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的信息传递机制

可靠的信息传递机制

一、可靠的信息传递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继同[1](2021)在《基于轨迹预测的车联网信息传递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车联网是一个支持交通领域内各种实体实时通信的分布式网络,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已受到各国政府及企业的关注。类似停车位、充电桩等服务信息的推送是车联网中非安全相关应用的典型代表,对用户至关重要,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研究这类非安全相关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服务提供商向用户提供的非安全相关的应用多与用户的目的地有关,但用户不会主动上报其出行的目的地,因此需要对用户出行的目的地信息进行实时预测以提供服务并从中获取收益;服务提供商通过路边单元将目的地相关的信息发送至车辆后,车辆会以车车通信的方式将该信息转发给其他车辆,这也会为服务提供商带来收益。因此,向用户发送信息的策略应综合考虑行驶车辆的目的地信息和车辆邻居节点的变化规律,以使服务提供商在发送目的地相关的信息后收益最大化。为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用户不会主动上报目的地信息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实时的目的地预测算法。该算法首先对车辆的完整轨迹进行了分割和表示,然后对分割后的子轨迹利用提出的聚类算法进行聚类,最后在聚类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目的地预测算法。在公开数据集上的仿真实验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目的地预测算法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2)针对向用户发送信息的策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轨迹预测的信息传递机制。为将目的地相关的信息投递给用户,该机制依据目的地预测算法确保信息投递的准确性,从而为服务提供商带来收益。考虑到车辆在收到来自路边单元的信息后会转发给其他车辆,这一过程也会为服务提供商带来收益。为使服务提供商的获益最大化,基于目的地预测和邻居节点的数量规律,建立了基于轨迹预测的信息传递机制。本文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估,仿真结果表明了该信息传递机制的有效性。

毛婉妮[2](2021)在《区域品牌对云南特色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十分常见。鉴于消费者的有限理性及搜索成本的存在,消费者难以获得与销售者相同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现象会影响市场交易,若消费者缺少信息将降低对产品的信任并减少购买。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严重,产生“逆向选择”的风险也越大。区域品牌在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云南省正大力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区域品牌能否作为有效信号来缓解或消除特色农产品的信息不对称,实现市场均衡?本文以当下热点现象为背景,提出问题,探究区域品牌的信号传递机制是怎样将特色农产品的特征传递给消费者,进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本文选择了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的云南省作为调研地区并对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区域品牌的信息传递机制、有效性特征及其与信息不对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明区域品牌管理者、使用者该如何有效地传递信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信息不对称主要通过消费者对产品的主观感受来体会,因此本文将感知质量和感知风险作为中介变量,分析区域品牌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通过调查和实证分析总结出:(1)区域品牌的信息特征会显着提高消费者的感知质量;(2)区域品牌的信息特征会显着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3)区域品牌的信息特征会显着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也为云南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及品牌建设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促进云南特色农产品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政府建设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提供参考和借鉴。

魏峰[3](2020)在《长大重载列车与桥梁纵向动态相互作用机理及荷载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重载铁路的不断发展,开行长大编组列车并采用无线同步操控技术、提高重载列车轴重是进一步提高重载铁路运能的重要途径。随着列车轴重的提高,作用于线路、桥梁上的荷载也相应增大。以往研究中对于轴重增大而引起的轨道、桥梁垂向受力变形机理问题研究较多,但对于采用于同步操纵技术以及轴重提高所引起的轨道、桥梁纵向受力增大问题关注较少。我国既有桥梁设计方法中对于纵向荷载的取值通常按竖向活载的10%进行选取,但实际运营中已出现个别桥梁因纵向承载力不足而发生病害的情况,说明现行设计方法中给出的荷载参数已不具备较大的安全储备量。在作用于桥梁的纵向荷载进一步增大、桥梁原有设计方法安全储备量下降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会导致桥梁出现纵向承载力不足问题,影响运输安全。此外,目前用于桥梁纵向受力改善的相关方案及工程案例也相对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长大重载列车与桥梁的纵向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及现场测试等多手段的综合运用,系统研究了列车与桥梁的纵向动态作用机理,明确了桥梁纵向设计荷载关键参数取值,提出了针对重载铁路桥梁结构的纵向传力优化措施并进行了现场验证。以我国重载铁路主型32m简支梁桥为例开展研究,本文开展的研究如下:(1)制动条件下重载列车纵向冲动作用传递机制建立了长大编组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以细致考虑列车编组模式、操纵方式、制动缸升压及制动传播时间等因素对于重载列车纵向冲动作用特性的影响。利用该模型,系统分析了列车运行条件、不同形式车钩、车辆编组给列车带来的纵向冲击,从理论角度论证了轨面制动力率取0.164的合理性。(2)重载铁路轨道-桥梁系统纵向力学传递特性考虑轨道-桥梁系统中的非线性作用,建立了重载铁路轨道结构-桥梁三维耦合静力仿真模型,分析了ZH荷载图式以遍历形式从车头进桥至车尾出桥全过程下轨道、桥梁纵向力分布特征,研究了桥梁跨数、线路纵向阻力、桥墩刚度、列车轴重等因素对梁轨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桥墩承受纵向力随上部列车荷载的增大而进一步增大,在30t轴重条件下,桥墩承受的纵向荷载为桥跨竖向荷载的12%,超过现行规范中规定的10%限值。(3)重载列车-轨道-桥梁纵向动态作用及影响因素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结构动力学及刚柔耦合理论,以轮轨相互作用为纽带,将长大编组列车与下部轨道-桥梁-墩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进行耦合,建立了长大编组重载列车-轨道-桥梁空间耦合动力学精细化仿真分析模型,并结合现场试验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利用该动力学分析模型,揭示了列车启/制动下轨道及桥梁的纵向动态传力机理,分析了编组模式、制动档位与同步操纵制动、列车轴重等因素对于桥梁纵向受力的影响规律。(4)桥梁纵向设计荷载参数及纵向传力优化措施研究针对新建重载铁路桥梁设计,提出了更高轴重下用于梁轨相互作用分析的有效制动力率取值建议值,并结合现场列车制动试验对该值合理性进行了验证。针对既有重载铁路,利用重载列车-轨道-桥梁空间耦合精细化动力模型,对采用速度锁定器改善墩台纵向受力措施的有效性以及速度锁定器合理参数取值进行了研究,并对采用速度锁定器后桥墩纵向力的改善效果进行了现场试验验证。通过上述研究,为我国重载铁路新建线路设计以及既有线路桥梁纵向受力改善提供数据支撑。

方舟之,顾男飞[4](2020)在《政府信息公开视角下的个人信用信息传递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当前我国政府信息中个人信用信息利用与共享的困境,转换并重构了现有的个人信用信息传递机制,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传递效率、个人信息安全和征信机构监管的统一。在剖析现有传递机制失灵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转换现有信息传递机制中以服务提供商为中枢的模式,重构以百行征信为核心的个人信用信息传递机制,并匹配机制运行的规范基础。重构的传递机制克服了现有机制面临的共享困境,在技术和经济层面均有良好的可行性。

刘丁睿[5](2020)在《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与决策有用性研究》文中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中介制度,具有维护资本市场中资本商品交易秩序的重要作用。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各方参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信息媒介,也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演化,审计报告逐渐发展为标准化模式,自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传统标准化模式审计报告受到了诸多挑战,为满足使用者对审计报告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日益增高的需求,国内外相关机构相继开展了审计报告改革工作,其中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是一项核心内容。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旨在通过提高已执行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来增加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通过为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提供除审计意见以外的增量信息来提高审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在审计报告的预期使用者中,投资者是审计报告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服务对象,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是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的首要目的,研究关键审计事项向投资者传递了怎样的增量信息,以及关键审计事项所传递的增量信息是否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国内外审计报告演化历程和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现状为背景,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特点,基于投资者视角对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的增量信息内容和决策有用性进行研究。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全面实施以来,在现有研究中缺乏对投资者信息需求的深入理论分析,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以解释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实现增量信息价值的具体机制,同时缺乏对关键审计事项实施现状进行全样本的动态分析,也未对其信息含量与审计意见进行区分,难以得知在不同类型审计意见基础上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价值及决策有用性的差异。本文针对既有文献研究存在的不足,基于投资者视角构建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具备增量信息和决策有用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检验,探讨其具体作用机理。在研究脉络上,本文首先从关键审计事项的改革需求、披露内容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综述,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寻找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其次,本文基于审计报告改革的脉络,对关键审计事项形成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并对2016-2018年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颁布以来的实施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第三,本文基于马克思资本商品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形成增量信息和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并根据理论框架和实施现状提出研究假设;第四,采用我国新准则全面实施以来2017-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对关键审计事项在不同审计意见基础上具备的增量风险披露信息和决策有用性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形成以投资者视角为基础的关键审计事项实现增量信息价值和决策有用性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并根据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局限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投资者在决策时需要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的双重风险信息。本文基于投资者视角,根据马克思资本商品理论对投资者决策信息需求进行分析。投资者的审计需求由资本商品的本质属性和定价机制决定,资本商品的价值并不完全由现有价值决定,而是根据未来价值决定,因此投资者在决策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信息具有双重需求,一方面投资者需要注册会计师合理保证历史会计信息的公允可靠,充分揭示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另一方面投资者需要对投资的安全性和未来收益的可获得性进行判定,充分了解企业潜在的持续经营风险。同时投资者需要了解相关风险程度,以便在审计意见相同的公司中进一步筛选,进一步优化投资策略,提高投资收益。本文根据投资者的需求动机探讨传统审计报告模式的不足和关键审计事项实现增量信息价值的具体机制,为进一步分析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增量和决策有用性奠定理论基础。(2)关键审计事项的增量信息披露能力在不同类型审计意见下存在差异。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中,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与关键审计事项内容均显着正相关,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中,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与关键审计事项内容的多少无显着相关关系。这说明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能够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提供增量风险信息,关键审计事项能够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风险披露维度,改善传统审计报告“二元化”或“一刀切”的结论模式,将“风险的有无”扩展为“潜在风险的高低”;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下,在审计结论已经具有重大风险指示作用的情况下,关键审计事项难以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披露增量风险信息。(3)在不同类型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存在差异。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对于投资者决策具有负面影响,并能反映在股票价格之中;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下,投资者不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对关键审计事项产生额外的市场反应,关键审计事项不具有决策有用性。这说明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能够将增量信息有效传递至投资者,从而影响投资者决策并产生负向的市场反应;而在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情况下,关键审计事项所传递的风险信号作用弱于审计意见,投资者不再对其敏感,也不会左右投资者的决策意愿和行为,这说明非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审计结论已经对审计过程中识别出风险的总和进行了概括,当审计意见披露风险足够重大时,关键审计事项无法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基础上提供增量决策相关信息,投资者不再对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信息敏感,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增量价值和决策有用性难以体现。同时,本文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事务所声誉和机构投资者对关键审计事项的决策效应调节作用不显着。本文研究表明,关键审计事项的决策有用性在不同审计意见下产生差异,这与关键审计事项的增量信息在不同审计意见下存在的差异相一致,说明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所传递的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能够有效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投资者在利用关键审计事项作出决策时,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其信息含量的基础上的,表明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已经具备一定成熟度,资本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具有一定有效性。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发现投资者对于不同审计意见和关键审计事项中风险信息敏感度可按照重大错报风险、重大持续经营风险(持续经营不确定性)、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一般持续经营风险的顺序依次递减,相应地,不同审计意见和关键审计事项之间的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也按照非无保留审计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关键审计事项、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顺序依次递减。因此,关键审计事项扩展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的风险区间,扩展了审计报告的信息披露层次,弥补了审计意见信息含量不足的缺陷。综上所述,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实施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基本实现了审计报告模式改革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但是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增量价值和决策有用性在不同审计意见下存在差异,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进一步揭示了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风险信息并有效地将风险信息传递给投资者,从而辅助其进行投资决策;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下,由于风险信息已经通过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了传达,因此关键审计事项难以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向投资者进一步提供增量信息,难以影响投资者决策并产生相应市场反应。本文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审计制度理论,建立了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实现信息增量价值和决策有用性的分析框架和具体机制,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制度表征职能,弥合投资者的期望差距,对于审计报告模式的深化改革和资本市场体制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周旭枚[6](2020)在《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不仅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一方面在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要求下,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完善,从而保障了公司价值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上市公司也常有高管犯案,侵食公司利益,频发财务丑闻,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和市场价值。那么,从公司价值提升出发,我们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运行机制呢?内部控制究竟是如何影响公司价值的呢?抑或说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传导机制呢?深入研究探讨这些问题,不仅对上市公司治理,而且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内部控制产生于公司契约的不完备性。内部控制作为公司一项内部机制安排,有其自身的效应和运行机制,它必须与公司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其运行机制才通顺,其自身的效应也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公司“自然选择”和“适应性学习”过程中,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有机结合起来,奖励、支持、强化满意的适应性,惩罚、制止、淘汰不满意的适应性,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风险管控的重要举措,管理效率的重要保障,防范“公司失败”,引导“公司发展”,终极对公司价值产生极其重要性影响。因而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途径具有复杂性、内隐性,两者间的关系绝非统计学意义上简单的线性关系或非线性关系。本文基于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对策分析的总体思路。首先对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的理论框架进行探讨,不仅阐述了内部控制和公司价值的本质和本体,而且构建了内部控制通过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三个途径影响公司价值的理论机理,也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基本假设;其次是指标测度与现状分析,为了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公司价值进行准确的定量描述,在计量模型分析之前,必须先对内部控制和公司价值采取一定的指标进行评价和统计测度。本文不仅收集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及公司价值评价指标,进行了指标的现实描述;而且对代理指标较多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及公司价值进行了因子分析,计算出综合得分并进行评价和测度,为本文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再次是实证分析,为证实内部控制通过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三个机理影响公司价值的理论假设,本文选取2008-2017年上市公司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采用AMOS25.0软件,分三章对三个机理进行实证分析,从实证结论来看,本文提出的三个理论假设是符合现实的。继而是比较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借助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本文不仅收集了国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先进经验资料,总结出他人的优点,而且对比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与主要问题,并从思想、制度、文化、人才等方面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是对策建议,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论,提出通过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增强风险管控和提升管理效率的建议和对策。本文区别于国内外同类研究,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结论如下:(1)内部控制可以促进公司建立内部“泛治理”结构,即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使公司内部建立上下级纵向之间与同级横向之间的制衡关系,从而使公司治理得到帕累托改进;(2)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之间的中介效应存在异质性,即内部控制不仅通过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管理效率三个途径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而且这三个机制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3)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间存在正U型非线性关系,即内部控制使公司价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有效的内部控制最终可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4)提出了上市公司“泛治理”概念,为中国上市公司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郑敏华[7](2020)在《面向多级电平NAND闪存信道的迭代译码算法性能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NAND闪存凭借其读取速度快、低功耗、体积小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和数据存储中心。但随着多电平存储技术的应用和半导体工艺进一步缩减,闪存存储单元间及单元间距进一步缩小,大大加剧了闪存单元间的干扰,直接影响NAND闪存的存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目前,先进的LDPC差错控制码、信号预处理和信号后补偿处理技术已用来进一步提升多级电平NAND闪存存储的可靠性,但在低时延应用场景,需要进一步优化译码算法的迭代收敛速度以及信号处理算法的性能。本文结合多级电平NAND闪存信道下阈值电压分布的特性,研究低译码时延的快速迭代译码算法。此外本文结合多级电平NAND闪存的读写原理开展纠错技术的研究。通过搭建多级电平NAND闪存信道下的LDPC码差错控制仿真环境,分析快速迭代译码算法的译码时延和纠错技术的性能。本文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所示:(1)分析多级电平NAND闪存的物理结构、编程/擦除操作原理、数据读取原理以及主要噪声的特性,近似搭建多级电平NAND闪存信道模型。(2)了解LDPC码的基本原理、常用的译码算法以及能有效降低译码复杂度的加速迭代收敛速度的策略,并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比较不同译码算法的性能。(3)基于串行传递机制的最小和译码算法,提出了一种融合非均匀量化先验概率信息的快速迭代译码算法,并进一步提出一种融合阈值电压分布错误的概率信息的快速迭代译码算法。所提两种算法均通过处理信道信息来估计节点的收敛速度,能有效降低译码时延,并保持性能不变。(4)在闪存纠错研究上,根据闪存数据的读写机制以及高低页比特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出了一种通过相邻高页辅助改善低页的BP译码算法。此外,为防止闪存可靠度较高的比特位发生翻转,根据BP译码算法的信息传递机制提出了一种对校验信息增加可靠性权重的BP译码算法。所提算法可具有较好的性能提升。

孙彤[8](2020)在《非正式信息传递机制与企业价值 ——基于企业家微博的实证证据》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是资本市场中交易和定价的基本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媒介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从传统的报刊书籍、电视电话到互联网、搜索引擎再到移动设备、自媒体等都成为有效的信息媒介(Fang和Peress,2009;Dougal等,2012;游家兴和吴静,2012)。21世纪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使得自媒体成为当今社会最便捷、成本最低、影响力也最大的传播方式,它深刻地改变了信息产生的数量、类型及其传播方式(Miller和Skinner,2015)。降低信息不对称是提高资本市场效率的主要途径。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类型。正式机制包括资本市场监管机构指定的信息披露媒介,如交易所网站、证监会指定的网站和报刊等,也包括公司为传递非强制披露信息选择的官方媒体,如接受官方媒体或者开通企业官方微博等。非正式信息传递机制是指上述信息传递方式之外的信息传递,如自媒体平台中企业家个人微博、抖音账号等。企业家作为企业重要的决策人、掌舵者,其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传导到其所在的企业,对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Kor,2006)。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家们是否会有效利用社交媒体这一非正式信息传递机制来传递信息?这些信息又会对其背后的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不同于企业层面的信息披露,企业家个人层面的非正式信息传递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探讨非正式信息传递机制产生的经济后果以及选择动因。具体地,选取2010年至2017年沪深A股全部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企业家微博数据测度非正式信息传递机制,公司特征指标从CSMAR数据库中获取,企业家微博数据通过Python爬虫技术获取,其余部分缺失数据由人工收集整理补充。本文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研究:一是非正式信息传递机制是否影响企业价值?二是非正式信息传递机制传递了什么信息?三是非正式信息传递通过什么路径影响到企业价值?四是什么类型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非正式信息传递?针对这四个问题,分别构建了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非正式信息传递机制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在控制企业特征变量和企业家特征变量的基础上,发现企业家微博发布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且不仅表现在经营性现金流的提升上,同时可以降低企业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地,对企业家微博传递的信息内容进行文本分析,若按照是否与公司信息相关分为“披露式微博”与“个性化微博”,发现个性化微博比例越高,越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若按照是否传递企业家社会资本,利用企业家微博中艾特(@)他人的情况,发现包含艾特的微博比例越高,企业价值的提升越明显。若按照微博内容的情感倾向区分为正向情感语调和负向情感语调,发现企业家微博中正向情感语调占比越高,企业价值上升越明显。以上结果均通过稳健性检验缓解了内生性问题。说明,企业家微博这一非正式信息传递机制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第二,从融资角度来看非正式信息传递机制的影响。将企业融资分为债务融资与权益融资,利用企业家微博这一解释变量,发现发布微博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权益融资成本,但对债务融资成本无显着影响。这与现有媒体曝光类文献的结论基本保持一致。横截面分析结果显示,在我国市场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发现在市场化进程较低的地区,企业家微博与权益融资成本之间的负相关程度更加显着。这一发现提示,非正式信息传递机制可能是对市场发展水平失衡的一种应对,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同时发现在企业外部信息环境薄弱的情况下,企业家微博对权益融资成本的降低作用更加显着。以上结果均通过稳健性检验缓解了内生性问题。说明,非正式信息机制在正式机制相对缺失的情况下,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第三,非正式信息传递机制的选择动因方面,基于信息传递理论的大框架,在控制企业特征变量和企业家特征变量后,发现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企业家越倾向于发布微博,企业家微博承担了重要的组织角色。按照这一逻辑,高科技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与信息壁垒,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很多专有知识无法传递或者传递成本过高,企业家微博有利于建立信任度和认同感,从而有效实现企业正式信息披露无法达到的目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证明,高科技企业中的企业家更倾向于发布微博。以上结果说明企业家个人行为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处于一个利益共同体下。第四,替代性解释和内生性问题方面,重点验证企业家微博的信息传递路径,排除企业家过度自信的替代性假说。通过不同的研究设计,保障了本文结论的稳健性,具体地:在信息传递路径的验证方面,运用正式信息披露与非正式信息传递的互动效应,发现企业家微博与企业正式信息披露密不可分,在正式信息披露的同时,企业家微博的信息传递量也随之增加。同时,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企业家微博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价值减损。在企业家个人特征的影响方面,针对企业家过度自信这一指标进行衡量,发现发布微博的样本中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倾向的比例不超过50%,同时是否发布微博与管理者过度自信之间的相关系数不超过0.2,回归模型结果也没有发现统计意义上的显着影响,由此排除企业家过度自信的特殊影响。因而,本文的信息传递路径成立。综上所述,非正式信息传递是一个有效机制。企业家微博发布并非只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其承担着重要的组织目的。本文的研究兼具一定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理论贡献方面,首先,本文将企业层面的信息披露下沉到更具体的个人层面,创新性地将信息传递机制区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类,从新媒体角度丰富了现有信息传递理论的研究范畴。其次,本文以企业家微博为切入点研究企业家行为,丰富了现有相关文献,利用社交媒体这一新的测量方法为互联网加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提供新的思路。最后,本文基于信息传递理论,阐明了企业家个人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联。提示企业若处于正式机制相对缺失的情况下,可以借助非正式信息机制传递信息。实践意义方面,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企业家的行为决策提供重要的经验参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内外部信息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人们信息传递与采集的方式也发生转变,微博等社交媒体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交流沟通的主要媒介。这一外部整体环境的变化也促使企业重新思考信息披露的方式方法,本文的研究为企业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传递的行为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对监管层管控企业信息披露拓展了方向,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促使监管层必须不断修订、完善现有的制度规定,对新的信息披露环境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陆罡[9](2020)在《片上互联子系统多层协同自愈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片上网络作为片上多核系统的新型通信架构,满足了多连接和高并发的通信要求,随着集成电路向深纳米阶段发展,因器件老化等带来的故障频发,并体现为在网络中的通信功能阻断,使得片上多核系统可靠性下降、功能失衡,并最终完全失效。片上互联子系统是片上网络的构成单元,是物理器件的实际载体和网络通信功能的实际执行体,也是多数故障的高发地。为了能够在故障发生后及时恢复片上网络通信功能,以支持和延长片上多核系统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对片上网络的基本构成——片上互联子系统的自愈技术进行研究,设计出复合系统特点的自愈方案,以提升其可靠性和故障恢复能力。本文所作关于片上互联子系统多层协同自愈技术的研究遵循两条研究路线,分别是围绕片上互联子系统实际组成的、以模块和算法设计为主的局部研究路线,以及围绕系统间互联特点和通信实现的、以机制设立和方案研究为主的全局研究路线。两线并行,首先本文细化研究对象至系统各组件的传输线,对片上互联子系统进行了新的传输线级别的研究区域划分,依据影响大小和物理范围进一步确立故障的信息粒度,分别为表征粒度、功能粒度和基础粒度,由此得到故障的三个检测窗口并对各个检测窗口中的故障进行建模。接下来根据故障模型与片上互联子系统层次的对应关系建立了三个自愈的层级:硬件层功能自愈层级、传输层算法自愈层级和系统层拓扑自愈层级。在本文的研究中,实现各层级自愈的技术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故障信息感知、容错处理和特征机制挖掘。针对这三个部分本文依次做了独立研究和验证:1.利用端口特性提出了内外多端故障感知机制;2.通过融合精简备份、飞桥设计和可配置的多种算法提出了复合式容错设计;3.通过挖掘设计的共性提出了多层协同自愈的机制。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本文在各个部分均嵌套了方法对比和理论分析,总结得到片上互联子系统多层协同自愈产生的理论条件,分别是:自愈可分层级理论、多连接故障感知理论、复合容错方法理论、协同要素理论。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片上互联子系统多层协同自愈设计在高数据包注入环境下,当故障节点覆盖率高达100%即网络中16个节点全都发生故障时,仍然能够维持网络吞吐率,且平均包延迟相较于无故障状态下降低,最大降幅超过3%;同时,在代表可靠性量化的MTTF中,本设计相比于通用网络提升了75%;而资源开销仅增加了6.51%。

高红帅[10](2020)在《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预应力钢丝绳加固技术的黏结材料一般采用复合砂浆进行防护,但容易出现复合砂浆开裂钢丝绳锈蚀等问题,将高强度和高韧性的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替代复合砂浆作为黏结材料可以解决开裂的问题。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技术将预应力钢丝绳的主动加固和聚氨酯水泥增大截面的被动加固进行有效结合,发挥了两种加固方式的优势。本文依托吉林省重点科技项目--“聚氨酯水泥-预应力钢丝绳加固桥梁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50107),首先对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然后对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试验研究、有限元分析和理论研究,最后采用此加固技术对实桥进行了抗剪加固。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主要由聚氨酯和水泥组成,两者的反应速度和凝结时间通过催化剂调整,高强度、高韧性的聚氨酯水泥是致密均质的,制备过程要防止气泡产生,水是气泡出现的重要原因,水泥的炒干脱水是制备过程的关键步骤。基于抗压和抗折试验得到了聚氨酯水泥的最优配合比,聚灰比对强度影响较小,但对弹性模量影响较大,聚灰比大的材料主要表现为韧性,反之为脆性。(2)环境温度对聚氨酯水泥复合材料的弯曲和疲劳性能影响较大。在弯曲性能方面,温度升高,聚氨酯水泥弯拉强度和破坏荷载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破坏应变和破坏位移均增大,劲度模量减小。聚氨酯水泥低温时表现为脆性破坏,温度升高后转变为弹塑性破坏,高温时表现为柔性破坏。在疲劳性能方面,弯拉劲度模量和残余劲度模量低温时表现为先缓慢减小后快速减小的特点,高温时一直表现为缓慢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初始弯拉劲度模量和每次加载耗散能均逐渐减小,但滞后角和疲劳寿命逐渐增大。基于经典疲劳理论,提出了温度和外力耦合作用下聚氨酯水泥疲劳寿命预测模型,所提出预测模型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能够预测材料的疲劳寿命和疲劳极限。(3)采用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和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三种方式对钢筋混凝土试验梁进行抗剪加固,研究不同加固方式和钢丝绳配绳率对抗剪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试验梁的破坏过程、荷载-位移曲线、特征荷载和位移、荷载-应变曲线,结果表明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复合加固效果最好,能够大幅度提高试验梁的抗剪承载力和延性,复合加固中钢丝绳对混凝土提供预压力提高其核心强度,限制裂缝开展,发挥箍筋作用直接参与抗剪,聚氨酯水泥加固层增加了剪跨区的受剪面积和剪切刚度,其高强度的特点发挥出类似混凝土抗剪的作用,其高韧性的特点发挥出类似钢筋抗剪的作用,钢丝绳和聚氨酯水泥两者结合显着提高了加固梁的抗剪性能。(4)采用ABAQUS建立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分析有限元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发现两者吻合较好,说明ABAQUS有限元模型可以对抗剪加固梁进行有效合理的计算。基于有限元模型对影响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外部参数、原梁参数和加固参数进行了拓展分析,可以发现温度与极限承载力近似表现为线性降低的趋势,但降低幅度很小;剪跨比对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大,但其大于3后,加固梁抗剪承载力不再提高;混凝土强度、配箍率、配筋率与加固梁的极限承载力近似表现为线性增长关系;原梁损伤程度增加,加固梁极限承载力减小,损伤程度大于70%,加固效果不变;钢丝绳配绳率与极限承载力近似表现为线性关系;预应力水平小于0.35,加固梁承载力提高幅度较大,但大于0.35后承载力提高幅度很小;聚氨酯水泥U形粘贴加固效果最好;聚氨酯水泥粘贴厚度较小时,与极限承载力近似表现为线性增长的趋势,但粘贴厚度大于一定数值后,承载力不再增长。(5)基于B区和D区的概念将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梁剪跨区分为D-D梁、D-B-D短梁、D-B-D长梁三种类型,建立其拉压杆模型,总结了各杆件的刚度计算公式,分析了不同剪跨比加固梁的抗剪作用机理,D-D梁剪力传递分为直接传递和间接传递,并按比例分配,D-B-D梁剪力全部为间接传递,D-B-D短梁B区长度小,力流只发生一次间接传递,D-B-D长梁B区长度大,力流会发生多次间接传递,将拉压杆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模拟值对比,发现其吻合程度很好,验证了拉压杆模型计算加固梁抗剪极限承载力的有效性。考虑剪切变形对挠度的影响,研究了 D区和B区斜压杆角度的计算方法,提出了考虑剪切变形的挠度计算公式,可以较好的预测正常使用阶段加固梁的变形。(6)采用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和粘贴钢板对两座钢筋混凝土 T梁桥进行抗剪加固,并进行加固前后的荷载试验,加固后腹板剪切刚度增强,T梁的挠度和主应变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降低程度多,加固效果好。在不同温度下对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的T梁桥进行了两次荷载试验,发现温度对加固后挠度和主应变的影响均小于5%,影响程度较小。

二、可靠的信息传递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靠的信息传递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轨迹预测的车联网信息传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目的地预测方法
        1.2.2 信息转发协议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
    1.5 小结
第二章 相关工作
    2.1 目的地预测
        2.1.1 基于概率的目的地预测
        2.1.2 基于轨迹匹配的目的地预测
        2.1.3 基于聚类的目的地预测
        2.1.4 基于神经网络的目的地预测
    2.2 车联网信息转发
        2.2.1 基于路边单元分布的信息转发
        2.2.2 基于能耗优化的信息转发
        2.2.3 基于通信策略的信息转发
        2.2.4 基于协作的信息转发
    2.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轨迹分割聚类的目的地预测算法
    3.1 系统模型
    3.2 算法设计
        3.2.1 轨迹分割算法
        3.2.2 子轨迹聚类算法
        3.2.3 目的地预测算法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3.1 数据集介绍
        3.3.2 轨迹分割
        3.3.3 子轨迹聚类
        3.3.4 目的地预测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轨迹预测的车联网信息传递机制
    4.1 系统模型
    4.2 车辆邻居节点规律挖掘
    4.3 算法设计
        4.3.1 精确效用和转发效用
        4.3.2 效用最大化算法
        4.3.3 通信调度算法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1 数据集介绍
        4.4.2 仿真场景
        4.4.3 仿真结果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区域品牌对云南特色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特色农产品
        二、区域品牌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外部性理论
        三、公共产品理论
        四、消费者行为理论
        五、演化博弈理论
第三章 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信号传递机制研究
    第一节 品牌的信号传递机制
        一、模型假设
        二、模型分析
    第二节 政府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强化信息传递作用的区域品牌特征
第四章 行业背景及研究假设
    第一节 云南特色农产品市场分析
        一、云南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二、云南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的问题
        三、云南特色农产品市场特征小结
    第二节 研究假设
        一、消费者感知与信息不对称的关系
        二、区域品牌信息特征与信息不对称的关系
        三、消费者感知的中介效应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结构方程模型
        二、变量定义及测度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三、相关分析
        四、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区域品牌信息会显着提高消费者的感知质量
        二、区域品牌信息会显着降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
        三、区域品牌信息会显着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第二节 云南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建议
        一、立足品牌优势,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二、建立契约信用机制,加强行业协会管理
        三、明确管理部门,加大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附录 云南省特色农产品市场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3)长大重载列车与桥梁纵向动态相互作用机理及荷载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重载铁路梁轨相互作用及荷载参数研究现状
        1.2.1 重载列车荷载图式研究
        1.2.2 重载铁路列车与桥梁纵向相互作用研究
        1.2.3 梁轨相互作用关键参数研究
        1.2.4 国内外梁轨相互作用及荷载参数对比分析
    1.3 国内外桥上重载铁路结构优化措施研究
        1.3.1 竖向承载性能加强措施
        1.3.2 桥梁纵向受力改善措施
    1.4 既有研究的不足及研究内容
        1.4.1 既有研究的不足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制动条件下重载列车纵向冲动作用传递机制
    2.1 长大编组列车纵向冲动动力分析模型
        2.1.1 机车分析模型
        2.1.2 货车分析模型
        2.1.3 车钩缓冲装置分析模型
        2.1.4 长大编组列车纵向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1.5 模型验证
    2.2 列车纵向冲动作用特性分析
    2.3 制动初速度对列车纵向冲动作用影响分析
        2.3.1 制动初速度40km/h
        2.3.2 制动初速度60km/h
        2.3.3 制动初速度80km/h
        2.3.4 不同制动初速度对车体纵向冲动影响对比分析
    2.4 典型编组模式对列车纵向冲动作用影响分析
        2.4.1 “1+1”组合2万吨
        2.4.2 “1+1+1+1”组合2万吨
        2.4.3 “1+2+1”组合2万吨
        2.4.4 不同列车编组模式对车体纵向冲动影响对比分析
    2.5 重载铁路轨面制动力率合理取值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载铁路轨道-桥梁系统纵向力学传递特性分析
    3.1 轨道结构-桥梁纵向相互作用静力分析模型
        3.1.1 有砟轨道-桥梁空间耦合有限元模型
        3.1.2 荷载参数
        3.1.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 线路纵向阻力对制动力的影响分析
    3.3 桥梁跨数对制动力的影响分析
    3.4 桥墩刚度对制动力的影响分析
    3.5 列车轴重对制动力的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载列车-轨道-桥梁纵向动态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重载列车-轨道-桥梁空间耦合精细化动力模型
        4.1.1 建模思路
        4.1.2 重载列车精细化动力分析模型
        4.1.3 重载列车启/制动模拟
        4.1.4 轨道-桥梁模型
        4.1.5 轮轨接触模型
        4.1.6 耦合模型建立
    4.2 重载列车-轨道-桥梁动力模型现场试验验证
        4.2.1 重载列车-轨道-桥梁现场制动试验
        4.2.2 仿真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4.3 重载列车启/制动参数对桥墩纵向受力影响规律分析
        4.3.1 列车启动影响规律对比分析
        4.3.2 列车制动初始速度影响规律分析
        4.3.3 列车制动挡位影响规律分析
        4.3.4 列车同步制动影响规律分析
    4.4 桥跨布置及列车轴重对桥墩纵向受力影响规律分析
        4.4.1 桥跨布置形式影响规律分析
        4.4.2 列车轴重影响规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桥梁纵向设计荷载参数及纵向传力优化措施研究
    5.1 新建重载铁路桥梁有效制动力率合理取值研究
        5.1.1 有效制动力率合理取值理论研究
        5.1.2 有效制动力率现场试验研究
    5.2 既有重载铁路桥梁纵向受力改善措施研究
        5.2.1 含速度锁定器的重载列车-轨道-桥梁动力学模型
        5.2.2 速度锁定器参数取值研究
        5.2.3 速度锁定器对纵向力改善效果研究
        5.2.4 典型工点现场试验测试及改善效果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政府信息公开视角下的个人信用信息传递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府信息中个人信用信息的价值
二、目前个人信用信息传递机制的困境
    (一)中心化的统一平台难以实现
    (二)以服务提供商为“信息传递中枢”:效率与监管的双重困境
三、个人信用信息传递机制的转换与重构
    (一)机制转换的总体思路
    (二)信息传递中枢的转换
    (三)个人信用信息传递机制重构
    (四)重构的个人信用信息传递机制可行性分析
四、保障个人信用信息传递机制运行的规范基础
    (一)知情规则
    (二)“同意”规则
五、结语

(5)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与决策有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审计报告模式改革的需求
    2.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内容
    2.3 关键审计事项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2.4 关键审计事项对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影响
        2.4.1 对审计师的影响
        2.4.2 对上市公司治理当局的影响
        2.4.3 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2.5 文献评述
第3章 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的历史沿革和实施现状
    3.1 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的历史沿革
        3.1.1 标准化审计报告主要内容的历史沿革
        3.1.2 关键审计事项的形成
    3.2 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3.2.1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结构分析
        3.2.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内容统计
        3.2.3 关键审计事项的行业特征分析
        3.2.4 关键审计事项的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分析
        3.2.5 关键审计事项与审计意见类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1 基于资本商品理论的关键审计事项提供增量信息的机理分析
    4.2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关键审计事项投资者决策有用性分析
    4.3 基于青木昌彦制度理论的关键审计事项决策有用性分析
    4.4 假设提出
        4.4.1 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增量相关假设
        4.4.2 关键审计事项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相关假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的实证检验
    5.1 实证研究设计
        5.1.1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5.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实证结果分析
        5.2.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相关性分析
        5.2.3 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5.4 内生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关键审计事项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的实证检验
    6.1 实证研究设计
        6.1.1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6.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2 实证结果分析
        6.2.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6.2.2 相关性分析
        6.2.3 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6.3 进一步研究
        6.3.1 事务所声誉的调节作用
        6.3.2 机构投资者的调节作用
    6.4 稳健性检验
    6.5 内生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1.2.2 关于公司价值的研究
        1.2.3 关于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主要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内部控制影响公司价值的理论分析
    2.1 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实质论与本体论讨论
        2.1.1 内部控制的本质与本体
        2.1.2 公司价值的本质与本体
        2.1.3 公司价值源的决定因素
    2.2 公司治理作用机制
        2.2.1 公司治理的内涵与界定
        2.2.2 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机制
        2.2.3 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2.2.4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2.3 风险管控作用机制
        2.3.1 风险管控的内涵与界定
        2.3.2 内部控制对风险管控的影响机制
        2.3.3 风险管控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2.3.4 内部控制、风险管控与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2.4 管理效率作用机制
        2.4.1 管理效率的的内涵与界定
        2.4.2 内部控制对管理效率的影响机制
        2.4.3 管理效率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2.4.4 内部控制、管理效率与公司价值的影响机制
    本章小结
第3章 指标测度与现实描述
    3.1 内部控制的测度
        3.1.1 内部控制的测度指标体系
        3.1.2 内部控制的测度方法
        3.1.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测度结果与现实描述
    3.2 公司价值的测度
        3.2.1 公司价值的测度指标体系
        3.2.2 公司价值的测度方法
        3.2.3 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测度结果与现实描述
    3.3 公司治理、风险管控与管理效率的测度
        3.3.1 测度指标体系
        3.3.2 测度方法讨论
        3.3.3 测度结果与现实描述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与计量模型
    4.2 变量选取和模型路径图构建
        4.2.1 变量选取
        4.2.2 模型路径图
    4.3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4.3.1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2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5章 内部控制、风险管控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设计与计量模型
    5.2 变量选取和数据描述
        5.2.1 变量选取
        5.2.2 数据描述
    5.3 内部控制、风险控制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5.3.1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2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6章 内部控制、管理效率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研究设计与计量模型
    6.2 变量选取和数据描述
        6.2.1 变量选取
        6.2.2 数据描述
    6.3 内部控制、管理效率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6.3.1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2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7章 国内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比较分析
    7.1 部分内部控制较完善国家的现状与经验
        7.1.1 部分内部控制较完善国家的现状
        7.1.2 部分内部控制较完善国家的经验总结
    7.2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7.2.1 内部控制外部制度问题
        7.2.2 内部控制内部环境问题
        7.2.3 内部控制执行问题
        7.2.4 内部控制监督问题
    7.3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1 认识与思想的原因
        7.3.2 制度与法律的原因
        7.3.3 内部人控制与相关利益者淡漠的原因
        7.3.4 人才与信息技术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8章 完善内部控制,提升上市公司价值的政策建议
    8.1 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提升公司治理的政策建议
        8.1.1 打破思想壁垒推进公司治理发展
        8.1.2 构建耦合机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8.1.3 建立自强化机制提升公司治理效果
        8.1.4 发挥文化催化作用提高公司治理效能
    8.2 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控的政策建议
        8.2.1 加强人才培养促进风险管控能力
        8.2.2 增进技术创新提升风险管控效能
    8.3 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效率的政策建议
        8.3.1 增强执行力提高公司资源配置率
        8.3.2 强化监督效应降低管理者自利行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面向多级电平NAND闪存信道的迭代译码算法性能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级电平NAND闪存结构及信道特性
    2.1 NAND闪存介绍
        2.1.1 闪存结构
        2.1.2 闪存存储类型
        2.1.3 闪存读写机制
    2.2 NAND闪存噪声分析
        2.2.1 随机电报噪声
        2.2.2 单元间干扰
        2.2.3 持久性噪声
    2.3 NAND闪存模型的建立
    2.4 量化阈值电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DPC码及译码算法
    3.1 LDPC码研究现状
    3.2 LDPC码基本原理
        3.2.1 LDPC码的稀疏校验矩阵表示及其编码原理
        3.2.2 LDPC码的Tanner图表示
    3.3 LDPC码译码算法
        3.3.1 置信传播译码算法
        3.3.2 最小和译码算法
        3.3.3 比特翻转译码算法
        3.3.4 加权比特翻转译码算法
        3.3.5 强迫收敛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阈值电压自适应迭代译码算法
    4.1 概述
    4.2 对数似然比
    4.3 QA-BP算法介绍
    4.4 快速迭代译码方案
        4.4.1 LNUA-MSD 方案设计
        4.4.2 TVA-MSD方案设计
    4.5 仿真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融合相邻单元高低页存储可靠性的闪存迭代译码算法
    5.1 概述
    5.2 置信度
    5.3 优化方案
        5.3.1 相邻高页辅助纠错低页方案
        5.3.2 修正高页方案
    5.4 仿真结果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非正式信息传递机制与企业价值 ——基于企业家微博的实证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非正式信息传递影响公司价值吗?
        二、非正式信息传递了什么?
        三、非正式信息传递如何影响企业价值?
        四、哪类企业倾向于选择非正式信息传递?
    第三节 研究结论和主要贡献
        一、研究结论
        二、主要贡献
    第四节 论文结构安排
        一、章节安排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信息披露理论
        一、强制性信息披露与自愿性信息披露
        二、正式信息传递与非正式信息传递
    第二节 媒体发挥的作用
        一、广义媒体的作用
        二、自媒体的特点与作用
    第三节 企业家个人的特征
        一、高层梯队理论
        二、企业家社会资本
        三、企业家前台化行为
    第四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信息环境变迁
    第一节 信息技术发展历史
    第二节 中国信息环境的现状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非正式信息传递与企业价值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企业家微博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二、企业家微博传递的信息内容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三、样本描述性分析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企业家微博与企业价值
        二、企业家微博类型与企业价值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一、自变量滞后一期处理
        二、关于自我选择偏差的检验
        三、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问题
    第五节 本章结论
第五章 非正式信息传递与融资成本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企业家微博对融资成本的影响
        二、企业家微博、市场化进程与融资成本
        三、企业家微博、外部信息环境与融资成本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定义
        三、模型构建
        四、样本描述性分析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企业家微博与融资成本
        二、市场化进程与外部信息环境的调节作用
        三、企业家微博内容特征与权益融资成本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一、不同权益资本成本衡量方法
        二、内生性问题
    第五节 本章结论
第六章 非正式信息传递机制的选择动因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信息不对称与企业家微博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置和变量定义
        二、样本选择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企业家微博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结论
第七章 替代性解释与内生性问题
    第一节 信息传递假说验证
    第二节 企业家过度自信
        一、研究设计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本章结论
第八章 全文总结
    第一节 主要研究发现
    第二节 研究贡献
    第三节 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企业家微博内容示例
    附录B:披露式微博与个性化微博的分类方法
    附录C:个性化微博情感语调分析示例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9)片上互联子系统多层协同自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片上互联子系统多层协同自愈技术总体研究
    2.1 片上互联子系统多层协同自愈技术的系统研究
        2.1.1 片上互联子系统的基本组成
        2.1.2 基于功能划分片上互联子系统
        2.1.3 基于功能划分后的传输线划分片上互联子系统
    2.2 片上互联子系统多层协同自愈技术的方法与机制研究
        2.2.1 自愈理论与发展
        2.2.2 容错设计和自愈技术
        2.2.3 常见的自愈思想及其缺陷分析
        2.2.4 多层协同的自愈思想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故障信息粒度的自愈层级划分方法研究
    3.1 片上互联子系统的故障模型
        3.1.1 瞬态故障
        3.1.2 永久性故障
        3.1.3 间歇性故障
    3.2 故障信息粒度划分研究
        3.2.1 以物理范围划分故障粒度
        3.2.2 以影响大小划分故障粒度
    3.3 故障检测窗口界定与故障建模
    3.4 自愈层级映射与划分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外多端故障感知机制设计
    4.1 片上互联子系统的故障感知
        4.1.1 故障感知的设计原理
        4.1.2 常规故障感知机制分析
        4.1.3 针对片上互联子系统的故障感知分析
    4.2 内外多端故障感知机制设计
        4.2.1 总体设计
        4.2.2 内外多端故障感知的故障表设计
        4.2.3 内外多端故障感知的故障信息传递机制设计
    4.3 电路实现与验证
        4.3.1 专用电路模块设计
        4.3.2 内外多端故障感知功能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式容错设计
    5.1 片上互联子系统的常规容错设计
        5.1.1 容错结构设计
        5.1.2 容错算法设计
        5.1.3 复合式容错的总体设计
    5.2 基于精简备份理念的容错结构设计
        5.2.1 精简备份与“飞桥”概念
        5.2.2 电路实现与验证
    5.3 可配置复合容错算法集设计
        5.3.1 启发算法设计
        5.3.2 基础路由算法设计
        5.3.3 容错路由算法设计
        5.3.4 底层启动算法设计
        5.3.5 算法的成集性与可配置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层协同自愈的机制设计与实现
    6.1 多层协同产生的基础分析
    6.2 多层协同自愈的机制设计
    6.3 整体电路实现
    6.4 整体仿真与验证
        6.4.1 指标确定
        6.4.2 方案设计与平台搭建
    6.5 仿真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复合加固技术的提出
        1.2.1 预应力钢丝绳加固技术
        1.2.2 聚氨酯水泥加固技术
        1.2.3 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钢筋混凝土梁抗剪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3.2 聚氨酯水泥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聚氨酯水泥的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聚氨酯水泥的制备过程
        2.2.1 原材料
        2.2.2 制备过程
    2.3 聚氨酯水泥配合比的选择
        2.3.1 配合比设计
        2.3.2 抗压和抗折试验
        2.3.3 试验结果分析
    2.4 聚氨酯水泥弯曲性能试验研究
        2.4.1 试件制备
        2.4.2 试验方法和装置
        2.4.3 弯曲试验结果分析
    2.5 聚氨酯水泥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2.5.1 疲劳试验方法的选择
        2.5.2 试验方案的设计
        2.5.3 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2.5.4 疲劳寿命预测
    2.6 本章小结
3 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RC梁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件设计
    3.3 试验材料
    3.4 试件制作过程
        3.4.1 试验梁浇筑施工
        3.4.2 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施工
    3.5 试验装置和测点布置
    3.6 试验结果分析
        3.6.1 试验梁破坏过程分析
        3.6.2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3.6.3 荷载和位移特征点分析
        3.6.4 箍筋应变分析
        3.6.5 混凝土或聚氨酯水泥应变分析
        3.6.6 钢丝绳应变分析
        3.6.7 纵向受拉钢筋应变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RC梁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模型
        4.2.1 材料本构关系模型
        4.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有限元分析结果和验证
        4.3.1 荷载位移曲线
        4.3.2 特征荷载
        4.3.3 荷载应变曲线
    4.4 有限元拓展分析
        4.4.1 环境温度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2 剪跨比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3 混凝土强度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4 配箍率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5 配筋率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6 原梁损伤程度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7 钢丝绳配绳率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8 钢丝绳预应力水平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9 聚氨酯水泥粘贴方式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4.10 聚氨酯水泥粘贴厚度对加固梁抗剪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抗剪加固RC梁抗剪承载力和实用变形计算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B和D区的抗剪加固梁类型划分
        5.2.1 B区和D区的概念
        5.2.2 加固梁类型划分
    5.3 构件D区拉压杆模型的选择
    5.4 加固梁D区拉压杆模型的建立
    5.5 加固梁剪跨区拉压杆模型
        5.5.1 D-D梁拉压杆模型
        5.5.2 D-B-D短梁拉压杆模型
        5.5.3 D-B-D长梁拉压杆模型
    5.6 加固梁拉压杆模型验证
    5.7 加固梁变形研究
        5.7.1 剪切变形计算的重要性
        5.7.2 拉压杆模型
        5.7.3 斜压杆倾斜角度
        5.7.4 加固梁跨中变形计算
    5.8 本章小结
6 预应力钢丝绳-聚氯酯水泥在实桥抗剪加固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桥工程概况
        6.2.1 实桥一工程概况
        6.2.2 实桥二工程概况
        6.2.3 T梁尺寸和配筋信息
    6.3 实桥T梁破损状况
        6.3.1 实桥一T梁破损状况
        6.3.2 实桥二T梁破损状况
    6.4 抗剪加固方案
        6.4.1 实桥一加固方案
        6.4.2 实桥二加固方案
    6.5 加固效果验证
        6.5.1 静载试验
        6.5.2 加固效果分析
    6.6 所提加固方法与其他方法的对比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致谢

四、可靠的信息传递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轨迹预测的车联网信息传递机制研究[D]. 李继同.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区域品牌对云南特色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研究[D]. 毛婉妮.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长大重载列车与桥梁纵向动态相互作用机理及荷载参数研究[D]. 魏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4]政府信息公开视角下的个人信用信息传递机制[J]. 方舟之,顾男飞. 征信, 2020(11)
  • [5]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与决策有用性研究[D]. 刘丁睿. 吉林大学, 2020(01)
  • [6]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D]. 周旭枚. 湘潭大学, 2020(10)
  • [7]面向多级电平NAND闪存信道的迭代译码算法性能改进研究[D]. 郑敏华.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8]非正式信息传递机制与企业价值 ——基于企业家微博的实证证据[D]. 孙彤.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9]片上互联子系统多层协同自愈技术研究[D]. 陆罡.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预应力钢丝绳-聚氨酯水泥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性能研究[D]. 高红帅.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可靠的信息传递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