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策略与措施

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策略与措施

一、提高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能力的方略与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韩雪艳[1](2020)在《多车道高速公路客货分离设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公路货运比例的不断增加,客货混行导致的道路通行能力降低、交通事故多发等影响愈发显着,根据客车与货车车辆尺寸与动力性能的不同,建设客货分离的高速公路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国内对客货分离的研究多借鉴国外成果,由于我国道路交通运行特点与国外不同,还需针对我国道路情况对客货分离设置技术进行研究。本文以多车道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对其客货分离设置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论文建立了客车车道、客货混行车道以及货车车道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并基于此提出客货分离设置条件。通过分析实测数据呈现的规律建立适应我国道路交通组成特点的速度—密度模型,进而建立客车车道、客货混行车道以及货车车道的通行能力计算公式;提出了适用于我国高速公路的客货分离设置方式;基于不同车道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结合客货分离设置方式,建立道路总体通行能力计算模型,提出客货分离的设置条件;并通过建立不同客货分离方式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对交通流具体运行规律进行探讨,验证了提出的客货分离条件的合理性。提出不同客货分离方式连接过渡段的设置技术。根据不同客货分离方式连接过渡段的交通运行特性,分析了影响连接过渡段交通流稳定的主要因素为交织运行与换道运行。针对车流交织运行,构建包含过渡段长度、交织流量比、单向车道数及货车车道数的过渡段交织区通行能力计算公式,以达到过渡段最大通行能力的三级服务水平交通量为边界条件,确定了基于交织运行的连接过渡段最小值;针对换道运行,以车辆行驶在最不利车道为前提,建立了车辆换道模型,提出了基于安全换道的连接过渡段长度最小值。提出客货分离路段出口设置技术。结合客货分离路段客货车运行特性,分析影响出口交通运行的主要因素是货车的屏障效应,确定了识别货车屏障效应的二维参数,并采用离线聚类界定了产生屏障效应的条件。根据货车屏障效应建立了基于屏障强度的临界可插入间隙值计算模型,基于此,建立客车最大分流交通量计算模型与等待可插入间隙的平均等待时长计算模型。最终得到货车车道在不同交通流密度下的客车最大分流交通量、同向隔离开口段长度建议值、以及同向隔离开口终点位置距离分流点长度建议值。提出客货分离路段入口设置技术。基于货车屏障效应和临界可插入间隙理论,建立一次汇入区域以及二次汇入区域的最大合流交通量计算模型,从理论层面讨论了客车交通系统、货车交通系统与匝道交通系统的相互影响关系。并以断面平均速度和平均延误为评价指标,进一步量化三系统关系,提出了保障合流区最大通行效率的三系统协调控制条件。提出不同客货分离方式的入口设置形式,并得到加速段长度、同向隔离开口段长度,以及加速段终点至同向隔离开口段起点长度建议值。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客货分离路段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可以较系统地指导我国现阶段高速公路客货分离设置。

杨万红[2](2020)在《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交通分流组织管理》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养护维修的过程中,会造成施工路段车辆的通行能力下降,引发道路发生交通堵塞与事故,威胁到施工路段周边的交通安全以及运输。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交通分流组织方案对交通进行引导,降低因路段养护维修而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减少因施工造成的行车干扰,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鉴于此,本文对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的交通分流组织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对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交通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高速公路养护维修施工区划分及交通影响;对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表现出的车辆行驶特征、驾驶员特征、交通流特征进行了介绍;对养护维修区域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区域通行能力应采用公式计算与数值模拟分析相结合,数值模拟可控制的道路参数更多,更接近高速公路养护维修时的实际交通组织情况;通行能力与道路服务水平联系紧密,理想的道路服务水平在养护维修阶段很难达到,但是可以采取措施对道路的通行能力进行改善,使得道路的交通分流组织便于实施;交通分流组织应按照流程进行,根据其工作层次、工作内容存在不同的划分方式;交通分流时养护维修各区域长度、交通引导标志位置等参数的确定可由与这些参数相关的要素计算得到;结合G22青兰高速巉柳段和平、定远隧道维修完善工程项目实例进行交通分流组织管理应用,依照研究的交通分流理论,对和平、定远隧道养护维修工程各分流点的布置、道路安全设施的设置进行了确定。本研究可为后续高速公路通车条件下的养护维修工作提供依据,强化保障高速公路维修养护期间的通行安全,促进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施工期间正常施工以及路网通畅,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董文会[3](2020)在《考虑异常事件和流量响应的ETC车道配置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收费站是提升高速公路系统通行效率的关键位置。电子不停车收费(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ETC)是提升收费站通行能力的有效措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ETC用户比例在不断增加,2019年出台的多项政策进一步加快了ETC全面普及的进程。ETC用户的快速增加使得ETC车道异常事件的不利影响逐渐凸显,因此本文旨在量化异常事件对收费站通行效率的影响,进而合理优化车道配置,降低社会效益的损失。本文根据收费站设计及运营管理规范,总结了收费站设施组成及ETC车道设置类型。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分析了成都绕城高速大件收费站的交通量及交通组成特征,确定采用M/G/1排队论和VISSIM仿真软件作为收费站分析方法和工具。详细分析了收费站车辆的到达特性、车道选择特性、收费服务时间特性及速度分布特性,并建立了收费站ETC车道、MTC车道和混合车道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为分析异常事件的延误影响提供了基础。本文首先建立了无异常事件下收费站车辆的平均延误模型。然后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异常事件对收费站的影响过程,确定了异常事件对ETC车道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建立了异常事件引起的车辆排队延误模型。采用分析得到的收费站交通特性数据,建立了VISSIM仿真模型,分别验证了无异常事件下和异常事件下宏观延误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使用异常事件下建立的车辆宏观延误模型,以收费站车道运营成本和出行者延误成本加权之和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带约束的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针对不同时间段交通流量的变化,得到了分时段的最优车道配置方案。实例分析表明,优化配置方案下车辆平均延误降低了34.8%,目标成本降低了31.2%。考虑到未来ETC比例和交通量会进一步增长,分别分析了ETC使用率和交通量变化对最佳方案的影响,确定了某一最佳车道配置方案适用的交通条件范围,为收费站运营提供了长期策略。

李怡[4](2020)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协调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交通需求增加造成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部分路段拥堵常态化,合流区作为拥堵的源发区域,成为制约道路通行效率的瓶颈路段。为响应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构建精细化交通管控技术系统,可以有效优化既有设施的运输能力,缓解拥堵问题。可变限速控制和入口匝道控制是合流区常用的管控技术,为合理平衡主线和匝道通行权,研究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可变限速与匝道协调控制方法,可为高速公路交通控制方案的制定和管控技术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对改善高速公路运行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沪宁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为例,对获取的检测数据进行了整理和提取,阐述了入口匝道上车辆运动特性及合流区汇入位置与主线交通状态的关系;分析了合流区不同车道车型比例、流量、速度和车头时距等特性,研究了主线不同车道交通运行特性和受合流行为影响的差异;基于拥堵状态下合流区各车道的基本图和时空图揭示了通行能力陡降和时走时停现象,获取了各车道通行能力陡降的临界密度,为后续识别协调控制启动条件和建模等提供基础。归纳了可变限速控制的核心要素,明确了分车道可变限速系统的控制策略;论证了ALINEA算法求解单点匝道调节率的优越性;基于模型预测控制框架协同了可变限速和匝道控制,提出了合流区协调控制策略。解析和推导了METANET交通流模型的流量、速度和密度方程;分别研究了可变限速控制和匝道控制对交通状态的影响,改进MEATNET模型,建立了协调控制影响下的合流区交通运行状态预测模型。根据预测模型计算的交通流参数,为提高路段整体通行效率,建立了合流区协调控制优化模型。选择了总行程时间和总通行交通量为优化目标,从各车道限速值变化幅度、入口匝道排队长度、匝道控制率敏感性和车辆换道等方面提出了约束条件。选择了遗传算法为求解算法,求解可变限速值和入口匝道调节率等控制参数。开展基于SUMO交通仿真的合流区协调控制方法案例分析。以沪宁高速公路某一合流区为例,标定了交通运行状态预测模型、控制目标模型和仿真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对比分析协调控制和无控制条件下的各车道交通流参数变化情况,选取总行程时间、总通过交通量等交通效益指标,及CO、HC、NOx等环境效益指标评估协调控制优化模型实施效果。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协调控制方法可有效减小总通行时间、提高总通过交通量,提升了通行效率;且协调控制后的CO、HC和NOx排放量均有减少。

肖尧[5](2020)在《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缓堵控制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在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国民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合流区是供车辆汇入高速公路的设施,在合流区车辆换道、变速行为频繁,易引发交通拥堵,带来安全和效率方面的问题,需要全面的信息基础、精细化的管理手段来应对合流区交通拥堵。网联车技术是应对交通拥堵的一项新兴技术,通过车间、车路等信息交互技术,交通决策者能够依据实时的道路交通数据形成对整体车流的控制策略。研究网联车环境下的高速公路合流区缓堵控制方法对于降低合流区交通拥堵发生概率,提升高速公路运行安全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定义,梳理其与智能交通、车联网等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总结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体系以及核心功能。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三条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阶段划分原则,将发展阶段划分为三段,包括无网联环境、初级网联环境和高级网联环境。以多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视频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合流区主线和入口匝道交通量的时空分布、车型比例分布、主线交通密度和地点速度分布以及主线1车道和合流匝道车辆的车头时距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合流区主线各车道交通量和各车道车型分布存在不均匀性,车头时距分布特征服从韦布尔分布。界定了合流影响区空间范围。统计了拥堵时段内合流区车道地点车速变化情况及各车道之间车辆的换道次数:降速首先出现于主线4车道并逐渐向上游和外侧蔓延,存在大量向内侧换道的驾驶行为,认为变速和换道是引发合流区拥堵的关键因素。明确网联车环境下车辆合流汇入用时需考虑的因素,将合流汇入行为引发的主线速度扰动分为轻微、一般和严重三种情况,计算出三种情况下车头时距的临界值、降速值及降速次数。建立了网联车环境下合流区汇入速度扰动向上游传播的概率模型。提出初级网联条件下高速公路合流区缓堵控制策略,对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交通流环境进行了分析,推导出高速公路发生交通拥堵的充分必要条件。对拥堵吸收驾驶策略在初级网联环境下用于合流区缓堵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提出拥堵吸收驾驶策略的三项启动判别条件并给出策略的降速值、拥堵吸收车辆位置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形成完整的合流区拥堵吸收驾驶策略。使用SUMO仿真软件对拥堵吸收驾驶策略进行效果验证,仿真结果显示策略能够缩短车均通过合流区用时,缓堵效果明显。提出高级网联环境下协同式合流控制方法,明确控制模型中的基本假设和边界条件,以整个合流过程中所有车辆能耗最少和乘客舒适度最高为目标,选取了车辆加速度和急动度作为建模的目标泛函。所建立的模型为初端和终端均确定的泛函极值求解模型,使用变分法进行求解。提出合流车辆通过合流点序列确定方法,包括所在车道和到达合流点耗时两个因素。使用MATLAB软件对主线、匝道各八辆车辆车辆的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所提出的模型能够使得车辆以相同的速度和车头时距通过合流点,车均油耗降低约15.7%,通过合流区耗时降低约5.7%。

董长印[6](2020)在《高速公路智能网联汽车下匝道换道控制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智能网联交通涵盖车联网与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自动公路等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以及车与交通管理设施/系统之间的通讯和信息交换,形成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化动态信息服务和网联车辆智能化自动驾驶的一体化智能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应用。作为一种新型加强版的出行工具,智能网联汽车是解决道路安全、交通拥堵、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手段之一。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换道控制是引导更安全、更舒适、更节能、更环保的关键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针对高速公路智能网联汽车下匝道换道控制与评价的理论研究较少,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换道控制研究框架,严重制约着这一新兴技术的发展。理论研究层面,论文研究的开展有助于加深理解智能网联汽车换道控制对高速公路瓶颈交通流影响机理,理解控制算法与策略对于换道控制效果的影响,并认识换道控制对于改善多车道高速公路瓶颈路段交通安全与通行能效率的作用。工程应用层面,论文研究成果有助于加快我国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提升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管理水平,改善高速公路现存严峻的交通问题,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论文依托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采用美国NGSIM数据库、各国交通经济等相关数据,从机理分析、策略对比、效果分析、技术应用、远景预测五方面出发,对智能网联汽车下匝道换道控制与评价中若干关键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首先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换道模型和换道路径控制策略,其次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换道行为建模方法,接着应用进化学习理论,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换道轨迹反馈控制框架,之后提出基于场论的换道行为安全评价指标,最后建立面向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综合经济评价模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具体分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下匝道换道模型和控制策略。根据高速公路下匝道交通流运行特征和智能网联汽车控制流程,分析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获取信息及换道决策过程,分析下匝道换道行为对瓶颈交通流的影响机理,通过分析目标车道内换道间隙计算、预测、比选、执行等步骤,提出面向下匝道智能网联汽车的强制换道模型;提出多种分级换道路径控制策略并对比分析不同策略控制下交通运行状态,求解特定环境下多车道高速公路下匝道瓶颈路段最优换道路径控制策略。其次,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对下匝道换道行为进行建模。将完整的换道过程分为换道决策和换道执行两个步骤,分别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换道行为建模方法。建立基于随机森林的换道决策模型,采用目标车道内多辆车和多个间隙构建决策树,针对下匝道换道行为对前后车辆的影响,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换道执行模型,对比不同换道模型对车辆行驶轨迹在速度和位置特征追踪效果方面的差异,并针对多车道高速公路下匝道瓶颈路段不同设置场景,分析新型换道模型对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控制的效果。第三,构建基于进化学习的下匝道换道轨迹反馈控制框架。对进化论与交通控制进行本质分析与对比研究,基于进化学习思想构建旨在解决数据数量和质量的换道控制框架。以基于机器学习的下匝道换道模型为智能网联环境仿真平台,采用多目标综合成本函数对目标轨迹数据库进行筛选并形成母本训练集,从新旧换道轨迹综合数据库中提取出子代数据集。分析换道控制区域长度、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渗透率等关键参数对运行效率和交通安全的影响,探究进化学习迭代次数和换道轨迹提取数量设置对拟合精度和计算效率的控制效果。第四,提出基于场论的换道行为安全评价指标。提出五车交互的换道行为建模方法,针对动力学场和行为场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综合磁场,仿真分析基于叠加场力的换道行为评价效果,并与传统指标碰撞时间TTC对比分布效果。提出以百分比为判别条件的换道行为风险等级,评价不同下匝道换道路径控制策略的速度演化、场力分布、风险评估等特征,为最优控制策略的选择提供决策支持。最后,提出面向智能网联环境交通下匝道瓶颈路段的综合经济评价模型。针对智能网联交通下匝道瓶颈路段特征进行经济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对比常规高速公路环境建立面向智能网联环境的综合经济评价模型,通过对世界典型18个国家及其组成的5个地区交通经济调查,收集与预测近中远期综合经济评价模型中各项成本参数,根据不同车-车/车-路控制方案,仿真分析各国各区域的智能网联交通下匝道瓶颈路段经济表现特征,对比不同控制方案在不同时期的经济优势,为智能网联环境交通经济影响评价和控制策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丁文博[7](2020)在《江苏省高速公路拥堵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高速公路车流量不断增大。江苏省高速公路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通车总里程已达到4600公里,密度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车流量及承载能力正逐渐趋于极限状态。这使得江苏省高速公路拥堵情况多发频发,拥堵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江苏省高速公路在拥堵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相关部门配合不密切、政策执行力度和尺度不同,二是道路巡检频率不高、存在管理真空,三是过于依赖人工治理拥堵,四是路网通行能力利用不足。导致拥堵治理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缺乏集中统一的高速公路联合管理机制,地区间、部门间各自为政,人员、资源配备不足,智能化手段应用不足,路网通行能力未充分挖掘等四个方面。解决江苏省高速公路拥堵治理问题的建议:一是构建集中统一的指挥管理机制,二是政府加大财政倾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购买公共服务,三是应用智慧交通技术、预防并治理拥堵,四是运用经济杠杆调节、提升路网通行能力。

刘星良[8](2020)在《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网中的传播规律研究》文中指出了解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网中的传播规律,是评价其可靠性的前提,也是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救援预案的基础。虽然国内外相关研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一些关键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有些成果与我国的实际交通环境条件不符。本文在全面分析既有交通流理论的基础上,对突发事件影响在路段、节点区域和路网内的传播规律进行了探讨,建立了高速公路网突发事件影响传播预测模型,为研究突发事件下交通运输网应急调度和疏散救援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构建了突发事件下高速公路网交通状态演变因子体系。剖析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定义和特征,以剩余通行能力为评判标准,明确了突发事件严重程度的表征指标,筛选出了影响突发事件下路网交通状态演变的主要因子。提出了在途交通是状态演变的内在驱动力,匝道则是事件影响传播至路网层面的载体的观点。构建了适用于突发事件条件的五参数Logistic速密模型。以LWR理论为基础,针对Logistic速度——密度模型中参数意义不明确的缺陷,通过实地实验数据,对Logistic速度——密度关系曲线中的未知参数进行了标定,构建了包括自由流速度、转折密度、走停速度,重车比例以及拥挤密度的Logistic速密模型;验算了不同车道封闭工况、不同v/c情景下的停车波速和排队长度,得到了车道封闭对传播速度和行程时间延误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五参数Logistic速密模型较好地解决了重车混入对交通流的影响量化难题。针对现有交叉口通行能力无法准确描述突发事件影响下节点区域交通流特性的缺陷,提出了节点容纳能力(Highway Node Acceptance Capacity,HNAC)概念。以Newell车辆跟驰模型为基础,结合驾驶员变道过程模型和仿真试验结果,建立了HNAC数学模型,通过模型图像得到了事件影响由路段至路网的溢出条件;提出了基于HNAC的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网中的传播预测方法。研究显示:节点最大容纳交通量与主路在途交通量和重车混入有较强的相关性。当重车混入率一定时,HNAC与主路在途交通量正相关;当在途交通一定时,若在途交通量小于10500)3)/3)?7),HNAC与其呈正相关,若在途交通量大于10500)3)/3)?7),HNAC与其呈负相关。合流交通量大于该节点区域HNAC时,突发事件影响会溢出路段传播至相交道路中。构建了人工干预措施下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中的消散模型。通过仿真试验结果分析了可逆车道、开放应急车道和重车限制等措施对交通流状态的影响,从消散时间效率和行程时间效率两个方面评估了上述措施在应急疏散中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无论何种人工干预措施,对突发事件影响的消散并没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可缩短疏散中的平均行程时间;在上述三种措施均具备实施条件的情况下,可逆车道具有最佳的疏散效果,其长度应控制在6km内。

苏帅杰[9](2020)在《基于推广ETC政策下的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和车道配置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对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要求更为严格。鉴于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模式,收费站成为高速公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由于收费站的存在受到制约,在交通量大时极容易造成拥堵。在目前撤销省界收费站和极力推广ETC的新政策下,车道配置不合理,会加剧拥堵现象发生。ETC和ETC/MTC混合车道组成的收费站会逐渐成为我国收费站的主流形式,本文针对这种形式的收费站进行交通特性分析研究,获得通行能力和车道数量的计算方法,并对收费车道的布设展开研究。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和书籍对收费站进行理论研究,总结收费站的分类、分析收费站的组成,对收费岛和收费车道的设计参数进行研究总结。对车辆的到达、缴费和离开过程以及驾驶员的跟驰、换道和车道选择行为进行分析研究。选择灞桥收费站展开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统计数据,对车辆的到达特性、到达速度以及服务时间和离开时间的分布特性进行研究。其次采用理论分析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MTC、ETC、ETC/MTC以及混合收费站系统的通行能力进行研究分析,分别运用M/G/K排队模型和最小车头间距的方法得出MTC和ETC车道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引入一系列系数对ETC车道的通行能力计算公式进行修正,分析总结得出混合车道和收费站系统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最后根据实际调查数据以灞桥收费站为原型进行VISSIM仿真模型的构建,在对通行能力计算模型验证的同时,分析ETC限速和不同车道配置方案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得出ETC车道位置修正系数和相对最优的车道配置方案。在收费车道总数一定的情况下,分析收费站系统的通行能力与ETC车道数以及满足到达流量通行要求的最小ETC用户比例与到达流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通行能力计算公式和仿真分析结果,分别给出ETC、ETC/MTC车道数量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车道布局设计,参考案例设计给出特定条件下的车道数量计算表。

彭路强[10](2020)在《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交通影响与处置措施研究》文中认为高速公路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保障高速公路交通的畅通、高效及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突发事件是引发高速公路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及时发现并消除突发事件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的影响是交通管理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及时发现突发事件成为现实,而发现后如何快速消除事件对高速公路交通运行产生的影响,则成为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本文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交通影响与处置措施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内容有:对事件的持续时间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借助Minitab软件工具,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事件响应时间和事件处置时间的显着性,并以其各自的显着性影响因素为自变量,采用Spss软件工具,建立了其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将两个模型整合得到了事件持续时间的预测模型;对突发事件对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运用VISSIM软件,模拟了不同事件情况下高速公路的交通运行状态,分析了事件状态下的受阻车道数、事件持续时间和车流中的大型车比例的变化对高速公路实际通行能力的影响,得出了事件状态下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对不同处置措施消除事件影响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基于排队理论,分析并绘制了事件断面处车辆的到达离去曲线,推导了不同处置措施下事件影响时间以及事件造成的延误的计算模型,并基于模型,分析了不同处置措施的效果。最后,结合高速公路突发事件案例,运用论文研究结果,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对突发事件选取针对性处置措施提供决策参考。论文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交通影响与处置措施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理论研究;有助于提升交通管理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减少高速公路交通拥堵时间,从而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能力的方略与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能力的方略与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多车道高速公路客货分离设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车道高速公路客货分离设置技术研究
        1.2.2 交织区交通流特性研究
        1.2.3 分流区与合流区交通流特性研究
        1.2.4 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货车影响下的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特性研究
    2.1 货车影响下的多车道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特性
        2.1.1 货车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2.1.2 高速公路不同车道的速度特性
        2.1.3 数据采集
        2.1.4 实测数据的速度-密度特征分析
    2.2 货车影响下的速度-密度模型建立
        2.2.1 速度-密度模型
        2.2.2 基于交通流特性修正的Logistic速度-密度模型
    2.3 模型拟合与验证
        2.3.1 参数标定
        2.3.2 模型验证
    2.4 基于速度-密度模型的不同车道的通行能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客货分离设置条件研究
    3.1 高速公路客货分离相关理论基础
        3.1.1 客货分离的定义
        3.1.2 客货分离的设计方法
        3.1.3 车型划分
    3.2 基于流量—密度关系的客货分离设置条件研究
        3.2.1 硬隔离的设置条件
        3.2.2 软隔离的设置条件
        3.2.3 客货分离的设置条件
        3.2.4 基于客货分离设置条件的客货分离设置方式
    3.3 不同客货分离方式的速度特性
        3.3.1 元胞自动机模型
        3.3.2 不同客货分离方式下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3.3.3 模型验证
        3.3.4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不同客货分离方式的速度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客货分离方式连接过渡设置技术研究
    4.1 不同客货分离方式的连接过渡段交通运行特性
        4.1.1 客货混行与硬隔离连接过渡段交通运行特性
        4.1.2 客货混行与软隔离连接过渡段交通运行特性
        4.1.3 软隔离与硬隔离连接过渡段交通运行特性
        4.1.4 不同客货分离方式连接过渡段的交通运行特性
    4.2 交织运行过渡段通行能力
        4.2.1 仿真模型选取
        4.2.2 数据采集
        4.2.3 模型建立与校准
        4.2.4 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
        4.2.5 连接过渡段的通行能力计算公式
    4.3 基于换道运行的连接过渡段长度
        4.3.1 不同连接过渡段内车辆换道最大次数
        4.3.2 车辆实施一次换道距离
        4.3.3 车辆换道距离
    4.4 不同客货分离方式的连接过渡段最小长度研究
        4.4.1 客货混行与硬隔离的连接过渡段最小长度
        4.4.2 客货混行与软隔离的连接过渡段最小长度
        4.4.3 软隔离与硬隔离的连接过渡段最小长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客货分离路段出口设置技术研究
    5.1 主线出口分流区交通运行特性
        5.1.1 数据采集
        5.1.2 交通量特性分析
        5.1.3 速度特性分析
        5.1.4 出口分流区交通运行特性
    5.2 分流区车头时距特征
        5.2.1 不同车道车头时距特征分析
        5.2.2 常用车头时距分布模型
        5.2.3 车头时距实测数据拟合
    5.3 货车屏障效应识别
        5.3.1 货车屏障效应产生条件
        5.3.2 基于实测数据的二维参数值提取
        5.3.3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货车屏障效应的识别
    5.4 客车车道最大分流交通量
        5.4.1 基于屏障强度的临界可插入间隙值的确定
        5.4.2 客车最大分流交通量计算模型
        5.4.3 模型验证
        5.4.4 基于客车分流交通量计算模型的分流能力分析
    5.5 客货分离路段出口设置技术研究
        5.5.1 客货分离路段出口设置形式
        5.5.2 同向隔离开口段长度
        5.5.3 同向隔离开口段终点位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客货分离路段入口设置技术研究
    6.1 主线入口合流区交通运行特性
        6.1.1 数据采集
        6.1.2 交通量特性分析
        6.1.3 速度特性分析
        6.1.4 入口合流区交通运行特性
    6.2 合流区车头时距特征
        6.2.1 不同车道车头时距特征分析
        6.2.2 车头时距实测数据拟合
        6.2.3 合流区车头时距分布
    6.3 客货分离路段合流区的交通运行状态
        6.3.1 客货分离合流区的交通运行影响机理分析
        6.3.2 合流区最大合流交通量
        6.3.3 基于最大合流交通量的三系统交通运行状态分析
    6.4 客货分离路段合流区三系统相互影响关系分析
        6.4.1 指标选取
        6.4.2 不同客货分离设置方式的入口合流区设置
        6.4.3 不同客货分离设置方式的入口合流区三系统关系
        6.4.4 不同货车车道数的入口合流区三系统关系量化
    6.5 客货分离路段合流区交通运行协调控制研究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创新点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交通分流组织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与评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交通特征
    2.1 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定义及特点
    2.2 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施工区划分及交通影响分析
        2.2.1 养护维修施工区划分
        2.2.2 养护维修对交通影响分析
    2.3 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车辆及交通流特征
        2.3.1 车辆行驶特征及驾驶员特征
        2.3.2 交通流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通行能力分析
    3.1 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区域通行能力及安全影响因素
        3.1.1 养护维修区域通行能力分析关键因素
        3.1.2 养护维修区域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3.2 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区域通行能力计算
        3.2.1 通行能力计算思路及目的
        3.2.2 通行能力计算
        3.2.3 通行能力模拟分析方法
    3.3 通行能力与道路服务水平的联系
    3.4 本章小结
4 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的交通分流组织
    4.1 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的交通分流概述
        4.1.1 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区域交通分流原则
        4.1.2 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区域交通分流组织主要内容
        4.1.3 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区域交通分流组织影响因素
    4.2 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的交通分流方案研究
        4.2.1 交通分流组织步骤
        4.2.2 交通分流组织方案建立步骤及划分
    4.3 交通分流各类参数确定
        4.3.1 养护维修施工区各段长度
        4.3.2 交通引导标志位置
    4.4 本章小结
5 G22青兰高速巉柳段隧道群养护维修工程交通分流组织管理实例
    5.1 工程背景
        5.1.1 项目介绍
        5.1.2 隧道内病害分析及养护维修期限确定
    5.2 交通量调查与交通特征分析
        5.2.1 交通量调查
        5.2.2 交通特征分析
    5.3 交通分流组织方案
        5.3.1 交通分流管理制度建立
        5.3.2 交通分流方案
        5.3.3 交通分流点布置
        5.3.4 交通安全设施布置
    5.4 交通分流组织管理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下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3)考虑异常事件和流量响应的ETC车道配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通行能力研究
        1.3.2 服务水平研究
        1.3.3 车道配置研究
        1.3.4 研究现状总结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收费站基本特征及分析方法
    2.1 收费站构成及车道布置
    2.2 ETC车道布局设计
    2.3 收费站交通组成分析
        2.3.1 调查收费站基本概况
        2.3.2 交通量及车流组成
    2.4 收费站交通分析方法及工具
        2.4.1 排队论
        2.4.2 VISSIM微观仿真软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收费站交通特性及通行能力
    3.1 收费站交通特性分析
        3.1.1 车辆到达特性
        3.1.2 车道选择特性
        3.1.3 收费服务时间特性
        3.1.4 速度分布特征
    3.2 收费站通行能力分析
        3.2.1 ETC车道通行能力
        3.2.2 MTC车道通行能力
        3.2.3 混合车道通行能力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收费站异常事件延误影响
    4.1 无异常事件下延误模型
    4.2 异常事件下延误模型
        4.2.1 异常事件持续过程
        4.2.2 通行能力修正
        4.2.3 导流型ETC车道异常
        4.2.4 无导流口ETC车道异常
        4.2.5 异常事件下车辆平均延误
    4.3 延误模型仿真验证
        4.3.1 仿真模型构建
        4.3.2 无异常事件下延误模型验证
        4.3.3 异常事件下延误模型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ETC车道配置研究
    5.1 车道配置优化模型
        5.1.1 车道数量配置优化模型
        5.1.2 车道布局位置优化
    5.2 案例分析
        5.2.1 车道配置优化
        5.2.2 长期运营策略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协调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变限速控制
        1.2.2 入口匝道控制
        1.2.3 可变限速与匝道协调控制
        1.2.4 既有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交通运行特征分析
    2.1 研究范围与数据准备
        2.1.1 研究范围
        2.1.2 数据准备
    2.2 合流区交通流特性分析
        2.2.1 合流特性
        2.2.2 交通量特性
        2.2.3 速度特性
        2.2.4 车头时距特性
    2.3 合流区拥堵状态交通特性
        2.3.1 交通拥堵分析
        2.3.2 通行能力陡降
        2.3.3 时走时停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协调控制策略
    3.1 可变限速控制
        3.1.1 可变限速控制目的
        3.1.2 核心控制要素
        3.1.3 可变限速控制策略
    3.2 入口匝道控制
        3.2.1 入口匝道控制目的
        3.2.2 入口匝道控制算法
        3.2.3 入口匝道控制策略
    3.3 合流区协调控制
        3.3.1 模型预测控制
        3.3.2 协调控制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交通状态预测模型
    4.1 METANET模型
        4.1.1 基本思想
        4.1.2 交通流模型
    4.2 可变限速控制下的MEATNET模型
        4.2.1 基于车道交通流模型
        4.2.2 对稳态速度方程的影响
        4.2.3 对车道通行能力的影响
    4.3 入口匝道限制下MEATNET模型
        4.3.1 入口匝道汇入模型
        4.3.2 入口匝道控制
    4.4 协调控制下的METANET模型
        4.4.1 入口匝道控制对可变限速控制的影响
        4.4.2 可变限速控制对入口匝道控制的影响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协调控制优化模型
    5.1 优化目标选取
        5.1.1 通行效率指标
        5.1.2 安全性指标
        5.1.3 环境指标
    5.2 控制优化模型
        5.2.1 目标函数
        5.2.2 约束条件
    5.3 模型求解算法
        5.3.1 遗传算法
        5.3.2 遗传算法求解过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案例分析
    6.1 仿真平台搭建
        6.1.1 路段选取
        6.1.2 数据来源
        6.1.3 仿真设计
    6.2 参数标定与验证
        6.2.1 交通状态预测模型参数
        6.2.2 模型预测控制参数
        6.2.3 SUMO仿真模型参数
        6.2.4 有效性验证
    6.3 仿真结果分析
        6.3.1 遗传算法优化过程
        6.3.2 交通流参数对比分析
        6.3.3 交通效益评价
        6.3.4 环境效益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5)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缓堵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联车技术应用成果与发展趋势
        1.2.2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特征分析的研究
        1.2.3 高速公路合流区交通运行特性与拥堵机理的研究
        1.2.4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缓堵控制方法的研究
        1.2.5 既有研究概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面向合流区缓堵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阶段划分
    2.1 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定义
        2.1.1 智能网联汽车定义及技术体系
        2.1.2 智能网联汽车与相关概念的联系
        2.1.3 智能网联汽车的价值体系
    2.2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分析
        2.2.1 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分析
        2.2.2 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2.3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阶段划分
        2.3.1 现有划分方法
        2.3.2 阶段划分原则
        2.3.3 阶段划分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交通运行特性分析
    3.1 多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的设施构成及分类
        3.1.1 多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设施构成
        3.1.2 合流区的设施分类
        3.1.3 合流区研究对象界定
    3.2 多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交通流数据统计分析
        3.2.1 提取数据及方法确定
        3.2.2 交通量分布特性
        3.2.3 车辆类型与交通量车道分布特性
        3.2.4 交通密度与地点速度分布特性
    3.3 车头时距分布模型
        3.3.1 车头时距分布特征
        3.3.2 车头时距分布模型构建
    3.4 合流影响区范围界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拥堵形成机理分析
    4.1 高速公路合流区拥堵形成时段实测交通流特性分析
        4.1.1 拥堵发生时段内交通流特性分析
        4.1.2 拥堵扩散时段内交通流特性分析
    4.2 高速公路合流区通行能力下降机理
        4.2.1 高速公路合流区通行能力影响因素
        4.2.2 变速行为对合流区交通运行的影响
        4.2.3 换道行为对合流区交通运行的影响
    4.3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拥堵形成建模
        4.3.1 合流匝道中单车汇入过程分类
        4.3.2 合流汇入行为引发的交通拥堵机理
        4.3.3 高速公路合流区拥堵传播机理
        4.3.4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拥堵概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初级网联条件下高速公路合流区缓堵控制策略
    5.1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拥堵发生条件与缓堵思路
        5.1.1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交通流环境分析
        5.1.2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拥堵发生充要条件
        5.1.3 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缓堵思路
    5.2 拥堵吸收驾驶策略在初级网联车辆环境中适应性分析
        5.2.1 拥堵吸收驾驶策略概述
        5.2.2 拥堵吸收驾驶策略评价
        5.2.3 拥堵吸收驾驶策略适应性分析
    5.3 初级网联条件下高速公路合流区缓堵控制策略
        5.3.1 拥堵吸收驾驶策略启动判别条件
        5.3.2 关键参数计算
        5.3.3 高速公路合流区拥堵吸收驾驶策略
    5.4 拥堵吸收驾驶策略仿真与效果分析
        5.4.1 合流区环境与情景构建
        5.4.2 仿真拥堵吸收驾驶策略参数计算
        5.4.3 仿真拥堵吸收驾驶策略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级网联环境下车辆协同式合流控制方法
    6.1 合流区车辆协同式合流控制范围及目标确定
        6.1.1 合流区车辆协同式合流控制策略
        6.1.2 模型基本假设前提和边界条件确定
        6.1.3 目标函数参数的选取
    6.2 合流车辆经过合流点序列确定方法
    6.3 合流区车辆轨迹规划建模
        6.3.1 以加速度为目标的建模与求解
        6.3.2 以急动度为目标的建模与求解
        6.3.3 混合目标建模
    6.4 协同式合流控制数值模拟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6)高速公路智能网联汽车下匝道换道控制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立题背景
        1.1.2 论文立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纵向控制模型
        1.2.2 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横向控制模型
        1.2.3 高速公路瓶颈路段管理与控制技术
        1.2.4 人工智能在交通工程领域中应用
        1.2.5 交通安全分析与交通系统经济评价
        1.2.6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论文研究目标
        1.3.2 论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研究方法
        1.4.2 论文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速公路智能网联汽车下匝道换道模型和控制策略
    2.1 研究动机与思路
    2.2 高速公路智能网联汽车换道行为建模与效果分析
        2.2.1 智能网联汽车跟驰模型
        2.2.2 智能网联汽车微观自由换道模型
        2.2.3 智能网联汽车微观强制换道模型
    2.3 高速公路智能网联汽车下匝道分级控制策略
        2.3.1 智能网联环境下匝道分级控制策略
        2.3.2 智能网联环境匝道控制策略评价指标
        2.3.3 智能网联环境仿真平台搭建与参数标定
    2.4 高速公路智能网联汽车下匝道控制效果分析
        2.4.1 换道路径控制策略对速度演化影响分析
        2.4.2 换道路径控制策略对通行能力影响分析
        2.4.3 换道路径控制策略对间隙选择影响分析
        2.4.4 换道路径控制策略对综合费用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网联汽车下匝道换道行为建模
    3.1 研究动机与思路
    3.2 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网联汽车微观仿真平台
        3.2.1 智能网联汽车纵向控制模型
        3.2.2 基于随机森林的换道决策过程
        3.2.3 基于神经网络的换道执行过程
    3.3 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网联环境交通仿真研究框架
        3.3.1 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网联汽车换道行为建模研究框架
        3.3.2 NGSIM数据库车辆轨迹数据提取与分析
        3.3.3 交通系统安全评价指标
        3.3.4 智能网联环境计算机仿真场景设计
    3.4 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网联汽车换道模型评价与影响分析
        3.4.1 换道模型标定及不同换道模型控制效果对比
        3.4.2 基于机器学习的换道模型控制下行驶速度演化分析
        3.4.3 基于机器学习的换道模型控制下通行能力影响分析
        3.4.4 基于机器学习的换道模型控制下交通安全影响分析
    3.5 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关键参数敏感性分析
        3.5.1 跟驰模型对通行能力与交通安全影响分析
        3.5.2 延迟时间对通行能力与交通安全影响分析
        3.5.3 下匝道车辆比例对通行能力与交通安全影响分析
        3.5.4 碰撞时间阈值对交通安全评价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进化学习的智能网联汽车下匝道控制
    4.1 研究动机与思路
    4.2 进化学习与智能网联汽车换道控制框架
        4.2.1 进化学习与交通控制
        4.2.2 基于进化学习的智能网联汽车下匝道控制框架
    4.3 交通流数据采集与仿真场景设置
        4.3.1 智能网联环境交通流跟驰模型与换道模型
        4.3.2 NGSIM数据库车辆轨迹数据提取与分析
        4.3.3 智能网联环境交通仿真场景设置与实施流程
    4.4 进化学习控制下智能网联环境混合交通流系统评价
        4.4.1 换道模型标定及不同换道模型控制效果对比
        4.4.2 进化学习控制框架下速度演化特征分析
        4.4.3 进化学习控制框架下通行能力特征分析
        4.4.4 进化学习控制框架下交通安全特征分析
    4.5 进化学习控制框架中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关键参数敏感性分析
        4.5.1 车头时距对通行能力与交通安全影响分析
        4.5.2 TTC阈值对交通安全评价影响分析
        4.5.3 进化学习迭代次数对拟合精度与计算效率影响分析
        4.5.4 车辆轨迹提取数量对拟合精度与计算效率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场论的智能网联汽车下匝道换道行为安全评价
    5.1 研究动机与思路
    5.2 基于场论的智能网联汽车换道行为安全评价指标
        5.2.1 场论思想与车辆换道行为
        5.2.2 智能网联环境下驾驶安全场分类
        5.2.3 基于场论的智能网联汽车换道行为安全评价指标
    5.3 智能网联汽车交通流模型与换道控制策略
        5.3.1 智能网联汽车交通流模型
        5.3.2 智能网联汽车下匝道控制策略
        5.3.3 智能网联仿真环境参数设置
    5.4 基于场论的智能网联汽车下匝道换道控制策略安全评价
        5.4.1 下匝道瓶颈处速度与磁场力分析
        5.4.2 换道比例与风险等级分布特征
        5.4.3 换道行为对跟随车辆影响分析
        5.4.4 换道行为对当前车辆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能网联环境下高速公路下匝道瓶颈路段经济评价模型
    6.1 研究动机与思路
    6.2 面向智能网联环境的综合经济评价模型
        6.2.1 面向智能网联环境的综合经济评价模型通式
        6.2.2 综合经济评价模型中时间成本
        6.2.3 综合经济评价模型中能耗成本
        6.2.4 综合经济评价模型中道路建设成本
        6.2.5 综合经济评价模型中设备设施成本
    6.3 经济数据采集与智能网联汽车交通流模型
        6.3.1 智能网联环境下综合经济评价模型研究框架
        6.3.2 智能网联环境下经济数据预测与采集
        6.3.3 智能网联汽车微观交通流仿真平台
        6.3.4 智能网联环境高速公路瓶颈路段场景设置
    6.4 智能网联环境下交通系统经济指标分析
        6.4.1 同质交通流下速度与通行能力特性
        6.4.2 不同国家交通系统单一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6.4.3 不同国家交通系统运行总成本对比分析
        6.4.4 不同地区交通系统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6.5 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关键参数敏感性分析
        6.5.1 主线与匝道流量对交通系统运行总成本影响分析
        6.5.2 电动汽车对交通系统运行总成本影响分析
        6.5.3 高载客率车辆对交通系统运行总成本影响分析
        6.5.4 CACC退化ACC对交通系统运行总成本影响分析
    6.6 5G通讯技术对交通系统经济影响分析
        6.6.1 5G通讯特征简介
        6.6.2 5G通讯技术对智能网联环境影响分析
        6.6.3 5G通讯技术对交通系统经济影响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江苏省高速公路拥堵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2 高速公路拥堵治理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高速公路拥堵治理的相关概念界定
    2.2 高速公路拥堵治理的理论基础
3 江苏省高速公路拥堵治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江苏省高速公路拥堵治理现状
    3.2 江苏省高速公路拥堵治理存在的问题
    3.3 拥堵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 国内外高速公路拥堵治理的措施及启示
    4.1 国内外高速公路拥堵治理措施
    4.2 上述国内外高速公路拥堵治理措施的启示
5 解决江苏省高速公路拥堵治理中问题的建议
    5.1 构建集中统一的指挥管理机制
    5.2 政府加大财政倾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购买公共服务
    5.3 应用智慧交通技术,预防并治理拥堵
    5.4 运用经济杠杆调节,提升路网通行能力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网中的传播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交通流理论的研究进展
        1.2.2 突发事件影响在道路中传播规律的研究进展
        1.2.3 突发事件影响在道路中传播范围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突发事件下高速公路网交通状态演变的内在驱动力
    2.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界定与内涵
        2.1.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界定
        2.1.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特征
        2.1.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表征方法
    2.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下路段交通状态演变的因素
        2.2.1 在途交通对突发事件下路段交通状态演变的影响
        2.2.2 路段类型对突发事件下路段交通状态演变的影响
        2.2.3 车道特征对突发事件下路段交通状态演变的影响
    2.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下路网交通状态演变的因素
        2.3.1 立交密度对突发事件下路网交通状态演变的影响
        2.3.2 匝道对突发事件下路网交通状态演变的影响
    2.4 突发事件下高速公路网交通状态演变因子体系
        2.4.1 事故树分析方法
        2.4.2 突发事件下高速公路网交通状态演变因子体系的建立
        2.4.3 突发事件下高速公路网交通状态演变内在驱动因素的识别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路段的传播规律
    3.1 交通流理论
        3.1.1 LWR理论
        3.1.2 速度——密度关系模型
        3.1.3 基于广义Logistic曲线的速密模型
    3.2 交通流数据的实地采集
        3.2.1 交通流数据采集试验方案
        3.2.2 交通流数据的预处理
    3.3 基于广义LOGISTIC曲线的速密模型参数标定
        3.3.1 交通流参数vf、kt和vb的标定
        3.3.2 无量纲参数b和g的确定
        3.3.3 模型的验证
    3.4 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路段中的传播分析
        3.4.1 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路段中的传播模型
        3.4.2 v/c与影响传播速度的关系
        3.4.3 行程时间延误与影响传播速度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节点区域的传播规律
    4.1 高速公路节点区域的交通流特征
        4.1.1 高速公路节点区域的分段
        4.1.2 高速公路节点区域的交通流特征分析
    4.2 突发事件影响的溢出条件
    4.3 节点容纳能力的提出
    4.4 节点容纳能力的数学建模
        4.4.1 车辆跟驰模型
        4.4.2 驾驶员变道过程模型
        4.4.3 节点容纳能力在限制流中的建模
        4.4.4 节点容纳能力在自由流中的建模
    4.5 节点容纳能力的仿真分析
        4.5.1 仿真试验的设计
        4.5.2 仿真试验数据分析
        4.5.3 节点容纳能力显式公式的建立
        4.5.4 模型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网中的传播预测方法
    5.1 研究对象的选取
    5.2 交通流历史数据的获取和分析
        5.2.1 交通流历史数据集
        5.2.2 交通流历史数据的时间尺度分析
    5.3 对象路网的敏感路段分析
        5.3.1 聚类分析的属性数据集
        5.3.2 基于K-means聚类分析的敏感路段识别
        5.3.3 对象路网中的敏感路段及分析
    5.4 基于HNAC的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网中的传播预测方法
        5.4.1 考虑突发事件影响传播特征的高速公路网分段方法
        5.4.2 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网中的传播预测方法
        5.4.3 预测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网中传播的标准化流程
    5.5 基于实际突发事件的预测方法算例
    5.6 事件影响预测方法的误差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控制措施下的高速公路网突发事件影响消散规律
    6.1 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中的消散规律
        6.1.1 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中的消散过程
        6.1.2 人工干预下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中的消散模型
    6.2 交通管制措施对交通流的影响分析
        6.2.1 交通管制措施的实施方式
        6.2.2 开放可逆车道对交通流状态的影响
        6.2.3 开放应急车道对交通流状态的影响
        6.2.4 重车限制对交通流状态的影响
    6.3 交通管制措施下的突发事件影响消散时间
        6.3.1 突发事件背景环境的设计
        6.3.2 开放可逆车道措施下的突发事件影响消散时间
        6.3.3 开放应急车道措施下的突发事件影响消散时间
        6.3.4 重车限制措施下的突发事件影响消散时间
    6.4 交通控制措施在突发事件影响消散中的效用评价
        6.4.1 疏散中的事件影响消散时间效率
        6.4.2 疏散中的行程时间效率
    6.5 本章小结
研究成果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主要创新点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推广ETC政策下的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和车道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收费站通行能力研究
        1.2.2 收费车道设置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收费站分类、组成与布局设计
    2.1 收费站的分类
        2.1.1 按设置位置分类
        2.1.2 按收费制式分类
        2.1.3 按收费方式分类
    2.2 收费站的组成
    2.3 收费岛设计
    2.4 收费车道设计
        2.4.1 车道宽度设计
        2.4.2 车道位置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收费站的交通特性与交通调查分析
    3.1 车辆的过程分析
        3.1.1 车辆到达过程
        3.1.2 车辆缴费过程
        3.1.3 车辆离开过程
    3.2 收费站驾驶员行为分析
        3.2.1 车道选择行为分析
        3.2.2 跟驰行为分析
        3.2.3 换道行为分析
    3.3 收费站交通调查
        3.3.1 调查方案设计
        3.3.2 调查对象选取
        3.3.3 现场调查
        3.3.4 收费站参数的确定
    3.4 交通流特性分析
        3.4.1 交通量与车型分析
        3.4.2 车辆到达特性分析
        3.4.3 速度分析
        3.4.4 车辆服务时间分析
        3.4.5 车辆离开时间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收费站通行能力分析
    4.1 收费站通行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4.2 通行能力的研究方法
    4.3 收费站通行能力研究
        4.3.1 MTC车道通行能力研究
        4.3.2 ETC车道通行能力研究
        4.3.3 ETC/MTC混合车道通行能力研究
        4.3.4 收费站系统通行能力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VISSIM的混合收费站仿真分析与车道配置研究
    5.1 仿真建模框架设计
    5.2 建立高速公路收费站仿真模型
        5.2.1 输入模块
        5.2.2 仿真模块
        5.2.3 输出模块
        5.2.4 仿真模型检验
    5.3 仿真结果输出
        5.3.1 ETC车道布设位置修正系数
        5.3.2 通行能力仿真验证
    5.4 收费车道数的确定
        5.4.1 ETC车道数确定
        5.4.2 ETC/MTC车道数确定
    5.5 案例分析
        5.5.1 ETC车道设计
        5.5.2 ETC/MTC车道设计
        5.5.3 收费站设计示意
    5.6 车道数计算结果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交通影响与处置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状的分析与归纳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基本理论
    2.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界定
        2.1.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定义
        2.1.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特点
        2.1.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分类
    2.2 事件的影响时间及延误
    2.3 事件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2.4 事件对交通需求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突发事件持续时间预测模型的建立
    3.1 事件持续时间阶段划分
    3.2 事件调查数据的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事件影响因素数字化处理
        3.2.3 事件持续时间的总体描述
    3.3 事件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影响因素的显着性分析
        3.3.2 事件响应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3.3.3 事件处置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事件持续时间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4.1 建立预测模型的思路
        3.4.2 事件持续时间预测模型的建立
        3.4.3 事件持续时间预测模型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突发事件对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
    4.1 事件对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影响分析的前期准备
        4.1.1 事件状态下通行能力修正系数的定义
        4.1.2 事件状态下高速公路交通运行仿真分析的思路
        4.1.3 事件状态下通行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4.2 事件状态下高速公路交通运行仿真模型的构建
        4.2.1 道路参数设置
        4.2.2 驾驶行为参数设置
        4.2.3 交通流参数设置
        4.2.4 事件模拟参数设置
        4.2.5 数据采集点设置
    4.3 事件状态下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分析
        4.3.1 受阻车道数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
        4.3.2 事件持续时间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
        4.3.3 大型车比例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突发事件处置措施及效果分析
    5.1 事件处置措施的分类
    5.2 不同处置措施下车辆的到达-离去曲线
        5.2.1 非占道处置措施下车辆的到达-离去曲线
        5.2.2 占道处置措施下车辆的到达-离去曲线
        5.2.3 非占道处置措施下采取交通管制措施时车辆的到达-离去曲线
        5.2.4 占道处置措施下采取交通管制措施时车辆的到达-离去曲线
    5.3 不同处置措施下事件影响时间及延误的计算模型
        5.3.1 事件影响时间的计算模型
        5.3.2 事件延误的计算模型
    5.4 不同处置措施的效果分析
        5.4.1 基于事件影响时间的处置措施效果分析
        5.4.2 基于事件造成的延误的处置措施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案例
    6.1 案例背景材料
        6.1.1 案例一背景材料
        6.1.2 案例二背景材料
    6.2 事件持续时间预测模型的运用
    6.3 不同处置措施下的事件影响时间及延误计算模型的运用
    6.4 选取处置措施的建议
7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提高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能力的方略与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多车道高速公路客货分离设置技术研究[D]. 韩雪艳. 长安大学, 2020(06)
  • [2]大交通量条件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交通分流组织管理[D]. 杨万红.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考虑异常事件和流量响应的ETC车道配置优化研究[D]. 董文会.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合流区协调控制方法研究[D]. 李怡. 东南大学, 2020(01)
  • [5]网联车环境下高速公路合流区缓堵控制方法[D]. 肖尧. 东南大学, 2020(01)
  • [6]高速公路智能网联汽车下匝道换道控制与评价研究[D]. 董长印. 东南大学, 2020
  • [7]江苏省高速公路拥堵治理问题研究[D]. 丁文博.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突发事件影响在高速公路网中的传播规律研究[D]. 刘星良. 长安大学, 2020(06)
  • [9]基于推广ETC政策下的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和车道配置研究[D]. 苏帅杰. 长安大学, 2020(06)
  • [10]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交通影响与处置措施研究[D]. 彭路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策略与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