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河林业局林业管理的几点建议

图里河林业局林业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图里河林业局林业经营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马雪松[1](2021)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经济波动、气候条件变化、资源消耗危机、新冠疫情持续不断等严峻的形势挑战下,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关注性焦点,而林业作为重要的资源供给、生态功能输送与气候环境调节的产业,其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演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都比较有优势的东北国有林区,自然义不容辞的承担了新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向的转型,会给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带来较大程度的发展不协同之状况,资源的衰减会在经济发展、林区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给东北国有林区造成不利的影响。林业产业的运行方式是所有产业中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最为相似的,可以借鉴成熟的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力图使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协同演化逐步缓解资源危机,优化并高效利用可以整合的资源,实现东北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的同步发展,最终满足森林资源可持续运营的发展目标。本研究在集合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林业产业演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发展的研究思路。首先在理论层面,对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概念进行梳理,同时,对相关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做了分析,通过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阐述在组成结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方面的接近性,并对协同演化模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可行性。其次在分析层面,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森林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林业产业技术要求、投资、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或动力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必要性。再次在机制层面,明确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提出了协同演化的四种机制,进而引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立体式研究模型。第四在协同演化研究层面,基于协同演化的机制和研究模型,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形成了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最后在保障层面,为了能够确保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顺利进行,提出需要在企业个体协同、产业种群协同、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三方面进行保障,综合提升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效率。

杨立[2](2018)在《基于物种历史分布数据与生态位模型的濒危物种分布模拟》文中研究说明长时间尺度的历史数据有助于了解种群下降的生态和生物地理特征,并有助于提升物种保护效益。尽管人们认识到长时间尺度数据在保护生物学研究,政策制定和实践中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但长期以来长时间尺度生态数据仍然受到实践上和概念性的限制,包括数据可获取性,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以及抽样的非标准化。因此,目前研究多采用的时间尺度短,多为十年以内,只有少数研究使用超过20年的记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不仅要将历史数据纳入保护和环境管理中,还要评估这些数据的有用性和潜在局限性,以提高我们对某一物种长时间尺度上动态变化的理解。新方志,也称地方志,记录中包含有关区域的环境和资源信息。地方志记录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量的地方尺度的生态数据,包括动植物记录,以及经济,政治和人口统计信息。它们大多数是按照特定的“科学”的自然历史传统编纂的,获取物种记录相对容易。此外,地方志通过系统性的编纂,使其涵盖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现有研究数据多来自实地调查,博物馆和论文的记录,地方志一直被忽略,因为地方志只关注经济,特有或十分普遍的物种,对其它种类记录并不充分。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地方志可以为长时间尺度的种群动态研究提供有效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地方志可以成为保护生物资源的不可替代的来源之一。因此,本研究着重三个要点,分别为数据搜集、模型模拟和长时间尺度生态数据的应用。主要结果如下:1)数据搜集整理方法。本研究针对新方志的数据来源特点(数量多,空间覆盖率高、来源可靠、时间划分具备可行性),构建一套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新方志信息搜集方法。方法流程如下:a.确定研究区域和对象;b.新方志搜集、分类;c.物种分布信息提取;d.年代划分;e.相关信息补充;f.物种分布制图。利用点数据揭示东北地区四种濒危动物的种群历史变迁,结果显示四种动物有效记录均大幅下降,急剧下降时间多在80年代,分布海拔不断上升。2)结合历史数据和物种分布模型重建东北豹历史变迁。结果显示,20世纪50年代,潜在分布面积达到东北地区的7.00%。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潜在分布区与五十年代对比,下降幅度分别为46.74%、47.66%和59.23%。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情况恶化。相比五十年代,20世纪90年代减少了 90.25%,2000年代减少了 97.09%。在此之后,分布区局限于中国-俄罗斯边境一带。3)构建黑嘴松鸡历史变迁和未来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自1970年到现在,黑嘴松鸡的潜在分布区下降达35.25%,这种下降趋势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还将持续下去。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潜在栖息地丧失预计会达到38.79±0.22%(8.64-90.19%),而且实际情况可能会更加恶劣,因为比起2000s真实的潜在分布面积,基准气候的潜在分布面积会产生12.39%的高估。为了保护黑嘴松鸡,应在包括大兴安岭西南部和小兴安岭北部等敏感地区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我们建议这些地方要进行实地调查、建立监测网络、规划生态廊道,并与当地居民、政府以及保护生物学家开展合作以提高对黑嘴松鸡的保护。4)利用物种长期生态数据,结合物种分布模型和保护规划软件,对穿山甲开展优先保护规划。结果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70年代,物种的范围减少了52.20%,现在种群主要集中在武夷山。潜在分布范围的减少归因于人为压力。根据保护优先次序分析,优先保护区面积为51,268.4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为5.62%。优先保护的有18个自然保护区和46个地区。优先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和地州主要位于武夷山中心,重要地区往往位于武夷山周围。我们提出了若干行动来提高该物种的保护状况,如生物学研究,生态监测系统以及保持中国东部穿山甲种群的栖息地恢复。

李京华[3](2016)在《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有林区是我国木材生产储备和生态建设重要战略基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国有林区建设停滞不前,职工生活困难。针对这一状况,国家和国有林区自身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但由于历史积弊已久,贫穷落后的面貌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农村地区,国家扶贫政策在也主要在农村地区实施,尚未完全覆盖至国有林区这一“不城不乡,非工非农”的特殊区域。基于上述背景,以内蒙古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贫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怎么发生的?在哪个阶段出现?具有的特点是什么?形成的机制是什么?二是,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发生的范围和程度如何?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特殊区域的贫困问题?根据福利经济学理论,贫困会影响整体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的提高,以此为主线,研究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从森林资源利用和变化的角度,梳理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历程,探究贫困发生的阶段及特点。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随着可采森林资源的减少出现的,贫困状况表现在林业产值水平及增长速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岗职工工资水平较低、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方面,贫困具有对森林资源依赖程度大、个人生产资料稀缺、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更多、人力资本水平低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贫困发生机制。宏观方面,可采森林资源量减少引起产业结构变化、企业经济危机,产权制度安排造成国有林区企业社会负担沉重、企业生产效率较低、个人生产资料稀缺,自然区位劣势导致的接续产业发展不足、林地生产力低,国家投入和支持不足等是贫困产生的重要原因;微观方面,个人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社会资本等方面的弱势是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两方面共同作用导致了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的发生。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表现在区域整体贫困落后和微观个体贫困两个方面,利用贫困测度理论和方法从区域贫困和人口贫困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建立了包含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共22个指标的综合贫困指标体系,选取27个林业局2004年—2014年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因子分析方法进行贫困综合评价,提取出产业结构与资源量、森林资源潜力、就业与发展等8个公因子。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产业和资源量因子、森林资源生态潜力因子是综合贫困的两个最重要公因子,贡献率达到40%。(2)各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五岔沟贫困度最高,为0.784,红花尔基贫困度最低,为-0.527。对各地区综合贫困度进行聚类分析,五岔沟、白狼、免渡河为重度贫困地区,南木、乌奴耳为中度贫困地区,甘河、巴林等5个地区为轻度贫困地区,毕拉河、满归等15个地区为脱贫地区,红花尔基、莫尔道嘎为较富裕地区。(3)各区域每个公因子的得分不同。在2004—2009年、2010年—2014年两个阶段内,贫困度及相对排名位置也有所变化。微观个体的贫困不仅表现在收入方面,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下,贫困更表现在教育、健康、生活等多个方面。利用内蒙古国有林区607户有效家庭调研样本数据,从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两个角度对人口贫困进行实证分析。(1)国有林区人口属于城镇人口,以年人均收入7644元为相对贫困线,利用FGT指数测算贫困发生的广度和程度。结果表明,内蒙古国有林区收入贫困发生率为8.07%,贫困缺口率为19.63%,平方贫困距指数为0.64%,综合贫困指数为0.79%。(2)建立包含教育、健康、生活水平三个维度共8指标的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有3个及3个以上指标贫困的家庭为多维贫困户。从单维贫困来看,卫生贫困发生率最高,为50.9%,其次为饮用水46.13%、燃料43.49%、住房33.11%。多维贫困发生率为43.16%,平均被剥夺指数为30.17%。(3)以是否贫困为因变量,选取家庭中在岗职工人数、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所在社区等家庭特征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对贫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中在岗职工人数、是否有领导干部、是否兼业、户主年龄都对家庭收入有显着影响,但仅在岗职工人数一项对收入贫困有显着影响,家庭中每增加1名在岗职工,陷入收入贫困的概率降低1.8989。家庭中是否有领导干部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最大,若有领导干部,则家庭陷入多维贫困的概率降低1.4160,其次所在社区、在岗职工人数、户主年龄也对家庭多维贫困有显着影响。政府、国有林区、个人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保护与培育森林资源、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反贫困起到了促进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覆盖范围较窄,各层级目标不同,侧重于“输血”、而非“造血”等问题。在气候变化、经济新常态等背景下,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还面临着资金困难和就业压力的挑战,应将国有林区反贫困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从以救济性政策为主向以救济政策为基础、开发政策为主转变,从收入贫困救助转向多方位救助。因反贫困具有的巨大外部性、市场的逐利性和国有林区自身发展的弱质性,单独依靠某一方都不能实现全面反贫困和可持续发展。在继续以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为主要任务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建立政府—市场双导向、国有林区参与的反贫困机制。政府主要在公共服务产品提供机制的完善与改革,反贫困制度与政策法规的制定,贫困标准的认定、测度与反贫困效果评估等方面发挥职能。市场在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培育增长极、调整产业布局,促进经济成分和主体多元化。国有林区通过为反贫困提供具体信息,提高劳动力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借助产业的布局调整促进劳动力转移等,提高自主脱贫的能力,积极参与反贫困。并提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国有林区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国有林区改革步伐,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政策建议。

林红杰[4](2015)在《《大兴安岭森林小旅行》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实践报告所选用的材料属于游记。该论文主要研究游记类文本汉译英的翻译特点和技巧,以语言学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理论,在翻译实践中探索游记类文本的结构特点、汉译英原则和要点。游记类文本汉译英研究与旅游翻译研究存在不同之处,游记记录的是作者的游览经历,叙述性和真实性更为明显,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作者的情感表达。相对旅游翻译的学术讨论成果,游记类汉译英翻译研究还处在边缘化的状态,因为在文体结构上,游记类文本较为接近描述类文体,具有叙事、写人、状物、绘景等功能特点。因此探讨游记类汉译英的理论和实践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本翻译报告包括五部分内容。首先,论文第一章对本次翻译项目做了简要的描述,介绍了所选翻译材料的来源、目的、意义、游记文本的主要特征以及游记类汉译英翻译研究现状。其次,论文第二章介绍翻译的过程。本文以游记出版物《大兴安岭森林小旅游》为翻译实践材料,选取一共九个章节的历史介绍、地理环境、人文生活和游历见闻为汉译英对象。在充分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利用汉英辞典、在线翻译词典和旅游相关专业词典,初步翻译后再校对、精翻,根据篇章逻辑调整译文结构,并从翻译实践中归纳和总结翻译特点和技巧。再次,论文第三章中论述了指导此次翻译实践的理论——功能对等理论。通过翻译实践,发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游记类文本的汉译英翻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实践过程中本着词义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的要求,总结出翻译原则和标准,重视信息转译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化繁为简,注意词汇的选择,以句子为单位,连句成章。然后,在第四章中,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例子体现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游记类文本汉译英的翻译方法,灵活应用音译、直译和意译、引申翻译、词性转换翻译、正译和反译、分译和合译、注释性翻译等。最后,在第五章中根据翻译实践进行总结。理论不仅可以指导实践,更可以用来监督和核对翻译实践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恰当性。翻译要体现译者的严谨的工作态度,要杜绝疏漏造成的翻译质量下降。翻译工具书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选择正确的翻译工具,并要合理利用。游记类翻译不仅可以为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研究基础,还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事业对外宣传发挥作用。

张璐[5](2014)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分直径结构及生长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兴安落叶松直径累积株数%,选取常用的线性、对数、倒数、二次、三次方程拟合,结果表明: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都是三次方程拟合的效果最好,其函数判定系数R2值几乎都在0.970以上,并且有67.5%达到0.990以上。采用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拟合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林林分直径结构。将两种分布理论株数与实际株数做x2检验,并求出各自的接受率。结果表明:无论是兴安落叶松人工林还是天然林,对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北、中、南部,拟合接受率都是Weibull分布明显高于正态分布。尤以北部天然林最为突出,其Weibull分布拟合接受率是正态分布的2倍。即使是接受率结果最为相近的中部天然林,Weibull分布都比正态分布高出13个百分点。用对数、Mitscherlich、Korf、Richards、Gompertz、Hossfeld、Logistic和修正Weibull等8种类型的生长方程拟合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直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总体而言,Korf方程拟合效果最好。其中,尤以中部的根河、图里河林业局和南部地区精度最高,并且无论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哪个地区,下坡位兴安落叶松,都是Korf方程拟合效果好。将解析木最适方程按林分密度划分时,又可以得出:在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分直径生长过程拟合时,当林分密度达到10000株/hm2以上,选用Korf方程拟合效果最优。在对树高生长过程拟合时,可知:总体而言,Richards方程对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树高生长过程拟合效果最好。其中,拟合精度最高的南部地区和中部的根河、图里河林业局,接受率分别为96.7%和93.3%、96.7%。并且无论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中部、南部,只要兴安落叶松处于下坡位时,都是Richards方程拟合效果好。将解析木最适方程按林分密度划分时,又可以得出:在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分树高生长过程拟合时,当林分密度为5000株/hm2以上,选用Richards方程效果最好。对于兴安落叶松材积生长过程,拟合结果为:无论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北、中、南部,都是修正Weibull方程效果最好,且明显优于其它七个方程。

李长江,李雪梅[6](2012)在《内蒙古伊图里河林业局森林资源变化浅析》文中认为文章通过对伊图里河林业局自然资源状况和资源数据变化分析,提出下一步经营建议。

张占贞[7](2011)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与成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是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越来越成为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东北国有林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把产业集群作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模式对提高东北国有林区经济竞争力十分迫切。本文从国有林区的特点出发,以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为切入点,以组织生态理论、演化经济学、系统动力学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工具,研究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内涵及结构,通过对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各要素系统的功能及要素系统间关系的分析,从内在机理上刻画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演进阶段和动力机制。同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进行了识别、对其演进阶段进行了测度,以上研究拓展了林业经济理论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第一部分内容是绪论和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首先,提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进行了评述,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点进行了介绍。其次,在对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特征界定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并对该系统要素、系统结构及平衡条件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内容为国内外典型林业产业集群演进经验借鉴。以国内外典型林产业集群为例,总结归纳出产业集群演进的一般规律和经验,提出了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演进与成长研究的启示和借鉴。第三部分内容为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形成条件与演进影响因素分析。首先,从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形成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条件入手,分析了林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前提;其次,从集群生态系统的各要素系统视角选择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的影响因素指标,并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第四部分内容为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机理分析。首先,分析了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演化生命周期: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升级转型或迁移衰亡;其次,基于生命周期的划分,分析了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不同演进阶段的动力机制与作用机理;再次,分析了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的网络化过程:企业无组织简单集聚-企业间纵向联结-集群中企业横向联结-集群企业分工模块化-集群企业网络化;最后,以吉林敦化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为例,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与成长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部分内容为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识别与演进阶段测度。根据林业统计资料,利用标准区位商系数和产业波及效果系数识别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利用行业集中度、产业区域集聚度测定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的演进阶段,为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成长模式选择和对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最后,基于生态系统视角构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成长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成长对策。在前述对国内外典型林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的成长现状,构建了资源禀赋挖掘、龙头企业带动、园区依托、专业市场带动、多种经营主导、林业合作组织带动和森林旅游引导等成长模式,并从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各要素系统视角,提出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的成长对策。

陈向华[8](2011)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业产业组织优化是指林业产业内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优化和结构关系优化。其中,市场关系的优化表现在基于集中、效率与绩效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优化,结构关系优化是指由市场关系形成的企业间组织形式的优化。由此,市场关系优化是结构关系优化的基础,亦是本文分析的重点。而目前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呈现出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较低,技术水平落后,整体盈利能力较低。这种较差的产业组织现状导致了大中小林业企业间产品结构趋同和不同林区间的产业结构相同,从而降低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整体竞争能力。因此,东北国有林区应加快林业产业改革,通过产业组织的调整优化林业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具有适度生产集中、较高规模经济水平、较强品牌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竞争局面。因此,本文的研究以有效竞争作为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组织的优化目标,应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即哈佛产业组织理论和芝加哥产业组织理论,以东北国有林区2003年-2009年83个国有森工企业为样本,通过两个层次、四个维度研究林业产业组织优化途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其中,两个层次是指影响产业组织优化的因素分析和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四个维度的前三个维度是指第一个层次中的三个因素:集中、全要素生产率和X效率,最后一个维度是集中、效率与绩效间的关系。市场集中的研究是产业组织优化分析的基础,市场集中程度不同,企业间的竞争行为和竞争方式也不同,从而产业绩效也千差万别。一般,市场集中程度越高,产业的盈利水平也越高,大企业对市场的支配力和控制力越强。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判断了林业产业市场结构的类型,研究了市场集中与林区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基于市场集中的产业组织优化途径。“效率”和“公平”是经济学讨论的两大核心问题,在经过了曲折的追求绝对“公平”的计划经济时代后,人们对“效率”的渴望尤其迫切。在产业组织的分析框架中效率因素的地位不断提升,甚至可以说是现代产业组织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理想状态。为此,本文在研究了产业组织优化分析的基础市场集中问题后,对林业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分别进行了评价和分析。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概括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国内研究者的共识是中国的劳动增长和资本增长都很有限,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基于该观点,本文研究了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产业组织优化途径。与注重研究投入产出关系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不同,X效率衡量的是在不改变投入品总量或比例的条件下,通过管理组织的调整优化企业内部效率。本文在评价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X效率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X效率的产业组织优化途径。市场绩效是以市场结构为基础,由企业市场行为形成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状态。关于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分别提出了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的决定论,由此形成了结构主义分析范式和效率主义分析范式,而二者的焦点实际上表现在集中、效率与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因此,本文在单个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总体上的产业组织优化途径。最后,本文从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鼓励发展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紧密型企业集团、支持中小林业企业发展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保障措施。

商晓东[9](2009)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湿地保护与利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是水陆相互作用的自然过渡带,具有陆地生态和水域生态的双重特征,湿地是国土生态体系中最重要的构成,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湿地是东北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湿地资源丰富,以各种类型分布于林区境内,形成特有的寒温带森林湿地景观。林区湿地不仅可以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控制洪水,保护环境,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还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产品,包括提供水电、泥炭薪柴等多种能源,在林业、农业树种改良、品种选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湿地了解甚少。自1952年开发建设以来,林区湿地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原因是人们没有把湿地当作一种自然资源,不知道湿地功能,不了解湿地形成的规律,人为的改造湿地,如大面积的水湿地改造,进行人工造林,加上开矿、围垦、污染、火灾、乱捕滥猎等人为干扰,使湿地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物种数目减少,实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功能降低,这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在全面调查林区湿地生物资源底数的基础上,分析了林区湿地受破坏的原因,提出了林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建议:①完善有关保护湿地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章程,健全执法机构,加强执法和监督,尽快使林区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纳入法制管理轨道;②对开发湿地的强度、范围进行规范,制止人为破坏和污染,努力做到对湿地的开发利用不超过其可耐受的程度,尽快扭转湿地日渐减少的局面。对已建设施中有破坏湿地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或影响水禽等物种生息繁衍的,要采取恢复措施,还湿地以本来面目;③对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湿地和重要水禽栖息地加强保护和管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④加强对整体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组成部分的演变、代谢机制的研究工作,为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姜伟[10](2008)在《基于知识发现的林火灾害应急管理研究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林火灾害尤其是重特大林火灾害,是失去人为控制的异常森林燃烧现象,是一种燃烧机理十分复杂、危害后果非常严重、人为控制比较困难的自然灾害。因此,进行林火灾害影响因子分析和灾害风险与应急管理特别是森林灭火救灾应急管理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研究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研究区域,以林火灾害因子分析、风险分析和灭火救灾应急管理为主题,应用知识发现理论和技术方法、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理论,运用3S(GIS、RS、GPS)技术、统计分析、气象学、火生态学等基础理论、技术与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林火灾害发生、蔓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了林火灾害风险管理与救灾应急管理问题,并对该区域1998年阿尔山“5.13”特大森林火灾及其处置情况作了典型案例分析。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1.林火数据的预处理问题。应用知识发现的数据预处理技术,定性定量地分析了数据偏高值产生的原因,剔除了林火中的噪声数据,确定了林火数据中缺失值的处理问题。2.应用知识发现三大关键技术,研究了气象因子、林业因子与林火发生及蔓延的关系,通过挖掘和分析得出了新的林火知识,即研究区域气象条件变化趋势和林火灾害发生特点规律,提出了以知识发现技术处理林火气象数据的关键技术问题。利用知识发现关联技术量化该区域精准防火灭火控制的一个定量指标。通过偶合分析研究,该林区年度重大火灾发生3次以上(含3次)且年度火灾总次数超过60次(含60次)同时发生的年份偶合率仅0.5,说明在该林区不仅要做好火灾多发年份的重大火灾应急管理,还要做好火灾次数发生较少年份的重大火灾应急管理。林火灾害发生概率分析表明,在该区域重特大森林火灾各周期发生概率分布相对均匀,说明该林区每年都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可能性,这就告诫我们在该林区要年年防控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发生,因此开展森林火灾应急管理研究尤显重要。3.把风险管理引入林火灾害研究。阐明林火灾害风险管理的含义,提出林火灾害风险分析与判别、评估与预测、控制与处置的方法和手段,构建了影响林火灾害风险的主要因子和评估指标体系,引进基于模糊积分的林火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运用聚类分析和模糊积分评估模型进行林火灾害风险区划,阐述林火灾害风险控制与处置的主要对策。4.应用应急管理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森林灭火救灾应急管理问题,阐明灭火救灾应急管理、应急决策的含义和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响应与处置、善后与评估的内容、方法与要求,明确森林灭火救灾应急响应分级及标准,运用关联算法确定了应急处置预案与对应评估因子的关系,提出该林区重特大林火灾害应急处置对策,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重特大林火灾害应急处置兵力出动模型,经拟合检验平均相对误差为10.37%。5.运用林火灾害影响因子分析、灾害风险分析和救灾应急管理理论及研究成果,系统地分析该区域1998年阿尔山“5.13”特大森林火灾应急处置过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作典型案例分析,对这起特大森林火灾的应急管理情况进行系统总结、科学分析和全面评价。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首次系统地在林火灾害因子分析中应用知识发现关键技术,并通过知识发现技术从更深层面挖掘新的林火知识。2.把风险管理引入林火灾害应急管理研究领域,明确提出林火灾害风险判别与分析、评估与预测的方法以及控制与处理的对策和措施,运用聚类分析和模糊积分评估模型进行林火灾害风险区划,拓展了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领域。3.系统全面地阐述森林灭火救灾应急管理的含义、原则、目的、阶段划分及主要内容,明确提出森林灭火救灾应急响应分级及其标准,构建灭火救灾应急处置兵力出动模型,这在国内林火灾害研究方面属于首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4.运用林火灾害风险管理与灭火救灾应急管理理论方法,全面、系统、科学地对重特大森林火灾扑救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这在林火灾害及其应急管理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

二、图里河林业局林业经营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里河林业局林业经营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应用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学的概念界定
        2.1.2 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
        2.1.3 协同演化的概念界定
        2.1.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演化相关的其他概念
    2.2 理论应用分析
        2.2.1 生态学理论应用分析
        2.2.2 协同演化理论应用分析
        2.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生态性特征分析
        2.2.4 林业生态系统与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内在联系
    2.3 本章小结
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动因分析
    3.1 环境层方面林业资源禀赋的限制
        3.1.1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2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3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4 东北国有林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3.2 市场需求方面变化的压力
        3.2.1 市场需求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影响机制
        3.2.2 主要林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状况
    3.3 自身发展方面林业产业技术升级的趋势要求
    3.4 资本方面林业投资的激发力
        3.4.1 林业投资总量
        3.4.2 林业产业投资结构
    3.5 宏观方面林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拉力
    3.6 制度方面林业管理体制的活力
    3.7 本章小结
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框架
    4.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
    4.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机制
        4.2.1 稳定机制
        4.2.2 动力机制
        4.2.3 竞合机制
        4.2.4 协同机制
    4.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模型
        4.3.1 协同演化理论模型
        4.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研究层次
        4.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研究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协同演化
    5.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
    5.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
        5.2.1 生态位“态”、“势”评价研究思路
        5.2.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发展现状
        5.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模型构建
        5.2.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结果
        5.2.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演化路径选择
    5.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测度及优化
        5.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关系测度思路
        5.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重叠度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5.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关系测度
        5.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优化
    5.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策略
        5.4.1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扩展策略
        5.4.2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分离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协同演化
    6.1 东北国有林区各区域内的种群发展分析
        6.1.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分析数据说明
        6.1.2 研究林业产业种群发展的区位熵法
        6.1.3 基于区位熵的林业产业种群发展分析
    6.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演进阶段判别
        6.2.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生命周期划分
        6.2.2 各种群产业生命周期演进阶段判别
    6.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及模拟仿真
        6.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相关性测度
        6.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关系分析
        6.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
        6.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拟仿真
    6.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
    7.1 研究思路和模型构建
        7.1.1 研究的基本思路
        7.1.2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机理分析
        7.1.3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评价模型
    7.2 序参量的选择和数据处理
        7.2.1 协同度测算指标体系构建
        7.2.2 数据来源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7.2.3 序参量权重的确定
    7.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与序参量有序度的测算与评价
        7.3.1 生态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3.2 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3.3 社会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测算与评价
    7.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策略
    7.6 本章小结
8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保障措施
    8.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1.1 加强林业企业个体的创新力度
        8.1.2 开发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8.1.3 在思想上层面上提升创新意识
        8.1.4 加强对林业辅助产业的开发
        8.1.5 加强林业企业与林业院校的人才合作
    8.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2.1 加强对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8.2.2 注重非木材林产品的培育与利用
        8.2.3 引导衰退产业的退出
        8.2.4 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替代产业的发展
        8.2.5 完善林业生态建设专项基金
    8.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3.1 强化森林资源培育的力度
        8.3.2 加强对林业培育技术的重视
        8.3.3 优化生态补偿机制
        8.3.4 在林业企业内部完善激励制度
        8.3.5 落实留住人才及人才引进的工作
        8.3.6 加大政府的帮扶力度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附录B 龙江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基于物种历史分布数据与生态位模型的濒危物种分布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前言
    2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2.1 研究内容和意义
        2.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3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物种历史分布数据库建立
    1 前言
        1.1 物种分布研究的数据需求
        1.2 物种分布数据获取
        1.3 新方志数据搜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对象
        2.3 地方志收集
        2.4 相关信息补充
        2.5 物种分布制图
    3 研究结果
        3.1 东北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历史分布变迁
        3.2 黑嘴松鸡(Tetrao parvirostris)历史分布变迁
        3.3 水獭(Lutra lutra)历史分布变迁
        3.4 猞猁(Lynx lynx)历史分布变迁
    4 讨论
第二部分 物种历史分布重建—以东北豹为例
    1 前言
        1.1 物种分布模型研究
        1.2 物种历史分布重建的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搜集和整理
        2.2 模型模拟
    3 研究结果
        3.1 模型准确性
        3.2 潜在分布变迁
    4 讨论
        4.1 东北豹潜在历史分布区的变化
        4.2 东北豹保护策略
第三部分 结合历史背景的物种长时间分布变迁—以黑嘴松鸡为例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集的建立
        2.2 环境变量的选择
        2.3 模型模拟
    3 研究结果
        3.1 数据库与模型准确性
        3.2 黑嘴松鸡历史潜在分布区变化
        3.3 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潜在分布区面积变化
    4 讨论
        4.1 模型模拟
        4.2 黑嘴松鸡威胁与保护
第四部分 基于历史分布数据的物种系统保护规划—以中华穿山甲为例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数据集的建立
        2.3 环境变量的选择
        2.4 模型模拟
        2.5 优先保护规划
    3 研究结果
        3.1 模型准确性
        3.2 分布范围随时间的变化
        3.3 保护优先性
    4 讨论
        4.1 威胁
        4.2 对保护的启示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2 讨论
        2.1 新方志数据来源的优势与不足
        2.2 模型的限制性
    3 展望
附录
    1 物种分布模型综述补充材料
    2 东北豹新方志补充材料
    3 黑嘴松鸡新方志补充材料
    4 水獭新方志补充材料
    5 猞猁新方志补充材料
    6 中华穿山甲新方志补充材料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3)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范围与目标
        1.2.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2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福利经济学
        2.1.2 发展经济学
        2.1.3 新制度经济学
        2.1.4 区域经济学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国有林区
        2.2.2 国有林区的贫困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贫困的内涵
        2.3.2 贫困的成因理论
        2.3.3 贫困的测量
        2.3.4 国有林区贫困
        2.3.5 文献综述评析
    2.4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历程与贫困现状
    3.1 内蒙古国有林区概况
    3.2 内蒙古国有林区发展历程
        3.2.1 森林资源未开发阶段(1898年以前)
        3.2.2 森林资源疯狂掠夺阶段(1898年—1945年)
        3.2.3 森林资源计划开发利用阶段(1946年—1978年)
        3.2.4 森林资源危机阶段(1979年—1997年)
        3.2.5 森林资源恢复与保护阶段(1998年—)
    3.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现状与特点
        3.3.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现状
        3.3.2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特点
    3.4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机制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机制
        4.1.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的宏观原因分析
        4.1.2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产生的微观因素分析
    4.2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2.1 贫困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发展
        4.2.2 贫困影响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
        4.2.3 贫困影响森林资源的保护效果
    4.3 本章小结
5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综合评价
    5.1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框架
        5.1.3 指标的筛选与表达
    5.2 贫困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5.2.1 因子分析及基本思想
        5.2.2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5.2.3 因子分析步骤
        5.2.4 因子分析模型中各变量的统计意义
    5.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综合评价
        5.3.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5.3.2 面板数据贫困综合评价
    5.4 贫困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4.1 综合贫困度分析
        5.4.2 各公因子分析
        5.4.3 分析结果讨论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家庭视角
    6.1 调研地选择
    6.2 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分布
    6.3 内蒙古国有林区家庭贫困特征
        6.3.1 人均收入低
        6.3.2 生活居住条件差
        6.3.3 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现象普遍
    6.4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测量
        6.4.1 收入贫困测量
        6.4.2 多维贫困测量
        6.4.3 多维贫困与收入贫困测度结果对比分析
    6.5 内蒙古国有林区住户家庭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6.5.1 内蒙古国有林区住户家庭收入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6.5.2 内蒙古国有林区住户家庭多维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6.5.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政策措施及运作机理
    7.1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政策措施
        7.1.1 中央及地方政府帮扶政策
        7.1.2 企业自身探索
        7.1.3 林区职工自身的发展与探索
    7.2 反贫困政策措施成效与运作机理
        7.2.1 保护与培育森林资源
        7.2.2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7.2.3 完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
        7.2.4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7.3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7.3.1 政策涵盖范围窄
        7.3.2 各层级目标不统一
        7.3.3 仍侧重于“输血”,而非“造血”
    7.4 本章小结
8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机制构建
    8.1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背景分析
        8.1.1 气候变化
        8.1.2 经济新常态
        8.1.3 生态功能区划定与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
        8.1.4 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实施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
        8.1.5 国有林区改革
    8.2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面临的挑战与路径选择
        8.2.1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面临的挑战
        8.2.2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的路径选择
    8.3 内蒙古国有林区反贫困机制构建
        8.3.1 政府导向机制
        8.3.2 市场导向机制
        8.3.3 国有林区参与机制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
        9.1.1 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随着可采森林资源的匮乏产生的
        9.1.2 内蒙古国有林区的贫困是宏观环境与微观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9.1.3 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程度较高
        9.1.4 非林产业发展、森林资源量对内蒙古国有林区区域贫困影响最大
        9.1.5 就业是内蒙古国有林区人口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
        9.1.6 反贫困需要政府、市场、国有林区的共同努力
    9.2 政策建议
        9.2.1 进一步完善国有林区社会保障体系,是反贫困工作的重要基石
        9.2.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国有反贫困注入新的活力
        9.2.3 加快国有林区改革步伐,是国有林区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
        9.2.4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反贫困同时有效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
    9.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大兴安岭森林小旅行》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背景
    1.1 翻译材料简介
        1.1.1 来源
        1.1.2 目的和意义
    1.2 内容和文体特点
        1.2.1 内容介绍
        1.2.2 文体特点
    1.3 游记类文本翻译研究现状
第二章 翻译过程
    2.1 熟悉原着内容
    2.2 制定翻译进度
    2.3 选择翻译工具
    2.4 校对
第三章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游记类文本汉译英实践
    3.1 功能对等理论及其观点
    3.2 理论指导翻译的原则及标准
        3.2.1 译文行文自然,不拘泥于原文形式
        3.2.2 化繁为简,灵活掌握信息量的转达
        3.2.3 细节决定成败,注意词汇的选取
        3.2.4 以句为单位,重新组合连句成章
第四章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游记类文本的翻译技巧
    4.1 音译
    4.2 直译和意译
        4.2.1 直译
        4.2.2 意译
    4.3 引申翻译
        4.3.1 逻辑引申
        4.3.2 语义引申
        4.3.3 意境引申
    4.4 词性转换翻译
        4.4.1 动词转换成名词
        4.4.2 动词转换成介词
        4.4.3 动词转换成形容词
    4.5 正译和反译
    4.6 分译和合译
        4.6.1 分译
        4.6.2 合译
    4.7 注释性翻译
第五章 实践总结
    5.1 翻译经验和教训
    5.2 仍待解决的问题
    5.3 对旅游材料的补充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原文
附录Ⅱ 译文

(5)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分直径结构及生长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林分直径结构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生长过程国内外研究概况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特征
        2.1.5 植被特征
    2.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1.1 采用相对直径法研究兴安落叶松林分的直径分布规律
        3.1.2 采用概率函数法研究兴安落叶松林分的直径分布规律
        3.1.3 运用模型拟合兴安落叶松林木的直径、树高、材积生长过程
    3.2 技术路线图
4 兴安落叶松林分直径结构规律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累积分布曲线研究结果与分析
    4.2 概率函数模型拟合林分直径分布结果与分析
5 兴安落叶松生长过程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立地兴安落叶松生长过程研究结果与分析
        5.1.1 直径生长
        5.1.2 树高生长
        5.1.3 材积生长
    5.2 不同密度兴安落叶松生长规律研究结果与分析
    5.3 生长模型研究结果与分析
        5.3.1 直径生长模型
        5.3.2 树高生长模型
        5.3.3 材积生长模型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与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概况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外产业集群演进研究
        1.3.2 国内产业集群演进研究
        1.3.3 国内林业产业集群研究
        1.3.4 产业集群演进理论研究评析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2 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内涵、结构及平衡条件分析
    2.1 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2.1.1 林业产业分类
        2.1.2 林业产业集群的生态学特征
        2.1.3 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内涵
        2.1.4 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特征
    2.2 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2.3 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2.3.1 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要素系统间的关系
        2.3.2 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生态链结构
    2.4 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平衡条件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典型林业产业集群演进经验借鉴
    3.1 国外典型林业产业集群演进
        3.1.1 芬兰的林业产业集群
        3.1.2 意大利家具产业集群
        3.1.3 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集群
    3.2 国内典型林业产业集群演进
        3.2.1 广东东莞厚街家具产业集群
        3.2.2 浙江安吉林业产业集群
        3.2.3 江苏邳州胶合板产业集群
    3.3 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成长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形成的基础条件
        4.1.1 最终产品的可分解性
        4.1.2 最终产品的可运输性
        4.1.3 林业产业价值链条的延伸
        4.1.4 集群内产品的互补性差异
        4.1.5 本地市场需求及高级客户的存在
        4.1.6 企业所处竞争环境的动态多变性
    4.2 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形成的环境条件
        4.2.1 自然资源禀赋
        4.2.2 根植性的地域文化
        4.2.3 企业家精神
        4.2.4 政府的制度供给
        4.2.5 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
    4.3 东北国有林区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3.2 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4.3.3 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演进机理分析
    5.1 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的生命周期
        5.1.1 产业种群的形成与演化
        5.1.2 集群生态系统的形成期
        5.1.3 集群生态系统的成长期
        5.1.4 集群生态系统的成熟期
        5.1.5 集群生态系统的升级(衰亡或迁移)
    5.2 基于生命周期的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机制分析
        5.2.1 集群生态系统的形成与触发机制
        5.2.2 集群生态系统的发展与自增强机制
        5.2.3 集群生态系统的衰退与"锁定"机制
        5.2.4 集群生态系统的升级与变异重组机制
    5.3 东北国有林区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网络演化
        5.3.1 企业无组织地简单集聚
        5.3.2 集群企业间的纵向联结
        5.3.3 集群企业间的横向联结
        5.3.4 集群企业分工模块化
        5.3.5 集群企业网络化
    5.4 案例分析:吉林敦化木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
        5.4.1 吉林敦化木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现状
        5.4.2 吉林敦化木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分析
        5.4.3 吉林敦化木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升级对策
    5.5 本章小结
6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识别与演进阶段测度
    6.1 产业集群识别与测度方法
        6.1.1 研究方法综述
        6.1.2 产业集群识别方法
        6.1.3 产业集群演进阶段测度方法
    6.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识别与演进阶段测度
        6.2.1 样本、数据的说明
        6.2.2 林业产业集群识别
        6.2.3 林业产业集群演进阶段测度
    6.3 实证研究结论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生态系统的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成长模式研究
    7.1 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7.1.1 指导思想
        7.1.2 基本原则
    7.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成长模式构建
        7.2.1 资源禀赋挖掘模式
        7.2.2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7.2.3 工业园区依托模式
        7.2.4 专业市场牵引模式
        7.2.5 多种经营主导模式
        7.2.6 林业合作组织带动模式
        7.2.7 森林旅游引领模式
    7.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成长模式的选择
        7.3.1 林木培育业
        7.3.2 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业
        7.3.3 陆生野生动植物的繁殖与利用业
        7.3.4 非木质林产品加工业
        7.3.5 木材精深加工业
        7.3.6 森林旅游业
    7.4 本章小结
8 基于生态系统的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成长对策研究
    8.1 生产要素系统视角
        8.1.1 建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8.1.2 延长林业产业链条
        8.1.3 发挥林业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
        8.1.4 积极建设速生丰产林原料基地
        8.1.5 加强林业产业集群外向度
    8.2 服务要素视角
        8.2.1 制定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规划
        8.2.2 打造林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8.2.3 建立健全集群发展的会融服务体系
        8.2.4 建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中介服务体系
    8.3 环境要素视角
        8.3.1 制定林业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8.3.2 制定支持林业产业集群成长的财税政策
        8.3.3 培育本地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文化
    8.4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8)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林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现状
        1.3.2 国内林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现状
        1.3.3 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区域与国有林区
        2.1.2 林业产业组织优化与优化目标
    2.2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
        2.2.1 产业组织理论渊源
        2.2.2 哈佛学派
        2.2.3 芝加哥学派
    2.3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2.3.1 新产业组织理论
        2.3.2 可竞争市场理论
    2.4 经济增长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市场集中与产业组织优化
    3.1 产业集中度与林业产业集中度
        3.1.1 产业集中度的测量指标
        3.1.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中度测量
    3.2 市场集中度与林区经济增长检验
        3.2.1 林区经济增长模型
        3.2.2 模型检验
        3.2.3 模型结果与分析
    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
        3.3.1 论假说
        3.3.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3.3.3 基于市场集中的林业产业组织优化途径
    3.4 本章小结
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与产业组织优化
    4.1 全要素生产率内涵与测度方法
        4.1.1 全要素生产率内涵
        4.1.2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
    4.2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4.2.1 Malmquist指数分解
        4.2.2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4.2.3 结果与分析
    4.3 规模效率分析
        4.3.1 规模效率评价模型
        4.3.2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4.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4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林业产业组织优化途径
        4.4.1 市场集中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4.4.2 企业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4.5 本章小结
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X效率与产业组织优化
    5.1 X效率的内涵、理论假设和理论体系
        5.1.1 X效率的内涵
        5.1.2 X效率理论基本假设
        5.1.3 X效率理论体系
    5.2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5.2.1 随机成本前沿模型
        5.2.2 X非效率存在性检验
    5.3 变量设定与模型检验
        5.3.1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5.3.2 参数估计结果与模型检验
    5.4 结果分析
        5.4.1 时间变化趋势
        5.4.2 个体差异
        5.4.3 区域差异
    5.5 X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5.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5.5.2 基于X效率的林业产业组织优化途径
    5.6 本章小结
6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组织优化假说检验与优化途径
    6.1 模型设定
        6.1.1 模型设定依据
        6.1.2 模型框架
        6.1.3 数据和变量说明
    6.2 估计结果与分析
        6.2.1 市场力量假说检验
        6.2.2 有效结构假说检验
        6.2.3 控制变量分析
    6.3 基于假说检验的林业产业组织优化途径
        6.3.1 林业企业自组织行为优化
        6.3.2 林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6.4 本章小结
7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保障
    7.1 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
        7.1.1 林区产品市场
        7.1.2 林权交易市场
        7.1.3 资本市场
        7.1.4 其它要素市场
    7.2 鼓励发展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紧密型企业集团
        7.2.1 制定林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
        7.2.2 鼓励林业企业兼并重组
    7.3 支持中小林业企业发展
        7.3.1 构建创业、保护和成长的政府扶持体系
        7.3.2 鼓励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林业共生网络构建
    7.4 推行林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7.4.1 市场进入环节
        7.4.2 市场交易环节
        7.4.3 退出市场环节
    7.5 降低林业企业退出壁垒
        7.5.1 降低体制性退出壁垒
        7.5.2 推行产业援助政策
    7.6 鼓励林业企业技术创新
        7.6.1 实施技术创新优惠政策和科技支持计划
        7.6.2 完善林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7.6.3 进一步消除歧视性政策
    7.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1 2003-2009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规模经济值
附录A-2 2003-2009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范围经济值
附录B 2003-2009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规模效率值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内蒙古大兴安岭湿地保护与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3.4 植物资源调查
        1.3.5 动物资源调查
第二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湿地资源现状分析
    2.1 林区湿地概述
        2.1.1 湿地的分布
        2.1.2 湿地的类型
        2.1.3 湿地特殊类型
    2.2 林区湿地生物多样性
        2.2.1 湿地植物多样性
        2.2.2 湿地动物多样性
    2.3 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
        2.3.1 湿地植被生态系统多样性
        2.3.2 湿地动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4 林区重点湿地的调查分析
        2.4.1 林区重点湿地的划分
        2.4.2 林区重点湿地概述
        2.4.3 林区湿地脆弱性评价
    2.5 林区湿地保护与利用现状
        2.5.1 林区省部级湿地保护区概述
        2.5.2 林区盟市级湿地保护区概述
        2.5.3 林区湿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和对策
    3.1 林区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思路
    3.2 林区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3.2.1 合理规划保护区,长远打算奠基础
        3.2.2 建设物种基因库,保护生物多样性
        3.2.3 完善湿地法律制度,改进湿地保护政策
        3.2.4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协调部门利益关系
        3.2.5 适度发展旅游,开发观鸟项目
        3.2.6 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监测网络
        3.2.7 加强湿地知识普及,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3.2.8 开展合作争取基金,培养人才确保发展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知识发现的林火灾害应急管理研究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内外林火概况
        1.1.2 林火管理研究现状
        1.1.3 发达国家森林消防现状与发展趋势
        1.1.4 国内外应急管理现状
        1.1.5 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1.2 研究区域概况
        1.2.1 自然概况
        1.2.2 社会经济概况
        1.2.3 林火特点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2 数据来源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林火灾害分析与应急管理基础理论
    2.1 精准林业
        2.1.1 精准林业特点
        2.1.2 广义3S技术
    2.2 知识发现
        2.2.1 知识发现的基本理论
        2.2.2 知识发现的基本方法
    2.3 风险与风险管理
        2.3.1 风险及其表达式
        2.3.2 风险管理及研究现状
    2.4 应急管理
        2.4.1 突发公共事件
        2.4.2 应急管理
    2.5 小结
3 林火灾害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3.1 影响因子的数据获取
        3.1.1 传统数据获取方法
        3.1.2 现代数据获取方法
    3.2 林火数据管理
    3.3 林火灾害的主要因子分析
        3.3.1 大兴安岭林区历年林火发生分析
        3.3.2 气象因子
        3.3.3 林业因子
        3.3.4 地理因子
        3.3.5 社会经济因子
    3.4 林火灾害发生偶合关联分析
        3.4.1 火灾发生的偶合关联分析
        3.4.2 林火灾害发生概率分析
    3.5 小结
4 林火灾害风险管理与控制
    4.1 森林火灾基础
        4.1.1 森林燃烧
        4.1.2 林火灾害等级分类与特点
    4.2 林火灾害风险与风险管理
        4.2.1 林火灾害风险
        4.2.2 林火灾害风险管理
    4.3 林火灾害风险判别与分析
        4.3.1 林火灾害风险判别
        4.3.2 林火灾害风险分析方法
    4.4 林火灾害风险评估与预测
        4.4.1 风险发生概率大小
        4.4.2 风险后果严重程度
        4.4.3 风险评估
        4.4.4 风险预测
    4.5 林火灾害风险模糊积分评估模型
        4.5.1 林火灾害风险评估程序与指标体系
        4.5.2 林火灾害风险评估指标权值确定与量化处理
        4.5.3 林火灾害风险评估等级划分
        4.5.4 模糊测度与模糊积分
        4.5.5 林火灾害风险模糊积分评估模型
        4.5.6 林火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4.6 林火灾害风险控制与处理
        4.6.1 风险控制与处理的目的和要求
        4.6.2 风险控制与处理的对策和措施
    4.7 小结
5 森林灭火救灾应急管理研究
    5.1 我国森林灭火救灾管理现状
        5.1.1 我国森林消防组织管理体系
        5.1.2 大兴安岭林区森林消防组织体系概况
    5.2 森林灭火救灾应急管理基础
        5.2.1 基本概述
        5.2.2 遵循原则与要求
    5.3 监测与预警
        5.3.1 火灾监测
        5.3.2 火灾预警
    5.4 预防与应急准备
        5.4.1 火灾预防
        5.4.2 应急准备
    5.5 响应与处置
        5.5.1 分级响应
        5.5.2 应急处置
        5.5.3 应急决策
        5.5.4 重特大林火灾害应急处置决策模型构建
        5.5.5 重特大林火灾害应急处置对策
    5.6 善后与评估
        5.6.1 火灾评估
        5.6.2 火案查处
        5.6.3 灾后重建
        5.6.4 预案评估
        5.6.5 决策反馈
        5.6.6 总结讲评
    5.7 小结
6 阿尔山“5.13”特大林火灾害案例分析
    6.1 灭火救灾概况
        6.1.1 阿尔山林业局概况
        6.1.2 火灾及应急处置概况
    6.2 相关因子分析
        6.2.1 气象因子
        6.2.2 地理因子
        6.2.3 植被因子
        6.2.4 社会经济因子
    6.3 林火灾害风险分析
        6.3.1 林火灾害发生与风险分析
        6.3.2 林火灾害蔓延与后果分析
        6.3.3 林火灾害处置与风险分析
    6.4 救灾应急管理分析
        6.4.1 预警监测与应急准备
        6.4.2 应急响应与救灾处置
        6.4.3 灾后评估与善后处理
        6.4.4 启示与结论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林火灾害发生与气象条件
    7.2 林火灾害风险区划
    7.3 林火灾害发生规律
    7.4 林火灾害风险分析
    7.5 林火灾害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图里河林业局林业经营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D]. 马雪松.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基于物种历史分布数据与生态位模型的濒危物种分布模拟[D]. 杨立.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3]内蒙古国有林区贫困问题研究[D]. 李京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1)
  • [4]《大兴安岭森林小旅行》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林红杰. 东北大学, 2015(04)
  • [5]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分直径结构及生长过程研究[D]. 张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6]内蒙古伊图里河林业局森林资源变化浅析[J]. 李长江,李雪梅.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2(02)
  • [7]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与成长研究[D]. 张占贞.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0)
  • [8]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 陈向华.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0)
  • [9]内蒙古大兴安岭湿地保护与利用问题研究[D]. 商晓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S1)
  • [10]基于知识发现的林火灾害应急管理研究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例[D]. 姜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图里河林业局林业管理的几点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