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对氧化应激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

缬沙坦对氧化应激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

一、Effects of valsartan on oxidative stress and the atherogenesis(论文文献综述)

肖红霞[1](2021)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G3A2期)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引起的并发症及后遗症是导致肾衰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通过观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对G3A2期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相关实验室等指标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经济压力。方法:选择2019年6月到2021年1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G3A2期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缬沙坦胶囊80mg、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基础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方案下运用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治疗12周后,主要观察指标如下:安全性指标:血、尿、大便常规、心电图、心脏彩超、肝功能等指标,实验前后各测试一次;每周监测呼吸、心率、脉搏、血压、体温等基础生命体征。疗效性指标:主要疗效性指标:1)中医证候积分;2)脂代谢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中膜厚度(IMT);次要疗效性指标:1)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2)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24h尿蛋白定量。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60例患者中,对照组和治疗组各脱落3例,两组以病程在10-15年最为多见。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肾功能指标、脂代谢指标、糖代谢指标等方面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可以进行比较。2.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治疗组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有效率88.9%,对照组有效率59.3%,采用秩和检验比较z=-2.118,P=0.034(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效果更优(P<0.05)。3.肾功能变化:经12周治疗后,治疗组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0周时相比具有显着差异。治疗组血肌酐由95.92±12.33下降至78.14±5.91umol/l(P<0.01)。肾小球滤过率由0周时43.93±4.21上升至59.89±1.80ml/min(P<0.01)。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由113.11±34.27下降至47.34±16.65mg/24h(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糖代谢变化:经12周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在空腹血糖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治疗组空腹血糖从9.23±1.84下降至8.60±1.94mmol/l,对照组空腹血糖从9.10±1.46下降至8.58±1.33mmol/l,但两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有可比性;在调节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治疗组由9.19±0.80下降至9.10±0.81mmol/l,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无意义,说明对照组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无明显作用,并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5.脂代谢变化:经12周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与0周时相比具有一定的作用。治疗组甘油三酯从3.44±0.88下降至2.66±1.01mmol/l,对照组甘油三酯从3.41±0.92下降至3.18±0.86mmol/l,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1.26±0.14升高至2.27±0.60mmol/l,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1.33±0.13升高至2.54±0.31mmol/l,且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更明显,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在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两组干预前后采用t检验,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照组无意义,说明治疗组在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有效,对照组无效。6.中医证候积分:经12周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由34.52±4.10下降至18.44±8.12,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由33.85±4.15下降至13.78±5.06,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改善主症积分上,对照组与治疗组均有一定作用(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主症积分改善更明显(P<0.05),除自汗盗汗外(P>0.05);在改善次症积分上,对照组与治疗组均有一定作用(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除失眠多梦、舌有瘀斑外(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G3A2期)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颈动脉中膜厚度水平,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在延缓病程进展中发挥了作用,且在实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的发生,证明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显着的优势,值得临床研究并推广。

金香兰[2](2020)在《二肽基肽酶-4在慢性应激性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慢性应激(心理压力)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长期暴露于慢性应激状态下,血栓性CCVD的发生率逐年攀升,日益被受重视。动脉血栓形成是局部凝血系统功能亢进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主要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Ⅰ型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ADAMTS13)失衡密切相关。另外,二肽基肽酶-4(DPP-4)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主要参与代谢性/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最近,我们观察到慢性应激可增加血浆DPP-4活性水平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血栓前状态等,但是DPP-4在慢性应激性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慢性制动应激模型和FeCl3诱导的血栓模型,探讨DPP-4在慢性应激相关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聚焦探讨慢性应激负荷下激活的DPP-4,通过参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使PAI-1增多、vWF/ADAMTS13失衡,从而促进动脉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为今后应激相关血栓性CCVD的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及实验依据。方法实验1:观察慢性制动束缚应激对小鼠颈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将选取6周龄大小雄性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应激血栓模型组(Stress组,n=12)与非应激血栓模型组(Non-stress组,n=12)。去应激饲养2周后(8周龄),建立慢性制动束缚应激模型。Stress组小鼠放入固定应激模型设备,禁止进食和饮水,4小时/天,一次/日,连续14天。Non-stress组小鼠作为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处理。慢性制动束缚应激模型第15天,腹腔内注射戊巴比妥进行麻醉后,两组均建立FeCl3的左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模型(15min)。两组小鼠均采集心脏血液、腹股沟区皮下脂肪和颈动脉组织进行以下实验:①观察小鼠体重变化;②分析颈动脉内形成血栓重量和长度;③进行颈动脉HE染色和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慢性应激对颈动脉血栓形成面积的影响及颈动脉病变区内皮损伤程度;④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中DPP-4活性水平;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中PAI-1、vWF和ADAMTS13的水平;⑥应用实时PCR技术对颈动脉组织和脂肪组织的目标基因PAI-1、ADAMTS13、NADPH氧化酶组分(p22phox、gp91phox、p47phox和p67phox)、ICAM-1、VCAM-1、MCP-1、TNF-α、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MMP 组织抑制剂(TIMP-1、TIMP-2),组织蛋白酶(Cats、Catk)等进行定量分析;⑦免疫蛋白印迹法测定颈动脉组织目标蛋白(gp91phox、eNOS、Catalase、SOD-1、SOD-2)表达;实验2:探讨DPP-4抑制剂对慢性应激小鼠由FeCl3诱导血栓形成的影响将小鼠随机分为应激血栓模型组(Stress组)与应激血栓模型+阿格列汀组(S-Ana组)。两组均建立慢性制动束缚应激模型(方法同实验1)同时,S-Ana组小鼠每天灌胃阿格列汀(DPP-4抑制剂)30mg/kg/次,两次/日,持续14天,Stress组小鼠作为对照组用蒸馏水处理。应激负荷第15天,两组小鼠均建立由FeCl3导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进行实验(方法同实验1)。实验3:观察H2O2诱导氧化应激对HUVECs的损伤作用。将HUVECs接种到6孔板培养皿中培养24小时。无血清EBM-2中过夜后,不同浓度H2O2(0μM、200μM 和 400μM)导氧化应激,RT-PCR 技术检测 eNOS、VCAM-1、ICAM-1 和 MCP-1、MMP-2、MMP-9、gp91phox、p22phox等目标基因表达水平。实验4:观察DPP-4抑制剂对H2O2诱导氧化应激的HUVECs保护作用。将以三个不同浓度阿格列汀(0μM、10μM和30μM预处理HUVECs30分钟,再用400μM H2O2 处理 24 小时,使用 RT-PCR技术检测eNOS、VCAM-1、ICAM-1、CatK、CatS、MCP-1、gp91phox和p22phox等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慢性制动应激促进小鼠颈动脉由FeCl3诱导血栓的形成①Stress组小鼠的体重低于Non-stress组小鼠。②与Non-stress组相比,Stress组小鼠颈动脉血栓的重量显着增高,并且血栓的长度明显增加。③HE染色显示Stress组小鼠颈动脉血栓面积明显增加,在血栓形成颈动脉病变区域CD31+内皮细胞数量显着减少。④Stress组小鼠血浆DPP-4活性水平显着增高,ELISA结果显示Stress组小鼠血浆PAI-1、vWF水平显着增高,而ADAMTS13 水平显着降低。⑤PCR结果显示Stress组小鼠FeCl3诱导血栓形成部位的颈动脉内目标基因包括ICAM-1、VCAM-1和MCP-1、p22phox、p47phox、p67phox和gp91phox水平明显增高,蛋白水解相关基因包括CatK、CatS、MMP-2、MMP-9、TIMP-1、TIMP-2和PAI-1 mRNA水平显着增高,而eNOS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Stress组小鼠皮下脂肪组织中PAI-1和氧化应激相关基因p22phox、gp91phox及炎症相关基因包括TNF-α、IL-1β、MCP-1、ICAM-1、VCAM-1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增加。⑥免疫蛋白印迹结果显示Stress组颈动脉中gp91phox蛋白表达显着增多,eNOS、Catalase、SOD-1、SOD-2蛋白表达显着减少。⑦Stress组小鼠血液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明显增多。2、DPP-4抑制剂可改善慢性应激小鼠动脉由FeCl3诱导的血栓形成①DPP-4抑制剂阿格列汀预处理可显着降低S-Ana组小鼠血栓重量,并血栓长度明显短于Stress组小鼠。②S-Ana组小鼠颈动脉血栓形成病变区域内CD31+内皮细胞数量显着多于对照组,并颈动脉血栓形成面积明显减小,同时S-Ana组小鼠血液白细胞数量显着降低,但S-Ana组小鼠的体重没有明显变化。③ELISA结果显示阿格列汀明显降低S-Ana组小鼠血浆DPP-4活性和PAI-1、vWF水平,并提高ADAMTS13水平。④阿格列汀预处理后S-Ana组小鼠颈动脉组织 ICAM-1、VCAM-1 和 MCP-1、P22phox、P47phox、p67phox和gp91phox 的 mRNA表达显着降低,同时 CatS、Catk、MMP-2、MMP-9、TIMP-1、TIMP-2 和 PAI-1mRNA 表达显着降低,而eNOS mRNA表达显着增高。⑤可格列汀明显降低S-Ana组小鼠颈动脉gp91phox蛋白表达,并增加eNOS、Catalase、SOD-1、SOD-2蛋白表达。⑥S-Ana组小鼠皮下脂肪组织 PAI-1、P22phox、gp91phox、TNF-α IL-1β、MCP-1、ICAM-1 和 VCAM-1 的 mRNA 表达水显着降低平。3、H2O2诱导氧化应激对HUVECs的损伤作用及DPP-4抑制剂对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H2O2以剂量依赖性降低HUVECs中ADAMTS13和eNOS的mRNA表达水平。相反,以剂量依赖性增加炎症趋化因子(ICAM-1、VCAM-1和MCP-1)和蛋白水解酶(MMP-2、MMP-9、CatS、Catk)的mRNA 表达水平。阿格列汀明显改善H2O2对HUVECs的损伤作用,以剂量依赖性提高ADAMTS13和eNOS mRNA表达,同时显着抑制了 ICAM-1、VCAM-1、MCP-1、CatS、Catk 的 mRNA 表达水平。结论1.慢性应激负荷下血浆DPP-4被激活,介导颈动脉组织内皮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及内皮细胞损伤,使蛋白水解增多和vWF/ADAMTS13失衡,从而促进血栓形成。2.慢性应激所致DPP-4的激活,介导皮下脂肪组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释放PAI-1,从而促进血栓形成。3.阿格列汀可抑制慢性应激小鼠DPP-4活性,通过抑制颈动脉组织和脂肪组织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轻颈动脉内皮损伤、改善vWF/ADAMTS13失衡及PAI-1高表达,从而抑制应激性血栓的形成。4、阿格列汀可改善H2O2诱导氧化应激对HUVECs的损伤作用提示DPP-4可成为应激相关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新的生物标志物及防治慢性心理应激相关血栓性心血管疾病的新的治疗靶点。

郭博文[3](2020)在《冠心宁注射液对t-BHP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氧化应激是造成血管内皮慢性损伤、导致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机制。本文以临床治疗药物冠心宁注射液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诱导建立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损伤模型,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冠心宁注射液及有效成分对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对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相关的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Nrf2)-抗氧化反应原件(ARE)信号通路的调节机制,揭示冠心宁注射液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利用t-BHP诱导EA.hy926建立氧化损伤模型,采用MTT法筛选冠心宁注射液非毒性剂量、t-BHP损伤EA.hy926细胞合适浓度,进一步用MTT法测定冠心宁注射液在不同给药剂量、给药时间情况下对t-BHP诱导EA.hy926细胞损伤存活率的影响。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冠心宁注射液对抗氧化指标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利用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自由基水平。(2)通过MTT法测定冠心宁注射液中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咖啡酸、迷迭香酸、原儿茶醛、丹参素钠、丹酚酸B对t-BHP诱导EA.hy926细胞损伤的存活率和保护率的影响,使用Graphpad 7.0软件拟合出保护率曲线,计算出半数最大效应浓度(EC50)值。LDH释放实验检测活性成分对LDH释放能力,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活性成分对氧化通路中关键抗氧化酶血红素加氧酶1(HO-1)mRNA的表达水平,最终筛选得出冠心宁注射液发挥药效的主要有效成分。(3)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冠心宁注射液对Nrf2、醌氧化还原酶-1(NQO1)、HO-1 mRNA的调节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冠心宁注射液及其主要活性成分丹酚酸B对Keap1、HO-1、NQO1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Nrf2蛋白入核表达;同时引入Nrf2抑制剂ML385作为对照,Western Blot法检测冠心宁注射液对EA.hy926细胞下游关键蛋白HO-1和NQO1表达的影响,进而阐述冠心宁注射液通过Keap1-Nrf2-ARE信号通路调控氧化应激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1)在800μmol/L浓度的t-BHP处理细胞4 h作为损伤模型情况下,冠心宁注射液(1.25、2.5、5、10μL/mL)预处理(6、12、24 h)后可减轻细胞死亡、有效提高细胞存活率,且10μL/mL浓度的冠心宁注射液处理12 h下保护能力最为显着;冠心宁注射液可以上调SOD活性,下调LDH、MDA、ROS水平来起到缓解tBHP诱导细胞的损伤,起到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2)六种主要活性成分均对t-BHP诱导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损伤呈现不同程度的保护效应,并对LDH的释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丹酚酸B(EC50为0.52μmol/L)对细胞的半数有效保护浓度优于丹参素钠(EC50为49.79μmol/L)、咖啡酸(EC50为8.28μmol/L)、原儿茶醛(EC50为6.49μmol/L)、迷迭香酸(EC50为6.48μmol/L)、阿魏酸(无法得出EC50);且400μmol/L丹酚酸B对于HO-1 mRNA的表达最显着(相比于正常组,P<0.01)。上述结果均表明冠心宁注射液的六种成分中丹酚酸B具有最强保护活性。(3)冠心宁注射液单独处理后能够上调HO-1、NQO1、Nrf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相比于正常组,P<0.05),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在t-BHP损伤后,HO-1和NQO1的蛋白表达显着下调、Keap1蛋白表达上调(相对于正常组,P<0.05),冠心宁注射液和丹酚酸B处理后,HO-1和NQO1的蛋白表达升高、Keap1蛋白表达降低(相比于造模组,P<0.01);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冠心宁注射液和丹酚酸B处理后,Nrf2蛋白入核表达增多(相比于造模组,P<0.01);并在引入Nrf2抑制剂处理后,冠心宁注射液对下游关键蛋白HO-1和NQO1的表达下调。提示冠心宁注射液可以通过抑制Keap1蛋白表达,促进Nrf2与Keap1解偶联后的入核表达,并上调下游关键分子HO-1、NQO1 mRNA和蛋白表达来发挥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本研究表明,冠心宁注射液可以保护氧化应激引起的内皮细胞损伤,通过上调SOD的活力、下调LDH、MDA、ROS的含量起到减轻脂质过氧化、增强抗氧化能力而发挥作用。冠心宁注射液中六种主要酚酸类药效成分(阿魏酸、咖啡酸、迷迭香酸、原儿茶醛、丹参素钠、丹酚酸B)均对内皮细胞的损伤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丹酚酸B是活性最强的成分。冠心宁注射液和丹酚酸B可通过激活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来发挥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卜军,陈章炜,崔晓通,范凡,高平进,高鑫,高秀芳,葛均波,何奔,胡凯,姜林娣,李小英,李燕,李毅刚,李勇,梁春,刘学波,刘宗军,彭永德,钱菊英,沈成兴,盛长生,孙爱军,王大英,王继光,谢坤,徐磊,闫小响,张瑞岩,赵仙先,周京敏,邹云增[4](2020)在《中国成人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防治》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含糖饮料消费额明显增加,加工肉类、红肉摄入量增多,以车代步的交通方式使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与此对应,居民平均BMI和收缩压(SBP)水平明显升高[1]。近20年,中国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人数增加1.5 ~ 5倍[1-3]。肥胖人数也在40年间增加45倍,现已接近9 000万人,高居全球首位[4]。研究表明,"三高"(即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

武立华[5](2020)在《基于Sestrin2信号通路调控氧化应激探讨潜阳育阴颗粒对高血压肾损害的干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高血压肾损害中,氧化应激影响足细胞凋亡和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从而影响肾小球的通透性,影响肾脏中近端肾小管和肾小球系膜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肌成纤维细胞的积聚,导致促纤维化因子和ECM蛋白分泌过多,引起肾小管间质细胞外基质的重塑。Sestrin2(SESN2)蛋白是一类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应激诱导蛋白,当细胞处于应激状态下其表达上调,对氧化应激起保护作用。第一部分实验通过单侧肾切除及微渗透泵灌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造成高血压肾损害模型,运用潜阳育阴颗粒干预高血压肾损害,观察干预后血压、心率、血尿素氮、尿ACR等变化及肾脏病理变化,观察潜阳育阴颗粒对Sestrin2信号通路在高血压肾损害氧化应激的影响。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通过观察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血清Sestrin2的变化,探讨潜阳育阴颗粒在高血压肾损害患者抗氧化应激作用。方法一、实验研究1)通过单侧肾切除及微渗透泵灌注Ang Ⅱ造成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损害模型,WKY作为对照组。2)WKY作为正常对照组,造模后的SHR按收缩压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组(Model)、缬沙坦组(Valsartan)、潜阳育阴颗粒高剂量组(QYYYG(H))、潜阳育阴颗粒低剂量组(QYYYG(L)),灌胃给药,每日一次,连续8周,观察潜阳育阴颗粒对造模后SHR体重、血压、心率、血尿素氮、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以及大鼠肾脏组织形态学HE染色、纤维化程度Masson染色影响。3)通过免疫组化(IHC)、蛋白质免疫印迹(WB)、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观察潜阳育阴颗粒对Sestrin2-AMPK-mTOR信号通路、Sestrin2-Nrf2-HO-1 信号通路、Sestrin2-NOX4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在氧化应激中影响。二、临床研究通过观察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血清Sestrin2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潜阳育阴颗粒在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中抗氧化应激作用。1)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BMI等比较;2)潜阳育阴颗粒对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影向;3)潜阳育阴颗粒对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的影响;4)潜阳育阴颗粒对血肌酐(Scr)的影响;5)潜阳育阴颗粒对收缩压(SBP)的影响;6)潜阳育阴颗粒对舒张压(DBP)的影响;7)潜阳育阴颗粒对血清Sestrin 2的影响;8)潜阳育阴颗粒对血清ROS的影响;结果一、实验研究1)单侧肾切除及微渗透泵灌注Ang Ⅱ,造模2周后,SHR组大鼠收缩压升、心率升高明显,SHR大鼠血BUN、尿ACR升高,单侧肾切除及微渗透泵灌注Ang Ⅱ造模2周后,SHR肾脏组织病理显示动脉管壁增厚,玻璃样变性,部分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缺血性皱缩和缺血性硬化,肾小球萎缩,肾间质多灶状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化明显。2)潜阳育阴颗粒可以降低造模后SHR组大鼠收缩压,改善造模后SHR组大鼠舒张压,潜阳育阴颗粒可以改善造模后SHR组大鼠BUN、降低造模后SHR组大鼠ACR,潜阳育阴颗粒可以改善造模后SHR组大鼠肾脏组织病理损伤,减少炎症浸润,改善肾脏动脉血脉管壁增厚,减轻玻璃样变性,改善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缺血,最终减少肾脏组织纤维化。3)在免疫组化中,潜阳育阴颗粒高剂量组可促进SESN2蛋白表达,上调AMPKα磷酸化水平表达,进而抑制mTOR磷酸化水平,进一步抑制下游蛋白HIF-1α表达。4)在免疫组化中,潜阳育阴颗粒高剂量组可促进SESN2蛋白表达,上调Nrf2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上调下游蛋白HO-1蛋白表达。5)在免疫组化中,潜阳育阴颗粒高剂量组可促进SESN2蛋白表达,抑制NOX4蛋白表达水平。6)在western blot实验中,通过SESN2-AMPK-mTOR-HIF-1α蛋白表达,潜阳育阴颗粒可能具有促进SESN2蛋白表达,上调AMPK磷酸化,同时抑制mTOR蛋白磷酸化,最后抑制下游分子HIF-1α蛋白表达。7)在western blot实验中,通过SESN2-Nrf2-HO-1蛋白表达,潜阳育阴颗粒高剂量组可促进SESN2蛋白表达,上调Nrf2蛋白表达,同时促进下游分子HO-1蛋白表达。8)在western blot实验中,通过Sestrin2-NOX4蛋白表达,潜阳育阴颗粒高剂量组可促进SESN2蛋白表达,抑制NOX4蛋白表达。9)潜阳育阴颗粒高剂量组干预后可上调SENS2基因表达水平,潜阳育阴颗粒高、低剂量组干预后可显着抑制HIF-1α基因表达水平,潜阳育阴颗粒低剂量组干预后可显着上调HO-1基因表达水平,潜阳育阴颗粒高剂量及低剂量组干预后可显着抑制NOX4基因水平表达。二、临床研究1)潜阳育阴颗粒干预12月后,治疗组(潜阳育阴颗粒组)与对照组比较: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肌酐、eGFR、尿ACR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前,两组血清SESN2浓度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ESN2浓度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ROS浓度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ROS浓度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潜阳育阴颗粒干预12月后,对照组及治疗组SESN2、ROS浓度升高,两组组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前后两组浓度SESN2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侧肾切除及微渗透泵灌注Ang Ⅱ可以建立SHR高血压肾损害模型。2)潜阳育阴颗粒干预后可以改善SHR高血压肾损害,通过Sestrin2-AMPK-mTOR-HIF-1α蛋白表达、Sestrin2-Nrf2-HO-1蛋白表达以及Sestrin2-NOX4蛋白表达改善大鼠肾脏局部氧化应激反应。3)通过临床研究,提示Sestrin2及ROS可作为反映高血压早期肾损伤氧化应激的指标。

董振华[6](2019)在《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心肌肥厚的临床疗效及基于SIRT1/PGC-1α通路的机制探讨》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2)通过大鼠体内实验观察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肥胖高血压心肌肥厚做出有益探索。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方案,将符合肥胖高血压左室肥厚诊断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均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一般健康宣教,治疗组除给予基础治疗外,予口服活血潜阳祛痰方进行干预,疗程6个月。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3个月、治疗第6个月采集患者一般状况、血压、糖脂代谢、心脏超声、中医症状等指标,来评价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该类患者的临床疗效。(2)拟以5周龄雄性SHR为对象,制备肥胖高血压大鼠模型,将体质量为上游前1/3大鼠判定为肥胖倾向高血压大鼠,以同品系且年龄、性别匹配的WKY大鼠为对照进行研究,分组为WKY组、SHR普食组、SHR模型组、SHR西药组、SHR中药组(活血潜阳祛痰方),干预10周后通过观察大鼠一般状况(体重、血压)、糖脂代谢、氧化应激水平、左室肥厚程度、SIRT1/PGC-1α分子的表达水平来评估活血潜阳祛痰方干预情况。结果:临床研究(1)对血压的影响:(1)治疗前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均衡,有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收缩压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后两组舒张压亦明显下降,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三个月及六个月后,治疗组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4),(P=0.020);治疗六个月后,治疗组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9);两组降压疗效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7);(2)动态血压的比较,对照组治疗后24h SBP(P=0.047),24h DBP(P=0.050),n DBP(P=0.005)较治疗前下降,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后24h SBP(P=0.000),24h DBP(P=0.000),d SBP(P=0.007),d DBP(P=0.016),n DBP(P=0.010)较治疗前下降,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及血压负荷的比较,治疗组仅夜间收缩压负荷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4),提示活血潜阳祛痰方可协同西药降压,有一定的降压疗效。(2)对LVMI影响:对照组治疗后LVST(P=0.000)、LVM(P=0.036)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后LVST(P=0.000)、LVM(P=0.002)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六个月后,治疗组LVMI低于对照组(P=0.045),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活血潜阳祛痰方联合西药可改善左室肥厚程度。(3)对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治疗前组间比较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DA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46);治疗后治疗组血清GSH-px活力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107);提示活血潜阳祛痰方具有改善氧化应激水平的作用。(4)对形体学指标的影响:治疗前组间体重、腰围、BMI比较均衡;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腰围和BMI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体重、腰围和BMI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而下降(P=0.021),(P=0.012),(P=0.000);治疗六个月后治疗组体重和腰围低于对照组(P=0.044),(P=0.026);提示活血潜阳祛痰方具有一定的减肥作用。(5)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治疗前糖脂代谢指标组间比较均衡;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显着差异;治疗组治疗后FIN(P=0.017)、HOMA-IR(P=0.027)、TC(P=0.020)明显较治疗前下降;提示活血潜阳祛痰方可调节糖脂代谢。(6)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1)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4);重复测量时间比较治疗后2个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性(P=0.000),提示两组均可以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显着;(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46);(3)治疗组在眩晕、口干、口苦、失眠、心悸、便秘、头痛、脉络瘀阻、头重、胸闷、气短、口淡症状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活血潜阳祛痰方可缓解OBH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动物实验研究(1)对体重的影响:经高脂饲养模型建立后,造模成功的36只肥胖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普食组(P<0.01);中药干预后大鼠体重下降,低于模型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中药组体重明显减轻,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对血压的影响:经高脂饲养模型建立后,肥胖组和普食组大鼠血压均高于WKY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各时间段模型组血压高于普食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给药8W后西药组血压低于中药组(P<0.01),但干预结束后两组血压未见显着差异。(3)对糖脂代谢的影响:(1)模型组FPG高于普食组和WKY组(P<0.0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中药组和西药组FPG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HOMA-IR明显高于WKY组(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HOMA-IR低于模型组(P<0.01);(2)WKY组的TC值明显高于普食组和模型组(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的TC和TG值低于模型组(P<0.05)。(4)对肥厚程度的影响:(1)模型组和普食组LVMass值均高于WKY组,干预后药物组LVMass值下降;(2)普食组、模型组大鼠LVMI指数均高于WKY组(P<0.01);模型组的LVMI指数比普食组升高(P<0.05);药物干预后LVMI指数较模型组降低(P<0.01);(3)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肥厚基因ANP、β-MHC的表达明显比WKY组上调(P<0.01),治疗后西药组和中药组ANP、β-MHC m RNA的表达显着下调(P<0.05,P<0.01)。(5)对SIRT1/PGC-1α信号分子的影响:(1)实时定量RT-PCR检测大鼠SIRT1、PGC-1αm RNA的表达,模型组大鼠SIRT1、PGC-1α的表达较WKY组显着降低(P<0.01),治疗后中药组SIRT1、PGC-1αm RNA的表达显着上调(P<0.01)。免疫组化提示SIRT1、PGC-1α均在细胞质中表达,western blot显示中药组SIRT1和PGC-1α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着上调(P<0.05)。(2)普食组和模型组大鼠血清MDA值较WKY组明显升高(P<0.01),中药组血清MDA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普食组和模型组大鼠血清Mn-SOD活力均较WKY组降低(P<0.05或P<0.01),干预后中药组和西药组血清Mn-SOD活力均有上升趋势。结论:(1)活血潜阳祛痰方可协同西药降低OBH患者的血压,可改善OBH患者糖脂代谢,可降低OBH患者氧化应激水平,改善OBH患者左室肥厚程度。(2)活血潜阳祛痰方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OBH患者中医临床症状。(3)高脂饮食诱导肥胖SHR左室心肌肥厚程度显着,活血潜阳祛痰方可改善OBH大鼠糖脂代谢紊乱,平稳降压,缓解心肌肥厚程度;该方可能通过调控SIRT1/PGC-1α信号分子,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发挥改善左室肥厚的作用。

栾海燕[7](2019)在《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标志物、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情况的影响,探究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为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26只雄性新西兰兔(2-3月龄,2-2.5kg/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造模组,其中空白组7只,造模组19只。空白组以标准兔饲料喂养,造模组高脂喂养4周后,行颈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继续高脂喂养。4周后,随机从空白组和造模组中各取一只家兔,采用HE染色观察家兔颈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确认造模成功。然后将造模组余下的18只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电针治疗组(AS模型+电针)、阳性对照组(AS模型+阿托伐他汀钙片),每组6只。空白组不施加干预因素,以标准兔饲料喂养;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继续高脂喂养;电针组给予电针内关、足三里、关元穴处理,药物组给予含阿托伐他汀钙片的混悬液灌胃,治疗结束取材后,采用化学法检测血液中血脂含量;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流变指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RP、TNF-α、IL-6、ox-LDL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腹腔巨噬细胞内脂质沉积情况。结果:1.HE染色结果模型评价:显微镜下观察颈动脉,可见空白组颈动脉结构正常,内皮完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泡沫细胞形成;造模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内膜下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提示AS造模成功。治疗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结构受损,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泡沫细胞聚集,粥样斑块形成;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粥样斑块面积明显减小。2.血脂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TG、CHO、LDL-C均明显升高(P<0.01);HDL-C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CHO、TG、LDL-C含量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1)。3.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毛细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毛细管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高切、中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降低(P<0.01)。4.炎症因子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CRP、TNF-α、IL-6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CRP、TNF-α、IL-6含量降低(P<0.05或P<0.01)。5.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SOD含量明显降低(P<0.01),ox-LDL、MDA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对照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的SOD含量升高(P<0.01),ox-LDL、MDA含量降低(P<0.01)。6.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的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7.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巨噬细胞内脂滴明显增多;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巨噬细胞内脂滴明显减少。结论:1.针刺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改善血脂代谢和血液流变学的作用。2.针刺能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因子水平和氧化应激标志物,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作用。3.针刺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受体CD36及SR-A1的蛋白表达,减少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抑制泡沫细胞形成,从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喻晓荣[8](2019)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脑啡肽酶双重阻滞对雌性高血压大鼠生殖道一氧化氮合酶以及纤维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相关的器官损害(HMOD)通常是指心、脑、肾脏和外周血管损害。同时高血压还易导致全身小动脉痉挛,血管内皮损伤,炎症,氧化应激,纤维化和重塑。女性生殖道血管丰富,类似的损害会引起该处相应的病理生理损害。我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女性高血压患者和血压正常的女性相比,更容易发生性功能障碍(FSD),女性生殖道也可以作为HMOD之一。临床上的5大类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既往已有这些药物对高血压女性性功能影响的研究。血管紧张素II-脑啡肽酶抑制剂既能阻断AT1受体,抑制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抑制醛固酮分泌、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发生,又能提高利钠肽水平,使血管舒张、血压降低、同时具有抗组织增殖、抗纤维化的作用,理论上应该较ACE-I或ARB相应的器官保护作用更强。本研究探讨AT1受体和脑啡肽酶双重阻滞剂沙库巴曲缬沙坦对雌性高血压大鼠生殖道氧化应激以及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旨在从动物实验上初步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是否具有改善FSD的病理生理基础的作用。方法:16周龄的SPF级别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被分为沙库巴曲缬沙坦组、缬沙坦组、氯噻酮组、SHR组、正常对照组(为WKY大鼠),每组10只。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给药,药物通过灌胃的方式给予。通过鼠尾动脉压的测量来获得大鼠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BP)。12周过后,我们对所有的大鼠在无菌的操作间进行手术取材,取其阴道组织用于实验研究,Western印迹法测其氧化应激指标(eNOS、nNOS蛋白表达),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阴道组织纤维化程度。结果:1.大鼠血压的改变:和SHR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组、缬沙坦组和氯噻酮组均能明显的降低血压,包括SBP、DBP和MBP;且和缬沙坦、氯噻酮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组降低SBP更显着。2.Western印迹法结果:与WKY组比较,SHR组大鼠阴道组织eNOS、nNOS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SHR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和缬沙坦组eNOS、nNOS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氯噻酮组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结果:WKY组(正常对照组)结果显示阴道上皮层形态基本正常,胶原纤维没有增加,排列整齐,没有发生明显病理改变,阴道血管肌层形态大致正常;SHR组大鼠阴道上皮层显着增厚,角化明显,胶原纤维明显增加,排列紊乱,病理改变明显,阴道血管肌层呈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等病理性改变;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和缬沙坦组均能降低阴道上皮增生,阴道胶原纤维增加,但程度有稍许差别,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和缬沙坦组相比,阴道上皮增加稍有减轻,胶原纤维增加有所减少,纤维化程度有所减轻;而氯噻酮组对降低阴道纤维化程度不明显。4.Masson染色结果:和SHR大鼠相比,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大鼠阴道胶原纤维含量显着减少(P<0.05),缬沙坦组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减少(P<0.05),而氯噻酮组和SHR组相比,胶原纤维含量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P>0.05)。结论:SHR雌性大鼠生殖道发生纤维化的原因与氧化应激有关,沙库巴曲缬沙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氧化应激的发生,改善生殖道血管内皮损伤,降低纤维化程度,从而改善SHR雌性大鼠生殖道重塑。

方琴[9](2019)在《氨氯地平通过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Akt2/Sp1上调miR-21诱导血管舒张》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2017年美国颁布新一版的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重新定义为血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即称为高血压。这一举措体现了高血压早发现早干预的重要性。目前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至少有15亿人患有高血压,它的发病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的。但是,仍然有许多高血压患者存在耐药性,这些患者尽管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血压仍不能很好的被控制。因此,阐明降压药物的详细机制并优化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CCB是经典的抗高血压药的一种,因为它们的降压效果较强大,常常作为治疗高血压的一线用药。此外,它还可以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一起联合降压。目前,第三代L-型CCB系列,如氨氯地平,在治疗心脏和血管疾病方面显示出较大的优势。氨氯地平不仅可以降低血压,有文献报导它还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如抗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率。此外,氨氯地平已被发现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波动性最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MicroRNAs(miRNAs)是一种小分子的内源性的非编码RNAs,它最经典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靶定mRNAs的3′端非编码区(3′UTR)并与之结合,从而负向调节目标mRNA的表达,越来越多的文献证实它在基因调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miRNAs已经被证实在细胞代谢、分化、细胞表型转换、增殖、凋亡、机体的生长发育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自Minami等人报道阿托伐他汀可以调控miR-221/222的表达以来,他汀类药物调控许多其他种类的miRNA表达的例子也相继被证实。例如,他汀类药物可以上调miR-33b的表达,随后抑制人的c-Myc的表达和功能。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血管内皮中的MiR-133a的表达,从而阻止内皮功能障碍。洛伐他汀诱导的miR-29b可降低高血糖,调控血脂异常和减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大鼠的氧化应激的水平。目前尚不清楚miR-21是否受抗高血压药物的调节。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抗高血压药物对miR-2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1.首先,我们购买了6周龄的雄性Wistar-Kyoto大鼠(WKY)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适应一周后,我们分别给予不用种类的降压药干预10周,通过real time PCR检测血浆和主动脉组织中miR-21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表明6种降压药中,只有氨氯地平既可以显着上调血浆中的miR-21的表达水平又可以明显上调主动脉组织中的miR-21的表达水平。我们还发现吲达帕胺可以上调主动脉组织中的miR-21的水平而对血浆中的miR-21没有明显的影响。其次,通过western blot,我们还发现氨氯地平可以明显逆转高血压引起的主动脉VSMC表型转换,即升高VSMC收缩型标志物α-SMA、CNN1和SMMHC,降低分泌型标志物OPN的表达。而吲达帕胺却并未观察到类似的效应。再次,我们还在用苯肾上腺素(PE)模拟的细胞高血压模型中观察到了氨氯地平所发挥的与在动物模型上相一致的效应。此外,在正常环境下,我们还发现氨氯地平仍然可以调控VSMC的分化,并且这种调控与氨氯地平的浓度和干预的时间是呈依赖性的。2.为了探究氨氯地平上调的miR-21在其调控VSMC分化中有无作用,我们设计了miR-21的TUD序列,通过与miR-21紧密结合抑制其表达。我们将上述的TUD序列插入到重组腺相关病毒的表达载体上,并运用钙磷3质粒共转染的方法包装成病毒。然后再进行纯化,测病毒滴度,检测合格后再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的方式将病毒输送到模型鼠的体内。此次,我们仍然选择了6周龄的雄性WKY大鼠和SHR作为模型鼠。病毒注射3周后,我们开始用氨氯地平灌胃给药4周。通过real time PCR检测主动脉组织中miR-21的表达水平发现rAAV-miR-21-TUD病毒可以显着下调主动脉组织中miR-21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显示我们的病毒作用的靶细胞类型是血管平滑肌细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AAV-miR-21-TUD明显逆转了氨氯地平上调α-SMA、CNN1和SMMHC的表达和下调OPN的表达。在体外实验中,我们运用miR-21inhibitor干预VSMCs得出了与动物模型相一致的结论。另外,我们运用miR-21 mimics过表达miR-21发现它可以明显增加VSMC收缩型标记物α-SMA、CNN1、SMMHC的表达和降低分泌型标志物OPN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的结论。PDCD4和PTEN是miR-21调控血管平滑肌功能比较经典的两个作用靶点。我们运用Western blot的方法发现氨氯地平可以明显抑制PDCD4的表达而对PTEN的表达没有影响,并且氨氯地平对PDCD4的抑制作用是与它上调miR-21的表达相一致的。因此,我们认为氨氯地平调控VSMC的分化可能是通过上调miR-21靶向PDCD4来实现的。3.为了进一步探索氨氯地平调控miR-21的机制,我们研究了miR-21上游的转录调控区域,试图找出潜在的转录因子。理论上这些转录因子既要可以激活miR-21的表达,也能够参与VSMC表型转换。我们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了可能调控miR-21表达的转录因子,共发现62个可能的转录因子。参考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发现15个与VSMC表型转换相关的转录因子。通过取二者的交集我们将可能的转录因子缩小至7个包括NFAT5,Klf4,Klf5,CREB3,TBP,Sp1和TRB3。接着,我们将目标锁定在这7个转录因子上,我们运用real time PCR发现在这几种转录因子中氨氯地平干预仅仅显着增加Sp1的表达而对其他转录因子无作用。与miR-21类似,氨氯地平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诱导Sp1表达,并且在整体研究和体外研究中观察到的结果是一致的。我们还检测了Sp1在氨氯地平诱导的VSMC分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Western blot显示,Sp1特异性小干扰RNA可以明显降低氨氯地平诱导的α-SMA,CNN1和SM-MHC蛋白水平的增加以及氨氯地平诱导的VSMC中OPN蛋白水平的降低,而运用Sp1的过表达质粒pcDNA3.1-Sp1则显示出相反的效果。Real time PCR和双荧光素酶测定结果显示,Sp1的siRNA能够显着减低氨氯地平诱导的VSMCs和HEK293T细胞中miR-21表达的增加,而pcDNA3.1-Sp1则表现出相反的效果。为了探究Sp1和miR-21之间的具体的结合位点,我们将miR-21启动子区域分成四个片段(-2173/+66,-1398/+66,-781/+66和-383/+66),并将它们分别克隆到pGL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结果显示氨氯地平增加了-2173/+66-bp区域片段的荧光强度,而对其他三个区域片段的荧光强度没有变化。随后,通过生物学信息预测了Sp1与miR-21结合的两个潜在位点,即-2034/-2027和-1986/-1978。我们对此设计了一系列缺失突变位点,实验结果显示氨氯地平可以显着上调-1986/-1978突变片段的荧光值而对-2034/-2027突变片段不起作用,这说明最强大的作用是由-2034/-2027区域介导的,而不是-1986/-1978区域。此外,我们运用ChIP-qPCR和EMSA这两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Sp1与miR-21的结合位点-2034/-2027区域的调节作用。4.以前的研究证实,氨氯地平可以显着增加SHR主动脉中p-Akt(S473)的表达。因此,我们探究了氨氯地平对VSMC中p-Akt(S473)表达是否有影响。我们在体外运用PE模拟细胞高血压状态,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氨氯地平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方式诱导p-Akt(S473)的表达。在正常环境下,我们观察到与之前相一致的结果。使用小干扰RNA抑制Akt2的表达,但不影响Akt1或Akt3的表达,明显抑制了氨氯地平诱导的α-SMA、CNN1和SM-MHC上调以及氨氯地平诱导的OPN下调,而过表达Akt2则呈现相反的效果。但是,当我们分别用小干扰RNA抑制Akt1或Akt3的表达时,却对氨氯地平的作用没有影响。此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氨氯地平增加Akt2磷酸化(Ser474)并以时间依赖性方式促进其核转位,而对Akt3磷酸化(Ser472)没有影响。Real time PCR和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表明,特异性的敲低Akt2明显减弱氨氯地平诱导的VSMCs和HEK293T细胞中miR-21表达的增加,而Akt2的过表达质粒pcDNA3.1-Akt2则表现出相反的效果。此外,当我们特异性的敲低Akt3的表达时,却并不能影响氨氯地平诱导的VSMCs和HEK293T细胞中miR-21表达。5.为了进一步揭示Sp1是否与Akt2存在着某种联系,我们又进一步的在体外的细胞实验中进行了验证。在VSMC中,我们运用Akt2的小干扰RNA,特异性的敲低Akt2的表达,观察是否会影响氨氯地平对Sp1表达的调控。实验结果显示氨氯地平诱导的Sp1表达被Akt2的siRNA降低,但当把Akt1或Akt3敲低时,Sp1的表达却并不受影响。反过来,我们运用Sp1的小干扰RNA,特异性的敲低Sp1的表达,观察是否会影响氨氯地平对Akt2表达和磷酸化的调控。结果显示,Akt2和Akt2磷酸化水平不受Sp1 siRNA的影响。但是当我们运用Akt2的过表达质粒pcDNA3.1-Akt2外源的增加Akt2时,结果显示Sp1的蛋白水平是增加的。结果说明,氨氯地平诱导的Sp1的表达受Akt2的调控。此外,我们还运用flag标签分别标记Sp1和Akt2的过表达载体pENTER,分别转染pcDNA3.1-Akt2或pcDNA3.1-Akt2和flag-pENTER-Sp1(pcDNA3.1-Sp1或pcDNA3.1-Sp1和flag-pENTER-Akt2)进VSMC,并进行免疫共沉淀检测,结果显示Sp1和Akt2和p-Akt(S474)可能通过直接结合的方式相互作用。此外在氨氯地平干预后,我们通过设置不同的时间梯度,然后运用亚细胞结构提取试剂盒将胞浆胞核分开,分别检测p-Akt2(S474),Akt2和Sp1表达。实验结果显示p-Akt2(S474),Akt2和Sp1在细胞核中呈增加趋势而在细胞质中随时间逐渐减少。通过将Akt2沉默和过表达,观察Sp1在细胞核中的变化,我们发现Sp1在细胞核中的减少或增加依赖于Akt2表达的减少和增加。我们接下来还运用PI3K抑制剂LY294002,观察它是否对Sp1表达产生影响。Western blot结果分析显示LY294002(50μM)明显降低了细胞核中的Sp1表达。总之,这些数据显示氨氯地平增加了细胞核中的磷酸化Akt2,从而诱导Sp1从细胞质转位至细胞核。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研究我们发现,氨氯地平通过激活Akt2和上调主动脉VSMC细胞核中的Sp1表达来增加miR-21的表达,miR-21通过靶向PDCD4以促进分化基因的表达。本研究为氨氯地平调控VSMC表型转换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发现为基于miRNA的高血压等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10](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指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二、Effects of valsartan on oxidative stress and the atherogenes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s of valsartan on oxidative stress and the atherogenesis(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G3A2期)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回顾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1 DKD的病因病机
        2 单味药及其提取物
        3 中药多糖
        4 中药复方
        5 中药制剂注射液治疗DKD
        6 中医外治法
        7 讨论及展望
    综述二 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1 DKD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2 DKD的发病机制
        3 糖尿病肾病的西医治疗进展
        4 总结
第二部分:临床实验研究
    1 试验对象与试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试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的判定
    3 统计分析方法
    4 流程图
    5 结果
        5.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5.2 两组治疗前比较
        5.3 治疗后情况分析
    6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讨论与分析
    1 立题依据
        1.1 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病因病机探讨
        1.2 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病因病机探讨
        1.3 糖尿病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
        1.4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探讨
    2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汤方解及单味药物分析
        2.1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剂分析
        2.2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剂单味药物分析
    3 疗效分析
        3.1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对G3A2 期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疗效分析
        3.2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对G3A2 期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Scr、GFR、及24h尿白蛋白的影响及分析
        3.3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对G3A2 期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糖、血脂的影响及分析
        3.4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对G3A2 期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的分析
        3.5 安全性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2)二肽基肽酶-4在慢性应激性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3. 试剂配置方案
    2.4. 实验动物
    2.5. 小鼠慢性制动束缚应激模型的建立
    2.6. 小鼠颈总动脉血栓模型的制备
    2.7. 实验动物分组
    2.8. 样本收集
    2.9. 血浆中DPP-4活性的测定
    2.10. 基因表达分析
    2.11. 颈总动脉组织学改变
    2.12. 免疫蛋白印迹法测定颈总动脉蛋白表达
    2.13. 内皮细胞培养及实验
    2.14.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慢性制动束缚应激对颈动脉内皮损伤和血栓形成影响
        3.1.1. 慢性制动束缚应激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3.1.2. 慢性制动束缚应激对小鼠FeCl_3诱导颈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3.1.3. 血浆DPP-4活性、ADAMTS13、PAI-1、vWF的水平的变化
        3.1.4. 颈动脉血栓形成病变部位HE染色
        3.1.5. 颈动脉血栓形成病变部位CD31染色
        3.1.6. 慢性制动束缚应激对小鼠血细胞计数的影响
    3.2. 慢性应激对氧化应激、炎症、蛋白水解及PAI-1和eNOS的影响
        3.2.1. 慢性应激对FeCl_3诱导血栓形成部位颈动脉组织炎症、氧化应激的影响
        3.2.2. 慢性应激对蛋白水解基因和PAI-1、eNOS表达的影响
        3.2.3. 慢性应激对颈动脉目标蛋白表达的影响
        3.2.4. 慢性应激对脂肪组织PAI-1和氧化应激及炎症的影响
    3.3. DPP-4抑制剂对慢性制动束缚应激小鼠血栓形成的影响
        3.3.1. DPP-4抑制剂对慢性应激小鼠体重的影响
        3.3.2. DPP-4抑制剂对慢性应激小鼠颈动脉血栓形成影响
        3.3.3. DPP-4抑制剂对慢性应激小鼠颈动脉血栓形成面积的影响
        3.3.4. DPP-4抑制剂对慢性应激小鼠颈动脉内皮的影响
        3.3.5. DPP-4抑制剂对慢性制动束缚应激小鼠血浆DPP-4活性和PAI-1、vWF及ADAMTS13表达水平的影响
        3.3.6. DPP-4抑制剂干预慢性应激小鼠血细胞计数的变化
    3.4. DPP-4抑制剂对慢性应激小鼠组织中PAI-1、eNOS、氧化应激、炎症及蛋白水解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3.4.1. DPP-4抑制剂对颈动脉氧化应激和炎症,蛋白水解的影响
        3.4.2. DPP-4抑制剂对颈动脉蛋白水解和PAI-1及eNOS mRN表达的影响
        3.4.3. DPP-4抑制剂对慢性应激小鼠颈动脉eNOS、gp91~(phox)、Catalase、SOD-1、SOD-2蛋白表达的影响
        3.4.4. DPP-4抑制剂对脂肪组织PAI-1和炎症及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H_2O_2诱导氧化应激对HUVECs的影响
    3.6. DPP-4抑制剂对H_2O_2诱导氧化应激HUVECs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致谢
综述 应激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冠心宁注射液对t-BHP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冠心宁注射液对t-BHP诱导EA.hy926 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章 冠心宁注射液中主要活性成分对t-BHP诱导EA.hy926 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章 冠心宁注射液及其主要成分丹酚酸B对 Keap1-Nrf2-ARE信号通路调控作用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文献综述冠心宁注射液临床应用及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中国成人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
    1.1 概述
    1.2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流行病学特点
        1.2.1 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1.2.2 高血压与缺血性心脏病
        1.2.3 高血压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
    1.3 高血压分类
        1.3.1 原发性高血压
        1.3.2 继发性高血压
    1.4 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
        1.4.1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与风险评估
        1.4.2 高血压的鉴别诊断
        1.4.2.1 肾实质性高血压
        1.4.2.2 肾血管性高血压
        1.4.2.3 主动脉狭窄
        1.4.2.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4.2.5 嗜铬细胞瘤
        1.4.2.6 库欣综合征
        1.4.2.7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1.5 高血压的治疗
        1.5.1 治疗目标
        1.5.2 治疗策略
        1.5.3 生活方式干预
        1.5.4 高血压药物治疗
        1.5.4.1 常用降压药物的种类和作用特点
        1.5.4.1.1 CCB
        1.5.4.1.2 ACEI
        1.5.4.1.3 ARB
        1.5.4.1.4 利尿剂
        1.5.4.1.5 β受体阻滞剂
        1.5.4.1.6 其他药物
        1.5.4.2 降压药物的联合使用
        1.5.5 高血压的器械治疗
2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2.1 概述
    2.2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2.2.1 血脂异常在ASCV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2.1.1 高LDL-C血症
        2.2.1.2 低HDL-C血症
        2.2.1.3 高TG血症
        2.2.1.4 高脂蛋白(a)[Lp(a)]血症
        2.2.2 血脂异常与房颤
        2.2.3 血脂异常与心力衰竭
    2.3 血脂异常的病因分类
        2.3.1 原发性高脂血症
        2.3.2 继发性高脂血症
    2.4 血脂异常的诊断
    2.5 以血脂水平为基础评估总体心血管风险
    2.6 血脂异常的治疗
        2.6.1 血脂异常的总体治疗原则
        2.6.2 血脂异常的治疗药物[33]
        2.6.2.1 主要降低胆固醇的药物
        2.6.2.1.1 他汀类药物
        2.6.2.1.2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2.6.2.1.3 普罗布考
        2.6.2.1.4 胆酸螯合剂
        2.6.2.1.5 其他药物
        2.6.2.2 主要降低TG的药物
        2.6.2.2.1 贝特类药物
        2.6.2.2.2 烟酸类药物
        2.6.2.2.3 高纯度鱼油制剂
        2.6.2.3 新型调脂药物
        2.6.2.3.1 PCSK9抑制剂
        2.6.2.3.2 其他新型药物
        2.6.2.4 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
        2.6.3 血脂异常其他治疗措施
3 糖代谢与心血管疾病
    3.1 概述
    3.2 流行病学
    3.3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与病因学分型[50]
        3.3.1 1型糖尿病
        3.3.2 2型糖尿病
        3.3.3 特殊类型糖尿病
        3.3.3.1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3.3.3.2 胰岛素作用的遗传性缺陷
        3.3.3.3 胰腺外分泌疾病
        3.3.3.4 内分泌疾病
        3.3.3.5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
        3.3.3.6 感染
        3.3.3.7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3.3.3.8 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病
        3.3.4 妊娠期糖尿病
    3.4 糖尿病的诊断
        3.4.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糖代谢状态分类
        3.4.2 在无症状患者中筛查糖尿病的指征
    3.5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
        3.5.1 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3.5.2 糖尿病与心肌病
        3.5.3 糖尿病与心力衰竭
        3.5.4 糖尿病与房颤
        3.5.5 糖尿病与ALDH2基因
    3.6 糖尿病的治疗
        3.6.1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3.6.2 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3.6.3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选择
        3.6.4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策略
4 乙醇代谢与心血管疾病
    4.1 概述
    4.2 流行病学和病因
    4.3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4.4 治疗和预后
        4.4.1 合理控制乙醇摄入量,干预并改善生活方式
        4.4.1.1 明确诊断的乙醇代谢相关心血管疾病患者
        4.4.1.2 明确诊断的非乙醇相关心血管疾病患者
        4.4.1.3 未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4.4.2 补充能量代谢相关辅酶等改善心肌代谢,以解决心肌能量供应不足的问题
        4.4.3 补充维生素维持心肌正常功能
        4.4.4 改善心功能、控制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
        4.4.5 防治可能出现的心血管和非心血管疾病
        4.4.6 根据基因型的个性化治疗
        4.4.6.1 ALDH2基因型未突变人群
        4.4.6.2 ALDH2酶活性缺失型人群
        4.4.6.3 ALDH2酶活性部分缺失人群
5 尿酸代谢与心血管疾病
    5.1 概述
    5.2 HU与心血管疾病
        5.2.1 尿酸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病理作用
        5.2.2 HU与高血压
        5.2.3 HU与冠心病
        5.2.4 HU与心力衰竭
        5.2.5 HU与代谢综合征
    5.3 HU的治疗
        5.3.1 治疗目标
        5.3.2 生活方式的改善
        5.3.3 避免或减少服用可致血清尿酸水平升高的药物
        5.3.4 降尿酸药物选择
        5.3.4.1 XO抑制剂
        5.3.4.1.1 别嘌醇
        5.3.4.1.2 非布司他
        5.3.4.2 促尿酸排泄药物
        5.3.4.2.1 苯溴马隆
        5.3.4.2.2 雷西纳德
        5.3.4.3 重组尿酸酶制剂
        5.3.5 抗炎性反应药物
        5.3.6 基于遗传学的个体化治疗
6 甲状腺激素代谢与心血管疾病
    6.1 概述
    6.2 甲状腺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6.3 甲状腺激素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
    6.4 甲状腺激素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6.4.1 甲亢性心脏病
        6.4.1.1 症状与体征
        6.4.1.1.1 心律失常
        6.4.1.1.2 心脏扩大
        6.4.1.1.3 心力衰竭
        6.4.1.2 实验室检查
        6.4.1.3 甲亢性心脏病的诊断依据[129]
        6.4.2 甲减性心脏病
        6.4.2.1 症状与体征
        6.4.2.1.1 心律失常
        6.4.2.1.2 心力衰竭
        6.4.2.1.3 心包积液
        6.4.2.1.4 动脉粥样硬化
        6.4.2.2 实验室检查
        6.4.2.3 甲减性心脏病的诊断依据[129]
    6.5 治疗
        6.5.1 甲亢性心脏病
        6.5.1.1 控制甲亢
        6.5.1.2 抗心律失常
        6.5.1.3 改善心功能
        6.5.1.4 抗心肌缺血、心绞痛
        6.5.2 甲减性心脏病
        6.5.2.1 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6.5.2.2 心包积液的治疗
        6.5.2.3 其他
    6.6 甲状腺疾病相关心血管风险的预防
        6.6.1 补碘
        6.6.2 戒烟
        6.6.3 亚临床甲状腺疾病的识别与防治
7 儿茶酚胺与心血管疾病
    7.1 儿茶酚胺相关心血管疾病病因
    7.2 儿茶酚胺与心血管疾病
        7.2.1 原发性儿茶酚胺水平升高相关心血管疾病
        7.2.1.1 嗜铬细胞瘤
        7.2.1.2 Takotsubo心肌病
        7.2.2 继发性儿茶酚胺水平升高相关心血管疾病
    7.3 诊断标准
    7.4 治疗原则
        7.4.1 去除诱因
        7.4.2 药物治疗
        7.4.2.1 α受体阻滞剂[159]
        7.4.2.2 β受体阻滞剂
        7.4.2.3 儿茶酚胺合成抑制剂
        7.4.2.4 儿茶酚胺代谢增强剂
        7.4.2.5 ACEI和ARB
        7.4.2.6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
        7.4.2.7 CCB
        7.4.2.8 抗心律失常电风暴的治疗
        7.4.2.9 维生素E
        7.4.3 手术治疗
        7.4.4 心理治疗
8 线粒体代谢与心血管疾病
    8.1 概述
    8.2 流行病学
    8.3 临床表现
        8.3.1 高血压
        8.3.2 心律失常
        8.3.3 心力衰竭
    8.4 诊断与评估
    8.5 治疗
        8.5.1 线粒体代谢的调控
        8.5.1.1 稳定线粒体电子传递
        8.5.1.2 改善线粒体糖代谢
        8.5.1.3 缓解线粒体脂代谢紊乱
        8.5.1.4 促进ALDH2酶的活性
        8.5.2 针对过量ROS的治疗
        8.5.3 针对心磷脂的治疗
    8.6 离子稳态的调节
9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
    9.1 概述
    9.2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的联系和表现
        9.2.1 冠心病
        9.2.2 代谢综合征
        9.2.3 心力衰竭
        9.2.4 房颤
        9.2.5 心源性猝死
    9.3 肥胖的诊断
        9.3.1 BMI
        9.3.2 向心性肥胖的测量指标
        9.3.3 身体成分测量指标
    9.4 肥胖的治疗
        9.4.1 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
        9.4.2 药物和其他干预

(5)基于Sestrin2信号通路调控氧化应激探讨潜阳育阴颗粒对高血压肾损害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一
        1. 高血压肾损害
        2. 高血压肾损害与氧化应激
        3. Sestrin2与抗氧化应激
    理论研究二
        1. 氧化应激与中医理论
        2. 潜阳育阴颗粒抗氧化应激作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SHR高血压肾损害模型建立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及主要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1.5. 实验结果
        1.6. 讨论
        1.7. 总结
    实验二 潜阳育阴颗粒对SHR高血压肾损害干预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品及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方法
        2.5. 实验结果
        2.6. 讨论
        2.7. 总结
    实验三 潜阳育阴颗粒对高血压肾损害模型中Sestrin2信号通路影响
        3.1. 实验动物
        3.2. 实验试剂及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统计方法
        3.5. 实验结果
        3.6. 讨论
        3.7. 总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潜阳育阴颗粒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血清Sestrin2表达的影响
        1. 前言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实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6. 讨论
        7. 总结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心肌肥厚的临床疗效及基于SIRT1/PGC-1α通路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心肌肥厚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4 研究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指标观察方法
        1.7 疗效评价标准
        1.8 伦理学
        1.9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入选与研究完成情况
        2.2 临床基线资料分布情况
        2.3 形体学指标比较
        2.4 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2.5 治疗前后糖脂代谢指标比较
        2.6 治疗前后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2.7 治疗前后心脏超声指标比较
        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 临床研究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SIRT1/PGC-1Α相关分子探讨活血潜阳祛痰方干预肥胖高血压心肌肥厚的机制
    1 实验动物
    2 仪器与设备
    3 实验试剂与配制
        3.1 动物实验所需药品
    4 实验方法与步骤
        4.1 动物模型制备及实验分组
        4.2 模型观测指标与方法
        4.3 心脏超声的检测
        4.4 标本取材
        4.5 左室相对质量测量
        4.6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4.7 血清MDA及抗氧化酶(Mn-SOD及 GSH-Px)活性检测
        4.8 组织学和形态学检测
        4.9 RT-PCR 测定 SIRT1、PGC-1α及肥厚基因 ANP、β-MHC 表达
        4.10 免疫组化检测蛋白 SIRT1 和 PGC-1α的表达
        4.11 Western Blot 测定蛋白 SIRT1 和 PGC-1α的表达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肥胖高血压大鼠模型评价
        6.2 各组大鼠治疗前后体重的比较
        6.3 各组大鼠治疗前后血压的比较
        6.4 糖脂代谢指标比较
        6.5 血清MDA及抗氧化酶指标比较
        6.6 各组大鼠心超指标的比较
        6.7 左室质量指数比较
        6.8 组织切片光镜下HE染色观察
        6.9 组织切片WGA荧光染色观察
        6.10 RT-PCR检测分析
        6.11 免疫组化检测SIRT1和PGC-1α的表达
        6.12 SIRT1/PGC-1α分子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7 实验研究小结
讨论
    1 肥胖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治疗概况
        1.1 肥胖与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
        1.2 肥胖与高血压对心脏的影响
        1.3 肥胖高血压目前治疗策略
    2 中医学领域对肥胖高血压心肌肥厚防治探索
    3 活血潜阳祛痰方的认知和现代药理学研究
        3.1 活血潜阳祛痰方方药分析
        3.2 主要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
    4 活血潜阳祛痰方干预肥胖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研究
        4.1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OBH左室肥厚患者形体学指标影响
        4.2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OBH血压影响
        4.3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OBH患者糖脂代谢影响
        4.4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4.5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脏超声影响
        4.6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中医证候影响
    5 肥胖高血压大鼠的模型评价及对照药的选择
    6 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的病理学特征
    7 活血潜阳祛痰方的干预作用
        7.1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大鼠体重和糖脂代谢影响
        7.2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大鼠血压影响
        7.3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大鼠心脏肥厚程度影响
    8 活血潜阳祛痰方干预肥胖高血压心肌肥厚的分子机制探讨
        8.1 线粒体氧化应激与心肌肥厚
        8.2 SIRT1/PGC-1α信号分子对心肌肥厚的影响
        8.3 活血潜阳祛痰方对SIRT1/PGC-1α信号分子的影响
    9 不足及展望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SIRT1在心血管疾病中抗氧化应激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三 :中医症状评分表
    附录四 :PCR扩增动力曲线
    附录五 :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参与课题情况

(7)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颈动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四 针刺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及治疗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综述三 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脑啡肽酶双重阻滞对雌性高血压大鼠生殖道一氧化氮合酶以及纤维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血管紧张素II受体-脑啡肽酶双重阻滞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1.1.1 沙库巴曲缬沙坦作用机制
        1.1.2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高血压的影响
        1.1.3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1.2 高血压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1.3 降压药物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实验器材及试剂
        2.2.1 实验器材
        2.2.2 实验所需试剂
        2.2.3 试剂的配制
    2.3 研究方法
        2.3.1 鼠尾动脉压测定
        2.3.2 标本取材
        2.3.3 Western印迹法检测SHR大鼠e NOS、nNOS蛋白表达情况
        2.3.4 HE染色检测SHR大鼠阴道组织病理学改变
        2.3.5 Masson染色检测SHR大鼠阴道组织纤维化改变
        2.3.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各组SHR大鼠SBP、DBP以及MBP改变
    3.2 SHR大鼠阴道组织e NOS、nNOS蛋白表达
    3.3 各组SHR大鼠阴道组织HE染色结果
    3.4 各组SHR大鼠阴道组织Masson染色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氨氯地平通过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Akt2/Sp1上调miR-21诱导血管舒张(论文提纲范文)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点概述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氨氯地平诱导miR-21的表达以及调控血管平滑肌的分化
    引言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结果
    1.3 本部分小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氨氯地平调控血管平滑肌的表型转换的机制研究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本部分小结与讨论
第三部分 氨氯地平调控miR-21表达的机制研究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本部分小结与讨论
全文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拟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四、Effects of valsartan on oxidative stress and the atherogenesis(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G3A2期)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D]. 肖红霞.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二肽基肽酶-4在慢性应激性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金香兰. 延边大学, 2020(05)
  • [3]冠心宁注射液对t-BHP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郭博文.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中国成人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防治[J]. 卜军,陈章炜,崔晓通,范凡,高平进,高鑫,高秀芳,葛均波,何奔,胡凯,姜林娣,李小英,李燕,李毅刚,李勇,梁春,刘学波,刘宗军,彭永德,钱菊英,沈成兴,盛长生,孙爱军,王大英,王继光,谢坤,徐磊,闫小响,张瑞岩,赵仙先,周京敏,邹云增. 上海医学, 2020(03)
  • [5]基于Sestrin2信号通路调控氧化应激探讨潜阳育阴颗粒对高血压肾损害的干预作用[D]. 武立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活血潜阳祛痰方对肥胖高血压心肌肥厚的临床疗效及基于SIRT1/PGC-1α通路的机制探讨[D]. 董振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针刺对“痰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D]. 栾海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脑啡肽酶双重阻滞对雌性高血压大鼠生殖道一氧化氮合酶以及纤维化的影响[D]. 喻晓荣. 兰州大学, 2019(09)
  • [9]氨氯地平通过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Akt2/Sp1上调miR-21诱导血管舒张[D]. 方琴.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标签:;  ;  ;  ;  ;  

缬沙坦对氧化应激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