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港货物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鹿特丹港货物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一、鹿特丹港货物吞吐量创新高(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1](2020)在《荆州市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随着中部地区逐渐崛起,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港口作为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对地区产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港口物流基础设施、港口经济地理位置及有利地形地势共同决定临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规模,港口物流能力的提高也能带动临港产业发展、促进临港产业集群并加快完善集群内相关产业链。此外,临港产业集群不仅为港口物流企业带来更多货源,还向港口物流企业提出新的要求,进而促进港口物流企业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信息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进而推动港口物流能力提高。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不仅能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增强港口与产业竞争力,还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长江中游城市建设,发挥黄金水道作用。2019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港口现代化,促进港产城协同发展。为此,探究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不仅是当今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也具有国家战略性意义。为探究荆州市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水平及协同发展效率,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归纳总结有关文献并对相关基础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其次,简要阐明协同学理论及临港产业集群界定、指标体系优化、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DEA模型等研究方法,并对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作用机理进行探究。最后,运用综合区位熵法和灰关联分析法界定荆州市临港产业集群,分析荆州市港口物流与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依照相关基础知识及指标选取原则,构建协同发展水平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协调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利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DEA模型分别对荆州市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水平与协同发展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荆州市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关系;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复合系统协同状态从有序到无序;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稳定性较差,港口物流能力效益转化率不高,急需推动港口转型。根据研究结果,为促进荆州市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贾玉莲[2](2020)在《基于网络DEA的宁波舟山港物流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间贸易的持续深入,港口的地位和角色日益突出,同时,港口物流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可能存在着些许问题,会影响港口物流的健康发展。因而,研究分析港口物流效率,在企业的管理优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本论文在通过了解国内和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之后,首先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相对准确的评价指标,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泊位数量、码头长度、万吨级泊位数作为投入指标,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作为中间指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是产出指标。其次从船舶航行作业、装卸作业、存储作业以及集疏运此四个子系统的角度分析宁波舟山港的港口物流现状,并采用网络DEA模型对宁波舟山港2010-2019年的港口物流进行两阶段的研究,最后对宁波舟山港的港口物流两阶段效率结果进行串联,分析港口物流系统整体效率。模型的输出结果显示:2010-2019年的综合效率都处于0.6-1之间,表明港口效率都较为有效;在2010-2012年间港口的总体纯技术效率均为1,但是规模效率都没有达到1,同时规模效率是上升态势,这表明港口的发展规模正逐年扩大;在2019年,宁波舟山港的港口物流系统总体的各效率值均达到1,表明此时港口物流系统总体达到了DEA有效,处于相对最佳的投入产出状态。通过此次研究中的分析评价,表明港口物流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纯技术效率即物流技术及管理方式和规模效率即港口资源利用情况,因此既要注重港口物流在纯技术效率方便的提高,也要重视提升其规模效率。

黄祝佳[3](2019)在《广州港智慧港口评价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查阅、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整理出了国内外典型港口智慧化发展的途径,梳理了国内外对智慧港口的理论研究现状。对影响智慧港口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梳理,提出主要的关键技术为智能自动化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并对这些新技术在港口的应用进行了梳理研究,提出了智慧港口的定义与内涵,并绘制出了智慧港口的技术框架。在此定义和框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对广州港智慧化程度进行评价。实际操作中,通过前期分析与研究工作,建立了以基础设施设备、运营与管理、物流服务、创新服务、信息服务、港口可持续发展为一级指标,具有三级层次结构的智慧港口评价指标体系,将最低层的评价指标作为AHP方法里的备选方案,并采用德尔菲法确定AHP权重。最后,提出了广州港建设智慧港口的目标与原则,结合对广州港的业务发展现状、智慧化现状评价与智慧港口的技术框架,提出了广州港建设智慧港口的总体框架,详细阐述了港口散杂货码头物联网集成应用平台、港口物流“一单制”无纸化网上营业厅与“互联网+港口”大数据应用与服务平台等六项智慧化重点建设内容。

黄露[4](2019)在《两岸贸易变化对高雄港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上个世纪90年代,.高雄港口承担台湾海上装卸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其在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的排名多年排名在前三。但是,随着两岸贸易从“冰冻”,到“直航”,高雄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在逐步增加而世界排名却在持续下降。到2018年,高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已下降到全球排名十五。论文研究目的是分析高雄港口这种“反常现象”产生的原因。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两岸的贸易模式,从过去的“转口贸易”、“小三通”到“直航”的变迁中,高雄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是否受到基隆、台中等港口“分流”,抑或台湾在两岸的贸易模式变迁中,台湾地区,尤其是高雄港口的经济腹地的产业结构是否发生了变迁。这种变迁包括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过渡,使得台湾地区的集装箱“箱化率”下降,有可能使得高雄港口在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的排名下降。针对高雄港口的这种“反常”经济现象,论文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引进通过原点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建立“箱化率”为内生变量,两岸贸易量为外生变量的一元模型。通过利用高雄港集装箱箱量和两岸贸易量的数据,得出高雄港口经济腹地的“箱化率”指标。研究的结果表明:高雄港口经济腹地的“箱化率”指标,从1991年每TEU的货物价值只有2060,提升到2018年每TEU的货物价值10144美元,增加幅度达到392.4%。表明两岸贸易模式的变迁,促进了台湾地区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转变,是高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全球排名下降的主要原因。论文的创新包括1.引用了集装箱“箱化率”的计量指标;2.进行了高雄港微观经济学环境分析。

高楠[5](2018)在《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的山东,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道路上已经全面提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我国区域经济高速增长,以港城联动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广泛关注。“港为城用,城以港兴”,“要开放,先建港”是人们对于港口对区域和城市发展影响的总结,我国各港口城市尤其东部沿海城市相继确立港城联动的发展战略,港城联动发展研究进一步深入。港口不仅对其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能带动其周边区域和腹地的经济发展。研究从政府职能的视角,围绕着港城联动发展问题展开,阐述港城联动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通过研究港口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具体阐述港口与城市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出港城联动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并具体分析政府在港城联动中的职能,为后续奠定理论基础。立足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现状,对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现状、取得成就及其中政府发挥的积极作用、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着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完善,港口的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政府协调作用发挥不到位,港口的规范管理和环境治理压力大等问题。针对于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问题,提出政府职能优化的具体对策与建议,从统筹协调港城规划、落实港城联动发展战略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强化政策和资金扶持、引进资本和人才、加强环保监督力度等方面强化政府行政职能,加快推进烟台港城联动发展。

刘闯[6](2017)在《“盐丰一体化”背景下大丰港与城市协调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港口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开放门户,不仅是区域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推动港口所在城市乃至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协调港口与城市间的各种互动关系,实现港口与港口城市之间的良性协调发展,是当前港口城市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盐城市作为江苏沿海地区的新兴中心城市,近年来积极响应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不断深化与落实“东向出海”的发展战略,而从2013年开始,盐城市委、市政府便已启动大丰撤市设区工作,并于2015年8月获国务院批准通过,进一步推动了“盐丰一体化”建设。在“盐丰一体化”的背景下,大丰港作为盐城市的主港区,如何推进大丰港与盐城市的协调发展,成为盐城市进一步深化沿海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港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科学分析大丰港与盐城市协调发展的现实基础,从港城发展的功能定位、产业互动、空间布局、交通联系、管理体制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大丰港与城市协调发展的路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从港城关系研究的角度出发,整理并分析了国内外目前关于港城港城关系研究的现状,阐述港口与城市互动发展的主要理论成果。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国内外先进地区港城互动发展成功经验,建立港城协调发展路径选择的框架体系。第二部分是对大丰港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从港城协调发展所涉及的经济互动、空间布局、交通联系以及管理体制等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分析并总结出大丰港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现实基础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三部分是基于港城关系的理论研究以及国内外先进地区港城发展的成功做法,结合大丰港与盐城市协调发展现实基础,从港城与城市的功能关系定位、产业互动发展、空间布局优化、交通体系完善、管理体制改革等五个方面得出大丰港与盐城市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

陈佳丽[7](2016)在《伦理学视阈下的“负责任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技术创新活动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强大动力,无论是物质文明的进步还是价值理念和思维模式的变革,可以说都与人类的创新活动息息相关。当前,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只有技术创新不断发展,一个国家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较高地位。但是,随着创新活动的日益推进,其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也不断增多而且变得日益复杂,带来了许多负面的社会后果,引发了人们对创新的伦理审思。近年来由欧美国家提出并在理论和实践中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的“负责任创新”,正是对超越创新困境所进行的伦理思考和行动。所谓负责任创新,即负责任研究与创新(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是指将责任意识纳入创新的全过程,使得创新活动过程是互动和透明的,社会创新和行动者在这个过程当中相互交流,对适销产品的社会赞许性,可持续性及可接受性和创新过程给予充分的考量。2013年,欧文等学者在《构建负责任创新的框架》一文中指出,负责任创新意味着对当前科学和创新的集体管理来关注未来,提出了负责任创新的四维框架,即预测、反思、协商和反馈。可见,负责任创新是将更多的要素纳入责任体系中,对创新实践进行监管,使创新成果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增进人类的福祉,强调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导控建构,它的出现有利于新科技伦理观的充实与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途径。负责任创新既是一种理论指南,更是一种实践行动框架,它们相辅相成并与特定的制度相结合,将社会价值纳入创新整个过程之中,有利于克服传统技术创新的价值困境。本文共四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首先通过介绍何为技术创新,详细说明技术创新的内涵,以及综合性、创造性高投入和高风险性的特点,实践环节存在的弊端如伦理责任在技术实践中“内嵌”不够,伦理责任主体的“漂移”,缺乏公众利益考量,对一些技术创新项目的影响缺乏“负责任”的长期跟踪、评估和反馈等,进而引出对负责任创新的介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负责任创新的内涵及其实践行动框架——预测、反思、协商、反馈四个环节,阐述了负责任独特的理论视阈和实践模式。第三部分对负责任创新的实践活动的经典案例荷兰鹿特丹港、美国纳米技术以及中国的大连港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概括负责任创新理念在实践中应用和实施的具体情况。首先指出我们应该认识到负责任创新并非解决技术创新伦理困境的“万灵药”,它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强调应走出负责任创新的“唯经济主义”、“乐观主义”、“伦理中心主义”的误区。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转型期,许多关于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负责任创新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在实践中广泛推进。第四部分阐述负责任创新对我国创新实践的启示。负责任创新在发达国家的与案例经验有关的实践,为我国目前相关部门及领域技术革新和负责任相背离的问题,有利于提升我国技术创新的整体能力。总之,负责任与创新的结合是一种开放式、包容式、互动式的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一种关乎技术合理发展的新探索,它不仅关注对社会负责任的创新方式,而且力图构建创新相关各利益主体的责任链条以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安全和健康,更加凸显出其鲜明的实践品格。深化对“负责任创新”的理论探讨并积极探索促进其实践应用的有效路径,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极为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部峪佼[8](2015)在《基于自贸区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世界的经济贸易一直处在结构性变化中,尚未出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存在着发展瓶颈。在贸易需求不足的同时,航运市场运力持续过剩。尽管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但港口业务增长速度明显趋缓,且低于国内沿海港口平均水平,说明硬件设施规模扩大带来的效应正在减弱,航运主业发展面临转型的现实压力。然而,目前上海的航运相关服务业,尤其是航运高端服务业仍然不够完善,大多数的航运相关产业仍处于全球航运价值链的中低端水平。2013年上海自贸区正式批准成立,这为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航运功能的角度进行梳理分析,力图通过对比与借鉴世界知名国际航运中心功能方面的成功经验,找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劣势,进而提出改善的可行性建议。本文基于上海自贸区设立与运行的背景,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大量相关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比较分析法,在自贸区与国际航运中心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航运主业、辅助业与衍生服务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历程,并对其航运功能的建设现状进行了梳理,再通过对上海自贸区的政策进行解读,分析上海自贸区给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带来的影响;然后将上海与新加坡、香港、伦敦、鹿特丹等世界知名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进行比较,并对其各项航运功能进行打分评价,梳理总结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功能方面的差距,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通过对比和分析,本文认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功能方面的不足主要有:航运主业方面主要是国际中转量比重小;航运辅助业方面主要是航运服务功能不健全;航运衍生服务业方面主要是航运金融体系不完善,航运法律仍处于低级水平,航运信息数据来源少,航运高端人才缺乏等。针对这些方面功能的差距,本文认为上海需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国际航运形势,尤其应该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这一优势。为此,在建设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通力合作,抓住自贸区契机完善相关政策,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服务功能。具体来看:航运主业方面要提升集装箱国际中转量;航运辅业方面要加强政府的支持作用,以及提高航运服务企业的水平;航运衍生服务业方面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航运业法律法规、航运信息共享平台、加强航运教育与培训等,从航运主业、辅业、衍生服务业三方面进行功能优化,以期早日实现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

杨旸[9](2014)在《港口空间布局与土地集约利用规划 ——天津港与国际五大港口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港口的发展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航运业的发展受到极大冲击,而亚洲经济却保持快速平稳发展,国际航运资源向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转移,我国的港口和航运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港口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资源,正在向全球生产、销售供应链中的重要节点和全球资源配置枢纽的方向发展。天津港作为我国新一轮港口建设中的佼佼者,虽然在港口吞吐量上取得佳绩,但是其港口空间布局和用地规划建设与国外成熟港口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针对目前天津港大发展时期出现的空间布局欠佳、土地利用粗放等问题,本文选取了国际五大着名港口作为案例,即新加坡港、东京港、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和釜山港,深入研究其空间布局和土地集约利用规划。首先,梳理国内外港口空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内容提供理论支撑。接着,对天津港和国际五大港口的基本条件、发展历程、空间布局、土地利用规划,以及集约用地方法进行总结归纳。本文的核心内容在于港口间的比较研究,即纵向比较港口空间布局的演变历程,探究其内在动因;横向比较港口空间布局和土地集约利用规划,包含港口总体空间布局,码头运输用地、临港产业用地、综合服务中心用地、港口绿地、港口城市一体化等规划,以及港口的集约用地方法。最后,提取可供天津港借鉴的规划经验,提出天津港空间布局和土地集约利用规划的优化建议。

李玉琳,真虹[10](2014)在《借鉴国际经验 加快上海港综合物流中心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上海港虽然货物吞吐量屡创新高,但增长率却逐渐趋于平缓;此外,港口的业务构成、各种集疏运方式所占比例等也不尽合理,影响了上海港从传统转运中心向综合物流中心转型发展。本文分析了上海港综合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上先进港口转型发展的经验,对上海港建设综合物流中心提出对策建议。

二、鹿特丹港货物吞吐量创新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鹿特丹港货物吞吐量创新高(论文提纲范文)

(1)荆州市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理论及协同发展关系分析
    2.1 基本概念
    2.2 基础理论与方法
    2.3 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作用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荆州市港口物流与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3.1 荆州港简介
    3.2 荆州市港口物流能力发展现状
    3.3 荆州市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4.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4.2 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复合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协同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4.4 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4.5 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效率实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对策与展望
    5.1 结论
    5.2 对策
    5.3 展望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基于网络DEA的宁波舟山港物流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港口物流效率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分析
    1.3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方法概述
    2.1 港口物流系统理论
        2.1.1 港口物流的界定
        2.1.2 港口物流系统的概述
    2.2 效率理论
        2.2.1 效率的概念
        2.2.2 技术效率
        2.2.3 规模效率
    2.3 综合评价方法
        2.3.1 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概述
        2.3.2 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相关概念
第三章 宁波舟山港集团港口物流系统的现状
    3.1 宁波舟山港集团
    3.2 宁波舟山港集团港口物流系统现状
        3.2.1 宁波舟山港船舶航行作业系统发展现状
        3.2.2 宁波舟山港装卸作业系统发展现状
        3.2.3 宁波舟山港存储作业系统发展现状
        3.2.4 宁波舟山港集疏运系统发展现状
第四章 宁波舟山港集团港口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构建
    4.1 港口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2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4.3 模型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4.3.1 评价模型的构建
        4.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第五章 宁波舟山港集团港口物流效率实证结果分析
    5.1 第一阶段结果分析
        5.1.1 整体效率水平分析
        5.1.2 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5.1.3 规模效率分析
    5.2 第二阶段结果分析
        5.2.1 整体效率水平分析
        5.2.2 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5.2.3 规模效率分析
    5.3 港口物流系统总体效率分析
        5.3.1 整体效率水平分析
        5.3.2 综合技术效率分析
        5.3.3 规模效率分析
    5.4 第一阶段与港口物流系统总体效率值对比分析
    5.5 对宁波舟山港发展前景的建议
        5.5.1 在纯技术效率无效方面的建议
        5.5.2 在规模效率无效方面的建议
        5.5.3 在港口发展政策方面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广州港智慧港口评价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港口智慧化对比
        1.2.1 国外港口智慧化情况
        1.2.2. 国内港口智慧化情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智慧港口框架研究
    2.1 相关技术概述
        2.1.1 影响智慧港口的关键技术
        2.1.2 港口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2.2 智慧港口的定义与构成
        2.2.1 智慧的定义
        2.2.2 智慧港口的定义与内涵
        2.2.3 智慧港口的构成
    2.3 智慧港口的总体框架
        2.3.1 智慧港口的功能架构
        2.3.2 智慧港口的技术框架
第三章 智慧港口评价体系设计
    3.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3.2. 港口智慧化指标体系框架
    3.3 港口智慧化评价模型
        3.3.1. 评价方法选取
        3.3.2 评价模型建立
第四章 广州港建设智慧港口的现状与评价
    4.1 广州港发展现状概况
    4.2 广州港智慧化现状评价
        4.2.1 广州港智慧化现状评分
        4.2.2 广州港智慧化现状总结分析
第五章 广州港智慧港口方案设计与建设内容
    5.1 广州港智慧化评价体系指标需求分析
    5.2 方案设计
        5.2.1 建设思路
        5.2.2 设计原则
    5.3 广州港智慧港口建设重点内容
        5.3.1 基础设施与设备:传统码头自动化改造
        5.3.2 运营与管理:基于无人机测绘的港口堆场库存精确管理辅助系统
        5.3.3 信息服务:基于“互联网+”的集装箱物流信息平台
        5.3.4 物流服务:港口物流“一单制”无纸化网上营业厅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级指标的比较判断得分表和判断矩阵
附录2 广东省港口智慧化情况调研问卷
附录3 评分标准
附录4 回收问卷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两岸贸易变化对高雄港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高雄港口现状分析
    2.1 高雄港的泊位现状
    2.2 高雄港口集疏运系统现状
        2.2.1 公路运输
        2.2.2 水路运输
        2.2.3 航空运输
        2.2.4 铁路运输
        2.2.5 捷运运输
    2.3 高雄港吞吐量现状
        2.3.1 高雄港货物吞吐量
        2.3.2 高雄港集装箱吞吐量
        2.3.3 政府的支持和完善港区发展计划
    2.4 高雄港集疏运系统存在的问题
        2.4.1 集疏运系统的腹地小
        2.4.2 装卸效率还有提升空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两岸贸易变迁与高雄港口发展分析
    3.1 两岸贸易模式的变迁
    3.2 两岸不同贸易模式下的贸易增长
        3.2.1 海峡两岸总贸易规模
        3.2.2 海峡两岸货物贸易规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两岸贸易对高雄港吞吐量影响的计量分析
    4.1 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步骤
    4.2 计量“箱化率”模型建立
        4.2.1 派生需求理论
        4.2.2 数据来源与取值
    4.3 台湾箱化率模型计算
        4.3.1 台湾货物贸易额集装箱转化率计算
        4.3.2 台湾单位集装箱需要的货物贸易额计算
    4.4 高雄箱化率模型计算
        4.4.1 高雄货物贸易额集装箱转化率计算
        4.4.2 高雄单位集装箱需要的货物贸易额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雄港发展对策和建议
    5.1 拓展港口经济腹地
    5.2 建设第三代“国际航运中心
    5.3 积极融入大陆的“一带一路”建设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述评
        1.3.2 国内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港城联动发展的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港城联动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2.1.1 港城联动的内涵
        2.1.2 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
        2.1.3 港城联动发展的特征
        2.1.4 港城联动发展的趋势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有限政府理论
        2.2.2 港城联动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3 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成就及政府作用
        3.1.1 烟台市及烟台港发展现状
        3.1.2 烟台市港城联动取得成就
        3.1.3 烟台市港城联动中的政府作用分析
    3.2 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完善
        3.2.2 港口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
        3.2.3 环境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3.2.4 港城联动发展互动性不强
4 国内外港城联动案例中的政府职能借鉴
    4.1 国外港城联动案例中的政府职能
        4.1.1 荷兰鹿特丹政府在港城联动中的职能
        4.1.2 新加坡政府在港城联动中的职能
    4.2 国内港城联动案例中的政府职能
        4.2.1 连云港政府在港城联动中的职能
        4.2.2 大连政府在港城联动中的职能
5 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中政府职能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5.1 完善公共服务职能,提升联动发展能力
    5.2 抓好统筹协调职能,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5.3 履行政府监管职能,加强环保监管力度
    5.4 优化资源配置职能,推动临港产业发展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盐丰一体化”背景下大丰港与城市协调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相关理论基础与案例借鉴
    2.1 相关概念
        2.1.1 港口与港口城市
        2.1.2 港城协调发展概念及特征
    2.2 港城协调发展相关理论
        2.2.1 港口与城市的互动作用
        2.2.2 港城关系演变阶段理论
    2.3 国内外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经验借鉴
        2.3.1 国外港城协调发展的案例
        2.3.2 国内港城协调发展的案例
        2.3.3 对大丰港城协调发展路径选择的启示
    2.4 港城协调发展路径选择的框架体系
        2.4.1 协调港城间的经济与功能关系
        2.4.2 协调港城间的空间布局关系
        2.4.3 协调港城间的交通网络体系
        2.4.4 协调港城间的管治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丰港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现实基础
    3.1 大丰港与城市发展概况
        3.1.1 大丰港基本概况
        3.1.2 盐城市发展概况
        3.1.3 大丰区发展概况
    3.2 大丰港与城市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3.2.1 港城经济互动发展现状
        3.2.2 港城发展空间布局关系
        3.2.3 港城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3.2.4 港城管理体制变化
    3.3 大丰港与城市协调发展存在问题
        3.3.1 临港产业发展带动作用不强
        3.3.2 城市对港口的支持力度较弱
        3.3.3 港城集疏运体系有待完善
        3.3.4 港城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3.4 大丰港与城市协调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4.1 港城协调发展面临的机遇
        3.4.2 港城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丰港与城市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
    4.1 大丰港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设计
        4.1.1 实现港城功能定位协调发展
        4.1.2 实现港城产业互动协调发展
        4.1.3 实现港城空间关系协调发展
        4.1.4 实现港城管治关系协调发展
    4.2 大丰港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
        4.2.1 打造长三角北翼综合性商港
        4.2.2 构建临港特色产业体系
        4.2.3 优化港口空间建设格局
        4.2.4 完善港城综合交通网络
        4.2.5 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5.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伦理学视阈下的“负责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价值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及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主要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一) 主要创新之处
        (二) 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技术创新与伦理责任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含义和特征
        一、技术创新的含义
        二、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伦理责任诉求
        一、伦理责任:概念及内涵特质
        二、传统技术创新的价值误区
        三、技术创新的伦理责任缺位
        四、技术时代的责任伦理吁求
第二章 负责任创新的内涵及行动框架
    第一节 负责任创新概念及内涵
        一、负责任创新的概念由来
        二、负责任创新的深刻内涵
        三、负责任创新的伦理意蕴
    第二节 基于伦理语境的行动框架
        一、预测:技术创新的前期准备
        二、反思:对创新结果的审慎评估
        三、协商:利益相关者的圆桌会议
        四、反馈:互动开放的动态调整
第三章 负责任创新的实践案例及分析总结
    第一节 美国纳米技术的负责任创新探索
        一、纳米技术及其应用
        二、纳米技术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纳米技术的负责任创新
    第二节 荷兰鹿特丹港的负责任创新实践
        一、鹿特丹港:历史回顾与当代发展
        二、马斯弗拉克特二期项目的负责任创新
    第三节 中国大连港的负责任创新举措
        一、大连港采用的创新模式
        二、现阶段大连港的负责任创新实践
        三、大连港与欧美港口模式对比
    第四节 负责任创新案例的总结思考
        一、走出创新活动的“唯经济主义”窠臼
        二、如何避免负责创新的“乐观主义”倾向
        三、对创新规约的“伦理中心主义”误区的超越
第四章 负责任创新对中国创新实践的启示
    第一节 构建技术创新的伦理原则
        一、坚持责任和审慎原则
        二、坚持公众利益优先原则
    第二节 对创新活动进行评估和反思
        一、在创新“上游”进行技术预测和评估
        二、对创新活动进行过程性、制定性反思
    第三节 推进多元主体参与创新决策
        一、超越创新决策的“专家治理”
        二、搭建创新决策的公众对话平台
        三、促进创新活动的多学科合作参与
    第四节 构建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创新联动机制
        一、形成企业负责任创新动力机制
        二、改善政府负责任创新决策机制
        三、构建科研机构内嵌机制于负责任创新
结语创新时代的“负责任”愿景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自贸区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际航运中心相关研究
        0.2.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关研究
        0.2.3 自由港、自贸区与国际航运中心
        0.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1 相关理论研究
    1.1 国际航运中心相关理论
        1.1.1 国际航运中心定义
        1.1.2 国际航运中心各发展阶段的功能演进
        1.1.3 国际航运中心功能要素
    1.2 自贸区相关理论
        1.2.1 自贸区的概念及类型
        1.2.2 自贸区对国际航运中心的影响
        1.2.3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
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概况
    2.1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历程
        2.1.1 提出与推进——1990年至2000年
        2.1.2 加速与提升——2001年至2008年
        2.1.3 转折与飞跃——2009年至今
    2.2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现状
        2.2.1 航运主业
        2.2.2 航运辅助业
        2.2.3 航运衍生服务业
3 自贸区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影响
    3.1 上海自贸区简介
    3.2 上海自贸区政策分析
        3.2.1 金融政策分析
        3.2.2 航运政策分析
        3.2.3 航运支持政策分析
        3.2.4 自由港、自贸区政策对比
    3.3 自贸区设立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影响
        3.3.1 航运主业方面
        3.3.2 航运辅助业方面
        3.3.3 航运衍生服务业方面
4 上海与知名国际航运中心功能比较
    4.1 上海与知名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对比
        4.1.1 从航运主业方面
        4.1.2 从航运辅业方面
        4.1.3 从航运衍生服务业方面
    4.2 比较结果与评价
    4.3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4.3.1 航运主业方面
        4.3.2 航运辅助业方面
        4.3.3 航运衍生服务业方面
5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优化建议
    5.1 航运主业方面
    5.2 航运辅助业方面
        5.2.1 加强政府支持作用
        5.2.2 提高航运服务企业水平
    5.3 航运衍生服务业方面
        5.3.1 完善航运金融市场体系
        5.3.2 完善航运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5.3.3 完善航运信息共享平台
        5.3.4 加强航运教育与培训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港口空间布局与土地集约利用规划 ——天津港与国际五大港口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框架
    1.5 国内外港口空间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1.5.1 港口代际理论
        1.5.2 港城空间关系理论
        1.5.3 港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1.5.4 滨水区的再开发研究
第二章 天津港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存在问题
    2.1 天津港基本条件概述
        2.1.1 天津港的地理区位
        2.1.2 天津港的发展建设情况
    2.2 天津港发展定位和上位规划解读
        2.2.1 天津港在天津市发展中的定位
        2.2.2 天津港上位规划解读
    2.3 天津港发展历程及空间演变动因
        2.3.1 天津港的发展历程
        2.3.2 天津港的空间演变动因
    2.4 天津港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
        2.4.1 天津港空间布局
        2.4.2 天津港土地利用规划解析
    2.5 天津港土地建设现状情况
    2.6 天津港规划和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五大港口研究实例分析
    3.1 新加坡港
        3.1.1 新加坡港的基本条件
        3.1.2 新加坡港发展历程及空间演变动因
        3.1.3 新加坡港的空间布局
        3.1.4 新加坡港的土地利用规划
        3.1.5 新加坡港的集约用地方法
    3.2 东京港
        3.2.1 东京港的基本条件
        3.2.2 东京港发展历程和空间演变动因
        3.2.3 东京港的空间布局
        3.2.4 东京港的土地利用规划
        3.2.5 东京港土地集约利用方法
    3.3 鹿特丹港
        3.3.1 鹿特丹港的基本条件
        3.3.2 鹿特丹港的发展历程和空间演变动因
        3.3.3 鹿特丹港的空间布局
        3.3.4 鹿特丹港的土地利用规划
        3.3.5 鹿特丹港口规划新趋势
    3.4 安特卫普港
        3.4.1 安特卫普港的基本条件解析
        3.4.2 安特卫普港的发展历程和空间演变动因
        3.4.3 安特卫普港的空间布局
        3.4.4 安特卫普港的土地利用规划
        3.4.5 安特卫普“港口—城市”一体化规划
    3.5 釜山港
        3.5.1 釜山港的基本条件解析
        3.5.2 釜山港的发展历程及空间演变动因
        3.5.3 釜山港的空间布局
        3.5.4 釜山港的土地利用规划
第四章 天津港与五大港口空间布局及土地集约利用规划比较分析
    4.1 港口基本情况比较
        4.1.1 港口的地理位置和地位作用
        4.1.2 港口的规模大小
        4.1.3 港口的吞吐量趋势
    4.2 港口的发展历程和空间演变比较
        4.2.1 港口发展的时间阶段及推动因素
        4.2.2 港口发展的空间扩张历程
        4.2.3 港口空间演变对天津港的启示
    4.3 港口空间布局比较
        4.3.1 港口的用地功能类型
        4.3.2 港口空间的总体布局
    4.4 港口的土地利用规划比较
        4.4.1 港口码头用地规划
        4.4.2 临港产业用地规划
        4.4.3 港口综合服务中心用地规划
        4.4.4 港口绿地及生态系统规划
        4.4.5“港口—城市”一体化规划
    4.5 港口土地集约利用方法总结
        4.5.1 提高港口土地的容积率
        4.5.2 提高港口土地混合利用程度
        4.5.3 提高港口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率
        4.5.4 为港口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第五章 天津港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建议
    5.1 天津港可以借鉴的规划经验
    5.2 天津港整体空间布局优化
    5.3 天津港土地集约利用规划优化方案
        5.3.1 东疆、北疆、南疆港区土地利用优化
        5.3.2 临港经济区土地利用优化
        5.3.3 南港工业区土地利用优化
        5.3.4 提高港口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借鉴国际经验 加快上海港综合物流中心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海港综合物流发展现状
    1.上海港港口装卸业务发展状况
    2.上海港各种集疏运方式及海铁联运发展状况
    3.上海港港口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二、上海港综合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结构单一,缺乏市场竞争
    2.管理权限不统一,区港联动效应受限
    3.不同运输方式衔接较差,严重影响了综合运输的发展
三、国际上先进港口转型发展的经验
    1.港口营运专业化,并呈现网络化经营
    2. 地主港管理模式是全球港口物流中心管理方式的主流
    3.港城互动“,三区”联动,促进综合物流中心发展
    4.构建港口服务供应链
    5.港口物流中心建设
四、上海港建设综合物流中心的对策建议
    1.建立海铁联运协调机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2.建立国家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3. 制定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公共资源剥离的相关实施方案
    4.加强政府执法管理能力

四、鹿特丹港货物吞吐量创新高(论文参考文献)

  • [1]荆州市港口物流能力与临港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研究[D]. 张晨. 长江大学, 2020(02)
  • [2]基于网络DEA的宁波舟山港物流效率研究[D]. 贾玉莲.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3]广州港智慧港口评价与建设研究[D]. 黄祝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4]两岸贸易变化对高雄港影响分析[D]. 黄露. 集美大学, 2019(04)
  • [5]烟台市港城联动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高楠.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6]“盐丰一体化”背景下大丰港与城市协调发展路径研究[D]. 刘闯. 苏州科技大学, 2017(07)
  • [7]伦理学视阈下的“负责任创新”研究[D]. 陈佳丽.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3)
  • [8]基于自贸区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优化研究[D]. 部峪佼.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9]港口空间布局与土地集约利用规划 ——天津港与国际五大港口的比较研究[D]. 杨旸. 天津大学, 2014(03)
  • [10]借鉴国际经验 加快上海港综合物流中心建设[J]. 李玉琳,真虹. 港口经济, 2014(11)

标签:;  ;  ;  ;  ;  

鹿特丹港货物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