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流沉砂池在上海白龙岗污水处理厂的应用

旋流沉砂池在上海白龙岗污水处理厂的应用

一、旋流沉砂池在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维杰,周友飞,陈汝超,卢骏营[1](2018)在《上海市石洞口片区污泥干化焚烧处理工程设计总结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石洞口区域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三大污水处理片区之一,始终致力于片区集中式污泥干化焚烧处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片区内建设有全国第一座污泥干化焚烧厂,运行至今已有十几年历史,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的污泥处理处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回顾石洞口片区污泥处理工程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片区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的选择,介绍了集约化污水、污泥处理厂厂平布置和污泥处理系统的协同设计。同时,提出了污泥干化焚烧工程设计中的一些注意点,包括污泥量和工程规模确定时的注意事项、污泥杂质的去除和污泥的均质调节,着重探讨了污泥含水率和热值对工艺设计的影响。

尹宏伟[2](2017)在《湖南攸县皇图岭镇污水处理厂工艺选择与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进程使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为了发展经济很多地方牺牲了自然环境,污水横流,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我国的很大地区,特别的村镇地区,污水处理的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并且排水系统的设置页很不科学,这种局面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城市若想发展,就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皇图岭镇的发展已经受到了排水情况和水质污染情况的影响,为了提高皇图岭镇的规划,加强建设标准,皇图岭镇污水处理工程成为了其经济发展的一项很关键的举措。本研究根据工程实例,即湖南攸县皇图岭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为研究内容,从项目立项到工艺选择,再到设计深化,分步进行研究和分析,以理论指导实践,再以实践验证理论,以达到污水处理的最佳效果。加大污水治理的力度,提高污水处理的技术,深化污水的可生化性能,加强污水厂的管理等等措施,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成为一流的城镇而必备的主要举措,这回使得皇图岭镇的经济发展越快越稳,也会使得他的环境保护越来越完善。本研究项目通过对湖南省攸县皇图岭镇污水处理厂项目基本情况进行实际调查分析,从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处理工艺着手,结合皇图岭镇的排水设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进行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本项目中科学合理的完成了一下主要的内容:完成湖南省株洲市皇图岭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和设计方案的确定。该项目前期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资料收集分析、实地调查;中期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深化设计;最后完成竣工验收和毕业论文答辩。本文研究皇图岭镇污水厂二级出水生物可生化性较差的特点,广泛查阅文献和相关设计经验,依据工程实际,重点研究了将Fenton处理技术与紫外光接触池相结合的高级氧化技术,形成了UV/Fenton处理技术+混凝沉淀+过滤的深度处理工艺,解决了皇图岭镇污水处理难降解的技术难题,为可生化性较差的污水深度处理提供了可实际操作的高级氧化技术。本研究项目主要完成的研究内容即为:本课题主要研究湖南攸县皇图岭镇污水处理厂(一期)的厂址选择、主体工艺选择、深化处理工艺选择、污泥处理工艺选择、污水消毒工艺选择、相关工艺计算、工程概算、成本分析及相关施工设计。其中,针对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工艺是本文重点研究内容。

于兰[3](2017)在《基于不同粒径的Pista沉砂池ISS去除效果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废水处理单元构筑物(设备)及其操作运行过程机制的明确,对提升污染物的去除效能具有显着实际意义。沉砂池是城镇污水处理流程中以去除无机悬浮固体(Inorganic suspended solids,ISS))为主要功能的预处理构筑物,无机悬浮颗粒的高效去除是维持生化单元污泥活性与剩余污泥资源化处理的关键环节。旋流沉砂池是预处理单元普遍采用的池型,作为国外引进的专利技术,其关键参数未有公开,加之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中无机颗粒细微,与设计规范或手册内容相差甚远,导致旋流沉砂池对ISS的总体去除能力极低,城镇污水处理厂生化单元普遍淤沙严重,设备运行效率低下。因此,针对城镇污水中无机砂的粒度特征,探讨旋流沉砂池的的除砂过程机制,对单元设备开发、工程设计以及构筑物的科学运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不同粒径分级ISS特性,基于湍流模型的优选,进行了旋流(Pista)沉砂池流态特征、ISS去除效能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运用回归正交方法得出了ISS去除效率与各影响因素的数学关系,进而确定Pista沉砂池最佳运行参数条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基于《给水排水设计手册5——城镇排水》(《城镇排水》)中Ⅱ型旋流式沉砂池(12),根据流动相似原则,构建了Pista沉砂池的数值模拟几何模型,同时设计了验证实验物理模型。(2)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模拟Pista沉砂池内的固液两相流动,粒子相采用非稳态离散相模型(UnSteady Discrete Model),流体相则通过采用RNG k-ε模型(RNG模型)、Realizable k-ε模型(Real模型)、SST k-ω模型(SST模型)与验证实验对比进行优选。结果表明:1)ISS粒径小于200μm,RNG模型能够更好地匹配验证实验结果,ISS粒径d<100μm、100μm≤d≤200μm的平均误差分别为7.10%、6.87%;ISS粒径大于200μm,Real模型与验证实验的平均误差最小(4.16%)。2)不同粒径分级ISS在沉砂池中呈现推移质或悬移质运动特征,是导致ISS去除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3)三种湍流模型条件下,Pista沉砂池内压力梯度与湍流强度分布的差异明显,不同粒径无机颗粒对压力差产生的扰动效应响应各异,对模拟结果的可靠性与精度具有不同程度影响。(3)根据湍流模型优选研究结果,针对不同粒径ISS,分别采用RNG模型、Real模型进行Pista沉砂池去除效能的单因素影响分析,探讨水力停留时间、搅拌桨转速、搅拌桨倾角以及搅拌桨距池底高度对不同粒径范围ISS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1)实验条件下的各单因素试验中,Pista沉砂池中各粒径分级ISS去除率最大时,水力停留时间为30s,搅拌桨转速为25r/min(d<100μm)、20r/min(100μm≤d≤200μm)、15r/min(d>200μm),搅拌桨倾角为60°,搅拌桨高度为60mm;2)确定回归正交试验各因素的取值范围如下:水力停留时间为20s50s、搅拌桨转速为10r/min30r/min、搅拌桨倾角为45°75°、搅拌桨距池底高度为40mm80mm。(4)结合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了四个因素的回归正交分析,通过数值模拟,获得不同粒径分级条件下,ISS去除率与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ISS最佳去除率的适宜运行参数如下:1)粒径d<100μm时,运行参数为35s、30r/min、60°、60mm,ISS理论最佳去除率为16.57%;2)100μm≤粒径d≤200μm时,运行参数为27.5s、20r/min、60°、60mm时,ISS理论最佳去除率为84.26%;3)粒径d>200μm时,运行参数为27.5s、15r/min、60°、60mm时,ISS理论最佳去除率为96.99%。(5)不同粒径分级ISS去除效能的研究结果中,单因素试验与回归正交试验各因素取值存在差异。说明水力停留时间、搅拌桨转速、搅拌桨倾角、搅拌桨距池底高度等,对Pista沉砂池ISS去除率的影响存在关联交互作用。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中ISS粒径分布、ISS浓度各异且无机颗粒粒径细微,加上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中旋流沉砂池设计参数欠明确,导致旋流沉砂池ISS去除率较为低下。本论文创新性通过对比验证不同湍流模型的模拟结果与验证实验结果,选取不同粒径范围的最适湍流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正交试验各因素的范围,进而获得特定ISS粒径下的回归方程、最优工况。此研究方法对旋流沉砂池优化设计、构型研发与运行管理具有良好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袁航[4](2016)在《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初沉污泥杂质分离新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白龙港污水处理厂现状大量的浮渣和砂砾进入后续处理流程的初沉污泥中,严重干扰后续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对国内外杂质分离设备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采用微网分离技术对白龙港初沉污泥进行杂质分离的新技术。

周峰[5](2016)在《基于细微无机颗粒强化去除的旋流沉砂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目前许多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了保证除磷脱氮的碳源在设计中取消了初沉池或对初沉池进行了超越,使得原本应在初沉池被去除的细微无机颗粒物(粒径小于200μm)进入了生化单元,成为污水厂运行中的又一问题。传统沉砂池通常以去除相对密度2.65、粒径大于200μm颗粒为设计目标,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无机颗粒的粒径不同,在沉砂池的去除效果是不一样的。再加上无机颗粒受污水中有机物的附着影响,其等效比重将由于粒径的不同而呈现差异特性,这种差异在细微颗粒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将直接影响其运动及沉降特性。根据旋流沉砂池的涡流沉砂原理,设计时充分考虑污水中无机颗粒的粒径级配及比重特性,合理确定针对细微颗粒去除的目标粒径及设计比重,优化旋流沉砂池的设计运行参数,可以强化对细微颗粒的去除。为此,论文在对污水厂旋流沉砂池进出水无机颗粒物的粒径和浓度、生化池活性污泥浓度以及污泥MLVSS/MLSS比值跟踪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涡流沉砂原理分析了旋流沉砂池对细微无机颗粒的去除性能,通过沉降柱实验研究了细微无机颗粒附着油脂后的比重特性,确定了强化细微颗粒去除的适宜目标粒径及设计比重,在此基础上结合颗粒运动理论研究了基于细微无机颗粒物强化去除的旋流沉砂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旱季进入旋流沉砂池的无机颗粒物平均粒径为43.9574.75μm,细微颗粒物占98.26%,降雨峰值平均粒径为107.46205.37μm,细微颗粒占71.60%;旱季进入旋流沉砂池无机颗粒的浓度为117187mg/L,降雨后3h左右出现浓度峰值,峰值为8723981mg/L,研究2个月期间降雨带入无机颗粒物量占研究期间总量的34.8%,在平均雨强I≤6.3mm情况下,进水无机颗粒物量W随着雨前晴天数D的增加而增加(W=2.2D+27.7,R2=0.925),在雨前晴天数D≤7d情况下,进水无机颗粒物量W随着平均雨强I的增加而增加(W=4.7I+15.9,R2=0.911)。(2)旋流沉砂池对粒径≥200μm无机颗粒物的去除率为71.23%92.95%,对粒径<200μm细微无机颗粒物的去除率为8.87%10.90%,沉砂池的总去除率约为12%27%。研究污水厂处理规模5万m3/d,通过核算生化池无机颗粒物的物料平衡关系,研究2个月期间生化池淤积无机颗粒物总量410.25t,其中399.45t沉积在底部,其余悬浮于活性污泥混合液中,研究期间活性污泥浓度MLSS维持在22002800mg/L的水平,污泥MLVSS/MLSS由0.52降至0.40,MLVSS由1410mg/L降至930mg/L。通过分析进水无机颗粒的粒径分布曲线,结合细微无机颗粒在生化池的悬浮特性,旋流沉砂池可按去除粒径≥73μm颗粒为设计目标,能保证降雨时粒径分布曲线中50%80%的颗粒被有效去除,旱季15%45%的颗粒被有效去除。(3)无机颗粒附着油脂后的沉降柱实验表明,无机颗粒附着油脂后以群体沉降所占比例为3.74%39.01%,无机颗粒单独附着油脂后以悬浮态存在所占比例为2.46%46.87%,无机颗粒单独附着油脂后的沉降近似于自由沉降,且颗粒粒径d越小,无机颗粒附着油脂后的等效比重E越小(E=1.362+0.0035d,R2=0.889)。通过分析细微无机颗粒附着油脂后其等效比重的降幅,细微无机颗粒在沉砂系统中的设计比重需进行优化,旋流沉砂池可按去除相对密度1.55、粒径73μm以上砂粒设计,以强化对细微无机颗粒的去除。(4)影响旋流沉砂池沉降砂粒的主要因素包括进水渠流速、分选区旋流速度、有效水深以及水力停留时间,通过理论计算分析表明,以去除相对密度1.55、粒径≥73μm为设计目标的旋流沉砂池的进水渠流速宜为0.260.29m/s,沉砂池分选区设计水深宜小于0.90m,旋流速度宜为0.250.29m/s,最短水力停留时间宜为2133s。对基于细微无机颗粒强化去除的旋流沉砂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中试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降雨配沙的沉砂池去除效率为64.86%,较实际污水厂旋流沉砂池的去除效率增加38.28%;旱季配沙的沉砂池去除效率为35.96%,较实际污水厂旋流沉砂池的去除效率增加23.62%。

王颖[6](2016)在《细微泥沙粒径对活性污泥MLVSS/MLSS的影响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不设置初沉池的氧化沟、SBR工艺的大量推广与应用,以及为了保证除磷脱氮具有足够的碳源,一些设置了初沉池的污水厂也常采用超越初沉池的运行模式,致使本应在初沉池被去除的细微泥沙(<200μm)畅通无阻地进入了生化池,或淤积在生化池底部、或悬浮在污泥混合液中。污水厂活性污泥MLVSS/MLSS比值是不稳定的,在雨季处于较低状态,当活性污泥MLVSS/MLSS过低时,为了保证污水处理效率,污水厂不得不被动地提高污泥MLSS浓度。前期研究发现,粒径是影响细微泥沙在生化池归趋特性的主要因素,如何根据污水中细微泥沙的特征,预测活性污泥MLVSS/MLSS比值,实现污泥浓度的主动调控,对污水厂精确运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对重点流域13座污水处理厂运行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不同粒径细微泥沙输入对活性污泥MLVSS/MLSS比值的影响过程,构建了基于细微泥沙粒径的活性污泥MLVSS/MLSS比值预测模型,以及受影响活性污泥的恢复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 53.8%的调研污水厂进水SS浓度高于500mg/L,且以粒径小于200μm的细微泥沙为主(累积分布频均在96%以上)。77%的污水厂取消或者超越了初沉池,沉砂池实际除砂量为设计值的1/61/3,除砂效果欠稳。生化池存在不同程度的泥沙淤积问题,活性污泥MLVSS/MLSS普遍在0.30.5之间,甚至低至0.2。雨季进水SS/BOD5大幅高于旱季,活性污泥MLVSS/MLSS受季节影响显着。2为表征不同粒径细微泥沙在生化池中的悬浮特性,引入悬浮比α描述悬浮在生化池中的细微泥沙占进水细微泥沙总量的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在生化池水力流态一定的条件下,细微泥沙的悬浮比主要受粒径影响,粒径越小其悬浮比α越大,悬浮比与细微泥沙粒径呈显着的线性关系:a=-0.0084d+0.931(R2=0.9798)。3当雨季细微泥沙持续随径流冲刷进入生化池后,将不断累积在活性污泥中,活性污泥MLVSS/MLSS比值f随运行时间的增长而降低,其预测模型为:该模型表明,细微泥沙输入过程活性污泥MLVSS/MLSS不仅与进水细微泥沙的浓度、粒径有关,还与进水COD浓度、污泥龄有关。4在旱季没有外源细微泥沙输入后,随着剩余污泥的排放,活性污泥中的细微泥沙得以释放,释放过程活性污泥MLVSS/MLSS比值f逐渐增大,随运行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为:这表明释放过程活性污泥MLVSS/MLSS不仅与雨季细微泥沙累积浓度有关,还与进水COD浓度、污泥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5采用基于细微泥沙粒径的活性污泥MLVSS/MLSS比值预测模型,可以根据进水细微泥沙特征准确预测活性污泥MLVSS/MLSS比值,实现污泥浓度的主动调控,维持活性污泥MLVSS稳定,对污水厂精确控制和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蒋玲燕[7](2015)在《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优化设计与运行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对国内典型的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系统进行调研发现,厌氧消化系统的运行管理尚存在诸多问题。在总结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调试与运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厌氧消化工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了厌氧消化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方面的建议,以促进工艺设计优化,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魏春飞[8](2015)在《朝阳县新城区污水处理厂工艺研究及工艺参数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对朝阳县新城区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工艺进行研究,为朝阳县新城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提出科学合理工艺方案,确保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能够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朝阳县新城区污水处理厂出水达标排放至大凌河,不仅可以改善大凌河水质,且工艺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利用最高日用水量法、综合人口用水指标法、建设用地综合用水指标法中最高预测需水量为基准,进而确定污水量。由进水水质实测指标进行数学统计,频率累积85%为保证率的水质指标与我国典型生活废水水质及邻近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进行比较,确定进水水质并进行水质特点分析。依据国家排放标准、受纳水体的水环境要求及地方标准确定出水水质。以进水水量、进出水水质要求为出发点,从技术与经济两个方面进行污水处理工艺研究,利用灰色关联法与灰熵法优化工艺参数,并对各工艺处理构筑物进行设计计算,绘制相关工艺图纸。根据需水量预测值确定近期2015年的污水量2.0×104m3/d,进水水质CODcr、BOD5、SS、NH3-N、TN及TP分别为380mg/L、200mg/L、250mg/L、20mg/L、40mg/L及5.0mg/L,出水水质应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工艺一级处理采用粗格栅—细格栅—旋流沉淀池,二级处理采用A2/O工艺,深度处理采用高密度沉淀池、微过滤系统、紫外线消毒的组合工艺。污泥处理采用重力浓缩,机械脱水工艺。以A2/O工艺的生物机理及工程应用经验为支撑,确定生物处理工艺中的设计参数,并进行生化池设计计算,A2/O生物池为一座合建式综合池,由三部分组成,厌氧区和缺氧区采用推流式构造,好氧区采用完全混合式构造,分两组运行,污泥龄:16d,污泥负荷:0.082kgBOD5/(kgMLSS·d),混合液浓度:3500mg/L,气水比:8.64:1,硝化液回流比,160%,污泥回流比80%,进行生化池设计计算。停留时间:14.35h(厌氧段2.64h,兼氧段3.37h,好氧段8.34h),尺寸:49.0m×43.0m×7.0m(H),有效水深:6.0m,有效容积:10852m3。一级处理采用粗格栅—细格栅—旋流沉淀池,二级处理采用A2/O工艺,深度处理采用高密度沉淀池、微过滤系统、紫外线消毒的组合工艺,具有较高的耐冲击负荷能力,适应水质波动,出水能够达到(GB18918-2002)一级A类标准,可以满足该厂的设计要求。各构筑物的工艺参数设计合理,且处理成本低,单位成本费用1.64元/m3,经营成本费用1.00元/m3,可以为具有同类水质的小型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提供参考。

魏海娟[9](2013)在《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工程运行调试》文中研究指明该文介绍了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工程的调试过程,并对调试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蛋形消化池在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期为类似工程的调试提供参考。

李亚平[10](2013)在《比氏旋流沉砂池性能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沉砂池是污水处理厂中一个重要的构筑物,近年来旋流沉砂池应用逐渐增多,但在应用中发现旋流沉砂池的实际除砂效率并没有文献介绍的那么高。由于砂粒不能得到有效的去除,导致很多排砂设备堵塞、水泵磨损以及后续生化处理工艺效果降低等弊端。本文以某污水处理厂的比氏旋流沉砂池为蓝本,建立了旋流沉砂池的物理模型,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两种研究手段分别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数值模拟研究是对某污水处理厂的比氏旋流沉砂池的结构及运行工况进行了客观分析,利用GAMBIT软件建立了原型尺寸的几何模型,采用FLUENT流体计算软件中的标准к-ε模型、两相流模型对旋流沉砂池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实验研究是应用模型实验手段,建立实验模型,选取聚酰胺树脂颗粒作为模型砂模拟真实砂粒在旋流沉砂池中的运行状况。通过检测出水口截留的聚酰胺树脂颗粒的质量占原投入质量的百分比来反映旋流沉砂池对砂粒的去除率,通过对不同工况下的砂粒去除率比较得出结论:影响旋流沉砂池除砂效率的主要因素有进水流量、搅拌桨转速、搅拌桨叶片角度等。此外,本文中还提出了对比氏旋流沉砂池的设备改进方案即在池体内增加一个导流筒,并分别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的方法验证了使用导流筒后旋流沉砂池的除砂效率将会有所提高。

二、旋流沉砂池在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旋流沉砂池在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石洞口片区污泥干化焚烧处理工程设计总结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石洞口片区污泥处理的历史沿革
    1.1 石洞口污水处理片区概况
    1.2 石洞口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的历史沿革
2 片区污泥处理工艺路线和厂址选择
    2.1 污泥处理处置工艺路线选择
        2.1.1 污泥处置
        2.1.2 污泥处理
    2.2 集约化污泥处理厂平布置
3 片区污泥处理的协同设计
    3.1 检修及应急工况下的协同设计
    3.2 片区污泥处理系统的集中控制
4 污泥干化焚烧工程设计中的一些注意点
    4.1 污泥量与工程规模
        4.1.1 污泥量的波动
        4.1.2 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增量污泥
        4.1.3 面源污染治理引起的增量污泥
    4.2 污泥杂质
    4.3 污泥含水率及热值
        4.3.1 脱水污泥含水率
        4.3.2 入炉污泥含水率及污泥热值
    4.4 污泥的均质调节
5 结论

(2)湖南攸县皇图岭镇污水处理厂工艺选择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皇图岭镇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概况分析
    1.2 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研究现状
        1.2.2 国内污水处理厂设计研究现状
        1.2.3 我国污水处理厂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解析
    1.3 皇图岭镇污水处理厂总体设计
        1.3.1 设计原则
        1.3.2 工程建设期限
        1.3.3 设计进、出水水质
        1.3.4 污水处理厂位置的选择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 课题研究方法
        1.5.1 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要点及发展趋势
        1.5.2 研究范围
        1.5.3 主要研究目标
        1.5.4 主要研究依据
        1.5.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污水处理工艺选择与研究
    2.1 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2.1.1 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原则
        2.1.2 课题污水水质特性
        2.1.3 污水处理主体工艺比选
        2.1.4 污水出水消毒工艺比选
        2.1.5 主体工艺流程
    2.2 深度处理工艺选择
        2.2.1 深度处理工艺比选
        2.2.2 深度处理工艺概述
        2.2.3 影响深度处理工艺设计的主要因素
    2.3 污泥处理工艺选择
        2.3.1 污泥性质
        2.3.2 污泥处理方案
        2.3.3 污泥最终处置
第三章 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与研究
    3.1 进水中格栅间
    3.2 进水提升泵站
    3.3 沉砂池
    3.4 A~2/O生化池
    3.5 污泥泵房
    3.6 二沉池
    3.7 机械絮凝斜板沉淀池
    3.8 连续流砂滤池
    3.9 紫外线消毒
    3.10 贮泥池
    3.11 污泥浓缩脱水间
    3.12 出水提升池
    3.13 辅助建筑物设计
第四章 污水处理厂平面设计
    4.1 总平面布置原则
    4.2 总平面设计
    4.3 污水处理厂竖向设计
    4.4 污水处理厂道路
    4.5 污水处理厂厂区给排水
    4.6 绿化与景观设计
    4.7 厂区道路
第五章 皇图岭镇污水处理厂节能环保设计
    5.1 污水厂节能设计
        5.1.1 污水厂能源分析
        5.1.2 主要节能措施
    5.2 污水处理厂环保设计
        5.2.1 环境影响评价
        5.2.2 工程周边环境情况及周边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
        5.2.3 施工期对交通的影响及其对策
        5.2.4 施工期扬尘的影响及其对策
        5.2.5 施工期噪声的影响
        5.2.6 污水处理工程臭味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5.2.7 污水处理工程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5.2.8 污水处理工程自身污染物影响及其对策
        5.2.9 水土保持
        5.2.10 防洪
第六章 工程概算及成本分析
    6.1 工程概算
    6.2 成本分析
        6.2.1 基本数据
        6.2.2 污水处理成本计算
        6.2.3 污水处理收费单价
第七章 工艺主要设备材料清单
    7.1 工艺设备材料清单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不同粒径的Pista沉砂池ISS去除效果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沉砂池概述
        1.1.1 竖流沉砂池
        1.1.2 平流式沉砂池
        1.1.3 多尔沉砂池
        1.1.4 曝气沉砂池
        1.1.5 旋流沉砂池
    1.2 旋流沉砂池ISS去除效能及问题分析
        1.2.1 旋流沉砂池ISS去除效能
        1.2.2 沉砂池除砂的现状问题分析
    1.3 旋流沉砂池研究方法综述
    1.4 旋流反应器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课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1.5.4 创新点
        1.5.5 课题来源
2 数值模拟方法与模型验证实验方法
    2.1 数值模拟方法
        2.1.1 数值模拟的几何模型建立
        2.1.2 数学模型
        2.1.3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设置
        2.1.4 控制方程求解
        2.1.5 数值模拟实验方法
    2.2 模型验证实验方法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水质
        2.2.3 实验方法
    2.3 Pista沉砂池缩小模型运行参数确定
        2.3.1 相似比尺的确定
        2.3.2 运行参数确定
3 湍流模型优选与模型验证
    3.1 三种湍流模型的CFD模拟与模型验证
    3.2 Pista沉砂池中ISS的运动形态分析
    3.3 总压力分布
    3.4 湍流强度分布
4 Pista沉砂池除砂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4.1 HRT对ISS去除效果的影响
    4.2 搅拌桨转速对ISS去除效果的影响
    4.3 搅拌桨倾角对ISS去除效果的影响
    4.4 搅拌桨距池底高度对ISS去除效果的影响
5 数值模拟的回归正交试验研究
    5.1 数值模拟的回归正交试验设计
        5.1.1 因素水平编码
        5.1.2 试验方案确定
    5.2 数值模拟的回归正交试验结果
        5.2.1 回归方程建立
        5.2.2 回归方程检验
        5.2.3 回归方程的化简与回代
    5.3 不同粒径分级ISS除砂效能的优化条件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初沉污泥杂质分离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污泥处理系统现状问题
3 国内外杂质分离设备介绍
    3.1 国内设备
    3.2 国外设备
        (1)分离精度问题
        (2)处理流量问题
        (3)设备运行问题
4 微网杂质分离器介绍
5 微网杂质分离器的工程应用

(5)基于细微无机颗粒强化去除的旋流沉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无机颗粒的定义及影响
        1.1.1 无机颗粒的定义
        1.1.2 无机颗粒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影响
    1.2 城市污水中无机颗粒的粒径分布及沉降性能
        1.2.1 污水中无机颗粒的粒径分布
        1.2.2 污水中无机颗粒的沉降性能
    1.3 无机颗粒去除技术研究现状
        1.3.1 污水处理厂常见沉砂池工艺
        1.3.2 平流沉砂池去除无机颗粒研究现状
        1.3.3 旋流沉砂池去除无机颗粒研究现状
        1.3.4 活性污泥分离细微无机颗粒技术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关键技术与创新
        1.4.4 课题来源
2 现状旋流沉砂池除砂性能及细微颗粒对生化系统的影响
    2.1 污水处理厂概况
        2.1.1 管网系统概况
        2.1.2 主体工艺概况
    2.2 降雨过程
        2.2.1 降雨量逐时变化过程
        2.2.2 降雨其它特征
    2.3 现状旋流沉砂池的除砂能力
        2.3.1 样品采集
        2.3.2 旋流沉砂池进出水无机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2.3.3 旋流沉砂池进出水无机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
        2.3.4 旋流沉砂池除砂能力分析
    2.4 细微无机颗粒物对生化系统的影响
        2.4.1 对活性污泥浓度及MLVSS/MLSS比值的影响
        2.4.2 生化池淤砂分析
    2.5 强化细微无机颗粒去除的旋流沉砂系统目标粒径确定
    2.6 本章小结
3 污水中细微无机颗粒沉降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装置
        3.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3.2 清洁无机颗粒沉降特性
    3.3 无机颗粒物附着油脂后沉降特性
        3.3.1 无机颗粒物附着油脂后的表观比重及等效比重
        3.3.2 无机颗粒物成团附着油脂后的沉降特性
        3.3.3 无机颗粒物单独附着油脂后的悬浮特性
        3.3.4 无机颗粒物单独附着油脂后的自由沉降特性
    3.4 强化细微无机颗粒去除的旋流沉砂系统设计比重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细微无机颗粒物强化去除的旋流沉砂技术研究
    4.1 沉砂池设计规范的除砂要求及实现途径
    4.2 旋流沉砂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
        4.2.1 旋流沉砂机理
        4.2.2 颗粒运动状态与有效水深
        4.2.3 进水渠流速
        4.2.4 旋流速度
        4.2.5 水力停留时间
    4.3 旋流沉砂池强化细微无机颗粒去除的实现途径
    4.4 基于细微无机颗粒强化去除的旋流沉砂技术应用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报和获批的专利

(6)细微泥沙粒径对活性污泥MLVSS/MLSS的影响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污水厂除砂系统运行现状
        1.1.1 进水悬浮固体特性
        1.1.2 沉砂池的除砂性能
        1.1.3 初沉池的除砂性能
    1.2 生化系统中细微泥沙的归趋特性及影响
        1.2.1 细微泥沙的沉积
        1.2.2 细微泥沙的悬浮
    1.3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3.1 经典活性污泥数学模型
        1.3.2 ASM系列活性污泥数学模型
        1.3.3 活性污泥无机固体累积模型
    1.4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课题来源
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条件
        2.1.1 试验污水
        2.1.2 试验细微泥沙
        2.1.3 试验装置
        2.1.4 运行参数
    2.2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重点流域城市污水厂调研
        2.2.2 不同粒径细微泥沙输入对活性污泥的影响
        2.2.3 受细微泥沙影响的活性污泥性能恢复
    2.3 测试指标与方法
    2.4 污泥驯化与系统启动
3 城市污水厂除砂系统及生化池运行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进水悬浮固体特性
        3.1.1 悬浮固体浓度
        3.1.2 悬浮固体粒径
    3.2 沉砂池除砂性能
        3.2.1 沉砂池运行现状
        3.2.2 沉砂池除砂性能分析
    3.3 生化池运行现状
        3.3.1 生化池活性污泥性质
        3.3.2 生化池泥沙淤积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粒径细微泥沙输入对活性污泥的影响过程及预测
    4.1 活性污泥中细微泥沙的输入过程及对污泥性质的影响
        4.1.1 活性污泥中细微泥沙的输入过程
        4.1.2 对活性污泥浓度的影响
        4.1.3 对活性污泥MLVSS/MLSS比值的影响
    4.2 粒径对细微泥沙悬浮特性的影响
        4.2.1 粒径对悬浮比的影响
        4.2.2 不同粒径悬浮细微泥沙浓度的预测
        4.2.3 预测结果的验证
    4.3 细微泥沙输入过程活性污泥MLVSS/MLSS比值预测
        4.3.1 预测模型构建
        4.3.2 模型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受细微泥沙影响的活性污泥性能恢复过程及预测
    5.1 活性污泥中细微泥沙的释放过程及对污泥性质的影响
        5.1.1 活性污泥中细微泥沙的释放过程
        5.1.2 对活性污泥浓度的影响
        5.1.3 对活性污泥MLVSS/MLSS比值的影响
    5.2 细微泥沙释放过程活性污泥MLVSS/MLSS比值预测
        5.2.1 预测模型构建
        5.2.2 模型验证
        5.2.3 细微泥沙释放过程活性污泥系统恢复能力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7)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优化设计与运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系统运行情况
2 厌氧消化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进泥含砂渣量大
    2.2 产气量不高
    2.3 脱硫效果不佳
    2.4 鸟粪石结晶
    2.5 安全风险高
3 厌氧消化的主要设计建议
    3.1全系统的除砂除渣措施
    3.2 注重设备选型,提高设备设施备用率
    3.3 强化厌氧消化系统进泥及沼气处理系统
4 厌氧消化的主要运行管理建议
    4.1 加强设备维护保养
    4.2 加强厌氧消化运行参数监测及记录
    4.3 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5 结语

(8)朝阳县新城区污水处理厂工艺研究及工艺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1.1 课题所依托的实际工程
        1.1.2 课题的背景
        1.1.3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城市污水处理的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生物脱氮技术研究现状
        1.2.2 生物除磷技术研究现状
        1.2.3 同步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现状
        1.2.4 脱氮除磷工艺在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应用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污水量及进出水水质确定
    2.1 自然情况
    2.2 污水量确定
    2.3 进水水质的确定及特点分析
        2.3.1 我国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
        2.3.2 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监测
        2.3.3 进水水质特点分析
    2.4 出水水质的确定
        2.4.1 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
        2.4.2 受纳水体对接纳污水水质的要求
        2.4.3 污水厂的设计出水水质
    2.5 水质处理程度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污水处理工艺及污泥处理工艺研究
    3.1 一级处理选择
        3.1.1 粗、细格栅选择
        3.1.2 沉砂池选择
    3.2 二级生化处理工艺方案研究
        3.2.1 污水生物处理方案初选
        3.2.2 氧化沟、悬链式曝气活性污泥、SBR、A~2/O技术比较
        3.2.3 SBR工艺与A~2/O工艺的技术经济比较
    3.3 污水深度处理选择
        3.4.1 混凝沉淀选择
        3.4.2 过滤选择
        3.4.3 消毒选择
    3.4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3.5 污泥处理工艺研究
        3.5.1 污泥浓缩
        3.5.2 污泥脱水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参数优化及工艺设计
    4.1 一级处理构筑物及辅助设备
        4.1.1 粗格栅
        4.1.2 细格栅及沉砂池
    4.2. A~2/O生化反应池设计参数优化
        4.2.1 灰熵法处理数据
        4.2.2 水力停留时间参数优化及确定
        4.2.3 气水比参数优化及确定
        4.2.4 污泥龄参数优化及确定
        4.2.5 污泥回流比参数优化及确定
        4.2.6 混合液回流比参数优化及确定
        4.2.7 混合液浓度、污泥负荷参数优化及确定
        4.2.8 工艺参数优化设计
    4.3 二沉池
        4.3.1 表面水力负荷与停留时间
        4.3.2 二沉池计算
        4.3.3 辅助设备设计
    4.4 深度处理系统
        4.4.1 高密池
        4.4.2 微过滤系统
        4.4.3 紫外线消毒系统
    4.5 曝气系统
        4.5.1 生化池曝气方式及计算
    4.6 清水池及地下泵房
    4.7 污泥处理系统
        4.7.1 污泥浓缩池
        4.7.2 辅助设备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造价及处理成本分析
    5.1 工程造价
        5.1.1 污水处理厂综合概算
        5.1.2 污水厂成本计算
    5.2 投资构成
        5.2.1 工程能耗指标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9)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工程运行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1.1 污泥厌氧消化工艺流程
    1.2 污泥消化池
    1.3 沼气处理系统
    1.4 沼气利用系统
2 调试
    2.1 通泥联动调试方案
    2.2 自然培养
    2.3 接种培养
3 调试记录及分析
4 调试中的问题
    4.1 进泥种类
    4.2 含渣问题
    4.3 含砂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10)比氏旋流沉砂池性能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旋流沉砂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比氏旋流沉砂池除砂原理
第2章 基础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固液分离理论
        2.2.1 固液分离方法的分类
        2.2.2 固体颗粒性质
        2.2.3 沉降分离原理
    2.3 旋流动力学理论
        2.3.1 切向运动
        2.3.2 轴向运动
        2.3.3 径向运动
    2.4 比氏旋流沉砂池的力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旋流沉砂池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目的
    3.3 数值模拟技术概论
        3.3.1 CFD 方法简介
        3.3.2 动态模型介绍
        3.3.3 多相流理论
    3.4 FLUENT 软件在水处理方向应用现状
    3.5 旋流沉砂池的数值模拟
        3.5.1 建立几何模型
        3.5.2 设定边界类型
        3.5.3 网格划分
        3.5.4 数值求解器设置
    3.6 模拟结果分析
        3.6.1 池体横截面上的流场分析
        3.6.2 池体轴截面上的流场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模型
        4.2.1 水力模型的意义
        4.2.2 水力模型制作原理
        4.2.3 模型制作
    4.3 实验原理和步骤
        4.3.1 实验原理
        4.3.2 实验仪器和步骤
    4.4 沉降物分析
        4.4.1 砂粒粒径分析
        4.4.2 砂粒真密度分析
        4.4.3 砂粒沉降速度测定
    4.5 模型砂的选取
    4.6 实验内容与数据分析
        4.6.1 进水流量对除砂率的影响的单因素实验
        4.6.2 搅拌桨转速对除砂率的影响的单因素实验
        4.6.3 搅拌桨叶片安装角度对除砂率的影响单因素实验
        4.6.4 关于搅拌叶轮旋向及推流方向的观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套筒优化方案
    5.1 引言
    5.2 套筒原理
    5.3 套筒数值模拟
        5.3.1 创建几何模型
        5.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5.4 套筒实验
        5.4.1 制作套筒模型
        5.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建议
    1 旋流沉砂池内部流场分析
    2 实验分析影响旋流沉砂池除砂效率的因素
    3 设备改进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标准筛分法测定数据表样例

四、旋流沉砂池在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石洞口片区污泥干化焚烧处理工程设计总结与分析[J]. 胡维杰,周友飞,陈汝超,卢骏营. 给水排水, 2018(09)
  • [2]湖南攸县皇图岭镇污水处理厂工艺选择与设计研究[D]. 尹宏伟. 湖南科技大学, 2017(07)
  • [3]基于不同粒径的Pista沉砂池ISS去除效果数值模拟[D]. 于兰. 重庆大学, 2017(06)
  • [4]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初沉污泥杂质分离新技术[J]. 袁航.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6(12)
  • [5]基于细微无机颗粒强化去除的旋流沉砂技术研究[D]. 周峰. 重庆大学, 2016(03)
  • [6]细微泥沙粒径对活性污泥MLVSS/MLSS的影响及预测研究[D]. 王颖. 重庆大学, 2016(03)
  • [7]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优化设计与运行探讨[J]. 蒋玲燕. 给水排水, 2015(02)
  • [8]朝阳县新城区污水处理厂工艺研究及工艺参数优化[D]. 魏春飞. 沈阳建筑大学, 2015(07)
  • [9]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工程运行调试[J]. 魏海娟.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3(07)
  • [10]比氏旋流沉砂池性能改进研究[D]. 李亚平. 北京建筑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旋流沉砂池在上海白龙岗污水处理厂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