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职业学校立体德育模式的构建

网络时代职业学校立体德育模式的构建

一、网络时代职业学校立体化德育模式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高鹏明[1](2021)在《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树人”的策略探析》文中认为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立德树人的紧迫性更加凸显。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学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理清本校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采取科学严谨的管理手段,努力拓展德育工作阵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同时,在各学科教学中,还要不断渗透德育工作内容,探究更具实效性的德育工作手段,创设立体化的德育工作途径,使每一名学生拥有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王莉[2](2020)在《试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中的实践路径》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文章围绕着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视阈下,如何践行高职院校"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要求,对从理论上的认知到具体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五点可行的实践路径。

唐睿[3](2019)在《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下的人际关系异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网络社交工具的功能已经不限于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而是融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给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人的社交活动已经变成在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下的社交活动,在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下产生的人际关系的异化现象也成为了当代社会日益严重的问题。消除人际关系异化、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成为了一个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文章首先阐述了网络社交工具、人际关系以及异化理论的相关概念,在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异化理论之后,发现技术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物,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会异化为人的对立面,而对人产生控制和束缚。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下的人际关系异化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生成条件分析。其次,文章从唐·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和技术价值理论出发着重探讨了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下人际关系中人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异化现象和人与网络社交工具关系的异化现象。在进行原因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下的人际关系异化受人的认知及人对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状况影响,同时也是技术和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后文章尝试从人的主体性建设和网络社交工具的科学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消除异化现象的途径。一方面,在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过程中必须强化人的主体性建设,保持人的理性,正确看待网络社交工具的工具属性。另一方面,还应该以科学发展观引导网络社交技术的发展,重新拾取网络社交工具的人文意义。

李芙蓉[4](2018)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过程规律的变化及路径选择》文中提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包括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协调控制规律以及持续性与反复性规律。目前,这些规律发生了新的变化,教育者主导地位的动摇与青少年主体地位的凸显并存,内化影响因素多样化与外化要求二重化并存,自发控制与自觉调控均呈现难度增大的趋势,青少年德育过程反复的可能性加大。基于此,学校应该选择以教育者为主导和尊重青少年主体性的双主体德育方式,选择加强对话、增进理解的交流式德育方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的立体化德育模式。

王小溪[5](2018)在《中职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价值取向随之发生急剧变化,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中职学生是我国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来源,他们的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心理承受能力和是非明辨能力还不够强。中职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生活,管束比普通高中生相对要松,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面对很多问题、困惑和烦恼。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感与自尊心交织、情感丰富与心态浮躁并存,开放性格与内隐心理冲突、对未来迷茫与思想丰富重叠等特点,因此提高中职教育质量首先要从德育入手。然而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德育忽视,注重智育和技能教育,轻德育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多学校和家长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往往忽视了德育,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社会也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德育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教育不成体系,未能形成合力。一些学校缺少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措施。德育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形式较为单一,德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研究。与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和学生进行访谈,充分了解了当前德育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在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德育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构建体系入手,建立“党、团、学、思政一体化的”大德育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建立其关联性,整合德育的资源,使德育不再成为德育教师、班主任或某个部门的职责,而是开展全员育人的新模式。通过将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转化,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将德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使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以活动为载体延展德育课堂,拓宽德育形式,固化德育效果。通过开展素质学期,以学风、班风、校风建设为抓手,以“四个文明”为标准,以素质能力拓展为目的,在学生入学时进行养成性德育。通过职业经理人课堂、志愿活动和公益活动以及社会实践,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使德育深入学生内心,取得较好效果。是对当前德育对策的有效补充。

王厥轩[6](2017)在《教育是一种诗意的修行——记嘉定区教育局副局长、原迎园中学校长祝郁》文中认为在上海嘉区,有一所颇有名气的学校,它叫迎园中学;这所学校出了一位颇有名的校长,她叫祝郁。祝郁的父母都是上海人。父亲在高中时就是学生党员,1962年上师大数学系毕业。他是热血青年,本该留校,却写血书要去新疆支边。母亲安亭师范毕业,一心一意跟随丈夫。因此,祝郁是生在新疆、长在新疆,直到14岁才随父母来到江苏仪征化纤厂并在南京师范大学完成本科学习,在父母的影响下成为一名教师。1998年,祝郁30岁,她作为上海市人才引进到上海市嘉定二中。

侯帅[7](2017)在《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该文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通过理论研究与科学的实证分析,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相关理论及现实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在理论研究部分,该文首先界定了廉洁意识教育的内涵是教育者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按照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发展要求,使社会的廉洁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廉洁自律需要,升华为自身道德品质和能力素质的教育活动;区分了廉洁意识教育与其他相近概念的区别,其内涵较之“廉洁修身”而言不再局限于个体品性修养,研究视角较之“廉洁教育”而言更聚焦、侧重于精神意识,在推动廉洁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发挥较之“廉洁文化”而言有所差异;辨析了廉洁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关系,二者不仅存在着目标同构、向度同一的关系,在教育实现路径、教育内容、教育实现手段、教育对象、教育目的等方面,二者还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该文梳理了廉洁意识教育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为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挖掘出了丰富多样的宝贵素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廉洁思想是当代中国廉洁意识教育的思想指南,其具体化为中国共产党廉洁教育的实践活动,为新时代廉洁意识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意识教育资源同样十分丰富,中国古代所推行廉洁教育的重要举措仍有益于廉洁社会建设,为纯洁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廉洁意识教育提供了精神滋养和实践典范。西方政治思想家关于廉洁意识教育的核心观点,以及西方国家在实践廉洁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有益探索,也是当前开展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值得借鉴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在实证分析部分,该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诊断了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廉洁认知状况、意识与态度、立场与行为选择等,掌握了目前高校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开展情况、学生满意度、不同教育路径的效果差异等。通过多元化的实证分析方法,从自然因素、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视角对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问题及其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着重论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对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所产生的积极、正向影响。通过模型建构的方法,构建了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路径实施的结构方程模型,呈现了“教育路径-意识与认知-态度与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该文介绍了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架构,对教育的目标体系、基本原则、主要特征、结构体系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廉洁意识教育的总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做到为人民服务、廉洁自律、爱国敬业,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具体而言是要实现大学生廉洁意识的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示范与警示相结合、教育与养成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正确把握教育性质的前瞻性、教育对象的针对性、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式的渗透性、教育效果评价的延时性等主要特征。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高校教学工作者、高校辅导员、高校管理者等施教主体,由各级各类大学生构成的教育客体,课堂教学平台、校园文化平台、网络交流平台等教育介体,以及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教育环体。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该文为改善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提出合理化的实施路径。鉴于廉洁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构、耦合关系,该文提出将廉洁意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更好地开展廉洁意识教育。该文还建议多措并举、持续完善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实施路径,整合教育组织力量,发挥高校组织的主导作用、家庭组织的基础作用、社会组织的熏陶作用;完善教育内容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廉洁法规、廉洁文化等教育内容;丰富活动式教育、情感式教育、以文化人式教育、科技式教育、警示式教育等教育方式方法;优化育人的宏观、中观、微观环境,认清国际形势、构建廉洁社会、营造良好作风;增加组织载体、网络载体、文化载体等教育载体运用。

顾佳伟[8](2017)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竞争伴随时代的高速发展,正变得越来越激烈,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国家、社会以及家长越来越关注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相互间讨论很和关注的重点话题。经济全球化影响越来越深入,社会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社会分化以及价值多元化趋势的出现,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网络化以及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促进社会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和活跃,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加强。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为我国众多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内容;另一方面,新媒体自身的无屏障性、虚拟性及开放性等特点将会增加高校德育的复杂性,使传统高校德育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易出现心理信任危机及人格障碍,同时也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具备较高的媒体素养。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把握机遇,冷静面对挑战,走出困境,实现高校德育的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当下众多高校在德育建设方面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然后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包括高校德育相关理论、新媒体基本内容以及新媒体对于高校德育环建设的影响进行概述等,以此来作为本文后期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本文对高校传统德育以及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建设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制定调查问卷随机选取高校学生以及教育工作者进行调查,以获取关于我国高校德育现状的客观资料。然后在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指出新媒体背景下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总结新媒体背景下推动我国高校德育建设的对策措施。

卫雅琦[9](2016)在《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以山西大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爱国主义是国家发展永恒的话题,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立足现实,更要放眼未来。当前,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基本出生于1993年到1999年之间,随着90后大学生成为我国高校主力军,探索和完善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我们应立足本国、放眼全球,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色的人才。本文从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概念出发,以山西高校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情况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全面地分析了90后大学生爱国教育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剖析了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加强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包括强化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建设,探索新方法,拓展有效途径,营造和谐环境。本文的研究着重于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人成才,有助于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精神动力。

梁君[10](2016)在《网络环境下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以显性、应试教育为主,这种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其显着的价值和作用,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于其容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易于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实践中其内化效果并不显着,有时学生会产生“知行不一”、“表里不一”的现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目的寓于具体环境与实践活动中,通过教育者的引导、暗示、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目的。这种时代性鲜明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互为补充,内化效果更好。同时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网络已渗透到中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对学生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本文立足这一客观现实,将网络与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本论文分为六章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章,综述了前人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阐述以及网络环境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解析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涵义及特点,以及两者的契合性分析。第二部分为3-4章,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目前网络环境下中学隐性想思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三部分为第5-6章,在前面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分别从教育者、教育资源、网络环境、学生、长效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在中学进行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现途径与方法,并对其良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往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多偏重于理论,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限于各种环境与条件往往很难发挥其积极作用,缺少可操作性。一般意义上研究网络环境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群体。本文将研究对象设定为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与行为方式,结合中学的具体情况,从多维度提出网络环境下中学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种研究范式、角度及其成果,对于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消解网络对中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二、网络时代职业学校立体化德育模式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时代职业学校立体化德育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树人”的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环境对高中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树人”理念的影响
    1. 网络环境复杂,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2. 网络交际随意性强,学生道德意识下滑
    3. 价值取向多元化,给学校及科任教师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树人”的策略
    1. 更新德育工作理念
    2. 调整学科德育工作思路
    3. 转变德育工作的话语方式
    4. 设置系统的德育工作内容
    5. 创设立体化的德育工作途径
    6. 创新以活动渗透为主的德育工作方法
三、结束语

(2)试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中的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内涵
    (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价值意蕴
二、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内涵及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办学宗旨、教育特色及现实困境
    (二)“三教”改革的内涵及意义
三、“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对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指导意义
    (一)“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高职院校落实“三教”改革的行动指南
    (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高职院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三全育人”的具体体现
    (三)“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弘扬“工匠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必要举措
    (四)高职院校落实“三教”改革是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落实生根的具体手段
四、“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视阈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具体路径
    (一)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的认知意识,还原教育的根本宗旨
    (二)加强师资培训,教师是“课程思政”理念的践行者
    (三)积极推进教材改革,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先决条件
    (四)因材施教、因课施教、因需施教,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教育元素”无缝衔接到知识传授中
    (五)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统筹管理,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是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的保障
五、“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践行中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切忌将“课程思政”简单理解为“课程”思政化不要将专业课同思政课生硬“嫁接”,形成课堂教学的“两层皮”
    (二)切忌空洞生硬地将思政元素硬性加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要显性灌输而是隐形渗入,要达到“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3)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下的人际关系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网络社交工具的研究
        1.3.2 关于人际关系研究
        1.3.3 关于异化理论的研究
        1.3.4 关于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下人际关系异化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网络社交工具的相关概述
        2.1.1 网络社交工具的概念
        2.1.2 网络社交工具的理论基础
    2.2 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概述
        2.2.1 人际关系的定义
        2.2.2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2.2.3 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下人际关系的特征
    2.3 异化理论与技术哲学相关概述
        2.3.1 异化理论概述
        2.3.2 人——技关系理论
        2.3.3 技术价值论概述
    2.4 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下人际关系异化的含义
        2.4.1 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下人际关系异化的界定
        2.4.2 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下人际关系异化的生成条件
    2.5 分析框架
第3章 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下人际关系异化的现状
    3.1 基于解释关系的人的认知异化
        3.1.1 人对交往对象的认知异化
        3.1.2 人对交往内容的认知异化
    3.2 基于具身关系的人的情感异化
        3.2.1 交往满意度的异化
        3.2.2 交往亲密度的异化
    3.3 基于技术价值论的人的行为异化
        3.3.1 网络成瘾
        3.3.2 社交主动性降低
    3.4 基于它异关系的人与网络社交工具关系的异化
        3.4.1 人对网络社交工具的依赖性
        3.4.2 网络社交工具对人的支配性
第4章 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下人际关系异化的原因
    4.1 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因素
        4.1.1 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4.1.2 社会分工的趋势性
    4.2 人际关系异化的技术因素
        4.2.1 网络社交工具的扩张性
        4.2.2 网络社交工具的矛盾统一性
    4.3 人际关系异化的人为因素
        4.3.1 人的有限认知
        4.3.2 人的负向使用
第5章 合理使用网络社交工具与和谐人际关系构建
    5.1 人的主体性建设
        5.1.1 强化人的主体性观念
        5.1.2 保持人的理性
    5.2 网络社交工具的科学发展
        5.2.1 以科学发展观引导网络社交工具的发展
        5.2.2 重塑网络社交工具的人文精神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过程规律的变化及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过程的本质及规律
    (一)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过程的本质
    (二)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1. 双向互动规律
        2. 内化外化规律
        3. 协调控制规律
        4. 持续性与反复性规律
二、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过程规律的变化
    (一) 双向互动规律——教育者主导地位的动摇与青少年主体地位的凸显并存
        1. 教育者主导地位面临挑战
        2. 青少年主体地位上升
    (二) 内化外化规律———内化影响因素多样化与外化要求二重化并存
    (三) 协调控制规律———自发控制与自觉调控均呈现难度增大的趋势
    (四) 长期反复规律———青少年德育过程反复的可能性加大
三、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的路径选择
    (一) 选择以教育者为主导和尊重青少年主体性的双主体德育方式
    (二) 选择加强对话、增进理解的交流式德育方法
    (三)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立体化德育模式

(5)中职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五)本文创新点
一、中职德育概述
    (一)德育相关概念
    (二)中职德育的目标
    (三)中职德育的意义
    (四)中职德育的基本原则
二、中职德育现状
    (一)中职学生的主要特点
    (二)中职德育取得的成绩
    (三)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
    (四)中职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改善中职德育的对策
    (一)建立党、团、学、思政一体化的“大德育”立体化教育体系
    (二)课堂教学联系实际从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转变
    (三)以活动为载体延展德育课堂拓宽德育形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廉洁的含义
        二、廉洁意识的内涵
        三、廉洁意识教育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廉洁意识教育相近概念界定
        一、廉洁修身
        二、廉洁教育
        三、廉洁文化
    第三节 廉洁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廉洁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同构
        二、廉洁意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向度归属
        三、廉洁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关系
第二章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廉洁意识教育的相关论述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意识教育资源
        三、西方政治思想家关于廉洁意识教育的政治理论
    第二节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实践借鉴
        一、中国古代推行廉洁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中国共产党开展廉洁教育的实践活动
        三、西方国家实践廉洁教育的有益探索
第三章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概况
        一、问卷设计与编制情况
        二、抽样方案设计
        三、问卷施测过程
        四、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二节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的廉洁意识状况
        二、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开展状况
    第三节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因素
        二、家庭背景
        三、教育环境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影响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廉洁认知状况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廉洁教育认知状况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廉洁行为选择能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正向影响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反腐工作的信心
        五、思想政治教育正向影响大学生对待不廉洁行为的态度
    第五节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实施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
        一、廉洁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廉洁意识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选取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路径比较
        四、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实施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
第四章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架构
    第一节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提升廉洁认知
        二、培养廉洁情感
        三、强化廉洁意志
        四、践行廉洁行为
    第二节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二、示范与警示相结合的原则
        三、教育与养成相结合的原则
        四、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教育性质的前瞻性
        二、教育对象的针对性
        三、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四、教育方式的渗透性
    第四节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结构体系
        一、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主体
        二、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客体
        三、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介体
        四、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环体
第五章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把廉洁意识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一、将廉洁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二、将廉洁意识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
        三、将廉洁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教学管理过程
    第二节 整合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组织力量
        一、高校组织的主导作用
        二、家庭组织的基础作用
        三、社会组织的熏陶作用
    第三节 完善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理想信念
        三、思想品德
        四、廉洁法规
        五、廉洁文化
    第四节 丰富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活动式教育
        二、情感式教育
        三、以文化人式教育
        四、科技式教育
        五、警示式教育
    第五节 优化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育人环境
        一、优化宏观环境,认清国际形势
        二、优化中观环境,构建廉洁社会
        三、优化微观环境,营造良好作风
    第六节 增加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的载体运用
        一、组织载体
        二、网络载体
        三、文化载体
结束语
附录 《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综合分析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3.4 问卷调查法
        1.3.5 可行性分析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高校德育概述
        2.1.1 高校德育基本特点
        2.1.2 德育概念及基本内容
    2.2 新媒体概述
        2.2.1 新媒体概念
        2.2.2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2.2.3 新媒体的类型
    2.3 新媒体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分析
        2.3.1 新媒体对高效德育的功能分析
        2.3.2 新媒体条件下高校德育环境的新特点
        2.3.3 新媒体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现状
第3章 高校传统德育与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比较分析
    3.1 高校传统德育的现状分析
        3.1.1 思维封闭,德育未实现双向沟通
        3.1.2 话语传播手段滞后
        3.1.3 教育内容结构不完善
        3.1.4 传统德育平台及载体欠缺
        3.1.5 高校传统德育模式陈旧
    3.2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建设分析
        3.2.1 新媒体为高校德育环境建设提供了新载体
        3.2.2 新媒体保证了高校德育的主体性
        3.2.3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扩展了高校德育的时空性
        3.2.4 形成了高校德育的新合力
        3.2.5 新媒体创新了高校德育制度管理的新模式
    3.3 高校传统德育与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建设比较
        3.3.1 大学生对传统德育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现状看法的比较
        3.3.2 高校德育工作者对“两种”德育现状看法的比较
        3.3.3 德育工作者和被教育者对“两种”德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3.3.4 结论
第4章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4.1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存在的机遇
        4.1.1 新媒体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4.1.2 新媒体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
        4.1.3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4.1.4 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4.1.5 新媒体提高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2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存在的挑战
        4.2.1 新媒体对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媒体素养提出新要求
        4.2.2 新媒体的虚拟性容易引发部分大学生出现人格障碍和认知偏差
        4.2.3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主体地位缺失
        4.2.4 新媒体信息的纷繁复杂导致大学生迷失自我
第5章 新媒体背景下推动高校德育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构建利用新媒体的高校德育教育平台
        5.1.1 完备设施建设,建立各种传播正能量的教育网站
        5.1.2 丰富德育教育平台内容
        5.1.3 构筑高校德育教育的校园互动平台
    5.2 构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媒体阵地,努力提高师生运用新媒体的能力
        5.2.1 坚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媒体阵地
        5.2.2 提高师生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和媒介素养
        5.2.3 充分运用新媒体背景下的德育资源,丰富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
    5.3 依托新媒体完善高校管理措施
        5.3.1 健全高校德育教育的有关信息监管与控制机制
        5.3.2 建立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德育教育相关评价体系
        5.3.3 制定制度并加强监督,建立健全借助新媒体力量来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相关防、控、导体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大学生德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校德育工作者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9)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以山西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关概念
    2.1 爱国主义的涵义
    2.2 爱国主义教育的涵义和主要内容
        2.2.1 爱国主义教育的涵义
        2.2.2 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2.3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涵义、特性与目的
        2.3.1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涵义
        2.3.2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性
        2.3.3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4 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2.4.1 90后大学生的界定
        2.4.2 90后大学生的整体特征
        2.4.3 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征
    2.5 小结
第3章 当前山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3.1 山西高校90后大学生爱国意识和爱国方式调查
        3.1.1 爱国意识调查
        3.1.2 爱国方式调查
    3.2 山西高校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
        3.2.1 调查结果
        3.2.2 存在的问题
    3.3 山西高校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 自身存在的问题
        3.3.2 学校环境的影响
        3.3.3 社会环境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推进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
    4.1 学习外国先进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4.1.1 倡导多元主体参与
        4.1.2 提倡爱国从身边做起
        4.1.3 注重培养忧患意识
    4.2 加强90后大学生自身建设
    4.3 完善教育内容
        4.3.1 加强理论建设
        4.3.2 注重时代性
        4.3.3 加强国家安全观教育
    4.4 完善教育方法
        4.4.1 理论贴近实际
        4.4.2 历史贴近现实
        4.4.3 情感与理性结合
    4.5 拓宽教育途径
        4.5.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
        4.5.2 积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4.5.3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和教育技术手段
    4.6 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4.6.1 家庭环境
        4.6.2 社会环境
        4.6.3 校园环境
    4.7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附录
    附录1 大学生爱国主义状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10)网络环境下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含义及特点概述
    2.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2.1.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2.2 网络的含义及特点
        2.2.1 网络的含义
        2.2.2 网络的特点
    2.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契合性分析
        2.3.1 潜隐特质的契合性
        2.3.2 交互形式的契合性
        2.3.3 实践形式的契合性
第3章 网络环境下推动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网络环境下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3.1.1 用先进思想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的需要
        3.1.2 应对网络等新媒介对传统教育冲击的需要
        3.1.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需要
        3.1.4 适应中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
    3.2 网络环境下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3.2.1 网络是开展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3.2.2 中学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
        3.2.3 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与亲和力
第4章 网络环境下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4.1 网络环境下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4.2 网络环境下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4.2.1 挑战的表现
        4.2.2 形成挑战的原因
第5章 网络环境下开展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途径
    5.1 网络环境下开展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5.1.1 正确处理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5.1.2 注重隐蔽性与渗透性
        5.1.3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5.1.4 注意系统性与长期性
    5.2 网络环境下开展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5.2.1 积极发挥教育者在网络环境中的作用
        5.2.2 激发学生在网络中的主体作用
        5.2.3 开发网络环境下的隐性教育资源
        5.2.4 优化网络环境
        5.2.5 建立长期机制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网络时代职业学校立体化德育模式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树人”的策略探析[J]. 高鹏明. 试题与研究, 2021(14)
  • [2]试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中的实践路径[J]. 王莉.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06)
  • [3]网络社交工具使用下的人际关系异化研究[D]. 唐睿.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过程规律的变化及路径选择[J]. 李芙蓉.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18)
  • [5]中职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为例[D]. 王小溪. 辽宁师范大学, 2018(12)
  • [6]教育是一种诗意的修行——记嘉定区教育局副局长、原迎园中学校长祝郁[J]. 王厥轩. 上海教育, 2017(16)
  • [7]大学生廉洁意识教育研究[D]. 侯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8]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研究[D]. 顾佳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9]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以山西大学生为例[D]. 卫雅琦. 山西财经大学, 2016(01)
  • [10]网络环境下中学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梁君. 信阳师范学院, 2016(02)

标签:;  ;  ;  ;  ;  

网络时代职业学校立体德育模式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