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地区城市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关系

太湖地区城市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关系

一、太湖地区城市饮用水微囊藻毒素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梅凡彪[1](2020)在《广西肝癌高发区MC-LR污染及其与C端截短HBX对肝癌HepG2细胞的氧化应激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易细平,文聪,黄飞羽,郭健,杨飞[2](2019)在《微囊藻毒素对人群消化系统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水华发生日益频繁,藻类水华的主要危害之一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的产生。MCs是一类在蓝藻水华时检出频率最高、含量最多和造成危害最严重的藻毒素,其化学性质稳定,难以去除,对饮用水安全和人类健康已构成严重的威胁。MCs可通过饮水、饮食以及娱乐用水等多种途径进入并累积在机体内,其中经口摄入是蓝藻毒素暴露的最主要途径。MCs经口摄入进入消化道后,在胃肠道进行吸收转运,对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现有的研究表明,MCs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性暴露于被MCs污染的水和食物可导致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低剂量的慢性暴露可导致胃肠炎,甚至可能诱发胃癌和肠癌。经胃肠道吸收后的MCs大部分通过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导致肝脏损伤以及肝癌的发生。该文总结MCs在消化系统中吸收转运和蓄积的机制,概述其所致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胃肠道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MCs与消化系统疾病关系提供思路。

肖潺潺[3](2019)在《MC-LR污染及其在肝癌HepG2细胞中协同HBX抑制PP2A介导的蛋白磷酸化致癌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水源MC-LR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广西肝癌高发区污染情况的初步调查目的建立一种测定水源中MC-LR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并调查2017年5月和10月广西肝癌高发区不同水源中MC-LR污染情况。方法1.取500 mL水样,0.45μm有机滤膜过滤,滤液过C18柱,依次用10 mL超纯水,20 mL 20%甲醇淋洗,15 mL 80%甲醇(加入0.05%三氟乙酸)洗脱,蒸发浓缩吹干,溶于1 mL超纯水,待测。采用色谱柱,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乙腈(67:33),流速1.0 mL/min,柱温为45℃,用238 nm波长的紫外线检测水样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比较不同条件下微囊藻毒素的回收率和检测限,优化水源水中MC-LR的高效液相色谱法。2.采集2017年5月和10月广西肝癌高发区扶绥县28个村的水源水、末梢水、池塘水各1瓶(500 mL),置于4℃避光保存沉淀后,24 h内过滤、萃取、浓缩和定容到1 mL,采用上述经优化的HPLC检测方法,检测并比较不同水源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结果1.比较经不同浓度的淋洗液处理的微囊藻毒素HPLC检测结果,本研究发现,对于水样定量检测,20%的甲醇淋洗液较为合适。80%甲醇溶液洗脱液中加入0.05%TFA能够明显提高毒素的回收率。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乙腈(67:33),MC-LR在0.05~1.0 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87),且峰形好;回收率均在90%~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5.4%~9.6%;MC-LR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28μg/L;MC-LR保留时间为15.291 min。2.2017年5月和10月分别采集到广西肝癌高发区不同水源水样57份,其中水源水分别15份,5月和10月份TMCs浓度范围分别为0~169.21 ng/L和6.14~168.56ng/L;末梢水分别28份,5月和10月份TMCs浓度范围为0~617.02 ng/L和0~89.97 ng/L;池塘水分别14份,5月和10月份TMCs浓度范围为0~567.32 ng/L和1.84~897.26 ng/L。比较三种类型的水样5月份和10月份的TMCs平均浓度,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水样的TMCs平均浓度均低于WHO推荐值(1μg/L)。结论经本研究优化的水源中MC-LR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灵敏度和回收率高,重现性好,可用于水样MC-LR检测;2017年5月和10月广西肝癌高发区扶绥县不同水源中TMCs检出值均低于WHO推荐值(1μg/L)。第二部分 MC-LR与C端截短HBX对HepG2细胞的协同效应及其对PP2A介导的MAPK信号通路下游靶点的影响目的明确MC-LR与C端截短HBX的协同效应,探讨其对PP2A介导的MAPK信号通路下游靶点的影响,阐明MC-LR与HBX在HepG2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周期和凋亡中所起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以肝癌组织中HBX常见的整合片段HBXA32、HBXΔ4和野生型HBX为目的片段,分别构建慢病毒载体并转染HepG2细胞。以转染HBXA32、HBXΔ4、HBX后的HepG2细胞加MC-LR为实验组,未转染HBX片段的HepG2细胞加MC-LR和空白对照(NC)为对照组。采用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B)的方法分别检测转染后的各组细胞HBX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判断转染是否成功。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P2A酶活性;采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HepG2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细胞周期和凋亡;采用WB检测PP2A介导的下游MAPK信号通路MEK1/2、ERK1/2、p38和JNK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检测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53,cdc25,cdc2的水平,及使用PP2A蛋白磷酸酶激动剂(DES)干预后,观察这些细胞周期调节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1.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表达C端截短HBX基因和蛋白的HepG2细胞,镜下可观察到绿色荧光信号,经qRT-PCR和WB验证有HBX mRNA和蛋白的表达。2.通过比较不同MC-LR浓度梯度和不同干预时间点的PP2A酶活性,发现用10μM MC-LR干预24 h时PP2A酶活性最低。据此选择0和10μM两个MC-LR浓度进行后续的细胞划痕、迁移和侵袭、细胞克隆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周期和凋亡的实验,并在0和24 h两个时间点观察两者对HepG2细胞的协同效应。选取MC-LR(0、10μM)与HBXΔ32在PP2A酶活性抑制最明显的两个时间点(12 h、24 h),检测PP2A介导的MAPK通路下游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3.应用10μM MC-LR干预转染了 HBXΔ4、HBXΔ32 和HBX的 HepG2细胞,结果显示伤口愈合距离、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应用10μM MC-LR干预转染了HBXΔ4和HBXΔ32的HepG2细胞,发现S期的分布比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MC-LR与C端截短HBX对HepG2细胞调亡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比较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MEK1/2,ERK1/2,p38,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蛋白表达水平随着MC-LR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加,两者呈线性相关。6.实验组细胞周期调节蛋白p53,cdc2蛋白的磷酸化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明显降低,并且随着MC-LR暴露时间延长呈现出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磷酸化的cdc25蛋白,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明显升高,并且随着MC-LR暴露时间延长呈现出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用10 PP2A蛋白磷酸酶的激动剂DES预处理HepG2细胞12 h后,p53、cdc25和cdc2在MC-LR+DES处理组的表达比MC-LR处理组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LR与C端截短的HBXΔ32、HBXΔ4和HBX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和细胞周期均有一定的影响;MC-LR与C端截短的HBXΔ32能产生协同作用,增加了 MAPK三条下游通路p38、ERK和JNK中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MC-LR与C端截短的HBXΔ32能够通过PP2A引起细胞周期相关的蛋白p53、cdc25和cdc2的磷酸化蛋白水平的改变。表明MC-LR与C端截短的暴露于HepG2细胞后,MAPK激酶很可能是PP2A活性被抑制后的下游靶点,并通过调节MAPK通路下游相应靶点的蛋白磷酸化水平影响HepG2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费梦雪[4](2019)在《白藜芦醇对微囊藻毒素-LR诱导的肝细胞恶性转化的拮抗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是由富营养化水体中有毒藻类产生的一类具有肝脏毒性的单环七肽毒素。有研究表明低剂量MCLR慢性染毒可促进细胞增殖,诱导肝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癌变,然而MCLR诱发细胞恶性转化及癌变的具体机制仍有待阐明。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多酚类化合物,存在于多种植物体内,研究表明其对癌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特殊的作用。本课题研究长期低剂量MCLR暴露对人肝细胞株WRL68的增殖和恶性转化的影响以及白黎芦醇的干预作用;研究白藜芦醇干预作用下,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H19在MCLR诱导的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表达差异,探讨白藜芦醇影响MCLR恶性转化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分子机制。方法:1.构建MCLR诱导的肝细胞恶性转化模型采用10 nmol/LMCLR连续染毒人肝细胞株WRL68,同时设立同代对照组,用含0.01%DMSO的PBS处理。每3天传代一次,使细胞始终暴露于10 nmol/LMCLR,连续培养至第25代。观察不同转化时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软琼脂实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采用裸鼠成瘤实验检测细胞的成瘤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25代正常对照组及MCLR染毒组的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2.观察白藜芦醇对MCLR恶性转化细胞的增殖能力及lncRNAH19表达水平的影响常规培养WRL68细胞,设置正常对照组(CON组)、Res低剂量组(25nM Res 组)、Res 高剂量组(100nMRes 组)、MCLR 染毒组(MCLR组)、Res低剂量干预组(MCLR+25nM Res组)、Res高剂量干预组(MCLR+100nM Res组)。各染毒组的细胞始终暴露于10 nmol/L MCLR,而非染毒各组则给予含0.01%DMSO的PBS进行处理,对于Res干预组,MCLR染毒4小时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终浓度为25 nmol/L和100 nmol/L)。每3天传代一次,连续培养至第25代。动态观察MCLR暴露及白藜芦醇干预下细胞生长的变化情况: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软琼脂实验评价细胞锚定非依赖性生长能力。运用qRT-PCR动态监测Res干预对MCLR染毒细胞中的lncRNAH19表达水平的影响。3.构建lncRNAH19稳定高表达细胞株通过Gateway技术构建lncRNAH19过表达及阴性对照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包装慢病毒,并感染人肝细胞株WRL68,用嘌呤霉素筛选出稳定转染细胞株;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绿色荧光情况,以判断转染效果,采用qRT-PCR鉴定转染细胞株。4.观察H19高表达对MCLR致肝细胞恶性增殖的影响及白藜芦醇的干预作用常规培养稳定过表达lncRNAH19的WRL68细胞及对应空载细胞,设置①空载组(NC组)、②空载及MCLR染毒组(NC+MCLR组)、③空载及Res高剂量干预组(NC+MCLR+100nM Res组)、④H19高表达组(H19组)、⑤H19高表达及MCLR染毒组(H19+MCLR组)、⑥H19高表达及Res高剂量干预组(H19+MCLR+100nMRes组)。MCLR暴露方式及白藜芦醇干预方式与前述实验一致。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1.长期低剂量MCLR暴露诱导人肝细胞株WRL68恶性转化(1)使用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发现正常对照组细胞呈单层生长,排列有序,细胞核与细胞浆结构清晰。MCLR染毒组细胞则出现细胞边界不光滑,有褶皱,细胞核与细胞浆分界不清晰,核仁数量明显增多,呈浸润型生长。(2)MTT结果显示,培养至第15代时,与对照组相比,MCLR染毒组细胞的增殖变快;第25代细胞MCLR染毒组细胞的增殖速度显着快于同代对照组(P<0.05)。(3)第25代细胞的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与同代对照组相比,MCLR染毒组细胞在GO-G1期的比例降低,在G2-M期的比例增高(P<0.05)。(4)第25代细胞的凋亡检测结果显示,MCLR染毒组细胞的凋亡率低于同代对照组(P<0.05)。(5)软琼脂实验结果显示,培养至第15代时,MCLR染毒组可以在软琼脂上形成细胞集落,而同代对照组未见生成细胞集落;培养至第25代时,与同代对照组和第15代MCLR染毒组相比,第25代MCLR染毒组的细胞集落明显增多且体积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裸鼠成瘤实验结果显示,头颈部接种第15代对照组和MCLR染毒组细胞的裸鼠均未出现肿瘤;接种第25代对照组细胞的裸鼠未出现肿瘤,而接种第25代MCLR染毒组细胞的裸鼠可以观察到肿瘤。病理切片观察显示,瘤组织细胞排列紊乱,核浆比增大,为分化程度低的肝细胞癌。2.白藜芦醇对MCLR转化细胞的增殖能力及lncRNAH19表达水平的影响(1)MTT实验结果显示,培养至第25代时,与同代正常对照组相比,Res低剂量组细胞增殖速度无明显变化,Res高剂量组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变慢,与MCLR染毒组相比,Res低剂量干预组细胞增殖速度无明显变化,Res高剂量组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变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软琼脂实验结果显示,培养至第25代时,MCLR染毒组、Res高剂量干预组的克隆形成率均高于同代正常对照组(P<0.05),且Res高剂量干预组的克隆形成率低于MCLR染毒组(P<0.01)。(3)qRT-PCR结果显示,从第10代开始,MCLR染毒组细胞H19的相对表达量较同代正常对照组升高,Res高剂量干预组细胞H19的相对表达量较同代MCLR染毒组降低(P<0.05);MCLR染毒组15、20、25代细胞H19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同代正常对照组(P<0.05),且随着染毒代数的增加,H19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增加(P<0.05);Res高剂量干预组15、20、25代细胞H19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同代MCLR染毒组(P<0.05);Res高剂量组15、20、25代细胞H19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同代正常对照组(P<0.05)。3.LncRNAH19稳定高表达细胞株的构建重组质粒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约2346 bp的片断,与预期结果一致;酶切后电泳鉴定阳性的质粒经过测序,测序结果与设计一致。慢病毒感染靶细胞后,经2 μg/ml的嘌呤霉素筛选2周后,几乎所有细胞都有荧光,且lncRNA H19在H19稳定转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载组(P<0.05)。4.H19高表达对MCLR致肝细胞恶性增殖的影响及白藜芦醇的干预作用MTT实验结果显示,H19高表达组细胞的增殖速度比空载组细胞快;对NC组及H19高表达组细胞进行MCLR暴露及白藜芦醇干预后,MTT实验结果显示,H19+MCLR组细胞增殖速度快于NC+MCLR组(P<0.05);NC+MCLR+100nM Res组较NC+MCLR组细胞的增殖速度下降,H19+MCLR+100nM Res组较H19+MCLR组的细胞增殖速度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19+MCLR+100nM Res 组比 NC+MCLR+100nM Res组的细胞增殖速度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长期低剂量MCLR染毒能够促使人肝细胞WRL68细胞增殖加速,细胞周期G2-M阻滞、凋亡率下降,导致细胞发生恶性转化。Res可抑制MCLR诱导的细胞增殖和恶性转化。2.MCLR诱导WRL68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lncRNAH19表达水平逐渐升高,Res干预使lncRNA H19表达下调,过表达lncRNAH19能够逆转Res对MCLR恶性转化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提示Res可能通过下调lncRNA H19表达来抑制MCLR诱导的细胞恶性增殖。

王祥虎[5](2018)在《长链非编码RNA UCA1参与亚硝胺和藻毒素联合染毒致食管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恶性肿瘤死因中排名第四位。研究表明,食管癌作为一种环境相关性肿瘤,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性疾病。亚硝胺类化合物是一种强致癌物,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当水源水被含氮化合物污染后,再经氯化消毒产生的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可能是致食管癌的重要污染物。近年来,由于我国水环境的广泛污染,其中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这致使各大湖泊均发现有大量藻类繁殖。微囊藻毒素是微囊藻细胞破裂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水体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水源水中,藻毒素可直接进入集中式供水的管网末梢水,人群可经饮水长期持续暴露于藻毒素。藻毒素具有强烈的毒性,有研究已证实藻毒素在体内外均有潜在的促癌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已发现并证实亚硝胺和藻毒素联合染毒可诱导EC的发生发展,但对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否参与该过程,以及lncRNA是否对EC具有调控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目前研究尚不清楚。本文研究目的是通过通过高通量芯片技术比较EC相关lncRNAs表达谱;通过差异倍数、lncRNAs子类分析、邻近编码基因信息分析、lncRNA-mRNA共表达分析等策略筛选EC相关lncRNA分子;对lncRNA-UCA1在EC组织和细胞的表达进行验证;探讨lncRNA-UCA1在EC组织中表达水平与EC发病风险及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进一步探讨lncRNA-UCA1对EC109细胞表型的影响及其机制,从而为阐明lncRNA-UCA1在EC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发展其可用于EC高危人群筛检和早期诊断的新型表遗传标志,并为EC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潜在作用靶点。研究方法1.应用lncRNA和mRNA高通量芯片技术筛选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lncRNA和mRNA表达谱,结合lncRNA子类分析,mRNA的GO、KEGG分子,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进一步筛选出食管癌相关lncRNA。采用qRT-PCR技术在扩大食管癌人群样本中对筛选出的lncRNA进行验证,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异常表达与食管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候选lncRNA表达水平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关系2.构建lncRNA-UCA1慢病毒过表达和干扰载体系统,分别将其转染至食管鳞癌EC109细胞中建立lncRNA-UCA1过表达和干扰稳转细胞模型,应用qRT-PCR技术检测稳转后lncRNA-UCA1表达情况,以评价慢病毒过表达和干扰效率。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分析过表达和干扰lncRNA-UCA1对食管鳞癌EC109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等生物学功能影响,包括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采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和尾静脉转移瘤实验检测过表达lncRNA-UCA1对裸鼠体内肿瘤形成和远处转移能力的影响。3.构建lncRNA-UCA1真核表达载体,并在食管鳞癌EC109细胞中过表达,应用qRT PC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DL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RNA-pulldown、蛋白银染实验、质谱鉴定、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NABinding ProteinImmunoprecipitation,RIP)等技术,寻找并验证与lncRNA-UCA1直接结合靶蛋白及其相关信号通路4.通过对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大数据库中筛选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差异miRNA和mRNA表达谱,应用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TargetScan和miRanda),再结合ceRNA理论构建lncRNA-miRNA-mRNA共表达网络,经DLR系统进行初步筛选,确定lncRNA-UCAl/miR-18a-5p/SORBS2信号轴作为后续研究目标,分别应用DLR qRT-PCR、MS2-RIP、Western blot等技术验证该信号轴对食管鳞癌EC109细胞的增殖影响及分子调控作用机制5.构建亚硝胺(NMBA)和藻毒素(MCLR)体外染毒诱导正常食管上皮Het-1A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模型;在该恶转细胞模型基础上,应用qRT-PCR检测lncRNA-UCA1在恶转细胞(慢性染毒处理10代和20代)表达情况,以及在NMBA和MCLR急性处理EC109细胞12h,24h 48h,72h后lncRNA-UCA1表达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lncRNA-UCA1下游靶分子蛋白FGFR2 Ⅲb和Ⅲc、SORBS2、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I3K、AKT、P-AKT、PTEN)和EMT标志蛋白(ZO-1、N-Cadherin、E-Cadherin、Snail)表达情况主要研究结果1.食管癌相关lncRNA的筛选及lncRNA-UCA1与食管癌发病风险关系研究1.1食管癌相关lncRNA差异表达谱及其邻近基因的功能分析LncRNA表达谱芯片筛选出1360条在食管癌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lncRNAs,其中上调473条,下调887条;根据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大于2倍的标准,进一步筛选出差异lncRNAs 745条,其中上调300条,下调445条;对邻近mRNA表达谱分析筛选出1992条差异表达转录本,其中上调1026条,下调896条;根据FC>2进一步筛选出差异转录本1480条,其中上调801条,下调679条;通过对本芯片结果中差异基因进行lncRNA子类分析,mRNA的GO和KEGG 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差异基因主要与MAPK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相关。根据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mRNAs,进行lncRNA-mRNA共表达分析,在共表达网络总体结构基础上,找到居于该网络中的一个核心基因即UCA1(NR015379),该基因在芯片结果中表达显着下调(P<0.05),这提示UCA1与食管癌关系密切,可能在食管癌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1.2LncRNA-UCA1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应用 qRT-PCR技术检测人EC细胞(EC109、EC9706、CaEs-17、KYSE150和TE-1)和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lA)中lncRNA-UCA1表达特征,结果显示其在5株EC细胞系中表达均显着低于Het-1A(P<0.05);qRT-PCR结果显示lncRNA-UCA1在115例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显着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lncRNA-UCA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食管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即低表达的lncRNA-UCA1可显着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P<0.05);单样本t检验对来自TCGA大数据库中81例食管癌组织中lncRNA-UCA1的测序表达值与EC病人的临床病理参数(Age,Gender,Race,Stage,T/N/M,Grade)进行分析,结果显示,lncRNA-UCA1在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人(P<0.05)。这些结果表明lncRNA-UCA1在食管癌组织和细胞中均表达显着低于相应对照组,且其低水平表达可促进淋巴结转移,增加EC患病风险。2.长链非编码RNAUCA1对食管鳞癌细胞的功能学研究2.1 LncRNA-UCA1在食管鳞癌EC109细胞的亚定位情况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实验(FISH)对lncRNA-UCA1在食管鳞癌EC109细胞的分布进行检测,结果发现lncRNA-UCA1的转录本在食管鳞癌EC109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均有分布,但其在胞浆中荧光信号值显着高于胞核(P<0.05)。这提示lncRNA-UCA1在胞浆和胞核的不同分布,可能与其参与不同的信号传导通路有关。2.2 LncRNA-UCAl对食管鳞癌EC10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将过表达和干扰UCA1慢病毒转染至EC109细胞获得稳定细胞系后,qRT-PCR结果显示,过表达实验组(Lv-UCA1)的lncRNA-UCA1的表达水平比阴性对照组(Lv-NC)高出274.9倍;干扰实验组(UCA1-shRNA#2)lncRNA-UCA1的表达水平被敲低至对照组(Ctrl-shRNA)的32%;当lncRNA-UCA1过表达后,CCK8实验、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Lv-NC组比较,Lv-UCA1组的细胞增殖能力、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下降(P<0.05);当lncRNA-UCA1被干扰后,结果发现UCA1-shRNA#2组的细胞增殖能力、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提高(P<0.05)。这些结果表明,lncRNA-UCA1可能在EC中发挥抑癌功能。2.3 LncRNA-UCA1对裸鼠移植瘤和体内转移的影响通过裸鼠成瘤实验和尾静脉转移瘤实验分别观察lncRNA-UCA1在体内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影响。裸鼠成瘤实验结果显示,Lv-UCA1组的肿瘤体积明显低于Lv-NC组(271.29±83.26mm3 vs 676.39±56.80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UCA1组的肿瘤重量明显低于Lv-NC组(152.37±78.32mg vs 384.64±68.08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鼠尾静脉转移实验结果显示,Lv-UCA1组肝脏未见明显的转移灶,Lv-NC组可见较为明显的转移灶。这些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 lncRNA-UCA1在体内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远端转移能力。3.LncRNA-UCAl通过结合hnRNPF参与调控FGFR2可变剪接影响食管鳞癌EMT进程3.1 LncRNA-UCA1可在核内特异性结合hnRNP FRNA-Pulldown联合NanoLC-ESI-MS/MS分析结果鉴定出3个可与lncRNA-UCA1结合的蛋白,即hnRNP F(UniProtKB-P52597)、ACTA2(UniProtKB-P62736)、PRSS3(UniProtKB-P35030),其相对富集度分别为51.6%、19.9%、28.5%,可信度为99%、89.7%,91.1%。基于此结果选取富集度和可信度均最高的蛋白即hnRNPF;RIP和Western blot实验进一步验证了lncRNA-UCA1可特异结合hnRNP F。Western blot发现hnRNP F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胞浆中基本无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hnRNPF的表达在食管鳞癌EC109,EC9706细胞株及正常食管上皮Het-lA细胞株中表达无显着差异变化(P>0.05);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发现过表达或干扰lncRNA-UCA1,均不影响hnRNP F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以上结果表明,lncRNA-UCA1可在核内特异性结合hnRNPF,且hnRNPF的表达不受lncRNA-UCA1影响。这提示lncRNA-UCA1可能通过结合hnRNPF参与其在核内的信号转录通路。3.2 LncRNA-UCA1通过结合hnRNP F调控FGFR2可变剪接体MiasDB数据库检索结果发现hnRNP F可参与调控FGFR2可变剪接体Ⅲb和Ⅲc的产生;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lncRNA-UCA1可促进Ⅲb的表达,上调Ⅲb/Ⅲc的比值(P<0.01);干扰lncRNA-UCA1可促进Ⅲc的表达,抑制Ⅲb的表达,下调Ⅲb/Ⅲc的比值(P<0.01);FGFR2的总mRNA表达水平不受lncRNA-UCA1过表达或干扰的影响(P>0.05);应用siRNA技术敲低hnRNP F表达后,Western blot结果发现,Ⅲc的产生显着增加(P<0.01)。以上这些结果表明lncRNA-UCA1可通过结合hnRNPF参与调控FGFR2的可变剪接,进而影响Ⅲb、Ⅲc的产生及二者比值变化。3.4lncRNA-UCA1/hnRNPF/FGFR2 Ⅲc信号轴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调控食管癌EMT进程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MT标志蛋白ZO-1和E-Cadherin在lncRNA-UCA1过表达组(Lv-UCA1)表达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Lv-NC),在lncRNA-UCA1干扰组(UCA1-shRNA)和hnRNP F干扰组(si-F)中表达显着高于相应对照组(Ctrl-UCA1和si-Ctrl);N-Cadherin和Snail在Lv-UCA1组表达显着低于Lv-NC(P<0.05),在UCA1-shRNA组和si-F组中表达显着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此外,Western blot发现PI3K-AKT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分子PI3K、AKT、P-AKT在Lv-UCA1 组表达显着低于Lv-NC(P<0.05),在UCA1-shRNA组和 si-F组中表达显着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PTEN在Lv-UCA1组表达显着高于Lv-NC(P<0.05),在UCA1-shRNA组和si-F组中表达显着低于相应对照组(P<0.05)。这些结果表明,lncRNA-UCA1/hnRNP F/FGFR2 IIIc信号轴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来参与调控食管鳞癌EMT进程。4.LncRNA-UCA1/miR-18a-5p/SORBS2轴在食管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4.1基于TCGA数据库构建lncRNA-miRNA-mRNA共表达网络利用TCGA数据库中173例食管癌病人的RNA测序数据,筛选出在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miRNA共82个,其中上调35个,下调47个;差异mRNA共1398个,其中上调725个,下调673个;选择有统计学差异的上调miRNAs和下调mRNAs,应用Targetscan和miRanda在线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进行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以lncRNA-UCA1 为核心的 ceRNA 共表达网络,结果发现miR-18a-5p,miR-196b-5p,miR-452-5p等7个miRNAs是lncRNA-UCA1为核心的ceRNA中重要节点。应过DLR实验对这7个miRNAs与lncRNA-UCA1结合能力进行初步验证,结果发现只有miR-18a-5p,miR-196b-5p这两个miRNA的荧光信号值与对照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仅有miR-18a-5p与对照组比较其荧光信号值显着降低(P<0.05)。这提示lncRNA-UCA1/miR-18a-5p/SORBS2作用轴可能与食管癌关系密切。4.2 LncRNA-UCA1可作为分子海绵吸附miR-18a-5pMS2-RIP联合qRT-PCR实验结果发现,在共转染GV127-MS2-UCA1和pMS2-GFP的实验组中可显着富集miR-18a-5p(P<0.05),而在共转染GV127-MS2和pMS2-GFP的对照组中未见到miR-18a-5p的显着富集(P>0.05);DLR实验结果发现miR-18-5p可显着减弱含有野生型lncRNA-UCA1的报告质粒的荧光信号值(P<0.05),而不减弱含有突变型报告质粒的荧光信号值(P>0.05)。这表明miR-18a-5p可被作为“分子海绵”lncRNA-UCA1竞争吸附,进而有可能影响其靶基因SORBS2的表达水平。4.3 LncRNA-UCA1通过与SORBS2竞争结合miR-18a-5p参与肿瘤生长调控DLR实验结果显示miR-18a-5p可显着降低野生型pmirGLO-SORBS2(WT)的荧光信号值(P<0.05),但不影响突变型pmirGLO-SORBS2(WT)的荧光信号值,这表明SORBS2是miR-18a-5p靶基因,二者可发生共价结合;q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过表达lncRNA-UCA1可显着上调SORBS2水平(P<0.05),干扰lncRNA-UCA1可显着下调SORBS2水平(P<0.05);qRT-PCR显示SORBS2在EC病人的癌组织表达显着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TCGA数据库中SORBS2在EC组织中表达显着低于癌旁组织(P<0.05)。CCK8挽救实验结果显示,共转染lncRNA-UCA1和miR-18a-5p于EC109细胞能部分挽救单独转染mi-18a-5p后对EC109细胞的促进生长能力;共转染miR-18a-5p和SORBS2和于EC109细胞能部分逆转单独转染SORBS2后对EC109细胞的抑制生长能力。这些结果表明,lncRNA-UCA1/miR-18a-5p/SORBS2作用轴在食管癌细胞体外增殖能力上发挥重要调控作用。5.LncRNA-UCA1在NMBA和MCLR诱发食管癌中作用机制初探5.1 LncRNA-UCA1在NMBA和MCLR致Het-1A细胞恶转过程中的表达特征QRT-PCR结果显示,与Blank组比较,NMBA、MCLR单独和联合染毒食管鳞癌EC109细胞12h、24h、48h、72h后lncRNA-UCA1表达水平均表达显着下调(P<0.05);QRT-PCR结果显示,在NMBA和MCLR单独、联合染毒10代、20代发生恶性转化的Het-1A细胞中,NMBA与Blank组比较分别均显着下调2.42倍(10代和20代)(P<0.05),联合组与Blank 比较,下调更显着,分别是3.84倍(10代)和14.29倍(20代)(P<0.05)。这些结果表明NMBA和MCLR可诱导lncRNA-UCAl在恶转Het-1 A细胞模型中表达下调,提示了lncRNA-UCA1参与NMBA和MCLR致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5.2 FGFR2 Ⅲb和Ⅲc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NMBA和MCLR诱发食管癌EMTQRT-PCR结果显示,与Blank组比较,FGFR2 Ⅲb在NMBA组中表达上调2.35倍(P<0.05);Ⅲc在NMBA组和MCLR+NMBA组中分别上调5.85倍和5.32倍(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Blank组比较,NMBA组中Ⅲb水平显着升高(P<0.05),NMBA和NMBA+MCLR组中Ⅲc水平也显着升高(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如PI3K,AKT,P-AKT蛋白在NMBA和NMBA+MCLR组显着上调(P<0.05),PTEN蛋白在NMBA和NMBA+MCLR组表达显着下调(P<0.05),这表明NMBA和MCLR可诱发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Blank组比较,间质细胞标志N-Cadherin水平在NMBA组和联合组显着升高(P<0.05),上皮细胞标志E-Cadherin水平在NMBA组和联合组显着下降(P<0.05),这提示NMBA和MCLR可诱发EMT的发生。以上这些结果表明,FGFR2的可变剪接参与了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并促进了NMBA和MCLR诱发食管癌EMT进程。5.3 LncRNA-UCA1/miR-18a-5p/SORBS2轴参与亚硝胺和藻毒素诱发食管发生发展应用qRT-PCR技术对NMBA和MCLR单独和联合染毒致Het-lA发生恶转的20代细胞中分别检测了miR-18a-5p和SORBS2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Blank组比较,miR-18a-5p在 NMBA、MCLR、NMBA+MCLR 组中表达均显着上调(P<0.05),SORBS2 在 NMBA 和NMBA+MCLR组表达显着下调(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ORBS2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在MCLR+NMBA组表达显着下调(P<0.05)。这些结果表明,lncRNA-UCA1/miR-18a-5p/SORBS2轴参与亚硝胺和藻毒素诱发食管发生发展过程。研究结论1.本研究通过芯片研究筛选出一个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lncRNA-UCA1,并发现lncRNA-UCA1在食管癌细胞和组织中均呈低表达,其低表达水平与食管癌发现风险负相关,且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2.本研究通过体内功能学实验证实lncRNA-UCA1过表达可显着抑制EC细胞的体外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动物整体实验研究发现,过表达lncRNA-UCA1能抑制EC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并抑制EC细胞的远处肝转移,这提示lncRNA-UCA1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抑癌作用。3.本研究首次发现在食管癌细胞中lncRNA-UCA1与hnRNP F相互结合,进而发挥调控对FGFR2的2种可变剪接体IIIb和IIIc的产生,影响二者的比值,进而参与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的EMT进程。4.本研究首次发现lncRNA-UCA1可通过对miR-18a-5p的封闭,部分解除对靶基因SORBS2的负性调控,促进SORBS2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发挥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的功能。5.本研究发现亚硝胺和藻毒素可抑制lncRNA-UCA1在恶转Het-1A细胞中的表达,一方面可通过以分子海绵的形式吸附miR-18a-5p,从而下调抑癌基因SORBS2的表达,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另一方面可通过lncRNA-UCA1/hnRNP F/FGFR2 IIIc参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的促食管癌EMT进程。

高颖[6](2018)在《超声—电化学技术降解水中MC-LR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s-LR,MC-LR)是自然环境中存在范围最广、毒性最强的一种藻毒素,理化性质十分稳定。目前用于降解MC-LR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氧化法及生物降解法,而传统的水处理技术不仅难以完全去除水中的MC-LR,还存在着二次污染的风险。电化学(electrochemistry,EC)降解技术是利用外加电场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电化学或物理过程,把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掺硼金刚石(boron-doped diamond,BDD)电极作为一种新型的电极材料,具有电化学势窗口宽、背景电流低、物理化学稳定性好及低吸附特性等优异的电化学特性,然而其依然会因物质传递能力的不足而使电极出现极化和钝化的现象。超声(ultrasound,US)是指频率在20KHz以上,人耳听不到的声波,目前在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超声单独用于污染物的降解时效率较低、能耗较高。超声-电化学(Ultrasonic sonoelectrochemistry,US-EC)联合使用,可以利用超声的物理效应,改善电极的极化和钝化现象,还能通过其空化效应加快电化学的氧化反应速率,使一些难以进行的化学反应得以实现。本课题选用BDD电极作为电化学反应的阳极,并将电化学与低频功率超声联合使用,在实验条件下降解MC-LR模拟废水,优化US-EC处理工艺;对US-EC处理前后的MC-LR水样进行生物毒性实验,探讨US-EC能否减少或消除MC-LR的生物毒性;并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用US-EC处理太湖杨湾藻水分离站现场污水,分析处理前后现场水样中的MC-LR去除效果及水质改善情况。一、超声-电化学降解水中MC-LR的实验研究自主构建了超声-电化学水处理实验装置,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电流密度(1、2、3、4、5mA/cm2)、超声功率(15、20、25、30W)、作用时间(1、5、10、20、40min)、初始浓度(10、50、100μg/L)下MC-LR的去除率,比较US、EC及US-EC的降解效果,优化US-EC处理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初始浓度为10μg/L的MC-LR模拟废水经US-EC处理20min,样品中未检出MC-LR;而US和EC组处理20min后,反应进入平台期,各参数设置组处理时间延长至40min,样品中依然残留一定量的MC-LR(其中US组的MC-LR终浓度为3.0-5.4μg/L,而EC组的MC-LR终浓度为0.54-1.1μg/L)。表明US-EC的MC-LR降解效果明显强于单独US和单独EC。在US-EC降解MC-LR的过程中,各参数对降解效果均具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电流密度与MC-LR去除率为正相关,但当其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电流密度,MC-LR去除率增加不明显;在处理时间较短时,MC-LR去除率随着超声增加而增加,但当处理时间延长至20min,各超声功率设置下MC-LR去除率无差异;当初始浓度为10μg/L时,处理20min样品中未检出MC-LR,初始浓度为50μg/L时,处理40min样品中未检出MC-LR,而当初始浓度为100μg/L时,处理40min样品中依然残余一定量的MC-LR(7.1μg/L)。综合考虑各项参数,认为电流密度为3mA/cm2,超声功率为15W为US-EC降解MC-LR的最佳参数,处理时间则要根据浓度不同而进行相应地调整。二、超声-电化学处理MC-LR水样的生物毒性实验配制一定浓度的MC-LR水溶液,用秀丽线虫作为模式动物,研究环境浓度下(1、10、50、100μg/L)的MC-LR能否导致秀丽线虫细胞凋亡及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2A,PP2A)活性抑制,选取合适的指标构建环境浓度MC-LR的生物毒性评价方法;并对US-EC处理后的水样进行毒性实验,评价US-EC能否破坏MC-LR的毒性基团,降低或消除MC-LR的毒性风险。结果显示,1μg/L剂量组MC-LR即可引起秀丽线虫细胞凋亡,细胞凋亡为一个敏感指标,可以检测环境浓度下MC-LR的生物毒性;而PP2A活性敏感性较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仅在100μg/L剂量组具有显着性。用US-EC处理前后的水样对秀丽线虫进行染毒,用细胞凋亡作为指标评价处理前后水样的生物毒性,结果显示经US-EC处理后MC-LR水溶液的生物毒性明显下降,说明US-EC在降解水中MC-LR的同时,也能消除其生物毒性。三、超声-电化学处理太湖杨湾藻水分离站污水的效果分析取太湖杨湾藻水分离站待排放的污水,用US-EC对水样进行处理,探讨US-EC对现场水样中MC-LR的去除效果,并于处理不同时间后对水样水质指标(包括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US-EC处理20min,水样中即未检出MC-LR;污水中TN浓度从2 mg/L下降至0.74mg/L;TP从0.14mg/L降至0.02mg/L;COD从8.17 mg/L降为7.07mg/L;处理40min:TN浓度最终为0.68mg/L;TP为0.01mg/L;COD为6.97mg/L。结合TN、TP、COD的降解情况,认为US-EC可以改善水质。综上,本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US-EC能有效降解水中MC-LR,其降解效果明显优于单独US和单独EC。(2)US-EC能够降低甚至消除MC-LR的毒性作用,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水处理技术。(3)US-EC能有效降解现场水样中MC-LR,同时能够降低水中TN、TP、COD水平,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谭智蓉[7](2018)在《转录组水平研究MC-LR对欧洲鳗鲡肝脏脂质代谢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淡水水体中蓝藻水华的暴发也变得日趋频繁。微囊藻毒素是铜绿微囊藻等水华优势藻类死亡分解时能释放出的二级毒性代谢物,污染水环境,对水产养殖行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微囊藻毒素的水溶性好、热稳定性高且能在生物体内蓄积,所以其造成的污染具有持续性、广泛性。MC-LR则是微囊藻毒素中一种毒性较强,分布较广,以肝脏为主要的靶器官的毒素。当前微囊藻毒素的污染已成为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环境问题。欧洲鳗鲡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经济水产动物,但在淡水养殖过程中却容易受到蓝藻水华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全面分析欧洲鳗鲡肝脏组织中受MC-LR影响的脂质代谢途径及其相关的重要基因。对健康欧洲鳗鲡分别注射相应浓度的MC-LR溶液与等量的生理盐水溶液24小时后,取出足够的肝脏样品,提取RNA后进行纯化和文库构建,转录组测序并数据分析。本次实验九个样品平均产出23.44M转录组数据,通过KEGG分析发现,14μg/kgMC-LR暴露24h后与欧洲鳗鲡肝脏脂质代谢相关的通路有15条会受到影响,140μg/kgMC-LR暴露24h后与欧洲鳗鲡肝脏脂质代谢相关的通路有13条会受到影响。MC-LR影响的脂质代谢基因涉及脂肪酸、丙酮酸、类固醇、肌醇磷酸盐、甘油磷脂、鞘脂、醚酯、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和酮体等物质的代谢。14μg/kgMC-LR处理组与对照组对比,其肝脏脂质代谢相关的差异基因片段一共有201个,其中上调的基因片段79个,下调的基因片段122个;140μg/kgMC-LR处理组与对照组对比,其肝脏脂质代谢相关的差异基因片段一共有92个,其中上调的基因片段64个,下调的基因片段28个。有53个基因片段在这两种不同MC-LR浓度处理后都出现了显着性差异变化,并且其中的52个基因片段上下调变化情况一致。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验证了本次测序结果的可靠性。本实验结果可以为诊断和防治MC-LR毒素引发的代谢性疾病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

赵吉[8](2018)在《ALX4在微囊藻毒素诱导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我国地表水富营养化和藻类污染已十分严重。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淡水水体富营养化后最为常见的藻毒素,黄河、长江、滇池、巢湖、太湖等水体中均检出不同程度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目前在饮用水和水产品中均已检测出微囊藻毒素污染,饮用水安全问题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由于现行自来水处理工艺以及常规食品加热均不能有效去除微囊藻毒素及其毒性。因此微囊藻毒素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人们饮用水安全以及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微囊藻毒素对肝脏有选择性毒性。大量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是引起肝癌发生主要因素之一。而我国肝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是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的疾病。大量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非编码RNA等。与肿瘤相关基因的CpG岛的甲基化的发生使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寻找微囊藻毒素诱导的肝癌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甲基化变化,将为后续微囊藻毒素诱导的肝癌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建立了微囊藻毒素诱导肝细胞恶性转化细胞模型,并对恶转细胞进行甲基化芯片和表达谱芯片筛选,分析发现ALX4基因是一个发生高甲基化的基因。但目前该基因在微囊藻毒素诱导肝癌发生过程中的研究还比较少,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课题拟通过对ALX4基因在微囊藻毒素诱导肝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初步探索ALX4基因在微囊藻毒素诱导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主要功能及分子机制。本研究将为下一步深入研究ALX4基因在微囊藻毒素诱导的肝癌发生发展过程的机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并为全面认识微囊藻毒素诱导肝癌发生提供重要参考资料。目的:1.探讨在MC-LR诱导肝癌发生过程中ALX4基因的表观遗传学动态变化及其机制。2.初步探索ALX4基因在MC-LR诱导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主要功能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Q-PCR和WB检测ALX4基因在MC-LR诱导的L02恶性转化细胞中的表达;同时检测ALX4基因在MC-LR染毒的动物模型中的表达。2.采用MSP和BSP检测ALX4基因在MC-LR诱导的L02恶性转化细胞中的甲基化发生情况,利用去甲基化实验进一步验证。3.建立ALX4基因在MC-LR诱导的L02恶性转化细胞的高表达和低表达模型,并通过高低表达的细胞模型分析ALX4基因在MC-LR诱导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用CCK8发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和凋亡;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分析MC-LR诱导的L02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的能力。4.利用裸鼠成瘤实验分析ALX4基因在体内对肿瘤生长的影响,以及用Ki67检测增殖,用TUNEL检测凋亡。5.采用Q-PCR和WB检测ALX4基因在MC-LR诱导的肝癌中作用的分子机制,明确ALX4基因在MC-LR诱导的肝癌中发挥作用的主要信号通路。结果:1.随着MC-LR诱导的L02恶性转化细胞代数的增加,ALX4基因表达水平逐步下调。在MC-LR染毒的动物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染毒组中ALX4基因的表达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ALX4基因在MC-LR诱导的L02恶性转化细胞中发生了高甲基化,并且可能由于DNA甲基化导致ALX4基因在MC-LR诱导的肝癌中低表达。3.ALX4基因过表达后促进了MC-LR诱导L02恶性转化细胞的凋亡,抑制MC-LR诱导的L02恶性转化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和转移,并阻滞MC-LR诱导恶性转化细胞在G1/S期。4.干扰外源稳定表达ALX4基因细胞中ALX4的表达后,MC-LR诱导L02恶性转化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以及侵袭和转移显着增强。5.在裸鼠成瘤实验中,ALX4基因明显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同时在体内也明显表明了ALX4基因抑制了MC-LR染毒细胞的增殖,促进了MC-LR诱导恶性转化细胞的凋亡。6.在MC-LR诱导的肝癌中,ALX4基因发挥抑癌作用主要与ALX4基因过表达后可以促进P53基因及其下游靶分子Bax表达,同时抑制Bcl-2、C-MYC和MMP9表达有关。而干扰ALX4基因的表达后则可以抑制P53基因及其下游靶分子Bax和促进下游靶分子Bcl-2的表达,同时促进了C-MYC和MMP9的表达。结论:ALX4基因在MC-LR诱导的肝癌中低表达,可能是因为发生了高甲基化而使ALX4基因的表达下调;ALX4基因抑制MC-LR诱导的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并使细胞的G1/S期阻滞;ALX4基因在MC-LR诱导的肝癌中发挥抑癌作用与P53信号通路等有关。此次研究使我们对MC-LR诱导的肝癌发生的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为ALX4基因在其它的恶性肿瘤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邱斐斐[9](2016)在《饮用水中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作用与食管癌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年来,由于我国广泛的工业污染以及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造成地面水体中含氮化合物的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导致藻类的过度繁殖。含较高含量含氮化合物的水源水经过集中式供水氯化消毒处理后可产生饮用水中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nitrosamines,NAms),研究表明,NAms在原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中均可检出且其浓度逐渐升高。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也可在原水中检出,且自来水厂常规处理工艺不能使其完全消除,原水处理后仍可检出。因此,人群可经饮水长期持续暴露于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和微囊藻毒素。在饮用水中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和微囊藻毒素等化学物的低浓度、长期和联合作用下,可能增加常规处理工艺的集中供水人群的致癌风险。本研究以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F-344大鼠,探讨两毒物在食管癌癌前病变发生中的联合作用;并进一步应用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正常食管上皮HET-1A细胞和食管癌EC109细胞,观察其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初步明确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使食管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参与调控的信号转导通路。方法和结果:1、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诱发大鼠癌前病变实验本研究将雄性F-344大鼠分为对照组、NMBzA单独染毒组、MC-LR单独染毒组及联合染毒组四组进行染毒处理,每周3次,隔天一次,共5周。染毒结束后分别在19、22、25和28周依次处死联合染毒组大鼠,一次3只,观测大鼠癌变情况。到31周时处死全部动物。大鼠处死后取食管中段组织以10%福尔马林固定4h,经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后送病理检查。结果显示:25周后可观测到大鼠食管发生增生且随时间延长增生加重。31周时,空白组和MC-LR单独染毒组均未观测到有病变发生;NMBzA单独染毒组增生率为60%,其中40%为轻度增生,20%为中度增生;联合染毒组增生率为100%,其中25%为轻度增生,62.5%为中度增生,12.5%为重度增生。表明甲基苄基亚硝胺单独染毒可以诱发癌前病变,微囊藻毒素单独染毒不能诱发癌前病变,但是可以作为促进剂与甲基苄基亚硝胺协同诱导食管癌癌前病变的发生。2、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对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影响2.1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诱发正常食管上皮HET-1A细胞恶性转化2.1.1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的联合作用研究(1)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ET-1A分为四组,阴性对照组、NMBzA (11nmol/L、 10nmol/L、100nmol/L、1μmol/L、10μmol/L、100μmol/L、1mmol/L)单独染毒组、MC-LR (1nmol/L、10nmol/L、100nmol/L、1μmol/L、10μmol/L)单独染毒组及各浓度联合染毒组成的联合染毒组,染毒24h后采用MTT实验得到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单独及联合染毒24h的细胞抑制率结果。结果显示,NMBzA单独染毒时,随浓度增加其抑制率显着增加(P<0.05);MC-LR单独染毒时,MC-LR抑制率先降低后增加(P<0.05);NMBzA与MC-LR联合染毒组抑制率随着浓度升高先降低再增加(P<0.05)。(2)应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染毒剂量NMBzA与MC-LR均对细胞抑制率有影响(P<0.05),NMBzA随染毒剂量增加抑制率也增加;MC-LR与NMBzA两毒物有交互作用(P<0.05),NMBzA 1mmol/L和MC-LR 10μmol/L时抑制率最高。(3)应用中效原理判断两毒物联合作用类型,结果显示,当fa<0.23时,CI>1,两毒物联合产生拮抗效应;当fa>0.23时,CI<1,两毒物联合产生协同效应。2.1.2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单独及联合染毒20代对HET-1A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收集染毒20代后的HET-1A细胞计数后种入六孔板中进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NMBzA与MC-LR存在交互作用,NMBzA与MC-LR均可使细胞克隆形成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联合染毒组克隆形成率高于NMBzA和MC-LR单独染毒组,提示NMBzA与MC-LR可协同促进细胞恶性转化。2.1.3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单独及联合染毒20代对HET-1A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收集染毒20代后的HET-1A细胞,分析两毒物单独及联合染毒细胞周期、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的改变。(1)利用流式细胞术(PI染色)检测NMBzA与MC-LR单独及联合染毒24h后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显示,NMBzA与MC-LR具有交互作用,NMBzA与MC-LR单独染毒组及联合染毒组均表现为G1期缩短,S期和G2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细胞可能阻滞在S期,DNA合成增加,增殖失控。(2)利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标记)检测NMBzA与MC-LR单独及联合染毒24h后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NMBzA单独染毒组促进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MBzA与MC-LR联合染毒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3)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显示,NMBzA 与 MC-LR具有交互作用,MC-LR可促进细胞迁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MBzA与MC-LR 均可促进细胞侵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NMBzA与MC-LR可协同促进细胞侵袭。2.2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对食管癌EC109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根据HET-1A细胞得到的两毒物联合作用结果,分别设立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单独及联合染毒EC109细胞24h,检测不同剂量两毒物单独及联合染毒对EC109细胞周期、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1)利用流式细胞术(PI染色)检测NMBzA与MC-LR单独及联合染毒24h后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染毒组细胞G1期缩短,S期延长(P<0.05),表明细胞阻滞在S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殖失控。(2)利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标记)检测NMBzA与MC-LR单独及联合染毒24h后细胞凋亡率。低剂量组对细胞凋亡无显着改变,中剂量组NMBzA与MC-LR联合抑制细胞凋亡(P<0.05),高剂量组NMBzA与MC-LR联合促进细胞凋亡(P<0.05)。(3)使用Transwell小时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低剂量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无显着改变,中、高剂量组MC-LR和NMBzA协同促进细胞迁移和侵袭(P<0.05)。3、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对]HET-1A细胞的恶性转化机制研究3.1不同食管细胞内OATP1B1和OATP1B3的表达情况收集己染毒10代和20代的HET-1A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OATP1B1和OATP1B3在不同食管细胞内mRNA表达情况。实验结果显示,有机阴离子转运肽OATP1B1和OATP1B3在食管正常上皮细胞和食管癌细胞中都有表达,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相比,OATP1B1在食管癌细胞C17、EC109、EC9706内表达均增加(P<0.05);OATP1B3在食管癌细胞EC109、EC9706内表达均增加(P<0.05)。3.2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调控信号通路节点基因PP2A和Ras基因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已染毒10代和20代的HET-1A细胞内调控通路节点基因PP2A和Ras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1)对于PP2A基因,染毒10代时尚不能认为NMBzA与MC-LR存在交互作用,NMBzA单独染毒促进PP2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染毒20代时NMBzA与MC-LR存在交互作用,NMBzA单独染毒促进PP2A表达,MC-LR单独染毒抑制PP2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对于Ras基因,染毒10代时可以认为NMBzA与MC-LR存在交互作用,NMBzA单独染毒促进Ras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染毒20代时NMBzA与MC-LR也存在交互作用,NMBzA与MC-LR单独染毒均促进Ras基因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联合染毒组Ras表达明显高于两毒物的表达,提示两毒物可协同促进Ras基因的表达。3.3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信号通路分析应用Western Blotting半定量技术测定己染毒10代和20代的HET-1A细胞内MAPK家族成员ERK、JNK和P38MAPK,MAPK下游转录因子ELK1和c-Myc,P53通路中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53、Cdc25C和Cdc2以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表达。(1)ERK蛋白的磷酸化表达水平在MC-LR单独染毒组明显升高,并且随着MC-LR染毒代数的增加呈现出依赖性,在NMBzA单独染毒组和联合染毒组先降低后增加,在联合染毒组表达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随染毒代数增加而增加,在20代的联合染毒组表达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8 MAP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随染毒代数增加呈降低趋势;提示NMBzA和MC-LR联合染毒可以通过激活ERK和JNK蛋白的磷酸化激活MAPK通路。(2)ELK1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随染毒代数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在20代的联合染毒组表达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Myc在MC-LR单独染毒组和联合染毒组磷酸化水平均随染毒代数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联合染毒组确实可以激活MAPK通路及其下游转录因子,促进细胞恶性转化。(3)对于P53基因的mRNA表达,染毒10代时尚不能认为NMBzA与MC-LR存在交互作用,染毒20代时NMBzA与 MC-LR存在交互作用,NMBzA与MC-LR均促进P53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联合染毒组P53表达明显降低,提示两毒物可协同抑制P53基因的表达,P53 (Ser37)蛋白表达也与mRNA表达结果一致。Cdc25C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在联合染毒组中随染毒代数增加而增加,在20代的联合染毒组中表达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磷酸化的Cdc2蛋白(Ser37)表达水平均随染毒代数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NMBzA和MC-LR联合染毒引起细胞阻滞,DNA合成增加,使细胞周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殖失控。(4)Bcl-2蛋白表达量、Bax蛋白表达量及Bcl-2/Bax比值均随染毒代数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细胞凋亡趋势逐渐减弱,从而促进细胞恶性转化。结论:1.甲基苄基亚硝胺单独染毒可以诱发F344大鼠出现癌前病变,微囊藻毒素单独染毒无法诱发癌前病变,但可在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中发挥促癌剂作用促进甲基苄基亚硝胺的食管癌癌前病变作用。2.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低剂量具有拮抗效应,高剂量具有协同效应。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可协同促进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可协同将细胞阻滞在S期,使细胞增殖失控;NMBzA促进细胞凋亡;MC-LR可促进细胞迁移;NMBzA与MC-LR可协同促进细胞侵袭。3.不同剂量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染毒食管癌细胞时,可协同将细胞阻滞在S期,使细胞增殖失控;中剂量组联合抑制细胞凋亡,高剂量组NMBzA与MC-LR联合促进细胞凋亡;NMBzA与MC-LR可协同促进细胞迁移和侵袭。4.有机阴离子转运肽OATP1B1和OATP1B3在食管正常上皮细胞和食管癌细胞中都有表达,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相比,OATP1B1在食管癌细胞C17、EC109、 EC9706内表达均增加;OATP1B3在食管癌细胞EC109、EC9706内表达均增加。5.与对照组相比,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单独及联合染毒组PP2A表达降低,Ras表达增加。表明NMBzA和MC-LR联合染毒可以通过抑制PP2A表达和促进Ras表达激活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促进细胞恶性转化。6.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可以通过激活MAPK通路,促进MAPK下游转录因子ELK1和c-Myc的表达;抑制P53的表达,促进Cdc25C蛋白的表达,抑制Cdc2蛋白表达使细胞阻滞,DNA合成增加,细胞增殖失控。Bcl-2蛋白表达量、Bax蛋白表达量及Bcl-2/Bax比值均随染毒代数增加而增加,凋亡趋势逐渐减弱,从而促进细胞恶性转化。

吴衍[10](2015)在《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联合类芬顿降解微囊藻毒素-LR》文中研究说明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水华暴发,不仅导致水质恶化,还会释放出有毒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其中,MC-LR毒性最强,量多面广,严重威胁着水环境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微生物降解法因成本低、反应温和、生态安全性高等优势,成为环境污染物最具发展潜力的治理技术。本研究发现一株新的MC-LR降解菌株——越南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经过48h培养后,能够将初始浓度为1mg·L-1的MC-LR降解97.6%。动力学研究以及SEM、FTIR表征结果说明,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可能将水中的MC-LR作为碳、氮源利用从而将其降解,分析其生物降解产物,结果显示,产物中还存在Adda侧链累积,MC-LR并未得到被完全矿化。为了将MC-LR的生物降解产物进一步无害化,继续利用纳米铁催化类芬顿氧化体系深化处理,结果表明,反应240min后,MC-LR降解产物去除率达62.2%,同时COD去除了 23.8%。综合分析SEM、EDS、XRD、FTIR表征结果发现,纳米铁材料在类芬顿体系中侵蚀并溶出铁离子,与过氧化氢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进而促进降解产物的无害化。为了探寻在自然环境酸性条件下类芬顿体系对MC-LR的降解效率,考察了腐殖酸、草酸、磷酸3个因素对于类芬顿降解体系的影响,随着腐殖酸、草酸浓度加大,MC-LR降解效率由59.1%提升到78%和72.1%,而在磷酸存在条件下,MC-LR降解效率降低至47.8%。实验结果表明,腐殖酸、草酸都与铁离子构成化合物促进非均相类芬顿氧化体系产生羟基自由基,但磷酸则通过对活性吸附位点的挤占影响类芬顿体系反应的进行。

二、太湖地区城市饮用水微囊藻毒素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湖地区城市饮用水微囊藻毒素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2)微囊藻毒素对人群消化系统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Cs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2 MCs在消化系统内的吸收、转运和蓄积
3 MCs对消化系统危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3.1 MCs与胃肠道疾病
        3.1.1 MCs与胃肠炎
        3.1.2 MCs与胃肠癌
    3.2 MCs与肝脏疾病
        3.2.1 MCs与肝损伤
        3.2.2 MCs露与肝肿瘤有关。在肝
4 结论与展望

(3)MC-LR污染及其在肝癌HepG2细胞中协同HBX抑制PP2A介导的蛋白磷酸化致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水源MG-LR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广西肝癌高发区污染情况的初步调查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1.2 主要试剂配制
        1.3 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
        1.4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C-LR与C端截短HBX对H印G2细胞的协同效应及其对PP2A介导的MAPK信号通路下游靶点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HepG2细胞株
        1.2 表达载体
        1.3 微囊藻毒素-LR
        1.4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1.5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1.6 主要试剂的配制
        1.7 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
        1.8 数据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白藜芦醇对微囊藻毒素-LR诱导的肝细胞恶性转化的拮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论文缩写词汇中英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长链非编码RNA UCA1参与亚硝胺和藻毒素联合染毒致食管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食管癌相关lncRNAs的筛选及lncRNA-UCA1与食管癌发病风险关系研究
    引言
    第一节 食管癌相关lncRNA差异表达谱及其邻近基因的功能分析
    第二节 LncRNA-UCA1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
    讨论
第二章 长链非编码RNA UCA1对食管鳞癌细胞的功能学研究
    引言
    第一节 LncRNA-UCA1在食管鳞癌EC109细胞的亚定位情况
    第二节 LncRNA-UCA1对食管鳞癌EC10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LncRNA-UCA1对裸鼠移植瘤和体内转移的影响
    讨论
第三章 LncRNA-UCA1通过结合hnRNPF调控FGFR2可变剪接来影响食管鳞癌EMT进程
    引言
    第一节 LncRNA-UCA1可在核内特异性结合hnRNP F
    第二节 LncRNA-UCA1通过结合hnRNP F调控FGFR2可变剪接
    第三节 LncRNA-UCA1/hnRNP F/FGFR2 Ⅲc信号轴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调控食管癌EMT进程
    讨论
第四章 lncRNA-UCA1/miR-18a-5p/SORBS2轴在食管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
    引言
    第一节 基于TCGA数据库构建lncRNA-miRNA-mRNA共表达网络
    第二节 lncRNA-UCA1可作为分子海绵吸附miR-18a-5p
    第三节 LncRNA-UCA1通过与SORBS2竞争结合miR-18a-5p参与肿瘤生长调控
    讨论
第五章 LncRNA-UCA1在NMBA和MCLR诱发食管癌中作用机制初探
    引言
    第一节 LncRNA-UCA1在NMBA和MCLR致Het-1A细胞恶转过程中的表达特征
    第二节 LncRNA-UCA1/hnRNP F/FGFR2 Ⅲc信号轴参与NMBA和MCLR诱发食管癌EMT
    第三节 LncRNA-UCA1/miR-18a-5p/SORBS2轴参与NMBA和MCLR诱发食管癌发生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超声—电化学技术降解水中MC-LR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超声-电化学降解水中MC-LR的实验研究
    第一节 超声-电化学水处理实验装置的构建
    第二节 MC-LR检测方法的建立
    第三节 超声-电化学降解水中MC-LR的实验研究
第二章 超声-电化学处理MC-LR水样的生物毒性实验
    1 仪器与材料
    2.实验方法
    3 结果和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电化学处理太湖杨湾藻水分离站污水的效果分析
    1 仪器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和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一、本论文工作的主要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微囊毒素对人类的暴露风险及其健康危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转录组水平研究MC-LR对欧洲鳗鲡肝脏脂质代谢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引言
    1.1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产生和理化性质
        1.1.1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
        1.1.2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
        1.1.3 微囊藻毒素的理化性质
    1.2 我国水体微囊藻毒素的污染情况
    1.3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
        1.3.1 微囊藻毒素对肝脏的毒性
        1.3.2 微囊藻毒素对肾脏的毒性
        1.3.3 微囊藻毒素对生殖系统的毒性
        1.3.4 微囊藻毒素的其他毒性
    1.4 微囊藻毒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1.5 肝脏脂质代谢的概述
        1.5.1 脂质及肝脏脂质代谢的研究概况
        1.5.2 微囊藻毒素对肝脏脂质代谢影响的研究方法
    1.6 转录组学及转录组学技术的应用
        1.6.1 转录组学概述
        1.6.2 转录组学技术的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2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
        1.7.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用药
        2.1.2 实验用鱼
        2.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暂养
        2.2.2 MC-LR注射浓度的确定
        2.2.3 MC-LR处理
        2.2.4 欧洲鳗鲡肝脏总RNA的提取、逆转录及检验
        2.2.5 目的基因的大体系扩增及目的片段的纯化回收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2.2.7 实验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欧洲鳗鲡注射浓度确定
    3.2 欧洲鳗鲡肝脏总RNA质量检测结果
    3.3 测序评估的结果
        3.3.1 测序数据统计结果
        3.3.2 参考基因组比对结果
        3.3.3 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
        3.3.4 差异表达基因检测结果
        3.3.5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
        3.3.6 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功能分析
    3.4 肝脏脂质代谢相关的KEGG生物通路和差异基因片段统计与分析
        3.4.1 肝脏脂质代谢相关的KEGG生物通路统计与分析
        3.4.2 肝脏脂质代谢相关的差异基因片段统计与分析
    3.5 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
    3.6 不同MC-LR浓度处理的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MC-LR注射浓度分析
    4.2 欧洲鳗鲡肝脏转录组数据分析
    4.3 欧洲鳗鲡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分析
    4.4 不同MC-LR浓度处理的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ALX4在微囊藻毒素诱导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ALX4基因在微囊藻毒素染毒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及甲基化情况
    2.1 材料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ALX4基因在微囊藻毒素染毒的恶转细胞及裸鼠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9)饮用水中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作用与食管癌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诱发大鼠致癌实验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对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诱发正常食管上皮HET-1A细胞恶性转化
    第二节 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对食管癌EC109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
第三章 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影响食管癌发病的机制研究
    第一节 不同食管细胞内OATP1B1和OATP1B3的表达情况
    第二节 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调控信号通路节点基因PP2A和Ras基因的表达
    第三节 甲基苄基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染毒信号通路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亚硝胺类消毒融产物和微囊藻毒素与食管癌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联合类芬顿降解微囊藻毒素-LR(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2 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与危害
    0.3 微囊藻毒素的理化性质
    0.4 微囊藻毒素的理化性质
    0.5 藻毒素的去除方法
        0.5.1 物理方法
        0.5.2 化学氧化法
        0.5.3 高级氧化技术
    0.6 MC-LR的生物降解
        0.6.1 微生物降解菌株
        0.6.2 微生物降解的酶途径
        0.6.3 微生物降解产物毒性研究
    0.7 类Fenton氧化体系
    0.8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研究思路
        0.8.1 研究内容
        0.8.2 创新点
        0.8.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章 越南伯克霍尔德菌降解水中微囊藻毒素-LR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1.2.1 MC-LR标准品
        1.2.2 菌株
        1.2.3 培养基
        1.2.4 细菌样品表征
        1.2.5 主要仪器
        1.2.6 MC-LR的检测方法
        1.2.7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1.3.1 菌株C09V降解MC-LR的降解特性
        1.3.2 菌株C09V降解MC-LR的降解机理
        1.3.3 菌株C09V降解MC-LR的动力学研究
        1.3.4 菌株C09V降解MC-LR前后FITR分析
        1.3.5 菌株C09V降解MC-LR前后SEM表征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物化学联合降解微囊藻毒素-LR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化学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Fe~0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2.2.4 Fe~0纳米材料样品表征
        2.2.5 MC-LR的检测方法
        2.2.6 实验步骤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MC-LR的生物降解产物
        2.3.2 非均相类芬顿对MC-LR生物降解产物进一步去除
        2.3.3 非均相类芬顿降解机理
        2.3.4 COD降解效果
        2.3.5 纳米铁降解MC-LR前后SEM-EDS分析
        2.3.6 类芬顿体系降解MC-LR前后FITR分析
        2.3.7 纳米铁降解MC-LR前后 XRD 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酸性环境条件对非均相类芬顿降解微囊藻毒素-LR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化学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2.3 Fe~0材料的制备
        3.2.4 Fe~0反应前后的样品表征
        3.2.5 MC-LR的检测方法
        3.2.6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腐殖酸对类芬顿体系降解MC-LR的影响
        3.3.2 草酸对类芬顿体系降解MC-LR的影响
        3.3.3 磷酸对类芬顿体系降解MC-LR的影响
        3.3.4 腐殖酸、草酸和磷酸对类芬顿体系影响动力学分析
        3.3.5 腐殖酸、草酸和磷酸条件下纳米铁反应前后SEM
        3.3.6 腐殖酸、草酸和磷酸条件下纳米铁反应前后XRD
        3.3.7 腐殖酸、草酸和磷酸条件下纳米铁反应前后FTIR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太湖地区城市饮用水微囊藻毒素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肝癌高发区MC-LR污染及其与C端截短HBX对肝癌HepG2细胞的氧化应激作用研究[D]. 梅凡彪. 广西医科大学, 2020
  • [2]微囊藻毒素对人群消化系统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易细平,文聪,黄飞羽,郭健,杨飞.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9(09)
  • [3]MC-LR污染及其在肝癌HepG2细胞中协同HBX抑制PP2A介导的蛋白磷酸化致癌机制的研究[D]. 肖潺潺.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4]白藜芦醇对微囊藻毒素-LR诱导的肝细胞恶性转化的拮抗作用研究[D]. 费梦雪.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5]长链非编码RNA UCA1参与亚硝胺和藻毒素联合染毒致食管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D]. 王祥虎. 东南大学, 2018(01)
  • [6]超声—电化学技术降解水中MC-LR的效果研究[D]. 高颖. 东南大学, 2018(05)
  • [7]转录组水平研究MC-LR对欧洲鳗鲡肝脏脂质代谢影响[D]. 谭智蓉. 集美大学, 2018(09)
  • [8]ALX4在微囊藻毒素诱导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初步研究[D]. 赵吉. 宁夏医科大学, 2018(10)
  • [9]饮用水中亚硝胺和微囊藻毒素联合作用与食管癌的关系研究[D]. 邱斐斐. 东南大学, 2016(03)
  • [10]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联合类芬顿降解微囊藻毒素-LR[D]. 吴衍.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太湖地区城市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与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