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站办公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

环境监测站办公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

一、环境监测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马晶晶[1](2021)在《温州市瓯海区环境监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环境监测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总污染源的控制与环境质量的评价。要达到政府在新时期提出的环境保护工作基本要求,需要从环境监测指标和环境质量的生态系统监督两方面做起,逐步完善过程,把握整体监测发展趋势,从而改善环境和居民生存生态空间的状态。因此,环境监测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本文以温州市瓯海区的环境监测为例,作为基层环境监测的典型,阐释了地方监测工作目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探讨了解决之道。本文分为七个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说明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阐释了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站和第三方监测机构等基本概念和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介绍了温州市瓯海区环境监测现状,以及在监测站和第三方机构工作人员、普通市民中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第四部分从多角度分析了温州市瓯海区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部分对比了国内多地在基层环境监测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其对瓯海区环境监测的启示;第六部分提出解决瓯海区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最后得出结论。本文研究工作的开展,是鉴于目前地方环境监测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改善,而国内这方面尤其是针对基层环境监测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期望通过研究瓯海区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能够对推动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同时为提高监测样本数据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同时,也希望能对提高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在应对开放性市场的竞争能力有所裨益,并为研究环境监测及相关政府管理工作的其他学者提供参考。

陈振兴,夏玉雄[2](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福建省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处理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以福建省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络试点工程为依托,从实际需求出发,探索省级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系统的构建及网络构架、系统前端、系统安全等设计内容要求,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地理信息技术、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研发出基于物联网的福建省交通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处理平台,为福建省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络试点工程建设和行业环境保护监管、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

高智宇[3](2020)在《基于Unity3D的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十八大以来,国家和政府十分重视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加大了财政预算。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鼓励和支持各大高校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十九大以后,教育部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疫情期间,全国的学生都在线上学习,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疫情后,虚拟仿真教学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为了更好的将林业类学校特点与教学结合,让学生丰富理论与实践知识。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Unity3D的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本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弥补了传统微电网实验的设备数量有限、管理现场秩序混乱、教学效率低和安全性不保证的缺陷。此系统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一个与真实实验场景完全相同的虚拟教学环境。这对于学生认识微电网知识和提高实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完成了以下工作:(1)本文阐述了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总体框架,介绍了Unity3D和3ds Max等开发软件。重点阐述了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总体方案设计。(2)对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场景和模型进行搭建。在3ds Max中建立风机、太阳能电池板和林区微环境监测站的模型并进行优化。在Unity3D中建立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场景,包括地形地貌,树木植被,山地纹理等,并加入一些特效。(3)对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视景部分进行设计。根据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功能和技术需求对视景系统进行设计,主要包括风力发电机的随动、UI界面、多视角切换技术和相机跟随模块。对风力发电机的各个部件按照仿真需要进行父子关系的处理,实现风力发电机的随动教学。(4)对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进行测试。测试了风力发电机拆分和组合功能虚拟教学,风力发电机的运动仿真教学。通过改变风速可以得到风力发电机的不同发电功率,然后根据最佳叶尖速比法与三点比较法相结合的算法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虚拟仿真教学。在光伏发电虚拟实验中,根据一天中早、中、晚的不同光照强度,将发出的电量提供给林区微环境监测站和防火了望塔使用。从而能够得到一天中三个不同时刻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量与负载的供需关系。

何振[4](2020)在《福建省环境空气含氧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文中认为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气光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学性质活泼且来源极其复杂。同时OVOCs也作为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着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因此对环境空气OVOCs的研究对了解其污染特征、大气化学作用及其来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2018年5月和10月,在我国福建省八市一区(共选取了11个有代表性的观测站点)展开对环境空气OVOCs观测实验,并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采样方法做出了优化,选取了16种环境空气OVOCs物质作为目标物种进行分析。并利用后向气流轨迹模型、OBM模型等多种数据处理手段,结合国控点常规6项污染物数据,对福建省环境空气OVOCs的时空变化、成分分析、对臭氧的影响等污染特征及其来源解析进行讨论分析。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本研究对环境空气OVOCs采样方法做出了优化,首先对环境空气OVOCs采样器做出优化,使其可以连续自动进行采样,大大减少换样频率,相对于传统采样器更加省时省力;此外,还通过多次模拟实验,综合考虑实验科学性和成本等因素,调整了最佳的采样时间为2h,采样流速为0.8L/min,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2)福建省观测期间八市一区环境空气OVOCs的平均浓度范围为5.59-21.24 ppbv,结果表明福建省环境空气OVOCs整体浓度水平要略低于北京、广州等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且沿海城市环境空气OVOCs浓度要普遍大于内陆城市。通过对省会城市福州市在2018年5月和10月强化观测发现,福州市环境空气OVOCs浓度5月份要高于10月份,利用OBM模型对福州市5月观测结果进行模拟计算,模型结果显示,福州市光化学反应和移动源的一次排放均对其甲醛浓度有着重要的贡献,人为源VOCs中的炔烃类物质是其关键的前体物,NOx则对甲醛的生成有着抑制作用。(3)福建省观测期间八市一区环境空气OVOCs主要组成成分以甲醛、乙醛和丙酮为主,且环境空气OVOCs平均浓度日变化最高值多出现在中午或午后太阳辐射较强的时段,表明了大气光化学反应对环境空气OVOCs浓度的贡献。观测期间,福建省各城市环境空气OVOCs浓度于臭氧浓度有着较强的相关性,随着环境空气OVOCs浓度逐渐升高,可能又作为臭氧前体物继续参与到大气光化学反应中,导致大气臭氧浓度的升高。(4)环境空气OVOCs大气寿命较短,较难通过气流进行区域传输,但其前体物可能通过区域传输来影响输送城市的环境空气OVOCs浓度。基于分析结果对福建省各城市环境空气OVOCs来源解析表明,福建省八市一区环境空气OVOCs主要受人为源排放,以及区域传输、天然源和人为源排放的VOCs光化学反应二次生成的共同影响。本研究最终初步获得我国环境空气较为清洁的福建省八市一区环境空气OVOCs的污染特征和来源特征,对消除福建省环境空气OVOCs污染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进而对降低其臭氧污染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福建省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环境空气质量的发展目标,通过对福建省环境空气OVOCs的研究对我国多数重污染地区有着前瞻性和重要意义。

李茂洁,颜华,黄奕[5](2019)在《市、区(县)环境监测站现状及发展的思考——以宜宾市、区(县)环境监测站为例》文中指出以宜宾市、区(县)环境监测站为例,基于"十二五"期间人才队伍、硬件设施、技术能力水平、质量管理和经费投入保障五个方面的现状,提出市、区(县)环境监测站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思考。

刘善宸[6](2019)在《基于自适应切换字典的林区微环境压缩》文中提出物质丰富的自然界是生存的理想家园,林区资源作为一项永不枯竭的自然资源,具有蓄洪抗旱、净化空气等作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林区存在的大量植物与微生物,也为工农业生产也提供了重要的原料。然而虽然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但仍存在着覆盖率不足、分布不均等状况,植物生老病死与频频发生的火险灾害对于森林本身持续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对林区微环境进行生态监测与是一种既能有效判断植物生长状况,又能及时进行火险预警的措施。林区微环境监测通过传感器对植物生长环境进行判断,上传大量信息数据至检测平台对应数据库。在监测站数量不断增多的过程中,数据传输需要耗费更多的能源和存储空间,在偏远林区经常出现因能源供应不及时而导致监测站断电、数据中断等问题,对数据进行压缩可以使此类问题得到改善。该文章提出了使用自适应切换字典的方法,对压缩感知理论的稀疏化步骤进行研究分析,比较了两种稀疏方法:DCT字典与K-SVD字典的压缩性能与误差,在重构误差的基础上将样本进行分类,并组合成自适应切换字典,使不同样本能够自动切换使用误差更小的稀疏方法。在切换方法的选择上,分别使用两种自适应切换方法:BP神经网络与SVM支持向量机,使用自适应切换字典对林区微环境信息进行稀疏化与重构,分析比较两种自适应切换字典的优缺点,并在实际GPRS传输中测量功耗。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稀疏度的增加,两种固定字典的稀疏化误差都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但减小趋势变缓。对于K-SVD字典来说,增大字典维度使得稀疏化误差减小,减小趋势也逐渐变缓。单独使用一种稀疏化方法时,K-SVD字典作为可输入训练样本进行训练的稀疏方法,效果优于传统的DCT稀疏方法,观测点数量为60时平均重构误差减小约2%。将两种字典结合形成的自适应切换字典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压缩数据,通过对样本添加标签进行分类,使得压缩方法对于单一样本有更好的适应性,且相较于DCT字典的平均重构误差减小约3%。在实际传输过程中,传输模块进行数据传输的耗能大于待机状态耗能的2倍,使用自适应切换字典对数据进行压缩后传输,减小了50%以上的存储空间,观测点数量为60时传输电能消耗减少了80%。

谢辉平[7](2019)在《基于压缩感知的林区生态网络数据压缩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之一,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安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林区建立微环境监测站是一种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目前在林区部署的微环境监测站存在能源短缺问题,且大多数林区微环境监测站将采集的原始数据直接上传至云服务器中,导致监测站能源消耗较大,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存在能源供给不足导致数据缺失的问题。因此如何降低监测站数据采集的能耗又能保证监测站数据采集的精度是当前研究中的首要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基于压缩感知的林区生态网络数据采集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基于固定字典的林区微环境数据采集方法。通过使用最常见的DCT、DFT等固定字典分别对原始数据进行压缩分析,通过比较稀疏化误差、重构误差以及数据压缩比来评价稀疏字典。结果表明,采用DCT字典的数据压缩方法在误差表现上略优于DFT字典,但DFT字典的压缩比远远高于DCT字典。(2)研究了基于学习字典的林区微环境数据采集方法。K-SVD字典通过学习原始数据中固有的特征值,因此可以适应性的稀疏表示原始数据。结果表明,采用K-SVD字典数据压缩方法整体上优于DFT字典,但同时也存在少部分样本更适合采用DFT字典。(3)提出了基于切换字典的林区微环境数据采集方法。根据原始数据结构表征不同,采用函数拟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并提出切换因子的概念,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分别采用最适合的字典进行压缩重构。结果表明,在林区微环境监测站中采用切换字典的数据压缩方法比单一字典具有更小的重构误差和更高的压缩比。

张璨[8](2019)在《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构建多种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观念。为了发展现代林业,优化建设生态文明,突出强调林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智慧林业的概念。森林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获取林区的环境数据,对所得数据加以分析并且实现数据的实时交互,有利于指导林业生产、预防森林火险、合理利用资源等。为了更加有效地获取林区微环境数据,实现数据的实时交互,本文重点提出了一种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涉及到野外微环境监测站、数据通讯、数据库建设、户外LED实时数据显示等多个环节的开发和结合,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与显示技术,提高林区微环境数据的利用率和共享程度,为林区气象、生态环境研究提供及时有效的科学依据。该系统在组织林业生产、苗圃育苗、公益林管护、景区旅游管理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有:1.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微环境监测系统作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按照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的工程要求,设计并完成一套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并结合工程要求,给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2.设计和完成了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的硬件架构。主要工作包括气象、环境传感器的型号选择、数据采集接口的设计、无线数据传输模块的选型以及户外全彩LED显示屏终端设备的选型。3.设计和完成了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的软件架构。主要包括负氧离子、PM2.5传感器采集程序的设计、GPRS通信程序的设计、LED终端与服务器通信的后台软件设计以及鹫峰科研监测平台的网站设计。4.完成了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的测试及联调。在鹫峰的梅花温室监测站点,完成了系统硬件与软件的联合调试。到2019年4月份为止,系统已经正常稳定地运行了半年以上,为林业科研与实验分析提供了大量数据。

张宏成[9](2019)在《近海海洋仪器试验场测试装备设计与分析》文中提出目前,我国90%以上的高端海洋监测装备仍需进口,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内海洋仪器样机研发成功后,不具备相关的产品化测试流程和环境,无法进行良好的现场试验,大量的功能样机没有定型,国产仪器设备所占市场份额极其有限。基于此,研发近海海洋仪器试验场测试装备,为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对海洋仪器设备的可操控性、可靠性和环境适应能力测试提供海洋现场试验平台具有重要价值。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工作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对上海市近海环境监测站网各站点水质、气象、水深、浪流等历史数据进行研究,根据海洋仪器设备测试试验场建设基本原则,遴选了8个测试站点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入选站点进行现场考察、研判。结合当地海域咸淡水变化规律、泥沙、浪流等特点,进一步开发了大戢山、九段沙、南槽东、小洋山和芦潮港5个测试站点,建立无人值守式海洋仪器设备测试网。在选点的基础上,进行海洋仪器测试装备架构总体设计方案的制定,对不同海域测试站点进行现场专用仪器测试装备的开发,包括岸站式测试装备设计方案、浮动式测试装备设计方案、工作模式以及互联互通方案的实现。(2)针对岸站式测试站点,设计了固定式立管海洋仪器自动化测试装备,由不同直径的低压聚乙烯立管以相互内嵌的机理组成主体,传感器挂载装置在最外层长度7m,内径268mm立管内部进行卷缆式升降,同时搭载最多5个直径最大50mm的不同类型传感器,实现对海洋仪器的工况监测、性能指标检测。固定式测试装备能够对海上潮位变化进行自动调节,上升/下降时间约为68s/62s;传感器监测摄像装置位于透明玻璃钢层;螺旋桨通过一定频率的旋转形成的变速涡流能有效防止生物在传感器上附着。考虑到海洋仪器测试装备在浪流环境下的冲击,为提升系统的健壮性,通过Ansys流固耦合仿真及应力分析,4m/s的流速下,立管末端最大变形量为0.0797mm,优化固定式海洋仪器测试装备结构,引入消波设计后,形变量减少了43%,有效提高了海洋仪器工作的可靠性。(3)对于非岸站式测试站点,设计了浮动式海洋仪器自动化测试装备,以直径1200mm,高度620mm的新型聚脲浮体为载体,内嵌海洋仪器升降装置、摄像监测装置、控制模块及12V能源系统等,可搭载多达3种不同类型传感器,并可进行扩展。对浮动式海洋仪器测试装备及锚系的受力、稳性、储备浮力等水动力特性进行分析计算、升降系统测试(上升/下降时间为63s/58s)、水槽试验(吃水深度220mm),验证了浮式海洋仪器测试装备工作的稳定性、可靠性。通过海洋仪器升降工作模式的设定、海洋仪器的升降误差校准及防生物附着设计,提升海洋仪器水质检测工作的能力,实现不同/同类型海洋仪器的性能指标测试。双摄像系统能够分别检测海洋仪器及周边海况,通过海洋仪器的定期升降消除传感器探头气泡和生物附着对测量值的影响,对被测仪器进行多方位拍摄,观测其实际工作状态。(4)根据近海海洋试验场测试需求,共研发设计制造5台海洋仪器测试装备,结合不同海域的实际海况,通过不同的海洋仪器升降方式实现对各类传感器的性能比测和监控。为更好的实现对海洋仪器的检测,利用不同海域的环境特点,在九段沙海域、南槽东海洋测试站点、大戢山海洋测试站点、小洋山海洋测试站点和芦潮港测试站点分别投放、安装海洋仪器测试装备,搭建了互联互通的近海海洋仪器试验场。其中,大戢山和南槽东站点为通讯中继站点。(5)海上试验与数据分析。针对课题的要求,在九段沙、南槽东、大戢山、小洋山和芦潮港、对研发装备进行现场试验,对采集到的水质数据进行收集、分析。观测分析浮式海洋仪器测试装备的吃水深度、浮心情况、升降可靠性以及固定式海洋仪器的涡激振动情况、失稳现象等。经过冬季、夏季海上试验,海洋仪器自动化测试装备在海上运行可靠,装备整体结构强度、稳性、形变和抗风浪性符合设计要求并且经受住了9级温比亚台风的侵袭,上位机端能够正常采集到水压、水温、PH等水质参数,实现海洋仪器间的性能测试和对比。

薛秀秀[10](2018)在《对浙江省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思考》文中认为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而能力建设则是基础之基础,为此,国家发文规定了全国各级监测站建设标准。我省积极落实,加强能力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监测能力依然存在问题,不能完全适应环境监管的要求,本文梳理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了原因,并提出了提升和优化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二、环境监测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监测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温州市瓯海区环境监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4.3 研究简评
    1.5 创新与不足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环境监测及构成要素
        2.1.2 环境监测站
        2.1.3 第三方监测机构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府职能理论
        2.2.2 行政监督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3 温州市瓯海区环境监测现状
    3.1 温州市瓯海区环境监测实体及其运作状况
        3.1.1 瓯海区环境监测站
        3.1.2 瓯海区的第三方监测机构
    3.2 对温州市瓯海区环境监测的调查
        3.2.1 调查基本情况
        3.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3 温州市瓯海区环境监测调查结果分析
4 温州市瓯海区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温州市瓯海区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4.1.1 环境监测硬件设施方面的问题
        4.1.2 环境监测工作准则和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
        4.1.3 环境监测队伍方面的问题
        4.1.4 第三方监测机构方面的问题
    4.2 温州市瓯海区环境监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财政投入滞后
        4.2.2 管理制度和标准不清晰
        4.2.3 人才引进方式单一,待遇缺乏吸引力
        4.2.4 缺少对第三方监测机构的扶持
5 国内环境监测的先进经验及启示
    5.1 国内环境监测的先进经验
    5.2 对温州市瓯海区环境监测的启示
6 改进温州市瓯海区环境监测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硬件设施
        6.1.1 突破监测工作场地范围局限
        6.1.2 优化实验室运行环境
        6.1.3 增加监测仪器和设备
    6.2 完善环境监测工作准则和管理制度
        6.2.1 明确管理方式和定位
        6.2.2 约束具体工作细节
        6.2.3 建立统一监测数据的核定标准
    6.3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改善待遇
        6.3.1 积极引进专业人才
        6.3.2 改善待遇留住人才
        6.3.3 加大培训和再教育力度
    6.4 促进第三方监测机构发展,探索竞争与合作的新思路
        6.4.1 多措并举促进第三方监测机构的发展
        6.4.2 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合作与竞争的模式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监测站职员状况调查表
附录2 温州市瓯海区居民环境监测了解情况调查表
附录3 第三方监测机构职员状况调查表
致谢

(2)基于物联网的福建省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处理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省交通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处理平台需求分析
    1.1 建设背景
        1.1.1 环保系统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处理系统建设情况
        1.1.2 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情况
    1.2 需求分析
    1.3 建设目标
2 福建省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处理系统建设方案
    2.1 系统构架设计
    2.2 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2.2.1 网络结构设计
        2.2.2 链路设计
        2.2.3 局域网系统设计
    2.3 数据库设计
    2.4 系统前端设计
    2.5 系统安全设计
3 系统功能
4 交通运输行业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处理系统的应用
    4.1 信息处理系统应用
        4.1.1 交通环境在线监测及数据实时采集
        4.1.2 数据统计分析
        4.1.3 信息展示
        4.1.4 预警管理
        4.1.5 业务管理与公众服务
    4.2 初期运行效果
5 结语

(3)基于Unity3D的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概述
        1.2.1 微电网概述
        1.2.2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1.3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组织架构
2 总体方案设计及功能需求分析
    2.1 系统开发软件介绍
        2.1.1 开发软件分析比较
        2.1.2 Unity3D软件介绍
        2.1.3 3dsMax软件介绍
    2.2 功能需求分析
        2.2.1 系统需求分析
        2.2.2 系统功能设计
    2.3 总体架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建模及场景搭建
    3.1 虚拟场景搭建分析
        3.1.1 建模类别
        3.1.2 建模规范技巧
        3.1.3 建模流程
    3.2 虚拟场景搭建
        3.2.1 创建地貌地形
        3.2.2 创建植被模型
        3.2.3 创建天空盒子
    3.3 模型的建立
        3.3.1 风力发电机模型和太阳能电池板模型建立
        3.3.2 负载模型建立
        3.3.3 模型渲染
    3.4 场景集成
        3.4.1 模型集成
        3.4.2 光照布置
    3.5 本章小结
4 视景系统
    4.1 视景系统基本概念
    4.2 风力发电机随动模块
        4.2.1 旋转部分设置
        4.2.2 旋转坐标轴设计
        4.2.3 脚本设计
    4.3 UI设计
    4.4 视觉系统设计与实现
        4.4.1 多视角切换模块
        4.4.2 相机跟随模块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案例测试
    5.1 实验案例分析
    5.2 风力发电机虚拟拆装仿真教学
    5.3 风力发电机运行仿真教学
    5.4 风力发电机的最大功率跟踪虚拟仿真教学实验
        5.4.1 功率影响因素
        5.4.2 风力发电机最大功率点跟踪原理
        5.4.3 实验步骤及软件测试结果
    5.5 光伏发电利用效率测量虚拟仿真教学实验
        5.5.1 功率影响因素
        5.5.2 光伏发电负载利用效率测量原理
        5.5.3 实验步骤及软件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福建省环境空气含氧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OVOCs的定义及危害
        1.2.2 环境空气OVOCs的来源
        1.2.3 环境空气OVOCs的大气化学作用
        1.2.4 环境空气OVOCs的分析方法
        1.2.5 环境空气OVOCs目前研究的不足
    1.3 选题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选题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性及研究意义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观测点位和观测时间
        2.1.1 空气质量监测国控站点
        2.1.2 环境空气OVOCs观测站点
    2.2 监测设备与质保/质控
        2.2.1 常规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
        2.2.2 OVOCs采样和分析
        2.2.3 气象数据
        2.2.4 在线监测仪器的质保/质控
        2.2.5 OVOCs采样期间质保/质控
        2.2.6 OVOCs分析过程质保/质控
    2.3 数据处理
        2.3.1 OVOCs反应活性分析
        2.3.2 后向气流轨迹模型
        2.3.3 OBM模型
        2.3.4 比值法
3 环境空气OVOCs采样及分析方法与优化
    3.1 观测实验目标物种的确定与仪器材料
    3.2 环境空气OVOCs采样器优化
    3.3 采样流速的优化
    3.4 观测方案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福建省环境空气OVOCs污染特征
    4.1 OVOCs时空变化特征
        4.1.1 第二期连续观测站点变化特征
        4.1.2 第二期间断观测站点变化特征
        4.1.3 第二期强化观测期间新增站点变化特征
        4.1.4 第一期重点观测期间各站点变化特征
        4.1.5 OVOCs浓度空间变化
    4.2 OVOCs成分分析
        4.2.1 第二期连续观测站点主要成分及污染特征
        4.2.2 第二期间断观测站点主要成分及污染特征
        4.2.3 第二期强化观测期间新增站点主要成分及污染特征
        4.2.4 第一期重点观测期间各站点主要成分及污染特征
        4.2.5 各站点OVOCs成分综合比较
    4.3 OVOCs日变化特征
        4.3.1 第二期连续观测站点日变化特征
        4.3.2 第二期强化观测期间各站点日变化特征
        4.3.3 第一期重点观测期间各站点日变化特征
    4.4 OVOCs对 O_3 的影响分析
        4.4.1 OVOCs与 O_3 的关联关系
        4.4.2 OVOCs对 O_3 的生成贡献
        4.4.3 OVOCs的 OH自由基反应活性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观测的环境空气OVOCs来源分析
    5.1 2018年5月和10月观测期间福建省各站点气团传输分析
        5.1.1 第二期连续观测及间断观测站点气团传输分析
        5.1.2 第二期强化观测期间新增站点气团传输分析
        5.1.3 第一期重点观测期间各站点气团传输分析
    5.2 OVOCs来源分析
        5.2.1 比值法分析
        5.2.2 OBM模型模拟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市、区(县)环境监测站现状及发展的思考——以宜宾市、区(县)环境监测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市、区县环境监测站现状
    1.1 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1.1.1 环境监测人数不满足当下环境监测任务的需求
        1.1.2 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1.1.3 人员激励措施不够
    1.2 硬件设施建设现状
        1.2.1 监测用房不达标
        1.2.2 监测用车不足
    1.3 技术能力水平现状
        1.3.1 市站积极拓展能力建设,区(县)站监测能力较薄弱
        1.3.2 市站稳步保持监测水平,区(县)站持续保证和改进实验室分析水平的能力较弱
        1.3.3 市站仪器设备使用、维修、维护频率高,区(县)站仪器设备自动化水平不高,更新、维护不足
    1.4 质量管理现状
    1.5 经费投入保障现状
2 新形势下的发展对策及思考

(6)基于自适应切换字典的林区微环境压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森林资源现状
        1.1.2 生态监测系统的建立
        1.1.3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压缩感知理论
        1.2.2 稀疏方法与字典选择
        1.2.3 观测矩阵及重构算法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2 信息采集与压缩感知理论
    2.1 微环境信息采集与预处理
        2.1.1 微环境信息采集
        2.1.2 微环境信息预处理
    2.2 压缩感知理论简介
        2.2.1 信号的稀疏化处理
        2.2.2 两种原始信号的观测
        2.2.3 信号的重构过程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固定字典的林区微环境信息压缩
    3.1 DCT稀疏基
    3.2 K-SVD字典稀疏基
    3.3 固定字典的稀疏化
        3.3.1 DCT字典稀疏化
        3.3.2 K-SVD字典参数设置
        3.3.3 K-SVD字典稀疏化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固定字典的林区微环境信息压缩比较
    4.1 基于固定字典的稀疏化过程比较
    4.2 基于固定字典的平均重构效果比较
    4.3 基于固定字典的具体重构效果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自适应切换字典的林区微环境信息压缩
    5.1 自适应切换字典的提出
    5.2 自适应字典切换方法
        5.2.1 BP神经网络分类法
        5.2.2 SVM支持向量机分类法
    5.3 自适应切换字典稀疏化与重构
        5.3.1 基于BP分类字典的重构
        5.3.2 基于SVM分类字典的重构
    5.4 自适应切换字典优势
    5.5 本章小结
6 林区微环境信息压缩传输过程与能耗计算
    6.1 传输模块配置
    6.2 能耗计算
        6.2.1 电参数测量仪配置
        6.2.2 能耗计算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成果
致谢

(7)基于压缩感知的林区生态网络数据压缩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压缩感知研究现状
        1.2.2 WSNs数据压缩现状
    1.3 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数据来源与理论基础
    2.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1.1 数据来源
        2.1.2 数据预处理
    2.2 压缩感知理论
        2.2.1 信号的稀疏表示
        2.2.2 观测矩阵的设计
        2.2.3 信号的重构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固定字典的数据压缩方法
    3.1 基于DFT字典的压缩算法
        3.1.1 傅里叶级数
        3.1.2 傅里叶变换
        3.1.3 离散傅里叶变换
    3.2 基于DCT字典的压缩算法
    3.3 基于固定字典的压缩性能分析
        3.3.1 DCT、DFT字典稀疏性能比较与分析
        3.3.2 DCT、DFT字典重构性能比较与分析
    3.4 基于固定字典的传感器阵列压缩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学习字典的数据压缩方法
    4.1 基于K-SVD字典的学习算法
        4.1.1 K-means算法
        4.1.2 K-SVD算法
    4.2 基于K-SVD字典的压缩性能分析
        4.2.1 基于K-SVD字典的稀疏性能分析
        4.2.2 基于K-SVD字典的重构性能分析
    4.3 基于学习字典的传感器阵列压缩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切换字典的数据压缩方法
    5.1 基于切换字典的数据压缩算法
        5.1.1 原始数据结构表征
        5.1.2 切换因子
    5.2 基于切换字典的压缩性能分析
        5.2.1 DFT字典与K-SVD字典的比较
        5.2.2 切换字典与单一字典比较
    5.3 基于切换字典的传感器阵列压缩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环境监测国外研究现状
        1.2.2 微环境监测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2 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系统的工程背景
    2.2 系统的设计需求
    2.3 系统的总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硬件架构
    3.1 各类传感器的硬件选型
        3.1.1 传感器的选型原则
        3.1.2 气象参数监测传感器组的选型
        3.1.3 光照参数监测传感器组的选型
        3.1.4 土壤参数监测传感器组的选型
        3.1.5 空气质量监测传感器组的选型
    3.2 数据采集器的硬件设计
        3.2.1 硬件总体设计
        3.2.2 硬件接口描述
        3.2.3 供电方式设计
        3.2.4 存储模块设计
    3.3 数据传输模块的选型
        3.3.1 GPRS通信模块
        3.3.2 北斗通信模块
    3.4 LED终端设备的选型
        3.4.1 全彩LED屏的硬件选型
        3.4.2 全彩LED屏的配置流程
        3.4.3 全彩LED屏的支架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软件架构
    4.1 下位机程序主流程
    4.2 采集与通信的软件设计
        4.2.1 传感器采集程序的设计
        4.2.2 GPRS通信程序设计
    4.3 全彩LED屏数据显示的软件设计
        4.3.1 HTTP与JSON概述
        4.3.2 终端控制卡与服务器的通信机制
        4.3.3 后台软件设计
    4.4 微环境平台网站的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的整体调试
    5.1 硬件部分的调试
    5.2 软件部分的调试
    5.3 系统的运行现状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近海海洋仪器试验场测试装备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1.3.1 课题研究思路
        1.3.2 课题研究内容
    1.4 课题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海洋试验场监测网站点调研
    2.1 近海海域岛礁与测站调研
        2.1.1 绿华礁海域与芦潮港码头海域测试站点
        2.1.2 唐脑山岛海域与九段沙海域测试站点
        2.1.3 南槽东海域与碧海金沙海域测试站点
        2.1.4 大戢山海域与小洋山海域测试站点
    2.2 海洋仪器试验场测试站点分析与小结
第三章 海洋仪器自动化测试装备总体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浮式海洋仪器自动化测试装备总体功能设计
    3.3 浮式海洋仪器自动化测试装备总体方案与工艺设计
    3.4 固定式海洋仪器自动化测试装备总体设计
    3.5 固定式海洋仪器自动化测试装备功能实现方案设计
    3.6 小结
第四章 海洋仪器测试装备关键部件综合功能的分析
    4.1 引言
    4.2 浮式海洋仪器自动化测试装备部件设计与分析
        4.2.1 浮式海洋仪器测试装备的结构设计与参数分析
        4.2.2 浮式海洋仪器自动化测试装备储备浮力与稳性计算
        4.2.3 浮式海洋仪器自动化测试装备浮心设计
        4.2.4 浮式聚脲浮体设计与制造
        4.2.5 浮式底座与配重块设计与制造
    4.3 固定式海洋仪器自动化测试装备部件设计与分析
        4.3.1 固定式立管消波设计与仿真分析
        4.3.2 固定式螺栓组及卡箍的力学分析与校核
        4.3.3 固定式HDPE立管设计制造与材料分析
    4.4 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4.1 装备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4.4.2 控制模式设计与实现
    4.5 小结
第五章 浮式与固定式自动化测试装备工艺与海上试验
    5.1 引言
    5.2 试验方案
    5.3 浮式海洋仪器自动化测试装备工艺与水槽试验
    5.4 海上试验过程
        5.4.1 浮式海洋仪器自动化测试装备多站点投放试验与应用
        5.4.2 固定式海洋仪器自动化测试装备工艺与海上试验
    5.5 小结
第六章 海上试验结果分析
    6.1 引言
    6.2 装备机械与控制系统分析
    6.3 水质试验数据分析与采集
    6.4 海洋仪器附着物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校科研成果
附件

(10)对浙江省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监测标准化建设基本情况和浙江省取得的成效
2 浙江省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人员数量和结构方面的主要问题
    2.2 实验用房方面存在的问题
    2.3 仪器设备方面存在的问题
    2.4 经费及其他
3 原因分析
    3.1 人员不足的原因
    3.2 监测用房不足原因
    3.3 仪器设备存在问题的原因
    3.4 工作经费缺乏的原因
4 对策与建议
    4.1 增加人员, 解决监测立站之本
    4.2 扩大用房, 解决监测立身之地
    4.3 合理配置, 发挥监测仪器最大效益
    4.4 争取经费, 解决监测后顾之忧
5 结语

四、环境监测站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温州市瓯海区环境监测问题研究[D]. 马晶晶. 四川师范大学, 2021(04)
  • [2]基于物联网的福建省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处理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J]. 陈振兴,夏玉雄. 福建交通科技, 2020(05)
  • [3]基于Unity3D的林区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设计[D]. 高智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福建省环境空气含氧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D]. 何振. 贵州大学, 2020(01)
  • [5]市、区(县)环境监测站现状及发展的思考——以宜宾市、区(县)环境监测站为例[J]. 李茂洁,颜华,黄奕. 环境与发展, 2019(10)
  • [6]基于自适应切换字典的林区微环境压缩[D]. 刘善宸.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2)
  • [7]基于压缩感知的林区生态网络数据压缩方法研究[D]. 谢辉平.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林区微环境监测与显示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璨.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9]近海海洋仪器试验场测试装备设计与分析[D]. 张宏成.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10]对浙江省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思考[J]. 薛秀秀. 环境与发展, 2018(09)

标签:;  ;  ;  ;  ;  

环境监测站办公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