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S网络建设的坚实后盾

UPS网络建设的坚实后盾

一、UPS网络建设的坚实后盾(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婧[1](2021)在《数据-电力协同的数据中心能量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的蓬勃发展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据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数据中心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攀升,巨大的能源消耗和高昂的运营成本问题凸显,掀起了数据中心能量管理的研究热潮。与传统电力用户不同,数据中心工作负载的时空转移能力不仅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具有显着优势,也在响应电力系统负荷调节需求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更进一步,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电价在空间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波动也为数据中心用电成本带来了巨大的优化空间。因此,本文基于数据中心工作负载的时空转移特性,并结合电价的时空差异性,对数据-电力协同的数据中心能量管理优化展开研究。首先,对数据中心能量管理中的基本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对数据中心能耗情况、工作负载特性、电力供应情况以及平衡市场运作机制的分析,探讨了数据中心电力负荷的时空调节能力、多电能来源下工作负载与电力供应的协同调度能力以及参与平衡市场对数据中心能量管理的影响,依此探索研究的切入点。然后,对节点级数据中心能量管理优化展开研究,提出了具备多种电能来源的节点级数据中心能量管理的主要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建立了基于不间断电源(UPS)节点的单数据中心能量管理模型,考虑数据中心内部UPS性能以及不同时段的电价水平,在时间维度和UPS节点维度两个维度上对工作负载进行优化分配,同时选择合适的电能供应方式,以实现降低能耗减少用电成本的目标。通过求解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获得了最优的调度决策,并设置对比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由单数据中心扩展到数据中心集群,研究了跨域分布的数据中心集群能量管理问题。在数据中心集群参与跨域电力平衡市场的条件下,基于平衡市场调节方向与调节价格的预测,将数据中心工作负载的时空转移特性与不同区域电力市场对平衡资源需求的互补性相结合,建立了平衡市场驱动下数据中心集群能量管理模型。考虑到优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预测误差,提出了双层随机滚动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采用实际数据进行算例分析,证明了数据中心参与平衡市场的能力,得到了集群整体效益最优的调度决策。通过多种情景对比分析,证明了平衡市场驱动下的数据中心集群能量管理,可实现数据-电力的协同优化,在给数据中心带来额外收益、减少电费支出的同时,促进了电力系统的平衡。

姜冶[2](2021)在《H电商公司全渠道运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零售行业得到蓬勃发展。虽然网上购物为消费者提供低价、送货上门等一些便利,然而,难以提供购物体验且运营成本较高等问题正在限制着传统电商的发展。随着消费升级的到来,消费者特别注重购物体验。单一的线上渠道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线下体验式服务的需求。为了提升购物体验,拓展市场,提高品牌影响力和保持更紧密的零售关系,越来越多的电商公司选择开通线下渠道以全渠道运营。当然不同线下模式其运营模式以及运营成本也不同,因此面对不同的线下渠道模式如何做出最优选择,对传统电商公司尤为关键。本文在全渠道的研究背景下,以传统电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种常见的线下渠道模式:体验店和直营店。利用消费者效用函数构建了开设体验店和直营店前后的利润模型,对比分析了体验店和直营店模式对传统电商的定价、需求量和退货量的影响,研究了传统电商公司最优运营模式选择问题,并为其他电商公司实施全渠道运营策略提出布局三四线城市线下市场、区别产品特征、考虑消费者退货便利性具体管理建议。论文首先对H电商公司运营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现有运营模式存在线上渠道获客成本过高、线上转化率较低和线上渠道退货率高三个主要问题,为了实现更好更长远的发展,H电商公司将开启新业务新市场和加快全渠道零售生态布局两大运营战略。然后基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原则分别建立了网络零售商开设线下实体店前、开设线下体验店和直营店后的决策模型,分别分析网络零售商开设体验店和直营店后对价格、消费者需求和退货量的影响,发现:当网络零售商实施线下体验店运营模式后,消费者总需求量增加、退货量减少。若品牌溢出效应较小时,可以提高产品销售价格;当网络零售商实施线下直营店运营模式后,消费者总需求量增加、退货量增加。若到店退货交叉收益较小时,可以提高产品销售价格。最后通过数值仿真从线下渠道设施固定成本、线上退货逆向物流成本、线上退货不便利成本、产品匹配率四个角度分析传统电商最优运营模式的实施条件,结果显示:若线下直营店投入固定成本较低,但高于体验店投入固定成本时,电商公司此时反而选择开设线下直营店可从中获利。当线上退货逆向物流成本较低、消费者线上退货不便利成本较低或者产品匹配较低时,此时传统电商开设体验店占优,反之,开设直营店占优。并进一步为未实施全渠道运营策略的传统电商公司提出三点管理建议:在三四线城市开设大量的直营店迅速打开线下市场,而在一二线城市开设少量的体验店;个性化、定制化类产品实施体验店模式,而标准化、基础类产品实施直营店模式;考虑消费者退货便利性,开设直营店提供到店退货服务。

刘泓辰[3](2021)在《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孕育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与此同时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环境动态性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创业是当下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标志,所以研究科技型初创企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科技型初创企业不同于其他初创企业,也不同于成熟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主要依赖核心创业者,甚至是创业者个人意志的表现,创业者特质、创业者先前经验和创业者网络等个体因素深刻影响科技创业活动。此外,科技型初创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风谲云诡,市场变化、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创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科技型初创企业的特点,笔者从创业者个体角度出发来探讨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是科技创业活动的开端,创业过程是通过创业机会来展开的。那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识别出有价值的科技型创业机会?即不同创业者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是有差异的。因此,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是学术界应该探索的重要课题。科技创业者如何进行机会识别?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这一过程?影响机制是怎么样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与其他初创企业有什么不同?这一系列问题成为理论界与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而先前研究缺乏以整合的思路探索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模式,缺少创业认知机制的影响路径研究,也鲜有科技型创业的针对性研究。基于此笔者以创业机会识别为主线,以科技型初创企业的创业者(初创企业的创始人、联合创始人以及创业团队中核心成员)为研究对象,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创业过程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及有关研究的回顾,初步提出理论构想,并通过4位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者的探索性案例研究进行了梳理研究,推演出创业者个体因素、创业认知加工过程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初始命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问卷设计与实地调研,利用SPSS21.0、AMOS24.0等工具对实证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了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前因变量及影响机制,并对科技型与非科技型创业样本进行对比,试图解释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者能够成功识别更具价值的科技型创业机会的独特因素和机制。具体来说,本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发展。根据创业者个体因素、创业认知和创业机会识别等方面的文献回顾,找出现有研究的不足。确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和归纳了各个变量的定义和维度,为后文展开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二,探索性案例研究与理论模型的提出。通过案例内分析和多案例间比较研究,初步构建了创业者个体因素通过自主创业学习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影响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理论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创业者个体因素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作用机制的模型构建与统计检验。对有关研究深入分析,提出“基于自主创业学习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双中介及链式中介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概念模型与对应的细化假设。通过多种统计工具对345份有效问卷进行定量研究,检验了相关假设,最终得出了结论。第四,环境动态性对创业者个体因素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的作用。引入环境动态性当作调节变量,进一步分析了环境动态性的调节和调节中介作用,最终利用问卷数据对调节效应模型进行了检验。第五,科技型与非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对比分析。为了探索科技型与非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与机制的异同,本研究进行了补充研究。通过调研问卷对350份非科技型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了科技创业者独特的认知加工过程。通过上述的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创业者特质(成就需求、风险承担、内控制源),创业者先前经验(创业经验、职能经验)和创业者网络(网络强度)正向影响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创业者特质是科技型初创企业独特资源的来源。创业者先前经验的差异有助于理解创业者在类似背景下识别不同机会。创业者网络强度有助于市场信息的聚合和整合,消除“新生缺陷”,增加可信度,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识别科技型创业机会。创业者网络中的网络规模在单独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回归分析是显着的,但在整合模型中,作用不显着。这一结果说明,创业者网络规模虽然很重要,但在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整体模型中,其作用效果是不突出的,创业者个体的其他因素比单纯的网络规模更为重要。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前因探索丰富了以创业者为中心的创业研究,突出了创业者对科技型初创企业成长的核心作用。第二,自主创业学习/创业自我效能感起到了双中介及链式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影响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创业认知过程路径有三条,自主创业学习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可以分别单独作用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自主创业学习还可以通过增强创业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具体来说,创业者成就需求、内控制源、创业经验、职能经验和网络强度通过创业者个体的自主创业学习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双中介作用,发挥了自身独特优势,有利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此外创业者成就需求、风险承担、内控制源、创业经验、职能经验和网络强度通过自主创业学习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正向影响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自主创业学习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很好解释了基于创业过程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的创业者个体因素如何内化、作用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将零散的变量纳入到整合框架中,在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框架中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第三,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自主创业学习/创业自我效能感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且环境动态性起到调节中介作用。当环境动态性水平较高,具有显着的技术进步或很大的客户偏好变化时,这种环境动荡激发了创业者自主创业学习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创业者只有坚定信心且不断学习,才有可能识别创业机会。此外,环境动态性还起到了调节中介的作用。当环境处于越动态情况下,创业者特质(成就需求、风险承担、内控制源)/创业者经验(创业经验、职能经验)/创业者网络(网络强度)通过自主创业学习/创业自我效能感作用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关系就越强烈。也就是说在瞬息万变环境下,更加凸显了本研究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模型的价值,尤其当下外部市场因贸易摩擦造成的动荡不息的现状下,本研究对创业者及政策制定者都有较强的指导价值。第四,对比非科技型和科技型创业机会识别,验证了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独特的特点和作用机制。具体来说,科技型创业者年青化特征比较突出,大多具有更高的受教育水平,且具有理工医学农背景的创业者更有助于识别出科技型创业机会。非科技创业者对个体因素的利用程度远不及科技创业者,非科技创业者的个体因素大多是依靠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影响创业机会识别。而科技创业者充分利用自主创业学习、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双中介渠道,充分将个体优势转化成创业机会优势。并且科技创业者更注重自主创业学习,而非科技创业者可能创业的领域大多不具有挑战性或者行业知识更新较慢,非科技创业者很少会进行自主创业学习。环境动态性在不同创业活动中起到了调节作用,但在非科技型创业中,只调节了自主创业学习的中介作用。这更加凸显了在科技创业活动中,面临的环境变化更大,更激发科技创业者不断加强学习,通过自主创业学习的力量将个体因素发挥到极致,进而促进创业机会识别。总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了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独特的作用机制,正是由于科技型创业的特点,对创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了自主创业学习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对于科技型创业的重要作用。这一对比为科技创业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发现。本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明确创业机会兼具“发现”与“建构”特性,必须发挥创业者主观能动性才能识别,明确了创业机会识别的定义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整合模型,弥补了基于单一理论单一视角研究带来的偏差;第二,提出并验证了影响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个体前因,系统地探索了创业者特质、创业者先前经验和创业者网络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共同作用,丰富了以创业者为中心的创业研究,突出了创业者对科技型初创企业成长的核心作用;第三,界定并验证了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者的自主创业学习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双中介及链式中介作用机制,发现了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创业认知加工过程路径;第四,拓展了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权变因素研究,验证了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及其边界条件,强调了环境动态性对自主创业学习和创业自我效能感作用路径的正向调节作用;第五,对比验证了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独特的特点和作用机制,突出了自主创业学习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价值。总之,科技型初创企业拥有巨大社会经济价值,本研究旨在为学者和创业者建立一个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整合模型。从政策制定者或创业者的角度来看,本研究的研究发现可以被视为包含了有价值的指导或参考,可用于他们未来的决策;从相关领域学者的角度来看,本研究增强了创业者个体对创业活动的解释力,验证了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和机制,试图解释了先前研究冲突的地方,丰富了创业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框架。

刘佳[4](2021)在《A省数据中心扩容项目实施及控制研究》文中认为

龚起民[5](2020)在《车载式隧道表面图像采集与病害检测技术》文中指出随着地铁运营里程的快速增长,如何保障隧道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显得尤为重要。隧道衬砌是隧道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使用导致其表面出现大量裂缝,渗漏水等病害,这些病害严重威胁着地铁的运营安全。为了能够高效,准确的检测隧道表面病害,设计了一种基于线阵相机的隧道表面图像采集系统。之后在此基础上,根据采集图像中病害的特征,进一步研究了针对隧道病害的自动检测算法。隧道表面图像采集系统主要由图像采集装置,同步控制装置,工控机和供电与配线系统四部分组成。在图像采集装置中将线阵相机和激光光源进行了集成,减少了调试的繁琐流程以满足地铁隧道巡检的任务需求。采集的隧道表面图像存储在工控机中并进行隧道病害的自动检测。针对隧道病害检测算法,从深度学习算法和数字图像处理算法两方面展开了研究。在深度学习算法中,首先构建了含有9661张图像的多种隧道目标检测数据集。然后使用改进的Cascade R-CNN目标检测算法检测隧道目标。该算法增强了对于小目标的检测能力,能够更加准确的检测出隧道中的多种病害。由于使用目标检测算法只能将目标框选出来,所以接着使用数字图像处理算法,将裂缝病害以像素级精度分割。在数字图像处理算法中,首先设计了裂缝增强算法,使裂缝特征更加清晰。然后使用多级融合滤波算法,将图像的像素信息和梯度信息进行融合,逐步去除散点噪声,大面积块状噪声和与裂缝极为相似的条状噪声。最后使用种子连通算法提取出完整的裂缝区域。至此,完成了对于两种算法的融合,实现了检测多种隧道目标,并以像素级精度将裂缝病害完整分割。在实验室和南方某地铁进行多次图像采集实验,该套装置可以20km/h的速度采集到0.2mm/pix精度的隧道表面图像,图像采集系统运行安全稳定。所设计的隧道病害检测算法对于裂缝病害和渗漏水病害的检测召回率可达96%和98%,并且可以将裂缝以像素级精度从图像中分割出来。可以看出,该套图像采集系统和隧道病害检测算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曹翰[6](2020)在《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稳步提升,我国企业逐渐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李克强指出,要持续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精准对接,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科技服务企业作为国家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在企业科技活动与产业活动衔接的过程中,科技服务企业通常需要双向参与科技活动和产业活动,体现出一定的“接口”特征。我国已有许多科技服务企业在多年来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产业经验,具备了优秀的研发能力。但仍有一部分科技服务企业在“科技活动”和“产业活动”上协同不够,在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有效服务上存在一定困难,难以发挥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一差距?单一因素对企业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影响似乎过于薄弱,而要求企业全方位提升又过于苛刻。因此,有必要探索关键影响因素组合在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和活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典型案例研究,本文深入分析了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演进过程与关键影响因素。首先,本文基于现有文献对科技服务企业的接口功能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再结合对典型案例的扎根分析,本文识别出组织学习、资源整合和行业环境三大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单向接口功能和双向接口功能两个结果变量。最后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对39个案例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五个关键影响因素组态,并进一步构建了影响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的关键因素模型。本研究得到以下几点发现:一是基于科技服务企业参与科技活动与产业活动的程度和特点,将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归纳为单向接口功能(“基于产业活动对接科技活动”和“基于科技活动对接产业活动”)和双向接口功能(“科技活动与产业活动双向对接”)。二是组织学习(知识吸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资源整合宽度、资源整合深度)和行业环境(行业对科技服务需求动态性、行业对科技服务需求规模)三大影响因素通过一定的组态对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产生影响,且组态中各因素存在相互作用。三是揭示了关键影响因素的演变规律和作用机制。本文在丰富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为科技服务企业协同产业活动和科技活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和值得关注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李娇[7](2020)在《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已经成为本世纪重要的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航空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速度及深度等方面的优势无可比拟,其显要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近年来,珠三角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发展,其外向型的经济结构特点,为深圳机场航空物流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际枢纽机场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深圳机场航空物流业务迎来了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期。本文首先从阅读整理航空物流发展的着作等资料入手,对航空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研究,对比国内外典型货运枢纽机场的发展历程及成功经验,获取对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的启示;其次,通过对宏观经济、民航发展趋势及竞争态势的研究探讨,运用PEST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方法,对深圳机场所处的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和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基于深圳机场内部各要素梳理结果,运用SWOT分析法,对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展开深入研究,进而制定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最后,形成打造核心客户群体、完善航线网络布局、营造优质物流生态环境等三大类共九点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本文的研究对于优化深圳机场物流平台生态,与时俱进推动深圳机场航空物流管理及运营模式创新,实现航空物流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孙卓晟[8](2020)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大大小小的数据中心机房的数量正在逐年稳定地增长,因此对于机房动力与环境的监控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现阶段的机房动力环境管理系统对于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是数据实时交互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大多系统采用二维图表的形式来展现机房设备与环境状态,这样的数据呈现方式并不直观。同时,系统对于监控设备的可扩展性也比较差,缺乏适配监控设备的灵活性。为了提高机房信息交互能力,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研究开始应用了逐渐成熟的虚拟现实技术。但是系统的开发存在不少的困难,例如:系统的开发周期长、设备模型建模难度大、场景运行流畅度低、场景逼真度低。因此现阶段虚拟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研发急需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虚拟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这些实际问题,提出一个C/S架构并具有开发周期短、虚拟机房场景开发难度低、建模难度小、场景运行流畅度高、场景逼真度高、监控设备扩展性高等特点的虚拟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设计方案。首先,本文详细地分析了虚拟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总体需求与设计目标并确定了系统的整体架构由用户层、业务逻辑层以及数据层组成。同时,针对整体系统的需求设计了数据库的结构。然后,根据虚拟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服务器端的需求具体设计了服务器端软件结构,将服务器端分成了数据采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以及报警管理模块。其中数据采集模块采用了非区分类对象以及动态链接库的形式,解决了现阶段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对于监控设备可扩展性差的问题。然后,根据虚拟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客户端的需求设计了客户端操作界面的具体结构并具体设计了各个模块的具体功能。最后,设计了一种虚拟机房场景的建立与交互实现的方案。机房场景建立方面通过简化设备模型、UV展开图、模型贴图、Unity3D游戏引擎解决了现有系统设备模型逼真度低、建模周期长、开发难度大等问题。机房场景交互方面设计通过TCP/IP以及自定义的JSON数据传输格式实现了客户端操作界面与虚拟机房场景的数据交互,降低了场景对于数据处理的压力,从而一定程度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与流畅性。通过搭建的虚拟机房动力与环境监控系统的测试平台并进行了全面的功能测试,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虚拟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设备数据采集的可靠性、准确性。方案解决了现有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可扩展性差的问题,并为现阶段虚拟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郭艳辉[9](2019)在《南京博物院数字化体系建设及其应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国家支持、人们需求、科技进步等的条件形成,在艺术科技学、博物馆学的学术支撑下,博物馆越来越作为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进行长足发展,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以新兴技术为创新点进行融合,无疑,博物馆结合科技进行升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数字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对其发展现状和总体水平的了解是重要基础,以南京博物院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南京博物院数字信息化的建设融入到其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南博藏品、教育、研究、展示、传播以及观众、业务工作方面探究其系统应用和管理;对南博数字信息化的应用管理从构建资源共享体系、行业标准化建设、人员管理角度进行;南博在对数字信息化的建设和探索上有诸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和问题,对其问题的说明,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找寻针对性发展路径的同时,以期对南博乃至国内博物馆的相关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唐国友[10](2019)在《基于成本考虑的S公司航空快递网络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新零售等诸多互联网衍生产品的出现以及消费者对服务的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具有高时效性的航空快递成为了国内多家快递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产品。S快递集团是我国最早发展航空快递业务的企业之一,目前己经形成初具规模的双枢纽辐射式航空网络结构,但这一结构依然存在资源利用率低、服务失衡等问题。为了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S公司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开始建设机场,计划打造世界级货运航空枢纽。新机场投入运营后,如何重新科学的规划航空网络结构、是否保留当前网络结构中的枢纽节点等将成为S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先根据S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运营便捷性、资源限制以及时效限制三个维度对单枢纽和多枢纽的相关网络结构进行筛选,最终将单配置枢纽辐射式网络结构和单枢纽混合网络结构纳入考量范围。其次,在考虑了全货机运输成本、全货机固定成本、快件中转成本以及枢纽站点的建设成本基础上,分别针对单配置枢纽辐射式网络结构和单枢纽混合网络结构建立了总成本最优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然后分别结合企业实例数据和扩展数据,利用Lingo软件求解出每种网络结构下的最优方案。最终,通过对枢纽建设成本和枢纽间折扣因子的灵敏度分析,为S公司提供多维度的航空快递网络规划决策建议。本模型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可进一步应用到国内其他航空快递企业的航空网络规划问题。

二、UPS网络建设的坚实后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PS网络建设的坚实后盾(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电力协同的数据中心能量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数据中心能量管理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数据中心能量管理概述
    2.1 数据中心能耗分析
        2.1.1 数据中心能耗构成
        2.1.2 数据中心能效指标
        2.1.3 数据中心能耗模型
    2.2 数据中心工作负载特性
    2.3 数据中心与电力供应的协同能量管理
    2.4 典型平衡市场运作模式及对数据中心能量管理的影响
        2.4.1 典型平衡市场运作模式
        2.4.2 参与平衡市场对数据中心能量管理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节点级数据中心能量管理优化研究
    3.1 节点级数据中心能量管理框架
    3.2 基于UPS节点的数据中心能量管理建模
        3.2.1 不确定性处理
        3.2.2 能源需求侧模型
        3.2.3 能源供给侧模型
        3.2.4 目标函数与问题求解
    3.3 算例分析
        3.3.1 参数设置
        3.3.2 数据中心能量管理优化调度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衡市场驱动下数据-电力协同的数据中心集群能量管理优化研究
    4.1 平衡市场调节方向与调节价格预测
    4.2 平衡市场驱动的数据中心集群能量管理建模
        4.2.1 数据中心集群参与平衡市场的电力成本模型
        4.2.2 跨区域分布的数据中心集群模型
        4.2.3 平衡市场驱动下工作负载调度模型
    4.3 双层随机滚动优化算法求解
    4.4 算例分析
        4.4.1 参数设置
        4.4.2 不确定因素的处理结果
        4.4.3 数据中心集群数据-电力协同优化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H电商公司全渠道运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渠道零售相关研究
        1.2.2 消费者退货相关研究
        1.2.3 渠道选择相关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模型
    2.1 全渠道
        2.1.1 全渠道零售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1.2 全渠道零售的特点
        2.1.3 建立全渠道的策略要点
    2.2 消费者效用模型
第三章 H电商公司运营现状分析
    3.1 H电商公司简介
    3.2 H电商公司运营策略现状
        3.2.1 多品牌策略
        3.2.2 灵活定价策略
        3.2.3 多电商平台分销策略
    3.3 H电商公司现存的问题
        3.3.1 线上渠道获客成本过高
        3.3.2 线上转化率较低
        3.3.3 线上渠道退货率较高
    3.4 H电商公司未来运营战略
        3.4.1 推进“新品类”战略,开启新业务新市场探索
        3.4.2 积极拓展线下渠道,以实现全渠道运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营策略分析
    4.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4.2 模型建立
        4.2.1 无线下实体店情形(基准模型)
        4.2.2 开设线下体验店情形
        4.2.3 开设线下直营店情形
    4.3 对比分析
        4.3.1 体验店模式与无实体店模式对比
        4.3.2 直营店模式与无实体店模式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线下渠道固定设施成本对利润的影响
    5.2 线上退货逆向物流成本对利润的影响
    5.3 线上退货不便利成本对利润的影响
    5.4 产品匹配率对利润的影响
    5.5 管理建议
        5.5.1 布局三四线城市线下市场
        5.5.2 区别产品特征
        5.5.3 考虑消费者退货便利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创业过程理论
        2.1.2 资源基础理论
        2.1.3 社会网络理论
        2.1.4 社会认知理论
        2.1.5 理论述评与整合
    2.2 创业机会与创业机会识别
        2.2.1 基本概念
        2.2.2 创业机会识别的意义
        2.2.3 小结
    2.3 创业机会识别的前因研究
        2.3.1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前因研究
        2.3.2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前因研究
        2.3.3 小结
    2.4 创业机会识别的机制研究
        2.4.1 不同视角的创业机会识别机制研究
        2.4.2 创业学习
        2.4.3 创业自我效能感
        2.4.4 小结
    2.5 以往研究总体评述
第3章 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
        3.1.1 概述和步骤
        3.1.2 理论预设
        3.1.3 案例选择
        3.1.4 数据收集
        3.1.5 数据分析方法
    3.2 案例企业简介
        3.2.1 BJXH有限公司
        3.2.2 SZYJ有限公司
        3.2.3 WHYH有限公司
        3.2.4 SDEY有限公司
    3.3 案例分析
        3.3.1 创业者个体因素
        3.3.2 自主创业学习
        3.3.3 创业自我效能感
        3.3.4 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
    3.4 多案例间比较研究
        3.4.1 创业者个体因素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
        3.4.2 创业认知加工过程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
        3.4.3 创业者个体因素与创业认知加工过程
第4章 创业者个体因素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机制: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4.1 创业者个体因素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假设
        4.1.1 创业者特质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
        4.1.2 创业者先前经验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
        4.1.3 创业者网络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
    4.2 自主创业学习在创业者个体因素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中介作用假设
        4.2.1 创业者特质与自主创业学习
        4.2.2 创业者先前经验与自主创业学习
        4.2.3 创业者网络与自主创业学习
        4.2.4 自主创业学习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
        4.2.5 自主创业学习的中介作用
    4.3 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者个体因素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中介作用假设
        4.3.1 创业者特质与创业自我效能感
        4.3.2 创业者先前经验与创业自我效能感
        4.3.3 创业者网络与创业自我效能感
        4.3.4 创业自我效能感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
        4.3.5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4.4 自主创业学习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者个体因素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假设
        4.4.1 自主创业学习与创业自我效能感
        4.4.2 自主创业学习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4.5 研究假设汇总及概念模型
第5章 实证研究设计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思路
        5.1.2 问卷设计过程
        5.1.3 问卷的偏差控制
    5.2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5.2.1 抽样对象
        5.2.2 抽样过程
        5.2.3 问卷发放形式
    5.3 数据清理
        5.3.1 缺失项的处理
        5.3.2 异常值的检验
    5.4 变量测量
        5.4.1 创业者特质的测度
        5.4.2 创业者先前经验的测度
        5.4.3 创业者网络的测度
        5.4.4 自主创业学习的测度
        5.4.5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测度
        5.4.6 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的测度
    5.5 预调研
        5.5.1 创业者特质量表检验
        5.5.2 创业者先前经验量表检验
        5.5.3 创业者网络量表检验
        5.5.4 自主创业学习量表检验
        5.5.5 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检验
        5.5.6 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量表检验
第6章 创业者个体因素对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1.1 创业者人口统计学特征
        6.1.2 科技型初创企业特征
        6.1.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2 信度与效度分析
        6.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6.2.2 信度分析
        6.2.3 效度分析
    6.3 假设检验
        6.3.1 相关分析
        6.3.2 直接效应检验
        6.3.3 单中介效应检验
        6.3.4 并列中介效应检验
        6.3.5 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第7章 环境动态性对创业者个体因素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关系影响研究
    7.1 环境动态性的相关研究
        7.1.1 环境动态性的概念及研究综述
        7.1.2 环境动态性作为调节变量的引入
    7.2 环境动态性对创业者个体因素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关系影响概念模型
        7.2.1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7.2.2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中介作用
    7.3 环境动态性的测度与检验
        7.3.1 环境动态性的测度
        7.3.2 环境动态性量表检验
    7.4 环境动态性对创业者个体因素与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关系影响实证研究
        7.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7.4.2 相关分析
        7.4.3 回归分析
第8章 科技型与非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对比分析
    8.1 非科技型创业样本分析
    8.2 非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
        8.2.1 直接效应检验
        8.2.2 单中介效应检验
        8.2.3 并列中介效应检验
        8.2.4 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8.2.5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第9章 研究结论、启示和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贡献
    9.3 管理启示
    9.4 研究不足与展望
        9.4.1 研究不足
        9.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研究调研问卷
附录(三): 非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研究调研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参与项目与课题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车载式隧道表面图像采集与病害检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基于深度学习的检测算法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 研究目标与方案设计
    2.1 总体方案设计
    2.2 车载式隧道表面图像采集系统
    2.3 隧道表面病害检测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车载式隧道表面图像采集系统
    3.1 图像采集装置
    3.2 同步控制装置
    3.3 工控机选型
    3.4 供电与配线系统
    3.5 图像采集系统搭建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深度学习的隧道表面病害检测算法
    4.1 目标检测样本库构建
    4.2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
        4.2.1 Faster R-CNN
        4.2.2 Cascade R-CNN
        4.2.3 Resnet101 改进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裂缝检测算法
    5.1 裂缝图像增强
    5.2 裂缝图像分割
        5.2.1 图像阈值分割
        5.2.2 边缘阈值分割
    5.3 多级融合滤波
        5.3.1 连通域滤波
        5.3.2 融合滤波
    5.4 隧道裂缝提取
    5.5 本章小结
6 隧道表面病害检测实验
    6.1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病害检测
        6.1.1 目标检测算法对比
        6.1.2 目标检测算法改进
    6.2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裂缝检测
    6.3 算法融合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科技服务企业的相关研究
        2.1.1 科技服务企业的内涵与特性
        2.1.2 科技服务企业的类型与功能
    2.2 科技服务企业的接口功能
        2.2.1 科技服务企业的作用机制
        2.2.2 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的影响因素
    2.3 现有文献总结
3 影响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的关键因素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方法
        3.1.2 案例选择
        3.1.3 数据来源
    3.2 典型案例素描
        3.2.1 易世达
        3.2.2 汇能科技
        3.2.3 易事特
        3.2.4 昊华科技
    3.3 三级编码分析
        3.3.1 开放性译码
        3.3.2 主轴译码
        3.3.3 选择性译码
        3.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3.4 关键因素分析
        3.4.1 组织学习
        3.4.2 资源整合
        3.4.3 行业环境
        3.4.4 接口功能
4 关键因素的组态关系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与假设
        4.1.2 样本选择
    4.2 数据测度及处理
        4.2.1 各因素赋值标准
        4.2.2 数据收集及处理
        4.2.3 必要条件分析
    4.3 数据分析及结果统计
        4.3.1 标准分析
        4.3.2 科技服务企业单向接口功能的关键影响因素组合
        4.3.3 科技服务企业双向接口功能的关键影响因素组合
    4.4 研究发现与讨论
        4.4.1 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的关键影响因素组态特征
        4.4.2 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的关键影响因素演变规律
        4.4.3 关键影响因素对接口功能演进的作用机制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机场航空物流发展经验及启示
    2.1 国内机场
        2.1.1 浦东机场
        2.1.2 香港机场
    2.2 国外机场
        2.2.1 新加坡机场
        2.2.2 孟菲斯机场
    2.3 对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启示
第三章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3.1 一般环境分析
        3.1.1 政治因素
        3.1.2 经济因素
        3.1.3 社会因素
        3.1.4 技术因素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世界物流市场分析
        3.2.2 我国物流行业分析
        3.2.3 行业特点分析
    3.3 竞争态势分析
        3.3.1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3.3.2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
        3.3.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3.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3.5 行业竞争者的能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内部环境分析
    4.1 深圳机场概述
        4.1.1 深圳机场概况
        4.1.2 深圳机场主要指标
        4.1.3 深圳机场发展目标
        4.1.4 深圳机场集团公司组织架构
    4.2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现状概述
        4.2.1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现状
        4.2.2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历程
        4.2.3 深圳机场物流板块组织架构
        4.2.4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业务经营主体
        4.2.5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设施情况
    4.3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现状小结
第五章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
    5.1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业务发展SWOT分析
        5.1.1 SWOT分析法概述
        5.1.2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5.1.3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的机遇和威胁
        5.1.4 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的SWOT矩阵
    5.2 战略规划
        5.2.1 战略定位
        5.2.2 发展基本原则
        5.2.3 战略目标
    5.3 战略选择
        5.3.1 持续提升物流集散能力战略
        5.3.2 不断增强国际枢纽能力战略
        5.3.3 优化物流平台综合能力战略
    5.4 战略实施
        5.4.1 打造核心客户群体,提升快邮业务结构比例
        5.4.2 完善航线网络布局,增强枢纽功能
        5.4.3 营造优质的物流生态环境,打造可持续发展平台
    5.5 战略保障
        5.5.1 强化领导力的推动作用
        5.5.2 纵向联合,加强战略联盟
        5.5.3 发挥制度优势,凝聚发展合力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中心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发展
        1.2.2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虚拟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设计
    2.1 虚拟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2.1.1 系统设计目标
        2.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3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2.2 虚拟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总体架构
        2.2.1 系统结构选择
        2.2.2 系统架构分层设计
    2.3 系统数据库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拟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服务器端程序开发
    3.1 虚拟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服务器端程序设计
    3.2 设备数据采集模块的实现
        3.2.1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3.2.2 数据采集模块设备类对象设计
        3.2.3 数据采集模块动态链接库设计
    3.3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3.4 报警管理模块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虚拟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客户端操作界面程序开发
    4.1 虚拟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客户端结构设计
    4.2 客户端操作界面设计
        4.2.1 图形模式模块
        4.2.2 列表模式模块
        4.2.3 用户管理模块
        4.2.4 报警设置模块
        4.2.5 当前报警信息模块
        4.2.6 历史数据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虚拟机房场景建立及交互实现
    5.1 虚拟场景建立流程
    5.2 虚拟机房场景建立
        5.2.1 机房设备模型建立
        5.2.2 模型贴图制作
        5.2.3 虚拟机房场景搭建
    5.3 虚拟机房场景交互实现
        5.3.1 客户端操作界面与虚拟机房场景连接
        5.3.2 虚拟机房场景数据交互
        5.3.3 虚拟机房场景视角切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虚拟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运行与测试
    6.1 测试流程与系统环境配置
    6.2 服务器端功能测试
    6.3 客户端操作界面功能测试
    6.4 虚拟机房场景功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南京博物院数字化体系建设及其应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价值
    五、研究基础
第一章 我国博物馆数字信息化与南博数字化发展态势
    第一节 我国博物馆数字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博物馆职能的拓展
        三、博物馆管理理念的演进
    第二节 我国博物馆数字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一、博物馆数字化体系的内涵
        二、我国博物馆数字信息化总体水平
    第三节 南京博物院数字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南京博物院信息中心的成立与职责
        二、南京博物院数字馆的建设与运行
第二章 南京博物院数字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理念
    第一节 南京博物院数字信息化的建构与系统
        一、南京博物院数字信息化建设概况
        二、南京博物院数字信息化系统构成
    第二节 南京博物院数字信息化系统的管理理念
        一、以观众为中心的应用系统
        二、以藏品为核心的应用系统
        三、以展览传播为手段的应用系统
        四、以教育与研究为目的的应用系统
        五、内部业务管理的应用系统
第三章 南京博物院数字信息化系统管理方法
    第一节 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一、组织机构的合理设置与明确分工
        二、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
        三、技术应用与实际相结合
    第二节 规范数字信息化建设的执行标准
        一、数字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
        二、数字化体系建构的标准化
    第三节 数字信息化技术人才的管理与培养
        一、技术人才的分工与职责
        二、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
第四章 南京博物院数字化体系建设问题与发展路径
    第一节 南京博物院数字化体系建设的问题
        一、博物馆数字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二、设备老化、维修成本高
        三、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第二节 南京博物院数字化体系建设的发展路径
        一、强化馆际间学习交流
        二、完善文博行业信息标准化
        三、加强政府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基于成本考虑的S公司航空快递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2.1 研究内容
        1.2.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2.1 航空快递的基本理论
        2.1.1 航空快递的基本概念
        2.1.2 航空快递成本
        2.1.3 航空快递的发展现状
    2.2 航空网络结构及其研究现状
        2.2.1 航空网络结构类型
        2.2.2 网络结构研究现状
    2.3 航空网络优化研究现状
        2.3.1 主要研究方法
        2.3.2 应用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案例背景及现状分析
    3.1 S公司航空快递业务现状
        3.1.1 S公司概况
        3.1.2 S公司航空快递业务现状
        3.1.3 S公司航空网络现状
    3.2 S公司航空网络的未来规划及相关问题
        3.2.1 货运机场的规划与建设
        3.2.2 S公司未来航空快递网络规划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模型构建
    4.1 航空网络结构的选取
        4.1.1 网络结构的可行性分析
        4.1.2 网络结构选取结果
    4.2 网络建模及模型分析
        4.2.1 模型构建的基本假设
        4.2.2 单配置枢纽辐射式网络结构
        4.2.3 混合网络结构
    4.3 求解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算例分析
    5.1 模型数据及参数
        5.1.1 航空流量数据
        5.1.2 运输成本参数
        5.1.3 其他参数
        5.1.4 模型结果
    5.2 数据及模型扩展
        5.2.1 数据扩展的基本思路
        5.2.2 数据扩展的过程及结果
        5.2.3 模型扩展结果及分析
    5.3 模型分析
        5.3.1 灵敏度分析
        5.3.2 决策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UPS网络建设的坚实后盾(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据-电力协同的数据中心能量管理优化研究[D]. 王雅婧.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H电商公司全渠道运营策略研究[D]. 姜冶. 江南大学, 2021(01)
  • [3]科技型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D]. 刘泓辰. 山东大学, 2021(11)
  • [4]A省数据中心扩容项目实施及控制研究[D]. 刘佳. 南京邮电大学, 2021
  • [5]车载式隧道表面图像采集与病害检测技术[D]. 龚起民.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科技服务企业“接口”功能与影响因素研究[D]. 曹翰.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7]深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 李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8]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孙卓晟.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9]南京博物院数字化体系建设及其应用管理研究[D]. 郭艳辉.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10]基于成本考虑的S公司航空快递网络优化研究[D]. 唐国友. 厦门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UPS网络建设的坚实后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