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呼气过滤器防护效果的研制与评价

呼吸机呼气过滤器防护效果的研制与评价

一、呼吸机呼气滤器的研制及防护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方邦江,魏捷,路晓光,宋维,张思森,姜笃银,米玉红,张玉想,菅向东,周飞虎,刘亚华[1](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2,SARS-Co V-2)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SARS-Co V-2属于冠状病毒科β属冠状病毒,基因特征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有85%以上的同源性[2],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也可能通过气溶胶和粪-口等途径传播[3],人群普遍易感,呈聚集性发病。COVID-19传染性强,临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工作组[2](2020)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推荐方案(1版)》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肺部病变为主的新型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现流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赴重灾区支援抗击疫情,救治重症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创造性的在普通病房开设了高级生命支持单元,为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的救治创造了条件,有效地降低了危重型患者的病死率。中山一院医护人员在诊治数百例患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诊治推荐方案。

崔泽实,董放,李志勇,曾凯[3](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医学设备维修与使用的生物安全策略》文中提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企业等领域的医学装备工程技术人员是与广大医务人员一道奋战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战线上的一支专业队伍,医学设备的安全有效使用是NCP防控的技术保障,而科学防护、规范操作是保证疫情防控战斗力的首要环节。在文献复习、查阅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网站发布的技术文本以及荟萃工程技术人员经验的基础上,从涉及的主要技术流程入手阐述生物安全防护技术要点,为NCP防控中医学设备维修与使用提供生物安全策略。

严飞[4](2010)在《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体外循环(CPB)仍可诱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导致术后各脏器、系统不同程度的损伤,肺是最早最容易受到损伤的器官。CPB后肺损伤在临床上大部分表现为亚临床症状的术后肺功能障碍,进一步可发展为术后肺部并发症(15~30%),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而引起死亡(2%)。CPB后肺损伤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术后的恢复和预后。目前,CPB后肺损伤已引起广泛的重视,各种肺保护的方法应运而生。本研究紧密结合临床,从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发生的主要机制出发,探讨在体外循环期间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冷血和乌司他丁(UTI)对肺的保护作用。目的:1)进行CPB手术中建立持续肺动脉灌注系统的研究,评价肺动脉灌注系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2)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探讨CPB后SIRS导致肺损伤的机制,评价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3)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预冲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的UTI(1万U·kg-1、2万U·kg-1),通过观测围术期细胞因子和呼吸功能的变化,探讨UTI对CPB后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如果有保护作用,这种作用是否有剂量-效应关系。4)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的基础上,在灌注液中加入UTI,采取进一步的干预性保护性措施,通过对生化、肺生理及组织形态学检测评价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CPB后肺损伤保护作用是否优于单纯CPB预冲应用UTI。方法:1)选择30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和灌注组(P组)两组,每组各15例,采用统一的麻醉方法,体外循环装置及管理,对照组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灌注组在CPB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28~30℃氧合冷血以15ml·kg-1·min灌注流速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两组在多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和丙二醛(MDA)的水平;两组在多个时点抽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白细胞计数检查;两组分别于闭合胸骨前取右肺中叶大小约1.0×1.0×1.0cm3组织,行光学显微镜检查。2)选择45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Ⅰ组)、UTI 1万U·kg-1组(Ⅱ组)和UTI 2万U·kg-1组(Ⅲ组),每组各15例,三组在多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测定TNF-α、IL-6、IL-8、IL-10的水平;三组在多个时点抽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白细胞计数检查;三组在多个时点记录潮气量(VT)、吸入氧浓度(FiO2)、气道平台压(PAP)、呼气末正压(PEEP),分别计算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肺静态顺应性(Cst)。3)选择60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Ⅰ组)、UTI预冲组(Ⅱ组)和含UTI氧合冷血肺灌注组(Ⅲ组),每组各20例,Ⅲ组在CPB手术期间经肺动脉插管持续灌注含UTI(总量2万U·kg-1)氧合冷血,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Ⅱ组给予以UTI(总量2万U·kg-1),以100ml生理盐水溶解稀释后加入预冲液,经CPB转机进入体内,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Ⅰ组为标准对照,即不用UTI,也不行肺动脉灌注,只行二尖瓣置换术。三组在多个时点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及测定TNF-α、IL-6、IL-8、IL-10、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三组在多个时点抽取左、右心房血,行血白细胞计数检查;三组在多个时点记录VT、Fi02、气道平台压PAP、PEEP,分别计算OI、PA-aO2、Cst。三组分别于闭合胸骨前取右肺中叶大小约1.0×1.0×1.0cm3组织,分别行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1)在CPB主动脉阻断期间采用28-30℃氧合冷血以10ml·kg-1·min灌注流速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灌注压力<20mmHg,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明显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及延长手术时间。2)两组CPB开始后右心房与左心房血白细胞计数之比(RWBC/LWBC)均明显升高(P=0.0011),但P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214);两组CPB开始后TNF-α、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0,P=0.0000,P=0.0021,P=0.0000),但P组TNF-α、IL-6、IL-8升高程度明显低于C组,而IL-10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C组(P=0.0032,P=0.0132,P=0.0284,P=0.0139);两组CPB开始后氧合指数(0I)和肺静态顺应性(Cst)均明显下降(P=0.0001,P=0.0082),但P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083,P=0.0104);两组CPB开始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均明显升高(P=0.0000),但P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C组(P=0.0024);P组的术后带管时间短于Ⅰ组(P=0.0187);光镜下Ⅰ组可见肺泡结构破坏,广泛肺泡萎陷,肺泡壁增厚,肺间质及肺泡腔内明显充血水肿及大量白细胞聚集,而P组示部分肺泡萎陷,肺泡壁轻度增厚,肺间质及肺泡腔内轻度充血水肿及少量白细胞聚集。3)三组CPB开始后RWBC/LWBC均明显升高(P=0.0164),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253);三组CPB开始后TNF-α、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0,P=0.0000,P=0.0037,P=0.0000),但Ⅲ组TNF-α、IL-6、IL-8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而IL-10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Ⅱ组,同时Ⅱ组高于Ⅰ组(P=0.0021,P+0.0183,P=0.0134,P=0.0004);三组CPB开始后OI和Cst均明显下降(P=0.0002,P=0.0011),但Ⅲ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52,P=0.0115);三组CPB开始后PA-a02均明显升高(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24);三组CPB开始后MDA水平明显升高(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01);三组CPB开始后sPselectin、sI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003,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35,P=0.0017);三组CPB开始后MPO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00),但Ⅲ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Ⅱ组,同时Ⅱ组低于Ⅰ组(P=0.0003)P组的术后带管时间短于Ⅰ组(P=0.0024);光镜下Ⅰ组可见肺泡结构破坏,广泛肺泡萎陷,肺泡壁增厚,而Ⅱ组示部分肺泡萎陷,肺泡壁轻度增厚,肺间质及肺泡腔内轻度充血水肿及少量白细胞聚集,Ⅲ组基本正常;电镜Ⅰ组可见肺泡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明显肿胀、破碎,基底膜暴露,血气屏障破坏,毛细血管内充血及大量炎症细胞激活,Ⅱ组肺泡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较少,气血屏障增宽,可见较多毛细血管内激活、附壁的炎症细胞,Ⅲ组CPB后可见肺泡Ⅰ、Ⅱ型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基膜轻度水肿,结构完整、清晰,气血屏障大致正常;Ⅰ组MMP-9在肺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染色强阳性,Ⅱ组染色阳性而Ⅲ组呈弱阳性。结论:1)本研究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方案(控制灌注液温度28~30℃、灌注压力<20mmHg、灌注流速10ml·kg-1·min-1)是安全可行的。2).在CPB期间采用氧合冷血进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可以减少肺内白细胞扣押,清除氧自由基、抑制促炎因子的水平增加抗炎因子水平,减轻CPB后SIRS的严重程度,具有肺保护作用。因而具有肺保护作用。3).UTI应用于CPB可减轻肺内白细胞的扣押,抑制促炎因子的水平而增加抗炎因子的水平,改善氧合指数、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保护肺顺应性,具有肺保护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UTI剂量较大组(2万U·kg-1)肺保护作用更明显。4).将UTI与氧合冷血持续肺动脉灌注结合,两者可产生协同作用。CPB期间采用含UTI氧合冷血行持续肺动脉灌注可以减少肺内白细胞扣押,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而增加抗炎因子的水平,清除自由基,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稳定溶酶体膜,减少中性粒细胞MMP-9、MPO等水解酶的的释放并抑制其活性;可以改善氧合指数、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保护肺顺应性。因而具有明确肺保护作用,其效果优于单纯CPB中应用UTI。5).本研究在生理、生化、免疫组化及组织形态学层面揭示CPB后SIRS的发生机制,证实CPB期间肺动脉持续灌注含UTI氧合冷血可以减轻CPB后SIRS的程度,对CPB后肺损伤有明确的保护作用。为UTI与氧合冷血持续肺动脉灌注结合运用于体外循环肺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并且为体外循环肺保护提供新的措施。

姜力骏[5](2006)在《液体通气技术治疗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急性肺损伤是引起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全氟化碳为载体的部分液体通气是一种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新方法。本实验拟探讨部分液体通气对乳猪体外循环术后肺气体交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健康乳猪12只,建立体外循环肺损伤模型。将乳猪随机分为部分液体通气组和传统机械通气组,每组各6只。分别在CPB前、CPB后每半小时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平均气道压、潮气量、肺顺应性等肺功能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实验结束时抽取静脉血,行右下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测血浆与肺泡灌洗液髓过氧化物酶(MPO)和白细胞介素6,8浓度,并行肺泡灌洗液细胞计数;同时取左下肺组织行光镜检查肺组织损伤程度。 结果:在通气治疗后各时点,部分液体通气组肺顺应性较传统机械通气组显着提高(p<0.01)。部分液体通气组和传统机械通气组组间比较显示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和动脉平均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部分液体通气组肺泡灌洗液白细胞介素6(22.80±7.02对81.32±15.23 pg/ml;p<0.01)、白细胞介素8(299.37±99.32对551.63±119.34 pg/ml;p<0.01)、MPO浓度(49.83±12.09对75.00±9.19u/L;p<0.01)均显着低于传统机械通气组。血浆IL-6、IL-8和MPO浓度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肺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光镜下可见对照组肺泡毛细血管充血、出血,肺泡及间质水肿,

范关荣,陈宗南,姜 彪,杨海慧,冯卓荣[6](2004)在《呼吸机呼气滤器的研制及防护效果评价》文中指出为防止呼吸机呼气管道中的含菌气体扩散污染病房空气,引发交叉感染。利用HEPA材料、活性炭、特殊的缓释杀菌滤材,研制成一套呼吸机呼气除菌过滤装置。经参照有关标准用物理模拟气溶胶颗粒(0.28-0.34um)及微生物气溶胶测试,过滤效率>99.995%,微生物气溶胶滤除率达100%。气流阻力<230Pa,完全能满足临床呼气机的过滤除菌使用条件。

黄雨佳,杨琳[7](2021)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防护装置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该文介绍了气管切开患者气道防护装置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类装置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指出不同防护装置对气道加温、加湿、微生物过滤作用的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并且不同使用场景也会对效果造成影响,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治疗目的、防护装置特点,合理选择和应用气道防护装置对开放气道进行标准化、专业化、安全化管理,以减少呼吸道并发症发生,医疗器械研发人员应从系统层面开展多学科联动,提升各项指标水准及稳定性,并且保存、恢复患者正常生理功能,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梁宵[8](2021)在《基于FOC的家用呼吸机BLDC控制器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呼吸机进入公众的视野。不同于大体积的医用呼吸机,家用呼吸机是一种便携式、可在家庭中使用的呼吸机,主要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BLDC(无刷直流电机)是家用呼吸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家用呼吸机通过驱动BLDC来产生合适的压力,帮助患者打开气道,增加肺通气量,改善患者呼吸功能。BLDC作为一种驱动电机既保留了直流电机良好的调速、控制和运行特性,又克服了传统直流电机电刷换相的缺点,并具有效率高、功率密度高、免维护、高速运行等优点,近些年被广泛用于电动汽车、水泵、医疗器械等行业。BLDC的运行需要使用专用的控制器,因此其控制器的开发,成为BLDC应用的关键。传统BLDC控制器一般采用方波驱动方案,但存在转矩波动、效率低等缺点。在上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F.Blaschke提出了一种基于FOC(磁场定向控制)的矢量控制方法,即通过一系列坐标变换,将三相电流静止坐标系转为两相旋转坐标系,从而使三相交流耦合的定子电流转换为相互正交、独立解耦的转矩电流与励磁电流分量,实现类似“他励直流电动机通过控制电枢电流直接控制电机转矩”的效果。采用FOC矢量控制能使电机转矩更加平稳、效率更高、噪声更小、动态特性更优良,因此特别适合用于家用呼吸机。近些年基于FOC的BLDC控制器在汽车电子、风扇、水泵等行业应用比较广泛,TI、Infineon、ST、Microchip等厂商都提供了一些相关的解决方案,但目前尚未有一款专用于家用呼吸机的BLDC控制器。因此本课题以适用于目前主流的BiPAP家用呼吸机的BLDC控制器为研究对象,探究FOC矢量控制技术在家用呼吸机BLDC控制器上的具体实现和相关的软硬件设计方法。

杨倩[9](2021)在《标准碱剩余法在判断酸碱平衡紊乱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 酸碱平衡紊乱作为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引起多脏器间的级联反应,尤其在危重症患者中,不仅加速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更会导致病死率增加。因此,如何快速、便捷、准确地判断患者酸碱失衡的类型,成为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酸碱定义的提出为科学家深入探索人体内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基于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而提出的HCO3-与CO2相互关系的生理学法,还是研究影响H+浓度的强弱离子的物理化学法,以及目前被广泛关注的基于Van Slyke方程的SBE法,均是为了将酸碱紊乱的复杂生理机制转化为更直观易懂的数字函数关系。1978年,Carroll提出的预计代偿公式成为评估酸碱平衡紊乱的里程碑,开启了预计代偿公式评估酸碱平衡紊乱的时代。此后,Narins、Margaret及Hamm等验证并完善了预计代偿公式。我国的研究者受此启发,试图寻找适用于亚洲人群的预计代偿公式组,从周寿生、张家骧到韦国强均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临床研究者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验证和完善,同时结合具体的临床实践工作,将预计代偿公式之间的优缺点汇总,编攥出了普遍适用于临床上的经典公式法。它已成为急诊、ICU、呼吸科及其他领域的主要计算公式,并被大量论文及教材直接引用,成为目前临床上量化机体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参考标准。但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经典公式法较为复杂,且需记忆大量的计算公式,尤其是对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实用效果较差,不利于快速评估危重症患者的酸碱失衡状态。随着血气分析仪技术的不断突破,已将Van Slyke的SBE理论转化为直观可读取的数值,并绘制了量化酸碱平衡紊乱的另一种更为直观的预计代偿方法,即SBE法。目前已有研究证实,SBE法在评估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方面展现出良好的预判价值,但目前较少有研究比较该方法与传统的预计代偿公式法在酸碱平衡紊乱患者中诊断的一致性。本研究采用目前临床上已研究成熟的经典公式法作为评估机体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参考标准,比较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初步识别酸碱失衡类型的血气分析结果中的一致性,探讨SBE法替代经典公式法在早期识别患者酸碱失衡类型的可行性,为临床上寻找更为准确的、简便的评估酸碱紊乱类型的方法,便于临床推广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12月、2020年9月~12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监护病房(EICU)、重症监护病房(ICU)及呼吸科等收治患者中共收集到29764例血气分析结果,经筛选后入组10216例异常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包括Gem3500和Gem4000两种检测仪器)。将患者分为经典公式组和SBE组,搜集患者血气分析参数,包括pH值、PaCO2、HCO3-、SBE等。采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评价Gem3500和Gem4000两种仪器对不同类型血气参数检验的差异性,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appa检验评价经典公式法和SBE法对于初步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一致性,并用Wilson方法计算其95%CI,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Gem3500与Gem4000两种仪器在检测pH、PaCO2、PaO2、HCO3-及SBE的血气分析结果中不具有统计学差异(Z=-8.23、-1.00、-2.43、-1.156、-6.23,p均>0.05)。两组公式对10216例异常血气分析判断,其中呼酸±代碱筛选组1392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呼吸性酸中毒1068例,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160例,两者判断一致1228例(88.22%),kappa=0.598(p<0.001),联系强度中等,95%CI 为 0.545~0.651;呼碱±代酸筛选组1193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呼吸性碱中毒1050例,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72例,两者判断一致1122例(94.05%),kappa=0.638(p<0.001),联系强度较强,95%CI为0.562~0.714;代酸±呼碱筛选组2476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代谢性酸中毒1128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709例,两者判断一致1837例(74.19%),kappa=0.474(p<0.001),联系强度中等,95%CI为0.441~0.507;代碱±呼酸筛选组5155例,一致初步判定为单纯代谢性碱中毒2367例,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1500例,两者判断一致 3867 例(75.01%),kappa=0.490(p<0.001),联系强度中等,95%CI为 0.466~0.514。结论1.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初步识别酸碱平衡紊乱中的一致性较好(kappa=0.598、0.638、0.474、0.490),但前者计算耗时少、公式组直观简捷、易于记忆,可以作为急诊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时快速判断酸碱紊乱状态的重要工具,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的参考标准,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2.SBE法对于危重患者的早期识别急性呼酸(碱)合并代谢紊乱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黄桃,徐钦,张苜,任思睿[10](2021)在《具有高效过滤和恒定泄气量功能的无创正压通气面罩研制及功能测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发一种具有高效过滤和恒定泄气量功能(EFCL)的无创正压通气(NPPV面罩,并探讨其有效性。方法进行EFCL面罩发明设计,并完成其产品制造。将20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面罩类型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EFCL面罩;对照组采用传统NPPV面罩和侧孔型呼气阀的组合。每个研究对象均采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前后交叉研究。在标准化试验条件及呼气气道正压(EPAP)为5、10 cm H2O条件下,监测两组面罩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吸气气道正压(IPAP)从5 cm H2O逐步递增至10、15、20 cm H2O时,监测两组各节点呼气阀泄气量;评价两组面罩操作性和舒适性。结果在相同EPAP水平(5 cm H2O或10cm H2O),试验组面罩内Pet CO2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均P <0.05); IPAP从5 cm H2O逐步递增至20 cm H2O时,试验组呼气阀泄气量维持相对恒定,对照组呼气阀泄气量则随IPAP压力增高而增加。两组面罩的操作性、舒适性均具有较高的满意率和一致性。结论 EFCL面罩具有高效过滤和恒定泄气量的功能,为降低NPPV面罩应用中的交叉感染风险提供新方法。

二、呼吸机呼气滤器的研制及防护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吸机呼气滤器的研制及防护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三预”方针
    1.1 COVID-19原发CA的预防
        1.1.1 FM
        1.1.2 血栓
        1.1.3 心肌梗死
    1.2 COVID-19继发CA的预防
        1.2.1 低氧血症
        1.2.2 休克
        1.2.3 肺栓塞
        1.2.4 脑卒中
    1.3 COVID-19诱发CA的预防
        1.3.1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1.3.2 张力性气胸
        1.3.3 药物毒性
        1.3.4 心理应激
2 “三化”方法
    2.1 标准化方法
        2.1.1 标准防护与复苏实施原则
        2.1.2 气道管理与呼吸支持
        2.1.2.1 球囊面罩通气
        2.1.2.2 气管插管
        2.1.2.3 机械通气
        2.1.3 胸外按压与电除颤
        2.1.3.1 胸外按压质量
        2.1.3.2 电除颤策略与安全
        2.1.4 复苏药物
    2.2 多元化方法
        2.2.1 机械复苏(M-CPR)
        2.2.2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ACD-CPR)
        2.2.2.1 开放气道(airway)
        2.2.2.2 人工呼吸(breathing)
        2.2.2.3 人工循环(circulation)
        2.2.2.4 体外除颤(defibrillation)
        2.2.3 E-CPR
    2.3 个体化方法
        2.3.1 老年患者
        2.3.2 急进患者
        2.3.3 医务人员
        2.3.4 疫情防控人员
3 “三生”方略
    3.1 复生方略
        3.1.1 ROSC的判断
        3.1.2 气道管理(airway,A)
        3.1.3 呼吸氧合(breathing,B)
        3.1.4 循环支持(circulation,C)
        3.1.5 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D)
    3.2 超生方略
        3.2.1 细胞因子风暴综合征(CSS)
        3.2.1.1 发病机制
        3.2.1.2 免疫治疗
        3.2.2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hy,CRRT)
        3.2.3 营养支持
    3.3 延生方略
        3.3.1 恢复期血浆捐献
        3.3.2 干细胞移植研发
        3.3.3 规范尸体解剖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推荐方案(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理学特点
    1.1 肺
        1.1.1 肉眼观
        1.1.2 镜下
        1.1.3 特殊染色
    1.2 心
    1.3 消化道
        1.3.1 肝
        1.3.2 其他
    1.4 肾
    1.5 免疫系统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
    2.1 疑似病例
        2.1.1 流行病学史
        2.1.2 临床表现
    2.2 确诊病例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分型
    3.1 非重症型
    3.2 重症型
        3.2.1 呼吸窘迫
        3.2.2 血流动力学
        3.2.3 其他
    3.3 重症型临床预警指标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接诊流程:床边超声快速筛查
    4.1 床边超声的心肺筛查流程
        4.1.1 肺部超声的BLUE流程
        4.1.2 心超声的FATE流程
    4.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心肺超声表现
        4.2.1 肺部超声表现
        4.2.2 心超声表现
    4.3 结合床边超声的筛查结果快速分组并制定相应治疗计划
        4.3.1 结合床边超声的筛查结果快速分组
        4.3.2 根据分组制定相应诊疗计划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情评估与监测
    5.1 临床生命体征监测
        5.1.1 体温
        5.1.2 呼吸频率与血氧饱和度(SpO2)
        5.1.3 血压
        5.1.4 意识状态
    5.2 常规器官功能监测
        5.2.1 呼吸功能监测
        5.2.2 心功能监测
        5.2.3 循环功能和组织氧合监测
        5.2.4肝、肾功能及内环境监测
        5.2.5 出凝血功能监测
        5.2.6 炎症反应和感染标志物监测
        5.2.7 免疫功能监测
    5.3 影像学监测
        5.3.1 床边超声
        5.3.2 胸部影像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抗病毒药物
7 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救治
    7.1 激素的应用
    7.2 呼吸功能支持
        7.2.1 超声监测重症患者肺部情况
        7.2.2 氧疗流程
        7.2.3 氧疗方式的升阶梯流程
        7.2.4 呼吸机条件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7.3 循环功能支持
        7.3.1 重症心超声监测
        7.3.2 液体管理
        7.3.3 血管活性药物
        7.3.4 ARDS合并ACP的治疗
    7.4 肾功能支持及连续性肾替代治疗的使用
        7.4.1 适应症
        7.4.2 CRRT模式
        7.4.3 CRRT的抗凝治疗
    7.5 免疫功能支持
    7.6 营养支持
    7.7 中医中药治疗
8 重症病房转出标准及出院标准
    8.1 重症病房转出标准
    8.2 出院标准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医学设备维修与使用的生物安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维护和维修医学设备的生物安全
    1.1 进入NCP病区
    1.2 设备外部清洁与消毒
    1.3 设备内部风险与安全处理
    1.4 高风险设备表面
    1.5 呼吸防护装备选择
    1.6 具体防护步骤
2 医学设备使用相关的生物安全
    2.1 呼吸机
        2.1.1 安全风险分析
        2.1.2 风险控制方案
        2.1.3 环境风险控制
    2.2 生物安全柜
        2.2.1 安全风险分析
        2.2.2 风险控制方案
    2.3 离心机
        2.3.1 安全风险分析
        2.3.2 风险控制方案
3 结论

(4)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持续肺动脉灌注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的影响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设计方案
        1.3 麻醉方法
        1.4 体外循环方法
        1.5 手术及肺灌注方法
        1.6 标本和数据的收集
        1.7 血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1.8 病理标本的观察和检测
        1.9 指标的评价方法
        1.10 质量控制
        1.11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炎症因子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设计方案
        1.3 麻醉方法
        1.4 体外循环方法
        1.5 手术及给药方法
        1.6 标本和数据的收集
        1.7 血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1.8 指标的评价方法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1. 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设计方案
        1.3 麻醉方法
        1.4 体外循环方法
        1.5 手术及肺灌注方法
        1.6 标本和数据的收集
        1.7 血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1.8 病理标本的观察和检测
        1.9 指标的评价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液体通气技术治疗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部分液体通气减轻乳猪体外循环术后肺炎症反应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完全液体通气呼吸机的研制
第三部分 完全液体通气减轻乳猪体外循环术后肺炎症反应的实验研究
第四部分 完全液体通气治疗乳猪体外循环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实验研究
全文总结
综述
个人简历
致谢

(7)气管切开患者气道防护装置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热湿交换器(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HME)
    1.1 疏水型
    1.2 吸湿型
    1.3 结合型
    1.4 临床应用研究
2 密闭式吸痰系统(closed suctioning system,CSS)
3 新研制的气道防护装置

(8)基于FOC的家用呼吸机BLDC控制器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BLDC运行原理和FOC算法
    2.1 BLDC运行原理
        2.1.1 BLDC的基本结构
        2.1.2 BLDC的数学模型
    2.2 FOC矢量控制算法
        2.2.1 FOC矢量控制算法的产生
        2.2.2 FOC的基本原理
第3章 BLDC控制器硬件设计
    3.1 主控芯片选型
    3.2 BLDC控制器整体硬件设计方案
    3.3 BLDC控制器电路设计
        3.3.1 电源电路设计
        3.3.2 三相逆变桥电路设计
        3.3.3 泵生电压抑制电路设计
        3.3.4 电流采样电路设计
    3.4 BLDC控制器PCB设计要点
        3.4.1 PCB整体设计原则
        3.4.2 关键电路的PCB设计
第4章 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4.1 电机控制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4.2 电机控制系统的实现
        4.2.1 磁链位置估算器与锁相环
        4.2.2 抗积分饱和PID控制器
        4.2.3 I/F启动
        4.2.4 SVPWM的实现
        4.2.5 三相电流重构
第5章 BLDC控制器软件程序设计
    5.1 软件程序结构
    5.2 软件程序实现
        5.2.1 单线PWM通信
        5.2.2 保护及故障处理
        5.2.3 软件控制系统状态机
        5.2.4 前后台系统
    5.3 嵌入式编程要点
第6章 测试与分析
    6.1 静态压力控制测试
        6.1.1 静态压力测试平台搭建
        6.1.2 电机运行参数测试
        6.1.3 气道压力测试
    6.2 动态压力控制测试
        6.2.1 动态压力测试平台搭建
        6.2.2 主动模拟肺气道压力测试
    6.3 噪声测试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标准碱剩余法在判断酸碱平衡紊乱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 背景
        1.1.1 酸碱定义与血气分析的历史
        1.1.2 二次反应理论
        1.1.3 碱剩余及标准碱剩余
        1.1.4 酸碱紊乱的评估及预计代偿公式
    1.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筛选条件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采集数据
    2.4 患者分组及对象处理
    2.5 统计学方法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种仪器测量血气分析的结果比较
    3.2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的一致性比较
        3.2.1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呼酸±代碱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3.2.2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呼碱±代酸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3.2.3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代酸±呼碱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3.2.4 SBE法与经典公式法在代碱±呼酸筛选组的一致性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进展及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具有高效过滤和恒定泄气量功能的无创正压通气面罩研制及功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 EFCL面罩结构及工作原理
2 EFCL面罩的功能测试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1.2 高效呼吸过滤器
        3.1.3 试验步骤
        3.1.3. 1 呼吸机标准化试验条件
        3.1.3. 2 利用迈瑞Beneview T1监护仪CO2旁流模块持续监测面罩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
        3.1.3.3两组面罩的头带松紧程度均是以伸进1个食指为标准,以保持面罩的一致性贴合度。
        3.1.3. 4 评价两组面罩佩戴的操作性和舒适性满意度
        3.1.4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标准化试验条件及不同EPAP时两组面罩内Pet CO2比较
        3.2.2 两组不同IPAP呼气阀泄气量变化
        3.2.3 两组面罩操作性和舒适性满意度评价
3讨论

四、呼吸机呼气滤器的研制及防护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 王立祥,孟庆义,余涛,方邦江,魏捷,路晓光,宋维,张思森,姜笃银,米玉红,张玉想,菅向东,周飞虎,刘亚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0(04)
  • [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推荐方案(1版)[J].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工作组.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0(02)
  •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医学设备维修与使用的生物安全策略[J]. 崔泽实,董放,李志勇,曾凯. 中国医学装备, 2020(02)
  • [4]持续肺动脉灌注含乌司他丁氧合冷血对体外循环后肺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D]. 严飞.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8)
  • [5]液体通气技术治疗体外循环术后肺损伤的实验研究[D]. 姜力骏.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11)
  • [6]呼吸机呼气滤器的研制及防护效果评价[J]. 范关荣,陈宗南,姜 彪,杨海慧,冯卓荣.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2004(04)
  • [7]气管切开患者气道防护装置研究进展[J]. 黄雨佳,杨琳. 中国医学工程, 2021(12)
  • [8]基于FOC的家用呼吸机BLDC控制器的应用研究[D]. 梁宵. 山东大学, 2021(12)
  • [9]标准碱剩余法在判断酸碱平衡紊乱中的研究[D]. 杨倩. 河北大学, 2021(11)
  • [10]具有高效过滤和恒定泄气量功能的无创正压通气面罩研制及功能测试[J]. 黄桃,徐钦,张苜,任思睿. 中国急救医学, 2021(02)

标签:;  ;  ;  ;  ;  

呼吸机呼气过滤器防护效果的研制与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