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大开发”的理论选择分析

“苏北大开发”的理论选择分析

一、“苏北大发展”的理论选择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易爱军,王东[1](2018)在《我国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精准脱贫策略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贫困成因和脱贫策略有其特殊性。以苏北地区为例,对苏北地区精准扶贫的现状、问题及相对贫困形成的历史与现实原因进行了分析,从精准识别扶持对象、精准安排扶贫项目、精准使用扶贫资金、精准到户扶贫措施、精准因村派人、提高精准考核扶贫成效六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精准脱贫的对策建议。

杜晓娟[2](2014)在《江苏南北共建开发区空间生长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及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江苏省南北发展梯度体征十分突出。江苏区域发展差距的存在对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来讲是制约和挑战,与此同时差距的存在也给江苏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一方面,苏南地区的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劳动成本等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发突出,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洼地”苏北可通过承接苏南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加工业,扩大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承载力。共建开发区作为江苏南北合作政策下的一项重要措施,可有效整合区域整体资源人才产业优势,推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提供区域协作发展的新出路,实现地区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在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研究着重从共建开发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入手,深入剖析共建开发区近8年的发展情况,从区域、城市、本体三个层面动态分析共建开发区空间联系的时序发展特征,总结不同发展阶段空间演进的特征和规律;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从空间成长动力系统、空间运行支撑系统和空间调控约束系统三大系统揭示共建开发区空间演化影响要素和动力机制;继而结合未来发展背景和面临挑战,探索提出共建开发区未来空间发展趋势并针对性地从区域和本体层面提出空间调控策略。

史修松,车云龙,杨启凡,沈二丫[3](2013)在《淮安建设苏北中心城市的经济空间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运用城市中心模型、可达性模型、引力模型研究苏北中心城市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结果表明:苏北主要中心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淮安市建成苏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具有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但是,区位优势仍低于徐州市;淮安市的区域可达性高于苏北另一个中心城市——徐州市。淮安市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优势与劣势并存,淮安市要真正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必须树立地理中心意识,尽快构建苏北交通中心平台、苏北文化中心平台、苏北物流中心平台。

王慧,夏学英[4](2012)在《基于大推进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大推进理论的思考》文中指出近年来,包括大连、丹东、营口、锦州、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在内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区旅游业发展较快,但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资源开发不够等制约因素的存在也使其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实行大推进,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全方位和有效的融资渠道、扶持跨区域的旅游企业集团、加大区域旅游业统一营销力度等途径,推动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地区旅游业的跨越发展,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整体水平,使旅游业尽快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冷加燕[5](2011)在《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信贷资金配置的差异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是我国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显着问题,在资本市场等其他融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信贷资金地区配置的合理性和适当性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信贷资金地区配置的不协调必然会加大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在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中,我国中心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表现出收敛的趋势,而周边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则进一步扩大,这与区域发展理论相呼应,即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增长极理论中的极化效应占据主导地位,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从周边地区流向中心城市,造成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差距扩大,同时考虑到政府政策对中心城市的倾斜,作为重点发展和经济培育对象的各中心城市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与此相反的是,周边地区之间由于先天历史条件、资源禀赋的限制,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周边地区之间出现了两极分化,有些地区信贷资金充裕,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而有些地区则缺乏经济发展所需的充足的资金支持,信贷资金的配置差异在周边地区之间逐渐扩大。本文对涵盖江苏省苏南、苏中和苏北63个市县的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相关数据进行描述统计,通过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两组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各年人均存贷款余额的绝对数和增长率等对信贷资金地区配置进行静态分析,同时利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两个指标来反映江苏省内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两组内部各自的经济发展差异和信贷资金配置差异的变化趋势。接着本文首先通过F-H检验说明江苏省内区域间信贷资金流动性较小,各地存贷款大部分都局限在本区域内部,其信贷资金地区配置差异的主要是由各地区内部差异决定的,跟着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政府行为和外贸依赖度等变量的面板数据模型来解释信贷资金地区配置规模的影响因素。最后,在对江苏省近十年实施的区域政策进行回顾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时间虚拟变量来解释省政府的区域政策对缩小信贷资金地区配置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效应。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中心城市还是周边地区,信贷资金地区配置的影响因素都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支出成正比,与经济结构中的工业占比成反比,但是在农业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依存度两方面存在差异。同时,政府的区域政策影响了信贷资金地区配置的变化趋势,但是未能对实现信贷资金在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间的优化配置良好的效果,反而导致负面影响。在政策建议方面,将视角集中在县域经济体和政府政策两方面。首先从信贷资金发放主体的商业银行角度说明要实现信贷资金地区优化配置需要从各地区的特点出发实行不同的区域政策,接着从改善经济金融环境、培育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提出提高县域周边地区对中心城市承接能力的对策,最后依据省政府和市县政府等不同行政级别的政府在引导实现信贷资金优化配置的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提出包括进一步促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在内的建议。

孙君[6](2011)在《苏北产业转移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苏北经济的崛起主要依靠对外开放,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短期内扩大经济规模,加速工业化进程。苏北产业转移发展至今,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其作用广度和深度都将对新时期产业发展、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最关键的问题是苏北承接的转移产业如何能够获得不竭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前人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涉足甚少,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本文运用图表法分析苏北转移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表明,苏北转移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合力,也有着多条路径。为此,本文从软硬环境营造路径、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升级路径、转移产业集群路径和转移产业本身的成长壮大路径四个方面勾勒出苏北转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立体路径图。

孙君,姚建凤[7](2011)在《产业转移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以南北共建产业园为例》文中指出以江苏南北共建产业园为例,通过目前较前沿有效的灰色关联模型,分析江苏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系统因素行为序列对系统特征序列影响的关联度和关联序。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苏北交通运输、南北项目总投资和南北产业转移产业个数是江苏、苏南、苏北GDP值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产业转移活动对苏北经济发展影响最大。这表明尽管目前基于南北共建产业园的产业转移活动影响力还不是很明显,但其已经成为江苏各区域,特别是苏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梁幸平,孙君[8](2011)在《江苏产业转移研究现状与政策评述》文中研究说明江苏产业转移现象极为典型,既有国际产业转移,又有区际产业转移,更有强势政府作用下的江苏区域内转移。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研究现状作简单阐述,然后对江苏产业转移研究的现有成果作梳理,接着分析了关于江苏产业转移的政策,最后对江苏产业转移研究现状和政策进行评述。

欧向军,沈正平[9](2011)在《江苏省产业带建设效应与演化动力》文中认为在综述国内外产业带相关概念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对江苏省产业带建设过程及其区域效应进行了分析,并从产业带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产业带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构建出产业带形成与发展动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产业带形成与发展的演化动力进行了定量比较。结果表明:江苏省通过产业带建设布局与发展,使南北区域差异扩大的趋势得到了有效抑制,推进产业带在全省经济地位提升的同时,产业带内县市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强度得到增强。与此同时,产业带形成与发展的动力不断发生变化,逐步由单元推进转向多元并进,即由资源开发为主向基础设施引导为主转化,进而转向外向开拓、中心城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多元并进局面。

张敏[10](2011)在《基于产业集群的苏北区域经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失衡已严重制约了江苏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江苏“两个率先”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苏北。苏北与苏南经济的差距,归根结底是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有利于增强苏北地区产业的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在分析产业集群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基础上,总结苏北区域发展战略中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发达、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成败得失,结合苏北工业化的基础及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论证基于产业集群推动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探讨具有苏北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相应对策,以期为苏北以及其他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本文借鉴了马克思的分工与协作理论、区位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新产业区理论、新竞争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对比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分析过程。通过分析第三意大利、拉丁美洲、印度、浙江、广东等国内外发达、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依托传统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培育促进产业集群的区域文化环境;推动行业协会、代理机构的建设。从苏北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大开放战略条件下,实施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战略是苏北地区实施赶超战略的关键。苏北地区的工业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面临诸多的障碍。具体表现在: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现象比较严重;科技、教育投入不足;人力资本质量不高;城市化水平低,对工业化推动作用有限;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资本支持;本土创业投资不足。多年来,苏北发展战略更迭频繁,战略布局存在诸多局限性,故而对苏北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发展产业集群则与苏北发展战略相辅相成,有利于推动苏北优势产业的形成;有利于促进苏北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增强苏北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苏北区域经济竞争力。江苏的产业集群尽管大多数集中于苏南地区,但近年来苏北也有一些产业集群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较强的竞争力。一批以资源、传统产业、特色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正成为苏北产业发展中的亮点。不过总体来看,苏北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业集群的规模过小、数量过少;集群所依托的支柱、主导产业竞争力弱,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较弱;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各地之间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落后,不少地区仅仅形成了企业的集聚而非产业的集聚;专业市场建设滞后,中介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集群发展所需的外部支持机制难以形成或发挥作用。根据阿尔弗雷德·韦伯等人的观点,地理因素是产业集群萌芽的推动力,特殊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资本优势、劳动成本等区位因素在集群形成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苏北产业集群的大发展,已经具备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从内因来看,优越的区位、资源条件,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本,逐渐壮大的主导/支柱产业使产业集群发展具备了必须的基础条件。首先,苏北地区各种资源丰富,地理区位优越,可以利用区位优势推动资源密集型产业集群、农副产品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其次,人力资本存量和流量水平是产业集群生成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核心要素。苏北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产业集群获得高校及其研发力量的支持创造了条件。再次,苏北五市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支柱或主导产业,并且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为各地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和企业核心。从外因来看,政府支持、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FDI给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帮助,集群的产生就会很艰难,甚至有可能夭折。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集群的形成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作用体现在:积极营造区域发展的创新环境;促进集群网络的形成与创新;有效规范地方市场行为;挖掘集群内潜在的创新资源。江苏省委、省政府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苏北产业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扶持是推动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政治优势。在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下,苏北地区近年来吸引了来自国内发达地区的大量资本。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苏北地区可以移植发达地区产业链,借鉴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大型企业集团的进入,能够吸引配套企业或产业跟进,“复制”外资原栖居地的产业集群模式。同时,FDI能促进产业集群与外部的交流合作,加速产业集群内部的技术转移和外溢,其学习效应可以扩散到本地企业。来自苏南、广东等地区的经验表明,FDI的支持是推动外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动力。苏北地区在吸引FDI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有针对性地吸引国外大企业、大项目的进入。一方面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外源型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结合FDI的引入,积极推动本地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协作,使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增强。本文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整体上优化苏北产业结构,推动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波特认为,政府是创造生产要素的发动机制。短期内来看,政府引导还是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外部驱动因素之一,但从长期来看,苏北地方政府必须致力于市场机制的完善和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培育。政府的传统重要角色是创造和提升生产要素,所以,应根据产业发展的基础及未来产业布局的要求,科学规划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各地区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依托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此外,要加强教育、培训、研发,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平台,营造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氛围,积极推动本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当然,各地方政府部门也应认识到政府干预经济的局限性,要准确定位,避免“缺位”和“越位”。

二、“苏北大发展”的理论选择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北大发展”的理论选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精准脱贫策略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研究回顾
二、苏北地区精准扶贫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贫困人口总量仍较大, 扶贫任务依然艰巨
    (二) 扶贫标准高于国家标准, 但离小康社会目标仍有较大距离
    (三) 建档立卡工作稳步推进, 但农户参与不足
    (四) 扶贫方式多样, 但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五) 致贫成因各有不同, 精准帮扶措施缺乏差异
    (六) 脱贫成效明显, 但返贫现象时有回头
三、苏北地区贫困的成因分析
    (一) 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二) 经济发展状况和投资环境
    (三) 地区发展战略和政策
    (四) 思想观念和意识
    (五) 人力资源与教育
四、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精准脱贫的政策建议
    (一) 精准识别扶持对象
        1统一建档立卡的程序、标准和政策
        2尽快搭建并完善精准扶贫的大数据平台
        3充实扶贫力量、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
    (二) 精准安排扶贫项目
        1依托当地资源的比较优势精准选择项目
        2注意供需对接, 采用组合式发展扶持模式运作项目
        3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扶贫项目的产权归属, 依法管理项目
    (三) 精准使用扶贫资金
        1“精准拨付”是精准使用扶贫资金的基础
        2“精准管理”是精准用好扶贫资金的关键
        3“精准合作”是精准用好扶贫资金的方向
    (四) 精准到户扶贫措施
        1精准到户要抓住穷困根源, 志智双扶
        2精准到户要创新帮扶思路, 扶富帮贫
        3精准到户要依贫困类型, 分类施策
    (五) 精准因村派人
        1借鉴先进经验, 实行双书记全覆盖
        2建立“逢提必下”制度, 确保覆盖全面化
        3确保选派精准, 破解发展难题
    (六) 精准考核扶贫成效
        1精准考核要注重顶层设计, 突出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2精准考核要突出发展导向, 完善指标体系
        3精准考核要严格执行扶贫考核制度, 强化激励约束

(2)江苏南北共建开发区空间生长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产业梯度转移
        1.1.2 江苏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南北合作进程
        1.1.3 苏北经济稳定增长全面进入现代工业化发展阶段
        1.1.4 南北共建苏北开发区大量建设取得巨大成效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念辨析与范畴
        1.3.1 相关概念辨析
        1.3.2 研究对象与特征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区域协调理论
        2.1.2 开发区建设理论
        2.1.3 空间生长理论
    2.2 国外开发区发展相关研究与实践
        2.2.1 研究动态
        2.2.2 实践
    2.3 国内开发区空间发展相关研究与实践
        2.3.1 研究动态
        2.3.2 实践
第三章 江苏南北共建开发区发展与空间生长特征
    3.1 基本概况
        3.1.1 建立背景
        3.1.2 基本情况
        3.1.3 面临挑战
    3.2 发展特征
        3.2.1 空间特征
        3.2.2 产业特征
        3.2.3 模式特征
    3.3 空间生长演化路径
        3.3.1 区域层面
        3.3.2 城市层面
        3.3.3 开发区层面
    3.4 空间生长阶段与演化特征
        3.4.1 空间生长的阶段性演化
        3.4.2 空间生长的演化特征
    3.5 与苏南开发区空间生长的对比分析
        3.5.1 苏南开发区空间生长演变模式
        3.5.2 共建开发区与苏南开发区的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苏南北共建开发区空间生长的机理
    4.1 空间生长机制要素构成
        4.1.1 要素构成
        4.1.2 要素特性
    4.2 空间成长的动力系统
        4.2.1 政治政策
        4.2.2 经济发展
        4.2.3 劳动力回流
    4.3 空间运行的支撑系统
        4.3.1 地理区位
        4.3.2 基础设施
        4.3.3 合作平台
        4.3.4 技术创新
    4.4 空间调控的约束系统
        4.4.1 资源环境保护
        4.4.2 土地资源制约
        4.4.3 宏观系统组织
    4.5 空间生长演变机制
        4.5.1 区域空间联动机制
        4.5.2 区域空间形态演变机制
        4.5.3 内部空间扩展机制
        4.5.4 内部空间职能组合机制
    4.6 与苏南开发区空间生长机理对比分析
        4.6.1 动力系统影响要素对比分析
        4.6.2 支撑系统影响要素对比分析
        4.6.3 约束系统影响要素对比分析
        4.6.4 演变机制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苏南北共建开发区空间生长优化策略
    5.1 空间发展的困惑及面临的挑战
        5.1.1 发展的困惑
        5.1.2 面临的挑战
    5.2 未来发展背景
        5.2.1 经济全球化深化
        5.2.2 区域环境优化
        5.2.3 产城融合趋势推进
    5.3 调控目标
        5.3.1 空间发展目标
        5.3.2 产业构建目标
        5.3.3 模式引导目标
    5.4 调控理念与原则
        5.4.1 调控理念
        5.4.2 调控原则
    5.5 生长机理调控路径
        5.5.1 动力系统
        5.5.2 支撑系统
        5.5.3 约束系统
    5.6 空间生长调控导向
        5.6.1 产业集聚,空间拓展
        5.6.2 产业升级,空间保留
        5.6.3 功能衍生,空间置换
        5.6.4 产业异构,空间整合
        5.6.5 整合撤并,空间消亡
    5.7 空间发展调控策略
        5.7.1 宏观层面空间发展调控策略
        5.7.2 微观层面空间发展调控策略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
        6.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6.2.2 研究体系内容的创新
    6.3 尚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基于大推进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大推进理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推进理论与区域旅游业发展
    (一) 大推进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大推进理论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 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现状
    (二) 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 区域旅游产业差距明显
        2. 资源利用不充分
        3. 旅游产品陈旧、缺乏精品
        4. 旅游业整体实力不强
三、基于大推进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路径
    (一) 优化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建设滨海旅游产业聚集区
        1. 优化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2. 建设滨海旅游产业聚集区
    (二) 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打造区域旅游产品品牌
        1. 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2. 打造区域旅游产品品牌
    (三) 进行企业组织创新, 培育跨区域的旅游企业集团
    (四) 增加财政投入, 建立全方位的融资渠道
        1. 增加财政投入
        2. 建立全方位的融资渠道
    (五) 强化区域统一营销, 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

(5)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信贷资金配置的差异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信贷资金、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含义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2.2 区域资金配置理论
        2.2.3 信贷资金地区配置
    2.3 文献综述
        2.3.1 关于金融资源配置的研究
        2.3.2 关于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关系的研究
        2.3.3 研究文献评述
第三章 江苏省经济发展差异和信贷资金地区配置现状
    3.1 江苏省经济发展概况
    3.2 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失衡
        3.2.1 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组内间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特征描述
        3.2.2 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衡量
    3.3 信贷资金地区配置现状
        3.3.1 信贷资金在江苏省三大区域内分布不均衡的表现
        3.3.2 信贷资金在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之间的配置状况
        3.3.3 泰尔指数:信贷资金地区配置差异的趋势分析
第四章 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信贷资金配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信贷资金地区流动性检验
        4.1.1 F-H模型介绍
        4.1.2 信贷资金地区流动能力的实证检验
    4.2 影响信贷资金地区配置因素的理论分析
    4.3 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信贷资金配置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1 变量描述和指标选取
        4.3.2 模型描述
        4.3.3 模型估计
    4.4 样本县市分阶段估计结果
        4.4.1 江苏省区域发展战略回顾
        4.4.2 样本县市分阶段估计结果
    4.5 信贷资金地区配置差异的原因分析
        4.5.1 与经济发展差异有关
        4.5.2 与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有关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实现信贷资金地区配置优化、缩小经济发展差距的政策建议
        5.2.1 从县域角度实现信贷资金优化配置的建议
        5.2.2 政府在信贷资金优化配置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6)苏北产业转移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苏北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一) 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的孵化器—开发区、工业园
    (二) 苏北转移产业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
        1. 苏北转移产业已是苏北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但相比苏南仍有较大潜力。
        2. 产业结构较为合理, 但产业布局有待优化。
        3. 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升级, 但传统产业仍居要位。
        4. 转移产业承接蓬勃发展, 但内源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苏北转移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与设计
    (一) 苏北转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营造路径:硬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软硬环境整合
        1. 苏北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 开发区建设已具规模。
        2. 促进软环境不断完善, 软硬环境不断整合。
    (二) 苏北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升级路径:整体规划-产业培育-产业调整-整体优化
        1. 苏北各市已孵化出相对优势产业。
        2.根据产业目标格局 (1) 推进产业转移, 实现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
    (三) 苏北转移产业的集群路径:空间集群-功能集约-效益集聚
        1. 苏北各市已初见产业空间集群。
        2. 实现空间集群到功能集约、效益集聚的转变。
    (四) 苏北转移产业本身的成长壮大路径:外源扶持-内源培育-双向转移
        1. 苏北产业在外源的扶持下, 后发优势已见端倪。
        2. 内外源结合培育本土产业, 并发展成优势产业、主导产业。
结论

(7)产业转移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以南北共建产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苏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1.1 江苏南北产业共建园建设现状
    1.2 江苏南北共建园产业转移现状
2 模型设计、变量设计与灰色关联运算
    2.1 灰色关联度模型设计
    2.2 变量设计及灰色绝对相关度运算
        2.2.1 变量设计。
        2.2.2 模型运算
3 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4 结论

(8)江苏产业转移研究现状与政策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国内外研究相关理论综述
江苏产业转移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 研究内容不断丰富
    (二) 研究方法不断增多
江苏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
    (一) 《加快苏北发展政策文件汇编》
    (二) 《关于加快南北产业转移的意见》
    (三) 其他相关产业转移政策
江苏产业转移研究现状与政策评述
    (一) 国内外研究给江苏产业转移的启示
    (二) 各级政策给江苏产业转移的保障
结论

(10)基于产业集群的苏北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4 论文研究框架和可能的创新点
        1.4.1 论文研究框架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产业集群基础理论及相关的研究综述
    2.1 产业集群基础理论
        2.1.1 对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
        2.1.2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
    2.2 国外产业集群相关理论演进
        2.2.1 马克思的分工与协作理论
        2.2.2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
        2.2.3 古典区位理论
        2.2.4 新经济地理学
        2.2.5 新产业区理论
        2.2.6 新竞争经济理论
    2.3 国内产业集群研究
        2.3.1 国内关于产业集群研究的概况
        2.3.2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研究
        2.3.3 关于苏北产业发展的研究
        2.3.4 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简单述评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3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借鉴
    3.1 "第三意大利"模式
        3.1.1 "第三意大利"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3.1.2 "第三意大利"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3.2 拉丁美洲产业集群发展
        3.2.1 拉丁美洲产业集群的类型
        3.2.2 拉丁美洲产业集群典型案例
        3.2.3 拉丁美洲产业集群存在的不足
        3.2.4 拉丁美洲产业集群的启示
    3.3 印度纺织产业集群
        3.3.1 提若普尔(Tiruppur)纺织业集群
        3.3.2 卢迪亚纳(Ludhiana)纺织集群
    3.4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
        3.4.1. 浙江典型产业集群
        3.4.2 浙江产业集群的特征
        3.4.3 浙江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3.5 广东产业集群发展
        3.5.1 广东典型产业集群
        3.5.2 广东产业集群的特点
        3.5.3 广东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第4章 苏北发展战略演变及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
    4.1 苏北工业化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4.1.1 对苏北工业化水平的测度
        4.1.2 苏北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水平的障碍
    4.2 苏北区域发展经济战略演变及存在的问题
        4.2.1 苏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
        4.2.2 苏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4.3 基于产业集群推动苏北发展的必要性
第5章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影响其发展的内因
    5.1 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5.1.1 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5.1.2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 推动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因
        5.2.1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区位、资源条件
        5.2.2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人力资本条件
        5.2.3 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基础
第6章 推动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因素
    6.1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支持
        6.1.1 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发展中的作用
        6.1.2 江苏省政府对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
    6.2 苏北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6.2.1 发达地区(以苏南为例)产业向苏北转移的必要性
        6.2.2 苏北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
        6.2.3 发达地区向苏北的产业转移对苏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6.2.4 苏北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6.3 FDI对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6.3.1 苏北吸引FDI的现状
        6.3.2 FDI对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第7章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及对策建议
    7.1 苏北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7.1.1 苏北产业整体布局及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
        7.1.2 苏北地区重点产业集群的建设
    7.2 推动苏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7.2.1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产业集群发展
        7.2.2 制定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7.2.3 积极发展主导产业
        7.2.4 实施制度创新
        7.2.5 加强教育、培训、研发,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7.2.6 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公共服务平台
        7.2.7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苏北大发展”的理论选择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精准脱贫策略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J]. 易爱军,王东.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10)
  • [2]江苏南北共建开发区空间生长机理研究[D]. 杜晓娟. 苏州科技学院, 2014(09)
  • [3]淮安建设苏北中心城市的经济空间格局研究[J]. 史修松,车云龙,杨启凡,沈二丫.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3(03)
  • [4]基于大推进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大推进理论的思考[J]. 王慧,夏学英. 发展研究, 2012(02)
  • [5]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信贷资金配置的差异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D]. 冷加燕.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 [6]苏北产业转移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 孙君. 商业时代, 2011(23)
  • [7]产业转移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以南北共建产业园为例[J]. 孙君,姚建凤. 经济地理, 2011(03)
  • [8]江苏产业转移研究现状与政策评述[J]. 梁幸平,孙君. 商业时代, 2011(08)
  • [9]江苏省产业带建设效应与演化动力[J]. 欧向军,沈正平. 地理研究, 2011(03)
  • [10]基于产业集群的苏北区域经济发展[D]. 张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苏北大开发”的理论选择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