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最新栽培技术——寒地水稻三大超级栽培

水稻最新栽培技术——寒地水稻三大超级栽培

一、最新水稻栽培技术—寒地水稻三超栽培(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1](2021)在《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文中提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由传统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在此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总结70年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历程与科技成就,对探索未来水稻栽培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70年来,我国水稻栽培科技界抓住水稻不同主产区大面积生产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深入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探索水稻生育调控、栽培优化决策和栽培管理等新途径与新方法,取得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重要栽培技术和理论,形成了一批重大栽培科技成果。笔者着重从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群体质量及其调控、精确定量栽培、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栽培、超高产栽培、优质栽培、绿色栽培、逆境栽培和区域化栽培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栽培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水稻栽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强水稻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技术研究;二是加强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研究;三是加强水稻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研究;四是加强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研究;五是加强水稻智能化、无人化栽培研究。

王鹤璎[2](2020)在《寒地水稻水直播品种筛选及与常规种植方式下的产质量比较》文中提出水稻直播是一种用工少、效益高的轻简化栽培方式。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之一,在黑龙江省发展直播水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应用于直播的水稻品种有限,利用现有的水稻品种筛选出适于直播的品种,将有助于直播稻栽培的推广。为此本研究以29份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拟筛选出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下限及第二积温带上限进行水直播的寒地水稻品种,且以筛选出的适宜水直播品种为试验材料,与常规插秧为对照,比较两种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水直播在寒地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直播下29个供试品种,两年间穗长、单穗重、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数、穗粒数、生物产量、经济系数、理论产量、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水直播适应性反应指数变异系数较大,对水直播反应较敏感;结实率、千粒重、精米率、糙米率、精米粒长、精米粒宽、精米长宽比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对水直播反应较迟钝。两年间同时满足水直播适应性系数、水直播适应性指数和综合适应能力上表现为中度适应或高度适应,理论产量大于7 t/hm2,米饭食味评分大于74分的水稻品种有龙粳20号和龙粳58。2.与常规插秧相比,水直播下龙粳20号和龙粳58的在穗部性状较常规插秧相比大多呈下降趋势;两年间,龙粳20号在水直播下理论产量较常规插秧降低了7.85%;龙粳58在水直播下理论产量平均较常规插秧降低了6.96%。精米粒长、精米粒宽小于常规插秧;垩白度、垩白粒率大多都高于常规插秧;糙米率、蛋白质含量和米饭食味评分呈下降趋势;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年际间变化幅度大。3.水直播的投入产出比是常规插秧的3倍,而成本仅是常规插秧的76.4%,水直播较常规插秧成本降低了30.0%,成本降低4260元·hm-2、纯效益增加了3936.0元·hm-2。综上所述,筛选出龙粳20号和龙粳58适合水直播下种植,能够有效的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并且提高经济效益。

郭丽颖,耿艳秋,金峰,宋微,邵玺文[3](2017)在《寒地水稻低温冷害防御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寒地稻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粳稻生产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寒地稻区每年受低温冷害影响,水稻减产幅度较大。从秧苗素质、栽插密度、施肥和灌溉方式等4方面来分析当前寒地水稻栽培存在问题,并结合寒地水稻生育期短、需活动积温少、易发生低温冷害的现状,提出应对措施及未来发展与研究方向。以期为寒地水稻创建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彭春瑞,陈金,邱才飞,钱银飞,陈先茂,关贤交,邓国强,谢江,潘晓华[4](2017)在《双季超级稻“三高一保”栽培的产量形成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明"三高一保"栽培模式下双季超级稻的产量形成特征,在江西省南昌以超级早稻金优458和超级晚稻淦鑫688为材料进行3年5季的田间试验,比较了"三高一保"栽培和常规栽培下产量、库容、干物质生产与分配、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特性差异。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相比,"三高一保"栽培显着提高了双季超级稻产量,早、晚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5.1%和18.2%(P<0.05);"三高一保"栽培不仅能显着增加双季超级稻的颖花量和库容量,而且能提高全生育期的LAI、生育后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加干物质生产量,同时提高茎鞘输出率,增加穗部干物质分配的比重。"三高一保"栽培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全生育期根系干物质量和根系活力,增加养分吸收量。由此可见,双季超级稻"三高一保"栽培可以扩库增源促流、促进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这是其增产的重要生理基础。

陈启文[5](2017)在《袁隆平的世界》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人就像一粒种子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如同探悉一粒种子。一切早已不再是悬念,只是我接下来叙述的前提。这是一个命定为种子而生的人,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通过一粒种子,可以追溯物种的起源。"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

王德鹏[6](2016)在《栽培模式、温光条件和土壤肥力对双季稻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水稻是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粮作物,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给水稻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国稻区辽阔,区域间土壤肥力的差异对水稻产量产生了巨大影响。单季稻高产栽培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稻单产和总产,但有关双季稻周年高产的配套栽培模式研究较少。为了阐明栽培模式和土壤肥力对超高产双季稻的产量形成、干物质积累、光能利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选取高产杂交稻品种两优287(早稻)和天优华占(晚稻)为试验材料,于2012-2014年在武穴试验点进行大田试验。2012-2013年的研究在高肥力田块进行,2014年的研究在高、中、低肥力田块进行;三年的试验均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根据氮肥运筹和栽插密度的不同设置零氮(NO)、农民习惯(FP)和超高产(SH)三种处理模式。通过比较本试验高肥力田块SH数据和IRRI(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2008-2010年雨季和旱季SH的数据,分析了温度和太阳辐射对双季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试验结果如下:1)栽培模式对双季稻产量的影响超高产模式下双季稻连续3年的周年产量达到18.85-20.19 t ha-1,接近双季稻超高产试验的产量潜力,其平均单季产量较农民习惯模式提高9.8-16.0%。超高产模式下水稻高产主要得益于较高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单位面积颖花数(库容量)、成熟期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量和本田生育期内的作物生长速率,但与生育期、收获指数和其他产量构成因子无关。超高产模式中双季稻生育前期的分蘖速率和分蘖数显着高于农民习惯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超高产模式下双季稻成熟期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库容量。超高产模式下双季稻花前和花后叶面积指数、作物生长速率和光能转化效率(干物质积累量与总拦截辐射量的比值)均高于农民习惯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双季稻花前和花后的的干物质积累量。与农民习惯模式相比,超高产模式下早稻的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分别提高15.2-30.6%和12.1-48.8%,晚稻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则分别提高30.5-41.7%和5.6-17.5%,差异均达显着水平。超高产模式中水稻花期叶面积指数适宜,冠层消光系数较低,花后叶片SPAD值和群体叶面积指数较高且衰减缓慢,这些特性是导致超高产模式下水稻高光能利用和干物质积累的重要因素。双季稻超高产群体具有较强的氮素积累和转运能力,其主要优势在于较高的花前氮素积累量和花前氮素转运量,而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前氮转运效率和花前氮转运量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没有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在高氮肥和高种植密度的环境下,双季稻超高产群体具有较高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其氮肥回收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相比农民习惯模式有所降低,但未达显着水平。这表明超高产群体单位施氮量增加的水稻产量较高,且具有较高的氮素积累和利用能力。2)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双季稻高产所需的温光条件本研究中,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各生长季的水稻产量均接近或达到当季的产量潜力水平。与热带地区IRRI试验点相比,亚热带地区武穴试验点的双季稻产量高出9-66%,主要是因为武穴试验点双季稻具有较高的干物质和颖花生产能力,而生育期和收获指数均不能用来解释两个生态环境间双季稻产量的差异。亚热带地区武穴试验点双季稻具有较高的单位面积颖花数是因为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提高了13%,较高的干物质积累能力主要是因为其总入射光能转化效率(干物质积累量与总入射辐射量的比值)提高了48%。与热带地区IRRI试验点旱、雨季相比,亚热带地区武穴试验点双季稻在本田生育期内的平均日最低温和平均日最高温分别降低3.4和1.9oC,而平均日光照辐射和总辐射积累量均没有显着差异。水稻的产量和总入射光能转化效率均与日最低温和日最高温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与日光照辐射无相关关系。当水稻本田生育期内日最低温和日最高温分别超过22.0和29.5oC时,双季稻产量呈现下降趋势。光照辐射不是造成热带与亚热带地区间双季稻产量和光照辐射利用效率差异的原因;热带地区具有较高的日最低温和日最高温,这显着地降低了水稻群体光照辐射利用效率和干物质积累量,是热带环境条件下双季稻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3)土壤肥力对双季稻高产的影响随着土壤肥力的降低,双季稻产量显着降低。超高产模式中的双季稻产量表现受到土壤肥力的影响,高土壤肥力是实现双季稻超高产的重要条件,而双季稻超高产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中、低土壤肥力的水稻产量。在不同的土壤肥力条件下,超高产模式的产量显着高于农民习惯模式,但两模式间的产量差异对土壤肥力的响应不显着。土壤肥力和栽培模式均通过影响干物质生产能力和库容量大小来影响水稻产量的形成。收获指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粒重不能解释不同土壤肥力田块或不同模式间的产量差异。超高产模式与农民习惯模式间双季稻单位面积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光能转化效率、干物质积累量及积累速率的差异均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而提高。土壤肥力和栽培模式主要影响双季稻的氮素积累能力。土壤肥力对双季稻氮转运和利用无显着影响,双季稻超高产模式在水稻氮素转运和利用方面也未表现出优势,不同栽培模式间双季稻氮素的转运和利用对土壤肥力的响应无一致规律。高土壤肥力和优化的氮肥管理模式是实现双季稻超高产的必需条件。4)结论栽培模式、温光条件和土壤肥力均通过改变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能力和单位面积颖花生产能力对双季稻产量产生显着的影响。光照辐射转化效率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分别是决定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单位面积颖花数的重要生理因素。高的大气温度降低了双季稻的光照辐射转化效率和物质生产能力,不利于高产。高的土壤肥力提高了光照辐射转化效率和物质生产能力,有利于高产。采用合理的栽培模式可以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显着地提高产量。优化的栽培模式、低的大气温度和高的土壤肥力是实现双季稻超高产的重要条件。未来双季稻超高产研究可以更多地针对优化双季稻栽培模式、温度升高对双季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栽培模式与土壤肥力的互作对双季稻产量形成的影响,进而为双季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孙严艳,韩丽伟[7](2015)在《寒地水稻“三超”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水稻三超栽培"的学术思想和技术路线具有方向性,其技术原理不仅适用于黑龙江也适用于其它稻区。该栽培方法有利于优质、高产、稳产,提高抗逆力,具有增产节本增效的作用,是先进实用、深受农民欢迎的栽培技术体系,因而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王红叶[8](2015)在《寒地水稻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利用热量资源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还要注意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性天气。近年来黑龙江垦区高温低温天气频繁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在水稻生产上需要通过综合调控措施来改善水稻生长发育的群体环境,减少产量损失。本文以建三江地区水稻生长中遭遇的高温或低温极端气候类型为例,通过对移栽密度、氮肥的诊断调控和水分的轻干湿交替灌溉等技术进行集成,建立适应当季气候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的综合栽培技术。本研究根据水稻生长发育阶段(有效分蘖期、长穗期和结实期)≥10℃积温界定气候类型,根据气象预测的不同气候类型进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管理及验证,并对此技术进行评估。本研究小区试验设置五个处理,CK(不施氮肥)、PF(农户常规管理)、RORM(区域优化高产高效技术)、CM-PRM (SPAD调控下的高产高效适应性管理)和GS-PRM (GreenSeeker调控下的高产高效适应性管理),主要结果如下:1)建三江地区主栽11叶水稻品种生长发育至安全成熟所需有效积温为2305.1℃,其中有效分蘖期40天,平均7.7天生长一片叶子,≥10℃有效积温为750.4℃,日平均温度为18.8℃;长穗期30天,平均6.3天生长一片叶子,≥10℃有效积温为650.3℃,日平均温度为21.7℃;结实期需要45天,≥15℃有效积温为904.4℃,日平均温度为20.1℃。丰产年份单位有效穗数较多,有效分蘖期≥10℃的积温正常或略高,结实期≥15℃有效积温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灌浆充分,欠产年份则反之。2)气候类型界定(11叶为例),以有效积温为主,日照时数、降雨量作为辅助因素,有效分蘖期≥10℃积温大于802.5℃可能遭受高温,≥10℃积温小于697.2℃可能会遭受低温;长穗期≥10℃积温大于704.4℃可能出现高温现象,≥10℃积温小于589.8℃则可能出现低温现象;结实期(45天)≥15℃积温小于813.5℃可能遭受低温,在品种选择上尽量选择早熟品种,≥15℃积温大于1038.9℃,可能预示着结实期晚霜,在品种选择上可以选择产量较高的晚熟品种。因此,建三江地区生产上要以11叶水稻品种为主,高产创建田可选用产量高、后期灌浆快的12叶品种。3)不同气候类型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前期高温中后期阴雨寡照与前期低温中期高温后期正常气候条件下,较正常气候条件下分别降低了15.3%和5.5%,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当季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显着提高了10.3%和10.6%,与区域优化高产高效管理技术差异不显着。在茎蘖动态方面,两种气候类型水稻高峰苗较正常气候略低,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显着提高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在LAI方面,较正常气候最大叶面积分别降低了8.1%和4.0%,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当季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显着提高了10.4%和10.2%,较区域优化高产高效管理分别提高了5.8%和4.3%。在物质积累方面,较正常气候物质积累分别降低了25.0%和11.8%,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当季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提高了9.3%和7.9%。在氮素积累方面,较正常气候分别降低了17.8%和2.1%,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提高了10.6%和8.4%。在物质转运量方面,叶片物质表观输出率与转化率的差值远远大于茎鞘的差值,茎鞘的“源”与“库”之间的物质运转与转化比较通畅,而叶片较差,说明寒地水稻叶片中储存的干物质没有完全转化成水稻的产量,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能减小差值,能进一步协调叶片的“库”与“源”的关系。4)不同气候类型下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可实现产量潜力的81.9—-89.3%,较农户常规管理提高了7.6—9.9个百分点,经济效益较农户常规管理增加了2218-2991yuna/ha,在氮肥利用效率方面,较农户常规管理在氮肥回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平均分别提高了59.4%、79.1%和50.4%,显着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并降低倒伏风险,提高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改善稻米碾米的品质和食味品质,降低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提高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

周宏芳[9](2011)在《寒地水稻三超栽培技术及原理》文中指出介绍了寒地水稻三超栽培技术的内容、原理和特点,并阐述了技术的关键环节。其技术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深受广大稻农欢迎。

商文楠,孙涛,李晶,魏湜[10](2010)在《三超栽培模式对水稻“东农423”生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水稻"东农423"为试材,设置三超栽培和常规栽培两个处理,对其生理指标、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在三超栽培模式下,水稻抽穗后茎鞘物质向穗部的运转率、运转量、转换率显着高于常规栽培;水稻齐穗后剑叶中的游离氨基酸、谷氨酰胺合成酶、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和产量显着高于常规栽培,更有利于水稻超高产。

二、最新水稻栽培技术—寒地水稻三超栽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新水稻栽培技术—寒地水稻三超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科技70年发展回顾
    1.1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1.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1.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1.4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1.5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2 改革开放以来水稻栽培领域取得的若干科技成就
    2.1 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
    2.2 水稻群体质量及其调控
    2.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2.4 水稻轻简化栽培
        2.4.1 少免耕栽培与抛秧
        2.4.2 直播栽培
        2.4.3 再生稻栽培
    2.5 水稻机械化栽培
    2.6 水稻超高产栽培
    2.7 水稻优质栽培
    2.8 水稻绿色栽培
    2.9 水稻逆境栽培
        2.9.1 温度胁迫
        2.9.2 水分胁迫
        2.9.3 O3胁迫
        2.9.4 盐分胁迫
    2.1 0 水稻区域化栽培
        2.1 0. 1 东北寒地粳稻栽培
        2.1 0. 2 长三角地区粳稻栽培
        2.1 0. 3 南方双季稻栽培
        2.1 0. 4 西南高湿寡照稻区杂交稻栽培
3 未来水稻栽培领域的创新方向
    3.1 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
    3.2 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
    3.3 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
    3.4 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
    3.5 智能化、无人化栽培

(2)寒地水稻水直播品种筛选及与常规种植方式下的产质量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水稻水直播的国内外进展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水稻直播生产现状
        1.3.2 中国水稻直播生产现状
    1.4 直播水稻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研究现状
        1.4.1 直播水稻产量研究现状
        1.4.2 直播水稻品质研究情况
        1.4.3 直播水稻经济效益情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地基本情况
    2.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3.1 试验设计
        2.3.2 田间管理
    2.4 调查内容与测定方法
        2.4.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
        2.4.2 稻米品质的测定
        2.4.3 寒地水稻水直播适应性鉴定方法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直播品种的筛选
        3.1.1 水直播对穗长、单穗重的影响
        3.1.2 水直播对枝梗数的影响
        3.1.3 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3.1.4 水直播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1.5 水直播对水稻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
        3.1.6 水直播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1.7 水直播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3.1.8 水直播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与产量的关系
    3.2 水直播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
        3.2.1 水直播对稻谷碾磨品质的影响
        3.2.2 水直播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3.2.3 水直播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3.2.4 水直播对米饭食味的影响
        3.2.5 水直播下稻谷碾磨品质与食味之间的关系
        3.2.6 水直播下稻米外观品质与稻谷碾磨品质之间的关系
        3.2.7 水直播下稻米外观品质与食味之间的关系
        3.2.8 水直播下稻米营养品质与稻谷碾磨品质之间的关系
        3.2.9 水直播下稻米营养品质与外观品质之间的关系
        3.2.10 水直播下稻米营养品质与食味之间的关系
    3.3 水直播适应性鉴定方法的比较
        3.3.1 水直播下农艺性状ARI的主成分分析
        3.3.2 水直播下品质性状ARI的主成分分析
        3.3.3 水直播下产量性状鉴定
        3.3.4 水直播下品质性状鉴定
    3.4 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比较
        3.4.1 对水稻穗部性状的影响
        3.4.2 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3 对水稻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
    3.5 不同种植方式下品质比较
        3.5.1 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3.5.2 对稻米加工、营养及食味评分的影响
    3.6 不同种植方式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
4 讨论
    4.1 适应水直播品种筛选方法的探讨
    4.2 水直播下水稻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
    4.3 水直播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5.1 水直播品种筛选及评价指标
    5.2 两种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3 两种种植方式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5.4 水直播下水稻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寒地水稻低温冷害防御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寒地水稻冷害类型
2 低温冷害对水稻生理机制的影响
3 寒地水稻栽培存在问题与应对措施
    3.1 秧苗素质
    3.2 移栽密度
    3.3 施肥量及施肥时期
    3.4 灌溉方式
4 未来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与研究方向

(4)双季超级稻“三高一保”栽培的产量形成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3.1 产量与产量构成
        1.3.2 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与植株养分含量测定
        1.3.3 叶片光合速率
        1.3.4 根系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三高一保”栽培对双季超级稻库源变化的影响
        2.1.1 库容及产量变化
        2.1.2 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特性
        2.1.3 叶面积
        2.1.4 叶片光合速率
    2.2“三高一保”栽培对双季稻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2.2.1 根干物质量
        2.2.2 根系活力
        2.2.3 养分吸收与分配
3 讨论与结论
    3.1 双季超级稻高产栽培模式
    3.2“三高一保”栽培模式下双季超级稻产量形成特性

(6)栽培模式、温光条件和土壤肥力对双季稻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中国水稻生产概况
        1.1 水稻生产总体概况
        1.1.1 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变化
        1.1.2 水稻生产面临的问题
        1.1.3 水稻产量提高的途径
        1.2 双季稻生产概况
        1.2.1 双季稻种植概况
        1.2.2 双季稻栽培技术的发展
        1.2.3 双季稻生产面临的问题
        1.2.4 双季稻高产特征
    2 产量潜力和产量差的概念
        2.1 产量潜力
        2.2 产量差
    3 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 土壤肥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 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1 单个栽培因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1.1 育秧方式
        5.1.2 氮肥管理
        5.1.3 栽培密度
        5.1.4 水分管理
        5.2 多个栽培因素集成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6 作物产量形成与干物质生产和转运
        6.1 产量与干物质生产之间的“源-库”关系
        6.2 产量与花前干物质生产和转运的关系
        6.3 产量与花后干物质生产的关系
    7 研究问题与意义
第二章 栽培模式对双季稻产量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1.2 试验设计
        1.2.1 试验思路
        1.2.2 试验内容
        1.2.3 试验处理及方法
        1.2.4 试验技术路线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气象数据
        1.3.2 生育进程
        1.3.3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1.3.4 冠层形态与生理特征
        1.3.5 作物光能转化效率
        1.3.6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1.3.7 氮素利用效率
        1.4 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栽培模式对双季稻生育进程的影响
        2.2 栽培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2.2.1 双季稻周年产量
        2.2.2 双季稻产量构成因子
        2.3 栽培模式对双季稻群体特征的影响
        2.3.1 茎蘖动态
        2.3.2 株高动态
        2.3.3 叶片SPAD值变化特征
        2.3.4 叶面积生长特性
        2.3.5 冠层消光系数变化特征
        2.4 栽培模式对双季稻光照辐射拦截和利用的影响
        2.4.1 光照拦截率变化动态
        2.4.2 光照拦截量变化动态
        2.4.3 光能转化效率变化特征
        2.5 栽培模式对双季稻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影响
        2.5.1 干物质积累特性
        2.5.2 花前干物质积累与光能利用
        2.5.3 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光能利用
        2.6 栽培模式对双季稻氮素积累、转运和利用特性的影响
        2.6.1 氮素积累特性
        2.6.2 氮素转运特性
        2.6.3 氮素利用特性
    3 讨论
        3.1 栽培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3.2 栽培模式对双季稻群体特征的影响
        3.3 栽培模式对双季稻光照辐射拦截和利用的影响
        3.4 栽培模式对双季稻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影响
        3.5 栽培模式对双季稻氮素积累、转运和利用特性的影响
    4 结论
第三章 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双季稻高产的温光条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1.2 试验设计
        1.2.1 试验思路
        1.2.2 试验内容
        1.2.3 试验处理及方法
        1.2.4 试验技术路线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双季稻生育进程的比较
        2.2 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双季稻生育期内温光条件的比较
        2.3 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的比较
        2.3.1 双季稻产量
        2.3.2 双季稻产量构成因子
        2.4 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双季稻高产的生理生态条件
        2.4.1 双季稻农艺和生理性状
        2.4.2 双季稻光照辐射拦截和利用
        2.4.3 双季稻产量形成与“源”、“库”和温光条件的关系
    3 讨论
        3.1 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双季稻高产的生理因素
        3.2 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双季稻高产的温光因素
    4 结论
第四章 土壤肥力对双季稻高产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1.2 试验设计
        1.2.1 试验思路
        1.2.2 试验内容
        1.2.3 试验处理及方法
        1.2.4 试验技术路线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肥力对双季稻生育进程的影响
        2.2 土壤肥力对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2.2.1 双季稻产量
        2.2.2 双季稻产量构成因子
        2.3 土壤肥力对双季稻群体特征的影响
        2.3.1 茎蘖动态
        2.3.2 株高动态
        2.3.3 叶片SPAD值
        2.3.4 叶面积生长特性
        2.3.5 冠层消光系数变化特征
        2.4 土壤肥力对双季稻光照拦截和利用的影响
        2.4.1 光照辐射拦截变化特点
        2.4.2 光能转化效率变化特点
        2.5 土壤肥力对双季稻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2.5.1 干物质积累和转运与产量的关系
        2.5.2 干物质积累相关特性的比较
        2.6 土壤肥力对双季稻氮素积累、转运和利用的影响
        2.6.1 氮素积累特性
        2.6.2 氮素转运特性
        2.6.3 氮素利用特性
    3 讨论
        3.1 土壤肥力对双季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3.2 土壤肥力对双季稻群体特征的影响
        3.3 土壤肥力对双季稻光照拦截和利用的影响
        3.4 土壤肥力对双季稻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特性的影响
        3.5 土壤肥力对双季稻氮素积累、转运和利用特性的影响
    4 结论
第五章 结语
    1 研究小结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存在的问题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寒地水稻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气候变化的特点
        1.2.2 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1.2.3 气候变化对水稻影响机理
        1.2.4 气候变化对水稻影响的监测技术
        1.2.5 适应气候变化的水稻栽培管理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年际间气象因素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分析与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气候变化对建三江地区水稻产量潜力的影响
        2.3.2 气象因素与水稻产量关系的分析
        2.3.3 不同年份可实现的产量潜力
        2.3.4 多年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雨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3.5 不同年际间气象因素对不同年份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3.6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气候类型的界定
        2.3.7 2001—2010年不同气候类型
    2.4 讨论
        2.4.1 水稻主要生育期气象因素的同异分析
        2.4.2 气象因素对不同年份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4.3 不同气候类型的界定
    2.5 小结
第三章 寒地水稻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的构建与验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小区研究试验
        3.2.2 农户田块示范验证
        3.2.3 数据计算与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稻生育期不同气候类型的构建
        3.3.2 水稻生育期不同气候类型的研究验证
        3.3.3 不同气候类型农户田块的示范验证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寒地水稻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评估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小区研究试验
        4.2.2 农户田块验证试验
        4.2.3 数据计算与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可实现的产量潜力
        4.3.2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氮肥利用效率
        4.3.3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水分利用效率
        4.3.4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抗倒伏性能
        4.3.5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稻米品质
        4.3.6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经济效益
    4.4 讨论
        4.4.1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可实现的产量潜力与经济效益
        4.4.2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对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4.4.3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4.4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对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4.4.5 不同气候类型不同管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5.3 研究特色与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博士期间申请课题情况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博士期间获奖情况

(9)寒地水稻三超栽培技术及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选用优质超级稻品种
2 延扩营养时空
    2.1 延长营养时间
    2.2 扩大营养空间
3 释放生产潜力
    3.1 培育均质多蘖壮秧
    3.2 单 (双) 本宽行适期移栽
        3.2.1 宽行栽培
        3.2.3 终霜后适期移栽
4 开发低节位优势分蘖

(10)三超栽培模式对水稻“东农423”生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2.1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测定方法
        1.2.2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1.2.3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
        1.2.4 叶面积指数测定方法
        1.2.5 植株平方米分蘖数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式对植株平方米分蘖数的影响
    2.2 不同栽培方式对植株单位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3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剑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剑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2.5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剑叶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影响
    2.6 不同栽培方式对物质运转的影响
    2.7 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 讨论
    3.1 三超栽培条件下水稻个体生产潜力的释放
    3.2 三超栽培条件下水稻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
    3.3 三超栽培条件下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
4 结论

四、最新水稻栽培技术—寒地水稻三超栽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J].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7)
  • [2]寒地水稻水直播品种筛选及与常规种植方式下的产质量比较[D]. 王鹤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
  • [3]寒地水稻低温冷害防御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郭丽颖,耿艳秋,金峰,宋微,邵玺文. 作物杂志, 2017(04)
  • [4]双季超级稻“三高一保”栽培的产量形成特征研究[J]. 彭春瑞,陈金,邱才飞,钱银飞,陈先茂,关贤交,邓国强,谢江,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7(02)
  • [5]袁隆平的世界[J]. 陈启文. 芙蓉, 2017(02)
  • [6]栽培模式、温光条件和土壤肥力对双季稻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王德鹏.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1)
  • [7]寒地水稻“三超”栽培技术研究[J]. 孙严艳,韩丽伟. 赤子(上中旬), 2015(19)
  • [8]寒地水稻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D]. 王红叶.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9]寒地水稻三超栽培技术及原理[J]. 周宏芳.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1(12)
  • [10]三超栽培模式对水稻“东农423”生育及产量的影响[J]. 商文楠,孙涛,李晶,魏湜.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07)

标签:;  ;  ;  ;  ;  

水稻最新栽培技术——寒地水稻三大超级栽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