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军师用有效载体培养斗志

宣城军师用有效载体培养斗志

一、宣城军分区以有效载体培育战斗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柏晓斐[1](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文中研究说明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并未提出“军队形象”的概念,但其对八路军的形象给予了足够重视,为塑造八路军良好形象进行了持久努力。本研究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党史学、历史学为基础,借鉴或运用传播学、形象学、宣传学、图像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解决中共为何形塑八路军、如何形塑八路军、最终达到了何种效果、产生了何种影响的系列问题。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积极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动因。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出征前线。同时,中共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其中发动广大的群众参加抗战则是最重要一环。但由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华北民众对中共及其军队存在误解,这使刚出征的八路军在动员、组织群众以及作战、生活方面都面临不少困难。这不仅关乎全面抗战路线的践行效果,更直接影响着八路军的生存与发展。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打破民众的既存认知,消除误解,就成为中共必须迫切开展的工作。而随着抗战的推进,出于对中共的戒备和敌视,国民党不断造谣八路军“游而不击”,并诬蔑八路军“袭击友军”“擅自行动”,“破坏抗战”。日伪也积极进行宣传战,诬称八路军不堪一击,欺压百姓,并附和国民党,造谣八路军不对日作战,袭击国民党军队。受国民党、日伪造谣和诬蔑的影响,民间舆论一度也质疑或批评八路军未尽力抗战,妨害抗战。这又要求中共形塑八路军的活动必须持久开展。军队形象的塑造,以军队形象的定位为前提。全面抗战初期,立足于全国对日抗战的要求,依据红军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敌强我弱之实际,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泽东快速找准了八路军的形象定位。在政治上,保证并声明八路军仍旧是党领导的军队;同时指出八路军依旧是人的军队,将为人民而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作风纪律上,强调要保持红军的优良作风,即官兵一致、民主团结,战斗勇敢、主动灵活,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等;同时仍旧要执行铁的纪律。在军事上,包含着两个互相依存并向前发展的方面:一是八路军将执行主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二是,基于前,在地位和责任上,八路军将逐渐从战略支队转变为起决定作用和直接打垮日军的力量。军队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源像和媒介传播,但源像是媒介传播的依据。这就要求八路军在日常中必须有能获得外界认可的表现。对此,中共依据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并使之逐渐发展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建设,巩固了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进一步严格了八路军的群众纪律,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进行了整军运动与有限度的正规化,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同时,面对国民党破坏团结的新情况,始终不放弃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从而夯实了八路军坚决抗战、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乐于同国民党合作等形象的根本,为中共通过不同媒介和方法展示八路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夯实八路军形象根本的同时,中共借助多种媒介和方法对八路军的形象信息进行传播扩散。文字方面,主要借助报刊或标语口号宣传八路军的战绩、战斗英雄、与民众良好的关系以及坚持和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对友军的帮助,并驳斥国民党的造谣等;语音方面,通过大量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阐释八路军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力争并取得了军民团结、有着严格的纪律,并直接驳斥国民党诬蔑等,还利用广播电台宣传八路军的战绩等;文艺方面,积极利用歌、剧、图画、照片和电影等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八路军英勇作战、爱护民众并赢得了民众支持、艰苦奋斗等等。同时,抗战时期诸多中外记者和观察家曾进入中共根据地观察和考察,中共借机向他们大力展示八路军,通过接受采访,进行座谈,作报告,带领到访者参观部队、医院和作战前线等方式宣传了八路军以有效的战略战术坚决作战并取得了巨大成绩,有着优良的作风和纪律达到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还积极维护同国民党合作等。军队形象最终作为认知主体对军队的评价和言说而存在。在中共形塑八路军之“行”与“言”的影响下,不同认知主体对八路军都持有认可态度。根据地民众认为八路军能打、有办法、不怕死,而且纪律严明,与民一家。日伪在事实上承认八路军的游击战登峰造极,并认为八路军是最坚决的抵抗者,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且纪律极严,获得了民众支持。外国记者和观察家也认为八路军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坚决抗战并乐于同国民党合作,还有着官兵一致、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在国统区民间舆论的真实言说中,八路军同样也是积极抗战、战绩优良,且纪律严明,重视民众并获得了民众支持。良好的军队形象具有重要感召力,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产生了重要历史影响。首先使八路军获得了根据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八路军发展壮大和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原因。其次扩大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影响,成为中共和八路军在根据地之外获得支持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共战时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的构建,也与中共形塑八路军有密切关系。

李晨阳[2](2020)在《中共抗日根据地英模的宣传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抗日根据地的英模是顺应抗日战争的历史大势、得益于中共的塑造培养而大规模涌现的时代典型,他们具有着无私忘我、不辞艰险的精神品质,坚持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价值导向,是令人敬佩的最可爱的人。抗日英模的出现,对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一方面可以展现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积淀典型人物宣教的重要经验、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另一方面更加有利于英模文化史以及抗日战争史的丰富研究,丰富抗日胜利的影响动因,提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研究的新视角,以及拓宽中华人民共合国史的研究新思路。抗日战争的爆发是抗日英模诞生的直接动因,面对这场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战争,中国人民在领土不断沦丧、悲观情绪蔓延的情形下通过不断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成功的开辟了敌后战场,英模人物的出现可以起到稳定人心、增加斗志的重要作用。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进一步发展,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成为抗日英模诞生的根本动因。为了更好的宣传教育抗日英模,中共在学习借鉴苏联革命英雄主义、功勋奖章制度及自身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宣教模式,并进一步体现出伴随抗日战争而不断发展的初始阶段、发展阶段、丰富阶段为主要特征的阶段特征。在对于抗日英模进行宣教的过程中,中共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塑造出完备的英模宣教的制度体系。首先,中共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塑造出符合时代条件的战斗英模、劳动英模、国际友人、爱国华侨的人物谱系,并具有特殊的类别和等级划分,进而体现出贫苦的家庭出身、鲜明的党员角色、多重的身份特征、平民英模比例的鲜明特征。其次,为了服务于抗日战争的主要目标,中共划分出针对根据地、国统区、敌占区三个地区的不同宣教对象,构成了以缅怀与悼念、表彰英勇斗志、宣传劳动事迹和工作成绩的宣教内容。此外,在具体形式上,中共结合中国古代经验、苏联经验、土地革命时期的经验创造出以表彰优抚、新闻报刊、文学艺术、题词标语、会议运动为主要特征的宣教形式,并进而构造出以党政宣传教育机构、文艺机构、报刊机构、党校及培训机构为主的组织基础,以评选制度和奖励制度为基础为主的制度基础。抗日战争是一场事关中华儿女的全民战争,抗日英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对于抗日英模的大规模宣传教育,其重要性体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改革与建设过程的方方面面。此外,其现实作用体现在英模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历史传承、党的领导的鲜明导向、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因此,对于抗日根据英模宣教的研究既有着历史意义也有着现实意义,既存在学理价值也存在政治价值,既是一项广大青年的思想洗礼又是一项爱国主义的政治教化,回顾和重温那艰苦的抗日岁月,缅怀用鲜血和生命铸就胜利的英雄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每一代人始终努力的方向。

陈娅飞[3](2018)在《1949-1956年中共对乡村文化的改造 ——以均县农村业余剧团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文化改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推行新国家建设理想、重建乡村社会的战略性举措。广大新区解放后,中共为迅速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开启新中国国家建设征程,开展了全国规模的乡村社会改造运动。运动中,作为宣传意识形态、改造乡村民众、鼓励农业生产和发展乡村文化的载体,农村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与其名称稍异的是,村剧团并非以演戏为唯一活动的单一乡村文化组织,而是融合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挑起了乡村文化大梁。此外,作为乡村群众业余文化的组织者、实施者,村剧团本身即为党和政府大力倡导下的产物,其建立后又在党和政府的领导、监督、管理下运作,肩负清除旧思想旧文化、发展新思想新文化的重任,从而扮演着改造乡村文化的角色。然而,文化是独特的意义世界,这决定了文化改造的复杂性。在新旧社会过渡的特殊历史时期,党和政府为在乡村社会积极培育新的主流价值文化做出了许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这个过程中仍然有一些值得探讨的话题。如国家通过宣传在短期内把主流文化价值理念传递到乡村底层并不难,但长期浸润在旧文化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不是能够轻易消化吸收呢?本文以均县农村业余剧团为考察对象,欲探究新中国国家建设理想视野下的国家文化政策设计在乡村社会实行的过程,以及乡村社会在面对这种国家层面文化改造的时候又是如何反应的。围绕研究对象,全文由引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从整体上介绍了选题缘由、当前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的来源、研究价值等,便于从宏观上把握选题背景。正文共五章。第一章为“建国前均县乡村文化生态”。主要梳理了改造前的均县乡村文化生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沿革和民间文化概况,是对本选题个案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介绍,同时也为后文作一背景铺垫。第二章为“建国后农村业余剧团之建立、发展与运作”。主要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共乡村文化改造的组织性策略,以消解农村旧文化、发展农村新文艺为主要任务的农村剧团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和村剧团自身的组织运作机制。第三章为“农村业余剧团之领导管理体制”。主要论述作为由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有意识、有组织地动员指导而快速成立起来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国家又是如何领导管理农村业余剧团,使其在剧团工作方针范围内活动,扮演其被期待的角色,履行其被期待的职责。第四章为“乡村剧演中国家与乡村社会的互动”。主要考察在乡村文化改造过程中,新中国自上而下推行的文化建设方案是如何在乡村得到落实的,在除旧布新的文化政策设计意图下,作为乡村新文化主要组织者、实施者,乡村剧团面对旧文化习惯与乡村新文艺是如何反应的,以及党和政府对乡村剧演偏向的整顿与规范。第五章为“农村业余剧团活动之社会效果”。根据村剧团在乡村文化实践中的效果,分析乡村剧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发挥的特殊历史作用,及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为结束语。主要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建国初中共乡村文化改造运动中国家与乡村社会的互动,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强调了本文结论。文章认为,面对国家层面对乡村文化的改造策略,乡村社会既“遵章而为”又“自带节奏”。在新文化重塑的过程中,乡村社会会积极适应,但与此同时,其传统文化心理的惯性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

王帅[4](2017)在《习近平治军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建军治军的实践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军队建设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鲜明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应该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以及如何建设军队的重大课题,但是不可避免的是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变化,随之带来的环境形势更加复杂,而新形势下的军队为国家安全、发展利益保驾护航的职能尤为突出,如何能够切实加强军队建设,使其在新的时期将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在理论上加以明确具体,以达到更好地保障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需要,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第一章阐述习近平治军思想的形成条件。在理论基础部分,针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军队建设方面的思想做一整合并进行总结,进而说明习近平治军思想的产生及发展历程;在现实依据部分,介绍当前国内、国际紧张形势,旨在强调当前军队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着重阐述习近平治军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军队作风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军队现代化建设;军队体制改革。在军队作风建设方面,着重从反“四风”、反腐败、群众路线教育、依法从严治军四个方面论述。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工作永远是我军的生命线、必须紧紧围绕强军目标、弘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四方面展开论述。在军队现代化方面,从管理、人才、武器装备、实战训练加以论述。在军队体制改革方面,从军队体制编制、调整优化军兵种结构、加强新型作战力量、构建网络防御方面展开论述。第三章总结归纳出习近平治军思想的价值。主要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方面予以论述,以彰显习近平治军思想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贡献。在国际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军队发展要如何顺应时代的潮流,在面对新的国内外紧张局势的时候,中国军队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同时,又能更好地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军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将中国军队的发展变化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从军队自身着手,完善中国军队体制建设,进而寻找到适宜我国军队健康发展的道路。

徐芳[5](2013)在《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是世界军事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解决当前我国军事人才培养问题的必由之路。研究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问题,既是对世界军事发展的主动适应,也是加强我国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建立和完善我国军民融合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分析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入手,在梳理和归纳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军事教育、军事人才培养等基本概念的辨析,以及对系统理论、军民融合理论、军事人才成长理论的阐述,确立了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透过对美、英、俄、日等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在军民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上做法的分析,总结出对我国实施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启示。尔后,通过回顾我国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我国在军民教育融合式培养军事人才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并深入分析了我国当前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备、领导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运行机制不够顺畅、保障责权不够明确、培养效益不高等问题。针对我国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应确立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总目标,坚持需求牵引、军队主导、科学统筹和质量效益等基本原则,明确了强“基”、扩“容”、提“质”的发展思路。论文最后从统一观念、完善法律体系、健全组织管理体制、理顺运行机制、提高军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培养质量、进一步拓展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渠道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艾志军,杨文军,郭冬旭,叶聪阳[6](2011)在《铸魂兴武写忠诚——山西省忻州军分区以“三爱一创”活动为平台深入持久培育核心价值观纪实》文中指出滔滔黄河水,巍巍雁门关。近年来,驻守在晋西北革命老区的忻州军分区党委,面对国家级连片贫困县,始终着眼强化偏远艰苦地区人武部干部安心更尽心、奋发有作为的进取意识,在军分区、人武部广泛开展爱国防、爱驻地、爱本职、创一流的"三爱一创"活动,引导广大官兵积极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忠诚使命不懈怠,埋头尽责谋发展,有效促进了军分区部队全面建设和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近日,山西省军区召开现场观摩会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做法。

盛勇[7](2010)在《高校学生军训模式探索》文中认为开展大学生军训是国家法律赋予普通高校的义务,是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国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实现我国人才战略培养目标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军训模式是高校在学生军训实施过程中由多种教育手段形成的有机统一与协调配套的教育体系。它是在对高校学生军训主要矛盾、特点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军训应遵循的原则、方法、途径的提炼总结,它对于提高学生军训实效,增强军训的科学性、规范性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形势下国防战略发展的需求,高校学生军训必须在原则、方法、途径上不断推陈出新,提出高校学生军训模式的新思路,构建适应国防战略发展需要的学生军训基本方法和实施模式。军训理论教学的基本模式:倡导国防思想教育与军事技能教育并重的教学原则,建构“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现代国防教育信息模拟化的教学手段。军训日常管理模式:建树“训导结合·教养一致”的军训管理理念,建立“部队主训·军学共训”的军训管理机制,形成“信息教育·训管结合”的军训管理程序。军训目标考核模式:建立“凸显国防思想教育成效”的理论考核,注重“凸显学生所学专业特色”的技能考核,强化“凸显综合素质变化幅度”的素质考评。

甄铭,刘计平,郭冬旭,唐亚平[8](2009)在《“九位一体”强基层——山西省阳泉军分区推进民兵基层建设融合发展记事》文中研究表明"呜——"随着警笛长鸣,一支80人的队伍迅速集结,携带灭火工具登车赶赴火场。20分钟后,盂县党政军联合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野战移动信息系统传输回的火情现场,军地领导根据现场情况定下灭火方案,指挥灭火行动……

赵晓正[9](2010)在《新疆边防指挥军官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新疆边防部队作为守护祖国西北门户的武装力量,在指挥军官的管理教育上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研究探讨解决的方法和措施,是落实中共中央指示精神的实际举措,对于不断提高边境地区军事斗争准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优化新疆边防指挥军官激励机制的问题,借用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以激励理论为工具,深入分析了新疆边防指挥军官的群体特点、管理特点和激励目标的特殊内涵;以作者在新疆边防部队工作多年的实际,总结了新疆边防部队在建立指挥军官激励机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新疆边防指挥军官的12种主要需要,并分析了新疆边防指挥军官在不同学历层次和职务等级下激励效果的变化趋势;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结合新疆边防部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疆边防指挥军官激励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研究了优化新疆边防指挥军官激励机制的策略和途径。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新疆边防指挥军官激励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以完成戍边维稳任务为目标、以满足指挥军官的需求为基点、以多样化的激励方式为手段、以不断创新为导向等;总结了优化新疆边防指挥军官激励机制的策略和途径:积极营造管理激励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配套制度、不断完善快速有效的长效机制。

刘胜华[10](2009)在《预备役军官履职能力考评体系及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关键在人才。加强军事人才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军战略,提高军事核心竞争能力,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军事人才队伍。预备役部队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在担负作战保障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预备役军官作为预备役部队的主体和核心,其履职能力和积极性直接关系到预备役部队的整体建设和战斗力的提升。所以,如何考评和激励预备役军官,就成为预备役军官管理中较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本论文以预备役军官为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预备役军官履职能力的考评及其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从目前预备役军官的考评和激励工作的现状入手,结合当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构建预备役军官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的相关基础理论。其次,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从预备役军官的特点及履职能力构成方面切入,将预备役军官的考评作为一个系统,从考评的主体、客体、指标体系、考评方法、程序、考评结果分析与运用、考评监督等方面构建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引入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方法和全方位评价方法,将传统的定性考核和现代的定量考评有机结合。第三,从预备役军官的工作特性和需求分析入手构建了预备役军官综合激励模型,同时建立了基于履职能力考评结果的激励模型;最后,并以作者所在单位为例进行了考评和激励的实证分析和应用,将预备役军官管理中的考评和激励两个核心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

二、宣城军分区以有效载体培育战斗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宣城军分区以有效载体培育战斗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意义
    0.2 学术史回顾
        0.2.1 军队形象塑造研究
        0.2.2 八路军形象塑造及与八路军形象塑造问题相关的研究
        0.2.3 已有研究评价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与不足之处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
    0.5 概念界定
第1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缘起与动因
    1.1 践行全面抗战路线与八路军立足、发展的必然要求
        1.1.1 中国走向全面抗战与红军改编出征
        1.1.2 全面的全民族抗战:中共与八路军的抗战路线
        1.1.3 华北民众对中共军队的既存认知及其影响
    1.2 应对多方对八路军诋毁、造谣或质疑的客观要求
        1.2.1 国民党的舆论诋毁与造谣
        1.2.2 日伪的舆论攻击与造谣
        1.2.3 民间舆论的误解与质疑
第2章 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
    2.1 政治形象定位
        2.1.1 党领导的军队
        2.1.2 人民的军队
    2.2 作风纪律形象定位
        2.2.1 作风优良
        2.2.2 纪律严明
    2.3 军事形象定位
        2.3.1 敌我军事实力的审度
        2.3.2 游击战争:灵活的战略战术与从战略支队到起决定作用
第3章 夯实形象根本:积极作战、加强军队建设与维护国共合作
    3.1 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
        3.1.1 配合友军作战与展开战略部署
        3.1.2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与创建根据地
        3.1.3 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
        3.1.4 在严重困难中坚持敌后抗战
        3.1.5 反攻与夺取抗战胜利
    3.2 加强军队建设
        3.2.1 八路军的思想政治建设
        3.2.2 八路军的作风纪律建设
        3.2.3 开展整军运动与八路军的正规化建设
    3.3 积极维护国共合作
        3.3.1 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维护
        3.3.2 国民党计划闪击延安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再次维护
第4章 多样“发声”与“展示”:积极宣传八路军
    4.1 文字宣传
        4.1.1 党报党刊的出版、发行
        4.1.2 标语口号的运用
    4.2 语音宣传
        4.2.1 讲与说: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
        4.2.2 广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与军事宣传
    4.3 形象宣传
        4.3.1 歌、剧的创作及其表演
        4.3.2 图画:年画、壁画等宣传画的运用
        4.3.3 图像:电影、照片的拍摄与传播
第5章 人际宣传的典范运用:“他者”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1 1937-1939 年外国记者和观察家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2 1940年陈嘉庚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3 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4 美军延安观察组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5 国民党将领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第6章 来自“他者”的肯定: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
    6.1 根据地民众言说中的八路军
        6.1.1 军事形象:能打、有办法、不怕死
        6.1.2 政治、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一家亲
    6.2 日伪言说中的八路军
        6.2.1 军事形象:登峰造极的游击战
        6.2.2 政治形象:最坚决的抵抗者、政治信仰坚定
        6.2.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极严、军民协力
    6.3 外国记者和观察者言说中的八路军
        6.3.1 军事形象: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
        6.3.2 政治形象:坚定的抗战者、真诚的合作者
        6.3.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团结、艰苦奋斗
    6.4 国统区舆论对八路军的真实言说
        6.4.1 政治、军事形象:积极抗战、乐于同国民党合作
        6.4.2 作风纪律形象:官兵一致、纪律严明、军民关系融洽
第7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历史影响
    7.1 获得根据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7.1.1 参军
        7.1.2 支前、拥军、劳军
        7.1.3 掩护、救护八路军
        7.1.4 收集、传递情报,掩护物资
    7.2 扩大影响与获得国内外社会各界支持
        7.2.1 中外记者和观察家对中共、八路军的宣传与支持
        7.2.2 少数国民党将领对中共和八路军的协助
    7.3 回击质疑与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之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中共抗日根据地英模的宣传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选题论证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三、学术史综述
        (一)对抗日根据地宣传教育的研究现状
        (二)对于抗日根据地英模的研究现状
    四、相关界定
        (一)时间界定
        (二)空间界定
        (三)概念界定
    五、学术要点
        (一)选题切入点
        (二)学术探讨难点
        (三)学术创新点
第一章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抗日英模的诞生
    一、中共对英模宣传教育的渊源探析
        (一)中国古代的旌表制度
        (二)苏联英模宣传教育的借鉴作用
        (三)土地革命时期对英模宣传教育的历史经验
    二、抗日战争对根据地英模人物的呼唤
    三、社会变革与抗日英模的涌现
    四、抗日根据地英模宣教的阶段划分
        (一)初始阶段(1931—1937)
        (二)发展阶段(1937—1942)
        (三)丰富阶段(1942—1945)
第二章 抗日根据地英模宣传教育的人物特征
    一、类别概览
        (一)战斗英模
        (二)劳动英模
        (三)国际友人
        (四)爱国华侨
    二、称号概览
        (一)类别划分
        (二)等级划分
    三、特征概览
        (一)贫苦的家庭出身
        (二)鲜明的党员角色
        (三)多重的身份特征
        (四)平民英模比例
第三章 抗日根据地英模宣传教育的内容及对象
    一、英模宣传教育的内容
        (一)缅怀与悼念
        (二)表彰英模的英勇斗志
        (三)宣传英模的劳动生产事迹
        (四)宣传英模的工作成绩
    二、英模宣传教育的对象
        (一)面向根据地的党政军民
        (二)面向国统区的党政军民及海外华侨、爱好和平者
        (三)面向敌占区的敌伪军和广大群众
第四章 抗日根据地英模宣传教育的形式
    一、抗日根据地对英模的表彰优抚
        (一)对英模的表彰奖励
        (二)对于英模的优待抚恤
    二、抗日报刊对英模的宣传教育
        (一)抗日根据地报刊对英模的宣传教育
        (二)国统区报刊对英模的宣传教育
    三、抗日根据地文学艺术对英模的宣传教育
        (一)小说诗歌及报告文学
        (二)戏剧美术
        (三)影视作品
    四、抗日根据地题词标语对英模的宣传教育
        (一)纪念题词
        (二)标语口号
    五、抗日根据地会议运动对英模的宣传教育
        (一)会议宣传
        (二)运动宣传
第五章 抗日根据地英模宣传教育的机制
    一、机构沿革
        (一)党政宣传教育机构
        (二)文艺机构
        (三)报刊机构
        (四)党校及培训机构
    二、制度类别
        (一)英模评选制度
        (二)英模奖励制度
第六章 抗日根据地英模宣传教育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陕甘宁劳动英模吴满有
    二、晋察冀爆炸英雄李勇
    三、模范党员张初元
    四、归国华侨民族英雄李林
    五、国际友人白求恩
    六、英雄主义的刘老庄连
第七章 抗日根据地英模宣传教育的历史与现实
    一、历史作用
        (一)促进抗日战争的早日胜利
        (二)积淀解放战争的雄伟力量
        (三)积累新中国英模宣教的丰富经验
    二、经验启示
        (一)充分发挥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
        (二)推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现实融入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四)发挥人民群众蕴含伟大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3)1949-1956年中共对乡村文化的改造 ——以均县农村业余剧团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建国前均县乡村文化生态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沿革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社会历史沿革
    第二节 民间文化概况
        一、民间艺术种类
        二、民间演出特点
第二章 建国后农村业余剧团之建立、发展与运作
    第一节 农村剧团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
        一、“解放”:从政治翻身到文化翻身
        二、破旧立新:“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三、准备:迎接文化建设的高潮
        四、农村重点:“普及第一、生根开花”的文艺方针政策
    第二节 农村业余剧团发展历程
        一、剿匪反霸中初步萌芽
        二、新区土改中重点建立
        三、年节文艺活动中大量发展
    第三节 农村业余剧团组织结构及其运作
        一、剧团之组织结构
        二、剧团之组织运作
第三章 农村业余剧团之领导管理体制
    第一节 村剧团的领导与管理
        一、文化馆、站
        二、农村俱乐部
        三、专业文工团队
        四、群众艺术馆
    第二节 把关演唱材料环节
        一、供应演唱材料
        二、引导农民创作
    第三节 剧团干部培训与活动骨干训练
        一、以会代训模式(会议)
        二、以演代训模式(会演)
        三、专门培训(文艺骨干训练班)
第四章 乡村剧演中国家与乡村社会的互动
    第一节 “遵章而为”与“自带节奏”:高层文化设计与底层文化选择.
        一、主题思想之错落:倡导新戏与偏爱旧剧
        二、性质定位之偏差:业余性之违背与职业化趋势
        三、尴尬的结合:配合中心与滥编滥演
    第二节 统一与规范:农村业余剧团之整顿
        一、组织纯洁化:剧团队伍之清理整顿
        二、业余性:剧团活动方针之反复强调
        三、松紧并存:剧团表演之内容整肃
第五章 农村业余剧团活动之社会效果
    第一节 “能文能舞的好手”:农村业余剧团之角色扮演
        一、政治宣传队:村剧团与农村政治运动
        二、生产互助队:村剧团与农业生产
        三、文艺娱乐队:村剧团与农民休闲娱乐
        四、文化学习队:村剧团与农民文化教育
        五、移风易俗队:村剧团与农村社会风气
        六、相互关系
    第二节 “硬币的另一面”:农村业余剧团之多维分析视角
        一、文艺的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之地方实践
        二、艺术与现实的同质化
        三、速成与短命的结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习近平治军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习近平治军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队的思想
        (二)列宁关于军队的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的治军思想
    二、现实依据
        (一)习近平治军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二)习近平治军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第二章 习近平治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军队作风建设
        (一)切实解决“四风”方面突出问题
        (二)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四)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二、军队思想政治建设
        (一)政治工作永远是我军生命线
        (二)弘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三、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加强军队战略化管理
        (二)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三)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
        (四)突出军队实战化训练
    四、军队体制改革
        (一)改革军队体制编制
        (二)调整优化军兵种结构
        (三)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
        (四)深化军队政策制度改革
第三章 习近平治军思想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一)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队本质的思想
        (二)继承与发展了列宁关于军队人才教育的思想
        (三)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军思想
    二、实践价值
        (一)为军队改进作风建设指明途径
        (二)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提供方法
        (三)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引领方向
        (四)为军队体制改革指明道路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教育
        2.1.2 军事教育
        2.1.3 军事人才培养
    2.2 理论依据
        2.2.1 系统理论
        2.2.2 军民融合理论
        2.2.3 军事人才成长理论
第三章 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
    3.1 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实践
        3.1.1 美国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实践
        3.1.2 英国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实践
        3.1.3 俄罗斯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实践
        3.1.4 日本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实践
    3.2 外军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启示
        3.2.1 以明确的军事人才需求牵引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3.2.2 以健全的法规制度保障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3.2.3 以完善的体制机制推动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工作有力有序运行
        3.2.4 以严格的考核评价促进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效益的提升
        3.2.5 以灵活的形式途径拓展军民教育融合式培养军事人才的空间
第四章 我国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4.1 我国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历史回顾
        4.1.1 初创与萌芽阶段
        4.1.2 探索与实践阶段
        4.1.3 确立与完善阶段
        4.1.4 迅猛发展阶段
    4.2 我国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实践成效
        4.2.1 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4.2.2 法规制度不断完善
        4.2.3 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4.2.4 培养模式灵活多样
        4.2.5 培养效益日渐显现
    4.3 我国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问题透视
        4.3.1 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备
        4.3.2 领导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4.3.3 运行机制不够顺畅
        4.3.4 保障责权不够明确
        4.3.5 军事人才培养的效益不高
第五章 新形势下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目标、原则及基本思路
    5.1 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目标
        5.1.1 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
        5.1.2 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5.2 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原则
        5.2.1 需求牵引原则
        5.2.2 军队主导原则
        5.2.3 科学统筹原则
        5.2.4 质量效益原则
    5.3 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5.3.1 强“基”
        5.3.2 扩“容”
        5.3.3 提“质”
第六章 推进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工作深入发展的对策
    6.1 强化军民教育融合观念,科学统筹军事人才培养的顶层规划
        6.1.1 牢固树立军民教育融合式培养的指导理念
        6.1.2 统筹规划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6.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升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法制化水平
        6.2.1 加强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建设
        6.2.2 完善军地各部门的配套政策制度
        6.2.3 搞好军地法规的衔接
    6.3 健全组织管理体制,集聚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的合力
        6.3.1 建立国家层面的领导管理机构
        6.3.2 健全和完善军地各级各部门的领导管理机构
        6.3.3 调整军队驻校选培办编制设置和机构组成
        6.3.4 改革我军军事人才培养的相关教育培训体制
    6.4 优化运行机制,增强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工作效益
        6.4.1 健全军地综合协调机制
        6.4.2 建立军地一体化的系统保障机制
        6.4.3 完善检查监督和奖惩激励机制
    6.5 全程把控质量标准,提高军民教育融合式培养军事人才的能力素质
        6.5.1 区分各类军事人才的需求特点,制定科学严格的选拔标准
        6.5.2 针对军事人才能力素质的特殊要求,突出培养的重点内容
        6.5.3 针对军事人才群体的特殊身份,加大日常教育管理力度
        6.5.4 制定军事人才能力素质考核标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与淘汰
    6.6 积极拓宽培养渠道,不断完善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6.6.1 合理调整优化生长干部来源结构,完善依托培养制度
        6.6.2 充分利用国民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优势,扩大直招军事人才规模
        6.6.3 积极开展军地协作活动,加大军地联合培养军事人才的实践力度
        6.6.4 主动适应社会形势发展,探索新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途径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在校国防生问卷调查表
附录B:已毕业国防生问卷调查表
附录C:初级任职教育院校生长干部学员的军政素质调查表
附录D:驻校选培办访谈提纲
附录E:部队生长军官来源及各类型军官任职能力调研提纲

(7)高校学生军训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选题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理论教学模式
    1.1 倡导国防思想教育与军事技能教育并重的教学原则
        1.1.1 “并重原则”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客观要求
        1.1.2 “并重原则”是高校学生军训的根本需求
        1.1.3 “并重原则”实施的渗透方式探析
    1.2 建构“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2.1 “结合方式”是教学互动规律对高校军训工作的基本要求
        1.2.2 “结合方式”是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1.2.3 “结合方式”是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最佳途径
    1.3 强化现代国防教育信息模拟化的教学手段
        1.3.1 现代国防教育信息模拟化手段的时代性分析
        1.3.2 强化国防教育信息模拟化手段的技术性要求
        1.3.3 强化国防教育信息模拟化手段的环节性把握
第二章 日常管理模式
    2.1. 建树“训导结合·教养一致”的军训管理理念
        2.1.1 “训导结合·教养一致”管理理念的内涵
        2.1.2 “训导结合·教养一致”理念的优势展望
        2.1.3 “训导结合·教养一致”理念的践行探索
    2.2 建立“部队主训·军学共训”的军训管理机制
        2.2.1 “部队主训·军学共训”军训管理机制的内涵
        2.2.2 “部队主训·军学共训”管理机制的框架设计
        2.2.3 “部队主训·军学共训”机制实施的基本要求
    2.3 形成“信息教育·训管结合”的军训管理程序
        2.3.1 “信息教育·训管结合”管理运作程序概述
        2.3.2 “信息教育·训管结合”运作程序的机理分析
        2.3.3 “信息教育·训管结合”运作程序的实施环节
第三章 目标考核模式
    3.1 “凸显国防思想教育成效”的理论考核
        3.1.1 凸显国防思想教育成效的重要意义
        3.1.2 国防思想教育成效考核的主体内容
        3.1.3 实施理论考核的方法步骤
    3.2 “凸显学生所学专业特色”的技能考核
        3.2.1 凸显专业特色是学生军训考核的特点
        3.2.2 军训技能考核的原则要求
        3.2.3 专业特色技能考核的主要程序
    3.3 “凸显综合素质变化幅度”的作风考核
        3.3.1 综合素质变化幅度是作风考核的内核
        3.3.2 综合素质变化幅度的考核内容
        3.3.3 实施作风考核的基本要求
        3.3.4 综合素质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9)新疆边防指挥军官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新疆边防指挥军官的内涵与激励机制的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
    2.2 激励的基础理论
        2.2.1 激励思想的发展历程
        2.2.2 激励理论的分类
        2.2.3 激励过程与激励要素
        2.2.4 激励应用的基本原则
    2.3 激励理论的启示
第三章 新疆边防指挥军官激励特性
    3.1 新疆边防部队的主要任务
    3.2 新疆边防部队的特点
    3.3 新疆边防指挥军官群体特点
    3.4 新疆边防指挥军官管理特点
    3.5 新疆边防指挥军官激励目标的特殊内涵
第四章 新疆边防指挥军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4.1 激励理念需要更新
    4.2 激励方式需要改进
    4.3 激励内容需要完善
第五章 新疆边防指挥军官激励需求分析
    5.1 新疆边防指挥军官激励需求状况
        5.1.1 新疆边防指挥军官激励水平调查
        5.1.2 新疆边防指挥军官激励水平分析
    5.2 新疆边防指挥军官需求分析
第六章 完善新疆边防指挥军官激励机制的对策思考
    6.1 激励机制设计
    6.2 基本原则构想
    6.3 优化新疆边防指挥军官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思考
        6.3.1 积极营造管理激励的良好氛围
        6.3.2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配套制度
        6.3.3 不断完善快速有效的长效机制
第七章 新疆边防某团指挥军官激励机制构建案例分析
    7.1 新疆边防某团基本情况
    7.2 新疆边防某团激励现状分析
    7.3 完善边防某团激励机制的思考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习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新疆边防指挥军官需求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新疆边防指挥军官激励需求调查访谈提纲

(10)预备役军官履职能力考评体系及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实践分析
    1.3 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价值
        1.3.1 本文创新点
        1.3.2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组织结构
        1.4.1 论文的研究目标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预备役军官考评及激励机制概述
    2.1 预备役军官履职能力考评体系概述
        2.1.1 预备役军官履职能力考评的含义
        2.1.2 预备役军官考评的特点
        2.1.3 预备役军官考评的价值功能
        2.1.4 预备役军官考评的原则
        2.1.5 预备役军官考评体系的内容构成
    2.2 预备役军官激励机制概述
        2.2.1 预备役军官激励机制及其构建的涵义
        2.2.2 构建预备役军官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2.2.3 预备役军官激励机制的内容
        2.2.4 预备役军官激励机制的特点
        2.2.5 预备役军官激励机制的功能
        2.2.6 构建预备役军官激励机制的原则
    2.3 预备役军官考评和激励的关系
第三章 预备役军官考评及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3.1 预备役军官考评现状分析
        3.1.1 我军预备役军官考评上的优良传统
        3.1.2 预备役军官考评中存在的问题
        3.1.3 影响考评评的因素分析
        3.1.4 完善预备役军官考评的对策分析
    3.2 预备役军官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3.2.1 我军激励工作的基本经验
        3.2.2 预备役军官激励机制存在的现实问题
        3.2.3 完善预备役军官激励机制的对策分析
第四章 预备役军官考评体系的构建
    4.1 预备役军官考评的主体和客体体系
        4.1.1 预备役军官考评的主体
        4.1.2 预备役军官考评的客体
    4.2 预备役军官考评的指标体系构建
        4.2.1 构建预备役军官考评指标体系的原则和要求。
        4.2.2 预备役军官考评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2.3 预备役军官考评指标体系的构造方法
        4.2.4 预备役军官考评指标体系的确立
        4.2.5 考评标准(详表见附录C)
    4.3 预备役军官考评的方法体系构建
        4.3.1 人员考评方法简介
        4.3.2 预备役军官考评方法的确立
        4.3.3 预备役军官考评信息的获取及处理
        4.3.4 预备役军官考评模型的建立
    4.4 预备役军官考评结果与运用体系
        4.4.1 考评结果的评定
        4.4.2 考评结果的运用
        4.4.3 考评结果的反馈
    4.5 预备役军官考评的程序体系
    4.6 预备役军官考评监督体系
第五章 预备役军官激励机制构建
    5.1 激励理论与模型
        5.1.1 经典激励理论分析
        5.1.2 综合激励模型
    5.2 预备役军官综合激励模型的构建
        5.2.1 预备役军官的身份属性和工作属性分析
        5.2.2 预备役军官心理需求结构分析
        5.2.3 预备役军官综合激励模型的构建
    5.3 基于履职能力考评结果的预备役军官激励机制构建
        5.3.1 基于预备役军官类别的激励
        5.3.2 基于综合考评结果的激励
        5.3.3 基于各指标考评结果的激励
        5.3.4 基于考评结果的综合激励模型
第六章 实证分析
    6.1 考评实施及结果分析
        6.1.1 考评实施
        6.1.2 考评结果分析
    6.2 基于考评结果的激励分析及启示
        6.2.1 基于某考评客体考评结果的激励分析
        6.2.2 基于考评结果的激励机制实践应用得出的启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预备役军官考评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B 预备役军官考评指标调查统计表
附录C 预备役军官履职能力考评标准

四、宣城军分区以有效载体培育战斗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D]. 柏晓斐. 湘潭大学, 2020(12)
  • [2]中共抗日根据地英模的宣传教育研究[D]. 李晨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3]1949-1956年中共对乡村文化的改造 ——以均县农村业余剧团为中心的考察[D]. 陈娅飞.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4]习近平治军思想研究[D]. 王帅. 长春理工大学, 2017(02)
  • [5]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 徐芳.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3(06)
  • [6]铸魂兴武写忠诚——山西省忻州军分区以“三爱一创”活动为平台深入持久培育核心价值观纪实[J]. 艾志军,杨文军,郭冬旭,叶聪阳. 华北民兵, 2011(11)
  • [7]高校学生军训模式探索[D]. 盛勇. 中南大学, 2010(05)
  • [8]“九位一体”强基层——山西省阳泉军分区推进民兵基层建设融合发展记事[J]. 甄铭,刘计平,郭冬旭,唐亚平. 华北民兵, 2009(11)
  • [9]新疆边防指挥军官激励机制研究[D]. 赵晓正.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1)
  • [10]预备役军官履职能力考评体系及激励机制研究[D]. 刘胜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宣城军师用有效载体培养斗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