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和家庭

关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和家庭

一、关于高职毕业生的立业与成家(论文文献综述)

陈钰晓[1](2021)在《人口年龄结构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住房资产是我国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将总资产的70%配置在了住房资产上。因此,房价成为我国居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房地产价格剧烈变化不仅会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更会引起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体的波动。1998年中央政府确定了城镇住房的货币化、市场化、商品化改革方向之后,我国新的住房制度逐步构建起来,房地产市场自此开始走向蓬勃发展。自住房制度货币化改革以来,我国住房价格节节攀升,从1998年的1854元涨到了2019年的9287元,20年间房价上涨超过4倍。房价的过快上涨一方面造成居民买房难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中国的高房价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探究房价变化背后的原因有助于理解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律,并针对性地出台调控政策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现有研究从土地财政、货币超发、居民收入提高、城市化等视角切入,解释房价变动的原因。但是这些因素在解释房价长期变动趋势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国住房销售价格与销售面积变动步调十分一致,作为房地产市场的消费主体,居民的需求是影响房价的关键,人口因素会对住房价格产生直接深远的影响。从人口年龄结构的视角来看,第三次“婴儿潮”成年以及老年群体代际转移行为共同作用,导致房价进入上升通道。但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持续恶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人口数据显示,0-14岁少儿比例从1953年的36.3%下降到2018年的16.9%;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则从4.4%上升到11.9%,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少子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在此背景下,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效果如何、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房价的微观机理以及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未来房价可能产生何种变动趋势等问题,是当前经济学领域十分重要的议题。围绕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全文通过逐层递进的三个部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从宏观层面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论文首先从理论溯源、现实描述和实证研究三个层面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具体来讲,在理论分析层面,构建以世代交叠模型为基础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老年群体自身住房需求降低,导致房价下跌,但从代际转移理论出发,老年群体的代际转移行为则会推动房价上涨,因此老年抚养比对房价的影响依赖于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在现实描述层面,基于全国、省份、城市维度的历年数据,描述我国房地产价格、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婴儿潮”成年是推动房价在2003年之后结构性上涨的重要因素,少儿抚养比与房价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而老年抚养比与房价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在实证研究层面,第一步,基于中国1999-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口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对房价的影响。第二步,基于2000年第五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省份层面和城市层面相应年份数据,实证检验各个年龄段人口占比对房价的影响。第三步,通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的城市人口年龄结构数据,结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未来走势的影响。无论是从省份还是城市一级宏观数据都得到一致结论,即少儿抚养比下降推动房价上涨,老年抚养比增加推动房价上涨但推动力量在减弱。第二部分从微观个体层面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从不同年龄群体住房需求决策出发,基于微观视角探究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产生上述影响的原因,这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房地产价格运行规律。论文分别使用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2015年四川省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通过M-W模型计算出年龄与住房需求之间呈现稳定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在修正“群组效应”的基础上,提供老年人口代际转移行为变化的证据。结果发现,老年人口自身住房需求下降,但会通过代际转移行为推动房价上涨,同时代际转移的力量正在逐步减弱。伴随着代际转移力量的消减,老年抚养比增加对房价的推动作用正在减弱,未来将会呈现何种趋势?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必要汲取OECD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一方面,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正在与OECD国家趋同;另一方面,OECD国家房地产市场相对成熟、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时序长,使得研究其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具有优势。因此,论文利用1970-2018年OECD国家人口与房价数据,为本研究提供更多证据。实证结果显示,人口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与住房价格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抚养比对住房价格指数的负向影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强。综合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深入,我国老年抚养比增加将会从推动房价上涨转向抑制房价上涨。第三部分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预测未来房价趋势。由上两部分的论述可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而且未来会呈现出新趋势。那么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内在规律,我国房价未来将会如何变动?这是政府、居民和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论文首先选取人口—发展—环境分析(Population-Development-Environment Analysis)模型,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设定高中低生育率三组情景,对我国2021-2050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做出预测。其次,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来预测未来住房需求及价格趋势。住房总需求将在未来遭遇拐点,在低/中等生育率情况下,拐点出现在2030-2035年之间;在高生育率情况下,拐点出现在2035-2040年之间。由于城市人口和跨区域流动人口变动的一些特征趋势,会导致不同层级城市出现拐点的时间存在差异。一二线城市房价更稳定且拐点更靠后,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风险更大且拐点更靠前。最后,通过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结合我国房地产市场和人口年龄结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优化人口结构、强化住房居住功能、坚持“因城施策”、发展租购并举新体系、加强房地产调控等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包括:第一,通过生命周期理论与代际转移理论的统一,国内经验与国际经验的统一,最终得出老年人口占比与我国房价之间将呈现“倒U型”关系的结论。仅仅依靠生命周期理论很难解释我国人口老龄化推动房价上涨这一现象,因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口对住房的需求会下降。为了解释这一悖论十分有必要引入代际转移理论,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经历了房地产市场改革,获得了房改红利,加之我国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养老金融服务产品、社会养老制度并不健全、房屋交易成本较高等原因,老年人口具有较强的代际转移能力和意愿。因此,老龄化反而推动房价上涨,但这种代际转移行为难以持续。伴随储蓄释放过程的逐步减弱、养老金融服务产品的日益丰富、养老制度的逐步健全,代际转移的力量也将削弱,实证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进一步,结合国际经验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对房价的抑制作用会越来越明显。综上,我国人口老龄化会先推动房价上涨,之后推动力量变得不显着,最终人口老龄化将抑制房价。第二,通过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结合的方式,有机整合国家、地区层面以及微观个体层面的数据,全方位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及其机理。从宏观视角出发,选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5个大中城市的人口与房价数据,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论文进一步选取1970-201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OECD国家人口与房价数据展开分析。国家、省份、城市层面的房价数据,各有其优缺点,能够在不同维度上更好度量我国房价变化的时序特征和地区差异特征。从微观视角出发,选取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345个地区的2585481个样本)、2015年四川省人口抽样调查数据(907238个样本)以及2011、2013、2015、2017年四期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为剖析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机理提供依据。人口普查数据和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可以更好地度量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住房资产变动情况。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建立对应的计量模型,本文相对更加准确、全面的考察了人口年龄结构与房价的关系。第三,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更精准地预测了未来房价变动趋势。当前,预测房价变动趋势的方法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直接将人口普查得到的人口分布平移至未来,结合各年龄段对应的住房需求,预测未来住房需求及价格趋势;第二种,基于线性模型,将房价影响因素的预测值代入模型预测未来房价走势;第三种,基于时间序列模型,根据房价历史变动趋势特征预测未来房价走势。第一种直接平移人口分布预测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动态演变的方法存在明显缺陷,后两种方法则适用于预测短期房价变动,在预测房价长期变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引入人口—发展—环境分析模型,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设定高中低生育率三组情景,对我国2021-2050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做出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房价变动趋势。同时,考虑城镇化率、人口跨区域流动等因素,对房价变动趋势进行分析。

车炯[2](2020)在《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技师学院,是技工院校的最高层次,担负着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随着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以及职业发展状况,逐渐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研究以Z学院2007届路桥专业毕业生为例,对107位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深入学校和企业对毕业生、教师和企业有关人员进行访谈调查。调查涉及毕业生的职业认同感、工作条件、专业对口度、职业能力和素质、职业和社会融入度以及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了解其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困境的主要原因,并从政府、企业、学校层面探究推动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策略。本研究认为:第一,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整体较好,但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创新革新能力亟待改善,工作变换比较频繁和职业发展前景较为一般。第二,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对自身的认知比较清晰,近年来在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大部分已经成为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但是仍然在社会的价值认同、企业的整体规划、学校的培养路径和个人的长远考虑方面存在困境。第三,通过研究分析,造成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困境的原因,主要是路桥专业技能人才地位不高,路桥技师成长机制不够完善,人才培养滞后交通业态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动力相对较弱。第四,针对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现状和困境,政府要加大技师学院发展的政策调控,加强政策扶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企业要构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体系,树立交通行业工匠人才发展观念,开辟路桥技师双重职业发展通道;技师学院要优化路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体系、技师研修、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刘鹤年[3](2020)在《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提出创新创业是我国现阶段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项培养目标,更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培养目标。本文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创业课程、创业实体和创业政策等诸多方面论述高职院校的经验和做法。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创新创业的国家背景。笔者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界定集中梳理了创新创业的定义、内涵和特点。该文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作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尤其是2019年100万人的扩招,这对大环境下的就业市场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2019年高职院校的扩招将直接冲击2022年的就业市场。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深切重视,从针对创新创业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增大,及就业市场呈现出对高技术人才的“高需求量”来看,我们应当转变观念,其实创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高不可攀,仅仅是一种符合实际的就业形式;而且创业一旦成功,就会创造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可以更多的回报国家,高职大学生既能取得丰厚回报,又能够巧妙的避开社会就业压力。高职院校需要鼓励学生能够转变原有的就业观念,创新创业也是高级就业。第二部分:通过问卷的形式,作者在河北省、山东省和四川省等省市的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烟台职业学院等11所高职院校收回998份问卷。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向、区域、专业、因素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还对3名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进行了访谈。调查发现:高职生创业区域倾向于二三线城市。高职生在创新创业的意向上,生源地农村和城市有别。部分农村生源地高职生就业动机就是离开农村,去往大城市发展生活。高职生创新创业的理性比较现实,多数高职生认为毕业后和在校期间应当先累积经验,毕业后2-3年再进行创业,对待创业失败头脑也比较冷静。但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不足,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创业,比例最大占55.51%。他们渴望在新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媒体及生态开发领域有所发展。但是缺乏资金、缺少创新能力和知识无法满足创业需求。第三部分:创新创业原因分析。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创新创业得一个基本要求,在创新能力方面要求语言和逻辑能力较高,在创业能力方面要求内省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较多,管理者应具备人际智慧。调查还发现,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对创新创业产生一定影响,社会舆论也对高职生创新创业动力有不确定因素。高职院校应当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设立资金支持、举办多元化创新创业大赛,加强企业与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更多交流,搭建“创新创业园”“孵化园”。第四部分:以首批国家示范性院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例,找寻构建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订对学生有利的相关政策,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以优秀毕业生的创业经历阐释创新创业教育动机、时机、机遇和素质等方面。在职称评定和业务考核方面,鼓励教师进行技术创新和领创办企业。在教师科研工作量考核方面,提高专利发明的权重和分值。不鼓励大量发表低水平的论文。第五部分:吸收了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做法,提出了加强教师创新创业业绩的考核,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相关机构。同时,创新和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也要注意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选拔,加强培养学生个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不错的就业选择,高职大学生将来即使不创业,但有着较好的创业能力,会在毕业后的工作竞争中取得一定优势。最后,通过笔者的研究和部分实践,高职院校要梳理创新创业的意识,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实体。学生方面要适当在学校期间进行相关的模拟训练和实习。当然,对于创新创业我们要适当进行,不宜盲从。

潘慧[4](2020)在《硕士研究生的实习体验研究 ——基于NVIVO软件的分析》文中认为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及格线。“量”的增长带来“质”的挑战,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实现高等教育“质”的飞跃,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实习是研究生教育阶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促进研究生学识和能力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研究生的实习体验,了解他们在实习中的经历与感悟、收获与遗憾,是改进实习工作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关注学生成长”等先进教育理念对于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于学生发展理论,结合组织社会化理论,以及作为研究方法的扎根理论,采用质性访谈法来探究硕士研究生的实习体验,选择了N市5所高校的30位硕士研究生为访谈对象,通过深度访谈来获得有关他们实习体验的第一手资料。然后通过NVIVO 11 plus质性研究软件,对访谈得到的文本进行分析,得出了硕士研究生“实习选择的体验”、“实习过程的体验”和“实习成效的体验”。具体内容和观点如下:1.硕士研究生实习选择与学校相关的体验:实习体验的选择与提升学历、圆梦名校、学术研究等因素有关。受访者充分肯定了读研以来的各种收获,不但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并且学业和职业的规划逐渐明朗。很多学生在综合考虑以后,放弃读博深造,选择实习。但是,导师对待学生参与实习的态度却大相径庭,有的导师想让学生专心治学而成为“明确反对型”,更多的导师是“理解支持型”和“模棱两可型”。2.硕士研究生实习选择与个人相关的体验:学生会通过网络信息、自己的人脉关系网,以及高校就业信息资源,寻找合适的实习。不断地比较岗位的、不同实习单位之间的差异,并且结合自身的需求,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但这也暴露了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盲目“试误”而缺乏自我评估,以为追求最新最热行业而脱离个人的实际需求。3.硕士研究生实习过程的体验:实习初期,刚到新的工作环境,在情绪方面体验陌生与新鲜。实习过程中,工作内容对于实习生的挑战。而岗位与人之间是一种双向匹配,这取决于是否符合个人的职业规划、是否适合该岗位的工作内容、是否喜欢这份实习、能否胜任这份实习、能否适应实习节奏,以及能否坚持到预期时长。对不同实习单位环境的体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互联网企业很前沿,富有公司情怀、工作环境先进,但加班文化盛行;国有企业很规范,表现为强调规章制度和流程、上下级等级森严、福利普遍好于私企;传统事业单位很稳定,看起来工作氛围安逸平缓、工作人员拼搏精神偏弱、发展前景明确但有限。在人际关系方面,跟同事相处的体验包括关系亲密、关系疏离、理性相处三种类型,跟领导相处有人受教良多,有人忍气吞声。4.硕士研究生实习成效的体验:实习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代价”,使得学生对学业的投入减少、也会面临不公正的对待,所以会出现心态崩溃的情形。但实习的确给他们带来了变化和成长,首先是外在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沟通表达、学习能力等方面;其次是内在能力的增强,主要体现在抗压、自我驱动和认知等方面;最后是情绪态度、心智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学生个体会主动疏导负面情绪、培养正面情绪。实习的总体收益既提升了心智与能力的成长,又促进了择业与就业的规划。5.硕士研究生实习体验的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首先是实习内容、实习单位和实习生个人,这三方面是影响实习体验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如何优化实习生的实习体验,主要是从研究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出发。第一,研究生要选好专业并平衡好学业和实习、杜绝无意义实习、放低姿态调整心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第二,企业要增强实习内容的计划性、挑战性和丰富性,通过培训或导师制来提升组织社会化水平;第三,社会要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校企合作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辅助财政政策营造实习就业氛围。综上,本研究主要是对通过访谈得到的纷繁复杂的个人体验进行展示和解释,并进一步分析个体体验所反映出的实践问题,最终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定位主要是调查学生所做所想,把缄默知识外显化,让学生模糊的个人体验得到文字化保存,从而能够被后来者所知晓,进而间接学习到相关经验和教训,为学生这种“流水的兵”增加一份来自学长或同伴的“成长手册”的指导。

陈丽霞,肖富群[5](2020)在《毕业院校层次与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基于全国四城市的问卷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四个城市1002名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调查,探讨毕业院校层次与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院校层次的毕业生在人际关系适应和心理适应上存在显着差异,985/211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其人际关系适应和心理适应要明显逊色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高校毕业生;进一步分析发现,一般本科院校的高校毕业生性格更趋于外向,对待事情积极乐观,具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且安全感较强;985/211院校的高校毕业生性格更加内敛,容易沮丧,情绪管理能力较弱且安全感较低。

黄琼[6](2020)在《PPCT模型下的高职学生潜能开发行动研究 ——基于成长需要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高职教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的原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在技术理性的驱动下,出现重技能轻素质倾向,直接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潜能被忽视,呈现单向度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理念落后,学生主体地位缺失,重统一轻个性,导致学生的成长需要被压抑;社会深受传统精英教育思维的惯性影响,高职学生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呈现出自信心不足,发展动力不强。如何调动高职学生主动发展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成长需要,促进其潜能的展现,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试图采用行动研究法对上述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索研究。一项行动研究虽然面向实践,同样需要进行理论研究,以理论作为指导。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潜能开发”和“成长需要”两个概念缺乏明确界定,将两者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尚未发现。本文分析和概括了“成长需要”和“潜能开发”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对二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进行了辩析。本研究以学生发展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及哲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将布朗芬布伦纳的生物生态学PPCT“过程、个人、环境和时间”模型引入高职教育情境,并对其在中国高职教育的适切性进行分析,延伸性地阐明了“过程、个人、环境和时间”在高职学生潜能开发行动研究中的具体内涵。论文提出了潜能开发应该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出发点和依据,强调模型中个人特征中的动力特征——成长需要作为驱动力牵引着资源特征——潜能或能力不断展现或增强,形成基于成长需要的潜能开发PPCT行动研究的初步模型。本论文应用行动研究去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行动研究面对的首要问题是:高职学生成长需要的结构如何?成长需要的现状如何?进而确定对学生的哪些潜能进行开发?研究应用问卷调查法,在预调查基础上,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明确了八个维度的高职学生成长需要结构——校园适应、人际交往、集体认同、自主学习、认识自己、自我控制、调节情绪、创新发展,经检验自编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运用该问卷对H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成长需要非常强烈,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希望更好地发展自我;不同年级、性别和生源地的高职学生的成长需要存在显着差异。论文结合高职学生成长需要调查和用人单位调查结果的分析,生成了高职学生潜能开发的清单:八项核心能力——环境适应、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自我认知、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创新实践能力;三种人格品质——阳光心态、感恩习惯、创新意识。在PPCT行动研究模型的指导下,通过三轮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形成了三个阶段的学生潜能开发过程。行动研究取得良好效果,实验组学生通过参与潜能开发活动课程的课外学习,八种潜能得到有效开发,学业成绩同步提升,人格日趋完善和成熟,更加自信从容,行动研究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实验结果也为潜能开发项目在全校应用和推广奠定了基础,通过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推广至全校性的行动研究构建了“成长驱动、潜能开发”培养模式,采取了“六措并举、部门联动”的培养路径,形成了“教学与学工、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三融合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开发了系统化的活动课程,推进了本校教学改革和学生工作转型,促进了师生教学相长。通过对行动研究和推广应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发现,本研究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生物生态学PPCT模型为原型,形成了本土化、情境化改造后的高职生潜能开发的PPCT行动模型,在实践运用中可行、有效。透过潜能开发带给学生内隐和外显的积极变化,研究发现了潜能开发过程之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内在机理——“内在驱动,知行合一”、“双向互动,建构发展”、“持续培育,成长心态”。依据PPCT模型的环境系统结构,本研究也对高职学生潜能开发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针对不同层次环境系统中的个人、事物——成长中的高职学生、高职学生事务工作者、高职院校、学生家长及社会文化环境建设,提出了促进高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相关建议。实践表明,基于成长需要的高职学生潜能开发行动研究模型为高职学生事务转型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验证了布朗芬布伦纳PPCT模型在我国教育实践运用中良好的适用性。

彭博成[7](2019)在《促进西南高校大学生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的研究 ——以四川、重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05年中央就指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青年人才健康成长、基层人才结构完善、城乡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和基层已开始成为党和国家号召毕业生前往建功立业的主要方向。“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是国家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途径。2008年后选调生制度的完善更是深化了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举措。近年来,我国经济整体面临下行压力并存在一定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的求职竞争异常激烈,然而在广大基层一线,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却面临人才吸引力不足的问题。高校毕业生作为新时代的人才资源,普遍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能够发挥本身的专业所长,推动当地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在促进当地建设与发展,缩小我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目前各地区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工作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进展,但对于彻底解决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而言,高校毕业生到该地区基层工作的动力仍显不足,有必要进一步探明原因,更好地吸引和促进其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和发展。本文以四川、重庆两地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大学生对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的看法、相关基层就业政策了解程度以及到该地区基层就业的意愿,分析能够促进大学生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然后以访谈的形式深挖目前大学生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一是大学生对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的整体认识较为负面,正面认识较少;二是大学生对相关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不够;三是大学生普遍不太愿意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四是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并非多数大学生的首要就业选择,而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备选就业方向;五是促进大学生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集中在就业安全、政策补偿、就业安置待遇、医疗卫生、衣食住行保障等5个方面。然后本研究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并结合政策分析后发现,大学生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薪酬待遇偏低,缺乏竞争力;二是基层人才评价体系不够科学,人才发展路径狭窄;三是基本食宿保障整体欠佳且地区差异较大;四是基层工作压力较大,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机制;五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存在功利主义倾向。最后本文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到的结果,从就业激励、就业保障、人才评价、人才分配及流动、就业宣传与指导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一,完善薪酬待遇体系,确立基层专项奖励和补偿制度;第二,大力实施基层就业人员安居工程,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支持力度,加强就业保障性政策的落实;第三,完善基层人才评价模式和人才培训体系;第四,完善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人才分配及流动机制;第五,完善面向艰苦边远地区基层的就业宣传与指导。

李杰[8](2019)在《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6)》统计,在幼儿园专任教师中,幼儿园男教师所占比例仅为2.12%,幼儿园教师队伍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而入职适应不良是造成幼儿园男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可资借鉴的策略,对于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中的这股新鲜“血液”,优化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促进幼儿园教师整体质量的提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福建省幼儿园男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围绕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的四个维度(即能力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环境适应)展开全面的调查。通过使用SPSS24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访谈资料,本研究对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的总体情况、各维度的具体情况、各变量的差异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幼儿园男教师在入职适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教学能力欠缺,人际适应存在障碍,心理适应水平亟待提高,环境适应问题突出等。进而,本探究从主客观两方面对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主观因素主要有:职业认知存在偏差,缺乏缓解压力的能力,专业知识储备不够,职前就读专业的影响等;客观因素主要有:传统刻板印象的影响,关键人物的“催化”,“传帮带”效果不佳,受幼儿园体制和等级的影响等。最后,本研究从男教师自身、幼儿园、社会三个层面提出解决策略。男教师层面主要包括:做好职前准备,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幼儿园层面主要包括:做好新入职男教师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人际氛围,针对新入职男教师开展培训,完善幼儿园教师活动设施;社会层面包括:政府要做好支持与保障工作,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社会各界应给予男教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马陆叶[9](2020)在《高校毕业生企业入职问题研究 ——基于苏州高新区数据的量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导致人才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就业环境日益严峻。然而,在这样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较多企业面向高校毕业生进行专场招聘时,花费了大量时间和财力,最终的毕业生入职人数却与企业发放的录用合同数量相距甚远,企业在给心仪的应聘者发放录用合同后却往往收到毕业生最后否定的答复。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企业专场招聘不容乐观的入职情况之间存在的偏差值得深思,故本文拟对高校毕业生的入职情况予以研究。本文以近五年来自苏州高新区的毕业生统计数据以及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相关资料为依托,借助编码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对数十名高校毕业生进行深入访谈,以此描述高校毕业生的入职情况;接着,研究重点从个人胜任力、企业吸引力、区位影响力三个维度,对高校毕业生入职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15年至2019年苏州高新区高校毕业生的入职率普遍偏低,且走向呈下降趋势,个人胜任力、企业吸引力和区位影响力都与其入职情况存在相关关系。岗位匹配度强、受教育程度高以及毕业于985、211此类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入职率明显偏高,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成立时间较短、注册资本较高的新兴企业,同时户籍所在地、毕业院校所在地等区位条件也是影响毕业生入职选择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结论,研究从毕业生、企业、高校、区位主体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希冀能对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做出合理引导,也为企业校园招聘以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改进完善的方向。

孙红刚[10](2019)在《90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前后入学的大学生,通常被称为“90后”大学生群体,无论是人们对其日常学习表现的观感,还是对隐藏其后的学习动机的评论,都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为了获得准确的认识并跟进或调整相应的教育行为,有必要采用实证性的研究加以证明。本研究采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上海市5所典型高校的研究被试860名,选取黄希庭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及自编投射测验问卷,运用SPSS23.0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并对当前反映普遍的学习动机问题及改进策略进行了群组访谈,具体研究了90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征,发现现象背后指向的深层矛盾,深入分析了造成当前90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原因,具体了解了90后大学生学习动机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调研结果提出优化90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策略。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学习动机总体健康向上,且处于高位状态;指向“求知进取”的内在学习动机和指向“物质追求”的外在学习动机呈现并驾齐驱的局面;学习动机越来越趋向于有益社会、服务他人为主导的“社会取向”,同时也希望能处理好以成家立业、谋求地位为主导的“个人成就”之间的关系;他们在“有意义他人”对学习的影响上呈现出地域分化和逐步弱化的倾向;渴求成功与惧怕失败之间的动机张力越来越大等四种典型特征。典型特征背后体现出学习动机高位状态与学习效率不高、自暴自弃等实际情况之间的现实矛盾;对内在动机的认识不足与对外在动机的认识略显过度形成学习认知上的矛盾;“社会取向”学习动机正在变强,而“小群体取向”学习动机的积极作用正在弱化的现象并存,形成了教育管理上的矛盾;恰当处理学习受挫问题与极端化处理学习受挫问题之间形成了学习行为上的矛盾。本研究还发现,90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流健康向上,也存在学习动机强弱不当引起的学习效率低下、强制教育管理措施减弱自主学习动机、教育方式不当加剧功利化学习动机、教育效果不良减弱小群体取向学习动机、外围环境尚未有力促进社会取向学习动机、渴求成功与惧怕失败并存而易引发心理问题等六类学习动机问题。特别是在学习受挫情境下,可能会产生极端或长期负性情绪,有些会采取自暴自弃等逃避方式去应对现状。学校的类型属性对90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影响比较显着,此外家庭教育背景和独生子女与否也存在重要影响。社会层面生成的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充分,评价不科学,引导不合理;学校层面在课程设置能否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师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管理服务的效果;家庭教育过于注重物质追求的急功近利策略,宽严不当的教育方法和社会服务引导较少的教育方式;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程度,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对学生成功经验的自信程度等都是造成90后大学生学习动机问题现状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从政府和社会、家庭、学校三个实施主体角度提出十类优化90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策略。此外,本文通过研究成果发现,可以在培养传统男性性格特质、增强社会特性和小群体特性以及消除社会在户籍、地域和家庭教育背景等基础条件方面的差异等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讨。

二、关于高职毕业生的立业与成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高职毕业生的立业与成家(论文提纲范文)

(1)人口年龄结构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
        1.2.2 人口因素对房地产需求及价格的影响
        1.2.3 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房地产市场
        1.3.2 人口年龄结构
    1.4 研究路线、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房价的理论基础
    2.1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房价的相关理论
        2.1.1 房地产市场供求理论
        2.1.2 人口转变理论
        2.1.3 生命周期理论
        2.1.4 代际转移理论
    2.2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房价的理论分析
        2.2.1 理论分析框架
        2.2.2 世代交叠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房价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情况
    3.1 房价变动情况
        3.1.1 房价变动趋势
        3.1.2 房价变动特征
    3.2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情况
        3.2.1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
        3.2.2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特征
        3.2.3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
    3.3 房价与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1 婴儿潮与房价的相关性
        3.3.2 老龄化与房价的相关性
        3.3.3 人口抚养比与房价的相关性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宏观视角
        4.2.1 人口抚养比对房价的影响
        4.2.2 各年龄段人口占比对房价的影响
        4.2.3 各年龄段人口占比对未来房价增速的影响
    4.3 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微观视角
        4.3.1 年龄与住房需求——基于人口普查数据
        4.3.2 年龄与住房需求——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
    4.4 本章小结
5 OECD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影响的实证研究与经验启示
    5.1 OECD国家房地产市场与人口年龄结构的情况
        5.1.1 房地产市场情况
        5.1.2 人口年龄结构情况
        5.1.3 房价与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2 OECD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5.2.1 模型设定
        5.2.2 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5.2.3 人口抚养比对房价的影响
    5.3 来自OECD国家的经验启示
        5.3.1 人口转变的内在规律
        5.3.2 婴儿潮对房价的影响
        5.3.3 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
        5.3.4 不同层级城市房价的变动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房价趋势预测
    6.1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
        6.1.1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模型选择
        6.1.2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参数设定
        6.1.3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结果
    6.2 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房价趋势预测
        6.2.1 不同生育率方案下的房价趋势预测
        6.2.2 考虑城镇化率的房价趋势预测
        6.2.3 考虑跨区域流动人口的房价趋势预测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促进房价平稳运行
        7.2.2 强化住房居住功能,防范楼市投机行为
        7.2.3 坚持“因城施策”,实现差异化引导
        7.2.4 发展租购并举新体系,满足流动人口住房需求
        7.2.5 加强房地产调控,保障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技师学院毕业生
        1.2.2 职业发展
        1.2.3 路桥专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调查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方法
        2.2.1 问卷调查
        2.2.2 访谈调查
    2.3 问卷设计
        2.3.1 问卷设计依据和内容
        2.3.2 问卷信效度说明
    2.4 调查样本情况
        2.4.1 问卷调查样本结构情况
        2.4.2 访谈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5 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2.5.1 职业认同感较强
        2.5.2 工作条件基本符合毕业生预期
        2.5.3 专业对口度匹配良好
        2.5.4 职业能力和素质总体较好
        2.5.5 职业和社会融入度较好
        2.5.6 职业发展前景一般
    2.6 毕业生职业发展自我评价
第三章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困境及原因分析
    3.1 外部困境
        3.1.1 社会对技师学院价值认同度低
        3.1.2 交通企业对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缺乏规划
        3.1.3 技师学院对路桥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单一
    3.2 内部困境
        3.2.1 个人对交通行业缺乏全面认识
        3.2.2 个人对职业发展缺乏长远考虑
    3.3 原因分析
        3.3.1 路桥专业技能人才地位不高
        3.3.2 路桥技师成长机制不够完善
        3.3.3 人才培养滞后交通业态发展
        3.3.4 学生个人发展动力相对较弱
第四章 推动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的策略
    4.1 政府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4.1.1 加大技师学院发展的政策调控
        4.1.2 加强交通公路行业的政策扶持
    4.2 企业要构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体系
        4.2.1 树立交通行业工匠人才发展观念
        4.2.2 明确路桥专业技能人才成长方向
        4.2.3 开辟路桥技师双重职业发展通道
        4.2.4 建立路桥专业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4.3 技师学院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4.3.1 贴近交通发展,明确培养目标
        4.3.2 基于工作岗位,优化课程体系
        4.3.3 面向创新革新,开展技师研修
        4.3.4 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
        4.3.5 围绕职业能力,细化教学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研究调研方案
    附录2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3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用人单位调研名录
    附录4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访谈提纲
    附录5 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的政策导向
        (二)市场的用户需求
    二、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创新创业的定义
        (二)创新创业的内涵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方面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调查研究
    一、高职生创新创业调查对象分析
        (一)被调查对象身份分析
        (二)被调查对象地域分析
    二、高职生创新创业区域与领域分析
        (一)高职生创新创业区域的情况分析
        (二)高职生创新创业领域的情况分析
    三、高职生创新创业生源与时间分析
        (一)高职生创新创业生源上城乡有别
        (二)高职生创新创业时间上相对和缓
    四、高职生创新创业理性与热情分析
        (一)在创新创业理性上比较现实
        (二)在创新创业意愿上十分强烈
第二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利弊原因分析
    一、创新创业动因分析
        (一)创业项目影响高职生创新创业意向
        (二)家庭环境影响高职生创新创业实现
        (三)其他因素影响高职生创新创业成功
    二、创新创业不足分析
        (一)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不足
        (二)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不足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规划不足
第三章 邢职院创新创业教育案例分析
    一、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内生动力
        (二)构建创新体系,搭建创业机构
        (三)整合内外资源,打造实践平台
    二、建设内容与成果
        (一)构建三阶段双创课程体系
        (二)突出专利发明的科研导向
        (三)强化互联网双创师生导向
第四章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发展的策略
    一、 强化教师学生创新创业的业绩考核
        (一)教师创新创业业绩考核
        (二)学生创新创业成绩考核
    二、提升以赛促学的双创教育氛围
        (一)组织各种比赛活动
        (二)制订获奖激励政策
    三、加入创新创业学分制管理系统
        (一)创新创业学分常规划
        (二)休学创业毕业弹性化
    四、构建培育产出的双创实践体系
        (一)创办创新创业实体
        (二)创办创新创业虚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4)硕士研究生的实习体验研究 ——基于NVIVO软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硕士研究生
        二、实习
        三、体验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学生发展理论
        二、组织社会化理论
        三、作为研究方法的扎根理论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预研究的开展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
        三、访谈对象的选取与确定
        四、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初步分析
    第三节 NVIVO研究工具的选择与使用
        一、NVIVO软件概述
        二、NVIVO软件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质性访谈法
        二、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硕士研究生选择实习的体验
    第一节 硕士研究生影响实习选择
        一、考研的原因折射实习选择
        二、读研的收获积累实习能力
        三、读博的放弃坚定实习想法
        四、导师的态度影响实习体验
    第二节 硕士研究生选择实习的规划体验
        一、寻找实习途径的体验
        二、规划实习类型的体验
        三、选择实习岗位的体验
        四、最受青睐的岗位和行业之体验
        五、盲目选择的体验
第三章 硕士研究生实习过程的体验
    第一节 刚开始实习的感受
        一、“陌生环境”的紧张与焦虑
        二、“新鲜事物”的刺激与憧憬
        三、“知识盲区”的困难与挑战
    第二节 对工作难度的体验
        一、工作内容对于业务能力的挑战
        二、对接不同领导和部门的沟通挑战
        三、紧急和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挑战
    第三节 对岗位匹配的体验
        一、是否符合职业方向
        二、是否适合该岗位内容
        三、是否喜欢这份实习
        四、能否胜任这份实习
        五、能否适应实习节奏
        六、能否坚持到预期时长
    第四节 对工作环境的体验
        一、互联网企业很前沿
        二、国有企业很规范
        三、传统事业单位很稳定
    第五节 人际关系的体验与感受
        一、跟同事的相处
        二、跟领导的相处
第四章 硕士研究生实习成效的体验
    第一节 实习付出的“代价”
        一、实习时间普遍较长
        二、实习减少了对学业的重视度和投入度
        三、实习生可能受到不公正对待
        四、实习内容可能与承诺不符
        五、实习的通勤成本太大
        六、实习的薪酬与付出不成正比
        七、实习生可能面临心态的崩溃
    第二节 实习带来的变化
        一、从宏大的“人生理想”向现实的“职业理想”转变
        二、从青涩的“学校人”到成熟的“职业人”的转换
        三、从单纯简单的处理问题向复杂的人际关系转变
        四、从系统的理论学习到多方位的实际应用转变
    第三节 实习收获
        一、外在能力的增强
        二、内在能力的增强
        三、情绪态度心智水平的提高
        四、择业就业实力增强
第五章 硕士研究生实习体验的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
    第一节 硕士研究生实习体验的影响因素
        一、实习内容的挑战性优劣
        二、实习单位组织社会化水平的高低
        三、实习生个人表现的好坏
        四、导师的支持度大小
        五、学校的支持度大小
    第二节 硕士研究生实习体验的优化策略
        一、研究生层面的改进
        二、学校层面的改进
        三、企业层面的改进
        四、社会层面的改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毕业院校层次与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基于全国四城市的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变量及其测量
        1.自变量
        2.因变量
        3.控制变量
    (二)被试
四、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五、分析与讨论
    (一)院校层次与能力的关系
    (二)心理素质教育
六、结论

(6)PPCT模型下的高职学生潜能开发行动研究 ——基于成长需要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5 研究设计
2 高职学生潜能开发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青春期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改变传统成长认知
    2.2 成人初显期理论重新认识当代大学生发展特征及需求
    2.3 生物生态学理论(PPCT模型)解构环境影响发展的多重结构
    2.4 基于成长需要的潜能开发行动研究模型
3 PPCT模型下基于成长需要的高职生潜能开发清单
    3.1 高职生成长需要因子结构建构
    3.2 高职学生成长需要状况调查
    3.3 用人单位人才素质需求调查
    3.4 高职学生潜能开发清单生成
4 PPCT模型下高职学生潜能开发的过程与成效
    4.1 第一阶段潜能开发过程
    4.2 第二阶段潜能开发过程
    4.3 第三阶段潜能开发过程
    4.4 应用推广阶段实施成效
    4.5 实验组毕业追踪调查评估
5 PPCT模型下高职学生潜能开发行动研究发现及反思
    5.1 行动研究助推学生潜能开发的作用机理
    5.2 行动研究助推学生潜能开发的局限性分析
    5.3 高职学生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建议
6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与改进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2 高职学生成长需要调查问卷(正式问卷34项)
附录3 H职院毕业生质量调查用人单位问卷
附录4 毕业追踪回访调查表
附录5 高职生潜能开发实用操作手册目录
附录6 H职院简介和实验组学生概况
附录7 任务驱动计划之PPT达人大赛资料
附录8 项目驱动计划之创业组学生感想
附录9 学生潜能开发活动部分图片资料

(7)促进西南高校大学生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的研究 ——以四川、重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西部艰苦边远地区
        2.1.2 基层
        2.1.3 基层就业
        2.1.4 就业意愿
    2.2 理论基础
        2.2.1 择业动机理论
        2.2.2 需要层次理论
        2.2.3 公平理论
        2.2.4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3 研究述评
    3.1 大学生基层就业研究
        3.1.1 国外相关研究
        3.1.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2 大学生区域流向研究
        3.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3 相关研究小结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与取样
    4.2 研究工具的编制
        4.2.1 问卷的编制及设计
        4.2.2 问卷设计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内容
    4.5 研究重点与难点
    4.6 研究的创新之处
5 统计分析与讨论
    5.1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5.1.1 信度检验
        5.1.2 效度检验
    5.2 调查对象样本量的分布统计
    5.3 对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的整体认识情况
    5.4 对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情况
    5.5 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意愿分析
    5.6 就业意愿差异分析
    5.7 差异分析总结
    5.8 促进大学生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5.9 大学生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的主要问题分析
        5.9.1 薪资待遇水平偏低,缺乏竞争力
        5.9.2 基层人才评价体系不够科学,人才发展路径狭窄
        5.9.3 基本食宿保障整体欠佳且地区差异较大
        5.9.4 基层工作压力较大,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机制
        5.9.5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存在功利主义倾向
    5.10 促进对策
        5.10.1 完善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激励
        5.10.2 完善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保障
        5.10.3 完善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人才评价和培训体系
        5.10.4 完善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人才分配及流动机制
        5.10.5 完善面向艰苦边远地区基层的就业宣传与指导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开放式调查问卷
    B 封闭式调查问卷
    C 访谈提纲
    D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E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的总体情况
        一、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二、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各维度存在不均衡现象
    第二节 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各维度的具体情况
        一、能力适应水平整体较高,但教育教学能力较弱
        二、人际适应情况整体较好,但与家长、领导的关系整体偏弱
        三、心理适应水平整体较低
        四、环境方面基本适应,但物质环境适应得分较低
    第三节 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情况的差异分析
        一、不同年龄段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情况的分析
        二、不同学历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情况的分析
        三、不同专业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情况的分析
        四、不同幼儿园体制男教师入职适应情况的分析
        五、不同教龄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情况的分析
        六、不同任教地区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情况的分析
        七、不同幼儿园等级男教师入职适应情况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能力欠缺
        二、人际适应存在障碍
        三、心理适应水平亟待提高
        四、环境适应问题突出
    第二节 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主观因素
        二、客观因素
第四章 提高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水平的策略
    第一节 男教师层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一、做好职前准备
        二、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
    第二节 幼儿园层面:健全新教师培养制度
        一、做好新入职男教师管理工作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氛围
        三、针对新入职男教师开展培训
        四、完善幼儿园教师活动设施
    第三节 社会层面:做好支持保障工作
        一、政府应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二、社会各界应给予男教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第五章 结论
附录1 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状况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9)高校毕业生企业入职问题研究 ——基于苏州高新区数据的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创新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二)具体研究方法
    三、理论基础
    四、论文框架
第三章 结论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入职情况基本介绍
        (一)入职情况
        (二)不同年份的入职情况
    三、入职情况相关分析
        (一)个人胜任力
        (二)企业吸引力
        (三)区位影响力
    四、基本对策
        (一)毕业生主体的调适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夯实
        (三)企业招聘工作的细化
        (四)区位竞争优势的吸引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一、结论
    二、启示与反思
        (一)结论的价值
        (二)研究拓展
    三、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10)90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突出问题:理论发展与现实应用之间的反差
        二、研究者的工作实际需求:国家发展需求与 90 后大学生刻板印象的反差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学习动机研究
        二、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
        三、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评析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核心概念
        一、动机
        二、学习动机
        三、90 后大学生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节 量化数据的搜集与分析
        一、问卷选择
        二、问卷的试测与修订
        三、调查对象与抽样方案
        四、数据的搜集与分析
    第三节 质性数据的搜集与分析
        一、访谈对象的选择
        二、质性材料的收集
        三、质性材料的分析
第三章 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总体情况
        一、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总体情况
        二、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分项目情况
    第二节 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数据分布特征
        一、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特征
        二、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独生子女特征
        三、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户籍特征
        四、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家庭所在地特征
        五、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家庭教育背景特征
        六、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转专业/学特征
        七、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年级特征
        八、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学校类别特征
        九、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科类别特征
    第三节 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殊性分析:基于与80 后、70 后大学生的比较
        一、90 后、80 后、7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总体情况比较
        二、90 后、80 后、7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性别差异比较
        三、90 后、80 后、7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年级差异比较
第四章 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形成原因的回归分析
        一、变量的操作化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第二节 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资源配置尚不均衡、社会评价尚欠科学
        二、学校原因:课程设置脱节社会、教师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管理强制性多
        三、家庭原因:过于注重物质需求、家庭教育宽严不当、社会服务引导较少
        四、个人原因:学习认知尚不丰富、自我效能发挥不足、学习任务选择差异
第五章 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与策略
    第一节 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分析
        一、学习受挫情境下的情绪及应对问题
        二、动机强弱不当造成的学习效率低下问题
        三、强制管理措施减弱自主学习动机问题
        四、教育方式不当加剧功利学习动机问题
        五、教育效果不良减弱小群体取向学习动机
        六、外围环境尚未有力促进社会取向学习动机
        七、渴求成功与惧怕失败并存的学习动机易引发心理问题
    第二节 优化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策略
        一、政府和社会:合理配置资源、规范课外教育、促进放权服务、加强舆论引导
        二、家庭:提倡严慈相济教育、改善家庭引导策略
        三、学校:优化课程设置、改善师德师风、改变强制管理、加强辅导干预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特征
        二、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指向的矛盾
        三、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形成机制
        四、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问题
        五、优化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策略
    第二节 思考与讨论
        一、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思考
        二、90 后大学生学习动机讨论
    第三节 创新与局限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关于高职毕业生的立业与成家(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口年龄结构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D]. 陈钰晓. 四川大学, 2021(12)
  • [2]技师学院路桥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研究[D]. 车炯.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3]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刘鹤年.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硕士研究生的实习体验研究 ——基于NVIVO软件的分析[D]. 潘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毕业院校层次与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基于全国四城市的问卷调查[J]. 陈丽霞,肖富群.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0(03)
  • [6]PPCT模型下的高职学生潜能开发行动研究 ——基于成长需要的视角[D]. 黄琼.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7]促进西南高校大学生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就业的研究 ——以四川、重庆为例[D]. 彭博成. 重庆大学, 2019(09)
  • [8]幼儿园男教师入职适应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李杰.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高校毕业生企业入职问题研究 ——基于苏州高新区数据的量化分析[D]. 马陆叶. 苏州大学, 2020(03)
  • [10]90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D]. 孙红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标签:;  ;  ;  ;  ;  

关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和家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