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计算机在县级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电子计算机在县级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一、电子计算机在县级土地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莹[1](2019)在《基于GIS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系统设计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系统设计的思考,对地理信息系统在实现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的妥善处理以及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两个方面起到的作用展开研究。方法以某县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为研究对象,从系统设计的原则、主要目标、模块设置、系统硬件设计和系统模块设计几个方面入手,对基于GIS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展开分析。结果通过对系统的实际应用进行讨论,对系统关键技术的实现过程做出研究。结论基于GIS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系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人口承载力系统以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系统中应用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左岍[2](2019)在《鄂西南山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以湖北鹤峰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耕地则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因此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全局性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的人口和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都使得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同时耕地质量也在不断下降。相对于耕地面积的有形减少,耕地质量的下降却是隐形的,且其影响绝不亚于前者,耕地质量的下降正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不可忽视的威胁。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即为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开展耕地质量评价变得愈发紧要。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对耕地质量进行等级划分可以全面认识现有耕地的质量、面积及分布状况,对提高整体耕地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鄂西南山区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主要包括恩施州、神农架林区、宜昌市和十堰市等地市州,其地处三峡腹地,整体地势陡峻、地貌破碎,是湖北省坡耕地分布最广、最集中、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因此对该地区进行耕地质量的调查和评价,弄清目前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既有研究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恩施州鹤峰县为典型研究区域,以2017年为研究年度,从影响耕地质量的立地条件、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土壤管理、生态环境等5个方面选取14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并结合隶属函数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和隶属度,按照层次分析法计算质量综合指数,最后对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根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程度及提升当前耕地质量的可行性和难易程度,选取pH、有机质、有机磷等7个障碍因素,引入障碍度函数模型,对这7个障碍因素进行定量化分析,并运用等距法将障碍因素的障碍程度暂定划分为无障碍度、Ⅰ级障碍、Ⅱ级障碍、Ⅲ级障碍(%)四个级别,最后根据障碍因素的特点提出增进耕地质量的改良措施。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鹤峰县耕地总面积为24080.05 hm2,可划分为6个等级,范围为四等级至九等级,全域耕地平均质量等级为6.70,主要级别分布以七等级为主,占鹤峰县耕地总面积的44.76%;其次为六等级,占28.70%。2017年鹤峰县耕地质量属于中等稍偏下水平。(2)鹤峰县不同乡镇的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属性值相差较大。总体上,各乡镇土壤容重、pH、速效钾、缓效钾含量的水平一般或偏差,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的水平较高。(3)鹤峰县不同耕地质量等级的耕地表现出显着的空间交错分布特征,整体上呈现出西北、东南低和北部、西南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耕地质量等级相对较高的耕地集中分布在鹤峰县的北部、南部和西南部,包括太平镇、容美镇、邬阳乡等乡镇,其中走马镇和铁炉乡没有四等级耕地分布;耕地质量等级相对较低的耕地主要分布在鹤峰县的西北部、东南部,包括中营镇、下坪乡和铁炉乡等乡镇。(4)影响鹤峰县耕地质量提升障碍因素总体以Ⅰ级障碍为主,说明该区域针对质量提升需采取的措施难度较小,改良有效可能性较高。具体来看,中等级地提升至高等级地存在的障碍因素整体上以Ⅰ级障碍为主,有机质、清洁程度、农田林网化程度不存在障碍程度,pH、排水能力以Ⅰ级障碍为主,有效磷以Ⅱ级障碍为主,灌溉能力以Ⅲ级障碍为主。由低等级地提升至中等级地存在的障碍因素同样整体上以Ⅰ级障碍为主,但不同的是其障碍因素的障碍程度等级范围有所增多,说明质量提升难度有所增大。有机质、清洁程度、农田林网化程度不存在障碍程度,pH、排水能力以Ⅰ级障碍为主,有效磷以Ⅱ级障碍为主,灌溉能力以Ⅲ级障碍为主。

吴靖瑶,吴克宁,李晨曦[3](2017)在《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文中提出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运用比较分析法、计量分析法对19812015年CNKI总库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土地评价研究的993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当前土地评价研究热点、作者群以及主要研究机构的知识结构图谱。研究结果表明:(1)1981年以来,中国土地评价研究主要围绕"土地利用"、"土地适宜性"、"土地类型"、"土地分等定级"、"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等展开;(2)傅伯杰、杨敬锋、周勇、陈志民、林培、倪绍祥等是主要发文作者;(3)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以及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是主要的研究机构;(4)《中国土地科学》是土地评价相关研究刊载论文数量最多的期刊,《中国土地》、《农业工程学报》以及《资源科学》是刊载土地评价研究论文重要的核心期刊。除了传统的土地评价视角下,土地利用、土地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质量、土地适宜性、土地类型、适宜性评价等问题仍是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热点方向。最后,本文提出了未来土地评价领域的研究趋势。

李宇健[4](2017)在《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运用土地评价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水土保持理论、生态演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在综合研究国内外土地复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体系,并以北沿江高速(巢湖至马鞍山段)为例,开展对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探究高速公路复垦的方向及其适宜性,为实现复垦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以及缓解日趋紧张的人地矛盾提供参考方案。首先,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介绍目前广泛使用的土地复垦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介绍不同地形环境下所应采取的复垦工程措施,待土地平整工程结束后,通过一定的土地复垦生物技术等,逐步恢复土地地力。其次,根据所获取的数据和研究的客观条件,以取土场和临时工程用地(施工场地、弃土场、施工场地以及施工便道等临时占地)作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对象,分别以灌溉条件、排水条件、地面坡度和挖损深度作为取土场的评价指标,以灌溉条件、排水条件、地面坡度和有效土层厚度作为临时工程用地的评价指标。建立土地适宜性类型参照表,划分五个利用类型。第三,介绍了研究区的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土地利用状况。利用已建立的高速公路复垦适宜性评价体系和获取的数据,计算获取取土场和临时工程用地的高速公路临时用复垦适宜性等级和复垦方向,并最终从社会、生态和经济综合分析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效益。最后,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待更进一步的完善,且文中研究所涉及的评价评价指标也只选择了通用的4种类型,且利用的指数和法和极限条件法综合的方法所获取的结果有一定主观因素存在,有鉴于此,今后的研究中应根据工程所处环境和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扩大样本研究数量,并适当扩大临时用地和土地类型的数量规模,进一步减少主观因素对数据处理中的权重的影响,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研究结果认为:本次研究结果能够准确的反映出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结果,其结果符合预期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社会稳定,生态健康,经济效益提升显着。

VU THI THU HUONG(武氏秋红)[5](2014)在《中国与越南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近几年来,越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向土地资源及水资源施压、从而引起了重新调整符合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的需求。同时、气候变化也成为越南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新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包括影响到生活的挑战、生计、自然资源和社会结构等挑战。越南被视为承受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最大影响的两个国家之一。“越南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目标”的具体目标之一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及全国各地各部门规划战略里集成了气候变化因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也需要对符合于发展水平的土地利用规划及符合于全球化趋势的土地利用规划近性重新调整。因此我们需要扩大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范围、包括环境因素、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同时也要为承受土地使用改革的影响的人或集体参加规划过程创造便利条件。这样,将以前不灵活和偏于描述的规划方法转为偏于分析和具有战略性的规划方法已成为土地利用规划过程当中的急需方法。越南土地利用规划的建设在土地法及有关法律文件都有规定。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就是划分土地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环保的要求;同时确保合理、节省、有效地使用土地。目前越南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指出、每个土地规划方案都要考虑到与经济、社会及环境相关的关系,同时也要支持各级基层的直接承受影响的对象对每个规划方案积极提出意见。然而在越南,这样的实际参考性的例子还不多,对省级和区级关于实际应用上如何展开的引导还缺乏。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缺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日益矿大、土地供需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加剧。面对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基本国情、必须对有限的土地资源精打细算、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行为。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特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特续发展、必须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行更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05年中国开展好规划实施评价、基础调查、资料搜集和课题研究等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为规划修编打下良好基础。2010年、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主要工作基本完成。这些因素和背景条件为发展带来了机遇、必将加强土地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借鉴国内外土地利用先进经验和方式、促进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发展。本课题选取“中国与越南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对比研究”,从加强合作交流,借鉴国内外土地利用先进经验的目的。论文研究的目的:1、针对目前越南和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对比研究,初步结构分明,功能清晰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分析研究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2、针对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单一问题,深刻分析土地利用目标的内涵,揭示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实质,提出越南和中国县级土地利用规划预期目标。3、根据规划目标和规划内容的层次性,中国与越南县级规划的控制指标体系对比研究。4、拟对中国与越南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周滔[6](2013)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以海南省儋州市为例》文中认为在市、县、乡(镇)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完成之后,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建设也随即开始。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的存储与运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分析了当前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的研究背景,阐明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同时对国内外土地数据库的发展现状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说明了当前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县级规划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方法。简介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的理论和方法。第三部分:县级规划数据库建设的技术研究。探讨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运用的关键技术。通过介绍并比较现行GIS软件和数据库平台的优缺点,结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特征和空间数据管理操作平台的运用,提出采用苍穹(KANQ)GIS与ACCESS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组织和管理,最终形成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的平台体系。解决了一些影响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质量的问题,并提供了处理方案。第四部分:儋州市县级规划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的案例研究。以海南省儋州市为案例,进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在制定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的流程之后,结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的目标与依据,确定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设计方案。论述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数据处理过程,在保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成果顺利通过国土资源部的质量检查后,对导出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成果中的图件及表格,进行了应用研究。第五部分:结论与讨论。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苍穹(KANQ)GIS与ACCESS相结合进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的方案,这种空间数据管理操作平台和数据库平台稳定且实用,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此次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的研究还存在未能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KHUONG MANH HA(姜孟河)[7](2013)在《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及其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家的组织与管理措施体系,以在分布土地基金于全国、区域、各级发展经济社会、保护国防安全目标的基础上,合理与有效地使用土地资源与其他资源、保护环境。越南正在加快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使用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为服务经济发展过程越来越增加。从而,合理与有效地使用自然资源是有长远战略的问题,为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此外,越南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地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有限,在该背景中,土地利用规划是有关键作用的因素为彻底地解决加快发展经济与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之间的矛盾。越南的宪法与土地法已确定:“…按土地利用规划与计划,国家统一地管理土地”,从而,近年来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已进行研究完善规划的体系、内容与任务、编制方法、实施管理工作以更符合实际条件。然而,在实际上,越南规划还存在多不足的问题要解决的。从上述问题,论文作者进行研究和分析越南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提出不足及缺少合理性的问题。同时,在中越两国土地利用规划对比的基础上,接受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经验以完善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基本研究包括研究综述,土地利用规划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第二部分抒写、评价与分析越南土地利用规划。第三部分是把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和河内土地利用规划作的评价与分析为实证研究。第四部分是中越两国土地利用规划对比。第五部分是研究完善和改进越南土地利用规划。第六部分是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建议。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的方法及基本思路,确定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对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相关问题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述评,在些基本上介绍与界定了论文研究的基础理论,包括地组地价理论、区位理论、生态学理论与景观生态学理论、土地伦理理论与系统理论,为下文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的构建打下基础。第二部分(第四章):研究和分析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在该部分,论文阐述与分析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联结与土地法的创刊与创新(这是越南土地利用规划最重要的法律基础)。伴随着,论文分析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分级与分类体系,从中央到地方规划及同级规划各类型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方法,规划内容,目前与长远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目标及任务。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具体是土地利用规划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参与实施管理规划工作的部门体系,及其的任务如审定批准规划,存档规划档案,调整规划与监督实施规划。从此,进行总结越南土地利用规划组织实施过程的经验。第三部分(第五章):应用实践研究方法,选择典型的研究区域为研究内容的实证研究。论文这部分以研究、分析与评价越南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状况及河内市土地利用规划的问题为实证研究。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存在与不足之处,包括规划体系还缺少合理性、科学性,规划方法缓慢改进,规划内容仍有重复的现象,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还宽松与轻视,规划工作的基础法律体系正在完善进程(现未有土地利用规划法与土地管理法)。第四部分(第六章):总结中国实施“三轮”全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借鉴经验,已得到的成果包括:建立国家五级规划,有效控制农业土地减少得太快,不断优化土地利用机构,合理调整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节省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全面促进恢复和改善土地,在预防土地退化和污染上得到明确的效果。进行科学地土地利用规划,协调地解决土地资源有限与加快发展经济两者的关系。越南和中国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有很多相同的方面。另一方面,比较与越南,中国是已发展的国家,有较成熟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系统,从而论文这部分进行比较与分析两国土地利用规划,包括:规划体系、规划的目标与任务、规划编制方法、各级与各类型规划的内容、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从此,提出每国规划的长处与限制,作为对完善改进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基础。第五部分(第七章):改进与完善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在这部分论文研究借鉴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经验以改进与完善越南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为彻底地解决存在与不足的问题,具体是规划各级与各类型之间的职能及任务的重复现象。改进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方法,促进应用先进规划方法、模型方法以提高规划的质量,满足实践发展的需求。明确地确定各级与各类规划的内容,优化规划战略为保证可持续性与长远性。促进研究与监理土地利用规划发与土地管理法为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工作的效果。研究、分析与土地用途分区的战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前提。第六部分(第八章):论文重要结论与建议,包括有总结性的重要结论与建议为提高土地利用规划之编制、实施与管理工作的效果。论文的主要结论,包括:①目前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着多不足的问题,没有满足发展的要求;②比较与越南土地利用规划,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有多长处的;③完善与改进越南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目标与任务、编制方法和实施管理工作是迫切的需求为符合国情和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④借鉴中国的经验为完善及改进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文章对进一步强化越南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为符合国情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包括:完善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分级和分类体系;确定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与任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法与土地管理法;以模式化、定量化、体系化方法为基础,研制并应用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监督规则及管理制度;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人力资源,接近和应用发达国家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卢茸[8](2013)在《基于Supermap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土地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自然资源,在人类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已经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并且土地资源的需求与供给态势会随着城镇扩张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凸显。众多学者已经就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进行了研究。在此背景下,土地管理部门开展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一2020年)的编制。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条件下,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土地工作的需要,用人工绘制地图和纸质文档的方法不能有效的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并且保存和查阅也比较困难。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实现对未来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规划和分析,成为土地管理者新时期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结论主要有:(1)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其在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提出了数据库建设的目标及通过建设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来管理与应用规划成果的必要性及可行性。(2)对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的软硬件环境、建库流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基于Supermap建设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优越性。(3)阐述了如何在Supermap平台下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等资料,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系统研究了建库过程中整体思路及技术路线,着重对数据库建立过程中,基数转换、规划要素添加、属性要素的添加、质检等过程进行了探讨。(4)在数据库建立完成后,对现有的数据库的不足进行分析。(5)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基础上添加等高线、坡度等信息,并以有坡度信息的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图为参考,对五寨县农用地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使得在土地管理者决策时有更加高效,为土地的利用提供进一步便利。最后总结全文,认为本研究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建库提供支持。

刘灵[9](2012)在《干旱绿洲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 ——以高台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干旱区绿洲的经济发展带动绿洲人口增长,土地承载压力也随之增加;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绿洲边缘区荒漠化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恶化。为保证耕地保有量,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国家提出“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干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使得补充耕地的难度日益增加,如何针对干旱区特点,确定符合可持展观的后备耕地资源,已成为现阶段土地资源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以干旱绿洲区典型——高台县为例,对其耕地后备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了高台县耕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状况。为了合理确定高台县后备耕地资源适宜性,本文首先对高台县进行生态脆弱性分区,分区结果为罗城乡和新坝乡属于生态环境轻度脆弱区,城关镇和骆驼城乡属于中度脆弱区,巷道乡、合黎乡和宣化镇属于强度脆弱区,黑泉乡和南华镇属于极强度脆弱区。在生态脆弱性分区基础上,结合高台县实际情况,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高台县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347948.5公顷,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95.98%;其中有203655.49公顷位于生态轻度脆弱区内,占耕地后备资源的58.53%;16713.53公顷位于中度脆弱区内,占耕地后备资源的4.80%;强度和及强度脆弱区内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33141.35公顷和94438.13公顷,分别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9.52%和27.14%。微度脆弱区内的非常适宜级别的用地可以作为未利用土地开发为耕地的首选区域;微度脆弱区内的较适宜级别的土地可以作为开发的备选用地;对于中度和重度脆弱区内的非常适宜耕作的未利用土地,在可能情况下尽量不作为第一开发时序用地。本文考虑到制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时必须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土地开发潜力仅仅反映了土地自身的条件,土地开发过程还需要考虑经济、生态、社会3方面的效益,因此通过比较各种方案,选出生态效益最高型、经济效益最高型及社会效益最高型三个方案。通过多目标规划法优选遵循以水定地为原则的生态效益最高型方案。并依照此方案选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区,分为近期重点开发区、中期开发区和远期开发区,其中近期开发区面积1356.91公顷,中期开发区面积1651.98公顷,远期开发区面积1226.79公顷。

颜明[10](2011)在《城市规划中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自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与工业化国家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本质一样,我国社会正逐渐从城乡二元型的社会演变为以工业和新兴产业为主的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上,表现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以及其内部结构的不断深化和演进。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城市化表现为土地等自然资源配置结构的大规模转换。为了保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必须重点研究土地资源的科学化转换和配置问题,才能保证城市化过程中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以及其演进的层次性关系有利于城市化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正是出于上述目的,本研究力图从产业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的角度,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产业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一、论文结构以及章节简介本研究内容分为8章。第1章是导言,阐述本研究的整个研究体系;第2章为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第3章阐述城市规划中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与产业配置相关理论及其互动关系;第4章论述广义生态观与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第5章论述城市规划中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构想;第6章阐述城市空间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应用;第7章讨论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实证应用;第8章探讨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的集约与动态评价问题。上述内容,从结构上看,第2、3、4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5、6、7章是在前面部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体系,并通过实证应用进行分析验证;第8章则是整个研究的延伸。本研究各部分内容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可以表述如下:第2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产业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在内容和体系上的不足,提出了在当前城市化持续推进的前提下,对产业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必须考虑主要一些问题,为第3、4章内容的扩展打下了基础;第3章分析城市规划中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关理论及互动关系,综合了土地利用转换的基础理论、现代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城市群空间经济理论、城乡规划土地集约和节约利用的基础理论、城市规划的产业配置理论,通过这些分析,拓展了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基础,由于城市化的本质是产业发展和转换,产业发展和转换的过程及其模式必将影响土地用途的持续转换,因此,产业配置规划是引起土地用途转换的基本原因,研究产业配置就是寻找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章从区域产业组织理论出发,分析了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一般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一般关系,为系统地建立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构想打下理论基础;第4章在前述几章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城市生态观的思想,说明了广义生态观是一种基于城市群空间经济思想,综合考虑自然生态演进、社会生态演进、产业动态演进的一种城市发展规划理论,以这种思想去组织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本章内容实际上是为评价结果提供了一定的验证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在构建评价的技术体系前,必须考虑的一个总体问题。第5章的内容就是在前述理论和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单个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构想。本章从讨论评价的技术规范出发,微观地阐述了产业用地适宜性的影响因素,考虑到土地利用管理的信息化趋势,引入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作为评价的基本工具;在此基础上,利用本研究第2、3、4章的理论分析,提出了评价的方法:强调评价的层次性,并分别说明了评价的影响因素指标,运用GIS原理建立了评价运算模型;为了能够做好评价操作,总结了评价基础数据的组织方法,并对基础数据的组织进行了全面说明,同时指出了产业用地适宜类评价指标。最终构想了一个能够具有普遍性的评价技术工作体系。第6章论述城市空间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应用,实际上,本章内容是将第5章论述的技术构想在结合空间决策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评价的具体路线探讨,同时阐述评价结果在规划评价和重点项目选址问题上的应用。在前一章的基础上,直接指出在空间决策思维下评价的技术实施路线;再将前述各章理论论述中所涉及到的评价基础因素(包括历史现状因素、区位因素、产业与发展因素、空间逻辑因素)等综合叠加到GIS运算中来,修正运算结果,得到评价结果数据库;最后,将评价结果用于统计与规划验证、规划合理修编、大型项目选址等等。从而,使评价研究在技术上成为一个完整的可验证体系。第7章,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实证应用。本章以成都市龙泉驿区的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实践及其在规划中的应用结果进行总结,从实证的角度对产业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与应用进行了分析,说明了评价技术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第8章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的集约与动态评价。本章是对第5、6章的技术构想与实践的拓展。为了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在一个规划的产业集中发展区域内,既要考虑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还要考虑土地具体用途的结构比例,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区域的生态合理性;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用途会随着城市产业演进而不断转换,这也要求对城市土地在产业用途转换规划前重新进行一定的适宜性技术评价。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在这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作为本研究评价技术体系的一个动态完善。二、论文的创新要点(1)提出了广义城市生态观的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思想通过对城市规划中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理论进行总结与分析;通过城市产业配置理论的全面分析,结合城市群空间经济理论;在评析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得出了广义城市生态观的规划思维,并将此思维作为构建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2)建立了系统化的城市规划中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原理,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建立了一套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该体系融合了传统的土地利用思想,运用了城市群空间经济理论,并运用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思想,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使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成为一项持续的土地利用转换的基础性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三者之间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运用本研究风的基本方法,在评价规划区域全域土地产业用地适宜性的基础上,可以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让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从而使三个规划达到协调统一。这种思路具有显着的创新意义。(3)提出了城市演进中产业用地适宜性的集约与动态评价方法以城市化过程中产业协调发展和协调演进为基础,提出了城市化过程中,产业用地适宜性的集约与动态评价的思维;并分别用实证和规范的方法,提出了产业用地适宜性的集约与动态评价的基本方法。

二、电子计算机在县级土地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计算机在县级土地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IS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系统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际要求
2 设计思路
    2.1 系统设计的原则
    2.2 系统设计的主要目标
    2.3 系统设计的模块设置
    2.4 系统硬件设计
    2.5 数据编码设计
3 关键技术的实现
    3.1 系统内部的数据绑定
    3.2 SuperMap Objects开发平台的应用
4 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4.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系统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4.2 在土地人口承载力系统中的应用
    4.3 在县级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系统中的应用
5 结 论

(2)鄂西南山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以湖北鹤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1.3.2 国内土地评价研究进展
        1.3.3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研究进展
        1.3.4 障碍度模型、障碍因素诊断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1.4.3 研究方法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状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河湖水文
        2.1.5 土壤资源
        2.1.6 自然灾害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耕地类型现状
3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
    3.1 评价总述
    3.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2.1 前期研究数据获取
        3.2.2 构建指标体系
        3.2.3 确定指标权重
    3.3 指标处理与赋值
        3.3.1 确定定性指标隶属度
        3.3.2 确定定量指标隶属函数
    3.4 计算耕地质量综合指数及划分等级
        3.4.1 计算耕地质量综合指数
        3.4.2 划分耕地质量等级
4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结果分析
    4.1 鹤峰县耕地质量总体分布情况
        4.1.1 总体分布
        4.1.2 地类分布
    4.2 鹤峰县耕地总体土壤属性特征
    4.3 鹤峰县耕地质量等级空间分布特点
        4.3.1 四等级耕地
        4.3.2 五等级耕地
        4.3.3 六等级耕地
        4.3.4 七等级耕地
        4.3.5 八等级耕地
        4.3.6 九等级耕地
5 影响耕地质量提升障碍因素诊断分析
    5.1 障碍度函数模型
    5.2 诊断障碍因素
        5.2.1 中等级地提升至高等级地障碍度诊断分析
        5.2.2 低等级地提升至中等级地障碍度诊断分析
6 障碍因素改良分析
    6.1 调和土壤pH
    6.2 提升排水能力
    6.3 提升有效磷含量
    6.4 提升灌溉能力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点
    7.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3)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2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2 土地评价研究宏观特征
    2.1 研究时段及其特点
        2.1.1 起步阶段(1981~1986年)
        2.1.2平稳增长阶段(1987~2004年)
        2.1.3 快速增长阶段(2005~2015年)
    2.2 关键词分析
    2.3 发文作者共现分析
    2.4 研究机构分析
    2.5 发文期刊分析
3 结论

(4)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土地复垦研究进展
        1.3.1.1 国外土地复垦研究
        1.3.1.2 国内土地复垦研究
        1.3.2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1.3.2.1 国外研究进展
        1.3.2.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相关概念与支撑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临时用地
        2.1.2 土地复垦
        2.1.3 适宜性评价
    2.2 支撑理论
        2.2.1 土地评价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水土保持原理
        2.2.4 生态演替理论
        2.2.5 环境保护理论
        2.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目前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模式与技术
    3.1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模式
        3.1.1 取土场复垦模式
        3.1.1.1 废料填埋式
        3.1.1.2 推平覆土式
        3.1.1.3 与水利工程相结合的方式
        3.1.1.4 削高填低式
        3.1.2 弃土场复垦模式
        3.1.2.1 分层弃土压实法
        3.1.2.2 覆土造田式
        3.1.2.3 平台式
        3.1.3 施工场地和施工便道复垦模式
        3.1.3.1 破碎深埋式
        3.1.3.2 就地回填与疏通河道式
    3.2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技术
        3.2.1 生物化学复垦技术
        3.2.2 工程复垦技术
4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
    4.1 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常用方法
        4.1.1 极限法
        4.1.2 指数和法
        4.1.3 模糊综合评价法
        4.1.4 可拓法
    4.2 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选用
        4.2.1 评价单元
        4.2.2 评价因子
        4.2.3 评价因子权重
        4.2.4 评价方法比较与确定
    4.3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原则
    4.4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依据
    4.5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流程
        4.5.1 确定评价对象
        4.5.2 划定评价单元
        4.5.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5.3.1 取土场复垦适宜性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确定
        (2)评价指标分级
        (3)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适宜性等级划分
        4.5.3.2 临时工程复垦适宜性评价
        (1)评价指标确定
        (2)评价指标分级
        (3)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 北沿江高速马鞍山至巢湖段适宜性评价实证分析
    5.1 评价背景
        5.1.1 高速公路介绍
        5.1.2 研究区概况
        5.1.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5.1.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5.1.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5.1.3.1 对沿线原地貌的影响
        5.1.3.2 对动植物资源的影响
        5.1.3.3 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5.1.4 土地利用状况
        5.1.5 复垦目标
    5.2 土地复垦施工工艺
        5.2.1 取土场复垦施工工艺
        5.2.2 施工场地复垦工艺
        5.2.3 施工便道复垦工艺
        5.2.4 弃土场和清淤清表堆放场地施工工艺
    5.3 评价步骤和对象
        5.3.1 评价步骤
        5.3.2 评价对象
    5.4 评价结果与综合分析
        5.4.1 评价结果
        5.4.1.1 取土场适宜性评价等级和复垦方向
        5.4.1.2 临时工程适宜性评价等级和复垦方向
        5.4.1.3 复垦目标确定
        5.4.2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5)中国与越南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的演变
        1.1.2 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技术的创新
        1.1.3 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趋势
        1.1.4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现状
        1.1.5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分类
        1.1.6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现状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
    1.6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与越南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概论
    2.1 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基本理论
        2.1.1 土地的概念
        2.1.2 土地的功能
        2.1.3 土地利用基本原则
    2.2 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
    2.3 土地利用规划
        2.3.1 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
        2.3.2 土地利用规划特性
        2.3.3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有用性的要求
    2.4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2.4.1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概念
        2.4.2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概念
        2.4.3 中国与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管理中的关系
    2.5 中国与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历史的发展
        2.5.1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历史的发展
        2.5.2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历史的发展
        2.5.3 每期的土地利用规划
    2.6 中国与越南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
        2.6.1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
        2.6.2 新一轮规划修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
    2.7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
    2.8 中国与越南建设土地规划利用的主要方法
        2.8.1 中国土地资源学研究方法
        2.8.2 越南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方法
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地租地价理论
        3.1.1 土地供需平衡理论
        3.1.2 土地资源择优配里理论
        3.1.3 级差地租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3.2 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2.1 相关区位理论
        3.2.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3.2.3 地域分工理论
    3.3 生态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
        3.3.1 生态经济学原理
        3.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3.4 土地伦理理论
        3.4.1 公平伦理原则
        3.4.2 经济伦理原则
        3.4.3 土地利用伦理观
    3.5 系统理论与系统论基本原理
    3.6 GIS理论
    3.7 土地集约理论
第四章 中国与越南县级土地利用规划对比分析
    4.1 中国与越南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构建
    4.2 中国与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分类标准对比分析(中国与越南县级土地分类的层次性)
        4.2.1 土地规划分类
        4.2.2 中国与越南规划基数转换
        4.2.3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编制,整治及审
        4.2.4 调整各级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的程序
    4.3 各类用地空间布局的总要求
        4.3.1 中国各类用地空间布局的总要求
        4.3.2 越南各类用地空间布局的总要求
第五章 中国与越南县级土地利用编制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对比实例分析
    5.1 中国与越南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
        5.1.1 中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
        5.1.2 越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程序
    5.2. 中国与越南调查收集信息的问题
        5.2.1 中国调查收集信息
        5.2.2 越南调查收集信息
        5.2.3 越南综合研究各专题
        5.2.4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案
        5.2.5 完成档案和法律手续
    5.3 落实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的方法
        5.3.1 中国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5.3.2 越南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5.4 评价土地管理与利用情况
    5.5 土地利用规划的土地适应性评价(LAND EVALUATION)
        5.5.1 综合介绍
        5.5.2 评价土地适应性进程
        5.5.3 分类土地适应能力
        5.5.4 确定自然土地适应性的方法
        5.5.5 经济适应性评价
        5.5.6 GIS应用于土地评价
    5.6 定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需求
        5.6.1 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5.6.2 发展定向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需求
        5.6.3 建设基础设施的定向
        5.6.4 定向发展城市空间,发展农村住宅
    5.7 构建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5.7.1 非农业土地利用规划
        5.7.2 农业土地利用规划
        5.7.3 构建土地利用方案
        5.7.4 选出实施方案
        5.7.5 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图
        5.7.6 计算土地流转
        5.7.7 土地利用规划分期
        5.7.8 构建土地利用计划
    5.8 小结一些差别
第六章 :总结和建议
    6.1 结论
        6.1.1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
        6.1.2 越南新一轮规划修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以海南省儋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当前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结构
2 县级规划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方法
    2.1 县级规划数据库建设的理论
        2.1.1 系统工程理论
        2.1.2 土地区位理论
        2.1.3 空间数据库
    2.2 县级规划数据库的方法
        2.2.1 空间数据模型方法
        2.2.2 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方法
        2.2.3 空间数据挖掘的方法
3 县级规划数据库建设的技术研究
    3.1 建库的关键技术探讨
        3.1.1 数据格式转换探讨
        3.1.2 空间叠置分析探讨
        3.1.3 椭球面积计算探讨
        3.1.4 净面积计算探讨
    3.2 GIS软件介绍与选取
        3.2.1 ArcGIS
        3.2.2 MapGIS
        3.2.3 SuperMap GIS
        3.2.4 KANQ GIS
        3.2.5 GIS软件的选取
    3.3 数据库软件介绍与选取
        3.3.1 Access
        3.3.2 SQL Server
        3.3.3 数据库软件的选取
    3.4 拓扑错误修改探讨
        3.4.1 要素拓扑错误列举
        3.4.2 要素拓扑错误软件修复方法
        3.4.3 复杂拓扑错误修复方法
4 儋州市县级规划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的案例研究
    4.1 建库设计阶段
        4.1.1 县级规划数据库的依据
        4.1.2 结构设计
        4.1.3 物理设计
        4.1.4 内容设计
    4.2 建库准备阶段
        4.2.1 方案制定
        4.2.2 人员准备
        4.2.3 软硬件配置
        4.2.4 建立制度管理
        4.2.5 收集所需资料
    4.3 数据采集阶段
        4.3.1 基期数据汇总
        4.3.2 数据提取
        4.3.3 数据格式转换
    4.4 数据入库阶段
        4.4.1 新数据库的创建
        4.4.2 确定空间坐标系
        4.4.3 行政区信息设置
        4.4.4 基期数据处理
        4.4.5 规划数据入库
    4.5 数据维护阶段
        4.5.1 其他规划图层生成
        4.5.2 碎小图斑的处理
        4.5.3 属性维护
    4.6 成果输出阶段
        4.6.1 图件成果输出
        4.6.2 图片表格成果输出
    4.7 成果检查与修改阶段
        4.7.1 人工手动校对
        4.7.2 计算机自动检查
        4.7.3 错误修改
    4.8 儋州市县级规划数据库成果应用
        4.8.1 儋州市县级规划数据库栅格图成果
        4.8.2 儋州市县级规划数据库表格成果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及其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Tóm t(?)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
    2.2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
    2.3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2.4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关系研究
    2.5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比较研究
第3章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
    3.1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基础
        3.1.1 地租地价理论
        3.1.2 区位理论
        3.1.3 生态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
        3.1.4 土地伦理理论
        3.1.5 系统理论
    3.2 基本概念界定
        3.2.1 土地利用
        3.2.2 规划
        3.2.3 土地利用规划
    3.3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
第4章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阐析
    4.1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实践
        4.1.1 起步阶段(1960-1980年)
        4.1.2 进一步开展土地利用规划阶段(1980年-1986年)
        4.1.3 经济改新阶段(1986年-1993年)
        4.1.4 创新土地法和土地利用规划规定阶段(1993年-2003年)
        4.1.5 促进实施土地利用管理工作阶段(从2003年到现在)
    4.2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4.3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
    4.4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与任务
        4.4.1 规划目标
        4.4.2 规划任务
    4.5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内容
        4.5.1 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4.5.2 行业规划的内容
        4.5.3 其他相关规划的内容
    4.6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方法
    4.7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管理
        4.7.1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管理的保障体系
        4.7.2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的程序
        4.7.3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组织展开实现的经验总结
第5章 越南河内市土地利用规划实证研究
    5.1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实证研究
    5.2 河内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证研究
        5.2.1 河内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与任务
        5.2.2 河内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与程序
        5.2.3 河内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方法
        5.2.4 河内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管理
    5.3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
        5.3.1 存在的问题
        5.3.2 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6章 中越两国土地利用规划比较与经验借鉴
    6.1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与经验
        6.1.1 “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86-2000)
        6.1.2 “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
        6.1.3 “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 2020)
        6.1.4 中国“三轮”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
    6.2 中越两国土地利用规划比较与经验借鉴
        6.2.1 规划体系
        6.2.2 规划编制程序
        6.2.3 规划目标与任务
        6.2.4 土地利用规划内容
        6.2.5 土地利用规划方法
        6.2.6 规划实施与管理
    6.3 对完善越南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
第7章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优化与完善
    7.1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调整
        7.1.1 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利用规划
        7.1.2 越南土地规划目标优化
        7.1.3 案例-越南规划目标优化
    7.2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完善
        7.2.1 改进土地利用规划规划体系的探索
        7.2.2 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7.2.3 案例-越南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完善
    7.3 确定土地利用规划内容
        7.3.1 不同层次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确定
        7.3.2 不同类型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确定
    7.4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战略调整
        7.4.1 制定土地利用战略的挑战及时机
        7.4.2 研究土地利用战略的需要
        7.4.3 目前土地利用趋势
        7.4.4 重视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7.4.5 越南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7.5 越南土地利用规划技术方法改进
        7.5.1 现有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的评价
        7.5.2 改进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的新点
        7.5.3 改进现有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的问题
    7.6 越南土地利用分区管制策略研究
        7.6.1 越南土地用途分区的基础与作用
        7.6.2 越南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策略
        7.6.3 土地用途分区控制的规则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LòI CàM ON

(8)基于Supermap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
        1.3.2 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
    2.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知识
    2.2 数据库构建目标
    2.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库与管理平台的比较分析
    2.4 平台的选用-Supermap
    2.5 现行数据库比较分析
    2.6 数据库选用—SQLServer
第三章 基于surpermap的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实现
    3.1 资料收集
    3.2 基数转换即现状数据的确定
    3.3 规划基数的检查
    3.4 规划要素的添加
        3.4.1 重点建设项目
        3.4.2 土地整治
        3.4.3 基本农田保护
        3.4.4 土地用途
        3.4.5 建设用地管制
    3.5 属性数据结构的设计与添加
        3.5.1 属性数据的生成与添加
        3.5.2 属性数据的检查
    3.6 质检
第四章 基于surpermap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应用
    4.1 数据统计与分析
        4.1.1 规划末期面积汇总
        4.1.2 土地用途分区汇总
        4.1.3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汇总
        4.1.4 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及耕地保有量汇总
        4.1.5 建设用地控制、土地结构调整及用地平衡分析
    4.2 图形制作及展示
        4.2.1 土地利用现状图
        4.2.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4.2.3 建设用地管制图
        4.2.4 土地整治规划图
        4.2.5 基本农田调整分析图
第五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后续改进及应用-以五寨县农用地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
    5.1 区域概况
    5.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不足
        5.2.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改进及应用
        5.2.2 五寨县未利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

(9)干旱绿洲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 ——以高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1.1.2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
        1.1.3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我国的生态安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情况
        1.3.2 国内研究情况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土地稀缺理论
        2.1.2 生态经济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人地关系理论
    2.2 基本概念
        2.2.1 耕地
        2.2.2 耕地后备资源
        2.2.3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
3 研究区概况
    3.1 区域概况
        3.1.1 自然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土地利用现状
        3.2.1 土地利用结构
        3.2.2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3.3 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4 高台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4.1 高台县未利用土地资源概况
    4.2 高台县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确定
        4.2.1 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和数量
        4.2.2 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5 高台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5.1 评价原则
        5.1.1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5.1.2 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原则
        5.1.3 持续利用原则
    5.2 数据来源
    5.3 评价思路
    5.4 高台县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5.4.1 评价方法
        5.4.2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3 各指标权重的确立
        5.4.4 生态环境脆弱度的计算
    5.5 基于脆弱生态环境的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
        5.5.1 划分评价单元
        5.5.2 指标体系的构建
        5.5.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5.5.4 计算评价单元
        5.5.5 宜耕级别图的绘制及评价分析
6 高台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比选
    6.1 开发项目选定的原则
    6.2 多目标规划方法
    6.3 多方案比较
    6.4 开发项目的确定
        6.4.1 近期重点开发区
        6.4.2 中期开发区
        6.4.3 远期开发区
    6.5 项目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效益分析
        6.5.1 生态效益分析
        6.5.2 社会效益分析
        6.5.3 经济效益评价
    6.6 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保障措施
        6.6.1 法律措施
        6.6.2 行政措施
        6.6.3 经济措施
        6.6.4 技术措施
7 讨论
    7.1 水资源问题
    7.2 土地整理适宜性评价研究
8 论文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致谢

(10)城市规划中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内容结构与创新点
        1.3.1 研究的内容结构
        1.3.2 研究的创新点
2. 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
    2.1 国外关于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
        2.1.1 国外的土地利用制度与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2.1.2 国外产业用地适宜性问题的解决办法
    2.2 国内关于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
        2.2.1 国内产业用地适宜性研究综述
        2.2.2 国内产业用地适宜性研究的评价
    2.3 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评述
        2.3.1 现有研究的不足
        2.3.2 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
    本章小结
3. 城市规划中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关理论及互动关系
    3.1 土地利用的基础理论
        3.1.1 传统的土地利用理论
        3.1.2 城市化发展与土地用途转换的模式
        3.1.3 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
    3.2 区域产业发展理论
        3.2.1 近代西方的区域产业发展理论
        3.2.2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
        3.2.3 产业集群理论
        3.2.4 我国学者对区域产业集中发展的研究
        3.2.5 区域产业发展的新视角:区域创新理论
    3.3 城市群空间经济理论及其启示
        3.3.1 城市群空间经济理论的要点
        3.3.2 城市群空间经济理论所揭示的城市群空间经济实质
        3.3.3 城市群空间经济理论对城市产业用地利用的启示
    3.4 城市产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3.4.1 产业关联与产业规划
        3.4.2 城市群空间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3.4.3 城市产业规划与土地利用的时空关系
        3.4.4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关系
    本章小结
4. 广义生态观与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4.1 广义生态观的内涵剖析
        4.1.1 现代城市生态学的观点与方法
        4.1.2 广义的生态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4.2 广义的城市生态观内涵的拓展及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4.2.1 广义的城市生态观内涵的拓展
        4.2.2 广义的城市生态观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4.3 用广义生态观念协调城市规划产业用地布局的思路
        4.3.1 城市规划产业用地布局应体现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的思想
        4.3.2 科学开展城市规划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4.3.3. 规范产业园区内部各种产业用地的配比标准
        4.3.4 规划应考虑产业用地布局的动态演变
        4.3.5 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产业用地的技术规范
    本章小结
5. 单个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构想
    5.1 评价的技术基础
        5.1.1 城市产业用地技术规范
        5.1.2 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影响因素
        5.1.3 土地信息管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其应用
    5.2 评价方法
        5.2.1 评价方法概述
        5.2.2 评价的层次
        5.2.3 确定产业用地适宜性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
        5.2.4 建立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运算模型
    5.3 评价数据体系及其组织说明
        5.3.1 评价基础数据的采集与空间数据库
        5.3.2 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基础数据说明
        5.3.3 城市产业用地适宜类评价指标
    本章小结
6. 空间视角下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6.1 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城市空间区位因素
        6.1.1 评价区域城镇体系特征及其发展展望
        6.1.2 区位分析
        6.1.3 产业基础及其发展分析
        6.1.4 空间视角下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改进
    6.2 空间视角下的评价技术路线
        6.2.1 评价原则确定
        6.2.2 评价技术步骤
    6.3 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应用
        6.3.1 区域城市规划中产业用地种类和边界范围确定
        6.3.2 核实空间区域规划范围内各产业区土地的产业发展用途
        6.3.3 评价和完善空间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6.3.4 区域大型新建产业项目选址确定
    本章小结
7. 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应用
    7.1 评价区域现状及评价技术处理
        7.1.1 评价区域空间区位及产业经济发展简述
        7.1.2 评价区域经济社会、土地利用现状与评价技术处理
    7.2 评价区域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过程
        7.2.1 龙泉驿区产业用地适宜性基本预评价的因素总结分析
        7.2.2 龙泉驿区产业用地适宜性基本预评价结果
        7.2.3 龙泉驿区产业用地适宜类评价
    7.3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龙泉驿区产业用地规划空间布局
        7.3.1 评价结果区域产业用地空间布局规划调整中的应用
        7.3.2 龙泉驿区土地的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经验总结
    本章小结
8. 城市规划中产业用地适宜性的集约与动态评价
    8.1 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的集约评价
        8.1.1 产业集中发展区的内部用地结构的一般分析
        8.1.2 产业集中区地域确定和内部用地结构的影响因素
    8.2 产业集中发展区集约和节约用地的评价方法探讨
        8.2.1 城市产业集中区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内涵与技术路线
        8.2.2 城镇产业集中发展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操作
    8.3 城市产业用地适宜性动态评价
        8.3.1 城市更新中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探讨
        8.3.2 城市动态更新中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8.3.3 城市更新中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思考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单个城市产业用地适宜评价技术构想汇总表
    附件二:空间视角下产业用地适宜性再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说明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四、电子计算机在县级土地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IS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系统设计的研究[J]. 李莹.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7)
  • [2]鄂西南山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以湖北鹤峰县为例[D]. 左岍.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J]. 吴靖瑶,吴克宁,李晨曦. 土壤通报, 2017(06)
  • [4]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D]. 李宇健.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5]中国与越南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对比研究[D]. VU THI THU HUONG(武氏秋红).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4)
  • [6]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以海南省儋州市为例[D]. 周滔. 江西财经大学, 2013(06)
  • [7]越南土地利用规划及其改进研究[D]. KHUONG MANH HA(姜孟河).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6)
  • [8]基于Supermap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研究[D]. 卢茸. 山西大学, 2013(S2)
  • [9]干旱绿洲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 ——以高台县为例[D]. 刘灵. 西北师范大学, 2012(03)
  • [10]城市规划中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D]. 颜明.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电子计算机在县级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