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土地科学》总目录

2001年《中国土地科学》总目录

一、2001年《中国土地科学》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段园园,张梅,林树文[1](2017)在《我国农业政策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演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Ⅲ软件对2007-2016年间我国农业政策研究相关文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我国农业政策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演进过程。结果表明,近10年我国农业政策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包括财政支农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和土地流转政策等3方面,其演进经历了3个阶段。

杨磊[2](2017)在《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动力学分析》文中认为在钻井技术中,位于最前沿的技术之一就是旋转导向钻井技术。他是钻井技术的最高水平的体现。该技术的关键在于实现了旋转导向闭环钻井技术。在其他国家的钻井体系的公司中,已经研发了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应用此技术在多种多种旋转导向井下工具中取得好的效果。由于国外对旋转导向闭环钻井技术非常重视,并且核心技术始终处于封锁的阶段,我国技术人员对此项技术还没有突破。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研究。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一种新的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类型的动力学问题,并与石油工业中对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需求密切相关。其中内容主要包含旋转导向钻井工具实体建模以及原理设计,涉及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模型建立,对偏置机构的动力学分析,以及虚拟样机仿真验证。全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进行分别阐述。

宋瑞[3](2016)在《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耕地利用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型城镇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两部分对其产生了深远重要的影响,第一部分就是人口向城镇迁移的现象,也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转换身份成为非农业生产人员;第二部分就是农用土地通过人为控制被用作城镇建设用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城镇化则成为必须正确认识的重要课题。农业生产所用耕地与城镇化发展过程所需建设用地的矛盾开始显现,土地利用与保护问题是政府、社会、人类都应该正确对待的问题,我们应当努力把握好耕地利用与城镇飞速发展的关系,为我国尽快走向小康社会做好准备。全文首先介绍了城镇化进程与耕地利用研究过程中提及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储备,并结合概念理论分析了解了典型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对于耕地保护采取的相关措施,接着从上述理论与实证中分析与讨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训和经验。其次,用数据说明了安徽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以及安徽省近几年耕地数量的变化,重点分析了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利用与保护所暴露的问题,如局部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规划能力需提高;土地供给模式与部分农民实际利益相冲突;部分城镇扩张盲目,影响耕地数量和粮食安全;局部土地收益透支过度;局部存在生态问题。最后,在联系我省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合理利用的协调机制。如构建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保护机制;构建以多规协调,监控制度为保障的农地流转新机制;构建耕地健康,耕地养护机制;构建涉地指标省域内跨市有偿调剂和“地随人走”的新机制。

吕芳[4](2008)在《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保定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突显;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混乱,适合经济开发的地区在大力开发,不适合经济开发的地区也在大力开发;在发展导向上,把缩小区域差距定位于缩小GDP的差距,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缺乏考虑。在这种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个重要构想,被称为规划纲要中的一大”亮点”,这个构想便是主体功能区划。它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从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角度,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而后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这项工作量大面广、错综复杂、政策性强,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考虑自然状况、又要兼顾人文社会,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本文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省级规程,结合保定市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以及资源条件,运用国内外研究现有的理论和方法,尝试在保定市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上做了一些探讨。全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1)主要对主体功能区划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2)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地域分异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反规划”理论五种理论构成了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3)从概念探讨的角度,对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解析,并介绍了四类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内容。(4)主要阐述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原则与基本方法。(5)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案例地保定市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其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适宜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五种功能区,但某些评价单元目前限制或开发的特征不明显,这样的地区本次在划分之外,令其自然发展,待以后时机成熟后逐步划入。(6)从总结讨论的角度,对论文主要工作和得出的一些基本结论进行了总结,对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二、2001年《中国土地科学》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中国土地科学》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农业政策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演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处理
2 中国农业政策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2.1 财政支农政策
    2.2 农村金融政策
    2.3 土地流转政策
3 中国农业政策研究热点演进分析
    3.1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业政策 (2007-2009年)
    3.2 土地流转政策 (2010-2013年)
    3.3 农业现代化与精准扶贫 (2014-2016年)
4 小结与讨论

(2)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研究现状
        1.2.2 旋转导向钻井工具动力学研究现状
        1.2.3 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结构原理及仿真
    2.1 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的结构原理
    2.2 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复合运动坐标系的建立
    2.3 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二维参数化结构设计
    2.4 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三维参数化仿真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芯轴静力学及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3.1 钻具运动学建模及转矩分析
        3.1.1 钻具简化机构模型
        3.1.2 钻具运动学建模
        3.1.3 钻具转矩分析
        3.1.4 钻具运动学及转矩仿真分析
    3.2 偏置芯轴静力学建模及优化
        3.2.1 芯轴变形分析
        3.2.2 偏置芯轴静力学分析及优化求解
    3.3 偏置芯轴动力学建模
        3.3.1 偏置芯轴动力学建模假设条件
        3.3.2 偏置芯轴动力学建模方法
        3.3.3 偏置芯轴坐标系建立
        3.3.4 偏置芯轴能量分析
        3.3.5 偏置芯轴稳态动力学模型
    3.4 万向节动力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偏置机构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4.1 偏置机构自由度分析
    4.2 偏置机构运动学分析
        4.2.1 偏置机构传动比计算
        4.2.2 偏置机构运动学
        4.2.3 偏置机构运动学逆解
    4.3 偏置机构纯扭转动力学分析
    4.4 偏置机构平移扭转耦合动力学分析
        4.4.1 齿轮载荷分析
        4.4.2 齿轮动力学方程
        4.4.3 偏置机构平移扭转藕合动力学模型
    4.5 偏置机构固有特性分析
    4.6 偏置机构振动响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虚拟样机建模及仿真
    5.1 虚拟样机建模及动力学仿真
        5.1.1 偏置机构虚拟样机建模
        5.1.2 参数设置
        5.1.3 动力学仿真
        5.1.4 偏置机构仿真结果分析
    5.2 偏置机构模态分析
    5.3 偏置机构静力分析
    5.4 偏置机构谐响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3)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耕地利用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的研究
        1.3.2 国内的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2 城镇化及耕地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2.1 相关概念
        2.1.1 耕地与耕地保护
        2.1.2 新型城镇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利用规划原理
        2.2.2 土地集约利用基本原理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人地关系理论
        2.2.5 经济学理论
    2.3 协调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的案例分析
        2.3.1 发达国家的实践
        2.3.2 我国部分地区实践
    2.4 经验借鉴
        2.4.1 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
        2.4.2 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
        2.4.3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
        2.4.4 提高农民积极性
        2.4.5 加强耕地保护立法
3 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与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3.1 安徽省省情
    3.2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进程与特点
        3.2.1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进程
        3.2.2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特点
    3.3 城镇化背景下安徽省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3.3.1 耕地数量
        3.3.2 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4 构建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合理利用的协调机制
    4.1 推进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保护机制
        4.1.1 降低农用地消耗强度,确保耕地数量与质量
        4.1.2 降低建设用地消耗强度,减少耕地占用
    4.2 构建以多规协调,监控制度为保障的农地流转新机制
    4.3 构建耕地健康,耕地养护机制
        4.3.1 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民众参与、专家领衔、农村牵头的运行机制
        4.3.2 编制耕地健康保护与提升规划,进一步夯实食品安全基础
        4.3.3 逐步建立耕地养护机制,确保耕地健康水平
    4.4 构建涉地指标省域内跨市有偿调剂和“地随人走”的新机制
5 结果与讨论
    5.1 结果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保定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主体功能区划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基础
    2.1 地域分异理论
        2.1.1 地域分异理论的发展
        2.1.2 地域分异理论的内涵
    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2.2 生态经济学的内涵
    2.3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3.1 空间结构理论的演变发展
        2.3.2 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2.5 “反规划”理论
3 主体功能区划内涵及类型
    3.1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
        3.1.1 内涵
        3.1.2 内涵解读
    3.2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3.2.1 优化开发区
        3.2.2 重点开发区
        3.2.3 限制开发区
        3.2.4 禁止开发区
4 主体功能区划分原则和方法
    4.1 划分原则
        4.1.1 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原则
        4.1.2 合理开发与有序发展原则
        4.1.3 现状与远景结合原则
        4.1.4 科学客观合理原则
        4.1.5 国土部分覆盖原则
    4.2 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法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2 各指标项的计算和评价
        4.2.3 功能区的初步划分
        4.2.4 功能区的辅助划分
        4.2.5 方案的集成
5 市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以保定市为例
    5.1 保定市域概况
        5.1.1 社会经济条件
        5.1.2 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
    5.2 保定市域主体功能区划分
        5.2.1 基本评价单元的确定
        5.2.2 各指标项的选取和评价
        5.2.3 主体功能区的初步划分
        5.2.4 主体功能区的辅助划分
    5.3 保定市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5.3.1 优化开发区
        5.3.2 重点开发区
        5.3.3 适宜开发区
        5.3.4 限制开发区
        5.3.5 禁止开发区
6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发表论文

四、2001年《中国土地科学》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农业政策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演进分析[J]. 段园园,张梅,林树文. 台湾农业探索, 2017(03)
  • [2]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动力学分析[D]. 杨磊.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3]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的耕地利用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D]. 宋瑞.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6)
  • [4]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保定市为例[D]. 吕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2001年《中国土地科学》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