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投资:地方政府能否适当举债

城建投资:地方政府能否适当举债

一、城建投资:地方政府能不能适当举债(论文文献综述)

陈洁[1](2019)在《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城镇化的助推下,我国经济进入了转型升级、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我国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地方政府债务尽管是由平台公司融资造成的隐性债务,表面上看是金融问题,但是以政府兜底承诺为前提,实质上是地方政府行为,更是财政问题。当下地方债务风险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的焦点问题,融资平台转型显然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在目前我国着重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背景下,对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转型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概念内涵、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以及重要作用进行了阐释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融资平台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梳理,说明了融资平台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随后,本文选取当地行业龙头企业云南城投作为典型案例,对平台公司转型举措做了分析。本文立足云南城投发展现状,结合云南省情,对相应的区域经济财务状况进行了基本梳理,对近年来云南城投为了谋求自身发展,在市场化转型方面所做的努力和举措进行了系统分析,之后本文对云南城投转型发展的经验,包括自身优势、外部挑战和面临的困境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初步市场化转型的云南城投如何进一步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经本文分析,尽管云南城投已经在公司管理体制、业务结构和融资模式等方面做出了市场化转型,但是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期,云南城投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为了在市场环境中实现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云南城投有必要进行进一步转型和突破,既要发挥长处,让特色产业优势发挥更优,好上加好,又要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提高盈利能力。最后,在借鉴云南城投发展转型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路径进行了总体思考和分析。本文通过对云南城投的转型发展进行案例研究,分析了转型举措,理清了发展方向,对我国大部分省级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转型提供了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王璟谛[2](2019)在《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统一有序、社会公平公正、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基于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安排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推进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必然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建立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然要求,也是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并提出了加大力度支持革命地区、民族自治地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给民族自治地方尤其是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带来了新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坚实的财力保障和规范的制度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和原来国家战略大局安排,民族自治地区财政经济发展还明显地落后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自主财力还较为薄弱,目前中央支持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政策还欠稳定欠规范,转移支付力度与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背景下,加强在国家治理视角下开展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建立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全面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和收集八个民族省区的财政经济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民族自治地方存在的财政问题开展一定范围的实地调研,从国家治理视角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财政运行的特殊性进行再认识,按照“理论分析—统计描述—实证分析(案例分析)—改革设计”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面分析了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体系、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政策、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制度和债务管理制度等财政体制问题,以及国家的财政法律制度建设和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法规建设问题,并分别提出了政策建议。本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为:一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现代财政制度框架(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和地方税体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和修订,并提出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框架(财政收支体系、财政体制、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法律)。二是用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分析,得出受国家发展战略影响,民族自治地方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自身定位不准发展滞后等多重因素制约,在一定时期内,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优先于地方组织收入工作。三是论文提出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必须体现历史补偿原则,中央和发达地区支持是民族自治地方成功从“输血”转向“造血”的重要保障。四是通过研究中央部委不当政策干预造成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优、资金使用绩效不高的案例,得出结论是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重赋金、轻赋权的指导思想应该要调整,并进一步指出财政法制建设任重道远。五是提出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先试先行天然试验区,根据建设现代财政制度需要,先行全面深化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率先试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机构改革,尤其是突破人大机关职能职责的改革,率先推进财政大数据。

江甜[3](2018)在《城投公司转型全攻略》文中认为新的政策环境下,地方政府无法再对城投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清晰。国家级、省级、市级、园区级、区县级等多级城投,以及综合性、专业性城投,其内在特性差异极大,不能简单一概而论。肩负着城市建设与发展使命的城投公司在新形势下需要找准定位、理顺关系、明确目标、转型业务。转型的过程势必打破现有的格局,引发连锁反应,必须妥善处理各方关系,因而转型之路必须获得上级部门支持,要通盘考虑、

金亮[4](2018)在《BHKG控股公司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政府当局机制改革的深化,地方国有资产平台公司管理方向将进一步深入改革。BHKG控股公司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融资的主体,面对当前改革的大环境,如何战略转型发展成为控股公司面临的问题。本文先对企业发展战略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然后借鉴其他平台公司成功战略转型经验,最后再通过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结合分析,如运用PEST分析工具等,分析了BHKG控股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从中找出公司当前发展所存在的劣势、公司目前所拥有的优势,并研究公司将来战略发展的机遇,进而提出控股公司的战略的定位和目标。按照BHKG控股公司的战略分析,将控股公司的战略定位在通过资产重组,战略整合,集地方投融资功能于一体,以国有资产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参与市场化经营,采取发展型战略和多元化战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争取成为一个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控股集团公司。最后,BHKG控股公司的战略实施主要从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并针对性提出改革建议;战略实施保障主要从组建控股公司改革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统一组织,协调推进,确保公司改革顺利进行。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对地方政府平台公司的发展战略转型研究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杨俊雷[5](2018)在《县级市城乡规划管理的去制度化与再制度化路径 ——以湖北GS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乡规划管理组织的联结作用和制度建设愈发重要。城乡规划管理既是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实践路径,更是学科融合与发展的前沿。对于城乡规划管理的研究丰富且有侧重,是学科研究的主流。但大部分研究是一种注重外部关联的“黑箱式”研究,在“多层分立与二元化”的导向下进行了分散式的积累,过于强调物质空间、重制度建议而轻程序优化,更缺乏组织体制和组织设计的研究。另外,既往研究仅关心县级市城乡规划管理的体制优化和技术提升问题,并不重视其特殊性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这种缺乏“内部视角”研究的现状,需要引入组织理论来改善。组织理论框架内对于环境、组织设计、制度化进程的论点可以为城乡规划管理提供变革方向与条件指引、理论构建的新路径。假设组织、行为人是城乡规划管理运行的“适配器”,那么特定环境下,组织、行为人、制度、制度效果间的适配关系就是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组织系统的环境由政治控制、行政体制、城乡规划管理的制度过程与实践过程等三方面限定。在这样的环境下,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框架围绕城乡土地、空间、物权产权等资源的使用、控制和协调这一核心价值链,在特定的组织域内展开。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为组织域内的核心组织,通过政府授权统领组织域内组织群、组织集、组织及它们内部的行为人。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体制由行业管理、组织管理及其它们对环境适应的价值管理等三个部分构成。作为实践的管理,城乡规划组织管理包括组织、行为人及他们的活动管理,并通过行政组织体制实现。组织管理的制度化是一种深层的政治过程,包括动机、目标、计划预设、行为影响、绩效考评等五个环节,反映了组织的利益以及为了利益而动员的各种行为人。GS市的城乡规划管理存在于简单、动荡的环境之中,组织框架内也存在诸多异样和特殊性,比如:组织域内的组织分异、核心组织与组织集的疏远、核心价值链拓展、核心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不对等的关系等。在组织体制方面,虽然有一定的规范化,但也存在一些去制度化的隐患。核心组织在组织管理环节及其组织结构方面的去制度化隐患更为明显。种种去制度化的隐患影响着GS城乡规划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产生了制度的骤变、缺场、势弱、异化、累弱、强势、泛化、形式化等一系列去制度化的现象,降低了组织绩效。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既包括组织及其行为人的影响,也包括对去制度化隐患的触动,实质是组织和行为人、制度、制度效果之间出现了不适配关系。因此,就需要从促进组织系统积极应对环境、核心组织的组织机构优化、组织管理的制度优化等三方面举措对GS市的城乡规划组织管理进行优化。

宋欢[6](2017)在《主体、结构与工作机制:基于治理视角的乡镇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以C镇为例》文中认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迫近,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尚有8000多万人,贫困问题仍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面对严峻的贫困形势,党和政府在“治理”理念的引导下,重新审视以往的“粗放扶贫”方式,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并将其视为我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乡镇作为国家最基层的治理单元,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状况的切实改善关键依赖于乡镇,依赖于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的多元治理主体。因此,研究乡镇精准扶贫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以乡镇精准扶贫工作为着眼点,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位于偏远山区、隶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C镇作为研究对象,进入现场对镇政府工作人员、驻村单位工作人员、村支两委成员、村民及相关企业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并通过与村民的相处和日常交流,“察言观色”,从言行中深入观察和了解村内人员(包括村民、村干部、村内企业人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情况及他们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和看法。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治理理论为指导,着重分析了乡镇精准扶贫治理实践中的治理主体、治理结构及扶贫工作机制;并以此为前提,深入剖析了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同时,提出了改进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等进行了梳理,阐明了本研究的时代背景,重点梳理了国内对贫困问题和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治理理论在乡镇精准扶贫问题研究中的适用性,说明了本文的分析框架;同时,对研究案例进行了简单描述,对本文的研究方法也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乡镇精准扶贫的治理主体与结构。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涉及的市政府、镇政府、驻村单位、企业、村支两委、村民等多元治理主体;在乡镇精准扶贫治理过程中,这些治理主体之间逐步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治理结构,即一种以乡镇为治理平台,以实现脱贫为目标,“县市统筹、乡镇引领、村支两委落实、各方参与”的乡镇精准扶贫治理结构。第三部分: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该部分在第二部分明确乡镇精准扶贫治理主体与治理结构的基础上,集中分析了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分为精准识别机制、精准帮扶机制、精准管理机制、精准考核机制四个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的不同治理主体在治理结构的规制下,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和功能,共同致力于脱贫目标。第四部分: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扶贫治理主体有待完善、扶贫治理结构需要再造、扶贫工作机制亟待优化等值得注意的问题。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严峻的贫困形势;极大的政治压力;不力的政策宣传、落实;不足的激励机制;“尴尬”的村支两委;“跟不上”的意识、素养;“难为”的资源、能力。第五部分:改进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不同的治理主体要在转变理念、明确职能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上下联动与横向合作,资源互补,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首先,理念层面: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的各治理主体必须明确共享理念,奉行服务理念,倡导创新理念。其次,结构层面:在乡镇精准扶贫过程中,必须明确多元化的扶贫治理主体;在此基础上,要有效建构各治理主体之间的网络关系,明确界定各治理主体的角色及相互关系,形成乡镇政府引领的多元参与治理网络。最后,操作层面:通过创新、完善相关制度,宣传、落实相关政策,提升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吸引市场主体积极参与,重视发挥社会主体的作用,保持村支两委的独立性,引导贫困人口自力更生等手段,“多管齐下”,改进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第六部分:结语。该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观点做了一下整体性的概括和升华。

朱成燕[7](2016)在《危机、观念和行动: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制度演化论的视角下,分析了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的产生、延续和变革的历程。具体的个案研究表明,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变迁的路径是作为关键行动者的政治领导人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而非权力斗争的产物。这一制度变迁历程反应了制度演化论中环境、行动者、结构三者互动的演化模式,但又有其特殊的稳定性特征。其稳定性来源于中国单一制的纵向政治制度设计,中央掌握着人民一揽子授予的国家治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中央的再授予。下级政府与上级政府这种权力隶属关系在现实政治运作中通过纵向政府间组织、利益、责任这三重连带机制表现出来,蕴含在纵向政治制度结构之中,并保持着该制度的稳定。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的变迁主要是作为关键行动者的政治领导人观念演化的产物,而其观念的演化基于对制度认知的变化以及外部环境的刺激。首先,制度认知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危机证明了原有观念的异常,因此,政治领导人在制度危机的倒逼下进行制度变革。其次,外部环境的刺激增加了政治领导人发展的压力,驱使他们主动寻求制度变革,以保护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好地延续下去。此外,在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关键行动者还会受到已有制度结构和认知经验的影响。因此,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变革主要是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使制度变迁同时呈现出发展性和稳定性的双重特征。通过比较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变迁过程,可以归纳出三种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一是纵向权力分配体制的调整。即中央通过调整纵向权力分配来调动中央、地方、以及企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但受已有制度结构和认知经验的影响,中央在纵向权力调整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党领导军队”和“党管干部”的原则,对军权和人事的控制并没有放松。同时,中央在进行分税制改革的过程中牢牢控制着税种、税基的确定和划分,在事权的下放过程中始终掌握着否决权和干预权。这些恰恰是在放权的过程中保持纵向政治制度不偏离单一制这一基本制度框架的要件,有助于维持纵向政府间组织、利益、责任三重连带机制的协调一致运作。二是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本文通过历时性的比较发现,纵向政府间三重连带机制的运作方式经历了一个“刚性运作—柔性运作—刚柔并济的弹性运作—规范化运作”的演变过程,以配合不同历史阶段上中央战略目标与纵向权力分配体制的变化,使制度在不同的运作方式中释放出不同的制度功能。三是制度匹配,即通过对相关的制度子系统进行改革,或添加衔接性的制度,使整个制度系统能协调有效运转,避免因政治生态的变化或某一项制度变革而引发的不同制度子系统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概言之,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过程是顶层通过上述三种机制对制度进行适应性调整的过程。

邹晓荣[8](2016)在《完善苏南X乡镇融资平台债务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分税制改革所引发的地方政府财力锐减的问题日益显现,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地方政府运行的一大难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就此应运而生。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我国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近年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融资规模迅速膨胀、融资渠道单一、债务结构不合理、平台公司自身管理运作不规范等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对融资平台的产生和发展作了简要的介绍,客观审慎的评价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随后,从债务规模、债务结构、还款来源以及监管情况等方面,具体分析了苏南X乡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的现状,揭示了融资平台融资规模庞大、债务增速迅猛、融资成本过高、资金效率低等种种债务管理问题,并且主要从平台公司自身、国家制度体系和外部监管机构三个方面指出了上述债务管理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控制新增债务、压缩存量债务、优化债务结构,不断完善X乡镇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管理措施,以确保当地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李敏[9](2015)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改革路径研究 ——以上海市M、J两家融资平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各地城镇化大规模推进,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各地都出现了一批承担城市开发功能,背负融资职能的平台企业,并在特定阶段发挥了自身的作用。在地方融资平台的推动下,各地城市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是,近年来地方融资平台数量剧增且管理运作不规范,加上各金融机构考虑到政府托底的因素,更偏向于向政府投资项目发放贷款,使得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迅速膨胀,给地方财政金融及债务管理带来了巨大风险。为控制地方债务规模,加强地方债治理效果,中央政府于2014年9月出台文件,明确要求剥离地方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融资平台企业不得新增政府债务。新政的实施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挑战,平台最初成立的意义和功能将不复存在。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融资平台的转型问题已无法回避。平台企业未来走向如何,能否在地方债治理改革的浪潮中寻找和摸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路径,通过转型实现自我变革,寻求更长远的发展,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概念特点、发展历程、功能现状、问题风险等,为分析融资平台改革路径架构起较为完整的宏观背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焦本市的两家地方融资平台,从微观角度具体研究新政对平台的实际影响,以及融资平台的改革方向,以期为其他地方融资平台的改革路径提供一定思路与政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地方融资平台出现的背景和发展的历程;深入分析融资平台运作特点,找出其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介绍发达国家地方政府融资经验;通过访谈上海市两家地方融资平台的内部管理人士,对平台的经营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找出其下一步的改革路径与方向。地方融资平台之间由于所处行业的差异、地域的差异和公司背景的差异,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劣势,但面对地方债治理新政,不同类型的融资平台可以在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利用好自身的独特积累和优势,调整自身功能定位,改变原先的身份属性,并通过拓展业务类型,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提高平台的抗风险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从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取得长远的生存和发展。

朱文蔚[10](2015)在《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举债能否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话题一直争论不休,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爆发的世界性债务危机事件、2009年始于希腊的欧债危机、2013年7年因债务问题引起的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底特律市政破产、以及2013年10月美国政府关门所引发的债务上限提高等事件,一次次将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债务的快速膨胀,已引起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以致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指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并将“着力防控债务风险”列为2014年我国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2014年8月31日通过的《预算法》修正案,再次强调要控制地方债务风险,要求国务院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认为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本文研究的基本逻辑是先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然后反过来分析经济增长放缓对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影响,理论上以及数值模拟预测都表明经济增长一旦放缓,会放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因此接下来的问题就涉及到该如何评价以及防范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首先,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对国外与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将理论方面研究与争论概括为政府举债有利于经济增长、政府举债长期甚至短期都不利于经济增长、政府举债对经济增长影响是不确定的三个观点。实证方面的研究主要就政府债务阈值的检验及争论、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归纳与评价。对于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从政府债务的分类与债务规模的估计、我国政府债务可持续性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原因及风险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国内有关政府债务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中的不足。其次,在阐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历程及演变的基础上,本文从两方面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理:一是从短期来看,地方政府举债会影响区域消费和区域投资,进而影响区域经济;二是长期来看,地方政府举债会影响区域资本存量和区域经济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长期增长。并且通过对Barro模型的拓展分析还发现,经济增长率与负债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理论上存在一个临界值,且这个临界值取决于资本的边际产出弹性、利率水平、税率以及税收用于投资性性支出的比重等诸多因素。然后,结合前面地方政府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分析,先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检验,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这意味着政府举债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并且随着负债率的提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但增长速度具有收敛性特征。之后利用SYS-GMM估计方法对地方政府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进行非线性关系计量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U型关系。这种数量关系表明,在负债率较高的省份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但长期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否存在还有待观察。接下来本文论证经济增长放缓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经济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减弱以及对外贸易形势的变化等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将是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对政府债务跨期预算约束等条件的推理分析,可以得出经济增速放缓将提高政府负债率以及政府债务违约概率的结论。而且通过matlab软件对GDP的增长速度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如果我国GDP在2020年下降到5%,我国政府负债率在2020年将逾越60%的国际警戒线。根据2014年披露的各省市债务审计报告的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市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及预警,结果显示:我国30个省市都落在了低风险至高风险之间的三个预警区间,其中广东等六省市处于低风险区,浙江等20个省市处于中度风险区域,只有内蒙古等四个省市处于高风险区,无省市处于极高风险的异常区域,因此预警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是风险可控的,这与我国审计署对外宣称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的基本论调是一致的。最后,本文就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管理,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本身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城建投资:地方政府能不能适当举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建投资:地方政府能不能适当举债(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述
    2.1 概念特征
    2.2 产生背景
    2.3 发展历程
3 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1 发挥的重要作用
    3.2 面临的外部挑战
    3.3 存在的内在问题
4 云南城投的发展现状及转型分析
    4.1 云南城投发展现状介绍
    4.2 云南城投转型路径分析
    4.3 云南城投转型经验总结
5 融资平台转型的总体建议
    5.1 战略定位转型
    5.2 治理机制转型
    5.3 融资方式转型
6 结束语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2)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主要研究范围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4 文献述评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第二章 国家治理与财政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家治理
    2.2 财政分权理论
    2.3 财政职能划分
    2.4 民族区域自治与地方财政相关理论
    2.5 构建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的再认识
    3.1 .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特殊性的再认识
    3.2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特殊性的再认识
    3.3 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发展特殊性的再认识
    3.4 民族自治地方地理生态和历史文化特殊性的再认识
    3.5 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对财政问题的影响
第四章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问题分析
    4.1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4.2 民族自治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水平分析
    4.3 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补助收入分析
    4.4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证分析
    4.5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第五章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的制度分析
    5.1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财税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5.2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分析
    5.3 民族自治地方分级财政体制问题
    5.4 民族自治地方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低效与缺失
    5.5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制度的低效与缺失
    5.6 民族自治地方债务管理制度缺失
第六章 建设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体系的政策建议
    6.1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总体构想
    6.2 建立并完善财政收支体系,夯实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6.3 坚持并完善符合民族区域自治的财政体制机制,理顺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关系
    6.4 .构建现代财政法律体系,提升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法治化水平
    6.5 创新配套地方性法规和制度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一、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二、主持或参与研究的课题
后记

(3)城投公司转型全攻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城投的“前世今生”
城投公司如何快速转型?
转型的基础
转型的方向

(4)BHKG控股公司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1.1.2 国家现阶段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政策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2章 企业发展战略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战略的涵义
        2.1.2 战略管理的内涵
    2.2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层级及其特征
        2.2.1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层级
        2.2.2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机制的特点
    2.3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流程及其特征
        2.3.1 界定企业任务与使命
        2.3.2 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2.3.3 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2.3.4 选择企业发展战略
        2.3.5 企业发展战略的执行与反馈
    2.4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和制定工具
        2.4.1 PEST法
        2.4.2 波特五力模型法
        2.4.3 SWOT分析矩阵
第3章 相似平台公司实施战略的成功经验
    3.1 建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整合战略
    3.2 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的重组战略
    3.3 江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转型战略
    3.4 长春市城市发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三步骤”战略
第4章 BHKG控股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4.1 BHKG控股公司简介
    4.2 基于PEST的 BHKG控股公司发展宏观环境分析
        4.2.1 政治政策环境分析
        4.2.2 经济环境分析
        4.2.3 社会环境分析
        4.2.4 技术环境分析
    4.3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BHKG控股公司发展行业环境分析
        4.3.1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3.2 供方的议价能力
        4.3.3 新进入者
        4.3.4 现有竞争者
        4.3.5 替代品
    4.4 BHKG控股公司发展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
        4.4.1 公司人力资源分析
        4.4.2 资本运营现状
        4.4.3 公司管理现状
第5章 BHKG控股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5.1 BHKG公司SWOT分析及其总体战略制定
        5.1.1 BHKG公司SWOT分析
        5.1.2 BHKG公司发展战略分类
        5.1.3 BHKG公司发展总体战略制定
    5.2 控股公司战略定位和目标
        5.2.1 公司战略定位
        5.2.2 公司战略的目标
    5.3 BHKG控股公司运营战略制定
        5.3.1 运营战略选择
        5.3.2 多元化战略的内容
第6章 公司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6.1 控股公司战略的实施
        6.1.1 公司文化变革
        6.1.2 公司组织结构优化
        6.1.3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事和薪酬制度
        6.1.4 加强总公司管控
        6.1.5 优化控股公司资本结构
        6.1.6 开展多元化经营
        6.1.7 创新融资手段
    6.2 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县级市城乡规划管理的去制度化与再制度化路径 ——以湖北GS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城镇化进程中国家治理与变革的需求
    1.2 城乡规划管理需要解决问题的新视角
    1.3 城乡规划管理是学科融合与发展的前沿
    1.4 城乡规划管理既往研究的缺陷
    1.5 县级市城乡规划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组织的理论
    2.2 组织理论
    2.3 组织理论对城乡规划管理的意义
3 研究设计
    3.1 概念界定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框架
4 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系统
    4.1 城乡规划管理系统的环境
    4.2 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环境限定
    4.3 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框架
    4.4 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体制与组织管理的制度化逻辑
5 GS市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系统与制度建设的去制度化隐患
    5.1 GS市城乡规划管理的特殊组织环境
    5.2 GS市城乡规划管理的组织框架及去制度化隐患
    5.3 GS市城乡规划组织管理体制的三个去制度化隐患
    5.4 核心组织的组织管理的制度化与去制度化隐患
    5.5 核心组织结构中的去制度化隐患
    5.6 结论
6 GS市城乡规划组织管理实践的去制度化现象与机制
    6.1 计划预设环节的去制度化现象与机制
    6.2 行为影响环节的去制度化现象与机制
    6.3 绩效考评环节的去制度化现象与机制
    6.4 结论
7 GS市城乡规划管理的再制度化建议
    7.1 组织系统对环境的积极应对
    7.2 核心组织的组织结构优化
    7.3 组织管理环节的制度优化
8 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表目录
    附件2:图目录
    附件3:案例
    附件4:GS市城乡规划管理状况的公众意见调查
    附件5:GS市的行政格局演变
附表
    附表1:组织理论的分异
    附表2:组织理论发展的五个时期及内容
    附表3:霍尔的组织理论派别划分
    附表4:斯科特的组织理论分层模型
    附表5:组织结构理论与组织理论的对应关系

(6)主体、结构与工作机制:基于治理视角的乡镇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以C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粗放扶贫”方面
        1.3.2 “精准扶贫”方面
        1.3.3 已有研究理论
        1.3.4 文献评述
    1.4 基本概念界定
        1.4.1 扶贫治理主体与扶贫治理结构
        1.4.2 机制与工作机制
        1.4.3 精准扶贫及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1.5 理论工具与分析框架
        1.5.1 理论工具
        1.5.2 分析框架
    1.6 研究对象与案例介绍
        1.6.1 研究对象
        1.6.2 案例介绍
    1.7 研究内容与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8.1 创新点
        1.8.2 不足
2 乡镇精准扶贫的治理主体与结构
    2.1 治理主体
    2.2 治理结构
3 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3.1 精准识别机制
    3.2 精准帮扶机制
        3.2.1 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机制
        3.2.2 市场主体参与帮带机制
        3.2.3 社会力量关爱帮助机制
    3.3 精准管理机制
    3.4 精准考核机制
    3.5 本章小结
4 乡镇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扶贫治理主体有待完善
        4.1.2 扶贫治理结构需要再造
        4.1.3 扶贫工作机制亟待优化
    4.2 原因分析
        4.2.1 严峻的贫困形势
        4.2.2 极大的政治压力
        4.2.3 不力的政策宣传、落实
        4.2.4 不足的激励机制
        4.2.5 “尴尬”的村支两委
        4.2.6 “跟不上”的意识、素养
        4.2.7 “难为”的资源、能力
5 改进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5.1 理念层面:共享、服务、创新的治理理念
        5.1.1 明确共享理念
        5.1.2 奉行服务理念
        5.1.3 倡导创新理念
    5.2 结构层面:乡镇政府引领的多元参与治理网络
        5.2.1 明确多元化治理主体
        5.2.2 构建多元参与的网络治理结构
    5.3 操作层面:“多管齐下”的改进路径
        5.3.1 创新、完善相关制度
        5.3.2 宣传、落实相关政策
        5.3.3 提升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5.3.4 吸引市场主体积极参与
        5.3.5 重视、发挥社会主体的作用
        5.3.6 保持村支两委的独立性
        5.3.7 引导贫困人口自力更生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记录
致谢

(7)危机、观念和行动: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基本概念
四、理论视角
五、框架结构
六、研究方法 第二章 毛泽东时期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
第一节 单一制的确立及其稳定的制度内核
    一、观念与权力:单一制的确立
    二、单一制下的纵向权力关系及其运作机制
第二节 “生存”的危机与纵向权力体制变革
    一、经济危机与生存的压力
    二、苏联模式的影响与高度集权体制的建立
    三、“高饶事件”与大区制撤销
第三节 生产的危机与纵向权力体制变革
    一、中央集权体制对地方发展的抑制
    二、对斯大林的批判与毛泽东观念的转变
    三、基于“两个积极性”的纵向权力体制调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时期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
第一节 危机驱动与改革策略的形成
    一、生存的危机对领导人改革策略的影响
    二、发展的危机对领导人对改革策略的影响
    三、政治领导人观念的遗传与演化
第二节 “发展”目标导向下的放权让利改革
    一、财政体制改革与地方财权的扩大
    二、行政体制改革与地方经济管理权的拓展
    三、立法体制改革与地方立法权的确立
    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人事权的下放
第三节 分权改革的制度功能:经济发展及其意外后果
    一、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与经济发展
    二、分权改革的意外后果
第四节 宏观调控与连带机制的柔性运作
    一、以加强中央权威为目标导向的宏观调控
    二、纵向政府间三重连带机制的柔性运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泽民时期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
第一节 制度危机与中央战略目标的转变
    一、国内经济过热
    二、地方主义泛滥
    三、地区差距扩大
    四、中央财政汲取能力减弱
    五、中央领导人战略目标的转变
第二节 宏观调控与选择性再集权
    一、分税制改革与财税上集
    二、部门的垂直化管理
    三、政企分离
第三节 刚柔并济:连带机制的弹性运作
    一、组织连带机制的弹性运作
    二、利益连带机制的弹性运作
第四节 新的发展思路下地方积极性的转变
    一、发展的压力与领导人观念的演化
    二、土地收入划给地方
    三、地方政府积极性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胡锦涛时期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
第一节 制度危机与领导人战略的演化
    一、地方政府自主性扩张
    二、地区差距继续扩大
    三、地方政府责任弱化
    四、中央领导人观念的演化
第二节 宏观调控与纵向政治制度的调整
    一、省级部门的垂直化管理
    二、纵向连带机制的规范化运作
第三节 “科学发展”与地方活力
    一、双重发展危机与领导人战略的转变
    二、扩大内需与政策引导
    三、行政审批权进一步下放
    四、中西部倾斜授权
    五、授予个别地方先行试点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逻辑
第一节 纵向政治制度变迁的动力
    一、生存危机倒逼的制度变革
    二、发展压力驱动的制度变革
第二节 纵向政治制度变迁的机制
    一、纵向权力分配体制调整
    二、纵向权力运行机制调整
    三、制度匹配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
    一、新时期中央面临的“生存”危机
    二、危机倒逼下纵向政治制度的调整
    三、中等收入危机与试错权的下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完善苏南X乡镇融资平台债务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简要评析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4.3 文献评论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支持本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债务风险论
    2.2 公债有益论
    2.3 公共物品论
    2.4 财政分权论
    2.5 可持续发展论
第三章 苏南X乡镇融资平台债务管理现状分析
    3.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内涵、产生与发展
    3.2 苏南X乡镇融资平台债务管理现状
        3.2.1 苏南X乡镇融资平台债务规模现状
        3.2.2 苏南X乡镇融资平台债务结构现状
        3.2.3 苏南X乡镇融资平台还款来源现状
        3.2.4 苏南X乡镇融资平台债务监管现状
第四章 苏南X乡镇融资平台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苏南X乡镇融资平台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融资规模庞大,债务增速迅猛
        4.1.2 融资成本过高,资金效率低下
        4.1.3 融资期限错配,偿债计划缺失
        4.1.4 融资主体无序,还款来源不足
    4.2 苏南X乡镇融资平台债务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4.2.1 平台自身管理不规范
        4.2.2 国家制度体系不完善
        4.2.3 金融机构监管不到位
第五章 完善苏南X乡镇融资平台债务管理的措施
    5.1 规范融资平台自身管理,完善地方责任认定机制
        5.1.1 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
        5.1.2 建立融资平台债务管理办法
        5.1.3 建立地方债务风险预警系统
        5.1.4 建立合理科学的偿债计划
        5.1.5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5.2 推进政府政策改革,加强金融机构监管
        5.2.1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政绩考核体系
        5.2.2 建立金融互通机制,提升行业自律水平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发表文章
致谢

(9)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改革路径研究 ——以上海市M、J两家融资平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案例的选择
        一、M融资平台简介
        二、J融资平台简介
    小结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财政分权理论
        一、理论概述
        二、对财政分权理论的研究综述
        三、财政分权理论在本文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公共产品理论
        一、理论概述
        二、对公共产品理论的研究综述
        三、公共产品理论在本文研究中的运用
    小结
第三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述
    第一节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定义和作用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定义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
    第二节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地方融资平台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特点
        二、存在的问题
    小结
第四章 地方债治理新政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影响
    第一节 新政具体要求概述
        一、关于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
        二、关于存量债务的处理
    第二节 新政对M融资平台的影响
        一、M融资平台运营情况
        二、原有债务的认定及偿还问题
        三、在建项的后续资金来源问题
    第三节 新政对J融资平台的影响
        一、J融资平台运作经营情况
        二、原有债务的认定及偿还问题
        三、在建项目的后续资金来源问题
    小结
第五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改革路径
    第一节 M融资平台的改革路径
        一、平台资产及盈利情况
        二、平台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三、平台的改革思路及方向
    第二节 J融资平台改革路径研究
        一、平台的资产及盈利情况
        二、平台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三、平台的改革思路及方向
    第三节 两家平台改革路径的比较分析
        一、两家融资平台的经营情况比较
        二、两家融资平台的改革路径比较
    第四节 对全国其他地方融资平台的改革建议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一、政府赤字与政府债务
        二、国债与公债
        三、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地方债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五节 本文的基本假设、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歧
        一、政府举债有利于经济增长
        二、政府举债长期甚至短期都不利于经济增长
        三、政府举债对经济增长影响是不确定的
    第二节 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一、债务阈值的检验及争论
        二、公共债务数据的测度问题
        三、基本模型及内生性问题
        四、非线性问题的检验方法
        五、简要评价
    第三节 国内有关政府债务的相关研究
        一、对政府债务的相关研究
        二、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发展历程、结构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发展的历程及演变
        一、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发展历史
        二、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发展与演变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结构及其变化——基于两次债务审计数据对比分析
    第三节 地方政府性债务膨胀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响区域经济短期波动的机理分析
        一、一般均衡分析框架:IS-LM模型
        二、政府债务的引入:对IS-LM模型的拓展分析
    第二节 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响区域经济长期增长的机理分析
        一、长期经济增长理论的简要回顾
        二、地方政府债务影响区域经济长期增长的机理分析
    第三节“强政府”背景下的我国地方政府举债与区域经济增长
        一、地方政府举债对区域消费的影响
        二、地方政府举债对区域投资的影响
        三、地方政府举债对区域资本存量的影响
第五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政府债务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数理模型——基于 Barro 模型的分析
        一、消费者最优化增长模型
        二、引入政府部门
        三、Barro模型的拓展分析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检验
        一、计量检验的基本模型
        二、变量描述与数据处理
        三、估计方法选择
        四、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五、主要结论
第六章 经济增速放缓对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可持续问题的影响
    第一节 关于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相关争论
    第二节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必然性分析
        一、老龄化的加剧将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将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逐步减弱
        四、对外贸易形势的变化将削弱外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第三节 政府债务可持续的理论内涵及测度
    第四节 经济增速放缓对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对负债率的影响:基于跨期预算的分析
        二、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对政府债务违约的影响
        三、经济增长变化对债务规模的动态影响
        四、主要结论
第七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价及预警
    第一节 评估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方法
        一、指标评估法
        二、引入资产负债表进行评估
    第二节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基本原则
        二、基本步骤
    第三节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综合评估
    第四节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标识
        一、预警区间的确定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标识及解释
第八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管理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监管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完善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管理对策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一、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典型案例分析——大同百亿造城
        三、地方政府债务责任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二、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城建投资:地方政府能不能适当举债(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转型研究[D]. 陈洁.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2]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D]. 王璟谛.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1)
  • [3]城投公司转型全攻略[J]. 江甜. 中国招标, 2018(37)
  • [4]BHKG控股公司战略研究[D]. 金亮.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4)
  • [5]县级市城乡规划管理的去制度化与再制度化路径 ——以湖北GS市为例[D]. 杨俊雷.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6]主体、结构与工作机制:基于治理视角的乡镇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以C镇为例[D]. 宋欢.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7]危机、观念和行动:当代中国纵向政治制度的演化[D]. 朱成燕. 武汉大学, 2016(06)
  • [8]完善苏南X乡镇融资平台债务管理策略研究[D]. 邹晓荣. 苏州大学, 2016(02)
  • [9]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改革路径研究 ——以上海市M、J两家融资平台为例[D]. 李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6)
  • [10]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 朱文蔚. 深圳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城建投资:地方政府能否适当举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