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茶艺协会组团参加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澳门茶艺协会组团参加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一、澳门茶艺协会组团参加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文献综述)

杨巍,右然[1](2021)在《闽茶百年复兴系列报道之四 潮分两岸,茶连闽台》文中研究表明2万多年前,如果没有发生剧烈的地壳运动,今天台湾及澎湖地区也许就不会漂浮在海中,而是与福建连成一片,镶嵌在亚欧大陆的东南端。但,闽台并没有因为一道海峡而割裂分离,气候、地形地貌、风土都像孪生兄弟一样,难分彼此,并因福建先民渡海登岛而将两地的血脉与文脉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语言、习俗……还有一叶香茗。尽管台湾也有野生茶树,但茶真正参与书写历史则要到300多年前,而对岸的福建,见诸文字记载的茶史已泱泱千余年。于是,当福建先民来台时,

程启坤[2](2020)在《中国茶文化发展40年》文中指出国运盛则茶运兴,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经济建设起飞的年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茶文化事业的复兴与发展。本文就改革开放40年来茶文化发展的若干大事与发展概况进行了梳理与记录,以供后人参考。

肖美玲[3](2019)在《潮州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茶产业是潮州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是农村支柱产业之一,是山区和半山区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和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在潮州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茶产业发展成效并不明显。潮州是广东省最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茶产业发展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茶农的收入,也影响整个广东省茶产业的发展壮大。茶产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其发展战略必须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获取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本文以潮州茶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从潮州茶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入手,在调查潮州茶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潮州茶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并对潮州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展开了比较深入的剖析,提出了潮州茶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构想和保障措施,以期为潮州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明本研究课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为后续论文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潮州茶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分析了潮州茶产业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以及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第五部分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潮州茶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及保障措施;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展望,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本文的不足和对将来研究的展望。

张杰[4](2019)在《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森林养生旅游在国内方兴未艾。2019年3月8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2022年建成布局较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立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强调森林康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康养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中医特色明显,开展森林养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独特优势。广东省森林资源丰富,养生旅游发展基础坚实,社会对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呼声很高。但是目前相较其他省份而言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实质进展比较缓慢。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研究很少,而且多数的森林养生旅游研究是基于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的视角,仅有零星的森林旅游研究涉及到中医养生的内容,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缺乏中医养生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开展了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研究。目的:首先,系统地梳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基于中医学的森林养生理论。其次,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内部现状与问题,以及内外部综合态势。然后,基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以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开发策略,包括开发模式、产品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最后,介绍和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三个具体案例。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森林养生旅游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一)交叉研究法森林养生旅游属于多产业交叉领域,涉及中医药、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因此要使用多元化视角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二)文献研究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森林养生旅游的研究文献,尽可能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中医养生学、旅游管理学、森林医学相关文献着作,整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查阅、整理相关政府部门网站、行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尽可能全面收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资料。(三)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省内省外多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单位,深入山地、森林,与当地居民、游客、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谈,详细考察当地的森林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历史人文等情况,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四)访谈报告法与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合作开展关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举办“国有林场森林康养休闲体验示范建设情况”座谈会,对受访者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并多次参加行业会议、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加深对森林养生旅游的专业认识。(五)问卷分析法在广东省部分森林旅游区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并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消费者特征、认知及需求情况。(六)模型分析法引入了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RMP旅游开发模型、SWOT综合态势分析模型,将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进行结构化的模块分析,系统地开展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七)个案分析法在开发现状研究和开发策略研究部分,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在最后开展专门的案例研究内容,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成果:(1)系统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森林养生理论。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时涉及的旅游开发一般理论,并探讨其在森林养生旅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竞争力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首次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本研究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将森林养生的概念进行合理延伸,以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森林医学理论为指导,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的概念内涵、养生目的、养生原则、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认为森林养生是以有益人体健康的森林环境与资源为基础,辅以必要的养生保健设施,通过环境养生、行为养生、精神养生等具体养生方法活动,最终实现维护健康和幸福两大目的的一种综合养生方式。森林养生的原则包括天人相应,三因制宜;扶正避邪,预防为主;动静互涵,身心同调;综合调养,持之以恒四大方面。森林养生的方法有森林浴养生、森林饮食养生、森林运动养生、森林温泉养生、针灸推拿养生、森林园艺养生、森林精神养生、森林芳香养生、森林五色养生、森林音乐养生等十种。(2)研究归纳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有政策环境: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养生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经济环境:经济整体发展稳中求进、森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对养生需求日益扩大、广东省养生文化氛围浓厚;技术环境:中医药养生技术发展、林业科技发展、旅游事业人才培养等。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内部开发现状:整理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资源、岭南本草资源、饮食养生资源、温泉养生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市场需求,包括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分析、对森林养生旅游的认知分析、需求分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产品和服务现状,包括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展情况、规划情况以及目前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有资源缺乏充分利用;开发基础有待完善;产品和服务未形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内外部综合态势:内部优势:森林养生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经济支撑强劲有力;内部劣势:开发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森林季节性闲置;外部机遇:森林养生旅游是多方政策交汇点、社会的养生需求;外部挑战:其他地区的竞争挑战、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森林破坏。(3)提出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策略。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提出“森林旅游+X养生+Y养生+……”的差异化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并结合实例介绍每种模式的特点、适宜开展的地区、以及产业延伸的路径等内容。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养生特色要融入旅游六要素中。研究还认为目前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群体主要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森林养生方法为框架整理了二十八项森林养生旅游项目,并总结了产品和服务中的三因制宜原则,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提供了森林小镇、森林养生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种适宜森林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分别从政策规划、人才培养、融资模式、营销推广等方面展开分析。(4)介绍了三个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即丰顺留隍潮客小镇:“森林旅游+温泉+禅修养生”的身心度假模式、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森林旅游+本草+茶文化养生”的林下茶药模式、惠来南药产业园:“森林旅游+本草养生”林下中药模式,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结论: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首次整理出的森林养生理论,为森林养生旅游的内容开发提供专业依据,有助于凸显森林养生旅游的中医药特色。此外对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进行区域研究也尚属首次,系统展现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开发策略,最后三个不同开发模式的案例,为其它研究提供借鉴。整个研究从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实践”研究,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和开发策略的“面”研究到案例分析的“点”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

戴美玲[5](2018)在《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书院是中国独特且具有完备制度的文化教育组织。虽然中国书院并非自孔子时代就产生,但其文化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却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时代,并且在其产生以后的一千年历史上,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思想与实践中做出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化的研究被认为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所在,文化现代化又被认为是现代化中涉及面最广、最为复杂、最为深层的变迁过程。本文在文化现代化视野下,对中国书院这一富含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的载体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教育组织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的延续与更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了解中国书院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从而寻求对中国现代化与未来发展以些许启示。本文将中国书院的文化传统,近代中国书院的改革,现代中国书院的变迁与转型,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追赶与超越、特点与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等论题置于文化现代化视野之下,重点在于分析中国书院在不同时代不断形成的文化传统,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回应与更新以及当代书院现代化的最新发展,以此观察文化现代化特性下中国书院传统、历史直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文将“传统”与“现代”作为一组相互参照的概念,认为中国书院作为文化教育组织形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是中国文化现代化从启蒙到不断更新转型,吸收包容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文化进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的传统。本文运用中国现代化的解释框架,认为在文化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书院由“传统”转化到“现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过程。回顾近现代化的社会大变局,最为突出的表征就是西学东渐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的更新与重构。虽然在此前的中国历史文化中,中外文化的交流对话一直都在进行之中,在理性思考与借鉴中,中国书院的文化交融也有丰硕成果。明清时期真正开始了全球格局下的文化碰撞,在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国文化主体自信受到冲击。以中国书院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发挥了富有包容性和维新性特点,在中外文化交流的逆境中不断寻求变革,探索中国文化的新生与重构。近代以来,文化在西化与现代化之间的摇摆不定甚至出现全盘西化的主张,中国书院进行了整体性的改制,仍然以中国文化符号的形式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载体存在与坚守。虽然改制以后的中国书院依然没有完成近代文化转型,但是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尝试性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围绕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和现代”、“西方与中国”之间的主线,重点以当代的中国书院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中国书院当代的复兴可以作为文化现代化最新的表征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乃至后现代议题的再度深入,中国当代书院再度兴起。本文梳理当代书院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的历程,发现其中从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到民间社会的热潮,再到官方的肯定,当代书院呈现出多元主体共同促进,注重文化传承与转化等诸多书院现代化转型的特点,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以现代书院的代表——厦门赏筜书院为例,重点分析了现代化书院的国学活动、运营管理体制、现代化的特色进而再深入思考当代书院现代化的发展。最后,在全球化的时代形势与背景下,在民族现代化与文化自信的进程中,思考当代的中国书院如何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如何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国书院如何在现代社会真正成为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现代转化的象征,同时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社会、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予以更多的思考。本文可以说在大量历史梳理、当代的实践调研、访谈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中国书院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古今中西的对比分析,首次系统的运用文化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对中国书院进行学术研究的长篇论文。本文的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开创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期待通过中国书院的研究对于正在进行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各方面实践以理论的启示与实践的指导。

苏慧琳[6](2018)在《普洱市普洱茶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工作时间大幅度缩短,生活水平也更上一个台阶,人们对旅游的需求随之加大,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不断加强,茶文化旅游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但是,由于茶文化旅游开发时间短,经验不足,对茶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也仅仅是停留在粗放开发阶段。普洱市地处祖国边陲,茶文化历史底蕴深厚、风景优美、温度舒适、森林覆盖率高、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是普洱茶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普洱茶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在政府和旅游企业的带领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普洱茶文化旅游市场开发体系,因此,基于上述原因本文着力于围绕普洱茶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进行研究。本文借鉴相关学者的前期研究成果,界定了相关概念,从收入水平、闲暇时间、旅游动机、目的地吸引力、客源市场几个方面对旅游需求影响的分析入手,剖析了普洱市普洱茶旅游市场开发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交通网络、人文资源等条件,为市场深度开发提供了依据。本文基于旅游市场开发、旅游消费者心理视角设计市场调查问卷,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法对旅游者进行包括描述性分析、目的地满意度、决策方式、消费构成等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发现普洱茶文化旅游市场存在着茶文化产品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品文化特色不鲜明、产品宣传力度小、范围小,市场细分不明确、导游服务不规范等问题。论文依据调查信息,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面提出了普洱茶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的策略。本论文研究希望为政府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提供数据支持,为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市场的深度开发提供市场参考尽绵薄之力。

马珂[7](2018)在《基于安化茶旅一体化背景下的梅山环境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体验经济的双重语境,中国凤冈、印江、都匀、湄潭等多地茶区已将茶产业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文化形象塑造和旅游发展进行多向协调,试图通过各要素之间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打造茶旅一体化经济链条。可见,茶文化及其相关资源与现代旅游的结合逐渐成为一种新型体验方式和高级形态,这既是茶文化资源不断开发和利用的结果,也是旅游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是作为一种区域发展新模式,茶旅一体化理论并未得到充分研究和探讨。本文从茶旅一体化角度出发,选取安化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茶旅一体化与梅山环境设计进行有机结合,并借助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法,系统而深入地探析安化茶旅一体化背景下的梅山环境设计,提出梅山环境设计策略与技术方法,力图将茶旅产业融合、乡村环境、文化传承、地域风貌作为区域协调的发展途径,为梅山环境保护提供新思路,同时为其他茶区建设和环境导控提供理论借鉴。具体而言,本文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章:安化黑茶与黑茶文化资源研究)论述安化黑茶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生态条件、历史沿革和加工制作过程,重点构建安化地区黑茶文化资源的分类体系。第二部分(第三章:茶旅一体化理论体系构建及相关案例研究)以系统理论、共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体验经济为相关理论基础,对茶旅一体化的本质内容、形成机制进行探究,再通过台湾木栅茶区和日本静冈茶区的实际案例总结茶旅一体化的相关经验,为其他地区的茶旅一体化研究提供营建方法。第三部分(第四章:安化茶旅一体化理念与梅山环境研究)分析安化茶旅一体化的发展背景、开发理念以及梅山文化视域下的环境特征,旨在梳理安化茶旅一体化理念与梅山环境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即安化茶旅一体化理念与梅山环境二者关系是协调统一、相互支撑。第四部分对应本文第五章,即安化旅游现状及茶旅一体化背景下的梅山环境综合评价。首先,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分类标准,对安化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点进行剖析,总结安化县旅游业开发现状与问题;其次,结合《安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30)》,从空间布局、线路规划、交通规划和资源保护四个方面探讨安化县旅游规划设计。最后,以客观性、系统性、生态性和多元性为评价原则,引入AVC评价理论思想,构建梅山环境综合评价体系,为安化地区梅山环境设计实践提供依据。第五部分是基于茶旅一体化背景下的梅山环境设计策略与技术方法探讨,其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两个章节内容。第六章在前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基础上,针对茶旅一体化背景下的梅山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借助风景园林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从空间形态元、环境生态元和行为活动元三个角度分别提出梅山环境设计总体策略——梅山地区非物质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活化、梅山文化与乡村环境互动、以茶旅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一体化,并从软设计和硬设计两个方面构建安化地区梅山环境设计的技术方法,其中软设计包括旅游线路组织、环境解说系统完善、旅游事件策划,硬设计以梅山环境物质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等级、范围和功能出发,对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逐层提出设计方法。第七章以安化茶旅一体化为开发目标,通过中国梅山文化园、梅山文化长廊和安化黑茶大市场三个设计案例,探索梅山环境设计实践路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梅山环境设计策略的研究成果。

盛敏[8](2017)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饮茶史,历经数代传承流变,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万里茶道等古代商道的拓展,中国茶在海外广泛流布与传播,各国茶饮风俗亦多发端于中国,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曾红极一时。然而,随着近代以来国力的衰退,中国文化失势,茶叶出口贸易一落千丈。建国以来,中国茶叶出口逐步恢复,但发展缓慢,基本维持在卖原料的低级阶段,出口结构极不合理。学界围绕中国茶叶出口的研究不少,如何突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瓶颈成为不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分三个时期深入探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结合世界茶叶贸易中各国茶文化传播的历史经验与案例,对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以期为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与特点的紧密关联。1.早期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存在地理与时空上的相关耦合性,陆地是早期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路径,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成为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2.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都经历过历史的辉煌,中国茶文化与接受国文化融合,新的茶文化形态引导和改变着世界的茶叶消费结构和贸易格局。然而,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缺乏主动权,当国运衰退之时,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双双陷入低谷。3.现当代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晚,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不够,交流往往成“失语”状态;茶文化对外传播与出口贸易结合不紧密,茶文化对外传播未形成文化产业,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推动有限。从世界各国的茶叶贸易和的茶文化传播来看,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向来不为国人所重视的茶文化和茶叶的宣传普及在各国茶叶贸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进一步突显了茶文化对外传播对茶叶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1.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不惜花费巨资在欧美大陆宣传本国茶叶,茶叶宣传促销和茶文化普及成为公认的促销手段,这对英国及殖民地附属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及殖民地区中国台湾等地的茶叶出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各国早期开展的一系列茶叶宣传活动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引导着世界茶叶消费结构与贸易格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主体,低价竞销引导下的袋泡茶和速溶茶风靡一时。3.全球化时代商业并购现象普遍,非价格竞争成为世界知名茶叶品牌主要竞争手段之一。世界茶叶贸易中茶文化的先导性和前瞻性愈加明显,这可以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美国茶文化复兴”中窥见一斑。以传播学经典理论“拉斯韦尔模式”为基础,本文分析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要素,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传播策略。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诸要素相辅相成,形成良性的传播运行机制。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应积极发挥不同的作用,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这既需要政府引领、组织主导,同时需要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和强化个人广泛参与。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让多元主体有效协同与配合,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的成功,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总之,积极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许多方面大有可为。而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也将极大促进茶叶出口贸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郭持恒[9](2017)在《闽台交流中的“中国佛教会”》文中研究指明佛教是当代台湾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1949年国民党迁台,大陆的众多僧侣也随之前往台湾,“中国佛教会”随后在台复会,成为台湾地区官方的佛教管理组织。台湾“中国佛教会”迁台至今已逾六十年,在此期间,其与大陆佛教界之间关系从戒严时期的相互对抗到解严后慢慢展开交流,现如今已经慢慢成为开展两岸佛教交流的一个重要的组织。福建佛教对台湾佛教界影响深远,并且由于福建佛教自身发展势头的强劲,所以福建也就成为了对台佛教交流工作的前线重地。随着两岸开放人员交流,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术会议、团体互访、文物展览等相继展开,不仅在交流人数上,而且在交流次数和层次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逐渐受到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闽台宗教交流的角度出发,就“中国佛教会”在闽台佛教交流的概况进行阐述。从1992年以来闽台佛教界交流情况的统计数据出发,对数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影响“中国佛教会”开展佛教交流活动的因素,并对现阶段此类交流活动的开展做出评价,就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发展做出展望。

文琼[10](2014)在《四川长嘴壶茶艺的开发优势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长嘴壶茶艺是我国茶艺一大亮点,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长嘴壶的掺茶技艺都令人感到惊奇。四川长嘴壶茶艺最近几年发展得较好,具有一定的开发优势,此文便从企业大力开发,形成省级地方标准;政府大力支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民俗文化的挖掘,打造精品节目;加强联合,整合其他资源优势;重视茶文化宣传,扩大四川茶文化知名度;重视茶艺教育,培养茶文化的传播者等方面提出了开发策略。

二、澳门茶艺协会组团参加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门茶艺协会组团参加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茶文化发展4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40年茶文化大事记

(3)潮州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茶及其产区分布
        2.1.2 茶产业与茶产业链
    2.2 相关理论与分析工具
        2.2.1 战略管理理论
        2.2.2 PEST分析法
        2.2.3 SWOT分析法
        2.2.4 波特五力模型
第三章 潮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潮州茶产业发展概况
        3.1.1 潮州茶产业概述
        3.1.2 茶产业发展历史沿革
    3.2 潮州茶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2.2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3.2.3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3.3 潮州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家庭生产经营导致生产机械化程度低
        3.3.2 流通市场环境简陋
        3.3.3 品牌效应不强
        3.3.4 质量安全监控机制不健全
        3.3.5 产业结构不协调
        3.3.6 制茶师、茶艺师人才短缺
第四章 潮州茶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4.1 潮州茶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潮州茶产业发展的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4.2.1 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
        4.2.2 业内竞争者竞争能力
        4.2.3 替代品替代能力
        4.2.4 购买者议价能力
        4.2.5 供应商议价能力
    4.3 潮州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4.3.1 优势
        4.3.2 劣势
        4.3.3 机遇
        4.3.4 威胁
        4.3.5 SWOT矩阵
第五章 潮州茶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及保障措施
    5.1 总体思路
        5.1.1 指导思想
        5.1.2 基本原则
        5.1.3 发展思路
    5.2 潮州茶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5.2.1 战略定位
        5.2.2 战略选择
        5.2.3 战略目标
        5.2.4 战略举措
    5.3 潮州茶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5.3.1 组织保障
        5.3.2 资金保障
        5.3.3 人才技术保障
        5.3.4 服务保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策引领
        二、现实需要
        三、课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进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三、竞争力理论
        四、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五、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七、体验经济理论
    第二节 森林养生理论
        一、依据来源
        二、概念内涵
        三、养生目的
        四、养生原则
        五、养生方法
        六、注意事项
第三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PEST模型)分析
        一、政策环境(P)分析
        二、经济环境(E)分析
        三、社会环境(S)分析
        四、技术环境(T)分析
    第二节 内部开发现状(RMP模型)分析
        一、森林养生旅游资源(R)分析
        二、市场需求(M)问卷分析
        三、产品和服务现状(P)调查分析
    第四节 内外部态势(SWOT模型)综合分析
        一、优势(S)分析
        二、劣势(W)分析
        三、机遇(O)分析
        四、挑战(T)分析
第四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差异化的开发模式
        一、“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
        二、“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
        三、“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
        四、“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
        五、“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
        六、“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
    第二节 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一、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
        二、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
        三、养生特色融入旅游六要素
    第三节 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
        一、森林小镇
        二、森林养生基地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四节 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政策规划
        二、人才培养
        三、融资模式
        四、营销推广
第五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国家级特色小镇:留隍潮客小镇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二节 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三节 惠来南药产业园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结语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中文详细摘要

(5)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路径
        一、相关论题研究现况
        二、分析路径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框架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文献梳理与文本解读
        二、理论梳理与理论探索
        三、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
第二章 传承与创新:中国书院的文化传统
    第一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萌动
        一、书院是对私学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二、书院最初的形态与功能
        三、书院文化萌动中的交流、融合与转向
    第二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生成
        一、书院文化正式兴起的背景
        二、书院运行规制的形成与创新
        三、书院文化精神的巩固与推广
    第三节 书院文化传统的兴盛与流变
        一、近代化中国何时开始: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准备
        二、书院的兴盛与流变:未完成的近代文化转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冲击与适应:近代中国书院的现代化
    第一节 文化冲击下的中国书院改革
        一、文化现代化起步的前奏:知识进步与西学东渐时期的书院
        二、文化现代化起步:鸦片战争前后思想的进步与书院改革
    第二节 文化冲击下的适应:中国书院改制
        一、维新变法与书院改革的探索
        二、文化制度的进步与转型:书院改制与科举废除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迁与转型:现代中国书院的现代化
    第一节 书院现代化变迁的背景:五四前后的中国文化现代化
        一、传统的变迁:从“中体西用”到“西化”
        二、现代化的启蒙:关于“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的论争
        三、思想的进步:五四前后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的演变
    第二节 “国学”兴起与载体的最初探索
        一、“国学”的兴起与争论
        二、“国学”实践载体的最初探索
    第三节 中国书院现代化转型的探索
        一、书院现代化转型的探讨
        二、书院现代化转型的实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的复兴: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发展
    第一节 文化现代化下当代中国书院发展的背景
        一、全球文化现代化下的中国文化与“国学”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现代化下的中国书院的转型延续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1949-1977年间计划时期的中国书院
        二、1978-2001年间改革时期的中国书院
        三、2002-2007年间追赶时期的中国书院
        四、2008-2017年间飞跃时期的中国书院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问题
    第一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建设的特点
        一、多重主体、多种力量参与到当代书院建设之中
        二、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的发展新模式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功能、目标如何定位
        二、机制、体制如何创新
        三、建筑、环境如何再造
        四、教育内容、方式如何施行
        五、书院团体的联盟化如何发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当代中国书院现代化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以厦门筼筜书院为例
    第一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概况
        一、筼筜书院的创院历程
        二、筼筜书院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思考
        三、筼筜书院的环境再造与建筑创新
    第二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日常国学实践活动
        一、讲学:全面尝试力求经典的国学课程
        二、礼乐:丰富多彩力求修身的国艺教习
        三、活动:形式多样力求底蕴的文化活动
        四、出版:努力恢复力求提升的文库出版
    第三节 厦门筼筜书院的现代化运营与管理
        一、学生管理
        二、课程与师资管理
        三、“学田”与产业化的经营
        四、宣传推广的平台
    第四节 厦门筼筜书院现代化的特色与问题
        一、现代化的功能定位
        二、高校的合作与联动
        三、参与地区书院建设
        四、当前所面对的问题与选择
    第五节 当代新型书院现代化发展再思考
        一、坚持以国学经典教育为中心
        二、设置适合现代人需求的课程
        三、争取多方面力量联合办学
        四、加强书院之间的交流互动
        五、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建设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一、史料集
    二、研究着作
    三、研究论文
    四、其他资料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普洱市普洱茶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1.2.1 基本思路
        1.2.2 论文框架
        1.2.3 主要研究方法
    1.3 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1.4 国内茶文化研究现状
        1.4.1 国内茶文化研究
        1.4.2 国内茶文化旅游研究
        1.4.3 国内普洱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1.5 国外茶文化研究综述
        1.5.1 茶文化研究
        1.5.2 普洱茶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1.6 普洱茶文化旅游市场研究的相关理论界定
        1.6.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6.2 基础理论研究
2、普洱茶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2.1 普洱茶文化旅游市场供给
        2.1.1 历史文化及区位优势
    2.2 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
        2.2.1 公路交通
        2.2.2 铁路交通
        2.2.3 航空运输
        2.2.4 水路交通
    2.3 气候条件
    2.4 丰富多样的产品资源
        2.4.1 茶树资源宝库
        2.4.2 多样的植物资源
        2.4.3 多彩的民族节日节庆
        2.4.4 内容丰富的茶文化史诗
        2.4.5 多样的饮茶方式
        2.4.6 历史悠久的茶文化遗迹
        2.4.7 丰富的茶产品
    2.5 普洱茶文化旅游市场需求
        2.5.1 影响需求的因素
        2.5.2 主观需求
3、茶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的必要性
    3.1 满足人们求新、求奇的心理要求
    3.2 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3 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
    3.4 有利于茶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4、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1 调查问卷说明
    4.2 问卷内容
    4.3 描述性分析
        4.3.1 游客性别分析
        4.3.2 游客年龄分布
        4.3.3 游客受教育程度
        4.3.4 游客职业构成
        4.3.5 游客收入状况
        4.3.6 游客常住地分布
        4.3.7 参观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次数
    4.4 普洱茶文化旅游者的选择
        4.4.1 交通工具的选择
        4.4.2 游客出行信息来源
        4.4.3 游客旅游形式
        4.4.4 游客停留时间
        4.4.5 游客选择出游的季节
    4.5 游客的消费构成
        4.5.1 门票消费
        4.5.2 住宿类型的选择
        4.5.3 参加茶文化旅游活动时的预算
    4.6 普洱茶文化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普洱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吸引力
        4.6.1 普洱茶文化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4.6.2 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吸引力
    4.7 旅游目的地满意度评价
        4.7.1 茶文化旅游景区的满意度
        4.7.2 对茶文化旅游现有开发模式的评价
        4.7.3 旅客的口碑宣传
        4.7.4 游客重游率
5、普洱茶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存在的问题
    5.1 茶文化旅游产品老化
    5.2 产品价格单一,游客的消费水平低
    5.3 销售渠道不畅
    5.4 产品宣传渠道不畅,游客分布集中
    5.5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游服务不规范
6、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策略
    6.1 建立政府+企业+农户的合作关系
    6.2 开发老年旅游市场
    6.3 扩大产品宣传力度,积极主动拓展市场
    6.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5 开发彰显特色的茶文化主题旅游项目
    6.6 树立茶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意识
    6.7 做好市场细分、留住游客
    6.8 加强茶文化旅游的售后服务工作
    6.9 坚持生态保护发展战略
7、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
    7.3 展望
普洱茶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研究调查问卷表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安化茶旅一体化背景下的梅山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茶旅一体化概况
        1.1.2 安化茶旅一体化品牌潜力与现实问题
        1.1.3 本团队学术研究体系的延续和拓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茶文化旅游研究动态
        1.2.2 茶旅一体化研究动态
        1.2.3 梅山环境设计研究动态
    1.3 研究区域与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区域概况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访谈法
        1.5.4 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法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2章 安化黑茶与黑茶文化资源研究
    2.1 安化黑茶
        2.1.1 安化黑茶概述
        2.1.2 安化黑茶生态条件
        2.1.3 安化黑茶历史沿革
        2.1.4 安化黑茶加工制作
    2.2 茶文化资源的定义与分类
        2.2.1 茶文化资源
        2.2.2 茶文化资源分类方法体系
    2.3 安化地区黑茶文化资源研究
        2.3.1 安化地区黑茶文化资源分类
        2.3.2 安化地区黑茶文化资源的主要类型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茶旅一体化理论体系构建及相关案例研究
    3.1 茶旅一体化相关理论
        3.1.1 系统理论
        3.1.2 共生理论
        3.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4 体验经济理论
    3.2 茶旅一体化发展历史研究
        3.2.1 古代萌芽阶段
        3.2.2 现代原形阶段
        3.2.3 高速发展阶段
    3.3 茶旅一体化本质内容研究
        3.3.1 产业一体化
        3.3.2 文化一体化
        3.3.3 品牌一体化
    3.4 茶旅一体化形成动因研究
        3.4.1 茶文化资源具有旅游开发潜力
        3.4.2 茶旅产业市场具有互通性和广泛性
        3.4.3 政府导向和政策支持
    3.5 茶旅一体化相关案例研究
        3.5.1 台湾木栅茶区
        3.5.2 日本静冈茶区
    3.6 小结
第4章 安化茶旅一体化理念与梅山环境研究
    4.1 安化茶旅一体化发展背景与开发理念
    4.2 梅山文化视域下的环境特征
        4.2.1 梅山环境物质系统和价值系统的关联性
        4.2.2 梅山环境的价值系统
        4.2.3 梅山环境的物质系统
    4.3 安化地区茶旅一体化理念与梅山环境的关联性
        4.3.1 茶旅一体化开发是梅山环境保护和发展的产业原动力
        4.3.2 梅山文化价值系统为茶旅一体化开发提供精神共同体
        4.3.3 梅山环境系统为安化茶旅一体化发展提供资源载体
    4.4 小结
第5章 安化旅游现状及茶旅一体化背景下的梅山环境综合评价
    5.1 安化旅游现状
        5.1.1 安化旅游资源分类
        5.1.2 安化旅游资源特点
        5.1.3 安化县旅游业开发现状与问题
    5.2 安化县旅游规划设计方案解析
        5.2.1 空间布局
        5.2.2 线路规划
        5.2.3 交通系统
        5.2.4 旅游资源保护
        5.2.5 缺失与不足
    5.3 基于安化茶旅一体化下的梅山环境综合评价
        5.3.1 评价原则
        5.3.2 评价体系理论基础
        5.3.3 评价步骤
        5.3.4 评价方法选择
        5.3.5 梅山环境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5.3.6 综合评价
    5.4 小结
第6章 梅山环境设计总体策略与技术方法
    6.1 梅山环境设计目标定位
    6.2 梅山环境设计原则
        6.2.1 人性化原则
        6.2.2 适应性原则
        6.2.3 整合性原则
        6.2.4 参与性原则
        6.2.5 生产性原则
        6.2.6 美学性原则
    6.3 基于三元论理念下的梅山环境设计总体策略
        6.3.1 相关理论基础——风景园林三元论
        6.3.2 梅山环境设计总体策略
    6.4 梅山环境设计技术方法体系构建
        6.4.1 软设计
        6.4.2 硬设计
    6.5 小结
第7章 基于梅山环境设计策略的实践案例研究
    7.1 梅山地区非物质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活化——以中国梅山文化园为例
        7.1.1 整体性组构——树立物质与非物质互融的全局意识
        7.1.2 地域性保护——沿袭集体记忆
        7.1.3 乡村社区营造——多元参与的群体行动
        7.1.4 渐进式开发——深度导控与有机更新
        7.1.5 活态化传承——培养文化继承者与爱好者
    7.2 梅山文化与乡村环境互动——以梅山文化长廊为例
        7.2.1 项目基地概况
        7.2.2 主题文化解读与分区
        7.2.3 景观结构与功能
        7.2.4 景观环境的叙事性表达
    7.3 以茶旅为导向的经济、社会、环境一体化——以黑茶大市场为例
        7.3.1 设计项目背景
        7.3.2 设计解析
    7.4 小结
结语
    研究总结
    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

(8)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
    1.1.2 国外研究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
    1.2.2 相关理论基础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2.1 中国茶传播的主要路径
    2.1.1 丝绸之路
    2.1.2 茶马古道
    2.1.3 万里茶道
    2.1.4 海上丝绸之路
2.2 早期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贸易的历史及主要特点
    2.2.1 关于早期传播的各种说法
    2.2.2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
    2.2.3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及相互联系 第三章 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
3.1 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1.1 北传俄罗斯
    3.1.2 茶入西欧
    3.1.3 华茶在欧洲的贸易
3.2 中国茶在美洲和非洲的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3 中国茶文化在亚洲地区的继续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3.1 茶在南亚与东南亚的继续传播与出口贸易
    3.3.2 茶在日本的继续传播与贸易往来
    3.3.3 茶在朝鲜半岛的继续传播与出口贸易
3.4 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的主要特点及相互联系 第四章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4.1 现当代世界茶叶生产和贸易格局
    4.1.1 世界茶叶生产格局
    4.1.2 世界茶叶贸易格局与变迁
4.2 现当代中国茶叶生产与出口贸易
    4.2.1 现当代中国茶叶生产状况
    4.2.2 现当代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概况
    4.2.3 现当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4.3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复兴与对外传播
    4.3.1 台湾茶文化复兴
    4.3.2 大陆茶文化复兴
    4.3.3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
    4.3.4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问题及与茶叶出口的相互联系 第五章 世界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经验及启示
5.1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茶叶宣传与茶文化普及
    5.1.1 各国的宣传经验
    5.1.2 启示
5.2 二战前后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的崛起
    5.2.1 茶叶跨国公司的崛起
    5.2.2 英国市场
    5.2.3 美国市场
    5.2.4 启示
5.3 全球化时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世界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
    5.3.1 跨国企业并购茶叶公司
    5.3.2 美国茶文化复兴
    5.3.3 全球化时代世界一流茶叶品牌文化分析
    5.3.4 启示 第六章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分析
6.1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内容
    6.1.1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体系
    6.1.2 中国茶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6.2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主体
    6.2.1 政府
    6.2.2 社会组织
    6.2.3 企业
    6.2.4 个人
6.3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媒介
    6.3.1 实物形象
    6.3.2 书籍报刊
    6.3.3 广播影视
    6.3.4 新媒体
6.4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受众
    6.4.1 受众属性与分类
    6.4.2 东方文化圈受众的文化共通性
    6.4.3 西方文化圈受众的文化差异性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促进茶叶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7.1 政府引领茶文化传播
    7.1.1 纳入国家战略
    7.1.2 重构茶文化
    7.1.3 优化传播方式
7.2 组织主导茶文化传播
7.3 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
    7.3.1 加强茶文化营销
    7.3.2 打造中国茶叶品牌
    7.3.3 细分国际市场
7.4 强化个人广泛参与
    7.4.1 加强人际传播
    7.4.2 加强个人传播
7.5 案例分析--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
    7.5.1 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事件表
    7.5.2 案例分析
    7.5.3 评述 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作者简历

(9)闽台交流中的“中国佛教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护国卫教:“中佛会”成为研究对象之可能 第一章
    “中佛会”闽台佛教交流回顾 第一节
    历年重要活动回顾 第二节
    交流活动数据统计 第二章
    国共关系对交流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中佛会”与国民党的相互交涉 第二节
    李登辉时期(1992-1999) 第三节
    陈水扁时期(2000-2007) 第四节
    马英九时期(2008-2014) 第三章
    地区情况与交流活动互动分析 第一节
    影响活动地区选择的因素分析 第二节
    福建省各地市的情况分析 第三节
    台湾省各地市的情况分析 第四章
    余论:数量异常下降的原因 总结 第一节
    现阶段交流活动带来的益处 第二节
    现阶段交流活动存在的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四川长嘴壶茶艺的开发优势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长嘴壶茶艺开发的优势分析
    ( 一) 悠久的文化历史
    ( 二) 众多的茶艺流派
    ( 三) 茶艺名人辈出
三、长嘴壶茶艺的开发策略
    ( 一) 企业大力开发,形成省级地方标准
    ( 二) 政府大力支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三) 重视民俗文化的挖掘,打造精品节目
    ( 四) 加强联合,整合其他资源优势
    ( 五) 重视茶文化宣传,扩大四川茶文化知名度
    ( 六) 重视茶艺教育,培养茶文化的传播者
四、结语

四、澳门茶艺协会组团参加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闽茶百年复兴系列报道之四 潮分两岸,茶连闽台[J]. 杨巍,右然. 茶道, 2021(06)
  • [2]中国茶文化发展40年[J]. 程启坤. 中国茶叶, 2020(02)
  • [3]潮州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肖美玲.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2)
  • [4]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 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传承与创新:文化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书院研究[D]. 戴美玲. 厦门大学, 2018(12)
  • [6]普洱市普洱茶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 苏慧琳. 云南大学, 2018(01)
  • [7]基于安化茶旅一体化背景下的梅山环境设计研究[D]. 马珂. 湖南大学, 2018(06)
  • [8]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 盛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1)
  • [9]闽台交流中的“中国佛教会”[D]. 郭持恒.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1)
  • [10]四川长嘴壶茶艺的开发优势与策略研究[J]. 文琼. 农业考古, 2014(02)

标签:;  ;  ;  ;  

澳门茶艺协会组团参加第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