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采伐作业技术问题探讨

选择性采伐作业技术问题探讨

一、择伐作业技术问题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1](2021)在《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多功能经营密度控制图研建》文中研究表明近自然森林经营是发挥森林多功能的重要经营方式,实现近自然经营的最佳途径是目标树经营,其关键技术在于目标树的选择和不同林分发展阶段的目标树密度的确定,而密度控制图是林分密度的确定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湖南省永州市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数据,通过构建密度控制图相关模型编制闽楠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利用林分密度控制图确定人工林全周期经营目标树密度,运用回归分析法得到林分碳储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林分蓄积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进而绘制多功能密度控制图,实现密度控制图由单一的林分蓄积功能到林分多功能的转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闽楠人工林全周期经营目标树密度的确定。采用所获得的样地数据,构建闽楠的等树高线、等直径线、最大密度线、等疏密度线和自然稀疏线等模型,通过这五个模型编制闽楠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利用林分密度控制图得到闽楠人工林在开始目标树选择后的三个阶段目标树的密度分别为:质量选择阶段360-720株/hm2,目标树生长阶段165-330株/hm2,林分蓄积生长阶段65-130株/hm2。(2)闽楠人工林多功能因子与蓄积之间的关系分析。本研究从固碳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两个功能出发,对闽楠人工林的多功能进行分析,林分的多功能随经营时间延续其效益有明显提升,从林分固碳功能来看,闽楠人工林的碳储量在13.92-47.36t/hm2之间,在林分密度最小、林龄最大的林分碳储量最高,林龄最小的林分碳储量最低。从水源涵养功能来看,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最大持水量也增大,达到一定的林分密度后开始下降。采用回归分析分析多功能因子与蓄积量之间的关系,得到林分碳储量和最大持水量与林分蓄积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其关系式如下:C=0.45×(0.4686×M+8.5182)(碳储量,R2=0.9427),Y=504.21×Ln(M)+985.16(最大持水量,R2=0.8657)。(3)闽楠人工林多功能密度控制图的研建。基于林分碳储量、最大持水量和蓄积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得到碳储量密度控制图和水源涵养量密度控制图的相关数学模型,利用Origin 2018绘制碳储量密度控制图和水源涵养密度控制图,编制的多功能密度控制图可以对林分碳储量和土壤最大持水量进行预估和定量调查,可以准确预估林分达到饱和状态的时间,从而及时对林分展开科学有效的经营措施,以保证将林分的碳储量和最大持水量维持在最佳状态。(4)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的经营建议。通过闽楠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和多功能密度控制图,确定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全周期经营目标树密度、林分密度,根据林分密度和目标树密度,对闽楠人工林在对应的时间段进行择伐,以生产力为主要目标时,闽楠人工林在各林分发展阶段的林分密度分别为:林分建群阶段2500株/hm2,竞争生长阶段1680株/hm2,质量选择阶段960株/hm2,目标树生长阶段630株/hm2;从固碳功能出发,闽楠人工林在各林分发展阶段的林分密度分别为:林分建群阶段2500株/hm2,竞争生长阶段1580株/hm2,质量选择阶段920株/hm2,目标树生长阶段580株/hm2;以水源涵养功能为导向时,闽楠人工林的各林分发展阶段的林分密度分别为:林分建群阶段2500株/hm2,竞争生长阶段1620株/hm2,质量选择阶段940株/hm2,目标树生长阶段570株/hm2。根据林分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林分展开合理的择伐作业,从而保证闽楠人工林的最大生产力、碳储量和最大持水量。

董灵波,蔺雪莹,刘兆刚[2](2020)在《大兴安岭盘古林场森林碳汇木材复合经营规划》文中提出【目的】长期以来,我国森林经营研究主要集中在林分(或样地)尺度上,以期总结出适用于各种林型的最优经营模式,而忽略了不同经营选项的时空配置问题。因此,本文将在传统木材收获规划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碳增量目标建立能够兼顾不同择伐强度时空配置的多目标空间经营规划模型,以期为我国森林资源的多目标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在森林分类经营思想指导下,以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为研究对象,以规划周期内木材生产和地上乔木层碳增量的经济收益为经营目标,以规划期内木材均衡收获、期末碳储量及择伐措施时空分布为主要约束,最后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建立经营单位尺度森林多目标空间经营规划模型;基于该模型,在我国当前碳贸易和木材市场的双重约束下,确定盘古林场50年规划期内最优森林经营方案,分析最优森林经营方案内各分期木材收获量、碳增量以及择伐措施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当碳价格为120元/t时,盘古林场50年规划周期内碳汇木材复合经营的经济收益可达1.54×108元,其中木材收益1.37×108元,碳收益0.17×108元;规划期内木材产量累计达1.78×106 m3,碳增量达1.68×106 t,期末碳储量达5.99×106 t,单位面积平均碳储量较规划期初增加了约38.98%;规划期内受保护面积44.36%,总择伐面积48.01%,未经营面积7.63%,其中重度择伐面积约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41.78%;同时,各分期内不同择伐作业方式的配置存在显着差异,其中重度择伐作业的收获蓄积、择伐面积以及择伐小班数量均占各自总体的90%以上;最优森林经营方案具有显着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均符合规划模型的各项约束条件。【结论】森林碳汇木材复合经营规划结果具有多方面优势:(1)均衡收获能够保证整个经营单位在规划期内始终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从而保障林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期末碳储量约束能够有效避免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进而确保森林碳汇效益的持续发挥;(3)规划模型能够在兼顾森林木材生产和碳汇功能的同时合理安排经营措施的时空分布,这些均对我国森林资源的多目标经营管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进一步研究和确定恰当的约束参数是构建切实可行的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的关键。

王帅军[3](2020)在《基于水源涵养功能的近自然林分结构优化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青海省大通县现存的人工林大都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西北地区植树种草活动”,后在数期国家级的森林建设和保护工程的基础上形成,在此之间的造林规格均是按照用材林的林分结构设计。本世纪初开始对森林的经营类型进行分类,此县域内的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被划入生态公益林的范畴。经过20年的封禁管理,这些人工林的问题逐渐显现,结构和功能单一且稳定性较差,大部分林分不具备高原水塔地区的水源涵养功能。针对这一情况,该研究通过分析各立地条件下主要林分类型垂直结构中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因子,构建了一套评价各林分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区内的林分类型进行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根据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结果来确定低效林及其目标林分类型,对不同林分类型提出相应的林分结构调整措施,进而形成一套青海高寒丘陵区近自然林分调控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以高位浅山阴缓斜坡的林分类型为例,通过分析影响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的因子,确定了主要影响因子。主要有冠层郁闭度、冠层持水量、枯落物厚度、枯落物有效拦蓄量、0~20cm毛管孔隙度、0~60cm毛管孔隙度、0~20cm非毛管孔隙度、0~60cm非毛管孔隙度、0~20cm饱和导水率和0~60cm饱和导水率等10个主要因子,并以此建立评价各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的指标体系。(2)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对各立地类型的林分类型进行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结果显示各立地条件下水源涵养功能最优的林分类型分别是:高位浅山阴缓斜坡——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中位浅山阴急险坡——青海云杉/青杨混交林,中位浅山阴缓斜坡——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中位浅山阳急险坡——青杨林,中位浅山阳缓斜坡——祁连圆柏/柠条混交林,低位浅山阴缓斜坡——青海云杉林,低位浅山阴急险坡——青杨林,低位浅山阳缓坡——祁连圆柏。在相同立地条件下的造林与林分结构改造时可将这些林分类型作为目标林分类型的林分结构。其他林分类型均纳入改造的范围内,其中阴坡的青海云杉林、白桦林、青杨林,阳坡的柠条林在很多立地条件下水源涵养功能最差,作为重点林分空间结构改造对象。使用同样的方法对塔尔沟林场、西山林场、杨家寨林场的植被进行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结果显示塔尔沟林场中过密的青海云杉林、过密的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受雪压严重的白桦林的水源涵养能力较差;西山林场的青杨林、白桦林、落叶松林以及青杨/青海云杉混交林的水源涵养能力较差;杨家寨林场的柠条林水源涵养能力较差;这些林分类型作为各地区植被林分结构改造对象。(3)以塔尔沟林场青海云杉林17号样地为例,确定青海云杉林的目标林分类型为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根据林木均质指数和约束条件,最终确定17号样地采取两次择伐和一次补植进行林分结构调整。林分结构调整后,林分处于中度混交,大小林木分布随机;冠层持水量下降2.35 t/hm2,枯落物有效拦蓄量下降5.12 t/hm2,最大滞留贮存量上升19.57 t/hm2,水源涵养功能大幅提升。改造后释放了青海云杉的生长活力,为林分的自然更新提供了条件,林分逐渐向异龄复层人工林结构发展。此次调整结果离预期目标林分相差还很大,需要经过长期的结构化经营,才能将这类林分结构调整至最优。(4)根据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结果,将水源涵养能力强的林分类型作为低效林林分结构改造的依据,对其林分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与优化。本着使林分形成混交异龄复层,有自然更新的林分结构,为低效林制定结构改造模式:白桦林内配置青海云杉;青杨林内配置青海云杉;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林混交林经密度调控与结构优化后,林内配置白桦;华北落叶松林内配置白桦;柠条林经平茬后,林内配置祁连圆柏。

麻鑫垚[4](2020)在《基于稳定性的近自然林分结构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硕士学位论文中文题目:基于稳定性的近自然林分结构调控技术研究青海省海东黄土地区现存的大规模人工林营造,大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西北地区植树种草活动”。这期间的造林设计,采用用材林的林分结构设计,纯林设计横平竖直。本世纪初,中国林业开始分类经营后,将西北大面积的人工林划归为生态公益林,历经近20年封禁管理;这些人工林地目前虽然发挥了较好的水土保持和景观绿化作用,初始用材林的结构未经结构调整导致其综合生态功能较低,加之普遍密度较大,小老树问题普遍。本研究以大通县安门滩、塔尔沟、杨家寨小流域4种不同立地下现存林分为研究对象,以样地调查为基础,从林分结构、林分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林分改造提供基础,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较为稳定的林分类型,结合二者提出基于近自然经营方法的调控技术,探讨人工纯林的改造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了包含林分结构、林分拓展结构、林分抵抗力稳定性、林分功能稳定性四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指标,构建了林分稳定性评价体系。经权值分析该地林分稳定性影响的主要因素为林分密度(0.2134)、土壤水分(0.1990)等,并以此确定以密度调控作为林分改造的重点。(2)通过GIS对三个研究区的林分稳定性得分进行插值分析,根据三地林分稳定性分布图研究得出:阴坡林分的稳定性高于阳坡林分的稳定性。高位浅山阴缓坡立地的稳定性>低位浅山阴缓坡>低位浅山阳缓坡>低位浅山阳急坡。研究区内不同立地下的林分类型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稳定性最优的林分类型分别为:高位浅山阴缓坡——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低位浅山阴缓坡——青海云杉林;低位浅山阳缓坡——祁连圆柏林。相同立地条件下的造林与林分结构改造可以借鉴这些林分类型,另外在阴坡青海云杉和青杨混交林可作为青杨林的改造模式。阴坡过密的青海云杉林、青杨林,阳坡多年未平茬的柠条林、青杨林稳定性较低应作为重点林分空间结构改造对象。(3)根据研究区人工纯林林内小径阶树木的缺乏、异层现象不明显、种间隔离较为严重、部分林内竞争过强、针叶林内物种多样性差、水分缺乏的特性,再结合稳定性评价结果。依次提出对研究区林内林分稳定性提升的结构调控措施,并以青海云杉、青海云杉与落叶松混交林为例进行调整,在青海云杉林中进行了两次调整,将其角尺度由0.527调至0.517,平均混交度由0.019提高的0.424,由原来的近乎零度混交转变为中度混交,使种群隔离程度大幅度提高;在青海云杉与落叶松混交林中经历两次调整平均角尺度由0.528调整为0.499,将其由团状分布调整到随机分布,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从0.462提高到0.587。改造后的林分向随机分布状态进行转化,促进林分天然更新使林分的径阶和树高分布由正态分布型向倒“J”型分布转化,同时降低了林内的竞争,加速了异龄复层人工林结构的形成过程。该技术在该地区具有一定的理论可行性。

凌春辉[5](2020)在《鲁中山地油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模型构建与营林效果评价》文中认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具有四季常青的森林景观,是北方土石山区重要的林分类型。山东省鲁中山地由于立地条件较差,加之长期经营不合理,导致现有松林普遍存在林分密度过大、生长发育不良的情况,森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较低,难以实现长期经营。本文依据油松林生长发育特点和群落演替规律,以多功能森林长期经营为目标,以近自然林经营理论和目标树作业技术体系为指导,构建了基于近自然林经营的油松林长期营林概念模型,提出了预期目标林相和目标胸径,并据此制定了相应的营林策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泰安徂徕山林场油松人工林典型林分调查,编制了该林分多功能林长近自然经营方案,并对营林效果进行了调查和评价。本文取得的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林相诊断和适地适树分析,依据油松人工林生长发育规律和群落演替规律,构建了油松多功能林近自然经营模型,提出了森林群落各演替阶段的营林策略,确定了油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目标树作业技术要素。其中:林分建群阶段(林分尚未郁闭,树高≤6 m,胸径≤5 cm)实施透光抚育,通过松土除草割灌,减轻灌木杂草竞争,促进幼树生长;竞争生长阶段(林分郁闭至高生长高峰期出现之前,6 m<树高≤10 m,5 cm<胸径≤12 cm)实施疏伐和除伐抚育,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分群体遗传质量,促进立木生长;质量选择阶段(高生长促进速生期出现至高生长停滞,10 m<树高≤18 m,12 cm<胸径≤22 cm),按照目标树作业技术体系,伐除目标树干扰木和没有培育前途的小径木及濒死木,适时择伐成熟立木,促进林分天然下种更新和异龄复层结构的形成;近自然林阶段(林分异龄复层结构基本形成,18 m<树高≤26 m,22 cm<胸径≤40 cm),连续继代培养目标树,伐除目标树干扰木和没有培育前途的小径木及濒死木,适时择伐成熟立木,促进林分天然下种更新;恒续林阶段(林分异龄复层结构已经形成,树高≥20 m,胸径≤30 cm),连续继代培养目标树,伐除目标树干扰木和没有培育前途的小径木及濒死木,适时择伐成熟立木,促进林分天然下种更新。2.以徂徕山油松人工林为例,按照多功能林经营目标,编制了油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方案,并据此对林分实施了近自然林经营抚育,对营林效果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评价。(1)根据该林分特征编制了油松人工林近自然抚育作业方案。现场勘查结果表明该林分处于质量选择阶段后期,林分内个体竞争关系明显,主林层树木进入了快速生长期。以此确立了该林分近自然抚育作业的当前目标是形成简单的复层异龄油松人工林,以及经营520年的中长期目标是由稳定的复层异龄油松人工林转化为恒续林。抚育作业设计中以目标树经营为核心,首先对林分内目标树、辅助树、干扰木和其他树种四种类型进行划分并标记,据此确定现有林分目标树和更新层目标树的目标胸径为30 cm和35 cm,以及阶段性经营1020年后,目标树选留数量为7590株·hm-2;同时于经营5、10、20年阶段性伐除干扰木、修枝和定株间伐,其中,采伐强度分别为15%20%、10%15%和5%10%,修枝后树干高度不得低于树高的2/52/3,定株间伐后幼树保留木密度为300450株·hm-2。采用鱼鳞坑树盘整理法加强目标树抚育,促进目标树发育、结实以及林下补植等措施促进林下更新。林下幼树局部进行割灌草处理,保持盖度为20%,于采伐后运走可利用木材并清理细碎枝丫等剩余物。(2)近自然抚育作业于徂徕山林场抚育结果表明,近自然抚育间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林分生长量积累、丰富林下植物多样性、改善林下土壤质量。较对照样地相比,抚育作业中去劣存优,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和冠幅均高于对照,分别为5.69%、7.95%和2.75%;林分结构改善,林分生长速度加快,保留木的胸径、树高和冠幅年生长量分别提高66.67%、26.15%和300.0%;林隙结构的改变,郁闭度下降,灌木层植物种类增多,但对植物数量没有明显影响,出现侧柏等喜光物种,并逐渐成为优势种;抚育作业后油松人工林中草本植物多样性提高,Simpson、Shannon-wiener和Gleason指数分别提高1.93%、10.43%和4.67%,马唐、大油芒、羊胡子草等植物重要值提高;抚育间伐提高了林下土壤的pH值、为3.45%,降低了土壤容重、为7.89%,土壤理化性质得以改良;抚育间伐提高了过氧化氢酶、土壤磷酸酶、土壤蔗糖酶、土壤脲酶四种土壤生物酶活性,分别为25.56%、4.99%、5.44%和6.98%。

颜攀[6](2020)在《基于近自然林经营的鲁南山地侧柏人工林经营模型构建与营林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林在鲁中南地区多数为同龄纯林,由于大面积造林后缺乏培育和经营理论体系和科学的营林措施,导致林分生产力低下,森林生态效益不能充分发挥。本研究选取山东省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近自然林经营理论,在构建了恒续林经营模型基础上,针对林分生长发育阶段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营林措施。在此基础上,完成了60年生侧柏林的营林方案调查设计,并对营林效果进行了评价。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森林群落演替进程和多功能林经营目标,构建了侧柏人工林的经营理论模型,并依据不同演替阶段林分生长发育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营林方案。(1)对于现实林相良好且处于质量选择阶段的中龄林,按照近自然林经营理论,采用目标树经营技术体系,依据立地条件确定目标胸径和目标树数量,并以目标树为中心实施各项营林措施,促进林分向恒续林阶段演替。(2)对于尚未郁闭的新造林,应适时进行松土和除草割灌,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幼树生长。(3)对于尚未进入质量选择阶段的幼龄林,宜适时进行透光伐和疏伐,合理调整林分结构和组成,促进立木生长,改善林分群体结构。(4)对于长期不合理经营形成的单层成过熟林,应采用人工促进天然下种更新或人工冠下更新技术,促进林分异龄复层结构的形成并逐步转化为恒续林。2.以枣庄市山亭区国有徐庄林场60年生侧柏人工林为对象,依据近自然林经营理论和目标树营林作业技术体系,通过林分调查、适地适树分析和目标林相诊断,制定了该林分近期和中长期营林方案,并对营林效果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评价。主要研究结论有:(1)制定了以目标树培育为核心的多功能林营林方案。确定目标树培育周期为120150年,目标胸径40cm,目标树数量为每公顷150180株。平均每亩伐除目标树干扰木和伐除干形不良无培育前途立木共17株,蓄积间伐强度11%。对目标树和其它保留木进行了修枝。各项营林总投资1.88万元/公顷。(2)营林方案的实施,明显改善了林分结构和立木生长环境,促进了立木生长。林分抚育第二年,林分平均胸径为14.23cm,较对照提高6.83%;林分平均高7.90m,较对照提高4.64%;林分平均活枝高3.80m,较对照提高21.02%;林分平均冠幅12.39m2,较对照提高7.37%;林分单位面积蓄积69.02m3,较照提高1.05%。(3)林分抚育后林内植物多样性发生较大变化。抚育林分内有灌木8科8种,对照林分内8科9种,抚育林分较对照林分减少1种;抚育林分内有草本植物10种,对照林分内有12种,抚育林分新增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土麦冬(Liriope spicata)和茜草(Rubia cordifolia)3种,减少马塘(Digitaria sanguinalis)、黄背草(Themeda japonica)、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龙葵(Solanum nigrum)、鬼针草(Bidens pilosa)5种;抚育林分林下草本植物的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 diversity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Gleason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9659、0.9011、2.4002、1.8759,对照林分分别为0.9681、0.8750、2.1272、1.4069。(4)抚育林分土壤pH值更偏向于中性,抚育林分的土壤电导率、含水率、容重、容积含水率、总孔隙度分别为98.40 kΩ/cm、12.056%、1.04g/cm3、14.30%、0.60771;抚育林分分别较对照标准地提高0.95%、-6.64%、-3.18%、0.04%、-5.22%。抚育林分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中性磷酸酶、蔗糖酶含量分别为2.32、1.88、1.85、147.96mg/g,较对照标准地提高-13.43%、21.29%、-13.95%、15.48%。

夏志宇[7](2020)在《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研究 ——以无为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森林经营是森林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森林经营规划是指导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依据,为落实《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推进建立全国、省、县三级森林经营规划体系。本文以无为县为研究对象,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及其补充调查数据、DEM高程数据为基础数据,按照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规范,利用GIS技术对县域内林地质量等级、森林经营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对森林经营规划中森林类型划分、森林经营分类、作业法设计、功能区划分、森林抚育等各个主要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科学指导全县森林经营工作。论文研究对无为县森林质量提升,建立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无为县规划区内林地面积为30192.39hm2,II级林地面积4337.87hm2,占总面积的14.38%,Ⅲ级林地面积20558.58hm2,占总面积的68.09%,Ⅳ级林地面积5266.33hm2,占总面积的17.44%,Ⅴ级林地面积29.61hm2,占总面积的0.10%,Ⅲ级林地占优势地位。针对不同质量等级的林地,分析其与森林生长之间的关系,提出森林培育规划与经营利用方向,为无为县科学合理地利用林地提供了参考。(2)根据无为县森林起源、树种组成、近自然程度、林分特征和经营特征等,将全县森林类型划分为天然次生林、人工混交林、人工阔叶纯林和人工针叶纯林。(3)依据森林主导功能和经营目的,综合考虑森林类型、保护等级和立地条件等因素,将无为县森林经营类型划分为多功能经营的兼用林以及集约经营的商品林2类。(4)全县森林作业法分为杉木皆伐作业法、松类皆伐作业法、人工硬阔叶纯林皆伐作业法、阔叶混交林择伐作业法、针阔混交林择伐作业法、杨树人工林皆伐作业法、竹林作业法以及经济林作业法8种。制定了每种作业法造林、抚育等全周期经营关键技术。(5)全县划分为西部低山丘陵水源涵养林兼经济林经营区、中部丘岗平原农田防护林兼用材林经营区、东部沿江平原防护林兼用材林经营区;分析了各经营区森林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制定了经营分析、经营策略和经营目标。

张珂华[8](2020)在《基于森林生态功能评价研究下的新时期森林经营规划》文中提出本文以六安市金安区为研究对象,以金安区森林资源二类及补充调查数据、森林经营现状为基础,分析了金安区开展森林经营的优劣势,并利用GIS技术重点对金安区林地质量与森林生态功能关系、发展生态公益林潜力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金安区的森林经营规划,这为今后引入生态功能评价来指导森林经营规划,以适应生态建设形势下的森林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建立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其结果如下:(1)金安区总体林地质量一般,现有林地质量等级基本为Ⅲ、Ⅳ级,其林地质量综合评分值为5.88,总体林地质量等级Ⅲ级,林地质量一般;其中北部平原地区林地质量相对较好,多为Ⅱ、Ⅲ级,其林地质量综合评分值为4.19,总体林地质量等级Ⅲ级;中部丘岗地区林地质量一般,多为Ⅲ级,其林地质量综合评分值为5.15,总体林地质量等级Ⅲ级;南部低山丘陵地区林地质量相对较差,多为Ⅳ级,部分Ⅲ级,其林地质量综合评分值为6.20,总体林地质量等级Ⅳ级;(2)金安区总体森林生态功能一般,现有林地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基本为中和差,等级好的只集中在南部燕山林场(森林公园)区域,其森林生态功能综合评分值为2.26,总体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中;其中北部平原地区森林生态功能一般,多为中等级,其森林生态功能综合评分值为2.20,总体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中;中部丘岗地区森林生态功能一般,多为中等级,部分差等级,其森林生态功能综合评分值为2.47,总体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中;南部低山丘陵地区森林生态功能一般,多为中等级,部分差等级,少数好等级,其森林生态功能综合评分值为2.22,总体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中。(3)金安区森林生态功能与林地质量关系总体较相符,但也有6.12%的森林不太相符,通过对森林生态功能与林地质量的关系分析,厘清了各小班存在的主要经营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经营策略。(4)金安区现有主要道路、河流如按绿色长廊建设标准进行绿化,面积可达4123.09hm2,应当将这部分面积纳入林地范围进行管理,在未来进行森林分类调整时,也应将其纳入公益林范围,按公益林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可以有效缓解这部分森林存在的管理问题,发挥其护路林、护岸林的作用,提升金安区整体生态功能。(5)通过对当前林业形势、金安区森林资源现状、林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对金安区森林生态功能与林地质量关系分析,对金安区未来森林经营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

郭宛予[9](2019)在《区域森林生长量计测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森林是地球表面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是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水、阳光、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森林的健康状态决定了森林中的物种多样性,从而保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维持和稳固大气碳氧平衡,必须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为此,就必须对森林年度生长量进行估算和预测,在保证森林健康的同时,也可推算出森林的蓄积量和碳储量增长。再者,还要研究更为先进的森林经营理论,通过对森林的精准经营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针对已存在的部分预测森林生长量的模型参数单一且精度不高、对于森林无损测树因子的获取和森林精准经营的规划缺乏流程化的软件的问题,本文研究并设计了区域森林生长量计测软件,并对主要功能的实现原理和软件开发实现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本文利用大量的实验测量数据对提出的模型进行参数拟合,研究清楚各个功能的算法流程后进行编程。区域森林生长量计测软件使用C#语言、在Visual Studio 2012平台上、利用ArcGIS Engine 10.2工具包进行二次开发。最终软件实现了传统的GIS功能、森林年度生长量预测、立木无损提取测树因子以及森林精准经营等4部分功能区模块,实现了森林生长的预测、测量、经营决策等功能。经实验验证,软件的算法精度基本满足林业作业的需求,该软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于亦彤[10](2019)在《基于择伐的云冷杉天然次生林结构动态和优化模型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云冷杉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择伐强度下云冷杉林固定样地伐后10-20a长期监测数据,以树种组成动态、树种多样性动态、枯损率和进阶率对伐后10-20a间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描述;以Voronoi图确定林木空间结构单元,以角尺度、混交度、竞争指数等空间结构参数对比分析不同择伐强度下林分在伐后10-20a间的空间结构动态特征;构建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Q,对比分析择伐20a后林分综合指数差异;构建林分择伐优化模型和补植优化模型,对金沟岭林场云冷杉林进行了应用检测,旨在确定合理的森林经营措施,为天然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择伐10-20a间,样地乔木层包含树种从5~9种上升至8~11种,随时间推移林分树种丰富度有所提高。2018年偶见树种比初测更多,这些树种是导致树种组成变化的关键因素。林分株数密度随时间增大。伐后20a各样地树种多样性均较伐后10a样地有所提升。整体看,对照样地树种多样性指数略高于择伐样地。伐后10~20a,随择伐强度增大,林木枯损率降低,证明择伐干扰对林木枯损数量具有改善作用。择伐强度20%样地林木进阶率最高,择伐强度40%样地最低。林分整体株数枯损率高于进阶率。(2)伐后10-20a间,不同择伐强度间角尺度值变化不大,认为择伐从强度和时间尺度上对林分整体空间分布格局几乎不产生影响。伐后10-20a间,极强度择伐干扰对林分整体混交度提高效果最明显。分析林木空间结构单元分布频率得到择伐强度20%虽林分平均混交度不是最高,但样地混交较均匀,林分混交分布状态相对较好。(3)以竞争指数和林木点密度2种参数分析云冷杉林不同择伐强度下10a后林分竞争差异,得到相似的排序结果,验证了点密度指数基于Voronoi图分析林木竞争的有效性。伐后10-20a间,林分竞争指数随时间变化有所增长,择伐强度20%样地在择伐20a后林分所受竞争压力显着低于其他林分,林地质量较佳。择伐10a后,择伐强度30%样地林层丰富度最高。择伐20a后,林层随时间变化趋于复杂,择伐强度20%样地在垂直方向上对空间利用程度较高。择伐10a后,择伐强度20%样地开阔比数最大,该样地内光照条件和透光性为优。择伐20a后,择伐强度30%样地光照条件为优,林内生长空间充足。(4)林分空间结构综合指数在0.5146~1.0325之间,择伐强度20%样地综合指数最高,证明弱度择伐对样地整体空间结构优化效果最佳。建立林分择伐优化模型和补植优化模型,应用于2018年对照样地,调整后林分整体结构得到优化。择伐主要改善样地整体的竞争压力和光环境;补植更侧重于优化林分分布格局和林分垂直层次分布。伐补结合,对于指导云冷杉天然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实际意义,使林分状态得到改善和恢复。

二、择伐作业技术问题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择伐作业技术问题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多功能经营密度控制图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林分密度研究进展
        1.3.2 密度控制图研究进展
        1.3.3 林分多功能研究进展
        1.3.4 目标树经营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4.1 闽楠人工林全周期经营目标树密度研究
        1.4.2 林分多功能因子与蓄积之间的关系分析
        1.4.3 林分多功能密度控制图研建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土壤
        2.1.4 植被状况
        2.1.5 社会经济情况
    2.2 数据来源
        2.2.1 样地设置
        2.2.2 数据调查
        2.2.3 数据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林分密度控制图相关模型
        2.3.2 林分多功能分析方法
3 闽楠人工林全周期经营目标树密度研究
    3.1 闽楠人工林密度控制图研建
        3.1.1 密度控制图模型
        3.1.2 闽楠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绘制
        3.1.3 树高生长曲线
    3.2 闽楠人工林全周期目标树密度研究
        3.2.1 闽楠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应用
        3.2.2 全周期经营目标树密度
    3.3 小结
4 闽楠人工林多功能与蓄积之间的关系分析
    4.1 固碳功能
    4.2 水源涵养功能
    4.3 多功能因子与蓄积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4.4 小结
5 闽楠人工林多功能密度控制图研建
    5.1 碳储量密度控制图研建
        5.1.1 碳储量密度控制图的相关模型
        5.1.2 碳储量密度控制图绘制
        5.1.3 碳储量密度控制图应用
    5.2 水源涵养量密度控制图研建
        5.2.1 水源涵养量密度控制图的相关模型
        5.2.2 水源涵养量密度控制图绘制
        5.2.3 水源涵养量密度控制图应用
    5.3 小结
6 闽楠人工林的经营建议
    6.1 多功能的密度控制图的对比
    6.2 闽楠人工林的经营建议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水源涵养功能的近自然林分结构优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水文
        1.2.2 林分空间结构
        1.2.3 近自然森林经营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特征
        2.2.3 土壤特征
        2.2.4 植被特征
        2.2.5 水文水资源
    2.3 社会经济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现有水源涵养林调查
        3.1.1 样地设置情况
        3.1.2 植被调查
    3.2 各林分类型水源涵养能力观测
        3.2.1 林冠层的水源涵养能力
        3.2.2 枯落物层的水源涵养能力
        3.2.3 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
    3.3 水源涵养能力综合评价
    3.4 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
        3.4.1 林分空间结构单元的确定
        3.4.2 边缘校正
        3.4.3 林分空间指标
        3.4.4 林分结构调整与优化
    3.5 技术路线
4 水源涵养功能的主要影响因子
    4.1 冠层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4.1.1 冠层结构的研究
        4.1.2 穿透雨研究
        4.1.3 树干流研究
        4.1.4 林冠截留研究
        4.1.5 冠层最大持水量
        4.1.6 林冠层水源涵养功能主要影响因子
    4.2 枯落物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4.2.1 枯落物蓄积量研究
        4.2.2 枯落物持水能力研究
        4.2.3 枯落物层水源涵养功能主要影响因子
    4.3 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4.3.1 土壤物理性质
        4.3.2 土壤蓄水能力
        4.3.3 土壤入渗性能
        4.3.4 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主要影响因子
5 典型人工林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
    5.1 层次结构模型
        5.1.1 评价指标体系
        5.1.2 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
    5.2 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5.2.1 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林分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5.2.2 同一集水区不同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评价与分析
6 近自然导向的水源涵养林结构调控技术
    6.1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基本理论与密度控制
        6.1.1 近自然森林经营阶段划分
        6.1.2 森林结构化经营
        6.1.3 结构化经营密度控制
    6.2 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6.2.1 边缘矫正
        6.2.2 混交度分析
        6.2.3 大小比数分析
        6.2.4 角尺度分析
        6.2.5 竞争指数分析
    6.3 林分空间结构优化
        6.3.1 目标量化函数
        6.3.2 择伐木的确定标准
        6.3.3 择伐量及择伐周期
        6.3.4 补植措施
        6.3.5 林分结构优化结果
    6.4 结构优化前后水源涵养功能变化
    6.5 典型林分结构调控模式
7 讨论与结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基于稳定性的近自然林分结构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关于森林稳定性的研究
        1.2.2 稳定性的评价与测度指标
        1.2.3 林分空间结构
        1.2.4 近自然经营
2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水文情况
    2.5 土质情况
    2.6 植被特征
    2.7 社会经济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设置情况
        3.2.2 植被调查
        3.2.3 直径、树高的研究
        3.2.4 林分结构单元确定方法
        3.2.5 空间参数计算方法
        3.2.6 人工林抵抗力调查
        3.2.7 土壤水分及化学性质的测定
        3.2.8 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计算
        3.2.9 稳定性评价
        3.2.10 数据处理
    3.3 技术路线
4 林分结构因子及竞争分析
    4.1 林分非空间特征结构
        4.1.1 林分径阶结构分析
        4.1.2 林分树高分布分析
    4.2 林分空间结构
        4.2.1 林分大小分化程度
        4.2.2 林分空间隔离程度
        4.2.3 林分空间分布格局
    4.3 林分种群竞争
        4.3.1 林内竞争
        4.3.2 邻体竞争强度与胸径的关系
        4.3.3 邻体竞争范围的确定
    4.4 结论与讨论
5 土壤水分与养分情况
    5.1 土壤含水量
        5.1.1 不同林型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
        5.1.2 林分土壤水分垂直变异
    5.2 林分土壤养分
        5.2.1 土壤有机质
        5.2.2 土壤氮素
        5.2.3 土壤磷素
        5.2.4 土壤钾素
    5.3 结论与讨论
6 林分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
    6.1 乔木层及灌木层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6.2 草本层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6.2.1 草本层物种组成
        6.2.2 林下植物重要值
        6.2.3 不同类型人工林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各指数分析
    6.3 结论与讨论
7.主要人工林群落稳定性综合评价及林分管理
    7.1 主要人工林群落稳定性综合评价
        7.1.1 指标体系
        7.1.2 权重的确定
        7.1.3 评价结果
    7.2 林分稳定性分析及人工林管理
        7.2.1 高位浅山阴缓坡林分低稳定性分析及人工林管理
        7.2.2 低位浅山缓坡纯林稳定性分析及人工林管理
        7.2.3 低位浅山阳急坡纯林稳定性分析及人工林管理
8 基于近自然理论的林分稳定性优化经营
    8.1 密度控制与几种典型低稳定林分的经营方法
        8.1.1 青海云杉样地的优化经营
        8.1.2 青海云杉样地的经营效果评价
        8.1.3 青海云杉与华北落叶松混交林样地的优化经营
        8.1.4 青海云杉与华北落叶松混交林样地的经营效果评价
    8.2 林分近自然作业方法
        8.2.1 林木分类
        8.2.2 目标林分结构
        8.2.3 间伐操作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鲁中山地油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模型构建与营林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传统森林经营理论及经营实践的不足
    1.3 森林近自然经营研究进展
        1.3.1 森林近自然经营的概念
        1.3.2 国内外森林近自然经营研究
        1.3.3 森林近自然经营的原则
        1.3.4 近自然森林的经营方法
        1.3.5 目标树经营技术
        1.3.6 抚育经营效果评价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油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模型构建与营林策略
    2.1 油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模型构建
        2.1.1 油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阶段划分及预期林相结构
        2.1.2 油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概念模型
    2.2 油松人工林长期营林策略
        2.2.1 森林建群阶段
        2.2.2 竞争生长阶段
        2.2.3 质量选择阶段
        2.2.4 恒续林阶段
        2.2.5 林分近自然改造与转化
3 鲁中南山区典型油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方案设计与营林效果评价
    3.1 营林方案调查设计
        3.1.1 研究地概况
        3.1.2 作业小班调查
        3.1.3 油松人工林林分现状分析
        3.1.4 目标树作业技术设计
    3.2 营林效果评价
        3.2.1 研究方法
        3.2.2 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3.2.3 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3.2.4 对森林土壤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经营模型的构建是油松人工林近自然抚育长期作业的理论依据
        4.1.2 抚育设计作业方案的制定是油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的参照标准
        4.1.3 关于现实林分近自然经营效果评价与分析的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近自然林经营的鲁南山地侧柏人工林经营模型构建与营林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1.4.2 技术路线
2 侧柏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模型与营林策略
    2.1 侧柏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模型构建
        2.1.1 模型理论与实践依据
        2.1.1.1 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理论依据
        2.1.1.2 侧柏生长发育特点与侧柏人工林群落演替规律
        2.1.1.3 侧柏人工林的经营目标
        2.1.2 侧柏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模型
    2.2 侧柏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策略
        2.2.1 新造林抚育
        2.2.2 幼龄林抚育
        2.2.3 中龄林抚育
        2.2.4 成过熟林经营
        2.2.4.1 林分择伐更新抚育
        2.2.4.2 天然下种抚育
        2.2.4.3 人工更新抚育
        2.2.5 恒续林抚育
3 侧柏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方案编制与营林效果评价
    3.1 侧柏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方案调查设计
        3.1.1 研究地概况与调查研究方法
        3.1.1.1 研究地概况
        3.1.1.2 外业调查内容与方法
        3.1.2 侧柏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方案设计
        3.1.2.1 林分调查现状分析
        3.1.2.2 目标林相设计
        3.1.2.3 立木等级划分
        3.1.2.4 目标树数量选择和培育目标
        3.1.2.5 采伐干扰树
        3.1.2.6 透光伐
        3.1.2.7 修枝
        3.1.2.8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3.1.2.9 定株间伐
        3.1.2.10 割灌除草
        3.1.2.11 采伐剩余物处理
    3.2 营林效果评价
        3.2.1 研究方法
        3.2.1.1 监测区设置
        3.2.1.2 调查、取样、测定方法
        3.2.1.3 数据分析与计算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2.1 对林分结构及生长的影响
        3.2.2.2 对林内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3.2.2.3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近自然林经营模型的构建是侧柏人工林近自然长期经营的理论依据
        4.1.2 目标树营林作业方案与近自然林经营
        4.1.3 现实林分近自然经营效果评价与近自然林经营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森林抚育作业设计一览表
致谢

(7)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研究 ——以无为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森林经营规划编制意义
    1.2 国内外森林经营理论
    1.3 国外森林经营规划编制进展
    1.4 国内森林经营规划编制进展
2 引言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形地貌
    3.3 水系
    3.4 土壤
    3.5 气候
    3.6 植被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基础数据来源
    4.2 林地质量等级评价
        4.2.1 评价因子指标体系
        4.2.2 各指标因子的获取
        4.2.3 林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
    4.3 森林经营与作业法划分
        4.3.1 森林经营分类方法
        4.3.2 森林作业法划分方法
    4.4 森林经营功能区划分方法
        4.4.1 森林经营分区方法
        4.4.2 森林经营区命名方法
        4.4.3 森林经营区分析
    4.5 外业调查法
    4.6 技术路线
5 结果与分析
    5.1 森林资源现状与经营评价
        5.1.1 森林资源现状
        5.1.2 主要存在问题
        5.1.3 生态建设状况
        5.1.4 森林经营的政策环境
        5.1.5 经营方式
        5.1.6 技术体系和人才队伍
    5.2 森林经营条件分析
        5.2.1 森林经营的有利条件
        5.2.2 森林经营的制约条件
        5.2.3 森林经营的必要性
    5.3 林地质量等级评价
        5.3.1 各评价因子分布状况
        5.3.2 林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
        5.3.3 不同立地质量等级林地经营利用方向
    5.4 森林类型划分与森林经营分类
        5.4.1 森林类型划分
        5.4.2 森林经营分类
    5.5 森林作业法设计
        5.5.1 杉木皆伐作业法
        5.5.2 松类(马尾松、湿地松)皆伐作业法
        5.5.3 人工硬阔叶纯林皆伐作业法
        5.5.4 阔叶混交林择伐作业法
        5.5.5 针阔混交林择伐作业法
        5.5.6 杨树人工林皆伐作业法
        5.5.7 竹林作业法
        5.5.8 经济林作业法
    5.6 森林经营功能区划分
        5.6.1 西部低山丘陵水源涵养林兼经济林经营区
        5.6.2 中部丘岗平原农田防护林兼用材林经营区
        5.6.3 东部沿江平原防护林兼用材林经营区
    5.7 森林抚育规划与退化林修复规划
    5.8 造林与更新造林规划
    5.9 规划目标
        5.9.1 近期规划目标
        5.9.2 中期规划目标
        5.9.3 远期规划目标
    5.10 森林经营效益分析
        5.10.1 森林总量和质量显着提高
        5.10.2 林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5.10.3 森林生态功能显着提高
        5.10.4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显着提升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森林生态功能评价研究下的新时期森林经营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森林经营规划概述
        1.1.1 森林经营及森林经营规划概念
        1.1.2 森林经营规划意义
        1.1.3 森林经营规划的原则
        1.1.4 森林经营规划的内容
        1.1.5 我国森林经营规划的发展
    1.2 森林生态功能评价
        1.2.1 森林生态功能评价的概念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开展森林生态功能评价的目的意义
2 引言
3 研究区概况
    3.1 研究区范围
    3.2 地形地貌
    3.3 气象水文
    3.4 土壤条件
    3.5 森林植被
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4.1 技术路线图
    4.2 数据来源
    4.3 SWOT分析
    4.4 林地质量与森林生态功能评价及其关系研究
        4.4.1 林地质量评价
        4.4.2 森林生态功能评价
        4.4.3 林地质量与森林生态功能关系分析
    4.5 生态公益林潜力分析
        4.5.1 评价标准
        4.5.2 数据来源
        4.5.3 生成缓冲区
        4.5.4 生态公益林潜力分析
5 结果与分析
    5.1 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5.1.1 林地资源
        5.1.2 林木资源
        5.1.3 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5.2 SWOT分析
        5.2.1 森林经营的必要性
        5.2.2 森林经营的有利条件
        5.2.3 森林经营的制约因素
    5.3 林地质量与森林生态功能评价关系分析
        5.3.1 森林生态功能分析结果
        5.3.2 林地质量与森林生态功能的关系分析
    5.4 生态公益林潜力分析
6 森林经营规划
    6.1 指导思想
    6.2 小班作业法
    6.3 森林经营分区
        6.3.1 北部平原农田、堤岸防护林兼用材林经营区
        6.3.2 中北部丘岗风景林兼林苗两用林经营区
        6.3.3 中南部丘岗经济林兼用材林经营区
        6.3.4 南部低山水源涵养林兼森林旅游经营区
    6.4 经营规模
        6.4.1 新造林
        6.4.2 退化林修复
        6.4.3 森林抚育
        6.4.4 更新造林
    6.5 经营目标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区域森林生长量计测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林业GIS的研究现状
        1.2.2 森林生长量研究现状
        1.2.3 立木无损提取测树因子研究现状
        1.2.4 森林精准经营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和说明
    1.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1.6 章节小结
2 软件设计与技术基础
    2.1 需求分析
    2.2 可行性分析
    2.3 功能模块设计
        2.3.1 基本功能模块
        2.3.2 森林年度生长量模块
        2.3.3 立木无损提取测树因子模块
        2.3.4 森林精准经营模块
    2.4 界面设计
        2.4.1 主界面设计
        2.4.2 年度生长量预测部分界面设计
        2.4.3 立木无损提取测树因子窗体设计
        2.4.4 森林精准经营窗体设计
    2.5 关键技术
        2.5.1 ArcGIS Engine概述
        2.5.2 软件数据库的选择
        2.5.3 开发环境的选择
    2.6 章节小结
3 软件功能原理介绍
    3.1 森林年度生长量计算
        3.1.1 定义
        3.1.2 计算原理
        3.1.3 精度验证
    3.2 立木无损提取测树因子
        3.2.1 定义
        3.2.2 立木无损提取测树因子原理
        3.2.3 精度验证
    3.3 森林精准经营
        3.3.1 定义
        3.3.2 人工林最佳轮伐期
        3.3.3 天然林密度分布调控
    3.4 章节小结
4 软件功能的实现
    4.1 基本功能
    4.2 森林年度生长量计算
        4.2.1 胸径生长量预测功能
        4.2.2 蓄积生长量预测功能
        4.2.3 年度碳汇量预测功能
        4.2.4 核心代码
    4.3 立木无损提取测树因子功能
        4.3.1 功能的实现
        4.3.2 核心代码
    4.4 森林精准经营
        4.4.1 人工林最佳轮伐期计算功能
        4.4.2 天然林密度分布调控
    4.5 章节小结
5 结语和展望
    5.1 结语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基于择伐的云冷杉天然次生林结构动态和优化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森林择伐研究进展
        1.3.2 林分空间结构单元研究
        1.3.3 林分结构研究进展
        1.3.4 空间结构优化模型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森林植被
    2.2 社会经济条件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样地调查
    3.2 研究方法
        3.2.1 基于林分非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
        3.2.2 基于林分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
4 云冷杉天然次生林结构分析
    4.1 不同择伐强度下林分非空间结构动态变化
        4.1.1 树种组成动态及优势种分析
        4.1.2 树种多样性动态分析
        4.1.3 枯损率与进阶率
    4.2 不同择伐强度下林分空间结构动态变化
        4.2.1 空间格局动态
        4.2.2 空间隔离动态
        4.2.3 竞争动态
        4.2.4 垂直结构动态
        4.2.5 透光性动态
    4.3 小结
5 云冷杉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优化
    5.1 经营优化目标的确定
    5.2 空间结构综合指数的计算
    5.3 林分择伐空间优化模型
        5.3.1 目标函数
        5.3.2 约束条件
        5.3.3 模型构建
        5.3.4 模型求解
    5.4 林分补植空间优化模型
        5.4.1 模型构建
        5.4.2 模型求解
    5.5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择伐作业技术问题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多功能经营密度控制图研建[D]. 王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大兴安岭盘古林场森林碳汇木材复合经营规划[J]. 董灵波,蔺雪莹,刘兆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0(08)
  • [3]基于水源涵养功能的近自然林分结构优化技术[D]. 王帅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稳定性的近自然林分结构调控技术研究[D]. 麻鑫垚.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鲁中山地油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模型构建与营林效果评价[D]. 凌春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6]基于近自然林经营的鲁南山地侧柏人工林经营模型构建与营林效果评价[D]. 颜攀.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7]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研究 ——以无为县为例[D]. 夏志宇.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8]基于森林生态功能评价研究下的新时期森林经营规划[D]. 张珂华.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9]区域森林生长量计测软件设计与实现[D]. 郭宛予.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基于择伐的云冷杉天然次生林结构动态和优化模型的研究[D]. 于亦彤.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选择性采伐作业技术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