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仿真中基于DSP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仿真研究

作战仿真中基于DSP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仿真研究

一、作战仿真中基于DSP的电台及通信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彭钦鹏[1](2020)在《战术移动自组网攻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通信设备的迭代升级,战场通信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战术移动自组网(Tactical Mobile Ad Hoc Networks,TMANET)主要部署于前沿战线,具备传统无线自组织网络的快速组网、多跳传输和动态拓扑等特点,同时拥有更高的抗损毁性。战术移动自组网虽方便了通信设备的互联,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安全隐患为实施攻击与管控提供了可能。针对战术移动自组网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目前主流的研究方向围绕在其协议的性能优化上,缺乏对其攻击方向全面地研究。因此,本文主要对战术移动自组网的攻击策略进行深入地探讨与研究。首先,为了研究战术移动自组网被攻击状态下的具体行为,在介绍战术移动自组网系统架构和协议架构的基础上,搭建了基于NS3的战术移动自组网平台,并对战术移动自组网的各层协议进行完整地仿真。不仅实现了对数据单元的封装处理、时隙分配和入网控制等功能,还分析了战术移动自组网的网络性能指标,验证了仿真平台的稳定性。其次,针对战术移动自组网协议的安全性与脆弱性等问题,研究适用于战术移动自组网的攻击方案,增强并验证对敌方战术电台的控制能力。在分析数据链路层、内联网层和传输层协议脆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战术移动自组网MAC抢占信道攻击、战术移动自组网路由黑洞攻击和战术移动自组网TCP-SYN泛洪攻击三种方案。同时,在基于NS3的战术移动自组网平台中构建了不同的攻击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三种攻击方案都能有效降低战术移动自组网的网络性能,验证了攻击模型的合理性。最后,为了还原战术移动自组网的拓扑结构,并分析出当前网络拓扑下的关键节点,提出了基于影响因子评估的战术移动自组网关键节点分析算法。该算法由通联关系分析和关键节点评估两个机制构成,在现有研究上考虑了通信流量,并在计算最短路由跳数矩阵时降低了时间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比现有的三种算法具有更好的识别效果,进而提高了战术移动自组网关键节点的识别效率。

郭继凯[2](2019)在《一种高速无人机集群控制的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无人机集群编队飞行作为无人机在未来军事领域中重要用途之一,具有相当广阔的前景。本文主要研究高速无人机在进行集群编队飞行时的队形保持控制方案和无人机防碰撞控制方案。针对队形保持问题,本文研究并建立了多无人机的相对运动模型,采用了基于长机-僚机模式的编队控制模型并建立了多无人机编队保持控制律,即编队保持控制器通过输入长机和僚机的间距误差和机动误差,输出对应的僚机控制指令,从而跟随长机保持期望间距飞行。在条件反馈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长机指令控制器,对传统的编队控制器进行优化改进,从而加强了长机与各架僚机之间的联系。由于编队控制器参数众多且通道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为保证队形保持效果,这里需要采用合适的算法进行参数寻优。本文采用了基于柯西变异的粒子群优化算法来确定各控制增益的取值,以保证长机与各架僚机按照既定队形编队飞行。针对无人机防碰撞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人工势场算法的无人机避障和避碰的防碰撞控制方案。在无人机避障问题上,针对传统人工势场算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障碍物势场函数,并通过实例验证其可行性。各架无人机在执行避障行为时,引入避障速度场和引力速度场,通过速度矢量的几何关系得到避障航向角指令,完成无人机的避障行为。同理,在无人机避碰问题上得到避碰航向角指令。本文提出了队形保持控制和无人机防碰撞控制的联合控制方案,通过集群飞行仿真试验,验证了各架无人机在保持安全机间距离编队飞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避障能力。

刘友帅[3](2019)在《多普勒频移信道下高效跳频系统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跳频技术是通信对抗领域中重要的抗干扰、抗截获的通信方式。但是传统的跳频技术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跳频点难以增删、频率合成器复杂等,制约着跳频技术的发展。随着跳频干扰技术的不断进步,其针对性越来越强,也促使传统跳频技术向认知跳频、自适应跳频等方向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框架的新型跳频通信方案。该方案利用IFFT/FFT框架取代了跳频系统中的频率合成器,从而使系统结构更加简单灵活,易于在软件无线电等硬件平台上实现,并为增强系统的抗衰落性能、提升载荷效率等需求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研究内容为三部分,即首先,本文基于跳频系统的不足,综合了 OFDM框架的优势,提出了新的跳频系统构架。在新的系统方案中,设计了跳频状态字的形成方式、MPSK和MFSK映射方式等模块关键技术方案,并重点研究了 MFSK映射方式下的基于OFDM框架的跳频系统。根据本系统特点,本文设计了带通滤波器接收和全频带接收两种接收算法。然后,本文基于上述两种接收算法,理论和仿真分析了高斯白噪声和多普勒频移信道中的性能。得出在高斯白噪声信道利用带通滤波器接收性能与常规FSK系统误码性能基本一致。全频带接收方法中两子道幅值对比方法误码性能与相干接收误码性能基本一致;全子道幅值对比方法性能较差。在多普勒频移信道得出,全频带接收方法具备一定抗多普勒能力。为提高系统在高斯白噪声和多普勒频移信道下的性能,本文针对全频带接收方法提出了改进。并通过仿真验证改进方法的有效性。最后,为进一步提高频谱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该框架下的消息驱动型跳频方案。重点研究设计了该系统中各模块实现方案,理论推导和仿真了该系统在高斯白噪声信道、多普勒频移信道下的性能以及频谱效率。得出系统在高斯白噪声和多普勒归一化频移小于0.5时,误码性能与全子道幅值对比方法基本一致,但是频谱效率得到提升。针对消息驱动跳频相邻跳频点可能出现重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伪随机的消息驱动跳频。得出系统误码率与消息驱动型系统误码性能一致。频谱效率与跳频速率,子道间隔数等因素相关,但系统跳频点随机性得到改善。

杜陈斌[4](2018)在《面向作战仿真的通用通信模型模板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面向作战仿真的通信系统模型往往采用定制化开发方法,装备参数往往直接嵌入到模型之中,导致模型通用性欠缺,难以在不同通信装备建模和不同仿真系统中重用。因此,开展面向作战仿真的通用通信模型模板的研究,对于提高通信模型的开发效率、满足不同通信装备模型快速开发、不断升级和重用的应用需求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针对当前作战仿真通信模型通用性和重用性差的问题,在深入分析研究已有通信模型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作战仿真通信模型体系结构、多分辨率通信模型构建和通信模型模板设计等关键内容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包括:(1)提出面向作战仿真的通信系统模型体系结构框架。目前面向作战仿真领域内的通信模型缺乏统一的体系结构框架,不同的作战仿真平台下的通信模型的设计和架构与仿真平台绑定密切。已有的作战仿真的通信模型的研究无法满足与多作战实体单元、多作战平台相结合的通用仿真需求。基于此,论文提出了一种面向作战仿真的通用通信模型体系结构框架,从作战、系统、技术三个方面进行描述,该框架将作战仿真通信系统模型进行全方位描述,提供了开发和表达作战仿真通信模型描述的规则和指南,从概念上满足了通信模型在作战仿真中的通用性。(2)提出一种两层可扩展多分辨率作战仿真通信模型构建方法。现有的作战仿真通信模型因其定制化,导致了不同场景和应用下构建的通信模型不一致,不同分辨率层次下的通信模型没有统一的构建方法,难以达到理论上的通用。已有的多分辨率通信模型往往缺乏对消息一致性的支持。对此,设计了一种支持消息一致性的两层可扩展多分辨率作战仿真通信模型构建方法,解决了不同分辨率层次下通信模型在应用层消息上的一致性。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支持多分辨率通信模型在作战仿真中的替换,从而支持模型的通用性。(3)设计作战仿真通用通信模型模板。为了匹配上述模型体系结构和多分辨率模型构建方法,支持对多作战实体和作战平台的通信模型的通用性,论文设计了两层可扩展多分辨率作战仿真通信模型中的低分辨率和中分辨率模型模板,通过对通信领域不变知识的分析和抽取,抽象成模型模板的形式,满足了通信模型型号化层次上的通用。达到了对通信模型通用建模的目的,弥补了作战仿真中通信系统模型从概念模型到逻辑结构设计再到程序实现的通用性上的不足。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实现了面向作战仿真的通用通信模型模板,支持通过参数化配置建立不同通信装备的模型,集成到某作战仿真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通信模型模板能够支持不同通信装备的参数化建模,可以在作战仿真系统中达到通用目的。

欧阳俊豪[5](2017)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Link16链路信道传输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ink16数据链由美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制,八十年代开始交付使用,目的在于解决军队里各个部门之间互联互通的问题。其关键技术包括了多项式编码、RS编码、交织编码、CCSK、最小频移键控调制等,信息传递速率快,外界难以截获破解,并且具有高等级的抗干扰能力。本文根据link16的传输结构以及通信体制,在软件无线电平台上实现了link16数据链物理层仿真。使用通用软件无线电外设实现了链路级仿真系统的搭建,测试了link16数据链在各种干扰环境下的性能。完成了对于link16发展情况的论述,并且对软件无线电平台中的关键技术做出了一定的分析,对所用软件无线电平台做出了介绍。对link16的通信载体JTIDS系统的脉冲字符组成、消息封装类型与消息组成以及link16通信体制进行了论述,重点研究了link16链路信道采用的关键技术:信道编码、CCSK、MSK。为link16链路仿真提供了理论基础依据link16数据链物理层标准对信号处理的流程进行了设计,完成了发射端与接收端信号处理的流程进行了设计,包括信道编码与解码、交织与解交织、扩频与解扩频、MSK调制与解调等。仿真分析了link16数据链在不同种类噪声干扰下的性能,对于集中式的干扰,link16系统具有很强的纠错能力。对于这对整个频段进行大面积干扰情况下,由于干扰功率一定,而link16跳频频点数有限,所以分散在跳频频点出干扰功率有限。系统抗宽带干扰的性能较强。仿真结果表明link16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杨立杰[6](2016)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GNSS信号仿真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信号的仿真技术对于卫星导航终端的测试、新体制信号的研发验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越来越多GNSS系统的建立、更多信号频点的出现、新的信号体制的使用,对GNSS信号仿真技术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而软件无线电技术以及相关硬件设备的发展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结合软件无线电的思想和理论方法,进行GNSS信号仿真技术的研究。首先对GNSS信号仿真的基础理论进行介绍,从宏观的角度分析GNSS系统的构成以及GNSS信号的组成及其特性,明确了GNSS信号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软件无线电思想设计了GNSS信号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通过设计体系结构,明确GNSS信号仿真的需求,从GNSS信号的信息层和信号层两个层面对GNSS信号进行建模仿真技术研究,分析信息层和信号层的仿真流程,建立信息层仿真数据模型,并通过测试验证仿真精度;设计信号层仿真过程中载波生成、伪码生成、信号调制算法、信号处理关键参数等,明确GNSS信号生成的流程,并基于软件无线电思想设计主要的算法模块和系统接口。在完成信息层和信号层的建模分析后,结合软件无线电的思想方法,设计实现GNSS信号仿真系统,完成了GNSS数据仿真系统、数字中频信号处理系统和射频信号生成系统的架构设计、各分系统之间的接口设计、硬件开发平台的设计选择等。在以上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整个系统的设计,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软件无线通用性好、模块化强、灵活性高、可编程重构的技术特点,增强了所设计系统的通用性与复用性。最后,使用设计实现的GNSS信号仿真系统进行实际的GNSS信号仿真试验,通过定位测试以及信号质量测试验证仿真生成信号的质量,以验证GNSS信号仿真系统设计的合理性。

张佳琳[7](2013)在《分布式导航系统容错机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使分布式导航系统在GPS故障或信号中断时能够继续完成导航任务并完成作战计划,有必要提高分布式导航系统的容灾容错性能,即研究分布式容错导航仿真平台,导航信息存储数据结构、导航节点间通信协议、分布式导航系统的容错算法四个方面的容错关键技术。由于容错机制的本质是在系统出现故障时各功能单元继续执行所要求功能的能力,在分布式导航系统中以通过GPS得到的定位数据为基础进行导航,因此对系统中GPS定位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能够完成在GPS信号中断状况下快速恢复分布式导航系统各节点的通信功能和导航功能,论文都是围绕如何运用分布式导航系统中各节点既有的GPS“残迹”交互信息和寻路导航展开论述。本文主要从分布式导航系统容错机制中容错系统仿真平台和容错算法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以满足分布式导航系统的容错要求。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运用兵棋推演系统进行分布式导航系统容错算法仿真。由于传统的兵棋推演系统采用人工驱动方式,即对象间的信息交互完全由人工交互实现,需要完成的工作量巨大,导致系统中的若干干扰因素都被忽略,在对容错导航算法进行仿真验证时将严重失真,因此将消息驱动机制引入兵棋推演系统的系统结构与功能模块中,解决兵棋系统驱动的自动化问题和对象间的通信问题,通过设计人机接口模块、消息驱动模块、棋盘和棋子的结构,在单位棋子节点中引入导航数据结构和属性,可以加载本文提出的基于GPS“残迹”的容错导航算法;同时,添加大量的仿真测试接口,以便测试不同的导航算法。经与传统兵棋系统仿真测试进行比较,完成相似任务的时耗降低50%左右,人工干预次数仅是传统系统的25%,CPU负载率降低了15%。2.研究移动自组织网络中的对等节点容错导航算法(GVDN)。在故障时系统中各节点将脱离GPS信号,因无法继续完成导航,造成迷航等问题,而移动自组织网络能够在不依托固定通讯设施的基础上,支持节点动态的通信,并能较好控制流量,因此提出一种基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对等节点容错导航算法,以解决分布式导航系统中的容错问题。该算法以故障前的GPS“残迹”数据为基础,设计“残迹”存储的数据结构、系容错通信协议、电子地图接口、人机接口和对等节点交互协议和算法的流程。在“残迹”采集与处理模块应用朴素贝叶斯分类法对已获得“残迹”和关键点进行分类、在道路预测与评估模块中采用智能曲线识别算法对道路或可行路径的相似性进行判断。经兵棋推演系统仿真试验,协议具有较强的抗死锁能力,平均通信信道占用率均未达到峰值,平均内存占用量控制在10M以内,容错过程中时耗和CPU占用率均有所降低。3.研究群组分布式容错导航算法(GFTN)。由于对等节点容错导航算法在节点数量多的大规模分布式导航系统中,虽然算法精度较高,但容易耗尽系统资源,因此,采用群体智能理论来解决系统的全局优化问题,以适应广域分布的群组节点容错导航。针对算法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与数据结构、交互协议、数据包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设计,本文提出了按地理位置进行残迹存储,改进滑动窗口进行数据转发和利用的方案,解决了单个领航节点能力与群内节点分布广、通信量大的问题;提出了分组蚁群算法,使同组节点尽可能选择相同或相近的同行道路或区域,以解决移动节点数量多与可通行路径少的矛盾;提出了群组内共享信息的方案,解决了导航过程中重复计算的问题。4.在GVDN和GFTN算法的验证和仿真试验中,采用反应式Agent体系结构进行仿真,避免了复杂的逻辑推理验证,规定了Agent模型的属性、处理和行动规则,经过测试,Agent模型仿真粒度小,可用性高,可模型大规模虚拟场景,容纳更多的导航对象,在系统性能方面具有稳定和低耗的优势。

彭勇[8](2011)在《作战仿真模型体系分析及其模型设计与实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仿真技术和需求的发展,仿真技术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战争的一种重要手段,成功应用于武器装备的论证/研制/效能评估、军事人员的训练和作战方案的分析评估。作战仿真需要对不同军兵种的武器装备和军事力量进行建模,需要集成不同类型的模型,而且这些模型往往具有不同分辨率和粒度等属性,具有继承、组合、交互和指挥控制等复杂关系。因此,作战仿真系统模型体系的设计以及模型设计与实现一直是作战仿真面临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作战仿真模型体系进行分析,研究作战仿真模型体系设计及其模型设计与实现的相关关键技术,主要内容概括如下:分析了JWARS(Joint Warfare System)和FLAMES(Flexible Analysis Modeling and Exercise System)等仿真系统的模型体系、模型组合方式以及模型体系的设计方法,指出模型体系是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继承、组合、交互、隶属以及指挥控制等关系构成的集合。采用系统工程理论分析系统结构的ISM(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方法建立模型体系的结构模型,从模型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模型体系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模型的关系、接口、行为、假设和约束几个方面给出了模型重用的判断方法。针对模型的表示与检索问题,论文研究了基于逻辑的模型实验框架表示方法、基于BOM(Base Object Model)规范的模型接口和行为表示方法,并证明了BOM概念模型和层次系统规范的耦合系统层模型具有等同表达能力;研究了软件组件检索方法中基于相似度评估的模型行为检索方法和基于规约的模型接口匹配方法,并将这两种方法分别应用于BOM概念模型行为相似度评估和对象模型接口匹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BOM相似度评估的仿真模型检索方法,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有较好的效果。对模型体系的组合性进行分析,提出了面向组合的模型体系设计方法。首先设计了模型体系的可组合三层结构模型并分析每一层的设计原则和层次之间的组合关系;然后提出了基于系统层次结构的模型分类与设计方法;最后结合工程实践,指出模型语法组合的不足,提出了基于领域规则的模型组合方法。针对模型设计的问题,研究了模型的通用功能设计和领域功能设计。前者以实现模型组合和提高模型运行性能为目标,提出了面向多层次组合的HMP(Hierarchical Message and Process)仿真模型设计方法,该模型实现了基于消息传递和过程调用的数据传递机制;研究了仿真模型运行支撑框架的并行时间同步算法,提出了三层结构的高效数据分发管理机制和面向逻辑进程的Min-Max-Exchange动态负载平衡算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联邦成员的组件化与并行化。最后通过实践证明HMP模型及其运行支撑框架能提高模型的组合性和重用性,能提高仿真系统的运行性能。模型的领域功能设计主要研究了基于BML(Battle Management Language)的仿真模型指挥控制信息处理方法,分析了BML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软件基础设施、数据模型和形式语法,扩展了其语法的时空关系表达能力,最后给出基于BML的仿真模型指挥控制信息处理子系统的设计。在工程实践方面,以某电子对抗仿真系统为背景,将模型体系分析方法及模型设计与实现关键技术应用于其模型体系开发,并设计和实现了模型开发工具和模型组合工具。目前该仿真系统已经交付部队使用,并参加了部队的实装演习,通过实践证明论文研究的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有效性。

许玉昆[9](2011)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装甲指控通信模拟训练系统》文中研究表明装甲指控通信系统是装甲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C4ISR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针对装甲信息化装备(包括:各类型通信系统、电气系统、火控系统等)及电子设备(装甲车辆通用检测仪器仪表等)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运用与保障建设与需求,结合装甲信息化装备保障任务与复杂电磁环境特点,以受复杂电磁环境影响最为突出的装甲指控通信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复杂电磁环境下电磁干扰对装甲信息化装备与电子设备形成的影响、产生的干扰损伤现象和失效模式,通过模拟电磁干扰过程及现象,研究抗电磁干扰技术及防护措施,研制分布式复杂电磁环境模拟训练系统,提高复杂电磁环境应对能力。基于上述目的考虑,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如下:首先,将该系统的构成单元分别划分为各类电台成员、战场环境干扰成员、战场态势显示及坦克路径规划导航成员。电台成员是该系统的核心,通信与对抗都是围绕电台进行的。利用干扰成员提供的干扰信号,降低甚至阻断电台通信质量。战场态势显示以二维动画形式演示敌我力量分布、通信干扰、成员运动轨迹等,直观的向参训者演示;各成员利用规划导航功能进行战术处置,根据态势发展实时进行模拟训练。其次,整个系统研发采用HLA机制,该系统下所有成员的构建、描述及数据交互方式均遵循HLA规则所规范的基本准则和方法。各成员通过符合HLA接口的接口模块,均可与HLA下运行支撑环境(RTI)实现“即插即用”式的操作,并将系统仿真时间控制及数据交互过程交由RTI服务器统一完成。最后,通过授课中的实际演示,使参训者能够直观的理解装甲指控通信装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受干扰现象、屏蔽方法、战场处置等过程。

潘丽君,董保良,王国军,梁计春,贺志超[10](2001)在《作战仿真中基于DSP的电台及通信系统仿真研究》文中认为根据作战仿真实验室的任务需求,构造了基于TMS320F206 DSP芯片的功能仿真电台,实现了以程控交换机为联络中心的仿真通信网络,较好地模拟电台通信和无线组网通信功能,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并为各参与作战仿真的人员提供了有关通信的实战训练。

二、作战仿真中基于DSP的电台及通信系统仿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战仿真中基于DSP的电台及通信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战术移动自组网攻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战术移动自组网国外研究现状
        1.2.2 战术移动自组网国内研究现状
        1.2.3 移动自组网攻击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1.3.1 论文主要工作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战术移动自组网体系架构及平台实现
    2.1 战术移动自组网体系架构
        2.1.1 战术移动自组网系统架构
        2.1.2 战术移动自组网协议架构
    2.2 NS3仿真软件概述
    2.3 基于NS3的战术移动自组网平台实现
        2.3.1 数据链路层主要功能设计
        2.3.2 内联网层主要功能设计
        2.3.3 应用层主要功能设计
    2.4 战术移动自组网平台性能指标分析
        2.4.1 二级战术电台系统性能分析
        2.4.2 三级战术电台系统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术移动自组网脆弱性分析
    3.1 战术移动自组网脆弱性介绍
    3.2 数据链路层脆弱性分析
        3.2.1 MAC信道接入原理
        3.2.2 MAC信道接入可攻击行为分析
    3.3 内联网层脆弱性分析
        3.3.1 内联网层路由机制原理
        3.3.2 内联网层可攻击行为分析
    3.4 传输层脆弱性分析
        3.4.1 传输层工作原理
        3.4.2 传输层可攻击行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术移动自组网攻击方案设计与建模
    4.1 战术移动自组网MAC抢占信道攻击方案设计
        4.1.1 TMOCA方案设计与建模
        4.1.2 仿真场景配置
        4.1.3 仿真结果分析
    4.2 战术移动自组网路由黑洞攻击方案设计与建模
        4.2.1 TRBHA方案设计与建模
        4.2.2 仿真场景配置
        4.2.3 仿真结果分析
    4.3 战术移动自组网TCP-SYN泛洪攻击方案设计与建模
        4.3.1 TTSFA方案设计与建模
        4.3.2 仿真场景配置
        4.3.3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影响因子评估的战术移动自组网关键节点分析算法
    5.1 现有方案及不足
    5.2 TINE算法思路
    5.3 TINE算法流程
        5.3.1 通联关系分析
        5.3.2 关键节点评估
    5.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4.1 仿真场景配置
        5.4.2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2)一种高速无人机集群控制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高速无人机
        1.1.2 多无人机集群技术应用背景
    1.2 编队保持
    1.3 无人机防碰撞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无人机建模与运动分析
    2.1 常用坐标系及其坐标转换
        2.1.1 常用坐标系的定义
        2.1.2 无人机的坐标系转换
    2.2 无人机的数学模型
        2.2.1 无人机的力与力矩分析
        2.2.2 无人机的六自由度描述
        2.2.3 无人机运动方程组解耦
        2.2.4 无人机运动方程线性化
    2.3 无人机的运动分析
        2.3.1 无人机纵向运动分析
        2.3.2 无人机横侧向运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无人机编队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3.1 任务描述
    3.2 双机编队建模
    3.3 编队保持控制系统设计
        3.3.1 双机编队系统
        3.3.2 编队系统控制器设计
        3.3.3 队形保持控制策略设计
    3.4 柯西变异粒子群算法的参数优化
        3.4.1 群智能算法
        3.4.2 粒子群算法原理
        3.4.3 柯西变异粒子群算法原理
        3.4.4 柯西变异粒子群与传统粒子群算法仿真对比
    3.5 目标函数的选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人机防碰撞控制器设计
    4.1 引言
    4.2 人工势场法
    4.3 基于人工势场法的无人机避障控制
        4.3.1 障碍物势场函数的选取
        4.3.2 无人机避障控制算法
    4.4 基于人工势场法的无人机避碰控制
        4.4.1 机间避碰势场函数的选取
        4.4.2 无人机避碰控制算法
    4.5 编队队形保持和无人机防碰撞联合控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群编队飞行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分析
    5.1 引言
    5.2 仿真参数确定
    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半物理仿真
        5.4.1 高速无人机简介
        5.4.2 集群编队系统结构
        5.4.3 无线通信
        5.4.4 半物理仿真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多普勒频移信道下高效跳频系统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跳频技术
        1.2.2 OFDM技术
        1.2.3 跳频OFDM技术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的提出
        1.3.2 研究思路
    1.4 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OFDM框架的跳频通信技术
    2.1 跳频技术
        2.1.1 跳频系统基本原理
        2.1.2 跳频序列
    2.2 OFDM技术
        2.2.1 OFDM系统基本原理
        2.2.2 IFFT/FFT算法
        2.2.3 映射方式
    2.3 基于OFDM框架的跳频通信系统
        2.3.1 系统方案
        2.3.2 系统方案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OFDM框架的跳频系统设计及其性能分析
    3.1 OFDM-FH系统设计
        3.1.1 MPSK映射系统
        3.1.2 MFSK映射系统
        3.1.3 系统可行性分析
    3.2 MFSK映射系统在高斯白噪声信道下误码率性能分析
        3.2.1 带通滤波器解调
        3.2.2 全频带接收解调
    3.3 全频带接收在多普勒频移信道下误码率性能分析
        3.3.1 多普勒频移原理
        3.3.2 FFT对经多普勒频移信道信号的影响
        3.3.3 系统在多普勒频移信道下的误码率性能分析
    3.4 部分子道幅值对比法解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效OFDM-FH系统
    4.1 消息驱动跳频
        4.1.1 单跳消息驱动跳频
        4.1.2 增强型消息驱动跳频
    4.2 消息驱动型OFDM-FH-FSK系统
        4.2.1 单跳OFDM-MDFH-FSK系统
        4.2.2 增强型OFDM-MDFH-FSK系统
    4.3 伪随机消息驱动型OFDM-FH-FSK系统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面向作战仿真的通用通信模型模板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2 课题研究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目标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面向作战仿真的通用通信模型体系结构研究
    2.1 面向作战仿真的通信模型体系结构
        2.1.1 体系结构的概念
        2.1.2 面向作战仿真的通信系统模型体系结构描述
    2.2 面向作战仿真的通用通信模型体系结构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作战仿真的多分辨率通信模型研究
    3.1 多分辨率建模方法理论
        3.1.1 多分辨率建模技术概述
        3.1.2 DEVS理论描述
    3.2 基于消息一致性的两层可扩展多分辨率通信模型构建方法
    3.3 基于消息一致性的两层可扩展多分辨率通信模型构建方法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作战仿真的多分辨率通用通信模型模板构建
    4.1 低分辨率通信模型设计
        4.1.1 概述
        4.1.2 模板描述及构建
        4.1.3 通信模型逻辑设计模板
    4.2 中分辨率通用通信模型模板构建
        4.2.1 节点模型模板
        4.2.2 链路终端模型模板
        4.2.3 网络模型模板
        4.2.4 业务消息模型模板
    4.3 通信管理器设计
        4.3.1 通信管理器概述
        4.3.2 确定性通信管理器
        4.3.3 非确定性通信管理器
        4.3.4 网络级通信管理器
    4.4 模型模板使用示例说明
        4.4.1 消息模型模板使用示例说明
        4.4.2 通信结构和通信方案
        4.4.3 通信可靠性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通信模型模板实现及应用测试
    5.1 作战仿真通信模型模板实现
        5.1.1 模型模板事件建模实现
        5.1.2 模型模板参数化配置设计与实现
    5.2 作战仿真通信模型场景测试
        5.2.1 测试流程说明
        5.2.2 实验场景介绍
        5.2.3 实验参数设置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节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基于软件无线电的Link16链路信道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link链路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软件无线电基本理论及USRP平台简介
    2.1 软件无线电概述
    2.2 软件无线电中的关键技术
        2.2.1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数字正交分解
        2.2.2 离散希尔伯特变换正交分解
        2.2.3 以特定的采样方式进行正交分解
        2.2.4 基于数字混频进行正交分解
        2.2.5 IQ通道幅相不平衡的影响分析
    2.3 USRP软件无线电平台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ink16 数据链传输结构与通信体制
    3.1 传输结构
        3.1.1 脉冲字符结构
        3.1.2 消息封装
    3.2 Link16 战术数据链通信体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ink16 链路信道关键技术研究
    4.1 信道编码技术
        4.1.1 RS码
        4.1.2 有限域
        4.1.3 RS码编码的数学模型
        4.1.4 RS译码数学模型
    4.2 交织与解交织技术
        4.2.1 交织技术的原理
    4.3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4.3.1 JTIDS的直接序列扩频方式
        4.3.2 用伪随机序列调制基带信号
        4.3.3 直接序列扩频的解扩原理
    4.4 最小频移键控
        4.4.1 MSK仿真数学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ink16 链路软件无线电平台设计
    5.1 USRP开发软件介绍
    5.2 link16 链路级仿真系统在USRP上的实现
        5.2.1 发送端实现
        5.2.2 接收端实现
    5.3 USRP仿真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5.4 link16 抗干扰性能仿真
        5.4.1 部分带宽加噪干扰
        5.4.2 梳状加噪干扰
        5.4.3 跳变碰撞加噪干扰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基于软件无线电的GNSS信号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GNSS信号仿真技术发展现状
        1.2.2 软件无线电技术发展现状
        1.2.3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GNSS信号仿真中的应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GNSS信号仿真体系结构设计
    2.1 GNSS系统构成
        2.1.1 GPS系统构成
        2.1.2 北斗系统构成
        2.1.3 GNSS信号在系统中的作用
    2.2 GNSS信号及特性
        2.2.1 GNSS信号载波频率特性
        2.2.2 GNSS伪码及其实现方式
        2.2.3 GNSS数据码特性
    2.3 GNSS信号仿真系统体系结构
        2.3.1 GNSS信号仿真系统能力
        2.3.2 GNSS信号仿真系统组成
        2.3.3 GNSS信号仿真系统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GNSS信息层建模仿真技术研究
    3.1 信息层仿真流程
    3.2 信息层模型建立
        3.2.1 卫星轨道仿真模型
        3.2.2 卫星钟仿真模型
        3.2.3 误差模型
        3.2.4 导航电文仿真模型
        3.2.5 观测量仿真模型
    3.3 信息层仿真实现及测试验证
        3.3.1 模型精度测试
        3.3.2 定位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GNSS信号层建模仿真技术研究
    4.1 信号层仿真流程
    4.2 信号层模型建立
    4.3 载波仿真技术研究
        4.3.1 载波在GNSS信号中的作用
        4.3.2 载波NCO在中频信号仿真中的作用
        4.3.3 载波NCO的设计实现
    4.4 伪码仿真技术研究
    4.5 导航信号调制方法
    4.6 关键参数分析
        4.6.1 中频频率分析
        4.6.2 D/A转换位数分析
        4.6.3 数据有效位分析
        4.6.4 仿真步长分析
        4.6.5 基准频率精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GNSS信号仿真与验证
    5.1 GNSS信号仿真生成
        5.1.1 GNSS信号仿真系统的设计实现
        5.1.2 GNSS信号仿真生成场景设计
    5.2 GNSS信号测试与验证
        5.2.1 接收机定位测试
        5.2.2 GNSS信号质量测试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7)分布式导航系统容错机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可行性分析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分布式导航系统研究现状
        1.4.2 容错导航研究现状
    1.5 可用于容错导航的智能算法与仿真系统综述
        1.5.1 蚁群算法
        1.5.2 粒子群算法
        1.5.3 对等节点容错导航研究现状
        1.5.4 基于群组的容错导航研究现状
        1.5.5 导航仿真研究现状
    1.6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第2章 群体容错导航仿真基础环境研究
    2.1 分布式导航仿真系统的需求
    2.2 分布式导航仿真系统的原型研究
        2.2.1 兵棋系统与战争仿真
        2.2.2 前人工作与存在问题
        2.2.3 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
        2.2.4 改进型兵棋系统结构与导航仿真思路
        2.2.5 兵棋推演中的分布式导航系统运行流程
    2.3 仿真系统驱动基础——事件与消息
    2.4 高仿真分布式导航系统环境——棋盘
        2.4.1 棋格设计
        2.4.2 棋格与机动仿真
        2.4.3 棋格信息交互
    2.5 高仿真分布式导航系统元素——棋子(算子)
        2.5.1 棋子结构
        2.5.2 棋子的内外部驱动
        2.5.3 算子导航与寻径实例
    2.6 高仿真分布式导航系统问题与实例
        2.6.1 群体导航与统计参数应用
        2.6.2 加载导航算法的仿真实验过程
    2.7 仿真实验结果评测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等节点容错导航算法
    3.1 问题描述
    3.2 条件假设
    3.3 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
    3.4 解决方案与总体设计
        3.4.1 解决方案
        3.4.2 对等节点总体方案
        3.4.3 总体流程
    3.5 系统详细结构
    3.6 “残迹”数据与地形物库
    3.7 对等节点交互协议
        3.7.1 数据包结构设计
        3.7.2 对等节点分布式容错协议流程
        3.7.3 对等节点的分布式导航容错应用实例
    3.8 残迹关键点分类算法
        3.8.1 算法原理
        3.8.2 算法应用
    3.9 多曲线重复路径识别算法
        3.9.1 算法原理与研究沿革
        3.9.2 算法应用与实例
    3.10 算法仿真设计
    3.11 仿真试验与分析
        3.11.1 算法模型的可用性试验
        3.11.2 算法性能试验与分析
    3.12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群组的容错导航技术研究
    4.1 问题分析
    4.2 解决思路
    4.3 解决方案与总体设计
        4.3.1 解决方案
        4.3.2 基于群组的节点总体方案
        4.3.3 算法总体流程
    4.4 系统详细结构改进
    4.5 改进的残迹数据处理方法
        4.5.1 领航节点及其管理
        4.5.2 普通节点管理
        4.5.3 群体容错中的残迹数据存储改进
    4.6 群组交互协议
        4.6.1 群组交互协议
        4.6.2 基于群组的查询协议
        4.6.3 交互协议实例
    4.7 路径选择算法
    4.8 路径拥堵预防算法
    4.9 群组领航节点选路算法的设计
    4.10 算法仿真设计
    4.11 仿真试验与分析
        4.11.1 算法的可用性试验
        4.11.2 算法性能试验与分析
    4.12 本章小结
第5章 Agent导航仿真技术研究
    5.1 技术应用分析
    5.2 Agent仿真技术应用
    5.3 基于Agent模型的导航对象仿真机制
    5.4 Agent模型应用实例及性能评测
        5.4.1 Agent模型实例
        5.4.2 性能分析与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尾注式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作战仿真模型体系分析及其模型设计与实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1.2.1 作战仿真模型体系研究
        1.2.2 模型表示方法研究
        1.2.3 模型检索方法研究
        1.2.4 模型组合方法研究
        1.2.5 模型设计方法研究
    1.3 主要问题分析
    1.4 主要内容、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1.4.3 论文的贡献与创新点
第二章 作战仿真模型体系结构分析与模型重用理论研究
    2.1 作战仿真模型体系的基本概念及相关问题
        2.1.1 基本概念
        2.1.2 作战仿真模型体系面临的问题
    2.2 作战仿真模型体系结构形式化分析
        2.2.1 作战仿真模型体系设计方法
        2.2.2 作战仿真模型体系的结构建模分析
    2.3 基于模型体系的模型重用判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仿真模型表示与检索关键技术
    3.1 仿真模型的表示方法
        3.1.1 基于系统规范层次结构的模型表示
        3.1.2 基于BOM 的仿真模型表示
        3.1.3 模型的实验框架表示
    3.2 仿真模型的检索方法
        3.2.1 模型检索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3.2.2 基于相似度的组件检索
        3.2.3 基于刻面的组件检索
        3.2.4 基于规约的组件检索
    3.3 基于BOM 相似度评估的模型检索方法
        3.3.1 BOM 概念模型相似度评估
        3.3.2 BOM 对象模型相似度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模型体系组合性分析及模型组合方法
    4.1 作战仿真模型体系的组合性分析
        4.1.1 模型组合的基本概念
        4.1.2 典型的作战模型体系组合性分析
    4.2 面向组合的作战仿真模型体系设计
        4.2.1 可组合模型体系的总体结构设计
        4.2.2 基于系统层次结构的模型分类与设计
    4.3 基于领域规则的作战仿真模型组合方法
        4.3.1 作战仿真系统组合建模需求
        4.3.2 基于逻辑的模型组合方法
        4.3.3 基于推理的模型组合过程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SSA 的仿真模型及其运行支撑框架设计
    5.1 基于DSSA 的建模仿真体系结构分析
        5.1.1 DSSA 的基本概念
        5.1.2 典型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分析
    5.2 HMP 体系结构
        5.2.1 HMP 体系结构的需求模型
        5.2.2 HMP 体系结构
    5.3 面向HMP 体系结构的仿真模型设计
        5.3.1 仿真模型设计
        5.3.2 组合模型及其消息管理机制
    5.4 HMP 运行支撑关键技术及其在联邦成员并行化的应用
        5.4.1 并行时间同步算法
        5.4.2 高效数据分发管理机制
        5.4.3 动态负载平衡算法
        5.4.4 联邦成员并行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BML 的仿真模型C2 信息处理子系统设计
    6.1 BML 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仿真中的应用
        6.1.1 基本概念
        6.1.2 BML 在作战仿真中的应用
    6.2 BML 的数据模型及形式语法
        6.2.1 BML 的数据模型
        6.2.2 BML 的形式语法及其扩展
    6.3 仿真模型的C2 信息处理子系统
        6.3.1 仿真模型的C2 信息处理模型设计
        6.3.2 功能测试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设计、实现与应用
    7.1 作战仿真模型开发软件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7.1.1 作战仿真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7.1.2 总体需求分析
        7.1.3 总体设计
    7.2 作战仿真模型开发软件设计与实现
        7.2.1 模型开发软件设计与实现
        7.2.2 模型代码生成软件设计与实现
        7.2.3 模型组合软件设计与实现
    7.3 某电子对抗仿真系统的模型体系设计与模型开发
        7.3.1 系统背景与需求
        7.3.2 模型体系设计
        7.3.3 基于组件的模型设计
        7.3.4 系统结构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作者在学期间获得的奖励
附录 A

(9)复杂电磁环境下装甲指控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装甲指控通信模拟训练系统理论研究
    2.1 装甲指控通信原理
    2.2 通信干扰的原理
第三章 装甲指控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设计及其关键技术
    3.1 装甲车辆指控通信模拟训练系统主要设计要求
    3.2 装甲车辆指控通信模拟训练系统组成及功能
    3.3 装甲车辆指控通信模拟训练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第四章 装甲车辆指控通信模拟训练系统具体实现
    4.1 技术体制规范
    4.2 装甲车辆指控通信模拟训练系统仿真实现
    4.3 装甲车辆指控通信模拟训练系统关键技术问题解决方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作战仿真中基于DSP的电台及通信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基于DSP的仿真电台研究与实现
    2.1 DSP简介
    2.2 基于DSP的仿真电台框架
    2.3 仿真电台的控制流程图
3 无线通信网络仿真
4 各通信分系统组成及主要功能
    4.1 指挥车通信系统
        4.1.1 指挥车通信系统组成
        4.1.2 指挥车通信系统功能
    4.2 战斗车辆通信系统
        4.2.1 战斗车辆通信系统组成
        4.2.2 战斗车辆通信系统功能
5 录音与回放控制功能的实现
6 结束语

四、作战仿真中基于DSP的电台及通信系统仿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战术移动自组网攻击策略研究[D]. 彭钦鹏.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2]一种高速无人机集群控制的实现[D]. 郭继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3]多普勒频移信道下高效跳频系统设计及性能研究[D]. 刘友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4]面向作战仿真的通用通信模型模板研究与实现[D]. 杜陈斌.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5]基于软件无线电的Link16链路信道传输技术研究[D]. 欧阳俊豪.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6]基于软件无线电的GNSS信号仿真技术研究[D]. 杨立杰.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7]分布式导航系统容错机制关键技术研究[D]. 张佳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4)
  • [8]作战仿真模型体系分析及其模型设计与实现关键技术研究[D]. 彭勇.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9]复杂电磁环境下装甲指控通信模拟训练系统[D]. 许玉昆. 长春工业大学, 2011(06)
  • [10]作战仿真中基于DSP的电台及通信系统仿真研究[J]. 潘丽君,董保良,王国军,梁计春,贺志超. 系统仿真学报, 2001(S2)

标签:;  ;  ;  ;  ;  

作战仿真中基于DSP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仿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