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布哈利盆地也门地区油气远景前景

鲁布哈利盆地也门地区油气远景前景

一、鲁卜哈利盆地也门区油气远景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罗贝维,张庆春,段海岗,吕明胜,卞从胜,张宁宁,杨沛广,王鼐[1](2020)在《中东鲁卜哈利盆地白垩纪构造演化的沉积响应及对石油勘探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CNPC)在中东地区多个大型油田项目主力产层均为白垩系,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影响了中东白垩系成藏组合沉积格局和成藏规律。通过鲁卜哈利盆地白垩纪区域构造演化、构造—沉积特征的解剖,认为该区主要经历了两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发育3套成藏组合:①早—中白垩世稳定扩张阶段,发育了Bab和Shilaif两期陆架内盆地,受断层活动和地层挠曲影响,沉积环境经历了碳酸盐缓坡向弱镶边型台地的演化。高频海平面的变化进一步控制了生、储、盖各地质要素的空间配置,形成了中、下白垩统两套自生自储型成藏组合。②晚白垩世洋壳仰冲阶段,沉积环境以碳酸盐缓坡为主,阿曼山隆升造成白垩系剥蚀严重,促使Shilaif组烃源岩与上白垩统储层之间相互配置,形成了上白垩统下生上储型成藏组合。白垩系油藏展布主要受优质烃源灶、古地貌高及油气优势运移通道三大因素控制,非构造目标及低渗透油资源将是白垩系未来的勘探领域和方向。

张博林[2](2020)在《阿拉伯板块演化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东地区,特别是波斯湾及其周边,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富集的地区。本研究基于公开文献、商业数据库和前期研究成果等资料,对阿拉伯板块进行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结合特提斯演化,研究阿拉伯板块构造演化过程,进而探讨板块内含油气系统特征和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阿拉伯板块经历了五期演化阶段,依次为前寒武纪基底拼合、晚前寒武纪-志留纪早期原特提斯洋克拉通内、志留纪晚期-中二叠世古特提斯洋边缘克拉通内阶段、晚二叠世-晚白垩世初新特提斯洋被动陆架边缘发育阶段和晚白垩世-今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区域构造演化控制了油气的富集层系,阿拉伯盆地内陆架内坳陷的叠置发育造成了多套富油气系统的叠置。构造活动对油气成藏和富集总体也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构造活动导致了盐盆和陆架内坳陷等烃源岩灶的发育、大型古隆起和局部构造(基底隆升形成的背斜构造、盐活动形成的背斜构造和挤压形成的背斜构造)的形成,并造成了储集层(如扎格罗斯盆地的阿斯马里灰岩)裂隙化后物性的改善。

王瀚洲[3](2020)在《中东-北非志留系含油气系统及其页岩油资源潜力分析》文中提出本文基于最新的文献和资料,结合中东—北非区域地质演化特征详细论述了志留系含油气系统特征。根据志留系烃源岩富有机质、广泛发育的特点引入了页岩油系统的概念,通过建立系统框架来分析烃源岩地化特征、沉积模式和分布规律,进而确定页岩油成藏的有利区带。依据可获得资料的特点和对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的调研,采用容积法、类比法相结合的蒙特卡洛模拟评价方法对研究区志留系页岩油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阿拉伯板块和北非地台于中新世后分离,结束了共同于冈瓦纳大陆北缘演化的历史。区内广泛发育一套在海侵时期形成的下志留统Rhuddanian阶深灰至灰黑色海相泥页岩,俗称热页岩(Hot Shale),为Ⅱ型干酪根,TOC含量在2%~20%之间,是古生界油气藏的主力烃源岩层系。热页岩在阿拉伯板块内分布连续性较差,大部分已处于高熟—过熟生气阶段,不具备页岩油规模富集的条件。北非的页岩油9个有利勘探区集中分布于除阿赫奈特盆地外的北非古生代盆地内,总面积约24.38×104km2。研究区内热页岩层系页岩油有利区带在5%~95%概率条件下地质资源量为1127.88×108t~333.99×108t,均值为733.83×108t;在5%~95%概率条件下可采资源量为63.54×108t~7.35×108t,均值为35.44×108t。中东—北非地区志留系页岩油的资源潜力因盆地而异,差异明显,研究成果对于我国页岩油的勘探评价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杜商[4](2019)在《全球重点地区重油有利区预测及资源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石油需求量在不断攀升,而全球范围内的常规油气资源量有限,所以非常规油气的勘探与开发成为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在众多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中重油资源由于分布广泛,资源巨大,从而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前人对全球范围内的重油资源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不同研究机构和个人都用不同方法进行过资源评价与预测,但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就定义而言存在分歧与矛盾,而评价方法多为简单的统计与数学模型推演,评价年限较早,评价参数参差不齐等。此次研究则通过相对全面、较新的资料、参数,运用新的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全球重点地区(除美洲外)重油资源进行了新一轮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总结分布特征及战略选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为重油勘探开发提出建议。本文重新拟定了重油定义指标,认为重油(或称为重质原油,英文名:heavy oil)的第一指标为API(重度)为10-25°,第二指标为粘度在100-10000cP(厘泊)之间。通过体积法衍生出两种可通过计算机及网络进行资源评价的新方法:网格法以及参数概率分布体积法。确定了五种开采技术及其适用界限与可采系数。分别为蒸汽驱(35-75%)、蒸汽辅助重力泄油(40-75%)、N-solv技术(40-75%)、冷采(10-20%)和蒸汽吞吐(15-25%)。蒸汽驱等高可采系数的技术对重油属性要求很高,低可采系数的冷采技术则要求相对较低,普遍适用。按照统一标准系统地提取了全球范围内(除美洲地区)47个重油盆地的资源评价参数,包括重油储层埋深、厚度、含油饱和度等,为科学合理开展全球重油资源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通过对全球范围内(除美洲地区)47个重油盆地有利区预测及资源评价可知,全部目标盆地的重油地质资源量为3341.2×108t,技术可采资源量为926.7×108t。其中,中阿拉伯盆地和西阿拉伯盆地(或统称阿拉伯盆地)地质资源量最大。技术可采资源量前三位依次为西阿拉伯盆地、伏尔加-乌拉尔盆地和中阿拉伯盆地。重油的成矿模式包括斜坡降解型、构造抬升型、古油藏破坏型、断裂疏导型。其中以断层疏导型和斜坡降解型为主导。属性上重油资源主要分布在被动大陆裂谷盆地和前陆盆地的侏罗系-新近系埋深较浅的地层,平面上重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俄罗斯西部地区。重油分布地区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可划分为五个区带,分别是阿拉伯板块区、乌拉尔山系区、欧亚狭长带、太平洋沿岸带(西岸)和非洲边缘带。评分对比后优选出了全球重油战略选区,最优选择为中东地区和中亚-俄罗斯地区。最优评价单元依次为西阿拉伯盆地白垩系评价单元、中阿拉伯盆地侏罗系评价单元、伏尔加-乌拉尔盆地石炭系评价单元、滨里海盆地白垩系评价单元、西阿拉伯盆地三叠系和中阿拉伯盆地白垩系评价单元。

石唯康[5](2019)在《新月形沙丘与线形沙丘共生现象研究》文中提出沙丘共生问题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大多数学者对此研究并不透彻,特别是对沙丘共生现象的形态组合特征、发育环境以及成因等认识不深。鉴于此,本文利用Google Earth在全球沙漠范围内对新月形沙丘和简单线形沙丘共生现象存在区域进行识别,获取共生沙丘分布区域,测量共生区域内新月形沙丘和线形沙丘形态参数,讨论归纳共生沙丘形成演化环境与形态组合特征,从风况、沙源丰富度、发育环境等因素方面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沙丘共生的研究不仅提高了我们对沙丘共生和沙丘形成发育的理解,而且丰富了风沙地貌形成与演化理论。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共生沙丘的分布。全球范围内,共生沙丘主要存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其中亚洲地区和非洲地区分布面积最广。亚洲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沙漠和鲁卜哈利沙漠,非洲主要分布于撒哈拉沙漠,美洲分布于莫哈韦沙漠。(2)共生沙丘的形态特征。全球范围内,共生沙丘中新月形沙丘的长度为8~819 m,88%在50~200 m之间;宽度为6~481 m,75%在25~100 m之间;高度为0.7~29 m,76%在2~9 m之间;长宽比在0~2之间,71%在0~1 m之间。线形沙丘的长度为61~20089 m,87%在61~3000 m之间;宽度为4~216 m,92%在4~60 m之间;高度为1~50 m,89%在1~12 m之间;长宽比在4~372之间,80%在4~70之间。此外,不同大洲以及不同沙漠共生沙丘形态参数之间均存在一定差异。(3)共生沙丘的发育环境与形态组合特征。共生沙丘一般发育在沙漠的边缘地带,主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草地附近以及洪积扇、盐湖干涸湖床上,沙源供应量相对不足。共生沙丘存在不同的形态组合特征,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为新月形沙丘和线形沙丘沿风向前后依次发育组合;第二种为新月形沙丘和线形沙丘沿风向并列发育组合;第三种为新月形沙丘零散的分布在线形沙丘之中或者线形沙丘零散的分布在新月形沙丘之中。(4)共生沙丘的成因。共生沙丘的形成主要受障碍物、沉积物盐分、河流、风况、沙源供应量等因素的影响。但形成共生沙丘的成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两种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通常情况下,其形成不仅只是由于风况因素,而是风况因素与沙源供应量、障碍物等其它因素共同导致的。

段文君[6](2018)在《深层海相致密砂岩优质储层成因分析 ——以波斯湾盆地A区块泥盆系Jauf组为例》文中提出波斯湾盆地下古生界碎屑岩是中东地区的重点勘探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其中泥盆系Jauf组砂岩厚度大、储集条件较好,但其勘探及研究认识程度仅限于沙特阿拉伯和巴林地区。目前有钻井在卡塔尔隆起地区发现Jauf组在古生界整体低渗的背景下,物性仍然保持较好。为此,开展Jauf组储层特征、沉积亚相、成岩作用及演化等研究,支撑对分析该地区深层致密砂岩优质储层的成因,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岩心、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沉积亚相及储层特征研究,认为Jauf砂岩分为D3B段和Jauf Res.段:1)整体发育滨岸相-浅海陆棚相,进一步细分可划为前滨、临滨、后滨、滨外陆棚和过渡带五个沉积亚相。2)Jauf Res.段储层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D3B段主要发育微晶白云岩;孔隙类型主要发育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几乎没有裂缝。其中原生孔占比85%,次生孔占比14%,微裂隙占1%。Jauf Res.段远比D3B段物性好,Jauf Res.孔隙度在3.4%22.3%,渗透率在0.1mD7.9mD,D3B段孔隙度在0%17.3%,渗透率在0.1mD2.9mD之间,并且原生孔隙占比远大于次生孔隙。3)Jauf组的主要成岩作用有机械压实、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其中大部分成岩作用破坏了Jauf组储层的形成;目前成岩阶段已经达到中成岩B期-晚期。优质储层的成因主要从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两个角度来分析。1)原生孔隙主要发育在高能的滨岸相环境。粒径大,磨圆分选好,无杂基支撑的石英砂岩更有利于原生孔隙形成与保存;目的层沉积之后很快进入快速埋藏阶段,孔隙水来不及排出,形成欠压实作用,产生异常高压;石英颗粒边缘产生伊利石膜,阻碍了部分石英次生加大及胶结作用的发育。2)次生孔隙的主要发生长石石英砂岩中。长石含量高的区域,物性越好,后期烃类物质带来丰富的有机酸,进一步对现存不稳定空间产生溶解作用,进而形成岩石颗粒的边缘和内部溶蚀孔。不排除部分次生孔隙是被大气淡水淋滤溶解的,因为Jauf组位于海西不整合面缺失的石炭系下部,同时可以观察到长石风化。

张宁宁,王青,王建君,侯连华,李浩武,李谦[7](2018)在《近20年世界油气新发现特征与勘探趋势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对历年来世界油气新发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加深对上游勘探进展的认识与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基于统计分析、油气勘探等方法理论,梳理了近20年来全球9010个油气新发现情况,重点分析了近5年来油气新发现的储量规模、油气类型、分布领域、盆地类型、作业公司等特点。统计表明,过去20年油气发现总可采储量为6722×108bbl,其中可采储量大于1×108bbl的油气新发现为997个,占总发现储量的85%。2014年油价下跌以来世界油气新发现个数与规模大幅下降,天然气发现比例呈增大趋势。非洲是近年来油气新发现储量最多的大区,接下来依次为拉美、中亚—俄罗斯、东南亚、北美、中东、欧洲。过去5年油气新发现储量主要分布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裂谷盆地与前陆盆地中,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油气新发现储量占总发现储量的70%,主要国际油公司与国家石油公司是新发现的主体。分析表明,随着勘探难度增加,陆地油气新发现越来越少,深水、超深水油气发现增加,新领域、新类型、新深度、老区新层系持续探索,天然气越来越重要。海上油气勘探将是未来重要发展趋势,中国油公司在深水区块勘探与充当作业者方面尚有待加强,未来要继续加强上游勘探投入,与国际大油公司开展合作对优质深水资产进行战略储备,并进一步加强海上勘探目标评价与优选研究,重视海上油气相关技术储备与创新。

高琳[8](2016)在《阿联酋油气资源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阿联酋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系统的含油气系统和资源潜力分析对该地区油气的进一步深化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系统的油气田资料,采用含油气系统分析和成藏组合综合研究的方法,表征了阿联酋的含油气系统和成藏组合特征,分析了油气成藏规律和主控因素,评价了阿联酋油气资源潜力,并优选出有利区带。通过对阿联酋91个油气田、305个油气藏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结合油气成藏条件的详细研究,本文将相同成因的油气归类,基于油源或气源对比建立了有效烃源岩与油气之间的成因关系,进而划分含油气系统,并把圈闭类型相同或储集岩类型相同的一组油气层和勘探目标划分为同一个成藏组合。阿联酋油气分布总体特征为中西部以油为主,东部以气为主,下部主要为气上部主要为油,阿联酋西部表现为海域主要为油陆地主要为气;源—盐是油气分布与富集的主控因素,油气总体表现为近源成藏。阿联酋划发育五个含油气系统、16个确定型成藏组合和2个概念型成藏组合。利用规模序列法和地质模型—统计模型法评估了这些成藏组合和含油气系统的待发现可采资源量,结果表明阿联酋待发现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可采资源量分别为3841.48 MMbbl(百万桶)、19.07 Tcf(万亿立方英尺)和784.63 MMbbl,折合成油当量为7804.75 MMboe(百万桶油当量)。基于油气成藏条件综合分析、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和地质风险分析优选出了8个有利勘探区带。本文的研究结果对阿联酋未来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段海岗,周长迁,张庆春,张凡芹[9](2014)在《中东油气富集区成藏组合特征及其勘探领域》文中研究指明着名的中东油气富集区主要包括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和阿拉伯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富集区内油气系统、油气藏、储盖组合、成藏组合众多,垂向叠置,分布广泛。论文去繁从简,总结了中东油气区两大主要盆地、3类圈闭类型、四大构造单元、4套主要储盖组合、五套总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据此,划分了中东油气富集区多套成藏组合,主要成藏组合有古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成藏组合。进而以成藏组合为单元,分析了中东油气富集区各成藏组合特征、分布范围、勘探潜力和方向等。中东未来勘探领域和方向包括扎格罗斯前陆盆地低勘探程度区和深层侏罗系、古生界、阿拉伯大陆边缘盆地中沙特南部和伊拉克西部深层古生界以及低孔渗碳酸岩成藏带等。

刘蕾蕾[10](2014)在《阿拉伯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和重油潜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程度不断加大和储量逐渐减少,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能源,重油必将在未来全球范围的能源争夺战中占据重要席位。中东地区是全球范围内油气最富集的地区,其中阿拉伯盆地拥有的油气资源占据较大比例。由于盆地中常规油气资源丰富,对重油等非常规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研究发现,阿拉伯盆地内的重油都是原油经过次生作用形成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阿拉伯盆地地质条件、常规油气与重油形成之间的规律分析,明确盆地重油成藏条件,建立重油油藏成藏模式,预测重油资源的有利区。阿拉伯盆地由西阿拉伯次盆和中阿拉伯次盆构成,其特殊的构造演化过程造就了现今盆地优越的重油成藏条件。结合已有的油田勘探开发资料发现,该地区重油主要分布在3300m以浅的地层中,有效烃源岩主要有白垩系Shiranish组、Soukhne组、Sulaiy组和Minagish组,侏罗系Sergelu组和Najmah组以及三叠系Amanus页岩组;主要储存在白垩系和古近系的碳酸盐岩储层中;主要的沉积盖层为硬石膏。结合前人研究发现,阿拉伯盆地内重油油藏具有良好的构造条件、优越的烃源岩和储层条件以及运移距离、生物降解作用等成藏主控因素;其成藏模式主要有两种:断层疏导型和斜坡降解型,前者主要发生在西阿拉伯次盆,后者主要发生在中阿拉伯次盆。根据盆地构造特征并结合盆地重油的成藏主控因素以及成藏模式,预测重油有利区位于西阿拉伯次盆的辛加地堑、幼发拉底地堑以及帕米赖德地堑;中阿拉伯次盆内沙特阿拉伯西北部,靠近阿拉伯地盾的地区和常规油气田分布广泛的科威特隆起区。

二、鲁卜哈利盆地也门区油气远景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鲁卜哈利盆地也门区油气远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中东鲁卜哈利盆地白垩纪构造演化的沉积响应及对石油勘探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白垩纪构造演化阶段
    1.1 稳定扩张阶段
    1.2 洋壳仰冲阶段
2 沉积充填响应
    2.1 主要成藏组合
    2.2 沉积充填特征
3 对勘探的启示
    3.1 成藏主控因素
    3.2 未来勘探方向
4 结论

(2)阿拉伯板块演化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工作量和研究成果
        1.6.1 完成工作量
        1.6.2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阿拉伯板块区域地质背景
    2.1 阿拉伯板块主要构造单元
    2.2 阿拉伯板块漂移史
    2.3 特提斯洋演化对阿拉伯板块的影响作用
第3章 阿拉伯板块的演化史
    3.1 前寒武纪基底拼合阶段
    3.2 晚前寒武纪-志留纪温洛克世原特提斯洋克拉通内演化阶段
        3.2.1 晚前寒武纪裂前亚阶段
        3.2.2 晚前寒武纪-早寒武世同裂谷亚阶段
        3.2.3 早寒武世-志留纪温洛克世裂后坳陷亚阶段
    3.3 志留纪罗德洛世-中二叠世古特提斯洋弧后演化阶段
        3.3.1 晚志留纪-早石炭世弧后亚阶段
        3.3.2 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弧后大陆裂谷亚阶段
        3.3.3 早石炭世末海西造山运动
    3.4 晚二叠世-晚白垩世初新特提斯洋被动陆架边缘演化阶段
        3.4.1 胡夫(Khuff)组沉积期
        3.4.2 三叠纪
        3.4.3 侏罗纪
        3.4.4 早白垩世
    3.5 晚白垩世-今前陆盆地演化阶段
        3.5.1 晚白垩世
        3.5.2 新生代
第4章 阿拉伯板块含油气系统分析及其分布
    4.1 阿拉伯板块油气分布与成藏要素特征
        4.1.1 油气储量概述
        4.1.2 油气分布特征
        4.1.3 生储盖圈闭特征
    4.2 阿拉伯板块超级含油气系统
        4.2.1 超级含油气系统概述
        4.2.2 超级含油气系统分析
第5章 阿拉伯板块构造演化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5.1 对盆地形成的控制作用
    5.2 对烃源岩发育及其演化的控制作用
    5.3 对储集层、盖层的控制作用
    5.4 对圈闭的控制作用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东-北非志留系含油气系统及其页岩油资源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含油气系统研究及实践
        1.2.2 页岩油内涵与评价方法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中东—北非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中东油气区
        2.1.2 北非油气区
    2.2 构造演化特征
        2.2.1 大地构造背景
        2.2.2 构造演化阶段
    2.3 地层发育样式
第3章 志留系常规含油气系统
    3.1 烃源岩
    3.2 储层
    3.3 盖层
    3.4 圈闭及保存条件
    3.5 成藏组合及特征
        3.5.1 古生界成藏组合
        3.5.2 三叠系成藏组合
第4章 志留系页岩油系统与热页岩
    4.1 页岩油系统
    4.2 热页岩基本特征
        4.2.1 热页岩定义
        4.2.2 热页岩沉积模式
        4.2.3 热页岩分布特征
    4.3 热页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有机质类型
        4.3.2 有机质丰度
        4.3.3 有机质成熟度
    4.4 页岩油成藏要点
        4.4.1 页岩油藏生储条件
        4.4.2 页岩油藏保存条件
第5章 页岩油资源评价与潜力分析
    5.1 国内外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
        5.1.1 容积法
        5.1.2 成因法
        5.1.3 产率法
    5.2 研究区志留系页岩油资源量计算方法
        5.2.1 方法原理
        5.2.2 参数处理
    5.3 页岩油资源有利区优选及潜力评价
        5.3.1 页岩油有利区优选
        5.3.2 热页岩分布面积及厚度
        5.3.3 热页岩储层与流体参数
        5.3.4 页岩油可采系数
        5.3.5 页岩油资源量计算
    5.4 对国内页岩油资源研究的启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全球重点地区重油有利区预测及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点
    1.4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资源评价目标、方法的确定
    2.1 目标盆地的选取
    2.2 重油的界定
    2.3 资源评价方法的确定
    2.4 可采系数的确定
第3章 重油资源地质特征
    3.1 重油资源成矿模式
    3.2 重油资源富集盆地
    3.3 典型盆地重油地质特征
        3.3.1 中阿拉伯盆地
        3.3.2 西阿拉伯盆地
        3.3.3 伏尔加-乌拉尔盆地
        3.3.4 蒂曼-伯朝拉盆地
        3.3.5 红海盆地(苏伊士湾盆地)
        3.3.6 典型盆地重油地质特征对比
第4章 全球重点地区重油资源评价
    4.1 重油资源评价综述
    4.2 典型盆地重油资源评价
        4.2.1 中阿拉伯盆地
        4.2.2 西阿拉伯盆地
        4.2.3 伏尔加-乌拉尔盆地
        4.2.4 蒂曼-伯朝拉盆地
        4.2.5 红海盆地(苏伊士湾盆地)
        4.2.6 典型盆地重油资源评价对比
第5章 全球重点地区重油资源分布特征与战略选区
    5.1 全球重油资源属性分布特征
    5.2 全球重油资源平面分布特征
    5.3 全球重油资源战略选区
第6章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新月形沙丘与线形沙丘共生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新月形沙丘的研究进展
        1.2.2 线形沙丘的研究进展
        1.2.3 新月形沙丘与线形沙丘共生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工作流程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工作流程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遥感数据
        2.1.2 风况数据
    2.2 数据选取
    2.3 数据处理
        2.3.1 沙丘形态参数
        2.3.2 风况数据
第3章 “共生沙丘”分布区域
    3.1 亚洲共生沙丘分布
        3.1.1 柴达木盆地沙漠
        3.1.2 塔克拉玛干沙漠
        3.1.3 巴丹吉林沙漠
        3.1.4 乌兰布和沙漠
        3.1.5 雷吉斯坦沙漠
        3.1.6 内夫得沙漠
        3.1.7 鲁卜哈利沙漠
    3.2 非洲共生沙丘分布
        3.2.1 撒哈拉沙漠
        3.2.2 纳米布沙漠
    3.3 美洲共生沙丘分布
        3.3.1 莫哈韦沙漠
第4章 “共生沙丘”形态特征
    4.1 全球共生沙丘形态特征
    4.2 亚洲共生沙丘形态特征
        4.2.1 柴达木盆地沙漠
        4.2.2 塔克拉玛干沙漠
        4.2.3 巴丹吉林沙漠
        4.2.4 乌兰布和沙漠
        4.2.5 雷吉斯坦沙漠
        4.2.6 内夫得沙漠
        4.2.7 鲁卜哈利沙漠
    4.3 非洲共生沙丘形态特征
        4.3.1 撒哈拉沙漠
        4.3.2 纳米布沙漠
    4.4 美洲共生沙丘形态特征
        4.4.1 莫哈韦沙漠
第5章 “共生沙丘”发育环境及组合特征
    5.1 全球共生沙丘发育环境
    5.2 相同发育环境下共生沙丘组合特征
        5.2.1 山脉附近
        5.2.2 盐湖干涸湖床上
        5.2.3 洪积扇上
        5.2.4 河流附近
        5.2.5 草地附近
第6章 “共生沙丘”成因分析
    6.1 发育环境
    6.2 风况
    6.3 沙源供应量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6)深层海相致密砂岩优质储层成因分析 ——以波斯湾盆地A区块泥盆系Jauf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2 地层及沉积背景
第3章 储层沉积亚相划分
    3.1 滨岸相
    3.2 浅海陆棚相
第4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2 孔隙结构特征
    4.3 储层物性特征
第5章 储层成岩作用
    5.1 成岩作用类型
    5.2 成岩阶段划分
    5.3 成岩演化
第6章 优质储层成因探讨
    6.1 沉积条件对储层的控制因素
    6.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因素
    6.3 优质储层成因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近20年世界油气新发现特征与勘探趋势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油气新发现概况
2 油气新发现特征
    2.1 区域分布
    2.2 盆地分布
    2.3 海陆分布
    2.4 油气公司分布
3 油气勘探发展趋势
    3.1 勘探重点领域由陆地转向海洋, 深水、超深水发现日益增多
    3.2 新领域、新类型、新深度、老区新层系持续探索, 天然气越来越重要
    3.3 技术引领勘探行业发展, 国际油气合作日益密切
4 主要结论与认识

(8)阿联酋油气资源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
        1.3.1 基础地质特征和油气地质特征研究现状
        1.3.2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3 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1.3.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工作量和研究成果
        1.6.1 完成的工作量
        1.6.2 研究成果
第2章 阿拉伯板块区域地质背景
    2.1 阿拉伯板块主要构造单元
    2.2 阿拉伯板块构造演化史
        2.2.1 前寒武纪基底拼合阶段
        2.2.2 被动大陆边缘发育阶段(晚前寒武纪—晚泥盆世)
        2.2.3 主动大陆边缘发育阶段(晚泥盆世—中二叠世)
        2.2.4 新特提斯洋被动大陆边缘发育阶段(晚二叠世—晚白垩世初)
        2.2.5 主动大陆边缘发育阶段(晚白垩世—今)
第3章 盆地地质特征
    3.1 鲁卜哈利盆地
        3.1.1 基础地质特征
        3.1.2 油气地质特征
    3.2 阿曼盆地
        3.2.1 阿曼盆地基础地质特征
        3.2.2 阿曼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第4章 阿联酋含油气系统分析
    4.1 阿联酋概况
    4.2 阿联酋构造特征
        4.2.1 区域构造背景
        4.2.2 构造发育机制与特征
    4.3 阿联酋含油气系统
        4.3.1 概述
        4.3.2 含油气系统划分
        4.3.3 志留系-Khuff含气系统
        4.3.4 东部前陆区侏罗系—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含气系统
        4.3.5 侏罗系—侏罗系含油气系统
        4.3.6 侏罗系/下白垩统—下白垩统复合含油气系统
        4.3.7 中白垩统-中、上白垩统/新生界含油气系统
第5章 阿联酋成藏组合评价与有利区带优选
    5.1 成藏组合概念
        5.1.1 成藏组合概念及其演化
        5.1.2 成藏组合划分
        5.1.3 成藏组合资源评价方法
    5.2 阿联酋成藏组合表征与评价
        5.2.1 成藏组合表征
        5.2.2 成藏组合评价
    5.3 阿联酋有利勘探区带优选
        5.3.1 优选标准
        5.3.2 优选结果
第6章 结论和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东油气富集区成藏组合特征及其勘探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1 中东油气富集区石油地质特征
2 中东油气富集区成藏组合划分与基本特征
    2.1 古生界成藏组合特征
    2.2 侏罗系成藏组合特征
    2.3 白垩系成藏组合特征
    2.4 第三系成藏组合特征
3 中东油气富集区勘探潜力和方向
4 结论

(10)阿拉伯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和重油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重油油藏及其成藏模式和成藏特征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重油资源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阿拉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特征
    2.2 地层发育特征
        2.2.1 地层特征概述
        2.2.2 地层分论
    2.3 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2.3.1 烃源岩
        2.3.2 储层
        2.3.3 盖层
        2.3.4 生储盖组合
        2.3.5 圈闭类型
第3章 阿拉伯盆地重油地质特征
    3.1 西阿拉伯次盆重油地质特征
        3.1.1 盆地概况
        3.1.2 重油地质条件
    3.2 中阿拉伯次盆重油地质特征
        3.2.1 盆地概况
        3.2.2 重油地质条件
第4章 阿拉伯盆地重油成藏模式及重油潜力分析
    4.1 阿拉伯盆地重油成藏条件
        4.1.1 构造条件
        4.1.2 烃源岩条件
        4.1.3 沉积条件
    4.2 阿拉伯盆地重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分析
        4.2.1 重油成藏主控因素
        4.2.2 成藏模式分析
    4.3 阿拉伯盆地重油资源潜力分析
        4.3.1 西阿拉伯次盆重油有利区
        4.3.2 中阿拉伯次盆重油有利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鲁卜哈利盆地也门区油气远景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东鲁卜哈利盆地白垩纪构造演化的沉积响应及对石油勘探启示[J]. 罗贝维,张庆春,段海岗,吕明胜,卞从胜,张宁宁,杨沛广,王鼐. 中国石油勘探, 2020(04)
  • [2]阿拉伯板块演化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D]. 张博林.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3]中东-北非志留系含油气系统及其页岩油资源潜力分析[D]. 王瀚洲.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4]全球重点地区重油有利区预测及资源评价[D]. 杜商. 吉林大学, 2019(11)
  • [5]新月形沙丘与线形沙丘共生现象研究[D]. 石唯康.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深层海相致密砂岩优质储层成因分析 ——以波斯湾盆地A区块泥盆系Jauf组为例[D]. 段文君. 长江大学, 2018(12)
  • [7]近20年世界油气新发现特征与勘探趋势展望[J]. 张宁宁,王青,王建君,侯连华,李浩武,李谦. 中国石油勘探, 2018(01)
  • [8]阿联酋油气资源潜力研究[D]. 高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9]中东油气富集区成藏组合特征及其勘探领域[J]. 段海岗,周长迁,张庆春,张凡芹. 地学前缘, 2014(03)
  • [10]阿拉伯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和重油潜力分析[D]. 刘蕾蕾. 吉林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鲁布哈利盆地也门地区油气远景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