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高等教育小贴士

普及高等教育小贴士

一、给高等教育大众化支招(论文文献综述)

唐静[1](2016)在《“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政策社会学阐释》文中指出我国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比例的减少不仅仅反映了教育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稳定、民族和谐。近年来,政府连续出台政策,逐步提高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本文以梳理历史进程中“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政策选择为背景,从社会学的视野分析当前“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出台的背景与执行的现状及其取得的成效,反思教育公平视野下的补偿性教育政策模式。本文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回顾了各个时期的“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以及在此影响之下的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概况,阐释招生制度的改革引起的社会阶层变化,剖析政策选择与社会结构的张力。其次,通过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来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出台的背景。最后,通过相关政策及其变化的呈现,剖析在“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对此政策的再建构。本文通过研究发现,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与政治源流在汇合之下共同推动了“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之窗的开启。各方利益相关群体在自身的利益诉求,能力与资源的基础之上而采取的行为和互动共同促进了“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的发展。在政策的演进过程中,政策本身的动力系统不足、执行主体积极性以及目标群体对于政策的认可度等影响着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不仅要完善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表达机制,细化“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措施,运用多种方式促进政策理解,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倾斜,使得农村学生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能够走向高等教育过程的公平,最终达到质量的公平。

何仕[2](2014)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文中认为当代中国,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就业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就业理论为指导,揭示就业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内在联系,立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以经济学之“药”疗治中国大学生就业之“疾”。就业是民生工程。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统配”、改革开放初期“抽成调剂、分级安排”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由一定范围的“双向选择”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度转变。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考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以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闽南理工学院等不同办学层次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进行的实证分析,认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毕业生供求形势日趋严峻:方面,高校连年大幅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国际金融危机等导致毕业生市场需求动力不足。二是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毕业生扎推一二线城市、国企、大企业就业,同时高校毕业生类型不同,就业率差异明显等。三是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难以实现。梦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跳槽频繁。四是“被就业”现象时有发生,就业统计掺杂水分。同时,出现了“北漂”、“蚁族”、“啃老族”以及“海待”“零薪就业”、“公务员热”等特殊就业现象。就业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剖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突出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转型,拉动就业乏力。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增速放缓等诱发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剧就业困难。二是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配置跟不上跨越式发展步伐、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专业结构改革滞后等,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三是就业体制与制度存在的问题。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制度分割、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毕业生择业流动困难和就业歧视。四是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劳动力市场“多峰叠加”,市场就业信息不对称等,影响毕业生就业。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就业难的原因,比较借鉴日本、印度、英国等国大学生就业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一是稳定经济发展,拉动就业需求;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就业发展动力;三是发展绿色就业,拓宽就业市场;四是着力扶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五是适应经济发展,深化高教改革。

徐莉丽[3](2013)在《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责任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地方高校数量众多,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高校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肩负着服务社会经济尤其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责任。地方高校想要更好的、长远的发展,必须主动地、勇敢地承担社会责任。地方高校正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在承担社会责任取得一定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在践行社会责任还有不少问题,如不少地方高校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各界接触不够、不到位。本文采用文献法、比较教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以及理论思辨等方法,从高等教育的政治论、利益相关者理论、高等教育轴心论等视野出发,审视与探讨我国地方高校和区域社会发展关系。并指出地方高校在履行其社会责任过程中,如何必须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兄弟院校发展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地方政府有责任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而地方高校应当成为地方政府的智囊团。新时期,地方高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杨艳,杨华[4](2010)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难探析》文中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这不仅造成了大学生人数剧增,而且还造成了一些出现在高等教育内部的深层次问题,而这些问题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如果高校能从自身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就可以有效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的就业难。

黄宪伟[5](2008)在《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机制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分为三个层面:即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学校教学、教育方面的相对滞后及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情况等。只有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入手,进行系统创新,努力构建新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新机制,才能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高就业工作水平,并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王涛[6](2008)在《我国高等学校定位趋同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经过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目前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在规模大发展的同时,高等院校也在逐步改变过去精英式教育的传统做法,在高等教育多样化方面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这将为我们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继续向前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我们在看到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在多样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问题,这主要就是高等学校在定位过程中的趋同化现象还比较严重。高校定位是指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要,对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应处的位置的预期和认定。高校定位是一个既包含横向的,也包含纵向的概念。所谓横向的大学定位是指大学的学科结构定位,如单科性、多科性和综合性大学等;所谓纵向的高校定位主要是指在人才培养类型上的定位,如以培养研究生占较大比重的研究性型大学、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以及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此外,所谓定位中的“一流”也属于纵向上的高校定位。一所高校能否合理定位对于这所高校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找出造成我国高校定位盲目趋同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我国高校定位的趋同化及其影响。该部分首先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继而列举了我国高等学校定位趋同化的具体表现,以及高校定位趋同化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第二部分,我国当前大学定位盲目趋同的原因分析。在这一部分里,笔者详细地分析了造成我国高校定位盲目趋同的五方面原因:思想观念、高等教育经费、政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和高校的评估标准。第三部分,大学定位的国际经验借鉴。在这一部分,笔者主要列举了美国的例子,从宏观和学校两个层面来介绍了美国高校定位的措施。第四部分,改变高校定位趋同化的策略。从对定位趋同化的原因分析并结合国外的一些经验,笔者认为要想解决高校定位趋同化这一问题应从社会、政策制度以及学校这三个层面来着手。

罗三桂[7](2007)在《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现实困惑问题,为政府部门、用人单位、高职院校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即本文的引论,介绍研究本文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目的、思路、内容、理论指导与方法。第二章是关于广东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状况分析。第三章从数量与质量两个角度对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第四章对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等两所高职院校就业状况进行个案分析。第五章从就业体制、办学定位、办学条件与就业观等四个方面对影响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因素进行分析。第六章从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培养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等四个方面对实现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进行探讨。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通过对广东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与发展状况分析得出,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满足不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广东还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二是通过对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大量调查和分析得出,总体上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存在就业困难。但不同区域、不同学校性质、不同学校背景、不同学科、不同生源、不同性别的毕业生在毕业去向、薪酬、专业对口度、满意度、工作落实时间等就业质量方面存在差异。就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性别而言,男生的月薪比较离散,最高与最低位均占有较大比例,而女生的月薪则比较集中于平均水平;女生把生活稳定放在第一位,而男生则把发展放在第一位;男生对就业的压力感受性比较大,而女生对就业的自信心比较强;男生较女生在创业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规划得也比较早;对就业问题的解决男生从外部寻找解决方案,而女生则从自身寻找突破点。就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而言,教育学学科专业、粤东和山区高职院校、中专升格和独立设置高职院校以及农村和乡镇生源的毕业生更倾向于及时参加工作,而法学学科专业、粤西和珠三角高职院校、成人转制和二级学院高职院校以及县城和城市生源的毕业生更倾向于继续升学或出国。就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薪酬而言,二级学院高职院校与城市生源毕业生的月薪较高,而中专升格高职院校与农村生源毕业生月薪较低。就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度而言,教育学学科专业、公办学校以及粤西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度较高,而工学学科专业、民办学校以及山区高职院校毕业生较低。就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而言,管理学学科专业、粤东高职院校、独立设置高职院校以及县城生源毕业生满意度较高,而教育学和工学学科专业、山区高职院校、中专升格高职院校以及农村生源毕业生满意度偏低。就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落实时间而言,女生、法学学科专业、民办学校、独立设置高职院校以及农村生源毕业生工作落实时间早些,而男生、教育学学科专业、公办学校、成人转制高职院校以及城市生源毕业生工作落实时间晚些。三是通过对影响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得出,其影响因素既有就业体制障碍的原因,也有办学定位不准与办学条件不足的原因,还有就业观偏差的因素。在就业体制障碍方面,主要表现为市场配置水平比较低、户籍制度改革滞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用人单位招聘与录用的不规范和无规则行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等;在办学定位方面,主要表现为“四性”:盲目随意性、学科倾向性、攀高情结性与城市指向性;在办学条件方面,突出表现为教学设施、设备不配套,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缺乏,师资的数量不足和整体素质偏低等方面;在就业观方面,主要表现为:“狭义”的就业观、“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选择工作岗位”的观念等方面。四是在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实现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四条对策建议,即通过促进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第三产业、中小企业与对外贸易,来增加就业岗位,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可就;通过完善就业制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建立通向农村的就业机制,来改善就业环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畅就;通过端正办学定位,加大经费投入,深化教学改革,来培养就业能力,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能就;通过加强就业指导,来转变就业观念,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乐就。

胡坚达[8](2005)在《浙江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被打破,大众化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如何确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如何构建符合大众化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的突出问题。地方大学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力量在高等教育扩招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把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置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必将丰富与拓展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 独立学院是浙江省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尽管独立学院办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如何按民办机制建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何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如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竞争力,如何壮大独立学院的办学实力、形成办学特色,怎样处理与母校之间的关系等等。尤其是2004年开始,按照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单独颁发文凭之后,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以取得社会与家长的认可,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本文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开始,比较了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模式和独立学院与公立高校、民办高校之间的异同,主要就浙江省高等教育的现状和独立学院的产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总结了浙江省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分别介绍了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平台式”人才培养模式等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要针对“三本”学生特点,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行大胆改革,构建独立学院“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浙江省高等教育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罗三桂[9](2005)在《转型期大学就业指导者的工作现状及改进策略》文中认为文章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就业指导者工作现状的基础上,从更新指导观念、提升指导水平和完善指导内容等三个方面,对改进大学就业指导者的工作进行探讨。

范芳娟,薛文鹏,谷芳[10](2005)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是目前各界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入手,简要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性,就其所引发的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大众化做了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二、给高等教育大众化支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给高等教育大众化支招(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政策社会学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
        1.2.1 农村学生
        1.2.2 重点大学
        1.2.3 政策及“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
        1.2.4 补偿性教育政策模式
        1.2.5 教育公平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3.3 已有研究成果简评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政策文本分析法
        1.5.3 调查法
2.历史进程中的“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与政策选择
    2.1 建国初期的“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与政策选择(1949-1976年)
        2.1.1“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向工农开门”的高校招生政策
        2.1.2 建国初期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概况
    2.2 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与政策选择(1977-1998年)
        2.2.1“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校招生政策
        2.2.2 高校收费政策
        2.2.3 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概况
    2.3 高校扩招以来的“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与政策选择(1999-2011年)
        2.3.1 高校扩招时期的招生政策
        2.3.2 高校扩招以来的“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概况
    2.4 现阶段的“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2012-2016年)
3 当前“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出台的背景
    3.1 “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出台的问题源流
        3.1.1 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持续下降
        3.1.2 “读书无用论”等开始在农村抬头
        3.1.3 一些教育政策使得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备受争议
    3.2 “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出台的政策源流
        3.2.1 政府
        3.2.2 学者及两会代表
    3.3 “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出台的政治源流
        3.3.1 执政理念的转变
        3.3.2 政府换届
        3.3.3 公众舆论的压力
    3.4 “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政策之窗的开启
4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的执行分析
    4.1 当前“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执行成效
    4.2 当前“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演进路向分析
        4.2.1 政策的价值定位:逐步彰显对农村学生的精准性和补偿性
        4.2.2 政策目标的实现模式:从单一向多渠道转变
        4.2.3 政策执行手段:从强制性执行向沟通、协商与合作的方式转变
        4.2.4 政策体系:从局部的调整向多方面完善的转变
    4.3 当前“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利益相关群体及互动
        4.3.1 当前“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执行中的利益相关群体
        4.3.2 当前“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执行中各方利益群体互动分析
        4.3.3 小结
    4.4 当前“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
        4.4.1 “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4.4.2 “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
        4.4.3 “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目标群体存在的问题
5 “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的教育公平反思
    5.1 “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中的补偿性思维
    5.2 教育公平视野中的“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过程反思
        5.2.1 “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了“给最少受惠者最大利益”
        5.2.2 对“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政策的几点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DIRECTORY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和有待改进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的经济理论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就业的一般经济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就业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关于就业的论述
        一、毛泽东思想关于就业的论述
        二、邓小平理论关于就业的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就业的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就业的论述
        五、习近平关于就业的论述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三、其他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
        四、评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1949年—1978年)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就业(1979年—1992年)
    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1992年至今)
        一、1992年—2002年阶段
        二、2003年—2008年阶段
        三、2008年以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实考察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总体状况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毕业生市场供求形势日趋严峻
        二、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
        三、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难以实现
        四、“被就业”现象时有发生,就业统计掺杂水分
    第三节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一、经济转型,拉动就业乏力
        二、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就业体制与制度存在的问题
        四、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
        五、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就业特殊现象分析
    第一节 “北漂”现象分析
        一、“北漂”的总体状况
        二、“北漂”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蚁族”现象分析
        一、“蚁族”的总体状况
        二、“蚁族”现象原因分析
        三、“蚁族”现象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 “啃老族”现象分析
        一、大学生“啃老族”的主要表现
        二、“啃老族”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其它特殊就业现象分析
        一、“海待”现象分析
        二、“零薪”就业现象分析
        三、“公务员热”现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985高校(厦门大学)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分析
        三、就业单位性质流向分析
    第二节 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农林大学)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三、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四、就业单位的隶属分析
    第三节 福建新建本科院校(福建工程学院)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三、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四、就业单位的隶属分析
    第四节 福建高职高专院校(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三、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四、就业单位隶属分析
    第五节 福建省民办高校(闽南理工学院)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三、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四、就业单位的隶属分析
    第六节 就业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启示
        一、福建高校就业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二、就业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学生就业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日本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一、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二、日本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日本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经济举措
    第二节 印度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一、印度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二、印度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印度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举措
    第三节 英国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一、英国大学生就业状况
        二、英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举措
    第四节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一、中国与日本、印度等国的比较
        二、主要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经济学思考
    第一节 稳定经济发展,拉动就业需求
        一、坚持推进区域和行业协调发展
        二、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三、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
    第二节 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就业发展动力
        一、实施创新驱动的重大战略意义
        二、大力推进创新,促进就业发展
    第三节 发展绿色就业,拓宽就业市场
        一、绿色就业的概述
        二、发展绿色就业的重点及其前景
        三、大力发展绿色就业
    第四节 着力扶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一、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意义
        二、创业带动就业的动力来源
        三、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第五节 适应经济发展,深化高教改革
        一、改革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二、改革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三、改革高等教育形式
    本章小结
余论
    一、小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及创新之处
    四、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第一章 地方高校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地方高校社会责任概念
    第二节 地方高校社会责任发展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 我国地方高校特点及社会责任反思
    第一节 我国地方高校特点分析
    第二节 我国地方高校社会责任反思
第三章 国外两类型地方高校及社会责任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相互作用大学及其社会责任
    第二节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及其社会责任
第四章 促进我国地方高校社会责任发展的若干关系研究
    第一节 地方高校社会责任与区域社会关系研究
    第二节 地方高校社会责任与地方政府关系研究
    第三节 地方高校社会责任与所在地企事业单位关系研究
    第四节 地方高校社会责任与校际协同发展关系研究
    第五节 地方高校社会责任价值取向下的其他相关问题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了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现象
    (二) 大学生人数的暴增导致高校教学资源捉襟见肘
    (三) 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长期以来缺乏应有的重视
    (四) 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的关注和主体价值的引导
二、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难
    (一)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需要保持理性
    (二) 高校应该尽可能地保障教学资源满足教学需求
    (三) 高校应该瞄准学生未来的就业领域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比重
    (四) 高校应该肩负起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责任

(5)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机制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模式的相对稳定与产业结构动态发展的不适应,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2.社会日益突现人才“高消费”趋向, 造成部分大学生就业难
    3.大学生主观愿景与现实社会供给的错位, 导致部分大学生就业难
    1.创新高等教育管理, 实现高校教学模式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2.建立完善实践基地, 增强学生技能能力
    3.加强就业指导, 转变就业观念, 提升择业素质

(6)我国高等学校定位趋同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选题依据
        ㈠理论依据
        ㈡现实依据
    二、选题意义
        ㈠理论意义
        ㈡现实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现状
        ㈠对高校定位本身的定位
        ㈡对我国高校定位趋同化的原因分析研究
        ㈢国际比较研究
        ㈣对策研究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六、概念界定
第一章 我国高校定位的趋同化及其负面影响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高等教育大众化
    二、我国大学定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趋同化
    三、高校定位趋同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二章 我国当前高校定位盲目趋同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
        ㈠传统的重“学”轻“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㈡“名分”思想的影响
        ㈢社会的高等教育观、用人观和就业观对大学定位产生的影响
        ㈣高校的办学理念对高校定位的影响
        ㈤传统的精英教育观念影响
    二、高等教育经费方面的原因
        ㈠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
        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㈢高等教育经费分配标准的单一
    三、政策的缺失的原因
    四、行政化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
    五、高等学校评估标准方面的原因
        ㈠官方的评估标准
        ㈡民间的评估标准
第三章 高校定位的美国经验借鉴
    一、从宏观层面来看
        ㈠从法律政策上对大学的分层进行保障,并制定专门的法规来引导处于所谓“低位”的高校的发展
        ㈡利用非政府行为来对政府进行支持
        ㈢针对不同类型的院校制定不同的财政资助政策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
        ㈠大学的办学定位理念
        ㈡办学的特色质量观
第四章 改变高校定位趋同化的策略
    一、社会层面的策略
        ㈠用人单位应该改变惟学历的用人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观
        ㈡学生和家长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大学观和成才观
        ㈢社会舆论应该进一步加强宣传
    二、政策、制度层面的策略
        ㈠落实与完善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㈡完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政策
        ㈢完善高等教育评估标准
        ㈣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法与标准
        ㈤ 制定政策,对处于“低位”的高等学校进行补偿
        ㈥改革行政化的大学管理体制
    三、学校层面的策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思路、内容与理论指导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几个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与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广东经济杜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第二节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第三节 广东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第三章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分析
    第一节 广东高职院校总体就业状况及其分析
    第二节 广东不同区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分析
    第三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同学科就业状况及其分析
    第四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同性别就业状况及其分析
    第五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及其分析
    第六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薪酬状况及其分析
    第七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及其分析
    第八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状况及其分析
    第九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落实时间及其分析
第四章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个案分析
    第一节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分析
    第二节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分析
    第三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成功经验启示
第五章 影响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存在障碍
    第二节 广东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准确
    第三节 广东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不足
    第四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出现偏差
第六章 实现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增加就业岗位,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可就
    第二节 改善就业环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畅就
    第三节 培养就业能力,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能就
    第四节 转变就业观念,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乐就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浙江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
2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
    2.1 构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2.2 构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 浙江省独立学院的发展
    3.1 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3.2 多元模式: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3.3 独立学院的产生和发展
4 浙江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4.1 浙江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SWOT分析
    4.2 省内外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4.3 浙江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5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架构
    5.1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形式
    5.2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5.3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三维分析
    5.4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阶段性成果
6 总结
    6.1 研究的主要成果
    6.2 研究的主要价值和意义
    6.3 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9)转型期大学就业指导者的工作现状及改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二、大学就业指导者的工作现状
    (一)大学就业指导者的构成
    (二)大学就业指导者的指导内容
    (三)大学就业指导者的指导途径与方式
三、改进大学就业指导者工作的策略
    (一)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更新就业指导者的指导观念
    (二)满足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提升就业指导者的指导水平
    (三)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完善就业指导者的指导内容

(10)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性
    (一)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
    (二)政治
    (三)经济
    (四)人口
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带动对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
        3、 构建一个分层次、分类型的多样化高等教育格局
    (二)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毕业生就业大众化
        1、坚持到底、端正心态
        2、具有敬业、务实精神
三、结束语

四、给高等教育大众化支招(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政策社会学阐释[D]. 唐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 [2]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D]. 何仕.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3]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责任研究[D]. 徐莉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2)
  • [4]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难探析[J]. 杨艳,杨华.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2010(12)
  • [5]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机制创新[J]. 黄宪伟.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 2008(02)
  • [6]我国高等学校定位趋同化问题研究[D]. 王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7]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 罗三桂. 厦门大学, 2007(11)
  • [8]浙江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胡坚达. 同济大学, 2005(08)
  • [9]转型期大学就业指导者的工作现状及改进策略[J]. 罗三桂.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0)
  • [10]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J]. 范芳娟,薛文鹏,谷芳.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标签:;  ;  ;  ;  ;  

普及高等教育小贴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