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徐州市东方植物纯林改造之路

浅谈徐州市东方植物纯林改造之路

一、浅谈徐州市侧柏纯林林相改造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峥[1](2020)在《朴树叶绿体全基因组开发及三种生境类型下的朴树群体遗传学研究》文中认为朴树(Celtis sinensis Pers.)隶属于属大麻科(Cannabaceae),朴属(Celtis),为高大落叶乔木。朴树为我国华东地区典型的乡土树种,也是山地人工林群落演替过程中典型的先锋树种,在地带性植被群落演替及恢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常见于山坡、林缘、村庄、路旁和庭院旁,用作园林观赏植物以及行道树栽植。本研究选取朴树为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 Hi Seq TMXten测序平台对朴树进行浅层次的全基因组测序,来进行其叶绿体全基因组的组装。同时基于10个核微卫星分子标记(Nuclear Microsatellite,n SSR)对包括江苏徐州城区石灰岩山地、安徽皇藏峪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乡村等在内的13个朴树居群(共426个植株体)开展了群体遗传学研究。本研究一方面旨在通过徐州石灰岩山地侧柏人工林不同演替阶段林下先锋树种朴树的遗传多样性动态变化来探讨其在群体演替过程中的遗传结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则对城镇化进程等人类活动干扰对乡土植物朴树的遗传多样性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据此对乡村生态建设中乡土树种的保护提出相应的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二代高通量测序数据,成功组装了朴树的磨山(MS)个体的叶绿体全基因组。朴树叶绿体全基因组的大小为159,092 bp(Gen Bank Number:MN481989),在结构上呈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具体由一对长为26,895 bp的反向重复序列(IR,Inverted Repeat Region)和两个单拷贝区域(LSC,Large Single Copy,长86,085 bp和SSC,Small Single Copy,长19,217 bp)分隔。其基因组成上共包含131个基因,包括87个蛋白编码基因、36个转运体RNA和8个核糖体RNA。(2)微卫星位点多态性:10个微卫星位点一共扩增出205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umber of alleles,NA)范围为11-43,平均值为20.60。每个位点的观测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Ho)范围为0.101-0.791,平均值为0.5608;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范围为0.140-0.945,平均值为0.6613;居群内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 within populations,HS)范围为0.099-0.844,平均值为0.600;总体居群间遗传多样性(Total genetic diversity,HT)范围在0.136到0.950,平均值为0.662;多态位点信息指数(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的范围为0.138-0.941,平均值为0.638。(3)居群遗传多样性:13个朴树野生居群的整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其中位于徐州周边的乡村耿集村(GJC)的的遗传多样性最高(Allelic richness,AR=8.729,Ho=0.633,HE=0.581),野窑村(YYC)群体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最低(AR=5.664,Ho=0.450,HE=0.552)。按石灰岩山地侧柏人工林林龄由大到小的顺序:泰山(50年代)、泉山(60年代)、拉犁山(70年代)、磨山(80年代)中各朴树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依次减小,且居群间遗传多样性差异显着(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人工林演替进程中,群落中生境异质性的逐渐增加降低了物种的选择压,进而为林下朴树的生长提供了更多空间和资源。在徐州地区的针叶林向落叶阔叶林演替的过程中,朴树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两个处于针阔混交林阶段的朴树群体(LLSM、QSM)遗传多样性最高,结果表明朴树的遗传多样性变化与先锋树种的群落动态特征相吻合。徐州城区周边农村地区的朴树(乡土树种)居群间遗传多样性与乡村城镇化、园林化的程度呈负相关,且存在显着差异(P<0.05)。皇藏峪自然林缘朴树群体遗传多样性高于林窗群体,且差异显着(P<0.05)。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尽可能保留乡土树种,维持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不同种源引种也会提高朴树的遗传多样性。其中耿集村和皇藏峪林缘的两个朴树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表明其具有较高的遗传资源保护价值。(4)群体遗传分化信息:13个朴树群体聚类为两个遗传谱系,其中位于安徽皇藏峪自然保护区的2个居群和徐州城区石灰岩山地泰山居群的属于同一分支;其余10个居群属于另一个分支,其中耿集村居群遗传距离与前一分支较为接近,推测其群体内存在人工引种。朴树遗传变异系数(FST)为0.1289,表明群体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朴树群体总体遗传变异中有0.2%存在于组群间,12.69%存在于群体间,87.11%存在于群体内(P<0.001)。

凌超,郭同斌,汤永,王敏,周晓宇,周永,钱桂芝[2](2019)在《赵疃林场林业昆虫种类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采用踏查与灯诱的方法,系统调查了徐州市铜山区赵疃林场林业昆虫的种类。结果表明,赵疃林场共有林业害虫6目58科167种,较历史记载(5目35科71种)有显着增加,其中,鳞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昆虫种类居多(分别为94,44和22种),分别占害虫总数的56.3%,26.3%和13.2%。调查到的重要林业害虫53种,其中,侧柏害虫仅有6种,双条杉天牛、柏肤小蠹和侧柏毒蛾为侧柏人工林重要害虫,混交林中害虫种类较多,美国白蛾、悬铃木方翅网蝽和舞毒蛾等3种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具有较高的风险等级。共调查到天敌昆虫5目12科22种,以膜翅目和鞘翅目种类居多(分别为8,9种),分别占天敌昆虫总数的36.4%,40.9%。舞毒蛾黑瘤姬蜂、广大腿小蜂、白蛾周氏啮小蜂、白蛾黑基啮小蜂和日本追寄蝇及舟蛾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杨扇舟蛾黑卵蜂为美国白蛾和舟蛾类食叶害虫重要寄生性天敌,蠋蝽为侧柏人工林害虫重要捕食性天敌。

王南忠[3](2018)在《大蜀山森林公园林相改造措施及成效》文中研究指明为更好地提升大蜀山森林公园的森林生态水平,对其进行林相改造。本文介绍了大蜀山森林公园林相改造原则和改造措施,并从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方面总结其成效,以期为森林公园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董波[4](2014)在《徐州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徐州石灰岩山地上的侧柏、侧柏×黄栌、侧柏×女贞、侧柏×梧桐、侧柏×栾树、侧柏×枫香等6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性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分析探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在土壤性状、水文效应、植物群落多样性、碳储量等指标上的差异及产生原因,并对生态功能进行了综合定量分析,以期深入了解6种植被恢复模式的特点和差异,有利于选择出最适于石灰岩山地生长的植被恢复模式,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有助于了解不同植被类型与土壤性状间的关系,对石灰岩山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对6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分析结果显示:侧柏×梧桐模式的土壤容重最小,土壤持水量最大,总孔隙度仅次于侧柏×枫香模式,表明其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作用优于其他5种植被恢复模式。6种植被恢复模式在不同土壤化学指标上的表现趋势不一,差异较大,没有任何一种模式表现出明显优势。而且,针阔混交林相比较侧柏纯林在土壤性状上也无明显优势。(2)分析6种植被恢复模式在水文生态效应的差异,可为生态功能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简易吸水法”对植冠层和枯枝落叶层的持水量进行测定,通过环刀法对土壤的储水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6种植被恢复模式的植冠层持水量差异明显,侧柏×梧桐模式具有较好的降水截留作用,而侧柏×女贞模式的持水量则最小。乔木层枝叶的持水量决定了整个植冠层总持水量的大小。5种针阔混交林模式枯枝落叶层对降水的拦蓄作用均大于侧柏纯林模式,侧柏×黄栌和侧柏×女贞模式表现好于其它3种针阔混交林模式。6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饱和贮水量差异显着,以侧柏×枫香模式最高,侧柏×女贞模式最小。6种植被恢复模式的总储水量表现为侧柏×枫香>侧柏×梧桐>侧柏×黄栌>侧柏>侧柏×女贞>侧柏×栾树模式。土壤饱和贮水量对总储水量具有决定作用。(3)植物多样性是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变化的重要指标。采用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以重要值作为计算依据,统计分析不同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侧柏×黄栌和侧柏×枫香模式相比其它模式具有较高的群落丰富度。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表现为侧柏×枫香>侧柏×黄栌>侧柏×女贞>侧柏×栾树>侧柏>侧柏×梧桐模式。Alatalo指数则以侧柏×女贞模式最高,侧柏纯林模式最低。侧柏纯林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只高于侧柏×梧桐模式,低于其它4种针阔混交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针阔混交林相比侧柏纯林可以提高植物群落多样性。(4)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碳储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不同树种和造林模式的碳汇潜力,从而选择最适宜的固碳树种和造林模式。通过对6种植被恢复模式的总碳储量、植被碳储量、枯落物碳储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研究结果显示:总碳储量表现为侧柏×梧桐>侧柏×女贞>侧柏×枫香>侧柏>侧柏×栾树>侧柏×黄栌。从总碳储量的分配来看,土壤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54.333%-78.290%,是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总碳储量的主体。植被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20.213%-44.414%,对总碳储量的影响仅次于土壤碳储量。植被碳储量中,乔木碳储量具有绝对优势,占82.788%-95.775%。侧柏碳储量则占乔木碳储量的59.042%-96.845%。梧桐和女贞相比黄栌和枫香具有更好的固碳潜力。(5)中性糖是碳水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徐州石灰岩山地6种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和枯落物的中性糖进行测定。6种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中性糖总量表现为侧柏×枫香>侧柏×女贞>侧柏>侧柏×梧桐>侧柏×黄栌>侧柏×栾树模式。在侧柏、侧柏×黄栌和侧柏×栾树模式中,均以半乳糖含量最高;在侧柏×女贞、侧柏×梧桐和侧柏×枫香模式中,则以鼠李糖含量最高。岩藻糖和甘露糖的含量相对较少。枯落物中中性单糖总量表现为侧柏×枫香>侧柏×女贞>侧柏×黄栌>侧柏×梧桐>侧柏×栾树>侧柏模式,5种针阔混交林模式均高于侧柏纯林模式。除侧柏纯林模式外的其它5种模式以葡萄糖含量最高。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中六碳糖与五碳糖的比值明显高于凋落物中的比值。土壤中六碳糖与五碳糖的比值在2.970-3.142之间,表明土壤中性糖以微生物来源的六碳糖为主。凋落物中六碳糖与五碳糖的比值在0.332-1.444之间,说明凋落物中的中性糖以植物来源的五碳糖居多。(6)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与土壤性状、水文效应、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碳储量关系密切的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量等18个指标建立徐州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生态功能综合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现为侧柏×梧桐>侧柏×枫香>侧柏>侧柏×黄栌>侧柏×女贞>侧柏×栾树模式。侧柏×梧桐和侧柏×枫香模式相对于侧柏×女贞和侧柏×栾树模式对石灰岩山地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李伦[5](2014)在《湖南省石燕湖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结构与林相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植物群落又是森林公园的重要主体要素,通过研究森林公园的植物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科学规律,进行林相改造的研究对于完善城市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高森林质量、丰富和美化森林景观有着重要意义,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林业的必然要求。本文跟踪调研了石燕湖森林公园几类典型的植物群落,运用样地调查的方法,通过群落组成分析、各个典型群落特征分析、植物径阶分析、优势种的重要值分析以及群落多样性分析等研究和分析了石燕湖主要植物群落的现状和结构特征。并选取了石燕湖森林公园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经济林道路景观林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公园的植被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意见。结果如下:(1)石燕湖的典型植物群落有针叶林植被类型的马尾松+杉树-山胡椒-肾蕨群落,阔叶林植被类型的枫香-油茶-栀子群落、香樟+泡桐+麻栎-女贞-蛇根草群落、朴树+重阳木-蚊母-深山蟹甲草群落、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中华石楠-肾蕨群落单优势种的毛竹-肾蕨群落、针阔混交林的木荷+马尾松-油茶-肾蕨群落、香樟+马尾松-山胡椒-蛇根草群落等。(2)香樟和马尾松是在乔木层中重要值最高的,是石燕湖植物群落的优势树种,也将成为石燕湖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3)在石燕湖群落结构中木荷+马尾松-油茶-肾蕨群落、朴树+重阳木-蚊母-深山蟹甲草群落是群落多样性最高的植物群落。(4)分析并总结了石燕湖植物群落中优势种的径阶结构特点。(5)分析了石燕湖几种主要的植被类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林相改造措施。

王茜[6](2013)在《长沙市桃花岭景区林相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加上国有林场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许多风景区及城市附近的国有林场都逐步规划建设为城市公园。长沙市桃花岭景区原为国有林场,现将其规划建设成城市公园。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景区林相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森林景观、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日益需求,林相改造成为桃花岭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桃花岭景区林相改造旨在将原为国有林地的桃花岭林地改造成风景林,提高景观效果,使其更好的为城市居民服务。林相改造实质是功能的转换:景区前生为国有林场,目的是培育丰产用材林,生产的重点是经济林,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主,针叶林林相单调、呆板、结构简单,生态功能弱,观赏价值较低;而现将其改造成为城市公园,以长沙市本地居民郊野游览、生态观光、徒步登山、假日休闲为主要活动内容,林相则需要具备观赏功能、娱乐消遣功能和疗养保健功能。在桃花岭景区植物概况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出林相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林相改造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探讨,林相改造要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并重的原则。树种的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疏密有致,安全防护;四季有景,群落稳定。最后给出了桃花岭景区的植物景观规划方案,规划可分为游人活动区和山体区两大部分,其中游人活动区又可以分为入口区和园路;山体区可以分为洪寺庵水库、服务用房及周围山体,腊八寺周围山体,临城市道路山体及其余山体。入口区规划以桃花为主题,搭配其他春季开花植物,营造春天繁花盛开的景观;园路两旁选用一些园路树,采用乔、灌、草多种搭配方式组合,营造富于变化的植物景观;洪寺庵水库、服务用房区及周边山体则主要是结合水库来进行林相改造,以观赏其起伏的林冠线和色彩斑斓的秋色叶及在水中形成的倒影为主;腊八寺属于低洼地带,其周围山体的林相改造主要是通过增种或补种耐水湿的植物,做到四季有景可观,季相变化丰富;临城市道路周围山体以观其整体的林冠线和丰富的色彩为主,展现色彩缤纷的群体美;其余山体属于远景的林相改造,在保留现有植物的基础上,以增加常绿乔木树种为主,落叶树种为辅。

罗萍嘉,耿寿成[7](2012)在《恢复生态学介入山体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利用设计研究——以徐州市云龙山恢复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恢复生态学的手法,以徐州市云龙山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设计为例,提出山体恢复的视觉层面、自然生态层面、历史人文层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退化山体生态系统恢复应遵循的一些基本方法与原则。最终实现退化山体生态系统恢复到一个自身稳定、自我维持的稳固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易文芳,方应波[8](2012)在《广东三岭山森林公园辖区林相改造思路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在分析广东三岭山森林公园林相改造现状的基础上,依据林相改造的基本原则,提出公园辖区林相改造的"香化、色化、果化"的总体设想,树种选择以本土树种为主、适当引种外来树种作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对辖区内的具体规划布置进行探讨。

何伟[9](2012)在《城市森林公园林相更新改造研究 ——以老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文中指出城市森林公园在城市的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植物群落是城市森林公园的主体要素。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森林公园林相更新改造的研究已备受关注。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南京市首批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老山的林相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森林景观、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日益需求,林相更新改造成为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跟踪调研了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林相更新改造初期的植物群落,选取了老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的植被类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经济林为研究对象,对10组林相更新改造前、后的植物群落进行重点研究,检验了林相更新改造成果,分析了在林相更新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林相更新改造工作提出了改进建议。结果如下:(1)调查的10组植物群落,相比于林相更新改造前,林相更新改造后的植物群落丰富了物种组成;在群落结构上更加合理;配置技术上有一定程度的好转,但乔灌木比例及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比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物种多样性指数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灌木层种类及乔木层均匀度有待于提高。(2)应用AHP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综合评价指数法,从群落结构、生态效益、景观价值、社会服务4个准则层、15个评价指标构建了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林相更新改造植物群落综合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得出林相改造后的植物群落综合评价值均高于林相更新改造前的植物群落,林相更新改造效果显着。但是林相更新改造后的大多数植物群落综合评价质量等级尚未达到I级水平,林相更新改造工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针对林相更新改造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优化建议,包括植物的选择以及植物群落模式两个方面,以期为今后的林相更新改造工作提供借鉴。

张谦[10](2011)在《寓动于山,健体于林——谈徐州市凤凰山、泰山山景公园规划》文中指出城市公园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和优良的绿地资源成为市民重要的活动场所;在公园中进行运动健身成为休闲行为主流。以徐州市凤凰山、泰山山景公园规划为例,从现状调研、规划理念、总体布局、林相改造等方面探讨如何营造宜于市民健身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园。

二、浅谈徐州市侧柏纯林林相改造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徐州市侧柏纯林林相改造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朴树叶绿体全基因组开发及三种生境类型下的朴树群体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群体遗传学及其分子标记
        1.1.1 群体遗传学的概念和发展史
        1.1.2 群体遗传学的分子遗传标记
        1.1.3 叶绿体全基因组研究概述
    1.2 乡土树种的概念及其应用
        1.2.1 乡土树种的概念
        1.2.2 乡土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现状
        1.2.3 乡土树种在地带性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1.2.4 朴树群落演替动态
    1.3 朴树概况及其研究进展
        1.3.1 朴树的生物学特征
        1.3.2 朴树的应用价值
        1.3.3 朴树的研究进展
        1.3.4 朴树群落演替动态
    1.4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群落调查和采样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采样方法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实验试剂药品和耗材
        3.1.3 实验器材
        3.1.4 荧光引物筛选
    3.2 实验方法
        3.2.1 朴树叶片DNA提取
        3.2.2 朴树叶绿体全基因组的组装与拼接
        3.2.3 多重PCR扩增
    3.3 SSR分型
    3.4 数据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朴树DNA质量检测
    4.2 朴树的叶绿体全基因组的组装结果与特征分析
    4.3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及检验
    4.4 SSR 分型结果
    4.5 朴树遗传多样性
    4.6 朴树遗传空间结构
    4.7 朴树群体遗传多样性差异
第五章 讨论
    5.1 人工林中朴树遗传多样性
    5.2 乡村杂木林中朴树的遗传多样性
    5.3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先锋物种遗传多样性变化
    5.4 遗传分化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赵疃林场林业昆虫种类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范围
    1.2 调查方法
        1.2.1 访问调查
        1.2.2 踏查
        1.2.3 灯诱
    1.3 标本(图片)整理与鉴定
    1.4 调查数据汇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林业害虫种类调查分析
        2.1.1 半翅目
        2.1.2 鞘翅目
        2.1.3 鳞翅目
        2.1.4 直翅目、膜翅目和蜚蠊目
    2.2 天敌昆虫种类调查分析
3 讨论

(3)大蜀山森林公园林相改造措施及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条件
    1.2 社会经济条件
2 大蜀山森林公园林相改造原则
    2.1 生态优先
    2.2 因地制宜
    2.3 以人为本
3 大蜀山森林公园林相改造措施
    3.1 间伐
    3.2 割灌除草
    3.3 修枝
    3.4 平整场地
    3.5 补植
    3.6 剩余物清理
    3.7 森林管护
4 大蜀山森林公园林相改造效果
    4.1 经济效益
    4.2 生态效益
    4.3 社会效益

(4)徐州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土壤性状研究
        1.2.2 水文效应研究
        1.2.3 植物多样性研究
        1.2.4 碳储量研究
        1.2.5 中性糖研究
        1.2.6 生态功能评价研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土壤分布类型
        2.1.5 水文及水系
        2.1.6 植被类型及组成
    2.2 试验地概况
第三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性状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土壤样品采集
        3.1.2 土壤分析方法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物理性质
        3.2.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化学性质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文效应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样地设置
        4.1.2 植冠层持水量测定
        4.1.3 枯枝落叶层持水量测定
        4.1.4 土壤物理性质和贮水量测定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冠截留
        4.2.2 枯枝落叶层的水文特征
        4.2.3 土壤的水文特征
        4.2.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总储水量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群落多样性研究
    5.1 研究方法与内容
        5.1.1 样地设置与植物群落调查
        5.1.2 多样性指数选择
        5.1.3 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植物群落区系构成
        5.2.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植物种类及重要值
        5.2.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植物群落多样性
        5.2.4 多样性指数间相关性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碳储量的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样地设置
        6.1.2 碳储量计算
        6.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植被碳储量
        6.2.2 枯落物碳储量
        6.2.3 土壤碳储量
        6.2.4 总碳储量及分配格局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中性糖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土壤样品和凋落物样品采集
        7.1.2 中性糖的测定
        7.1.3 中性糖的定量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混合标样的气相色谱分析
        7.2.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的中性单糖
        7.2.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凋落物的中性单糖
        7.2.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不同来源中性糖的比例
    7.3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功能的综合评价
    8.1 评价方法
        8.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8.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8.1.3 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8.1.4 数值的标准化处理
        8.1.5 生态功能评价得分计算
    8.2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5)湖南省石燕湖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结构与林相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对植物群落结构和林相的研究有利于完善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改善森林景观
        1.2.2 研究植物群落特征是实现保护和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1.2.3 研究植物群落特征是构建生态园林的关键
        1.2.4 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是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状态的基础
    1.3 植物群落与林相改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植物群落的国外研究进展
        1.3.2 植物群落的国内研究进展
        1.3.3 林相改造的国外研究进展
        1.3.4 林相改造的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2 植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群落演替
        2.1.2 群落演替
        2.1.3 城市森林
        2.1.4 生态位
    2.2 理论基础
        2.2.1 顶级群落原理
        2.2.2 潜自然植被原理
        2.2.3 限制因子原理
        2.2.4 生物多样性原理
        2.2.5 景观生态学原理
3 林相改造的理论概述
    3.1 林相改造的意义
        3.1.1 减少病虫危害,防止森林的毁灭
        3.1.2 提高山林的生态效应,改善生态环境
        3.1.3 丰富植物景观,适应景区建设需要
        3.1.4 优化林副产业,发展地区经济
    3.2 林相改造的原则
        3.2.1 统一规划
        3.2.2 不损害已有绿化成果,改造强度适度
        3.2.3 适地适树原则
        3.2.4 完善体制,加强管理
    3.3 林相改造的措施
        3.3.1 山林的抚育和营造
        3.3.2 林分结构的改造与配置
        3.3.3 合理疏伐和补植
4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4.1 研究区概况
    4.2 研究方法
        4.2.1 野外调查
        4.2.2 数据分析
5 石燕湖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5.1 群落组成分析
        5.1.1 植被组成分析
        5.1.2 优势种组成分析
    5.2 典型群落特征分析
        5.2.1 马尾松+杉树-山胡椒-肾蕨群落分析
        5.2.2 枫香-油茶-栀子群落分析
        5.2.3 毛竹-肾蕨群落分析
        5.2.4 木荷+马尾松-油茶-肾蕨群落分析
        5.2.5 香樟+马尾松-山胡椒-蛇根草群落分析
        5.2.6 香樟+泡桐+麻栎-女贞-蛇根草群落分析
        5.2.7 朴树+重阳木-蚊母-深山蟹甲草群落分析
        5.2.8 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中华石楠-肾蕨群落分析
    5.3 植物径阶结构分析
        5.3.1 树木径阶结构分析
        5.3.2 优势种径阶结构分析
    5.4 重要值分析
        5.4.1 乔木层的重要值分析
        5.4.2 灌木层的重要值分析
        5.4.3 草本层的重要值分析
    5.5 物种多样性分析
        5.5.1 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分析
        5.5.2 群落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分析
        5.5.3 群落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石燕湖森林公园林相改造研究
    6.1 针叶林林相更新改造研究
    6.2 针阔混交林林相更新改造研究
    6.3 落叶阔叶混交林林相更新改造研究
    6.4 竹林林相更新改造研究
    6.5 经济林林相更新改造研究
    6.6 道路风景林林相更新改造研究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长沙市桃花岭景区林相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桃花岭景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土壤条件
    2.3 社会经济状况
3 桃花岭景区林相现状
    3.1 植物种类
    3.2 植被群落类型
    3.3 林相现状特点
        3.3.1 针叶林
        3.3.2 常绿针阔叶混交林
        3.3.3 常绿阔叶林
        3.3.4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3.3.5 落叶阔叶林
        3.3.6 竹林
        3.3.7 灌丛
        3.3.8 灌草丛
    3.4 林相存在的问题——功能转换
        3.4.1 林相单调,季相变化不明显
        3.4.2 空间利用不充分,群落结构简单
        3.4.3 缺乏防护林,存在安全隐患
4 林相改造的理论依据
    4.1 林相改造遵循的原则
        4.1.1 生态优先原则
        4.1.2 循序渐进原则
        4.1.3 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并重的原则
    4.2 植物选择原则
        4.2.1 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
        4.2.2 适地适树,因地而异
        4.2.3 疏密有致,安全防护
        4.2.4 四季有景,群落稳定
5 桃花岭景区植物景观规划
    5.1 植物景观规划理念
    5.2 植物景观分区规划
        5.2.1 入口区
        5.2.2 园路
        5.2.3 洪寺庵水库、服务用房区及周围山体
        5.2.4 腊八寺周围山体
        5.2.5 临城市道路山体
        5.2.6 其余山体
    5.3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恢复生态学介入山体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利用设计研究——以徐州市云龙山恢复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恢复生态学与退化生态系统
    1.1 恢复生态学
    1.2 退化的生态系统
2 恢复生态学在城市退化山体生态系统恢复中提出的必要性
    2.1 山体形态——城市建设不断侵蚀山体
    2.2 山体生态——山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3 山体文化——山体文化景观资源流失
    2.4 山体经济——山林老化现象严重
3 恢复生态学在城市山体恢复中的研究层面
4 恢复生态学理论的实际运用
    4.1 研究区现状概况
        4.1.1 区位及自然环境。
        4.1.2 地质地貌特征。
        4.1.3 历史文化。
        4.1.3.1 自然文化。
        4.1.3.2 人文历史文化。
        4.1.4 云龙山在城市中的区域位置分析。
    4.2 城市发展中云龙山面临的问题
    4.3 云龙山生态恢复与再利用设计
        4.3.1 山体视觉形态——云龙山边坡恢复设计。
        4.3.2 山体历史人文——保护佛教文化、挖掘东坡文化。
        4.3.3 山体自然生态——林相改造设计。
    4.4 云龙山生态恢复设计原则
        4.4.1 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原则。
        4.4.2 整体性与协同恢复性原则。
        4.4.3 因地制宜与最大绿色原则。
        4.4.4 经济可行性与安全性原则。
5 城市破损山体恢复与利用研究的意义
    5.1 城市景观格局的意义
    5.2 城市绿地系统的意义
    5.3 城市文化资源的意义
    5.4 城市市民休闲的意义
6 结语

(8)广东三岭山森林公园辖区林相改造思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公园基本情况
2 林相改造的基本原则
    2.1 生态优先原则
    2.2 循序渐进原则
    2.3 因地制宜原则
3 公园林相改造的具体措施
    3.1 改造总体设想
    3.2 树种选择
        3.2.1 本土树种选择。林相改造应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
        3.2.2 引种树种选择。通过与引种种源公司合作进行苗圃基地
    3.3 具体规划布置
        3.3.1 现有人工松树林、桉树林林相简单, 给林火的发生和蔓
        3.3.4 根据公园具体地形、地貌等自然特点, 结合道路交通贯
        3.3.5 根据景观的视觉效果, 在公园山体山脊、沿赤溪水库选
        3.3.6 根据公园中长期规划, 结合湛江特有的南亚热带地域特
        3.3.7 利用芳香植物特有的芳香, 考虑主要以木兰科植物, 辅以
        3.3.8 引种园林植物一方面能丰富公园物种多样性, 且植物无
4 预期效果

(9)城市森林公园林相更新改造研究 ——以老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城市森林公园研究进展
        1.3.1.1 国外研究进展
        1.3.1.2 国内研究进展
        1.3.2 林相更新改造研究进展
        1.3.2.1 国外研究进展
        1.3.2.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植物群落研究进展
        1.3.3.1 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1.3.3.2 植物群落的动态研究
        1.3.4 综合评价研究
        1.3.4.1 评价方法的研究
        1.3.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地理特征
        2.1.2.1 地质与地貌
        2.1.2.2 气候与水文
        2.1.2.3 土壤
        2.1.3 开发历史与社会状况
        2.1.3.1 交通
        2.1.3.2 老山开发历史
        2.1.3.3 社会发展
        2.1.4 森林资源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分析法
        2.3.2 实地调查法
        2.3.3 案例分析比较法
第三章 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林相更新改造分析
    3.1 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林相更新改造工作概况
        3.1.1 针叶林
        3.1.2 针阔混交林
        3.1.3 落叶阔叶混交林
        3.1.4 竹林
        3.1.5 经济林
        3.1.6 道路风景林
        3.1.7 小结
    3.2 植物群落调查与分析
        3.2.1 样地选择
        3.2.2 研究方法
        3.2.2.1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3.2.2.2 植物群落分析统计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3.3.1 植物物种组成分析
        3.3.3.2 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3.3.3.3 配置技术分析
        3.3.3.4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3.3.4 小结
第四章 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林相更新改造效果评价及优化建议
    4.1 评价方法及评价对象
        4.1.1 评价方法
        4.1.2 评价对象
    4.2 评价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2.1.1 科学性原则
        4.2.1.2 层次性原则
        4.2.1.3 独立性原则
        4.2.1.4 可操作性原则
        4.2.2 评价指标的构建思路
        4.2.3 评价层次模型的建立
        4.2.4 评价因子评分标准的确定
        4.2.5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4.2.5.1 构建判断矩阵
        4.2.5.2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2.5.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2.6 综合评价分值的确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判断矩阵的构造和排序
        4.3.2 综合评价结果
        4.3.3 结论与分析
        4.3.3.1 权重值分析
        4.3.3.2 综合评价值分析
        4.3.3.3 综合评价等级分析
    4.4 优化建议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 1 样地植物名录
附录 2 样地植物群落综合评价照片图版
详细中文摘要
详细英文摘要

四、浅谈徐州市侧柏纯林林相改造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朴树叶绿体全基因组开发及三种生境类型下的朴树群体遗传学研究[D]. 王国峥. 南京大学, 2020(04)
  • [2]赵疃林场林业昆虫种类调查[J]. 凌超,郭同斌,汤永,王敏,周晓宇,周永,钱桂芝. 江苏林业科技, 2019(05)
  • [3]大蜀山森林公园林相改造措施及成效[J]. 王南忠. 现代农业科技, 2018(18)
  • [4]徐州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功能研究[D]. 董波.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5]湖南省石燕湖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结构与林相改造研究[D]. 李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 [6]长沙市桃花岭景区林相改造研究[D]. 王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9)
  • [7]恢复生态学介入山体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利用设计研究——以徐州市云龙山恢复设计为例[J]. 罗萍嘉,耿寿成.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6)
  • [8]广东三岭山森林公园辖区林相改造思路探索[J]. 易文芳,方应波.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06)
  • [9]城市森林公园林相更新改造研究 ——以老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D]. 何伟.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10]寓动于山,健体于林——谈徐州市凤凰山、泰山山景公园规划[J]. 张谦.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1(04)

标签:;  ;  ;  ;  ;  

浅谈徐州市东方植物纯林改造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