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发增饰演刘少奇

郭发增饰演刘少奇

一、郭法曾演绎刘少奇(论文文献综述)

申朝晖,周明豫[1](2021)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英雄叙事及其嬗变的时代症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是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载体,它通过英雄叙事参与国家形象的构筑。新中国成立72年来,英雄叙事历经了三次大的变革,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平民英雄的成长叙事,到改革开放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历史人物的宏大叙事,以及近十年来消费语境下全面开启英雄叙事的柔性表达。从英雄主体的认同迁移,到叙事策略的刚柔运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大众对于革命历史的不同想象,英雄叙事的审美嬗变背后表征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时代症候。

李嘉敏[2](2020)在《中国红色经典电影的话语权力变迁研究》文中提出经典电影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自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传承方式。而红色经典电影作为反映特定时代社会现实的影像文本,呈现出的话语更具现实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红色经典电影在多元话语主体的更迭中不断更新;因此,深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探究红色经典电影,对厘清红色经典电影的流变及其呈现的话语权力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红色经典电影为研究对象,探讨电影中国家、资本和大众话语权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嬗变。全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概述红色经典电影的发展历程,界定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引入话语权力理论,以此作为全文的研究起点;第二章分析1949-1977年红色经典电影在文艺服从政治年代中的具体表现;“十七年”时期主要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文革”时期则较为沉寂,革命样板戏取而代之成为政治的传声筒;第三章探讨1978-2000年红色经典电影在新时期的发展,这一时期伴随个人意识的觉醒和政治形势的变化,红色经典电影倚仗着政府的“红头文件”和经济补贴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新高潮,电影以对人的关注和真实的英雄形象为大众展演了宏大的历史画卷;第四章考察2001-2019年红色经典电影在新世纪呈现的面貌,这一阶段红色经典电影走向市场化与类型化,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升了红色经典电影的表现力,商业化包装下的偶像面孔参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现代书写。红色经典电影的产生与流变,呈现了其从一元的国家话语强势主导到国家、大众话语的双重叙事再到国家、大众以及资本等多元话语主体共存博弈的历史变迁。可见,红色经典电影的发展变迁与国家话语权力密不可分,在未来抑或呈现新的发展样态。

高晴[3](2019)在《河北电影制片厂红色影视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作为有着深刻革命历史烙印的地区,相关红色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河北电影制片厂的品牌建设同燕赵冀品牌建设息息相关,河北电影制片厂品牌建设着眼于红色影视的本土化打造,它依托于河北红色文化,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土壤。河北电影制片厂的成立及取得的长足发展,与国家及地方政策扶持密切相关,河北电影制片厂始终不忘初心,自成立至今始终以主旋律影视作品为主,其中发扬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影视作品更是不胜枚举。本文以河北电影制片厂参与拍摄的红色影视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河北电影制片厂如何利用本土资源打造自身品牌,以及河北电影制片厂品牌建设对于燕赵冀品牌建设的意义。本文对于河北电影制片厂品牌打造的研究,基于红色影视作品,从河北现象的形成、影视冀军对于燕赵文化的历史革命书写、对于本土红色革命资源的挖掘、燕赵历史文化中尚待开掘的宝库等方面探究河北电影制片厂品牌打造的意义。“河北现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研究河北电影制片厂红色影视,有助于河北影视集团的自身发展,有助于聚焦地方性特色影视,以影视艺术手段将河北乃至全国的红色文化传承。

李玲[4](2019)在《中国大陆革命题材传记片研究(2000-2017)》文中指出中国大陆革命题材传记片是对真实人物的记述,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艺术想象。影片的传主是在中国大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中涌现出的为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贡献的革命领袖和战士、各行业中的先进楷模及道德模范,影片着重展现传主的贡献或美好的精神品质,讴歌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中国大陆革命题材传记片通过对革命历史的书写展现历史进程,响应主流价值观的召唤,重塑英雄风姿,强化精神引领。同时在影片中展现传主事迹,塑造理想人格的范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影片主要塑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领袖和战士、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公仆、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先进楷模等几类形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革命题材传记片独特的叙事特征,具体表现在现实呈现与银幕“赋魅”相结合的叙事艺术、种类丰富的叙事策略、多样化的情节冲突、纪实风格的视听表现等。新世纪以来,革命题材传记片的创作者虽在求新求变,但受市场和观众的双重夹击,革命题材传记片的发展举步维艰。针对当前发展面临的困境,革命题材传记片应抛却传统,借鉴他国优秀理念;坚持类型化策略,借助新兴科技力量。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满足观众的创新期待,在电影市场中越走越远。

樊露露[5](2018)在《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文中提出传记电影的跨学科性和跨媒介性使它冲破类型电影观念的束缚,具有了开阔的阐释空间。本文主要围绕“传主身份建构”这一核心问题,对“建构什么身份”、“如何建构身份”以及“为何这样建构身份”作出回答,沿着从“故事层”到“叙述层”再到“文化层”的逻辑思路纵深展开,涉及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等多重语境。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借助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及“影视史学”理论,把传记电影视为以影像为媒介、以身体符号为载体建构传主身份的艺术创造活动,辨析传记电影的文学属性,比较传记电影与纪录片的关系,揭示传记电影的类型特征。随后揭示传记电影运作机制的四种分身,即“创作身体”、“本真身体”、“影像身体”和“观影身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作为“创作身体”的编导和演员如何采用叙事编码策略、遵循真实契约原则、通过电影化拟像手段对传主的“本真身体”进行形塑和身份建构。第二章以“创作身体”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和所采取的创作思维,即意识形态话语、人文话语和大众消费话语,将中国传记电影相应划分为:主流传记电影、人文类传记电影和娱乐化传记电影三种子类型,旨在探讨传主“影像身体”生成的动态过程,明确传记电影的内在运作机制。第三章探讨建构传主身份的叙事策略。首先从线性时间、流转空间和交互时空三个方面论述传记电影如何采取分段式、回溯性的元叙述手法重构传主的生活时空;其次论述叙述者声音、主题音乐和语言文字对于建构传主身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四章探讨催生传主身份建构叙事策略的文化机制。首先揭示“记忆化历史书写价值传递”的动态过程,探讨“观影身体”如何通过“影像身体”达成与“创作身体”和“本真身体”的共鸣,实现文化身份的认同,进行叙事价值的传递。接下来探讨民族伦理思想、史学精神、叙事文学传统对中国传记电影的深刻影响,通过中西传记电影的对比发掘各自的民族特性。本文通过探讨中国传记电影传主身份建构的动态过程,揭示了传记电影的内在运作机制,并指出中国传记电影创作上的特点和局限。

王维玉[6](2017)在《中西美学视域中的中国经验与英雄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随着大国崛起及民族主体意识的复兴,从中国经验或实践出发来建构中国话语似乎在诸多学者那里都达成共识。就文艺学、美学学科而言,中国经验作为起点同样是一条值得深化与细致考量的路径。那么,中国经验、经验及审美如何链接?实际上,作为范式转换意义上的中西方美学发展趋势已有症候。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艺术经验(经由形式)、美感(经由无功利特性之彰显)的形而上提升,直至被纳入哲学体系,因审美与现实的渐趋脱离,现代以来受到西方政治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及神话、宗教美学等经验及其形态回归视角的多重批判。而中国美学从王国维开始,就对西方美学的先验理性表示怀疑,而宗白华对传统审美经验与西方异质性的强调,朱光潜对审美经验之孤立绝缘缺陷的持续修补都令人印象深刻。李泽厚以积淀范畴将康德的先验经验化,其间既有实践理论,也有传统的践行观念,及至结合杜威的“经验”建立“情本体”论,更是彰显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经验形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审美意识及巫性美学、政治美学及生活美学的兴起,尤其是王斑、骆冬青等学者将审美契入中国革命年代中现实经验,探讨情感是如何得以塑造,形象何以崇高,从精神到肉体的诸多路径,让人有很深刻的现实感、情境感与中国经验感,更是为我们的审美经验及其形态研究拓展了思路。基于上述范式转型背景,回到古希腊,“经验”本义是指一种“尝试行为”,并富含“冒险”意味。而“美”可以指一切愉悦、吸引人以及令人赞赏的事物,及“用于对说话、行为和生活等的包含肯定意义的评价”,这里的美与善是可以互相通用的。所以审美经验是指那种冒险性、尝试性且具有肯定性评价的行为及其多种形态。实践与经验在此意义基本一致。沿此界定,我们会发现中国近代以来的中国经验其实就是一种冒险、尝试行为,亦即一种具有创业性质的英雄行为,并呈现多种形态。因而上世纪初梁启超的过渡时代论很值得思考。在梁氏看来,过渡时代的混杂现实亟需或渴望英雄出现,以其勇武与智慧,走出此过渡时代,并为国民别择出“最良合宜之归属地”。以近代以来中国过渡时代发展历程观之,此过渡时代经由政治、经济、文化,至今似乎仍没有完成。在此过程中,英雄经验及其形态乃过渡时代中国经验的集中体现,中国美学的经验重构,我们可由英雄经验及其表现形态考察入手,从经验的理论重构与个案展开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就理论重构而言,既然审美经验是一种具有肯定性评价的、冒险的、尝试行为,而此肯定性评价,又包含美与善的双重含义,那么可基于经验及其形态的如何审美展开及正向价值的终极指向两个维度进行考察,故审美经验重构就包括三个问题:经验的内涵界定,形态展开及终极指向。首先,审美经验是一种具有肯定性评价的尝试行为,近代以来中国过渡时代特质及英雄实践的现实,提供了中国美学建构中经验维度重构的前提。就经验的审美展开而言,检视英雄观念变迁,我们会发现近代以来中国英雄观念承续了中西传统影响下的三种英雄形态:神性英雄、才性英雄与凡性英雄,此三类英雄形态既有历时性递变意味,也是一种互渗性的空间化并存。神性英雄主要在革命年代以“人的神化”为核心观念所导致的革命宣传力量,应该说对革命年代的人心激发、氛围营造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到建国后大跃进尤其是文革时期领袖崇拜,却走向了极端,给社会带来极大混乱,对国人造成极大伤害。凡性英雄体现在普通民众的生存情感依托方面,传统人伦世情的坚守在百姓日常生活中仍然起着极大的作用。才性英雄则主要在知识分子和文化思考者那里体现得明显,如何在现实经验基础上,经由实践而达自由之境,值得反思。就价值指向而言,鬼神和宗教信仰的情感与想象寄托,人伦世情的家园感依偎,践行中渐达的自由,乃是当下人们生存的三种价值指向。其次就个案展开而言,新门神画在人的神化观念及现代西方写实性绘画技法等因素影响下,出现了以工农兵人物形象为主角的新门神画,其间彰显出神道设教及其情感激发、信仰催生的审美因素,对革命胜利有促进作用,建国后到达非理性的极端,对国家、社会造成巨大灾难;新时期以来商人与金刚为主角的门神画,则反映了拜物教的新样态,显示出从神道设教、商品拜物教到虚构形象之际对准宗教式自由的渴望。凡性英雄在贾樟柯电影中有所表现:改革初期物质匮乏但坚守道德的底层民众,改革深入时期面对体制应对出现的将传统情义与物质利益获取有效结合的时代新人,再到近年来面对社会不公等具有传统侠义传统及家园伦理观念的人物形象,显示出凡性英雄的多重面相。“千年英雄”苏东坡事件源于世纪之交法国《世界报》的选评,基于不同立场,《世界报》的文人英雄、林语堂《苏东坡传》的快乐天才及我们才性英雄的不同定位,展示出近代以来全球化语境下对英雄苏轼的不同理解,然而也许才性英雄的解读,才是基于近代以来英雄现实与传统互动的合宜阐发。总之,论文考察了近代以来中国英雄及其经验的审美演绎,对经验之冒险、尝试行为的强调,及其间审美展开及价值指向之多重形态的观照,力求做出较有新意的阐发,对中国美学经验维度进行了贴合现实的重构,旨在以中国经验尤其是英雄经验及其形态为研究视角,为中国美学的话语建构提供参照。

程波[7](2017)在《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由于受到国家宣传部门的重视自新世纪以来开始了新的发展,政治束缚的消解、国家对其宣传功能的强化以及市场良好的反馈等因素更是助长了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的兴盛。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在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之后,而逐渐成熟。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与其他类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有着一定程度的区别与联系。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创作遵循的基本原则来源于它独有的三大属性,即意识形态性、艺术性和历史真实性。在三种属性的相互影响下,“规避”与“虚构”成为了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处理敏感历史史实和提升艺术性和可视性的主要方式。传主的人物形象在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传主形象有其自身的历史演变轨迹和人物形象特点;其他人物形象围绕在传主周围,形了以政治立场为标签的人物群像。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具有叙事内容的宏大性和画面语言的诗意美的史诗般的叙事风格;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的多元化的冲突设置、“揭密”元素的运用以及“排障式”叙事方式和“生活流+散文化”叙事方式保障了叙事的流畅度和观赏性。

朱子丛[8](2016)在《传播学视角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2008-2015)》文中指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自1985年诞生以来,历经30多年的风雨历程,业已成为活跃于荧屏上的特殊电视剧类型。近年来,尽管商业化影响着电视剧产业的发展,但是作为擎举主流文化宣传大旗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仍保持其特殊的文化样态。该类型电视剧不仅通过诠释真实历史达到了传播历史本源的目的,而且通过承载主流文化内容的传播,深刻地影响着受众的思维方式。该类型电视剧作为宣传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受到宣传部门的大力扶持,也日益受到学者广泛的重视。然而,与其相关的学术研究却表现得较为松散,系统性研究较为缺乏。本文以2008年至2015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为研究对象,以“5W”传播模式为基点,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与传播学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对该类型电视剧的传播特征进行深度解构。对于传播者的研究,主要是对其受控和施控进行细致地解读;在传播媒介方面,电视台和视频网站共同成为推动该类型电视剧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内容解读的研究,主要是从视听语言和传播内容进行解析;对于受众的研究,深入地分析了他们的解读立场和心理需求。受众的态度反馈将有助于该类型电视剧的完善和发展;从传播效果看,该类型电视剧既通过舆论热议引发了热看,与此同时,又致力于传播红色文化符号,培育受众正确的历史观,坚持正面宣教性的传播,以此获得了良好的正面传播效果。本文从以上方面对该类型电视剧进行阐释,为其更好地传播提供参考。

李润[9](2015)在《电影火花演绎流金岁月》文中研究指明电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形式,演绎我国流金岁月的电影火花,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电影海报、电影人两大主题不断面世。201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这部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我国着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京剧短片,也是我国的第一部戏曲片。电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形式,演绎我国流金岁月的电影火花,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

张思涛,张弛[10](2015)在《中国战争题材电影创作概说》文中研究表明战争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类电影;也是国产电影创作中成绩最显着、经验最丰富的一类电影;同时它还可能是存在问题比较突出、最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的电影类型。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中,曾经四次出现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的高潮。因此,认真梳理其创作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推动国产战争题材的电影创作是十分有益的。

二、郭法曾演绎刘少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郭法曾演绎刘少奇(论文提纲范文)

(1)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英雄叙事及其嬗变的时代症候(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平民英雄的成长叙事
二、改革开放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历史人物的宏大叙事
三、新时期消费语境下英雄叙事的柔性表达

(2)中国红色经典电影的话语权力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红色经典电影
        二、关于话语权力与电影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红色经典电影与话语权力的运作
    第一节 红色经典电影
        一、“红色经典”的界定
        二、红色经典电影的发展
        三、红色经典电影的类型
    第二节 话语权力理论
    第三节 红色经典电影中的话语权力呈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红色经典电影的国家权力建构(1949-1977)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红色经典电影的社会背景
        一、新生国家政权的合法性
        二、计划经济凸显国家意志
        三、厚重的革命文化历史
    第二节 “十七年”时期红色经典电影的国家话语表达
        一、红色政权的显性宣传
        二、革命英雄构筑红色记忆
        三、1960年电影《红旗谱》:透视国家话语权力的合法性
    第三节 “文革”时期红色经典电影的现实境况
    第四节 “文革”时期红色经典电影的国家权力呈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色经典电影的双重话语叙事(1978-2000)
    第一节 红色经典电影的复苏与探索
        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
        二、经济上的改革开放
        三、个人思想的解放
    第二节 双重话语主体的融合与共生
        一、凸显对“人”的关注
        二、真实的革命英雄
        三、历史史诗的展演
    第三节 1991年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人民战争的胜利
        一、《大决战之淮海战役》的历史画卷
        二、纪实的美学追求
        三、军民鱼水情的歌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色经典电影多元话语的共谋(2001-2019)
    第一节 红色经典电影的社会转向
        一、消费文化的异军突起
        二、官方权力机构的助推
        三、媒介技术的更新迭代
    第二节 红色经典电影的影像塑形
        一、大众话语权力的僭越
        二、资本聚合下的审美体验
        三、主流话语下的拟红色经典
    第三节 2017年电影《建军大业》: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实践
        一、《建军大业》的现代书写
        二、年轻英雄的追求与反抗
        三、家国同构的主旋律弘扬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河北电影制片厂红色影视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河北现象”的出现
        1.1.2 影视“冀”军与燕赵品牌
    1.2 河北电影制片厂与红色影视
        1.2.1 河北电影制片厂发展概述
        1.2.2 河北电影制片厂品牌特色——红色影视
    1.3 河北电影制片厂研究现状
        1.3.1 国内电影制片厂研究现状
        1.3.2 河北电影制片厂红色影视作品研究现状
第二章 影视冀军成就之历史革命书写
    2.1 红色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
        2.1.1 沧海横流凸显领袖形象
        2.1.2 战斗生涯再现将军风采
        2.1.3 磨砺成长映衬英烈精神
    2.2 红色历史事件的全景式呈现
        2.2.1 土地革命时期的智与勇
        2.2.2 抗日战争时期的义与痛
        2.2.3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心向背
    2.3 红色历史精神的传承演绎
        2.3.1 毁家纾难的爱国精神
        2.3.2 肝胆相照的民族情谊
        2.3.3 红色精神的当代传承
第三章 本土红色革命资源的挖掘
    3.1 易守难攻的太行山区对革命事业的奠基
        3.1.1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革命圣地西柏坡
        3.1.2 革命力量壮大的展现——平汉线的争夺
        3.1.3 埋葬敌寇名将——黄土岭的胜利
    3.2 一览无余的冀中平原彰显革命斗争智慧
        3.2.1 太行门户石门市
        3.2.2 水利枢纽滹沱河
        3.2.3 艰苦卓绝保定府
    3.3 英雄热血抛洒冀东沿海
        3.3.1 工农力量开滦矿
        3.3.2 忠魂长留黄骅港
        3.3.3 殊死较量山海关
第四章 河北电影制片厂品牌建设价值意义
    4.1 燕赵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
        4.1.1 开发现状
        4.1.2 未被开发的红色经典
        4.1.3 未被开发的重要古代历史资源
    4.2 文化自信的树立与强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中国大陆革命题材传记片研究(2000-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革命题材传记片的主题话语
    第一节 革命叙事:建构民族特质
        一、重述历史记忆,再现光荣岁月
        二、展示英雄风姿,凸显非凡气质
    第二节 时代书写:彰显民族精神
        一、展现传主经历,表达理想人格
        二、塑造先进楷模,培育良好风尚
第二章 革命题材传记片的人物形象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领袖和战士
        一、走下“神坛”的凡人化领袖
        二、心系革命、勇于献身的战士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公仆
        一、廉洁奉公、造福社会的人民书记
        二、正义的执法者和公正的审判者
    第三节 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先进楷模
        一、心有大我、赤诚报国的科研人员
        二、淡泊名利、诲人不倦的人民教师
        三、仁心仁术、救死扶伤的白衣卫士
        四、古道热肠、无私奉献的道德模范
第三章 革命题材传记片的叙事特征
    第一节 现实呈现与银幕“赋魅”结合的叙事艺术
        一、对事实的加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叙事的处理:弱化虚构,表现真实
    第二节 增强戏剧性的叙事策略
        一、信仰叙事:疗救精神缺钙之症
        二、类型叙事: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
        三、情感叙事:意识形态泛情化展现
    第三节 加大感情张力的情节冲突
        一、自我冲突
        二、道德冲突
        三、死亡冲突
    第四节 纪实风格的视听表现
        一、主观叙事视角的讲述角度
        二、影像的纪实性追求
第四章 革命题材传记片的发展瓶颈及未来展望
    第一节 革命题材传记片的发展瓶颈
        一、双性失衡: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差异对待
        二、举步维艰:市场与受众的双重“夹击”
    第二节 革命题材传记片的未来展望
        一、改变观念,借鉴他国优秀理念
        二、坚持类型化策略,借助新兴科技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影像传记
    第一节 传记电影的相关概念
        一、传记电影与传记文学的关系
        二、传记电影与纪录片的关系
        三、传记电影的类型特征
    第二节 传记电影的创作机制
        一、编导的叙事策略和原则
        二、演员与传主的肖似关系
第二章 多重文化语境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第一节 意识形态话语中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献礼片与“仪式化身体”
        二、“英雄神话”与身份去魅
        三、身体隐喻与身份建构
    第二节 人文精神烛照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文化英雄的影像书写
        二、草根小民的社群认同
        三、女性传主的多维场域
    第三节 大众消费语境下的传主身份建构
        一、帝王后妃与民间想像
        二、功夫英雄与身体寓言
        三、黑帮枭雄与灰色传奇
第三章 建构传主身份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重构传主的生活时空
        一、线性叙述中的时间塑形
        二、空间流转的媒介呈现
        三、交互时空中的主体间性
    第二节 声音和文字的叙事功能
        一、叙述者的声音
        二、主题音乐的论赞功能
        三、语言文字叙事
第四章 催生传主身份建构叙事策略的文化机制
    第一节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诉求
        一、记忆化历史书写的价值传递
        二、伦理型文化传统的民族基因
    第二节 中国叙事文学传统的影响
        一、整体性时空观与宏大叙事结构
        二、“类史官”与“说书人”的叙事传统
        三、叙事与抒情的交融
        四、意象叙事的凝聚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中西美学视域中的中国经验与英雄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西美学:经验扬抑与当代回归
    第一节 西方美学:经验浮沉与范式转换
        一、艺术、美感与哲学:经验的形上提升
        二、现代反思:经验的现实回归
    第二节 中国美学:西学调试与经验坚守
        一、经验坚守:西学影响及三种应对
        二、实践美学:经验维度的突显
        三、后现代及审美经验拓展
第二章 经验的理论重构:英雄形态与审美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三重基点
        一、基于经验的审美
        二、基于中国经验的审美
        三、基于中国英雄经验及形态的审美
    第二节 过渡时代:英雄观念与时代情状
        一、中西英雄观念及其形态流变
        二、文化的发现:变局、创局与过渡时代
        三、理性的反拨:现代、后现代与反现代
    第三节 阶段突显:英雄形态与审美
        一、神性英雄的激情与迷狂
        二、凡性英雄的人情之美
        三、才性英雄的超越与自由
    第四节 英雄形态的价值指向:经验与终极
        一、经验与先验:英雄、圣贤与宗教
        二、经验的终极:三种指向
第三章 经验的个案呈现:多重形态
    第一节 神性英雄:鬼神、宗教中的政治、信仰与自由
        一、门神画与神性观念:传统与现代
        二、战士门神画:神道设教与政治叙事
        三、商人与金刚门神画:拜物中的虚拟与真实
    第二节 凡性英雄:情义与欲望
        一、物质缺失与底层尊严
        二、体制应对与时代新人
        三、精神缺失与情义传统
    第三节 才性英雄:自由与境界
        一、文人英雄:西方视角下的笔墨自由
        二、快乐天才:现代反思下的“近情”与尊严
        三、才性英雄:当下语境下的经验与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概述
    第一节 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概念的界定
        一、传记电视剧与革命伟人的概念辨析
        二、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区分
    第二节 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的兴起原因
        一、政治束缚的消解
        二、宣传功能的强化
        三、受众的期待
        四、乐观的市场前景
    第三节 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的发展阶段
        一、萌芽期(1978-1986)
        二、发展期(1987-1999)
        三、成熟期(2000——)
第二章 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创作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历史叙述
        一、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历史叙述所体现的主题思想
        二、意识形态对历史真实性表现的影响
    第二节 历史真实原则下的艺术虚构
        一、以人物塑造为核心的虚构
        二、情节方面的虚构
第三章 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的人物形象
    第一节 传主:革命的领导者形象
        一、伟人形象的建构之路
        二、传主形象塑造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三、传主形象塑造的两种类型
    第二节 其他人物形象
        一、无产阶级阵营里的人物
        二、其他阵营里的人物
第四章 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的叙事特征
    第一节 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的叙事风格
        一、叙事内容的宏大性
        二、英雄史诗的崇高性
        三、镜头语言的诗意美
    第二节 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的叙事手法
        一、多元化的冲突设置
        二、“揭密”元素的运用
        三、“排障式”叙事方式
        四、“生活流+散文化”叙事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品附录

(8)传播学视角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2008-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概述
    1.1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定义和类型
        1.1.1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定义
        1.1.2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
    1.2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轨迹
    1.3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特点
        1.3.1 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1.3.2 领袖形象塑造的中心性
        1.3.3 题材间的关联性
        1.3.4 内容的观照现实性
第2章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传播者及传播媒介分析
    2.1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传播者分析
        2.1.1 受控: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对传播者的影响
        2.1.2 施控:传播者对电视剧的编码
    2.2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传播媒介分析
        2.2.1 电视台竞争促进电视剧传播
        2.2.2 视频网站推动电视剧传播
第3章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内容解读
    3.1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传播方式分析
        3.1.1 视觉语言分析
        3.1.2 听觉语言分析
    3.2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传播内容分析
        3.2.1 丰富多变的题材
        3.2.2 气韵生动的人物群像
        3.2.3 真实历史的大揭秘
第4章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受众分析
    4.1 受众的解读立场
        4.1.1 支配式解读
        4.1.2 协商式解读
        4.1.3 对抗式解读
    4.2 受众的心理需求
        4.2.1 历史怀旧的心理需求
        4.2.2 领袖崇敬的心理需求
        4.2.3 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
        4.2.4 娱乐宣泄的心理需求
第5章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传播效果分析
    5.1 传播“红色文化符号”引发关注
    5.2 “舆论”漩涡下的热议引发热看
    5.3 培育正确的历史观
    5.4 正面宣教性的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电影火花演绎流金岁月(论文提纲范文)

经久难忘的影片
曾经当红的演员

(10)中国战争题材电影创作概说(论文提纲范文)

四、郭法曾演绎刘少奇(论文参考文献)

  • [1]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英雄叙事及其嬗变的时代症候[J]. 申朝晖,周明豫. 电影文学, 2021(08)
  • [2]中国红色经典电影的话语权力变迁研究[D]. 李嘉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河北电影制片厂红色影视品牌建设研究[D]. 高晴. 河北大学, 2019(08)
  • [4]中国大陆革命题材传记片研究(2000-2017)[D]. 李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5]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身份建构研究[D]. 樊露露. 上海大学, 2018(02)
  • [6]中西美学视域中的中国经验与英雄形态研究[D]. 王维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7]革命伟人传记电视剧研究[D]. 程波.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8]传播学视角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2008-2015)[D]. 朱子丛. 河北大学, 2016(03)
  • [9]电影火花演绎流金岁月[J]. 李润. 集邮博览, 2015(09)
  • [10]中国战争题材电影创作概说[J]. 张思涛,张弛. 电影新作, 2015(04)

标签:;  ;  ;  ;  ;  

郭发增饰演刘少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