例行宫腔镜下病灶切除术,其中4例术后行孕激素辅助治疗,3例未进一步治疗;1例8年后因肺癌死亡,6例无病生存。6例子宫切除术中1例合并子宫内膜癌III期术后1年因肺转移死亡,5例无病生存;1例2次诊刮术后15天因肾衰竭死亡。无生育史7例中,2例已行子宫切除术,1例因肾衰竭死亡,4例未孕。结论APA是一种罕见的混合性上皮和间叶性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mesenchymal tumors,MMT)。好发于生育期女性,病变多位于宫腔内,呈息肉样改变。临床表现以子宫异常出血为主,彩超及宫腔镜检查有病灶为单发或多发息肉样改变,周围内膜增厚不均且伴有丰富血流信号的提示,但没有特异性。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结构复杂、细胞具有非典型性的子宫内膜腺体和平滑肌或纤维肌瘤性间质组成,需与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鉴别。APA可与子宫内膜增殖症、子宫内膜癌共存或进展为子宫内膜癌。APA治疗以子宫切除手术治疗为主,保留生育能力可行宫腔镜下病灶切除术,合并子宫内膜增殖症联合孕激素治疗。若无合并其它疾病,一般预后良好。

刘继芳[4](2019)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中药二期疗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消融联合中药二期疗法治疗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的临床疗效,从而评估该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明确诊断为AM并在妇科海扶中心进行HIFU消融治疗的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26例予以HIFU联合中药二期疗法治疗3月,对照组20例单纯行HIFU治疗。对比分析两组在术后6个月的子宫体积、临床表现、中医证候、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CA125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痛经缓解及月经量改善情况:试验组痛经缓解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月经量改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子宫体积均较治疗前缩小,两组组内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体积缩小率:试验组为26.2%±16.8%,对照组为14.0%±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缓解情况: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血清CA125水平:两组组内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两组组内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满意度较高,总满意率为92.3%,对照组总满意率为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痛经评分、月经量评分均与子宫体积大小呈正相关;血清CA125水平与痛经评分、子宫体积大小呈正相关;生活质量评分与痛经评分、月经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呈正相关。结论:HIFU消融治疗后予以中医药干预可提高AM治疗的临床疗效,有效缓解患者痛经、月经量多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HIFU消融联合中药二期疗法可行性及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为AM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案。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5](2017)在《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多信息因素的相互关系,为本病的诊断辨证依据提供参考。2.通过中医药干预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调控,探求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神经生长因子和其受体的调节机制,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编制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流行病学调查表,建立数据库,应用证型分析病患诊治史,生活史及带下月经史的背景资料,同时以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说明本次调查的中医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信息。2.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将子宫内膜与肌层缝合的外科手术诱导法,复制子宫腺肌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疾病模型组、米非司酮组、活血消症方低、中、高剂量组,平均每组10只,另设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各10只。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NGF和TrkA的表达。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子宫腺肌病患者199例,所纳入病人高发年龄段26-45岁占79.5%;其证型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40.2%,其次是气滞血瘀证占24.6%,第三位是寒凝血瘀证占18.1%;有月经不调史、中医诊治史、妇科疾病史者在各证型均值都有显着差异,有西医治疗史在各证型未有差异,有妇科手术史在热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有母姊痛经史在痰瘀互结证、热灼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喜冷饮在热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经期洗头在热灼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经期剧烈运动在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热灼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性情烦躁易怒在各证型之均值高于非性情急躁者;性情乐观者在各证型之均值低于性情非乐观者;工作或生活压力大者在各证型之均值均高于无工作或生活压力不大者;组间比较,痛经程度重者在气虚血瘀证之均值显着高于痛经程度轻者;组间比较,不同月经量在各证型未有差异;经血黏稠者在各证型之均值均显着高于经血正常者;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经血夹带血块者,在热灼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阴虚血瘀证四组中大血块组之均值均大于小血块组和无血块组;寒凝血瘀证之均值则为大血块组和小血块组高于无血块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带下量各组间之均值均未达显着差异;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痰瘀互结证、阴虚血瘀证上带下质地黏稠组之均值显着高于正常者;子宫腺肌病患者脉象以细脉(27.86%)、弦脉(25.00%)、沉脉(22.66%)比例最高,细脉分布以气虚血瘀证最高(49.53%),其次寒凝血瘀证(20.56%),弦脉以气滞血瘀证最高(36.46%),其次气虚血瘀证(32.29%),沉脉以气虚血瘀证最高(35.63%),其次为气滞血瘀证(25.29%)、寒凝血瘀证(22.99%)相近;因子分析影响力较大的的因子共七组公因子,以第一因子涵盖乏力、气短、少气懒言,神疲易倦等四个症状,因子解释方差为24.463%,四个证候要素分析为气虚,第二个因子包含五心烦热、性欲减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小腹灼热等六个症状,因子解释方差为7.560%,六个症状证候要素分析为肾阴虚,其他因子解释量低,影响力小。2.七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GF之均值差异达显着水准;七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rkA之均值差异达显着水准;NGF和TrkA相互决定比例约56.9%,显示二者关联性高,二者为正相关。结论:1.气虚血瘀证为子宫腺肌病最常见证型,气虚为最主要证候要素,其次为气滞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因此,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将是今后子宫腺肌病痛经诊治的研究关注重点。2.NGF及其受体是导致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机理之一,通过活血消症方调节NGF及其受体的失衡状态,改善及抑制痛经进展。

杨博滔[6](2016)在《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158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比较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与未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等,探讨合并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这一群体中相对特殊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讨论子宫腺肌病是否是影响子宫内膜癌的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初治,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符合标准的患者共1584例。并详细查阅其临床、病理特点资料,并完善其相关随访资料。建立患者临床、病理、随访资料的Excel数据库,进行有关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的分析。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生存率曲线分布差异,多因素相关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非正态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其他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选取的158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150例合并患有子宫腺肌病,其发病率为9.47%,中位年龄53岁,未合并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位年龄55岁,发病年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较轻;2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存在以下特点:手术-病理分期较早、组织分化好、肌层浸润少、盆腔淋巴结阳性率较小,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宫颈受侵、附件转移、脉管瘤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0例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无腹主淋巴结转移,转移率明显小于无子宫腺肌病组的4.36%,但无法进行统计分析;3免疫组化: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p53阳性表达率(53.39%),低于未合并腺肌病组的p53阳性表达率(63.3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4)。而两组中ER、PR、Ki-67、Survivn、CA125阳性表达率差别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4 158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85.5%,因子宫内膜癌死亡者113例;5未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4.1%,合并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为92.1%。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较好;6多因素相关分析,合并子宫腺肌病不是子宫内膜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与未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比较,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具有发病年龄小、手术-病理分期早、组织分化程度好、深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几率小的特点。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较未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较高的生存率。但是,在多因素相关分析中,子宫腺肌病不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武艳霞,刘晴,李全荣,刘娟娟,林蓓,张淑兰[7](2011)在《子宫腺肌病恶变3例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恶变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例子宫腺肌病恶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例患者就诊年龄为45、56及58岁,临床表现主要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绝经后阴道流血及盆腔痛,3者血清CA125浓度分别为34.98U/ml、196.6U/ml、22.4U/ml,超声检查无特异性,均依靠术后石蜡病理确诊,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酌情辅以放化疗。结论:子宫腺肌病恶变罕见,术后病理为唯一确诊依据,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漏诊,为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实施造成一定局限性,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重视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改善预后。

方娇宁[8](2009)在《子宫肌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子宫内膜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子宫内膜病变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07年01月到2009年01月期间手术治疗的680例子宫肌瘤的临床特点、肌瘤变性相关因素、绝经后子宫肌瘤临床病理特征及与其他妇科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的关系。回顾性分析同期509例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病变与年龄、不规则阴道出血、绝经后出血、肌瘤变性、肌瘤数量、肌瘤临床类型、富细胞肌瘤、其他妇科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及内外科合并症的关系。结果:(1)子宫肌瘤常见于31~50岁妇女,约占总数79.41%。子宫肌瘤以盆腔肿物和异常子宫出血为主诉入院者分别占45.88%和33.68%。子宫肌瘤发生变性者14.12%,其中玻璃样变最为常见,约56.25%。子宫肌瘤变性与患者年龄、肌瘤直径大小及有否妊娠有关(P<0.05),而与肌瘤生长数量无关(P>0.05)。年龄>50岁、肌瘤直径≥9cm及合并妊娠者,其肌瘤变性所占比例显着高于年龄≤50岁、肌瘤直径<9cm及无合并妊娠者(P<0.05)。子宫特殊类型平滑肌瘤约占总数3.82%,其中富细胞平滑肌瘤最为多见,约69.23%。已绝经及肌瘤直径≥5cm者富细胞平滑肌瘤的发生率分别显着高于未绝经及肌瘤直径<5cm者(P<0.05),而富细胞平滑肌瘤与肌瘤生长数量无关(P>0.05)。绝经后子宫肌瘤约占总数6.91%。绝经后子宫肌瘤有阴道出血10例(21.28%),合并妇科恶性肿瘤3例(30.00%)。绝经后子宫肌瘤有阴道出血者合并妇科恶性肿瘤所占比例显着高于绝经后子宫肌瘤无阴道出血者(P<0.05)。绝经后子宫肌瘤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体重指数大于正常的比例显着高于未绝经者(P<0.05),但合并乳腺及甲状腺疾病的比例与未绝经者比较无显着差别(P>0.05)。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内膜癌分别为80例(11.76%)、37例(5.4%)和2例(0.29%)。(2)子宫肌瘤伴发子宫内膜病变约21.61%,主要分布于41~55岁年龄段,占子宫内膜病变的88.19%,≤40岁及>55岁者分别仅占7.27%及4.55%。年龄>45岁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病变所占比例显着高于年龄≤45者(P<0.05)。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病变与是否绝经无显着相关性(P>0.05)。绝经后子宫肌瘤有阴道出血及未绝经子宫肌瘤有不规则阴道出血者,其子宫内膜病变所占比例分别显着高于绝经后子宫肌瘤无阴道出血及未绝经子宫肌瘤无不规则阴道出血者(P<0.05)。子宫富细胞平滑肌瘤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显着高于非富细胞平滑肌瘤者(P<0.05)。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瘤)者子宫内膜病变所占比例显着高于子宫肌瘤无合并子宫腺肌病(瘤)者(P<0.05)。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病变与肌瘤变性、生长数量及临床类型无关(P>0.05),也与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大于正常、乳腺疾病及甲状腺疾病无关(P>0.05)。结论:子宫肌瘤已绝经及肌瘤直径≥5cm者富细胞平滑肌瘤的发生率显着升高。子宫富细胞平滑肌瘤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显着升高。绝经后子宫肌瘤有阴道出血者合并妇科恶性肿瘤所占比例显着升高。子宫肌瘤年龄>45岁、有绝经后出血、未绝经有不规则阴道出血及合并子宫腺肌病(瘤)者子宫内膜病变所占比例显着升高。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病变可能与肌瘤变性、生长数量、临床类型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体重指数大于正常无关。

方庆霞[9](2008)在《“化瘀止痛方”对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前列腺素、催产素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导师李坤寅教授在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疗效确切,同时作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欧阳惠卿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系统整理欧阳惠卿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常用方药并认为子宫腺肌病痛经以“血瘀”为本创制“化瘀止痛方”。纵观目前国内外关于子宫腺肌病的研究,暂未涉及到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作用机理的探讨,为此我们设计了本研究拟全面、系统地观察“化瘀止痛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前列腺素(PG)、催产素(OT)的影响借以初步探讨中医药缓解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可能作用机理,并将CA125作为疗效观察的指标以客观地衡量“化瘀止痛方”的临床疗效,为继承、发扬名老中医药专家宝贵的临床经验、为进一步开发中药新药做好基础研究。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选择来自于2007年10月~2008年4月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以痛经为主诉的2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于经前第3-7天至月经结束期间服用“化瘀止痛方”(五灵脂、田七、没药、广木香、延胡索、乌药、白芍、甘草、浙贝母、猫爪草),每日一剂,早晚两次,饭后半小时服,连续治疗一个疗程(3个月经周期)。治疗前后分别由患者根据自身月经的期、量、色、质和其他伴随症状填写《月经症状自评量表》、根据痛经情况填写《痛经强度评分观察表》,并在治疗前末次月经干净后及停药后第一次月经来潮干净后3-7天内行腹部B超检查了解子宫大小情况。于治疗前末次月经最初48小时及停药后第一次月经最初48小时内抽取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CA125、PGF2α、PGE2和OT的值。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痛经明显减轻,痊愈0例,显效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其中2例治疗结束1个月后妊娠;全部病人均于用药后月经期、量、色、质及伴随症状较前好转,月经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显着下降,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痛经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χ2=28.89,P<0.01),痛经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后子宫体积平均缩小8.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经期血清CA125、PGF2α、PGE2、O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且观察到患者经期血清PGF2α、PGE2、OT水平与痛经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相关系数r分别为0.877、0.826、0.765,P均<0.01);血清CA125水平与痛经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相关系数r=-0.318,P>0.05)。结论:①“化瘀止痛方”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痛经症状,使其正常度过月经期;可使月经周期规则,经期缩短,减少经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子宫体积有所缩小(平均缩小8.6%),从而较好地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病情的发展。②CA125可作为子宫腺肌病治疗前后疗效观察的可靠指标,但与痛经程度无明显相关。③在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发病机制中,证实子宫腺肌病痛经与PG、OT有关,且痛经程度与经期血清PG、OT水平呈正相关。④“化瘀止痛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经期血清PG、OT水平实现的。但是由于目前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故化瘀止痛方是否还通过其他机制防治子宫腺肌病痛经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李亚里,张淑兰[10](200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文中提出

二、手术切除子宫腺肌病98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术切除子宫腺肌病98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子宫内膜癌与子宫腺肌病的病理联系
    参考文献
致谢

(2)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临床研究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脱落标准
    1.6 病例的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不良事件的观察与分析
3.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
    4.1 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及病情状况
    4.2 疗效性评价
        4.2.1 疼痛的缓解情况
        4.2.2 改善月经量的疗效
        4.2.3 缩小子宫体积、病灶体积的疗效
        4.2.4 CA125、CA199 的变化
        4.2.5 中医证候疗效
    4.3 HIFU治疗后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发生情况
    4.4 安全性评价
5.讨论
    5.1 西医对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5.2 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研究现状
    5.3 西医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现状
    5.4 HIFU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现状与优势
    5.5 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优势和特色
    5.6 HIFU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优势
    5.7 中药二期疗法的理论基础及方药分析
6.疗效分析
7.结论
8.主要工作与创新
    8.1 主要工作
    8.2 创新点
9.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1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子宫腺肌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附录四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3)14例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表1 14例APA患者的临床资料
综述 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中药二期疗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疾病定义及临床表现
    2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血管生成
        2.2 子宫内膜损伤
        2.3 激素与子宫腺肌病
        2.4 免疫炎症因素
        2.5 遗传因素
    3 西医药物及手术治疗
        3.1 药物治疗
        3.2 手术治疗
    4 HIFU消融治疗
    5 HIFU消融治疗的优势与不良反应
    6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7 中医证型
    8 中医治法
    9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10 本研究的提出
        10.1 HIFU联合中医药治疗AM的研究现状
        10.2 关于中药二期疗法的理论基础
        10.3 HIFU联合中医药治疗AM的优势
        10.4 主要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最终纳入情况
        3.2 基线分析
        3.3 治疗情况
        3.4 HIFU消融治疗术后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发生情况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HIFU消融治疗A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2 HIFU消融联合中药二期疗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分析
        2.1 HIFU联合中医药治疗的背景
        2.2 HIFU治疗对中医病因病机的影响
        2.3 本研究中治法的确定
        2.4 组方分析
        2.5 HIFU联合中药二期疗法治疗AM的疗效分析
    3 观察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4 有效的治疗方式对AM患者的现实意义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一) 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研究现况
        (二) 子宫腺肌病生长因子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三) 子宫腺肌病凋亡和自噬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四) 子宫腺肌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二、现代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现况
        (一) 药物治疗
        (二) 手术治疗
    三、中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一) 瘀血内阻
        (二) 肾虚血瘀
        (三) 瘀热互结
        (四) 痰瘀互结
        (五) 湿热瘀互结
        (六) 气滞血瘀
        (七) 气虚血瘀
        (八) 寒凝血瘀
        (九) 寒热错杂
        (十) 肝脾肾及气血津液功能失调
    四、中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现况
        (一) 瘀血内阻病机的治疗
        (二) 肾虚血瘀病机的治疗
        (三) 瘀热互结病机的治疗
        (四) 痰瘀互结病机的治疗
        (五) 湿热瘀互结病机的治疗
        (六) 气滞血瘀病机的治疗
        (七) 气虚血瘀病机的治疗
        (八) 寒凝血瘀病机的治疗
        (九) 寒热错杂病机的治疗
        (十) 肝脾肾及气血津液功能失调病机的治疗
    五、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一) 手术诱导
        (二) 药物诱导
    六、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调查步骤
        (六) 数据采集整理及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 病例来源
        (二) 一般资料
        (三) 子宫腺肌病的证型分布情况
        (四) 子宫腺肌病证型与诊治史的差异性分析
        (五) 子宫腺肌病证型与生活方式差异性分析
        (六) 痛经程度、月经量、经血质地、血块、带下量、带下质地与子宫腺肌病各证型单因素方差分析
        (七) 脉象与子宫腺肌病证型交叉表
        (八) 痛经总积分与子宫腺肌病证型积差(pearson)相关分析
        (九) 子宫腺肌病证候要素因子分析
    三、讨论
        (一) 子宫腺肌病患者发病年龄分析
        (二) 子宫腺肌病患者月经量及痛经年数分析
        (三) 诊治史与了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四) 生活方式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五) 痛经程度,月经量、质地,是否夹血块、带下量、质地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六) 脉证交叉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七) 痛经总积分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八) 子宫腺肌病常见证型分析
        (九) 探索性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证候要素
第三部分 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环境
        三、主要药品及器械
        四、主要仪器设备
        五、实验步骤
        (一) 动情周期检测
        (二) 动物模型建立
        (三) 动物及分组
        (四) 取材方法
        (五) 制备与检测
        六、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造模结果
        (一) 子宫腺肌病大鼠模型建立情况
        (二) 行为学观察
        (三) 组织形态学观察
        (四) 各组间子宫重量及子宫系数比较
        二、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GF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三、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rkA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四、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内膜组织中NGF和TrkA的相关分析
    讨论
        一、外科手术诱导法建立子宫腺肌病模型的沿革
        二、NGF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三、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四、NGF与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表达的相关性
        五、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的影响
        (一)对NGF的调控
        (二) 对TrkA的调控
        (三) 活血消症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组方思路
        (四) 活血消症方方药分析
        (五) 活血消症方方药现代药理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6)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子宫肌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子宫内膜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第一部分 子宫肌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特征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子宫肌瘤病因研究进展
致谢

(9)“化瘀止痛方”对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前列腺素、催产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 西医学研究
        1 流行病学
        1.1 发病率
        1.2 危险因素
        2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1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
        2.2 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发病机制
        3 诊断学进展
        3.1 年龄因素
        3.2 临床症状
        3.3 妇科体征
        3.4 实验室检查
        4 治疗现状
        4.1 药物治疗
        4.2 手术治疗
        4.3 血管性介入治疗
        5 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二 中医学研究
        1 历史沿革
        2 病因病机
        3 治疗现状
        3.1 中医药周期疗法
        3.2 辩证分型论治
        3.3 专方专药治疗
        3.4 中药外治
        3.5 针灸治疗
        3.6 综合治疗
        3.7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月经情况
        2.2 痛经改善程度及疗效
        2.3 子宫体积变化
        2.4 经期血清CA_(125)、PGF_(2a)、PGE_2、OT水平与痛经程度的相关性
        2.5 经期血清CA_(125)、PGF_(2a)、PGE_2、OT测定
    3 讨论
        3.1 中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化瘀止痛方的组方及现代药理研究
        3.3 化瘀止痛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疗效显着
        3.4 PG、OT与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关系
        3.5 化瘀止痛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作用机理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手术切除子宫腺肌病98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预后的影响[D]. 赖晓红.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观察[D]. 刘慧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14例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的临床特征分析[D]. 张姣.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4]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中药二期疗法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继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D].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1)
  • [6]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D]. 杨博滔.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
  • [7]子宫腺肌病恶变3例临床病理分析[J]. 武艳霞,刘晴,李全荣,刘娟娟,林蓓,张淑兰. 现代肿瘤医学, 2011(09)
  • [8]子宫肌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子宫内膜特征分析[D]. 方娇宁. 福建医科大学, 2009(10)
  • [9]“化瘀止痛方”对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前列腺素、催产素的影响[D]. 方庆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10]子宫内膜异位症[J]. 李亚里,张淑兰.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03)

标签:;  ;  ;  ;  ;  

子宫腺肌病手术切除98例临床病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