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工程与工人再就业

天宝工程与工人再就业

一、天保工程与职工再就业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邱立姝,赵杰[1](2020)在《我国天保工程实施对林区职工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天保工程实施20年来,在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进林区职工福祉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从就业、收入、社保、民生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天保工程的实施对林区职工的影响,对于了解林区职工状态,调动林区职工参与天保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天保工程接续实施政策制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名扬[2](2020)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及后续政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涉及国有林区政企分开的体制改革与森林资源管理行政权力移交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天保二期工程即将结束。在此背景下,科学有效的评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探寻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实施天保工程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与问题,对于完善深化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改进天保工程宏观决策机制,提升下—步天保工程实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国有森工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黑龙江省40个国有森工企业层面入手,综合考量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生态、经济、社会成效以及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可能对天保工程实施产生的影响,评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分析国有森工企业实施天保工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及后续天保工程工作顺利实施的政策建议。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与后续政策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根据研究背景,结合研究对象综述学术界的研究前沿动态,然后对本文相关研究范围进行阐述,梳理行文理论依据,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与后续政策研究奠定可行性基础。其次,从自然资源、经济产业、社会民生三个方面阐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总体概况;查阅有关资料,从实施历程、投资概况、政策变动、实施成效四个方面阐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概况;结合实地调研数据从体制改革、权力移交、资金结构、职工收入、政策标准等方面分析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再次,综合多种方法从生态、经济、社会、改革4个层面识别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在遵循全面相关、动态连续等原则基础上,构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赋权,而后对得分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综合得分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准则层中社会效果所占权重排名第—,改革效果排名第二;指标层中年末在岗职工人数所占权重排名第—、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排名第二、林业第二产业产值占比排名第三。最后,根据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的相关定性及定量评价结果,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实施天保工程遇到的问题,从科学调整后续天保政策,推进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加大天然林保护工作认识与宣传力度等3个层面提出完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后续天保工程实施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完善天保工程实施效果理论评价,深化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及下一步天然林资源修复工作顺利实施提供理论参考与政策建议。

秦会艳[3](2019)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保护自然资源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森林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退化,据估计全球20%的森林资源已经退化。由于很多地区的居民和企业都是长期依赖森林资源或以森林资源为生产基础,因此,不断退化的森林不仅是个生态环境问题,其本质上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贫困是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学者提出要想解决生态问题首先应解决贫困问题。世界粮农组织指出贫困将不断并继续面临新的挑战:不断增加的环境威胁、退化的自然资源甚至气候变化。学者们普遍认为森林生态与贫困倾向于构成复杂的联系,但全面探讨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关系却鲜有报道,那么森林生态与贫困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关乎我国东北部生态安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动态演化受哪些因素驱动?当森林生态与贫困存在冲突时,如何协调两者的冲突以实现双方的共赢?这些都是实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森林生态与贫困的相互作用“结果”出发,运用生物共生理论将森林生态与贫困视为一个系统中不同但相关的“有机体”,根据其相互作用结果,把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划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寄生和竞争关系,并结合案例分析不同共生类型的特点,为全面理解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关系提供一个框架;其次,运用适应性循环理论,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历史发展阶段,剖析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单一尺度上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演化的过程及国有林区的空间扰沌,针对重组更新阶段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不确定性,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40个林业局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反映森林生态与贫困的指标体系,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各林业局的森林生态与贫困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共生度模型判别现阶段各林业局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共生关系;再次,分别从恢复力和利益主体行为选择两方面探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影响因素,恢复力作为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关键属性,主要选取制度、灾害和气候变化三个影响因素分析其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演变的扰动路径,并着重分析天保工程以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系统恢复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此外,试图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委托代理分析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结果,并探讨不同利益主体在缓解贫困与生态保护中的行为选择机理;最后,针对现阶段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大部分情况下都处于不协调的实际问题,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动态演化的外部扰动、天保工程以来黑龙江省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恢复力的变化及影响机制、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动机分析,从恢复力和利益协调视角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和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学共生理论可以全面理解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潜在的可能关系;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演化与该区历史发展阶段紧密相关,重构更新阶段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总体来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类型多样化,互利共生、寄生和竞争都有经历,但非互利共生发展模式为主导(占95%),且各林管局辖区内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共生关系差异较大;制度、气候及火灾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系统的扰动路径不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系统恢复力不断提高,系统总恢复力指数由0.23上升至0.73,影响因子对恢复力的影响以非线性影响为主;协调森林生态与贫困冲突的本质是调节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平衡。

林红[4](2016)在《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把林业放在新常态的大格局中去,林业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把握、主动适应、全力服务新常态,实现林业新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发展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和民生为总任务,着力解决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充分释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强大功能,为惠民生作贡献,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是改善生态民生的物质基础,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民生林业是指把保障和改善林区群众的生存发展条件作为主线贯穿于林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以政府为主导,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尊重人的基本权利为前提,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的良好生存状态、发展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事业。重点国有林区发展民生林业,保生态、保民生,注重满足人民的生态需求和林产品需求,做到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保障和改善林区民生,让林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首先,本文系统分析了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相关研究现状,提出以民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等为研究基础,利用国家林业局重点国有林区民生监测数据,分析了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发展民生林业的优势和劣势,发现其存在相关问题,并结合民生林业文献研究的相关成果,构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以提高其民生林业的发展水平。其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次运用投影寻踪模型,从收入与消费、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居民生活环境六个方面对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鉴于教育、医疗卫生、居民生活环境所选取的具体指标更多是涉及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因此,这三个方面统一概括为服务民生。研究表明,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就业、收入、社会保障、服务民生对最终目标——民生林业发展作用效应分别为0.0736、0.1094、0.1916、0.2299,即服务民生是对民生林业发展水平所做贡献最大。再次,构建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框架。指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目标、构成、机制运行机理、机制效果监督与保障,从职工转岗就业、收入增长、服务民生、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构建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分析其相互关系,职工转岗就业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收入增长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服务民生是民生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保障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安全保证。各个因素之间通过彼此之间关联效应的有效联结,最终影响民生林业发展。进而分析了民生林业运行机制的效果及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运行的监督保障。最后,以理论框架为指导,以投影寻踪模型的计量结果为依据,设计构建了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分别从职工转岗就业、收入增长、服务民生、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职工转岗就业机制、收入增长长效机制、服务民生的工作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发展民生林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索了提高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举措,对促进林区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点国有林区的优势,保障和改善民生,践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思想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李秀民[5](2014)在《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对森林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科学经营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决策。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对天保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延边林区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在国家的生产生活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调节气候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本论文将通过对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情况的分析,研究建立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并选取较为典型的珲春林业局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将从森林资源价值理论、森林生态系统理论、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理论、协调发展理论四方面深入分析天保工程实施理论,为研究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及评价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从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概况、森林资源概况、特殊性和长白山森工集团有限公司情况四方面对延边林区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情况分析。首先对延边州天保工程一期情况进行分析,从森林资源恢复、结构调整、富余职工分流、职工收入、林区环境、社会职能剥离六个方面分析其主要成效并进行成效分析。然后对延边州天保工程二期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总体思路与主要任务、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内容、社会保障与社会公益体系建设、产业发展构想、政策与资金投入、保障措施、效益分析和组织领导九个方面。基于对延边林区基本情况以及天保工程实施情况的分析,同时结合理论分析法、频度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本文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大方面进行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的选取,进而研究构建起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总目标层(1个指标)、一级指标层(3个指标)、二级指标层(12个指标)和三级指标层(26个指标)四个层次。在评价方法上,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取得各指标实际值后采用归一化处理方法得到各指标评价值,最后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进行逐层加权求和,得到综合评价值,即天保工程实施效果。本文参照天保工程检查验收标准和评定办法,确定实施效果评价等级:综合得分在90分以上,优秀;综合得分在80-89分,良好;综合得分在70-79分,中等;综合得分在60-69分,合格;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下,不合格。本文以珲春林业局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对天保工程一期末与实施前比较、天保工程二期初期与一期末比较、天保工程二期初期与实施前比较三方面对其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得到三方面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81分、85分和89分,评价结果均为良好。基于评价结果,从森林经营、林业产业和全民创业三方面对珲春林业局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孙明琦,汤银玲[6](2013)在《国有林区职工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林权制度改革虽然进一步增强了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国有林区严重的就业压力,这将直接造成国有林区职工的生存困境。为了解决国有林区职工就业问题,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职工就业状况为研究对象,了解国有林区职工就业的现实状况,通过规范分析的方法发现林区职工在就业观念、自身技能等方面存在问题,林区管理部门在就业政策、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欠缺,重点在教育政策、文化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探索有效解决的途径。

于兴新[7](2013)在《黑龙江国有林区实施天保工程后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黑龙江国有林区基本现状、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评价了实施"天保"工程取得成效及实施"天保"工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重新调整森林区划、调整资金使用结构、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剥离社会职能、进行体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天保"工程后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以确保"天保"工程目标的顺利实现和黑龙江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刘永红,倪嶷[8](2011)在《天保工程二期政策及相关问题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总结了天保一期工程实施背景、范围及投入、主要政策及总投入、主要成效及突出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天保工程二期政策的形成过程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了天保工程二期的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期限、实施范围,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主要政策、资金投入和保障措施。特别是对主要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对照一期工程,指出二期工程在地方配套资金投入、森林管护、社会保险和政策性支出等补助标准、中幼林抚育财政补助等方面有所突破。

国政[9](2011)在《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存在与发展状况如何,对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极大。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天然林退化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退化天然林恢复的措施。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对于检验天保工程的实施质量,也为下一步工程政策的调整、以及重新规划工程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本文在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态学及经济学理论,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西南四省作为案例点,利用国家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的统计数据和西南地区的实地调研情况,运用对比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动态研究和天保工程的建设成效研究,运用调查分析法对天然林的退化原因研究,采用价值计量法和层次分析法(AHP)分别对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的进行评价。1、建国后,由于对森林生态功能认识不足,重利用、轻保护,对森林进行了破坏;改革开放后,由于进行山、林承包制和政府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对森林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砍伐。森林生态系统遭到巨大破坏,不仅会严重减弱森林生态功能,而且自然灾害濒发,导致贫穷、失业、疾病,甚而至于激化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危及执政党的政权。因而我们要从政治的高度去认识这一问题。天保工程实施后,森林资源初步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森林蓄积也在缓慢增长,我国森林资源整体质量开始好转,反映森林结构的各项指标朝着合理化方向转变,森林生产力提高,森林生态功能有所增强,也说明天保工程已初见成效。2、根据对西南地区退化天然林恢复现状调查和分析,天然林退化的原因也可概括为:一种是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开发方式不合理,如天然林采伐、毁林开荒;间接原因—社会经济原因,如人地矛盾突出、国家对经济调控不力、贫困问题困扰;但根本原因是政府行政作为不当和行政不作为造成的,具体体现在改革中的决策失误。3、天保工程的实施,天然林得到了很好的休养生息。调减和停止天然林采伐,大力营造林,使森林资源得到充分的恢复和发展,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森林面积持续增长,森林蓄积稳步增加,森林质量有所改善,龄组结构和林种结构渐趋合理,森林生产力提高,森林生态功能有所增强,表明我国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历史性转变已初见成效。4、通过对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可以看出森林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而且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可以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木材及其他多种多样的非木质林产品,同时也是重要的碳贮库、蓄水库、基因库和能源库,在涵养水源、固碳制氧、保持水土、净化水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的场所;发展林业,还可以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农民提供脱贫致富的途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大的活力。总体上看,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正向的,取得的效益是可观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还存在一些政策问题。5、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人民群众是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的主体、企业目标要符合国家目标的要求以及政府要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还要切实保障群众利益等相应的政策建议。提出必须首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和经济协调的意识,在发展经济上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单纯地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乱砍乱伐森林,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严重损害长远和全局利益,从而给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并且还要通过组织广大人民群众,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项措施,使遭受严重破坏的森林植被尽快得到恢复,从根本上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吓。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够统一,从而使我国的林区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发展林业应把公益放在首位。公益性的事业,在体制上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山地、25度以上坡地更要归国家拥有去发展林业。在经营上,要采取“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和森林分类经营的营林措施,对于公益林,要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商品林,要以追求其经济效益为目标。6、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一是联系实际,注重实证研究;二是本研究既用层次分析法,又用价值计量法进行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

曹文[10](2008)在《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财富加速积累,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我们痛苦地反思:我国的天然林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天然林在调节气候、防御自然灾害、保护国土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天然林资源这种明显的外部效应和公共产品的典型特征,客观上要求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的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确立以国家长期、稳定投入为主体的投资机制,这是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收缩生产建设职能,退出经营性和一般竞争性领域,把投资重点转到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天保工程的资金需要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机遇。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财政的供给保障能力。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本文指大农业含林业)新阶段。国家通过资金和政策向农林倾斜,改善农林生产和生活条件,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确立天保工程建设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的资金投入政策,加快了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通过对天保工程进行评价分析:工程建设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工程区社会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工程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工程设计方案存在先天缺陷、林区必要的基础设施缺乏资金投入、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木材替代产业发展缓慢和地方财政困难等。发达国家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普遍做法,是由政府对林业提供保护和支持,制定一套促进林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所不同的只是各国对林业保护和支持的程度、重点以及具体财政政策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共同点是,各国均把林业作为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天保工程是一项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公益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一个与林业生态建设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分配体系,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为加快林业特别是公益林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为林业生态建设特别是天保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财政支持。天保工程的资金投入机制自身就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林区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我们不停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天保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

二、天保工程与职工再就业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保工程与职工再就业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天保工程实施对林区职工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天保工程对林区职工就业方面的影响
二、天保工程对林区职工收入方面的影响
三、天保工程对林区职工社保方面的影响
四、天保工程对林区职工民生方面的影响
五、天保工程对林区职工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
六、结语

(2)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及后续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范围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范围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协调发展理论
        2.2.3 系统方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总体概况
        3.1.1 自然资源概况
        3.1.2 经济产业概况
        3.1.3 社会民生概况
    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现状分析
        3.2.1 实施历程
        3.2.2 天保工程投资分析
        3.2.3 天保工程实施内容与政策分析
        3.2.4 天保工程实施成效分析
    3.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中存在问题
        3.3.1 天保工程投资结构尚待优化
        3.3.2 企业职工收入及人员结构有待调整
        3.3.3 工程政策标准灵活性欠缺
        3.3.4 林区职能移交改革困难重重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4.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识别
        4.1.1 主要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4.1.2 生态效果影响因素识别及指标选取
        4.1.3 经济效果影响因素识别及指标选取
        4.1.4 社会效果影响因素识别及指标选取
        4.1.5 改革效果影响因素识别及指标选取
    4.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
    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 评价方法选取、原理与步骤
    5.3 具体评价过程
    5.4 评价结果与分析
        5.4.1 权重结果排序分析
        5.4.2 历年综合效果得分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后续天保工程实施的政策建议
    6.1 创新天然林资源管理保护政策法规
    6.2 优化天保工程资金支出结构
    6.3 大力推进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转型
        6.3.1 明确改革要素流向
        6.3.2 完善国有资源经营管理制度
        6.3.3 结合实际林情合理调整改革政策
    6.4 加大天然林保护工作认识与宣传力度
        6.4.1 加大天然林保护的工作认识
        6.4.2 加大天然林保护的宣传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有林区
        2.1.2 森林生态
        2.1.3 林区贫困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共生理论
        2.2.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森林生态与贫困相互关系类型
    3.1 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关联分析
        3.1.1 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哲学思考
        3.1.2 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内涵
        3.1.3 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特征
    3.2 生物共生理论应用于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适用性研究
        3.2.1 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适用于共生理论的契合性
        3.2.2 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适用于共生理论的必要性
        3.2.3 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适用于共生理论的充分性
    3.3 森林生态与贫困的概念性共生模式及分析
        3.3.1 互利共生模式分析
        3.3.2 寄生共生模式分析
        3.3.3 竞争共生模式分析
    3.4 森林生态与贫困的种间竞争的Lotka-Volterra模型与发展模式
        3.4.1 互利共生发展模式
        3.4.2 冲突有限发展模式
        3.4.3 螺旋恶性竞争发展模式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现状与问题
    4.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区位概览
    4.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状况
        4.2.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总量状况
        4.2.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结构状况
        4.2.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功能状况
    4.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贫困状况
        4.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职工工资状况
        4.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产业发展状况
        4.3.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相关配套水平状况
    4.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关系存在的的问题
        4.4.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森林资源
        4.4.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管理战略(制度)影响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关系
        4.4.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利益主体的行为映射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关系
    4.5 本章小节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共生关系的动态演化
    5.1 森林生态与贫困适应性循环的属性分析
        5.1.1 森林生态与贫困系统的潜力
        5.1.2 森林生态与贫困系统的连通度
        5.1.3 森林生态与贫困系统的恢复力
    5.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共生关系的演化过程
        5.2.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国有林场单尺度上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演化
        5.2.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自然保护区单尺度上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演化
        5.2.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空间多尺度的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的扰沌
    5.3 现阶段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关系的判别
        5.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
        5.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综合指数测度
        5.3.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类型的判别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演化的外部扰动及恢复力
    6.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演化的扰动因素
        6.1.1 制度扰动—演化的主要因素
        6.1.2 灾害扰动—演化的关键因素
        6.1.3 气候变化扰动—演化的潜在因素
    6.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共生系统恢复力测度
        6.2.1 恢复力测度方法选取
        6.2.2 构建评价共生系统恢复力的指标体系
        6.2.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贫困共生系统的恢复力测度结果
    6.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贫困共生系统恢复力影响机理分析
        6.3.1 贫困子系统脆弱性影响因子对系统恢复力的作用机理
        6.3.2 森林生态子系统脆弱性影响因子对系统恢复力的作用机理
        6.3.3 各子系统应对能力影响因子对系统总恢复力的作用机理
    6.4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
    7.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的利益相关者及诉求
        7.1.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识别
        7.1.2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7.1.3 主要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过程及行为结果
    7.2 森工企业生态保护和缓解贫困行为选择分析
        7.2.1 森工企业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缓解贫困)多任务分析
        7.2.2 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政府)与国有森工企业间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7.2.3 森工企业生态保护和缓解贫困的行为选择利益分析
    7.3 林业职工生态保护和缓解贫困行为选择分析
        7.3.1 林业职工缓解贫困行为发生道德风险的表现方式
        7.3.2 林业职工生态保护行为选择的逻辑起点
        7.3.3 林业职工不同行为选择的驱动因素
    7.4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实现互利共生的对策
    8.1 从恢复力视角实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互利共生
        8.1.1 转变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管理理念
        8.1.2 积极开展外部干扰的适应性管理策略
        8.1.3 提高行为主体应对能力的自我管理策略
    8.2 从利益协调视角实现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互利共生
        8.2.1 纠正森工企业在生态保护与缓解贫困中的利益错位
        8.2.2 协调林业职工在生态保护与缓解贫困中的利益
        8.2.3 深化森林生态提供者与使用者间的利益转移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之处
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范围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民生
        2.2.2 民生与林业相辅相成
        2.2.3 民生林业概念及特征
        2.2.4 民生林业的发展目标
        2.2.5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概念及分类
    2.3 生态林业、社会林业、民生林业的理论解析
        2.3.1 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生态林业
        2.3.2 现代林业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林业
        2.3.3 现代林业的核心内容——民生林业
        2.3.4 生态林业与社会林业、民生林业的关系
    2.4 理论基础
        2.4.1 民生理论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生态经济理论
        2.4.4 福利经济学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现状
    3.1 重点国有林区自然概况
    3.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的发展阶段
        3.2.1 木材过度利用阶段(1949-1977)
        3.2.2 多功能利用阶段(1978-1998)
        3.2.3 可持续利用阶段(1998-至今)
    3.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环境现状分析
        3.3.1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分析
        3.3.2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3.3.3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
    3.4 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统计数据分析
        3.4.1 林业产业总产值
        3.4.2 重点国有林区单位人员情况
        3.4.3 林业民生工程投资情况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职工家庭视角的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状况调查
    4.1 数据来源
        4.1.1 抽样方法与样本特征
        4.1.2 调查地点与样本分布
        4.1.3 调查内容
    4.2 重点国有林区收入与消费分析
        4.2.1 家庭收入状况
        4.2.2 山上林场和山下局址的家庭纯收入
        4.2.3 家庭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4.2.4 山上林场和山下局址的家庭生活消费状况
    4.3 重点国有林区的就业与工作状况
        4.3.1 年龄结构对就业状态的影响
        4.3.2 文化程度对就业状态的影响
        4.3.3 在职工作者的职业类型
    4.4 重点国有林区的教育状况
        4.4.1 居民教育水平
        4.4.2 子女的就学情况
    4.5 重点国有林区医疗卫生状况分析
        4.5.1 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4.5.2 居民健康的整体状况
        4.5.3 性别健康状况的差异
    4.6 重点国有林区居民生活环境分析
        4.6.1 家庭住房类型
        4.6.2 家庭饮用水情况调查
    4.7 重点国有林区社会保障状况
    4.8 本章小结
5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5.2 评价指标确定原则
        5.2.1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
        5.2.2 科学性与完备性相结合
        5.2.3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协调
    5.3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5.4 民生林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5 评价指标解释
        5.5.1 收入与消费指标
        5.5.2 就业指标
        5.5.3 社会保障指标
        5.5.4 教育指标
        5.5.5 医疗卫生指标
        5.5.6 居住环境指标
    5.6 基于PPE的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
        5.6.1 投影寻踪理论
        5.6.2 粒子群算法
        5.6.3 指标体系信度分析
        5.6.4 民生林业发展水平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构建
    5.7 本章小结
6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的框架设计
    6.1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设计的指导思想
    6.2 发展机制设计的原则
        6.2.1 可持续性原则
        6.2.2 公平性原则
        6.2.3 民本主线原则
        6.2.4 可操作性原则
    6.3 发展机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6.3.1 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
        6.3.2 多措并举增加职工收入
        6.3.3 建设民生型政府
        6.3.4 保持林区社会公平
    6.4 发展机制的主要构成
        6.4.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6.4.2 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6.4.3 服务民生的工作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6.4.4 社会保障机制是民生林业发展的安全保证
    6.5 发展机制的运行机理
        6.5.1 各机制间的耦合机理分析
        6.5.2 民生林业发展机制运行机理
    6.6 机制运行的效果及监督保障
        6.6.1 机制运行的效果
        6.6.2 机制运行的监督保障
    6.7 本章小结
7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基础机制
    7.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
        7.1.1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的目标
        7.1.2 职工转岗就业机制的构成
        7.1.3 职工转岗就业的社会环境
        7.1.4 实施职工转岗就业工程的保障条件
    7.2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
        7.2.1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目标
        7.2.2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构成
        7.2.3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外部运行保障
        7.2.4 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内部运行保障
    7.3 本章小结
8 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8.1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
        8.1.1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主要目标
        8.1.2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构成
        8.1.3 服务民生工作机制的运行保障
    8.2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8.2.1 社会保障机制的主要目标
        8.2.2 社会保障机制构建的突破口
        8.2.3 社会保障机制的运行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5)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天保工程的界定
        1.1.2 天保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1.1.3 选题理由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分析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森林资源价值理论
        2.1.1 森林资源的经济学特征
        2.1.2 森林资源的价值
        2.1.3 森林资源价值的确定
    2.2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
        2.2.1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2.2.2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2.3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理论
        2.3.1 林业分类经营概念
        2.3.2 森林分类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2.3.3 国外林业分类经营评析
        2.3.4 我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理论研究
    2.4 协调发展理论
        2.4.1 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2.4.2 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情况
        2.4.3 天保地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情况分析
        2.4.4 天保地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延边林区情况分析
    3.1 延边州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资源
    3.2 延边州社会经济概况
        3.2.1 政策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文化环境
    3.3 延边林区森林资源概况
    3.4 延边林区特殊性
    3.5 长白山森工集团(原吉林延边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情况
        3.5.1 体制沿革
        3.5.2 资产情况
        3.5.3 企业优势
    3.6 本章小结
4 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情况分析
    4.1 延边州天保工程一期情况分析
        4.1.1 主要成效
        4.1.2 成效分析
    4.2 延边州天保工程二期情况分析
        4.2.1 总体思路与主要任务
        4.2.2 面临的主要问题
        4.2.3 重点内容
        4.2.4 社会保障与社会公益体系建设
        4.2.5 产业发展构想
        4.2.6 政策与资金投入
        4.2.7 保障措施
        4.2.8 效益分析
        4.2.9 组织领导
    4.3 本章小结
5 评价体系研究
    5.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5.1.1 科学性与全面性相结合
        5.1.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5.1.3 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5.1.4 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性
    5.2 评价指标的选取
        5.2.1 生态效益指标
        5.2.2 经济效益指标
        5.2.3 社会效益指标
        5.2.4 实施效果综合评价指标
    5.3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5.4 评价方法
        5.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5.4.2 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5.4.3 综合评价值的确定
    5.5 评价等级
    5.6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以珲春林业局为例
    6.1 珲春林业局基本情况
        6.1.1 珲春概况
        6.1.2 珲春林业局概况
    6.2 珲春林业局天保工程二期情况
    6.3 珲春林业局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
        6.3.1 指标权重
        6.3.2 指标评价值
        6.3.3 综合评价值
        6.3.4 评价结果分析
    6.4 珲春林业局天保工程实施效果分析
        6.4.1 森林经营
        6.4.2 林业产业
        6.4.3 全民创业
    6.5 问题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国有林区职工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国有林区职工就业现状
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就业存在的问题
    (1) 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
    (2) 林区职工收入偏低。
    (3) 就业观念落后。
    (4) 产业结构不合理。
    (5)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6) 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7) 职工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差。
3 解决国有林区职工就业的政策建议
    (1) 从产业结构入手调整产业政策。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 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4) 加强林区政府和小城镇的管理建设。
    (5) 确保政策扶持力度和落实。
    (6) 加强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政策。
4 结 语

(7)黑龙江国有林区实施天保工程后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龙江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概要分析
    1.1 黑龙江国有林区自然环境情况
    1.2 黑龙江国有林区实施天保工程取得的成效
        1.2.1 林区经营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1.2.2 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提高
        1.2.3 职工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1.2.4 林区经济得到发展
        1.2.5 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2 黑龙江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 影响工程最终目标的实现
    2.2 混岗职工没有分流安置, 成为森工林区的不稳定因素
    2.3 后续产业缺乏扶持政策, 尚未形成木材替代性的支柱产业
    2.4 森林分类区划不尽合理, 调减木材产量缺乏科学测算
3 黑龙江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后续对策
    3.1 合理确定木材产量
    3.2 完善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
    3.3 扶持后续产业
    3.4 积极促进职工再就业
    3.5 合理调整天保工程资金的使用结构
    3.6 剥离林业企业承担的各项社会职能
    3.7 强化职工护林爱林意识
    3.8 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3.9 加快林区小城镇建设

(8)天保工程二期政策及相关问题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天保工程一期实施成效
    1.1 实施背景
    1.2 范围及投入
    1.3 主要政策及总投入
    1.4 主要成效
        1.4.1 森林资源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1.4.2 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1.4.3 职工收入保障得到改善
        1.4.4 林区就业渠道拓宽
        1.4.5 促进森工企业改革
    1.5 当前天保工程区存在的突出问题
        1.5.1 森林质量仍然不高
        1.5.2 生态状况仍然脆弱
        1.5.3 民生问题仍然突出
        1.5.4 林区发展仍然落后
2 天保工程二期政策形成过程
    2.1 认真总结
    2.2 进行评估
    2.3 专题调研
    2.4 充分协商
    2.5 征求意见
    2.6 专家论证
3 实施天保工程二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1 是保护天然林资源的客观要求
    3.2 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3.3 是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的战略选择
    3.4 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
    3.5 是实现森林资源“双增”目标的有效途径
4 天保工程二期主要内容
    4.1 实施期限
    4.2 实施范围
    4.3 指导思想
    4.4 主要目标
    4.5 主要任务
    4.6 主要政策
    4.7 资金投入
    4.8 保障措施
5 天保工程二期政策的突破
    5.1 取消了要求地方配套资金投入20%的做法
    5.2 大幅提高了森林管护、社会保险和政社性支出等投入的补助标准
    5.3 将森林经营纳入工程, 增加安排中幼林抚育财政补助政策
    5.4 建立了对改革的奖励机制政策
    5.5 增加了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后备资源培育的补助政策
    5.6 政策资金补助标准实行动态管理

(9)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意义
        1.2.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综述
    2.1 研究现状
        2.1.1 关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分析的相关概念
        2.1.2 国外相关研究与进展
        2.1.3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2.1.4 关于生态退化与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
        2.1.5 研究评述与发展趋势
    2.2 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2.2.1 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基本理论
        2.2.2 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遵循的原理
    2.3 文献综述结论
3 西南地区概况
    3.1 西南地区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面积
        3.1.2 自然条件
        3.1.3 自然资源
    3.2 社会和经济情况
        3.2.1 人口及其结构与分布
        3.2.2 交通
        3.2.3 土地利用结构
        3.2.4 林业产业总产值
    3.3 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评述
        3.3.1 自然与资源条件评述
        3.3.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综合评述
        3.3.3 生态环境评述
    3.4 小结
4 天保工程实施前西南地区森林资源状况及退化原因
    4.1 引言
    4.2 天保工程实施前西南地区森林资源状况
        4.2.1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实施前森林资源变化
        4.2.2 西南地区森林资源存在的问题
    4.3 西南地区森林资源毁坏后造成的后果
        4.3.1 西南地区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4.3.2 西南地区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
    4.4 天保工程实施前西南地区森林资源退化原因
        4.4.1 天保工程实施前西南地区森林资源退化原因调查研究
        4.4.2 天保工程实施前西南地区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
    4.5 小结
5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建设成效
    5.1 引言
    5.2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内容与措施
        5.2.1 天保工程的实施概况
        5.2.2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阶段目标
        5.2.3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主要措施
    5.3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建设成效以及对森林资源恢复的影响
        5.3.1 森林资源的变化
        5.3.2 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得到恢复性增长
        5.3.3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中期目标基本实现
        5.3.4 林区经济得到恢复性发展
        5.3.5 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5.3.6 富余职工得到安置、职工工资不断增加
        5.3.7 社会保障体系建立
    5.4 小结
6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层次分析研究
    6.1 引言
    6.2 层次分析法介绍
    6.3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1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概述
        6.3.2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
        6.3.3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6.3.4 结果与分析
        6.3.5 如何剔除其它因素的影响
    6.4 小结
7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价值计量研究
    7.1 引言
    7.2 评价指标
    7.3 评价方法
    7.4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7.4.1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7.4.2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经济效益
        7.4.3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的社会效益
    7.5 总评价
    7.6 关于对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8.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问题与对策研究
    8.1 存在问题
        8.1.1 发挥生态效益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生态环境还很脆弱
        8.1.2 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思想认识不统一
        8.1.3 改革时破旧而未立新,现行管理体制弊端重重
        8.1.4 林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林区经济发展迟缓
        8.1.5 管理问题没解决,森林资源仍不安全
        8.1.6 基础设施滞后,森林保护与经济发展面临困难
    8.2 西南地区天保工程对策研究
        8.2.1 确立并实施林业发展战略
        8.2.2 完善体制、从制度上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
        8.2.3 优化产业结构,明晰林业产权
        8.2.4 加强森林资源的全民管理
        8.2.5 创新营林理念
        8.2.6 提高林业科技水平
        8.2.7 建立与健全法律和政策保障体系
        8.2.8 加快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8.2.9 探索林业发展的新模式
9 研究结论与创新
    9.1 研究结论
    9.2 原创性工作
    9.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致谢

(10)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合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体系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之处
        1.3.4 研究方法
        1.3.5 研究技术路线
2 我国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背景分析
    2.1 我国天然林资源概况
        2.1.1 我国天然林资源的规模与分布
        2.1.2 我国天然林资源的特点
    2.2 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
        2.2.1 我国森林资源破坏比较严重
        2.2.2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3 天然林资源破坏的原因分析
        2.3.1 人口急剧增长和毁林开垦
        2.3.2 对森林认识的偏差
        2.3.3 山区老百姓生活贫困
        2.3.4 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政策导向失误
        2.3.5 市场失灵的存在
        2.3.6 森林火灾、森林病虫鼠害与环境污染
    2.4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2.4.1 林区森林资源枯竭,经济陷入困境
        2.4.2 林区社会发展出现困难
    2.5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启动
        2.5.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目标和特点
        2.5.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点
        2.5.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内容
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的理论分析
    3.1 天然林资源的经济学特征
        3.1.1 天然林资源作为环境要素的价值
        3.1.2 天然林资源的外部性
        3.1.3 天然林资源的公共物品特征
    3.2 天然林保护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必然性
        3.2.1 公共财政—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行为
        3.2.2 天然林保护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必然性分析
        3.2.3 国家要从宏观层次上支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3.2.4 对营林造林者给予财政支持是国际社会的普遍经验
    3.3 积极财政政策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提供资金保障
        3.3.1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背景分析
        3.3.2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
        3.3.3 积极财政政策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提供了财力支撑
        3.3.4 中央财政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资金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3.3.5 公共财政的构建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提供了财政支持
4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分析
    4.1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资金投入政策设计
        4.1.1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投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1.2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投入要素的确立
    4.2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宏观分析
        4.2.1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总量分析
        4.2.2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分析
    4.3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资金支出的区域分析
        4.3.1 长江中游、黄河中上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规模和标准
        4.3.2 东北、内蒙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规模和标准
    4.4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4.4.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职工“四险”补助和混岗职工安置的财政政策
        4.4.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免除的财政政策
5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评价
    5.1 天然林保护的财政政策的目标定位分析
        5.1.1 公共财政支持天然林保护的目标
        5.1.2 天然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型
    5.2 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5.2.1 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的总体评价
        5.2.2 天然林保护工程县的生态效益评价
        5.2.3 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
    5.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效益评价
        5.3.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的社会效益
        5.3.2 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效益
    5.4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
        5.4.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的经济效益
        5.4.2 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经济效益
    5.5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5.5.1 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工程建设成为中央财政的长期负担
        5.5.2 后续产业缺乏有效引导,尚未形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5.5.3 工程投资选择静态标准不合理
        5.5.4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5.5.5 工程方案中遗漏项目较多,缺乏党政工青妇等管理人员工资
        5.5.6 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经济发展步履艰难
6 国外森林资源保护的财政政策分析与经验借鉴
    6.1 保护森林的公共财政支出政策的比较
        6.1.1 发达国家与森林相关的公共财政支出政策
        6.1.2 发展中国家的林业财政政策
    6.2 保护森林资源的税收政策的比较
        6.2.1 发达国家的林业税收政策
        6.2.2 发展中国家的林业税收政策
    6.3 保护森林的财政专项补助政策
        6.3.1 发达国家财政专项补助政策
        6.3.2 发展中国家财政专项补助政策
    6.4 政府性收费与基金政策
        6.4.1 美国的林业基金政策
        6.4.2 德国的森林灾害补助措施
        6.4.3 英国的林业基金政策
        6.4.4 日本的造林补助政策
        6.4.5 瑞典的林业基金制度
    6.5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共性与特性分析
    6.6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经验与借鉴
        6.6.1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经验总结
        6.6.2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借鉴
7 案例研究:小陇山实施天保工程财政投资绩效分析
    7.1 小陇山林区基本概况
        7.1.1 自然地理状况
        7.1.2 社会经济状况
        7.1.3 森林资源状况
        7.1.4 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7.2 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执行情况
        7.2.1 木材产量调减
        7.2.2 森林资源管护任务加大
        7.2.3 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增加
        7.2.4 育苗面积扩大,出圃苗木增加
        7.2.5 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确保了资金使用足额到位
    7.3 小陇山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7.3.1 建立适应工程管理需要的干部队伍和新的管理体制
        7.3.2 建立了森林资源管理管护机制
        7.3.3 积极培育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
        7.3.4 实行了会计委派制、资金报账制和内部审计制,确保资金使用效果
    7.4 小陇山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投入绩效分析
        7.4.1 全局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性转变
        7.4.2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
        7.4.3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7.4.4 职工分流安置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8 完善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投入政策建议
    8.1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资金投入对策
        8.1.1 加大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8.1.2 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地方财政补偿
        8.1.3 公共财政要及时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农民的利益补偿
        8.1.4 公共财政按照分类经营原则对林场、森工企业进行支持
        8.1.5 公共财政要大力支持公益林的建设,建立政府赎买公益林制度
        8.1.6 公共财政要扶持商品林的生产
    8.2 加大长江、黄河上游贫困山区政府扶贫力度的政策建议
        8.2.1 抓好工程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进行分类经营
        8.2.2 加大扶贫力度,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
        8.2.3 加快工程区贫困山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8.2.4 对贫困山区实行特殊的补偿政策
        8.2.5 把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和消除贫困结合起来
        8.2.6 鼓励全社会参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转产项目和扶贫开发
        8.2.7 坚持天然林保护与扶贫移民搬迁相结合
    8.3 加大政府对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8.3.1 建立和完善林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体系
        8.3.2 健全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8.4 拓宽社会资金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投入以及加强资金监管
        8.4.1 调整信贷政策,加大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转产项目的扶持力度
        8.4.2 完善天保工程的保险制度,保证工程稳健运行
        8.4.3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项目资金运营的监管和稽查
9 结论与讨论
附表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免除情况表(第一批)
附表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触机构债务免除情况(第二批)
参考文献
获奖成果目录清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天保工程与职工再就业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天保工程实施对林区职工的影响分析[J]. 邱立姝,赵杰. 绿色财会, 2020(04)
  • [2]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及后续政策研究[D]. 李名扬.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3]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与贫困关系研究[D]. 秦会艳.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4]重点国有林区民生林业发展机制研究[D]. 林红.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5]延边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李秀民.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6]国有林区职工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 孙明琦,汤银玲. 科技与管理, 2013(04)
  • [7]黑龙江国有林区实施天保工程后续发展对策研究[J]. 于兴新. 中国林业经济, 2013(02)
  • [8]天保工程二期政策及相关问题解读[J]. 刘永红,倪嶷. 林业经济, 2011(09)
  • [9]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 国政.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9)
  • [10]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D]. 曹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天宝工程与工人再就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