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生物反硝化新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污水生物反硝化新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污水生物脱氮新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仵丽洋,郝阳,温学友,云玉攀,曹凯成[1](2021)在《生物脱氮新途径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前景展望》文中指出介绍了人工湿地脱氮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分别简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全程自养脱氮、硫自氧反硝化等4种生物脱氮途径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它们应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比较了4种脱氮新途径的工艺特点、脱氮途径、启动运行情况以及优缺点;分析表明,通过生物脱氮新途径,可强化人工湿地的生物脱氮作用,同时也可以解决人工湿地脱氮处理技术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基于此,对人工湿地脱氮领域进行了展望:1)新型生物脱氮克服了传统生物脱氮存在的耗氧量大、碳源不足等问题,在未来人工湿地脱氮领域将有更广泛的应用;2)在脱氮过程中,将多种类型的生化反应结合起来,突破传统反应的局限,将成为人工湿地实现氮脱除的新思路;3)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湿地内的脱氮微生物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还可将传统生物脱氮与新型生物脱氮途径相结合,应用于人工湿地系统。

杜林竹,艾胜书,刘轩彤,王帆,曲红,边德军[2](2021)在《城市污水处理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当下,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主要矛盾已由有机物的去除转向氮、磷等营养物的去除。而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普遍采用的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因其自身的特点及城市污水特征,导致氮、磷污染物去除效率无法满足愈发严格的国家标准。针对这种问题,通过对同步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除磷、短程硝化反硝化这些新型技术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介绍,探究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领域中应用的优越性与合理性。并基于多菌群协同除污机理,结合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可持续发展现状,探索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

牛晓倩,周胜虎,邓禹[3](2021)在《脱氮微生物及脱氮工艺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脱氮是大部分污水处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由于具有经济高效、工艺简单和无二次污染等显着优势,生物脱氮工艺在最近数十年中备受关注。根据脱氮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脱氮机制不同,文中分类综述了近年来生物脱氮工艺的研究进展,重点对比分析了硝化菌、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以及以这些菌为基础的不同生物脱氮工艺的优缺点,为复杂污水环境的脱氮工艺选择提供参考。基于微生物脱氮机制,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高效脱氮菌株,结合不同工艺优点并应用自动化模拟最佳条件,从而建立经济高效的脱氮工艺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范晓丹,邱春生,员建,王震[4](2021)在《《城市污水回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加快建设发展工程教育强国的需要,城市污水回用技术课程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使其更好的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针对《城市污水回用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设计,整合教师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在知识的认知和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发展。

杨龙斌[5](2021)在《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协同脱氮除磷生产性试验及相关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南方地区污水厂碳源总量偏低的情况下,采用全流程生物系统改造的方式对总氮和总磷削减的空间有限,难以达到日益严格的氮磷排放指标。城镇污水的提标改造需要研究更先进的处理工艺,以对氮磷进行深度治理。本课题针对活性污泥处理系统提升脱氮除磷的空间有限,现有城镇污水厂尾水的处理方法缺乏将脱氮、去除SS和除磷融于一体的技术现状,提出了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协同脱氮除磷的新工艺。通过实验获得了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的最佳运行参数,分析了滤池的脱氮除磷机理,并研究了滤池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与丰度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对开展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的工程化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试验所在地位于福州某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设计规模为120 m3/d,试验原水为该厂的二级生物处理出水,试验水质指标为:COD为12~23 mg/L,TN为7.8~15.5mg/L,NO3--N为6.6~12.5 mg/L,NH4+-N为0.5~2.1 mg/L,TP为0.19~0.44 mg/L,PO43--P为0.14~0.38 mg/L,SS为14~23 mg/L。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新型生物膜滤池采用优化接种挂膜法启动,依据出水水质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进行判断,历经15 d后滤池启动成功,启动后TN去除率>80%,COD去除率>70%,NO3--N去除率>90%,TP去除率约为19~21%。(2)适宜的C/N有利于生物膜滤池进行反硝化反应,当C/N为5.34时TN去除率达到81.8%,COD去除率达到75.1%,NO3--N去除率为92.4%。HRT为1.06 h时,生物膜滤池TN去除率最高,达到79~81%。HRT的改变对COD去除率和DO的变化影响较小。(3)生物膜滤池在无外加絮凝剂时对于磷的去除效能有限,对于TP去除率仅为19~21%,通过投加PAC进行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协同脱氮除磷。当PAC投加量为5 mg/L时,TP去除率为76.0%,PO43--P去除率为86.7%。PAC的投加对反硝化和除碳没有明显影响。(4)滤池高效反硝化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力负荷为4.13 m3/(m2·h),高水力负荷没有明显降低滤池除磷效能,说明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适宜在较高的水力负荷条件下进行除磷。(5)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采用气冲-气水联合反冲-水冲的联合反冲洗模式,反冲洗周期为7 d。水洗强度为5~10 L/(s m2)、气洗强度为10~15 L/(s m2)。气冲洗、气水联合冲洗和水冲洗时间分别为2~4 min、4~6 min、5~8 min,反冲洗总时长约为15 min。反冲洗后40 min内可恢复至稳定期的处理效果。(6)在冬期水温约为9~13℃的情况下,NO3--N去除率能稳定达到80%以上,出水中TP浓度仍能降至0.15 mg/L以下。在保证NO3--N和COD去除效果的基础上,打开滤池中部曝气设备,调整HRT和气水比,可提高NH4+-N去除率。在HRT为1.4 h,气水比为8的阶段曝气情况下,此时NH4+-N去除率为40~45%,NO3--N去除率为70~76%,TN去除率为57~62%。(7)推导建立了生物膜滤池的堵塞动力学模型为(?),表明滤池的水头损失与滤池的滤速和运行时间密切相关。(8)研究对比了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与污水厂现有的高效沉淀池-纤维转盘滤池联用工艺,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处理后的出水水质优于现有工艺,吨水处理成本比联用工艺低0.039元/m3。对两种工艺的出水进行综合污染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处理后的出水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更低。(9)对生产性规模的试验装置进行经济性评估表明,单位污水建设成本约为2353元/(m3/d),包括吨水电耗、药剂费在内的吨水处理费用约为0.207元/m3。(10)对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进行微生物多样性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启动后的微生物在门水平以变形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和脱氯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作为优势反硝化菌属;反冲洗对微生物种群结构的丰度影响不明显,但会造成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减少;外加PAC会降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丰度,但对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基本不造成影响,丰度较高的几个脱氮菌属下降不明显,反硝化菌属相对丰度仍能达到48.76%。

马士琪[6](2021)在《基于SNAD的新型工艺用于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几年水处理微生物学方向的深入研究,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由简单的将几种基本原理相叠加逐渐向耦合工艺转变。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SNAD)工艺因其节能与无需外加碳源等优势逐渐成为污水生物脱氮处理领域的关注热点。但是其在处理城市污水时,最终出水会有少量硝酸盐累积;同时,SNAD工艺没有除磷功能。因此,本研究选择在SNAD基础上耦合反硝化聚磷菌(DPAOs)或藻类,形成两种新工艺,分别为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除磷(SNADP)工艺和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小球藻共生(ASNAD)工艺进行同步脱氮除磷。本文重点研究两种工艺启动过程中的条件优化,以及与厌氧水解(ANHA)预处理工艺联合实际运行的处理效果;同时对整体工艺各部分内相关功能菌的丰度变化进行讨论,旨在为两种工艺在城市污水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技术指导。本研究的结论总结如下:(1)构建ANHA-SNADP组合工艺处理城市污水。SNADP工艺在C/N=3.0,DO=0.15mg/L条件下成功启动,出水中TN、TP和COD浓度分别为2.69、1.00、4.10 mg/L。为适应后续SNADP工艺最佳条件,前段ANHA工艺选择在HRT为5 h下进行,此时出水COD浓度为135 mg/L,其中VFAs/COD占比为0.504(VFAs主要成份为乙酸)。SNADP工艺中DO控制在0.17 mg/L,最终出水TN、TP和COD浓度分别为4.17、0.64、12.07mg/L,各种污染物处理效果较好。ANHA工艺中主要菌群为Lactococcus、Trichococcus;SNADP工艺中相关功能菌中,An AOB形成生物膜存在于填料上,而AOB,DPAOs以及DNB主要存在于悬浮污泥中。(2)构建ANHA-ASNAD组合工艺处理城市污水。首先以响应曲面法通过批式实验进行ASNAD工艺条件的优化研究,结果如下:进水C/N比为2.7,藻菌比为20(V/V),光暗比为2.5。在最佳实验条件下,NH4+-N、TN、TP以及COD浓度分别为2.01、3.74、0.21和14.28 mg/L。处理实际城市污水时,ANHA工艺HRT为5 h,组合之后的整体工艺出水中NH4+-N、TN、TP以及COD浓度分别为0.56、2.04、0.28和15.08 mg/L。ASNAD工艺内相关菌群与引入藻类前并无明显差异。

张晓曼[7](2021)在《处理磁分离出水的AO/部分厌氧氨氧化工艺及微生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各行业强调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实现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污水处理行业的核心目标。针对国内典型低碳氮比(C/N)生活污水寻求经济高效且低能耗的脱氮工艺,将在未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应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北京市某一实际工程案例,以磁分离出水(经超磁分离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资源化回收后的出水)为进水,利用有效容积为37.35 L的连续流反应器,分3个阶段先后开展了AO工艺以及部分厌氧氨氧化工艺对磁分离出水的脱氮工艺研究,探究不同阶段下总氮(TN)去除效果,并通过高通量测序、q PCR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不同阶段下获取的污泥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和氮转化功能基因进行分析,揭示不同脱氮工艺处理磁分离出水时的脱氮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第I阶段以连续流AO反应器采用AO工艺处理磁分离出水原水(C/N平均为2.76),稳定运行期间,系统对NH4+-N、TN、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07%、35.19%和69.09%,NH4+-N、TN、COD出水浓度平均为1.38 mg/L、23.16mg/L和29.91 mg/L,该阶段下出水水质较差。第II阶段通过向磁分离出水中投加少量乙酸钠,将进水C/N提升至约3.50后,稳定运行期间反应器对NH4+-N、TN、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30%、46.40%和85.32%,出水中NH4+-N、TN、COD的平均浓度为1.63 mg/L、19.86 mg/L和19.62 mg/L。可以看出,提升进水C/N后系统脱氮性能较上一阶段有所提高,出水水质可满足GB 18918-2002规定的一级B标准。(2)第III阶段向反应器的缺氧区内投加厌氧氨氧化填料,采用部分厌氧氨氧化工艺对补充少量碳源后的磁分离出水(C/N约为3.50)进行处理。反应器稳定运行期间,对NH4+-N、TN、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23%、60.85%和82.85%,出水中NH4+-N、TN、COD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39 mg/L、15.02 mg/L和23.27 mg/L,系统脱氮效能进一步得到提升,不仅可满足GB 18918-2002规定的一级A标准,还可达到《北京市新(改、扩)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890-2012)中规定的一级B排放标准。经计算,反应器稳定运行期间,通过厌氧氨氧化途径去除的氮含量与系统内TN去除量的比值平均为60.88%,显着提高了系统中自养脱氮比例。可见,通过部分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磁分离出水,可在有限的碳源条件下强化磁分离出水的TN去除效果,实现更为经济高效的生物脱氮过程。(3)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属水平上,悬浮污泥样品中主要的AOB菌属为Ellin6067,其比例在第I、II阶段运行期间变化不大,在第III阶段有所增加。同时检测到的NOB菌属Nitrospira的比例在第III阶段有所下降。AOB、NOB丰度在第III阶段的变化为好氧区内亚硝化作用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具有反硝化功能的菌属为Azospira、Ottowia、Hyphomicrobium、Denitratisoma、Ahniella等,在第I、II阶段中对于系统脱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第III阶段稳定运行期间,悬浮污泥样品中典型的反硝化菌属比例有所下降,主要厌氧氨氧化菌属Candidatus_Brocadia比例有所上升,且对厌氧氨氧化菌起保护作用的Limnobacter比例在生物膜上逐渐上升,有利于缺氧区内厌氧氨氧化作用的发生。(4)q PCR结果显示,在基因层面上,悬浮污泥系统中amo A基因在第II、III阶段运行期间均有所增加,保证了不同阶段下系统内良好的氨氧化作用。第II阶段下硝化功能基因nxr A、反硝化功能基因nar G、nir S数量均有所增加,表明第II阶段下主要通过传统硝化反硝化途径去除磁分离出水中的含氮污染物。而第III阶段运行期间nxr A、nar G、nir S三种基因数量均出现大幅下降的同时,厌氧氨氧化功能基因hzs B数量在悬浮污泥系统中有所增加,表明该期间系统内厌氧氨氧化作用逐渐开始增强,反硝化作用下降。研究表明,采用部分厌氧氨氧化工艺可以强化磁分离出水的脱氮效能,研究成果对于未来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污水处理工艺的应用和发展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图42幅,表21个,参考文献107篇。

王康舟[8](2021)在《部分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深度脱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对水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无法满足排放的要求,尤其是总氮(TN)的去除。厌氧氨氧化(Anammox)为在缺氧条件下,Anammox菌利用NO2--N(电子受体)将NH4+-N(电子供体)氧化为N2,同时利用CO2进行细胞合成。Anammox工艺因其耗能低、污泥产率低和无需添加有机物等优点,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富集培养Anammox菌时,如何实现稳定的NO2--N积累,成为工程应用的主要难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总氮主要由硝氮构成,因此,利用部分反硝化可为厌氧氨氧化菌提供反应所需的NO2--N,使Anammox工艺处理低浓度含氮废水成为可能。本研究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好氧池生物膜为接种填料,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bed biofilm reactor,MBBR)中利用PD/A工艺对模拟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处理,实现深度脱氮,通过对反应器出水水质和功能微生物活性进行测定,并采用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对生物膜上的功能微生物进行分析,以期为主流系统内PD/A工艺的快速启动及城市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经过200 d的富集培养,MBBR处理负荷(以N计)可达到838.63mg·(m2·d)-1,出水NH4+-N、NO3--N平均浓度为2.02 mg·L-1和1.13 mg·L-1,出水TN低于5mg·L-1。NH4+-N、NO3--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88±7.02)%、(91.80±8.20)%、(83.86±5.43)%。(2)对MBBR进行氮去除贡献分析,结果表明,MBBR接种初期氮的去除主要由反硝化作用完成。随着培养的进行,去除TN量随之增加,完全反硝化的脱氮占比逐渐降低。厌氧氨氧化对TN去除的贡献从初期的6%逐步增加到后期的95%。厌氧氨氧化菌和部分反硝化菌在生物膜中的积累导致MBBR中厌氧氨氧化反应对TN去除份额增加。(3)在MBBR中随着培养的进行,厌氧氨氧化活性逐渐增大,从最初第10 d的47.15 mg·(m2·d)-1(以NH4+-N计)增加至第150 d的736.75 mg·(m2·d)-1,并最终稳定在728.84±7.90 mg·(m2·d)-1。与之对应的部分反硝化活性(以NO3--N计)从389.74 mg·(m2·d)-1增加到1206.58 mg·(m2·d)-1,并最终稳定在1128.24±12.24mg·(m2·d)-1,平均亚硝氮积累率为88%。(4)碳平衡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反硝化利用的COD为13.89 mg·L-1,合成细胞利用的COD为13.75 mg·L-1,出水COD为21.80 mg·L-1,与进水COD一致,且实际COD/NO3--N为2.43。(5)本实验MBBR的最佳C/N在3~4之间,可以保证部分反硝化能力稳定,有充足的NO2--N为Anammox反应提供基质。(6)PD/A工艺中生物膜上的功能菌呈分层状态,Anammox菌在内,异养菌在外。MBBR反应器运行结束后,Ca.Brocadia在生物膜中的占比从0.62%增至5.61%;Thauera在生物膜中的占比从0.004%增至3.74%。

贺亮[9](2021)在《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反硝化耦合污泥发酵脱氮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城市垃圾往往以填埋为主,这导致了大量的垃圾渗滤液亟需处理。然而垃圾渗滤液高氨氮、低碳氮比、高碱度等特点导致采用传统生物脱氮工艺时面临着曝气能耗高、碳源投加量大、处理成本高等难题。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通过缩短反应进程,将硝化反应控制在亚硝化阶段,能够节约部分碳源和曝气量,提高反应速率,实现对总氮的低能耗高效去除,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生物脱氮技术。但在老龄垃圾渗滤液处理中,该技术依然存在高浓度游离氨(FA)抑制硝化过程以及反硝化碳源不足等急需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老龄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反硝化系统,并通过控制溶解氧(DO)条件实现了系统的快速启动。采用分点进水方式对该系统脱氮效果进行优化,降低FA对氨氧化菌(AOB)的抑制,提升了硝化速率,提高了AOB的丰度和系统总氮负荷。然后,利用短程硝化的产物游离亚硝酸(FNA)对剩余活性污泥进行破解,为反硝化过程提供碳源,以节省生物脱氮成本和提高脱氮效果。最后,研究了短程硝化耦合污泥发酵反硝化技术的脱氮效果,确定了最佳污泥投加比和最佳硝化液回流比。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控制DO浓度小于1.0 mg·L-1,成功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系统的快速启动,亚硝态氮累积率(NAR)达到80%左右。亚硝态氮氧化菌(NOB)在低氧环境下活性受到抑制,亚硝态氮氧化速率(NOR)仅有0.78 mg·(L·h)-1。对系统沿程水质指标进行分析发现,由于老龄垃圾渗滤液碱度高、氨氮浓度高,导致好氧单元前端O1、O2池中FA浓度较高,在抑制NOB的同时也抑制了AOB活性,降低了系统亚硝化速率。(2)通过分点进水方式降低了好氧短程硝化单元的基质及FA浓度,减轻了FA对AOB的抑制,提高了系统亚硝化速率,系统总氮容积负荷(NLR)相比未分点进水时提升了23.53%。同时,好氧单元O1、O2、O3、O4池中属于AOB菌属的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12.37%、68.57%、57.14%、59.30%。采用外加碳源对脱氮效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C/N=6及硝化液回流比为300%时,系统总氮去除率(NRE)达到90.55%。(3)FNA预处理能够促进污泥破解和水解发酵,提高碳源产量和系统反硝化效果。FNA预处理增加了有机物溶出,在FNA=2.11 mg·L-1,处理12 h后,污泥上清液中总有机碳(TOC)含量达到最高为1988 mg·L-1,相比于未经FNA处理的污泥,提高了91.36%。随着FNA浓度增大,可溶性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大量增加,当FNA=2.11 mg·L-1时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糖浓度分别达到375.31和73.10 mg·L-1。FNA预处理使污泥微生物细胞结构由紧密型向松散型转变,细胞发生裂解,污泥粒径减小,细胞衰亡率增大,利于污泥发酵。此外FNA预处理可在污泥发酵同步反硝化过程中提高内部碳源的利用率,提高反硝化效果。(4)短程硝化耦合污泥发酵反硝化系统对渗滤液中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通过耦合FNA处理剩余污泥单元,提高了内碳源利用率和系统脱氮效果。在系统最佳污泥投加比(剩余污泥投加量:进水量)为2:10的情况下,NRE由48.07%(未投加剩余污泥)提高到78.48%。系统最佳硝化液回流比为300%,在此条件下NRE达到88.27%。

孙进才[10](2021)在《ZY污水厂Bardenpho工艺应用实效及工艺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各地城市污水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建及提标改造采用Bardenpho工艺的工程实例日益增多。本文对Bardenpho工艺在华北地区ZY污水厂的应用实效及其工艺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分析该厂进水水质变化规律、厂内废水排放对进厂水水质的影响、生化池各运行参数的变化规律,掌握环境因素对工艺运行的影响程度。二是对主要污染物在Bardenpho工艺的沿程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其处理效果。三是对影响除磷脱氮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用试验验证分析结果。四是将ZY污水厂Bardenpho工艺与相邻城市污水厂具有生物除磷功能AAO工艺的运行效果进行对比,旨在分析ZY污水厂生物除磷功能缺失的原因。研究结果为ZY污水厂Bardenpho工艺的日常运行调控优化、减少运行成本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同工艺污水厂的升级改造及日常运行提供借鉴,特别是为ZY污水厂四期工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持。研究发现:1.2019年3月~2020年9月,对ZY污水厂进水CODcr、BOD5、SS、TN、NH3-N、pH、TP进行连续监测。除p H值外,各项指标的最大值均超过设计上限,特别是期间进水SS异常升高时,出水均能稳定达标,说明Bardenpho工艺耐冲击负荷性极强。对Bardenpho工艺生化池内的各污染物沿程变化监测发现:CODcr主要在预缺氧区被去除;NH3-N主要在预缺氧区、前缺氧区被稀释,在前好氧区被去除,前好氧区第三廊道末端已经达标;前好氧区二、三廊道总体平均硝化速率为1.3mg NH3-N/(g VSS·d),接近第一廊道的二倍;NO3--N的去除位置主要为预缺氧区和前缺氧区,后缺氧区没有反硝化效果;TN在预缺氧区大幅下降;TP沿生化池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厌氧区没有明显的释磷现象;未降雨期间,预缺氧区、厌氧区、前缺氧区、后缺氧区的DO均满足各功能区的要求。降雨期间DO在各区均升高,后缺氧区DO无法满足缺氧条件。说明Bardenpho工艺实际运行效果偏离了工艺理论及设计预期,CODcr在预缺氧区、厌氧区被活性污泥吸附去除达标,厌氧区没有释磷现象,后缺氧区在常规条件下运行时没有反硝化作用。2.分析排除了温度、pH、SRT、NO3--N、DO、除磷剂等因素对生物除磷的影响后,停止生化池末端除磷剂投加,运行一个污泥龄后出水TP明显升高,证明系统主要依靠化学法去除。随后进行小型试验,取厌氧区混合液,分别投加乙酸钠、生化池进水作为碳源,看是否有释磷现象。投加乙酸钠释磷量最高可达9.90mg/L。生化池进水有较明显的释磷现象,释磷量为4.06mg/L。证明厌氧区缺乏小分子碳源是影响生物除磷效果的主要因素。3.为了减少系统运行的碳源补充量,尝试碳源不同投加点的生产试验和不同碳源种类的小型比选试验。认为投加点在前缺氧区时反硝化效果要优于后缺氧区。液体乙酸钠作碳源的反硝化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二种复合碳源,复合碳源含有一定浓度的NH3-N、TN、TP。Bardenpho工艺冬、夏两季硝化效果良好且稳定,夏季活性污泥的反硝化速率是冬季的2~5倍。4.对SD污水厂进水水质、具备生物除磷功能的AAO工艺生化池内的各污染物沿程变化监测发现:SD污水厂进水水质变化范围略小于ZY污水厂,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生化池厌氧区有明显的厌氧释磷现象。与ZY污水厂Bardenpho工艺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其生化池没有预缺氧区,生化池进水直接进入厌氧区,有机物浓度高,可被聚磷菌利用的小分子碳源充足。进一步证明ZY污水厂改良AAO工艺和Bardenpho工艺没有生物除磷功能的原因是厌氧区缺乏小分子碳源,其中预缺氧区的设置是重要的影响因素。5.Bardenpho工艺耐冲击负荷、处理效果稳定、满足较高的达标要求。运行中可保持足够的处理余量,减少出水水质波动引发超标的几率。特别是进水TN异常升高时,后缺氧区投加碳源强化反硝化可以保证去除效果。但也存在运行成本高、生物除磷功能差、常规运行时后缺氧区、后好氧区几乎没有处理效果等缺点,预缺氧区的设置是否必要是今后继续研究的课题。

二、污水生物脱氮新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污水生物脱氮新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脱氮新途径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湿地脱氮新途径的基本原理
    1.1 短程硝化-反硝化
    1.2 厌氧氨氧化
    1.3 全程自养脱氮
    1.4 硫自养反硝化
2 人工湿地脱氮新途径应用的影响因素
    2.1 短程硝化-反硝化
        1)溶解氧(DO)
        2)碳源
        3)温度
        4)pH值
        5)污泥源
        6)污泥龄
        7)其他因素
    2.2 厌氧氨氧化
        1)底物因素
        2)环境因素
        ①温度
        ②pH值
        ③DO
        3)其他因素
    2.3 全程自养脱氮
        1)底物因素
        ①有机物
        ②C/N值
        2)环境因素
        ①温度
        ②DO
        3)其他因素
    2.4 硫自养反硝化
        1)底物因素
        2)环境因素
        ①pH值
        ②水力停留时间(HRT)
        ③DO
        ④温度
3 讨论与展望
    3.1 讨论
    3.2 展望

(2)城市污水处理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脱氮除磷技术
    1.1 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
    1.2 厌氧氨氧化
    1.3 反硝化除磷
    1.4 短程硝化反硝化
2 脱氮除磷技术发展方向
3 结论与展望

(3)脱氮微生物及脱氮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脱氮微生物及其脱氮机制
    1.1 硝化菌及其脱氮机制
    1.2 反硝化菌及其脱氮机制
    1.3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及其脱氮机制
    1.4 厌氧氨氧化菌及其脱氮机制
    1.5 脱氮微生物中的新型脱氮途径
2 生物脱氮工艺
    2.1 自养硝化和厌氧反硝化偶联脱氮工艺
    2.2 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同步脱氮工艺
    2.3 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
    2.4 厌氧氨氧化脱氮工艺
3 总结与展望

(4)《城市污水回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污水回用技术课程概述
2 城市污水回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1 研究启发式教学对学生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
    2.2 研究案例教学对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
    2.3 研究基于科研合作理念的小组教学对学生综合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2.4 探索教学效果反馈机制
3 结 语

(5)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协同脱氮除磷生产性试验及相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环境现状
        1.1.2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现状
    1.2 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1.2.1 传统生物脱氮机理
        1.2.2 常用生物脱氮技术
        1.2.3 生物脱氮新技术
    1.3 污水深度除磷研究现状
        1.3.1 现有除磷技术
        1.3.2 组合工艺除磷技术
    1.4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研究
        1.4.1 物化深度处理
        1.4.2 生物深度处理
    1.5 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研究的可行性
        1.5.1 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协同脱氮除磷的可行性
        1.5.2 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中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可行性
    1.6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2.1 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2.1.1 试验所用装置
        2.1.2 试验工艺流程
    2.2 试验水质及分析方法
        2.2.1 试验用水来源与水质
        2.2.2 常规分析方法
    2.3 微生物群落检测方法
        2.3.1 微生物镜检测试方法
        2.3.2 扫描电镜测试方法
        2.3.3 生物扫描电镜测试方法
        2.3.4 微生物多样性测序方法
    2.4 滤池滤料与外加剂选择
        2.4.1 滤料选择
        2.4.2 外加碳源选择
        2.4.3 外加絮凝剂选择
第三章 生物膜滤池的启动研究
    3.1 滤池启动方式的选择
        3.1.1 启动方式的确定
        3.1.2 生物膜滤池的启动
    3.2 启动过程中污染物浓度变化
        3.2.1 启动期间TN浓度变化
        3.2.2 启动期间COD浓度变化
        3.2.3 启动期间NO_3~--N浓度变化
        3.2.4 启动期间TP浓度变化
    3.3 启动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3.3.1 微生物镜检分析
        3.3.2 扫描电镜测试分析
        3.3.3 微生物多样性测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协同脱氮除磷影响因素研究
    4.1 进水C/N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4.1.1 进水C/N对TN去除的影响
        4.1.2 进水C/N对COD去除的影响
        4.1.3 进水C/N对 NO_3~-N去除的影响
        4.1.4 进水C/N对p H变化的影响
    4.2 HRT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4.2.1 HRT对TN去除的影响
        4.2.2 HRT对 COD去除的影响
        4.2.3 HRT对 NO_3~-N去除的影响
        4.2.4 HRT对p H变化的影响
    4.3 微絮凝对生物膜滤池系统的影响
        4.3.1 微絮凝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4.3.2 微絮凝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4.3.3 微絮凝对除碳效果的影响
        4.3.4 生物膜-微絮凝滤池生化协同除磷分析
        4.3.5 微絮凝对生物膜滤池中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运行工况研究
    5.1 水力负荷对滤池脱氮除磷效能的影响
        5.1.1 对TN和 NO_3~-N的去除效果影响
        5.1.2 对TP和 PO_4~(3-)-P的去除效果影响
        5.1.3 对反冲洗周期的影响
    5.2 生物膜-微絮凝滤池的反冲洗
        5.2.1 反冲洗方式与机理研究
        5.2.2 反冲洗的条件与周期
        5.2.3 反冲洗强度与时间
        5.2.4 反冲洗后滤池处理效果研究
        5.2.5 反冲洗前后微生物群落变化
    5.3 冬期条件下滤池脱氮除磷效能分析
        5.3.1 冬期与夏期进水水质对比
        5.3.2 冬期条件下污染物去除效果
    5.4 阶段曝气方式下的脱氮效果
        5.4.1 HRT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5.4.2 气水比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堵塞模型与经济性分析
    6.1 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堵塞模型
        6.1.1 基本假设
        6.1.2 滤池堵塞模型的建立
    6.2 经济性分析
        6.2.1 工艺造价
        6.2.2 运行成本
    6.3 与现有工艺对污水厂尾水处理的对比研究
        6.3.1 污染物去除效果对比
        6.3.2 工艺运行参数对比
        6.3.3 综合污染指数对比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6)基于SNAD的新型工艺用于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脱氮除磷的基本原理
        1.2.1 生物脱氮基本原理
        1.2.2 生物除磷基本原理
    1.3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1.3.1 A~2/O(厌氧/缺氧/好氧)工艺
        1.3.2 改良Bardenpho工艺
        1.3.3 UCT及改良UCT工艺
        1.3.4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脱氮工艺
    1.4 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的研究进展
        1.4.1 生物脱氮新工艺的研究进展
        1.4.2 基于厌氧氨氧化的生物脱氮工艺
        1.4.3 生物除磷新工艺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反应器
    2.2 实验材料
        2.2.1 接种污泥
        2.2.2 实验藻种
        2.2.3 实验进水水质
        2.2.4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检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2.3.1 化学分析方法及计算公式
        2.3.2 藻种的保存与扩大
        2.3.3 藻种分析项目及方法
        2.3.4 响应曲面法的设计及分析
        2.3.5 影响因素批式实验
        2.3.6 DNA提取,高通量测序与分析
3 SNADP工艺同步处理氮磷的研究以及其在城市污水中的运用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与各阶段运行工况
        3.2.1 实验内容
        3.2.2 各阶段运行工况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NADP工艺启动与条件优化
        3.3.2 水解酸化(ANHA)反应器的启动
        3.3.3 ANHA-SNADP耦合反应器处理模拟和实际城市污水
        3.3.4 微生物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ASNAD工艺同步处理氮磷的研究以及其在城市污水中的运用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与各阶段运行工况
        4.2.1 实验内容
        4.2.2 各阶段运行工况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响应曲面法优化条件及验证实验
        4.3.2 ANHA-ASNAD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运行效果
        4.3.3 微生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处理磁分离出水的AO/部分厌氧氨氧化工艺及微生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传统污水处理厂的能源消耗现状
        1.1.2 低碳氮比城市污水带来的挑战
        1.1.3 污水处理厂未来的发展方向
    1.2 超磁分离技术
        1.2.1 超磁分离技术简介
        1.2.2 超磁分离技术研究现状
        1.2.3 磁分离出水对后续生物脱氮的影响
    1.3 生物脱氮
        1.3.1 传统生物脱氮过程
        1.3.2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
        1.3.3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存在的问题
    1.4 新型生物脱氮
        1.4.1 新型生物脱氮工艺种类
        1.4.2 新型生物脱氮工艺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1.5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
        2.1.1 连续流AO反应器
        2.1.2 批次试验装置
    2.2 连续流AO反应器试验用水、接种污泥与运行方式
        2.2.1 试验进水水质
        2.2.2 接种污泥
        2.2.3 反应器运行方式
    2.3 试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2.4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2.4.1 常规水质指标及检测方法
        2.4.2 微生物样品及分析方法
    2.5 数据分析
        2.5.1 反应器各处理单元污染物质量平衡计算
        2.5.2 厌氧氨氧化速率(AMXR)
        2.5.3 厌氧氨氧化脱氮贡献率计算方法
3 AO工艺处理磁分离出水工艺运行特点和脱氮效能分析
    3.1 某污水厂改造思路及磁分离出水水质情况
        3.1.1 某污水厂改造前工艺介绍
        3.1.2 某污水厂基于未来污水处理厂理念的改造思路
        3.1.3 磁分离出水水质
    3.2 第I阶段(磁分离出水原水)运行情况
        3.2.1 系统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3.2.2 含氮化合物浓度随沿程的变化情况
        3.2.3 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3.2.4 系统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3.2.5 系统整体的污染物去除情况
    3.3 第II阶段(补充少量碳源)运行情况
        3.3.1 系统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3.3.2 含氮化合物浓度随沿程的变化情况
        3.3.3 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3.3.4 系统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3.3.5 系统整体的污染物去除情况
    3.4 本章小结
4 耦合部分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磁分离出水的脱氮效能研究
    4.1 第III阶段(耦合部分厌氧氨氧化工艺)工艺运行情况
        4.1.1 系统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4.1.2 含氮化合物浓度及p H随沿程的变化情况
        4.1.3 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4.1.4 系统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4.1.5 系统整体的污染物去除情况
    4.2 厌氧氨氧化对于系统脱氮贡献率分析
    4.3 不同时期填料生物膜形态及厌氧氨氧化活性变化
    4.4 第II阶段与第III阶段对比研究
        4.4.1 不同阶段氨氮去除情况对比
        4.4.2 不同阶段总氮去除情况对比
        4.4.3 不同阶段有机物去除情况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阶段下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和氮转化功能基因研究
    5.1 高通量测序结果基础信息分析
        5.1.1 样品基本测序信息
        5.1.2 样品多样性分析
    5.2 不同阶段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5.2.1 不同阶段门水平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5.2.2 不同阶段纲水平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5.2.3 不同阶段属水平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
    5.3 氮转化基因数量变化
        5.3.1 氨单加氧酶基因amo A数量分析
        5.3.2 亚硝酸盐氧化酶基因nxr A数量分析
        5.3.3 联氨合成酶基因hzs B数量分析
        5.3.4 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ar G数量分析
        5.3.5 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ir S数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部分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深度脱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环境现状
        1.1.1 水体氮素的来源
        1.1.2 水体氮素的危害
    1.2 废水生物脱氮技术
        1.2.1 传统生物脱氮
        1.2.2 新型生物脱氮
    1.3 厌氧氨氧化菌的研究现状
        1.3.1 厌氧氨氧化菌及生理特性
        1.3.2 影响厌氧氨氧化菌的主要因素
    1.4 Anammox脱氮工艺
        1.4.1 亚硝化-厌氧氨氧化(PN/A)
        1.4.2 部分反硝化-厌氧氨氧化(PD/A)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与运行
        2.1.1 试验装置
    2.2 MBBR及其运行
        2.2.1 MBBR运行
        2.2.2 水质指标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MBBR性能
        3.1.1 MBBR进出水变化
        3.1.2 氮去除贡献
        3.1.3 不同阶段典型周期
        3.1.4 功能菌活性变化
        3.1.5 MBBR出水SS及其产率系数
        3.1.6 碳氮平衡
    3.2 MBBR中亚硝氮积累的研究
    3.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3.1 生物膜及FISH
        3.3.2 群落结构变化
    3.4 Anammox工艺在主流污水处理应用的可能性
        3.4.1 PD/A在二级出水中的应用前景
        3.4.2 Anammox工艺在A~2/O中应用的前景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
致谢

(9)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反硝化耦合污泥发酵脱氮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1.1.2 垃圾渗滤液的来源与性质
        1.1.3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
    1.2 生物脱氮原理及新型脱氮技术简介
        1.2.1 传统生物脱氮原理
        1.2.2 新型生物脱氮工艺
    1.3 反硝化碳源的开发利用
        1.3.1 生物脱氮系统中碳源特性
        1.3.2 污泥水解发酵预处理技术
    1.4 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垃圾渗滤液水质
        2.2.2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短程硝化反硝化系统启动
        2.3.2 系统内氮元素和有机物沿程变化
        2.3.3 系统内溶解性有机物变化
        2.3.4 系统内FA和p H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分点进水的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垃圾渗滤液水质
        3.2.2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
        3.2.3 实验方法
        3.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点进水下系统运行效果
        3.3.2 系统内FA和p H变化分析
        3.3.3 碳源投加量及回流比对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
        3.3.4 微生物种群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游离亚硝酸预处理剩余污泥用作反硝化碳源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污泥来源及性质
        4.2.2 实验装置与实验设计
        4.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NA预处理对剩余污泥破解的影响
        4.3.2 FNA预处理对胞外聚合物的影响
        4.3.3 FNA预处理对污泥性质的影响
        4.3.4 FNA预处理对剩余污泥发酵同步反硝化脱氮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短程硝化耦合污泥发酵反硝化脱氮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水质
        5.2.2 剩余污泥性质
        5.2.3 实验装置
        5.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5.3.2 硝化液回流比对系统影响
        5.3.3 微生物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ZY污水厂Bardenpho工艺应用实效及工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污染现状
        1.1.2 水污染的来源
        1.1.3 水污染的危害
        1.1.4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2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1.2.1 污水厂的发展
        1.2.2 我国污水厂常用工艺
        1.2.3 污水生物处理理论
        1.2.4 污水厂运行问题
    1.3 课题背景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 课题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分析方法和试验设计
    2.1 生产性试验构筑物及小试试验装置
        2.1.1 ZY污水厂
        2.1.2 SD污水厂
        2.1.3 小试试验装置
    2.2 分析项目和仪器
    2.3 试验设计
第三章 ZY污水厂进水水质及运行参数
    3.1 ZY污水厂进水水质及运行参数
        3.1.1 ZY污水厂进水水质
        3.1.2 ZY污水厂厂内废水对进水水质的影响
    3.2 ZY污水厂生化池运行参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ardenpho工艺全流程监测及工艺特性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方案
    4.3 数据分析
        4.3.1 COD_(cr)的变化
        4.3.2 NH_3-N的变化
        4.3.3 NO_3~--N的变化
        4.3.4 TN的变化
        4.3.5 TP的变化
        4.3.6 DO的变化
    4.4 Bardenpho工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ardenpho工艺除磷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5.1 温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2 pH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3 SRT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4 DO和 NO_3~--N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5 除磷剂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6 碳源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6.1 液体乙酸钠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6.2 生化池进水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5.7 生物除磷功能运行调控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Bardenpho工艺脱氮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6.1 有毒物质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6.2 HRT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6.3 DO和碳源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6.3.1 DO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分析
        6.3.2 5~#生化池改变碳源投加点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分析
        6.3.3与未改变碳源投加点的 6~#生化池运行效果对比
    6.4 生化池硝化效果分析
        6.4.1 NH_3-N沿程变化分析
        6.4.2 好氧区各廊道硝化效果分析
    6.5 冬、夏两季污泥浓度和反硝化速率的关系
        6.5.1 冬、夏两季污泥性能指数及出水水质对比分析
        6.5.2 冬、夏两季反硝化速率对比分析
        6.5.3 冬、夏两季活性污泥浓度与反硝化速率的关系
    6.6 城市污水处理厂外碳源的筛选
        6.6.1 试验方法及碳源指标检测
        6.6.2 碳源反硝化性能对比分析
    6.7 生物脱氮功能运行调控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Bardenpho工艺与AAO工艺生物除磷效果对比
    7.1 SD污水厂进水水质及运行参数
        7.1.1 SD污水厂进水水质
        7.1.2 SD污水厂生化池运行参数
    7.2 SD污水厂AAO工艺全流程监测
        7.2.1 NH_3-N的去除
        7.2.2 NO_3~--N的变化
        7.2.3 TN的去除
        7.2.4 TP的去除
    7.3 SD污水厂AAO工艺运行参数
    7.4 Bardenpho工艺特性及改进需求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污水生物脱氮新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脱氮新途径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前景展望[J]. 仵丽洋,郝阳,温学友,云玉攀,曹凯成. 河北工业科技, 2021(06)
  • [2]城市污水处理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进展[J]. 杜林竹,艾胜书,刘轩彤,王帆,曲红,边德军. 净水技术, 2021
  • [3]脱氮微生物及脱氮工艺研究进展[J]. 牛晓倩,周胜虎,邓禹. 生物工程学报, 2021(10)
  • [4]《城市污水回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 范晓丹,邱春生,员建,王震. 广州化工, 2021(14)
  • [5]新型生物膜-微絮凝滤池协同脱氮除磷生产性试验及相关机理研究[D]. 杨龙斌. 福建工程学院, 2021
  • [6]基于SNAD的新型工艺用于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的研究[D]. 马士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处理磁分离出水的AO/部分厌氧氨氧化工艺及微生物研究[D]. 张晓曼.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8]部分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深度脱氮技术研究[D]. 王康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反硝化耦合污泥发酵脱氮性能研究[D]. 贺亮. 江南大学, 2021(01)
  • [10]ZY污水厂Bardenpho工艺应用实效及工艺特性研究[D]. 孙进才.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污水生物反硝化新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