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对脑梗死影响的临床观察

高血糖对脑梗死影响的临床观察

一、高血糖对脑梗死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孔涵[1](2021)在《基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探讨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所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及其它临床情况的数据分析,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信息分布特征基础上,探讨其与肢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1以从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脑病康复科、综合康复科收治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从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症状改善情况等方面着手分析,探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人群的临床信息分布特征。2从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着手,分析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程度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从性别、年龄、病程、疗程、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着手,分析针刺综合疗法对肢体功能障碍改善程度、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875例,457例患者年龄低于65岁(52.2%),最小26岁,最大92岁,中位年龄64岁,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中位年龄低于女性。多数肌力在3级及以上。75例静脉溶栓(8.6%),7例动脉取栓较少(0.8%)。部分存在感染情况(13.8%,121例),以肺部感染(8.1%,71例)居多。262例患者存在睡眠障碍(29.9%),87例患者存在胃肠功能紊乱(9.9%),81例患者存在消化道出血(9.3%)。中医证型以阴虚风动证分布最广(54.5%,477例),其次为风痰阻络证(20%,175例),再次为气虚血瘀证(18.6%,163例),肝阳暴亢证(6.3%,55例)与痰热腑实证(0.6%,5例)分布较少。2危险因素:约49.7%患者既往吸烟史(435例),约39.5%患者饮酒史(346例)。既往病史中既往高血压者最多(77.8%,681例),其次为冠心病(36.9%,323例),房颤(4.5%,39例)与心肌梗死(4.1%,36例)患病率低。家族史中约58.9%患者无相关家族史(515例),存在家族史的患者中以高血压家族史(22%,192例)占比最大,其次为糖尿病家族史(17.7%,155)例、脑血管病家族史(15.8%,139例)、冠心病家族史(2.9%,26例)。3实验室指标:70%以上患者Hb A1c≥7%(630例),其中Hb A1c≥8%者占比40%以上(374例),约80.9%存在血脂异常(708例);约11.8%存在肝功能异常(103例);约29.1%存在肾功能异常(255例);约2.9%存在血小板数偏低(25例),约5.5%存在血小板数偏高(48例),总血小板数异常率约8.4%;约39.7%存在D-二聚体升高(347例);约32.3%存在纤维蛋白原异常(283例);约5.5%存在APTT异常(48例);约10.1%存在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88例)。4治疗情况:纳入患者上肢及下肢肌力在3级及以上者居多,约29.5%得到有效改善。多数患者病程及疗程在28天以内。住院天数最长90天,其中男性最长75天,女性最长90天。药物使用情况:治疗过程中约91.3%的患者使用调脂药(799例),约62.1%的患者使用降压药(543例),约86.2%的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754例),约32.1%的患者使用胰岛素(281例)。抗血小板药物方面,阿司匹林的使用率略高于氯吡格雷,约54.1%使用阿司匹林(473例),约49.1%使用氯吡格雷(430例),约15.5%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136例)。叶酸、甲钴胺的使用率均不足10%。症状改善方面,约67.3%存在语言障碍(589例),改善率27.5%;约35.1%存在吞咽障碍(307例),改善率36.2%;约38.7%存在感觉障碍(339例),改善率56.9%。5上肢功能障碍严重程度:DM患者发生脑梗死,在发病7天以内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7%的DM患者发生脑梗死时所表现出的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未发现性别、年龄与上肢功能障碍程度的相关性。6下肢功能障碍严重程度:DM患者发生脑梗死,在发病7天以内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发病后8-14天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重。随着年龄增大,发生较重的下肢功能障碍的风险升高。DM患者发生脑梗死时女性比男性更易表现为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重。未发现糖化血红蛋白与下肢功能障碍程度的相关性。7上肢肌力改善方面:DM患者在脑梗死发病14天以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年龄低于65岁的患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在控制Hb A1c<7%的DM患者中,脑梗死发病7天以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在控制7%≤Hb A1c<8%的DM患者中,脑梗死发病14天以内或者年龄阶段在65岁以下,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8下肢肌力改善方面:DM患者在脑梗死发病7天以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女性或者年龄低于65岁的患者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在控制7%≤Hb A1c<8%的DM患者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在下肢肌力改善方面更易获得理想疗效。9未发现性别、年龄、病程、疗程、糖化血红蛋白与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性。结论:1我院2019年收治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位年龄64岁,男性居多,住院天数最长90天,肌力多在3级及以上,约29.5%得到有效改善。70%以上患者Hb A1c≥7%,其中Hb A1c≥8%者占比42.7%。2患者发病7天以内表现出的上、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7%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时所表现出的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发病后8-14天、高龄及女性患者更易表现为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重。3早期介入针刺综合疗法或者65岁以下的患者更易获得上、下肢肌力改善的理想疗效。女性患者更易获得下肢肌力改善的理想疗效。在控制Hb A1c<7%的糖尿病患者中,脑梗死发病7天以内更易获得上肢肌力改善理想疗效;在控制7%≤Hb A1c<8%的糖尿病患者中,脑梗死发病14天以内或年龄阶段在65岁以下,更易获得上肢肌力改善理想疗效,女性患者更易获得下肢肌力改善理想疗效。

麻雨弟[2](2020)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证候分布及参芎玉精颗粒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1)通过观察分析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的中医证候分布,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相关医学依据。(2)观察参芎玉精颗粒对糖尿合并脑梗死恢复期(气阴两虚夹瘀)患者的临床疗效。2方法2.1证候分布所收集318例在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期间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内分泌科住院部的患者,记录入组患者的体征及症状,录入EXCEL表,统计并分析证候分布规律。2.2临床研究对2018年1月~2019年10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或内分泌科的40例患者确诊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气阴两虚夹瘀),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中药治疗组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予以控制血糖、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等综合治疗,中药治疗组在对照组上加用参芎玉精颗粒,疗程4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总有效率、BI指数、改良Rankin量表,NHI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血糖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3结 果3.1中医证候分布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证候分布以二证、三证组合为主,在二证组合占比29.6%,其中以气虚+血瘀、阴虚+血瘀、气虚+阴虚为主要证候分布,分别占二证组合的27.7%、13.8%、16.0%;三证组合占比40.1%,其中以气虚+阴虚+血瘀为主,占三证组合的40%;四证组合占比13.8%,其中以气虚+阴虚+血瘀+痰湿为主。3.2两组患者神经功能量表分析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治疗前BI指数、改良Rankin量表,NHISS评分经检验后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经治疗四周后BI指数、改良Rankin量表,NHIS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程度。将两组治疗后BI指数、改良Rankin量表,NHIS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参芎玉精颗粒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3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糖相关指标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经检验后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经治疗四周后,两组患者前后血糖相关指标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进行组内比较,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可降低血糖水平。将两组治疗后血糖相关指标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比较,结果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参芎玉精颗粒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降低血糖相关指标水平疗效相当。3.4两组患者糖尿病中医证候积分分析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检验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下降,且治疗组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明显,(P<0.01),在单项证候分析上治疗前检验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两组患者组间比较除肢体麻木,形体消瘦、口舌歪斜单项症状积分比较(P>0.05),其余单项症状积分(P<0.05),说明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改善除肢体麻木,形体消瘦,口舌歪斜等方面疗效相当,在口渴多饮、尿量频多、气短无力、五心烦热、消谷善饥,唇甲紫暗等单项症状方面得到显着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结论(1)气虚、阴虚、血瘀等证候要素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的主要分布,且多以证候组合形式为主;(2)参芎玉精颗粒能改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气阴两虚夹瘀患者的中医症状,以及在促进躯体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能力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

刘智美[3](2020)在《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通脑丸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量表、血清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选取的8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均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合用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认真填写病例报告表,观察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及各项量表评分的变化,同时检测血脂四项HCY、hs-CRP水平,并将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各项量表评分与实验室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可进行后续的临床观察;2.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5%、92.5%,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0%、80%,且2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治疗该病的临床与中医症候疗效优于脑心通胶囊;3.各项量表评分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而ADL评分、FMA评分均升高,2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组间进行比较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较脑心通胶囊的效果更佳;4.实验室指标的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降低,血清HDL-C水平升高,治疗前后的2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HCY、hs-CRP水平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血脂四项水平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在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血脂方面疗效相当,而在抗炎、抗氧化方面通脑丸优于脑心通胶囊。结论:通脑丸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及各项量表评分;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HCY、hs-CRP水平,无明显毒副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4](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赵树良[5](2011)在《辨证治疗伴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180例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同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和特点,为更好地提高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并扩大临床应用范围提供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选择180例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风痰阻络证组、痰瘀阻络证组、痰热腑实证组、气虚血瘀证组、阴虚风动证组和对照组6组。6组均采用西医常规基础治疗,除对照组外,均口服中药煎剂,每组各30例。以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6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中医临床症状和NIHSS、Barthel记分、MRS评分指标的变化。结果:1.综合疗效:痰瘀阻络证组、风痰阻络证组、痰热腑实证组、气虚血瘀证组、阴虚风动证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96.7%、96.7%、90.0%、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痰瘀阻络证组、风痰阻络证组、痰热腑实证组、气虚血瘀证组、阴虚风动证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O.05)。2.改善中医症状体征、NIHSS、Barthel记分、MRS评分方面:痰瘀阻络证组、风痰阻络证组、痰热腑实证组、气虚血瘀证组、阴虚风动证组与对照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的症状、体征,并使NIHSS、Barthel记分、MRS评分有所改变;其中痰瘀阻络证组、风痰阻络证组、痰热腑实证组、气虚血瘀证组、阴虚风动证组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NIHSS、Barthel记分、MRS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在综合疗效和改善中医症状体征、NIHSS、Barthel记分、MRS评分指标等方面均优于单用西药对照组。从而可以证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有其一定的优势,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毒副作用小的特点。此课题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医药防治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的理论,不仅为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而且为提高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临床疗效、扩大应用范围提供了依据和理论指导。

侯慧敏[6](2021)在《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34、VEGF、MMP-9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观察研究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64只,体重280±2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脑缺血预适应模型组3天(BDP 3d)、5天(BDP 5d)、7天(BD P 7d),中风膏预适应模型组3天(ZFG+I/R 3d)、5天(ZFG+I/R 5d)、7天(ZFG+I/R 7d),每组各8只。S组仅暴露CCA、ECA及ICA,但不阻断MCA,灌服生理盐水;I/R组参照Longa等改进的大脑中动脉二次线栓法制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BDP组制备脑缺血预适应模型;ZFG+I/R组予中风膏悬浊液预先灌胃,再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在麻醉清醒前后实验大鼠的一般情况、精神状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各组大鼠进行脑组织常规HE染色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CD34蛋白表达;E LISA法进行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含量测定;RT-PCR技术检测缺血脑组织内VEGF、MMP-9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观察脑缺血大鼠的精神、饮食及体重等情况,说明中风膏能够促进脑缺血大鼠一般情况的恢复;(2)中风膏预适应与脑缺血预适应对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对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改善作用,中风膏预适应的保护作用更显着。(3)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大鼠脑组织切片发现脑缺血区CD34蛋白表达增加,说明中风膏对缺血区脑组织具有血管重塑作用;(4)通过ELISA法检测出缺血区脑组织VEGF的蛋白含量增高、MMP-9的蛋白含量降低,RT-PCR技术检测出缺血脑组织内VEGF基因表达增加、MMP-9基因表达减少,说明中风膏具有诱导缺血区脑组织血管再生的作用。结论:中风膏预适应能够诱导脑组织产生缺血耐受机制,而这种机制对脑组织具有延迟保护效应,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而这种保护效应可能是通过增加了缺血损伤区域CD34蛋白的表达,增加了VEGF的含量及基因表达、降低了MMP-9的含量及基因表达而实现的。

王楠楠[7](2021)在《醒脑治瘫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醒脑治瘫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风痰阻络证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醒脑治瘫胶囊、醒脑开窍针刺法作用机制,改善中风病患者的残疾康复率,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方法本项研究的病例均来源于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芜湖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的病人,共100例,采用随机单盲、实验对照、平衡设计方案,收集的病例依照就诊时间顺序生成相应的随机号,参照随机号码将病例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早餐前口服,1日1次,并予以脑保护、调脂稳定斑块、降颅内压、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醒脑治瘫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疗程均为14天。通过观察NIHSS评分、BI指数评分、m RS量表及中医症候学量表评分的前后积分变化评估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血常规、血凝分析、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大小便常规及心电图的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副作用发生情况来评估两组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程)、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BI指数、中医症候学量表评分均相当(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两组患者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中医症候学评分值均有降低;BI指数分值改善显着;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9.60%)高于对照组(68.80%),P<0.05;观察组中医症候治疗有效率(89.60%)高于对照组(72.92%),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10%)远低于对照组(8.33%),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醒脑治瘫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风痰阻络证较对照组显着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愈后等方面,明显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以及改善中医症候症状,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王兆忻[8](2020)在《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条件的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6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随机对照试验为标准开展研究。将60例患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二级预防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蒺藜皂苷胶囊进行治疗,共治疗28天。记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发病180天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Index)、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中医单项症状评分等项目。用统计学方法,通过组间对比及组内前后对比综合评价药物疗效。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入组后,治疗组脱落2例,故用统计学方法对治疗组28例,对照组30例患者的MRS评分、B-I评分、NIHSS评分及中医单项症状评分进行分析处理。组内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各时间节点、各项评分组内比较,结果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28天后组内前后比较,下肢不遂、口舌歪斜、痰多三个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时间节点、各项评分均P<O.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28天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言语謇涩与痰多两个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发病180天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言语謇涩、痰多等症状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评分P<O.05,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所有入组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凝血四项、肝功、肾功能、12导联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与用药相关的具有临床意义的异常变化。结论:本试验初步证明了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患者的疗效。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患者肢体相关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作用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主要的中医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水平与家庭负担。同时用药安全性较高,试验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曹亚男[9](2020)在《腹背阴阳配穴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与常规针刺法进行比较,观察腹背阴阳配穴的治疗方法对脑梗死后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法)与治疗组(常规针刺加腹背阴阳配穴法),各33例,两组患者均在病情稳定后接受康复训练。10天为1疗程,共3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运功功能评分(FMA)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差异。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各评分较治疗前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治疗后两组NIHSS、ADL及上肢FM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肢FMA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反射、手及腕功能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协同、分离运动及平衡、协调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两种方法对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均有明显的疗效。2.腹背阴阳配穴法对于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改善协同、分离运动及平衡与协调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法。

范馨维[10](2020)在《交替取穴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运用交替取穴配合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脑梗死急性期,通过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以期为风痰阻络型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综合治疗方案,找到一种简便易行且疗效显着的治疗方法,从而为交替取穴在风痰阻络型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应用中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交替取穴组)、对照组A(常规取穴组)、对照组B(常规西医治疗组),每组30人,三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所用穴位分为2组,采用交替取穴的方法,每天选取其中一组穴位进行治疗,1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对照组A所用穴位为治疗组的患侧穴位,其余治疗同治疗组。对照组B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主要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制定的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方案内科西医常规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均根据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来评价治疗组治疗风痰阻络脑梗死在临床治疗上是否具有优势及可行性。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经统计分析后无显着差(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都较前有明显恢复,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常规取穴组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3.3%,治疗组与两个对照组之间的比较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个对照组之间的比较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可以改善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交替取穴针法较常规取穴法更能提高中风急性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是一种安全性高、临床疗效好、且易于推广的方法。

二、高血糖对脑梗死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糖对脑梗死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探讨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内容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标准
    1.5 治疗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方法及目标
    2.2 样本量估算
    2.3 观察因素定义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肌力分布情况
    3.2 年龄、性别、病程及疗程分布情况
    3.3 其他情况
    3.4 糖化血红蛋白与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3.5 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
4 研究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证候分布及参芎玉精颗粒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脑梗死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2.1 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认识
        3.1 病名的认识
        3.2 病因病机的认识
    4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相关认识
        4.1 危险因素相关认识
    5 影像学发病特点的认识
    6 参芎玉精颗粒
        6.1 参芎玉精颗粒来源组成
        6.2 参芎玉精颗粒单味药理研究
第二部分 证候调查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的证候特征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
        2.4 研究方法
        2.5 收集病例
        2.6 统计学方法
        2.7 结果
    3 讨论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证候要素分析
    结论
第三部分 临床疗效研究 参穹玉精颗粒对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疗效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1.1 一般资料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临床疗效比较
        2.2 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
        2.3 BI指数比较
        2.4 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
        2.5 血糖指标比较
        2.6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7 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安全反应及不良事件情况
        3. 讨论
        3.1 参芎玉精颗粒对中医证候的分析
        3.2 参芎玉精颗粒对神经功能量表分析
        3.3 参芎玉精颗粒对糖代谢指标的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3)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项目与指标
        2.5 疗效判定
        2.6 研究记录
        2.7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基础资料表述
        3.2 治疗前2组基础资料比较
        3.3 治疗后2组疗效比较
        3.4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刘国安教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学术思想
        4.2 通脑丸的处方组成及方药解析
        4.3 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4.4 对照药物的选择
        4.5 疗效观测指标的选择
        4.6 通脑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辨证治疗伴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18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脑梗死的中医历史渊源
    2. 祖国医学对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的认识
        2.1 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中医历史渊源
        2.2 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病因分析
        2.3 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病机探讨
        2.4 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2.5 现代医学对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的认识
    3 发病机制
    4 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2. 一般资料
        2.1 病例分组
        2.2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2.3 六组治疗前基线可比性分析
    3. 治疗方法
        3.1 基础治疗
        3.2 分组治疗
        3.3 疗程
    4. 观察指标
        4.1 安全性指标
        4.2 疗效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统计分析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六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7.2 六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7.3 六组治疗前后NIHSS比较
        7.4 六组治疗前后Barthel记分比较
        7.5 六组治疗前后MRS评分比较
    8. 安全性观察
分析和讨论
    1. 风、痰、瘀阻络为标肝.肾阴虚为本是早期伴糖尿病的脑梗死主要病机
        1.1 从风论述
        1.2 从痰论述
        1.3 从瘀论述
    2. 气阴两虚是恢复期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的重要发病机制
    3. 糖尿病对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影响
    4. 熄风化痰通络、益气养阴是治疗伴有糖尿病的脑梗死的重要方法
        4.1 熄风
        4.2 化痰
        4.3 通络
        4.4 益气养阴
    5. 组方依据、方药组成、配伍分析及中药药理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
        5.1 组方依据、方药组成、配伍分析
        5.2 中药药理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
    6. 本研究疗效分析
        6.1 显着改善中医症状体征
        6.2 抗动脉粥样硬化
        6.3 改善循环
        6.4 脑保护
        6.5 降糖
    7.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文献综述
    临床观察表、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34、VEGF、MMP-9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药物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3.1 各实验组大鼠生活状态观察
    3.2 中风膏对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3.3 中风膏对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4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CD34 蛋白浓度的影响
    3.5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VEGF浓度的影响
    3.6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MMP-9 浓度的影响
    3.7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VEGFm RNA表达的影响
    3.8 中风膏对大鼠脑组织中MMP-9m RNA表达的影响
4.讨论
    4.1 缺血预适应保护机制研究
    4.2 中药预适应现代研究
    4.3 中风膏主要组成治疗中风研究
    4.4 中风膏在ICVD中的应用研究
    4.5 中风膏预适应对实验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4.6 中风膏预适应对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4.7 中风膏对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影响
    4.8 中风膏预适应对大鼠脑组织中CD34 蛋白、VEGF?MMP-9 含量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4.8.1 中风膏对CD34 蛋白的影响
        4.8.2 中风膏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4.8.3 中风膏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
5.结语
    5.1 结论
    5.2 体会与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1 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书
附录2 实验动物设施使用证明
附件

(7)醒脑治瘫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估
        2.4 安全性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数量的样本估算
        1.3 病例脱落分析
    2 数据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
        2.2 两组治疗前后有效率对比
        2.3 两组治疗前后BI指数对比
        2.4 两组治疗前后m RS评分对比
        2.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量表评分对比
        2.6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有效率比较
        2.7 不良反应发生率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
        1.1 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1.3 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的研究
        1.4 西医治疗现状
    2 传统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2.1 中医对于中风病风痰阻络证型、方药的认识
        2.2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研究
        2.3 醒脑治瘫胶囊的研究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3.3 西医临床疗效分析
        3.4 对BI指数的影响
        3.5 对m RS评分的影响
        3.6 对中医症候量表的影响
        3.7 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
        3.8 本研究的创新点
        3.9 不足指出及未来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研究现状
        1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溯源
        2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诊断的认识
        4 现代中医对中风病的治疗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研究现状
        1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的病因分型
        3 脑梗死恢复期二级预防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标准
    4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处理
    7 临床观察与结果
    8 药物安全性评价
    9 脱落病例
讨论
    1 对风邪致病的讨论
    2 对风痰瘀阻证的讨论
    3 对刺蒺藜的讨论
    4 临床疗效分析
    6 问题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腹背阴阳配穴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受试者标准
    3 研究内容
        3.1 治疗方法
        3.2 观察指标
        3.3 临床疗效评定
        3.4 不良事件记录及处理
        3.5 患者知情同意
        3.6 统计学处理
        3.7 依从性保证
        3.8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课题完成情况
        4.2 基线分析
        4.3 治疗3 个疗程后效果比较
        4.4 治疗后两组总疗效比较
        4.5 不良反应
讨论
    1 中医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脑梗死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脑梗死
    3 腹背阴阳配穴的理论依据
        3.1 西医理论依据
        3.2 中医理论依据
        3.3 腹背阴阳配穴的特点与优势
        3.4 选穴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NIHSS评分
        4.2 FMA评分
        4.3 ADL评分
        4.4 结果讨论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脑梗死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论文着作

(10)交替取穴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脑梗死的认识
        1.1 中医对脑梗死病因病机的认识
        1.1.1 唐宋以前,以“外风”立论
        1.1.2 金元时期,倡导“内风”
        1.1.3 明清至近代,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步全面
        1.1.4 现代中风病因病机学说日趋完善
        1.2 中医对脑梗死的治疗
        1.2.1 中药治疗
        1.2.2 针灸治疗
    2 西医对脑梗死的认识
        2.1 脑梗死的病因
        2.2 脑梗死分型
        2.3 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
        2.3.1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2.3.2 他汀类药物治疗
        2.3.3 神经保护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中医诊断标准
        1.2.1 中风中医诊断标准
        1.2.2 病类诊断标准
        1.2.3 中风病证类诊断标准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入选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2.1 治疗组(交替取穴组)治疗方法
        2.2.2 对照组A(常规取穴组)治疗方法
        2.2.3 对照组B(常规西医治疗组)治疗方法
        2.2.4 针灸注意事项
    3 观察指标
        3.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分)
        3.2 研究时点
        3.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不良反应
        4.2 一般情况比较
        4.2.1 三组患者的性别比较
        4.2.2 三组患者的年龄比较
        4.2.3 三组患者的病程比较
        4.3 治疗结果比较
        4.3.1 三组患者NDS评分比较
        4.3.2 三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各项指标评分的比较
        4.3.3 三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数)评分比较
        4.3.4 三组患者BI指数各项指标评分的比较
        4.3.5 三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4.4 小结
    5 讨论
        5.1 立题依据
        5.2 中风病的选穴规律
        5.3 穴位分析
        5.4 穴位耐受性的研究
        5.5 电针治疗脑梗死的机制研究
        5.6 研究结果的分析
        5.7 本研究的创新点
        5.8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高血糖对脑梗死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探讨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D]. 孔涵.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恢复期证候分布及参芎玉精颗粒临床疗效观察[D]. 麻雨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 刘智美.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5]辨证治疗伴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180例疗效观察[D]. 赵树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 [6]中风膏预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34、VEGF、MMP-9的影响研究[D]. 侯慧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醒脑治瘫胶囊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风痰阻络证的临床研究[D]. 王楠楠.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蒺藜皂苷胶囊治疗脑梗死(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兆忻.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腹背阴阳配穴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D]. 曹亚男.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交替取穴电针治疗风痰阻络型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研究[D]. 范馨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高血糖对脑梗死影响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