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地区新城疫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措施

鹤壁地区新城疫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措施

一、鹤壁一带新城疫病流行的特点及防制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1](2019)在《清代耕牛疫灾的时空分布与社会应对》文中研究说明清代动物灾害中耕牛疫灾发生频繁。清代268年中,以内地十八省为范围的统计数据显示共有510次耕牛疫灾,其中疫灾年数有129年,清代耕牛疫灾频度为48.31%。从总体趋势来看,清代中前期及末期耕牛疫灾频率较高,中期频率偏低。从季节分布上看,春夏更易多发。从地域分布来看,共有268个县级政区发生过耕牛疫灾。其中,疫灾发生两次以上的县数有100个,3-5次的有42个,6-10次的有8个,10次以上的有1个。疫灾高频发生省域为湖南、河南、山东、浙江、甘肃、江苏等。清代耕牛疫灾的疫因与旱灾、雨涝、低温冻害及天时不正等自然因素有关。其中,在510次耕牛疫灾记载中,旱灾致疫有45次,雨涝致疫有19次,低温冻害有10次,天时不正有47次。牛疫致使牛只病亡,造成小农家庭经济受损。重大的疫情会对疫区的农业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此外,疫死牛尸的处理不当而造成疫情进一步扩散,使疫情久久难以平息。在应对耕牛疫灾的措施上,民间应对相对被动,多在疫灾后采取替代畜力耕种的方法应对乏牛耕种的局面,祈福祭祀也是常用的方法。民间的士绅有时会担起地方救助的责任,买种借贷,集中处理牛尸。官方在疫情较重时多以应对灾荒的方式援助疫区,有时以财政出资,发放或借贷牛种,甚至举行官方祭祀,为民祈福,总体来说,医药救治较少记载。清代民间私宰现象履禁不止,时常假借牛疫之由行私宰之实,因此,官方为此实行管控措施,遏制私宰现象。

吴宇颖[2](2018)在《中山市三角镇畜禽疫病防疫情况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广东省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适合养殖业的发展,再加上其制造业发达,吸引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肉蛋奶的市场需求量很大。2016年,广东省畜牧业生产总值达到了1221.80亿元,肉类和蛋类总产量分别在全国第8位和第18位(国家统计局,2016)。三角镇的畜禽养殖历史悠久,是中山市重要的养殖重镇,但是目前在农村基层多数以农户为单位,养殖形式分散,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各类畜禽疫病情还是时有发生,鸡禽流感疫情更是有多次严重发生,肉鸡养殖业损失惨重,严重影响了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畜牧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民增收,降低了动物来源食品的安全性。面对当前形势,笔者以中山市三角镇为研究范围,通过查阅图书馆文献、书籍等相关资料,并调查走访了三角镇兽医站和村级防疫站等部门,分别收集中山市三角镇近五年来(2013~2017年)生猪和肉鸡的主要养殖品种、出栏数量、存栏数量、养殖场数量、疫病发生种类、发病数量、死亡数量、免疫注射种类和数量等一系列数据,了解该镇近五年来畜禽养殖业发展和疫病防控工作进展情况。另外,通过调查统计兽医站近年来的人员配备、防疫人员的年龄学历、防疫防控投入资金,以及防控疫苗和药品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等基本情况,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等得出研究结论。调查发现,2013~2017年三角镇的畜禽养殖品种为高端大花白猪、麻黄鸡和沙栏鸡,重点防控疫情为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链球菌病、鸡新城疫、禽流感、马立克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各类疫病免疫率在65%~100%,五年间主要发生的疫情为2014年发生的禽流感。而三角镇防疫工作在各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改进,包括防疫人员少、专业型人才极度缺乏、防疫体制不健全、疫病追溯困难、疫苗储存不规范、病死畜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全等。针对所发现的问题,结合三角镇实际情况,建议应从加大对养殖户的宣传培训、提高防疫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大基层防疫资金投入、加大畜禽养殖监管和行政处罚力度、建立健全重大疫情监控体系、建立动物疫病可追体系、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理机制等几方面着手,构建完整的基层畜禽疫病防控网络,以促进三角镇及整个中山市的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

郭威[3](2015)在《环洞庭湖区新城疫病原监测及分子演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的高致死性仍然是对世界各国养殖业的重大危害,随着发展中国家疫苗免疫为主的政策实施,疫苗得以广泛应用,新城疫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其流行趋势却在发生改变:流行基因发生改变、宿主范围不但扩大、非典型性新城疫越来越普遍等。研究新城疫的分子流行病学,评估其流行特点和新城疫病毒的局部传播意义重大。为了解环洞庭湖地区新城疫的感染分布情况,本文通过对2013-2014年洞庭湖地区养禽场新城疫病原监测采样,采用鸡胚分离及血清学鉴定,分离到51株新城疫病毒,其中鸡源34株,鸭源2株,环境15株。选取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宿主的16株代表毒株,采用R T-PCR方法扩增F基因和HN基因片段,并将扩增产物纯化后克隆于PMD18-T Easy Vector载体中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发表的参考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比对,结果表明1株NDV分离株属于Class Ⅱ基因Ⅱ型,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112GRQGRL117,属于疫苗类毒株;其余15株均为Class I基因3型,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为I12ERQERL117, Class I各分离毒株之间F蛋白同源性在97.8%以上HN蛋白同源性在98.2%以上,与参考毒株吉林野鸟毒株J36/13的遗传关系最近。对洞庭湖周边地区活禽市场分离到的48株NDV(34株为鸡源病毒,4株鸭源病毒,1株鸽源病毒,9株分离自环境样本)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分为Class Ⅰ和Class Ⅱ两大类。其中Class Ⅰ毒株共41株,占样品分离率的3.66%,占总分离率的85.42%株,均为基因3型;Class Ⅱ毒株共7株,占样品分离率的0.62%,占总分离率的14.58%,包括基因Ⅰ型1株,基因Ⅱ型5株,基因Ⅵ型1株。据研究报道,Class Ⅰ这类弱毒株起初是来源于水禽,本文研究的Class Ⅰ毒株中的鸡源毒株占75.6%(31/41),鸭源毒株占2.4%(1/41),且均与野鸟毒株J36/13的同源性在97.4%以上,说明Class Ⅰ这类弱毒株存在水禽、家禽和野禽之间相互传播的可能。综合全文监测结果分析表明:环洞庭湖地区Class Ⅰ新城疫毒株在禽群中带毒率高,超过疫苗株和强毒株的带毒率;环境来源毒株多,存在一定的病毒污染扩散;主要流行毒株为Class Ⅰ基因3型,与野鸟毒株的遗传亲缘关系最近,分析可能来自同一毒株来源,所以,对洞庭湖区新城疫的病原监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工作还需高度重视。

郭占达[4](2014)在《河南省猪瘟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极大。目前,世界对该病均采取了严格的免疫控制措施,我国虽然也采取了相应的免疫措施,在降低猪瘟感染率及发病率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该病仍在全国范围内不断的流行,并呈现复杂化,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生猪存栏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也深受该病的影响,经济损失十分巨大。为全面了解河南地区猪瘟流行情况,本试验从血清学调查、病原的检测及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制定了适合河南省的猪瘟控制方案。试验主要包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间采自河南省18个市24个规模化猪场(3242份)及38个非规模化猪场(2045份)的血清样品进行猪瘟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其中规模化猪场中母猪、仔猪、保育猪、育肥猪、后备猪及公猪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6%、65.0%、50.1%、58.8%、73.4%、85.4%;非规模化猪场中母猪、仔猪、保育猪、育肥猪、后备猪及公猪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1.3%、62.4%、42.7%、57.0%、66.9%、85.0%。由结果可知,两年来规模化猪场和非规模化猪场猪瘟抗体合格率(种猪阳性率>90%,商品猪阳性率>85%,各阶段猪群离散度<30)较低,离散度较大,且非规模化猪场免疫效果比规模化猪场差。表明河南省不同规模猪场各阶段猪群猪瘟免疫效果不理想,尤其是保育阶段猪群。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间采自河南省88个规模化猪场249份猪瘟疑似病料及159个非规模化猪场274份猪瘟疑似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规模化猪场和非规模化猪场感染率分别为45.5%、59.7%,样品阳性率分别为36.9%、39.4%。上述结果表明,我省近两年来仍然受到猪瘟威胁,非规模化猪场感染率高于规模化猪场。为了一步研究我国猪瘟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选取其中2株猪瘟野毒株进行了E0基因的扩增与序列分析,并将其与国内外分离株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毒株间的遗传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2株猪瘟流行株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8.7%,与猪瘟疫苗株同源性为83.6%、83.1%;与6株国外流行毒株的同源性为85.6%-89.3%,与5株国内流行毒株的同源性为82.5%-98.1%;由遗传系统发生树可知,2株猪瘟流行毒株均位于基因2群的主干遗传分支,并且均属于2.1亚群分支。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对河南省4家规模化猪场制定并实施了综合防控措施,从引种把关到生物安全措施,从加强疫苗免疫到重视免疫检测,从药物保健到控制继发感染等方面均采取相应措施,最终以抗体测定和病原检测结果为基础,以场区生产成绩(包括各阶段死淘率、成活率、出栏重等)为依据,对4家规模化猪场控制病情、稳定生产提供了很大帮助(猪瘟病原阳性率降低4.3%-6.7%。猪瘟抗体阳性率升高7%-18%,商品猪成活率升高0.8%-8.5%)。该防控措施的初步应用,为以后防制猪瘟奠定了基础。

董怀萍[5](2014)在《昌宁县田园镇动物疫病防控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动物疫病防控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措施,对有效控制和扑灭动物疫情、保障养殖业经济效益和人民健康关系重大。文章从田园镇畜禽疫病的预防注射、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等方面分析了动物疫病防控现状,提出进一步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对策。

岳旭龙,陈礼朋,李双亮,高文明,张宇耕,崔保安,李新生[6](2012)在《2010—2011年河南省部分地区H9亚型禽流感、新城疫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河南省H9亚型禽流感、新城疫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情况。从河南省15个地市发病鸡场采集病鸡组织样品309份,采用鸡胚尿囊腔传代接种法分离病毒,并利用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和RT-PCR试验对分离毒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3类病毒的总检出率为26.54%,其中NDV、IBV和AIV(H9)的检出率分别为11.00%、3.88%和11.65%。2010年10月NDV和IBV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30.00%、15.00%,2011年1月AIV(H9)检出率最高,为43.24%。2类病毒混合感染的检出率达3.24%。表明2010年7月—2011年4月H9亚型禽流感、新城疫以及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在河南省部分地区普遍流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混合感染。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河南省3种主要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春岭[7](2011)在《枣庄地区鸡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与防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是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中的一个成员,NDV能引起多种禽类发生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它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是目前影响禽类养殖的主要传染病,给养禽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掌握枣庄地区鸡ND流行状况及特点,制定有效防控鸡群ND发生的措施,减少经济损失;本试验采用常规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枣庄市5区1市的13个肉鸡群和13个蛋鸡群的疑似ND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13个疑似ND肉鸡群的发病日龄一般在7-49日龄之间,其中7-10日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5 %-90 %和35 %-68 %;13个蛋鸡群的发病日龄在70-480日龄之间,发病率、死亡率和产蛋下降率分别在10 %-60 %、3 %-18.7 %和10 %-50 %之间;不同品种的鸡均可发生;以春、秋、冬季发病为主,其中肉鸡以冬季多发(6群/13个鸡群),蛋鸡以春、秋季多发(5、5群/13个鸡群)。通过SPF鸡胚接种和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从26个疑似鸡ND的病鸡群中分离到了20株NDV,占总样品数的76.9 %,表明ND是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疾病。对其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分离的20株NDV有12株为强毒株,5株为中等毒株,3株为弱毒株。取30日龄非免疫鸡260只,分成13组,每组20只。1-12组为试验组,分别注射12株分离强毒株液,第13组为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各试验组发病率、死亡率均分别在80 %-100 %和50 %-100 %之间,对照组鸡未发病,全部健活。攻毒鸡多数在第3-4 d开始发病,第5-6 d开始有死亡,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与自然发病鸡相同。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探明了枣庄地区鸡场发生ND的原因。将枣庄地区NDV地方分离的SZ-3强毒株和LaSota弱毒株,分别制备了SZ-3强毒株、LaSota弱毒株和SZ-3强毒株+LaSota弱毒株的单价灭活和二价灭活疫苗,经无菌试验、物理性状观察及安全试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疫苗安全可靠;然后将240只20日龄健康未免疫海兰公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0只;第1、2、3组分别用分离毒株单苗、分离毒株加弱毒株二价苗和弱毒株单苗进行免疫注射,0.5ml/只,第4组注射生理盐水(0.5ml/只)作空白对照;于免疫后7 d、14 d、21 d、28 d、35 d检测HI抗体效价,结果显示,接种三种疫苗后的各组鸡血清中HI抗体效价均逐步上升,至28 d时HI抗体效价达到峰值,在接种35 d后,各免疫组仍具有较高的HI效价(≥27.3);各免疫组在各免疫时段的HI效价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将上述1-4组鸡群,于免疫后第21 d、28 d、35 d每组分别随机取20只,再用地方分离的SZ-3强毒株分别进行攻毒,结果表明,经SZ-3株单价苗、二价苗免疫的鸡在21 d、28 d、35 d对NDV强毒的的免疫保护率均为100 %,用LaSota株单价苗免疫鸡的保护率在70 %以上,对照组鸡攻毒死亡率高达100 %。攻毒发病死亡鸡剖解多数呈典型ND症状,表明,应用由地方分离的毒株单价苗和配以传统的LaSota株所制备的二价苗免疫效果均可有效保护地方流行强毒的攻击。因此,用地方分离株单价苗或者配以传统的毒株制成的二价苗是控制枣庄地区ND发生流行的有效措施。

蒋海涛[8](2010)在《汶上芦花鸡遗传特性调查及其疫病防控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深入认识汶上芦花鸡的种质特征和遗传特性,更好发挥其种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促进该品种的开发和推广使用,使其养殖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从汶上芦花鸡遗传特性及其疫病防控做了调查研究。汶上芦花鸡遗传特性研究:通过对100个养殖场的走访、现场调查、测量等,对该品种的外貌、生长性能、生产性能、繁殖性能等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随机选择5个调查测定点,对成年公母鸡芦花鸡各100只进行了肉质、蛋品的测定。结果表明:汶上芦花鸡具有羽毛鲜艳、体型紧凑等外貌特征;该品种胸肌中脂肪含量为2%,比鸡肉中最佳脂肪含量2.8%略低,表明该品种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公鸡的屠宰率为89.61%、全净膛率为71.21%,母鸡的分别为90.82%、68.90%。与白耳黄鸡相比,芦花鸡在屠宰性能指标上表现为整体肌肉生长均匀度良好、产肉性能良好,适合肉鸡选育、开发和生产或用于其它地方鸡种的杂交改良。汶上芦花鸡疫病防控试验:通过对芦花鸡养殖场调查、现场观察、查阅资料、化验检测、统计分析等,将危害严重的新城疫(New Castel Disease,ND)、马立克氏病(Marik’s Disease,MD)、传染性法氏囊炎(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确定为重点防制传染病,建立了针对这几种主要疫病的免疫程序,分别针对以上3种传染病进行了免疫接种,并检测其抗体效价,观察其免疫保护作用。单项试验采用随机分组法设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的饲养管理方式相同。试验共设20组,每组500只鸡,分别于20个饲养户中饲养,随机选10户为试验组(免疫程序见表14),其余为对照组(表16,按照2003年的“汶上芦花鸡防疫程序”)。还结合其它疫病,进行综合防制试验。制定了《汶上芦花鸡养殖技术规程》,为汶上芦花鸡的健康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通过对芦花鸡母源抗体和ND抗体效价监测,确定了合适的免疫接种日龄;与对照组相比,使ND发病率、死亡率、致死率分别下降了3.26%、3.18%、25.5%,预防保护率提高了3.18%。采用两种疫苗对MD的免疫接种试验结果显示,I型同源冷冻疫苗CV1988/Rispens与异源苗HVT相比,前者的免疫效果较好,发病率、死亡率、致死率分别下降了1.72%、1.64%、23.94%,预防保护率提高了1.64%。用IBD弱毒冻干疫苗滴口免疫(1羽份/只·次)分别对12日龄和22日龄芦花鸡免疫接种试验结果显示,接种组较对照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死率分别下降2.52%、1.90%和13.69%,预防保护率提高1.90%。通过对试验组鸡只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环境致病因子引起的疾病进行了综合防制试验,试验组严格按照《汶上芦花鸡养殖技术规程》管理,与对照组相比,总发病率降低了14.63%,死亡率降低了9.11%;料蛋比提高了12.2%;总成活率、产蛋高峰期持续时间、产蛋率提高了9.11%、16.55%、3.1%;种蛋受精率、孵化率提高了4.8%、4.2%,经t检验,各项指标差异极显着(P<0.01)。

周斌[9](2010)在《假型猪瘟病毒体系构建及衣壳蛋白靶向灭活策略抗猪瘟病毒感染研究》文中提出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一种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引起的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流行广泛,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危害极大,给世界和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热稽留和微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本病列入A类法定的传染病,并规定为国际重点检疫对象。在我国制定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在进行对于猪瘟等致病性和传染性很强的病毒,操作活毒都会面临着高风险,假病毒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手段。假病毒是指一种反转录病毒的囊膜糖蛋白被另外一种病毒的囊膜蛋白所置换,而基因组仍保持反转录病毒本身的特性。因为其仅能引起单循环感染(复制缺陷型),作为研究病毒的侵入模型是非常安全的,便于研究病毒的侵入机制、组织嗜性、中和抗体分析以及受体的鉴定等。另外,虽然世界上多采用疫苗免疫来控制猪瘟的流行,但是免疫失败或免疫无效现象常有发生,因此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抗病毒策略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衣壳蛋白靶向性抗病毒灭活(capsid-targeted antiviral inactivation; CTVI)是近年来兴起的基于胞内免疫的抗病毒策略,其基本原理是在病毒的组装过程中将特定的核酸酶引入到病毒颗粒内部,破坏病毒基因组,从而达到灭活子代病毒的目的。因此本研究构建了猪瘟病毒囊膜糖蛋白的假病毒体系,应用该体系研究了囊膜蛋白对猪瘟病毒侵入细胞的重要性,鉴定了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谱;并建立了可替代活病毒在操作上更安全的猪瘟病毒中和试验技术平台,利用该技术平台对临床免疫囊膜糖蛋白E2的B细胞表位亚单位疫苗免疫猪群进行了中和抗体检测。同时,利用CTVI原理,构建了猪瘟病毒衣壳蛋白(Cap)与葡萄球菌核酸酶(SNase)的融合蛋白的PK-15细胞系,通过IFA、Q-PCR和ELISA证明稳定表达融合蛋白的细胞系可以抑制猪瘟病毒的增殖。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猪瘟病毒囊膜糖蛋白的克隆及其在293T中的表达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了猪瘟病毒(CSFV) Shimen株囊膜糖蛋白E0、E2和E012三个完整的阅读框基因并进行了克隆与序列鉴定,分别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E0, pcDNA-E2和pcDNA-E012。将此3个质粒经大量提取并纯化后,经磷酸钙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采用兔抗猪瘟高免血清为一抗,FITC-SPA为二抗,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FACS)和免疫转印(Western blot)鉴定真核质粒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表明3个质粒均可在293T细胞中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分析到了25.7、41.5和90kDa的3个条带,FACS检测到荧光细胞比例分别为60.2%、55.2%和56.5%。说明囊膜糖蛋白E0、E2和E012均能表达在细胞膜上,为后续假病毒颗粒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构建整合囊膜糖蛋白的假型猪瘟病毒体系及其鉴定将上述已经鉴定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E0, pcDNA-E2和pcDNA-E012分别与MuLv假型病毒构建体系的两种骨架载体pHIT60(包括MuLV的结构蛋白基因,即gag和pol)和pHIT111(为MuLV的基因组,还包括一个报告基因LacZ)经磷酸钙瞬时共转染293T细胞,48h后收集假病毒上清,超速离心后纯化假病毒颗粒。用抗CSFV的多抗为一抗,通过Western blot证明了整个囊膜糖蛋白E012能够在假病毒颗粒表面表达,说明E012能够整合到MuLv病毒粒子表面,该假型猪瘟病毒感染SK6、PK-15、ST、BHK21、Vero、COS7、293T和CEF等8种细胞,48h后检测发现只有在猪源细胞SK6、PK-15和ST中标记基因Lac Z能有效表达,表明所构建的假病毒具有感染性,但只能够感染猪源细胞。因此通过该假型猪瘟病毒进一步证实了猪瘟病毒对猪的单一嗜性。另外,纯化后的病毒经Reed-Muench计算其TCID50为104.58。加入各种浓度的NH4Cl(0~30 mmol/L)预先处理PK-15细胞,37℃温育1h,而后加入MuLV-E012作用,48h后,检测Lac Z.表达量;同时设pH依赖性的MuLV-VSV-G为阳性对照。实验结果表明MuLV-E012感染性与NH4Cl浓度存在极显着的线性负相关性,即随着pH值的升高,假型病毒MuLV-E012对PK-15细胞感染能力逐渐降低,而当NH4Cl浓度达到30 mmol/L时MuLV-E012进入宿主细胞几乎被完全抑制。因此通过假型猪瘟病毒证实了猪瘟病毒侵入细胞是受到pH影响的,即是pH值依赖型囊膜病毒。为避免操作活的病毒带来的搞危险性,本研究利用假型猪瘟病毒建立了微量中和试验。标准阴阳性血清和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56℃灭活30min后,对每份血清进行2倍梯度稀释,分别与假病毒MuLV-E012按1:1混合,4℃过夜。分别取100-tL上述病毒血清混合物一式3份加到96孔板PK15细胞中,建立了微量中和试验,与全病毒微量中和试验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能够代替全病毒进行血清中和抗体滴度的测定,能够检测临床血清的猪瘟抗体中和效价。3.假病毒微量中和试验评价CSFV E2 B细胞表位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本研究目的是将E2的B细胞表位a(aa844-865)和b(aa693-716)串联和单独原核表达后研制亚单位疫苗,通过上述建立的假病毒微量中和试验评价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鉴定联合表位的优越性。实验优化了含有重组质粒(pET-rE2-a、pET-rE2-b和pET-rE2-ba)的BL21 (DE3)大肠杆菌的表达条件,将重组工程菌(BL21-rE2-a、BL21-rE2-b和BL21-rE2-ba)大量诱导表达,通过His-Bind螯合层析柱纯化融合蛋白,经SDS-PAGE和薄层扫描分析,结果表明:融合蛋白rE2-a, rE2-b和rE2-ba获得了较好的纯化。用猪抗CSFV阳性血清为一抗,HRP-SPA为二抗,DAB显色表明分别在22、22和25 kDa处出现明显条带,与预期大小相符,证实表达纯化的蛋白rE2-a、rE2-b和rE2-ba有良好的抗原性。将此3个重组蛋白分别与SEPPIC 206 VG白油佐剂进行乳化后免疫6周龄猪瘟抗体阴性的三元商品仔猪,间隔2周再疫1次。2免后3周所有实验组用200TCID50的猪瘟石门株进行动物攻毒实验。各组仔猪在初免后间隔7d采血,应用假病毒微量中和试验检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实验期间,观察攻毒后各组临床症状、发病率、死淘率和保护率,每天测量实验猪的肛温。动物实验结果表明:3个重组蛋白rE2-a (A组)、rE2-b (B组)和rE2-ba (C组)均能诱导仔猪产生中和抗体水平,在攻毒后4周,中和抗体分别达到64、128和256;而疫苗组(D组)为128。重组蛋白组的保护率分别达到80%、100%和100%,D组也达到100%,因此说明B或C组产生的中和抗体达到或超过D组,免疫保护率可以与D组相当。攻毒后,A-C组的仔猪仅出现轻微的发热,但是持续时间不长,几乎全部健活;仅A组1头仔猪在发热过程中因为受到细菌继发感染,其死亡剖检发现有轻微的猪瘟病变,说明A组保护率欠缺。空白对照组(E组)的仔猪没有中和抗体产生,出现明显的猪瘟临床症状,攻毒后3周全部死亡。该结果为猪瘟病毒囊膜糖蛋白E2 B细胞表位亚单位疫苗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4.构建稳定表达CSFV Cap蛋白和SNase融合蛋白的细胞系猪瘟病毒为有包膜的RNA病毒,位于病毒颗粒内部的衣壳蛋白与病毒的RNA结合构成病毒的核衣壳,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利用CTVI的原理,构建猪瘟病毒衣壳蛋白(cap)与葡萄球菌核酸酶(SNase)的融合蛋白,用于抗猪瘟病毒感染的研究。根据猪瘟病毒核衣壳蛋白(cap)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RT-PCR扩增获得编码Cap基因的完整阅读框,将其插入到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酶(SNase)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SNase中,筛选获得重组质粒pcDNA-Cap-SNase.测序鉴定后,脂质体转染猪肾细胞(PK-15),经终浓度1000μg/mL的G418稳定筛选,建立稳定表达Cap-SNase融合蛋白的细胞系(PK-15/Cap-SNase)。通过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Cap-SNase融合蛋白的表达,通过体外消化线性阳性质粒DNA对核酸酶活性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PK-15/Cap-SNase细胞系可以稳定表达融合蛋白Cap-SNase,该融合蛋白能够被兔抗核衣壳蛋白抗体所识别,并且具有良好的核酸酶活性,能够对线性阳性质粒DNA进行切割。因此,该细胞系的建立为CTVI策略抑制猪瘟病毒的增殖和感染奠定了基础。5.应用衣壳蛋白靶向灭活策略抗猪瘟病毒感染研究将猪瘟病毒Shimen株感染PK-15/Cap-SNase细胞系后,应用间接免疫荧光(IFA)、荧光定量PCR和ELISA方法鉴定CTVI系统抑制猪瘟强毒的增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CTVI能有效抑制病毒的繁殖。IFA鉴定病毒感染5d后PK-15/Cap-SNase细胞中产生的子代病毒滴度与正常PK-15细胞相比较下降了102倍,6d后产生的子代病毒滴度与正常PK-15细胞相比较下降了103倍;real-time PCR分析表明,阴性对照正常PK-15细胞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与而稳定表达融合蛋白Cap-SNase的细胞株在病毒进入的3天出现明显的抑制,接种后6天抑制趋向平稳,在第8天抑制率达到78%,差异显着。应用美国IDEXX CSFV Ag ELISA Kit的检测结果:PK-15对照细胞呈现强阳性,而PK-15/Cap-SNase细胞系的ELISA光吸收度数值明显低,呈现弱阳性。因此本研究表明PK-15/Cap-SNase细胞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猪瘟病毒粒子的增殖。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将衣壳蛋白靶向病毒灭活策略应用于抵抗猪瘟病毒感染奠定了基础。

于淼[10](2009)在《山东鸡新城疫病毒分离鉴定与Ⅱ+Ⅶ基因型灭活疫苗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的流行日益复杂,免疫失败屡屡发生,给养禽业,特别是养鸡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为更好地防制新城疫的发生,探索有效的防制措施,本研究对山东省鸡新城疫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了新城疫的流行状况,并分离获得了12个新城疫病毒流行株。在此基础上,对新城疫病毒LY1分离毒株的致病性及变异性状开展了检测分析,然后以此分离株制备灭活疫苗进行免疫保护试验,同时,构建了新城疫病毒HN基因C3dP29补体融合基因疫苗,探明了C3d P29基因的分子佐剂效果,为新城疫防制奠定了重要基础。主要研究包括以下4个部分:1.NDV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从山东省8个地区22个养禽场82份疑似新城疫病料中,分离和鉴定出12株NDV。将12株NDV进行了MDT、ICPI和IVPI检测,结果表明,6个分离株(WF10、WF13、LY1、LY7、ZB10和JN2株)MDT均小于60h、ICPI均大于1.6、IVPI均在2.00以上,表明为强毒株;DY2、LC3和BZ7株的MDT分别为63.6h、69.6h和62.4h, ICPI值为1.4、1.44和1.35,IVPI值为1.74、1.85和1.49,为中毒力毒株;WF3、LY14和TA6株为弱毒株。经动物回归试验,各毒株NDV均可导致鸡发生不同程度的发病和死亡,且发病和死亡的鸡均出现ND典型症状和剖检变化。2. NDV LY1株F和HN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利用RT-PCR技术,对山东省新城疫病毒LY1分离株的F基因主要功能区片断和HN基因全部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LY1株F基因开放性阅读框架(ORF)为1662bp,编码489个氨基酸。与国内外发表的部分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之间相同序列进行比较,该毒株F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在84.1%~88.7%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88.1%~93.3%之间;F蛋白裂解位点区(112-117)氨基酸组成与强毒株一致。从分子水平证明NDV山东分离株(LY1)为新城疫强毒株。LY1株病毒在101位和121位分别为K(赖氨酸)、V(缬氨酸)两种特征氨基酸,具有Ⅶ型基因型NDV的典型特征。该毒株与我国标准毒株的同源性较低,与强毒株F48E9的同源性只有86.3%,与新城疫标准弱毒株C30的同源性只有84.2%,说明已发生一定的变异,这可能是高抗体水平压力下引起鸡群发病的原因。(2)HN基因ORF大小为1716bp,编码571个氨基酸。与国内外发表的部分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之间相同序列进行比较,HN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在82.1%~87.4%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87.6%~90.9%之间,属于强毒的C群,这与该病毒生物学鉴定的结论是一致的。3.新城疫病毒不同基因型灭活油乳疫苗的研制及免疫效果测定将新城疫病毒基因Ⅶ型LY1分离株和传统的LaSota株(基因Ⅱ型)与油佐剂按1:3比例混合乳化,分别制成油包水型LY1分离株、LY1分离株+LaSota株油乳剂灭活苗;无菌试验和物理性状检验合格;鸡体倍量注射试验结果证明疫苗安全性好;用LaSota株抗原进行HI试验,检测免疫接种鸡抗NDV-HI抗体,结果显示,LY1分离株+LaSota株油乳剂灭活苗于接种后的14d、21d、28d所产生的平均HI抗体效价与商品化灭活疫苗(LaSota株)无明显差异(P>0.05),至35d后两种疫苗的抗体效价均达到7.2Log2以上;而LY1分离株灭活疫苗组各个时期(接种后7天除外)所产生的平均HI抗体效价与LY1分离株+LaSota株油乳剂灭活苗组及商品化灭活疫苗(LaSota株)组的抗体效价差异显着(P<0.05)。LY1分离株+LaSota株油乳剂灭活苗组、LY1分离株灭活疫苗组和商品化灭活疫苗(LaSota株)组HI抗体效价上升规律相同,均与对照组各个时段所产生的平均HI抗体效价差异均极显着(P<0.01)。免疫后4周用LY1分离株进行了攻毒试验。结果证明,LY1分离株+LaSota株油乳剂灭活苗组免疫保护率可达100%,LY1分离株灭活疫苗组和商品化灭活疫苗(LaSota株)组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0%和70%。表明单纯使用LaSota株商品化灭活疫苗产生的保护力较低,而用分离株配以LaSota株制备的不同基因型(基因Ⅱ型+基因Ⅶ型)灭活油乳疫苗则能产生较强的保护能力。4.鸡C3d分子佐剂-NDVHN基因疫苗的构建与免疫保护效果研究以RT-PCR扩增新城疫病毒LY1株的HN基因,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P29n中P29n的上游,将鸡补体C3d的受体结合功能区P29作为分子佐剂与新城疫病毒的HN基因连接,构建了NDVpCDNA-HN-P29.4和pCDNA-HN-P29.6分子佐剂基因疫苗,免疫接种3周龄SPF鸡,结果显示,免疫后3-4周pCDNA-HN-P29.4、pCDNA-HN-P29.6和pCDNA-HN免疫组均能诱导鸡体产生HI抗体,但pCDNA-HN-P29.4、pCDNA-HN-P29.6免疫组HI抗体水平明显高于pCDNA-HN免疫组(P<0.01),但低于商品化灭活苗免疫组。攻毒试验结果表明,pCDNA-HN-P29.6和商品化灭活苗免疫组能够较好地抵抗致死量病毒的攻击,保护效率达90%,明显高于pCDNA-HN免疫组,表明鸡C3d分子对NDV-HN基因具有明显协同作用。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鸡C3d奠定了基础。

二、鹤壁一带新城疫病流行的特点及防制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鹤壁一带新城疫病流行的特点及防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耕牛疫灾的时空分布与社会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资料来源与处理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清代耕牛疫灾的时空分布
    第一节 清代耕牛疫灾的时间分布
    第二节 清代耕牛疫灾的空间分布
    小结
第二章 清代耕牛疫灾发生的因素及影响
    第一节 清代耕牛疫灾发生的自然因素
    第二节 清代耕牛疫灾发生的社会因素
    第三节 清代耕牛疫灾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清代社会对耕牛疫灾的应对措施
    第一节 民间应对措施
    第二节 官方应对措施
    第三节 近代通商口岸的应对措施
    小结
第四章 牛疫与私宰——国家对民间私宰之风的管控
    第一节 耕牛保护的原因与历史时期耕牛保护政策
    第二节 清代对私宰行为的管控措施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清代耕牛疫灾史料集
    清代耕牛疫灾分省次数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2)中山市三角镇畜禽疫病防疫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1 引言
    1.1 猪常见的几种疫病及其防控措施
        1.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1.1.2 经典猪瘟
    1.2 肉鸡主要疫病概述及防控措施
        1.2.1 鸡新城疫
        1.2.2 鸡球虫病
    1.3 我国畜禽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1.3.1 养殖户的观念问题
        1.3.2 防疫机构及人员的问题
        1.3.3 疫苗的问题
        1.3.4 养殖环境问题
        1.3.5 相关部门的管理及监督问题
2 材料与方法
    2.1 相关材料
        2.1.1 图书馆书籍和相关资料
        2.1.2 数据库及媒体资料
        2.1.3 相关管理部门资料
        2.1.4 实地调研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归纳法
        2.2.2 调查研究法
        2.2.3 综合分析法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基本情况
    3.2 中山市三角镇近五年(2013年~2017年)生猪养殖及疫病防控情况
        3.2.1 主要养殖品种及生猪出栏情况
        3.2.2 生猪免疫情况及疫病发生情况
    3.3 中山市三角镇近五年(2013年~2017年)肉鸡养殖和疫病防控情况
        3.3.1 主要养殖品种及养殖数量
        3.3.2 肉鸡免疫情况及疫病发生情况
    3.4 中山市三角镇防疫机构基本情况
        3.4.1 防疫人员构成情况
        3.4.2 防疫人员薪资情况
        3.4.3 2013年~2017年三角镇防疫投入资金情况
        3.4.4 疫苗使用情况
4 结论与建议
    4.1 三角镇畜禽养殖及防疫现状调查结论
    4.2 关于基层防疫体系建设的建议
        4.2.1 加大对养殖户的宣传培训力度
        4.2.2 提高防疫员的整体素质
        4.2.3 加大对基层防疫的资金投入
        4.2.4 加大畜禽养殖监管和行政处罚力度
        4.2.5 建立健全重大疫情监控体系
        4.2.6 建立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
        4.2.7 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理机制
致谢
参考文献

(3)环洞庭湖区新城疫病原监测及分子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新城疫概述
    1.2 新城疫病毒病原学
        1.2.1 NDV基因组
        1.2.2 NDV结构蛋白及功能
        1.2.3 致病性分子基础
    1.3 新城疫的生态学与流行病学
        1.3.1 新城疫的传播方式及易感动物
        1.3.2 NDV流行的规律及特点
        1.3.3 我国新城疫流行现状
    1.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4.1 临床症状
        1.4.2 剖检病变
    1.5 新城疫的国内外防控策略
    1.6 新城疫流行病学监测与抽样设计
        1.6.1 流行病学监测(Epidemiological surveillance)
        1.6.2 抽样设计(Sampling design)
    1.7 Class Ⅰ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环洞庭湖区养殖场NDV分离毒株的遗传演化分析
    2.1 材料
        2.1.1 实验样品
        2.1.2 新城疫(ND)标准阳性血清及相关试剂
        2.1.3 使用仪器
    2.2 方法
        2.2.1 样品采集及毒株来源
        2.2.2 病原分离
        2.2.3 分离病毒的HA-HI
        2.2.4 分离株的纯化及扩繁
        2.2.5 分离病毒的RT-PCR鉴定
        2.2.6 PCR产物的克隆转化和序列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分离毒株的命名及初步鉴定
        2.3.2 NDV阳性样品统计
        2.3.3 环洞庭湖NDV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关性分析
        2.3.4 分离毒株F基因和HN基因的扩增
        2.3.5 菌液PCR结果
        2.3.6 分离株F基因的序列和遗传进化分析
        2.3.7 分离株HN基因的序列和遗传进化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环洞庭湖区活禽市场NDV分离毒株的遗传演化分析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分离株的血清学初步鉴定及RT-PCR进一步鉴定
        3.3.2 毒力分布
        3.3.3 样品来源及宿主分布
        3.3.4 基因型分布
        3.3.5 分离株F基因的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河南省猪瘟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猪瘟概述
    2 病原学
    3 猪瘟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4 猪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5 猪瘟综合防控措施
试验一 河南省部分地区猪瘟血清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试验二 河南省部分地区猪瘟病毒 E0 全基因变异分析
    引言
    1 材料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试验三 猪瘟综合防控措施的制定及应用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5)昌宁县田园镇动物疫病防控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田园镇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现状
    1.1 畜禽疫病预防注射工作存在的问题
        1.1.1 养殖户对畜禽疫病预防注射工作意识淡薄。
        1.1.2 基层兽医队伍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责任心不强。
    1.2 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存在的问题
        1.2.1 活畜市场检疫。
        1.2.2 动物产品检验方面存在的问题。
        1.2.3 特殊的地理环境不利于动物疫病控制
2 对策
    2.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2.2 认真开展畜禽免疫注射工作
    2.3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动物防疫队伍的综合素质
    2.4 落实动物防疫合格证制度
    2.5 加强检疫, 以检促防
    2.6 加强动物疫情监测报告, 提高预警预报能力
    2.7 完善疫病预防控制体系
    2.8 加强宣传培训, 走群防群控路线

(6)2010—2011年河南省部分地区H9亚型禽流感、新城疫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鸡胚、阳性血清
        1.1.2 主要试剂
        1.1.3 引物
    1.2 方法
        1.2.1 样品采集
        1.2.2 病毒分离
        1.2.2 HA试验及HI试验
        1.2.3 IBV的RT-PCR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NDV、IBV和AIV (H9) 总感染情况
    2.2 不同品种鸡群各病毒感染情况
    2.3 不同月份各病毒感染情况
    2.4 不同地区各病毒感染情况
3 讨论与结论

(7)枣庄地区鸡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与防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ND 的流行历史
    1.2 NDV
        1.2.1 NDV 的生物学特性
        1.2.1.1 NDV 的形态特征
        1.2.1.2 NDV 的理化特性
        1.2.1.3 NDV 的血清型
        1.2.1.4 NDV 的血凝性
        1.2.1.5 NDV 的致病性
    1.3 ND 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
        1.3.1 临床症状
        1.3.2 病理剖解症状
        1.3.3 流行病学
    1.4 NDV 疫苗
        1.4.1 NDV 活疫苗
        1.4.2 NDV 灭活疫苗
        1.4.3 NDV 基因工程疫苗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病料
        2.1.3 ND 标准阳性血清
        2.1.4 ND 种毒
        2.1.5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2.1.6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7 试验仪器设备的准备
    2.2 方法
        2.2.1 ND 流行病学调查
        2.2.2 病原的分离
        2.2.2.1 病料的采集与处理
        2.2.2.2 鸡胚接种
        2.2.3 病原的鉴定
        2.2.3.1 血凝试验(HA)
        2.2.3.2 血凝抑制试验(HI)
        2.2.3.3 禽流感、EDS-76 阳性血清中和试验
        2.2.3.4 新城疫病毒分离株的毒力测定
        2.2.3.5 新城疫病毒分离株人工感染试验
        2.2.4 病毒的培养
        2.2.5 病毒的灭活
        2.2.6 疫苗的乳化
        2.2.7 疫苗质量检验
        2.2.7.1 物理性状观察
        2.2.7.2 无菌试验
        2.2.7.3 安全性试验
        2.2.8 免疫保护试验
        2.2.9 攻毒试验
3 结果
    3.1 鸡群的流行病学调查
    3.2 鸡胚接种
    3.3 病毒鉴定结果
    3.4 NDV 株毒力测定结果
    3.5 NDV 分离株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3.6 疫苗质量检验结果
    3.7 安全性试验结果
    3.8 免疫保护测定结果
    3.9 攻毒试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图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8)汶上芦花鸡遗传特性调查及其疫病防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调查研究背景
    2. 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现状
    3 产区气候、地理环境特点
    4 汶上芦花鸡的分布
    5 汶上芦花鸡的来源及现状
    6 汶上芦花鸡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措施
    7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8 汶上芦花鸡疫病流行防制存在的问题
    9 对策和建议
实验一、汶上芦花鸡遗传特性调查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1.2 方法
        1.2.1 体尺测定方法
        1.2.2 生产性能测定方法
        1.2.3 繁殖性能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汶上芦花鸡遗传特性的结果与分析
        2.1.1 汶上芦花鸡外貌特征
        2.1.2 汶上芦花鸡体型参数
        2.1.3 汶上芦花鸡生产性能
        2.1.4 汶上芦花鸡繁殖性能
    3. 讨论
        3.1 体型参数
        3.2 胴体品质
        3.3 肌肉品质
        3.4 繁殖性能
实验二 汶上芦花鸡疫病防控试验
    1 调查方法
    2 调查内容
        2.1 环境调查
        2.2 疫情调查及诊断
        2.3 防疫措施调查
        2.4 调查范围
        2.5 调查鸡病类型
        2.5.1 传染病
        2.5.2 寄生虫病
        2.5.3 其它病
    3 调查方式
    4. 单项防制试验
        4.1 新城疫的防制试验
        4.1.1 试验目的
        4.1.2 时间
        4.1.3 地点
        4.1.4 试验材料
        4.1.5 试验方法
        4.1.6 试验结果
        4.1.7 讨论
        4.2 鸡马立克氏病防制试验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时间
        4.2.3 试验地点
        4.2.4 试验材料
        4.2.5 试验方法
        4.2.6 试验结果
        4.2.7 讨论
        4.3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防制试验
        4.3.1 试验目的
        4.3.2 时间
        4.3.3 地点
        4.3.4 实验材料
        4.3.5 试验方法
        4.3.6 试验结果
        4.3.7 分析讨论
    5 综合防制试验方法
        5.1 设计方法
        5.2 试验分组
        5.3 防制方法
        5.4 汶上芦花鸡养殖技术规程
        5.4.1 饲养管理技术
        5.4.2 综合配套措施
        5.4.3 免疫程序
        5.5 汶上芦花鸡疫病综合防制试验
        5.5.1 试验目的
        5.5.2 时间
        5.5.3 地点
        5.5.4 试验材料
        5.5.5 试验方法
        5.5.6 试验结果
        5.5.7 讨论
    6 结果与分析
        6.1 环境调查
        6.2 疫情调查及诊断
        6.3 防疫措施调查
        6.4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
        6.5 防制试验结果
        6.6 单项防制试验结果
        6.7 综合防制试验结果
    7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假型猪瘟病毒体系构建及衣壳蛋白靶向灭活策略抗猪瘟病毒感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猪瘟及猪瘟病毒研究进展
    1 病原学
    2 理化特性
    3 流行病学
    4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5 致病机理
    6 检测技术
        6.1 病原学诊断
        6.2 血清学检测
    7 预防和控制
        7.1 猪瘟的传统疫苗和免疫程序
        7.2 猪瘟的控制与净化措施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猪瘟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 CSFV基因组结构
    2 CSFV的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2.1 Npro
        2.2 C
        2.3 E~(rns) (E0)
        2.4 E1
        2.5 E2
        2.6 p7
        2.7 NS2、NS3
        2.8 NS4A、NS4B
        2.9 NS5A、NS5B
    3 分子检测技术
        3.1 RT-PCR技术
        3.2 DNA探针技术
        3.3 DNA芯片
        3.4 LAMP检测技术
        3.5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
        3.6 PCR-ELISA
    4 新型疫苗
        4.1 亚单位疫苗
        4.2 病毒活载体疫苗
        4.3 DNA疫苗
        4.4 多肽疫苗
        4.5 CSFV全长感染性cDNA标记疫苗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猪瘟病毒囊膜糖蛋白E0/1/2的克隆及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载体、菌种和细胞
        1.2 试剂
        1.3 引物设计和合成
        1.4 病毒增殖和基因扩增
        1.5 E0、E2和E012基因的克隆、序列测定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6 重组质粒pcDNA-E0、pcDNA-E2和pcDNA-E012的大最提取
        1.7 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
        1.8 转染细胞的裂解
        1.9 表达产物的鉴定
    2 结果
        2.1 E0、E2和E012基因的扩增
        2.2 真核重组质粒构建与鉴定
        2.3 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2.4 E0、E2和E012在293T细胞表面表达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整合猪瘟病毒囊膜糖蛋白假型鼠白血病病毒的建立及其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载体、菌种和细胞
        1.2 试剂
        1.3 质粒大提与纯化
        1.4 重组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
        1.5 假型病毒获得及纯化
        1.6 Western blot分析
        1.7 假病毒上清感染细胞
        1.8 MuLV-E012假病毒颗粒pH值依赖性测定
        1.9 MuLV-E012假病毒微量中和试验
    2 结果
        2.1 E0、E2和E012在假病毒颗粒表面的表达
        2.2 假病毒感染性的测定
        2.3 纯化病毒的滴度
        2.4 MuLV-E012假病毒对pH的依赖性鉴定
        2.5 MuLV-E012假病毒微量中和试验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猪瘟病毒囊膜糖蛋白E2 B细胞表位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毒株和抗体
        1.2 试剂和实验动物
        1.3 rE2-a、rE2-b和rE2-ba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1.4 纯化的重组蛋白rE2-a、rE2-b和rE2-ba的Western Blot分析
        1.5 纯化的重组蛋白rE2-a、rE2-b和rE2-ba的定量
        1.6 动物免疫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工程菌(BL21-rE2-a、BL21-rE2-b和BL21-rE2-ba)的诱导表达
        2.2 重组蛋白rE2-a、rE2-b和rE2-ba的可溶性分析
        2.3 表达产物的纯化
        2.4 纯化的重组蛋白rE2-a、rE2-b和rE2-ba的Western Blot分析
        2.5 纯化的重组蛋白rE2-a、rE2-b和rE2-ba的定量
        2.6 中和抗体效价测定
        2.7 动物攻毒后的临床症状与保护率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稳定表达猪瘟病毒衣壳蛋白和葡萄球菌核酸酶融合蛋白细胞系的建立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质粒与细胞
        1.2 抗体
        1.3 工具酶和主要试剂
        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5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1.6 转染与G418抗性筛选
        1.7 融合蛋白的鉴定
        1.8 核酸酶活性分析
    2 结果
        2.1 重组表达质粒pcDNA-Cap-SNase的构建
        2.2 G418压力筛选稳定表达融合蛋白Cap-SNase的PK-15细胞系
        2.3 表达的融合蛋白Cap-SNase的核酸酶活性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应用衣壳蛋白靶向灭活策略抗猪瘟病毒感染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质粒与细胞
        1.2 抗体
        1.3 工具酶和主要试剂
        1.4 猪瘟病毒石门株感染PK-15/Cap-SNase细胞系
        1.5 不同时间的子代病毒感染滴度测定
        1.6 SYBR Green Ⅰ real-time PCR对子代病毒基因组定量
        1.7 ELISA检测子代病毒颗粒抗原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融合蛋白Cap-SNase的抗病毒效果
        2.2 病毒样颗粒中完整基因组含量分析
        2.3 猪瘟病毒的ELISA检测分析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山东鸡新城疫病毒分离鉴定与Ⅱ+Ⅶ基因型灭活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新城疫的流行概况及研究进展
        1 新城疫的流行概况
        2 病原学研究进展
        2.1 病毒的分类与理化特性
        2.2 生物学特性
        2.3 抗原性
        2.4 NDV的毒力和致病性
        2.5 N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2.5.1 NDV基因组组成
        2.5.2 NDV结构蛋白分布及特征
        2.6 致病性的分子基础
        3 ND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3.1 单克隆抗体技术
        3.2 核酸探针技术
        3.3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
        3.4 RT-PCR技术
        4 ND防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4.1 鸡新城疫灭活疫苗
        4.2 鸡新城疫活疫苗
        4.3 鸡新城疫基因工程苗
        4.3.1 亚单位疫苗
        4.3.2 DNA疫苗
        4.3.3 重组活载体疫苗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核酸疫苗及免疫佐剂的研究及应用
        1 核酸疫苗的研究进展
        1.1 核酸疫苗的结构
        1.2 核酸疫苗的作用机理
        1.3 核酸疫苗的优点及不足
        1.3.1 核酸疫苗的优点
        1.3.2 核酸疫苗的不足
        1.4 影响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
        1.4.1 目的基因的选择
        1.4.2 质粒载体的选择
        1.4.3 免疫剂量及次数
        1.4.4 免疫方法与途径
        1.4.5 免疫增强剂和免疫佐剂的应用
        1.4.6 接种前组织预处理
        1.5 增强DNA疫苗免疫效果的策略
        2 DNA疫苗免疫佐剂的研究与应用
        2.1 细胞因子佐剂
        2.2 CpG DNA(ODN)佐剂
        2.3 补体分子佐剂C3d
        2.3.1 C3d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2.3.2 C3d的分子佐剂作用
        2.3.3 C3d可能的作用机制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三章 NDV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新城疫标准毒株
        1.1.2 标准血清
        1.1.3 SPF鸡和鸡胚
        1.1.4 病料
        1.1.5 试剂
        1.1.6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病料的来源
        1.2.2 病毒的分离与增殖
        1.2.3 病毒分离株的鉴定
        1.2.4 分离株毒力测定
        1.2.5 动物回归试验
        1.2.6 新城疫鸡群的平均抗体效价测定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与流行特点
        2.2 病毒的分离
        2.3 病毒分离株的鉴定
        2.3.1 HA和HI试验
        2.3.2 血凝谱测定
        2.4 分离株毒力测定
        2.5 动物回归试验
        2.6 新城疫鸡群的平均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山东省新城疫病毒LY1分离株F与HN基因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SPF鸡胚
        1.1.2 菌株与质粒载体
        1.1.3 病毒
        1.1.4 试剂
        1.1.5 溶液配制
        1.1.6 主要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NDV LY1株增殖与浓缩
        1.2.2 病毒RNA的提取
        1.2.3 NDV F基因和HN基因的的RT-PCR扩增
        1.2.4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1.2.5 PCR产物的回收
        1.2.6 NDV F基因和HN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1.2.7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1.2.8 阳性质粒测序与序列分析
        2 结果
        2.1 F和HN基因的RT-PCR扩增结果
        2.1.1 F基因的RT-PCR扩增结果
        2.1.2 HN基因的RT-PCR扩增结果
        2.2 F基因、HN基因的克隆及阳性克隆的鉴定结果
        2.2.1 F基因的克隆及阳性克隆的鉴定
        2.2.2 HN基因的克隆及阳性克隆的鉴定
        2.3 F基因和HN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比较
        2.3.1 F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比较
        2.3.2 HN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比较
        2.4 与国内外标准株同源性分析比较
        2.5 对新城疫山东分离株(LY1)F蛋白裂解位点区(112~117)的研究
        2.6 系统发育进化树
        2.6.1 F基因发育进化树
        2.6.2 HN基因发育进化树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城疫不同基因型灭活油乳疫苗的研制及免疫效果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种毒
        1.1.2 试验用鸡胚和鸡
        1.1.3 1%红细胞悬液
        1.1.4 主要试剂
        1.1.5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LY1株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
        1.2.2 新城疫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制备
        1.2.3 疫苗质量的检验
        1.2.4 免疫效果试验
        1.2.5 攻毒保护试验
        2 结果
        2.1 LY1株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结果
        2.2 疫苗质量检验结果
        2.2.1 物理性状
        2.2.2 无菌试验
        2.2.3 安全性试验结果
        2.3 免疫效果试验结果
        2.4 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鸡C3d分子佐剂NDV HN基因疫苗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RT-PCR扩增NDV-HN基因
        1.2.2 C3d-P29-HN融合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
        1.2.3 重组质粒的大量提取
        1.2.4 NDV C3d-P29 HN基因疫苗免疫抗体效价检测
        1.2.5 攻毒保护试验
        2 结果
        2.1 RT-PCR扩增新城疫LY1株HN基因
        2.2 抗原基因的插入
        2.3 血凝抑制抗体变化
        2.4 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鹤壁一带新城疫病流行的特点及防制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耕牛疫灾的时空分布与社会应对[D]. 王鑫. 暨南大学, 2019(02)
  • [2]中山市三角镇畜禽疫病防疫情况调查分析[D]. 吴宇颖. 华南农业大学, 2018
  • [3]环洞庭湖区新城疫病原监测及分子演化分析[D]. 郭威.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4]河南省猪瘟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郭占达.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5]昌宁县田园镇动物疫病防控现状与对策[J]. 董怀萍. 畜禽业, 2014(01)
  • [6]2010—2011年河南省部分地区H9亚型禽流感、新城疫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调查[J]. 岳旭龙,陈礼朋,李双亮,高文明,张宇耕,崔保安,李新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12(08)
  • [7]枣庄地区鸡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与防制研究[D]. 张春岭.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8]汶上芦花鸡遗传特性调查及其疫病防控试验[D]. 蒋海涛.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3)
  • [9]假型猪瘟病毒体系构建及衣壳蛋白靶向灭活策略抗猪瘟病毒感染研究[D]. 周斌.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10]山东鸡新城疫病毒分离鉴定与Ⅱ+Ⅶ基因型灭活疫苗研究[D]. 于淼.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鹤壁地区新城疫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