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兼容性对拧紧操作的影响及消除对策

传统兼容性对拧紧操作的影响及消除对策

一、传统配伍对紧线操作的影响及消除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何涛[1](2021)在《绿原酸、木犀草素和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研究绿原酸、木犀草素和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添加剂量。本研究以绿原酸、木犀草素和黄精多糖作为猪精液冷冻保存稀释液保护添加物,通过测定其冷冻-解冻后精子的各项指标(包括精子活力、活率,质膜、顶体和DNA完整率,线粒体、超氧化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来判定对精液保存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绿原酸、木犀草素和黄精多糖不同配比添加试验,筛选出最适的添加剂量和配比并运用于猪精液冷冻与人工授精试验,取得以下结果:1.添加绿原酸对猪精子冷冻-解冻后各项检测指标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其中添加50μg/m L试验组效果最好(P<0.05),但绿原酸添加浓度与冻后精子的活力活性、顶体、质膜、DNA完整率和线粒体活性之间相关性不强。其中添加15μg/m L试验组的精子活率、顶体和质膜完整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添加剂量与猪精液冻后的精子抗氧化物酶活性有一定相关性,添加量从30μg/m L到100μg/m L,其SOD、CAT、GSH-Px活性均有提升作用(P<0.05)。其中添加50μg/m L试验组较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但添加15μg/m L试验组CAT、GSH-Px活性较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提示,猪精液冷冻稀释液中适量添加绿原酸对冻后精子活力活率,质膜、顶体和DNA完整率以及线粒体、SOD、CAT、GSH-Px活性等指标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最佳添加量为50μg/m L。2.添加木犀草素对猪精子冷冻-解冻后各项检测指标有一定的作用,添加剂量与冻后精子的活力活性、顶体、质膜和DNA完整率以及线粒体活性之间有弱的正相关性。当添加80μg/m L时,冻后精子质膜完整率较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抗氧化物酶活性试验组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当添加100μg/m L时,精子冻后SOD、CAT、GSH-Px活性数值又有所降低,试验组较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提示,猪精液冷冻稀释液中适量添加木犀草素对冻后精子活力活率,质膜、顶体和DNA完整率以及线粒体、SOD、CAT、GSH-Px活性等指标有一定作用,最佳添加量为80μg/m L。3.添加黄精多糖对猪精子冷冻-冻后活力活率有一定的提高,其中添加30μg/m L、80μg/m L处理组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添加15μg/m L、50μg/m L、100μg/m L处理组较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精子的活力活率、质膜和DNA完整率峰值均出现在30μg/m L添加组,顶体完整率峰值出现在80μg/m L添加组,与50μg/m L试验组差异显着(P<0.05),精子活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添加剂量与猪精子活率和功能完整性相关性规律不明显,其中50μg/m L、100μg/m L试验组数据较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添加黄精多糖对猪精子冻后精子抗氧化物酶活性有提升作用,其中添加30μg/m L处理组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精子SOD活性峰值出现在80μg/m L处理组,较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精子GSH-Px活性峰值出现在30μg/m L处理组,其中30μg/m L和80μg/m L处理组较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但添加15μg/m L处理组SOD、CAT、GSH-Px活性较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显示,猪精液冷冻稀释液中适量添加黄精多糖对冻后精子活力活率,质膜、顶体和DNA完整率,线粒体、SOD、CAT、GSH-Px活性等指标有一定作用,最佳添加量为30μg/m L。4.不同配伍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对猪精子冻后活率、顶体、质膜和DNA完整率均有提高作用,表明不同配伍组存在协同作用。其中组合6(即35μg/m L绿原酸加40μg/m L木犀草素加15μg/m L黄精多糖)效果最好,精子活力活率、质膜、顶体和DNA完整率最高,分别为48.9%、50.81%、50.09%、49.36%和48.13%。精子活力活率、顶体和质膜完整率各配伍处理组之间有差异,但精子DNA完整率各配伍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配伍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表明不同配伍处理组对猪精子冻后抗氧化酶活性有提高作用,且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其中组合6效果最好,冻后精子SOD、CAT和GSH-Px最高,分别为69.79 U/m L、3.98 U/m L和221.37 U/I,各配伍处理组之间有差异。结果显示,猪精液冷冻稀释液中添加不同配伍的绿原酸、木犀草素和黄精多糖对冻后精子活力活率,质膜、顶体和DNA完整率,线粒体、SOD、CAT、GSH-Px活性等指标有一定作用,最佳配伍组合为35μg/m L绿原酸加40μg/m L木犀草素加15μg/m L黄精多糖。5.与新鲜猪精液人工授精相比,冷冻精液在不返情率、受胎率、分娩率和窝产仔数上均有所降低。但在冷冻精液试验组中,各处理组的结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猪精液冷冻稀释液中分别添加50μg/m L绿原酸、80μg/m L木犀草素、30μg/m L黄精多糖以及联合添加35μg/m L绿原酸、40μg/m L木犀草素、15μg/m L黄精多糖后,能够显着提高窝产仔数(P<0.05)。结果显示,与新鲜猪精液人工授精结果相比,冷冻保存精液人工授精效果仍然不理想,但各冷冻试验组中,添加50μg/m L绿原酸、80μg/m L木犀草素、30μg/m L黄精多糖以及联合添加35μg/m L绿原酸、40μg/m L木犀草素、15μg/m L黄精多糖试验组,对提高人工授精监测指标有一定作用。配伍组的窝产仔数显着高于其它冷冻组(P<0.05)。综上,在冷冻稀释液中单一添加绿原酸、木犀草素和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及人工授精效果有一定作用,配伍添加效果最佳。

张男[2](2021)在《蒙药“四味土木香散”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味土木香散”又名查干汤,由土木香、苦参、悬钩子木、山柰4味药材粗粉按4:4:2:1的比例组成,具有清温解表功能,是蒙医治疗瘟病热症的经典验方。课题组前期对其进行了体内外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四味土木香散”具有抗炎、镇痛、抗菌及免疫调节的活性,其药效物质基础可能是来源于苦参及土木香药材中的血中移行成分,但关于复方中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未见报道,本文选取来自复方中的4种主要成分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阐明方剂中主要药效成分的体内药动学过程。目的:应用三重四级杆质谱仪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联用技术,对“四味土木香散”中4种主要成分在健康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阐明单体成分与“四味土木香散”复方给药后主要成分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为“四味土木香散”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及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1)制备“四味土木香散”给药样品,以土木香内酯(AL)、异土木香内酯(IAL)、苦参碱(M)、氧化苦参碱(OM)为检测指标,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四味土木香散”中4种主要成分的含量。2)30只健康Wistar雄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灌胃给药土木香内酯组(180mg/kg)、异土木香内酯组(165 mg/kg),尾静脉注射给药土木香内酯组(25 mg/kg)、异土木香内酯组(25 mg/kg)及灌胃“四味土木香散”组(11.6 g/kg),给药后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法分别测定不同时间点的土木香内酯及异土木香内酯的血药浓度,并运用DAS 2.0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3)30只健康Wistar雄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灌胃给药苦参碱组(16.6 mg/kg)、氧化苦参碱组(46.6 mg/kg),尾静脉注射给药苦参碱组(16.6 mg/kg)、氧化苦参碱组(46.6mg/kg)及灌胃给药“四味土木香散”组(11.6 g/kg),给药后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法,分别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血药浓度,并运用DAS 2.0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1)土木香内酯药动学:土木香内酯复方给药及单体给药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单体口服给药时,土木香内酯的分布半衰期t1/2α为0.25±0.31 h,消除半衰期t1/2β为0.60±0.04 h,曲线下面积AUC(0-∞)为297.39±99.94 ng/L*h,最大血药浓度Cmax为454.51±165.61 ng/L,绝对生物利用度(Fc)为3.39%。“四味土木香散”复方给药时,土木香内酯的分布半衰期t1/2α为0.19±0.04 h,消除半衰期t1/2β为0.31±0.03 h,曲线下面积AUC(0-∞)为2498.74±584.04 ng/L*h,最大血药浓度Cmax为1332.53±346.30 ng/L,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8.48%。复方给药与单体给药相比,t1/2α、t1/2β缩短,CL/F减缓,说明土木香内酯在体内的分布及消除减慢;其余呈增长趋势,其中tmax、AUC及Cmax为具有显着性,说明其在体内的药物暴露量增加,Fc增加为原来的8倍。2)异土木香内酯药动学:异土木香内酯复方给药及单体给药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单体口服给药时,异土木香内酯的消除半衰期t1/2β为0.31±0.04 h,表观分布容积V1/F为4509.88±3461.65 L/kg,体内滞留时间MRT(0-∞)为4.99±2.37 h,绝对生物利用度为0.93%。“四味土木香散”复方给药时,异土木香内酯的消除半衰期t1/2β为0.21±0.11h,表观分布容积V1/F为12874.86±16049.29 L/kg,体内滞留时间MRT(0-∞)为2.62±0.67h,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86%。复方给药与单体给药相比,除t1/2β、MRT降低,其余呈增长趋势,其中Tmax及V1/F为显着性增长,复方中异土木香内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Fc为2.86%,同比增长3倍。3)苦参碱药动学:苦参碱复方给药及单体给药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单体口服给药时,苦参碱的分布半衰期t1/2α为1.05±0.36 h,曲线下面积AUC(0-∞)为7334.73±3411.68ng/L*h,体内滞留时间MRT(0-∞)为6.03±1.36 h,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2.95%。“四味土木香散”复方给药时,苦参碱的分布半衰期t1/2α为5.19±1.91 h,曲线下面积AUC(0-∞)为26055.66±8364.00 ng/L*h,体内滞留时间MRT(0-∞)为14.62±2.04 h,绝对生物利用度为84.26%。复方给药与单体给药相比,t1/2α、t1/2β、MRT、AUC、Cmax及tmax均有所提高,体内清除率下降,其中T1/2α、AUC和CL/F具有统计学意义,Fc可由42.95%上升至84.26%,为原来生物利用度的2倍。4)氧化苦参碱药动学:氧化苦参碱复方给药及单体给药均符合二房室模型。单体口服给药时,氧化苦参碱的分布半衰期t1/2α为0.56±0.228 h,曲线下面积AUC(0-∞)为7600.07±476.80 ng/L*h,体内滞留时间MRT(0-∞)为3.14±0.597 h,达峰时间tmax为1.04±0.40 h,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33%。口服给药时氧化苦参碱向苦参碱的转化率为49.09%,尾静脉注射时氧化苦参碱向苦参碱转化的转化率为28.90%。“四味土木香散”复方给药时,氧化苦参碱的分布半衰期t1/2α为0.39±0.25 h,曲线下面积AUC(0-∞)为3396.28±1085.03 ng/L*h,体内滞留时间MRT(0-∞)为5.75±0.74 h,达峰时间tmax为0.58±0.25 h,绝对生物利用度Fc为84.26%。复方给药与单体给药相比,t1/2α、CL/F、AUC及Tmax均有所降低,复方氧化苦参碱的Fc为3.09%,降低了0.5倍。灌胃给药氧化苦参碱在体内向苦参碱转化的转化率为49.09%,是尾静脉注射氧化苦参碱转化率的1.7倍。结论:1)土木香内酯及异土木香内酯:复方给药组与单体灌胃给药相比,AL和IAL在健康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复方给药不仅延长了体内滞留时间,还使暴露在体内的药量增加,生物利用度均有明显增加,以土木香内酯较为明显,证明“四味土木香散”的合理配伍使土木香更好的发挥了抗炎及免疫调节的作用。2)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复方给药组与单体灌胃给药相比,M和OM在体内药动学过程上均存在差异。尤以苦参碱较为显着,复方给药后可减缓代谢速率,延长体内滞留时间,总的生物利用度更高,有利于其在体内发挥抗炎及免疫调节的作用,但同时可能会带来毒副作用。综上所述,本文建立了“四味土木香散”中4种主要成分体内定量的UPLC-MS/MS方法,并结合单体给药,探究了复方给药后4种主要成分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变化,为“四味土木香散”的临床用药合理性及安全性提供一定依据。

刘姝晨[3](2017)在《利用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解析芍药甘草汤配伍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配伍是中医药学的精华部分之一,其独特规律和效用优势已被长期的临床实践所证实,然而迄今仍难以提供其疗效的现代科学依据,成为了中医药学获得国际医药学术界认同的主要门槛。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配伍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中药配伍的复杂系统中存在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相互作用,使得参考西医西药,以还原论为出发点的研究模式,难以真正有效地评价复杂的中药配伍;缺乏综合性研究,难以触及中药配伍的真正科学内涵;缺乏适合中药配伍研究的可操作性强、代表性强的实验思路和技术方法等问题,使得中药配伍研究仍然进展缓慢。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方便快捷等特点,用于中药配伍研究有其独特优势。本研究将应用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对芍药甘草汤进行多方面综合研究,以解析芍药甘草汤的配伍机制。目的本研究运用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研究剂量比例变化、药味加减变化对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和甘草酸含量、主要成分的体内代谢、药理药效等方面的影响,从而解析芍药甘草汤配伍的"量-时-效"关系,综合分析芍药甘草汤的配伍机制。方法1.利用芍药苷单克隆抗体建立芍药苷在小鼠血中的酶联免疫分析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包括线性、精密度、准确性、回收率和稳定性等。2.建立HPLC同时检测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与甘草酸含量的方法。3.制备芍药甘草汤不同配伍比例水煎液(芍药:甘草分别为1:0.33、1:0.5、1:0.67、1:1、1:1.5、1:2、1:3),HPLC检测,并计算其中芍药苷、甘草酸的含量。将上述各组不同配伍比例的芍药甘草汤以及芍药水煎液,灌胃给予昆明小鼠,分别于给药后 10、20、40、60、80、100、120、150、180、240、300、360 min,12 个时间点从小鼠尾尖取少量血(10 μL),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其中芍药苷的含量,并绘制时间-浓度曲线,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计算相关参数。用小鼠热板法致痛模型,考察上述不同配伍比例的芍药甘草汤及芍药水煎液的镇痛药效随时间变化情况。用小鼠二甲苯耳肿模型,考察其抗炎药效。4.制备芍药甘草汤分别与常用中药桂枝、柴胡、黄芩、附子配伍的水煎液,HPLC检测,并计算其中芍药苷、甘草酸的含量。将上述各组水煎液以及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1:1),灌胃给予昆明小鼠,分别于给药后10、20、40、60、80、100、120、150、180、240、300、360 min,12个时间点从小鼠尾尖取少量血(10 μL),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其中芍药苷的含量,并绘制时间-浓度曲线,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计算相关参数。用小鼠热板法致痛模型,考察上述给药组的镇痛药效随时间变化情况。用小鼠二甲苯耳肿模型,考察其抗炎药效。5.利用甘草酸单克隆抗体制备甘草酸免疫亲和色谱柱,建立芍药甘草汤中甘草酸的敲除方法,制备敲除甘草酸的芍药甘草汤样品。用LPS诱导HUVEC细胞损伤模型,比较含不同量甘草酸的芍药甘草汤(150%、1000%、90%、800%、50%、10%、0%组)及甘草酸的抗炎作用和相关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1.建立了小鼠血中检测芍药苷含量的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线性范围在6.25-800 ng/mL之间,IC50值为41.34ng/mL,板内差的变异系数在4.89%以内,板间差在11.22%以内,平均回收率为105.13%,证明所建立的芍药苷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与准确性良好,符合生物样本中芍药苷含量测定的需求。2.建立了甘草酸HPLC检测方法,线性范围为125-2000μg/mL,R2为0.9992。建立了相同条件下芍药苷的HPLC检测方法,线性范围为5-300μg/mL,R2为1,建立了 HPLC同时检测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和甘草酸含量的方法,可用于芍药甘草汤化学成分的检测。3.HPLC检测不同配伍比例的芍药甘草汤,甘草酸的含量与甘草含量呈线性相关。虽然芍药含量不变,但芍药苷的含量随甘草含量增加而减少,并在甘草量大于芍药时受抑制更加明显。体内代谢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Tmax为60 min左右,芍药单药组为40 min左右。在芍药甘草汤中甘草量小于或等于芍药量时,芍药苷Cmax随着甘草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甘草量大于芍药时,芍药苷Cmax则下降,在芍药甘草比例1:1时,芍药苷Cmax最高,为 1.74±1.57 μg/mL。镇痛实验表明芍药组镇痛作用最强时间在给药后30 min,芍药甘草汤不同配伍比例各组镇痛作用最强时间均在90 min左右,且随着甘草所占比例增加,痛阈增加值增大,镇痛作用持续时间延长。SG7组在给药后60 min(P<0.001),SG4、5、6、7组在给药后90min(P<0.05),SG5、6、7组在给药后120min(P<0.01,P<0.05)痛阈增加值与空白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芍药甘草汤各比例配伍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在芍药甘草比为2:1和3:2时肿胀度(P<0.001)及肿胀率(P<0.05)较模型组降低显着。4.HPLC检测结果表明,与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1:1)相比,不同中药配伍后,甘草酸含量均有明显下降,芍药苷含量除在与黄芩配伍组明显升高外,其他组亦下降。体内代谢研究表明,与黄芩、附子配伍组的芍药苷Tmax为20 min左右,与桂枝配伍组Tmax为40 min左右,芍药苷达峰时间均较芍药甘草汤组提前,而与柴胡配伍组芍药苷Tmax则延后,为80min左右。与芍药甘草汤组相比,各组芍药苷Cmax及AUCtot均有所下降,其中与黄芩配伍组血药峰浓度最高为1.22±0.24 μg/mL,而与柴胡配伍组AUCtot最高为459.89±92.70μg/mL。与柴胡配伍组芍药苷MRT最大为985.90±441.34 min,表明柴胡的加入使芍药苷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镇痛实验表明,与桂枝配伍组镇痛作用最强时间在90min(P<0.01),与柴胡配伍组镇痛作用最强时间>120 min(P<0.05),与黄芩、附子配伍组镇痛作用最强时间都在60 min(P<0.01),四组小鼠的痛阈增加值在各时间点均强于芍药甘草汤组。与柴胡配伍组痛阈增加值最低,与附子配伍组痛阈增加值最高。芍药甘草汤1:1比例配伍组、与桂枝配伍组和与黄芩配伍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显着性抑制作用(P<0.05,P<0.01),且芍药甘草汤组抗炎作用最强,肿胀抑制率56.69%。与柴胡配伍组和与附子配伍组无明显抑制肿胀作用(P>0.05)。5.利用甘草酸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免疫亲和色谱柱,可敲除芍药甘草汤中的甘草酸及与其结构类似的三萜皂苷类成分。制备不同比例回填液用于LPS干预的HUVEC细胞模型,与模型组相比,含100%甘草酸的芍药甘草汤组及甘草酸组的IL-6和TNF-α的含量都有显着降低(P<0.05),且TNF-α可降至与空白组相当水平(P>0.05),而其他组对IL-6和TNF-α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结论1.本实验所建立的小鼠血中检测芍药苷含量的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线性范围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符合大量生物样本中芍药苷含量的测定需求。2.本研究首次从"量-时-效"关系的角度综合分析芍药甘草汤配伍机制,发现:①甘草量小于等于芍药时,对芍药苷的溶出量抑制不显着,对芍药苷的体内吸收有促进作用;当甘草量大于芍药时,对芍药苷的体外溶出和体内吸收均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②甘草使芍药甘草汤镇痛起效时间延迟,镇痛作用时间延长。③芍药甘草汤发挥镇痛与抗炎药效的最佳配伍比例不同。3.首次研究不同药味配伍对芍药甘草汤镇痛抗炎作用"量-时-效"关系的影响,发现:①与芍药甘草汤相比,其他药味加入后,芍药苷的体外溶出及体内吸收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②芍药苷代谢达峰时间与芍药甘草汤镇痛作用起效时间相关,提示芍药苷在中药复方的镇痛药效中有其独特的作用。4.首次运用中药小分子免疫亲和色谱柱技术研究甘草酸对芍药甘草汤抗炎作用的贡献度,结果表明芍药甘草汤(1:1)抗炎作用与甘草酸相似,但无论甘草酸比例增加或减少都抑制了整体的抗炎作用。说明活性成分在中药复方中与其他成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也存在最佳配伍比例,而并非成简单的线性关系。

龚小红[4](2017)在《基于整合药动学/药效学方法研究大黄附子配伍治疗阳虚便秘的增效减毒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中药配伍理论,结合中医证候阳虚便秘模型,以药动学(PK)和药效学(PD)为手段探究大黄附子配伍治疗阳虚便秘增效减毒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离体实验法测定大黄以及大黄附子配伍作用于离体结肠张力、振幅、频率数,对比研究原药和含药血浆分别对正常和模型离体结肠的作用,探究大黄多途发挥径治疗阳虚便秘的物质基础;大黄单用灌胃正常和阳虚便秘模型大鼠后,采用HPLC法对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进行药动学研究,同时对胃动素(MTL)、胃泌素(GT)、内皮素(ET)以及血管活性肽(VIP)进行药效动力学研究,对比各成分在正常和模型大鼠的药动学参数的变化,对比正常和模型大鼠MTL、GT、ET、VIP的含量变化,初步探究大黄治疗阳虚便秘的物质基础以及作用机制;大黄附子配伍灌胃正常和大鼠后,同样对比分析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在正常和模型大鼠的药动学参数的变化,对比分析MTL、GT、ET、VIP在正常和模型大鼠的含量变化,进一步探究大黄附子增效减毒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采用主成分降维,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的药动学分析成分和MTL、GT、ET、VIP的药效学分析成分分别进行综合值计算,采用Win Nonlin6.30软件分别对大黄和大黄附子配伍在正常和模型大鼠的血药浓度综合值与药效指标综合值进行PK/PD模型的拟合,进一步分析大黄附子配伍治疗阳虚便秘增效减毒的作用机制。结果药动学实验结果:大黄单用低、中、高剂量灌胃正常大鼠后,各成分的Cmax和AUC0-∞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各成分的吸收存在剂量依赖性。吸收程度依次为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从达峰时间Tmax看,大黄素的吸收最快,芦荟大黄素吸收最慢,依次为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从消除T1/2看,大黄素的消除最快,而大黄酚的最慢,依次为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单用低、中、高剂量灌胃阳虚便秘模型大鼠后,同样,各成分的吸收存在剂量依赖性。从Cmax和AUC0-∞看,大黄素吸收最佳,依次为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从达峰时间Tmax看,大黄素的吸收最快,依次为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从消除T1/2看,大黄素的消除最快,依次为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附子配伍低、中、高剂量灌胃正常大鼠后,各成分的的Cmax和AUC0-∞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各成分的吸收存在剂量依赖性。成分中大黄酸的吸收量显着高于其他成分,依次为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从达峰时间Tmax看,低、中剂量各成分的吸收速率依次为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高剂量给药后,各成分的吸收速率显着降低,达峰时间显着延长;从消除T1/2看,低、中剂量给药后,各成分的吸收消除依次为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高剂量给药后,除大黄素的消除加快外,其余各成分的消除速率均显着降低,体内存留时间延长。大黄附子配伍低、中、高剂量灌胃阳虚便秘模型大鼠后,各成分的的Cmax和AUC0-∞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成分的吸收存在剂量依赖性。大黄酸的吸收量显着高于其他成分,依次为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从达峰时间Tmax看,低、中剂量之间各成分的吸收速率依次为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高剂量给药后,除大黄素和大黄酸高剂量时的吸收速率显着减慢,达峰时间明显延长;从消除T1/2看,各成分的消除速率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加快,体内存留时间缩短,消除速率依次为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药效学结果:采用食醋和冰水活性炭建立的阳虚便秘动物模型,血浆中MTL、GT、ET、VIP的含量均呈显着性降低。大黄水煎液给药模型大鼠后,血浆中的GT、ET含量明显增加,大黄附子配伍水煎液给药模型大鼠后,同样能显着促进GT、ET分泌作用而升高两者含量;大黄单用以及配伍均对VIP和MTL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离体实验结果:与正常空白组相比,大黄、附子单用给药正常大鼠后,大黄对大鼠离体结肠张力、频率和振幅具有显着性兴奋作用;而附子单用对大鼠离体结肠但无显着作用。大黄附子配伍低、中、高剂量给药正常大鼠后,除低剂量无显着性作用外,中、高剂量对大鼠离体结肠张力、频率和振幅具有显着性兴奋作用。同样,与模型空白组相比,大黄、附子单用给药模型大鼠后,大黄对大鼠离体结肠张力、频率和振幅具有显着性兴奋作用;附子对大鼠离体结肠无显着作用;大黄附子配伍低、中、高剂量灌胃模型大鼠后,低剂量对大鼠离体结肠有增加趋势,但无显着性;中剂量对大鼠离体结肠张力、频率和振幅具有显着性兴奋作用;高剂量抑制离体结肠收缩,但无显着性差异。整合PK/PD结果:模型以效应室无滞后时间的一房室Sigmoid Emax模型拟合最佳。大黄在正常和模型的EC50和Emax值均较为接近,大黄附子配伍后的EC50较大黄单用显着降低,同时Emax值显着升高。正常大鼠的药效动力学拟合曲线均较为陡峭,而模型大鼠的药效动力学拟合曲线均较为平坦。结论PK/PD结果表明大黄附子配伍后,整体而言,减缓了大黄蒽醌的吸收,避免了药物作用猛急,同时又延缓药物在消除速率,延长药物在机体内存留时间,保证大黄泻下作用的持久,从吸收和消除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大黄附子配伍治疗阳虚便秘具有增效减毒配伍特点;从各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变化推测大黄酸和大黄素可能作为治疗阳虚便秘的主要物质基础,通过促进GT和ET的分泌从而发挥治疗作用。整合PK/PD模型结果表明大黄附子配伍后,能减慢效应室和中央室之间平衡速度,同时增加了大黄蒽醌类成分与受体的结合,理解为配伍后减慢药效成分的吸收速率,同时促进药效成分与作靶部位受体的结合,在增强大黄泻下的作用同时降低毒性,PK/PD为大黄附子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冯燕燕[5](2017)在《基于Cocktail探针药物法的中药复方UCG对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作为中华名族的瑰宝,在疾病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与西药相比,中药通常被认为具有“天然、安全、无毒”的优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青睐。但近年来却常有中药安全性问题的报道,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收到占总报告17.3%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细胞色素P450酶在肝脏中含量丰富,在药物的体内代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升高或降低易引发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改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甚至导致毒副反应的发生。UCG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药物,在慢性肾脏病的临床治疗中常与氯沙坦、辛伐他汀等西药联合使用。本研究从细胞色素P450的角度,选取了CYP1A2、2C9、2D6、2E1、3A4这五种CYP酶亚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HPLC-TOF/MS技术可同时检测CYP1A2、2C9、2D6、2E1、3A4这五种CYP亚酶特异性代谢产物的方法,采用cocktail探针药物法研究UCG和其主要药材(甘草、大黄、何首乌、苦参)、主要中药成分(甘草次酸、大黄酸、二苯乙烯苷、苦参碱)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1.建立腺嘌呤诱导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采用cocktail探针药物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结果表明,与正常大鼠相比,腺嘌呤灌胃5周诱导的慢性肾衰竭模型大鼠CYP1A2活性显着上升,CYP2C9、2D6、2E1、3A4活性显着下降,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用药应充分考虑到由酶活性抑制引起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2.考察UCG用于治疗慢性肾衰竭引起的CYP450酶活性变化。采用cocktail探针药物法测定CYP450酶活性。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对模型组大鼠引起的CYP1A2、2C9、2D6、3A4活性均有改善作用。UCG干预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12周下调CYP1A2、2C9、2D6活性,上调CYP3A4活性,可能会影响经这些酶代谢的药物如氨苯喋啶、氯沙坦、西那卡塞、骨化三醇、辛伐他汀等的代谢特征和生物利用度,提示当UCG与这些西药联合使用治疗肾脏疾病时,应及时调整用药剂量,避免不良反应。3.“cocktail”探针药物法测定UCG复方中甘草、大黄、何首乌、苦参这四味药材以及大黄、何首乌、苦参分别与甘草配伍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黄、何首乌、苦参这三味具有肝毒性报道的中药对慢性肾功能衰竭体系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小于正常体系,可减少由酶活性变化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医“有故无殒”的思想。大黄、何首乌、苦参与甘草配伍可下调CYP1A2、2D6、2E1、3A4活性,上调CYP2C9活性。CYP1A2、2E1的下调可减少毒性物质的生成。大黄、何首乌、苦参与甘草配伍可能通过下调与前毒物活化相关的CYP1A2和CYP2E1酶活性从而发挥减毒的功效。4.采用cocktail探针药物法测定了甘草次酸、大黄酸、二苯乙烯苷、苦参碱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大黄酸、二苯乙烯苷、苦参碱对CYP450酶的调节趋势基本上与大黄、何首乌、苦参一致。提示,大黄酸、二苯乙烯苷、苦参碱可能是影响大黄、何首乌、苦参对CYP450酶活性作用的重要作用成分。

张静[6](2016)在《基于“化学成分”探讨新风胶囊方中雷公藤配伍减毒作用》文中研究指明中医临床遣方用药常以复方为其主要形式,通过药物间配伍得以实现。“毒性中药”常因其对机体的毒副作用而局限于临床,又因其不可替代的临床疗效而为人们所不舍。雷公藤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各种皮肤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因其在应用中所引起的器官功能损伤报道频繁发生,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新风胶囊(批准文号:皖药制字Z20050062)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痹病重点学科的临床经验方,方中雷公藤与黄芪、薏仁米、蜈蚣配伍入药,临床应用数十余年,未发现明显毒性反应。在前期药理实验的基础上,本实验对新风胶囊进行拆方,以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的溶出为指标,研究新风胶囊拆方后各组方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质和量的变化,从物质基础层面初步探讨新风胶囊中雷公藤配伍减毒的机理。旨在最大限度地制约其毒性,提高雷公藤在临床使用上的安全性,从而为进一步丰富中医配伍减毒理论,扩大雷公藤应用领域。目的:1.建立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的含量测定方法;2.建立新风胶囊方中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新风胶囊不同配伍对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溶出的影响,筛选出主要影响其毒性的最佳配伍组;3.建立最佳配伍组配伍前后特征图谱,探讨其特征峰的变化。方法:1.查阅文献资料,筛选出雷公藤药材的最佳提取方法;2.考察色谱条件、流动相、检测波长,利用HPLC-DAD法建立雷公藤药材以及新风胶囊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3.建立雷公藤药材和雷公藤黄芪配伍组HPLC特征图谱,并对其特征图谱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新风胶囊方中雷公藤减毒的化学物质基础。结果:1.根据文献检索结果,归纳出雷公藤药材的最佳提取方法为甲醇提取,过硅胶柱用氯仿-甲醇(96:4)进行洗脱。2.雷公藤甲素含量测定色谱条件为:色谱柱:welch material Inc C18色谱柱(4.6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34∶66);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20nm;柱温:30℃;进样量10μl。雷公藤红素含量测定色谱条件为:色谱柱:welch material Inc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85∶1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425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研究结果表明,雷公藤与黄芪配伍可明显减少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的溶出,与薏仁米、蜈蚣配伍对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的溶出无显着影响。3.雷公藤配伍黄芪,通过对峰面积的比较,有9个峰的峰面积在配伍后不变,除去4个未能归属的峰,另外21个峰的峰面积在配伍后都是变化的,其中3个峰的峰面积增加,18个峰的峰面积降低。结论:从其化学成分的变化可以推断,雷公藤与黄芪配伍,可以降低雷公藤的毒性作用,且药物之间的配伍不仅是成分的简单加和,还包括质和量的变化。

黄立华[7](2015)在《基于药代动力学研究厚朴缓解远志毒副作用的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意义:基于课题组前期基础,本研究从药代动力学、肠吸收角度,考察远志、厚朴及其组分配伍在大鼠不同肠段肠吸收特征及药代动力学参数,拟阐释厚朴缓解远志胃肠动力及毒副作用的科学内涵,为揭示中药“相杀”配伍关系提供参考。本论文运用多学科知识,借助药代动力学方法,从多角度探讨厚朴缓解远志毒副作用机制,为阐释中药“相杀”的配伍关系及减毒机制提供方法与思路,故本研究具有中医药理论特色和新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科学意义。方法:①运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通过HPLC-DAD法测定肠灌流液中苷类及酚类成分的质量浓度,并考察吸收部位、助溶剂、抑制剂对受试药物吸收的影响。计算其吸收速率常数(Ka)以及表观吸收系数(Papp)。②采用HPLC-DAD法,测定大鼠灌胃远志、厚朴及其配伍的水煎液、浸膏以及水解产物在不同时间点血中的苷类、酚类成分浓度。运用Winnonlin 6.3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选用非房室模型分别对大鼠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药代动力学参数,统计分析配伍前后各成分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性。结果:(1)在体单向肠灌流大鼠的肠吸收特征及抑制剂影响研究:①建立了单味远志、厚朴及二药配伍的肠灌流分析测定方法。结果显示,单味远志:细叶远志皂苷的Ka、Papp值均呈结肠>空肠>回肠>十二指肠趋势;单味厚朴:和厚朴酚与厚朴酚的Ka、Papp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其Ka值与细叶远志皂苷相似,呈结肠>空肠>回肠>十二指肠趋势。远志与厚朴配伍1:1组中的细叶远志皂苷在结肠、1:2组在空肠、回肠、结肠的Ka、Papp值均显着低于单味远志组(P<0.05);1:2配伍组的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在回肠的Ka、Papp值均显着高于同等量的单味厚朴组(P<0.05,P<0.01)。②抑制剂对肠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远志中加入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VH)中浓度,则能显着增加细叶远志皂苷的Ka值(P<0.05);加入MRP2抑制剂吲哚美辛(IT),与空白组比较Ka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厚朴中加入不同浓度的P-gp抑制剂VH和MRP2抑制剂吲哚美辛IT后,与空白组比较Ka、Papp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药代动力学研究:①分别建立了厚朴、远志水煎液和浸膏的大鼠血浆中和厚朴酚、厚朴酚及细叶远志皂苷等HPLC-DAD分析方法,分别优选出最佳提取溶剂沉淀蛋白和测定远志各指标性成分的溶剂系统,并分别绘制各成分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②基于上述分析方法,计算各成分的药代动学参数。结果显示,配伍水解产物组细叶远志皂苷的达峰浓度(Cmax)极显着性小于单味远志水解产物组(P<0.01),达峰时间(Tmax)、清除率(CL/F)均极显着性大于单味远志组(P<0.01),而半衰期(t1/2)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配伍浸膏组中的和厚朴酚Tmax极显着性大于单味厚朴浸膏组(P<0.01),而表观分布容积(V/F)、清除率(CL/F)均极显着性小于单味厚朴组(P<0.01);厚朴酚的t1/2、V/F、平均滞留时间(MRT(0~m))显着性大于单味厚朴组(P<0.05,P<0.01),而消除速率常数(Ke)、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n))均极显着性小于单味厚朴组(P<0.01)。③不同提取方法药液的毒性:卡方检验结果,远志配伍厚朴水煎液的毒性极显着性低于单味远志(P<0.01);远志配伍厚朴浸膏的毒性显着性低于单味远志(P<0.05)。远志浸膏水解产物配伍厚朴浸膏后全部消除其毒性。远志配伍厚朴药液不同提取方法前后毒性总体分析,远志配伍厚朴后毒性极显着性低于单味远志(P<0.01)。结论:①肠吸收:远志配伍厚朴后远志苷类成分在空肠、回肠以及结肠的吸收明显减少,而厚朴酚类物质在回肠的吸收显着增加,远志配伍厚朴1:2略优于1:1和1:3配比。②抑制剂影响:单味远志所含的细叶远志皂苷受P-gp外排影响,但不受MRP2影响,提示若含细叶远志皂苷制剂与P-gp抑制剂联用,可能会促进其吸收。而单味厚朴所含的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则不受MRP2和P-gp的影响。③药代动力学:远志苷类与厚朴酚类配伍后,可使和厚朴酚的清除率明显降低,厚朴酚的半衰期显着增加。酚类物质对远志中苷类成分有延迟达峰时间、降低达峰浓度、增加其清除率等作用。④不同提取方法的远志毒性呈浸膏>水煎液>浸膏水解产物趋势;厚朴与远志配伍后可极显着性降低远志的致死率。研究提示,厚朴降低远志毒性及其胃肠副作用的原理,可能与厚朴中的酚类成分抑制远志中苷类成分的吸收,并加速其清除,进而降低其毒副作用,呈现“相杀”减毒的配伍关系。厚朴中的酚类物质可能是发挥缓解远志毒副作用的物质基础。

李嬛[8](2014)在《大黄附子汤配伍机制初探及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阐明大黄附子汤配伍机制及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物质基础。方法:大黄附子汤始载于《金匮要略》,由大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物组成(3:4:1),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其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空白。本论文应用代谢组学,组织切片和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比较的方法从体内角度初步阐明大黄附子汤的配伍机制。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为:收集空白大鼠尿液及灌胃给予单味药大黄,大黄附子汤4周以后的大鼠尿液,尿液样品经衍生化后应用GC-MS分析,数据处理应用chemstation导出AIA文件后,R2软件进行化合物保留时间,峰面积和质核比校正,形成二维数据矩阵,应用Simca-P软件对该矩阵进行PLSDA统计分析,模型预测良好,VIP值大于1.5的化合物为潜在差异性代谢标志物,差异性分析和相对标准偏差筛选得出:大黄组的琥珀酸值显着性升高(p<0.01),而大黄附子汤组与空白组的琥珀酸含量无显着性差异。琥珀酸是三羧酸循环中重要的中间产物,在大黄组中大幅度升高,提示大黄可能抑制了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而线粒体是三羧酸循环进行的场所,线粒体的损伤可使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呈不可逆下降趋势,推测大黄对线粒体的损伤作用是产生肾毒性的主要原因。组织切片结果表明,大黄组大鼠的肾脏存在组织间隙出血,大黄附子汤组与空白组大鼠均未出现上述症状。应用LC-MS检测大黄单味药和大黄附子汤中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在大鼠血浆中的含量,LC-MS/MS检测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在大鼠血浆中的含量,生物样品处理方法均为液液萃取法,对生物样品测定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基质效应、稳定性进行考察,成功建立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5种蒽醌类成分的体内分析方法,应用WinNonlin软件对药动学结果进行拟合,计算5种蒽醌类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应用LC-MS分析附子单味药和大黄附子汤中生物碱类成分在大鼠血浆中的含量,生物样品处理方法为液液萃取法,进行方法学考察后,建立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次乌头碱的体内分析方法,应用WinNonlin软件进行拟合,计算4种生物碱类成分的药动学参数。通过比较大黄单味药组,附子单味药组与大黄附子汤组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如药时曲线下峰面积,最大峰浓度,达峰时间,半衰期等,阐明大黄附子汤配伍的机制,主要表现为配伍后蒽醌类成分达峰时间延长,峰浓度降低,配伍缓和了大黄的峻猛之性,大黄附子汤组次乌头碱的tmax与附子提取物组比较有明显延迟,表明配伍后延缓毒性成分的吸收速率,降低药物过快达峰而降低毒性反应。确保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即PK-PD(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相关,谱效相关的科学方法阐明复方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通过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建立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建立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造模方法为胰胆管逆行注射牛黄胆酸钠,测定手术后1h,3 h,6 h,9 h,12 h,24 h的血清淀粉酶含量,以保护率为PD效应指标,建立药效动力学-时间曲线。应用MATLAB软件对PK和PD数据进行拟合,拟合计算方式为多元非线性拟合,通过对r值和l值的评价,得出大黄附子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物质基础为:大黄酚和芦荟大黄素。应用HPLC-Q-TOF-MS分析大黄附子汤不同组方(单味药组,两味药组合组,大黄附子汤组)中的大黄和附子中的成分,应用peakview(?)软件进行目标化合物峰查找,得出各化合物的色谱峰面积。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谱效相关计算,计算方法为Pearson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6的化合物为大黄附子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物质基础。结果表明大黄中的大黄素甲醚,大黄酸,大黄素,白藜芦醇,决明松-8-O葡萄糖苷等及附子中的苯甲酰新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乌头碱,新乌头碱,附子宁碱和hydroxyaconitine为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物质基础。结论:本论文通过以上方法成功阐明了大黄附子汤配伍机制及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物质基础。

刘柳芳[9](2012)在《神清滴丸的药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组在石菖蒲10年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发现β-细辛醚和丁香酚配伍能有效治疗AD,通过筛选单体配伍β-细辛醚和丁香酚对β-淀粉样蛋白诱导PCI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优化成分组合为:β-细辛醚为10μ L、丁香酚为3μ L,所需浓度低仅为各自单个成分剂量的1/5、1/20,但已能发挥显着作用。石菖蒲有效成分的适当配比,能更有效地保护PC12细胞免受β-淀粉样蛋白毒性损伤,不仅明显降低单体的用量,关键还明显降低单体应用的毒性风险,真正体现中药多成分作用的优势。本课题组在此研究基础上采用固体分散技术,以β-细辛醚和丁香酚为原料,制备一种口服有效的神清滴丸,并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要求,完成工艺、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选用PEG4000和PEG6000载体辅料,提高了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度,并通过优化制剂工艺条件,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增强了治疗效果,为抗老年痴呆症新药——神清滴丸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了基础。目的:提取纯化β-细辛醚,确定神清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并对制剂进行质量标准考察、初步稳定性考察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为今后神清滴丸的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从石菖蒲药材提取石菖蒲挥发油,利用冷冻结晶法精制β-细辛醚。(2)用单因素实验法确定制备工艺条件,通过考察滴丸的圆整度、硬度、拖尾、粘连等指标,分别对冷却剂、基质、药物与基质的配比、滴制温度、冷却剂温度、滴管口径、滴距等进行研究,确定工艺条件。(3)采用HPLC法测定滴丸中β-细辛醚和丁香酚的含量,并对神清滴丸丸重差异、溶散时限和外观质量指标进行考察。(4)通过加速实验,对神清滴丸的外观、含量、丸重差异和溶散时限指标进行考察。(5)通过灌胃给药,考察滴丸中β-细辛醚和丁香酚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半衰期t1/2、达峰时间Tmax、达峰浓度、Cmax等动力学参数,并与β-细辛醚单体滴丸组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结果:(1)神清滴丸的制备工艺:最佳工艺条件为,β-细辛醚与丁香酚的较优配伍比例为4:1作为原料药物,以PEG4000:PEG6000=1:6为滴丸剂基质,基质与药物比例为7:1,80℃保温,在滴距5cm,滴速为30d/min的条件下滴入梯度冷凝的液体石蜡中。(2)质量标准研究:神清滴丸中β-细辛醚和丁香酚的含量分别为9.43%和2.18%。滴丸的丸重约为30mg,滴丸的溶散时限符合规定。(3)初步稳定性研究:在加速实验条件下,神清滴丸外观、丸重、溶散时限和含量均保持稳定。(4)药代动力学研究:大鼠灌胃β-细辛醚滴丸混悬液后在Tmax=10min达到吸收峰值Cmax=1.3948mg/L,吸收半衰期t1/2α=1.975min,消除半衰期t1/2β=93.286min,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48.41mg/L*min。大鼠灌胃神清滴丸混悬液后在Tmax=30min达到吸收峰值Cmax=0.8965mg/L,吸收半衰期t1/2α=13.005min,消除半衰期t1/2β=17.489min,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57.747mg/L*min。结论:(1)优选的神清滴丸制备工艺稳定性好、成型率高。(2)已建立神清滴丸含量测定方法;及制定滴丸其余质量方案。(3)神清滴丸在加速试验条件下基本稳定,达到制剂设计要求。(4)滴丸组(即β-细辛醚与丁香酚配伍组)达峰时间约为30min分钟,而β-细辛醚单体组达峰时间约为10min,可见与丁香酚配伍后,可明显延长β-细辛醚的达峰时间。从分布半衰期来看,滴丸组约为13.005min,单体组为1.975min,可见与丁香酚配伍后,可明显增加β-细辛醚的分布半衰期。从消除半衰期来看,滴丸组约为17.489min,单体组为93.286min,可见与丁香酚配伍后,可明显缩短β-细辛醚的消除半衰期。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从达峰浓度来看,配伍组按比例折算成0.8965×1.25=1.1206(mg/L),与单体组1.395相近,提示与丁香酚配伍后,对β-细辛醚的血药浓度的影响不明显。

董菊[10](2012)在《牛黄解毒片的遗传毒性研究及其方药配伍减毒作用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牛黄解毒片是中医临床清热解毒的经典方剂,用于治疗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及目赤肿痛等症。为评价牛黄解毒片的安全性,本研究采用Ames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CGE).微核试验等方法,探讨了牛黄解毒片在体内、外实验条件下,有无潜在的遗传毒性作用;此外,配伍是最具中医特色的减毒方法和技术之一,为探讨牛黄解毒片配伍对雄黄是否具有减毒作用,本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设立牛黄解毒片全方及其不同拆方组,通过可溶性砷盐含量、砷在机体组织的分布、病理损伤、氧化损伤、遗传损伤、细胞凋亡等指标的检测,拟初步探讨牛黄解毒片方药配伍对雄黄有无减毒作用及其可能机制。1牛黄解毒片的遗传毒性研究1.1牛黄解毒片遗传毒性的体外实验研究1.1.1牛黄解毒片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菌株的回复突变作用采用平皿掺入法,按照Maron DM和Ames BN推荐程序,根据预试验结果,以5mg.IIII-1为最高剂量,下设1.5、0.5、0.15、0.05mg.IIII-1四个剂量组和阴、阳性对照组开展实验。结果表明,牛黄解毒片水溶液在试验剂量为0.05mg.IIII-1至5mg.IIII-1,在加与不加S9混合液两种情况下,各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各菌株的回复菌落数均未超过阴性对照组2倍,也未呈现一定剂量-反应关系。1.1.2牛黄解毒片对CHL细胞的染色体畸变作用采用细胞计数法测出牛黄解毒片水溶液对CHL细胞的半数生长抑制浓度(IC50)约为54μg.ml-1,以此浓度为高剂量组,采用倍比稀释法,设立中、低剂量组(分别为27和13.5μg.ml-1)进行染色体畸变实验。结果表明,牛黄解毒片在接触24h时和在加入活化系统S9接触6h时,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染色体畸变率均小于5%,为阴性反应;而牛黄解毒片在接触48h时,中剂量组的畸变率为8.5%,大于5%为可疑阳性反应,高、低二个剂量组畸变率小于5%,为阴性反应。1.1.3牛黄解毒片对CHL细胞的DNA损伤作用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SCGE)检测了牛黄解毒片对CHL细胞DNA链的断裂作用,结果显示,CHL细胞接触牛黄解毒片水溶液48h后,中、低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而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表明本实验条件下,牛黄解毒片水溶液高浓度时会引起体外培养CHL细胞DNA的损伤。1.2牛黄解毒片遗传毒性的整体动物实验研究1.2.1牛黄解毒片对小鼠体细胞染色体完整性与分离改变的影响采用经口给药,进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设立三个剂量组(3345、1670、835mg.kg-1)和一个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按40mg.kg-1腹腔注射)及一个阴性对照组,按两种方案(“0”和“24”小时两次给药和连续6周给药)检测牛黄解毒片对染色体的影响。结果表明,“0”与“24”小时两次给药,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本方案下,牛黄解毒片对小鼠体细胞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染色体分离无明显影响。但给药6w后,在剂量为1672mg.kg-1及3340mg.kg-1时,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个剂量组之间存在明显剂量反应关系(r=0.999,P=0.023),提示给药6w,牛黄解毒片可引起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增加。1.2.2牛黄解毒片对小鼠生殖细胞遗传损伤的影响采用经口给药,进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设立三个剂量组(3345、1670、835mg.kg-1)和一个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按40mg.kg-1腹腔注射)及一个阴性对照组,按两种方案(5d给药和连续6周给药)检测牛黄解毒片对小鼠生殖细胞的遗传损伤作用。结果显示,两种给药方案,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本实验条件下,牛黄解毒片对小鼠生殖细胞无明显遗传损伤作用。1.2.3牛黄解毒片对小鼠主要组织细胞DNA链断裂作用的检测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不同给药剂量(3345、1670、835mg.kg-1)及不同给药时段(1w、2w、3w、4w和5w)的牛黄解毒片对小鼠外周血细胞DNA的断裂情况,并于末次给药后检测牛黄解毒片对肺、肝、肾、脾细胞DNA的断裂作用。结果显示,给药2w、3w时,高剂量组即可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DNA链发生断裂,给药4w、5w时,高、中、低三个剂量均可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发生断裂作用;牛黄解毒片经口给药6w后,高、中剂量组肝、肺细胞及高剂量组的肾细胞的DNA损伤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牛黄解毒片经口给药6w可能会致肝、肺及肾细胞DNA损伤作用。初步结论: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体内、外实验条件下,牛黄解毒片无明显遗传毒性作用,但随着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的延长,牛黄解毒片可能具有一定蓄积性的遗传毒性;2牛黄解毒片配伍减低雄黄砷毒性作用初探2.1牛黄解毒片配伍对雄黄可溶性砷含量的影响采用原子荧光法测定牛黄解毒片全方及其不同拆方组中的可溶性砷盐的含量。结果显示,不管是人工胃液还是人工肠液处理,牛黄解毒片全方配伍后,均可明显降低雄黄中可溶性砷含量,并且,牛黄解毒片去甘草、黄芩、大黄后,其可溶性砷又明显升高,这表明牛黄解毒片全方配伍对雄黄可能有减毒作用,而甘草、黄芩、大黄三味中药可能是发挥减毒作用的药物。2.2牛黄解毒片配伍减低雄黄砷毒性的动物实验研究2.2.1牛黄解毒片配伍对雄黄中砷吸收分布的影响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并分析牛黄解毒片全方配伍对雄黄中砷在机体内的吸收与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给药9周后,雄黄组的肝、肾、脾、心、肺组织砷浓度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雄黄中砷在机体内可被吸收并分布。各组与全方组比较,雄黄组的肝、肾、脾、心、肺组织砷浓度均明显高于全方组(P<0.05),而全方去甘草、黄芩、大黄组的肝、脾、心组织砷浓度明显高于全方组(P<0.05),这提示牛黄解毒片全方配伍后可减少雄黄中砷在机体内的吸收与分布,并且去除甘草、黄芩、大黄三味中药后,部分机体组织对雄黄中砷的吸收可能增加。2.2.2牛黄解毒片配伍对雄黄遗传毒性的影响采用彗星技术、微核试验等测定牛黄解毒片全方及其拆方对遗传损伤的影响。研究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单味雄黄组小鼠血细胞DNA损伤、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形成率增加及精子畸变率均升高(P<0.05);与雄黄组比较,牛黄解毒片全方组小鼠血细胞DNA损伤与微核形成率明显降低(P<0.05),精子畸变率无明显变化;全方去甘草、黄芩、大黄后,与全方组比较,DNA损伤作用明显增强,但微核形成率、精子畸形率未见明显改变。表明牛黄解毒片配伍可能会减低雄黄的遗传损伤作用,但具体药味尚不能明确与甘草、黄芩、大黄有关。2.2.3牛黄解毒片配伍对雄黄肝肾毒性的影响采用病理组织学观察,分析牛黄解毒片配伍对雄黄肝肾毒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雄黄组肝组织细胞显着水肿,局部有坏死;而肾脏组织出现局部肾小管细胞重度水肿;牛黄解毒片全方组及牛黄解毒片去雄黄组的肝肾组织未见明显异常,表明牛黄解毒片配伍能减低雄黄组肝肾毒性。2.2.4牛黄解毒片配伍对肝肾组织氧化损伤的影响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各组肝肾组织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抗氧化酶SOD和GSH-px的活力。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及与牛黄解毒片全方组比较,雄黄组的肝、肾组织中GSH-px酶、SOD活力活力均显着下降(P<0.05),而MDA均明显升高(P<0.05),这表明雄黄的肝肾毒性可能与氧化损伤作用有关,而牛黄解毒片配伍减低雄黄肝肾毒性可能与抗氧化损伤有关。全方去甘草、黄芩、大黄组与全方组比较未见有明显差异,提示甘草、黄芩、大黄三味药在方中抗氧化尚不能明确。2.2.5牛黄解毒片配伍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TUNNEL、免疫组化法测定牛黄解毒片配伍对肝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雄黄组的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Bax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增加,Bcl2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减少(P<0.05):牛黄解毒片配伍后,TUNEL阳性细胞数较雄黄组明显减少,Bax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减少,Bcl2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增多(P<0.05)。这表明诱导肝细胞凋亡可能是雄黄引起肝损伤的可能机制;牛黄解毒片配伍对雄黄的诱导凋亡作用产生了抑制,抑制过程可能是通过促进Bcl2表达而阻碍bax表达来实现的。全方去甘草、黄芩、大黄组凋亡细胞数较全方组增加,Bax表达明显增加,但Bcl2表达无明显变化。初步结论:牛黄解毒片配伍可以减低雄黄的砷毒性(肝肾毒性、遗传毒性),甘草、黄芩及大黄在方中可能是发挥减毒作用的重要药味,机制可能与减少可溶性砷的吸收与分布、抗氧化、抗凋亡有关。

二、传统配伍对紧线操作的影响及消除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配伍对紧线操作的影响及消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绿原酸、木犀草素和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精液的组成
    1.2 精子的生物学特性
        1.2.1 精子的结构
        1.2.2 精子的功能
    1.3 精液冷冻保存的机理
        1.3.1 精液冷冻保存的理论基础
        1.3.2 精液冷冻保存对精子的损伤原理
        1.3.3 精液冷冻保存对精子的损伤途径
    1.4 猪精液冷冻保存研究进展
        1.4.1 猪精液冷冻保存简史
        1.4.2 猪精液冷冻类型
        1.4.3 猪精液冷冻稀释液
        1.4.4 精液冷冻保护剂
    1.5 精液质量评定
        1.5.1 精子活力
        1.5.2 精子活率
        1.5.3 精子质膜完整性
        1.5.4 精子顶体完整性
        1.5.5 精子DNA完整性
        1.5.6 精子线粒体活性
        1.5.7 精子抗氧化性
    1.6 绿原酸的研究进展
        1.6.1 绿原酸简介
        1.6.2 绿原酸的主要作用
    1.7 木犀草素研究进展
        1.7.1 木犀草素简介
        1.7.2 木犀草素的主要作用
    1.8 黄精多糖研究进展
        1.8.1 黄精多糖简介
        1.8.2 黄精多糖的主要作用
第二章 绿原酸对猪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及耗材
        2.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3 试验溶液的配制
        2.2.4 精液样品的采集与筛选
        2.2.5 精液的平衡与稀释
        2.2.6 精液的冷冻和解冻
        2.2.7 解冻后精子质量评定
        2.2.8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绿原酸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活力和活率的影响
        2.3.2 绿原酸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质膜完整性的影响
        2.3.3 绿原酸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顶体完整性的影响
        2.3.4 绿原酸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DNA完整性的影响
        2.3.5 绿原酸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线粒体活性的影响
        2.3.6 绿原酸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木犀草素对猪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及耗材
        3.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3 溶液配制
        3.2.4 精液样品采集
        3.2.5 精液的平衡与稀释
        3.2.6 精液的冷冻和解冻
        3.2.7 解冻后精子质量评定
        3.2.8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木犀草素对冷冻保存猪精子活力和活率的影响
        3.3.2 木犀草素对冷冻保存猪精子质膜完整性的影响
        3.3.3 木犀草素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顶体完整性的影响
        3.3.4 木犀草素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DNA完整性的影响
        3.3.5 木犀草素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线粒体活性的影响
        3.3.6 木犀草素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及耗材
        4.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3 溶液配制
        4.2.4 精液样品采集
        4.2.5 精液的平衡与稀释
        4.2.6 精液的冷冻和解冻
        4.2.7 解冻后精子质量评定
        4.2.8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黄精多糖对冷冻保存猪精子活力和活率的影响
        4.3.2 黄精多糖对冷冻保存猪精子质膜完整性的影响
        4.3.3 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顶体完整性的影响
        4.3.4 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DNA完整性的影响
        4.3.5 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线粒体活性的影响
        4.3.6 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配伍对猪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试剂及耗材
        5.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5.2.3 溶液配制
        5.2.4 精液样品采集
        5.2.5 精液的平衡与稀释
        5.2.6 精液的冷冻和解冻
        5.2.7 解冻后精子质量评定
        5.2.8 试验设计
        5.2.9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配伍对冷冻保存猪精子活力和活率的影响
        5.3.2 不同配伍对冷冻保存猪精子质膜完整性的影响
        5.3.3 不同配伍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顶体完整性的影响
        5.3.4 不同配伍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DNA完整性的影响
        5.3.5 不同配伍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线粒体活性的影响
        5.3.6 不同配伍对猪精液冷冻保存后精子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处理对猪精液人工授精的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主要试剂及耗材
        6.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6.2.3 溶液配制
        6.2.4 精液样品采集
        6.2.5 精子冷冻保存
        6.2.6 精液人工授精
        6.2.7 不返情率
        6.2.8 受胎率
        6.2.9 分娩率及窝产仔数
        6.2.10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处理对猪人工授精不返情率的影响
        6.3.2 不同处理对猪人工授精受胎率的影响
        6.3.3 不同配伍对猪人工授精分娩率的影响
        6.3.4 不同配伍对猪人工授精窝产仔数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2)蒙药“四味土木香散”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蒙药“四味土木香散”简介
        1. 历史沿革
        2. 组方方解与加减方
        3. 现代临床应用
    二、 “四味土木香散”体内外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 体外化学成分
        2. 血清药物化学
    三、 药理学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1. 复方“四味土木香散”药理学研究进展
        2. 组方药材药理学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四、 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1. 苦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 土木香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五、 本实验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一章 蒙药“四味土木香散”给药样品的制备与质量控制
    1.1 仪器与试药
    1.2 “四味土木香散”给药样品的制备
    1.3 土木香内酯和异土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
    1.4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四味土木香散”中土木香内酯及异土木香内酯药代动力学研究
    2.1 仪器与试药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味土木香散”中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药代动力学研究
    3.1 仪器与试药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3 本章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1. 中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2. 中蒙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3. 中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3)利用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解析芍药甘草汤配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配伍研究现状
        1. 中药配伍概述
        2. 中药配伍现代研究进展
        3. 中药配伍研究现存的问题及展望
    综述二 芍药甘草汤研究进展
        1. 芍药甘草汤古代应用
        2. 芍药甘草汤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利用芍药苷单克隆抗体建立芍药苷在小鼠血中的酶联免疫分析方法
    第二章 高效液相同时检测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和甘草酸含量方法的建立
    第三章 芍药甘草汤抗炎镇痛作用的"量-时-效"关系研究
        前言
        实验一 HPLC法检测不同配伍比例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和甘草酸含量变化
        实验二 不同配伍比例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体内代谢研究
        实验三 不同配伍比例芍药甘草汤镇痛作用研究
        实验四 不同配伍比例芍药甘草汤抗炎作用研究
    第四章 桂枝、柴胡、黄芩、附子对芍药甘草汤的抗炎镇痛作用"量-时-效"关系的影响
        前言
        实验一 HPLC检测桂枝、柴胡、黄芩、附子对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及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实验二 桂枝、柴胡、黄芩、附子对芍药甘草汤中芍药苷体内代谢的影响
        实验三 桂枝、柴胡、黄芩、附子对芍药甘草汤镇痛作用的影响
        实验四 桂枝、柴胡、黄芩、附子对芍药甘草汤抗炎作用的影响
    第五章 利用免疫亲和色谱柱技术解析甘草酸对芍药甘草汤抗炎作用的贡献度
        实验一 甘草酸免疫亲和色谱柱的制备及芍药甘草汤中甘草酸的敲除
        实验二 芍药甘草汤及其甘草酸敲除液、不同比例回填液的抗炎作用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整合药动学/药效学方法研究大黄附子配伍治疗阳虚便秘的增效减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1 大黄及大黄附子配伍药对体内药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专属性考察
        1.3.2 标准曲线和最低定量限考察
        1.3.3 日内、日间精密度考察
        1.3.4 准确度考察
        1.3.5 提取回收率
        1.3.6 稳定性
    2 大黄不同剂量在正常和便秘模型大鼠体内的PK和PD研究
        2.1 大黄不同剂量在正常和便秘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力学研究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1.3.1 大黄含药血浆的色谱图建立
        2.1.3.2 大黄不同剂量灌胃正常和阳虚便秘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2.1.3.3 数据分析
        2.2 大黄煎液以及含药血浆对正常大鼠的离体实验研究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2.3.1 原形药物对正常和模型大鼠离体结肠张力的影响研究
        2.2.3.2 含药血浆对正常大鼠离体结肠张力的影响研究
        2.2.3.3 数据分析
        2.3 大黄不同剂量在正常和便秘模型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研究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2.3.3.1 大黄单用对正常大鼠血浆中药效学指标含量测定
        2.3.3.2 大黄单用对模型大鼠血浆中药效学指标含量测定
        2.3.3.3 数据分析
    3 大黄附子药对配伍不同剂量在正常和便秘模型大鼠体内的PK和PD研究
        3.1 大黄附子配伍不同剂量在正常和便秘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力学研究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3.1 大黄含药血浆的色谱图建立
        3.1.3.2 大黄附子配伍灌胃正常和阳虚便秘模型大鼠PK研究
        3.1.3.3 数据分析
        3.2 大黄附子配伍煎液以及含药血浆对正常大鼠的离体实验研究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3.1 大黄附子配伍煎液对正常和模型大鼠离体结肠张力的影响研究
        3.2.3.2 含药血浆对正常大鼠离体结肠张力的影响研究
        3.2.3.3 数据分析
        3.3 大黄附子配伍不同剂量在正常和便秘模型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研究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3.3.1 大黄附子配伍对正常大鼠血浆中药效学指标含量测
        3.3.3.2 大黄附子配伍对阳虚便秘血浆中药效学指标含量测
        3.3.3.3 数据分析
    4 大黄以及大黄附子配伍治疗阳虚便秘的整合PK/PD模型分析
        4.1 大黄蒽醌在体内的整合药动学研究
        4.1.1 成分的相关性检测
        4.1.2 数据的降维和特征向量标准化
        4.1.3 大黄单用以及配伍不同剂量灌胃正常和阳虚便秘模型大鼠体内的整合PK分析
        4.2 大黄蒽醌在体内的整合药效学研究
        4.2.1 成分的相关性检测
        4.2.2 数据的降维和特征向量标准化
        4.3 大黄单用以及配伍在阳虚便秘模型大鼠的PK-PD结合模型研究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综述一 大黄附子配伍研究进展与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K/PD结合模型在中药不同层次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Ⅱ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5)基于Cocktail探针药物法的中药复方UCG对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胞色素P450酶在药物相互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1.1.1 细胞色素P450酶
        1.1.2 CYP450药物代谢研究方法
        1.1.3 肝微粒体体外孵育法探针药物的选择
    1.2 细胞色素P450酶在中药复方中的应用
    1.3 UCG复方对P450酶活性的影响
        1.3.1 UCG复方对细胞色素P450作用研究
        1.3.2 UCG复方十六味药材对细胞色素P450作用研究
    1.4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基于HPLC-TOF/MS的Cocktail探针药物法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
        2.1.2 实验药品、试剂
    2.2 方法
        2.2.1 试剂配制
        2.2.2 肝微粒体制备及蛋白含量测定
        2.2.3 分析条件
        2.2.4 肝微粒体孵育方法及优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HPLC-TOF/MS方法学验证
        2.3.1.1 选择性
        2.3.1.2 最低定量限(LLOQ)
        2.3.1.3 标准曲线
        2.3.1.4 准确度和精密度
        2.3.1.5 稳定性
        2.3.1.6 基质效应
        2.3.2 孵育体系优化结果
        2.3.2.1 蛋白浓度考察
        2.3.2.2 孵育时间考察
        2.3.2.3 终止剂考察
        2.3.2.4 酶动力学分析
        2.3.2.5 肝微粒体孵育体系验证
    2.4 结论
第三章 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CYP450酶活性变化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试剂配制
        3.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3.2.3 孵育方法
        3.2.4 分析条件
    3.3 结果与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UCG对腺嘌呤诱导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试剂配制
        4.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4.2.3 孵育方法
        4.2.4 分析条件
    4.3 结果与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体外肝微粒体孵育法测定UCG复方组成药材对CYP450酶活性影响
    5.1 材料
    5.2 方法
        5.2.1 药材提取物供试品溶液制备
        5.2.2 所用肝微粒体及蛋白含量测定
        5.2.3 体外孵育方法
        5.2.4 实验所分析的样品
        5.2.5 HPLC-TOF/MS分析条件
    5.3 结果
        5.3.1 UCG复方四味药材对正常大鼠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5.3.1.1 甘草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5.3.1.2 大黄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5.3.1.3 何首乌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5.3.1.4 苦参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5.3.1.5 小结
        5.3.2 大黄、何首乌、苦参分别与甘草配伍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5.3.2.1 大黄-甘草配伍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5.3.2.2 何首乌-甘草配伍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5.3.2.3 苦参-甘草配伍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5.3.2.4 小结
    5.4 结论
第六章 体外肝微粒体孵育法测定甘草次酸、大黄酸、二苯乙烯苷、苦参碱对CYP450酶活性影响
    6.1 材料
    6.2 方法
        6.2.1 标准品溶液配制
        6.2.2 所用肝微粒体及蛋白含量测定
        6.2.3 体外孵育方法
        6.2.4 实验分组
    6.3 结果
        6.3.1 甘草次酸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6.3.2 大黄酸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6.3.3 二苯乙烯苷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6.3.4 苦参碱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6.4 结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基于“化学成分”探讨新风胶囊方中雷公藤配伍减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雷公藤药材中主要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第一节 HPLC法测定雷公藤药材中的雷公藤甲素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HPLC法测定雷公藤药材中的雷公藤红素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配伍对新风胶囊方中雷公藤毒性物质溶出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配伍对雷公藤中雷公藤甲素溶出的影响
        1 仪器与试药
        2 新风胶囊方中雷公藤甲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 新风胶囊的拆方及溶液的制备
        4 结果
        5 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不同配伍对雷公藤中雷公藤红素溶出的影响
        1 仪器与试药
        2 新风胶囊方中雷公藤红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 新风胶囊的拆方及溶液的制备
        4 结果
        5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雷公藤黄芪配伍前后HPLC特征图谱的研究
    第一节 雷公藤药材HPLC特征图谱的建立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雷公藤黄芪配伍前后特征图谱的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基于药代动力学研究厚朴缓解远志毒副作用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
        1.1.1 药材
        1.1.2 对照品
        1.2 试剂
        1.3 仪器
        1.4 动物
    2 统计方法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3.1 厚朴远志及其组分配伍的大鼠肠吸收机制研究
        3.1.1 厚朴中酚类成分大鼠肠吸收特征的方法学研究
        3.1.2 远志中有效成分大鼠肠吸收特征的方法学研究
        3.1.3 厚朴配伍远志的大鼠肠吸收特征的方法学研究
        3.1.4 小结
        3.2 厚朴远志及其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2.1 厚朴中酚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学研究
        3.2.2 远志中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学研究
        3.2.3 厚朴配伍远志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学研究
        3.2.4 小结
讨论
    1 关于远志毒副作用及配伍的研究背景
    2 实验方法中重要参数的选择依据
    3 基于药代动力学探讨远志与厚朴组分配伍的吸收消除机制及毒性
    4 厚朴缓解远志毒副作用原理的综合分析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大黄附子汤配伍机制初探及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前言)
文献研究
    1 配伍对吸收速率的影响
    2 配伍对吸收程度的影响
    3 影响消除速率
    4 正常与模型动物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差异
    5 存在问题及对策
    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基于代谢组学和组织切片法初步研究大黄附子汤配伍减毒机制
    1. 饮片、试剂和材料
    2. 仪器
    3. 色谱及质谱条件
    4. 样品制备
    5. 动物及生物样品收集
    6. 生物样品处理方法
    7. 方法学考察
    8. 肾脏组织切片
    9. 组织切片结果
    10. R2及Smica-P软件数据分析
    11.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PK-PD相关研究大黄附子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复方与单味药大黄中的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1. 饮片、化学品和试剂
        2. 动物
        3. 仪器
        4. 实验方法
        5. 结果与讨论
        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复方及单味药大黄中的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1. 饮片、化学品和试剂
        2. 动物
        3. 仪器
        4. 实验方法
        5. 结果与讨论
        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复方及单味药附子中的生物碱类成分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1. 饮片、化学品和试剂
        2. 动物
        3. 仪器
        4. 实验方法
        5. 结果与讨论
        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四节 大黄附子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药效动力学研究
        1. 药效动力学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节 大黄附子汤PK-PD相关性研究
        1. PK-PD Levenberg-Marquardt Algorithm算法相关
        2.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谱效相关研究大黄附子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物质基础
    1. 试剂和材料
    2. HPLC-Q-TOF-MS参数设置
    3. 样品制备
    4. 动物分组、造模和生物样品制备
    5. Pearson谱效相关计算
    6.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神清滴丸的药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老年性痴呆简述
    1.2 石菖蒲的研究进展
        1.2.1 石菖蒲的临床作用研究
        1.2.2 石菖蒲的化学成分
    1.3 B-细辛醚的研究进展
        1.3.1 β-细辛醚的精制
        1.3.2 β-细辛醚的药理作用研究
        1.3.3 β-细辛醚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3.4 毒性研究
    1.4 丁香酚的研究进展
        1.4.1 丁香酚的药理作用研究
        1.4.2 丁香酚的代谢研究
    1.5 B-细辛醚、丁香酚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关键数据
        1.5.1 国外
        1.5.2 国内
        1.5.3 发展趋势评述
    1.6 滴丸的工艺研究
    1.7 中药成分配伍的研究进展与方法
        1.7.1 中药复方研究现状
        1.7.2 方剂有效成分的配伍研究
        1.7.3 中药及其成分配伍组方的研究方法探析
    1.8 中药组分配伍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1.8.1 单味中药及复方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8.2 中药复方药动学中的配伍组方因素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神清滴丸的成型工艺研究
        2.1.1 仪器与试药
        2.1.2 方法与结果
        2.1.3. 讨论
    2.2 神清滴丸的质量标准研究
        2.2.1 仪器与试药
        2.2.2 方法和结果
        2.2.3 讨论
    2.3 神清滴丸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2.3.1 仪器与试药
        2.3.2 方法与结果
        2.3.3 讨论
    2.4 神清滴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4.1 仪器与试药
        2.4.2 方法与结果
        2.4.3 讨论
结语
    1 实验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牛黄解毒片的遗传毒性研究及其方药配伍减毒作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牛黄解毒片的遗传毒性研究
    前言
    第一章 牛黄解毒片遗传毒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牛黄解毒片遗传毒性的整体动物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牛黄解毒片配伍减低雄黄砷毒性作用初探
    前言
    第三章 牛黄解毒片配伍对雄黄可溶性砷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牛黄解毒片配伍减低雄黄砷毒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其他研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传统配伍对紧线操作的影响及消除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绿原酸、木犀草素和黄精多糖对猪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研究[D]. 何涛.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蒙药“四味土木香散”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张男.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3]利用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解析芍药甘草汤配伍机制[D]. 刘姝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4]基于整合药动学/药效学方法研究大黄附子配伍治疗阳虚便秘的增效减毒作用[D]. 龚小红.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5]基于Cocktail探针药物法的中药复方UCG对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研究[D]. 冯燕燕. 广东药科大学, 2017(02)
  • [6]基于“化学成分”探讨新风胶囊方中雷公藤配伍减毒作用[D]. 张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7]基于药代动力学研究厚朴缓解远志毒副作用的机制[D]. 黄立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04)
  • [8]大黄附子汤配伍机制初探及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物质基础研究[D]. 李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6)
  • [9]神清滴丸的药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刘柳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牛黄解毒片的遗传毒性研究及其方药配伍减毒作用初探[D]. 董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传统兼容性对拧紧操作的影响及消除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