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城山侧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凉城山侧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一、两城山区侧柏毒蛾灾害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亓军红[1](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冯颖[2](2016)在《长白山脉林木虫害大数据的网络科学建模、演化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科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网络科学正在逐步向众多学科领域渗透与交叉,对各种复杂问题的定量与定性特征的分析与理解已成为网络时代科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挑战性课题。2016年6月11-13日,在法国马赛召开的Statphys26卫星国际会议上,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杜伦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A.Rus Hoelzel博士与本课题研究小组联合发表题为《Pine-caterpillar networks in Changbai Mountain based on the space and timeinfluencedomain》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首次把网络科学与林木虫害问题“连结”在一起。本文运用网络科学的分析方法开展林木虫害领域的研究,从网络科学的研究视角建立林木虫害关系网络模型,对虫害关系网络结构进行系统化分析,总结演化规律,探求林木虫害的分布特点、影响区域、扩散与传播的时空变化,为林木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本文的研究工作就是从国家林业局林木病虫害监测网络的1000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2700个国家、省、地(市)、县级四级测报组织统计的林木病虫害监测大数据中,筛取了林相相似的长白山脉所覆盖的102个县级区域的2009-2013年食叶类害虫虫害发生监测数据,针对食叶害虫类群、松毛虫属、美国白蛾个种三个不同层面的虫害关系,采用网络科学之“连接原理”进行了网络构建、特征分析、结构演化与应用。提出了关于林木虫害的三种网络模型,即基于空间影响域的基本网络模型、改进模型以及基于时空影响域的网络模型。这三种不同的网络模型对不同层面的虫害关系网络的研究具有不同的指导原则。在基于空间影响域基本网络模型与改进网络模型,构建了长白山脉食叶害虫虫害关系网络,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本文还研究了单个种类的林木虫害关系网络的演化,针对世界性检疫害虫美国白蛾,构建了基于空间影响域改进模型的美国白蛾虫害关系网络,重点开展了美国白蛾网络的演化分析。从网络结构相关特征量演化分析结果来看,美国白蛾虫害关系网络度分布符合幂律分布,具有无标度特性,网络具有小的平均路径和高的群聚系数,而美国白蛾虫害(逐月)关系网络恰恰表现出明显的小世界特性、网络连接紧密、具有同配性、网络层次结构、节点的平均度值演化比较平稳并且变化幅度不大。通过对网络分析结果与美国白蛾危害状况的实际对比分析,讨论了美国白蛾传播扩散的基本途径与林地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人为活动紧密相关。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本文重点在探求林木害虫种群间的相互影响上进行了应用性研究。选取枯叶蛾科松毛虫属害虫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时空影响域模型的长白山脉松毛虫虫害关系网络。针对松毛虫网络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研究发现松毛虫网络不具有幂律特性和小世界特性,网络节点连通性不好,网络比较疏松。提出了在松毛虫防治的实际工作中,要采取“单点防治”并举的防治策略。

张昊楠[3](2011)在《徐州石灰岩山地侧柏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徐州石灰岩山地的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纯林3种林分及对照地(未造林地)及4种林分密度的侧柏人工纯林为对象,研究了微生物量碳(SMBC)、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含量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如下:(1)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在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3种林分及对照地中的变化趋势为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对照地;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趋势为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对照地。两种土壤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全氮和pH值等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达到显着水平或极显着水平。(2)在4种不同林分密度侧柏人工林中(1500-3400株/公顷,高密度林分;1000-1500株/公顷,中密度林分;500-1000株/公顷,低密度林分;低于500株/公顷,疏林地)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趋势均为中密度林分>高密度林分>低密度梯度林分>疏林地;两种土壤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全氮和水解氮等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达到显着水平或极显着水平。(3)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及不同林分密度梯度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春秋居于中间,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则表现为秋冬高,春夏低。

闫峻[4](2008)在《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国家,林业生物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是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大敌。林业生物灾害的严重发生制约了生态建设步伐,威胁着国土生态安全,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本论文针对当前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经济学、生态学和管理学等理论知识,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融合的方法,在文献回顾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界定了林业生物灾害的定义,归纳提炼了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分析了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特征,研究设计了快速估算灾害经济损失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7年全国林业生物灾害年均发生面积达1120万hm2,直接经济损失达210亿元,包括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的总损失超过1480亿元。本文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应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专业为主体、社会参与为支撑的林业有害生物综合管理体系,推进由部门——救灾——危机管理为主向综合——防灾——风险管理为主的转变,实行“谁受益,谁防治”的责任制度和与此相适应的“谁受益,谁投入”的投入政策,强化健康抗灾、检疫御灾、监测预警和防治救灾四大体系建设,在管理技术措施上,应以森林健康为目标,以防控外来危险性有害生物为重点,把森林健康作为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基础,从培育种苗抓起,采取生态调控措施,提高森林抵抗有害生物的能力;把检疫御灾作为第一道防线,在加强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严格检疫封锁,阻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入侵;把监测预警作为第二道防线,构建基于网格化管理的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在全面覆盖监测的基础上,加强对重大疫情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预报,为及时除治提供科学依据;把防治救灾作为第三道防线,通过建设防治作业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应急防控系统和防治评估系统,提高防治应急能力和减灾成效,实现可持续控灾,促进森林健康。

王金秀[5](2007)在《山东省森林病虫灾害区划分析》文中认为森林病虫害作为森林的主要灾害之一,对森林资源构成严重威胁,制约了山东省林业的发展。据统计,山东省每年发生各种森林病虫害50~70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对森林病虫灾害进行区划,探索和掌握其时空变动规律,对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更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森林病虫灾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山东省自然概况、林业资源概况、森林病虫灾害发生概况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地域分异原则、多级序和分区分类原则、综合多因子分析基础上主导因子原则、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原则、适当照顾行政区域完整性原则、发生情况区划原则,依据地形地势、气候、病虫源和森林资源状况等因子,采用以森林植被类型为主导因素和以各县(市区)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为指标的方法,对山东省森林病虫灾害进行区划。根据森林植被类型将山东省森林病虫灾害区划为3个林区,即鲁西、渤海平原林区,鲁中丘陵区和鲁东山区及东南沿海林区。鲁西、渤海平原林区是指渤海沿岸及黄泛区冲积平原,包括东营、滨州(邹平和桓台除外)、聊城、菏泽4市及潍坊市的寿光、昌邑等共47个县(市区),总面积8392万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6.89%。树种主要为杨、柳、泡桐、榆、刺槐、臭椿、柽柳、侧柏等。主要森林病虫害有杨树溃疡病、杨树腐烂病、泡桐丛枝病、枣锈病、枣疯病、榆兰叶甲、榆木蠹蛾、蒲瑞大袋蛾、光肩星天牛、桑天牛、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柳毒蛾、杨毒蛾、桃小食心虫、枣尺蠖等。鲁中丘陵区位于黄河以南,运河以东,沭河以西的内陆地区,包括临沂、泰安、莱芜、济宁、枣庄、济南、淄博等市及潍坊、滨州市的一部分,共46个县(市),土地总面积8366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6%。主要树种,山地以松类、侧柏、刺槐、栎类为主;平原以杨树为主,其次为旱柳、泡桐、刺槐等。主要森林病虫害,在山区为松树烂皮病、赤松毛虫、侧柏松毛虫、侧柏毒蛾、双条杉天牛、松扁叶蜂等;在平原为杨树溃疡病、杨树腐烂病、泡桐丛枝病、蒲瑞大袋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柳毒蛾、杨毒蛾、光肩星天牛、桑天牛等。鲁东山区及东南沿海林区位于胶莱河以东及沭河以东的沿海地区,包括烟台、青岛及潍坊、临沂市的一部分,共27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6075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6.6%。主要树种与鲁中南丘陵相似,有松类、栎类、刺槐、落叶松、枫杨、赤杨等。主要森林病虫害有松材线虫病、松树烂皮病、赤松毛虫、日本松干蚧、美国白蛾、松墨天牛等。根据各县(市区)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分别按发生面积、成灾面积、成灾率和综合指标进行了区划。根据发生面积指标区划,轻灾区县(市区)有50个,中灾区46个,重灾区35个。根据成灾面积指标区划,轻灾区县(市区)有48个,中灾区53个,重灾区30个。根据成灾率指标区划,轻灾区县(市区)有30个,中灾区59个,重灾区42个。根据综合指标区划得出各县(市区)的积分及排序,用于指导防治工作。利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实现了对森林病虫灾害的动态区划,并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只要输入研究时间段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系统会自动计算这一时间段内各个县(市区)森林病虫害各个指标的分布情况,并和各个县(市区)的电子地图关联,形成所选时间段的森林病虫灾害区划分布图。然后,可以在系统上查看森林病虫害各个指标的空间分布结果。根据森林病虫灾害的区划结果提出了治理对策:加强封山育林,有计划地进行林分改造,混交其它树种等促进林分多样性;在造林规划设计时,考虑特种用途林和防护林的作用和用途的不同,合理规划林种、树种;对危险性病虫灾害区,要加大封锁及查治的力度,逐步压缩疫区范围,同时对进出沿海地区的货物加强检疫监管,防止危险性病虫害传入;对积分较高的县(市区)应加大防治力度,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对积分较低的县(市区)应加强监测,对发生基地进行重点治理,防止进一步扩散蔓延以至大面积爆发成灾。针对山东省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提出了加强森林病虫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救灾系统的组织建设,建立森林病虫灾害评估系统,加强灾害宣传教育,实行灾害立法等防灾救灾能力建设对策。

韩艳英[6](2006)在《气象因子对豫西伏牛山区日本落叶松生长量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森林与气象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主要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以豫西伏牛山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15棵解析木的资料和栾川县近20年的气象资料为研究材料,利用逐步回归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详细研究了10项气象因子对日本落叶松生长量的影响,为日本落叶松的引种和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由逐步回归得出影响日本落叶松直径生长量的重要气象因子是上年夏季的降水量和春季10cm地温:影响日本落叶松树高生长量的重要气象因子是上年夏季的降水量;影响日本落叶松材积生长量重要的气象因子是上年夏季的降水量和春季10cm地温。由此可以综合得出对日本落叶松生长量影响较大的气象因子是上年夏季的降水量和春季10cm地温。按气象因子在回归方程中出现的次数频率将气象因子对日本落叶松生长量影响程度排序为:上年6~7月降水量、当年3~4月10cm地温、上年9~10月相对湿度、≥10℃积温、上年9~10月10cm地温、年光照时数、当年2月平均相对湿度、上年11月降水量、上年4~5月平均气温、上年11月~当年1月平均气温。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日本落叶松直径、树高生长量与上年9~10月相对湿度关系最密切。按最大关联度出现的次数频率将气象因子对日本落叶松生长量影响程度排序为:上年9~10月相对湿度、上年11月降水量、当年2月平均相对湿度、上年6~7月降水量、年光照时数、当年3~4月10cm地温、≥10℃积温、上年4~5月平均气温、上年11月~当年1月平均气温或、上年9~10月10cm地温。 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和关联分析法得出的气候因素对日本落叶松生长量影响的排序次序是有差异的,但基本结论具有共同性:影响重要的气象因子不管是上年夏季的降水量,还是上年9~10月相对湿度都与降水有关,表明该地区日本落叶松生长量与降水状况和春季地温有密切关系。 创新点在于:本研究依据15株日本落叶松解析木资料及10项气象因子资料,采用逐步回归及关联度分析法较系统地探讨了影响豫西日本落叶松生长的气象因子,为日本落叶松引种、栽培及抚育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对日本落叶松影响的气象因子进行如此系统的定量研究国内未见报道。

曹雪峰[7](2006)在《砂地柏植物种质资源地理分布、群落学特征与生物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砂地柏(Sabina vulgaris Ant.)为柏科(Cupressaceae)圆柏属常绿葡匐灌木。本论文采用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相结合,对我国砂地柏植物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生态型、群落学特征、变种以及生物量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得到了以下结果:(1)砂地柏主要分布于我国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四川、西藏等省区。地理位置坐标在N 32°54′~49°10′,E 73°40′~115°44′之间,垂直分布海拔800~3600m。气温和降水是制约砂地柏植被分布的主导因子,同时土壤对其分布也起着重要的影响。(2)我国天然分布的砂地柏有两种地域生态型,一种是沙地生态型,一种是山地生态型。沙地生态型砂地柏以陕西神木县地区的生长状况最好,青海乌兰县地区最差,同一地域在阳坡的长势最好,沙丘顶部的长势最差,山地生态型呈现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先递增后递减的变化趋势。(3)砂地柏群落的多度、总盖度以及砂地柏分盖度以陕西神木县、宁夏贺兰山、甘肃祁连山地区表现较大,而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和青海乌兰县地区相对较小,物种丰富度在山地生态型中普遍较多,而沙地生态型中相对较少。砂地柏群落的水平结构具有明显的镶嵌现象;垂直结构在沙地生态型中常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两个层片,砂地柏占绝对优势,覆盖度高达75%以上,山地生态型中群落出现乔木层,群落结构复杂多样;生长型结构是以高位芽植物为一层,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植物形成另一层。(4)不同生境砂地柏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沙地生态型中,丘间低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值较大,而固定沙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值变化较小。山地生态型中,物种多样性在中尺度有增加趋势,但随海拔继续升高而有所下降。不同生境砂地柏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相差甚大,而群落均匀度却差别较小。(5)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砂地柏变种有三种,分别为昆仑多子柏、松潘叉子圆柏和榆林叉子圆柏。本次调查中在内蒙古乌审旗也发现了榆林叉子圆柏的分布,在该地区的发现为本变种分布区的新记录。(6)平均树高和物种丰富度是描述砂地柏地上生物量的主成分,坡向和海拔高度是影响砂地柏地上生物量的主导生态因子,用平均树高和物种丰富度对地上生物量作回归分析,可以反映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不同生境砂地柏地上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沙地生态型地上生物量以固定沙地阳坡最大,沙丘顶部最小,而且无论是固定沙地还是半流动沙地,阳坡的生物量都大于阴坡。山地生态型地上生物量

廉梅霞[8](2005)在《明纹柏松毛虫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在山西晋中灵石县调查和饲养明纹柏松毛虫,系统研究了该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为做好种群发生期预测预报有效治理松毛虫积累了数据。研究结果如下: 1 明纹柏松毛虫在灵石县一年发生一代,以3~5龄幼虫越冬,翌年3月底至4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上树取食;幼虫多数有8龄,幼虫期133.5天,幼虫越冬前期和结茧化蛹前期发育历期较长;雌蛾比雄蛾寿命长;雌蛹蛹期比雄蛹短。 2 明纹柏松毛虫幼虫主要在夜间取食,占全天总取食量的75.71%;7、8龄幼虫的取食量占幼虫期总取食量的76.48%;粪粒大小和幼虫龄期大小相对称,龄期越大,粪粒越大;同龄幼虫的粪粒大小和重量基本一致;幼虫每次脱皮前1~3天停止排粪,脱皮后一天内排粪量也较少,第二日才逐渐增多。 3 自然条件下,成虫羽化后第一天即可求偶,求偶最早出现在20:00,从21:00起求偶百分率明显增加,22:00~23:00求偶百分率最高;雌蛾求偶行为系羽化后3~5天最强烈,羽化后第3天求偶百分率可高达100%,第6天求偶率明显下降。 4 成虫随温度升高,产卵量和次数减少;卵在29℃~37℃连续光照下滞育,连续黑暗下,随温度升高发育历期减短,发育速率加快。 雌雄成虫发育历期均随温度升高而减短,发育速率加快;连续黑暗时的发育历期比光照下的长,发育速率慢;无食物供应的发育历期比有食物时的长,发育速率慢。 得到卵和成虫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有效积温预测式。 5 明纹柏松毛虫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的负二项分布,聚集原因可能是昆虫本身的聚集习性或环境条件引起。 6 采取烟雾弹急防明纹柏松毛虫幼虫灾害和利用诱虫灯捕杀成虫有非常明显的成效。

王希群[9](2005)在《北京山区油松、侧柏林质量调控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北京林业是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公益林业,进一步提高现有生态公益林质量,尤其是西北部山区生态公益林的质量已成为林业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油松林(Form. Pinus tabulaeformis)和侧柏林(Form. Platycladus orientalis)是北京山区两种重要的针叶林类型,所占面积大,比重高,并处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和工作环境的周围,质量建设成为这两种森林类型经营的重点,对其开展质量调控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对北京山区生态公益林现状进行调查和系统剖析的基础上,针对生态公益林的具体特点,本文提出把维护和提高地力、调整森林组成和结构作为提高北京市森林质量的一项长期技术策略;生态公益林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已有过去的数量增长问题变成了质量提高问题,提高林分质量已成为生态公益林培育的主要目标,其中森林抚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技术。 北京市低山油松林、侧柏林是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风景游憩为一体的林分类型,经营方向应致力于人工促进地带性植被恢复,质量调控应是以现有林分为对象、以质量为目标、以森林抚育为基本途径的经营管理体系。论文从林木个体、林分、森林三个层次出发对北京市油松、侧柏生态公益林的形成特点、演替规律以及已有成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油松、侧柏生态公益林能通过系统、科学、长期培育,形成与地带性植被、与森林的进展演替相一致,并符合北京生态生态公益林功能要求的油松×侧柏×栎类以及其它针阔叶林块状镶嵌的混交林经营模式,指出栎林等落叶成分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了有关的培育技术。 油松、侧柏林林分质量调控主要是对林分进行密度调控,以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提出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林、侧柏林的合理经营密度表和控制密度的3种方法,即冠幅控制、冠面积控制和株数控制法,同时需重视格局变化在生态公益林培育中的作用。通过研究油松、侧柏在不同立地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胸径与营养面积的关系编制了郁闭度为0.6-0.8的油松、侧柏生态公益林冠幅控制表、冠面积控制表和密度经营表,这些都可用于确定间伐强度、间伐开始期和间隔期,也可作为确定合理造林密度提供依据,而以冠幅控制法和冠面积控制法在生产中较为适用。 油松、侧柏林木质量调控主要是通过林木个体优劣的标准进行留优去劣。对反映油松、侧柏林木生长的18个因子(参数)进行主分量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因子从不同方面说明林木的竞争关系,在林木竞争中所起作用大小也不尽相同,并将这些主要参数的变化特征作为反映树种竞争能力大小的指标,把树种竞争性强弱分为两类,即种内竞争性强的树种和种内竞争性弱的树种。油松为种内竞争性强的树种,其个体参数变异性大,反映林木之间经过竞争产生的林木分化明显,

宫玮[10](2004)在《“三孔”旅游风景区主要园林植物昆虫群落多样性与时间格局研究》文中指出2003年,本文对山东曲阜“三孔”风景旅游区5处景点(孔府、孔庙、孔林、颜庙和周公庙)4种树木(侧柏、圆柏、国槐、黄连木)进行了林间系统调查,依据群落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三孔”风景旅游区主要园林植物昆虫群落的结构及动态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 对“三孔”风景旅游区昆虫种类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获得昆虫299,885头,其中群落抽样调查32,820头,黑光灯诱集267,065头,隶属14目、96科、350种。经调查,侧柏害虫及其天敌(蜘蛛归为一类,以下同)和中性昆虫有2纲、12目、40科、58种(类)。其中,害虫26种,占44.83%;天敌32种,占55.17%(捕食性天敌23种,占39.66%;寄生性天敌4种,占6.90%);中性昆虫5种,占8.62%。在圆柏节肢动物群落中,采集到害虫及其天敌和中性昆虫2纲13目41科54种(类),其中害虫27种,占50.00%;天敌22种,占40.74%(捕食性天敌19种,占35.19%;寄生性天敌3种,占5.56%);中性昆虫5种,占9.26%。在国槐节肢动物群落中,共采集到害虫及其天敌和中性昆虫有2纲、11目、37科、51种(类)。其中,为害国槐的植食性昆虫23种,占45.10%;天敌24种,占47.06%(捕食性天敌20种,占39.22%;寄生性天敌4种占7.84%);中性昆虫4种,占7.84%。在黄连木节肢动物群落中,共有害虫及其天敌和中性昆虫有2纲、10目、32科、43种(类)。其中,植食性昆虫23种,占53.49%;天敌15种,占34.88%(捕食性天敌13种,占30.23%;寄生性天敌2种,占4.65%);中性昆虫5种,占11.63%。2. 五景区侧柏林主要害虫是柏大蚜、柏小爪螨、叶蝉类、侧柏松毛虫和侧柏毒蛾;主要天敌是中华通草蛉和异色瓢虫。群落丰富度呈波动的<WP=7>递增状态;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但波动较大,主要受林内刈草和林外农田农事操作的影响;群落均匀度较高,生态优势度较低,优势种表现并不特别突出。利用系统聚类法(离差平方和法)进行侧柏林昆虫群落聚类,可以将2003年侧柏昆虫群落时序结构分为4个类型:{4/上,9/下,10/中,10/下}、{4/下,5/上,5/中,5/下}、{6/上,6/下,7/上,7/下,8/上,8/下}和{6/中}。基本符合昆虫群落的实际情况。3. 五景区圆柏林主要害虫有害虫有柏小爪螨、黑尾叶蝉、大青叶蝉;主要的天敌是蜘蛛、瓢虫和草蛉。群落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与侧柏林变化基本一致。4. 三景区(孔府、孔庙和颜庙)国槐林主要害虫是槐蚜、叶蝉、广翅蜡蝉、蛾类(以槐尺蠖为主);主要的天敌是草蛉、瓢虫和蜘蛛。经群落优势种和优势度分析,从5月上旬开始到10月中旬,槐蚜发生持续时间长,发生量大,为害较重。6月下旬到8月下旬槐尺蠖持续为害。叶蝉作为数量很大的害虫,发生期贯穿全年。群落丰富度基本呈抛物线式的波动状态中间高,两头低。群落多样性指数波浪式上升。与侧柏相比,国槐昆虫群落生态优势度变动更大,且数值较高,说明国槐昆虫群落优势种相对突出。以孔府为例,用最优分割法将国槐昆虫群落时间格局分为4类:{4/下,5/上,5/中,5/下,6/上}、{6/中,6/下}、{7/上,7/下,8/上,8/下}和{9/中,10/中,10/下}。其中,第2阶段(即6月中下旬)槐蚜和槐尺蠖发生量大,为重点防治时期。5. 二景区(孔林和周公庙)黄连木昆虫群落中主要害虫有黄连木隆脉木虱、黄连木瘿绵蚜、蜡蝉类;主要的天敌是异色瓢虫和蜘蛛。黄连木群落丰富度低于国槐,与侧柏基本持平。黄连木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基本呈上升趋势。生态优势度以单峰型的样式出现,说明黄连木昆虫群落优势种十分突出。利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系统聚类,将整个时间格局上的群落分成3类:{4/中,4/下,5/上,5/中,5/下,7/下,8/上,8/下}、{6/上,6/中,6/下,7/上}和{9/下,10/中,10/下}。其中第2类,即6月上旬到7月上旬是防治黄连木隆脉木虱的关键时期。

二、两城山区侧柏毒蛾灾害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城山区侧柏毒蛾灾害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2)长白山脉林木虫害大数据的网络科学建模、演化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林木灾害状况
        1.2.1 国际
        1.2.2 国内
    1.3 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1.4 网络科学方法的贡献
    1.5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2章 林木虫害的调查、分析与监测
    2.1 林木虫害的监测调查
        2.1.1 调查方法
        2.1.2 林木害虫种群密度估算
    2.2 林木虫害的数据分析
        2.2.1 传统分析方法
        2.2.2 网络拓扑特征量分析方法
    2.3 林木虫害的预测
        2.3.1 发生期预测
        2.3.2 发生量与发生范围的预测
    2.4 林木害虫种群动态特征
        2.4.1 昆虫的生活史
        2.4.2 滞育和休眠
        2.4.3 昆虫的行为
        2.4.4 昆虫的食性
    2.5 林木虫害运用网络科学研究的可行性
第3章 林木虫害关系网络模型
    3.1 林木虫害与空间结构关系分析
        3.1.1 林木虫害与森林资源空间分布的关系
        3.1.2 林木虫害与自然环境空间因子的关系
        3.1.3 林木虫害受人类活动空间的影响
    3.2 林木害虫种群动态与竞争
        3.2.1 种群动态
        3.2.2 种群竞争
    3.3 空间影响域网络模型构建
        3.3.1 基本网络模型
        3.3.2 改进网络模型
    3.4 时空影响域网络模型
    3.5 讨论
第4章 长白山脉林木虫害网络构建与分析
    4.1 数据选取与处理
    4.2 食叶害虫特征
    4.3 长白山脉植被特征
    4.4 基于空间影响域基本模型的虫害关系网络
        4.4.1 虫害关系网络生成
        4.4.2 参数优化
        4.4.3 长白山脉虫害关系网络分析
    4.5 基于空间影响域改进模型的虫害关系网络
        4.5.1 网络生成
        4.5.2 长白山脉虫害关系网络分析
        4.5.3 网络的无标度特性
        4.5.4 网络的同配性
        4.5.5 网络的聚集特性分析
        4.5.6 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
        4.5.7 网络层次结构
    4.6 小结
第5章 美国白蛾虫害网络的演化分析
    5.1 美国白蛾基本情况
    5.2 美国白蛾网络无标度特性演化分析
        5.2.1 美国白蛾网络构建
        5.2.2 无标度特性演化分析
        5.2.3 网络平均度的演化
    5.3 节点数的演化
    5.4 网络直径的演化
    5.5 网络重要节点的演化
    5.6 核数演化
        5.6.1 最大核数的演化
        5.6.2 平均核数的演化
        5.6.3 核数概率分布的演化
    5.7 网络匹配系数
    5.8 熵值分析
    5.9 模块度的演化
    5.10 介数演化分析
    5.11 小结
第6章 松毛虫属虫害网络结构分析
    6.1 松毛虫属害虫特征
    6.2 松毛虫类虫害网络构建
        6.2.1 数据选取
        6.2.2 松毛虫虫害网络
    6.3 网络结构分析
        6.3.1 无标度特征
        6.3.2 重要节点分析
        6.3.3 平均路径长度
        6.3.4 平均聚集系数
        6.3.5 网络的平均度
        6.3.6 网络的结构熵
        6.3.7 网络的K-核
        6.3.8 虫害发生地区数的变化
        6.3.9 节点介数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贡献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长白山脉所经市县
    附录B 长白山脉林木害虫分类统计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徐州石灰岩山地侧柏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土壤活性有机碳
    2.2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组成
    2.3 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因素
        2.3.1 季节和湿度
        2.3.2 土地利用方式改变
        2.3.3 土地管理措施
        2.3.4 林分密度对土壤的影响
    2.4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动态变化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气候
        3.1.2 土壤
        3.1.3 植被
    3.2 样地设置与土壤样品采集
        3.2.1 样地设置
        3.2.2 样地调查
        3.2.3 土壤采集
    3.3 室内分析
        3.3.1 土壤样品的处理
        3.3.2 土壤湿度的测定
        3.3.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测定
        3.3.4 土壤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测定
        3.3.5 物理性质的测定
        3.3.6 化学性质的测定
    3.4 统计分析
    3.5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研究
        4.1.1 不同林分类型植物组成变化
        4.1.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
        4.1.3 不同季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及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规律
        4.1.4 两种土壤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全氮等的相关关系
    4.2 不同密度侧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研究
        4.2.1 不同林分密度侧柏人工林林分组成变化
        4.2.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
        4.2.3 不同季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及水溶性有机碳变化
        4.2.4 两种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其他生态因子间的关系
5. 讨论
    5.1 不同植被类型下两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空间变化
    5.2 不同林分密度侧柏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
    5.3 两种土壤活性有机碳与主要生态因子的关系
    5.4 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季节动态变化
6. 结论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4)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已有的相关研究
        1.5.1 灾害经济学研究进展
        1.5.2 林业生物灾害经济研究进展
    1.6 论文的创新
2 相关概念和主要理论基础
    2.1 几个相关概念
        2.1.1 灾害的概念与分类
        2.1.2 自然灾害的特征
        2.1.3 林业生物灾害与林业生物灾害管理
        2.1.4 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分析
        2.1.5 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内容
    2.2 灾害管理理论
        2.2.1 灾害系统理论
        2.2.2 灾害管理周期
        2.2.3 灾害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2.2.4 灾害管理体系
        2.2.5 灾害的风险管理
        2.2.6 灾害的危机管理
        2.2.7 灾害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
    2.3 森林灾害经济理论
        2.3.1 森林灾害经济
        2.3.2 森林灾害经济的研究重点
        2.3.3 森林灾害经济的基本原理
        2.3.4 森林受害程度的分析方法
        2.3.5 林业生物灾害损失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2.3.6 林业生物灾害应急处置分级标准
        2.3.7 林业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理论和方法
    2.4 新古典福利经济学
    2.5 生态系统理论
        2.5.1 生态平衡与生态稳态
        2.5.2 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2.5.3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
    2.6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2.6.1 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
        2.6.2 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原理
3 国内外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概述
    3.1 我国古代农林生物灾害管理的历史和对当代的启示
        3.1.1 古代的农林生物灾害防治回顾
        3.1.2 古代的农林生物灾害防治思想
        3.1.3 古代的农林生物灾害防治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3.2 我国现代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
        3.2.1 “彻底消灭”理论占主导时期
        3.2.2 综合防治和综合治理理论占主导时期
        3.2.3 森林健康和可持续控治理论为指导时期
    3.3 国外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理论概述
        3.3.1 世界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情况
        3.3.2 国外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理论
        3.3.3 我国与国外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理念的比较
    3.4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问题分析
    3.5 小结
4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现状与趋势分析
    4.1 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4.1.1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
        4.1.2 本土主要林业有害生物
    4.2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特点及成因
        4.2.1 林业生物灾害发生与危害特点
        4.2.2 林业生物灾害成因分析
    4.3 林业生物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4.3.1 影响林业生物灾害发展的因素
        4.3.2 林业生物灾害发展趋势分析
    4.4 小结
5 林业生物灾害的经济损失估算
    5.1 问题的提出
    5.2 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
        5.2.1 指标体系
        5.2.2 分析方法
    5.3 全国主要林业生物灾害损失估算
        5.3.1 数据来源
        5.3.2 主要林业生物灾害的损失估算
        5.3.3 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5.4 小结
6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6.1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外部经济效应
        6.1.1 公共物品的内涵
        6.1.2 公共物品的特性
        6.1.3 外部效应的特性
        6.1.4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外部效应
    6.2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成本分析
        6.2.1 灾害成本概念
        6.2.2 林业生物灾害及其管理成本的界定
        6.2.3 林业生物灾害成本效益分析
        6.2.4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成本效益问题
    6.3 小结
7 林业生物灾害的分类与分级管理
    7.1 林业有害生物的分类管理
        7.1.1 林业有害生物的危险性分类
        7.1.2 林业有害生物的分类管理策略
    7.2 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分级管理
        7.2.1 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分级标准
        7.2.2 林业生物灾害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
    7.3 小结
8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对策研究
    8.1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机制研究
        8.1.1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要素分析
        8.1.2 转变管理方式
        8.1.3 改进管理方法
        8.1.4 完善管理制度
    8.2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8.2.1 完善法律法律法规体系
        8.2.2 强化执法能力
        8.2.3 加强执法监督
        8.2.4 增强法律意识
    8.3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投入政策
        8.3.1 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投入政策体系
        8.3.2 建立多渠道投入为辅的社会投入体系
        8.3.3 设立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应急储备资金
        8.3.4 加强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资金管理
    8.4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技术支撑措施
        8.4.1 森林健康措施
        8.4.2 检疫御灾措施
        8.4.3 监测预警措施
        8.4.4 防治救灾措施
    8.5 小结
9 结论和讨论
    9.1 研究结论
    9.2 讨论和体会
参考文献
附件1 我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名录
附件2 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补助费系数表
附件3 2007年网上调查各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汇总表
附件4 1998-2007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统计表
附件5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山东省森林病虫灾害区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区划研究概述
    1.1 区划的由来及必要性
    1.2 区划的依据和原则
    1.3 区划的方法
2 引言
    2.1 山东省的自然概况
    2.2 山东省林业资源概况
    2.3 山东省森林病虫灾害发生概况及特点
3 森林病虫灾害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3.1 森林病虫灾害区划资料来源
    3.2 森林病虫灾害区划原则
    3.3 森林病虫灾害区划的依据
    3.4 森林病虫灾害区划方法
4 森林病虫灾害区划结果
    4.1 根据森林植被类型的区划结果
    4.2 根据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区划结果
    4.3 森林病虫灾害区划的计算机管理
5 森林病虫灾害治理对策
    5.1 根据森林病虫灾害的区划结果制定治理对策
    5.2 加强防灾救灾的能力建设
6 讨论
    6.1 山东省森林病虫灾害区划的主要特点
    6.2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建议
    6.3 存在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6)气象因子对豫西伏牛山区日本落叶松生长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森林气象学的研究现状
    1.2 国内森林气象学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问题
        1.3.1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1.3.2 气候变化对森林地理分布的影响
        1.3.3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3.4 气象因子对林木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1.3.5 气象因子与树木年轮宽度关系研究
        1.3.5.1 树木年轮宽度与温度关系
        1.3.5.2 树木年轮宽度与降水的关系
        1.3.5.3 温度和降水对树木年轮宽度的综合影响
        1.3.5.4 树木年轮宽度与太阳辐射等其它气候因子的关系
    1.4 森林气象学研究综述
    1.5 日本落叶松研究现状
        1.5.1 影响日本落叶松生长的因子的研究
        1.5.2 日本落叶松引种研究方向趋势
2 研究地区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资料的收集
        3.1.1 解析木资料的收集
        3.1.2 气象资料的收集
    3.2 研究方法
        3.2.1 逐步回归分析法
        3.2.2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日本落叶松生长量与气候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
        4.1.1 日本落叶松直径生长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4.1.2 日本落叶松树高生长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4.1.3 日本落叶松材积生长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
    4.2 日本落叶松生长量与气候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4.2.1 关联分析结果
        4.2.2 关联图
        4.2.3 关联度分析主要结论
    4.3 日本落叶松生长量与气候因子变化分析
    4.4 气象因子对不同地位级日本落叶松生长量的影响分析
    4.5 逐步回归法和关联分析法对生长量影响的比较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7)砂地柏植物种质资源地理分布、群落学特征与生物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砂地柏研究概况
        1.1.1 生物生态学特性
        1.1.2 化学成分、药理及杀虫活性
        1.1.3 综合利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调查地区概况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砂地柏地理分布调查与分析
    3.2 砂地柏群落学特征调查与研究
        3.2.1 砂地柏群落学特征调查
        3.2.2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方法
    3.3 砂地柏变种调查
    3.4 砂地柏生物量与生境关系的研究
        3.4.1 砂地柏生物量调查
        3.4.2 砂地柏生物量与生境因子关系的分析
        3.4.3 砂地柏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分析
    3.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砂地柏的地理分布
        4.1.1 砂地柏水平分布
        4.1.2 砂地柏垂直分布
        4.1.3 砂地柏分布与生境的关系
    4.2 砂地柏生态型划分及特征
        4.2.1 砂地柏生态型划分
        4.2.2 沙地生态型砂地柏特征
        4.2.3 山地生态型砂地柏特征
    4.3 砂地柏群落学特征分析
        4.3.1 不同生境砂地柏群落的基本特征
        4.3.2 不同生境砂地柏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4.3.3 不同生境砂地柏群落结构分析
    4.4 砂地柏的变种及其新变种与新分布区的发现
    4.5 砂地柏生物量研究
        4.5.1 砂地柏地上生物量分析
        4.5.2 砂地柏地下生物量分析
        4.5.3 砂地柏根量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1 砂地柏群落主要伴生植物名录
    2 砂地柏天然生长地调查照片集
致谢
作者简介

(8)明纹柏松毛虫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地概况
    2 供试虫源
    3 养虫设备及实验仪器
    4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明纹柏松毛虫各虫期形态特性的观察
    1 研究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明纹柏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1 研究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明纹柏松毛虫的生活史
        3.2 明纹柏松毛虫的生活习性
        3.3 明纹柏松毛虫幼虫头壳宽度的测定
        3.4 明纹柏松毛虫各龄幼虫发育历期
        3.5 明纹柏松毛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
        3.6 明纹柏松毛虫蛹平均体长、体重和茧体长
        3.7 明纹柏松毛虫的天敌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明纹柏松毛虫各龄幼虫取食量和排粪量
    1 研究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明纹柏松毛虫各龄幼虫取食量统计
        3.2 明纹柏松毛虫幼虫昼夜取食量统计
        3.3 明纹柏松毛虫幼虫食叶特征
        3.4 明纹柏松毛虫幼虫排粪量测定
    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明纹柏松毛虫求偶行为的研究
    1 研究的意义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明纹柏松毛虫有效积温的研究
    1 研究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3 计算依据:
    4 结果与分析
    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明纹柏松毛虫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的初步调查与分析
    1 研究的意义
    2 样地设置和调查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明纹柏松毛虫的防治理论
    1 研究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3 使用效果与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致谢

(9)北京山区油松、侧柏林质量调控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
    1.2 人工林质量调控研究进展
        1.2.1 人工林培育及存在的质量问题
        1.2.2 人工林质量调控的主要途径
        1.2.3 林木竞争与林木个体质量调控
        1.2.4 林分密度与林分质量调控
        1.2.5 质量调控在北京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作用
2 生态公益林质量调控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
        2.1.1 生态公益林
        2.1.2 林分质量
        2.1.3 生长空间竞争指数
        2.1.4 小班经营法
    2.2 基本理论
        2.2.1 森林分类经营理论
        2.2.2 森林生态学理论
        2.2.3 林木遗传学和树木生理学理论
        2.2.4 森林培育学理论
3 油松、侧柏生态公益林质量调控研究方法
    3.1 北京市山区生态公益林资源现状及问题的调查研究方法
    3.2 林木个体竞争与林木分级的研究方法
        3.2.1 竞争因子(参数)筛选
        3.2.2 样地设置与调查
        3.2.3 竞争因子(参数)的主成分分析方法
    3.3 林分密度的研究方法
        3.3.1 林木年龄与胸径生长关系的研究
        3.3.2 林分密度的研究方法
        3.3.3 LAI研究与计算方法
        3.3.4 样地的设置与调查
    3.4 理想经营模式的研究方法
    3.5 技术路线
4 试验地概况
    4.1 密云县穆家峪水漳村林场
    4.2 十三陵林场
    4.3 北京林业大学试验林场
5 结果与分析
    5.1 北京市山区生态公益林资源现状与质量调控关系的分析
        5.1.1 生态公益林森林资源的现状
        5.1.2 生态公益林的特点
        5.1.3 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问题与质量调控的关系
        5.1.3.1 立地质量提高与森林质量调控的关系
        5.1.3.2 树种组成调整和良种的使用与质量调控的关系
        5.1.3.3 林分结构调整与质量调控的关系
        5.1.3.4 林分权属划归与质量调控的关系
        5.1.3.5 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与质量调控的关系
        5.1.4 小结
    5.2 油松、侧柏生态公益林林木个体质量调控研究
        5.2.1 油松林木竞争与林木个体质量的关系
        5.2.1.1 油松主要竞争因子变异程度的分析
        5.2.1.2 油松主要立木测定因子与其它竞争因子的相关分析
        5.2.1.3 油松主要竞争因子的排序与分析
        5.2.2 侧柏林木竞争与林木个体质量的关系
        5.2.2.1 侧柏主要竞争因子变异程度的分析
        5.2.2.2 侧柏主要测树因子与其它竞争因子的相关分析
        5.2.3 油松、侧柏主要竞争因子的对比研究
        5.2.3.1 变量的变异程度分析
        5.2.3.2 个体与群体平均水平比率变化分析与间伐木的确定
        5.2.3.3 树冠形状指标对比分析与间伐小径级木的意义
        5.2.3.4 营养空间利用状况指标
        5.2.3.5 竞争指数和生长关系的描述
        5.2.4 油松、侧柏林木分级及其抚育方法的确定与应用
        5.2.5 小结
    5.3 油松、侧柏生态公益林林木群体质量调控研究
        5.3.1 油松、侧柏林分密度研究
        5.3.1.1 油松林木胸径与营养面积间相关关系
        5.3.1.2 油松林的理论密度的计算
        5.3.1.3 油松林木胸径与冠幅间相关关系的研究
        5.3.1.4 油松林的合理经营密度的确定及在质量调控中的应用
        5.3.1.5 侧柏林木营养面积间相关关系的研究
        5.3.1.6 侧柏林的理论密度的计算
        5.3.1.7 侧柏胸径与冠幅间相关关系的研究
        5.3.1.8 侧柏林的合理经营密度的确定以及在质量调控中的应用
        5.3.2 油松、侧柏林LAI与质量调控的关系
        5.3.3 小结
    5.4 油松、侧柏生态公益林质量调控中理想经营模式的研究
        5.4.1 油松×侧柏×栎类块状镶嵌混交林的树种组成分析
        5.4.1.1 油松
        5.4.1.2 侧柏
        5.4.1.3 栎类
        5.4.2 油松×侧柏×栎类块状镶嵌混交林形成过程
        5.4.3 油松×侧柏×栎类块状镶嵌混交林特点分析
        5.4.3.1 经营特点
        5.4.3.2 进展演替特点
        5.4.3.3 组成和功能特点
        5.4.4 低山块状镶嵌混交林的成功模式
        5.4.4.1 七王坟油松×侧柏×栎类混交林林分现状
        5.4.4.2 七王坟油松×侧柏×栎类混交林林分特点
        5.4.5 提高北京低山油松、侧柏生态公益林质量的技术与措施
        5.4.5.1 小班经营法与生态公益林经营
        5.4.5.2 油松、侧柏生态公益林的经营模式
        5.4.5.3 油松、侧柏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手段
        5.4.6 北京油松、侧柏生态公益林质量调控技术
        5.4.7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发表论文文章和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论文和文章
    成果
致谢
附表

(10)“三孔”旅游风景区主要园林植物昆虫群落多样性与时间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昆虫群落生态学概论
    1.2 开展“三孔”风景旅游区主要园林植物昆虫群落生态学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六种园林植物简介
    2.3 调查方法
    2.4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五景区侧柏昆虫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3.1.1 侧柏林昆虫群落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
        3.1.2 侧柏林昆虫群落结构特征
        3.1.2.1 侧柏林昆虫群落优势度与优势种分析
        3.1.2.2 侧柏林昆虫群落丰富度指数
        3.1.2.3 侧柏林昆虫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
        3.1.3.4 孔林侧柏林昆虫群落时间格局
    3.2 五景区圆柏昆虫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3.2.1 圆柏林昆虫群落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
        3.2.2 圆柏林昆虫群落结构特征
        3.2.2.1 圆柏林昆虫群落优势度与优势种分析
        3.2.2.2 圆柏林昆虫群落丰富度指数
        3.2.2.3 圆柏林昆虫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
    3.3 三景区国槐昆虫群落生态研究
        3.3.1 国槐昆虫群落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分析
        3.3.2 国槐昆虫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3.3.2.1 国槐昆虫群落优势度与优势种分析
        3.3.2.2 国槐昆虫群落丰富度指数
        3.3.2.3 国槐昆虫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
        3.3.2.4 孔府国槐昆虫群落时间格局
    3.4 二景区黄连木昆虫群落生态研究
        3.4.1 黄连木昆虫群落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分析
        3.4.2 黄连木昆虫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3.4.2.1 黄连木昆虫群落优势度与优势种分析
        3.4.2.2 黄连木昆虫群落丰富度指数
        3.4.2.3 黄连木昆虫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
        3.4.3.4 周公庙黄连木昆虫群落时间格局聚类分析
4 结论
5 讨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三孔”风景旅游区园林植物昆虫名录
8 致谢

四、两城山区侧柏毒蛾灾害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2]长白山脉林木虫害大数据的网络科学建模、演化及其应用[D]. 冯颖. 东北大学, 2016(10)
  • [3]徐州石灰岩山地侧柏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D]. 张昊楠.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4]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D]. 闫峻.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5]山东省森林病虫灾害区划分析[D]. 王金秀.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4)
  • [6]气象因子对豫西伏牛山区日本落叶松生长量影响研究[D]. 韩艳英. 河南农业大学, 2006(04)
  • [7]砂地柏植物种质资源地理分布、群落学特征与生物量的研究[D]. 曹雪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8]明纹柏松毛虫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D]. 廉梅霞. 山西农业大学, 2005(07)
  • [9]北京山区油松、侧柏林质量调控理论与技术的研究[D]. 王希群.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5)
  • [10]“三孔”旅游风景区主要园林植物昆虫群落多样性与时间格局研究[D]. 宫玮. 山东农业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凉城山侧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