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群众真帮,尽心尽力帮基层

爱群众真帮,尽心尽力帮基层

一、情系群众真帮实抓 全力做好下基层帮助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陈欢欢[1](2019)在《习近平民生理论及其在新疆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生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产生的效应与每一位社会成员生活状态、发展能力、福利状况等密切相关,与国家发展、执政基础的巩固紧密相连。作为一个世纪性话题,其本质核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世情深刻变化的新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涵盖面广,涉及点多,民生逐步成为政治话题凸显着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社会主义建设三大规律基础上,分析和思考新时代的民生问题,遵循唯物辩证法中“人的全面发展与事物普遍发展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基本原则,创造性提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有机统一的“大民生”理论。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发展理念,旨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践表明,习近平民生理论不仅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三大规律”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同时成功指导了新时代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前几届领导集体深刻的“三为民”情怀。同时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其卓越地历史贡献,无不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光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指导,始终保持问题意识,运用文献分析法与归纳演绎法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系统研究等主要方法,以习近平民生理论思想内核、具体实践、方法论的逻辑构成为经,以新疆有待解决共性、特性并存的民生问题为坐标,以新疆践行习近平民生理论的重要举措为纬,梳理了与习近平民生理论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时代背景,系统论述了习近平民生理论发展、创新及具体在新疆指导的民生实践活动,并对实践中取得的成效,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进行总结分析,以此为新疆进一步践行民生发展提供几点思考。本文研究的逻辑框架以“民生问题”历史定位为轨迹,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主轴。论文整体结构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构成。绪论包含五部分内容:第一,论文研究的背景及选题价值;第二,国内外关于习近平民生理论的研究现状及综述;第三,归纳概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第四,阐述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第五,廓清相关核心概念。正文框架由理论研究、实践分析、个人思考三部分建构,具体由六章内容支撑。理论部分由正文的第一、二两章构成:第一章阐述了习近平民生理论形成发展的思想渊源和时代背景。首先,归纳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生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民生理论的合理内核及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论与实践,为习近平民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渊源;其次,重点分析习近平民生理论发展的新世情和国内深刻的时代大变局背景;最后,系统论述习近平民生理论萌动和生长的过程。第二章阐述了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时代价值。首先,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内容由思想内核和民生建设的实践方案两部分逻辑构成。思想内核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理论品格和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价值旨归。实践方案围绕社会治理、经济发展、“七有”保障目标具体展开,为新疆具体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对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价值进行深入分析,主要从发展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不同视角进行归纳:第一,是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第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丰富发展;第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取得伟大胜利提供参考,同时为新疆民生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分析部分由正文的三、四、五章构成:第三章阐述了进一步加强新疆民生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在新时代面临的新要求。首先,必要性主要通过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必然要求,二是解决新疆社会主要矛盾的应有之义,三是保障人民权利充分行使的实践基础。其次,新时代新疆民生建设的新要求具体由新时代新疆发展程度滞后,发展动力不足,总目标实现构成。第四章阐述了习近平民生理论在新疆的实践。结合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内容,将以“访汇聚”为载体的新疆民生建设创举和九大惠民工程建设,作为探讨新疆践行习近平民生理论的重大举措,着重阐述新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密切联系群众的宗旨,在“七有”,“八更”目标上发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五章阐述了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效经验总结及存在的问题。首先,对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和各族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获得感不断提升的实践成效进行总结;其次,对实践成效中具有规律性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分析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社会事业有待进一步均衡发展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创新。最后,根据新疆具体实情,从发展动力、社会环境、以及干部和群众主观意识三个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个人思考部分主要是论文的第六章。根据新时代新疆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新疆如何更进一步践行习近平民生理论提出几点思考。首先,继续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为民生建设提供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其次,继续坚持问题意识,以矛盾的视角推进新疆民生建设更平衡更充分发展;再次,继续坚持实践论,通过聚焦民生建设“七有”目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紧扣人民群众的“五性”需求,提升民生法治思维,不断织补民生短板,以此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机统一。

许翾[2](2018)在《中国共产党组织部运行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职能机构中,组织部的工作范围最广,角色最重要,地位最稳定,堪称党的职能机构中的“第一部”。组织部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形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活动方式,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有意义的视角。本文接受制度主义和行动者理论视角的启发,研究组织部的产生、发展、运行、特征以及在各种关系中的行动策略,试图理解和分析组织部的突出地位是如何形成与维系的。研究发现,组织部的胜出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强”因素。第一,中国共产党高度组织化类型,特别是长期党指挥枪、党领导政并通过干部实现的体制,使组织部成为唯一兼具组织和动员这两者功能的部门,长期处在结构优势位置;第二,组织部具有积极的部际竞争策略和能力,使组织部保持优势地位。前者主要表现为政党规范对组织部的强有力支持,后者是组织部积极的能动行动。制度环境为组织部的优势地位提供了框架和结构意义上的支持,组织部在过程中的能动行动回应了制度压力,其效果强化了制度环境。这个“双强模式”构成了对组织部的分析理路和研究框架。在强制度支持和强能动行动之下,组织部在面向党员、干部、人才的行动中,比较成功地运用了肯定性激励的策略,建立了庞大的人才队伍,客观上巩固了组织部的地位;组织部在工作过程中形成命令—服从机制、协调—配合机制、反馈—调节机制以及三者的结合,主动强化了程序化、规范化的制度,得以处理复杂的组织问题;组织部妥善处理对上级的关系,保持适当的独立性,以维护部门威信;组织部通过娴熟的政治话语和政治修辞的表达,塑造了部门的鲜明形象,消解了在公众中产生负面印象的危险。此外,组织部还特别注意捕捉党在各个时期面对新挑战的需要,作出灵活的调适,同时不断地扩展工作职能和范围,形成纵深的工作链条,具有很强的自我发展、自我维持能力。组织部保持中心地位是党发挥组织优势的必然要求。组织部面临着多元社会对部门权威的挑战、腐败滋生对部门地位的挑战、刚性制度对部门韧性的挑战等诸多问题,尤其是选人用人不当将成为组织部保持“第一部”的最大隐忧。为此,组织部应平衡好组织动员和保护激励这两个功能,要利用制度规范强化严格的选人程序,重点防止干部产生的源头出现腐败;要重视三个“之家”的建设,细腻而灵活地开展对人的工作,发挥组织部的最大特点和优势;要协调各部门工作,形成组织工作合力;要进一步公开、透明、创新,取得社会支持和公众信任。

邓超[3](2017)在《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担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面临的困难、挑战、风险前所未有。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四大大挑战”,即一些国家对我国围堵打压的挑战;国外社会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民族分裂主义的挑战;改革发展稳定遇到诸多难题的挑战。党执政面临“四大考验”,即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党的建设也面临着“四大冲击”,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怠惰之风、奢靡之风猖獗一时的冲击。党的发展面临“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党要应对挑战、经受考验、逆袭冲击、化解危险,必须大力推进党的建设,致力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打铁还需自身硬,实现党建理论的创新,探讨党的建设实践路径,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论文立足于这个基础上,展开对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研究。习近平作为党的总书记,肩负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重任,他凝聚集体的智慧于一身,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理论,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在实践中寻找实现党建新思想的途径,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论文从三条线索研究习近平的党建思想。一是从主客体的关系出发,研究习近平党建思想提出的主体条件,依据的客观“时势”,研究党建新思想提出的必然性。二是从理论探讨的层面,研究习近平提出的党建思想的内容及其创新之处。三是从实践的角度,研究习近平党建新思想的实现路径,分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创新之所在。论文共分五章,力图全面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创新性内涵以及付诸于实践的成效。第1章为绪论,阐明选题的背景、意义;概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此作出评述;介绍研究方法;提出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同时指明论文研究的不足。第2章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产生的基础。重点研究习近平创新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所依据的思想基础,即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和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党建理论的继承,奠定了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党的建设实践造成的“时势”,为习近平党建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习近平的人生经历和从政的历练,以及良好家风的熏陶,塑造了习近平理论研究和创新的主体条件。主客体条件的有机统一,使党建新理论的产生水到渠成。第3章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逻辑构成及其特点。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有着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还有实践方法论,可以称作是治党认识论,即执政的忧患意识、执政的权力观、执政的政绩观、执政的官德观、执政的廉政观。以此为基础,分析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逻辑构成,它是由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五大部分构成,各部分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习近平对党的建设思想的创新,形成了这一思想的基本特征。第4章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创新内容。该章通过习近平在党的建设五大领域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概括出思想建设的新境界、作风建设的新谋划、组织建设的新思考、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决断、制度建设的新设计,并分析了创新之所在。第5章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实现路径。党建思想内容的充实与创新,并不是停留在理论宣传和政治说教的层面,习近平还致力于把理论探索中的创新付诸于实践。提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实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由此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称赞。第6章研究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阐明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实现了理论创新;指导党的建设实践取得显着效果;增进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政治自信。这一理论所承载的丰厚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本质。结论部分概括了论文的创新之处,指明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后续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

史家静[4](2016)在《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创新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从诞生到现在,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在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快速的找到和提出群众路线这个法宝实现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与群众关系的理论观点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此后,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概念。虽然五六十年代的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使党的群众路线遭到扭曲,但党积极进行拨乱反正,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丰富、创新和发展,使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完善,实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和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历史前进的辩证统一。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内情况深刻变化。随着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同时,群众结构与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使得群众工作的主客体情况与以往相比也有很大不同,部分领导干部群众工作方法滞后,党群、干群之间隔阂加深,党群关系面临极大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判断出“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是当前党面临的艰巨问题,用“中国梦”思想和“总开关”理论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和价值内涵。强调要强化领袖与群众的沟通机制,发扬“打铁、垂范、务实、钉钉子”的新精神,逐步建立党的群众路线有效保障新机制。在实践上,党中央自上而下的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坚持教育和实践两手抓,使党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取得新进展。此外,党坚持社会政策托底,逐步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得到群众的信赖与支持。依靠群众进行改革、将法治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的落实结合在一起,也都极大的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虽然党在推进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群众路线的进一步推进,党必将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丰富党的群众路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凝聚起万众一心的中国力量,推进各项事业成功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让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照进现实。

吴寒斌[5](2014)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系统概括党的群众路线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渊源和历史回溯的基础上,通过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现实状况的探讨,详细分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结构要素和系统功能、内在机理和运行规律,结合新时期群众路线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构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体系,确立其运行保障,最后结合党在中央苏区的历史上践行群众路线的宝贵经验教训,以“苏区干部好作风”为分析对象,将其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理论体系进行整合对照,探讨其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心理机制与心理效应,同时积极借鉴中央苏区反腐倡廉的成功经验,从而达到以史鉴今,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落实的目的。具体来说,本文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系统概括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演进,把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历史逻辑之中。二是对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相关概念进行厘定。如“群众”、“公民”、“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等,这些概念经常被人们作为自然而然地理解,而且有时候还会与其他概念相混淆。因此,界定这些概念就成为了进一步研究的前提。三是以整体性研究为出发点,采用多学科的视角,借鉴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关于机制研究的理论成果,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进行理论构建。四是沿着历史与逻辑的思路,将本文构建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理论体系与党的历史上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苏区干部好作风”进行对照分析研究,从而为长效机制运用于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提供可行性的现实依据和历史借鉴。基于这样的研究思路,本文具体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作为导论,从总体上阐述本研究的时代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概念界定以及研究思路方法等。第二章系统探讨党的群众路线产生发展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演进,主要论述群众路线本身形成和发展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第三章着眼于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和人们的忧思等进行现状描述和客观分析,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研究提供现实依据,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现实必要性支撑。第四章至第六章具体探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理论架构。其中第四章具体探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结构与功能,对长效机制的组成要素、互动关系和整体功能进行详细分析;第五章具体探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内在机理与运行规律,在形成静态结构的基础上,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进行动态考察,一方面从主体的角度分析其践行群众路线的内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从整个机制本身的角度考察其运行规律;第六章具体讨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体系与保障,从现实需要的角度归纳总结出由动力生成机制、能力养成机制、利益实现机制、评价反馈机制等四个二级机制组成的长效机制体系,并讨论其有效运行的必要保障。第七章和第八章从借鉴中央苏区历史经验的角度,探讨当前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落实的现实举措。一方面,用上文构建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理论架构分析党在中央苏区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苏区干部好作风”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效应,借鉴其成功经验,以推进保持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优良作风长效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借鉴中央苏区“以德育廉、以法保廉、以民督廉”等长效反腐机制的成功经验,以推进当前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建设。

陈泽华[6](2012)在《梦回连营——记广州军区原副政委张国初》文中研究说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题记2006年3月13日,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胜利闭幕。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军区原副政治委员张国初,迈着轻快的脚步,踏着和煦的春风,从人民大会堂走出来,走进明媚的阳光。多年前,张国初怀揣一把剃头刀,从农田走向军营,从列兵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回顾45年军旅生涯,张国初禁不住感慨万千,并深情赋诗一首:

王全根[7](2003)在《情系群众真帮实抓 全力做好下基层帮助工作》文中指出 为了认真贯彻、全面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变机关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省委决定抽调机关干部下基层帮助工作。几个月来,我和工作队员们一起,情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基层工作从大处着眼,办实事好事从点滴做起。面对这里自然条件差,生活艰苦,为锻炼自己意志,开展帮助工作,克服各种困难,不负省委厚望,较好地完成了下派帮助基层工作任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情系群众真帮实抓 全力做好下基层帮助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情系群众真帮实抓 全力做好下基层帮助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民生理论及其在新疆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不足
    五、廓清相关核心概念
        (一)民生
        (二)民生问题
        (三)民生建设
        (四)民生理论
    注释
第一章 习近平民生理论形成发展的思想渊源与时代背景
    第一节 习近平民生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生的理论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民生理论的合理内核
        三、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习近平民生理论形成过程及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习近平民生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习近平民生理论形成的过程
    注释
第二章 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时代价值
    第一节 习近平民生理论的思想内核
        一、理论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二、价值旨归: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第二节 习近平民生建设的实践方案
        一、将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紧密结合
        二、民生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三、主要实践:从“五有”变为“七有”
    第三节 习近平民生理论的时代价值
        一、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二、方法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丰富发展
        三、实践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注释
第三章 进一步加强新疆民生建设的必要性及新要求
    第一节 新疆民生建设的必要性
        一、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解决新疆社会主要矛盾的应有之义
        三、保障人民权利充分行使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 新时代新疆民生建设的新要求
        一、发展程度相对滞后
        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三、实现总目标的新要求
    注释
第四章 习近平民生理论在新疆的实践
    第一节 以“访惠聚”为载体的新疆民生建设创举
        一、价值向度:密切联系党和群众
        二、“访惠聚”活动的具体部署
    第二节 新疆践行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举措
        一、为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奠定经济基础
        二、均衡发展社会事业以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三、持续助力“绿色、安全”社会环境建设
    注释
第五章 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效、经验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效及经验总结
        一、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二、各族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获得感不断提升
    第二节 新疆民生建设经验总结
        一、正确处理社会稳定与民生建设间的辩证关系
        二、正确处理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间的辩证关系
        三、正确认识民生建设与社会治理有机统一关系
    第三节 新疆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新疆民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新疆民生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注释
第六章 新疆进一步推进民生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坚持全面论:为民生建设提供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继续为维护新疆稳定奠定必要条件
        二、继续贯彻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任务
    第二节 坚持矛盾论:推进新疆民生更平衡更充分发展
        一、继续发挥访惠聚“精准滴灌”优势
        二、提升新疆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三节 坚持实践论:民生建设紧扣“七有”和“五性”
        一、聚焦“七有”改善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落细“五性”需求
    注释
结语 习近平民生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生论述的最新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2)中国共产党组织部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及其意义
        1.1.1 组织部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部”
        1.1.2 组织部的国际比较
        1.1.3 组织部为什么能成为“第一部”?
        1.1.4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央组织部对自身的工作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组织部的研究
    1.3 问题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2. 建党时期的中央组织部
    2.1 中央组织部成立的主要目的
        2.1.1 组织群众的需要
        2.1.2 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的需要
        2.1.3 指导工农运动的需要
        2.1.4 国共合作的因素
    2.2 早期中央组织部的主要工作
        2.2.1 筹备党的“四大”
        2.2.2 提出组织工作思路
        2.2.3 促进中央集权
        2.2.4 制定交通办法
        2.2.5 统计党员和组织情况
        2.2.6 指导各地活动,分配人才
    2.3 中央组织部的主要特征
        2.3.1 与吏部相比
        2.3.2 与苏共组织部相比
        2.3.3 与后来的组织部相比
3. 组织部的发展和演变
    3.1 1924-1949年的组织部
        3.1.1 初期的探索与周折(1924-1928)
        3.1.2 工作起色(1928—1937)
        3.1.3 趋向成熟(1937-1949)
    3.2 1949—1978年的组织部
        3.2.1 建国初期的工作(1949—1954)
        3.2.2 工作对象的拓展(1954—1966)
        3.2.3 “文革”时期的组织部(1966—1977)
    3.3 改革开放时期的组织部
        3.3.1 落实干部政策(1977—1989)
        3.3.2 大规模地教育和培训干部(1989—2002)
        3.3.3 聚天下英才(2002-2012)
4. 政治动员与有效组织
    4.1 组织部面向干部的行动
        4.1.1 对干部的认识
        4.1.2 干部的选任
        4.1.3 组织部的干部工作策略
    4.2 组织部面向党员的行动
        4.2.1 对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动员
        4.2.2 以党支部为基础的组织扩展
        4.2.3 “先进分子”标准与思想政治教育
        4.2.4 对党员的激励
5. 内部协调和运行机制
    5.1 组织部职权分配和工作体系
        5.1.1 中组部主要的职能机构
        5.1.2 组织部门工作体系
    5.2 主要工作准则
        5.2.1 讲政治
        5.2.2 服从纪律
    5.3 决策和运行
        5.3.1 组织网络
        5.3.2 决策程序
        5.3.3 调研机制
        5.3.4 先行试验
        5.3.5 执行过程的调节
6. 组织部处理对上关系策略
    6.1 组织部的对上依附性
        6.1.1 机构的撤销—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最严重表现
        6.1.2 制度的规定—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基本保障
        6.1.3 主导干部路线—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主要动机
        6.1.4 强化中央集权—领导机关对组织部进行控制的一般结果
    6.2 组织部的独立性
        6.2.1 独立性的保持
        6.2.2 确立独立性的挑战
7. 组织部的外部关系及部际竞争
    7.1 主要联系机构
        7.1.1 办公厅
        7.1.2 宣传部
        7.1.3 统战部
        7.1.4 中纪委机关
    7.2 主要协调事项
        7.2.1 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7.2.2 党内教育实践活动
        7.2.3 人才工作
        7.2.4 扶贫济困
    7.3 协调工作特点
    7.4 部际竞争
        7.4.1 组织部职能的扩大
        7.4.2 组织部所处的竞争地位
        7.4.3 三个“之家”建设
8. 组织部的反污名化策略
    8.1 模范部门
        8.1.1 各方对组织部的期许
        8.1.2 组织部建设模范部门的努力
    8.2 声望制度
        8.2.1 政治机关:巩固中心地位
        8.2.2 规章制度:建立共识观念
        8.2.3 组织部长:部门象征
    8.3 走出神秘
        8.3.1 组织部的秘密工作的传统
        8.3.2 组织部走出神秘的努力
        8.3.3 成效
9. 超越惯性的努力
    9.1 人才行动:结构上的跨越
        9.1.1 建国前后对知识分子工作的认识
        9.1.2 改革开放以来的知识分子工作
    9.2 “资本家”入党及组织建设创新
        9.2.1 “不能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
        9.2.2 转变态度
        9.2.3 试点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
        9.2.4 积极开展新社会阶层中的党建工作
10. 结语
    10.1 组织部运行的“双强模式”
    10.2 新时期组织部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10.3 组织部能动不足的隐忧
    10.4 新的建设策略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附录: 相关调研分析
作者简历

(3)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1.3 研究思路
        1.1.4 研究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出版论着现状
        1.2.2 学术期刊研究研究现状
    1.3 文献综述
        1.3.1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基础研究
        1.3.2 习近平党的建思想体系研究
        1.3.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
        1.3.4 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研究
        1.3.5 习近平反腐败思想研究
        1.3.6 习近平党风建设的思想研究
    1.4 已有研究的分析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1.5 研究的创新及其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产生的基础
    2.1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产生的客观基础
        2.1.1 对国际局势变幻的回应
        2.1.2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2.1.3 党的建设实践基础
    2.2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理论基础
        2.2.1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理论渊源
        2.2.2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直接理论来源
    2.3 习近平党的建设理论产生的主体条件
        2.3.1 革命传统家风的培育
        2.3.2 知青岁月的锤炼
        2.3.3 从政经历的磨砺
第3章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逻辑构成及其特点
    3.1 认识论基础
        3.1.1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3.1.2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3.1.3 治党认识论
    3.2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逻辑框架
        3.2.1“五项建设”的逻辑构成
        3.2.2“五项建设”的关系
        3.2.3 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与“五项建设”关系
    3.3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基本特点
        3.3.1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
        3.3.2 战略性与务实性的结合
        3.3.3 政治性话语与大众性话语的结合
第4章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的创新
    4.1 思想建设的新境界
        4.1.1 思想建党的新论断
        4.1.2 理想信念教育的“补钙论”
        4.1.3 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精神
    4.2 组织建设的新思考
        4.2.1 对组织建设重要性的新认识
        4.2.2 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保障的组织建设
        4.2.3 党员质量的培养辩证考量
        4.2.4 提出选任党员干部的标准和导向
        4.2.5 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
    4.3 作风建设的新谋划
        4.3.1 作风建设的忧患意识
        4.3.2“两个务必”的新解读
        4.3.3 加强党员自身修养的新要求
    4.4 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决断
        4.4.1 对党内腐败的新警示
        4.4.2 反腐决心的铿锵宣示
        4.4.3“抓早抓小”的重拳出击
    4.5 制度建设的新探索
        4.5.1 高度重视党的制度建设
        4.5.2 监督权力制度的根本性设想
        4.5.3 建章立制重在执行
第5章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实现路径
    5.1 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
        5.1.1 中国共产党对治党规律的深刻把握
        5.1.2 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升华
        5.1.3 全面从严治党的大战略
    5.2 找准反对“四风”的切入点
        5.2.1 《八项规定》的提出
        5.2.2 《八项规定》的基本内涵
        5.2.3 《八项规定》的战略深意
        5.2.4 贯彻执行《八项规定》的实践成效
    5.3 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重大决策
        5.3.1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提出
        5.3.2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
        5.3.3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党建价值
    5.4 党员干部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5.4.1“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提出
        5.4.2“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内容的创新性
        5.4.3“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价值意义
第6章 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当代价值
    6.1 实现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
        6.1.1 拓展了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视野
        6.1.2 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
        6.1.3 创新了党的建设理论话语表达方式
    6.2 指导党的建设实践收显效
        6.2.1 推动了党风显着的好转
        6.2.2 增强了全党的凝聚力和民众的向心力
        6.2.3 提升了党员自我修养的境界
    6.3 激发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自信
        6.3.1 增进了全党的政治自信
        6.3.2 坚定了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自信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1. 群众
        2. 群众观
        3. 群众路线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 研究方法、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 研究的方法
        2. 研究的重点、难点
        3. 研究的创新之处
        4. 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党的群众路线之历史回溯
    (一) 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渊源
        1. 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为其提供理论基础
        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体现群众观
        3.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其提供思想源泉
    (二) 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和发展
        1. 党的群众路线的萌芽
        2. 党的群众路线的初步形成
        3. 党的群众路线的初步发展
    (三) 党的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贯彻和深化
        1. “进京赶考”敲响了贯彻群众路线的前奏
        2. 整风整党运动交出了贯彻群众路线的合格答卷
        3. 中共八大第一次把“群众路线”写入党章
        4. 五六十年代对群众路线的新论述及实践偏离
        5. “文化大革命”对群众路线的严重偏离
    (四) 党的群众路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完善和发展
        1. 群众路线的重新确立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群众路线的新发展
        3. “以人为本”对群众路线内涵的丰富
        4.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二、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创新发展的新依据
    (一) 世界形势发生新变化
        1. 世界仍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2. 西方国家继续加大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力度
        3. 世界局势总体和平,局部动荡
    (二) 国内情况发生新变化
        1. 国内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国家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3. 国内社会正发生深刻变革
    (三) 党与群众的情况发生新变化
        1. 从党自身的情况来看
        2. 从群众的情况来看
    (四) 群众工作提出新要求,呈现新特点
        1. 群众工作的对象多元化
        2. 群众工作的环境发生新变化
        3. 党群、干群之间的隔阂加深
        4. 群众工作的共识和方法滞后
三、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观点
    (一) 作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历史依据的新判断
        1. 四大危险更加尖锐的摆在全党面前
        2. 四大考验对党的工作提出新要求
    (二) 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和价值内涵
        1. “中国梦”丰富了群众路线的价值理念
        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丰富了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
        3. 解决好“总开关”问题发展了群众路线的价值内涵
    (三) 作出了加强“三型”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
        1. 加强学习,提高能力素质
        2. 服务群众,促进党群和谐
        3. 锐意创新,做到永不停滞
    (四) 提出了群众与领导干部关系的创新理论
        1. 正确处理权利与权力、义务的关系
        2. 强化了领导干部与群众的沟通机制
        3. 健全了民众意愿表达机制
    (五) 提出了加强党的群众路线的新机制
        1. 打牢笼子根基
        2. 扎牢制度篱笆
        3.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六) 提出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新精神
        1. 锤炼打铁精神,贯彻群众路线
        2 .唯有率先垂范,才能贴近群众
        3. 做到求真务实,践行群众路线
        4. 发扬钉子精神,工作一抓到底
四、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实践
    (一) 教育和实践两手抓,密切党群关系
        1. 用学习教育夯实群众路线思想之基
        2. 开展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活动
        3. 建立贯彻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二) 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1. 以“八项规定”为抓手,解决“四风”问题
        2. 以“三严三实”为要求,推进作风建设
        3. 党的作风建设体现五大特点
    (三) 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实现群众幸福生活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
        2.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3. 小康社会是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
    (四) 坚持改善民生,维护人民利益
        1. 坚持以人为本,用经济促民生
        2. 社会政策托底,保证人民权利
        3. 抓住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五) 依靠群众改革,化解社会矛盾
        1.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2. 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顶层设计
    (六) 提高法规执行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1.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2.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进科学民主立法
        3. 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彰显群众路线制度化
五、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创新发展评析
    (一) 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发展特征
        1.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更突出
        2.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域更宽阔
        3.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效果更强化
    (二) 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发展展望
        1. 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2.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保障群众路线落实
        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群众工作方向
    (三) 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发展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与述评
        1.2.1 研究的整体状况
        1.2.2 研究的发展脉络
        1.2.3 研究的简要述评
    1.3 研究的几个相关概念的厘定
        1.3.1 从“群氓”到“群众”
        1.3.2 “公民”与“群众”
        1.3.3 “党的群众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1.3.4 “机制”与“长效机制”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2章 党的群众路线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渊源与历史回溯
    2.1 党的群众路线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渊源
        2.1.1 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与群众观点
        2.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理论视野中的群众观
        2.1.3 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
    2.2 群众路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回溯
        2.2.1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群众路线
        2.2.2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偏移
        2.2.3 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演进
第3章 构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缘由
    3.1 缘由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战略部署突出长效机制
        3.1.1 总体目标:转思想、改作风、树形象、亲群众
        3.1.2 主要内容:为民、务实、清廉
        3.1.3 重点对象: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3.1.4 切入点: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突出作风建设
        3.1.5 总体要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3.1.6 具体部署:两批次、三环节
    3.2 缘由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要求长效机制
        3.2.1 中央高度重视,领导率先垂范
        3.2.2 地方积极响应,活动扎实推进
        3.2.3 问题导向具体,突出制度设计
        3.2.4 加强活动督导,狠抓规定落实
        3.2.5 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巡视威力
    3.3 缘由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保持需要长效机制
        3.3.1 保持反“四风”成果需要长效机制
        3.3.2 遏制腐败蔓延势头需要长效机制
        3.3.3 增进活动成效群众认同需要长效机制
        3.3.4 活动实施现状使长效机制重要性凸显
第4章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要素与功能
    4.1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构成要素
        4.1.1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主体要素
        4.1.2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环境要素
        4.1.3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媒介要素
        4.1.4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动力要素
        4.1.5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评价要素
    4.2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系统功能
        4.2.1 引导功能
        4.2.2 激励功能
        4.2.3 整合功能
        4.2.4 调控功能
        4.2.5 维系功能
第5章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机理与运行
    5.1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机理
        5.1.1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机理的理论依托
        5.1.2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内在机理运作过程
    5.2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运行
        5.2.1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运行系统
        5.2.2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运行的影响因素
第6章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体系与保障
    6.1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体系
        6.1.1 动力生成机制
        6.1.2 能力养成机制
        6.1.3 利益实现机制
        6.1.4 评价反馈机制
    6.2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保障
        6.2.1 组织保障:重视机制作用,增进教育成效
        6.2.2 思想保障:加强党性修养,严防精神懈怠
        6.2.3 环境保障:整肃党的作风,营造良好环境
        6.2.4 制度保障:完善制度体系,坚决纯洁队伍
第7章 借鉴“苏区干部好作风”,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7.1 “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
        7.1.1 求真务实的作风
        7.1.2 勤政为民的作风
        7.1.3 艰苦奋斗的作风
        7.1.4 廉洁奉公的作风
        7.1.5 争创一流的作风
    7.2 “苏区干部好作风”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
        7.2.1 准备阶段:动力、认知、选择、价值
        7.2.2 组织阶段:同化、顺应、主体认同
        7.2.3 接受阶段:内化与外化
    7.3 “苏区干部好作风”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效应
        7.3.1 动力基础:高层次需要效应
        7.3.2 价值追求:真善美效应
        7.3.3 直接驱力:内外动机效应
        7.3.4 反馈强化:群众认同效应
        7.3.5 激励同化:榜样示范效应
    7.4 借鉴“苏区干部好作风”,推进党的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落实
        7.4.1 借鉴苏区干部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求实作风,推进党员干部教育引导和动力生成机制的落实
        7.4.2 借鉴苏区干部攻坚克难、争创一流的进取作风,推进党员干部能力养成机制的落实
        7.4.3 借鉴苏区干部情系群众、勤政为民的民本作风,推进人民群众利益实现机制的落实
        7.4.4 借鉴苏区干部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的清廉作风,推进群众工作评价反馈机制的落实
第8章 借鉴中央苏区反腐倡廉举措,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8.1 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举措
        8.1.1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提倡艰苦奋斗作风,积极构建以德育廉机制
        8.1.2 设立廉政机构,颁布反腐法令,积极构建以法保廉机制
        8.1.3 强化舆论监督,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积极构建以民督廉机制
    8.2 借鉴中央苏区反腐倡廉举措,推进党的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落实
        8.2.1 党风好不好,群众当“主考”:强化“以民督廉”机制,着力解决群众路线践行效果“好不好”的问题
        8.2.2 贪腐怎么办,法令作“裁判”:强化“以法保廉”机制,着力解决贪腐行为的刚性约束问题
        8.2.3 干部如何当,舆论是“导向”:强化“以德育廉”机制,着力解决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愿不愿”的问题
结语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梦回连营——记广州军区原副政委张国初(论文提纲范文)

从政治队长到政工干部
抓基层、善察访、树典型
身先士卒赴湘抗洪
巡查中南五省, 实抓移交安置
情系家乡筹资建校

四、情系群众真帮实抓 全力做好下基层帮助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民生理论及其在新疆的实践研究[D]. 陈欢欢. 新疆大学, 2019(10)
  • [2]中国共产党组织部运行研究[D]. 许翾. 浙江大学, 2018(02)
  • [3]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研究[D]. 邓超. 吉林大学, 2017(09)
  • [4]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创新发展研究[D]. 史家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5]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研究[D]. 吴寒斌. 南昌大学, 2014(12)
  • [6]梦回连营——记广州军区原副政委张国初[J]. 陈泽华. 湘潮(上半月), 2012(03)
  • [7]情系群众真帮实抓 全力做好下基层帮助工作[J]. 王全根. 甘肃农业, 2003(S1)

标签:;  ;  ;  ;  ;  

爱群众真帮,尽心尽力帮基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