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合作创造经典

巴斯夫——合作创造经典

一、巴斯夫——合作铸造经典(论文文献综述)

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沐霖,闫超群,刘菁,李汾,李丽娟[1](2021)在《2019~2020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Ⅲ):热固性树脂》文中研究说明收集了2019年7月~2020年6月世界通用热固性树脂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9~2020年世界通用热固性树脂工业的发展情况。按酚醛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的顺序,对它们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孙利君[2](2021)在《某种大容量油底壳成形数值模拟与工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延长发动机润滑油的更换周期,取得更好的冷却润滑效果,商用车发动机大都采用大容量油底壳。为增大油底壳储油量,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将板料经过两次拉深之后,得到油底壳深腔和浅腔的基本外形,随后在油底壳两侧焊接两个等大的储油槽,焊接成形的油底壳存在疲劳失效的风险,同时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针对焊接式油底壳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大容量免退火处理的整体式油底壳的成形工艺。具体为板料在经过两次拉深之后得到收口整形毛坯,对收口整形毛坯进行适当修边处理并利用特定模具,采用液压胀形的方式得到两侧凸起的大容量油底壳。在满足油底壳装配关系的前提下,以储油量和成形性为目标重新设计了一体式油底壳的结构。为避免油底壳二次拉深之后退火工序,对收口整形毛坯轮廓线三个主要参数建立了响应面模型,通过单因素分析法与响应面分析法,得到了使得收口整形轮廓与油底壳收口轮廓之间的比值“收口系数k”最优的参数组合,确定了收口整形毛坯轮廓线。针对油底壳两次拉深工序,建立了两次拉深有限元模型,以起皱、拉裂、壁厚减薄率为依据,得到了使得油底壳成形良好的拉深工艺参数,为收口整形提供好的成形基础。对于油底壳收口整形阶段局部出现起皱缺陷的现象,采用不同的修边形状对收口整形毛坯进行修边处理,确定了组合修边形状。模拟了模具推模力及胀形过程最大充液压力对成形的影响规律,最终得到了成形性良好的一体式油底壳。

舒志宏,刘昌历[3](2020)在《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以“双循环”视野打造国际型工程公司品牌》文中提出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历经半个世纪的创新发展,成为了业内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排头兵"、由恢复性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的百亿企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际型工程公司、全球化工建设的领先者,在2020年11月10日举行的第三届四川品牌大会上,被评为四川省首家品牌建设示范企业。

孙洛伊[4](2020)在《基于3D打印平台的供应链定价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维打印(3D打印),也被称为增材制造,是工业生产与信息技术、互联网融合的尖端制造技术的代表。该技术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制造的灵活性,可以满足复杂设计带来的特殊制造要求,特别在航空航天、铁路、汽车、电力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3D打印技术还可以实现从传统制造到大规模个性化制造的过渡,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的核心技术之一。3D打印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制造工艺和流程,使得许多行业在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批量生产后,相关企业的运营决策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小批量定制化的3D打印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3D打印平台也应运而生。这种新的商业模式结合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业态,并进一步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管理运作模式出现。同时,与之紧密相连的供应链各个角色,如材料供应商、硬件供应商、消费者行为等也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聚焦于3D打印技术的研究,然而对于3D打印平台所处供应链的运营决策研究还处在萌芽阶段,阻碍了管理者从企业运营管理的角度提升相关领域的产出和绩效。在3D打印关键技术、装备、使用材料领域被国外长期垄断的背景下,本文旨在从企业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的角度,从连接3D打印行业供应链的中心环节——3D打印平台入手,研究由3D打印技术驱动背景下的3D打印平台所处供应链的最优定价决策及其影响,进而为我国的相关制造行业提供管理决策方面的指导。与装备和技术的开发相比,从技术的管理和运用角度出发可以更加快速地帮助企业最大化其使用新技术的效率,从而提升企业和供应链整体绩效,并且,需求端效率的提升还可以反向带动供给端(装备技术研发)的发展积极性。具体来说,本文聚焦于基于3D打印平台的供应链(之后在本文中简称为“3D打印供应链”)定价决策研究,所用相关方法与所得结论对3D打印行业、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循环经济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属于多学科、多业态交叉的综合性研究。本文首先从3D打印的技术特点维度研究“考虑个性化定制的3D打印供应链最优定价决策方法”;之后从3D打印的市场特点维度研究“基于能力共享的3D打印供应链最优定价决策方法”;最后从3D打印的可持续特点维度研究“循环经济视角下3D打印供应链定价决策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成果如下:(1)首先,本文针对3D打印的个性化定制特点,构建了由3D打印平台、设计师、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通过量化消费者对定制化产品的需求,本文研究了满足利润最大化条件下,针对标准产品和定制产品的3D打印平台最优定价策略、设计师最优定价策略,以及消费者对两种产品的最优选择策略。在基本模型中,本文首先研究了当3D打印平台允许设计师为标准产品加价时(3D打印平台具有部分定价权),平台、设计师、消费者应分别如何确定自己的最优决策。经研究发现,标准产品的最终价格随其自身质量的提升而提升,随定制产品的质量的提升而降低。当人工成本较低时,定制产品的最终价格会随其自身质量的提升而提升,而随标准产品的质量的提升而降低。研究还发现,设计师对标准产品的最优加价随着标准产品的打印成本和定制产品的质量的提升而提升,而随着沟通成本、定制产品的打印成本和标准产品的质量的提升而降低。之后,本文研究了不同定价策略对平台利润的影响(部分定价权和完全定价权)。通过比较“部分定价权”和“完全定价权”情况下的平台最优利润,作者发现,如果标准产品和定制产品之间的质量差异很大,那么对平台来说收取超过25%的通道费的策略(完全定价权)比允许设计者加价的策略(部分定价权)更有利可图。(2)接着,本文研究了众多3D打印平台中的一类重要平台——3D打印能力共享平台。毋庸置疑的是,在线共享平台已经吸引了许多行业的关注,包括旅游、房地产和交通出行等,该业态在3D打印行业中也具有巨大的潜力。基于能力共享的3D打印平台可为用户提供出租或租赁3D打印产能的服务。针对3D打印能力共享平台的特点,本文构建了由3D打印平台、消费者(包括打印能力供应方与需求方)组成的供应链。在此基础上,主要考虑了三个有关3D打印供应链定价的基本问题:(1)3D打印能力共享平台的最佳定价策略是什么?(2)对3D打印产能的使用水平的偏好会如何影响消费者在内部打印(成为3D打印机所有者)和外包(成为生产能力租赁者)之间进行选择?(3)3D打印能力共享对供应链参与者的福利影响?通过使用排队论进行近似分析,本文回答了以上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此外,本文运用现实数据进行了数值研究,以便从理论分析结果中得出管理上的意义。一个重要的发现为,3D打印平台产能的价格随着购买3D打印机的固定成本以及客户等待成本的提升而提升。此外,3D打印能力共享可以改善包括所有者和用户在内的供应链的总体福利,并且,供应链的福利随着购买3D打印机的成本以及平台抽取通道费的比例的提升而提升。(3)针对3D打印废料和产品可被回收并用于新一轮的3D打印制造过程,从而实现循环制造的特点,3D打印或增材制造被认为是一种环保且可持续的制造形式。然而,在目前回收技术存在一定局限的情况下,回收材料与原始材料相比质量较差,因此3D打印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对于消费者的打印材料选择来说至关重要。本文考虑了一个闭环的、竞争性的可循环供应链,其中包括(1)一个3D打印平台,该平台为终端消费者提供3D打印服务,并可以同时打印由原始材料和再生材料制成的产品;(2)两家分别为该平台提供原始材料和再生材料(细丝)的材料供应商,以及(3)使用该平台打印产品的最终用户。本文首先推导出斯塔克伯格(Stackelberg)均衡中3D打印平台和材料供应商的最优价格、需求和利润,之后,使用现实数据进行数值研究,并进而从分析结果中得出对实际有意义的管理策略。作者发现尽管平台倾向于销售更高质量的产品,但两种类型的供应商都倾向于避免市场上出现较高质量的、由回收材料制成的产品。最后,作者从闭环竞争性循环供应链的理论和数值分析中得出了与管理和政策相关的建议。首先,3D打印平台应鼓励再生材料供应商或其他材料研发人员提升材料质量,如提供补贴、收益分享和其他激励措施以获取更高收益。此外,3D打印平台应进一步关注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激励在平台上注册的设计师来提高再生材料制成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出于鼓励供应链实现闭环、循环制造的目的,政府应向供应链内部及外部再生材料供应商、以及3D打印机的制造商征税,并补贴原始材料供应商。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成果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填补了3D打印领域在管理运营决策方面的研究空白,有望在此领域走在国际前列,取得突破性进展。

蔺坤[5](2020)在《S公司化工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工行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化工企业通过对有机、无机原材料的溶解、萃取、加热、制冷、升降压等物理方法或氧化、还原、加成、聚合等化学方法,改变原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制备材料以满足客户需求。化工行业经过多年发展,产品覆盖了化肥、农药、日化、新材料、医药、军工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现阶段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传统化工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化工企业要想突破发展瓶颈,提升销售业绩,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必须转变发展理念,从客户和市场的角度出发,将市场营销策略作为企业自身、客户和市场之间的联结枢纽,重视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和制定,推动企业有效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在市场博弈中取得发展优势,进而带动整个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良好的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依托于对市场、客户的深刻了解,对经济趋势、国内外政策的全面把握,是一个企业的整体性战略行为。化工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及相应措施的执行,从S公司个案来讲是其抢占市场份额,自身改革以适应市场,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由点及面,对整个化工行业来讲,是其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摆脱沉疴,提升行业发展质量,转变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对宏观环境和行业背景的分析,通过对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S公司化工产品市场营销相关的营销模式、战略规划、营销手段、人员素质、行为体系、信息系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提出S公司市场营销优化的组合策略。提出优化组织结构,调整营销考核机制,规范营销管理制度,建立人才培训机制等策略保障。以市场为导向、以研发为动力、以采购控成本、以生产保品质、以销售拓市场、以服务增粘性,从市场营销活动的全过程管理角度制定营销策略。S公司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是个案,其它化工行业从业企业也普遍存在类似问题,也可以借鉴S公司市场营销的可行性的方案,对症下药,加强对自身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采取相应措施,转变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加强市场部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工作,这是公司营销决策的基础,是S公司化工产品品牌实现“由大到专到强”转化的必由之路。在市场调研基础上进行营销策略分析。营销策略分析工作的开展,除了能为S公司描述出自己在行业里的清晰轮廓之外,还能够敏感的预测未来市场的走向及S公司的发展趋势。设立产品经理岗位,通过对产品管理和市场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制定更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产品种类和营销策略模式,更好的帮助企业运营。引入360度绩效考核,促进考核的科学、严谨、公平。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和营销团队的职业化管理水平,也只有通过学习,营销团队才能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型。通过组建学习型营销团队,还能释放团队成员之间的创造性。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以S公司化工产品营销策略的创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S公司化工品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提出S公司营销策略的创新导向,并对营销策略进行创新设计。可以为S公司的营销策略创新提供决策依据,并为我国化工产品营销提供借鉴和启示。但在改变市场产品模式,通过营销与研发的结合推动整个市场的转型升级方面,则未多做论述。

王军[6](2020)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3D打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传统橡胶材料制备的充气式轮胎由于具有速度快、减震性能好、抗湿滑、自重轻等优势,目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充气式轮胎也存在着抗刺扎性能差,易爆胎等安全隐患,因此非充气式轮胎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轮胎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中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尝试通过熔融沉积成型(FDM)的3D打印技术制备出非充气轮胎,并进行性能研究和工艺改进。该思路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制造模具,即可实现各种结构非充气轮胎的快速试制。本论文中首先利用拉伸测试、TGA测试、DSC测试、TMA测试、变温拉伸测试、等双轴拉伸测试等方法研究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的性能。综合各方面性能对比,LANXESS-PC930的拉伸强度达到45.1MPa,软化温度达到180℃,玻璃化温度Tg达到-46.4℃,同时耐曲挠性最好、拉伸回复过程中滞后圈面积所代表的的能耗最小。此外随温度升高,LANXESS-PC930的储能模量E’和拉伸强度都相对最优。因此,LANXESS-PC930的综合性能更加优异。采用JGRW-线材基于FDM技术3D打印了标准拉伸样条,并通过对比3D打印成型样条的拉伸强度和断面形貌,研究了 FDM技术3D打印工艺与成型制品性能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其他3D打印工艺参数不变,随着3D打印温度降低,3D打印填充率提高,3D打印成型制品的性能变好。同时在此基础上,最终采用JGRW-线材通过FDM的打印技术成功制备了非充气轮胎,并对3D打印成型的非充气轮胎进行了结构优化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3D打印成型非充气轮胎的实际三向刚度与采用JGRW-线材性能的50%仿真所得的三向刚度结果相吻合。

史璇[7](2020)在《基于科技文献的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机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全球范围内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正蓬勃兴起,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加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战略部署,试图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技术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而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只有具备宏观把握技术发展方向、识别技术创新机会、评估与预测技术商业化前景、并拥有制定最优技术发展策略的能力,才能适时地顺应快速发展的技术趋势,在科技创新与应用中占得先机。因此,如何能够更好地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脉搏与技术创新机会,成为当前企业和科研人员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研究者愈发关注的关键问题,这对制定企业未来技术发展战略、实现自主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企业技术创新”为研究目标,燃料电池汽车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期刊文献和专利文献为数据基础,将文本挖掘、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和专利分析相关方法与技术机会研究相结合,以“理论框架和方法基础?核心技术研发方向识别?技术创新方案识别?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为文章主线,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基于科技文献的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机会研究模型,主要创新成果总结如下:(1)本文提出了一个识别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方向的方法模型。该模型创造性地将隐含狄利克雷分布引入到核心技术识别的框架当中,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文本特征词并识别领域中的关键核心技术组件;其次,通过分析企业各项核心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评估各个核心技术领域的未来潜力与发展优先级,为企业推荐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方向;最后,运用异常因子检测算法识别各个核心技术领域中的创新专利,预测了未来可能引领企业技术方向的创新发展点。实证研究部分以通用汽车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评估技术发展潜力与优先级,识别了能够提升企业创新效率的核心技术研发方向。(2)本文有效地建立了一个识别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方案的方法模型。本文从网络分析的角度入手,基于改进的特征词共现网络来描述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并提出了网络结构链的思想,将识别技术创新方案视为预测技术网络的未来链路变化和潜在关联;其次,分析与识别现有技术方案的专利开发状态,并基于文献和专利数据特征及专家意见构建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借助回归分析方法实现技术创新方案的评价与预测。实证研究部分,以燃料电池汽车储氢技术为例开展实证分析,识别了该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方案,并为企业推荐了适合未来不同阶段发展的技术机会。(3)本文构建了一个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模型。在以知识为导向的全球化经济中,技术创新成果成功的商业化应用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因此,本文重点强调对企业技术的潜在商业化机会的发掘,并以燃料电池汽车储氢技术为例开展实证分析。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模型共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利用协同过滤的方法获得市场竞争对手企业的技术发展策略,得到对目标企业有用的关键信息来识别具有商业潜力的、适合其发展的技术领域;其次,基于技术与行业映射关系识别竞争对手企业所具体涉足的行业,结合目标企业实际需求,分析和识别适合其拓展的行业领域;最后,通过建立专利增长趋势和跨领域应用趋势分析指标,评估已识别的行业领域的未来价值,进而为企业推荐了最具潜力的商业化拓展机会。

徐凯[8](2020)在《微润滑项目商业策划方案》文中指出本文是以一个创业型公司(简称WL)总经理的视角,运用战略管理、整合营销等理论与方法,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成果,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工具,如SWOT、PEST等工具,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总结归纳从而形成一个商业策划方案。本文的研究对象WL公司是一家以自主研发微润滑技术和产品的公司。微润滑项目是以微量润滑为主题的项目,是微量润滑切削系统的简称,包括微量润滑剂和微量润滑装置两部分。笔者从国内外金属加工冷却介质的发展历史开始,到当前国际金属加工润滑冷却介质的新要求,更环保、长寿命、和精加工趋势,再到国内当前污染和浪费严重的金属加工润滑冷却介质现状,总结出微润滑项目的研究意义所在:顺应国家顶层设计《中国制造2025》中绿色制造的趋势,为千秋万代绿水青山做出我们一辈人应该的贡献。为此,我们选择一项我们认为可以代表未来十年机加工行业,金属加工冷却润滑方式的微润滑项目,并对此项目制定相应的商业策划方案。文中首先运用PEST模型分析了公司在宏观营销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重点对行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行业市场容量和趋势,采用波特五力确定微润滑的战略。进而使用SWOT分析工具捕捉并分辨出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经过对微润滑项目产品和技术特点分析,结合参考文献和实证案例的研究,得出多元化的微润滑项目商业策划方案适合使用整合营销的理论。然后,笔者在进行市场细分,确定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明确微润滑项目的商业模式,并确定了目标市场:选择先进制造用户为主要目标市场。同时,将京津冀销售额一亿元以上机械制造客户、原始设备制造(OEM)客户作为公司的重点客户,将有计划有渠道想在微润滑项目上发展的贸易公司,确定为重点经销商。并分别对三种客户运用整合营销的理论进行战略和战术上的营销策划,重点研究了竞争策略、技术营销策略、关系营销策略。最后,运用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一段时期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进行了预测,报表对公司各个经营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应用做了探讨。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微润滑项目值得推广,并给出了项目推广的理论、方式、方法,以及成本收益预算,整个商业策划方案是工业品整合营销的具体应用,希望研究结果对于其他工业品生产和销售公司、以及高新技术的推广,制定商业策划方案有一些参考价值。

赵静[9](2020)在《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研究》文中认为企业家作为重要的市场微观主体,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开始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李克强总理早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希望通过双创行为来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公平正义。现实经济运行中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也的确印证了这样一种观点: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或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一批充满活力的企业及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家群体。通过研究国内外企业家群体的时空分布,可以发现,从分布时间来看,企业家群体的出现是离散而非连续的;从分布空间来看,某一特定时期企业家群体在地域上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非均匀性。企业家群体的分布缘何呈现出这种时间上的非连续性和空间上的非均匀性?企业家群体形成的背后存在怎样的深层次原因?是否可以归纳和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适性的影响因素,以便对当代企业家群体的培育壮大提供有益参考?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分析内容共八章。第一章交代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全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了介绍。第二章梳理分析了企业家理论的相关文献。第三章、第四章基于国内外大量的文献研究和案例梳理,分析了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间非连续性和空间非均匀性特征及原因。并选取了不同时空背景下企业家群体崛起演进的典型阶段进行详细阐述,从宏观视角出发探讨了企业家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五章引入企业家行为理论,构建了个体企业家行为选择模型,分析了个体企业家创业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考察了微观层面企业家形成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个体企业家到群体企业家的形成机理。第六章构建了企业家群体形成的影响因素模型,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七章从空间异质性视角出发,分别基于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构建了空间面板模型,深入考察了我国省域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相关性、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合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家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通过较为系统的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了如下结论:第一,通过对国内外历史上企业家群体崛起演进典型时期的分析,本文发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革命、市场变化、地理发现、政府政策和战争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对这种时间分布的非连续性特征进行诠释。同时,通过对特定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企业家群体崛起典型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不同区域企业家创业精神、地方政府政策、地区金融资源、区域地理位置和交通完善状况等因素可以对企业家群体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作出解释。此外,通过案例分析还得出了几个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制度环境和企业家创业活动之间的良性耦合非常重要;较高的社会流动性有助于企业家群体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本文认为,个体企业家创业决策过程可以分为企业家捕捉市场机会和企业家实现市场机会两个阶段,并进一步细化为企业家识别市场机会、评价市场机会、掌握市场机会和应对不确定性四个重要环节。这一创业决策过程中企业家创业活动将受到企业家个人创业能力、外部市场环境、政府政策变化、信息供给状况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区域内群体企业家的形成更多是基于创新——模仿的的“扩散模型”,领头企业家通过成功的创新活动产生了示范带动效应,随之引起了潜在企业家的跟随模仿,进而在区域内产生了扩散效应。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家群体形成与企业家创业能力、外部市场环境、信息供给状况以及政府政策扶持等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外部市场环境和信息供给状况对我国企业家群体形成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相比之下,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的作用效果较弱。这一结论暗示了未来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企业家的创业活动状况。第四,基于空间异质性视角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省域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溢出效应十分显着,企业家活动活跃的地区对邻近地区的企业家形成具有明显的溢出和带动效应。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企业家群体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均具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而言技术创新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力度较弱。第五,结合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家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本文提出了消除区域之间市场壁垒、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提升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和效率、完善企业家创业扶持政策、加大欠发达地区互联网资源的投入、重视企业家接班人培养等几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国家或地区层面企业家群体的培养提供一些借鉴。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视角与立足点的创新。本文将企业家群体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首次提出了企业家群体时间分布的非连续性特征和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二是创新性地构建了个体企业家的行为选择模型,探讨了个体企业家及群体企业家的形成机理。本文引入不确定性,以个体企业家创业行为选择为切入点,构建了企业家行为选择模型,考察了微观层面企业家创业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拓展性分析了从个体企业家到群体企业家的传导机制。三是基于空间溢出视角分析了我国省域企业家群体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细化并分别构建了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并探讨了这两类空间权重矩阵下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效应大小。四是首次将以互联网发展为代表的信息供给指标引入实证分析中,探讨了互联网发展对企业家群体形成是否会产生某些影响。

陈飞[10](2019)在《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产业规划以及海洋发展战略推动下,沿海城市依托港口通过填海造地开展临海工业建设进而推动临海新区发展,临海工业承载着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海向拓展的双重职能。推进沿海产业发展,实现临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沿海城市建设的重要诉求。相比于沿岸地区其他工业类型而言,临海工业规划强调陆海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填海造陆提高用地临海性,空间向海洋单向扩展,属于新兴规划类型,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构建临海工业规划研究框架,明晰临海工业发展目标,动力机制和发展策略,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首先通过35个国际案例研究总结临海工业典型特征与发展路径,并选择与我国产业开发相近日本、韩国、新加坡,总结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研究从演进历史与产业类型两个维度展开,在时空维度上,通过总结3个国家临海工业发展演进历程,清晰我国临海工业发展的历史坐标定位;在产业类型维度上,对比重化工业、加工产业、综合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总结案例国家在工业组团、工业城市、区域协同、综合型城市功能区4种开发模式,并从工业用地与新城开发两个层面分别总结发展影响机制。针对我国类别丰富的临海工业实践,研究总结沿海产业与港口发展的时空与地域特征,构建“港口-产业-新城”发展模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将我国临海工业划分为港口扩张型、新港综合型、重化工型、加工产业聚集型、海洋资源开发型5种。在122个案例分析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模式演绎、文献综述等方法,总结各类临海工业布局模式、总结发展问题,分析影响机制并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发展策略。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指出重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就业密度低、职工带眷系数低特征,使用常规规模预测方法会导致配套生活用地规模过大问题;同时填海造陆使工业用地具有弹性开发特征应针对用地扩张特性选择适宜的规划方法;论文提出通过合理产城定位、优化规模预测方法、转化弹性开发等策略促进临海地区集约开发。研究以产业发展、城乡规划、海洋规划等多领域视角构建理论框架,提出完善陆海统筹规划与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等提升策略。此外研究针对五种类型的临海产业特征,分别从港口功能演进、沿海产业多元化、海洋生态修复等角度提出专项规划策略。论文定义临海工业概念,分析国内外总计157个案例,将临海工业从临港工业研究中剥离出来并建立了研究案例库;从产业组织与海港发展视角,分析临海工业影响关联,构建港口-产业-新城研究框架;在港产城交叉框架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突破了经济地理学者单一产业分类法,建立城乡规划研究基础。论文面向沿海地区城市建设问题,以大量调研与案例分析为基础,通过理论建构、模式总结、发展影响机制分析、策略体系推导等研究,期望挖掘临海用地开发动力与机制,提出具有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的策略,为城市建设层面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及区域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巴斯夫——合作铸造经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斯夫——合作铸造经典(论文提纲范文)

(1)2019~2020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Ⅲ):热固性树脂(论文提纲范文)

1 酚醛树脂
    1.1 产品应用开发
    1.2 酚醛树脂合成和复合材料性能分析以及应用研究
    1.3 结语
2 聚氨酯
    2.1 全球投资近况[23-33]
        2.1.1 国外投资
        2.1.2 国内投资
    2.2 聚氨酯研究进展[34-41]
        2.2.1 原料
        2.2.2 弹性体
        2.2.3 泡沫
    2.3 应用[42-48]
        2.3.1 服装鞋材
        2.3.2 汽车及交通运输
        2.3.3 涂料、密封胶黏剂
        2.3.4 建筑节能
        2.3.5 其他
    2.4 总结
3 环氧树脂
    3.1 树脂[49-53]
    3.2 固化剂[54-57]
    3.3 胶黏剂[58-73]
        3.3.1 增韧胶黏剂
        3.3.2 耐热胶黏剂
        3.3.3 导热胶黏剂
        3.3.4 导电胶黏剂
        3.3.5 新型功能性胶黏剂
        1)电池胶
        2)车身胶
        3)可去除胶
    3.4 涂料[74-90]
        3.4.1 管道及储罐
        3.4.2 建筑
        1)水性涂料
        2)弱溶剂型涂料
        3)韧性涂料
        4)厚膜涂料
        5)高浸透性涂料
        3.4.3 复合材料
        3.4.4 电子产品
        3.4.5 船舶
    3.5 复合材料[91-97]
        3.5.1 航空航天
        3.5.2 汽车
        3.5.3 船舶
        3.5.4 运动用品
    3.6 结语

(2)某种大容量油底壳成形数值模拟与工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油底壳成形研究现状
        1.2.2 液压胀形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板料冲压成形理论基础
    2.1 板料冲压成形分析概述
    2.2 板料成形性能的重要指标
        2.2.1 应变硬化指数n
        2.2.2 厚向异性系数r
    2.3 弹塑性变形方程
        2.3.1 屈服准则
        2.3.2 硬化规律
        2.3.3 流动准则
    2.4 板料冲压有限元基础
        2.4.1 有限元单元类型与选择
        2.4.2 冲压模具与工件间接触界面处理
        2.4.3 接触表面摩擦的处理
    2.5 板料成形缺陷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底壳成形工艺方案及结构设计
    3.1 油底壳成形工艺方案的确定
    3.2 焊接式油底壳结构外形
    3.3 一体式油底壳结构要求
        3.3.1 油底壳凸起高度
        3.3.2 油底壳圆角处斜面角度
        3.3.3 深浅腔过渡肋结构
    3.4 一体式油底壳结构外形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收口整形毛坯的设计
    4.1 Dynaform软件介绍
    4.2 油底壳材料的选取
    4.3 油底壳毛坯的生成及成形性分析
        4.3.1 油底壳毛坯的展开
        4.3.2 油底壳成形性分析
    4.4 收口整形工序毛坯设计与优化
        4.4.1 液压胀形工艺
        4.4.2 响应面分析法
    4.5 收口整形工序毛坯响应面法优化
        4.5.1 单因素分析
        4.5.2 响应面法优化收口整形毛坯轮廓线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底壳拉深工序数值模拟
    5.1 油底壳一次拉深数值模拟
        5.1.1 第一次拉深前处理
        5.1.2 第一次拉深后处理
        5.1.3 对一次拉深工序的改进
    5.2 油底壳二次拉深数值模拟
        5.2.1 拉延筋对二次拉深成形的影响
        5.2.2 改进后的二次拉深有限元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收口整形工序主要参数确定及仿真分析
    6.1 修边形状对收口整形成形性的影响
        6.1.1 扇形修边形状对收口整形成形性的影响
        6.1.2 三角形修边形状对收口整形成形性的影响
        6.1.3 组合修边形状对收口整形成形性的影响
    6.2 推模力对收口整形成形性的影响
    6.3 充液压力对收口整形成形性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以“双循环”视野打造国际型工程公司品牌(论文提纲范文)

专注化工建设,苦练内功,实现强根固本
参与国际竞争,与时俱进,实现多元发展
深耕两个市场,内外兼修,实现互进发展
质量铸造品牌,精益求精,推动高质量发展

(4)基于3D打印平台的供应链定价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3D打印技术的出现对传统行业的影响
        2.1.1 3D打印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
        2.1.2 3D打印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2.2 3D打印平台相关研究
        2.2.1 3D打印平台的运营模式
        2.2.2 3D打印平台的决策理论与方法
    2.3 3D打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3.1 3D打印对循环经济的影响
        2.3.2 3D打印废料回收与再利用
    2.4 平台型企业中的定价与匹配理论
        2.4.1 考虑价格调控的相关研究
        2.4.2 考虑消费者偏好的匹配问题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考虑个性化定制的3D打印供应链定价决策方法
    3.1 问题描述
    3.2 “部分定价权”策略下供应链定价模型
        3.2.1 模型建立
        3.2.2 模型求解
        3.2.3 敏感性分析
    3.3 “完全定价权”策略下供应链定价模型
        3.3.1 模型建立
        3.3.2 模型求解
    3.4 定价权策略的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能力共享的3D打印供应链定价决策方法
    4.1 问题描述
    4.2 能力共享下3D打印供应链定价模型
        4.2.1 供求匹配机制
        4.2.2 顾客资产购买及租用决策
        4.2.3 平台目标
        4.2.4 供应链福利
    4.3 模型求解
        4.3.1 顾客等待时间
        4.3.2 消费者资产购入决策和最优价格
    4.4 数值及案例分析
        4.4.1 持有3D打印机的成本结构
        4.4.2 数值和敏感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循环经济视角下3D打印供应链定价决策方法
    5.1 问题描述
    5.2 循环经济视角下3D打印供应链定价模型
        5.2.1 消费者的产品选择
        5.2.2 3D打印平台的利润
        5.2.3 材料供应商的利润
    5.3 模型求解
        5.3.1 顾客购买3D打印制成品的决策
        5.3.2 平台价格决策
        5.3.3 3D打印线材供应商价格决策
    5.4 数值及案例分析
        5.4.1 敏感性分析
        5.4.2 政策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S公司化工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市场营销理论综述
        2.1.1 市场营销概念界定
        2.1.2 市场营销战略理论
        2.1.3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2.2 化工产品市场营销研究现状
第3章 S公司化工产品市场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S公司概况
        3.1.1 S公司简介及历史沿革
        3.1.2 S公司的主营业务
        3.1.3 S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
        3.1.4 S公司的组织结构
    3.2 S公司化工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3.2.1 S公司营销模式的历史沿革
        3.2.2 现阶段S公司营销模式特点
    3.3 S公司化工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3.3.1 营销缺乏战略规划
        3.3.2 营销手段缺乏创新
        3.3.3 营销人员专业化水平不足
        3.3.4 营销行为体系不健全
        3.3.5 市场信息系统欠缺
第4章 S公司化工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文化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产业环境分析
        4.2.1 化工产业环境现状
        4.2.2 主要竞争对手的分析
    4.3 S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3.1 S公司资源能力分析
        4.3.2 S公司企业文化分析
    4.4 S公司的SWOT分析
第5章 S公司化工产品营销策略优化
    5.1 S公司化工产品的目标市场营销战略优化
        5.1.1 S公司化工产品的市场细分
        5.1.2 S公司化工产品的目标市场选择
        5.1.3 S公司化工产品的市场定位战略
    5.2 S公司化工产品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优化
        5.2.1 产品策略的优化
        5.2.2 价格策略的优化
        5.2.3 渠道策略的优化
        5.2.4 促销策略的优化
第6章 S公司化工产品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6.1 营销管理制度的优化
        6.1.1 强化市场部调研分析机制
        6.1.2 设立产品经理岗位
        6.1.3 调整营销考核机制和导向
        6.1.4 市场营销和服务流程的设计
    6.2 人才培训保障
        6.2.1 建立系统的培训制度
        6.2.2 采取分类培训模式
        6.2.3 实施案例教学,建立销售模板
    6.3 财务保障
        6.3.1 强化财务监管职能,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6.3.2 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3D打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1.2.1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简介
        1.2.2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研究现状
        1.2.3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分析
    1.3 3D打印技术及应用概述
        1.3.1 3D打印技术简介
        1.3.2 TPU材料3D打印概述
        1.3.3 TPU 3D打印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TPU材料3D打印在各领域的应用
    1.4 非充气轮胎概述
        1.4.1 非充气轮胎简介
        1.4.2 非充气轮胎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非充气轮胎的成型工艺
    1.5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7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3 高性能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的筛选
        2.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2.2.4.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2.2.4.2 热重测试(TGA)
        2.2.4.3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DSC)
        2.2.4.4 热机械性能测试(TMA)
        2.2.4.5 拉伸测试
        2.2.4.6 等双轴拉伸测试
        2.2.4.7 变温拉伸测试
        2.2.4.8 动态机械热分析测试(DMA)
        2.2.4.9 耐曲挠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TPU材料的初步筛选
        2.3.1.1 TPU材料的拉伸测试分析
        2.3.1.2 TPU材料的热重测试分析
        2.3.1.3 TPU材料的热机械性能分析
        2.3.1.4 TPU材料的DSC测试分析
        2.3.1.5 小结
        2.3.2 非充气轮胎3D打印TPU材料的筛选
        2.3.2.1 TPU材料的FTIR测试分析
        2.3.2.2 TPU材料的拉伸测试分析
        2.3.2.3 TPU材料的热重测试分析
        2.3.2.4 TPU材料的TMA测试分析
        2.3.2.5 TPU材料的DSC测试分析
        2.3.2.6 TPU材料的变温拉伸测试分析
        2.3.2.7 TPU材料的双轴拉伸测试分析
        2.3.2.8 TPU材料的耐曲挠性测试分析
        2.3.2.9 TPU材料的DMTA测试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D打印TPU线材的制作以及3D打印工艺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3 FDM技术3D打印工艺的探究
        3.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3.2.4.1 熔融指数测试
        3.2.4.2 流变性能测试
        3.2.4.3 3D打印样条的拉伸测试
        3.2.4.4 3D打印样条横截面形貌的SEM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熔融指数测试分析
        3.3.2 流变性能测试分析
        3.3.3 3D打印温度分析
        3.3.4 3D打印填充率分析
        3.3.5 3D打印样条横截面形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PU材料非充气轮胎的3D打印成型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4.2.3 非充气轮胎的3D打印成型
        4.2.4 测试与表征方法
        4.2.4.1 非充气轮胎的三向刚度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第一代非充气轮胎的3D打印探究
        4.3.2 第一代非充气轮胎的3D打印成型
        4.3.3 第二代非充气轮胎的3D打印成型
        4.3.4 第三代非充气轮胎的3D打印成型
        4.3.5 非充气轮胎的三向刚度测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7)基于科技文献的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机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当前研究与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案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2 理论研究构架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意义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方法和文献综述
    2.1 技术机会分析相关理论
        2.1.1 技术预测与技术机会分析
        2.1.2 技术机会的含义
        2.1.3 技术机会分析方法与工具
    2.2 文本挖掘在技术机会分析中的应用
        2.2.1 文本分割与句法分析
        2.2.2 关键词提取
        2.2.3 文本聚类
    2.3 网络分析在技术机会分析中的应用
        2.3.1 关系提取
        2.3.2 特征与结构分析
    2.4 文献计量与专利分析在技术机会分析中的应用
        2.4.1 趋势分析
        2.4.2 计量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方向识别研究
    3.1 问题的提出
    3.2 核心技术领域识别及发展水平分析
        3.2.1 基于文本挖掘的核心技术组件萃取
        3.2.2 企业的技术组合向量构建
        3.2.3 基于技术组合向量的技术发展水平分析
    3.3 核心技术领域潜力评估及发展优先级分析
        3.3.1 技术竞争强度评估
        3.3.2 技术生命周期评估
        3.3.3 技术市场潜力评估
    3.4 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点识别
        3.4.1 专利关系映射
        3.4.2 创新专利识别
    3.5 实证研究——以通用公司为例识别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方向
        3.5.1 案例研究背景
        3.5.2 数据采集与处理
        3.5.3 通用公司核心技术领域识别及发展水平分析
        3.5.4 通用公司核心技术领域潜力评估与发展优先级分析
        3.5.5 通用公司核心技术领域中的创新专利识别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方案识别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技术网络描述
        4.2.1 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技术网络构建方法
        4.2.2 技术网络特征描述
    4.3 基于多元链路结构的技术方案识别
        4.3.1 基于文献数据的技术方案识别
        4.3.2 基于专利数据的技术方案识别
    4.4 基于回归分析的技术创新方案评价与预测模型
        4.4.1 技术创新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2 基于回归分析构建技术创新方案预测模型
    4.5 实证研究——以“储氢技术”为例开展企业技术创新方案识别研究
        4.5.1 储氢技术网络特征描述
        4.5.2 基于多元链路结构的储氢技术方案识别
        4.5.3 构建基于回归分析的储氢技术方案评价模型
        4.5.4 预测储氢技术领域未来技术创新方案并进行结果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框架
        5.2.1 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思路及方法
        5.2.2 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步骤
    5.3 面向技术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5.3.1 基于专利分析的竞争对手企业初选
        5.3.2 基于协同过滤的竞争对手企业识别
        5.3.3 技术领域潜在商业化机会分析
    5.4 面向行业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5.4.1 技术与行业映射关系
        5.4.2 基于技术与行业映射关系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5.4.3 行业未来发展潜力评价
    5.5 实证研究——以“储氢技术”为例开展企业的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
        5.5.1 数据收集
        5.5.2 面向技术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5.5.3 面向行业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
    6.3 后续研究建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8)微润滑项目商业策划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微润滑项目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微量润滑项目研究背景
        二、微润滑项目研究意义
    第二节 项目研究相关理论和概念
        一、关于商业策划案撰写
        二、关于整合营销和企业战略
        三、关于项目的经营财务分析
    第三节 项目研究相关理论和内容
        一、项目研究方法
        二、项目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润滑项目市场分析
    第一节 金属加工润滑冷却介质行业市场概况
        一、国内金属加工润滑冷却介质发展史和存在问题
        二、目前我国微润滑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微润滑行业环境分析
        一、PEST宏观环境分析
        二、微润滑行业竞争分析
    第三节 国内微润滑市场容量预测
        一、市场容量预测理论依据
        二、市场容量预测
第三章 WL公司简介与微润滑项目市场细分
    第一节 WL公司简介
        一、WL公司基本概况
        二、WL公司组织结构和管理团队
    第二节 WL公司微润滑项目产品分析
        一、WL公司微润滑产品概况
        二、WL公司微润滑产品特点
    第三节 WL公司微润滑项目的SWOT分析
    第四节 WL公司市场分析和商业模式
        一、WL公司市场细分
        二、目标市场的选择
        三、WL公司商业模式
第四章 WL公司微润滑项目整合营销策划方案
    第一节 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的整合营销方案
        一、原始设备制造商需求分析
        二、赢取OEM客户的整合营销策划方案
    第二节 经销商业务的整合营销策划方案
        一、经销商业务的定义和特点
        二、经销商业务的赢取
        三、制造商与经销商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存量机台设备整合营销方案
第五章 WL公司经营分析
    第一节 现状经营描述
        一、WL公司固定资产投资
        二、WL公司原材料采购表
        三、WL 公司资产负债表
    第二节 当前经营费用与盈亏平衡分析
        一、当前经营费用分析
        二、盈亏平衡点分析
    第三节 投资与财务分析报告
        一、WL公司股权结构
        二、WL公司经营预测
        三、WL 公司资金投入计划与资金需求
第六章 WL公司风险分析与对策
    第一节 政策风险分析与对策
    第二节 技术风险分析与对策
    第三节 市场风险分析与对策
    第四节 财务风险分析与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研究内容总体概括
        二、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本策划方案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一、本策划方案不足之处
        二、进一步的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2.3 结构安排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关于企业家理论的文献综述
    2.1 企业家的内涵、素质、职能
    2.2 企业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3 企业家产生的影响因素
        2.3.1 与企业家自身特质相关的影响因素
        2.3.2 与企业家外部环境相关的影响因素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企业家群体的时间分布特征研究
    3.1 国外历史上的企业家群体
        3.1.1 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家群体
        3.1.2 “一战”前的企业家群体
        3.1.3 “二战”后的企业家群体
    3.2 中国历史上的企业家群体
        3.2.1 明清时期的企业家群体
        3.2.2 辛亥革命后的企业家群体
        3.2.3 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家群体
    3.3 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间非连续性及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家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4.1 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时期的德国、日本与中国
    4.2 改革开放以来的温州、台州与芜湖
    4.3 企业家群体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及原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行为选择模型的企业家个体及群体形成机理
    5.1 企业家行为理论
        5.1.1 企业家行为选择相关文献
        5.1.2 不确定性与企业家行为
        5.1.3 互联网、信息供给与企业家行为
    5.2 个体企业家创业行为选择模型
        5.2.1 企业家捕捉市场机会过程
        5.2.2 企业家实现市场机会过程
        5.2.3 验证企业家创业行为选择模型的案例分析
    5.3 企业家群体形成的路径分析:创新——模仿过程
        5.3.1 领头企业家的创新及示范效应
        5.3.2 潜在企业家的模仿及扩散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企业家群体形成原因的实证检验
    6.1 理论分析和模型构建
        6.1.1 理论分析
        6.1.2 模型构建
    6.2 指标选取和变量描述
        6.2.1 指标选取
        6.2.2 变量描述
    6.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6.3.1 模型设定
        6.3.2 平稳性单位根检验
        6.3.3 协整检验
        6.3.4 误差修正模型VECM检验
    6.4 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7章 中国企业家群体形成原因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区域市场环境的视角
    7.1 空间计量方法简述
        7.1.1 空间相关性与异质性
        7.1.2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7.1.3 空间相关性的测度
        7.1.4 空间计量模型的种类
    7.2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相关性
        7.2.1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总体特征
        7.2.2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格局
        7.2.3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相关性
    7.3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效应计量
        7.3.1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7.3.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7.3.3 计量结果分析
    7.4 结论和政策意义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相关定义与分类
        1.2.2 相关概念辨析
        1.2.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临海工业区产业类型
        2.1.1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
        2.1.2 加工型临海工业
        2.1.3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
        2.1.4 综合型临海工业
    2.2 港口分类与相关概念
        2.2.1 海港分类及临海工业应用
        2.2.2 码头布置
        2.2.3 港口发展
        2.2.4 海港物流
    2.3 典型工业用地布局模式
        2.3.1 重化工企业布置模式
        2.3.2 海洋资源开发工业用地布局
    2.4 建设用海规划编制
        2.4.1 海域规划管理体系
        2.4.2 填海造陆技术要求
        2.4.3 造陆形态综合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临海工业典型案例与发展演进
    3.1 日本
        3.1.1 发展历程
        3.1.2 斐然成绩
        3.1.3 案例甄选
    3.2 韩国
        3.2.1 发展历程
        3.2.2 典型案例
        3.2.3 案例甄选
    3.3 新加坡
        3.3.1 发展历程
        3.3.2 空间演进
    3.4 其他类型临海工业
        3.4.1 台湾-出口加工型临海工业
        3.4.2 欧洲-河口延伸型临海工业
        3.4.3 美国-原料自给型临海工业
    3.5 临海工业发展支撑体系
        3.5.1 产业发展战略
        3.5.2 海洋开发政策
        3.5.3 航运发展支撑
        3.5.4 财政政策支撑
    3.6 本章小结
4 国外案例开发模式与用地布局
    4.1 日本模式
        4.1.1 模式1-扩建型产城双核模式
        4.1.2 模式2-新建组团式开发模式
        4.1.3 “先生产、后生活”开发特征
    4.2 韩国模式
        4.2.1 模式1-综合型重化工业城市
        4.2.2 模式2-协同型加工产业集群
    4.3 新加坡模式
        4.3.1 层近式用地布局
        4.3.2 国家工业区定位
    4.4 工业用地布局特征
        4.4.1 港口主导用地布局
        4.4.2 岸线资源分配模式
        4.4.3 产业集群布局模式
    4.5 用地临海性比较
        4.5.1 造陆模式比较
        4.5.2 临海效率分析
    4.6 产业新城建设模式
        4.6.1 公司城模式
        4.6.2 政企共建模式
        4.6.3 国家开发模式
    4.7 本章小结
5 我国临海工业发展与分类
    5.1 发展历程与早期实践
        5.1.1 发展历程
        5.1.2 早期实践
    5.2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1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2 深水港港城空间布局
    5.3 沿海工业地域特征
        5.3.1 时空分布
        5.3.2 地域差异
    5.4 港产城发展模型
        5.4.1 港城空间发展模型
        5.4.2 产城空间发展模型
        5.4.3 临海工业“港产城”发展模型
    5.5 我国临海工业分类
    5.6 本章小结
6 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1 用地布局模式
        6.1.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2.1 用地布局模式
        6.2.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3 重化工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3.1 用地布局模式
        6.3.2 开发问题与影响机制
    6.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4.1 用地布局模式
        6.4.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5 海洋资源利用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5.1 用地布局模式
        6.5.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6 宏观层面临海工业开发问题
        6.6.1 过度开发与资源闲置
        6.6.2 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
        6.6.3 居住优先与布局失衡
        6.6.4 陆海统筹亟待规划衔接
    6.7 本章小结
7 临海工业发展建设与规划策略
    7.1 总体发展思路
        7.1.1 临海工业建设基本思路
        7.1.2 不同类型差异化发展思路
    7.2 共性问题规划策略
        7.2.1 合理定位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7.2.2 优化规模预测推进集约开发
        7.2.3 转化弹性规划落实规划实施
    7.3 专项问题规划策略
        7.3.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3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5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4 规划提升策略
        7.4.1 构建学科协作规划工作框架
        7.4.2 完善陆海统筹规划编制体系
        7.4.3 构建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规模以上海港货运吞吐量
附录B 各省市临海工业建设情况
附录C 各省市沿海工业项目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巴斯夫——合作铸造经典(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2020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Ⅲ):热固性树脂[J]. 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沐霖,闫超群,刘菁,李汾,李丽娟. 塑料工业, 2021(05)
  • [2]某种大容量油底壳成形数值模拟与工艺分析[D]. 孙利君. 燕山大学, 2021(01)
  • [3]中国化学工程第七建设有限公司:以“双循环”视野打造国际型工程公司品牌[J]. 舒志宏,刘昌历. 经营管理者, 2020(12)
  • [4]基于3D打印平台的供应链定价决策研究[D]. 孙洛伊.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S公司化工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蔺坤. 山东大学, 2020(05)
  • [6]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3D打印研究[D]. 王军.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基于科技文献的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机会研究[D]. 史璇. 山西大学, 2020(12)
  • [8]微润滑项目商业策划方案[D]. 徐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9]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研究[D]. 赵静.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10]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D]. 陈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巴斯夫——合作创造经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