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全年就业再就业目标

努力实现全年就业再就业目标

一、努力实现就业再就业的全年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于彬彬[1](2020)在《牡丹江市被征地中年农民就业促进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城镇发展所须的土地资源需求增多,必然会大量占用农民土地来缓解城镇经济发展的压力。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被征地中年农民数量将与日俱增,安置好就业将成为现阶段农民面临的主要矛盾,对步入中年的农民而言其面临的困难更为突出。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九大四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而现行的牡丹江市就业促进机制仍存在不足之处,在新时代提出新要求下,必须逐步完善,着重关注中年农民就业促进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在公共就业服务和充分就业理论的指导下,以牡丹江市阳明区被征地中年农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及调查问卷法的形式收集资料,探讨了牡丹江市被征地中年农民促进就业机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就业保障制度不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供给能力有限;就业市场环境严峻;就业技能培训可利用资源匮乏;激励政策执行效率欠佳。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就业促进保障机制仍需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制构建相对缓慢;就业市场运行机制发展尚不均衡;再就业教育、技能培训机制缺乏创新;就业、创业激励机制作用发挥不显着等。因此,通过分析与比较,提出了完善被征地中年农民就业促进预警保障机制、全面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机制、科学调控就业市场运行机制、创建多元化再就业培训机制、实施有效的就业促进激励机制等政策建议,为牡丹江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今后解决好被征地中年农民就业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李媛[2](2019)在《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问题研究 ——以南阳市宛城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突出、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就业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当前我国经济新形势对就业格局施加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而城镇困难群体中有劳动能力的那一部分人虽有就业意愿,但因自身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难以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愈显艰难。因此,如何解决困难人群的就业一直是就业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就业援助工作作出指示,要求加大援助力度,对城镇困难人员和残疾人就业重点扶持。因此,深入研究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不可或缺。对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帮助他们更快地实现就业,顺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对保障民生,稳定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完善就业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基于对南阳市宛城区的调查,在对就业有困难的城镇困难群体及就业援助概念阐述的基础上,选取凯恩斯充分就业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协同治理理论为研究视角,构建了就业援助理论分析框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问卷法等方法对就业有困难的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问题展开调查。通过对南阳市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现状及就业援助情况做调查研究,同时收集相关数据以及进行访谈,从性别、年龄、学历和收入几个方面描述南阳市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群体结构。从政策分析、援助做法及成效开展描述南阳市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现状,从岗位援助、资金扶持、社区援助、就业培训等几方面描述就业援助内容。通过分析发现,南阳市就业有困难的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援助法律制度不完善、就业援助政策的制定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宣传不足等。最后结合南阳市的实际情况,从完善就业援助政策法律体系、提高就业援助政策执行力、完善多方参与的就业援助体系、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宣传就业援助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就业援助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是长久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不断更新理念、加强合作,分类细化援助内容,缓解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沈熙[3](2011)在《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多元提供体制研究》文中提出公共就业服务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是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的重要手段。失业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共同难题,各国政府都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积极促进就业。政府设立机构垄断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模式已不合时宜,政府提供、多元生产的合作型公共就业服务提供模式成为发展趋势。上世纪70年代末开办的劳动服务公司是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雏形,目前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体系。巨大的劳动力供给压力、全面的经济结构体制转型、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量新增劳动力进入市场,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矛盾呈现复杂状态,社会就业服务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所提高,政府垄断提供模式也面临严峻考验。目前学术界对公共就业服务多元提供体制的研究正在成为热点,但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制度设计方面的经验还欠丰富,有必要对地方城市的改革实践进行归纳和总结。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综合运用政府市场关系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准市场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结合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变迁和劳动力市场的新形势,并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相关实践经验,对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提供的现状和创新性做法展开研究。文章认为,我国应该在公共就业服务领域引入多元提供体制,充分发挥政府、市场、非营利三种机制的优势,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有效整合社会各类就业服务资源,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提供效率,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制度安排进行改革和调整。文章首先对政府市场关系理论及三种劳动就业观进行考察。劳动就业领域存在着市场和政府两种配置机制,但这两种机制都会失灵,同时在适当条件下,一方也会为另一方的运作提供某种改进,“不完善的可选事物间的选择”可能是对现代社会政府市场关系的很好概括。公共就业服务的演进与政府市场关系变迁密切相关,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背景和现实经济社会条件存在很大差异,但公共就业服务提供都在从政府垄断向非政府垄断、从一元提供逐步向多元合作提供过渡。然后,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形势分析公共就业服务提供体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总体形势是总量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而结构性矛盾凸显以及自然失业率升高对公共就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就业服务必须从克服信息不对称、提高求职者就业能力、就业岗位开发等方面弥补劳动力市场失灵,必须从消极的失业补贴转向以提高求职者就业能力为核心的积极性行动计划,由政府直接提供就业服务的模式显然不足,政府、市场、非营利等多元主体需要建立起和谐的合作关系。紧接着就转入对现有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各地经验做法可以发现,公共就业服务多元提供体制在我国大致有四种实现类型:财政补贴型、政府购买型、发放票券型、社区就业服务型。财政补贴型是我国目前吸引非公共机构参与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初级形式,也是最普遍的形式,但并不是典型的多元合作体制。政府购买型是公共就业服务的契约化提供模式,但实际中运行并不充分,政府购买也带有明显的政府垄断模式的痕迹。发放培训券在很多地方都在实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发展前景还不甚明朗。社区就业服务在全国各地(如上海、成都、合肥、宁波等)都在进行探索,地方积累的经验为发展公共就业服务的多元提供体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总体而言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多元提供在制度上还存在一些障碍,需要通过改革和调整继续完善。文章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提供方面的经验,主要包括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从建立多元合作提供体制的前提条件和具体制度设计方面总结了几条有益的经验。最后,针对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中存在的服务效率不高、财政投入不足、服务手段和管理理念滞后等问题,对完善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多元提供体制提出政策建议:(1)进一步明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2)调整传统公共就业服务的财政补贴模式为“以事定支”的支出模式;(3)政府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营造发展空间;(4)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制度;(5)充分挖掘社区资源,继续创新社区就业服务;(6)适应劳动力市场新形势,服务灵活就业。

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4](2011)在《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通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市人民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各单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和“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要求,加快项目建设,调整优化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工作责任目标。为接受人民群众监

韩恩泽[5](2010)在《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经济体制的改变、市场需求的变化、资源枯竭等原因,我国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对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城市竞争力差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有的城市石油已经枯竭,面临矿竭城衰的严峻形势。而这些城市多为区域的经济、政治中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如何避免矿竭城衰,使这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实现经济转型是亟需研究的重大问题。本论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多方面比较与借鉴,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下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论文对石油资源城市转型基本理论进行研究,界定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这一基本概念的内涵,分析我国石油城市的概念和特征、现状及特点。在对石油资源城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各类型石油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对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进行必然性分析。其次,论文对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能力进行评价,确定了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能力评价的内涵与思路,从石油城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资源环境保护四个角度构建了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大庆市等六个典型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水平进行横向分析。结果表明,石油城市经济转型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而复杂的问题。再次,论文对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和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过程中石油企业退出机制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体系。论文研究了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形成、发展和演进机制,确定了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时机选择,提出了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结合石油资源城市特点对主导产业进行了选择,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的特点及基准,提出了相关政策保障措施。在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和石油企业改制的难题交织在一起,是造成石油资源城市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论文分析了石油企业退出的特殊壁垒并提出石油企业退出途径,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提出选择适当的退出途径的依据。最后,论文对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总体战略及对策进行研究,探讨了制定石油资源城市转型发展战略的意义,提出了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总体战略与对策建议,并从政府职能转型的目标、作用、特征和途径等方面,探讨了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以东营市为例,对我国典型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东营市基本社会经济情况及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并对东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历程进行了回顾,提出了东营市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相关对策建议,并对东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刘金川,徐静,刘欣[6](2009)在《大足:专项审议力促返乡民工再就业》文中研究表明金融危机中,大足县人大常委会把促进就业作为关注民生的切入点,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开展专项审议,促使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率大大提高,帮助他们摆脱了困境。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全县就业再就业工作开展怎样?2009年以来,大足县人大常委会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作为关注民生切入点之一,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开展专项审议,收到了实效,得到全县各界充分肯定。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张苏平,齐援军[7](2007)在《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上)》文中研究表明

成都市新都区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实践与思考课题组,何敏,杜伟,黄龙军,吴韵,胡欣,李伟,钟原,傅祥桀[8](2007)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实践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力资源在任何社会都是第一资源,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首先取决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高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根本标志就是就业或失业程度,就业与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9](2007)在《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督促检查2007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重大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及开展重点专题督办工作的通知》文中指出

陈君[10](2007)在《新疆当前就业形势及存在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充分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2006年新疆就业形势好于往年,但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增加的矛盾突出;劳动者素质与就业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大中专毕业生尤其是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新疆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二、努力实现就业再就业的全年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努力实现就业再就业的全年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牡丹江市被征地中年农民就业促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历史背景
        二、现实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被征地中年农民
        二、就业机制
        三、就业促进机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公共就业服务理论
        二、充分就业理论
        三、政府责任理论
第三章 牡丹江市被征地中年农民就业促进机制运行现状
    第一节 就业促进保障机制的运行现状
        一、现行就业保障的有关政策
        二、就业保障政策的执行情况
    第二节 公共就业服务机制的运行现状
        一、公共就业服务的有关政策
        二、当前提供的公共就业服务
    第三节 就业市场运行机制的运行现状
        一、相关就业市场管理制度
        二、现就业市场的运行情况
    第四节 再就业教育及技能培训机制的运行现状
        一、再就业教育及技能培训的相关政策
        二、开展的再就业教育及技能培训现状
    第五节 促进就业、创业激励机制的运行现状
        一、就业、创业激励的有关政策
        二、就业、创业激励政策的成效
    第六节 牡丹江市明阳区被征地中年农民就业现状调查
        一、就业现状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二、就业现状及生活基本情况调查
        三、现行的地方就业促进机制满意度调查
第四章 牡丹江市被征地中年农民就业促进机制存在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被征地中年农民就业促进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被征地后的相关就业保障制度仍不健全
        二、公共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及服务范畴有限
        三、就业市场环境严峻且就业渠道相对狭窄
        四、再就业教育及技能培训可利用资源匮乏
        五、现行的就业创业激励政策执行效力欠佳
    第二节 影响牡丹江市被征地中年农民就业促进机制建设的原因分析
        一、就业促进保障机制尚需持续完善
        二、公共就业服务机制构建相对缓慢
        三、就业市场运行机制发展尚不均衡
        四、再就业教育及技能培训机制陈旧
        五、就业创业激励机制作用发挥不够
第五章 完善牡丹江市被征地中年农民就业促进机制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就业促进预警保障机制
        一、健全“失业”保障制度,完善保险覆盖
        二、设立失地预警制度,实施分级管理政策
    第二节 全面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机制
        一、增强网络平台搭建,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二、建立高效服务平台,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第三节 科学调控就业市场运行机制
        一、加强中俄贸易合作,拓宽就业服务渠道
        二、加大专项财金投入,优化就业市场环境
    第四节 创建多元化再就业培训机制
        一、拓宽就业培训服务范畴,消除培训盲区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就业能力
    第五节 实施有效的就业促进激励机制
        一、加大税收减免,促进增加就业岗位
        二、鼓励自主创业,创办地方特色企业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2)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问题研究 ——以南阳市宛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及相关理论取向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困难群体与就业困难群体
        二、就业援助
        三、失业
    第二节 相关理论概述
        一、凯恩斯充分就业理论
        二、需求层次理论
        三、协同治理理论
    第三节 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南阳市城镇困难群体现状
    第一节 南阳市困难群体失业现状分析
        一、南阳市概况
        二、南阳市产业结构
        三、南阳市困难群体失业情况
    第二节 南阳市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结构
        一、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
        二、就业困难群体的性别结构
        三、困难群体的年龄结构
        四、困难群体的学历结构
        五、就业困难群体的收入结构
        六、就业困难群体的心理特征
第四章 南阳市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现状
    第一节 南阳市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政策分析
        一、就业援助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南阳市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政策分类
        三、南阳市就业援助政策实施效果
    第二节 南阳市就业援助做法及成效
        一、就业岗位援助
        二、就业资金扶持
        三、社区就业援助
        四、开展职业培训
第五章 南阳市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就业援助法律制度不完善
        一、就业援助法律制度法制化程度低
        二、就业援助对象认定不全面
    第二节 就业援助政策制定缺乏合理性、科学性
        一、援助政策缺乏合理性
        二、援助政策缺乏灵动性
        三、援助政策与现实脱节
    第三节 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一、基层服务平台建设不足
        二、就业服务形式落后
    第四节 就业援助政策宣传不足
        一、就业援助政策知晓度低
        二、再就业观念宣传不足
第六章 优化南阳市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就业援助政策法律体系
        一、健全就业援助相关立法
        二、丰富就业援助政策
    第二节 提高就业援助政策执行力
        一、科学合理化制定政策
        二、完善政策反馈机制
    第三节 完善多方参与的就业援助体系
        一、政府统一协调,总揽全局
        二、社区与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
        三、动员企业参与岗位提供
    第四节 强化就业服务体系
        一、完善就业信息服务
        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
        三、完善职业介绍服务
        四、完善职业培训服务
    第五节 大力宣传就业援助政策
        一、扩大政策公众知晓度
        二、积极引导转变再就业观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二、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3)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多元提供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研究意义
        一、研究公共就业服务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公共就业服务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学者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者对公共就业服务的研究
        二、海外学者对公共就业服务的研究
    第三节 公共就业服务的基本概念
        一、公共产品
        二、公共就业服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应用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和框架
        三、应用理论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公共就业服务的起源与发展:政府市场关系理论视角
    第一节 政府市场关系理论对政府干预就业的几种观点
        一、反对政府干预就业论
        二、支持政府干预就业论
        三、政府市场选择论及其对就业促进的意义
    第二节 西方国家公共就业服务的起源和发展
        一、西方国家公共就业服务的起源
        二、西方国家公共就业服务的发展简况
    第三节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70、80年代
        二、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三、加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四、整合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
第三章 中国劳动力市场状况与公共就业服务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就业拉动
        一、经济增长迅速
        二、就业增长乏力
    第二节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一、供求矛盾:劳动力市场常态
        二、失业问题:类型及治理途径
    第三节 公共就业服务: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途径
第四章 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及其提供机制
    第一节 公共就业服务的内容体系
        一、公共就业服务的特殊性
        二、公共就业服务具体项目及其构架
    第二节 中国公共就业服务的提供机制
        一、政府提供机制
        二、市场提供机制
        三、非营利提供机制
        四、多元提供机制
    第三节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多元提供的实现类型
        一、财政补贴类型
        二、政府购买类型
        三、票券发放类型
        四、社区就业服务类型
        五、成效和不足
第五章 公共就业服务提供体制的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公共就业服务提供体制
        一、澳大利亚公共就业服务网络(JSA)
        二、荷兰公共就业服务外包(SUWI)
        三、英国就业特区(Employment Zones)
        四、德国"人事代理服务社"(PSA)
    第二节 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提供体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公共就业服务多元合作提供的前提条件
        二、公共就业服务多元合作提供的主要特征
        三、西方国家多元提供体制的成效和存在问题
第六章 完善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多元提供体制
    第一节 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政策
        一、主要法律政策规定
        二、当前公共就业服务提供体制的不足
    第二节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提供体制的政策建议
        一、明晰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
        二、调整公共就业服务的财政支出模式
        三、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就业服务机构营造发展空间
        四、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五、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潜力,继续创新社区就业服务
        六、适应劳动力市场新形势,服务灵活就业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论文写作的背景
        1.1.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实践概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石油资源城市转型模式及经验
    1.3 本论文有关基本理论综述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2 城市经济学理论
        1.3.3 产业经济学理论
        1.3.4 资源经济学理论
        1.3.5 经济转型理论
第2章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发展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2.1 我国石油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2.1.1 石油城市的概念
        2.1.2 我国石油城市的现状及特点
        2.1.3 我国石油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2.2 石油资源城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2.1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2.2.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资源的和谐与协调发展
    2.3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的聚类分析
        2.3.1 聚类分析的基本理论
        2.3.2 系统聚类法及数据处理
        2.3.3 聚类结果及特征分析
    2.4 我国各类型石油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5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结构面临的问题
    2.6 我国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必然性分析
    2.7 小结
第3章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状况评价
    3.1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内涵与评价思路
        3.1.1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内涵
        3.1.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评价思路
    3.2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3.2.3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评价模型
        3.3.1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方法选择
        3.3.2 因子分析评价方法的步骤
    3.4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的实证分析
        3.4.1 我国主要石油资源城市的数据获得
        3.4.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因子分析过程
        3.4.3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总体成效评估
    3.5 小结
第4章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及对策
    4.1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形成、发展及演进机制
        4.1.1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4.1.2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
    4.2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时机选择
    4.3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分析
        4.3.1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4.3.2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途径
    4.4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4.4.1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的特征
        4.4.2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原则
        4.4.3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的特点及基准
        4.4.4 石油资源城市选择主导产业的政策保障
    4.5 小结
第5章 石油资源城市转型中石油企业的退出机制
    5.1 石油企业退出机制概述
        5.1.1 石油企业退出的内涵
        5.1.2 石油企业退出机制的内涵
    5.2 石油企业的退出壁垒
        5.2.1 企业退出的一般性壁垒
        5.2.2 石油企业退出壁垒特殊性的原因
        5.2.3 石油企业退出壁垒的具体体现
    5.3 石油企业退出途径选择
        5.3.1 石油企业退出途径
        5.3.2 石油企业退出途径选择
    5.4 小结
第6章 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总体战略及对策
    6.1 制定石油资源城市转型发展战略的意义
        6.1.1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石油资源城市的竞争力
        6.1.2 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提升社会稳定和谐程度
        6.1.3 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石油资源城市发展承载力
        6.1.4 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的环境品质
    6.2 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总体战略和对策建议
        6.2.1 总体战略
        6.2.2 对策建议
    6.3 石油资源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型
        6.3.1 石油资源城市政府职能转型的目标
        6.3.2 政府在石油资源城市转型中的作用
        6.3.3 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政府职能转换的特征
        6.3.4 石油资源型城市政府职能转换的有效途径
    6.4 小结
第7章 典型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实证研究
    7.1 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7.1.1 基本状况
        7.1.2 转型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7.2 东营市发展优势及制约因素分析
        7.2.1 发展优势
        7.2.2 制约因素
    7.3 东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历程回顾
        7.3.1 从石油资源开发起步向综合功能型城市发展——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的初步探索
        7.3.2 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行动
        7.3.3 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重要举措
    7.4 东营市经济发展总体战略
        7.4.1 高效生态经济的基本内涵
        7.4.2 战略定位与战略步骤
        7.4.3 产业布局与战略支撑
        7.4.4 战略意义
    7.5 东营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7.5.1 2009 年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7.5.2 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7.5.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及建设推进情况
    7.6 胜利油田促进东营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7.6.1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
        7.6.2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7.6.3 传承和创新胜利特色管理
        7.6.4 推动建设互利双赢和谐的油地关系
    7.7 东营市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
        7.7.1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提升东营市经济竞争力,是全部工作的总纲
        7.7.2 以黄河三角洲开发为品牌,树立东营市新形象,是长期遵循的一项重要工作策略
        7.7.3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确立生态高效经济战略定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
        7.7.4 以油地军校、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为原则,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7.8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督促检查2007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重大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及开展重点专题督办工作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扎实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切实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三、继续加强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切实做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集约用地工作
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六、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大力构建“和谐贵州”
七、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10)新疆当前就业形势及存在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新疆就业形势分析
    (一) 就业再就业完成情况好于往年
    (二)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人数明显增加
    (三)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呈现新特点
    (四) 劳务派遣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五) 社区就业成为新亮点
    (六) 再就业援助活动成效显着
二、新疆就业与再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增加的矛盾突出
    (二) 劳动者素质与就业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 大中专毕业生尤其是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四) 维护农民工权益问题有待解决
    (五) 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落实仍是难点
三、解决新疆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发展新疆经济, 优化产业结构, 在推进对外开放中扩大就业
    (二)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一系列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
    (三) 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 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四) 加大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全面推进素质化就业工程
    (五) 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六) 进一步做好社区就业工作

四、努力实现就业再就业的全年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 [1]牡丹江市被征地中年农民就业促进机制研究[D]. 于彬彬.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2]城镇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问题研究 ——以南阳市宛城区为例[D]. 李媛.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3]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多元提供体制研究[D]. 沈熙. 南京大学, 2011(12)
  • [4]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通报[N]. 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焦作日报, 2011
  • [5]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研究[D]. 韩恩泽.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1)
  • [6]大足:专项审议力促返乡民工再就业[J]. 刘金川,徐静,刘欣. 公民导刊, 2009(09)
  • [7]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上)[J].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张苏平,齐援军. 经济研究参考, 2007(32)
  • [8]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实践与思考[J]. 成都市新都区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实践与思考课题组,何敏,杜伟,黄龙军,吴韵,胡欣,李伟,钟原,傅祥桀. 四川劳动保障, 2007(05)
  • [9]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督促检查2007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重大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及开展重点专题督办工作的通知[J].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7(05)
  • [10]新疆当前就业形势及存在问题分析[J]. 陈君. 新疆财经, 2007(02)

标签:;  ;  ;  ;  ;  

努力实现全年就业再就业目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