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铁路局50年光辉历程

柳州铁路局50年光辉历程

一、柳州铁路局50年的辉煌历程(论文文献综述)

邱铁鑫[1](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王若男[2](2018)在《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铁客运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民航、公路等运输方式也纷纷以市场为导向、改变营销策略,通过良好的机制、灵活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和大力的宣传,与铁路展开一场客运市场份额争夺战。由于铁路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其经营理念及管理方式较为传统,导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状态。尽管企业改革持续深入,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在客运产品及服务质量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仍要面对市场份额下降及客运收入亏损的情况。高铁客运的营销理念跟不上市场变化、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旅客出行的需要,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在客运运输市场上竞争力较弱的重要原因。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及激烈的竞争环境,改变高速铁路客运营销策略成为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赢占市场的关键因素。本论文以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市场现状为背景,运用营销管理学的相关知识理论,通过分析高速铁路客运营销环境,重新细分了旅客运输市场并选择出相应的目标市场。在此基础上,从旅客运输的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策略四个方面,制定出具有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特色的高速铁路客运市场营销策略,从而为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铁客运营销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及建议。

徐怀虎,万丹[3](2018)在《高职院校校史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期,高职院校校史馆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从高职院校校史馆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现状和主要步骤等角度阐述,对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建设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今后改进的方向。

高天鼎[4](2015)在《胡耀邦与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研究》文中指出探索人类的发展道路,意味着不断地试错和纠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各共产党国家都曾发生过的大规模冤假错案的现象。正如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给美国工人通信中所讲的:“历史活动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必然有曲折,有迂回,甚至要付出重大牺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同样充满了艰难曲折。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曾造成过许多冤假错案。从历史上讲,形成冤假错案的原因很多,对于以实现共产主义为革命目标的共产党人,更有其历史探索的特殊性。如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高度集中的制度弊端,激进的阶级斗争思潮等等,都是产生众多冤假错案的重要原因。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纠正这些错误,防止再发生这些错误。小至政党、团体,大至民族、国家,都是在认识错误和纠正错误中走向成熟的,可以说,纠错是一项完成其成人礼的活动。纠错活动最主要的政治标志,就是清理和纠正历史上的冤假错案。平反冤假错案不仅表现了领导集团具有拨乱反正的睿智和决心,更是对历史负责的郑重态度,也是政治上走向成熟,制度上走向完善,国家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中,不断纠正了一些历史上的错误,平反了一些冤假错案,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纠错机制——干部监督制度和干部审查制度。但是,由于民主建设的滞后,这套纠错制度是很不完善的,不仅长期遗留了许多未解决案件,而且还不断积累了许多新的案件。特别是建国以后,由于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政治运动接连不断,以致造成错误的叠加,旧案未销,新案又起,最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更是把“左”倾路线发挥到了极致,破坏了本不健全的民主法制,造成了全社会的迫害狂潮。政治迫害的范围,上至国家主席,下到普通百姓,多达一亿人之众,冤假错案遍布全国。在“文革”结束后,能否彻底解决这些冤假错案的问题,就成为中共能否成功实现历史转折的关键。毛泽东去世之后,继任的中共最高领导人华国锋等人采取非常手段,一举抓捕了江青为首的“四人帮”。为了实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华国锋一方面积极推动落实干部政策,让一批老干部复出,重回领导岗位,为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创造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华国锋又要强调他的继承毛泽东遗志的政治正当性,不能大刀阔斧地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汪东兴还给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设置了“两个凡是”的藩篱。历史转折时期,需要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在这种“乍暖还寒”的背景下,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与随后的中组部部长的任上,率先吹响了拨乱反正的号角,推动全党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开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是拨乱反正实现历史转折的重要内容。首先,“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落实干部政策转变为平反冤假错案,并取得初步进展;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进入高潮,形成了层层部署、逐级负责,专门机构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全党上下一起动手的局面。到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完成;中共十二大以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继续深入,重点转为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至中共十三大之前,过去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案得到了全面清理,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完成。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历时十年之久,清理的大量案件不可胜数。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全力支持,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数以十万计的一线干部积极努力,保证了平反冤假错案的顺利开展。平反冤假错案的部署,是有重点分阶段展开的:首先解决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穿插处理“文化大革命”前和建国前的历史案件。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冤假错案平反工作基本完成后,重点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一些重大案件和重要人物的平反工作,做过多次结论。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完成,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的历史进程中,胡耀邦功不可没。1977年后,胡耀邦历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组部部长、中纪委第三书记、中央秘书长、中宣部部长、中共中央总书记等职,先后主持中组部、中央书记处和中央日常工作,曾亲自主持平反一大批冤假错案,批示解决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在他其主持中组部工作期间,为平反冤假错案做了大量基础性和开拓性工作。后来在中央领导岗位上,胡耀邦也一直关注并指导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进程,参与领导制订了《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参与指导了对林彪、“四人帮”集团的“两案”审判工作,为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开展扫清了障碍。除此之外,胡耀邦还关注许多具体案件,作出了许多指示,为一大批遭受冤屈和迫害的老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本研究共包括绪论、正文、结语和附录四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意义,梳理20多年来关于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重点专题的综合分析,指出目前学界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明确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正文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重点介绍“文化大革命”及之前中共党史上一些重大冤假错案的形成和中共为此而开展的三次大范围的纠正工作;第二章主要内容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政治形势,华国锋和中共中央的政治态度,胡耀邦出任中组部部长的背景,以及从落实干部政策转向平反冤假错案的变化。第三章主要内容是:1977年到1978年期间,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和中组.部部长任上,为平反冤假错案、重新确立全党思想路线的推动作用,在组织领导平反工作中取得的初步进展,以及他在中央工作会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为推动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努力。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胡耀邦参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参与领导“两案”审判工作等。在此前后,平反冤假错案全面展开,为刘少奇、瞿秋白、习仲勋等中共高级领导人恢复了名誉,为全国各地各部门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一些重大事件作了平反决定。在此基础上,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第五章主要内容是:处理地下党、肃反、肃托等建国前历史积案,由政法系统经办的一些冤假错案,“文革”重灾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革遗留问题处理”等,以及全国范围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完成情况。结语部分:分析了平反冤假错案与拨乱反正,实现历史转折的关系。中共在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过程中,对左倾路线有了更深刻认识,使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成为全党和全民的共识。

欧军明[5](2012)在《基于CIS战略的学校形象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自20世纪中后期出现后便一直影响着企业形象策划,经过不断的发展,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帮助企业形象策划赢取了巨大成功。企业进行产品市场开发、迎接市场竞争、让社会公众对企业产品产生认同感等方面都直接和企业形象息息相关。作为社会组织的学校,也同样面临着品牌形象的问题。近年来,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学校组织正在逐步打破计划经济时代教育体制的藩篱,直接面对社会化、市场化带来的校际竞争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之间显性资源条件伴随时代的发展将逐步趋于平衡,学校形象将成为社会公众对学校的整体感觉、对学校的印象和对学校客观发展作出主观判断综合评价的依据。因此,良好的学校形象成为学校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成为学校获得社会公众认可的重要依据,成为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尝试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将CIS理论应用于学校形象建设中,其中,理论方面表现为:在明确CIS理论、CIS定义、CIS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明确学校形象建设的含义和学校形象建设的构成因素,进而从学校形象建设与CIS的比较、学校形象建设导入CIS的必要性、学校CIS形象与功效、学校形象建设导入CIS战略现实意义等方面对学校导入CIS进行思考。分析了学校导入CIS进行形象建设的程序和导入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并对学校形象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实践方面表现为:文章重点以笔者实地调研学校的形象建设为案例,了解案例学校形象建设状况,并且对案例学校形象建设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其中,成功的经验和研究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对学校形象建设提供思路和相应的帮助。

万若冰[6](2012)在《广西首府南宁发展进程中的海洋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南宁地处近海,自古就与浩瀚的大海有着密切的接触。南宁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早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是桂西南和云贵地区的流通中心和主要物资集散地。在清末民国时的海洋开放大潮中,南宁顺势而动。新中国成立后,广西首府再次从桂林迁往南宁,海洋是广西首府迁移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后,建设西南出海大通道和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使南宁的发展与海洋快速结合起来,南宁迎来了发展的新局面。到“十二五”规划,海洋成为带动南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努力站在南宁发展的前沿,回溯自新中国成立后,南宁人如何认识海洋、利用海洋。在梳理南宁发展主脉络的同时,透视海洋与南宁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分析不同时期海洋对南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求揭示广西和南宁走向海洋的内在动力,为南宁当前实施依托海洋谋求发展提供学术关怀与现实关怀。文章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为文章的开篇部分,由三部分组成,系统地介绍了文章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研究现状,并对文章的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与界定。正文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在1992年之前的社会背景下,南宁没有认识到海洋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而使海洋无法成为经济交往的舞台。但在行政变更、对越援助和国家沿海开放的实施中,南宁的发展总与海洋有着或近或远,无法割舍的联系。客观上海洋推动了南宁经济的发展。第二部分,广西首府发展与海洋的快速结合。本部分从建设西南出海大通和广西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过程,反映海洋对南宁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每一阶段南宁为加快与海洋结合所采取的措施及不足之处。第三部分,主要从南宁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东盟的互动中,总结海洋对南宁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将随着南宁的不断开放、国际交往合作的频繁而不断加深。

丁叔,杨与肖[7](2011)在《钢铁五菱》文中研究说明五菱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是一个老字辈,从拖拉机到商用车,再到轿车,它顽强生存,不仅没有堙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反而开始茁壮成长。这是一段怎样的历程?让我们通过当事人口述向着事情的源头去慢慢探索,体会五菱过往中的不易与艰辛,体会老一辈五菱人在抉择面前的判断与割舍。丁叔,原名姜公望,清华大学1950级物理系毕业,华北大学26班学员。1964年从广西铁路局政治部调柳州拖拉机厂(柳州微型汽车厂前身)任副厂长、厂长。文化大革命以前,丁叔本着"自力更生、以厂养厂、不赚不赔、以杂养专"的十六字原则,带领职工在困难的环境中使濒临下马的动力机械厂成功转产拖拉机,并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八大拖拉机厂之一。改革开放后,又领导工厂完成了转产汽车的工作。丁叔可谓五菱事业的拓荒年和奠基者。2010年冬天,这位老人以一种平淡的语气向《汽车商业评论》讲述了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当本刊记者将口述历史成稿交由他审阅后,丁叔表示,当时根据记忆信口开河,现在看所整理的文字,里面与五菱历史这个主题无关的个人情况讲的太多,而讲五菱历史时又没有突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五菱精神这条贯穿始终的红线。他说:"既是要在你们这份在汽车行业颇有影响的《汽车商业评论》上刊登,讲的又是在汽车行业颇有影响的五菱的历史,我确实有点忐忑不安。"《汽车商业评论》对老人为读者、为五菱、为历史,也为自己良心负责任的精神满怀敬意,为使本次口述历史更为丰满,我们特意刊登了3篇不同历史时期丁叔所写的文章。尽管如此,关于五菱的创业史和发展史一定还有很多因为我们编辑不当而有缺陷之处,希望五菱前辈和相关人士能够原谅并提出意见。

农辉锋[8](2010)在《木棉村“四清”运动 ——集体化时代的国家与乡村社会》文中提出发生于1963年至1966年间的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运动,又叫“四清”运动)是一场前承“大跃进”运动后启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是中国当代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近年来历史学界主要是围绕着国家上层对“四清”运动的起源、过程、内容、经验教训、毛泽东与刘少奇的思想分歧以及历史评价等问题展开了多方位的探讨,而相反地对这项运动如何在乡村社会展开则较少研究。本文即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四清”运动在农村基层具体的实践,包括“四清”运动中代表国家权力的工作队在基层开展工作的逻辑、方式和手段,以及当时的村干部、村民和所谓的“四类分子”这些地方行动者的态度、遭遇及反应进行民族志考察。在本项研究中笔者以地处中越边境的木棉村为个案,着力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四清”运动在基层的运作逻辑。第一方面,作者简单交代了国家发动该运动的背景,主要是从上层视角来了解集体化时代国家是如何计划改造农村的。第二个方面,在“四清”运动中代表着国家权力的工作队是怎么样进入乡村的,他们在乡村是怎么样行使着国家的权力。第三个方面,“四清”运动中国家权力到达乡村以后乡村精英是怎么样应对的,他们各自有着怎么样的行动逻辑。第四方面,在“四清”运动中普通民众又是怎么样行使着运动中赋于他们的评价共同体内的干部和“四类分子”的权力。为此本文在行文上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含文章的第一、二章,主要是要理解第一个方面的话题。第二部分含文章的第三、四、五、六章,主要是要理解第二、三、四个方面的话题。文章首尾的绪论和结语则分别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研究的结论。文章以田野调查的访谈资料与木棉村保存完好的“四清”材料为基石,并通过对上述四个维度的考察,得出三方面的基本结论:一就村落的社会行动者而言。第一,在这场运动中几乎所有的村干部都检讨了自己的“四不清”问题,其中个别干部在这次村落共同体的权力重组中被踢出局,个别干部则借工作队的力量顺势上台。第二,在这场运动中普通群众在工作队的领导下获得了评议干部是非的权力,这实际上是国家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怨气的平台,也是让他们感受集体制度优越性的一种方式。第三,在运动中被打成政治贱民的“四类分子”首当其冲,村干部被指责的“政治不清”就是指他们与“四类分子”关系密切,我们从中看到制造阶级敌人是国家控制农村的重要方式。二就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而言。“四清”运动中国家权力到达村庄后,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面相。在运动中国家权力确实是得到了扩张,但同时国家权力也有被异化的一面。国家权力作为一种政治上的力量,它确实是有让人顺从的一面,运动中许多乡村干部慑于工作队的权威纷纷将自己“四不清”的行为供出来让群众批判,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的权威得到了扩张。但是国家权力作为一种力,它也象物理学上的力一样在作用于物体的同时也受到物体的反作用力,那些被踢出局的干部在强大的国家权力面前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但是没有办法并不意味着没有想法,当历史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他们就会顺势奋起反抗。三就历史经验教训而言。在“四清”运动中一些队干的正确观点与做法被批判,其导致的结果是农民生活困苦,并留下了很多后遗症,这给我们当今的启示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国家不宜过度干预农村的事务,应该让农民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由于本文是以参与观察和地方性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的民族志个案考察,因此文中所呈现出的田野材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相关结论不可避免地带有其地方特殊性。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自己的研究发现能够为更好地理解集体化时代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这一普遍性的重要问题提供启发。

万力[9](2005)在《成都机车车辆厂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论文是以中国南车集团成都机车车辆厂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的企业战略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运输服务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客运要求安全快速,舒适,货运要求快捷、方便、专业化运输。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公路、航空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运输市场的竞争局面,打破了多年的铁路运输垄断,使铁路运输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有人认为铁路已是“夕阳工业”了。但是,铁路行业为了生存和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断提高机车车辆的运行速度,提高运输效率。在客运方面,突出了高速、快速为重点;在货运方面,突出了快捷、重载为重点。实施了五次全国铁路大面积提速,扭转了铁路运输的被动局面。随着机车运行速度的提高,为我国机车车辆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商机和发展机遇。由于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抢占中国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市场必将成为国内外厂商竞争的热点。 在这种背景下,论文首先提出了该企业由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而引发的企业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简要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现实意义,运用战略管理的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证。在外部环境分析中,运用PEST分析法对企业的总体环境进行了分析,运用波特的五种竞争作用力对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结构强度做了详细的分析,对企业主导产品机车车辆大修及机车电机制造的市场需求做了定性和定量的预测分析。在内部条件分析中,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营销能力、产品竞争力、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及组织效能等进行了剖析,运用竞争优势分析法等对企业的核心能力及竞争优势进行了战略分析。论文在分析中,客观评述了行业的竞争强度,归纳分析了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提出了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机遇与威胁,企业内部条件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并对企业既有的经营领域和可能涉足的经营领域进行了界定,确定了企业的战略目标。论文还分析了影响企业战略选择的因素,并应用SWOT分析法和SPACE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的分析,做出可供企业备选的战略类型,提出了总体战略备选方案,进而确定了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论文还对战略实施问题做了探讨,特别是如何构建有利于战略实施的良好环境做了分析,作为企业决策者的重要参考依据。

王培县[10](2005)在《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分析了珠三角和广西经济梯度的现状及其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独有有利条件,从现实和理论两方面分析了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必要性。然后,论文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内外经验。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5种模式。这五种模式地设计分别基于市场经济的微观层面——企业、中观层面——产业、宏观层面——不同区域等角度。根据生产要素的流动及其效应提出了“要素注入式:直接投资”;将企业管理学的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结合提出了“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和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根据国际上产业转移的传统模式提出了新“雁行模式”;根据新产业布局的理论提出了“产业集群转移模式”。针对五种模式的实施,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建议的提出遵循了以下原则:第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二,区域之间协同发展的原则;第三,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原则;第四,因地制宜的原则。五种模式地实施应该因地制宜,与政府政策实施相结合。

二、柳州铁路局50年的辉煌历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柳州铁路局50年的辉煌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2)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铁客运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高速铁路客运发展概况
        1.1.2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概况
        1.1.3 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研究框架
    1.3 研究目的
2 国内外铁路旅客运输行业发展综述
    2.1 国内铁路旅客运输行业发展概况
    2.2 国外铁路旅客运输行业发展概况
    2.3 国外铁路客运行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3 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营销环境分析
    3.1 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自身优劣势分析
    3.2 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市场环境分析
        3.2.1 影响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需求的主要因素
        3.2.2 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面临的机遇
        3.2.3 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面临的挑战
4 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目标市场细分与定位
    4.1 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市场细分
        4.1.1 客运市场的细分原则
        4.1.2 客运需求的一般特性
        4.1.3 高速铁路客运市场细分
    4.2 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目标市场选择
    4.3 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目标市场定位
5 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5.1 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产品策略
        5.1.1 高速铁路客运产品开发策略
        5.1.2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满意策略
        5.1.3 高速铁路客运产品品牌策略
    5.2 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价格策略
        5.2.1 上浮定价策略
        5.2.2 折扣定价策略
        5.2.3 差别定价策略
    5.3 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渠道策略
        5.3.1 加强高铁售票组织
        5.3.2 积极宣传网络售票
        5.3.3 加大高铁售票管理
        5.3.4 客票销售立体化
        5.3.5 客票销售多样化
    5.4 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促销策略
        5.4.1 全员营销理念
        5.4.2 加大宣传力度
        5.4.3 优化公共关系
6 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市场营销保障措施
    6.1 解放营销管理理念
    6.2 加快铁路体制改革
    6.3 完善选拔考核机制
    6.4 建立高铁客运营销新机制
    6.5 完善铁路旅客服务综合信息系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职院校校史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建设校史馆的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建设校史馆的基本现状
三、高职院校建设校史馆的主要步骤
四、我校建设校史馆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 建设基本情况
    (二) 主要工作举措
    (三) 今后改进方向
五、结束语

(4)胡耀邦与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研究的三个阶段
        (二) 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研究中的重点专题
        (三) 目前研究中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共历史上的冤假错案及纠正机制
    一、中共建政前的冤假错案及纠正机制
        (一) 中共建政前的冤假错案
        (二) 中共建政前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二、建国前十七年的冤假错案概述
        (一) 中共建政初期的冤假错案问题
        (二) 1960年代初期的纠错工作和“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概述
        (一)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冤假错案
        (二) “文化大革命”中后期的落实干部政策工作
第二章 从落实干部政策到平反冤假错案
    一、落实干部政策工作面临的政治形势
        (一) 落实干部政策工作陷入“两难”境地
        (二) “两个凡是”的提出及影响
        (三) 老干部的复出与拨乱反正中坚力量的形成
    二、胡耀邦出任中组部部长
    三、从落实干部政策转向平反冤假错案
第三章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序曲(1977-1978)
    一、中组部拨乱反正的初步实现
        (一) 召开整风会议,整顿组织部门
        (二) 建立健全平反冤假错案的组织机构
        (三) 召开疑难案例座谈会
        (四) 创办《组工通讯》
        (五) 与时俱进地调整审干政策
    二、全党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一) 中央党校的“三次路线斗争”讨论
        (二) 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三、平反冤假错案的起步
        (一) “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的平反
        (二) “彭黄张周”冤案的初步平反
        (三) 复查“四清”运动中的冤案
        (四) “恶攻”案件的初步处理
        (五) 内蒙三大冤案的平反
        (六) 知识分子冤假错案的初步平反
        (七) 为右派分子摘帽、改正
    四、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突破口
        (一) 平反冤假错案成为中央工作会议的重要主题
        (二) 天安门事件的平反及舆论宣传
        (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
第四章 平反冤假错案的全面展开(1979-1982)
    一、奠定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础的两件大事
        (一) 进行“两案”审判
        (二) 通过《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二、中共高级领导人的平反
        (一) 为刘少奇冤案平反
        (二) 为瞿秋白恢复名誉
        (三) 为“彭罗陆杨”反党集团平反
        (四) 为习仲勋所涉一系列冤案平反
    三、全国各地、各部门重大事件的平反
        (一) 为中组部冤案平反
        (二) 为文艺界冤案平反
        (三) 解决“一月夺权”的问题
        (四) 为部分民族地区冤假错案平反
        (五) 为潘汉年冤案平反
    四、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
第五章 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完成(1983-1987)
    一、从平反冤假错案到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二、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处理
        (一) 处理地下党历史遗留问题
        (二) 解决肃反、肃托的历史遗留问题
        (三) 全面复查纠正政法系统经办的冤假错案
        (四) 广西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工作
    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基本完成
结语
参考文献

(5)基于CIS战略的学校形象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来源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CIS 应用与学校形象建设的内涵
    2.1 CIS 定义与构成
        2.1.1 CIS 定义
        2.1.2 CIS 构成要素
    2.2 CIS 的缘起与发展
    2.3 学校形象建设的含义
    2.4 学校形象建设的构成要素
第三章 CIS 导入学校形象建设的思考
    3.1 CIS 与学校形象建设比较
    3.2 CIS 在学校形象建设中的必要性
        3.2.1 教育环境的需要
        3.2.2 创建品牌效应
    3.3 学校 CIS 形象与功效
        3.3.1 学校外在形象
        3.3.2 学校内在形象
        3.3.3 学校 CIS 功效
    3.4 学校导入 CIS 进行形象建设的战略现实意义
第四章 应用 CIS 进行学校形象设计与塑造个案分析
    4.1 学校形象设计
        4.1.1 形象设计原则
        4.1.2 形象目标设计
    4.2 学校形象塑造
        4.2.1 学校理念识别(MI)
        4.2.2 学校行为识别((BI)
        4.2.3 学校视觉识别((VI)
    4.3 学校形象建设个案分析
        4.3.1 学校形象建设现状调查基本情况
        4.3.2 学校形象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第五章 学校形象建设中 CIS 导入的程序与策略
    5.1 学校导入 CIS 的一般程序
        5.1.1 建立学校形象建设工作组
        5.1.2 建立学校形象建设执行组
        5.1.3 学校形象建设测评
    5.2 学校导入 CIS 存在的误区
    5.3 学校导入 CIS 进行形象建设的策略
        5.3.1 学校理念识别(MI)导入
        5.3.2 学校行为识别(BI)导入
        5.3.3 学校视觉识别(VI)导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公开发表论文和主持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后记

(6)广西首府南宁发展进程中的海洋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 选题缘由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和相关概念界定
        1.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
一、广西首府发展与海洋的逐步结合
    (一) 广西地区行政变更对南宁发展的影响
        1. 解放前南宁发展与海洋的联系
        2. 解放后固海边防成为定首府于南宁的主要因素
        3. 北部湾地区的行政变更缩短了南宁与海洋的距离
    (二) 对越援助成为推动南宁走向海洋的重要因素
        1. 对越援助的背景
        2. 南宁在对越援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 “海上胡志明小道”的开通让南宁与海洋联系起来
    (三) 国家沿海开放加快南宁发展与海洋的结合
        1. 国家沿海开放的形势与广西沿海的开放
        2. 南宁为扩大开放所采取的措施
        3. 南宁与海洋的有限结合
    (四) 逐步结合的历史解读
        1. 逐步与海洋结合阶段所取得的历史成绩
        2. 南宁与海洋逐步结合中的历史局限性分析
二、广西首府发展与海洋的快速结合
    (一) 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促进南宁发展与海洋的结合
        1. 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的背景
        2. 打造西南出海大通道枢纽城市南宁
    (二) 广西开放带动战略时期的南宁
        1. 广西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背景
        2. 开放带动战略的主要内容
        3.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为南宁创造的发展机遇
    (三) 开放带动战略推动南宁的发展
        1. 开放带动战略中的南宁
        2. 开放带动战略推动南宁发展与海洋的结合
    (四) 快速结合的历史透视
        1、快速结合所取得的成就
        2、存在的不足
三、广西首府发展与海洋的紧密结合
    (一) 南宁发展与海洋紧密结合的历史机遇
        1. 国际国内的竞争力迫使南宁走向海洋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增加了海洋对南宁经济的贡献力
        3.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让海洋成为南宁增长新的依托
    (二) 南宁与海洋紧密结合的历史进程与举措
        1. 充分利用中国东盟会的平台作用,携手沿海城市共同走向东盟
        2. 加快与沿海城市的交通体系建设
        3. 依托海洋,带动南宁制造业的发展
        4. 依托海洋开放,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 南宁与海洋紧密结合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1. 海洋促进南宁经济的发展
        2. 海洋促进南宁文化发展
        3. 构筑国际区域合作新高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木棉村“四清”运动 ——集体化时代的国家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发现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资料
    六、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 国家视角下的“四清”运动
    第一章 中国的政治运动
        第一节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危机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革命
        第三节 革命的另类路径——政治运动
    第二章 政治中枢策动“四清”运动始末
        第一节 运动的起因
        第二节 运动发起的过程
        第三节 运动的指导文件
第二部分 村落视野下的“四清”运动
    第三章 中越边境上的木棉村
        第一节 区域概貌
        第二节 区域简史
        第三节 “四清”时期的木棉村
    第四章 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及其运作形态
        第一节 “毛主席派来的干部”: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
        第二节 “先抓权”:国家权力在政治领域的运作
        第三节 “后抓钱”:国家权力在生产领域的运作
    第五章 国家权力下沉与乡村精英的应对
        第一节 顺从国家权力:无奈的生产队干部
        第二节 有限反抗国家权力:黯然下台的大队干部
        第三节 借用国家权力:顺势上台的干部
    第六章 国家权力的“运”与普罗大众的“动”
        第一节 “面对面”揭发“四不清”:表演与泄怨
        第二节 深挖“走资本主义当权派”:异类与越轨者
        第三节 炮制“四类分子”:历史漩涡中的替罪羊
结语
    一、国家权力的扩张与异化:集体化时代的国家与乡村社会
    二、自主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回音
参考文献
附录一:梁华民检讨书(一)
附录二:梁华民检讨书(二)
附录三: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张华龙的错误事实报告
附录四: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张启生的错误事实报告
附录五:阮加生交待书
附录六:许山交待书
附录七:韦东平检讨书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项目
致谢

(9)成都机车车辆厂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成都机车车辆厂战略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现实意义
    1.3 论文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2章 外部环境分析
    2.1 总体环境分析
        2.1.1 政策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技术环境
        2.1.4 社会环境
    2.2 行业环境分析
        2.2.1 我国机车车辆工业的总体概述
        2.2.2 消费者——铁路运输行业的概况
        2.2.3 铁路运输系统全面调整和生产力布局战略定向
        2.2.4 实现我国铁路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及目标
    2.3 行业与竞争环境分析
        2.3.1 买方(消费者)对行业内企业的影响
        2.3.2 供应方对行业内企业的影响
        2.3.3 替代品威胁
        2.3.4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2.3.5 行业内企业的竞争
第3章 内部条件分析
    3.1 企业历史沿革及概况
    3.2 财物状况分析
        3.2.1 收益性指标
        3.2.2 安全性指标
        3.2.3 流动性指标
        3.2.4 成长性指标
        3.2.5 生产性指标
    3.3 营销能力分析
        3.3.1 营销对象
        3.3.2 组织机构
        3.3.3 营销理念及方式
        3.3.4 各种因素分析
    3.4 现有产品竞争力分析
        3.4.1 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
        3.4.2 产品——市场发展分析
    3.5 人力资源分析
        3.5.1 人力资源构成
        3.5.2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3.6 组织结构分析
    3.7 生产运作分析
        3.7.1 生产沿革及存在的问题
        3.7.2 生产工艺流程再造现状
    3.8 企业文化分析
        3.8.1 成都机车车辆厂企业文化现状
第4章 核心竞争优势分析
    4.1 关于核心竞争力
    4.2 核心能力分析确认标准
    4.3 核心能力及竞争优势分析
        4.3.1 企业竞争优势归类
    4.4 企业的SWOT分析
        4.4.1 优势
        4.4.2 劣势
        4.4.3 机遇
        4.4.4 挑战
    4.5 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分析
第5章 战略制订
    5.1 经营领域的界定
    5.2 战略目标的确定
    5.3 SWOT战略分析
    5.4 企业战略地位评价及战略态势
    5.5 战略方案选择
        5.5.1 战略选择的思路
        5.5.2 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5.5.3 企业总体发展战略选择及评价
    5.6 职能级战略的制定
        5.6.1 技术创新战略
        5.6.2 管理创新战略
        5.6.3 营销战略
        5.6.4 人力资源战略
        5.6.5 推行精益生产(JIT)管理战略
        5.6.6 建立工厂快速反应的物流平台
        5.6.7 财务战略
第6章 战略实施
    6.1 把握战略实施的基本要求
    6.2 创建适宜战略实施的环境
        6.2.1 构建与战略相匹配的组织结构
        6.2.2 培育有利于战略实施的企业文化
        6.2.3 配置支持战略实施的企业资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及研究现状
        1.2.1 产业转移的涵义
        1.2.2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的简单回顾
        1.2.3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1.3.1 写作思路
        1.3.2 论文的内容框架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2.1 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2.1.2 工业生产生命周期循环阶段与经济梯度推移的客观必然
        2.1.3 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
    2.2 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现实必要性
        2.2.1 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2.2 实现广西工业化任务的需要
    2.3 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独有的区位优势和其他有利条件
        2.3.1 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独特区位优势
        2.3.2 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其他有利条件
    2.4 经济发展差距为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2.4.1 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差异分析
        2.4.2 广西与珠三角工业发展水平梯度差比较分析
        2.4.3 广西与珠三角机电、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梯度差巨大
        2.4.4 经济梯度势能差产生了互补耦合点
3.国内外承接产业转移的成功例子分析及其经验借鉴
    3.1 日本和亚洲“四小”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的崛起经验
        3.1.1 发达国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崛起的经验——以日本为例
        3.1.2 亚洲“四小”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的崛起经验
    3.2 珠三角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启示
        3.2.1 珠三角经济奇迹
        3.2.2 珠三角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历程
        3.2.3 珠三角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启示
    3.3 承接产业转移的“雁行模式”利弊分析
        3.3.1 “雁行模式”的绩效分析
        3.3.2 “雁行模式”的缺陷
4.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与实施途径
    4.1 要素注入式:直接投资
        4.1.1 直接投资是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
        4.1.2 广西选择和推动直接投资模式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必要性与条件
        4.1.3 广西选择和推动直接投资模式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实施方法
    4.2 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
        4.2.1 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在产业转移中的作用
        4.2.2 广西与珠三角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的实现途径
        4.2.3 广西选择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建议
    4.3 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
        4.3.1 关于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
        4.3.2 广西运用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设想
        4.3.3 对广西运用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建议
    4.4 新雁行模式
        4.4.1 新雁行模式的涵义与构建
        4.4.2 新雁行模式的效应分析
        4.4.3 广西在新雁行模式中能够承接的产业
    4.5 产业的集群转移模式
        4.5.1 产业集群与集群转移现象及其效应分析
        4.5.2 广西选择产业集群转移模式承接珠三角产业的可行性和基础条件
        4.5.3 广西以集群转移模式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实施途径
5.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5.1 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
        5.1.1 体制锁定效应
        5.1.2 政策、技术的进步弱化了某些区位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制约作用
        5.1.3 创业环境因素造成的企业成本上升限制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5.2 充分发挥“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协调功能
        5.2.1 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关键在广东
        5.2.2 发挥“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合作协议及其组织”的协调功能
        5.2.3 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下,积极探讨协议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协调机制
    5.3 发挥广西各级政府的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5.3.1 规范政策法规
        5.3.2 发挥政府作用 营造良好的环境
    5.4 制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5.4.1 加强可持续发展规划
        5.4.2 监督监管
    5.5 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必须做到因地制宜
        5.5.1 承接产业转移模式要多样化
        5.5.2 因地制宜地选择承接模式
6.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柳州铁路局50年的辉煌历程(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2]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铁客运营销策略研究[D]. 王若男.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7)
  • [3]高职院校校史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徐怀虎,万丹. 现代职业教育, 2018(30)
  • [4]胡耀邦与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研究[D]. 高天鼎. 中共中央党校, 2015(03)
  • [5]基于CIS战略的学校形象建设研究[D]. 欧军明. 广西师范学院, 2012(09)
  • [6]广西首府南宁发展进程中的海洋因素研究[D]. 万若冰.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
  • [7]钢铁五菱[J]. 丁叔,杨与肖. 汽车商业评论, 2011(05)
  • [8]木棉村“四清”运动 ——集体化时代的国家与乡村社会[D]. 农辉锋. 上海大学, 2010(03)
  • [9]成都机车车辆厂战略研究[D]. 万力.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4)
  • [10]广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 王培县. 广西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柳州铁路局50年光辉历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