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类甜蛋白基因(TaTLP1)的克隆、定位及蛋白表达(英文)

小麦类甜蛋白基因(TaTLP1)的克隆、定位及蛋白表达(英文)

一、小麦类甜蛋白基因 (TaTLP1)的克隆、定位和蛋白表达(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申松松,王菲,耿怀民,孟麟硕,冯燕,王海燕[1](2021)在《利用GFP-Trap和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TaPR1互作靶标》文中指出病程相关蛋白PR1(pathogenesis related PR1 proteins, PR1)在小麦抗病防御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试验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借助烟草成功表达TaPR1蛋白,利用GFP-Trap技术结合质谱分析获得与TaPR1互作的蛋白。同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Yeast two-hybrid, Y2H)在接种叶锈菌生理小种PHNT的‘中国春’小麦酵母文库中筛选获得与TaPR1互作的寄主蛋白。经过序列比对分析,2种方法共同筛选出谷氨酰氨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细胞色素b6(Cytochrome b6)、应激蛋白(Stress protein)等可能与TaPR1互作的蛋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TaPR1参与小麦叶锈病防御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崔钟池,武文月,王婉晴,胡铁猛,王海燕,刘大群[2](2020)在《AvrLr19突变菌株诱导TcLr19小麦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索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抗叶锈病的分子机理,并筛选参与其抗病性防御反应的相关基因,本研究对接种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PHNT及其EMS突变体后的小麦材料‘TcLr19’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与亲和互作反应相对比,在非亲和互作反应中筛选到2 11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差异表达基因1 189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925个。对1 189个上调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析,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为在真菌的防御反应中发挥抗病功能;KEGG分析表明,一些与抗病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被富集到了过氧化物酶、氨基糖/核苷酸糖代谢和角质生物合成信号通路。同时,发现一些与Lr19同在7D染色体上的基因受叶锈菌诱导表达,并在非亲和互作反应中特异性表达。总之,本研究初步明确了参与Lr19抗叶锈病防御反应过程中抗病相关基因的种类以及抗病代谢通路,为探索Lr19的抗叶锈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黄涌[3](2020)在《甘蓝型油菜耐冷性关联分析与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低温冷害是油菜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导致秋、冬季油菜苗期生长迟缓,产量和品质下降。尤其是我国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因茬口矛盾、气候影响常导致油菜播期推迟,秋季冷害和冬季冻害导致油菜苗期缓慢,生长量不足并容易遭受低温冻害,最终造成油菜产量难以提高,提高油菜耐冷性已经成为双季稻区早熟油菜、粳稻产区迟播油菜遗传改良关键的制约瓶颈。与油菜低温冻害不同,油菜耐冷性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分子机理研究较为匮乏,相关基因的挖掘相对较少,缺少关键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对123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进行大田迟播,模拟油菜生产中遭遇的低温冷害胁迫,测定油菜苗期的低温生物量和低温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结合前期已公布的256,39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标记以及53,889个基因表达标记(Gene expression markers,GEM)进行转录组关联分析,挖掘与油菜低温生物量和低温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相关联的遗传位点或基因,并开展功能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23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进行低温生物量相关性状(植株鲜重、地下鲜重和地上鲜重指标)和低温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相关性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测定,结果发现低温条件下植株鲜重、地上叶鲜重和地下根鲜重变异范围分别在38.00-203.93 g、34.30-187.83 g和3.63-16.10 g之间,低温条件下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变异范围分别为12.87-23.66μmol CO2 m-2s-1,245.21-383.28μmol CO2 mol-1,0.96-3.75 mmol H2O m-2s-1和0.16-2.53 mol H2O m-2s-1之间,表明低温生物量和低温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相关性状在油菜种质资源群体中具有丰富变异,并筛选到BRAUNER SCHNITTKOHL、GRüNER SCHNITTKOHL和Zachodni 3份低温生物量和低温光合效率均较高的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为耐迟播油菜的品种选育提供资源。(2)利用前期转录组测序开发的SNPs标记以及GEMs,对迟播后油菜幼苗低温生物量相关性状和低温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相关性状进行转录组关联分析。阈值设定为P<3.90×10-6(-log10P=5.40)时,检测出与低温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相关性状显着关联的SNPs标记201个,分别来源于148个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其中有200个SNPs标记与低温条件下气孔导度性状相关,另外1个SNP标记与低温条件下蒸腾速率性状相关,没有检测出与低温生物量相关性状显着关联的SNP标记;阈值设定为P<1.86×10-5(-log10P=4.3)时,检测出显着关联的GEMs151个,其中6个GEMs与低温生物量相关性状显着关联,另外145个GEMs与低温气体交换参数相关性状显着关联。通过拟南芥同源基因功能注释的查询,对显着性SNPs标记和GEMs进一步筛选,最终确定28个候选基因,包含与低温生物量相关性状显着关联的6个基因和与低温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相关性状显着关联的22个基因,涉及到植物光合作用、植物生长以及低温逆境应答过程。分别选取6份低温生物量高、低两类极端品种和6份低温光合效率高、低两类极端品种进行低温胁迫处理,利用qRT-PCR技术对这28个候选基因在油菜中同源基因进行表达水平分析,发现部分光合候选基因成员在低温光合效率高、低两类极端品种之间的表达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有或无低温胁迫条件下,Cab026133.1在3个光合效率高的品种中的表达水平较高,另外,Cab011968.1、Cab022014.2和Cab007526.2在光合效率高的品种中表达水平也较高,而Bo5g017460.1和Cab008128.1在光合效率高的品种中表达水平反而较低,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油菜低温胁迫反应。(3)GEM标记(Cab026133.1)与低温条件下蒸腾速率性状显着关联,P值为6.33×10-9,在油菜中同源基因BnTR1编码一种托品酮还原酶(Tropinone reductase,TR),参与托品烷生物碱代谢途径。对BnTR1基因在油菜品种“中双11”中进行组织模式表达分析,发现BnTR1基因在油菜营养和生殖阶段大多数器官和组织中均有表达。将BnTR1基因在拟南芥超量表达,结果表明BnTR1基因能够提高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在低温胁迫(-4℃持续4 h)条件下,能显着增强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耐冻性。对拟南芥转基因植株在低温胁迫前后生理生化变化及BnTR1调控分子机理进行研究,与野生型植株相比,BnTR1基因能增加拟南芥转基因植株可溶性物质如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等含量,显着降低活性氧积累,提高活性氧清除相关酶活性。此外,在低温胁迫后,BnTR1基因促进了与植物低温应答过程相关基因CBFs及其下游基因COR15、RD29A的表达,同时与光合相关基因RCA、SBPase、CAB1-4也被诱导表达。在低温胁迫前后,BnTR1拟南芥转基因植株中总生物碱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植株,更重要的是,施用外源生物碱阿托品(10 nmol/株)可以显着减轻拟南芥植株冻害,另外施用外源阿托品(50 nmol或150 nmol/株)能部分缓解油菜幼苗冻伤。以上结果表明,BnTR1基因在植株光合与低温逆境应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油菜耐冷性遗传改良提供基因资源。此外,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关联分析方法挖掘到了耐冷性基因BnTR1,并通过遗传实验证实了BnTR1基因在植物耐冷性中的作用机制,表明转录组关联分析是挖掘油菜耐冷相关基因的有效策略。

梁芳,崔钟池,王海燕,刘大群[4](2020)在《转TaTLP1基因小麦的获得及抗叶锈性分析》文中指出类甜蛋白(thaumatin-like protein, TLP)是一类具有抗真菌功能的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 PRPs),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研究将前期获得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 TaTLP1基因定向插入到玉米(Zea mays)泛素(ubiquitin, Ubi)启动子驱动的表达载体pLGY-02中,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介导的遗传转化将pLGY-TaTLP1重组体转化至小麦感叶锈病农家品种’JW’中,侵染幼胚140个,获得31个再生株系,再生率为22.1%。对转TaTLP1基因小麦的T1~T4代植株进行PCR验证,初步筛选出了稳定遗传表达的转基因阳性植株;qRT-PCR分析明确了TaTLP1基因在转基因阳性小麦中超量表达;对连续4代小麦接种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的抗性鉴定则表明,TaTLP1基因的过表达提高了转基因植株对小麦叶锈病的抗性;纯合后代生理生化含量的测定进一步证实了转TaTLP1基因小麦中的脯氨酸、β-1,3-葡聚糖酶、过氧化氢以及过氧化物酶同样参与了小麦防御叶锈病的反应。本研究结果表明,TaTLP1基因在防御小麦叶锈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TaTLP1基因的功能和小麦—叶锈菌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菲,杨毅清,武文月,崔钟池,王海燕,刘大群[5](2020)在《利用GFP-Trap技术筛选与TaTLP1相互作用的蛋白》文中研究指明小麦类甜蛋白基因TaTLP1,在植物抗病防御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为筛选与TaTLP1相互作用的蛋白,本研究拟通过Gateway定向克隆技术构建带有GFP标签的重组载体TaTLP1-pEarleyGate103,在烟草中完成异源表达。利用GFP-Trap技术获得与TaTLP1互作的蛋白,质谱分析明确其种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TaTLP1表达情况,以GFP抗体检测,膜上曝光结果显示,在约44 kD处出现条带,证明TaTLP1蛋白在烟草中成功表达;质谱分析GFP-Trap获得的洗脱蛋白,表明获得的候选互作蛋白中定位于胞外的病程相关蛋白1(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1, PR1)、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Non-specific lipid-transfer protein, nsLTPs)等可能与TaTLP1存在互作。该试验为探索TaTLP1参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的防御反应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杨鹏[6](2019)在《抗赤霉病RNA干扰片段的鉴定及转玉米VP1基因小麦的抗穗发芽机理》文中提出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不仅严重降低产量,还产生真菌毒素。抗病资源匮乏是赤霉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穗发芽是我国小麦主产区的重要灾害,穗发芽导致产量、品质及种子活力降低。转玉米Vp1基因可提高小麦的穗发芽抗性,但其调控机理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工作。在第一部分中,鉴定了4个赤霉菌基因RNAi片段(Chs7-3,Chs7-4,Gls-6和Myo II-14),体外转录的双链RNA,能高效抑制赤霉病致病菌禾谷镰刀菌生长。将这些RNAi片段及赤霉菌其它基因的RNAi片段,与颖壳特异启动子Lem2或组成型启动子Ubiquitin结合,经农杆菌介导转入小麦品种,筛选获得转基因小麦株系25个,接种鉴定其赤霉病抗性的结果如下:1.转Lem2驱动的Chs7-3-Chs7-4小麦温室花期接种表明,T5代2个转基因株系(YULC2和YCLC)比未转化扬麦158对照的赤霉病抗性显着提高37%-43%;T6代田间花期接种鉴定中,3个株系(YULC2、YULC4和YCLC)比未转化扬麦158对照的抗性显着提高37%-49%,麦粒毒素含量降低53%-92%。2.转Ubiquitin驱动的Chs7-3-Chs7-4小麦温室T3代花期接种后,两个转基因株系(YU1和YU6)与未转化扬麦158对照相比,赤霉病抗性显着提高38%-39%;T3代苗期接种后,5个株系(YU1、YU3、YU4、YU6和YU7)的抗性,比与未转化扬麦158对照极显着提高17%-36%。3.转Ubiquitin驱动的5个不同赤霉菌基因RNAi片段Chs3b-5-Pkc-5-Chs7-4-Gls-6-Myo II-14小麦,以Fielder为受体获得的转基因株系T3代温室花期接种后,1个株系(5C3)的赤霉病抗性比未转化Fielder对照提高24%;苗期接种后,2个株系(5C1和5C3)比未转化Fielder对照的抗性极显着提高17%-23%。以扬麦158为受体的转基因株系T3代温室花期接种后,5CY1株系的赤霉病抗性比未转化扬麦158对照极显着提高77%,5CY2株系比未转化扬麦158对照显着提高62%。第二部分关于转玉米Vp1基因小麦株系转录组及蛋白组研究表明,在小麦种子发育过程中,Vp1基因调控0.7%-7.7%小麦基因转录本含量、1.1%-3.4%蛋白质含量,其中包括贮藏蛋白、水解酶抑制因子和脱水素等;综合转录组及蛋白组代谢路径分析发现,Vp1基因是调控激素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并参与脱落酸与其它植物激素之间的互作,从而增强了小麦种子的休眠性并提高了穗发芽抗性。本研究获得的RNAi片段及转基因株系,为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提供了材料和依据;揭示的VP1介导的抗穗发芽调控机理,为利用玉米Vp1基因提高小麦穗发芽抗性提供了信息和支撑。

唐笔锋[7](2019)在《两个三七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文中认为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为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Panax)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具有抗肿瘤、抗病毒、降低胆固醇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生物活性,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三七生长条件极为苛刻,其独特的生长环境易诱发病虫害的发生,尤其是真菌病害。其中根腐病已成为限制三七种植业发展的严重障碍,给三七的品质与产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导致根腐病的重要病原菌就是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因此本论文通过对三七与茄腐镰刀菌的分子互作机制研究,发现一些三七抗病防卫基因,为三七的抗病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前期研究发现,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 JA)预处理三七,能够增加对三七对茄腐镰刀菌的抗性,通过对Me JA预处理后接种茄腐镰刀菌的三七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s)基因能够同时响应外源Me JA的处理和茄腐镰刀菌的侵染。本研究通过快速扩增c DNA末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两个响应Me JA处理和茄腐镰刀菌的侵染的三七病程相关基因Pn PR10-3与Pn PR like,并进一步分析了它们的表达特性及功能。1.利用RACE技术从三七中克隆得到一个PR10基因Pn PR10-3。Pn PR10-3全长c DNA序列为836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一个具有15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量大小为16.95 k Da。定量逆转录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CR,q RT-PCR)分析表明茄腐镰刀菌的侵染能够使Pn PR10-3基因的表达得到上调,且Me JA、乙烯(Ethylene,ETH)、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四种信号分子的处理均能使Pn PR10-3的表达水平得到不同程度上调。Me JA处理72小时后,Pn PR10-3的表达量约为处理前的3倍;ETH处理48小时后,Pn PR10-3的表达量约为处理前的4倍;H2O2处理12小时后,Pn PR10-3的表达量约为处理前的6倍;SA处理24小时后,Pn PR10-3的表达量约为处理前的4.3倍。为进一步检测Pn PR10-3的活性,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Pn PR10-3,诱导得到重组蛋白。平板抑菌实验表明,重组蛋白对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腐镰刀菌(F.solan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轮枝状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的生长存在明显的抑制效果,且蛋白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RNase)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n PR10-3重组蛋白具有体外RNase活性,大约为350 U mg-1。构建亚细胞定位载体p BIN m-gfp5-ER-Pn PR10-3,侵染洋葱表皮细胞,结果表明Pn PR10-3定位于细胞质。同时,构建植物超表达载体p CAMBIA2300S-Pn PR10-3,通过遗传转化获得T2代Pn PR10-3转基因烟草株系。QRT-PCR分析表明Pn PR10-3在T2代烟草中稳定表达,且转基因烟草对茄腐镰刀菌的抗性明显强于野生型烟草。进一步构建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载体p Hellsgate2-Pn PR10-3,在三七叶片瞬时表达后接种茄腐镰刀菌,与对照相比,实验组三七叶片腐烂程度更严,表明p Hellsgate2-Pn PR10-3载体在三七叶片中的瞬时表达能降低三七叶片对茄腐镰刀菌的抗性。q RT-PCR发现p Hellsgate2-Pn PR10-3载体在三七叶片中的瞬时表达大幅度降低了Pn PR10-3基因在三七叶片中的转录水平。2.利用RACE技术从三七中克隆得到一个PR基因Pn PR like。Pn PR like全长c DNA序列为976 bp,其中ORF编码一个具有23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其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26.64 k Da。QRT-PCR分析表明茄腐镰刀菌的侵染能够使Pn PR like基因的表达得到上调,而且Me JA、SA、H2O2和ETH四种信号分子的处理均能使Pn PR like的表达水平不同程度上调。Me JA处理24小时后,Pn PR like的表达量约为处理前的5.2倍;SA处理24小时后,Pn PR like的表达量约为处理前的5倍;H2O2处理12小时后,Pn PR like的表达量约为处理前的3.2倍;ETH处理12小时后,Pn PR like的表达量约为处理前的2.4倍。为进一步检测Pn PR like的活性,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Pn PR like,诱导得到重组蛋白。平板抑菌实验表明,重组蛋白对于串珠状赤霉菌(Gibberella moniliformis)、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和茄腐镰刀菌(F.solani)的生长存在明显的抑制效果,且蛋白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RNase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n PR like重组蛋白具有体外RNase活性,大约为325 U mg-1。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Pn PR like定位于细胞质。同时,构建植物超表达载体p CAMBIA2300S-Pn PR like,转化筛选得到T2代Pn PR like转基因烟草株系。QRT-PCR分析表明Pn PR like在T2代烟草中稳定表达,并且转基因烟草对茄腐镰刀菌的抗性明显强于野生型烟草。进一步构建RNAi载体p Hellsgate2-Pn PR like,在三七叶片瞬时表达后接种茄腐镰刀菌,与对照相比,实验组三七叶片腐烂程度更严,表明p Hellsgate2-Pn PR like载体在三七叶片中的瞬时表达能降低三七叶片对茄腐镰刀菌的抗性。q RT-PCR发现p Hellsgate2-Pn PR like载体在三七叶片中的瞬时表达大幅度降低了Pn PR like基因在三七叶片中的转录水平。综上所述,Pn PR10-3与Pn PR like响应茄腐镰刀菌的侵染,原核重组蛋白对茄腐镰刀菌等几种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两个三七病程相关蛋白基因在烟草中过量表达增强了对茄腐镰刀菌的抗性,表明这两个基因在三七抵御茄腐镰刀菌的侵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李璐[8](2018)在《重金属胁迫下水稻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类萌发素蛋白的表达特性和功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土壤和水体中过量的重金属不仅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也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的健康。重金属会损害细胞膜结构完整性,抑制细胞的正常分裂活动以及叶绿素、糖和淀粉的合成。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形成了各种抵抗重金属毒害的生理机制。植物可以通过根系限制吸收环境中的重金属,也可以通过植物体内的一些有机化合物,如有机酸、氨基酸、植物螯合肽(phytochelations,PCs)和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s,MTs)来螯合重金属离子。此外,植物在重金属胁迫下体内会产生过量的活性氧,植物的抗氧化系统可以清除过量的活性氧来维持植物的体内平衡。本论文是以实验室前期筛选到的耐铜水稻品种(No.B1139)和敏铜水稻品种(No.B1195)为实验材料,分析了两个水稻品种在铜胁迫下基因表达水平上的差异,并研究了在重金属胁迫下水稻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和类萌发素蛋白(germin like proteins,GLPs)的基因功能。铜(Cu)是植物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高浓度的铜却会对植物体内基因的表达产生显着的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两个水稻品种(B1139和B1195)在Cu胁迫下的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u胁迫分别诱导B1139和B1195根中7331个和9670个基因的差异表达。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结果显示Cu胁迫下两个水稻品种中共同上调的基因主要与刺激响应、胁迫响应、生物胁迫、分解代谢途径、非生物胁迫响应、内源刺激响应、大分子修饰、次生代谢途径、催化活性、转录调节活性、转录因子活性和结合功能相关,共同下调的基因主要与基因表达、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生物合成途径、细胞大分子代谢途径、DNA代谢途径、细胞组成途径、细胞周期、细胞生物合成途径、结构分子活性和RNA结合相关。Cu胁迫显着诱导了两个水稻品种中ROS清除基因、热激蛋白、病程相关蛋白、次生代谢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转录因子、Cu代谢途径相关蛋白、可变剪接和长链非编码RNAs等表达量的变化。剪接因子具有调节细胞内的可变剪接事件的功能,剪接因子可以引导剪接体至基因特定的剪接位点。本研究结果显示Cu分别诱导了水稻B1139和B1195中4个和9个剪接因子的差异表达。通过转录组分析比较水稻B1139与B1195间的基因表达量,两个水稻品种在正常的木村营养液培养条件下仅有711个差异表达基因,而在Cu胁迫下有4766个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表达量在水稻B1195显着高于B1139的基因主要与胁迫响应有关。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是普遍存在于动物和植物体内的酶蛋白,其作用是催化某些内源性或外来有害物质的亲电子基团与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巯基偶联,增加其疏水性使其易于穿越细胞膜,并在被分解后排出体外,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8 μM Cu胁迫下水稻B1139与B1195间有20个GSTs基因的表达量出现显着差异。两个水稻品种体内的GST活性均在Cu胁迫下显着降低,并且B1195品种的GST酶活性降低幅度高于B1139品种。通过分析水稻RGAP(Rice Genome Annotation Project)数据库中GSTs基因表达谱数据以及转录组测序结果中基因的FPKM(Fragments Per Kilobase Million)值,结果均显示水稻OsGSTF2在GSTs基因家族中表达量最高。在正常LB培养液中,野生型大肠杆菌和异源表达OsGSTF2的大肠杆菌生长情况趋于一致,而Cu胁迫下含有OsGSTF2蛋白质的大肠杆菌的耐铜性显着高于野生型大肠杆菌。His-OsGSTF2蛋白被Ni-IDA柱纯化,其体外的GST活性显着受到了铜离子的抑制。进一步,对OsGSTF2蛋白构建三维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OsGSTF2蛋白中有14个氨基酸可能与其GST酶的活性有关。OsGSTF2蛋白作为一个Cu结合蛋白具有2个推测的Cu结合结构域,H-(X)4-H和C-(X)3-H。OsGSTF2蛋白中41号的组氨酸被推测为Cu结合位点和酶活位点,将41号组氨酸(H)突变为甘氨酸(G),结果显示OsGSTF2H41G蛋白的GST活性显着低于天然的OsGSTF2蛋白。水稻osgstf2突变体(osgstf2-1和osgstf2-2)比野生型水稻在Cu胁迫下生长受到更多的抑制,而不同水稻材料间的谷胱甘肽含量和Cu离子含量都没有显着差异。类萌发素蛋白(Germin like protein,GLPs)广泛分布在植物体内并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已有研究表明GLPs可能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草酸氧化酶(OXO)或多酚氧化酶(PPO)等活性,因此GLPs在植物抵抗生物、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识别类萌发素蛋白的Cupin结构域,水稻和拟南芥中分别被鉴定到43个和32个GLPs蛋白。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8 μM Cu胁迫下水稻B1139和B1195间有21个GLPs基因的表达量出现显着差异。NCBI数据库中的数据被用来揭示了GLPs基因在植物不同的发育阶段与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基因表达谱。GLPs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内含有许多与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如ABA响应元件(ABRE)、厌氧响应元件(ARE)、低温响应元件(LTR)、myb结合位点(MBS)、热激元件(HSE)、胚乳表达元件(GCN4)、富含TC重复元件(TC-RICH)以及WRKY转录因子结合元件(W-BOX)。染色体定位结果显示GLPs主要在水稻染色体中以串联重复形式存在,且串联重复基因间的表达量趋于一致。利用贝叶斯算法构建GLPs基因的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显示GLPs基因可以分成6个分支,不同分支中GLPs的基因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重金属胁迫显着诱导3个GLPs基因(OsGLP4-1、OsGLP8-7和OsGLP8-11)的表达量上调。农杆菌介导带有FLAG或GFP标签的GLPs蛋白(OsGLP4-1、OsGLP8-7和OsGLP8-11)在本氏烟草瞬时表达,免疫印迹、SOD酶活检测以及亚细胞定位实验结果显示,3个GLPs蛋白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并且均定位在植物的细胞壁。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水稻GLPs的功能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马骊,袁金海,孙万仓,刘自刚,曾秀存,武军艳,方彦,李学才,陈奇,许耀照,蒲媛媛,刘海卿,杨刚,刘林波[9](2017)在《白菜型冬油菜类甜蛋白的筛选、克隆及其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文中提出类甜蛋白是一种能在低温胁迫下诱导表达,增强植物抗逆性的关键蛋白质。本研究运用双向电泳结合质谱技术,筛选低温胁迫下陇油7号叶片差异蛋白点,从中分离出与抗寒密切相关的类甜蛋白。根据已发表植物类甜蛋白基因TLP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扩增陇油7号的DNA,获得TLP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732 bp,编码24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9.18%,该基因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其保守序列属于植物的GH69-TLP-SF超家族,TLP相对分子质量和理论等电点分别为26.02 k D和9.15。TLP含有一个信号肽,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其是在内质网中合成的蛋白。二级结构预测表明陇油7号的TLP是由不规则卷曲和延伸链组成的不稳定蛋白。实时荧光定量和半定量分析显示,在适当阈值的低温胁迫下TLP基因表达量上调,表明该基因在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适应低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周思泓[10](2015)在《薇甘菊MmZFP1和MmTLPs在病害、干旱胁迫响应中的功能及调控研究》文中指出植物体内基因表达的变化受到多种信号转导机制的调控,C2H2型锌指蛋白作为信号转导重要的转录因子在调控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相关基因表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植物抗逆分子机理研究的重要对象。基于薇甘菊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胁迫的耐受性和适应性,从薇甘菊中克隆了C2H2型锌指蛋白基因MmZFP1,并对其抗病、耐旱性进行了研究。另外,薇甘菊对植物病原菌的侵染有很强的抵抗力,为了进一步研究薇甘菊中抑菌蛋白及其基因的功能,从薇甘菊中分离了MmTLP1和MmTLP2,并对其功能进行了表征。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C2H2型锌指蛋白是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参与植物基因转录调节及逆境胁迫反应等生理过程。本论文从薇甘菊中克隆了C2H2型锌指蛋白基因MmZFP1,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MmZFP1定位于细胞核,具有C2H2型锌指蛋白典型的结构特征。MmZFP1基因在根、茎、叶中均表达,在根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茎和叶。在棉花黄萎病菌(Vd991)侵染以及SA、乙烯、ABA、脱水和高盐胁迫的诱导下,MmZFP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通过对转MmZFPl基因拟南芥的表型观察,发现组成型的表达MmZFP1导致转基因植株生长和发育受到抑制,抑制程度与MmZFP1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关。转MmZFP1基因拟南芥显着提高了对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和棉花黄萎病的抗性。在正常生长条件下的拟南芥和Vd991侵染的拟南芥植株,转MmZFP1基因拟南芥的PR1、 PR2等防卫基因的表达水平都显着上调。过表达MmZFP1基因能显着提高转基因拟南芥的抗旱能力,转MmZFPl基因拟南芥中ABF3、ABF4等干旱胁迫抗性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上述结果表明,MmZFP1在植物病害和干旱胁迫的应答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从薇甘菊种子分离到具有抗苹果腐烂病菌的蛋白组分,运用蛋白组学方法对该组分进行分析,获得MmTLP14肽段序列。从薇甘菊中克隆了2个类甜蛋白基因MmTLP1和MmTLP2,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研究。对MmTLP1和MmTLP2表达模式的研究表明,MmTLP1基因在薇甘菊的根、茎、叶中均有表达,MmTLP2基因在薇甘菊叶中的表达量高于根和茎。在Vd991侵染,外源激素SA, MeJA、乙烯、ABA、脱水和高盐胁迫的诱导下,MmTLP1基因的表达显着上调,而MmTLP2不受乙烯调控,受Vd991、SA、MeJA、ABA、脱水和高盐胁迫的诱导,MmTLP2表达水平升高。因此,MmTLP1和MmTLP2可能在薇甘菊对病原菌、干旱、高盐胁迫应答中发挥作用。亚细胞定位的研究表明,MmTLP1和MmTLP2定位于细胞壁或细胞外。分别纯化了原核表达的MmTLP1和MmTLP2的重组蛋白,都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能抑制苹果腐烂病菌、灰霉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过表达MmTLP1基因显着提高了转基因拟南芥对Vd991侵染的抵抗能力,而转MmTLP2基因拟南芥仅在发病早期表现出对Vd991的抗性。这些结果表明了MmTLP1能够保护植物并减轻真菌病害对植物的侵害,在植物对抗病害的防卫反应中发挥作用。过表达MmTLP1、 MmTLP2基因能显着提高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耐早、耐盐能力。结果表明,MmTLP1和MmTLP2在植物抵御干旱、高盐胁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小麦类甜蛋白基因 (TaTLP1)的克隆、定位和蛋白表达(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类甜蛋白基因 (TaTLP1)的克隆、定位和蛋白表达(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GFP-Trap和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TaPR1互作靶标(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引物设计
        1.3.2 pEarleyGate
        1.3.3 TaPR1蛋白的异源表达与检测
        1.3.4 利用GFP-Trap技术钓取TaPR1互作靶标
        1.3.5 酵母双杂交文库构建与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Gateway重组载体pEarleyGate 103-TaPR1△sp的成功构建
    2.2 TaPR1蛋白的表达检测
    2.3 利用GFP-Trap技术钓取与Ta PR1互作的蛋白
    2.4 TaPR1互作蛋白的质谱分析
    2.5 小麦Y2H文库的质量鉴定
    2.6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TaPR1互作的蛋白
3 讨论与结论

(2)AvrLr19突变菌株诱导TcLr19小麦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与菌株
    1.2 方法
        1.2.1样本处理
        1.2.2 RNA-seq及原始数据处理
        1.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1.2.4 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序reads基因组比对结果及样本相关性分析
    2.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2.3 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分析
    2.4 叶锈菌诱导位于7D染色体上的差异表达基因
3 讨论与结论

(3)甘蓝型油菜耐冷性关联分析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多功能油料作物
    1.2 非生物逆境是我国油菜生产的限制因素
    1.3 低温逆境制约我国油菜生产
    1.4 植物低温应答的研究进展
        1.4.1 低温信号的感知
        1.4.2 低温信号的传递
        1.4.3 低温应答的转录调控
    1.5 低温对植物光合系统与生物量的影响
    1.6 植物抵御低温逆境的生理生化机制
        1.6.1 细胞内渗透调节机制
        1.6.2 抗氧化酶系统
        1.6.3 次生代谢物参与低温逆境应答
    1.7 油菜低温应答相关研究进展
        1.7.1 油菜耐冷性的评价指标
        1.7.2 油菜低温应答的遗传研究
        1.7.3 油菜低温应答基因的研究进展
    1.8 转录组关联分析技术在植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耐冷性关联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田间试验方法
        2.1.3 种质资源表型考察
        2.1.4 基于转录组的关联分析
        2.1.5 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2.1.6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低温生物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
        2.2.2 低温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相关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
        2.2.3 甘蓝型油菜耐冷性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BnTR1基因提高植物耐冷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BnTR1基因克隆与群体中变异分析
        3.1.2 BnTR1基因超表达载体构建
        3.1.3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遗传转化与阳性植株筛选
        3.1.4 低温冷冻胁迫处理
        3.1.5 光合相关参数的测定
        3.1.6 生理水平相关指标的测定
        3.1.7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BnTR1基因与耐冷性状相关联
        3.2.2 BnTR1基因编码托品酮还原酶
        3.2.3 BnTR1基因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3.2.4 BnTR1基因提高了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光合相关参数
        3.2.5 BnTR1基因提高了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耐冷性
        3.2.6 BnTR1基因促进低温相关基因的表达
        3.2.7 BnTR1基因促进光合相关基因的表达
        3.2.8 BnTR1基因提高了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渗透保护能力
        3.2.9 BnTR1 基因增强了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ROS清除酶系统
        3.2.10 BnTR1基因促进了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总生物碱积累
        3.2.11 外施生物碱提高植物的耐冷性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4)转TaTLP1基因小麦的获得及抗叶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TaTLP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1.3.2 农杆菌法转化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及植株再生
        1.3.3 转基因小麦阳性植株的鉴定
        1.3.4 转基因植株的叶锈病抗性鉴定
        1.3.5 RNA的提取和cDNA第1链合成
        1.3.6 转基因小麦TaTLP1的表达分析
        1.3.7 转基因小麦的生理指标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2.2 转TaTLP1基因后代植株的获得
    2.3 转基因小麦植株的PCR检测
    2.4 转基因小麦叶锈病抗性鉴定
    2.5 转基因小麦中TaTLP1的表达分析
    2.6 叶锈菌对小麦叶片中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7 转基因小麦中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分析
    2.8 叶锈菌胁迫下转基因小麦叶片H2O2含量的测定
    2.9 叶锈菌对小麦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5)利用GFP-Trap技术筛选与TaTLP1相互作用的蛋白(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引物设计
        1.3.2 TaTLP1-pEarleyGate 103的构建
        1.3.3 TaTLP1蛋白的异源表达
        1.3.4 利用GFP-Trap钓取TaTLP1的互作蛋白
2 结果与分析
    2.1 Gateway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载体TaTLP1-p Earley Gate 103
    2.2 TaTLP1蛋白的表达检测
    2.3 利用GFP-Trap技术钓取与TaTLP1互作的蛋白
    2.4 TaTLP1互作蛋白的质谱分析
3 讨论

(6)抗赤霉病RNA干扰片段的鉴定及转玉米VP1基因小麦的抗穗发芽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小麦赤霉病及其抗性改良
        1.1.1 赤霉病的发生及危害
        1.1.2 赤霉病致病菌及其防治
        1.1.3 小麦赤霉病抗性
        1.1.4 抗赤霉病转基因小麦
    1.2 小麦穗发芽抗性
        1.2.1 小麦穗发芽的危害
        1.2.2 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遗传基础
        1.2.3 脱落酸对穗发芽的调控作用
        1.2.4 Vp1基因在脱落酸调控网络中的作用
        1.2.5 小麦Vp1基因错拼与穗发芽的关系
        1.2.6 外源Vp1基因对小麦Vp1基因功能的补偿作用
        1.2.7 小麦转录组研究
        1.2.8 小麦蛋白组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小麦材料
        2.1.2 真菌和细菌菌株及载体
        2.1.3 培养基及相关试剂
        2.1.4 PCR扩增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双链RNA(ds RNA)体外转录
        2.2.2 双链RNA细菌表达
        2.2.3 双链RNA抑菌作用分析
        2.2.4 农杆菌转化及阳性转化子的鉴定
        2.2.5 小麦农杆菌遗传转化
        2.2.6 小麦基因组DNA的提取(CTAB法)
        2.2.7 PCR鉴定
        2.2.8 接种鉴定赤霉病抗性
        2.2.9 毒素测定
        2.2.10 转玉米Vp1基因小麦穗发芽抗性及转录组分析
        2.2.11 转玉米Vp1 基因小麦的iTRAQ测序和蛋白组分析
        2.2.12 qRT-PCR验证转玉米Vp1 基因小麦的RNA转录组结果
        2.2.13 转玉米Vp1基因小麦的蛋白组和转录组相关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抗赤霉病RNAi片段的筛选与鉴定
        3.1.1 赤霉菌几丁质合酶基因双链RNA的抑菌活性
        3.1.2 赤霉菌葡聚糖合酶基因双链RNA的抑菌活性
        3.1.3 赤霉菌二型肌球蛋白基因双链RNA的抑菌活性
        3.1.4 小结
    3.2 转几丁质合酶基因RNAi片段小麦抗赤霉病研究
        3.2.1 转Lem2 驱动的Chs7-3-Chs7-4 片段小麦的筛选与鉴定
        3.2.2 转Ubiquitin驱动的Chs7-3-Chs7-4 片段小麦的筛选与鉴定
        3.2.3 小结
    3.3 转Ubiquitin驱动的不同赤霉菌基因RNAi片段小麦的获得与鉴定
        3.3.1 农杆菌转化子的PCR鉴定
        3.3.2 转Ubiquitin驱动的不同赤霉菌基因RNAi片段小麦的获得
        3.3.3 转Ubiquitin驱动的不同赤霉菌基因RNAi片段小麦的鉴定
        3.3.4 转Ubiquitin驱动的不同赤霉菌基因RNAi片段小麦的抗赤霉病性鉴定
        3.3.5 小结
    3.4 转玉米Vp1基因小麦穗发芽抗性的转录组和蛋白组分析
        3.4.1 转Vp1基因小麦的分子鉴定和穗发芽抗性鉴定
        3.4.2 转Vp1基因小麦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4.3 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的功能分析
        3.4.4 转录后调控是Vp1基因调控小麦内源基因表达的重要方式
        3.4.5 Vp1基因调控了小麦种子发育过程中大量响应和调节基因的表达及蛋白质合成
        3.4.6 转Vp1基因提高了小麦种子发育后期贮藏蛋白的含量
        3.4.7 Vp1基因调控了小麦种子发育过程中多种酶抑制因子和脱水素基因的表达
        3.4.8 Vp1基因调节脱落酸合成和信号传导
        3.4.9 Vp1基因参与了小麦种子发育过程中脱落酸与其它植物激素的交互作用
        3.4.10 小结
4 讨论
    4.1 赤霉菌基因组中具有抑制赤霉菌的RNAi片段
    4.2 具有抑菌作用的RNAi片段能提高植物抗病能力
    4.3 颖壳特异启动子在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中的应用
    4.4 小麦品种的遗传背景影响RNAi片段抗病作用
    4.5小麦抗穗发芽基因资源Vp1
    4.6 Vp1基因对小麦种子发育进程无显着影响
    4.7 Vp1基因通过多种方式调控小麦内源基因的表达
    4.8 Vp1基因可能处于小麦种子发育过程中脱落酸与其它植物激素交互作用的重要节点上
    4.9 Vp1基因在小麦种子发育后期增强脱落酸调控效果
    4.10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两个三七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三七根腐病简介
    1.2 PR10 蛋白
    1.3 PRs基因响应植物激素和逆境胁迫
        1.3.1 响应植物激素诱导
        1.3.2 受病原菌侵染的诱导
        1.3.3 响应非生物胁迫
    1.4 PR蛋白的抗真菌活性与抗性机制
        1.4.1 PR蛋白的抗真菌活性
        1.4.2 PR蛋白的抗真菌机制
    1.5 三七病程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1.6 本课题研究得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PnPR10-3 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
        2.2.1 植物及真菌材料
        2.2.2 菌株和载体
        2.2.3 主要试剂
        2.2.4 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
    2.3 方法
        2.3.1 植物材料的处理及接种
        2.3.2 RNA的提取及m RNA的分离
        2.3.3 5′RACE
        2.3.3.1 RACE引物的设计
        2.3.3.2 RACE cDNA第一链的合成
        2.3.3.3 RACE的扩增及T-A克隆
        2.3.4 全长cDNA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3.5 qRT-PCR
        2.3.6 PnPR10-3 的亚细胞定位
        2.3.6.1 PnPR10-3 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2.3.6.2 CaCl_2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2.3.6.3 农杆菌转化洋葱表皮细胞
        2.3.7 PnPR10-3 的原核表达、重组蛋白的抑菌活性分析及核糖核酸酶活性的测定
        2.3.7.1 PnPR10-3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3.7.2 转化大肠杆菌
        2.3.7.3 重组蛋白的诱导和纯化
        2.3.7.4 重组蛋白的抑真菌活性分析
        2.3.7.5 重组蛋白的体外核糖核酸酶活性测定
        2.3.8 PnPR10-3 转基因烟草的获得及后代分析
        2.3.8.1 植物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2.3.8.2 CaCl_2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2.3.8.3 转基因烟草的产生和筛选
        2.3.8.4 PnPR10-3 转基因烟草株系的表达分析
        2.3.8.5 T2代PnPR10-3 转基因烟草株系的抗病性分析
        2.3.9 PnPR10-3 RNAi载体在三七叶片中的瞬时表达及抗病性分析
        2.3.9.1 RNAi载体的构建
        2.3.9.2 CaCl_2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2.3.9.3 PnPR10-3 RNAi载体在三七叶片中的瞬时表达及抗病性分析
        2.3.9.4 RNAi载体在三七叶片瞬时表达后PnPR10-3 的表达水平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PnPR10-3 基因的全长c DNA及序列分析
        2.4.2 PnPR10-3 基因的系统进化树
        2.4.3 PnPR10-3 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2.4.4 PnPR10-3 定位于细胞质
        2.4.5 PnPR10-3 原核重组蛋白的诱导纯化及活性分析
        2.4.6 PnPR10-3 转基因烟草的产生、筛选及分析
        2.4.7 PnPR10-3 过表达转基因烟草对茄腐镰刀菌的抗性明显增强
        2.4.8 pHellsgate2-PnPR10-3 在三七叶片中的瞬时表达减弱了三七叶片对茄腐镰刀菌的抗性
    2.5 讨论
第三章 PnPR like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
        3.2.1 植物及真菌材料
        3.2.2 菌株和载体
        3.2.3 主要试剂
        3.2.4 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
    3.3 方法
        3.3.1 植物材料的处理及接种
        3.3.2 RNA的提取及m RNA的分离
        3.3.3 3′RACE
        3.3.3.1 RACE引物的设计
        3.3.3.2 RACE cDNA第一链的合成
        3.3.3.3 RACE的扩增及T-A克隆
        3.3.4 全长c DNA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3.5 qRT-PCR
        3.3.6 PnPR like的亚细胞定位
        3.3.6.1 PnPR like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3.3.6.2 CaCl_2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3.3.6.3 农杆菌转化洋葱表皮细胞
        3.3.7 PnPR like的原核表达、重组蛋白的抑菌活性分析及核糖核酸酶活性的测定
        3.3.7.1 PnPR like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3.7.2 转化大肠杆菌
        3.3.7.3 重组蛋白的诱导和纯化
        3.3.7.4 重组蛋白的抑真菌活性分析
        3.3.7.5 重组蛋白的体外核糖核酸酶活性测定
        3.3.8 PnPR like转基因烟草的产生及分析
        3.3.8.1 植物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3.3.8.2 CaCl_2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3.3.8.3 转基因烟草的产生和筛选
        3.3.8.4 PnPR like转基因烟草株系的表达分析
        3.3.8.5 T2代PnPR like转基因烟草株系的抗性分析
        3.3.9 PnPR like RNAi载体在三七叶片中的瞬时表达及分析
        3.3.9.1 RNAi载体的构建
        3.3.9.2 CaCl_2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3.3.9.3 PnPR like RNAi载体在三七叶片中的瞬时表达
        3.3.9.4 RNAi载体在三七叶片瞬时表达后PnPR like的表达水平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PnPR like基因的全长c DNA及序列分析
        3.4.2 PnPR like基因的系统进化树
        3.4.3 PnPR like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3.4.4 PnPR like定位于细胞质
        3.4.5 PnPR like原核重组蛋白的诱导纯化及活性分析
        3.4.6 PnPR like转基因烟草的产生、筛选及分析
        3.4.7 PnPR like过表达转基因烟草对茄腐镰刀菌的抗性明显增强
        3.4.8 pHellsgate2-PnPRlike在三七叶片中的瞬时表达减弱了三七叶片对茄腐镰刀菌的抗性
    3.5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申请的发明专利

(8)重金属胁迫下水稻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类萌发素蛋白的表达特性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Abbreviation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 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效应及机理
        1.1 氧化胁迫
        1.2 巯基(-SH)反应
        1.3 生化官能团的取代
        1.4 酶蛋白内辅酶因子的替换
    2 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机制
        2.1 信号转导机制
        2.2 土壤中金属离子的吸收
        2.3 金属离子由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
        2.4 金属离子在细胞质中的整合
        2.5 金属离子在液泡内的隔离
        2.6 氧化胁迫防御机制
    3. 铜结合蛋白
        3.1 铜结合蛋白的鉴定
        3.2 水稻铜结合蛋白的种类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两个水稻品种响应Cu胁迫的转录组和表达谱特征分析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B1139和B1195在重金属胁迫下的表型分析
        2.2 Cu胁迫下两个水稻品种的转录组分析
        2.3 两个水稻品种间基因表达量的比较
        2.4 荧光定量PCR分析差异表达的基因
        2.5 荧光定量PCR分析差异表达的1ncRNAs
        2.6 半定量PCR分析可变剪接事件
    3 讨论
第三章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参与水稻对铜解毒的活性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Cu胁迫下GST酶活性在水稻B1195降低幅度高于水稻B1139
        2.2 水稻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表达谱分析
        2.3 proOsGSTF2:GUS转基因水稻的GUS (beta-glucuronidase)活性分析
        2.4 osgstf2突变体比野生型水稻对Cu胁迫更敏感
        2.5 Cu胁迫下osgstf2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间的铜含量和谷胱甘肽含量没有显着差异
        2.6 OsGSTF2蛋白活性位点分析
        2.7 OsGSTF2的异源表达增强大肠杆菌对Cu胁迫的耐性
    3 讨论
第四章 水稻类萌发素蛋白的基因表达、亚细胞定位以及活性分析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基因组比较分析水稻和拟南芥的GLPs基因家族
        2.2 OsGLPs基因在重金属胁迫下的荧光定量PCR分析
        2.3 OsGLPs基因在干旱、盐和冷胁迫下的荧光定量PCR分析
        2.4 OsGLPs的亚细胞定位
        2.5 OsGLPs的SOD酶活性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创新之处
存在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致谢

(9)白菜型冬油菜类甜蛋白的筛选、克隆及其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白菜型冬油菜叶片蛋白质筛选与分析
        1.2.1 总蛋白提取与蛋白质浓度测定
        1.2.2 蛋白质双向电泳
        1.2.3 差异蛋白点的质谱鉴定
    1.3 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1.4 引物设计与TLP基因克隆
    1.5 TLP预测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6 白菜型冬油菜TLP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温胁迫前后白菜型冬油菜差异蛋白筛选
    2.2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质谱鉴定及功能分类
    2.3 TLP基因克隆
    2.4 白菜型油菜TLP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特性分析
    2.5 白菜型油菜TLP氨基酸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
    2.6 低温胁迫下TLP基因的表达分析
3 讨论

(10)薇甘菊MmZFP1和MmTLPs在病害、干旱胁迫响应中的功能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入侵植物-薇甘菊的研究进展
        1.2.2 植物C_2H_2型锌指蛋白的研究进展
        1.2.3 类甜蛋白研究进展
        1.2.4 植物抗病机制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薇甘菊MmZFP1在病害、干旱胁迫响应中的功能及调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材料
        2.2.2 培养基
        2.2.3 病原菌材料
        2.2.4 MmZFP1基因的克隆
        2.2.5 PCR产物的回收、克隆及测序
        2.2.6 MmZFP1的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
        2.2.7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2.8 MmZFP1的亚细胞定位
        2.2.9 薇甘菊的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处理
        2.2.10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
        2.2.11 Real-time PCR检测基因表达量
        2.2.12 转基因拟南芥的细胞凋亡现象的观察
        2.2.13 转基因拟南芥抗病、耐旱性分析
    2.3 结果
        2.3.1 MmZFP1基因的克隆
        2.3.2 MmZFP1的序列分析
        2.3.3 MmZFP1的进化树分析
        2.3.4 MmZFP1的表达特征分析
        2.3.5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鉴定
        2.3.6 MmZFP1的亚细胞定位
        2.3.7 MmZFP1对转基因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2.3.8 转MmZFP1基因植物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检测
        2.3.9 转MmZFP1基因拟南芥防卫基因的表达分析
        2.3.10 MmZFP1的表达调控对病原菌Pst.DC3000的抗性
        2.3.11 转MmZFP1基因拟南芥抗棉花黄萎病
        2.3.12 转MmZFP1基因拟南芥的失水率实验
        2.3.13 转MmZFP1基因拟南芥的干旱胁迫实验
        2.3.14 MmZFP1正调控抗逆相关基因
    2.4 讨论
第三章 薇甘菊MmTLPs在病害、干旱胁迫响应中的功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和病原菌材料
        3.2.2 薇甘菊种子总蛋白的提取
        3.2.3 薇甘菊种子抗菌活性蛋白组分的获得
        3.2.4 MmTLP1和MmTLP2的克隆
        3.2.5 MmTLP1和MmTLP2的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
        3.2.6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2.7 pET-32a-MmTLP1和pET-32a-MmTLP2的原核表达
        3.2.8 pCold-MmTLP1和pCold-MmTLP2的原核表达
        3.2.9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3.2.10 MmTLP1和MmTLP2的三维结构预测
        3.2.11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3.2.12 MmTLP1和MmTLP2的亚细胞定位
        3.2.13 薇甘菊的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处理
        3.2.14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
        3.2.15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鉴定
        3.2.16 Real-time PCR检测基因表达量
        3.2.17 转基因拟南芥抗病性分析
        3.2.18 转基因拟南芥耐旱性分析
        3.2.19 转基因拟南芥耐盐性分析
    3.3 结果
        3.3.1 薇甘菊抑菌蛋白的分离和鉴定
        3.3.2 MmTLP1基因的克隆
        3.3.3 MmTLP2基因的克隆
        3.3.4 MmTLP1和MmTLP2序列比对和分析
        3.3.5 MmTLP1和MmTLP2的进化树分析
        3.3.6 MmTLP1和MmTLP2的组织表达特异性
        3.3.7 MmTLP1和MmTLP2在薇甘菊中的表达特征分析
        3.3.8 MmTLP1和MmTLP2的亚细胞定位
        3.3.9 pET-22b-MmTLP1和pET-22b-MmTLP2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3.3.10 pCold-MmTLP1和pCold-MmTLP2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3.3.11 pET-32a-MmTLP1和pET-32a-MmTLP2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3.3.12 pET-22b-MmTLP1和pET-22b-MmTLP2的原核表达
        3.3.13 pCold-MmTLP1和pCold-MmTLP2的原核表达
        3.3.14 pET-32a-MmTLP1和pET-32a-MmTLP2的原核表达
        3.3.15 重组MmTLP1和重组MmTLP2抑菌活性检测
        3.3.16 MmTLP1和MmTLP2蛋白的抗菌机制分析
        3.3.17 MmTLP1转基因株系的获得
        3.3.18 MmTLP2转基因株系的获得
        3.3.19 转基因株系目的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3.3.20 转MmTLP1和MmTLP2基因拟南芥抗棉花黄萎病实验
        3.3.21 转MmTLP1和MmTLP2基因拟南芥的干旱胁迫试验
        3.3.22 转MmTLP1和MmTLP2基因拟南芥的失水率测试
        3.3.23 转MmTLP1和MmTLP2基因拟南芥的盐胁迫实验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薇甘菊MmZFP1在病害、干旱胁迫响应中的功能及调控研究
    4.2 薇甘菊MmTLPs在病害、干旱胁迫响应中的功能研究
    4.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小麦类甜蛋白基因 (TaTLP1)的克隆、定位和蛋白表达(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GFP-Trap和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TaPR1互作靶标[J]. 申松松,王菲,耿怀民,孟麟硕,冯燕,王海燕.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1(05)
  • [2]AvrLr19突变菌株诱导TcLr19小麦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J]. 崔钟池,武文月,王婉晴,胡铁猛,王海燕,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5)
  • [3]甘蓝型油菜耐冷性关联分析与机理研究[D]. 黄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转TaTLP1基因小麦的获得及抗叶锈性分析[J]. 梁芳,崔钟池,王海燕,刘大群.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0(06)
  • [5]利用GFP-Trap技术筛选与TaTLP1相互作用的蛋白[J]. 王菲,杨毅清,武文月,崔钟池,王海燕,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2)
  • [6]抗赤霉病RNA干扰片段的鉴定及转玉米VP1基因小麦的抗穗发芽机理[D]. 杨鹏.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7]两个三七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 唐笔锋.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重金属胁迫下水稻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和类萌发素蛋白的表达特性和功能研究[D]. 李璐.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4)
  • [9]白菜型冬油菜类甜蛋白的筛选、克隆及其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J]. 马骊,袁金海,孙万仓,刘自刚,曾秀存,武军艳,方彦,李学才,陈奇,许耀照,蒲媛媛,刘海卿,杨刚,刘林波. 作物学报, 2017(04)
  • [10]薇甘菊MmZFP1和MmTLPs在病害、干旱胁迫响应中的功能及调控研究[D]. 周思泓.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小麦类甜蛋白基因(TaTLP1)的克隆、定位及蛋白表达(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