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符号学

非语言符号学

一、非语言符号特征论(论文文献综述)

杜明明[1](2021)在《学校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指导片的摄制与构成解析》文中提出疫情防控背景下,学校面临复学复课的新考验,而学校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指导片的摄制有助于复学复课平稳、有序、规范地进行。从学校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指导片的构成与拍摄思路入手,梳理了开学当日返校报到与课中突发情况应急处置的摄制流程,提出了针对性的实施建议,分析其拍摄中的阶段性特征和指导策略,探讨了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在指导片中的运用和实践技巧,对学校摄制指导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为后疫情时代学校应对未来不可预见的公共危机提供参考。

霍文雅[2](2021)在《非语言符号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运用研究 ——以《小二黑结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民族歌剧是二十世纪以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声乐表演艺术形式,其是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形成的艺术性与民族性兼具的优秀表演艺术形式。自第一部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诞生以来,我国民族歌剧艺术家经过不断的探索,将中国民族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的形态逐渐丰富完整起来,近十多年来的民族歌剧无论是原创剧目还是复排剧目在国内都保持着较高的上演率,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但是站在宏观的角度观察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与西方经过几百年发展的西方歌剧艺术来说还稍显稚嫩,在剧目数量多的背景下却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事关中国民族歌剧的持续发展。非语言符号指语言符号之外,不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为信息载体,以视觉、听觉为接收方式所进行传达的画面、姿势、表情、色彩、声音等,广泛存在于各种戏剧表演艺术形式中,在中国民族歌剧中所占比例更甚。这些非语言符号在民族歌剧中的大量使用对歌剧情感表达以及意义呈现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从戏剧符号学的角度对中国民族歌剧中的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进行研究具有其必要性。本文首先从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现状出发,通过综合分析,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其当前发展的具体状况并提出中国民族歌剧目前发展中尚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然后,再通过对中国民族歌剧中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模式、二元论、符码、表现形式及其发挥的作用多个方面的理论依据进行具体分析,再以《小二黑结婚》这一经典民族歌剧为例,比对两种版本中非语言符号运用的不同之处和达到的不同效果,从而得出非语言符号应该如何运用于中国民族歌剧中可以得到最好的效果。最后,再根据此结论提出对中国民族歌剧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综合上述内容,本文旨在解决中国民族歌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国民族歌剧未来的良性发展道路。首先,在声乐表演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育综合艺术需要综合素养的人才,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其次,要重视民族歌剧中除歌唱内容以外的视觉听觉因素,将民族歌剧的综合性完全展示出来,使舞台形象变得更为立体丰富。再次,要坚持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以此为创作之基,在民族歌剧的舞台上将“民族性”一以贯之。最后,在中国民族歌剧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在语言符号较少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将民族性的剧情内容、音乐、画面与国际化的、创新性的剧情表现形式、音乐展开形式、画面构造形式融合在一起。

胡靖雯[3](2020)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非语言符号运用研究 ——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文中提出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越来越重要,中国也正大力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自塑”国家形象。非语言符号是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非语言符号因其特有的共通性,使之跨越文化背景、地域、种族等方面的限制因素,在文化传播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问世,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其中非语言符号的成功运用对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进行研究,探讨该记录片在塑造和传播中国国家形象中的成功经验,系统梳理其中重要的非语言符号运用,并论述非语言符号在传播国家形象中所起的作用,以期为我国大众传媒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提供借鉴。本文使用了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舌尖上的中国》三季共22期节目进行了研究。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相关概念界定,梳理了国家形象、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概念;第二章针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塑造与传播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解读;第三章对《舌尖上的中国》中重要的非语言符号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该纪录片主要存在四种非语言符号运用,即民族符号运用、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地理符号运用以及音响乐符号运用。它们对塑造美丽文明、壮丽辽阔的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了巨大作用,是全文的重点研究部分;第四章总结出了该记录片在非语言符号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即与历史文化错位的符号运用、城市中心主义符号运用和反科学色彩的符号运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汗左拉·艾则孜[4](2020)在《《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智慧树》栏目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特点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少儿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是节目主持人在语言运用中形成的各种语言符号及非语言符号特点及语用策略情况的综合表现。少儿节目对象比较特殊,他们主要为幼儿和儿童,智力能力尚未发育完全并处于语言习得阶段,这使得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有别于成人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智慧树》栏目自2003年开播以来,便成为少儿节目中的领军者,节目之所以能在诸多少儿节目中成为佼佼者,与该节目的内容、板块构成和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及语用策略密切相关。本文采用统计法和交叉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智慧树》栏目的10期节目内容进行转写、整理、归类并分析。在对大约41600字语料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符号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特点进行归类并举例分析。其次,对非语言符号中体态语、客体语言、环境语言及场景和道具的运用进行归类并分析。最后,对《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用情况中话题推进模式和语用策略情况进行分析。本文参考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特点的分析,发现《智慧树》栏目主持人的语言在语音方面,红果果和绿泡泡通过自身的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语音要素,在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方面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在词汇方面,灵活运用语气词、频繁使用感叹词、常用基本词汇,为节目语言的简单易懂提供了基础;在语法方面,句类的选择、重复和省略的使用、口语词汇频率高体现出了少儿节目语言灵活多变的特点;在修辞方面,拟人、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段的使用为节目语言增添了色彩;在非语言符号方面,节目主持人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客体语言、环境语言及场景布置和道具的使用情况等体现出节目主持人善用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在语用分析方面,话题推进模式和语用策略情况不同于成人类节目,推进模式独特、语用策略类型丰富。

张勇[5](2019)在《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增添了新闻信息的现场报道,提高了媒体魅力,同时也反应了真实的报道内容。然而只是出镜报道方式是不够的,观者的印象不会那么深刻,如果在现场报道中加入一些非语言符号,媒体效果会更好。在当今媒体发展的背景下,使用非语言符号,除了需要在策划能力与预演意识方面有所加强,还需要注意语言符号的互补性,注重遵循新闻规律,可视性需要加强。

顾莹[6](2019)在《符号意义中的隐喻机制分析》文中认为世界是由符号构成的,每一个符号都存在着意义,意义的存在离不开人的主体参与,符号意义构建和解读实质上是一个认知交际过程。隐喻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人类理解世界、表达经验的思维模式。目前除了通过对语言符号表现出来的认知思维分析主流之外,非语言符号同样折射出隐喻的认知机制,反应出隐喻的内在运作机制。非语言符号包括视觉符号、听觉符号,甚至触觉符号,视觉符号作为一种稳定的符号系统有着和语言符号系统一样的机制,尤其是图像符号,在日常交际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都是意义的承载体。现存的文献总是将意义认为是静态的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而本研究认为,符号意义不仅是一个静态过程,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因为语境作用下意义处于不断地构建、调整、扩展和缩小的过程中,所以意义研究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进行探究,符号的静态意义是由结构主义提出的,动态意义则需要语境的参与。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围绕包含着语言和图像符号的广告语篇的意义构建与解读来阐述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意义的构建和解读,探索意义构建和解读过程中存在的隐喻机制,旨在解决以下四个问题:1.符号系统包含了语言符号和视觉符号即图像符号,两者是如何进行意义的构建和解读的?2.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在意义的构建和解读过程中有何异同?3.符号意义构建过程中存在着隐喻的构建,符号意义的解读过程中也伴随着对隐喻的解读,两者朝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在此过程中的隐喻机制如何分析?4.图像符号所表达的概念是隐喻性的,也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认知主体关于图像隐喻的认知模型是什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与符号学的角度来探索符号隐喻的运行机制,运用语义三角理论、理想化认知模型、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心理空间理论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语义三角将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从符号发生学角度静态固定,理想化认知模型说明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隐喻理论分析了意义构建和解读过程中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概念整合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是认知主体对隐喻的一种解析机制。关于对符号意义构建和解读中隐喻机制的研究,使学术界对于符号隐喻的研究得到深化和补充。研究发现:1.意义构建是由“意义”经过隐喻思维,最终到达客观事物的过程,而意义解读则是一个逆向的过程,由客观事物经过隐喻思维,最终到达“意义”的过程。2.图像符号意义构建与解读是单维过程,能指经过像似性直接指向所指,而语言符号意义构建和解读时会出现三角维度,在概念整合部分再进行“单维意义”建构。3.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的认知共性即通过概念联通去激活认知主体知识框架中的相应概念。4.构建语言符号隐喻与图像符号隐喻运行机制的认知模型:概念整合模型和概念拆分重组模型。文章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交代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符号的定义及其本质,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以及符号的分类。第二章介绍了符号意义构建过程,以“树-生态环境”为例的广告语篇意义构建的过程,指出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在意义构建的过程中的异同,第三章主要探索符号意义的解读过程,以“树-生态环境”广告语篇的意义解读过程为例,探索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意义的解读过程,第四章主要探索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意义构建和解读过程中的隐喻机制,从意义构建的隐喻性出发,对意义的构建过程和解读过程中存在的隐喻机制进行分析。第五章介绍了认知主体的解析机制,探索出符号意义构建和解读过程中所具有的概念整合模型和概念拆分重组模型。最后得出结论,总结论文,指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文章的不足之处和后续研究。

刘元昊[7](2018)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非语言符号”运用的优化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是传播教学信息的两条重要途径,由于非语言符号具有表象明确、多通道、不易受到人类自觉意识控制的特征,以致其表达的情感真实而自然,从而在传播过程中更能昭示信息的本意。教师在课堂这种特殊的人际环境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就更值得去研讨。国外对教师非语言符号的研究已经成为教育传播学下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影响下,国内对教师非语言符号的研究也在逐步完善,但我国教师非语言符号针对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研究,还停留在空白期。本文以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非语言符号的优化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学为主线,结合语言学、传播学、心理学以及统计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教师非语言符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优化展开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辨析了非语言符号的相关概念,概括了教师非语言符号的分类、作用、功能、使用原则、及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同时根据巴班斯基教学过程优化理论以及新课程理念对中学化学课堂的要求找出教师非语言符号应该从哪方面入手优化。利用问卷“中学化学教师非语言符号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对哈尔滨地区215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调查,使用SPSS22.0等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及其他相关的量性研究,得出高中化学教师在非语言符号运用中现存的相关问题。再利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等组实验,来验证教师非语言符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其次,根据非语言符号的功能特征、教学优化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问卷的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在三个不同的视角下,提出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非语言符号的优化策略。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以及研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作出总结和反思。

贾洪伟[8](2018)在《论翻译符号学的符号分类与转换》文中研究指明以往的符号学及相关研究以语言文字为参考点,将人类用以载意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但是,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分类与互动不足以覆盖翻译广义范畴的所有符号转换类型,故而有必要以物质介质为参考点,将人类表意符号分为依存于外部物质介质的有形符号和依存于大脑内部介质的无形符号。这两类符号之间存在的三种转换(即有形符号转换为有形符号、有形符号转换为无形符号,以及无形符号转换为有形符号),构成了翻译符号学有关符号活动范畴与类别、符指过程等领域的思想基础,既可丰富符号学有关符号类型划分的相关思考,还可拓展人类交际过程和文本阐释研究的视角,更可以为翻译学有关翻译类型、翻译过程、译者思维与心理、机器翻译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启示。

曾方本[9](2017)在《多维视阈下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会徽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视觉语法"是多模态语篇系统功能符号学分析法的主要内容,它重在语篇结构;认知诗学是一种基于认知视角的语篇分析方法,将其引入多模态语篇分析可以深入探究读者认知和体验层面的语篇效果;非语言模态在不同文化里的表征形式可能相同,但其隐喻意义可能不同,从而会导致语篇意义的嬗变,因此多模态语篇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值得重视。本文试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会徽为例,探讨视觉语法、认知诗学以及跨文化交际视阈下对多模态语篇的多维分析及其跨学科的整合性研究问题,祈为多模态语篇的建构与解构提供更宽阔的思路。

何跃[10](2017)在《浅析电视新闻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的采编播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电视新闻采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非语言符号使用方式,合理的使用非语言符号,切实提高新闻的说服性、吸引性已经成为电视新闻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电视新闻的特点,详细叙述了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传播中运用的优势,提出了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策略,为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中更好的应用提供参考。

二、非语言符号特征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语言符号特征论(论文提纲范文)

(1)学校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指导片的摄制与构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介绍
二、指导片的脚本与拍摄意义
三、预演的指导信息组织与摄制
四、开学当日返校报到的摄制
五、课中突发情况应急处置的摄制
六、指导片中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和摄制技巧
七、结语

(2)非语言符号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运用研究 ——以《小二黑结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对中国民族歌剧的研究
        1.2.2 对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的研究
        1.2.3 对非语言符号的研究
        1.2.4 对戏剧符号学的研究
    1.3 课题研究方法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非语言符号
        2.1.1 非语言符号的定义
        2.1.2 非语言符号的特征
    2.2 中国民族歌剧
        2.2.1 中国民族歌剧概念界定
        2.2.2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现状
        2.2.3 中国民族歌剧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章 中国民族歌剧中的非语言符号
    3.1 以戏剧符号学为基础的理论依据
        3.1.1 中国民族歌剧中符号的二元结构
        3.1.2 符号通讯体系
    3.2 中国民族歌剧中非语言符号的符码
        3.2.1 文化信码
        3.2.2 其它艺术信码
        3.2.3 民族歌剧演出信码
    3.3 非语言符号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表现形式
        3.3.1 民族歌剧中非语言符号的分类
        3.3.2 听觉非语言符号
        3.3.3 视觉静态非语言符号
        3.3.4 视觉动态非语言符号
第四章 非语言符号在具体实例中的运用
    4.1 《小二黑结婚》的文化背景
    4.2 《小二黑结婚》中的听觉非语言符号
        4.2.1 民族性的音乐符号
        4.2.2 类语言符号
        4.2.3 其他听觉非语言符号
    4.3 《小二黑结婚》中的动态视觉非语言符号
        4.3.1 演员表情符号
        4.3.2 演员肢体动作
        4.3.3 舞台调度符号
    4.4 《小二黑结婚》中的静态视觉非语言符号
        4.4.1 舞台布景
        4.4.2 服饰符号
        4.4.3 灯光符号
    4.5 小结
第五章 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启示
    5.1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5.2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启示
        5.2.1 培养复合型人才,保证人才质量的综合性
        5.2.2 丰富视听感受,提升民族歌剧舞台的综合性
        5.2.3 .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歌剧的民族性
        5.2.4 创新表现形式,做到民族化与国际化融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国家形象塑造中的非语言符号运用研究 ——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家形象研究现状
        二 非语言符号研究现状
        三 《舌尖上的中国》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念界定
    第一节 国家形象内涵
    第二节 符号内涵
    第三节 非语言符号内涵
        一 非语言符号的定义与分类
        二 非语言符号的特点与传播功能
第二章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第一节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一 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
        二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简述
        三 中国形象在《舌尖上的中国》总体呈现
    第二节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国家形象的传播
        一 多渠道传播国家形象
        二 面向全球受众传播国家形象
        三 善用代表性非语言符号传播国家形象
第三章 非语言符号在《舌尖上的中国》呈现分析
    第一节 民族符号展现美丽智慧的国家形象
        一 民族人物符号
        二 民族服饰符号
        三 民族特色饮食符号
    第二节 传统文化符号展现华夏大国形象
        一 中国传统节日符号
        二 中国传统礼仪符号
        三 中国传统特色符号
    第三节 地理符号呈现壮丽辽阔的大国形象
        一 河流山川符号
        二 地形符号
    第四节 音响乐符号塑造宏伟大气的国家形象
        一 音乐符号
        二 音响符号
第四章 《舌尖上的中国》非语言符号运用的不足与对策
    第一节 《舌尖上的中国》非语言符号运用之不足体现
        一 与历史文化错位的符号运用
        二 城市中心主义符号运用
        三 反科学色彩的符号运用
    第二节 解决不足之对策
        一 加强媒体把关,运用符合历史文化的符号传播
        二 坚持城乡并举原则,呈现客观的农村形象
        三 杜绝迷信,确保科学的符号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1.1 研究目的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外语言风格的研究综述
        0.2.2 国内节目主持人语言研究
        0.2.3 少儿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综述
    0.3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
    0.5 创新之处
第1章 《智慧树》栏目概述
    1.1 《智慧树》栏目介绍
        1.1.1 《智慧树》栏目版块构成
        1.1.2 《智慧树》栏目人员构成
    1.2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特征分析
        1.2.1 特殊的角色定位
        1.2.2 个性化的语言
        1.2.3 儿童化的形象
第2章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符号特点
    2.1 语音要素及其特点
        2.1.1 停顿的使用
        2.1.2 重音的使用
        2.1.3 语调的使用
        2.1.4 语速的使用
    2.2 词汇要素及其特点
        2.2.1 灵活运用语气词
        2.2.2 频繁使用感叹词
        2.2.3 常用基本词汇
    2.3 语法要素及其特点
        2.3.1 句类的选择
        2.3.2 重复的使用
        2.3.3 省略的使用
        2.3.4 口语化程度高
    2.4 修辞要素及其特点
        2.4.1 拟人的使用
        2.4.2 比喻的使用
        2.4.3 对比的使用
        2.4.4 夸张的使用
第3章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非语言符号特点
    3.1 体态语的运用
        3.1.1 面部表情
        3.1.2 身体姿势
    3.2 客体语言的运用
    3.3 环境语言的运用
    3.4 场景布置及道具的运用
第4章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用分析
    4.1 《智慧树》栏目话题推进模式分析
        4.1.1 话题的开始
        4.1.2 话题的推进
        4.1.3 话题的结束
    4.2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用策略分析
        4.2.1 语用策略的定义
        4.2.2 语用策略的功能
        4.2.3 《智慧树》栏目语用策略种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智慧树》栏目节目内容
附录B 十期《智慧树》栏目的转写语料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语言符号特征
    (一)连续性特征
    (二)传播途径多样化
    (三)真实性特征
二、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的应用分析
    (一)非语言符号的突出强调分析
    (二)丰富电视的表达效果
三、非语言符号在现场报道中使用的误区
    (一)不遵循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二)非语言符号的设置与正常逻辑相悖
    (三)现场新闻报道非语言符号不符合生活
结语

(6)符号意义中的隐喻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符号及其本质
    一、符号的定义
    二、符号的分类
    三、语言符号的定义和特征
        (一)语言符号的定义
        (二)语言符号的特征
    四、图像符号的定义和特征
        (一)图像符号的定义
        (二)图像符号的特征
第二章 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意义的构建
    一、符号意义
    二、符号的三角意义理论
        (一)语义三角
        (二)皮尔斯的“符号三角”
    三、语言符号的意义及其构建
    四、图像符号的意义及其构建
    五、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意义构建的异同
第三章 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意义的解读
    一、符号意义构建和解读的视角转化
    二、语言符号意义的解读
    三、图像符号意义的解读
第四章 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意义构建和解读中的隐喻机制
    一、隐喻及其本质
    二、隐喻的工作机制
    三、意义的隐喻拓展
    四、语言符号意义构建和解读中的隐喻机制
        (一)事件域认知模型
        (二)语言符号二度转喻
        (三)语言符号隐喻
    五、图像符号意义构建和解读中的隐喻机制
        (一)图像符号二度转喻
        (二)图像符号隐喻
第五章 认知主体解读机制
    一、概念整合模式
        (一)单域概念整合模型
        (二)多域概念整合模型
    二、概念拆分-重组模式
结论
    一、主要发现
    二、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非语言符号”运用的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
    四、中学化学教学中运用非语言符号的必要性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教师非语言符号的相关传播学理论
        (一)非语言符号
        (二)非语言符号相关概念的辨析
        (三)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四)教师的非语言符号
        (五)教师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六)教师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原则
    二、教学过程优化的相关理论
        (一)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优化理论
        (二)新课程理念对现中学化学课堂的要求
第三章 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运用非语言符号的情况调查、实验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二)问卷设计
        (三)问卷发放与数据统计
        (四)数据处理
        (五)数据分析
    二、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计方法
        (二)等组实验
        (三)实验数据及分析
第四章 不同视角下中学化学教师非语言符号的优化策略
    一、基于教师非语言符号作用和功能视角下的教师三大非语言符号优化
        (一)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优化策略
        (二)听觉非语言符号的优化策略
        (三)嗅觉和感知非语言符号的优化策略
    二、基于教学过程优化理论和新课程理念视角下的教师非语言符号优化
    三、基于研究结果和教师发展视角下的教师非语言符号优化
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反思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撰写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8)论翻译符号学的符号分类与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1.0引言
2.0符号的分类与问题
3.0翻译符号学的符号分类
4.0翻译符号学的符号转换
5.0结语

(9)多维视阈下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会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多模态语篇的多维度分析
    2.1 基于系统功能符号学的分析
    2.2 基于认知诗学的分析
        2.2.1 图像隐喻
        2.2.2 文字隐喻
        2.2.3 色彩隐喻
    2.3 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分析
        2.3.1 对社会文化语境具有敏感性
        2.3.2 对多模态符号隐喻意义掌握的准确性
        2.3.3 通过个性化的非语言符号模态实现共性化的意义表征
3. 结语

(10)浅析电视新闻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视新闻符号使用的差异
    1.1 语言符号的范围差异
    1.2 种类数量差异
    1.3 作用于受众感官的范围差异
2. 非语言符号在电视制作中的优越性
    2.1 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多
    2.2 非语言符号对电视新闻事件的反映更为形象生动
3. 非语言符号的应用策略
    3.1 非语言符号在电视采访中的应用
    3.2 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编辑中的应用
    3.3 电视新闻播报中非语言符号的使用
结语

四、非语言符号特征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学校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指导片的摄制与构成解析[J]. 杜明明.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1(16)
  • [2]非语言符号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运用研究 ——以《小二黑结婚》为例[D]. 霍文雅. 山西大学, 2021
  • [3]国家形象塑造中的非语言符号运用研究 ——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D]. 胡靖雯. 郑州大学, 2020(03)
  • [4]《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D]. 汗左拉·艾则孜. 新疆大学, 2020(07)
  • [5]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的应用[J]. 张勇. 新闻传播, 2019(14)
  • [6]符号意义中的隐喻机制分析[D]. 顾莹.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7]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非语言符号”运用的优化策略[D]. 刘元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11)
  • [8]论翻译符号学的符号分类与转换[J]. 贾洪伟. 山东外语教学, 2018(01)
  • [9]多维视阈下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会徽为例[J]. 曾方本.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 2017(04)
  • [10]浅析电视新闻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J]. 何跃. 新闻传播, 2017(09)

标签:;  ;  ;  ;  ;  

非语言符号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