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逻辑的一些问题

关于普通逻辑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普通逻辑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唐子怡[1](2021)在《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式的高中力学教学探讨》文中认为随着时代发展,开始对科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科学即论证。同时科学探究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在催促科学教育的转向。图尔敏作为将论证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代表性人物,他所提出的论证模式在论证教学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研究将图尔敏论证模式与高中物理中重要的力学版块结合,为保证基于该模式的课堂论证教学能够有效开展,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阐明图尔敏论证模式的内容及意义,物理教学中的科学论证具有哪些特征以及科学论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功能与地位;(2)为保证高中物理科学论证课堂的有效进行应达成哪些前提条件;(3)教材中哪些内容适合科学论证教学,是否存在有效的界定方法;(4)如何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式搭建一个长时间跨度内统筹式的物论证教学框架。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研究进行了如下工作:(1)梳理科学论证理论,明晰核心概念及图尔敏论证思想,对图尔敏论证模式以及科学论证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与意义提出自身的看法;(2)对某中学高一学生物理科学能力现状展开调查,在调查结果的指导下从学生、教师、科学论证情境三个维度确立高中物理课堂开展论证教学的前提要素:学生需产生自我认同同时具备科学认识论,教师需进行角色转变并为学生论证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与论证活动指导,整个科学论证活动应当处于“学习共同体”的氛围内,除此之外还应创设情境制造观点与认知上的冲突,有效利用冲突展开教学;(3)在他人研究的启发与自身对论证教学活动的见解下,提出高中力学版块中适宜开展论证教学内容的筛选条件。结合教材分析,提出阶段化长时间跨度内的教学规划,包括科学论证显化、科学论证内化及科学论证深化三个阶段,即从论证语言与步骤的训练到大课题下的话语论证,最后展开探究式论证活动。并通过典型案例呈现笔者对于如何落实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式的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的思考。为解决图尔敏论证模式在高中力学版块中的应用问题,本研究在文献、他人教学案例、调查数据等事实依据的支持下,由笔者分析推理得到自身的观点。研究过程中始终强调物理教学不应简化概念与规律的获取过程,不应忽略学习的主动性,不应忽略科学对话与思维冲突,不应忽略论证过程和概念规律的解释建构。希在后期实践中,不断践行与完善这一观点,将图尔敏论证模式及科学论证切实有效的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科学本质,内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何为[2](2020)在《行政协议识别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行政协议识别一直是行政协议纠纷处理的起始点。行政协议识别的标准紧扣定义而生,而行政协议定义的确定又以公私法二分理论为基础。由于公私法二分理论立论不稳,且过于陈旧无法对新的法律关系进行界分,导致以其为理论基础的行政协议在定义上无法确定。由于行政协议的定义无法确定,无法同民事合同截然区分开来,所以逻辑上由定义而生的识别标准也无法确定,裁判者无法准确地实现行政协议识别。尽管在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裁判者进行着行政协议识别活动,但是其所采用的现有识别标准都存在内在缺陷,无法有效地实现行政协议的识别,且造成了纠纷解决的拖沓和同案不同判。既然不存在完美的行政协议识别标准,可以将行政协议同民事合同截然区分开来,那么以定分止争为目的的司法活动,就不应当继续偏执于行政协议识别。立法者应当将凡是缔约主体为行政主体的协议纠纷都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内,规定裁判者在诉讼程序上利用行政诉讼程序,在法律适用上参照适用全部民事法律规范,兼顾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对相关纠纷进行处理。

符越[3](2019)在《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方法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德国古典哲学成为西方近代哲学发展的高峰,其中一个显着的标志就是哲学家们纷纷建构起一种具有知识性、真理性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些形而上学不仅是成为包含科学在内的一切知识产生和存在的终极根据,而且在其中也锻造出真正属于形而上学自身的哲学方法。随着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自身形态的不断发展,其哲学方法论也存在着不断转变形态的演进过程,而揭示这些哲学方法论自身发展的逻辑进程,就成为了本文研究的核心和主旨。西方哲学自古希腊诞生以来,“逻各斯”和“努斯”就内化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精神特质,并在其中孕育出理性通达本体的哲学方法论,如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柏拉图的“回忆说”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通神般的“沉思”等等,最后在古希腊哲学的母体中结出了形式逻辑工具论的果实。中世纪哲学沦为了神学的婢女,哲学方法自然成为了为宗教和上帝服务的神学方法。伴随着文艺复兴的觉醒和数学、自然科学的独立,培根用《新工具》率先启动了以科学方法替代旧神学方法的“方法论革命”。随之笛卡尔在《方法谈》中对于理性演绎法的确立,斯宾诺莎专门在《知性改进论》中讨论方法论问题,并在《伦理学》中开始尝试用几何学的方法来建构起一元论的形而上学体系。可以说,近代经验论哲学因袭了自然科学的归纳方法,而唯理论哲学更加信赖数学演绎方法的可靠性,原因在于这些近代哲学家们看到了作为知识性的形而上学与科学知识之间在方法上存在着同构性。休谟的怀疑论不仅让近代以来的形而上学陷入了知识论危机,更让哲学家们意识到,形而上学不能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建构,必须打造出属于哲学自身的哲学方法。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不仅让超越科学之上未来的形而上学建构成为可能,而且也提出了属于先验哲学自身方法的“建筑术”,从此开启了形而上学方法论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建构之旅。康德运用先验知性范畴综合一切经验现象的“建筑术”方法论,不仅具有数学般的普遍必然性,而且经受得起怀疑论者的怀疑,同时康德也在实践领域中用“建筑术”完成了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费希特将康德的“先验自我”提升到的具有“创造性活动”的绝对自我,从而完成了自我和非我之间相互设定的主观演绎法;谢林充分意识到费希特主观演绎法无法摆脱“唯我论”的主观局限性,失去了客观的知识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于是,谢林转向知识论立场并确立了主、客观同一的“绝对”,将自然界和自我意识视为“绝对”的客观和主观存在样态,进而将费希特的主观演绎法转向了主客同一的客观演绎法;谢林的客观演绎法被黑格尔吸收并改造成为理念——自然——精神的思辨哲学体系,辩证法方法切入事物本身的“内容”,与事物自身运动方式达成了一致,从而辩证法方法完全超越了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数学的演绎方法,成为了既分析、又综合的理性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因此,黑格尔将西方理性主义哲学推向巅峰的同时,也完成了哲学方法与本体论的统一,即辩证法是本体论,也是方法论。纵观哲学方法自身的发展逻辑进程,我们会发现哲学方法与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的存在形态密切相关,有什么样态的形而上学就有什么样态的方法论;哲学方法论更与认识论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形而上学认识方式决定着方法论的生成方式;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都在试图超越传统的形式逻辑,在由康德的先验逻辑向黑格尔的思辨逻辑的发展进程中,方法论与逻辑学之间同样保持了发展的同构性。西方后现代哲学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和本质主义,出现了哲学向分析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转向,但在哲学方法论的建构却从未中断过,分析哲学的方法和现象学方法仍旧代表着打造属于哲学自身方法的现代取向。研究德国古典哲学方法论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理解,而且也会为我国建构新时期形而上学提供方法论上的理论支撑。

刘珊珊,李晓燕[4](2018)在《关于三线表规范表达作者科学思想的研究》文中指出基于表格的规范要求和普通逻辑中划分的根据必须统一的规则,对表格进行竖表、横表分析,得出表格中竖表、横表必须明确,不能既是竖表又是横表。编辑在修改表格的时候,必须先明确作者的意图,再对表格进行编辑加工,使表格既规范又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科学思想。

朱婧芬[5](2017)在《新近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学研究述评》文中指出自2006年“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学界在佛教量论因明学这一研究领域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搜集、整理相关学术信息,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汉语文献中与佛教量论因明学相关的学术成果进行综述介绍并作简要论述,总结其发展规律,对未来因明学发展有借鉴意义。对佛教量论因明学文献的分类、归纳主要涉及:量论因明原典的梵文、藏文、汉文对勘研究;有关因明义理、知识论、方法论的专题研究;因明史类研究;比较研究和因明的现代化;因明发展的不足及未来研究趋势这些方面。正文部分分三个部分,前两章将近十年的文献分两部分整理,即论题中的“述”的部分,第三章是对近十年因明整体发展情况的概览和分析,即论题中的“评”的部分。第一章的研究主题为“因明研究开启新篇章的第一个五年”,这里的五年是从2006年到2011年这段时间,该章具体内容是将因明学在这段时间里的学术成果分类,第二章的研究主题为“因明研究开启新篇章的第二个五年”,这里的五年是自2012年到2017年笔者论文完成前的这段时间。前两章内容主要是对文献的整理,论述多为一笔带过,对这十年佛教量论因明学研究成果的具体论述在本文第三章。

姬飞宇[6](2015)在《马佩普通逻辑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佩教授是我国着名的老一辈逻辑学者之一,在逻辑界曾有“三马之一”的称号。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历程中,马佩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普通逻辑、辩证逻辑、语言逻辑、逻辑哲学等不同方面。其中,普通逻辑是马佩教授诸多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一领域,他相继撰写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参编多部学术着作,主编了4部普通逻辑教材。马佩教授撰写的普通逻辑论文大多是和学术界不同观点之间进行争鸣、辩论的结果。马佩教授对普通逻辑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关于普通逻辑基本问题的研究,关于普通逻辑若干具体理论问题的研究,关于高校逻辑教学的研究。关于普通逻辑基本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指马佩教授对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以及普通逻辑的学科合理性问题的研究。关于普通逻辑若干具体理论问题的研究,本论文主要总结他对如下几个问题的研究:1.关于虚概念的研究;2.关于集合概念的研究;3.关于直言判断的研究。马佩教授对普通逻辑教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对普通逻辑教学体系的研究。马佩教授既通过撰写文章,以理论思考的方式探索普通逻辑的教学体系,又通过编撰教材的方式,把自己对普通逻辑教学体系的理论思考贯彻到教学实践中。马佩教授主要探讨了高校文科的普通逻辑教学体系,其基本观点是:大学文科的普通逻辑体系以传统逻辑的内容为主,适当引入数理逻辑基础知识,比如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2.对新时期高校逻辑教学的争鸣和参与。关于高校逻辑教学的改革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引起学术界的探讨,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讨论如何进行高校逻辑教学的现代化。王路教授的文章《论我国的逻辑教学》和马佩教授的文章《也谈我国的逻辑教学——与王路先生商榷》发表后,把我国逻辑界关于高校逻辑教学问题的讨论推向高潮。在这场讨论中,马佩教授的观点是:“取代论”是不合理的,高校文科的逻辑教学不能以数理逻辑取代传统逻辑。在对日常思维的训练方面,传统逻辑具有数理逻辑不可替代的特点,如主要使用自然语言、非演算的方法等。马佩教授对“普通逻辑”的理解和学术界对该术语的一般理解是不一样的:一方面,它指称一门学科,是指对普通逻辑思维形式进行研究的逻辑学科;另一方面,普通逻辑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狭义的普通逻辑是指传统逻辑,广义的普通逻辑是指对普通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既包括传统逻辑,又包括数理逻辑、模态逻辑等一些现代逻辑,后者也可以称为现代形式逻辑。马佩教授对普通逻辑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逻辑科学,尤其是普通逻辑科学的发展状况。他在普通逻辑研究过程中,对研究问题的选择,以及研究有关问题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为我们今天的逻辑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崔晗宇[7](2013)在《吴家国先生逻辑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吴家国先生是我国着名的逻辑学家,他曾参编以及主编过很多逻辑学的教材和逻辑应用方面的着作,在普通逻辑和应用逻辑研究方面作出了显着的贡献,对我国逻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的作用。吴家国先生在“文革”以前,对逻辑学有初步的认识,在“科学的春天”到来之后,他对形式逻辑、归纳法、辩证逻辑、逻辑应用等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改革开放以后,吴家国先生提出了如何实现普通逻辑现代化的问题,构造了普通逻辑的新体系,并且对普通逻辑中几个主要理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吴家国先生对普通逻辑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主张普通逻辑的改革应是全面的、适度的。所谓“全面”,是指既包括演绎部分(这是主要的)又包括归纳部分,因此,不能认为普通逻辑现代化仅仅是引进数理逻辑的内容,还应当引进概率逻辑的内容。所谓“适度”,就是在引进现代逻辑时要有所选择,只引进那些和普通逻辑有联系,对科学地解释传统逻辑有意义的东西,而不是引进的越多越好,更不是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具体地说,传统逻辑的精华要保留下来,以此作为普通逻辑的基础,引进集合运算、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的初步知识,其中以自然推理为限;以现代逻辑的思想为依据,安排普通逻辑的体系结构,把推理确立为普通逻辑体系的中心,使命题和推理相联系,先讲命题逻辑,然后讲谓词逻辑,先讲传统逻辑,然后讲现代逻辑,先讲命题,紧接着讲推理;普通逻辑改革的结果应是以现代化逻辑的思想为依据的,既保留传统逻辑的精华,又适当引进了现代逻辑的成果,并使二者尽可能联系起来的崭新的现代普通逻辑。本文试对吴家国先生的逻辑研究进行探讨,大体分为三个部分:一、吴家国先生对普通逻辑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二、吴家国先生对普通逻辑改革的研究;三、吴家国先生对50—60年代逻辑大讨论的研究。其中,第一章主要涉及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虚概念,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研究中几个争议问题;第二章主要涉及普通逻辑术语的规范化,普通逻辑改革和现代化以及建立新的体系的问题。第三章主要涉及形式逻辑的对象和作用,形式逻辑的修正、改革和发展,以及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关系。

龚家淮[8](2012)在《辩证逻辑质疑——探讨《辩证逻辑教程》中的一些问题》文中研究说明《辩证逻辑教程》提出辩证逻辑是在普通逻辑的基础上上升而成的。笔者对这一理论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

李能惠[9](2011)在《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试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崔清田先生是我国当代着名的逻辑学家,一生致力于逻辑学的研究,参编或主编多部逻辑学基础理论和中国逻辑史的着作。他在中国逻辑史和中西逻辑比较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对中国逻辑研究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崔清田先生继承并反思了近现代时期学者在中国逻辑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据西释中”的研究方法,在中国逻辑的性质及研究方法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崔清田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是有逻辑的,而且是与西方传统逻辑不同的另一逻辑传统。对于早期的中国逻辑史研究,他认为,虽然已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在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弊端。这就导致在对中国逻辑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因此他提出要改变过去那种“据西释中”的方法,应该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结合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去分析当时的逻辑思想。崔清田先生提出并运用“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方法,取得了一系列的显着成就。本文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试图对崔清田先生在中国逻辑史方面的研究有一个初步的总结与概括:一、崔清田先生的中国逻辑史观。主要阐述崔清田先生对中国逻辑史研究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墨辩》系统地提出了普通逻辑方面的理论,因而墨家是有逻辑的,中国古代也是有逻辑的。但中国古代的逻辑与西方传统逻辑的目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都不同,而且二者所由产生的历史条件与文化背景也不同,所以,中国逻辑是独立与西方传统逻辑的另一逻辑传统。对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崔清田先生认为,应该以形式逻辑的发展史为主要内容,不应包括辩证逻辑。二、崔清田先生研究中国逻辑史的方法。主要介绍崔清田先生研究中国逻辑史的两种方法:比较、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他认为比较方法固然重要,但在比较研究时一定要注意逻辑的共同性与特殊性,应该科学地进行比较,避免牵强附会地比附。而且,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方法也必不可少。对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有助于正确揭示中国古代逻辑的特征与演化过程,有助于更加客观地分析逻辑在中国古代存在和发展的状况及原因。三、崔清田先生对中国逻辑史的研究。这一部分主要阐述崔清田先生在中国逻辑史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首先,中国古代的逻辑始终未从政治、哲学思想中独立出来。这也是中国古代逻辑的总体特征。其次,相对于西方传统逻辑,墨家辩学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墨家辩学的性质、目的、任务、主导推理类型以及主要推理成份均与西方传统逻辑不同。第三,虽然中国古代逻辑的主要内容是名学与辩学,但各家的名学与辩学理论也各不相同。四、对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反思。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一些学者在相关问题上的不同意见,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简要概括了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影响。

张栋豪[10](2010)在《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文中提出任何一门学术,都是以作为工具和舟楫的“方法论”为核心的。因此,史学观念要想革新,治史研究的方法首当其冲,特别是对中国逻辑史这个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事物更是如此。纵观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发展,笔者发现在当前的中国逻辑史研究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方法论观念淡薄的问题。这是中国逻辑史学界的弱点之一。虽然中国逻辑学界提出了一些研究中国逻辑史的方法,但在内容上比较单一,不够系统,而且忽视了前人着作中的一些方法。在近代,许多学者对如何进行中国逻辑史的研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学方法,尤其是梁启超治墨家逻辑的研究方法、章士钊治《逻辑指要》的研究方法和胡适治《先秦名学史》的研究方法,这三人对近代中国逻辑史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方法论对于后人研究逻辑史的影响深远,甚至到目前为止我们在研究中国逻辑史时仍不可能完全脱离他们的方法论范围。梁启超主要运用了“比附”的逻辑方法,章士钊主要运用了“平行比较”的逻辑方法,胡适主要运用了“借鉴西史”的逻辑方法,方法的不同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同时,我们在审视他们三人的方法论问题时,只注重了他们所用主要逻辑方法,而忽视了他们在研究中所用的其他的方法论,比如梁启超在研究中国逻辑思想时运用了考证训诂的方法、胡适提出了审定史料、整理史料的方法等等,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研究中的一大失误,因此我们有必要恢复其在中国逻辑史研究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构建一套比较系统的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来推动和促进中国逻辑史更好更快的发展。在对梁启超、章士钊和胡适三人的逻辑方法论的回顾与分析的基础上,我对研究中国逻辑史所要用到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总结。首先,史德、史学、史识、史才对于我们治逻辑史的研究者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其次,在谈到治中国逻辑史方法之前,治史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第一,要系统地掌握中国逻辑史知识。第二,中国逻辑史研究还需要思维方面的专业训练。第三,中国逻辑史研究应有贯通的眼光、全局的观念。第四,中国逻辑史研究,需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五,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第六,要具有变化发展的眼光。研究中国逻辑史的具体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第一,考证训诂的方法。这是研究古代文献必须用的一种方法。第二,归纳的方法。所谓归纳,就是针对某一问题,尽可能的搜集相关的史料,搜集齐全之后从中得出结论。第三,历史分析的方法。任何学术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下成长起来的,而且它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四,逻辑解读的方法。中国逻辑首先是逻辑思想,因此,要用逻辑的观念、逻辑的方法来梳理中国学术中的逻辑思想。第五,比较的方法。中国逻辑、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是世界三大逻辑流派,要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同异就要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第六,实验主义的方法。概括来说就是细心按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实证。我们在研究中国逻辑史方法论的时候不要总是局限于本学科方法论的研究,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比如史学的方法、数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等等。新史学方法能增加历史研究的长处,却不是独一无二的方法;旧史学方法虽成过去,但并不是已经过时的方法。新旧史学方法应在史学方法的承旧与创新原理上融合为一体。写旧历史,兼用新方法;写新历史,不废旧方法。史学方法论唯有在承旧与创新上,才能精深、博大、悠久。

二、关于普通逻辑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普通逻辑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式的高中力学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论证及科学教育中的论证
    2.2 科学论证的本质
    2.3 图尔敏论证模式
第3章 高一学生物理科学论证能力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结果呈现
    3.4 分析与总结
第4章 高中物理课堂开展论证教学的前提
    4.1 物理教学中的科学论证
    4.2 物理教学中的图尔敏论证过程
    4.3 物理论证教学课堂要素
第5章 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式的高中力学论证教学
    5.1 论证内容的甄别
    5.2 论证教学策略探讨及案例分析
第6章 研究总结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创新
    6.3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生物理科学论证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中力学版块内容
附录三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行政协议识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问题的源起和研究目的
    1.2 .问题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对行政协议概念和内涵的研究
        1.3.2 .对行政协议识别的研究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1.5 .本文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概念分析法
        1.5.3 .实证分析法
2.行政协议概念识别
    2.1 .概念识别流程的设定
    2.2 .行政协议词义识别
        2.2.1 .“行政协议”的语素分析
        2.2.2 .作为词组的“行政协议”
        2.2.3 .作为复合词的“行政协议”
        2.2.4 .“行政协议”的最大词义范围
    2.3 .行政协议同周边概念的区分
        2.3.1 .“行政协议”和“民事合同”的差别
        2.3.2 .“行政协议”和“单方行政行为”的差别
        2.3.3 .“行政协议”和“行政指导”的差别
        2.3.4 .行政协议同周边概念区分的结果
    2.4 .小结
3.行政协议司法解释出台前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行政协议识别
    3.1 .司法实践中的识别
    3.2 .司法实践中识别的基础
    3.3 .行政协议司法解释出台前我国行政协议司法实践的整体特征
        3.3.1 .案件数量起伏较大
        3.3.2 .行政协议识别是案件的主要争点
        3.3.3 .行政协议案件涉及的主要是资源行政管理和城乡建设行政管理活动
        3.3.4 .大量涉行政协议案件最终未以行政协议案由处理
    3.4 .行政协议司法解释出台前最高法院识别行政协议的司法实践
        3.4.1 .行政协议司法解释出台前最高法院识别行政协议的两种策略
        3.4.2 .行政协议司法解释出台前最高法院对于非典型行政协议的识别
        3.4.3 .行政协议司法解释出台前最高法院处理行政协议纠纷的特点
        3.4.4 .行政协议司法解释出台前最高法院处理行政协议纠纷存在的问题
        3.4.5 .问题产生的原因
        3.4.6 .对相关问题的反思
4.行政协议司法解释和参考性案例对行政协议识别的影响
    4.1 .行政协议司法解释对行政协议识别的影响
        4.1.1 .行政协议司法解释对行政协议识别标准的调整
        4.1.2 .行政协议司法解释对行政协议审判的其他调整
        4.1.3 .调整后的识别标准依然无法解决行政协议识别问题
        4.1.4 .行政协议司法解释传递出的信号
    4.2 .参考性案例对行政协议识别的影响
        4.2.1 .参考性案例细化了行政协议识别的标准
        4.2.2 .细化的识别标准依然无法解决行政协议识别问题
5.去行政协议识别的纠纷路径重构
    5.1 .改变行政协议纠纷处理的整体思路
    5.2 .适用行政诉讼程序对行政协议纠纷处理
    5.3 .审理行政协议纠纷参照适用全部民事法律规范
    5.4 .将缔约主体为行政主体的协议纠纷都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内
    5.5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理论意义
    1.2 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方法概述
    1.4 论文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第2章 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方法论的理论溯源
    2.1 西方古典时期形而上学方法论的确立与发展
        2.1.1 “逻格斯”和“努斯”精神中哲学方法的寻求
        2.1.2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方法论的初始确立
        2.1.3 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方法
        2.1.4 认识论哲学转向中“旧工具”方法论的隐退
    2.2 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方法论的科学之维
        2.2.1 近代形而上学建构方法与科学方法之间的同构性
        2.2.2 培根《新工具》中的经验归纳法
        2.2.3 笛卡尔的哲学方法:普遍数学的方法
        2.2.4 斯宾诺莎建构《伦理学》的几何学演绎法
    2.3 “知识论危机”与重建形而上学方法论的反思
        2.3.1 休谟怀疑论引发的“知识论危机”
        2.3.2 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重建中的哲学方法论诉求
第3章 康德的先验形而上学方法论
    3.1 《纯粹理性批判》中形而上学方法论建构
        3.1.1 康德批判哲学的先验方法
        3.1.2 知性综合中的先验演绎方法
        3.1.3 先验形而上学方法对科学方法的批判
    3.2 作为“建筑术”的先验形而上学方法论
        3.2.1 形而上学方法论建构的基础:先验自我
        3.2.2 量、质、关系、模态方法论的先验结构
        3.2.3 形而上学方法论的有机性原则
    3.3 康德先验形而上学方法论的具体运用
        3.3.1 《实践理性批判》中的方法论
        3.3.2 《判断力批判》中的方法论
        3.3.3 先验形而上学方法论的局限性
第4章 费希特和谢林的“知识学”方法论
    4.1 费希特知识学的主观演绎方法论
        4.1.1 知识学原理是普通逻辑的先验根据
        4.1.2 “绝对自我”设定中的主观演绎法
        4.1.3 费希特知识学主观演绎法的特点
    4.2 谢林知识学的客观演绎方法论
        4.2.1 谢林对数学及一般意义上哲学方法的批判
        4.2.2 “绝对同一”的知识论立场转变
        4.2.3 “绝对”在自我意识中的客观演绎法
        4.2.4 洞悉“绝对”理性直观方法
    4.3 费希特和谢林知识学方法论的理论价值
        4.3.1 对于康德形而上学方法论的先验推进
        4.3.2 “正、反、合”的演绎方法的确立
        4.3.3 为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理性演绎法奠基
第5章 黑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方法论
    5.1 对以往知性形而上学方法论的批判
        5.1.1 对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方法论的批判
        5.1.2 黑格尔对康德先验形而上学方法论的批判
        5.1.3 黑格尔对直观主义形而上学方法论的批判
        5.1.4 黑格尔对科学方法论的批判
    5.2 思辨哲学方法论的辩证结构:既分析又综合的方法
        5.2.1 开端:概念内容的既分析又综合
        5.2.2 进展:概念内容展开的环节既分析又综合
        5.2.3 向开端返回:返回到概念内容自身
    5.3 思辨形而上学方法论的革命性变革
        5.3.1 超越知性的理性方法论的首次确立
        5.3.2 超越科学的真理方法论的首次开启
        5.3.3 黑格尔哲学内容和方法的统一
第6章 德国古典哲学方法论的演绎逻辑和理论价值
    6.1 德国古典哲学方法论自我发展的逻辑进程
        6.1.1 方法论在形而上学本体论中的演进逻辑
        6.1.2 方法论在形而上学认识论中的演进逻辑
        6.1.3 方法论在逻辑学中的演进逻辑
    6.2 德国古典哲学之后哲学方法论发展的现代指向
        6.2.1 现代分析哲学向科学方法论的回归
        6.2.2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论的确立及其发展
        6.2.3 后现代哲学对于现代性哲学方法论的解构
    6.3 研究德国古典哲学方法论的理论意义
        6.3.1 丰富和深化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理解
        6.3.2 为我国建构新时期形而上学提供方法论支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关于三线表规范表达作者科学思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竖表横表要明确
2 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科学思想后再编辑加工表格
3 结束语

(5)新近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学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范围和研究目的
    二、相关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
    三、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文章结构说明
第一章 因明研究开启新篇章的第一个五年
    第一节 文献研究
        一、原典研究
        二、书评
    第二节 专题研究
        一、义理研究
        二、知识论研究
        三、方法论研究
    第三节 史类研究
        一、纯粹史类研究
        二、史类对比研究
    第四节 比较研究与因明的现代化
        一、藏汉因明的比较研究
        二、因明与西方逻辑之比较
        三、其他比较研究与因明的现代化
    第五节 其他研究
        一、藏传因明研究
        二、蒙古地区因明研究与现状
        三、因明研究的展望
第二章 因明研究开启新篇章的第二个五年
    第一节 文献研究
        一、原典研究
        二、书评
    第二节 专题研究
        一、义理研究
        二、知识论和方法论研究
        三、因明的论式、推理形式与辩论性研究
        四、逻辑性研究与因明的非逻辑方面研究
    第三节 史类研究
        一、纯粹因明史研究
        二、国内外因明研究史
        三、个人因明研究史
    第四节 比较研究与因明的现代化
        一、比较研究
        二、因明的现代性及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
        三、因明学者之论争
        四、现当代因明学出版、传播与教学情况
        五、因明建设与人才培养
第三章 研究成果补充与反思
    一、研究成果之补充
    二、研究成果之总结
    三、研究不足之反思与研究价值之实现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马佩普通逻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马佩教授对普通逻辑基本问题的研究
    一、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
    二、普通逻辑的学科合理性
        (一)思维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二)人类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第三章 马佩教授对普通逻辑若干具体理论内容的研究
    一、关于虚概念的研究
        (一)虚概念的定义及其类别
        (二)虚概念的内涵、外延问题
        (三)虚概念、实概念和真概念、假概念的关系
    二、关于集合概念的研究
        (一)集合概念的定义
        (二)集合概念的性质
        (三)集合概念和普遍概念的关系
    三、关于直言判断的研究
        (一)直言判断的定义
        (二)直言判断的种类
        (三)运用直言判断形式的规律
第四章 马佩教授对普通逻辑教学的研究
    一、关于普通逻辑教学体系的探讨
        (一)理论思考
        (二)实践探索
    二、关于新时期高校逻辑教学的争鸣和参与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马佩教授着作一览表
附录二:马佩教授论文一览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吴家国先生逻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吴家国先生对普通逻辑基本问题的研究
    (一) 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
        1、 认识与思维
        2、 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
    (二) 虚概念
        1、 虚概念的本质
        2、 虚概念反映什么
        3、 虚概念有没有内涵和外延
    (三) 概念、判断、推理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1、 什么是概念
        2、 关于特称判断的逻辑涵义
        3、 肯定判断的宾词是否周延
        4、 何谓“推理有逻辑性”
二、 吴家国先生对普通逻辑改革的研究
    (一) 普通逻辑术语的规范化
    (二) 普通逻辑的改革和现代化
        1、 “普通逻辑”和普通逻辑“改革”的含义
        2、 实现逻辑知识的更新是实现普通逻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3、 逐步调整和改革逻辑体系的结构
三、 吴家国先生对 50—60 年代逻辑大讨论的研究
    (一) 形式逻辑的对象和作用
        1、 形式逻辑的对象
        2、 形式逻辑是不是认识的方法
    (二) 形式逻辑的修正、改造和发展
    (三) 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关系
        1、 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在认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 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是否是同一系列科学
        3、 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根本区别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辩证逻辑质疑——探讨《辩证逻辑教程》中的一些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上升
二、关于思维抽象
    (一) 同一性
    (二) 确定性
    (三) 单一性
三、关于普通概念
    1.《教程》中的普通概念是不是《普通逻辑》 (指高等学校中的教材, 下面简称《教材》) 中的概念?
    2.普通概念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
    3.普通概念一般特征中的问题。
    4.夸大普通概念的性能。
    5.《教程》承认辩证概念与普通概念并存。
    6.普通概念中的矛盾问题。
四、关于辩证概念
    1.辩证概念的理论难以与实际相联系, 主要表现在:
    2.辩证概念上升理论中的逻辑矛盾。
    3.概念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循环往复。
    4.辩证概念定义中的问题。
    5.夸大了辩证概念的作用。
五、关于辩证思维

(9)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试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崔清田先生的中国逻辑史观
    一 中国逻辑是独立于西方逻辑的另一逻辑传统
        (一) 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
        (二) 中国逻辑是独立于西方逻辑的另一逻辑传统
    二 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第二章 崔清田先生研究中国逻辑史的方法
    一 比较研究
        (一) 逻辑的共同性与特殊性
        (二) 比较与比附
        (三) 求同与求异
    二 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
        (一) 历史分析方法的发展
        (二) 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涵义
第三章 崔清田先生对中国逻辑史的研究
    一 中国古代逻辑的总体特征
    二 墨家辩学的特点
        (一) 墨家逻辑与墨家辩学
        (二) 墨家辩学的性质
        (三) 墨家辩学的目的与任务
        (四) 墨家辩学中的主导推理类型
        (五) 墨家辩学中推理的成份
    三 对中国古代各家正名理论与辩学理论的研究
        (一) 各家正名理论的不同
        (二) 各家辩学理论的不同
第四章 关于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反思
    一 相关不同意见
        (一) 中国逻辑史观的不同
        (二) 墨家辩学的性质
    二 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的内容
    五、研究的方法
    六、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二十世纪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背景
    第一节 清代考据学及墨学的兴起
        1.1.1 清代考据学产生和兴盛的历史背景
        1.1.2 清代考据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
        1.1.3 清代考据学的特点
        1.1.4 诸子学研究成果
    第二节 西方逻辑学的传入
        1.2.1 传教士及教徒的译介成果
        1.2.2 国人译介欧美着作
        1.2.3 中国知识分子译介日文着作
        1.2.4 写作编辑逻辑着作
        1.2.5 对西方逻辑学传入的一些思考
第二章 梁启超"比附"的逻辑方法论
    第一节 梁启超的逻辑观
    第二节 梁启超在"比附"方法论下的中国逻辑思想研究
        2.2.1 思维的三种形式
        2.2.2 逻辑学的方式
        2.2.3 逻辑的法则
    第三节 梁启超的逻辑史方法论及其影响
        2.3.1 考证训诂的方法
        2.3.2 "比附"的方法
        2.3.3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
第三章 章士钊"平行比较"的逻辑方法论
    第一节 章士钊的逻辑观
    第二节 章士钊在"平行比较"下的中国逻辑思想研究
        3.2.1 定名
        3.2.2 定义
        3.2.3 思想律(Law of Thought)
        3.2.4 概念
        3.2.5 命题(辞)
        3.2.6 推理
        3.2.7 三段论的类型
        3.2.8 归纳法
        3.2.9 谬误
        3.2.10 对《逻辑指要》的简要评述
    第三节 章士钊的逻辑史研究方法
        3.3.1 考证训诂
        3.3.2 "平行比较"的方法
第四章 胡适"借鉴西史"的逻辑方法论
    第一节 胡适对逻辑的认识
    第二节 胡适在"借鉴西史"下的中国逻辑史研究
        4.2.1 孔子的逻辑
        4.2.2 墨子及其学派的逻辑
        4.2.3 惠施和公孙龙
        4.2.4 进化和逻辑
    第三节 胡适的逻辑史方法论解析
        4.3.1 胡适的治学方法
        4.3.2 胡适方法论对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影响
第五章 关于中国逻辑史方法论问题的反思
    第一节 如何看待近代方法论所体现出的文化心态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方法论略述
    第三节 逻辑史研究中的方法论体系
        5.3.1 治史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5.3.2 治中国逻辑史所具备的基础
        5.3.3 研究中国逻辑史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关于普通逻辑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式的高中力学教学探讨[D]. 唐子怡.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行政协议识别问题研究[D]. 何为.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6)
  • [3]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方法论研究[D]. 符越. 辽宁大学, 2019(11)
  • [4]关于三线表规范表达作者科学思想的研究[J]. 刘珊珊,李晓燕. 学报编辑论丛, 2018(00)
  • [5]新近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学研究述评[D]. 朱婧芬. 贵州大学, 2017(03)
  • [6]马佩普通逻辑思想研究[D]. 姬飞宇. 河南大学, 2015(06)
  • [7]吴家国先生逻辑思想研究[D]. 崔晗宇. 河南大学, 2013(02)
  • [8]辩证逻辑质疑——探讨《辩证逻辑教程》中的一些问题[J]. 龚家淮.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 [9]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试析[D]. 李能惠. 河南大学, 2011(08)
  • [10]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 张栋豪. 南开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关于普通逻辑的一些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