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伯利岩中首次发现含硅碳天然铁球体

金伯利岩中首次发现含硅碳天然铁球体

一、金伯利岩中首次发现含硅碳自然铁球状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全红,张兴军,栾纪昊[1](2017)在《自然铁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自然铁在自然界的形成与保存都需要苛刻的条件,因此国内外关于自然铁的报道较少,国内对自然铁的研究更是比较薄弱,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方法,也未形成分类标准及成因体系,因此在对自然铁的研究上往往出现会参照对比困难的情况。笔者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回顾了自然铁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其产状和成因类型。

栾纪昊[2](2017)在《三塘湖盆地跃进沟剖面芦草沟组黑色球粒岩成因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新疆北部三塘湖盆地的中二叠统是一套陆内裂谷背景下有热液喷流及火山喷发参与的湖相沉积,其中喷流热液可能来自幔源。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在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顶部发现了一套“黑白”纹层间互的、含球粒的富硅质岩层,称之为:黑色球粒岩层。本文在对黑色球粒岩层及其所在剖面岩层的岩石学、矿物学研究基础上,结合温度限定及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探讨了黑色球粒岩的形成温度、成岩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及其形成机理,并初步确定了其岩石类型。得出的结论与认识如下:(1)黑色球粒岩层内的大多岩石内含有碳物质,运用碳物质拉曼地质温度计计算出研究层碳质的变质温度为287.3℃;石英内Al、Sr、Na等元素远高于标准石英检测线,可能反映了高温下元素的替换,该温度一般在350℃;δ18OPDB的严重负异常也可能是受温度升高的影响,以上温度限定说明该岩石的形成可能与中-高温热液有关。(2)在黑色球粒岩中发现了自然铁、含锰自然铁、含铬自然铁及铜锌合金,自然金属的形成往往与深部地幔有关,而已报导的含锰自然铁及含铬自然铁均是深部地幔下形成的金属互化物。自然金属在岩石中的产状是以独立的颗粒状或生长在独立熔蚀晶屑颗边缘,无原岩结晶的特点,即非后期热液成因。因此笔者认为黑色球粒岩中自然金属是幔源原生自然金属颗粒,随幔源流体上涌,在富碳还原条件下得以保存。(3)黑色球粒岩中Si02含量平均可达71%,温度限定上显示其形成于异常温度环境,与热水沉积硅质岩及火山成因硅质岩有相似之处。但黑色球粒岩在矿物组合上,除了含量较高的石英外,岩石中还含有较多的微晶长石及方解石,且Fe/Ti、(Fe+Mn)/Ti、Al/(Al+Fe+Mn)、U/Th及Ba/Sr等判断热液成因硅质岩的参数均未达到标准,区别于常规的热水沉积硅质岩。黑色球粒岩为沉积层状结构,无火山碎屑等残留,区别于由火山物质蚀变往往呈块状的火山成因硅质岩。因此认为黑色球粒岩为一种特殊的喷积岩,以含长石、自然金属等岩浆微屑而区别于热水喷流沉积硅质岩,也正因为喷积岩受陆源沉积影响大及岩浆微屑的混入等因素,导致相关地化参数与常规热液喷流沉积硅质岩差异较大。(4)黑色球粒岩层岩性变化大,在lm的岩层内可分为5种岩石亚类,且各种岩石为互层产出,且同一岩性内有粒序及层内非均质性的变化,说明了其物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的多变化;Th/U的比值小于2,V/(V+Ni)的比值大于0.7,V/Sc较大的比值平均6.21,δEu强烈的负异常等,均反映了黑色球粒岩形成于还原的沉积环境;Sr/Ba大于1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古盐度较高;V/Ni比值大于1表明研究区的沉积环境为陆相环境。以上特点总结为:黑色球粒岩形成于物源及沉积环境多变化、高盐度还原环境、陆内深大裂谷控制下的湖盆。(5)经分析幔源C-H-O流体在物质组成、生成源区等方面,均符合黑色球粒岩对成岩流体的要求。认为黑色球粒岩的成岩流体可能来源于幔源C-H-O流体。

路凤香,张宏福,陈美华,郑建平,尹作为,任迎新,赵崇贺,叶德隆[3](2007)在《金伯利岩中“熔离小球”的特征及其成因》文中研究表明在金伯利岩人工重砂中发现的“熔离小球”,直径多数<1 mm,除个别出现微晶外,均为非晶质,属于熔体淬火冷却产物。提供了29个小球的主元素分析和3件微量元素分析结果。“熔离小球”按成分可分为3种类型:(1)高铁钛小球;(2)硫铁镍小球;(3)浅色硅铝质小球。其中高铁小球w(FeO)高达99.39%,高钛小球w(TiO2)达45.90%,它们含MnO也偏高,最高达23.75%。Fe、Mn、Ti都属于高负电性元素,在熔体中与氧结合的键强度大,容易发生熔离。硫铁镍小球的w(SO3)变化于38.27%51.95%,w(FeO)为0.31%23.10%,w(NiO)为25.24%61.05%。浅色小球w(SiO2)变化范围为24.01%52.64%,Al2O3、CaO含量高但变化范围大,总体成分接近基性—超基性硅酸盐熔浆。主元素、微量元素特征以及硫铁镍小球中发现了高镁(Fo=0.95)橄榄石捕虏晶表明,小球形成于金伯利岩岩浆的介质环境。此外高铁及硅铝质两种成分呈交生结构的两相小球的发现,暗示二者为熔离作用成因。小球的熔离作用可以应用SiO2-FeS-FeO的液态不混溶相图做出解释。认为小球形成于岩浆结晶的晚期阶段,相对富含CO2、SO3、FeO、MnO、TiO,在岩浆快速上升、快速降温、降压、熔体中出现了多种局部有序区的条件下发生的。

张培强[4](2006)在《山东金伯利岩岩管成因》文中研究表明金伯利岩岩管的成因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作者综合分析了大量山东金伯利岩勘探资料及世界各地金伯利岩研究资料,实地调研了已经开采的山东蒙阴胜利I号岩管及西峪岩管群,并对金伯利岩岩管以及岩管内的金伯利岩、捕虏体和金刚石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金伯利岩岩管成因模式。通过上述工作,论文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山东蒙阴金伯利岩岩管的形成与郯庐断裂带有着一定的关系。郯庐断裂带自新元古代开始裂解,奥陶纪完全裂解;而相距约40~70公里的山东蒙阴金伯利岩带是在奥陶纪晚期由于深部张性裂隙的出现而上升,并在接近地表时发生隐爆形成金伯利岩岩管;同一时期,同样的张性拉伸是二者形成的共同特征;区域上的张性拉伸使得山东蒙阴地区岩石圈深处出现张性裂隙,金伯利岩沿着张性裂隙向地表运移并最终形成金伯利岩岩管。2、含碳的气体、金伯利岩浆、金伯利岩流体及他们的捕虏体“螺旋式上升-隐爆”是金伯利岩岩管形成的重要原因。3、金伯利岩岩管中金刚石的成矿作用是多期、多阶段的,金刚石始终在“熔蚀-结晶临界点”附近熔蚀或结晶,结晶的主要是小颗粒金刚石,或沿矿物晶面层状结晶长大。金刚石的熔蚀也仅仅限于金刚石表面或局部表面。最重要的是:山东金伯利岩岩管中金刚石多数情况下处于“熔蚀-结晶临界点”的结晶一侧,所以岩管中不但有许多保存下来的深部结晶并被捕虏上来的“老”金刚石,还有金伯利岩运移过程中结晶的“新”金刚石。4、建立了新的金伯利岩管成因模式。

李剑[5](2005)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资源约束问题的研究 ——以铜工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有色金属资源特别是铜矿资源短缺的局面不仅威胁着国家的资源安全,还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认识和解决我国铜矿资源对铜工业乃至经济增长的约束问题刻不容缓。 本文将铜工业作为一个系统,创新性地应用资源约束理论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出发,定量分析了当前我国铜工业的约束环节及其约束程度;通过建立C-D生产函数模型定量分析了铜工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揭示了铜工业资源约束的来源及其产生的机理。论文对于其它自然资源约束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目前我国铜工业结构不合理呈“倒宝塔型”,位于基础地位的铜矿业是铜工业的约束环节。 2、产能闲置率和原料进口依存度是计量约束环节对铜工业约束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铜矿业的薄弱地位不仅使得后续生产环节大量产能闲置,2001年粗铜、精铜、铜材加工产能闲置率分别达到了3%、19%和39%;还使得铜矿业后续产业原料进口依存度逐年上升,其中精铜原料进口依存度从1994年46%上升到2002年的65%。另外,GDP对精铜消费量的弹性系数可作为计算约束环节对国民经济制约程度的指标,2002年GDP对精铜消费量的弹性系数为0.88。 3、铜工业资源的约束来源具有多重性,其中铜矿资源短缺是约束的主要来源。 (1) 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我国铜矿资源的质和量的特点决定了铜工业资源约束的主要来源是铜矿资源。 (2) 2002年我国铜工业中技术水平最高的行业为冶炼业,其次为铜材加工业,最后为铜采选业;我国铜采选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铜冶炼、加工业已处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行列。就目前我国采、选、冶的技术经济水平来看,即使提高10~15个百分点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铜精矿的产量仍然无法满足冶金工业的需求,更满足不了我国精炼铜的实际消费。因此,铜采选业资本和技术投入不足是铜工业资源约束的次要来源。 4、我国铜采选业和铜材加工业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生产要素的投入符合生产效益;相反,铜冶炼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生产要素的投入不符合生产效益。国家必须调整投资方向,将有限的资金用于铜矿资源的勘探和开发环节上,必须增加技术投入挖掘国内铜矿资源的潜力;更为重要的是必须采用贸易进口和到国外去勘查、开发并举,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地利用国外铜矿资源,降低风险,确保铜矿资源的稳定供应。

赵磊,郝金华,李剑,丁亦菲,Eric CondlLefe[6](2003)在《金伯利岩中首次发现含硅碳自然铁球状体》文中研究说明 含硅碳自然铁球状体产于山东胜利一号金伯利岩岩管。该岩管的围岩为太古宙混合片麻岩,其金伯利岩岩浆起源于220km(赵磊,1988),是中国金伯利岩中来源最深者,也是目前中国金伯利岩中金刚石品位最高者。因此,该岩管金伯利岩中含有丰富的地球深部物质。

白文吉,杨经绥,方青松,颜秉刚,张仲明[7](2002)在《西藏蛇绿岩的超高压矿物:FeO、Fe、FeSi、Si和SiO2组合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文中认为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东段 ,出露罗布莎蛇绿岩块和豆荚状铬铁矿床。从豆荚状铬铁矿石中查明 6 0~ 70种伴生矿物 ,其中包含FeO、Fe、FeSi、Si和SiO2 组合。根据超高压 高温实验 ,该组合应形成于地球外核与下地幔之间的D″层 ,是地球外核的液态铁与镁硅酸盐钙钛矿 (MgSiO3 )相互化学反应的产物。西藏该超高压矿物组合揭示了蛇绿岩地幔活动可能深达地球外核。罗布莎蛇绿岩的该矿物组合可能是地幔 外地核之间的产物 ,或者是被对流作用 ,亦或是被起源于D″层的地幔柱活动带到上地幔的。铬铁矿在地幔中结晶 ,并捕获了该矿物组合

二、金伯利岩中首次发现含硅碳自然铁球状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伯利岩中首次发现含硅碳自然铁球状体(论文提纲范文)

(1)自然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铁及其合金的研究进展
2 不同环境自然铁元素的差异
3 自然铁成因进展
4 结论及展望

(2)三塘湖盆地跃进沟剖面芦草沟组黑色球粒岩成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喷流岩、喷积岩研究
        1.2.2 自然金属研究现状
        1.2.3 硅质岩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研究可行性分析
    1.4 论文工作量
    1.5 成果与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概况
        2.1.1 区域构造背景
        2.1.2 构造单元划分
        2.1.3 构造演化特征
    2.2 区域地层概况
第三章 岩石学、矿物学研究
    3.1 野外剖面及产状
    3.2 黑色球粒岩及其上下岩层的岩石学特征
        3.2.1 黑色球粒岩
        3.2.2 凝灰质白云岩
        3.2.3 凝灰岩类
        3.2.4 薄层灰岩
    3.3 黑色球粒岩中矿物学特征
        3.3.1 石英长石
        3.3.2 方解石
        3.3.3 碳质
        3.3.4 自然金属及合金
第四章 地球化学分析
    4.1 主量元素
        4.1.1 主量元素特征
        4.1.2 黑色球粒岩与硅质岩的区别
    4.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及其比值
        4.2.2 锶钡比值及钒镍比值
        4.2.3 稀土元素分析
    4.3 碳氧同位素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黑色球粒岩成岩环境探讨
        5.1.1 地质背景及地层层位的限定
        5.1.2 温度条件限定
        5.1.3 地球化学对沉积环境的限定
    5.2 黑色球粒岩成岩物质来源探讨
        5.2.1 各成岩矿物的来源探讨
        5.2.2 成岩热液来源探讨
    5.3 黑色球粒岩中黑色球粒形成机理问题探讨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金伯利岩中“熔离小球”的特征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样品描述
2 小球的类型及主元素成分
    (1) 高铁钛“小球”
    (2) 硫铁镍“小球”
    (3) 浅色硅铝质“小球”
3 小球的微量元素特征
4 有关“小球”成因问题的讨论

(4)山东金伯利岩岩管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1.3 山东金伯利岩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山东金伯利岩研究现状
        1.3.2 山东金伯利岩研究存在问题
        1.3.2.1 山东金伯利岩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2.2 山东金伯利岩研究存在的其他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山东金伯利岩岩管成矿地质背景
    2.1 山东金伯利岩岩管区域地质背景
        2.1.1 概述
        2.1.2 地层
        2.1.3 构造
        2.1.2.1 褶皱构造
        2.1.2.2 断裂构造
        2.1.4 岩浆岩
        2.1.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1.5.1 莫霍面特征
        2.1.5.2 重磁场特征
    2.2 蒙阴金刚石矿床特征
        2.2.1 蒙阴金刚石矿矿区地质概况
        2.2.2 地层
        2.2.3 构造
        2.2.4 岩浆岩
第三章 金刚石矿床特征
    3.1 常马庄金伯利岩带
        3.1.1 胜利I 号岩管
        3.1.2 埠洼岩脉
        3.1.3 红旗14 号岩脉
        3.1.4 常马庄金伯利岩带小结
    3.2 西峪金伯利岩带
        3.2.1 金伯利岩岩管
        3.2.1.1 红旗33 号岩管
        3.2.1.2 红旗28 号岩管
        3.2.1.3 红旗32、8 号岩管
        3.2.1.4 红旗7、22、18 岩管
        3.2.1.5 红旗6 号岩管
        3.2.2 北西向金伯利岩带
        3.2.2.1 胜利IV 号岩体
        3.2.2.2 胜利 V 号岩体
        3.2.2.3 胜利23 号岩体
        3.2.3 西峪金伯利岩带小结
    3.3 坡里金伯利岩带
第四章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研究
    4.1 山东金伯利岩岩性
        4.1.1 山东金伯利岩岩相、岩石分类
        4.1.2 山东金伯利岩主要岩石类型
    4.2 山东金伯利岩化学成分
    4.3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形状
    4.4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含矿性
    4.5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的排列状态
    4.6 小结
第五章 金伯利岩岩管形态及其周围围岩构造研究
    5.1 金伯利岩岩管形态
    5.2 金伯利岩岩管周围围岩构造研究
    5.3 金伯利岩岩管形成探讨
第六章 金刚石研究
    6.1 金刚石的晶体形态
    6.2 金刚石的晶面蚀象
    6.3 金刚石的完整程度
    6.4 金刚石的粒径
    6.5 金刚石的颜色
    6.6 金刚石的密度
    6.7 金刚石的碳同位素
    6.8 金刚石中的包裹体矿物
    6.9 金刚石的其他性质
    6.10 金刚石的分类
    6.11 其他
第七章 金伯利岩岩管及其围岩蚀变研究
    7.1 金伯利岩岩管的蚀变作用
        7.1.1 引爆期后冷凝热液蚀变作用
        7.1.2 金伯利岩岩管的接触交代作用
        7.1.3 金伯利岩岩管的风化作用
    7.2 金伯利岩岩管围岩蚀变作用及其蚀变岩石特征
第八章 金伯利岩岩管内深源捕虏体研究
    8.1 深源捕掳体的一般特征及分步概况
    8.2 深源捕掳体的岩石学特征
        8.2.1 纯橄榄岩类
        8.2.2 橄榄岩类
        8.2.3 榴辉岩类
        8.2.4 镁铝榴石团块
    8.3 深源捕掳体的矿物学特征
第九章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矿物研究
    9.1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的矿物组合
    9.2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主要造岩矿物
    9.3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的特征矿物
    9.4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特征矿物的指示判别
第十章 岩管内金伯利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特征
    10.1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的微量元素特征
    10.2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的稀土元素特征
    10.3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十一章 金伯利岩的地球物理特征
    11.1 金伯利岩的磁性特征
    11.2 金伯利岩的电性特征
    11.3 金伯利岩的密度特征
第十二章 山东金伯利岩岩管的成因模式
    12.1 各项研究小结
    12.2 山东金伯利岩岩管成因研究结论
    12.3 山东金伯利岩岩管成因模式
    12.4 若干问题的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张培强同志简历

(5)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资源约束问题的研究 ——以铜工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定位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1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1.1 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进展
        2.1.2 自然资源稀缺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进展
        2.1.3 理论模型实例
    2.2 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3 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取向
        2.3.1 日本的资源状况
        2.3.2 日本的全球资源战略
    2.4 国外研究与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2.4.1 自然资源稀缺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启示
        2.4.2 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启示
        2.4.3 日本资源全球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铜工业资源约束及其约束程度分析
    3.1 理论基础
        3.1.1 资源约束理论
        3.1.2 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
        3.1.3 资源约束理论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的比较
    3.2 铜工业的约束环节
    3.3 铜工业的约束程度分析
        3.3.1 约束环节对铜工业的制约程度
        3.3.2 约束环节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铜工业资源约束的来源和机理分析
    4.1 国内投入与产出定量研究进展
    4.2 资源开发领域生产函数
        4.2.1 C-D生产函数简介
        4.2.2 资源开发领域生产函数模型的建立
    4.3 铜工业投入与产出的因果关系
        4.3.1 本次工作选用的生产函数
        4.3.2 样本及变量选取说明
        4.3.3 统计计算
        4.3.4 结果分析
    4.4 我国铜矿资源开发技术经济水平的约束体现
        4.4.1 产业集中度
        4.4.2 技术水平
        4.4.3 生产成本
    4.5 我国铜矿资源特点的约束体现
        4.5.1 我国铜矿资源质和量对产出的制约
        4.5.2 我国铜矿资源类型以及空间分布的制约因素
        4.5.3 我国铜矿资源区域分布对铜工业布局的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全球的角度看我国铜工业资源约束
    5.1 世界铜矿资源对我国可供性分析
        5.1.1 国内外铜矿资源储量的可供性对比
        5.1.2 世界铜的供求平衡分析
        5.1.3 世界铜矿产品进出口情况
        5.1.4 我国铜产品进出口情况
    5.2 世界铜市场对我国进口和利用铜精矿的影响
        5.2.1 世界铜市场主要参量对我国铜精矿进口的影响
        5.2.2 世界铜市场对我国利用进口铜矿资源性产品的影响
    5.3 世界矿产资源全球配置的格局对我国的影响
        5.3.1 我国海外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现状
        5.3.2 世界矿产资源全球配置的格局对我国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策建议
    6.1 立足于国内资源
    6.2 资源全球配置
全文总结
    7.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论
        7.1.1 正确认识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7.1.2 铜矿业是铜工业的约束环节
        7.1.3 约束环节造成的约束程度
        7.1.4 铜工业资源约束的来源和机理
        7.1.5 利用海外铜矿资源的可行性和风险分析
    7.2 本文的创新
        7.2.1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新认识
        7.2.2 应用资源约束理论分析铜工业结构
        7.2.3 构建矿产资源开发领域一般性生产函数
        7.2.4 定量分析铜工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7.2.5 定量分析资源分布与铜工业布局的关系
    7.3 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7.3.1 完善资源开发领域的生产函数模型
        7.3.2 定量分析“资源诅咒”对我国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西藏蛇绿岩的超高压矿物:FeO、Fe、FeSi、Si和SiO2组合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矿物分离与实验方法
3 FeO与Fe连晶
    3.1 Fe
    3.2 FeO
4 Si-Fe3Si7连生体
    4.1 自然Si
    4.2 FexSiy
5 SiO2-硅酸盐
    5.1 SiO2
    5.2 硅酸盐
6 FeO-SiO2交生体
7 讨论

四、金伯利岩中首次发现含硅碳自然铁球状体(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然铁研究进展[J]. 张全红,张兴军,栾纪昊. 中国建材科技, 2017(06)
  • [2]三塘湖盆地跃进沟剖面芦草沟组黑色球粒岩成因初探[D]. 栾纪昊. 西北大学, 2017(04)
  • [3]金伯利岩中“熔离小球”的特征及其成因[J]. 路凤香,张宏福,陈美华,郑建平,尹作为,任迎新,赵崇贺,叶德隆. 现代地质, 2007(02)
  • [4]山东金伯利岩岩管成因[D]. 张培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8)
  • [5]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资源约束问题的研究 ——以铜工业为例[D]. 李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06)
  • [6]金伯利岩中首次发现含硅碳自然铁球状体[J]. 赵磊,郝金华,李剑,丁亦菲,Eric CondlLefe. 地学前缘, 2003(04)
  • [7]西藏蛇绿岩的超高压矿物:FeO、Fe、FeSi、Si和SiO2组合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 白文吉,杨经绥,方青松,颜秉刚,张仲明. 地球学报, 2002(05)

标签:;  ;  ;  ;  

金伯利岩中首次发现含硅碳天然铁球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