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单位不同年龄员工血糖血脂检测结果分析

某单位不同年龄员工血糖血脂检测结果分析

一、某单位不同年龄职工血糖血脂水平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夏章[1](2021)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目前有关小组活动长期效果评价的研究较为少见,小组活动长期效果尚不明确。对已有研究检索发现,多数研究报告了临床指标,对糖尿病预后不良事件报告较少,故本次研究将分两部分开展,通过系统综述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临床指标的长期影响,通过随访研究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预后不良事件的长期影响,以补充系统综述分析结果的不足。研究目的1.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控制、生存质量、心血管病事件、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死亡事件的长期影响。分析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相关影响因素。2.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的影响。分析干预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和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3.探讨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改进方法和干预重点。研究方法1.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28日发表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随机对照试验和群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与研究质量评价过程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开展。使用Cochrane Q检验和不一致指数检验评估异质性,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小或异质性大但异质性来源可识别,则选用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作为效应指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总体效应值,并进行Meta回归与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大且来源无法识别,则只进行描述性分析。参照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系统评估证据质量。使用Revman5.3、Microsoft Excel 2019 绘图,使用 Stata16.0、GRADE Profiler 3.6 分析数据。2.采用现场调查和信息系统匹配的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014年7月-11月参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试验的500名研究对象进行随访。通过现场调查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信息,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确认患者存活情况,通过北京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患者死亡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小组活动与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关系。以自我管理患者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使用SAS9.4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系统综述共纳入25项研究5 071名随访患者。2项研究为低风险,1 1项研究为风险不确定,12项研究为高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MD=-0.39%(95%CI:-0.56,-0.21)]、舒张压[MD=-1.32 mmHg(95%CI:-2.44,-0.21)]、收缩压[MD=-1.92 mmHg(95%CI:-3.47,-0.37)]的长期效果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研究开展后12个月降低效果最显着,其中糖化血红蛋白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舒张压和收缩压结果不够稳健。小组活动对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体重的长期效果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体质指数结果不够稳健且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心血管病事件、死亡事件无法进行Meta分析。除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体重证据质量等级为中外,其他指标证据质量等级为低或极低。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MD=-0.53%(95%CI:-0.79,-0.27)]、小组活动持续开展[MD=-0.87%(95%CI:-0.79,-0.27)]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家属/好友参与、小组患者数≤1 0人、患者年龄<60岁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的可能有利因素。2.现场调查随访362人,随访率为72.40%,信息系统匹配483人,随访率为96.60%。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协变量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对自我管理患者而言,自我效能得分≥80分是防止糖尿病肾病[OR=0.06(95%CI:0.01,0.59)]、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OR=0.06(95%CI:0.01,0.55)]发生的保护因素;生活在城镇[OR=0.24(95%CI:0.07,0.89)]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相比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收入在 1000-3000 元[OR=0.28(95%CI:0.08,0.98)]是防止高血脂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3000元[OR=0.36(95%CI:0.14,0.88)]、≥3000 元[OR=0.15(95%CI:0.03,0.70)]、入组前自报发生某些合并症[OR=0.20(95%CI:0.07,0.52)]是防止其他合并症发生的保护因素。居住地为城镇[OR=0.16(95%CI:0.04,0.55)]是防止入组后死亡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与自我效能得分、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入组前合并症自报情况、居住地与糖尿病病程存在相加效应交互作用。研究结论1.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一定的长期效果,对血压降低可能有长期效果,对血脂、体重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未见影响,对患者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的长期影响尚无法定论。2.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自我效能高是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3.建议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由医生/护士/专家来组织开展,以患者自我效能提高为核心目标,同时建立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机制,以期实现自我管理效果长期维持。4.建议把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居民作为今后糖尿病干预重点人群。

方建梅[2](2021)在《脂肪肝影响因素及风险指标对其预测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锦州地区体检人群脂肪肝检出情况,分析影响脂肪肝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各风险指标对脂肪肝的预测价值,构建脂肪肝评分,为早期筛检脂肪肝高危人群和进一步防治脂肪肝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整群和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9年3月~9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且行腹部超声检查的受检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搜集其相关医学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及超声影像学检测资料。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将调查对象分为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性别、年龄、BMI、生化指标、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方面对脂肪肝患病的影响,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脂肪肝患病的危险因素;构建脂肪肝评分,结合ROC曲线评价脂肪肝风险指标及脂肪肝评分对超声诊断脂肪肝的临床提示意义。结果1、761例体检者中,超声诊断出的脂肪肝患者有371例,检出率为48.75%,其中,男性脂肪肝患者有260例,检出率为56.77%;女性脂肪肝患者有111例,检出率为36.63%。性别间的脂肪肝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行为、生活饮食习惯(吸烟、饮酒、饮茶情况、食夜宵、喜肉类、偏高盐、偏油腻、偏辛辣饮食)对脂肪肝检出率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重、血压、血糖、血脂及尿酸水平人群脂肪肝检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糖尿病家族史和脂肪肝家族史对脂肪肝检出率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SBP、DBP、TC、TG、LDL、AST、ALT、γ-GT、UA和Glu等指标的值,脂肪肝组均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脂肪肝组HDL和AST/ALT的值低于非脂肪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超重、肥胖、血压正常高值、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红细胞计数、食用夜宵习惯、喜食肉类15项指标进入了回归方程,各偏回归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OR值分别为3.276、2.952、6.528、2.393、1.757、5.289、4.736、1.969、1.431、1.607、1.027、0.321、1.971、2.281、2.133。4、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到FLD评分=86×BMI+91×TG+162×LDL+12×ALT+UA+92×Glu。采用ROC曲线对FLD评分进行评价,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37,[95%CI(0.810,0.865)]。根据最大约登指数确定的FLD评分界值为3918,灵敏度为0.757,特异度为0.762。结论1、锦州地区体检人群被调查的761例体检者中,脂肪肝的检出率为48.75%。2、脂肪肝的发生与吸烟、饮酒、饮茶、经常摄入夜宵、喜食肉类、偏高盐、偏油腻、偏辛辣等饮食生活习惯、是否具有糖尿病家族史和脂肪肝家族史以及血压、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异常有关。3、肥胖、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性别、超重、血压正常高值、食用夜宵习惯、喜食肉类、红细胞计数、高尿酸血症、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是脂肪肝发生的危险因素。4、脂肪肝风险指标对临床筛检脂肪肝具有提示意义;基于脂肪肝影响因素构建的脂肪肝评分可以为早期筛检脂肪肝高危人群提供依据,当FLD评分≥3918时,则可怀疑脂肪肝,应当引起注意,建议进一步筛检。

王靖宇[3](2020)在《钢铁集团工人职业有害因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钢铁工人主要职业有害因素高温、噪声、粉尘、CO、照度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关系。方法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择2014-2019年连续五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某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做体格检查的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钢铁集团在职职工为暴露组,同时选择在该集团同一部门不同车间不接触有害因素的健康职工并且在同医院健康体检钢铁工人为对照组。以2014年体检数据为基线资料,收集其一般情况、家族史、体检报告等资料,剔除已患糖尿病的人员,同时收集其职业环境监测资料,根据研究对象暴露情况分组,同时收集2014-2019年体检数据及职业环境监测资料,从中发现新诊断糖尿病的患者,计算职业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糖尿病的发病密度,并进行率的差异的显着性检验,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与T2DM发病风险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GMDR)法将职业有害因素及环境因素纳入模型,进行职业有害因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调查钢铁工人7125人,其中男性6341名,女性784名,平均随访时间为5.01年,共计35553.25人年。随访期间新发T2DM 361例(男性307例、女性54例),发病密度为10.15/1000人年(男性11.43/1000人年、女性7.53/1000人年)。暴露组与非暴露组钢铁工人基线性别、年龄、饮酒、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及家族史构成情况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文化程度、BMI、家庭收入情况、民族、婚姻状况、体育锻炼构成情况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钢铁工人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发病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高温组13.05/1000人年、照度组12.36/1000人年、噪声组12.30/1000人年、粉尘组11.91/1000人年、CO组10.42/1000人年。在未调整的模型中,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升高(趋势检验P<0.01),暴露于照度、粉尘、CO、噪声、高温下的工人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未接触者的1.04倍[HR1.04,95%CI(1.01,2.02)],1.19倍[HR1.19,95%CI(1.10-1.73)],1.57倍[HR1.057,95%CI(1.03,1.78)],1.73倍[HR1.73,95%CI(1.43,2.49)],1.88倍[HR1.08,95%CI(1.08,2.6)]。调整性别、年龄、饮酒、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家族史后,Cox比例风险回归结果显示:接触照度、粉尘、CO、噪声、高温组钢铁工人T2DM发病风险分别高于相应指标的非接触组钢铁工人,其HR(95%CI)分别1.12(1.07-2.11)、1.22(1.13-1.79)、1.26(1.11-1.91)、1.56(1.33-2.71)、1.99(1.15-2.24),且接触高温钢铁工人T2DM的发病风险最高。3.调整基线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后,以不接触噪声、高温、粉尘、CO、及照度的同单位钢铁工人为正常组做参照,随着接触职业有害因素个数从1开始逐渐增加2、3、4、5个,T2DM发病风险也逐渐增高,HR(95%CI)为分别为1.99(1.15-2.24)、2.21(1.33-2.67)、3.96(3.21-4.80)、3.71(3.25-4.89)、4.43(3.44-5.28)。4.采用GMDR法将职业有害因素及环境因素纳入模型,MDR软件对职业有害因素噪声、高温、粉尘、照度、CO与性别、年龄、饮酒、吸烟、高血脂、高血压、家族史交互作用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模型2所包含粉尘、CO存在交互作用,交叉一致性为100%,P<0.001,测试集精确度为0.6261;模型9交叉一致性为100%,测试集精确度为0.7706,且P<0.001,职业有害因素噪声、高温、粉尘、照度、CO与性别、年龄、饮酒、高血脂、高血压、家族史存在交互作用;模型10交叉一致性为100%,测试集精确度为0.7809,且P<0.001,职业有害因素噪声、高温、粉尘、照度、CO与性别、年龄、饮酒、吸烟、高血脂、高血压、家族史存在交互作用,以上模型均为最优模型。结论1、基线接触粉尘、CO、高温、噪声、照度的钢铁工人的T2DM发病风险均有所增加。2、随着接触职业害因素组分的聚集个数的增加,T2DM发病风险逐渐增高。3、基于Cox风险回归模型,将12个因素分用于GMDR构建模型,显示噪声、高温、粉尘、照度、CO与性别、年龄、饮酒、吸烟、高血脂、高血压、家族史模型为最优模型即交互作用模型。

李运林[4](2020)在《滨海县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患病风险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江苏省滨海县连续三年在滨海县人民医院参加由财政支撑的全民免费健康体检的滨海县常住人口的一般情况和脂肪肝患病情况的研究,确定引起脂肪肝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本地区脂肪肝、高血糖、高血脂等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慢性疾病的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指导。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全民免费健康体检的效用,降低本地区慢性病发病率,提高本地区慢性病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计划添砖加瓦。方法:本研究选取1652名连续三年在滨海县人民医院参加全民免费健康体检的滨海县常住人群,从全民健康体检系统中获取其三年的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生化指标和一般情况等体检信息,对数据进行整理,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主要统计学方法有c2检验、趋势c2检验、完全随机设计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2017、2018、2019这三年的脂肪肝发病率分别为35.96%、39.71%、34.56%,其中2018年脂肪肝患病率最高,且同前一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18年同2017年比,c2=4.95,P<0.05;2019年同2018年比,c2=9.37,P<0.05)。1、年龄及性别之间的脂肪肝患病率的差异对脂肪肝患病率分年龄进行趋势c2检验时发现,脂肪肝患病率与年龄存在相关(=31.19P<0.0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分性别比较时,2018年、2019年数据表明,男性脂肪肝患病率高于女性(=9.50P<0.01)。2、基于各指标情况的脂肪肝患病率的差异(1)在对血压、肝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分别进行研究时发现,上述指标异常人群脂肪肝患病率均高于指标正常人群(P<0.01)(2)对肾功能进行研究时发现,肾功能异常和正常人群的脂肪肝患病率没有统计学差异(=0.54P2017=0.46;=0.31P2018=0.62;=0.03P2019=0.85);(3)对体质指数进行研究时发现,脂肪肝患病率同体质指数存在相关性,体质指数越大,脂肪肝患病率越高P<0.01)。3、脂肪肝人群与分脂肪肝人群的三年相关指标的分析在对脂肪肝人群和非脂肪肝人群三年的生化指标进行分析时发现,在α=0.01的水平上,除总胆红素、肌酐和尿素这三个指标外,体质指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血糖、甘油三酯等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对于总胆红素、肌酐、尿素这三个指标,每一年的分析结果又不完全一样。在2017年的研究中,脂肪肝和非脂肪肝人群的这三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018年的研究中,脂肪肝人群和非脂肪肝人群的总胆红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但是肌酐和尿素氮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019年的研究中,脂肪肝人群和非脂肪肝人群的肌酐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而总胆红素和尿素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人群部分指标三年重复测量资料的分析对研究人群的三年体检资料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除体质指数和甘油三酯外,其余指标在三年时间点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这些指标进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发现,血压、体质指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甘油三酯等指标进入了广义估计方程。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对参检人群性别、年龄、血压、体质指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总胆红素、肌酐、尿素等指标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压、体质指数、谷丙转氨酶、血糖、甘油三酯这五个指标是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而2018年中,年龄也是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而2017年、2019年总胆固醇是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的交互效应分析表明体质指数、谷丙转氨酶、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血压等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够增大脂肪肝的患病风险。结论:1、本研究发现,滨海县地区在2017年~2019年这三年的脂肪肝患病率介于34.56%~39.71%之间,且患病率同年龄呈线性相关,随着年龄的升高,脂肪肝的患病率也随之增高。按照性别分组后,男性的脂肪肝患病率要高于女性。2、脂肪肝人群和非脂肪肝人群的体质指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等指标的水平差异明显,这些指标可以可以用于脂肪肝的辅助诊断和干预效果的评价。3、广义估计方程为:Logit(E)=10.535+0.238×HBP-0.318×BMI-0.04×ALT+0.047×AST-0.168×TC-0.121×GLU-0.345×TG个体患脂肪肝的概率为:P=1/(1+(1/Exp(Logit(E)))=1/(1+(1/Exp(10.535+0.238×HBP-0.318×BMI-0.04×ALT+0.047×AST-0.168×TC-0.121×GLU-0.345×TG)))4、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压、体质指数、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血糖、甘油三酯等因素是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之间的交互效应能够增大脂肪肝的发病风险。5、在今后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工作中,要加大健康知识的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力度,逐步降低本地居民的脂肪肝发生率,改善本地区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

许敏,陈柳军,刘鑫[5](2019)在《2018年柳州市某单位2527名职工体检者生化检查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2018年柳州市某单位2 527名职工体检者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四项和血糖水平,了解该单位职工健康状态,以制定相应干预及健康防病措施。方法对柳州市某单位参加职工体检的2 527名职工进行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和血脂的测定,体检项目包括肝功能项目:ALT、AST、GGT,肾功能项目UA、CR、BUN,血脂四项:TC、TG、HDL-C、LDL-C,空腹血糖(GLU),分析体检结果中各项指标异常率及与其年龄、性别和工作岗位的关系。结果体检异常1 636人(64.7%);男性职工的ALT、AST、GGT、CR、UA、TC、TG、HDL-C、LDL-C和GLU的检出率分别为12.18%、2.31%、28.17%、3.87%、36.2%、4.91%、36.39%、13.21%、26.95%、7.27%,高于女性职工的2.21%、0.25%、2.45%、0.74%、10.54%、1.23%、13.48%、3.68%、10.78%、3.68%(P<0.01);LDL-C和GLU异常率均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但是ALT异常人数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UA、TG和GLU异常人数检出率技术人员均高于行政人员。结论该单位体检人群中肝功能、尿酸、血脂异常率较高,且与性别存在显着关系。这些指标的异常将会大大增加代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此定期的体检是必要的,同时普及健康教育,提倡合理的膳食以及适当的运动,预防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陈嘉炫[6](2019)在《福建省龙岩市三家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对龙岩地区三家医院T2DM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该地区三家医院的T2DM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总结、分析该地区三家医院T2DM患者的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为患者就诊提供中医辨证指导,以便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同时可以为政府决策该地区T2DM的防治方向及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随机采集2017年02月-2018年02月来自龙岩市第一医院、龙岩人民医院、龙岩市中医院3家医院共540例T2DM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证候及其他的相关信息,调查采取现场横断面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详见附件1、2)。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07年)中的中医证型,根据所采集的中医证候,进行中医证型的分析。采用Excel制作图表和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分析该地区T2DM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糖、病程、血脂、血压等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该地区T2DM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结果1、T2DM患者一般资料分析(1)性别:女性268例,占总数49.63%;男性272例,占总数50.37%;(2)年龄:≤40岁患者47例,占总数8.70%;年龄4150岁患者79例,占总数14.63%;年龄5160岁患者145例,占总数26.85%;年龄>60岁患者269例,占总数49.82%;(3)病程:<5年的患者263例,占总数48.71%;510年的患者116例,占总数21.48%;1020年的患者120例,占总数22.22%;≥20年的患者41例,占总数7.59%;(4)BMI:<18.5患者31例,占总数5.74%;18.524之间患者262例,占总数48.52%;2428之间患者192例,占总数35.56%;≥28患者55例,占总数10.18%。2、T2DM主要证型分布特点540例T2DM患者中,气阴两虚证180例,占33.34%;肝肾阴虚证134例,占24.81%;阴虚热盛证109例,占20.2%;脾胃湿热证66例,占12.2%;阴阳两虚证51例,占9.44%。兼痰湿证在不同证型中依次表现为脾胃湿热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热盛证;兼痰湿证者在各证型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兼血瘀证在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多见,阴虚热盛证和脾胃湿热证中无兼血瘀证。3、T2DM证型分布与性别540例DM按性别分为男性、女性进行数据分析。在男性糖尿病患者中气阴两虚证>阴虚热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胃湿热证>阴阳两虚证;在女性糖尿病患者中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虚热盛证>脾胃湿热证>阴阳两虚证。4、T2DM证型分布与年龄(1)≤40岁以下的中医证型主要为阴虚热盛证>脾胃湿热证>肝肾阴虚证;(2)4150岁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阴虚热盛证>脾胃湿热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3)5160岁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气阴两虚证>阴虚热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胃湿热证>阴阳两虚证;(4)>60岁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热盛证>脾胃湿热证;5、T2DM证型分布与病程(1)病程<5年以下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阴虚热盛证>脾胃湿热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2)病程510年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热盛证>脾胃湿热证>阴阳两虚证;(3)病程1020年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热盛证>脾胃湿热证;(4)病程≥20年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阴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6、T2DM证型分布与血糖不同证型分组的T2DM患者FBG、2hPBG、HbA1c三个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T2DM证型分布与血脂(1)TG水平依次为脾胃湿热证>阴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热盛证>肝肾阴虚证;(2)TC水平依次为脾胃湿热证>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虚热盛证。8、T2DM证型分布与血压不同证型分组的T2DM患者与是否并发高血压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9、T2DM证型分布与慢性并发症、家族史T2DM各种慢性并发症者有236例(43.70%),主要证型为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家族性糖尿病患者中以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较多。结论1、证型分布:龙岩地区三家医院T2DM中医证型最常见的为气阴两虚型,其次为阴虚热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胃湿热证、阴阳两虚证,痰湿、瘀血是主要的兼证。2、相关因素:龙岩地区三家医院T2DM患者主要年龄段为50岁以上;<50岁的中青年患者病程在中早期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证和阴虚热盛证,多以标实为主,故在治疗上应侧重祛湿化痰、滋阴清热法;>50岁患者主要证型为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证,随着病程的进展,病程中后期气阴两虚证出现较多,中老年患者常见的证型主要多为虚症,故治疗应侧重滋补肝肾、益气养阴;T2DM早期多为实证,日久则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由实转虚是一个渐进过程。3、相关指标:不同证型分组的T2DM患者FBG、2hPBG、HbA1c三个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DM各个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血脂代谢异常,脾胃湿热证TG和TC水平最高,肥胖患者中脾胃湿热证最为常见,治疗上应重视祛湿化痰,同时需加强超重及肥胖人群的宣传教育。

贾宏[7](2019)在《某单位职工2009年至2017年健康体检情况跟踪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解某单位在职职工人群身体健康状况,发现常见的异常指标并制定有效可行的防治策略,促进加强在职职工的健康管理。方法连续跟踪某单位在职职工2009年至2017年连续9年间在每年相同月份,相同医院进行相同的检查项目,将检查结果按年、性别及年龄分层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从2009年至2017年连续9年间,患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脂肪肝、血小板减少等疾病在不同年份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逐年增加趋势。男性患病数高于女性,患病男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层中,血脂异常有逐渐年轻化趋势。结论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应进行早期干预,尤其是对男性职工,有助于提早预防心脑肾等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促进职工身体健康。

瞿述根[8](2019)在《北方某单位60年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对我国北方某核工业单位自建立以来至2017年12月31日所有的职工进行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全死因、恶性肿瘤、实体肿瘤及其他疾病死亡情况,以客观评价该单位人员60年的健康状况,重点观察辐射暴露对职业健康的影响;同时将该人群纳入前瞻性研究队列,收集基线资料,介绍辐射暴露与队列基线的现状;再对国际核工业从业人群实体肿瘤死亡状况进行荟萃分析,以期进一步佐证辐射暴露与职业健康的关系,为制定核工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建立标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辐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参考辐射流行病学理论和研究进展,借鉴相关标准模板,编制“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标准”框架。结合到核工业北方某单位辐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根据调查现场出现的问题与建议进行客观修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标准。死因分析:获得该单位职工基本信息、辐射暴露职工放射工龄,并对该单位自组建以来到2017年12月31 日的所有死亡职工进行死亡信息核查,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死亡时间、根本死因及职业岗位等,再根据随访终点时间与刚开始工作时间计算研究人群的累积随访人年。分性别和年龄别计算全死因、恶性肿瘤、实体肿瘤及其他疾病的死亡率,以2010年全国死亡率分别计算标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并对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人群相应死亡率进行比较。基线调查:将该单位所有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纳入前瞻性研究对象,于2017年10月10日到2018年7月23日,进行健康体检及血样采集,检查的内容包括内、外、眼、心电图、胸片、B超、血常规、生化,肿瘤标注物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和癌抗原(Cancer antigen)125。同时根据自愿原则,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生活史、家族遗传史、职业变动史、体育活动、睡眠及疾病医疗情况,并采用标准的方法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和腰围。所有血样现场离心,分离血清和血浆,超低温保存备用,并对两组人群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介绍。荟萃分析:通过检索Pubmed和Embase两大数据库中200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所有发表的英文文献,经过标题、摘要、全文和内容的四层筛选,确定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数量和质量,并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摘录,使用STATA软件对国际核工业职工的实体肿瘤死亡率的SMR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团体标准:建立《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综合集成创新,既有经典流行病学特征,又适合辐射暴露人群。该标准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调查设计、调查实施、资料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和质量控制等9部分内容和5个资料性附录。其中调查设计就建议辐射流行病学应明确调查对象范围、调查内容及结局的判定,并要求调查辐射剂量学资料及相应分子生物学信息。资料整理与分析要求既包括传统分析性流行病学相关指标,同时应具有辐射特性的超额相对危险度(Excess risk ratio,ERR)和相对危险系数等,并列出质量控制措施。死因分析:该单位累积有7260位职工,共随访259593人年。其中1049人死亡,标化后死亡率为404.09/105,SMR(95%CI)为0.61(0.58-0.64)。恶性肿瘤死亡 442 人,标化后死亡率为 177.56/105,相应 SMR(95%CI)为 0.96(0.94~0.98)。暴露组的全死因、恶性肿瘤、实体肿瘤、Top-10肿瘤及其他疾病与非暴露组的死亡密度比(mortality density ratio,MDR)均小于1,除淋巴瘤外,非暴露组人群Top-10肿瘤的死亡率均高于暴露组,随着年龄的增加,MDR下降并趋于稳定。基线情况:该队列研究共收集了 3301份基线调查问卷,其中男女分别占56.3%、43.7%,男性的身体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心率、血压均显着高于女性。暴露组男性人数显着多于女性,非暴露组则相反。暴露组的平均年龄、身高、体重、腰围、BMI均高于非暴露组,P<0.05。同样暴露组人群吸烟率、饮酒率、喝茶率、体育运动率、夜班工作率及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均高于非暴露组,P<0.05。该队列男性放射工作暴露平均286个月,女性269个月,P<0.05,随着放射工龄的增加,放射人群数量呈双峰分布,不同年龄段性别间平均放射工龄差异不大。荟萃分析:对纳入的27篇国际核工业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发现,合并后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的SMR(95%CI)分别为0.88(0.83-0.94)、0.80(0.71-0.90)。进一步对每个实体肿瘤进行分析发现,除脑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前列腺癌外,其余恶性肿瘤的SMR均小于1。敏感性分析显示实体肿瘤、肺癌的SMR不存在异质性且Q值显示无发表偏倚。结论:1、《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经过核工业北方某单位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可以作为我国各相关行业开展辐射流行病学调查的指导性文件。2、该单位自组建以来,职工整体死亡率低于2010年全国水平,但部分实体肿瘤死亡率高于全国水平,与国际核工业队列研究结果相似。3、该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全死因、恶性肿瘤、实体肿瘤及其他疾病死亡率均低于同期非暴露组,LDIR不会增加死亡风险,存在健康工人效应。除脑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外,荟萃分析佐证了辐射暴露不会增加其他肿瘤死亡风险。4、本研究在国内放射工作人群中建立了首个前瞻性研究队列,基线数据丰富、资料真实、可靠,为全面分析放射性职业暴露与心血管疾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病与死亡提供了详细的基础资料,并为今后从事相关辐射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蒋幸幸[9](2019)在《广西某单位健康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分析及其与各体检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观察某单位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及其与各体检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某单位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854人,收集其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一般查体资料:身高、体重、BMI、收缩压、舒张压;实验室指标:BUN、SCR、SUA、TC、TG、HDL-c、LDL-c、FPG、HbA1c、2hPG、TSH、TT3、TT4、FT3、FT4;影像学资料:颈动脉超声检查。1.统计该人群总体与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分组(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90岁)间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并进行比较分析。2.统计人群性别间各代谢性疾病的检出率及比较分析,据不同浓度血尿酸水平分组(<300μmol/L组,300-360μmol/L组,360-420μmol/L组,420-480μmol/L组,>480μmol/L组)比较各组间一般情况、各生化指标水平及相关性分析,并将相关因素与尿酸作多元性回归分析。以尿酸水平作各代谢疾病发病率间的ROC曲线。3.该人群中有137人检测了甲状腺功能,对该137名体检人员的血尿酸水平与甲状腺功能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该人群总体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检出情况及比较:男女间血尿酸水平(X2=306.259,P=0.000)及高尿酸血症检出率(X2=60.458,P=0.000)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血尿酸水平(409.67±86.53μmol/L)及高尿酸血症检出率(45.3%)显着大于女性(294.93±83.40μmol/L,16.5%)。不同年龄分组间血尿酸水平(F=42.827,P=0.000)及高尿酸血症检出率(F=21.423,P=0.000)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不同年龄血尿酸水平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062,P=0.001,<0.05),其中40-50岁年龄组血尿酸水平最高。而不同年龄血尿酸水平间男性高尿酸血症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血尿酸水平间女性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检出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该人群检出率前三位的疾病是:体重超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异常,分别为50.70%、48.50%、22.80%。其中超重(X2=19.722,P=0.000)、肥胖(X2=16.547,P=0.000)男女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高于女性。其余血压、血糖、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浓度血尿酸水平男女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71.738,P=0.000),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增高,男性占总人数比增加;各组间血脂异常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950,P=0.000),在血尿酸大于300μmol/L时血脂异常检出率有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而增长趋势;各尿酸水平间颈动脉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尿酸与颈内膜厚度不相关。不同浓度血尿酸间的其中BMI、SBP、SCR、TG有随尿酸水平升高而上升的趋势。HDL-c有随血尿酸水平增高而降低的趋势。相关分析得出血尿酸与BMI、SBP、DBP、BUN、SCR、TG、LDL-c、FPG、HbA1c、2hPG均呈正相关,与年龄、HDL-c呈负相关,与TC不相关。在校正年龄、HDL-C的影响后,仍有体重、BMI、BUN、SCR、TG、LDL-C呈正相关。将各相关指标作为自变量,代入尿酸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有年龄、BMI、DBP、BUN、SCR、TG、HDL-c进入方程。以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检出作ROC曲线:得出SUA与血脂异常间存在意义:当尿酸值为415.5mmol/L时,可能发生血脂代谢异常(灵敏度=0.578,特异度=0.691,AUC=0.646,P=0.000)。3.对137名体检人员的血尿酸水平与甲状腺功能比较得各组间TSH水平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余TT3、TT4、FT3、FT4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得血尿酸与各甲状腺功能指标间不相关。结论:1.该体检人群中,高尿酸血症的总检出率为37.4%,其中男性45.3%,女性16.5%。男性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均高于女性。2.男性、超重或肥胖、肾功能不全、甘油三酯增高可能是血尿酸升高的危险因素。HDL-c可能是血尿酸升高的保护因素。3.可以通过监测血尿酸水平预判血脂代谢异常发生率:当血尿酸值为415.5μmol/L时,可能发生血脂代谢异常。4.血尿酸水平与人体糖脂代谢密切相关,降糖降脂治疗的积极控制糖脂代谢紊乱的同时应增强对血尿酸的监测及调控。5.本研究未发现血尿酸水平与各甲状腺功能指标有相关关系。

王永斌[10](2019)在《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及其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1探讨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高温、噪声、粉尘、一氧化碳、夜光暴露、倒班)及其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及组分的关联性,寻找影响钢铁工人MetS及组分的优先可干预的职业环境因素;2探讨昼夜节律相关基因(CLOCK、RORA和PER2)、相关激素受体基因(MTNR1A和MTNR1B)多态性及其单体型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为钢铁工人MetS发生的遗传流行病学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3探讨昼夜节律相关基因、相关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之间及其与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之间的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为钢铁工人MetS发生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方法 1基于课题组在2017年2月至2017年6月建立的京津冀地区职业人群健康效应队列研究的基线资料,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以问卷及体检信息完整的7664名钢铁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个体的机体因素、行为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和工作情况采用调查问卷收集;职业危害因素暴露量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收集;血压、血糖、血脂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生化指标通过实验室检测收集;人体测量学指标(腰围、腹围和颈围等)通过体格检查获取。以有害因素暴露组作为主要研究因素,采用限制性三次性样条函数(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探索有害因素暴露组和MetS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有害因素暴露组和MetS的关联性(包括累积效应和交互效应),并使用健康危险因素评分法(Health risk factor score,HRFS)探讨职业有害因素联合暴露对MetS的影响。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使用SAS9.4编程从7664人中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621名患MetS的职工作为病例组,选择898名与病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职工作为对照组。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CLOCK(rs6850524和rs1801260)、RORA(rs8034880)、PER2(rs934945和rs2304672)、MTNR1A(rs2119882)和MTNR1B(rs10830963和rs1387153)基因多态性。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不同遗传模型下昼夜节律相关基因与MetS之间的关联性。3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使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两两之间的相乘和相加交互及其累积效应;采用广义多因子降维(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GMDR)方法分析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之间的高维交互作用。结果 1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1)钢铁工人MetS的患病率为37.0%,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7.9%,女性患病率为26.1%;MetS组分中,腹型肥胖、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压升高和血糖水平升高的职工分别占46.6%、32.2%、21.4%、57.9%和60.8%。2)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加权倒班作业指数(Weighted shift index,WSI)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呈现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总体关联性检验x2=9.351,P=0.025;非线性检验x2=0.180,P=0.915);高温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呈现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总体关联性检验x2=8.611,P=0.035;非线性检验x2=0.532,P=0.766);噪声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呈现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总体关联性检验x2=21.400,P<0.001;非线性检验x2=7.182,P=0.028);未发现粉尘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有关联(总体关联性检验x2=2.910,P=0.406;非线性检验x2=0.582,P=0.746);CO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呈现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总体关联性检验x2=10.070,P=0.018;非线性检验x2=8.071,P=0.017)。3)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参照组(WSI<551.278天)相比,钢铁工人WSI指数在551.2781475.082、1475.0822384.207和≥2384.207天组时,其患MetS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1.075(0.9291.243)、1.088(0.9381.262)和1.204(1.0371.397);与参照组(<393.270℃·年)相比,钢铁工人高温累积暴露量在393.270619.876,619.876769.623和≥769.623℃·年组时,其患MetS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1.096(0.9231.301)、1.286(1.0481.579)和1.455(1.1701.809);与参照组(<1004.68d B(A)·年)相比,钢铁工人噪声累积暴露量在1004.6802048.770和≥2048.77d B(A)·年组时,其患MetS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1.175(1.0571.306)和1.274(1.0761.509);与参照组(<35.299mg/m3·年)相比,钢铁工人CO累积暴露量在35.299133.51和≥133.51mg/m3·年组时,其患MetS风险的OR(95%CI)值分别为1.237(1.0351.478)和1.056(0.7891.413);与“最暗”相比,夜光暴露在“中等”和“最亮”时,钢铁工人MetS患病风险的OR(95%CI)分别为1.275(1.1491.415)和1.387(1.2041.598)。4)分层分析结果显示,除CO累积暴露量外,其他有害因素暴露组可以显着增加男性钢铁工人MetS的患病风险(均P<0.05);在女性职工中,未发现有害因素暴露组与MetS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性(均P>0.05)。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夜光暴露—WSI、年龄—高温累积暴露量、民族—高温累积暴露量、民族—噪声累积暴露量和年龄-CO累积暴露量之间的相乘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MetS有关。6)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组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噪声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腹型肥胖、血糖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相关;高温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血糖、血压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相关;WSI与钢铁工人血压水平升高相关。7)HRFS分析结果显示:在单一危险分数模型(Single risk score model,SRSM)中,与SRSM参照组(00.604)相比,钢铁工人暴露在0.6040.924,0.9241.159和≥1.159组时,其患MetS风险的OR(95%CI)分别为1.488(1.2751.736)、1.605(1.3501.909)和2.173(1.8052.616);在组合危险分数模型(Hybrid risk score model,HRSM)中,与HRSM参照组(00.472)相比,钢铁工人暴露在0.4720.708,0.7080.902和≥0.902组时,其患MetS风险的OR(95%CI)分别为1.310(1.1291.519)、1.577(1.3391.858)和1.991(1.6682.377)。2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基因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显示,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1)在6种遗传模型下,均未发现CLOCK基因rs6850524和rs1801260位点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存在统计学相关性。2)RORA基因rs8034880位点在等位基因模型下,携带G等位基因的钢铁工人MetS发病风险是携带A的1.16(95%CI:1.011.32)倍;在共显性模型下,携带GG基因型的职工发生MetS的风险为携带AA基因型的1.35(95%CI:1.031.76)倍;在加性模型下,随着携带G等位基因个数的增加,职工发生MetS的风险可增加16%(OR=1.16,95%CI:1.011.33)。3)PER2基因SNPs位点在6种基因模型下,未发现rs934945位点与MetS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性。而rs2304672位点在等位基因模型下,携带G等位基因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是携带C等位基因的1.37(95%CI:1.081.72)倍;在共显性模型和显性模型中,携带CG+CG或GG基因型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分别是携带CC基因型的1.36(95%CI:1.041.78)和1.39(95%CI:1.071.80)倍;在超显性模型模型下,携带CC+GG基因型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是携带CG基因型的1.34(95%CI:1.031.76)倍;在加性模型下,随着携带G等位基因个数的增加,职工患MetS的风险增加36%(OR=1.36,95%CI:1.081.72)。4)MTNR1A基因rs2119882位点在6种遗传模型下,均未发现其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性。5)MTNR1B基因SNPs位点中,rs10830963位点在共显性模型下,携带CC基因型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是携带CG基因型的1.30(95%CI:1.011.66)倍;在超显性模型下,携带CG基因型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是携带CC基因型的1.26(95%CI:1.011.56)倍。6)8个目标SNPs等位基因之间构建的单体型与钢铁工人MetS之间无统计学关联性。3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显示,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1)rs1387153位点与CO累积暴露量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07),其它位点和有害因素暴露组之间均未观察到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2)ROAR基因rs8034880位点,MTNR1B基因rs10830963和rs1387153位点和PER2基因rs2304672位点之间及其与有害因素暴露组之间的累积效应可以显着增加钢铁工人患MetS的风险。3)GMDR识别的最佳单因子(rs1387153)和三因子基因(rs6850524-rs10830963-rs1387153)交互作用模型的训练准确性分别为0.538和0.567,测试准确性分别为0.525和0.527,交叉一致性均达到92.8%。最佳三因子交互作用模型中携带对应基因纯合突变型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是纯合野生型的1.753(95%CI:1.2942.376)倍。4)GMDR识别的最佳五因子(rs6850524-rs10830963-rs1387153-WSI-夜光暴露)和六因子基因-环境(rs6850524-rs10830963-rs1387153-高温累积暴露量-WSI-夜光暴露)交互作用模型的训练准确性分别为0.677和0.718,测试准确性分别为0.562和0.534,交叉一致性分别为100.0%和91.7%。最佳五因子交互作用模型中携带对应基因纯合突变型的WSI在“2384.207”组和夜光暴露在“最亮”的职工患MetS的风险是携带纯合野生型和暴露于相关有害因素最低暴露量的4.248(95%CI:3.1205.784)倍;在六因子模型中为6.068(95%CI:4.4108.351)倍。结论 1 WSI、夜光暴露、高温累积暴露量、噪声累积暴露量和CO累积暴露量单独及联合效应可使钢铁工人MetS的患病风险增加,在男性钢铁工人中尤为明显。2 ROAR基因rs8034880位点,MTNR1B基因rs10830963和rs1387153位点和PER2基因rs2304672位点可能是男性钢铁工人MetS的易感位点。3 rs6850524-rs10830963-rs1387153-高温累积暴露量-WSI-夜光暴露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显着增加男性钢铁工人患MetS的风险。图24幅;表63个;参511篇。

二、某单位不同年龄职工血糖血脂水平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单位不同年龄职工血糖血脂水平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目的
    4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随访效果: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设计与相关定义
        4.2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4.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4.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4.5 文献质量评价
        4.6 统计分析
        4.7 技术路线
    5 研究结果
        5.1 文献检索结果
        5.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5.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5.4 自我管理干预效果评价
        5.5 证据质量评价
    6 讨论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关系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关系
        6.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脂关系
        6.4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压关系
        6.5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体重控制关系
        6.6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生存质量关系
        6.7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事件关系
        6.8 国内外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差异比较
        6.9 本研究的可靠性与局限性
    7 小结
第二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5年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随访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现场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5 质量控制
        4.6 技术路线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情况
        5.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
        5.4 自我管理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因素
    6 讨论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6.3 自我效能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
        6.4 低收入、农村居住地与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6.5 农村居住地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6.6 随访研究结果与系统综述研究结果关系
        6.7 本研究的局限性
    7 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国内外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脂肪肝影响因素及风险指标对其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脂肪肝的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3)钢铁集团工人职业有害因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钢铁工人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4)滨海县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患病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3.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调查方法和研究内容
        2.1 知情同意和伦理学
        2.2 一般情况检查
        2.3 实验室检查
        2.4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5 诊断标准及指标异常定义
        2.6 质量控制及量化标准
        2.7 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1.研究人群一般情况
    2.脂肪肝患病率
        2.1 不同年份脂肪肝患病率
        2.2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脂肪肝患病率
        2.3 不同血压水平脂肪肝患病率
        2.4 不同肝功能脂肪肝患病率
        2.5 不同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脂肪肝患病率
        2.6 不同空腹血糖水平脂肪肝患病率
        2.7 不同肾功能(肌酐、尿素氮)水平脂肪肝患病率
        2.8 不同BMI脂肪肝患病率
    3.不同年份脂肪肝和非脂肪肝生化指标对比
        3.1 2017年脂肪肝和非脂肪肝生化指标对比
        3.2 2018年脂肪肝和非脂肪肝生化指标对比
        3.3 2019年脂肪肝和非脂肪肝生化指标对比
    4.部分指标三年重复测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4.1 参检人群的重复测量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4.2 脂肪肝患病情况变化人群指标研究
        4.2.1 2017年、2018年检出脂肪肝,2019年未检出脂肪肝人群
        4.2.2 2019年检出脂肪肝,2017年、2018年未检出脂肪肝人群
        4.3 参检人群部分指标三年广义估计方程
    5.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1 2017 年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1.1 2017 年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1.2 2017 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1.3 2017年独立危险因素交互效应分析
        5.2 2018 年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2.1 2018 年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2.2 2018 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2.3 2018年独立危险因素交互效应分析
        5.3 2019 年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3.1 2019 年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3.2 2019 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3.3 2019年独立危险因素交互效应分析
    6 代谢综合征(MS)患者脂肪肝患病情况分析
        6.1 代谢综合征患者脂肪肝患病率
        6.2 代谢综合征患者脂肪肝患病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
讨论
    1 脂肪肝患病情况及特点分析
        1.1 脂肪肝在不同年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患病率
        1.2 脂肪肝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
        1.3 脂肪肝在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人群中的患病率
        1.4 脂肪肝在不同肝功能人群中的患病率
        1.5 脂肪肝在不同血脂水平人群中的患病率
        1.6 脂肪肝在不同肾功能(肌酐、血清尿素氮)水平人群中的患病率
        1.7 脂肪肝在不同体质指数人群中的患病率
    2 脂肪肝人群和非脂肪肝人群的各项指标比较
    3 参检人群生化指标三年重复测量分析
        3.1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2 广义估计方程
    4 对参检人群脂肪肝有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小结
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2018年柳州市某单位2527名职工体检者生化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判定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不同性别职工生化体检结果异常情况
    2.3 不同年龄职工生化体检结果异常情况
    2.4 不同岗位职工生化体检结果异常情况
3 讨论

(6)福建省龙岩市三家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型判定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调查方法
    4 数据录入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2 主要证型分布规律
    3 证型分布与性别的关系
    4 证型分布与年龄的关系
    5 证型分布与病程的关系
    6 证型分布与体重指数的关系
    7 证型分布与血糖的关系
    8 证型分布与血压的关系
    9 证型分布与血脂的关系
    10 证型分布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
    11 证型分布与与家族史的关系
讨论
    1 中医对DM的病因研究认识
    2 中医对DM的病机研究认识
    3 中医对DM的分型研究认识
    4 T2DM中医证型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5 中医药治疗T2DM的研究
    6 T2DM一般资料的分析研究
    7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8 证型分布与性别关系分析
    9 证型分布与年龄关系分析
    10 证型分布与病程关系分析
    11 证型分布与体重指数关系分析
    12 证型分布与血糖关系分析
    13 证型分布与血脂关系分析
    14 证型分布与血压关系分析
    15 证型分布与慢性并发症关系分析
    16 证型分布与家族史关系分析
    1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某单位职工2009年至2017年健康体检情况跟踪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防治策略

(8)北方某单位60年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本研究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标准的建立
    1.1 建立调查标准的依据
        1.1.1 国际辐射流行病学发展现况
        1.1.2 国内辐射流行病学发展情况
        1.1.3 建立调查标准的目的与意义
    1.2 资料与方法
        1.2.1 建立标准技术路线
        1.2.2 文献综述
        1.2.3 方法
        1.2.4 过程
        1.2.5 质量控制
    1.3 结果
    1.4 理论与创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北方某单位60年职工辐射暴露与死因分析
    2.1 前言
    2.2 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3 数据收集
        2.2.4 相关定义
        2.2.5 诊断标准
        2.2.6 质量控制
        2.2.7 技术路线
        2.2.8 资料管理与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研究对象整体人口学情况
        2.3.2 死亡人群基本情况
        2.3.3 死亡人群三间分布
        2.3.4 研究对象全死因分析
        2.3.5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全死因比较
        2.3.6 与中国死亡人口登记数据比较
        2.3.7 恶性肿瘤总体死亡情况
        2.3.8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恶性肿瘤死因比较
        2.3.9 与中国肿瘤登记数据比较
        2.3.10 实体肿瘤死亡情况
        2.3.11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实体肿瘤死因比较
        2.3.12 前十位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2.3.13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前十位恶性肿瘤死因比较
        2.3.14 其他疾病死亡情况
        2.3.15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其他疾病死亡比较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北方某单位前瞻性队列基线介绍
    3.1 前言
    3.2 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测量指标及方法
        3.2.4 有关定义与诊断标准
        3.2.5 质量控制
        3.2.6 流程图
        3.2.7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基线特征分析
        3.3.2 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3.3.3 临床检查结果分析
        3.3.4 现患疾病分析
        3.3.5 辐射暴露情况分析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实体肿瘤死亡风险的荟萃分析
    4.1 前言
    4.2 资料与方法
        4.2.1 文献检索
        4.2.2 相关定义
        4.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2.4 数据选择
        4.2.5 质量控制
        4.2.6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文献选择
        4.3.2 研究对象描述
        4.3.3 全肿瘤死亡分析
        4.3.4 实体肿瘤分析
        4.3.5 其他实体肿瘤分析
        4.3.6 敏感性分析
        4.3.7 发表偏倚
    4.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课题创新点
综述一
    REFERENCES
综述二
    References
附件
    附件1 调查对象知情同意书
    附件2 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附件3 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技术规范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广西某单位健康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分析及其与各体检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及其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说明清单
引言
第1章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研究
    1.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1 研究设计
        1.1.2 研究对象
        1.1.3 样本量
        1.1.4 研究现场
        1.1.5 研究内容
        1.1.6 资料的收集
        1.1.7 MetS诊断标准
        1.1.8 研究因素定义与分类
        1.1.9 职业危害因素累积暴露量计算
        1.1.10 其他关联变量的定义及分组
        1.1.11 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处理
        1.1.12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描述
        1.2.2 钢铁工人MetS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
        1.2.3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1.2.4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多因素分析
        1.2.5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各组分多因素分析
        1.2.6 健康危险因素评分中有害因素暴露组权重的确定
        1.2.7 健康危险因素得分在钢铁工人MetS中的分布
        1.2.8 基于健康危险因素评分预测钢铁工人MetS患病风险的模型性能评价
        1.2.9 健康危险因素评分与钢铁工人MetS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1.2.10 健康危险因素评分与钢铁工人MetS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1.2.11 单一有害因素及健康危险因素评分和钢铁工人MetS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比较
    1.3 讨论
        1.3.1 钢铁工人中MetS及各组分的患病和影响因素
        1.3.2 倒班与钢铁工人MetS
        1.3.3 高温与钢铁工人MetS
        1.3.4 噪声与钢铁工人MetS
        1.3.5 CO与钢铁工人MetS
        1.3.6 夜光暴露与钢铁工人MetS
        1.3.7 有害因素暴露组与钢铁工人MetS
        1.3.8 本研究优势和劣势
    参考文献
第2章 昼夜节律相关基因与钢铁工人MetS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设计
        2.1.2 研究对象
        2.1.3 研究对象的入选及排除标准
        2.1.4 样本量及检验效能的估算
        2.1.5 研究内容
        2.1.6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2.1.7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8 资料整理与处理
        2.1.9 质量控制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描述
        2.2.2 目标SNPs的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
        2.2.3 目标SNPs与钢铁工人MetS的易感性分析
        2.2.4 目标SNPs之间连锁不平衡分析
        2.2.5 目标SNPs之间构建的单体型与钢铁工人MetS关联性分析
    2.3 讨论
        2.3.1 CLOCK基因与MetS的关联性
        2.3.2 RORA基因与MetS的关联性
        2.3.3 PER2 基因与MetS的关联性
        2.3.4 褪黑素受体基因与MetS的关联性
        2.3.5 本研究的优势和劣势
    参考文献
第3章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交互作用对钢铁工人MetS易感性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及设计
        3.1.2 研究内容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基于对数线性模型的基因—基因交互和累积效应分析
        3.2.2 基于对数线性模型的基因—环境交互和累积效应分析
        3.2.3 基于GMDR的基因—基因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
    3.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综述 昼夜节律紊乱的生物医学效应研究进展
    4.1 倒班介导的昼夜节律紊乱和睡眠缺失
        4.1.1 睡眠缺失和急性昼夜节律紊乱属于一种生理应激源
        4.1.2 昼夜节律的分子起搏器
    4.2 昼夜节律紊乱与代谢性疾病
    4.3 昼夜节律紊乱与癌症发生风险
    4.4 昼夜节律紊乱与心血管疾病
    4.5 昼夜节律紊乱与心理疾病
    4.6 结论,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某单位不同年龄职工血糖血脂水平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D]. 夏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脂肪肝影响因素及风险指标对其预测价值研究[D]. 方建梅.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3]钢铁集团工人职业有害因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队列研究[D]. 王靖宇.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4]滨海县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患病风险研究[D]. 李运林.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5]2018年柳州市某单位2527名职工体检者生化检查结果分析[J]. 许敏,陈柳军,刘鑫. 当代医学, 2019(36)
  • [6]福建省龙岩市三家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调查研究[D]. 陈嘉炫.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某单位职工2009年至2017年健康体检情况跟踪分析[J]. 贾宏. 当代医学, 2019(29)
  • [8]北方某单位60年放射工作人员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研究[D]. 瞿述根. 苏州大学, 2019(04)
  • [9]广西某单位健康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分析及其与各体检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D]. 蒋幸幸.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10]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及其交互作用与钢铁工人MetS的关联性研究[D]. 王永斌.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某单位不同年龄员工血糖血脂检测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