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金融业联动经营的思考

对我国金融业联动经营的思考

一、对我国金融业合业经营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崔鸿雁[1](2012)在《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也在不断地变革中。从西方国家监管制度的变迁看,金融监管经历了自由—管制—放松管制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革,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与我国的经济金融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一切构成了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变迁的深刻的经济金融背景。本文旨在对建国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基本过程作一比较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本文分导论和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诠释金融监管及监管制度的含义,回顾国内外研究状况,说明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简要提示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与特色。第二章开始至第五章,结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和对监管制度、监管行为的根源性探究,把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章束缚与控制(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二章启蒙与探索(1979—1984):金融制度改革起步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三章冲突与融合(1984—1993):金融制度改革构建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四章调整与突破(1994—2004):金融制度改革调整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五章深化与再探索(2005至今):金融制度改革深化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六章是对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的总体考察,实际上也是全文的一个总结。在对每个阶段监管思想的分析过程中,先从分析当时的监管思想形成的背景入手,进而对监管具体制度建构等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特征与演变过程,最后对该阶段监管思想进行总体评价。在对每一发展阶段的分析中,既统一思路,又突出各自的特点、突出阶段特征。经济实践的发展与金融业的变革催生了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监管思想,从而推动了制度的形成,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通常还伴随着国家和全球层面的广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这个过程也发生在特定的空间脉络中,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以金融监管组织制度、市场制度、法律制度的不同层次展开。因而,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在时间脉络中呈现出历史的演化特征,而在空间脉络中又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特征,时间与空间脉络的交错与协同,共同构成了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化的动力。无疑,监管思想的变更来源于市场变革,而各个时期制度的创立和创新无一不受到思想的启发、孵化与引导。无疑,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创新互相促进、互为动力。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论证1949年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思想变迁,既可以使我们理解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理论本土化的思想根源,又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监管理念创新和政策选择提供思想资源。本文以经济思想成长为主线,分析了金融监管制度演变的思想脉络。所以,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演变加以系统地梳理,揭示其内在的发展演变规律,能够为探索监管制度继续完善的路径、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考视角。

何珊珊[2](2011)在《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经营模式探析》文中提出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进入发展的疲软状态,各国经济在复苏的过程中都遇到瓶颈,如希腊、爱尔兰等国的债务危机,皆被认为是次贷危机的延续,专家认为,这一疲软低迷的时期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被称为“后危机时代”。本论文首先介绍了两种经营模式的概念和相关的理论基础,对全球经营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进行一个简单剖析。试图从实证和理论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对三种典型的混业经营模式的比较研究,并结合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对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实践加以评价和展望,归纳出在后危机时代适合我国混业经营发展的具体模式——金融控股公司,进而提出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途径选择和步骤安排。当然,论文最后结合具体的发展实际,从金融安全、监管制度、内控机制等方面对我国构建金融控股公司提出了几点值得综合思考的建议。本论文的创新点是:在混业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经营模式——中国平安模式。其实,综合经营模式并不违背混业经营的范畴和原则,而是对混业经营的延伸,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打造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构建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张鹂羽[3](2008)在《美国的银商分离法律传统和现状研究——以结构性银企关系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目次Ⅰ.有意义的发现和早期的银商关系一、有意义的发现二、早期的银商关系Ⅱ.美国的银商法律关系传统一、美国立法特许银行制下的银商关系二、美国自由设立银行制下的银商分离三、美国双轨银行制初创和巩固时期的银商分离四、美国银行控股公司体系下的银商关系Ⅲ.美国的银商法律关系现状: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下的银商分离一、背景二、出台三、一般规定四、监管者和监管权五、具体要求和规定

王泽林[4](2006)在《中美金融业经营模式与法律问题之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国际金融业的经营模式可划分为两大类,即分业经营与合业经营。分业经营是指各金融机构专营各自经营范围内的业务而不允许从事其它业务;合业经营则是指各金融机构之间可相互经营金融业务。中美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实践与立法史存在相似性,两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制度存在差异。经济全球化与WTO时代的竞争促使中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模式逐步转向合业经营模式。

甘建华[5](2004)在《外资银行合业经营模式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国际上外资银行业的发展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外资银行分业经营模式;二是以德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外资银行合业经营模式。两种经营模式在同一国家并不必然相互排斥,某一国家法律规定其国内外资银行不采用合业经营模式,并不排除其可以采用分业经营模式,即法律赋予了外资银行经营模式的自由选择权,如德国法律即是如此。反之,某一国家法律规定国内外资银行只能采用分业经营模式,则明确排除了其采用合业经营模式的可能性。一国法律对外资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是由其历史发展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换言之,外资银行合业或者分业经营模式本身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主要在于其经营模式是否与所在国金融环境相适应。当前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程度逐步加深,体现在金融领域,即统一的国际金融市场正逐步形成。跨国银行在国际金融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各国国内银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平台,各种金融业衍生产品层出不穷,银行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也在加强,使得全能银行在国际金融领域大行其道。目前,外资银行合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世界金融领域的主流,各国法律纷纷变革,给予外资银行业无限发展空间,这也给当前中国的银行业以巨大冲击。中国《商业银行法》明文规定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严格机构分离,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在金融服务领域,中国做出了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继续固守原有法律不变是不现实的。考察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和国际环境,应积极建立完善的外资银行合业经营模式法律制度,而现实的选择是颁布《金融控股公司法》。本文围绕这一论题展开论述,全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国际上外资银行两种经营模式:分业经营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美国在三十年代以前采用合业经营模式。经济危机后,通过了《1993年银行法》,美国走上了分业经营的道路。但是当时的外资银行仍然可以经营证券业务。1978年《美国国民银行法》确立了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原则,使得外资银行不得不采用分业经营模式;合业经营模式以德国和欧盟为代表,德国银行法规定,银行既可以从事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也可以从事新型的投资银行业务。德国的全能银行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即为了支持德国工商业的发展。全能银行在德国的经济发展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德国的外资银行在获得国民待遇后,也得以选择全能银行模式。欧盟对待内部的银行采用国民待遇原则,实施单一许可制度,使得全能银行模式在欧盟内部得以推行,对待第三国,欧盟则采用互惠的国民待遇原则,以求开放第三国的金融市场。 第二部分:论述了外资银行经营证券业务的风险及其法律防范。外资银行合业经营模式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外资银行直接经营异质金融业务和外资银行通过控股模式经营异质金融业务,不论何种模式都不可避免要产生风险。对于前者,可以通过两种方式防范风险:一是限制商业银行投资证券的种类和额度。二是限制银行投资证券的集中度,降低风险。对于后者,为了避免金融控股公司的非市场化交易和其它不当行为,有必要建立恰当的防火墙(firewall)和信息披露制度。本部分阐述了风险的各种防范机制。 第三部分:论述了我国外资银行经营模式法律现状和进行合业经营模式立法的必要性。从法律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业必须与证券,保险业分离。根据国民待遇原则的精神,外资银行也必须采用分业经营模式,禁止其经营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业务;从必要性来看,首先,安曰林本摄行始分许梁用奋亚鲜营模式.是实施WTO金融服务协议的要求。以TS中的国民待遇原则和逐步自由化原则对内、外资银行采用合业经营模式提出了要求;其次,外资银行合业经营模式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从资产专用性和银行业效益原则的经济学角度进行了论证。 第四部分:论述了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必须建立和怎样建立的问题。首先,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目标之一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避免银行倒闭而导致存款者利益受损。目标之二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一旦出现银行信用危机,存款保险机构应该对不同银行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其次,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已经分离出来由银监会实施。存款保险机构以保险人的身份对外资银行进行监管,二者同时监督并行不悖。再次,根据GATs中国民待遇原则的要求,存款保险法律制应该平等适用于国内的内外资银行,对境内投资者在境外注册的银行,应当区别其是否为境外法人,而分别采取自愿和强制性原则决定存款保险法律制度是否适用于这些银行。最后,道德风险必然伴随存款保险法律制度而产生,但即使存款保险法律制度不存在,道德风险依然存在,因此道德风险不是否定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的理由。当然应建立配套法律制度减少道德风险的产生。 第五部分:论述了我国外资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我国外资银行目前的经营模式仍然是分业经营模式,但是根据世界贸

史巧玉,王晓红[6](2003)在《学术界关于金融混业经营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于2001年下半年以来学术界关于金融混业经营的内涵与外延,混业经营的条件、原因、模式以及中国在加入WTO后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最后指出,事实上中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实行渐进式的金融混业经营,只不过是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已。

何琳[7](2002)在《对我国金融业合业经营问题的思考》文中提出

李琼[8](2002)在《我国银证合业经营研究》文中认为金融业的发展模式,从总体上看有两种,即银行业与证券、保险业分业经营模式和银行业与证券、保险业合业经营模式(其中主要是银行与证券合业的模式)。这两种模式,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着争议,现实中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模式。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模式的分析和比较,认为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实行银证合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顺应世界金融合业经营的潮流和面对入世之后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首先,本文运用金融功能理论来揭示两种经营模式转换的内在原因和条件,指出合业经营只是金融结构变化的外在表象,其深层原因是市场分工深化导致的金融功能配置格局的重构。其次,探讨了我国金融经营体制的历史变迁及现存问题,思考了我国金融分业的现实性,提出把加强银证合作来作为实现我国金融从分业向合业平稳过渡的突破口。再次,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了银证合业的风险与效率问题,以及我国银证合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然后,通过对中外金融跨业合作方式的比较和美、日、德三国银证合业模型的考察,指出我国银证双方应通过内部组织结构的变革和股权层次的合作,实行集团综合、法人分业,采取持股公司的形式实现合业经营。最后,讨论了我国银证合业经营应具备的条件和时机。

吕耀明[9](2002)在《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高潮都是由创新发动的,每一次飞跃也都是创新推动实现的,创新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动力。文章以创新理论为基点,将交易费用、博弈论、制度变迁,以及进化论等经济和自然科学理论引入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论分析研究之中,并以优化资源配置为角度,论证了商业银行发展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维系和推动的,而引起商业银行质的飞跃的主导因素是创新。通过归纳演绎、逻辑推理,以及创建模型等方式,概括描述了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性,其中阐明了商业银行渐进式、结构式和突变式三种基本创新模式的不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在渐进基础上的突变和在突变引导下的渐进。这种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系统理论研究使深奥的商业银行创新理论更加易于为读者接受,也是对商业银行创新一个完整和科学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本身就是一次创新的过程。文章剖析了国内外经济和法律界对于商业银行的不同定义及其职能作用与业务功能的演变过程。由此定义:现代商业银行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工商企业或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提供信贷、存款与结算以及各种金融商品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机构。这一表述突破了商业银行原有定义的局限性,丰富和发展了商业银行的基本内涵。以此为基础,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系统、科学地概括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涵,提出商业银行创新是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从而在商业银行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以满足社会和自身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其内容包括创造或引进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以及新的金融监管制度等。这一界定既涵盖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内容,又使其超越时空的限制,因而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为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创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其中最直接、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业务创新。文章全面剖析与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广泛采用新技术,不断创造各种新的金融商品和新的交易手段的实践过程。在新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商业银行突破了传统的产业壁垒,走向业务交叉和功能多样化。这种趋势模糊了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大大拓宽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中间业务创新使商业银行生机勃勃,更添无穷魅力。 卜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 文章运用大量的实证和演绎分析,考察了西方商业银行蓬勃发展的业务创新活动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成就与不足,以客观事实阐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及其发展趋势,并恰如其分地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急迫性和现实性。文章以大量的篇幅深入探讨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理论根源,并借鉴其实践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思路和设想,意在填补我国在此领域理论研究的空白,并为其实际操作提供许多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文章采用比较分析法,论述了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与主要特征;在考察与分析了中外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实践过程后,归纳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独特表现形式,即发端于体制创新、深化于业务创新。这与西方商业银行创新主要是由业务创新推动,进而促进商业银行组织体制、经营管理、监管制度向更高层次创新与发展的客观现实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特殊表现形式还将持续一定的时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组织创新及其体制转换因素所产生的特殊推动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力将逐渐减弱,商业银行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各种要素重新组合或创造性变革等创新活动,其间业务创新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章以发展的眼光,第一次较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创新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并在分析中引入市场营销理论,提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发现和挖掘客户潜在的金融需求,创造和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商品,创新和实践金融商品的交换。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剖析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提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重在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从侧重于银行内部的管理改良转变为外部适应性的变革;从强调内部的权力制衡到追求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从注重质的规定性分析发展到质、量并重的规定性分析;从仅注重宏观层面的纯理论性研究,发展为更强调微观层面的可操作性研究;从集中于金融领域的研究转变为以金融领域为基础,逐步向科技、信息工程领域,以及其它与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相关联的研究领域迈进。这预示着商业银行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其业务功能含于金融又不局限于余融的客观实际,将使商业银行逐步成为经营智慧的特殊企业。亦?

吴永乐[10](2002)在《中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的研究》文中认为如何对我国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现状进行有效的改革 ,从而增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从对相关的国际金融理论的探讨入手 ,分析了分业经营和合业经营两种经营模式各自的优缺点以及运行所需的经济条件 ,并针对我国银行业的现实情况对两种经营模式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二、对我国金融业合业经营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国金融业合业经营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背景
    0.1.1 问题的提出
    0.1.2 研究意义
0.2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研究的理论基础
    0.2.1 金融监管与金融监管制度的含义
    0.2.2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
    0.2.3 思想与制度的关系
0.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0.3.1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创新点
0.4 国内外研究现状
    0.4.1 国外学者关于中国金融监管的研究
    0.4.2 国内研究综述 1. 束缚与控制(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
1.1 计划经济时期金融管理思想的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经济背景
1.2 计划经济时期金融管理的思想考察
    1.2.1 金融组织国有化思想
    1.2.2 管理机构的单一化思想
    1.2.3 金融管理的行政调控思想
1.3 计划经济时期的法制思想
    1.3.1 计划经济时期的法制环境
    1.3.2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法制传统思想
1.4 思想形成动因分析
结束语 2. 启蒙与探索(1979-1984):金融制度改革起步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
2.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产生的背景
    2.1.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逐步形成
    2.1.3 商品经济理论的逐步确立
    2.1.4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引进
2.2 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初步构想
    2.2.1 关于中央银行建制问题的认识
    2.2.2 关于中央银行性质问题的争论
    2.2.3 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的关系的认识
2.3 中央银行金融管理的思想发展
    2.3.1 利率管制思想
    2.3.2 信贷管理思想
    2.3.3 关于中央银行金融管理方式的探讨
2.4 建设金融法制的初步探索
    2.4.1 监管立法的必要性认识
    2.4.2 关于设立银行法的初步认识
结束语 3. 冲突与融合(1984-1993):金融制度改革构建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
3.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发展的背景
    3.1.1 多元化金融机构的大发展
    3.1.2 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3.1.3 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由自然混业经营向分业经营过渡
    3.1.4 理论背景:西方金融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3.2 确立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的思想发展
    3.2.1 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定位的探讨
    3.2.2 监管分支机构设置的争议
    3.2.3 监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认识的深化
    3.2.4 由自然混业监管向分业监管过渡的探索
3.3 金融监管市场制度思想探索
    3.3.1 强化合规性监管职能思想的确立
    3.3.2 运营监管思想:利率管制、信贷规模控制
    3.3.3 风险管理思想的探讨
3.4 金融监管立法性质和内容的探讨
    3.4.1 关于《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的认识
    3.4.2 关于加强金融法制建设的讨论
    3.4.3 加强法制建设思想的基本特征
结束语 4. 调整与突破(1994-2004):金融制度改革的调整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
4.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调整与突破的背景
    4.1.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
    4.1.2 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
    4.1.3 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引进
    4.1.4 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混业经营初露端倪
    4.1.5 《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影响
4.2 优化监管组织体系的探索
    4.2.1 监管机构协调制度的建议
    4.2.2 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的争论
    4.2.3 监管监管者思想的产生
    4.2.4 关于分离监管职能的争论
4.3 监管业务思想的深入研究
    4.3.1 风险监管思想的发展: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审慎监管与合规监管并重
    4.3.2 关于自律性监管思想的探讨
    4.3.3 全程监管思想的确立
4.4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监管立法思想
    4.4.1 关于《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讨论
    4.4.2 加强监管立法国际合作的建设
    4.4.3 加强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化的思想
结束语 5. 深化与反思(2005至今):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发展
5.1 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探索的背景
    5.1.1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业对外开放
    5.1.2 混业经营日趋明显
    5.1.3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5.1.4 金融创新不断深入
5.2 金融监管组织的新发展
    5.2.1 加强金融监管机构协调的探讨
    5.2.2 完善自律性监管体系的思考
    5.2.3 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机构体系的探索
5.3 监管业务的再探索
    5.3.1 微观审慎监管思想的强化
    5.3.2 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争论
    5.3.3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与系统性风险防范思想
5.4 监管立法的反思与探索
    5.4.1 关于建立中国金融混业监管法律体系的思考
    5.4.2 系统性风险法律监管思想的确立
结束语 6.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的总体考察
6.1 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演进路径
    6.1.1 行政性金融控制思想
    6.1.2 控制性金融监管思想的形成与弱化:逐步强调规则监管与市场约束并重
    6.1.3 审慎性金融监管思想的构建与强化
6.2 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演变的内在逻辑
    6.2.1 思想演进特征
    6.2.2 演进机制
6.3 我国金融监管理念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2)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经营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 经营模式的理论基础及背景评价
    2.1 分业经营模式的理论
    2.2 混业经营模式的理论基础
    2.3 理论背景评价
第三章 全球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3.1 全球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3.2 三种模式的分析比较
第四章 后危机时代背景分析
    4.1 后危机时代的内涵
    4.2 监管制度的变革
    4.3 金融安全
第五章 中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变革及未来模式的现实选择
    5.1 中国金融分业监管政策的回顾与评价
    5.2 目前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分析
    5.3 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是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最佳模式
    5.4 关于中国金融综合经营的步骤安排
    5.5 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外资银行合业经营模式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外资银行经营模式法律透视
    (一) 美国外资银行分业经营模式法律透视
    (二) 德国和欧盟外资银行合业经营模式法律透视
        1 、 德国全能银行模式
        2 、 欧盟外资银行合业模式
    (三) 小结
二、 外资银行经营证券业务的风险及其法律防范
    (一) 外资银行直接经营证券业务的风险及其法律防范
        1 、 限制外资银行投资证券的种类和额度
        2 、 限制外资银行投资证券的集中度
        3 、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中国墙制度
    (二) 外资银行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经营证券业务的风险及其法律防范
    (三) 小结
三、 我国外资银行合业经营模式的立法分析
    (一) 我国外资银行经营模式的法律现状
    (二) 我国外资银行合业经营模式立法的必要性
        1 、 实施WTO金融服务协议的要求
        2 、 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 小结
四、 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外资银行合业经营模式的法律保障
    (一) 存款保险法律制度目标之探讨
    (二) 存款保险机构与中央银行
    (三) 存款保险法律制度中的国民待遇问题
    (四) 存款保险法律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五) 小结
五、 我国外资银行合业经营模式的法律选择
    (一) 三种不同合业经营模式及其利弊分析
        1 、 全能银行模式及其利弊分析
        2 、 银行控股模式及其利弊分析
        3 、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及其利弊分析
    (二)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现实法律选择
    (三)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与法律监管
    (四)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8)我国银证合业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第一章 银行经营体制调整的基本原理
    1.1 从金融功能观看世界金融结构的调整
    1.2 合业经营是我国金融结构调整的历史选择
第二章 银证合作是我国金融走向合业经营的突破口
    2.1 我国金融结构中银行经营体制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2.2 银证合作是我国分业体制下实践合业经营的探索
    2.3 我国银证合作的目前发展
第三章 银证合业的理论分析
    3.1 银证合业的风险、效率分析
    3.2 银证合业的必要性分析
    3.3 银证合业的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银证合业的实证分析
    4.1 中外金融跨业合作的方式比较
    4.2 国外银证合业模型借鉴
    4.3 我国银证合业的发展前景
第五章 我国银证合业发展的条件培育
    5.1 促进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的协同发展
    5.2 继续深化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的改革
    5.3 加强金融监管,完善监管体制
    5.4 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三、 文章架构及主要内容
    四、 本文主要学术观点与结论
第一章 商业银行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一般概述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其在信用经济中的运用
        (二) 创新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三) 创新与商业银行的理论分析
        (四) 商业银行的职能演变及其界定
        (五) 商业银行创新涵义的剖析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激发与管理
        (一) 商业银行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的变革
        (二) 商业银行创新流的管理
        (三) 商业银行创新的周期与创新周期的管理
        三、 商业银行创新形式与方法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形式
        (二)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方法
        四、 商业银行创新形成过程的管理
        (一) 创意或构思的产生
        (二) 创意或构思的筛选
        (三) 创新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四) 创新项目的测试与修正
        (五) 总结与推广
    第二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基本特征
        (一) 影响面广、作用力大
        (二) 易模仿性
        (三) 无形性
        (四) 多样性
        (五) 高风险性
        (六) 持续性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
        (二)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三)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
        (四)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
        (五) 商业银行技术创新
    第三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动因
        一、 社会经济环境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决定因素
        二、 科技进步是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推动力
        三、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内在动力
        四、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商业银行创新的外在压力
    第四节 商业银行创新的作用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积极作用
        (一) 商业银行创新提高了经济社会的效益和效率
        (二) 商业银行创新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负面影响
        (一) 商业银行创新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受到很大影响
        (二) 商业银行创新带来新风险
        (三) 商业银行创新引起社会资源浪费和社会经济秩序不稳定
        三、 对商业银行创新作用的认识与判断
    第五节 小结
        一、 商业银行创新是对传统经济学的突破性贡献
        二、 商业银行创新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 创新是商业银行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实践与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概述
        一、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定义与特征
        (一) 产品的无形性
        (二) 质量的差异性
        (三) 产品的同质性
        (四) 价值的可变性
        (五) 无存货性
        二、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分类
        (一) 按业务范围分类
        (二) 按创新的内容分类
        (三) 按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形式分类
        (四) 按期限长短分类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金融市场的规范
        一、 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意义
        二、 中国金融市场创新与发展的现状
        三、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问题的分析
        (一) 金融市场人为分割
        (二) 金融市场与社会投融资者的分离
        (三) 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的功能作用不够完善
        (四) 金融市场的交易行为单一,缺乏市场传导机制
        (五) 信息系统相对滞后,市场透明度差,交易率低
        四、 中国金融市场创新与规范
        (一) 建立健全各类金融市场,并将其有机结合
        (二) 塑造和培育多样化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活跃市场交易
        (三) 丰富金融商品,满足市场需求
        (四) 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
        (五) 吸收西方创新成果,规范社会主义金融市场运行机制
        (六) 提高金融交易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率,增加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第三节 负债业务创新及其借鉴
        一、 客户存款业务(被动型负债)创新
        (一) 客户存款业务创新的主要形式
        (二)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创新
        二、 借入负债业务(主动型负债)创新
        (一) 借入负债创新的主要形式
        (二) 我国商业银行加快借入负债业务创新的意义
    第四节 贷款业务的创新及借鉴
        一、 多种选择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多种选择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多种选择贷款创新的意义与作用
        (三) 我国商业银行多种选择贷款的创新
        二、 票据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票据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创新票据贷款新业务的意义与作用
        (三) 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票据贷款的创新
        三、 贷款销售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贷款销售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销售的创新实践
        四、 风险投资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风险投资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的创新实践
        五、 项目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项目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商业银行项目贷款的借鉴与创新
        六、 国际合作贷款创新的形式与借鉴
        (一) 国际合作贷款的定义与创新的种类
        (二) 我国国际合作贷款的创新实践
    第五节 投资业务的创新及借鉴
        一、 投资业务创新的概念
        二、 债券业务创新的主要形式
        (一) 垃圾债券
        (二) 离岸债券和欧洲债券
        (三) 浮动利率债券
        三、 中国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 直接参与债券发行承销、包销和分销等活动
        (二) 代理机构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交易
        (三) 通过银行柜台交易扩大业务范周
        (四) 债券回购是商业银行最佳的证券投资形式
        (五) 不断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债券新品种
    第六节 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又一重要形式
        一、 资产证券化概述
        二、 资产证券化创新的主要形式
        (一) 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
        (二) 汽车贷款证券化
        (三) 信用卡贷款证券化
        (四) 应收帐款证券化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分析
        (一)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二) 阻碍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因素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资产证券化的设想
    第七节 个人金融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里程碑
        一、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实践
        (一) 个人消费贷款
        (二) 个人理财业务
        二、 我国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 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状况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个金融业务的机遇
        三、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策略研究
        (一) 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二) 强化个人金融业务市场调查与发展规划
        (三) 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个人金融商品
        (四) 丰富个人金融业务的营销方式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一般概述
        一、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及特征
        (一) 由不占用或不直接占用客户资金向商业银行占用客户资金转变
        (二) 由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资金向商业银行垫付资金转变
        (三) 由接受客户的委托向银行出售信用转变
        (四) 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实现了对传统中间业务的突破
        二、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关系
        三、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
        (一)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
        (二) 按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的身份分类
        (三) 按中间业务是否与银行信用直接有关分类
        (四) 按中间业务的风险性分类
        (五) 按中间业务的审批与备案的形式分类
        (六) 按中间业务功能和形式分类
    第二节 不断丰富传统中间业务的内涵是当代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一个趋势
        一、 代理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代理收付款业务
        (二) 代保管业务
        (三) 代理保险业务
        (四) 代理清欠、代理监督和代购代销业务
        (五) 代理证券业务
        二、 信托和租赁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信托业务创新的实践与借鉴
        (二) 租赁业务创新的种类与实践
        三、 结算业务自动化和电子化创新
        (一) 支付系统的创新
        (二) 清算系统的创新
        四、 担保业务创新的实践与借鉴
        (一) 备用信用证
        (二) 保证付款
        (三) 监督付款
        (四) 履约担保
        (五) 投标担保
    第三节 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当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主战场
        一、 商业银行创新投资银行业务的概述
        二、 证券承销业务创新与实践
        三、 证券交易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证券经纪业务
        (二) 证券自营业务
        四、 其它收费业务创新与实践
        (一) 信息咨询业务
        (二) 财务顾问业务
        (三) 资产管理业务
    第四节 金融衍生产品是当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新领域
        一、 金融衍生产品的概述
        二、 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及风险防范
        (一) 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积极作用
        (二) 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风险管理
        三、 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与实践
        (一) 传统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二) 现代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第五节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研究
        一、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分析
        二、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 与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紧密结合的原则
        (二) 渐进式发展的原则
        (三) 创新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四) 讲效益的原则
        (五) 以优质服务取胜的原则
        三、 创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良好运行环境
        (一) 培育和创造中间业务的市场需求
        (二) 加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定位的研究
        (三) 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电子化含量
        (四) 构建中间业务考核指标体系
        (五) 建立健全中间业务法规制度
        四、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 创新与发展我国传统中间业务的设想
        (二) 开拓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构思
        (三)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现实选择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演变
        一、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回顾
        (一) 西方商业银行的起源
        (二)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三) 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的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四) 20世纪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历史轨迹
        (一) 中国古代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二) 中国近代银行的组织创新
        (三) 中国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创新
        三、 商业银行的类型
    第二节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比较
        一、 英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 英格兰银行的创立是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史上最耀眼的明珠
        (二) 贴现银行是英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一大特色
        (三) 承兑行是世界商人银行的鼻祖
        (四) 总分行管理模式是世界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样板
        (五) 专业化管理是英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特点
        (六) 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国际化发端于英国
        二、 美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双轨制”和“单一银行制”体现了美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特征
        (二) 实行严格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三) 银行持股公司是其最富特色的组织创新
        (四) 组织机构多样化是其组织创新的特点
        (五) 组织创新国际化在美国得到高度的发展
        三、 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 综合化是其组织创新最大的特色
        (二) 高度集中的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三) 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机构密度高且国有化程度高
        (四) 国际化是联邦德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重要特征
        四、 日本商业银行组织创新
        (一) 日本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发展过程
        (二) 日本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特征
        五、 西方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总体特征
        (一) 并购促进了商业银行大型化
        (二) 组织结构综合化
        (三) 竞争形成银行非中介化的趋势
        (四) 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五) 商业银行组织机构的虚拟化
    第三节 从分业经营到合业经营是历史的必然
        一、 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 投资银行的定义
        (二) 当代投资银行的功能作用和特征
        (三) 西方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四) 中国投资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二、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比较
        (一) 不同的社会地位与影响
        (二) 不同的职能作用
        (三) 不同的经营原则和经营方式
        (四) 不同的资金和利润来源
        (五) 不同的竞争力
        三、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 分业经营模式的利弊分析
        (二) 合业经营模式的利弊分析
        (三)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四)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探究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选择
        一、 运用并购等创新手段构造中国的航空母舰
        (一)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意义
        (二)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原则
        (三)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总体构想
        二、 以组织结构多元化来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创新多元化的必要性
        (二) 我国经济结构变革为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三) 大力创新与发展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三、 积极推进组织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二)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途径思考
        (三) 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创新的捷径--分拆改制上市
        (四) 国有商业银行分析上市应注意的问题
        四、 丰富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创新
        (一) 按照扁平化和集约化的要求改造内部组织架构
        (二) 强化商业银行组织的活力
        五、 加快我国虚拟银行组织创新的步伐
        (一) 中国虚拟银行组织创新与发展的概况
        (二) 我国虚拟银行组织创新的策略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第一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实践
        一、 资产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一) 商业贷款管理
        (二) 可转换性管理
        (三) 预期收入理论
        二、 负债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一) 传统负债管理
        (二) 当代负债管理
        三、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一)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涵义
        (二)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原则
        四、 资产负债表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五、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第二节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的创新实践与借鉴
        一、 市场营销的产生与发展
        二、 商业银行营销的产生与发展
        三、 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
        (二) 商业银行营销因素组合
        (三) 商业银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四) 实现商业银行营销目标的基本策略
        四、 两方商业银行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 崇尚战略眼光
        (二) 强调准确定位
        (三) 注重形象塑造
        (四) 强化情感管理
        (五) 追逐金融人才
    第三节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商业银行文化
        一、 商业银行文化定义与意义
        二、 商业银行文化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弘扬企业家精神是商业银行文化的核心
        四、 构建商业银行文化的关键在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五、 职业道德是商业银行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与发展的趋势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历史追溯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的实践
        (二)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三、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与发展的趋势
        (一) 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的创新
        (二) 加大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创新的力度
        (三) 塑造我国商业银行的优秀文化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
    第一节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一般分析
        一、 商业银行监管的概念
        二、 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比较
        (一) 一元化监管模式
        (二) 多元化监管模式
        (三) 跨国化监管模式
        三、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
    第二节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实践与借鉴
        一、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实践
        (一)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初始时期
        (二)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成熟期
        (三)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创新实践
        (一)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初始阶段(1978-1984)
        (二)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成长阶段(1984-1995)
        (三)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成熟阶段(1995-)
        三、 商业银行创新与金融管制创新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商业银行监管体制
        (一) 明确银行监管体系的法律地位,强化监管的法制建设
        (二) 健全商业银行的互律监管系统,促进同业稳定健康发展
        (三) 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提高商业银行监管的透明度
        二、 构造有效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
        (一) 重构内控组织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二) 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三) 建立以人为本的员工激励制度
        (四) 提高内控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五) 注意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相互衔接
        三、 充分发挥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
        (一)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资信评估制度
        (二) 加快配套改革,为发挥市场约束的作用创造条件
        四、 加强国际间商业银行监管的交流与合作
        (一) 采取综合性和国际性的监管策略
        (二) 加强国际间的监管协调与合作
        五、 提高商业银行监管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当代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 商业银行创新的自由化
        二、 商业银行创新的国际化
        三、 商业银行创新的电子化
        四、 商业银行创新的综合化
        五、 商业银行创新的多样化
        六、 商业银行创新的持续化
        七、 商业银行监管创新的强化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和需求分析
        一、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分析
        (一)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二) 政府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三) 现代企业制度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四) 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五) 居民金融意识的提高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六) 国际化程度提高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分析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 金融市场主体的多元化造就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力量
        (三) 市场机制的确立产生了强大的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动力
        (四) 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扩大了商业银行创新的供给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应以提高效率为基本目标
        二、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路径和要求
        (一) 商业银行创新应适应中国的国情,体现中国的特色
        (二) 以渐进式创新为基础,积极追求突变式创新
        (三) 以需求适应型创新为基点,增强商业银行创新供给能力
        (四) 以智能化改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
        (五) 坚持放松管制和完善监管同时并举的方针
        (六) 抓住加入WTO机遇,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创新步伐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对我国金融业合业经营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D]. 崔鸿雁. 复旦大学, 2012(03)
  • [2]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业经营模式探析[D]. 何珊珊. 兰州大学, 2011(11)
  • [3]美国的银商分离法律传统和现状研究——以结构性银企关系为视角[J]. 张鹂羽. 经济法学评论, 2008(00)
  • [4]中美金融业经营模式与法律问题之比较[J]. 王泽林.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 [5]外资银行合业经营模式法律问题研究[D]. 甘建华. 西南政法大学, 2004(04)
  • [6]学术界关于金融混业经营问题的研究[J]. 史巧玉,王晓红.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3(03)
  • [7]对我国金融业合业经营问题的思考[J]. 何琳. 西安金融, 2002(12)
  • [8]我国银证合业经营研究[D]. 李琼. 湖南大学, 2002(01)
  • [9]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D]. 吕耀明. 厦门大学, 2002(02)
  • [10]中国银行业经营模式的研究[J]. 吴永乐. 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2)

标签:;  ;  ;  ;  ;  

对我国金融业联动经营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