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成分对中厚钢板冷弯性能的影响

化学成分对中厚钢板冷弯性能的影响

一、化学成分对中厚钢板冷弯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宏亮[1](2021)在《DH36高强度船板钢全流程工艺优化和腐蚀防护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造船业迅速发展,对高端船板钢的需求与日俱增,船舶的大型化、高速化对船舶结构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同时具有高强度、良好低温冲击韧性、焊接性能以及防腐蚀性能的船体用结构钢。本文针对国内某企业DH36高强度船板钢出口检测时冲击性能达不到船级社标准,部分炉次的常温冲击功从89.5-209J之间波动,其他力学性能也不稳定的实际生产问题,结合团队前期对DH36力学性能与其中元素波动的数学模型的研究,在对钢坯内在质量和微观、宏观缺陷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冶金物理化学原理和金属学方法对冶金全流程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在满足国标的情况下对DH36化学成分、炼钢工艺、热轧工艺进行了全流程优化,获得了工艺稳定、性能优良的DH36产品;在低S、P含量(0.018-0.020%)范围对DH36船板钢的防海水腐蚀机理及超疏水锌镍合金镀层进行了研究,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金相及夹杂物分析、断口分析、扫描电镜等方法,结合生产工艺,分析了 DH36高强度船板钢冲击性能不合及大幅波动的原因,发现钢中夹杂物特别是硫化物夹杂是引起内部缺陷的主要诱因之一。在钢板中心产生的宽大贝氏体、马氏体、珠光体带状组织中发现C、Mn元素的富集、成分偏析产生的心部异常组织及条状MnS、氮化物等夹杂,它们与钢基体的界面成为裂纹源,在轧后冷却或矫直过程张应力作用下使钢板内部产生裂纹。结合本研究团队前期对大数据下得到的DH36中S、P和常规元素与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的数学模型,确定了高性能的DH36必须在LF精炼中将S含量脱到极低,而全流程P控制在0.018-0.020%,可以获得冲击韧性的极大值,并可大幅度降低C、Si、Mn、Al等元素的波动对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改善炼钢工艺后得到的S含量0.0030-0.0060%的钢坯的研究发现,硫化锰的析出温度及硫化物、氮化物等夹杂物大小对冲击性能有较大影响,即使是尺寸较小的硫化锰夹杂也影响钢板内部组织的连续性,裂纹源容易在夹杂物的位置产生,在受外力冲击时微裂纹的扩大使钢的冲击性能降低。MnS在奥氏体固相区析出,S含量越低,MnS在奥氏体区析出温度越低,尺寸越小;研究发现高性能DH36化学成分优化原则为:低C、中Mn,Nb、V微合金化,控制Al、V含量在低限,控制超低含量的S及0.018-0.020%的P;连铸优化后的参数为:拉速0.95m/min、比水量0.5L/kg、过热度25℃。通过转炉、LF精炼及连铸全流程参数优化后,得到的DH36铸坯中心偏析明显降低、钢板带状组织所产生的裂纹消失,冲击性能和焊接性能显着提高,波动范围大大减小。(2)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测试了炼钢流程优化后获得的性能优良的DH36高强度船板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对不同变形量及变形温度条件下单道次轧制后奥氏体再结晶百分比进行了测定,结合控轧控冷,得到的最佳终轧温度为800-820℃、冷却速度为5-7℃/s、终冷温度为690-710℃,钢板低温冲击韧性稳定提高,不仅达到了船级社标准,而且-40℃和-60℃的低温韧性远高于标准值。厚度30mm的DH36船板钢,在焊接热输入分别为15kJ/cm和50kJ/cm情况下,探伤结果都为1级,焊缝对接接头拉伸、弯曲冲击性能以及硬度试验通过了船舶材料验证要求,解决了焊接性能不稳定的问题。(3)根据离子-分子共存理论(IMCT)建立了转炉冶炼DH36船板钢CaO-SiO2-MgO-FeO-Fe2O3-MnO-Al2O3-P2O5-TiO2 九元渣系与钢液间磷分配比LP预报模型,在生产企业获取转炉冶炼DH36船板钢冶炼末期渣-钢成分的实际生产数据,验证了磷分配比预测模型用于冶炼DH36在控制磷含量的准确性。利用热力学理论证实了脱磷模型中关键参数NFtO的表征方程必须用“全氧法”,生产现场取得的数据也证实了理论表征方程的准确性,有力支撑了氧化脱磷模型的实施。由热力学模型得到的[%P]与lgLP,measured的关系,获取[%P]在0.018-0.020浓度区间所对应的DH36在转炉冶炼末期的1gLP为3.86-4.07,冶炼温度为T=1617-1634℃,相对应的终点渣的特性及成分范围为:二元碱度R2=2.5-3.5,(%MgO)=8-11.6,(%FeO)=11.9-13.8,(%Fe2O3)、(%MnO)、(%Al2O3)的成分对P的分配比影响不大。研究还发现渣中(%TiO2)含量小于1.0%时对lgLP影响不大,但在1.0-1.3%时,lg LP波动较大,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利用IMCT理论建立了 DH36船板钢LF炉SiO2-Al2O3-CaO-MgO-MnO-TiO2-FeO七元渣系精炼脱硫的热力学模型,用30组工业数据验证表明,理论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良好。研究发现,LS,Mgs对硫总分配比Ls的贡献很少,可以忽略不计;渣中MnO、TiO2含量以及精炼温度对硫分配比的影响不大。对硫的分配比影响最大的是炉渣碱度和钢液中氧含量[%O](或炉渣中(%FeO)含量),当炉渣碱度由2增加到6时,硫的分配比增加10倍;钢液中氧含量低于50ppm或精炼渣中(%FeO)<1时,硫分配比急剧增加。(4)模拟海水成分对所冶炼的低S、控P的DH36船板钢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电化学极化曲线和阻抗谱(EIS)的结果表明,P含量控制在0.018-0.020%、S 含量分别为 0.0030%、0.0050%和 0.0060%的钢中,更低的0.0030%硫的DH36钢的耐蚀性最好,扫描电镜对试样的腐蚀形貌分析表明,钢表面为均匀腐蚀,引起腐蚀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低硫状态下形成的少量的MnS夹杂与周围铁基体形成的腐蚀微电池引起的,说明低S船板钢依然不能阻止海水的侵蚀,这就需要对船板钢的防腐方法进一步研究。(5)利用电化学沉积方法制备的锌镍合金镀层对DH36船板钢的腐蚀保护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发现在-0.8V和-1.0V较低电位下沉积,析出电势较高的镍离子优先析出,锌镍电沉积过程属于正常共沉积,沉积速度较慢,锌镍沉积层无法覆盖整个表面;在-1.2V较高电位沉积时,标准电极电势较低的锌快速析出,镍的沉积受到抑制,形成Zn(OH)2胶体膜,产生速度较快的异常共沉积,并形成致密的锌镍合金镀层,使得DH36的耐蚀性大幅提高;但在大于-1.4V更高电位下沉积时,也属于异常共沉积,形成较大沉积颗粒及较大孔洞,使得镀层的耐蚀性下降。(6)为了获得超级耐蚀船板钢,利用电沉积方法在DH36船板钢表面制备了微纳米结构的超疏水锌镍合金镀层,研究了电化学沉积时间对沉积层形貌、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和润湿性的影响。经PFTEOS改性处理,发现沉积时间为3000s时,DH36表面形成了微纳米分层结构的锌镍合金镀层,其润湿性能从超亲水转变为超疏水,静态水接触角超过160°。在3.5%NaCl溶液中的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超疏水锌镍合金镀层的耐蚀性相比于没有涂层的0.0030%低硫DH36船板钢提高32倍左右。这个研究为未来系统解决高端船板在海水中腐蚀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周松波,胡锋,吴亚杰,万响亮,吴开明,谢兴[2](2020)在《奥氏体组织对低碳中锰钢冷弯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冷弯直径0~60 mm,弯曲角度180°,研究了20 mm厚度低碳中锰钢的冷弯性能,冷弯后外表均无可见裂纹,判定合格。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X射线衍射仪等手段分析了显微组织,尤其是奥氏体组织在冷弯过程中对冷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弯前显微组织由板条马氏体和奥氏体组成,其中原始奥氏体晶界明显;冷弯直径为0 mm变形后,样品弧顶部分奥氏体的体积分数由12.3%降至1.1%,维氏硬度由295HV1增至364HV1,晶粒尺寸由4.07μm增至4.30μm。主要原因是在冷弯过程在中奥氏体组织发生塑性变形,奥氏体晶界变形消失,沿冷弯方向呈拉伸带状组织形貌,冷弯形变时奥氏体发生TRIP效应显着。

吴耀华[3](2020)在《中美建筑钢结构钢材性能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详尽梳理和对比了中美建筑钢结构标准中常用钢材产品的性能,包括国标Q235~Q460钢、美标ASTM A36(M)、ASTM A572(M)钢、耐候结构钢及铸钢在化学成分、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冲击韧性、断后伸长率和冷弯性能等方面的性能指标及试验方法的异同。分析发现:国标对钢材化学成分的规定更详细,可焊接性能较好;国标中常用的碳素钢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的力学性能随钢板厚度的增加而递减,相应的美标钢材力学性能则保持不变;国标Q235、Q235GJ钢的抗拉强度比同级别的美标A36钢材低6%以上;板厚不大于40 mm的国标Q355钢材及板厚不大于50 mm的国标Q345GJ钢的力学性能均高于美标的A572 GR50钢;板厚不大于40 mm的国标Q390钢材及板厚不大于100 mm的国标Q390GJ钢的力学性能均不低于美标的A572 GR55钢;国标Q420、Q420GJ和Q460、Q460GJ钢材的力学性能均不低于美标相应级别的A572 GR60钢和A572 GR65钢;中美标准中耐候钢的耐候性指数均大于6.0,但化学成分的规定不同,国标耐候钢的牌号更多、强度覆盖范围更大,厚度不大于40 mm的国标耐候钢力学性能不低于相应级别的美标钢材;国标的铸钢牌号更多,强度级别的覆盖范围更大;铸钢试件的力学性能采样标准试块不同,美标的标准试块厚度更大。

马红宝[4](2020)在《中厚耐磨钢板马氏体/奥氏体复相组织调控》文中提出近年来钢铁研究总院对含Ti耐磨钢的研发,采用淬火+回火的热处理工艺获得马氏体基耐磨钢,提高了钢的耐磨性,但韧塑性也有所降低。钢中的奥氏体相在摩擦磨损时TRIP效应使得表面硬度及形变硬化层厚度增大进而提高钢的耐磨性。针对含Ti耐磨钢的优缺点和钢中奥氏体相的作用,提出一种含有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复相组织(M/A)的耐磨钢的设计方法,满足所需耐磨性的同时兼具良好的韧塑性。Q-P工艺因获得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复相组织而使钢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本文制备了不同锰、钛含量的新型中锰硅合金化中厚钢板,通过空冷淬火配分(Q-P)工艺获得组织结构为马氏体/奥氏体的复相耐磨钢。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利用扫描电镜、背散射电子衍射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对微观组织、力学性能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中锰硅合金化钢在模拟中厚板空冷冷速条件下冷却到室温,可获得不少于5%的较高体积分数残余奥氏体,推测在冷却过程中随着奥氏体到马氏体相变的进行,发生碳原子从已转变的马氏体到未转变的奥氏体的动态配分,导致奥氏体稳定性逐渐提高,从而提高了最终残余奥氏体量。淬火温度通过影响初生马氏体量进而影响最终室温奥氏体量,残余奥氏体含量随淬火温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高残余奥氏体量的体积分数达到10.66%。残余奥氏体量与残余奥氏体量中的碳含量成正比关系,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的体积分数最高能达到1.33%。经过空冷Q-P处理后,不含Ti的低碳Si-Mn系钢的抗拉强度可达1400MPa,对应的延伸率为16%。而含Ti的低碳Si-Mn系钢的抗拉强度1500MPa,对应的延伸率为15%。含Ti的试验钢强度高于不含Ti的试验钢,塑性基本和不含Ti的试验钢持平,由于Ti元素细晶强化的作用,冲击韧性优于不含Ti试验钢。

李德发[5](2020)在《Ti微合金化高强韧性马氏体耐磨钢开发及其应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未知领域的深入探索,耐磨钢服役工况也越来越复杂和严酷,对综合性能(如耐磨、焊接、疲劳、腐蚀、加工成型)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针对煤炭采运等复杂工况下对耐磨钢综合性能的需求,通过理论分析、成分设计、组织选择和工艺控制,研制了Ti微合金化马氏体耐磨钢。采用热模拟、实验室工艺实验、工业化试制、力学性能检测(拉伸、冲击、冷弯、疲劳、残余应力)、微观组织表征(高温共聚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透射电镜)、物相分析、应用性能研究(浸泡腐蚀实验、电化学测试、搅拌磨损实验、焊接实验、HIC实验)等方法,研究了Ti第二相析出及马氏体组织结构的控制方法,分析了Ti微合金化马氏体耐磨钢工业化生产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并提出关键控制要点,最终开发出“精细马氏体+纳米析出相”的高强韧性HB500耐磨钢,实现了工业化稳定生产,并深入研究了该钢的综合应用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研究了Ti微合金化耐磨钢加热过程中奥氏体晶粒长大趋势、控制轧制阶段的热变形行为、控制冷却和热处理阶段的相变行为,通过全流程工艺控制奥氏体晶粒尺寸、Ti的析出、微观组织和性能,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奥氏体晶粒尺寸随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函数关系分别为lnD=7.26-4982/T、D=4.32t0.21。Ti的C、N析出相在高温阶段稳定性好,能有效钉扎奥氏体晶界移动;奥氏体晶粒越细,越有利于相变形核和晶内二次形核,使马氏体组织更细。热变形提高了马氏体相变温度,同时降低了马氏体相变的临界冷却速度,有利于细化马氏体组织;奥氏体再结晶区轧制温度应控制在1000~1100℃,再结晶奥氏体晶粒得到充分细化并保持均匀,纳米尺寸的Ti第二相粒子在形变诱导作用下大量析出阻止再结晶晶粒粗化;未再结晶区变形温度较低时可获得具有大量畸变的奥氏体,有利于相变形核从而细化组织,奥氏体未再结晶温度应控制在880℃左右,终轧温度应控制在820℃~860℃。工艺实验研究表明DQ+RQ+T工艺是获得纳米级Ti的析出相和细化马氏体组织的最佳工艺途径,从而获得最佳的强韧性匹配。其次,以上述实验研究为基础,确定了Ti微合金化耐磨钢成分控制范围和核心工艺控制参数,并通过工业试制逐步解决了工业生产上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如铸坯裂纹、大颗粒TiN夹杂、回火脆性、残余应力、延迟裂纹等,形成了Ti微合金化耐磨钢工业生产关键工艺控制要点。工业化生产实践表明,Ti微合金化耐磨钢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匹配,且性能控制稳定,力学性能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组织和性能均匀性良好,8mm和30mm钢板平均有效晶粒尺寸分别为1.96μm和2.28μm,达到了细晶化效果;通过细化晶粒提高了低温韧性,疲劳性能优于普通Cr-Ni-Mo-Nb系耐磨钢;Ti的第二相析出达到纳米级,不会对冲击韧性和疲劳性能造成损害。最后,通过与普通Cr-Ni-Mo-Nb系马氏体耐磨钢对比,研究了Ti微合金化耐磨钢的耐腐蚀磨损性能和抗焊接裂纹性能。两种实验钢腐蚀与磨损交互作用分量占腐蚀磨损速率的比例分别为25.09%和40.18%,是导致腐蚀磨损的重要原因,较弱的腐蚀与磨损交互作用使Ti微合金化耐磨钢具有更好的耐腐蚀磨损性能。表层应变硬化改变了材料表面、晶界、晶粒内部状态是产生腐蚀与磨损交互作用的主要原因,而细化晶粒能减弱应变硬化,是提高耐腐蚀磨损性能的根本原因。Ti微合金化耐磨钢所采用的成分设计能避免CGHAZ区域产生异常组织而导致的组织脆化;Ti在高温阶段的未溶第二相能有效阻止焊接热循环过程中奥氏体晶粒粗化,从而细化CGHAZ组织降低粗晶脆化倾向;焊接热影响区HIC实验表明,Ti微合金化耐磨钢抗氢致裂纹能力更强,进一步佐证了细化晶粒对降低焊接裂纹敏感性的作用。本文所开发的Ti微合金化HB500耐磨钢已实现了低成本、高性能、稳定化生产,可满足多种复杂工况下耐磨钢应用性能需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麻浩曦[6](2020)在《耐候钢板材热弯曲成形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Q460高强耐候钢力学性能及物理本构关系的研究,探索温度、应变速率对钢金属流变特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和物理机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大规格厚壁钢板辊弯成型过程中中性层的偏移量模型,并对大规格厚壁耐候钢热态弯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了应用研究。通过对Q460钢在650℃~900℃温度区间进行热压缩试验,建立了金属流变的本构关系,通过对初步建立的本构方程的修正,得到了对于高温变形有一定参考价值的Q460NH高温本构方程。基于中厚板发生弯曲时,其总体积保持不变、应力中性层处切向应变增量为零等变形特征,利用应变增量中性层的概念,析了应变增量中性层的位置与应变增量中性层半径的计算式,并将应变增量中性层与应力中性层从概念和半径的计算公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对250mm*80mm*16mm,250mm*80mm*20mm,250mm*80mm*25mm规格的Q460板在900℃,800℃,700℃温度条件下的热态三点弯曲实验,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试验数据。最后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对250mm*80mm规格的Q460钢板进行不同厚度,不同温度下的有限元模拟。基于实验获得的不同温度下的材料参数构建材料模型,导入模拟实现对不同温度条件的模拟。利用数值模拟分析对所建立的计算公式进行验证,所得结果可为中厚板塑性弯曲变形及其板厚变薄规律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严毕玉,马华富[7](2020)在《Q355B钢板冷弯开裂原因分析及其改进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通过采用化学成分与金相组织检验等分析方法,对某厂生产的Q355B板材冷弯开裂的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基于生产试验提出了相应措施。结果表明:金相组织中存在较多细长的硫化物或大尺寸高级别的超宽氧化铝夹杂是此次Q355B板材冷弯开裂的主要原因,建议采用中期拉速在1.25m左右的180mm2端面坯料轧制。

杜利[8](2019)在《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构件畸变屈曲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不锈钢结构具有造型美观、力学性能稳定、耐腐蚀性好、易于维护和全寿命周期成本低等优点,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不锈钢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呈现显着的非线性,而开口截面冷弯薄壁不锈钢构件易发生局部、畸变等截面屈曲,因而此类构件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屈曲行为。目前,国内外针对此类构件的相关规范和研究尚未完善。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构件的畸变屈曲承载力进行研究,开展了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参数化分析,并基于直接强度法,给出了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构件畸变屈曲承载力计算公式。针对国产奥氏体S30408不锈钢材料,本文开展了6个平板区和6个转角区材料力学性能试验,获取了不锈钢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包括初始弹性模量、名义屈服强度、极限抗拉强度和应变硬化系数等。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转角区材料名义屈服强度比平板区材料强度提高约40%60%,而断后伸长率明显低于平板区材料;两阶段Ramberg-Osgood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不锈钢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但模型中应变硬化系数的取值尚需根据试验数据进行修正。基于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本文开展了8个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试件畸变屈曲承载力试验,揭示畸变屈曲波的发展过程,获取了试件的跨中竖向位移、加载点竖向位移、跨中侧向位移、支座转角、横向应变和纵向应变随荷载变化的关系曲线,从而得到试件的畸变屈曲荷载和极限承载力。承载力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试件的破坏模式均呈现畸变屈曲;承载力试验中揭示了试件受压翼缘畸变屈曲波的发展规律,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加载初期阶段、加载至荷载接近极限承载力的90%阶段、继续加载至荷载达到极限承载力阶段和承载力下降阶段;各试件荷载-跨中竖向位移曲线、荷载-加载点竖向位移曲线和荷载-支座转角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线弹性阶段、非线性阶段和破坏阶段;通过各试件极限承载力的对比可知:当其他截面参数固定时,截面厚度或者卷边宽度的增大均会导致试件承载力的提高;通过单个试件畸变屈曲荷载和极限承载力的对比可知:试件在发生畸变屈曲后,仍具有一定的屈曲后强度。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畸变屈曲承载力试验试件建立精细化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其受力性能开展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比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验证了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为便于后续大量地开展有限元参数化分析,对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的几何模型进行了合理地简化,获取运行速度更快且能够准确反映试验试件受力过程的简化分析模型。基于简化分析模型,对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构件畸变屈曲承载力开展了参数化分析,着重考察了构件的冷加工效应(残余应力、转角区强度、转角区外半经)、材料应变硬化系数、初始几何缺陷以及畸变屈曲长细比对受弯构件畸变屈曲承载力的影响规律,并为后续开展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构件畸变屈曲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分析结果表明:残余应力对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构件畸变屈曲承载力影响较小,而转角区强度提高对畸变屈曲承载力的增大作用不可忽略,且承载力增幅随着转角区外半径的增大而增大;材料应变硬化系数n取值不同时,同一截面尺寸的畸变屈曲承载力的变化幅度不大,表明材料应变硬化系数对畸变屈曲承载力的影响较小;对不同截面尺寸的试件,畸变屈曲承载力均随着初始几何缺陷幅值的增大而减小;畸变屈曲长细比与畸变屈曲承载力之间存在强相关性,随着畸变屈曲长细比的增大,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构件畸变屈曲承载力与边缘屈服弯矩的比值以及承载力与全截面塑性弯矩的比值均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采用有线条程序CUFSM对于弹性畸变屈曲临界应力开展了研究,通过分析各截面几何参数(截面高度、翼缘宽度、卷边宽度和截面厚度)及不同参数之间的耦合作用对弹性畸变屈曲临界应力的影响规律,拟合出了卷边C形截面受弯构件弹性畸变屈曲临界应力的简化计算公式;通过拟合公式计算结果和有线条程序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拟合公式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基于直接强度法,对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构件畸变屈曲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重点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美冷成型钢结构设计规范》中已有直接强度法公式计算结果偏于保守,不能准确地预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构件的畸变屈曲承载力;基于直接强度法,以全截面塑性弯矩作为基准承载力,拟合得到的畸变屈曲承载力公式计算精度较高;通过拟合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公式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构件的畸变屈曲承载力;由拟合公式在不同荷载组合条件下可靠指标β均大于规范的允许可靠指标[β]值可知,采用本文拟合的公式来预测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构件畸变屈曲承载力可以满足可靠度要求。最后,从工程设计人员的角度出发,采用拟合的弹性畸变屈曲临界应力计算公式和畸变屈曲承载力计算公式,对承载力试验试件的畸变屈曲承载力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此计算方法的准确性。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不需要借助有线条和有限元软件,而是根据截面几何尺寸和材料力学性能参数,直接由拟合公式计算得到构件的畸变屈曲承载力,为不锈钢结构的工程设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便于工程设计人员直接运用。本文的研究弥补了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构件畸变屈曲性能的试验研究和计算方法的不足,为《不锈钢结构技术规程》的后续修编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同领域相关设计和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以期推动不锈钢结构的发展和应用。

宋一,沈怡萍[9](2019)在《论电梯用钢板相关化学元素与冷加工关系》文中提出本文讨论了电梯工业用冷轧钢板非金属夹杂化学元素包括C、S、O、P及金相组织,对钢板冷弯试验、塑性、以及重要力学性能指标影响,诸元素的含量及存在状态对中薄钢板的冷弯性能有直接影响,具体讨论了不同杂质元素影响冷弯性能的方式是不同的,减少非金属夹杂含量,发展电梯优质钢板。对我国电梯工业,特别是高速电梯使用优质钢材创造有利条件。

刘立彪,张计谋,徐琛,刘丹,杨文志[10](2019)在《液化气体汽车罐车用钢XGQ420DR的研制》文中认为通过化学成分的合理设计,以及对炼钢、连铸、轧制及正火热处理工艺关键要点的摸索,采用先进的中厚板生产设备成功研制出6~30 mm厚度的液化气体汽车罐车用钢XGQ420DR。试验钢各项力学性能满足标准及相关技术要求:屈服强度富余量20~70 MPa、抗拉强度富余量30~40 MPa、延伸率≥20%、屈强比≤0.80;弯心直径为3a、冷弯至180°合格;-40℃平均夏比V型冲击功≥150 J、韧脆性转变温度≤-55℃;无塑性转变温度NDTT≤-50℃。XGQ420DR钢板主要以准多边形铁素体+弥散分布的珠光体组织为主,且组织均匀,晶粒度细小。

二、化学成分对中厚钢板冷弯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成分对中厚钢板冷弯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DH36高强度船板钢全流程工艺优化和腐蚀防护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船板钢
        2.1.1 船板钢特点与分类
        2.1.2 DH36高强度船板钢的技术要求
    2.2 船板钢缺陷及其研究
        2.2.1 中厚钢板中的常见缺陷
        2.2.2 中厚板缺陷产生原因分析
    2.3 船板钢的技术发展和研究现状
        2.3.1 船板钢的技术发展
        2.3.2 船板钢发展方向
        2.3.3 控轧控冷的研究
        2.3.4 国内外高强度船板钢的现状
        2.3.5 国内高强度船板钢存在的差距
    2.4 船板钢韧脆转变温度的研究
        2.4.1 船板钢的强韧化机制
        2.4.2 韧脆转变温度的影响因素
        2.4.3 合金元素的韧脆转变温度的影响
    2.5 DH36高强度船板钢耐蚀性评估与防护涂层的制备
        2.5.1 DH36高强度船板钢耐蚀性研究
        2.5.2 锌镍合金镀层防护工艺
        2.5.3 锌镍超疏水镀层防护工艺
    2.6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解剖分析
        3.2.2 炼钢和轧钢工艺优化设计及分析
        3.2.3 冲击性能检测及热模拟实验
        3.2.4 焊接性能试验
        3.2.5 耐蚀性评估
        3.2.6 锌镍合金镀层的制备与耐蚀性评估
        3.2.7 锌镍超疏水镀层制备与耐蚀性实验
4 DH36高强度船板钢冲击性能不合的宏观、微观机理分析
    4.1 DH36高强度船板冲击性能
    4.2 低倍分析
    4.3 断口分析
    4.4 金相及夹杂物分析
        4.4.1 非金属夹杂物评级
        4.4.2 金相及夹杂物分析
    4.5 夹杂物MnS析出热力学计算
        4.5.1 液相中MnS析出的热力学计算
        4.5.2 固液前沿液相中MnS析出的热力学计算
        4.5.3 固相中MnS析出的热力学计算
    4.6 微观缺陷分析
        4.6.1 异常组织的形成原因
        4.6.2 异常组织中夹杂物的形成机理
        4.6.3 异常组织中的裂纹源
        4.6.4 钢板中微裂纹形成的外部条件
    4.7 DH36冲击性能不合的综合分析及讨论
    4.8 本章小结
5 DH36船板钢脱磷、脱硫模型的建立
    5.1 基于IMCT的DH36船板钢转炉冶炼控磷的热力学计算
        5.1.1 炉渣氧化能力与L_P预报模型
        5.1.2 CaO-MgO-FeO-Fe_2O_3-MnO-Al_2O_3-SiO_2-TiO_2-P_2O_5渣系IMCT模型
        5.1.3 IMCT渣系Fe_tO质量作用浓度的表征方法
        5.1.4 基于IMCT的船板钢磷分配比预报模型验证
        5.1.5 温度对船板钢L_P的影响
        5.1.6 渣成分对船板钢L_P的影响
    5.2 DH36船板钢脱硫模型
        5.2.1 DH36炼钢LF脱硫热力学模型
        5.2.2 钢中氧、硫含量对活度系数的影响
        5.2.3 钢液氧含量对L_S的影响
        5.2.4 精炼温度对平衡常数及L_S的影响
        5.2.5 精炼渣成分对L_S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DH36高强度船板钢成分、炼钢工艺优化及对焊接性能影响
    6.1 DH36高强度船板钢的成分优化设计
        6.1.1 DH36高强度船板钢冲击性能回归分析
        6.1.2 DH36高强度船板钢的成分优化
    6.2 炼钢工艺的优化
        6.2.1 炼钢生产工艺优化
        6.2.2 连铸生产工艺优化
    6.3 工艺优化的DH36高强度船板钢焊接性能试验
    6.4 本章小结
7 DH36高强度船板钢控轧控冷工艺及对冲击性能影响
    7.1 DH36船板钢连续冷却转变及组织细化研究
        7.1.1 DH36静态CCT曲线测定
        7.1.2 变形量及变形温度对奥氏体再结晶的影响
    7.2 控轧控冷工艺对DH36船板钢冲击性能的影响
        7.2.1 终轧温度对冲击功的影响
        7.2.2 终冷温度对冲击功的影响
    7.3 DH36高强度船板钢控轧控冷试验
        7.3.1 轧制工艺设计
        7.3.2 冲击韧性检测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DH36船板钢耐蚀性研究及防护涂层制备
    8.1 DH36船板钢耐蚀性研究
        8.1.1 DH36船板钢极化性能研究
        8.1.2 DH36船板钢阻抗谱研究
        8.1.3 DH36船板钢盐水浸泡实验研究
    8.2 DH36船板钢锌镍合金电镀及耐蚀性研究
        8.2.1 锌镍合金层的微观形貌与成分分析
        8.2.2 锌镍合金层的耐蚀性分析
        8.2.3 锌镍合金层的耐蚀机理
    8.3 低硫DH36船板钢锌镍超疏水镀层及耐蚀性研究
        8.3.1 锌镍超疏水镀层的微观形貌与成分分析
        8.3.2 锌镍超疏水镀层的润湿性分析
        8.3.3 锌镍超疏水镀层的耐蚀性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创新点
    9.1 结论
    9.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奥氏体组织对低碳中锰钢冷弯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力学和冷弯性能
    2.2 显微组织
    2.3 残留奥氏体含量
    2.4 EBSD观察
3 讨论
4 结论

(3)中美建筑钢结构钢材性能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概述
2 常用钢材的化学成分对比
3 常用钢材力学性能对比
    3.1 国标Q235、Q235GJ与美标A36钢比较
    3.2 国标Q355、Q345GJ与美标GR50[345]钢比较
    3.3 国标Q390~Q460 (GJ)与美标A572 GR55[380]~GR65[450]钢比较
4 耐候钢比较分析
5 铸钢性能比较分析
6 钢材代换
7 结束语
Introduction
1 Ove rvie w
2 Comparison of che mical composition of commonly use d ste e ls
3 Comparison of me chanical prope rtie s of commonly use d ste e ls
    3.1 Comparison among GB Q235,Q235GJ and ASTM A36 steels
    3.2 Comparison among GB Q355,Q345GJ and ASTM GR50[345]steel
    3.3 Comparison betw een GB Q390-Q460(GJ) and ASTM A572GR55[380]-GR65[450]steel
4 Comparison analysis of we athe ring ste e l
5 Comparison of prope rtie s of cast ste e l
6 Ste e l re place me nt
7 Conclusions

(4)中厚耐磨钢板马氏体/奥氏体复相组织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耐磨钢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耐磨钢研究现状
        1.2.2 国内耐磨钢研究现状
    1.3. Q-P工艺研究现状和进展
        1.3.1 Q-P工艺概况
        1.3.2 Q-P工艺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
        1.3.3 Q-P钢中合金元素的作用
        1.3.4 力学机理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1.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成分设计与工艺
        2.1.1 成分设计
        2.1.2 冶炼锻造及轧制工艺
        2.1.3 空冷Q-P工艺
    2.2. 试验钢参数的确定
    2.3. 残余奥氏体含量测定及碳含量的计算
    2.4. 微观组织观察
    2.5. 力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冷却速度对高耐磨钢板组织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钢参数的确定
    3.3. 不同冷速下中厚耐磨钢板的微观组织结构
    3.4. 不同冷速对中厚耐磨钢板残余奥氏体的影响
        3.4.1 不同冷速与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关系
        3.4.2 试验钢中残余奥氏体的EBSD形貌
        3.4.3 试样钢中残余奥氏体的TEM形貌
    3.5. 小结
第四章 空冷淬火温度对Q-P耐磨钢板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热模拟工艺设计
        4.2.1 相变温度及CCT曲线的测定
        4.2.2 冷却速度设计依据
        4.2.3 热模拟工艺参数的选择
    4.3. 不同淬火温度对试验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 残余奥氏体含量的测定和碳含量的计算
        4.3.2 显微组织观察
        4.3.3 力学性能测试
    4.4. 小结
第五章 合金元素对Q-P耐磨钢板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Q-P耐磨钢板热模拟工艺设计
        5.2.1 试验钢临界温度的测定
        5.2.2 残余奥氏体含量的理论预测
        5.2.3 Q-P热处理工艺参数的设计
    5.3. Ti的添加对Q-P耐磨钢板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5.3.1 力学性能的测试
        5.3.2 残余奥氏体含量的测定和碳含量的计算
        5.3.3 显微组织观察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Ti微合金化高强韧性马氏体耐磨钢开发及其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耐磨钢的发展
        1.2.1 发展概述
        1.2.2 耐磨钢主要种类及研究现状
    1.3 磨损形式及磨损机理
        1.3.1 磨损的复杂性
        1.3.2 主要磨损形式及其作用机理
    1.4 复杂工况对耐磨钢性能的要求
        1.4.1 耐腐蚀性能
        1.4.2 焊接性能
        1.4.3 加工和成形性能
        1.4.4 力学性能
    1.5 低合金马氏体耐磨钢
        1.5.1 低合金马氏体耐磨钢生产现状
        1.5.2 合金元素的利用
        1.5.3 马氏体微观结构及控制工艺
        1.5.4 主要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HB500耐磨钢力学性能指标
        2.1.2 HB500耐磨钢组织与成分设计
        2.1.3 实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材料制备及工艺研究
        2.2.2 实验研究
        2.2.3 微观组织结构表征
        2.2.4 物相分析
        2.2.5 残余应力检测
        2.2.6 力学性能检测
第3章 TI微合金化耐磨钢相变规律及制造工艺研究
    3.1 奥氏体晶粒长大趋势及对组织转变的影响
        3.1.1 实验方案
        3.1.2 实验结果
        3.1.3 微合金化对奥氏体晶粒长大趋势的影响
        3.1.4 奥氏体晶粒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
    3.2 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规律
        3.2.1 实验方案
        3.2.2 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3.2.3 热变形对相变规律的影响
    3.3 热变形行为研究
        3.3.1 实验方案
        3.3.2 奥氏体再结晶区变形温度对再结晶晶粒尺寸的影响
        3.3.3 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变形对细化组织的影响
    3.4 轧后冷却和热处理工艺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4.1 实验方案
        3.4.2 实验钢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3.4.3 Ti在轧后冷却和热处理过程中的析出行为
        3.4.4 轧后冷却和热处理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3.4.5 含Ti实验钢强韧化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化试验及组织性能研究
    4.1 化学成分及工艺流程
        4.1.1 目标成分及控制范围
        4.1.2 工艺流程及控制要点
    4.2 典型问题及控制方法
        4.2.1 铸坯裂纹及TiN夹杂物控制
        4.2.2 回火脆性与残余应力控制
        4.2.3 马氏体钢延迟裂纹控制
    4.3 工业生产钢板组织与性能分析
        4.3.1 组织与性能稳定性分析
        4.3.2 组织与性能均匀性分析
        4.3.3 系列温度冲击韧性
        4.3.4 疲劳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TI微合金化耐磨钢的耐腐蚀磨损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方案
    5.3 实验材料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5.4 耐腐蚀性能
    5.5 耐磨损性能
    5.6 耐腐蚀磨损性能
        5.6.1 磨损对腐蚀的加速作用
        5.6.2 腐蚀对磨损的加速作用
        5.6.3 耐腐蚀磨损性能及腐蚀与磨损交互作用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TI微合金化耐磨钢焊接性能研究
    6.1 微合金元素对焊接热影响区脆性的影响
        6.1.1 实验方案
        6.1.2 实验结果
        6.1.3 分析与讨论
        6.1.4 小结
    6.2 焊接裂纹敏感性实验研究
        6.2.1 实验方案
        6.2.2 热影响区最高硬度及组织分析
        6.2.3 焊接热影响区HIC裂纹率
        6.2.4 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6)耐候钢板材热弯曲成形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耐候钢材料特点
    1.3 中性层偏移与弯曲减薄
    1.4 金属热变形行为的研究现状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耐候钢Q460中高温材料本构模型
    2.1 引言
    2.2 热模拟实验
        2.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2.2.2 试验方案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Q460NH本构模型的建立
        2.4.1 Q460NH钢本构方程的推导
        2.4.2 本构方程的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Q460厚板热弯曲中性层偏移模型
    3.1 Q460厚板三点弯曲基础理论
        3.1.1 中厚板弯曲成形特点
        3.1.2 热态三点弯曲的缺陷
    3.2 板材应力中性层偏移理论分析
        3.2.1 中性层解析模型
        3.2.2 弯曲减薄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Q460板材弯曲过程有限元分析
    4.1 Q460NH耐候板热态弯曲变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 模拟结果及分析
        4.2.1 中性层偏移量的分析
        4.2.2 弯曲减薄量的分析
        4.2.3 屈服强度、板料弯曲半径、板厚与中性层偏移量的关系
        4.2.4 屈服强度、板料弯曲半径、板厚与弯曲减薄量的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耐候钢Q460板材热态弯曲试验
    5.1 实验设备
    5.2 板材热态弯曲的实时测量方案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中性层偏移量的分析
        5.3.2 弯曲减薄量的分析
        5.3.3 实验与理论的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Q355B钢板冷弯开裂原因分析及其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试验方法
2 检测结果
    2.1 化学成分
    2.2 金相组织
        2.2.1 非金属夹杂物检测与评定结果
        2.2.2 金相组织检测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生产工艺改进措施
5 结论

(8)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构件畸变屈曲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选题背景
        §1.1.2 不锈钢的特点与分类
        §1.1.3 不锈钢结构的应用现状
        §1.1.4 不锈钢构件的生产工艺
        §1.1.5 我国不锈钢的发展现状
    §1.2 不锈钢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1.2.1 不锈钢材料的本构模型
        §1.2.2 冷加工对不锈钢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1.3 冷弯薄壁钢构件稳定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冷弯薄壁不锈钢构件稳定承载力的研究现状
        §1.4.1 受压构件稳定承载力
        §1.4.2 受弯构件稳定承载力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冷弯薄壁受弯钢构件畸变屈曲承载力计算理论
    §2.1 弹性畸变屈曲临界应力
        §2.1.1 《澳大利亚/新西兰冷成型钢结构规范》
        §2.1.2 《欧洲钢结构设计规范》
        §2.1.3 有限条法
    §2.2 畸变屈曲承载力
        §2.2.1 有效宽度法
        §2.2.2 直接强度法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构件畸变屈曲承载力试验研究
    §3.1 不锈钢材料化学成分分析
    §3.2 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3.2.1 试验设备与加载方法
        §3.2.2 平板区试件力学性能试验
        §3.2.3 转角区试件力学性能试验
        §3.2.4 材料本构模型
    §3.3 受弯构件承载力试验
        §3.3.1 试件截面设计
        §3.3.2 试件加工制作
        §3.3.3 初始几何缺陷测量
        §3.3.4 承载力试验方案
        §3.3.5 承载力试验现象
        §3.3.6 承载力试验数据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构件畸变屈曲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4.1 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1 几何模型
        §4.1.2 材料本构模型
        §4.1.3 单元选取与网格划分
        §4.1.4 相互作用
        §4.1.5 荷载和边界条件
        §4.1.6 初始几何缺陷
        §4.1.7 残余应力
        §4.1.8 计算过程
    §4.2 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4.2.1 试件破坏模式
        §4.2.2 荷载-跨中竖向位移曲线
        §4.2.3 极限承载力
    §4.3 简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1 几何模型简化
        §4.3.2 荷载和边界条件
    §4.4 简化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4.4.1 试件破坏模式
        §4.4.2 荷载-跨中竖向位移曲线
        §4.4.3 极限承载力
    参考文献
第5章 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构件畸变屈曲承载力参数化分析
    §5.1 冷加工效应
        §5.1.1 残余应力的影响
        §5.1.2 转角区强度提高的影响
    §5.2 材料应变硬化系数
    §5.3 初始几何缺陷
    §5.4 畸变屈曲长细比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构件畸变屈曲承载力计算方法
    §6.1 弹性畸变屈曲临界应力公式拟合
        §6.1.1 计算思路
        §6.1.2 截面参数选取
        §6.1.3 畸变屈曲系数的参数化分析
        §6.1.4 公式的确定及验证
    §6.2 基于直接强度法的畸变屈曲承载力公式拟合
        §6.2.1 已有直接强度法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及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
        §6.2.2 畸变屈曲承载力公式的拟合
        §6.2.3 拟合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6.2.4 畸变屈曲承载力公式的可靠度分析
    §6.3 畸变屈曲承载力公式的工程应用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论电梯用钢板相关化学元素与冷加工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碳对冷弯性能的影响
二、硫对冷弯性能的影响
三、氧对冷弯性能的影响
四、磷对冷弯性能的影响
五、消除化学成分对冷弯性能的影响提高钢的纯净度,发展纯净钢
六、结论

(10)液化气体汽车罐车用钢XGQ420DR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试验研究
    1.1 化学成分设计
    1.2 过程工艺设计
        1.2.1 冶炼及连铸工艺
        1.2.2 轧制工艺
        1.2.3 热处理工艺
    1.3 性能要求
2 试验性能结果及分析
    2.1 拉伸性能
    2.2 冷弯性能
    2.3 系列温度冲击性能
    2.4 无塑性转变温度NDTT
    2.5 金相组织分析
3 结语

四、化学成分对中厚钢板冷弯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DH36高强度船板钢全流程工艺优化和腐蚀防护的基础研究[D]. 李宏亮.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奥氏体组织对低碳中锰钢冷弯性能的影响[J]. 周松波,胡锋,吴亚杰,万响亮,吴开明,谢兴. 钢铁研究学报, 2020(11)
  • [3]中美建筑钢结构钢材性能对比分析[J]. 吴耀华. 钢结构(中英文), 2020(09)
  • [4]中厚耐磨钢板马氏体/奥氏体复相组织调控[D]. 马红宝. 山东大学, 2020(02)
  • [5]Ti微合金化高强韧性马氏体耐磨钢开发及其应用性能研究[D]. 李德发.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6]耐候钢板材热弯曲成形机理研究[D]. 麻浩曦.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
  • [7]Q355B钢板冷弯开裂原因分析及其改进措施[J]. 严毕玉,马华富. 福建冶金, 2020(02)
  • [8]卷边C形截面不锈钢受弯构件畸变屈曲承载力研究[D]. 杜利. 东南大学, 2019(05)
  • [9]论电梯用钢板相关化学元素与冷加工关系[J]. 宋一,沈怡萍. 中国新通信, 2019(08)
  • [10]液化气体汽车罐车用钢XGQ420DR的研制[J]. 刘立彪,张计谋,徐琛,刘丹,杨文志. 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 2019(01)

标签:;  ;  ;  ;  ;  

化学成分对中厚钢板冷弯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