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工程中几种常见裂缝的探讨

砌体工程中几种常见裂缝的探讨

一、砌体工程中几种常见裂缝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哲[1](2021)在《基于墙体抗震性分析的砖混结构鉴定加固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爆炸破坏建筑物的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建筑物本身及其周边区域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爆炸具有局部性,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对主体结构受损较轻的构件进行加固,使受损结构继续服务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因此,研究受损砌体墙的最优加固方案,依据结构爆炸后损伤鉴定结果对受损构件进行加固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爆炸后某砖混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砌体墙加固前后的滞回曲线、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延性等力学性能,提出墙体的最优加固方案;以现场调查和检测获得的构件损伤数据为标准,通过损伤分级对结构鉴定评级;对于鉴定评级为有加固必要的砌体结构,利用建议加固方案加固,最后给出受损结构的加固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依据加固方式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对多种砌体墙加固方式进行比选,最终确定两种合理的加固方式;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单片砌体墙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拟静力加载,从荷载-位移曲线与承载力方面与已有试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利用选定的两种加固方式分别对砌体墙加固并开展力学性能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墙体加固后的性能均较加固前有一定程度提高,但钢筋网片加固比扶壁柱加固抗震性能提升更明显;(2)以爆炸后某砖混建筑为例,对发生爆炸的建筑结构进行构件损伤以及构造设置调查,划分爆炸区域破坏等级;根据建筑物的受损情况及现场实际状况确定合适的检测方法,分别对建筑物不同构件进行检测,并对现场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合检测结果,指出关键部位,做出建筑工程鉴定评级;(3)利用砌体墙建议加固方法以及其他构件加固技术给出爆炸受损结构的具体加固方案,将上述方案对构件进行加固并用PKPM软件整体验算,从抗震计算、受压计算等方面计算了建筑结构加固后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加固后的结构满足要求,验证了加固方案的有效性。

李春明[2](2021)在《盾构下穿对石拱桥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下空间的开发必然要与地上建筑相适应,研究地下隧道盾构施工对地上既有桥梁的影响便是其中一个重要课题。石拱桥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常用桥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现代盾构隧道工程中不乏有下穿石拱桥的案例,而盾构施工对石拱桥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还有欠缺,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依托太原地铁二号线下穿迎泽公园内一座单孔石拱桥建设工程,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结合现场工程实践的方法开展论文研究工作:分析了石拱桥基础变位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此石拱桥的极限承载能力和基础极限变位;探讨了盾构下穿施工对石拱桥基础变位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加固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有:(1)基于结构力学理论研究,分析了拱桥基础变位使石拱桥主拱结构产生附加内力的力学机理,得出结论:基础竖向不均匀沉降、横向不均匀位移和单侧基础倾斜都会使石拱桥产生不利附加内力甚至造成石拱桥破坏失稳。(2)采用离散元软件选取分离模型建立石拱桥模型,用节理单元模拟石砌体砌缝,选取桥体是否产生裂缝作为判断石拱桥稳定性的准则,通过对基础施加不同的位移荷载,分析确定了石拱桥基础各向极限位移及其对应的石拱桥极限承载力,同时确定石拱桥最容易破坏的部位,为类似工程重点关注部位提供参考。(3)从理论上分析了盾构推进时引起拱桥基础变位的原因:石拱桥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存在协同作用,而盾构施工造成的地层扰动通过使地基受到扰动进而影响石拱桥基础和上部结构,通过分析盾构施工造成的地层沉降槽规律,理论上确定石拱桥左侧基础各向变位量大于右侧基础。(4)采用有限差分软件建立盾构开挖下穿石拱桥整体计算模型,研究盾构下穿石拱桥时拱桥基础变位规律,结果表明:盾构下穿施工造成的石拱桥基础水平不均匀位移和单侧基础倾斜值都未超过允许值,但竖向不均匀沉降超过允许值,如不采取加固措施,会造成石拱桥失稳破坏,为工程施工采取加固措施提供参考。(5)总结了下穿桥梁工程的常用的地基加固措施,并根据现场实际对各种方案进行了比选,由此提出“匚”型注浆孔布置及加固深度为16.2m的针对性加固方案,同时运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验证了此方案的有效性。根据后续施工现场监测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加固措施的有效性,从而在技术上为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汪源[3](2021)在《传统藏式毛石砌体受压基本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藏式毛石建筑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在西部藏区有着广泛分布,仅拉萨地区就有百余座着名的传统建筑。其大多是依照经验自行建造,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多使用毛石、黄泥等天然材料组砌而成。由于天然材料自身的缺陷会显着降低藏式毛石砌体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在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墙体会逐渐倾斜、开裂,甚至发生破坏。藏式毛石砌体主要受到竖向压力荷载,砌体的基本力学性能和受力机理是修复、加固传统古建毛石建筑的关键,也是评估已有毛石建筑承载力的关键。基材的不规则性、砌筑的随机性导致了传统藏式毛石建筑有一定的离散性,受力性能与普通规则砌体有较大差异。为保护传统藏式建筑文化、深入研究藏式建筑结构力学性能,对传统藏式毛石砌体进行受压基本力学性能和受力机理研究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采用试验结合理论、数值模拟的分析方法对传统藏式毛石砌体的受压基本力学性能展开研究。(1)完成藏式毛石棱柱体系列压缩试验,获得了棱柱体试件的整体破坏形态和内部单块石受力破坏特征,给出了藏式毛石砌体受压全过程的四个典型阶段。分析试件受压全过程形态揭示了藏式毛石砌体的受压破坏机理,并对藏式毛石砌体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等基本力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系统建立了藏式毛石砌体基本力学参数指标的相关关系。(2)结合试验数据结果给出了藏式毛石砌体受压全过程无量纲应力—应变曲线,分别采用两段式回归分析方法、损伤理论结合概率统计的分析方法建立了藏式毛石砌体的单轴受压本构模型,初步得到了含有明确物理意义参数的统一受压本构模型。(3)采用离散元颗粒流对藏式毛石棱柱体试件二维模型进行数值分析,研究藏式毛石棱柱体在压缩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情况和受力机理,探讨毛石棱柱体基材性能变化对试件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为藏式毛石砌体的数值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参考。

李辉跃[4](2021)在《一种低造价易施工隔震支座的试验及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隔震技术在我国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但受到经济性和施工条件的制约,隔震技术基本只在城市建筑中应用,对于震害更加严重的农村地区却未发挥作用。很多学者对隔震技术在农村应用的可行性也进行了研究,但依旧受到材料成本以及材料可获得性的约束。针对以上问题,在确保隔震技术在农村可实施性的基础上寻找到新的加劲层材料来代替成本更高质量更重的钢板。主要选取了3240酚醛环氧树脂板材和Fr4环氧树脂板材两种材料,两种材料在制作原料上相差较小,但因为制作工艺不同,材性却相差较大,两者与钢板相比,具有材料成本较低,来源广泛,质量较轻等优点,因此可以降低支座的造价及运输和施工成本。因为降低了板材的成本,所以板材的强度有所降低,为了确保板材能符合支座的制作及隔震技术需求,首先进行板材与橡胶之间的剥离试验,通过试验发现板材可以满足隔震支座的制作要求;其次为了探究两类板材在不同方向上的材料性能差异,对两种板材进行了拉伸及弯曲试验,通过试验发现两类板材的性能良好,可近似认为其是各向同性材料;最后对两类板材制作的支座进行了力学试验及数值模拟,通过试验及模拟获得了使用两类板材制作的支座在使用同种橡胶的情况下其竖向刚度随竖向面压的增大而减小,并且竖向面压对支座的竖向刚度影响较大,虽然水平刚度也会随着竖向面压增大而减小,但竖向面压对水平刚度的影响较小以及支座在大剪应变下,翘曲程度较大,此时支座的应力随竖向面压变化较小,主要受翘曲程度控制等结论。

范旺生[5](2020)在《基于转动变形的砌体墙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砌体结构由于取材方便、造价低廉,在我国广泛分布。但是地震中砌体结构破坏严重,现有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理论长时间内发展较慢且存在部分不足,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理论还需进一步完善。研究表明,在承受水平荷载时墙体的变形除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外,还存在转动变形。砌体墙的转动变形发生在墙体开裂产生水平裂缝进入弹塑性受力的阶段,墙体开裂后的力学性能与弹性阶段力学性能相差较大。砌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开裂并进入到弹塑性阶段,而我国现有砌体结构抗侧刚度和水平承载力仍是基于弹性理论而得,忽视了墙体转动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完善砌体结构的理论设计,本文对砌体结构转动变形理论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归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砌体墙整体式模型并进行数值分析,将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整体式模型的可行性。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窗间墙体高宽比、墙肢节点(砌体窗下墙承重部分)高宽比、竖向应力大小和窗下墙有无侧边约束等参数对墙体转动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窗间墙高宽比和竖向压应力大小对墙体转动和力学性能影响较大。(2)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不同破坏模式下砌体墙转动水平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砌体墙破坏模式除典型的剪切破坏模式外,还存在转动参与的剪切破坏、沿墙肢节点斜裂缝转动破坏和沿墙底水平裂缝转动破坏等多种破坏模式。对于有转动参与的剪切破坏,为计入转动的影响引入高宽比影响系数,通过研究发现墙体转动对水平承载力影响较小,故可按现行抗震规范计算其水平承载力。对于沿墙肢节点斜裂缝转动破坏,由于墙体沿墙肢节点的开裂荷载与极限荷载接近,通过推导墙体沿墙肢节点的开裂荷载并使其与极限荷载相等,从而得到此种破坏模式的水平承载力。对于沿墙底水平裂缝转动破坏,基于力矩平衡原理得到此种破坏模式墙体的水平承载力。(3)基于转动墙体抗侧刚度在弹塑性阶段的衰减规律,建立转动墙体归一化刚度衰减模型。由于刚度的衰减主要是由转动变形引起的,用转动部分墙体的高宽比对墙体弹性阶段的刚度进行折减,通过将折减后的刚度代入归一化衰减刚度方程得到砌体弹塑性阶段的抗侧刚度,并与其他学者试验中出现转动墙体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提出刚度模型的可行性。

裴强强[6](2020)在《夯土遗址传统工艺科学认知与稳定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在长期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夯土遗址病害频发,其中渐进式劣化是威胁遗址本体长期保存的主要病害之一,根部掏蚀则最为典型且破坏力最强。雨水冲刷、风沙磨蚀、水盐运移和温度梯度变化均是脆弱夯土建筑遗址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受建造工艺影响,夯土遗址层界面相对较脆弱,层界面最先出现表面风化、横向裂隙发育、局部掏蚀悬空,在重力作用下局部拉裂或压碎,最终形成贯通层状裂隙直至坍塌,这是威胁遗址本体长期保存的主要因素之一。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地震频发,且多属于强震区,据统计,有记载以来丝绸之路沿线6级以上地震共220次,7级以上53次,而地震是导致根部掏蚀遗址坍塌的主要诱因,是造成遗址本体坍塌的主要外动力。本文基于对传统夯筑工艺文献的梳理,通过现场调查结合室内实验、现场夯筑工艺和足尺静动力模拟实验,在科学认知传统夯筑工艺质量影响因素和控制指标的基础上,揭示了夯土结构薄弱层界面的影响,阐明了传统夯筑工艺从相土验土、结构特征、工具匹配、营造模数、夯筑技法等系统工序;结合模拟实验建立了叠压夯筑工艺的力学模型,科学分析了传统夯筑工艺夯击应力的收敛特征;揭示了渐进式根部掏蚀墙体的应力重分布和墙体渐变式失稳机制;基于足尺原位、掏蚀45%墙厚模拟振台实验,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夯土墙体的静动力响应特征,建立了静动力作用下夯土遗址墙体互馈机制及稳定性计算模型,提出了夯土遗址稳定性评估和夯筑加固技术控制指标。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点如下:(1)通过现场调查结合室内实验、现场夯筑工艺实验,科学认知了传统夯筑工艺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指标,揭示了薄弱层界面对夯土结构的影响,阐明了传统夯筑工艺从相土验土、结构特征、工具匹配,到营造模数、夯筑技法等的系统工序特征。(2)传统工艺夯击应力及效果测试表明,冲击应力随着夯击锤的重量增大、铺土厚度减薄及夯击遍数的增加,整体呈增大趋势;随着夯筑遍数增加,夯窝、夯实厚度、冲击力及弹性模量等逐渐收敛,夯筑1-4遍增长速率最快,4-6遍次之,6-8遍相对缓慢,8遍以后趋于稳定;基于此建立了夯锤重量、铺土厚度和夯筑遍数三变夯击应力计算模型和经验式,揭示了逐层叠加夯筑法这一古代夯筑工艺技术的突出特征。(3)渐进式的掏蚀是遗址根部局部坍塌及整体失稳的主要途径,渐进式掏蚀凹进模拟实验表明,墙体高厚比2:12.5:1时,随着根部逐渐掏蚀,掏蚀深度在墙厚0-10%范围内,墙体自身应力无明显变化,10%-20%时掏蚀侧局部区域压应力明显增加,20%-40%时墙体掏蚀压应力迅速增大,未掏蚀侧拉应力明显增大,墙体掏蚀深度超过45%压应力急剧增大,未掏蚀侧拉应力显着增加,且拉应力逐渐超掏蚀侧平移,直至掏蚀侧应力集中区压碎或墙体重心偏移,墙体坍塌破坏。(4)基于足尺原位和掏蚀45%墙厚模拟振台实验,形成了一套土体内部应力应变、位移及加速度,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的监测装置,为足尺夯土墙体振台实验研究积累了经验。(5)基于足尺原位和掏蚀45%墙厚模拟振动台实验结果,结合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工况条件下静力和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及响应特征,分析了夯土遗址建模技巧、研究方法及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夯土墙体静动力作用下稳定性计算模型。(6)通过建模分析原位和掏蚀45%墙厚模型,在静力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响应特征,寻找到了主要破坏面、破坏形式和评价基准,提出了遗址体加固后稳定性评价应以原位状态安全储备为基准,为加固措施所需抗力和加固效果评价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7)根部掏蚀深度直接影响夯土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墙体渐进式掏蚀深度超过墙体厚度45%时,在地震力作用下8度设防(400gal)墙体,墙体掏蚀深度超过墙厚的15%时,均从未掏蚀侧的层界面拉裂,直至掏蚀侧压碎而破坏。地震荷载作用下,需要干预掏蚀深度不足静力作用下的1/3。以上成果为夯土遗址传统营造工艺的认知、传承、挖掘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解读了逐层叠压式夯筑工艺的受力机制和科学内涵,揭示了渐进式根部掏蚀夯土遗址应力重分布、静动力状态的破坏机制,提出了根部掏蚀遗址在静力和8度设防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干预阈值,为夯土遗址稳定性评价和夯筑支顶加固技术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为夯土建筑遗址价值发掘、工艺技术传承和保护技术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支撑。

李延唯[7](2020)在《地震现场工作新需求下的辅助烈度判别指标研究》文中提出地震风险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表现为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震后进行烈度评定工作是现场工作诸多内容的重中之重,及时准确地获得震区烈度分布,对于救援力量部署、建筑工程安全鉴定、经济损失评估、恢复重建等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随着区域结构抗震能力提高及新设备技术在烈度调查工作中的应用,也对我国现行的烈度评定规范指标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对于房屋建筑抗震能力普遍较高的调查点,如我国经济水平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一线城市、发达城市群或震后恢复重建区等地区,由于普遍具有较高的抗震设防水平,在低烈度作用强度下,建筑结构主体的震害表征不明显,烈度判定指标不足,难以清晰区分低烈度的范围。其次,随着无人机设备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的完善,无人机被应用到地震现场调查工作中去,很好地弥补了人工烈度调查的不足,满足应急时效需求,更好地适应灾情环境,在辅助烈度调查工作中发挥了特有的优势。因此利用无人机辅助开展烈度调查工作,给出相应的烈度判别指标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几种非结构构件、构筑物等的震害表现与地震宏观烈度对应关系入手,结合相关研究和模型试验等最新进展,并参照已有相关规范中的内容,给出针对上述情况下的烈度判别补充指标。同时考虑到无人机技术在现场调查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给出了基于无人机的灾情获取原则与烈度判别指标。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简述了我国地震烈度评定工作内容,探讨了烈度调查对于地震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列举了我国近期发生的地震实例,论述了目前现场调查工作遇到的挑战,提出烈度调查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2.基于非结构构件和构筑物等指标,综合震害现象总结与相关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了震害程度与烈度对应关系,给出了低烈度范围补充判别指标建议表,并采用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了分级,满足了房屋建筑抗震性能普遍较好区域的低烈度范围判别指标需求。3.通过分析无人机在震害调查工作中的优劣势,根据无人机视角易于获取的灾情特点,选取了宏观烈度判别指标,给出了基于无人机目视解译的地震宏观烈度判别指标建议表,提出无人机应用辅助烈度调查的工作原则,在保证准确性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谢贤鑫[8](2020)在《RC框架中砌体填充墙的受力性能和地震易损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合理评估含砌体填充墙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地震损失,需要正确把握砌体填充墙的面内和面外受力性能及其地震损伤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砌体填充墙的易损性模型以用于基于概率的地震损失评估。本文以我国建筑中常见的砌体填充墙的受力性能和地震易损性为研究对象,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设计完成了9个足尺砌体填充墙框架的面内拟静力加载试验,研究了黏土砖填充墙、空心砌块填充墙和含塑钢门窗的空心砌块填充墙等不同类型墙体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各类砌体填充墙的最大裂缝宽度均与层间位移角之间近似地线性相关;其他设计参数相同的情况下,与空心砌块填充墙相比,黏土砖填充墙具有更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以及更高的峰值承载力。2、建立了包含本文试验数据在内的无开洞砌体填充墙面内拟静力试验数据集,对比分析了不同砌体填充墙面内刚度和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对于初始刚度,黄群贤(2011)提出的弯剪模型计算公式准确性较好;对于峰值割线刚度,ASCE5建议的基于斜压杆模型的计算公式最为准确;对于峰值承载力,Flanagan et al.(1999)提出的基于对角压溃破坏的计算结果最为准确。3、根据试验数据集建立了基于宏观破坏现象的砌体填充墙面内易损性函数;研究了损伤状态的定义方法、砌块材料、墙面抹灰砂浆等因素对易损性分析结果的影响。基于宏观破坏现象的损伤状态定义方法主观性过强,而基于力-位移骨架线的损伤状态定义方法导致易损性函数离散性过大,建议在易损性分析中采用基于最大裂缝宽度的损伤状态定义方法。当采用这一定义方法时,砌块材料和抹灰砂浆对易损性分析结果均无显着影响。4、通过分析含塑钢门窗的填充墙框架试验结果,提出了塑钢窗框参与抗侧的传力机理;在本文试验中,塑钢窗框的承载力贡献可达RC框架结构承载力的25%至36%;根据使用功能定义了门窗的损伤状态并建立了塑钢门窗地震易损性函数,推拉门窗和平开门窗分别在结构处于弹性状态和发生轻微损伤状态下即有超过50%的概率无法正常开启,而在平面内作用下玻璃面板不太可能破碎坠落。5、设计完成了7个足尺砌体填充墙面内外耦合加载试验,研究了砌体填充墙面内损伤对其面外受力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个综合考虑面内层间位移角和墙体宽厚比的面外承载力折减系数经验公式。

卢亦庄[9](2019)在《重庆山地湿热环境砖砌历史建筑劣化检测评估研究 ——暨中央大学“七七抗战”礼堂保护修缮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物古迹保护和管理工作程序分为六步,依次为调查、研究评估、确定保护级别、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实施保护规划和总结、调整规划和项目实施计划。[2]其中调查与研究评估是整个保护工作基础依据的部分,保护方案的制定应该建立在科学系统的调查和评估方法之上。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世界遗产保护学科的发展及我国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越发重视,许多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列入实施计划,但是由于相关行业对建筑病理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时会采取不当的修复手段,使得修复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加速被修复建筑的破坏。“科学保护”要求我们对历史建筑的修复设计工作要建立在对其受损状况科学化、系统化的评价之上,以整套的、合理的修复技术手段进行工作,以最小干预的态度和科学合理的手法保护历史建筑的价值,而不使其遭受不当的修复之害;另一方面,我国地域广大,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重庆地区有着山地多丘陵,夏季高温高湿,冬季阴冷潮湿的特点,且昆虫与微生物生长繁盛,上述因素构成了重庆地区建筑劣化机理及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因此,本文以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的病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本地历史建筑中的砖砌历史建筑劣化现象进行田野调查,分析其产生机理,对劣化现象的种类进行整合统计;并记录、归纳各项劣化的发生强度,对其损害程度进行分级打分;用比较的方法赋值各类劣化对砌体损害的权重,用以评估砌体在多种劣化现象影响下的残损程度。该评价系统是一套将砌体劣化打分量化进行综合分析的评估体系,评价方法可以用作砌体残损情况的快速评价,为保护修复计划提供参考。第一章,首先阐述了“重庆山地湿热气候环境”的背景,“建筑病理学”“建筑劣化”“劣化定量分析”等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简介重庆地区的砖砌历史建筑历史和构造特点,结合地理气候环境分析,说明本地区建筑常面临的致病因素。通过调研总结砖材料常见的劣化现象种类,并提供相应图表,以此定性判断建筑劣化的种类,并能通过观察劣化现象的表现确定劣化程度。第三章,描述了建筑劣化检测在病害调查中的作用和意义,将检查方法按照对建筑损害程度或检测工作地点分类,评价各种检测方法的优劣点,这样在选用具体的检测手段的时候我们可以进一步评价检测手段的适宜性。工作时先是定性地判定建筑劣化现象的种类,接下来是确定某种劣化现象的劣化程度数值,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受损害建筑进行检测。最后是对劣化观察或检测到的数据进行评价,划定等级值的标准,对现状进行打分,一是通过可观察的表观现象进行打分评估,另一方面是利用现代检测手段可以获取某项指标准确的劣化数值,该特征值与某种程度的劣化现象对应,可以从数值上量化劣化现象与劣化程度数值的关系。第四章,判断了劣化的种类并得到了相关的检测数值,需要将数据综合,对建筑的受损程度做出评估。对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受损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是将砌体所受劣化叠加的效果算式化,将各项劣化的风险性程度作比较,运用层次分析法给出个劣化对砖砌体影响的权重值,这样将不同类型的劣化统一到一个维度可根据劣化发展所致的等级和所影响的面积计算对砌体的损害程度。用该方法判断砌体健康状态,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或采取干预措施。第五章,选用了所在团队的实际案例重庆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抗战礼堂”保护修缮工程,说明项目从前期历史背景及环境、建筑本体调研开始,涉及到建筑劣化现象调查、病理分析、病理鉴定及劣化程度鉴定,获取这些资料后再对建筑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哪些干预是必要的,再制定以“真实性”原则为核心的保护规则下的修复设计。

何水清[10](2013)在《现代住宅建筑常用材料缺陷的防治(1)》文中提出1彩色混凝土路面砖面层缺陷的防治1.1彩色混凝土路面砖面层缺陷产生原因1.1.1面料裂缝面料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面料水灰比控制不当。通常面料水灰比应大于或等于底料水灰比,而又以不粘模为好。而当面料水灰比小于底料水灰比时,刚成型的彩色混凝土路面砖在输送过程中会产生不规则的非贯穿性裂缝。(2)底料中含有杂质。当底料中含有密度小、吸水率大(如钟乳石、木屑等)的杂质时,彩色混凝土

二、砌体工程中几种常见裂缝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砌体工程中几种常见裂缝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墙体抗震性分析的砖混结构鉴定加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受损后结构安全性鉴定与加固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验证
    2.1 有限元基本理论
    2.2 有限元模型建立步骤
        2.2.1 单元类型选取
        2.2.2 本构关系选取
        2.2.3 建立模型所需条件
    2.3 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2.3.1 参考试验模型介绍
        2.3.2 参考试验加载概况
        2.3.3 参考试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4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加固方式下砌体墙抗震性能对比
    3.1 引言
    3.2 两种加固方式简介
        3.2.1 钢筋网片水泥砂浆加固简介
        3.2.2 扶壁柱加固简介
    3.3 模型介绍及加载方案的确定
        3.3.1 模型介绍
        3.3.2 模型加载方案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4.1 墙体滞回曲线对比
        3.4.2 墙体骨架曲线对比
        3.4.3 墙体刚度对比分析
        3.4.4 墙体延性对比分析
        3.4.5 耗能能力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物爆炸后结构检测与鉴定
    4.1 理论研究与现场情况调查
        4.1.1 工程实例概况
        4.1.2 结构损伤调查及缺陷普查
        4.1.3 构造设置情况检查
        4.1.4 破坏等级划分
    4.2 建筑物结构性能检测
        4.2.1 地基基础检测
        4.2.2 砌体砂浆强度检测
        4.2.3 混凝土构件强度检测
        4.2.4 混凝土耐久性检测
        4.2.5 建筑结构整体垂直度的检测
    4.3 建筑物安全性鉴定评级
        4.3.1 建筑物鉴定流程
        4.3.2 地基基础安全性鉴定
        4.3.3 上部承重结构安全性鉴定
        4.3.4 建筑物安全性鉴定评级
        4.3.5 建筑适修性评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爆炸后结构加固设计
    5.1 结构加固原则
    5.2 结构加固设计方法
        5.2.1 砌体构件加固设计
        5.2.2 混凝土构件加固设计
    5.3 加固后模型计算分析
        5.3.1 抗震计算
        5.3.2 受压计算
        5.3.3 高厚比
        5.3.4 局部承压
    5.4 加固后模型计算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盾构下穿对石拱桥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盾构施工下穿桥梁对其影响及加固措施研究现状
        1.2.2 基础变位对石拱桥影响研究现状
        1.2.3 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石拱桥稳定性理论研究
    2.1 拱结构力学特征简介
    2.2 石拱桥稳定性理论
        2.2.1 两类稳定问题分析
    2.3 石拱桥极限承载力理论
        2.3.1 极限承载力研究方法
        2.3.2 石拱桥破坏判断准则
    2.4 拱桥基础变位对石拱桥结构产生附加内力的理论研究
        2.4.1 基础相对竖向位移引起的附加内力理论
        2.4.2 基础相对水平位移引起的附加内力理论研究
        2.4.3 基础发生相对角位移引起的附加内力理论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拱桥基础变位数值模拟研究
    3.1 石拱桥模型的确定
        3.1.1 砌体常用分析模型
    3.2 石拱桥模型的建立
        3.2.1 迎泽湖石拱桥概况
        3.2.2 拟合拱轴线
        3.2.3 模型基本假设及本构模型
        3.2.4 确定模型参数
        3.2.5 确定边界条件
        3.2.6 建立初始模型
    3.3 模拟结果分析
        3.3.1 基础竖向不均匀沉降对石拱桥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3.3.2 基础横向不均匀位移对石拱桥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3.3.3 基础竖向与横向位移耦合对石拱桥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3.3.4 单侧基础倾斜对石拱桥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3.4 基础不均匀变位引起石拱桥裂缝部位现实成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盾构下穿对石拱桥基础扰动分析研究
    4.1 工程概况
    4.2 盾构施工对石拱桥基础影响机理研究
        4.2.1 盾构施工对地层扰动影响机理研究
        4.2.2 地层扰动对石拱桥基础变位影响机理研究
    4.3 数值模拟
        4.3.1 有限差分软件简介
        4.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基加固方式及工程应用研究
    5.1 加固方案简介
        5.1.1 置换及拌入法
        5.1.2 排水固结法
        5.1.3 振密挤密法
        5.1.4 注浆法
    5.2 本工程加固方案确定
        5.2.1 第一种加固方案
        5.2.2 第二种加固方案
        5.2.3 第三种加固方案
    5.3 工程监测
        5.3.1 监测点布置
        5.3.2 实测数据分析
        5.3.3 工程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研究成果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传统藏式毛石砌体受压基本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毛石砌体受压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
        1.2.2 毛石砌体受压本构关系
        1.2.3 毛石砌体数值仿真分析
    1.3 传统藏式毛石建筑的结构特征
        1.3.1 砌筑材料与工艺
        1.3.2 构造特征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2 传统藏式毛石砌体单轴受压试验与分析
    2.1 藏式毛石砌体压缩试验
        2.1.1 基材力学性能
        2.1.2 试件设计及加载
        2.1.3 试验现象和结果
    2.2 藏式毛石砌体破坏过程与机理分析
    2.3 藏式毛石砌体受压力学性能分析
        2.3.1 抗压强度
        2.3.2 弹性模量
        2.3.3 初裂性能和峰值应变
    2.4 本章小结
3 传统藏式毛石砌体单轴受压本构模型研究
    3.1 藏式毛石砌体受压应力—应变曲线
    3.2 回归本构模型
    3.3 统计损伤本构模型
        3.3.1 砌体细观破坏机理
        3.3.2 损伤变量和本构模型
        3.3.3 统计损伤演化本构方程
        3.3.4 模型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传统藏式毛石砌体的颗粒流PFC~(2D)数值计算及分析
    4.1 颗粒流PFC基本理论
        4.1.1 PFC基本简介
        4.1.2 PFC基本假定
        4.1.3 PFC运算法则和接触模型
    4.2 模型建立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4.2.1 模型建立
        4.2.2 参数敏感性分析
    4.3 颗粒流模拟裂缝及应力分布
    4.4 基材性能对棱柱体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4.4.1 土体弹性模量
        4.4.2 石材弹性模量
        4.4.3 石材抗拉强度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一种低造价易施工隔震支座的试验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我国村镇民居结构及地震灾害
        1.2.1 砌体结构现状及震害分析
        1.2.2 木结构现状及震害
        1.2.3 土石结构现状及震害分析
    1.3 国外的隔震技术研究情况
    1.4 国内的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橡胶隔震支座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刚性支座理论
        2.2.1 四个理论假定
        2.2.2 支座竖向刚度
        2.2.3 支座水平向刚度
        2.2.4 支座屈曲荷载
        2.2.5 阻尼特性
    2.3 柔性支座理论
    2.4 复合材料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隔震支座叠层板材力学试验
    3.1 引言
    3.2 橡胶与板材的剥离试验
    3.3 隔震支座叠层板材的材性试验
        3.3.1 3240 酚醛环氧树脂板材料试验
        3.3.2 Fr4 环氧树脂材料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类支座的力学性能试验
    4.1 引言
    4.2 简易隔震支座的制作
    4.3 3240 板材支座的力学相关试验
        4.3.1 试验概况
        4.3.2 3240 支座竖向刚度试验
        4.3.3 3240 支座水平刚度试验
        4.3.4 3240 支座的等效阻尼比
    4.4 Fr4 板材支座的力学性能试验
        4.4.1 Fr4 支座竖向刚度试验
        4.4.2 Fr4 支座水平刚度试验
        4.4.3 Fr4 支座的等效阻尼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隔震支座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支座模型的建立
        5.2.1 橡胶理论
        5.2.2 橡胶本构模型的选取
        5.2.3 隔震支座模型的建立
    5.3 两种支座的竖向压缩分析
        5.3.1 3240 支座的竖向压缩分析
        5.3.2 Fr4 支座竖向压缩分析
    5.4 两种支座的压剪模拟分析
        5.4.1 3240 支座的压剪模拟分析
        5.4.2 Fr4 支座压剪模拟分析
    5.5 封板厚度对支座的影响
        5.5.1 翘曲工况分析
        5.5.2 无翘曲工况分析
    5.6 橡胶种类对支座内部应力的影响
    5.7 带连接措施模拟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5)基于转动变形的砌体墙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砌体墙抗侧刚度计算方法
        1.2.2 砌体墙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
        1.2.3 震害与试验中转动变形现象
    1.3 转动变形对砌体墙抗震性能的影响
        1.3.1 转动变形对砌体墙破坏模式的影响
        1.3.2 转动变形对砌体墙抗侧刚度的影响
        1.3.3 转动变形对砌体墙水平承载力的影响
        1.3.4 转动变形对砌体墙变形能力与延性的影响
    1.4 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砌体墙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2.1 有限元分析软件与分析模型的选取
        2.1.1 有限元分析软件选取
        2.1.2 有限元分析模型选取
    2.2 混凝土塑性损伤材料模型
        2.2.1 塑性规则
        2.2.2 损伤因子
        2.2.3 裂缝开展的判定
    2.3 砌体本构关系
        2.3.1 砌体受压本构
        2.3.2 砌体受拉本构
    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4.1 砌体墙试验实例
        2.4.2 模型建立
        2.4.3 模拟结果与试验对比
        2.4.4 砌体墙有限元单调加载模拟
    2.5 本章小结
3 砌体墙力学性能有限元参数分析
    3.1 砌体墙参数化分析
    3.2 窗间墙高宽比对砌体墙性能影响
        3.2.1 破坏形态分析
        3.2.2 水平承载力分析
        3.2.3 延性分析
    3.3 墙肢节点高宽比对砌体墙性能影响
        3.3.1 破坏形态分析
        3.3.2 水平承载力分析
        3.3.3 延性分析
    3.4 竖向压应力大小对砌体墙性能影响
        3.4.1 破坏形态分析
        3.4.2 水平承载力分析
        3.4.3 延性分析
    3.5 有无侧边约束对砌体墙性能影响
        3.5.1 破坏形态分析
        3.5.2 水平承载力分析
        3.5.3 延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砌体墙考虑转动变形水平承载力计算
    4.1 有转动参与的剪切破坏水平承载力
        4.1.1 试验现象
        4.1.2 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
    4.2 沿墙肢节点斜裂缝转动破坏水平承载力
        4.2.1 试验现象
        4.2.2 几何假定
        4.2.3 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
    4.3 沿墙底水平裂缝转动破坏水平承载力
        4.3.1 试验现象
        4.3.2 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
    4.4 砌体墙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砌体墙考虑转动变形刚度计算
    5.1 砌体墙归一化刚度衰减研究
        5.1.1 砌体墙参数
        5.1.2 归一化刚度衰减系数
    5.2 砌体墙峰值点抗侧刚度计算方法
        5.2.1 典型立面墙体等效高宽比
        5.2.2 转动调整系数的确定
        5.2.3 修正峰值点刚度计算模型的验证
    5.3 砌体墙弹塑性阶段刚度模型验证
    5.4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夯土遗址传统工艺科学认知与稳定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土质建筑的起源与发展
        1.2.2 夯筑技术研究
        1.2.3 根部掏蚀病害特征与机理研究
        1.2.4 夯筑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关键技术问题及创新点
        1.4.1 关键技术问题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传统夯筑工艺的科学化
    2.1 夯筑工艺演变特征及营造制度
        2.1.1 夯筑工艺演变
        2.1.2 夯筑工艺营造制度
    2.2 夯筑工艺与作用机制
        2.2.1 材料与工具制备
        2.2.2 工况与夯筑工艺
        2.2.3 测试方法
        2.2.4 单层夯击应力特征分析
        2.2.5 夯筑工艺受力过程弹塑性理论
        2.2.6 多层夯击应力特征分析
        2.2.7 夯筑质量测试分析
    2.3 夯层层界面特性研究
        2.3.1 样品制备
        2.3.2 测试分析方法
        2.3.3 层界面力学特征与分析
        2.3.4 小结
第三章 足尺实验墙制作及静动力响应实验设计
    3.1 实验设计
        3.1.1 原位实验墙
        3.1.2 渐进式掏蚀实验墙
        3.1.3 坍塌式掏蚀实验墙
        3.1.4 掏蚀实验墙
    3.2 足尺实验墙制备
        3.2.1 实验土基本性质
        3.2.2 实验墙制备及测试点布置
        3.2.3 实验墙吊装箱体设计与制备
    3.3 足尺实验墙测试设备与方法
        3.3.1 模拟地震加载方法及条件
        3.3.2 加速度响应测试
        3.3.3 动应变响应测试
        3.3.4 应力响应测试
        3.3.5 宏观形变测量
        3.3.6 动态变形测量
        3.3.7 温湿度测试
        3.3.8 数据采集系统
    3.4 振动台模拟实验基本参数
        3.4.1 模型相似关系
        3.4.2 波形选择
        3.4.3 加载方式
        3.4.4 工况输出情况
    3.5 实验流程及防护措施
第四章 足尺模拟实验墙静力响应特征结果与分析
    4.1 原位墙体静力结果与分析
    4.2 渐进式掏蚀墙体静力分析
        4.2.1 渐进式掏蚀墙体应变特征
        4.2.2 渐进式掏蚀墙体位移特征
        4.2.3 小结
    4.3 坍塌式掏蚀静力特征分析
        4.3.1 坍塌式掏蚀墙体应变特征
        4.3.2 坍塌式掏蚀墙体位移特征
        4.3.3 小结
    4.4 小结
第五章 足尺模拟实验墙动力响应特征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现象及破坏机理分析
        5.1.1 原位墙体
        5.1.2 掏蚀墙体
    5.2 夯土墙体结构动力特性
        5.2.1 原位墙体频率谱图
        5.2.2 掏蚀墙体频率谱图
    5.3 夯土墙体结构加速度响应
        5.3.1 原位墙体加速度响应
        5.3.2 掏蚀墙体加速度响应
    5.4 夯土墙体结构位移响应
        5.4.1 原位墙体位移响应
        5.4.2 掏蚀墙体位移响应
    5.5 夯土墙体结构应力响应
        5.5.1 原位墙体应力响应
        5.5.2 掏蚀墙体应力响应
    5.6 夯土墙体结构惯性力与层间剪切力
        5.6.1 原位墙体惯性力与层间剪切力
        5.6.2 掏蚀墙体惯性力与层间剪切力
    5.7 夯土墙体失稳机制
        5.7.1 应变分析
        5.7.2 破坏模式分析
        5.7.3 小结
第六章 夯土遗址数值模拟及稳定性评价方法
    6.1 建立夯土墙体数值模型
        6.1.1 基本假定
        6.1.2 几何模型
        6.1.3 单元格划分
        6.1.4 模态分析
        6.1.5 材料属性
    6.2 结构模型静力特征分析
        6.2.1 原位墙体模型静力响应特征
        6.2.2 掏蚀墙体模型静力响应特征
    6.3 结构模型动力响应分析
        6.3.1 模型加速度响应
        6.3.2 模型位移响应
        6.3.3 模型应力应变响应
    6.4 夯土墙体动力作用下结构失稳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地震现场工作新需求下的辅助烈度判别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震危险性
    1.2 烈度调查工作
        1.2.1 工作内容
        1.2.2 工作实例
    1.3 存在的问题
    1.4 发展要求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外地震烈度表沿革
    2.1 地震烈度
    2.2 国外地震烈度表
        2.2.1 美国地震烈度表(M.M烈度表)
        2.2.2 苏联地震烈度表(MSK烈度表)
        2.2.3 欧洲地震烈度表(EMS烈度表)
        2.2.4 日本地震烈度表(JMA烈度表)
    2.3 中国地震烈度表
    2.4 国内外地震烈度表的比较
        2.4.1 房屋结构类型的比较
        2.4.2 房屋破坏等级划分的比较
        2.4.3 数量词界定的比较
        2.4.4 房屋震害描述的比较
    2.5 发展要求
    2.6 小结
第三章 研究现状
    3.1 烈度评定现状
        3.1.1 国外烈度评定
        3.1.2 国内烈度评定
    3.2 非结构构件等的抗震研究进展
        3.2.1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抗震研究
        3.2.2 器物的抗震研究
        3.2.3 构筑物的抗震研究
    3.3 无人机影像识别技术
    3.4 小结
第四章 低烈度范围判别指标
    4.1 引言
    4.2 适用范围
    4.3 指标对象
        4.3.1 填充墙
        4.3.2 围护墙、院墙、女儿墙
        4.3.3 吊顶系统
        4.3.4 玻璃幕墙
        4.3.5 构筑物
        4.3.6 典型器物
    4.4 判别指标表设计
        4.4.1 指标权重设计
        4.4.2 计算过程与结果
        4.4.3 烈度判别建议表
    4.5 小结
第五章 无人机应用的烈度判别指标
    5.1 引言
    5.2 低空无人机影像识别技术
        5.2.1 优缺点
        5.2.2 无人机可识别的震害现象
        5.2.3 使用原则
    5.3 指标对象
        5.3.1 可沿用的指标
        5.3.2 木屋盖
        5.3.3 围护墙、院墙、女儿墙
        5.3.4 构筑物
        5.3.5 救灾帐篷
    5.4 判别指标表
        5.4.1 指标权重计算
        5.4.2 烈度判别建议表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RC框架中砌体填充墙的受力性能和地震易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砌体填充墙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2.1 砌体填充墙面内抗震性能研究
        1.2.2 砌体填充墙地震易损性研究
        1.2.3 门窗的受力性能和地震易损性
        1.2.4 砌体填充墙平面内外耦合作用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足尺砌体填充墙面内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含砌体填充墙的RC框架试件设计
        2.2.1 RC框架
        2.2.2 砌体填充墙
        2.2.3 砌体材料性能
    2.3 加载和量测
    2.4 砌体填充墙的试验现象
        2.4.1 损伤发展及裂缝分布
        2.4.2 最大裂缝宽度
        2.4.3 残余裂缝宽度
    2.5 滞回曲线
        2.5.1 纯框架试验体的滞回曲线
        2.5.2 砌体填充墙的滞回曲线
    2.6 刚度退化
    2.7 耗能能力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开洞砌体填充墙的面内刚度和承载力计算
    3.1 引言
    3.2 无开洞砌体填充墙的试验数据集
    3.3 刚度计算
        3.3.1 计算初始刚度的弯剪模型
        3.3.2 计算峰值点割线刚度的斜压杆模型
    3.4 承载力计算
        3.4.1 灰缝剪切破坏
        3.4.2 对角拉裂破坏
        3.4.3 对角压溃破坏
        3.4.4 面内承载力的计算误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砌体填充墙面内地震易损性研究
    4.1 引言
    4.2 损伤状态定义
    4.3 易损性函数
    4.4 基于宏观现象的面内易损性
        4.4.1 样本数据
        4.4.2 整体样本的易损性曲线
        4.4.3 砌块材料对易损性的影响
        4.4.4 与国外易损性曲线的比较
    4.5 损伤状态的定义对面内易损性的影响
        4.5.1 样本数据
        4.5.2 基于不同损伤状态定义的易损性曲线
        4.5.3 砌块材料对易损性的影响
        4.5.4 抹灰砂浆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砌体填充墙中塑钢门窗的受力特性和易损性
    5.1 引言
    5.2 门窗试验体的设计
    5.3 主要试验现象
    5.4 塑钢门窗的承载力贡献
    5.5 砌体填充墙中塑钢门窗的易损性
        5.5.1 损伤状态定义
        5.5.2 易损性曲线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内损伤对砌体填充墙面外受力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考虑面内损伤的砌体填充墙面外承载力试验
        6.2.1 试件设计
        6.2.2 加载装置及加载制度
        6.2.3 试验结果
    6.3 面内损伤对面外承载力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及主要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附录A 国内外规范中关于砌体填充墙的相关规定
    A.1 砌体填充墙对结构的影响
    A.2 砌体填充墙的承载力和刚度
    A.3 砌体填充墙的损伤控制
    A.4 各国规范的对比
附录B 国内砌体填充墙试验数据集
附录C 砌体填充墙面内外耦合试验数据集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重庆山地湿热环境砖砌历史建筑劣化检测评估研究 ——暨中央大学“七七抗战”礼堂保护修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1.2.1 学术价值
        1.2.2 社会价值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综述与评价
    1.4 研究内容
        1.4.1 重庆砖砌历史建筑劣化类型、特点与致病机理
        1.4.2 建立重庆砖砌历史建筑“劣化”检测技术方法
        1.4.3“劣化分级评估指标体系”与“预防性保护”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重庆山地湿热环境砖砌历史建筑病理分析
    2.1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劣化状况调研与分析
        2.1.1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发展概况
        2.1.2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调研范围
    2.2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劣化主要影响因素
        2.2.1 地理因素
        2.2.2 气候环境因素
        2.2.3 生物因素
        2.2.4 其他因素
    2.3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劣化机理分析
    2.4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劣化表现类型归纳
        2.4.1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劣化统计概况
        2.4.2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劣化现象术语与表现
    2.5 本章小结
3 重庆山地湿热环境砖砌历史建筑劣化检测技术与劣化数据评估
    3.1 砌体建筑劣化检测工作方法
        3.1.1 建筑劣化检测的工作机制和方法分类
        3.1.2 专项检测技术方法
    3.2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劣化检测数据评估
        3.2.1 目测法观察表观现象对单项劣化数据评估
        3.2.2 检测数据与单项劣化数据评估
    3.3 本章小结
4 重庆山地湿热环境砖砌历史建筑劣化定量综合分级评估
    4.1 遗产建筑评价方法
    4.2 基于定量分析的劣化评估分析
        4.2.1 劣化指标
        4.2.2 劣化权重计算
    4.3 劣化现象风险性评估
        4.3.1 风险性评价指标
        4.3.2 重庆地区砖砌历史建筑砌体劣化现象风险性综合评分
    4.4 砖砌建筑劣化权重计算与劣化量化分级标准
        4.4.1 砖砌历史建筑的劣化权重计算
        4.4.2 综合劣化程度指标判断修复必要性
    4.5 本章小结
5 实践项目:中央大学“七七抗战”礼堂保护修缮工程
    5.1 工程概况
    5.2 前期调查与记录
        5.2.1 历史建筑与环境综合调查的价值、目标与内容
        5.2.2 历史调查
        5.2.3 历史建筑测绘记录
    5.3 抗战礼堂劣化因素分析与调查统计
        5.3.1 抗战礼堂建筑劣化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3.2 抗战礼堂劣化调查记录
    5.4 抗战礼堂病害“劣化检测”调查与分析
        5.4.1 结构安全性检测
        5.4.2 其他专项检测
    5.5 礼堂修缮前状况综合价值评估
        5.5.1 抗战礼堂形式评价
        5.5.2 抗战礼堂砖砌结构劣化程度综合评价
        5.5.3 现状评价结果综述
    5.6 抗战礼堂保护修复设计
        5.6.1 保护修复原则与应用
        5.6.2 基于劣化调查研究的保护修复设计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成果与展望
    6.2 研究缺陷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及实践项目
    C 重庆近现代砖砌体历史建筑调研点一览
    D 重庆山地湿热环境下砖砌体历史建筑劣化现象分布统计
    E yaahp软件对砌体劣化现象层次分析的计算列表
    F 砌体劣化现象对照表
    G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砌体工程中几种常见裂缝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墙体抗震性分析的砖混结构鉴定加固设计研究[D]. 李文哲.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2]盾构下穿对石拱桥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 李春明.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传统藏式毛石砌体受压基本力学性能研究[D]. 汪源.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4]一种低造价易施工隔震支座的试验及模拟研究[D]. 李辉跃.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转动变形的砌体墙力学性能研究[D]. 范旺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夯土遗址传统工艺科学认知与稳定性评价研究[D]. 裴强强. 兰州大学, 2020(01)
  • [7]地震现场工作新需求下的辅助烈度判别指标研究[D]. 李延唯.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8]RC框架中砌体填充墙的受力性能和地震易损性研究[D]. 谢贤鑫.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9]重庆山地湿热环境砖砌历史建筑劣化检测评估研究 ——暨中央大学“七七抗战”礼堂保护修缮设计[D]. 卢亦庄. 重庆大学, 2019(01)
  • [10]现代住宅建筑常用材料缺陷的防治(1)[J]. 何水清. 砖瓦世界, 2013(03)

标签:;  ;  ;  ;  ;  

砌体工程中几种常见裂缝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