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植物病害的新方法——微生态调控

防治植物病害的新方法——微生态调控

一、防治植物病害的新方法——微生态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李维琦[1](2021)在《西兰花残体对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的生物熏蒸作用》文中提出

田红雨[2](2020)在《桉树内生细菌多样性及抗青枯病的微生态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揭示桉树内生细菌对桉树青枯病的生防机制,从而为应用微生态调控方法防治桉树青枯病的研究奠定基础,并为该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从微生物组学的角度对桉树内生细菌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无菌培养的桉树组培苗的内生细菌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环境和时间因素对桉树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其可调控性,并采用生防细菌组合及其与黄腐酸复配的方法,对桉树抗青枯病的微生态调控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桉树组培苗普遍存在内生细菌。利用光学显微镜在1000倍下观察了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尾叶桉(E.urophylla)、粗皮桉(E.pellita)三种实生组培苗和尾细桉(E.urophylla×E.tereticornis)三个无性系LH1、L22、L39的组培苗样品的内生细菌,发现这些材料中均存在内生细菌,多为球状和椭圆状,大小为1~2 μm;通过观察计数发现,实生组培苗和尾细桉无性系组培苗样品每个视野中可观察到内生细菌的平均数量分别约为9.0个和14.0个。在扫描电镜5000倍下观察发现,三种实生组培苗的根、茎、叶内均有细菌的分布,形状多为杆状和椭圆状,大小为1~2 μm,尾细桉三个无性系组培苗不同器官内也均有内生细菌的分布,多为杆状,大小在2 μm左右;通过观察计数发现,实生组培苗和尾细桉无性系组培苗样品每个视野中可观察到内生细菌的平均数量分别约为2.0个和5.0个。以上结果说明,桉树体内普遍存在内生细菌,尾细桉无性系的内生细菌数量普遍多于实生苗。利用高通量量测序技术,对赤桉、尾叶桉、粗皮桉三种实生组培苗和尾细桉LH1、L22、L39、尾巨桉(E.urophylla× E.grandis)DH32-29 四种无性系组培苗进行了内生细菌的检测和分析。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物种组成分析结果都表现为实生组培苗之间的内生细菌菌群结构更相似,尾细桉无性系之间的菌群结构更相似,但尾细桉不同系列的无性系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属水平上,实生组培苗中的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鞘脂菌属Sphingbium;尾细桉无性系组培苗中的最具优势菌属为罗丹诺菌属Rhodanobacter,另外两个优势菌属为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和藤黄色杆菌属Luteibacter,L39还含有比例为43.8%的玫瑰单胞菌属Roseomonas;尾巨桉无性系组培苗DH32-29中,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的比例最高,另外两个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鞘脂菌属Sphingobium;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显示,不同实生组培苗之间的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小,不同尾细桉无性系之间的具有一定差异,实生组培苗和尾细桉无性系组培苗之间的差异很大;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实生组培苗样品中内生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均高于所有无性系组培苗样品,而在丰富度(Chao1)上,未表现出规律性。综合以上分析,桉树种子实生苗的固有内生细菌群落结构较稳定,不同无性系之间的则具有一定差异,实生苗与无性系之间的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差异非常大,且实生苗的内生细菌多样性高于无性系。(2)桉树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具有可调控性。以尾巨桉无性系DH32-29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和不同生长时间的根部材料,分析了其内生细菌在属和种水平上的组成结构及其群落的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2年生桉树根部之间的内生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大。炼苗根部样品的OTU数目最高,且其特有OTUs的比例达到了 63.2%,其它样品特有OTUs的比例均在30%及以下;桉树由组培苗到炼苗的时期,根部的内生细菌在属水平上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阿菲皮亚菌属Afipia的比例骤降,由炼苗到1年生苗的时期,菌属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的比例明显升高,1年生苗木到3年生苗木的时期,菌属结构的变化程度次之。桉树由组培苗到炼苗的时期,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Chao1指数提高了约1.7倍,Shannon指数提高了约2.6倍,且均达到了最高值;基于非度量多维尺度法(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的样本间距离分析结果显示,组培苗样品和炼苗样品的组间距离最大,1年生和3年生桉树样品的组间距离最小。综合以上分析,环境因素对桉树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可在炼苗阶段发挥出最显着的作用,且能够显着提高菌群多样性,是调控的最佳时期。所有根部样品中均能检测到3个优势菌属和5个优势菌种的存在,且其中的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均为植物病害的生防细菌资源。(3)桉树抗青枯病的微生态调控。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WCS417r与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N181组合、黄腐酸、黄腐酸+WCS417r+CN181,对尾巨桉无性系DH32-29幼苗抗病性的提高均有一定的效果。WCS417r+CN181处理桉树苗的发病率在各记录时间均低于空白对照和WCS417r单一处理;黄腐酸处理桉树苗的发病率在第7 d、10 d、15 d均低于对照组及WCS417r+CN181处理,且在第7 d和10 d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及WCS417r处理(P<0.05),发病率分别降低了 30.0%、25.0%(7 d),45.0%、35.0%(10 d);黄腐酸+WCS417r+CN181 处理桉树苗的发病率在各记录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和WCS417r+CN181处理,且在第7 d和10 d均显着低于空白对照及WCS417r处理(P<0.05),发病率分别降低了 30.0%、25.0%(7 d),50.0%、40.0%(10 d);黄腐酸+WCS417r+CN181处理桉树苗的发病率在第5 d和10 d时低于黄腐酸处理,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了生防细菌和黄腐酸的不同组合处理DH32-29桉树苗后第10 d的内生细菌群落结构情况,从微生态角度探究内生细菌的动态变化与桉树抗病能力的关系。OTU数目、PCA分析和物种组成分析结果均表明,组培苗由无菌条件转入外界环境后,其内生细菌群落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处理组样品中菌群结构的相似度最高;组培苗中可检测到的物种丰度很低,其它样品中可检测到的物种丰度都较高;与组培苗和无菌水处理的样品相比,生防细菌单一处理的阳性对照组和不同组合处理的样品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鞘脂菌属Sphingobium的丰度均有较大增长;对提高桉树抗病性效果较好的CN181、WCS417r+CN181、黄腐酸、黄腐酸+WCS417r+CN 181样品中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丰度均较高,且随着抗病性的提高,其比例递增(11.1%、12.6%、15.7%、17.9%),且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这四种处理的样品中内生细菌群落的Chao1指数都高于其它样品,且显着高于组培苗对照和WCS417r处理的样品(P<0.05),其Shannon指数也显着高于组培苗和WCS417r处理的样品(P<0.05)。由此表明,调控后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可增强桉树抗青枯病的能力,提高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在桉树体内的比例可能是微生态调控的关键。

程浅[3](2020)在《烟草叶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与烟草野火病发生的关系及调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草野火病是由丁香假单胞杆菌烟草致病变种(Pseudomonas tabaci)引起的一种具有爆发性、毁灭性的细菌性叶部病害。烟草野火病的流行常使烟草叶片大面积腐烂、脱落,严重影响烟叶的烘烤,给烟草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制约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科研工作者对植物微生态环境的不断深入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植物微生态环境失衡密不可分。因此,烟草野火病的发生可以理解为叶际微生态的失衡。叶际微生物是叶际微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成分,调节叶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增加拮抗微生物丰度被认为是生物防治叶部病害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目前针对烟草野火病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气候、温湿度等环境因子,对于叶部运用拮抗微生物防病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诱导系统抗性、促进植物生长或干扰病原菌致病因子等,对于拮抗微生物在叶际微生态环境中引起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病害防控的关系研究尚未清晰解释。此外,叶际是一个高辐射、寡营养、低水分的极端环境,拮抗微生物在叶片上的定殖情况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通过探究烟草野火病不同病情等级的叶际微生态特征,找到影响发病的关键因素,再利用协调叶部营养,运用拮抗微生物调控叶际微生态平衡,对于有效防治烟草野火病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通过采集烟草野火病不同发病等级的烟叶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烟草叶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与野火病发生的关系。同时,在大田环境下,探究了微生物菌剂对烟草野火病的防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了有益菌在烟草叶际的动态变化及如何调控叶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以期为防控烟草野火病的研究提供支撑。本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野火病不同发病等级的叶际细菌群落组成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随着发病等级的升高,叶际细菌物种丰富度降低。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野火病未发病与发病烟株及不同发病等级叶际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叶际样品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次排名前3的细菌类群分别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且在不同的病情等级上,4个细菌类群相对丰度差异较大。对未发病和不同发病等级烟叶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发病样本相较未发病样本,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降低,且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样本中细菌的OTU数目、物种丰富度有依次降低的趋势,叶际微生物丰度和结构都可能是影响烟草野火病发病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对未发病与发病叶际微生物主要差异类群分析,从未发病叶际样本中筛选出52个显着差异的细菌优势类群;从发病样本筛选出7个显着差异的细菌优势类群。在属水平上,黄杆菌属(Xanthomonas)、新根瘤菌属(Neorhizobium)、马赛菌属(Massilia)、球菌属(Phycicoccus)等4个细菌属在发病样本中为优势类群;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含鞘氨醇盒菌(Sphingopyxis)等22个细菌属在未发病样本中为优势类群。且通过组间差异性检验,细菌群落上未发病样本中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发病样本。2、通过qPCR的方法,验证了有益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能够在烟草叶片有效定殖。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我们得到了枯草芽孢杆菌与总细菌的质粒定量标准品,建立了定量PCR体系,并由此绘制了两者的定量PCR曲线。在此基础上,采集了由107cfu/mL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后58天的烟叶样品,共计26次,分析和描绘了烟草叶片上枯草芽孢杆菌和总细菌菌体数量的动态变化。试验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可以在烟草叶面上定殖,且枯草芽孢杆菌的菌体数量一直在发生变化。外源添加微生物对叶际微生物群落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细菌菌体数量大幅度的变化,但在一段时间以后,叶际总细菌的量趋于稳定。3、枯草芽孢杆菌和多粘类芽孢杆菌的叶片施用可调节烟草叶际细菌群落组成。在属水平上对不同处理之间的群落组成进行分析,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下降了27.37%,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的相对丰度增加了20.80%;而多粘类芽孢杆菌处理的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增加了6.32%。有益微生物处理后叶际细菌的丰富度指数降低,而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通过优势类群分析,经枯草芽孢杆菌处理后,从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筛选出4个显着差异的细菌优势菌群;从对照处理筛选出30个显着差异的细菌优势菌群。经多粘类芽孢杆菌处理后,从多粘类芽孢杆菌处理筛选出2个显着差异的细菌优势菌群;从对照处理筛选出46个显着差异的细菌优势菌群。在属水平上,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马赛菌(Massilia)等3个细菌属在枯草芽孢杆菌处理中为优势类群;糖芽胞杆菌属(Saccharibacillus)、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等2个细菌属在多粘类芽孢杆菌处理中为优势类群。4、在田间处理中,枯草芽孢杆菌对烟草野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可达到56.62%。通过平衡叶部营养平衡,喷施有益微生物菌剂等微生态调控技术,在烟草野火病高发区进行试验,田间结果表明,有益微生物菌剂处理明显影响了烟草野火病发生,在病叶率、病情指数、防控效果三个方面均有体现。在烟株的团棵期到旺长期出现野火病叶,并于旺长期达到发病高峰,现蕾期到打顶期是烟草野火病的又一高发病时期,三次调查结果发现,枯草芽孢杆菌处理的病叶率显着低于多粘类芽孢杆菌处理和清水对照。从防控效果方面来看,在烟株的三个生育期,药剂处理均不同程度的减少烟草野火病的发生,枯草芽孢杆菌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46.95%、49.88%、56.62%,防治效果明显,可以作为防治田间烟草野火病的生物药剂进行防治野火病。

惠慧[4](2020)在《棉花-玉米轮作减轻黄萎病发生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发的黄萎病是我国棉花生产上最具有毁灭性且难以攻克的病害。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因长年连作和秸秆还田等栽培措施导致近年来棉花黄萎病在新疆越发严重。生产上通过禾本科作物与棉花轮作可减轻黄萎病的发生。本研究以棉花-玉米轮作为例,围绕大丽轮枝菌-土壤微生物-寄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研究,以期解析棉花-玉米轮作减轻黄萎病发生的机制,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对新疆不同地域采集分离的140个菌株的培养特性及致病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地域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存在显着差异,新疆棉区以菌核型、落叶型菌株为主。与此同时,建立了一种苗期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新方法——育苗块定量接种法,并在中植棉2号和新陆早36号上测定了部分菌株的致病力,结果发现,新疆棉区以强致病力、中等致病力类型的菌株占主导。此外,落叶型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及致病力均显着高于非落叶型菌株。结果表明,新疆棉田大丽轮枝菌的组成与分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对品种的合理布局、抗病性筛选等具有重要意义。2.棉花长期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新疆博乐、奎屯和石河子三个植棉区长期连作棉田的棉花黄萎病菌和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发现所有菌株均为菌核型。其中来自博乐的菌株为非落叶型,而来自奎屯和石河子的菌株均为落叶型。菌株间的生长速度差异不大,但产孢量差异较大且与致病力呈正相关。这些菌株在中植棉2号和新陆早36号上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此外,发现真菌群落中的子囊菌门,细菌群落中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及芽单孢菌门在连作棉田土壤中富集较多。轮枝菌属的丰度与碱解氮呈显着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pH值呈显着负相关。另外,轮枝菌属与金孢子菌属和链霉菌属的丰度呈显着正相关,而与真菌中的Gamsia sp.、Wardomyces sp.、Nectriopsis sp.、光黑壳属和细菌中的Haliangium sp.、RB41 sp.呈显着负相关。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长期棉花连作表现出相似的反应,这为了解棉花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3.棉花-玉米轮作对黄萎病发生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玉米实际上是大丽轮枝菌的无症状寄主,且玉米根系分泌物能够显着抑制棉花黄萎病菌产孢。同时,在可控条件下设计了三种种植模式(休耕组、棉花连作组和棉花-玉米轮作组),每组各种植三代,三组土壤均来源于同一块连作棉田且人工接种等量的棉花黄萎病菌。结果发现,轮作后降低了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棉花-玉米轮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较大,对细菌群落的影响较小。在属水平上,轮枝菌属与17个细菌属之间发生互作,与地杆菌属的相关性最高;在种水平上,真菌和细菌物种中各有8个与大丽轮枝菌显着相关,这为生防菌的筛选奠定一定基础。4.棉花黄萎病菌受棉花和玉米根系诱导后的蛋白组分析。通过Label-free蛋白组技术,对棉花黄萎病菌分别受棉花和玉米根系诱导后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棉花黄萎病菌受棉花和玉米根系诱导后分别鉴定到238个(174个上调,64个下调)和222个(117个上调,105个下调)显着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共有的差异表达蛋白有105个,68个共有的上调表达差异蛋白共同富集在13条通路,以代谢通路富集最多;35个共有的下调表达差异蛋白共同富集在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2个表达趋势相反的差异蛋白富集在核糖体通路。此外,还分别鉴定到131个(102个上调,29个下调)和114个(48个上调,66个下调)特有的差异表达蛋白。特有上调表达差异蛋白只在核糖体通路中存在差异,仅在棉花根系诱导组中显着富集。推测核糖体通路可能在棉花黄萎病菌的孢子萌发、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丁伟,赵志模[5](2019)在《植物医学的新概念——系统控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医学上的病害泛指由生物因素(害虫、病原菌、杂草、害鼠等有害生物)、非生物因素(水分、光照、温度、营养、农药等环境胁迫)和自身免疫力下降引起的,影响植物健康的一切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对植物有害生物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靠单一的措施或者技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仅靠技术层面的工作也很难获得整体的效应.本文分析了植物有害生物治理的各种措施和策略,结合历史经验和科技发展趋势,提出了植物健康调控与有害生物防治的新概念——系统控制(Systematic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SCPD).系统控制是指在系统论、控制论思想指导下,以农田生态系统为对象,以维护植物健康为核心,从而维持系统正常运转和良性循环,充分发挥系统功能为目标的有害生物防控的技术和管理体系;是从资源利用、运作效率、系统弹性和可持续性的整体维度进行思考和实施的系统工程.系统控制概念的提出不仅是植物健康维护理论上的创新和生产实践的需要,而且也是植物有害生物持续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丰富植物医学理论,推进植物医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句梦娜[6](2019)在《西兰花轮作对马铃薯黄萎病发生及土壤微生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黄萎病(Potato Verticillium wilt)又称早死病或早熟病,是典型的土传兼种传维管束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马铃薯黄萎病为系统性真菌病害,植物被侵染后,能够导致全株发病。近年来,马铃薯黄萎病在我国北方马铃薯产区广泛发生,且损失严重,对马铃薯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作为土传病害的马铃薯黄萎病,利用传统的防治方法效果不佳。本研究从绿肥轮作及生物熏蒸角度出发,利用西兰花作为材料探究其轮作对马铃薯黄萎病的影响,初步揭示西兰花对马铃薯黄萎病直接或间接防控机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西兰花浸提液对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西兰花轮作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西兰花轮作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控效果。具体结果如下:1、西兰花浸提液能够抑制C.dahliae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不同浓度的西兰花浸提液对V.dahliae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不同,浸提液浓度在500 mg/mL时效果最佳,抑菌率最高可达76.7%。西兰花不同部位的组织浸提液抑菌效果也存在差异,茎部浸提液的抑制效果最高;不同西兰花品种的抑菌效果差异不显着;西兰花浸提液对V.dahlia抱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高可达82.5%。2、田间试验表明,西兰花轮作并粉碎添加土壤熏蒸后,马铃薯黄萎病的发病率显着降低,防治效果可达58.3%;同时马铃薯产量显着提高,西兰花处理后能够增产29.4%。3、西兰花轮作可显着降低土壤中V.dahliae微菌核的数量,与对照相比微菌核数量最高可降低50.1%,种植西兰花可显着降低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4、西兰花轮作对根际土壤根际微生态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与马铃薯连作的对照田相比,西兰花轮作后土壤中细菌数量显着增加,真菌数量相应减少;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明显提高;土壤中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田,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不同。

沈冰冰[7](2019)在《玉米茎腐病和大斑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促生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米茎腐病和玉米大斑病是影响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常见的植物病害,其中玉米茎腐病造成玉米果实短小、玉米粒干瘪不饱满、色泽暗淡、脱粒困难、千粒重显着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时减产50%-60%。玉米大斑病表现为植株变黄早枯,发生翻秸,常常地里一片枯黄,严重损失玉米产量。这两种玉米病已成为限制玉米品质和产量的流行病害。然而,目前国际上对于玉米病害的防治主要是使用化肥和农药,但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化肥和农药滞留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构成了威胁;使环境遭到了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生物防治这种新型植物病害防治方法,对人畜不会产生伤害、不产生抗药性,维护生态平衡。符合人们对绿色无污染食品的需求,顺应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渐被大家所认可。本研究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具有生物防治功能的菌株,对筛选出的生防菌及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生防功能进行测定,然后对筛选出来的生防菌进行促生能力的测定,包括产吲哚乙酸、产铁载体以及解磷的测定。同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筛选出的生防菌对玉米幼苗的生物防治效果和促生效果,以期达到为玉米病害的防治和玉米幼苗的促生提供有效的防治途径的目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实验通过初筛共筛选出57株对玉米茎腐病(Fusarium graminearum)或大斑病(Exserohilum tarcicum)具有生防效果的菌株,进一步复筛筛选出1株放线菌,6株细菌,5株真菌对玉米茎腐病和玉米大斑病均具有较好生物防治效果,并将筛选出的生防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中放线菌和细菌对玉米茎腐病和玉米大斑病生防作用为拮抗作用,真菌生防作用为拮抗、竞争和重寄生作用。细菌Bacillus subtilis Y21生防拮抗效果较好,其对玉米茎腐病、大斑病的抑制率分别可达到73%,88%;真菌Trichoderma harzianum YZ9生防效果较好,其对玉米茎腐病、大斑病的抑制率分别可达到64%,79%。2.对筛选出的生防菌进行促生功能检测,筛选出的生防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生能力。其中Trichoderma harzianum YZ9可以分泌铁载体,铁载体类型为异羟肟酸类铁载体,产铁载体的含量为87.80 mg/l。菌株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Q1、Bacillus subtilis Y21、Fusarium oxysporum Y10有产吲哚乙酸(IAA)能力,IAA含量分别为82.5 mg/l,80.5 mg/l,71.3 mg/l。真菌Trichoderma harzianum 6、Penicillium bilaiae YZ12、Trichoderm harzianum YZ9、Fusarium oxysporum Y10有解磷能力,并且经过7d培养,可溶性磷的含量分别可到达578.22 mg/l,87.09mg/l,286.61 mg/l,118.35 mg/l。3.通过在恒温培养室中进行盆栽试验分别研究了筛选出的生防菌对玉米茎腐病和玉米大斑病病害的防治效果和对于玉米幼苗生长和发育的促生效果。在生防盆栽中,细菌Bacillu subtilis Y21生防效果较好,生防效果达到70%以上;在促生盆栽试验中,经过Bacillu subtilis Y21菌悬液处理的玉米株高和鲜重以及干重,根茎叶长等显着高于对照。

江其朋[8](2019)在《烟草根际不同土层细菌种群多样性及其与青枯病发生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草青枯病是由土壤中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典型的土传细菌性、维管束病害。青枯雷尔氏菌具有寄主范围广泛,地理分布复杂,致病性和生理特性多样等特点。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和天气频发,短时强降雨和长期高温干旱天气使得青枯病发生愈发频繁,由此造成的农产品产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愈发突出,严重影响了栽培作物品质和质量安全,实现对青枯病的有效防控迫在眉睫!目前,对青枯病发病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与寄主互作机制、土壤整体微生物或部分功能菌群与植物和病原菌互作过程、以及植物根系活性物质在病原菌侵染植物中的作用等方面,而进行土壤微生态调控防治青枯病的防控技术探索也只停留在宏观整体水平。本研究论文以不同深度土层青枯菌及细菌种群的分布和组成为研究切入点,研究发病与不发病烟株不同土层土壤与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关系、不同土层的青枯菌的分布特征以及微生物结构多样性,旨在明确青枯菌在土壤中不同土层的分布情况,筛选可用于病害防控的根际微生物类群,同时,探究不同土层的调控措施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控效果,为破解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微生态机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实现对烟草青枯病的精准防控提供理论支撑。1.测定了烟草根际不同土层青枯菌含量发病土壤不同深度土层青枯菌含量均高于不发病土壤,在发病与不发病土壤中均发现1030 cm土层青枯菌含量明显较010 cm土层高,因此,在今后病害防控中需重视耕层底层土壤的病原菌基数控制。发病烟株根际土壤青枯菌含量在1.255.72×108 copies/g之间,不发病烟株根际土壤青枯菌含量在0.9072.30×108 copies/g之间。2.明确了烟株根际不同土层烟草青枯病发生特征田间发病土盆栽试验结果显示:2030 cm土层发病最重,010 cm土层次之,1020 cm土层最弱;不发病土接菌后的抑病试验结果显示:1020 cm土层抑病力最强,2030 cm土层次之,010 cm土层最弱。结果表明,1020 cm土层对青枯病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致病性最弱,抑病性最强,可作为后期寻找抑病关键因子的重要研究对象。同时,2030 cm土层致病性最强,抑病性较弱。因此,在今后研究过程中建议重视1030 cm土层中关键因子的分析,同时,重视调控该土层防控烟草青枯病。3.分析了烟草青枯病发病区健康与发病烟株根际不同土层细菌结构多样性(1)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6个)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均为发病和不发病土壤丰度排名前4的类群。发病土壤和不发病土壤不同土层整体细菌群落结构不存在显着差异。(2)对不同土层特异性细菌种群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深层土壤有显着富集现象的细菌种群分别属于Holophaga、Phenylobacterium、Acidothermus、Jatrophihabitans、Acidibacter和Sphingobium,尤其Holophaga和Acidibacter属在发病和不发病土壤中均呈现往深层土壤富集的趋势。不发病土壤环境中,与青枯菌属负相关的地杆菌属(Terrabacter)在表层土壤(010cm)的丰度显着高于深层土壤(1020和2030 cm),而青枯菌属正相关堆囊菌属(Sorangium)随土层加深,丰度显着升高。(3)发病土壤中共筛选出22个与青枯菌属密切相关的属,不发病土壤中共筛选出8个与青枯菌属密切相关的属,在筛选出的28个与青枯菌属丰度呈显着相关性的属中,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均呈现出与青枯雷尔菌属负相关,而Mucilaginibacter则与青枯雷尔菌属正相关。而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丰度在1020 cm土层中,不发病土壤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丰度高于发病土壤,这可能与其强抑病性有密切关联。因此,针对本研究筛选出的Holophaga、Acidibacter、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Mucilaginibacter、地杆菌属(Terrabacter)和堆囊菌属(Sorangium)等6个与烟草青枯病致病或抑制存在较强关联的细菌种群,在今后的研究中做应功能验证和重点关注。4.评估了不同调控措施调控不同土层对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1)表层土壤(010 cm)水份散失较快、受降雨影响最为直接、土壤温度受光照影响波动较大等特点,而较深土层土壤(1030 cm)温湿度则较为稳定,受光照和降雨影响较小。通过田间揭膜培土试验,本节证明了揭膜处理可显着降低土壤温度1.73.7℃,降低土壤湿度50%,有利于改善膜下高温高湿的土壤环境。同时,揭膜培土也明显降低了2030 cm土层青枯菌的含量,对烟草青枯病也有明显的防控效果,最高防效可达44.19%,而垄上培土量的增加也可进一步促进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控效果。(2)生物炭处理不同土层后(010 cm、1020 cm和2030 cm),对应土层土壤pH可显着提高0.460.65个单位(p=0.05),但是对土壤中青枯菌没有较为显着的影响,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控效果也不佳。荧光假单胞杆菌和硫酸链霉素处理可降低处理一定范围内病原青枯菌的数量。不同的是,荧光假单胞杆菌只对处理土层的病原青枯菌具有抑制作用,且处理深层土壤(1030 cm)时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控效果可达37.96%63.58%。而硫酸链霉素对处理土层以下的土层有一定抑菌作用,当处理表层土壤(010 cm)时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控效果最佳,防效可达56.19%。因此,建议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重视控制耕层深层土壤病原菌基数,如尽早移除发病烟株和进行冬耕晒土,同时,在施用药剂处理时应有针对性,如微生物类菌剂需在早期在深层土壤施用,而杀菌剂类可在移栽封窝后及时处理表层土壤。

王婷[9](2018)在《新型生防粘细菌Myxococcus sp. BS的分离及粘细菌对细菌性软腐病菌的捕食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粘细菌是一类具有复杂多细胞社会性行为高等原核生物,能够在固体表面滑行,通过群体协作的方式实现对细菌捕食。作为一种具有良好土壤定殖能力的土着微生物,粘细菌在调节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动态分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粘细菌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其基础的发育学特征,包括运动性、子实体结构的形成以及细胞的自我识别机制等方面,而利用粘细菌的捕食特性实现对包括植物病原细菌在内的有害微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利用捕食性粘细菌实现对病原菌的防治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对分离到的多株粘细菌进行筛选,获得了一株对植物软腐病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carotovorum,简称Pcc)具有良好捕食特性的生防粘细菌BS,经鉴定为Myxococcus sp.,并以该菌株为材料,对其生防潜力和涉及到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兔粪和酵母诱导子实体的方法从采集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出12株粘细菌。根据生理生化、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及子实体形态观察,分离获得的12株粘细菌分别为原囊菌属(Archangium sp.)(6株)、粘球菌属(Myxococcus sp.)(4株)以及珊瑚球菌属(Corallococcus sp.)(2株)。将分离得到的粘细菌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cc进行共培养,并对粘细菌捕食后的Pcc残存的活细胞进行计数,最终筛选得到一株捕食Pcc能力较强的粘细菌Myxococcus sp.BS。菌株BS对梨火疫病菌、番茄青枯病菌、梨伤流溃疡病菌、菊欧文氏病菌、黑胫病菌以及马蹄莲软腐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细菌均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盆栽实验表明,菌株BS可以有效地抑制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对土豆和马蹄莲的侵染,降低植物的发病率。土豆块茎侵染实验中,对照组中小土豆的腐烂率第5天为45.1%,第10天为96.7%,BS和Pcc混菌接种处理组中的土豆块茎第5天未发病,第10天的发病率为18.4%,防治效果为81%,农用链霉素防治效果则是8.2%。马蹄莲盆栽实验结果表明,菌株BS菌悬液处理组的植株发病率从对照组的75.0%下降到19.8%,病情指数从对照组的62.5%降至6.3%,同时也观察到菌悬液处理组马蹄莲的新生种球数量增加。以上表明菌株BS对软腐病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基于Myxococcus sp.BS对软腐病菌良好的生防效果,本研究结合标准菌株M.xanthus DK1622对其捕食病原细菌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细菌滤膜隔离实验以及菌株BS发酵上清处理Pcc后的活细胞计数结果均表明,粘细菌BS所分泌的次级代谢物或者酶类具有一定抑菌的作用,但是与菌株BS直接捕食病原细菌相比较作用是次要的,说明粘细菌BS对Pcc的高效捕食需要通过Predator-prey相互直接接触的方式来实现。基于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捕食者和食物之间的细胞接触在粘细菌捕食病原细菌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文献报道,细胞间的物质运输主要包括VI型分泌系统(T6SS)、囊泡(Vesicles)、IV型分泌系统(T4SS)、纳米管(Nanotubes)、Allolysis以及脂蛋白转移等,通过对粘细菌基因组分析并结合其捕食特性,我们推测T6SS和囊泡在粘细菌捕食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以M xanthus DK1 622为材料,对其T6SS合成基因簇进行研究,发现菌株DK1622基因组中仅存在一套T6SS合成基因簇,该基因簇由13个蛋白组成,其中MXAN4807-MXAN4813构成了 T6SS结构的核心元件。研究发现,关键基因clp V1和vrgG插入失活影响了粘细菌的扩散捕食速度,但是最终依然能够通过群体的方式对Pcc进行捕食,说明T6SS在粘细菌捕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占主导地位。为了进一步验证囊泡在粘细菌捕食中作用,本研究将菌株BS和Pcc共培养,并通过电镜观察菌体形态,结果发现同培养时粘细菌菌体周围分泌了大量的外膜囊泡,同时部分囊泡附着在病原细菌Pcc细胞周围。进一步提取粘细菌DK1622胞外囊泡并对其捕食Pcc能力进行验证发现M xanthus DK1622分泌的胞外囊泡具有抑制Pcc的能力,计数结果显示经过囊泡处理后的Pcc活菌数量仅为原始的37%。结合已有报道,囊泡内部包含有多种水解酶类以及具有抗菌活性的次级代谢物,说明囊泡在粘细菌捕食病原细菌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粘细菌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显示对病原细菌的捕食,并验证了 T6SS和外膜囊泡在捕食过程中的作用,但T6SS关键位点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于长平[10](2018)在《药用植物土传病害及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林业生产的转型,发展林下经济成为新的林业增长点,其中林药栽培作为林下经济的主要内容受到关注,随着人工栽培面积的扩大,病害发生日益严重,其中土传病害对地下根茎、鳞茎或块茎等药用植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对有代表性的药用植物,如人参、平贝、黄芪等土传病害及其生物防治技术作以简要总结,为基层生产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二、防治植物病害的新方法——微生态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治植物病害的新方法——微生态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2)桉树内生细菌多样性及抗青枯病的微生态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桉树青枯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1.2.2 植物内生细菌及其病害防治
        1.2.3 微生物组学
        1.2.4 微生态学研究方法
        1.2.5 高通量测序技术
        1.2.6 黄腐酸的应用研究
    1.3 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展望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桉树内生细菌的检测和多样性分析
        2.2.1 桉树组培苗的培养及繁殖
        2.2.2 桉树内生细菌的显微观察
        2.2.3 桉树内生细菌的高通最测序分析
    2.3 环境和时间因素对桉树内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3.1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2.3.2 基因组DNA的提取
        2.3.3 目标区域的PCR扩增
        2.3.4 犷增产物的回收和定量
        2.3.5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2.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桉树抗青枯病的微生态调控初探
        2.4.1 两种生防细菌间的拮抗作用测定
        2.4.2 生防细菌组合及其与黄腐酸复配对桉树抗青枯病能力的影响
        2.4.3 生防细菌组合及其与黄腐酸复配对桉树内生细菌的调控作用
    2.5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析
    3.1 枝树内生细菌的检测和多样性分析
        3.1.1 桉树内生细菌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3.1.2 桉树内生细菌的扫描电镜观察
        3.1.3 桉树内生细菌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3.2 环境和时间因素对桉树内生细菌多样的影响
        3.2.1 序列及长度分布
        3.2.2 OTU分析
        3.2.3 物种组成分析
        3.2.4 Alpha多样性分析
        3.2.5 群落结构与环境和时间因素关系的NMDS分析
    3.3 桉树抗青枯病的微生态调控初探
        3.3.1 两种生防细菌间的拮抗作用测定
        3.3.2 生防细菌组合及其与黄腐酸复配对桉树抗青枯病能力的影响
        3.3.3 生防细菌组合及其与黄腐酸复配对桉树内生细菌的调控作用
4 讨论
    4.1 桉树内生细菌的检测和多样性分析
    4.2 环境和时间因素对桉树内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4.3 桉树抗青枯病的微生态调控初探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烟草叶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与烟草野火病发生的关系及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名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烟草野火病的发生与影响因素
        1.1 烟草野火病的发生特点
        1.2 影响烟草野火病发生的生态因子
        1.3 烟草野火病的防治现状
    2 叶际微生态特征及其调控研究
        2.1 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2.2 植物叶际微生物的作用特征
        2.3 微生物菌剂对叶部病害的调控作用
    3 有益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在防控叶部病害中的应用
        3.1 有益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理特性
        3.2 有益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的生态功能
        3.3 有益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在植物叶际环境的应用
    4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4.1 研究意义与科学问题
        4.2 研究策略
第二章 烟草叶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与野火病发生的关系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叶际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1.3 PCR测序文库的建立
        1.4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烟草叶际微生物DNA提取方法评价
        2.2 不同烟草野火病发生程度下叶际细菌群落的测序质量分析
        2.3 不同烟草野火病发生程度下叶际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分析
        2.4 不同烟草野火病发生程度下叶际细菌群落的β多样性分析
        2.5 影响烟草野火病发生程度的关键微生物筛选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三章 枯草芽孢杆菌定殖烟草叶际及调控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第一节 枯草芽孢杆菌在烟草叶际定殖能力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主要溶液配制
        1.3 室内盆栽实验
        1.4 烟叶样品采集及DNA的提取
        1.5 质粒的制备及提取
        1.6 定量PCR体系的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2.1 质粒常规PCR检验
        2.2 叶际定殖枯草芽孢杆菌含量的定量检测体系建立
        2.3 枯草芽孢杆菌在烟草叶际的定殖动态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二节 有益微生物对烟草叶际细菌群落多样性调控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叶际微生物总DNA的提取
        1.3 PCR测序文库的建立
        1.4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生物菌剂调控叶际细菌群落的测序质量分析
        2.2 微生物菌剂调控叶际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分析
        2.3 微生物菌剂调控叶际细菌群落的β多样性分析
        2.4 微生物菌剂调控叶际细菌群落的优势类群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四章 微生物菌剂对烟草野火病大田防控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田间数据采集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生物菌剂对大田烟草现蕾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2.2 微生物菌剂对大田烟草打顶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2.3 微生物菌剂对大田烟草野火病发生情况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1 主要结论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4)棉花-玉米轮作减轻黄萎病发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危害
    1.2 棉花黄萎病菌
        1.2.1 病原菌及寄主范围
        1.2.2 大丽轮枝菌的侵染过程
        1.2.3 大丽轮枝菌的致病机理
        1.2.4 大丽轮枝菌分泌蛋白在致病过程中的功能
    1.3 土壤微生物
        1.3.1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联系
        1.3.2 土壤微生物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1.3.3 耕作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品种
        2.1.3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离与单孢纯化
        2.2.2 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
        2.2.3 棉花黄萎病菌DNA的提取及致病类型鉴定
        2.2.4 一种苗期棉花黄萎病抗病鉴定新方法——育苗块定量接种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
        2.3.2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
        2.3.3 苗期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新方法
        2.3.4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测定
    2.4 讨论
第三章 棉花长期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真菌DNA的提取及致病类型鉴定
        3.2.2 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
        3.2.3 土壤DNA的提取,PCR扩增及Illumina MiSeq测序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地域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及致病力分化
        3.3.2 棉花长期连作条件下土壤真菌和细菌的alpha-多样性
        3.3.3 连作棉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3.3.4 不同地域棉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
        3.3.5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
        3.3.6 轮枝菌属与其它属的相关性
    3.4 讨论
第四章 棉花-玉米轮作对黄萎病的发生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水培接种方法
        4.2.2 棉花和玉米不同组织中DNA的提取方法
        4.2.3 棉花黄萎病菌在棉花和玉米体内的真菌含量
        4.2.4 棉花黄萎病菌侵染玉米的荧光观察
        4.2.5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4.2.6 根系分泌物对棉花黄萎病菌产孢量的影响
        4.2.7 棉花-玉米轮作试验(温室苗期)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玉米是棉花黄萎病菌的一种无症状寄主
        4.3.2 玉米根系分泌物对棉花黄萎病菌产孢的影响
        4.3.3 玉米-棉花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3.4 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4.3.5 轮枝菌属与其它真菌和细菌的相关性
    4.4 讨论
第五章 棉花黄萎病菌受棉花和玉米根系诱导后的蛋白组分析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品种
        5.1.2 供试菌株
        5.1.3 培养基
    5.2 试验方法
        5.2.1 无菌苗的制备
        5.2.2 棉花黄萎病菌的制备
        5.2.3 Label-free分析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蛋白质鉴定基本信息
        5.3.2 蛋白组的整体分布情况
        5.3.3 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
        5.3.4 GO功能注释
        5.3.5 差异蛋白富集通路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PCR及 qRT-PCR引物序列
    附表2 棉花黄萎病菌的采集地点、培养特性及致病类型
    附表3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测定结果
    附图1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子鉴定结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植物医学的新概念——系统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有害生物控制的基本对策
    1.1 植物病害控制的基本对策
    1.2 植物虫害控制的基本对策
    1.3 植物病虫害控制的方法
2 有害生物治理的主要策略
    2.1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
    2.2 全种群治理(Total population management,TPM)
    2.3 生态治理(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EPM)
    2.4 绿色防控(Green control measures,GCM)
3 有害生物系统控制
    3.1 系统及系统论
    3.2 控制论与系统控制
    3.3 系统工程
    3.4 有害生物系统控制的内涵和外延
        3.4.1 植物有害生物系统控制的内涵
        3.4.2 有害生物系统控制的外延
4 植物有害生物系统控制的实践问题
    4.1 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实施系统控制
    4.2 把握实施系统控制的关键
        4.2.1 加深对系统控制的认识和理解
        4.2.2 着眼于系统,推进有害生物系统控制大数据平台建设
        4.2.3 科学合理运用多种技术
    4.3 着力构建有害生物系统控制的管理体系
5 展望

(6)西兰花轮作对马铃薯黄萎病发生及土壤微生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马铃薯黄萎病的概述
        1.1.1 马铃薯简介
        1.1.2 马铃薯黄萎病及其发生危害
        1.1.3 马铃薯黄萎病的病原菌及发病症状
    1.2 微菌核的研究概况
        1.2.1 微菌核的形态结构及分布
        1.2.2 微菌核的形成、萌发和侵染
        1.2.3 影响土壤中微菌核消长的因素
        1.2.4 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检测
    1.3 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治现状
        1.3.1 加强植物检疫措施
        1.3.2 选育抗病品种
        1.3.3 轮作
        1.3.4 化学防治
        1.3.5 生物防治
    1.4 绿肥轮作及土壤熏蒸的应用现状
    1.5 土壤微生态调控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西兰花浸提液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培养基
        2.1.3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西兰花浸提液的制备
        2.2.2 西兰花浸提液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3 西兰花浸提液对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西兰花浸提液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3.2 西兰花浸提液对大丽轮枝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3 西兰花轮作对马铃薯黄萎病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作物
        3.1.2 供试病原菌
        3.1.3 供试培养基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设计与调查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病害调查及分级标准
    3.3 土样采集及测定内容
        3.3.1 取样时间
        3.3.2 土样采集方法
        3.3.3 微菌核测定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与西兰花轮作马铃薯黄萎病的发生情况
        3.4.2 西兰花轮作对土壤中马铃薯黄萎病菌微菌核的影响
    3.5 小结与讨论
        3.5.1 西兰花轮作对马铃薯黄萎病的影响
        3.5.2 西兰花对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影响
4 西兰花轮作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作物
        4.1.2 供试病原菌
        4.1.3 供试培养基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设计和采集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采集时间
        4.2.3 采集方法
    4.3 测定内容及方法
        4.3.1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
        4.3.2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4.3.3 土壤养分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西兰花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4.2 西兰花轮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3 西兰花轮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5 小结与讨论
        4.5.1 西兰花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5.2 西兰花轮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5.3 西兰花轮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5.4 西兰花轮作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玉米茎腐病和大斑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促生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玉米生产简介
        1.1.2 玉米茎腐病和大斑病的概述
        1.1.3 玉米茎腐病和大斑病的防治
        1.1.4 生防菌的作用机制
        1.1.5 促生菌的促生机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病原菌与种子
        2.1.2 供试土样
        2.1.3 实验药品
        2.1.4 实验仪器
        2.1.5 培养基的配制
        2.1.6 实验试剂
    2.2 玉米病害生防菌的筛选
        2.2.1 菌株的分离和纯化
        2.2.2 生防菌的筛选
        2.2.3 生防菌的保存
    2.3 玉米病害生防菌的鉴定
        2.3.1 生防菌形态观察
        2.3.2 生防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检测生防菌促生能力
        2.4.1 检测生防菌产铁载体能力
        2.4.2 检测生防菌产吲哚乙酸能力
        2.4.3 检测生防菌解磷能力
    2.5 生防菌盆栽试验
        2.5.1 防效盆栽
        2.5.2 生防菌促生盆栽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病害生防菌的筛选结果
        3.1.1 初筛结果
        3.1.2 复筛结果
        3.1.3 抑菌能力的测定结果
    3.2 玉米病害生防菌鉴定结果
        3.2.1 生防菌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3.2.2 生防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3 检测生防菌促生能力结果
        3.3.1 检测生防菌产铁载体能力
        3.3.2 检测生防菌产吲哚乙酸能力
        3.3.3 检测生防菌解磷能力
    3.4 生防菌盆栽试验结果
        3.4.1 生防菌盆栽防治效果
        3.4.2 生防菌盆栽促生效果
4 讨论
    4.1 生防菌的筛选与鉴定
    4.2 生防菌的促生能力检测
    4.3 生防菌对玉米病害的防治效果
    4.4 生防菌对玉米生长量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烟草根际不同土层细菌种群多样性及其与青枯病发生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烟草青枯病的发生及其影响因子
        1.1 青枯雷尔氏菌和烟草青枯病
        1.2 植物健康与烟草青枯病
        1.3 影响植物青枯病等土传病害发生的因子
        1.3.1 土壤养份结构失衡
        1.3.2 土壤酸碱度及温湿度环境失衡
        1.3.3 土壤微生物结构失衡
    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土传病害发生的关系
        2.1 土壤微生物空间分布的特征
        2.2 影响土壤微生物空间分布的环境因子
        2.2.1 土壤理化因子
        2.2.2 植物因子
    3 调控土壤微生态防治土传病害
        3.1 调控土壤理化性质防治土传病害
        3.2 调控土壤微生物防控土传病害
        3.3 调控土壤细菌种群多样性防治青枯病
    4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4.1 选题依据
        4.2 研究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烟草根际不同深度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及青枯菌的分布特征
    第一节 烟株根际不同深度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土壤样品保存与处理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二节 青枯菌在不同深度土层分布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深度土层青枯菌分布情况
        2.2 青枯菌在不同深度土层的移动情况研究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三节 发病与不发病烟株根际不同深度土层与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枯病发病烟株不同深度土层致病性
        2.2 青枯病不发病烟株不同深度土层抑病性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青枯病发病与健康烟株根际细菌种群结构的特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品
        1.2 供试仪器与试剂
        1.3 土壤微生物DNA的提取
        1.4 细菌16S rRNA可变序列的扩增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序数据及样本信息
        2.2 基于OTU分析的物种Venn图分析
        2.3 多样性指数分析
        2.4 发病与不发病土壤物种群落组成差异分析
        2.5 不同土层物种群落组成分析
        2.6 与青枯雷尔菌属相关物种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土层的农艺和药剂调控对烟草青枯病的控制作用
    第一节 土层培育对青枯菌分布和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仪器与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样品采集
        1.5 调查内容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层土壤温湿度特征
        2.2 揭膜培土对土壤温湿度和青枯菌分布影响
        2.3 不同行距揭膜培土对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二节 不同施药深度对青枯菌分布和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样品采集
        1.5 结果调查及检测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炭处理对青枯菌的分布及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
        2.2 荧光假单胞杆菌处理对青枯菌的分布及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
        2.3 硫酸链霉素处理对青枯菌的分布及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9)新型生防粘细菌Myxococcus sp. BS的分离及粘细菌对细菌性软腐病菌的捕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细菌性软腐病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1.1 细菌性软腐病特点及其危害
        1.2 细菌性软腐病的致病条件
    2 植物细菌性软腐病病害防治现状
        2.1 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现状
        2.2 生防微生物在植物细菌性软腐病害防治中的应用现状
    3 粘细菌是一类新型的生防微生物
        3.1 粘细菌具有特殊的社会学行为
        3.2 粘细菌通过群体行为实现对微生物的捕食
        3.3 粘细菌在植物病原菌防治方面的应用现状
    4 粘细菌细胞间的物质运输和信号交流
        4.1 粘细菌的分泌系统
        4.2 粘细菌的外膜囊泡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型生防粘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对植物病原细菌的捕食特性研究
    第一节 粘细菌菌株分离纯化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壤样品及培养基
        1.2 土样预处理
        1.3 粘细菌子实体的诱导
        1.4 粘细菌的分离纯化
        1.5 菌株纯度检验及菌种保藏
        1.6 粘细菌初步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粘细菌分离及形态学观察
        2.2 粘细菌的鉴定
        2.3 菌种纯度检验及保藏
    第二节 优良拮抗粘细菌的筛选及其捕食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与培养基
        1.2 供试菌株的培养
        1.3 粘细菌对细菌性软腐病的捕食实验
        1.4 粘细菌BS捕食细菌性软腐病能力评估
        1.5 滤膜隔离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粘球菌BS是捕食植物软腐细菌的高效菌株
        2.2 菌株BS对Pcc具有良好的捕食能力
        2.3 粘细菌捕食依赖于菌体间的直接接触
    第三节 粘细菌BS在植物病害细菌防治方面的应用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和培养条件
        1.2 菌株BS对多种植物病原细菌的捕食实验
        1.3 菌株BS抗植物病原细菌生防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BS对病原细菌的捕食具有广谱性
        2.2 菌株BS对植物软腐病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
        3 本章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粘细菌对软腐病菌Pcc的捕食机制研究
    第一节 Ⅵ型分泌系统(T6SS)在粘细捕食过程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Ⅵ型分泌系统基因簇表达情况
        2.2 Ⅵ型分泌系统中关键基因缺陷菌株的构建
        2.3 Ⅵ型分泌系统中缺陷菌株基因功能分析
    第二节 外膜囊泡在粘细菌捕食过程中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及培养条件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1.3 粘细菌外膜囊泡的体外提取
        1.4 粘细菌的外膜囊泡捕食Pcc实验
        1.5 粘细菌外膜囊泡电镜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粘细菌的外膜囊泡包裹着大量的蛋白
        2.2 粘细菌外膜囊泡具有捕食Pcc能力
        2.3 粘细菌与Pcc共培养时外膜囊泡增多
        3 本章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主要创新点
下一步工作设想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药用植物土传病害及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
    1.1 栽培地土壤条件较差
    1.2 连作因素
    1.3 病原菌的抗药性增加
2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3 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4 结语

四、防治植物病害的新方法——微生态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兰花残体对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的生物熏蒸作用[D]. 李维琦.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桉树内生细菌多样性及抗青枯病的微生态调控研究[D]. 田红雨.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3]烟草叶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与烟草野火病发生的关系及调控效应研究[D]. 程浅. 西南大学, 2020(01)
  • [4]棉花-玉米轮作减轻黄萎病发生的机制研究[D]. 惠慧.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植物医学的新概念——系统控制[J]. 丁伟,赵志模. 植物医生, 2019(06)
  • [6]西兰花轮作对马铃薯黄萎病发生及土壤微生态的影响[D]. 句梦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7]玉米茎腐病和大斑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促生作用的研究[D]. 沈冰冰.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8]烟草根际不同土层细菌种群多样性及其与青枯病发生的关系研究[D]. 江其朋. 西南大学, 2019(01)
  • [9]新型生防粘细菌Myxococcus sp. BS的分离及粘细菌对细菌性软腐病菌的捕食机理研究[D]. 王婷.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10]药用植物土传病害及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J]. 于长平. 吉林农业, 2018(08)

标签:;  ;  ;  ;  ;  

防治植物病害的新方法——微生态调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