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啤酒杀菌方法的比较

三种啤酒杀菌方法的比较

一、三种啤酒杀菌方法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张帆,蒋卓,张国文,于燕波,向红[1](2021)在《超高压杀菌对比利时艾尔琥珀工坊啤酒贮藏品质变化的影响及货架期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探究比利时艾尔琥珀工坊啤酒贮藏期间品质的变化,并预测其货架期是工坊啤酒品质有效保证的基础。将原浆啤酒分别进行超高压杀菌(300 MPa, 15 min, 25℃)和模拟巴氏杀菌(62℃水浴,30 min)处理,采用货架期加速试验原理监测贮藏期内啤酒样品总酸、双乙酰、色度、浊度、泡持性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感官评价,预测啤酒的货架期。结果表明,超高压样品在贮藏结束后总酸、双乙酰和色度的增加值均低于巴氏样品,浊度与泡持性也更优,更接近原浆啤酒。在20℃贮藏下,超高压样品的货架期为24 d,巴氏样品为7 d, 4℃下超高压样品货架期达87 d,显着高于巴氏样品的20 d。超高压杀菌结合较低温度贮藏能很好地减缓啤酒品质的劣变,较好地控制啤酒中双乙酰、总酸含量的升高,并保持较好的色泽、浑浊度与泡持性,超高压处理不仅有效地杀灭了啤酒中的有害微生物,还保证了啤酒的品质,延长了货架期。

甘元英[2](2020)在《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系统应用于饮料过滤及无菌包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饮料具有补充水分和营养的功能,且口感优良,独具风味,已成为现代人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包装产业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应用无菌包装技术对饮料进行包装被广泛利用。但是,目前市场上的无菌包装装置存在着成本高、操作繁琐复杂、工厂占地面积大等问题。发展一款操作便利、成本低、安全有效的无菌包装装置很有必要。本文首先将水玻璃和聚乙烯醇溶液进行混合得到铸膜液,倒模成型后对膜的表面特征和性能进行评价和测试,得到最佳参数的制膜工艺并对其进行优化;最后将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应用于自制的无菌包装系统中,对适合的饮料进行过滤除菌并包装,通过检测包装装置的完整性和包装储藏后的微生物数量对无菌包装过滤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整个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确定了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配方(聚乙烯醇含量为5 g/100m L,水玻璃含量为5.1%),及其制作方法(聚乙烯醇溶液与水玻璃溶液按1:1混合后磁力搅拌30 min使其均匀反应,静置24 h脱气后,取8 m L铸膜液倒入直径为9 mm的圆形塑料培养皿中,置于30℃的烘箱中干燥24 h制得平板膜,将膜与平板分离后使用2 mol/L硫酸溶液浸泡膜层24 h,再用纯水多次洗涤后,浸泡于纯水中待用)。硫酸后处理的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水通量为88.08 L/(m2·h),蛋清蛋白截留率为87.88%,牛血清白蛋白截留率为93.24%,截留分子量小于65000 Da)。(2)预处理的饮用水、啤酒、鸡尾酒作为过滤原液通过5.1%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过滤后,饮用水的通量在过滤30 min时达到稳定,通量为81.93L/(m2·h);啤酒和鸡尾酒在过滤60 min时通量达到稳定,通量分别为44.59 L/(m2·h)和42.92 L/(m2·h);操作压力在-0.1 MPa时饮料通量最佳,饮用水通量达到87.05L/(m2·h),啤酒通量为47.98 L/(m2·h),鸡尾酒通量为52.44 L/(m2·h)。啤酒、鸡尾酒通过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过滤后测量固形物含量结果表明,对于啤酒和鸡尾酒这类清亮型饮料而言,固形物的透过率均高达98%以上,对于营养物质的透过率高。膜过滤饮料后造成的污染通过浓度为0.1%的NaClO清洗剂浸泡20 min,综合节能高效环保,清洗效果佳,可以达到93.64%的膜饮料通量恢复率。(3)使用5.1%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应用于自制的无菌包装过滤系统进行饮料过滤包装结果表明,通过无菌过滤包装系统的饮用水通量为81.36L/(m2·h),啤酒通量为41.51 L/(m2·h),鸡尾酒通量为45.46 L/(m2·h);啤酒及鸡尾酒的固形物透过率为98%。该结论与第2章中所得数据保持一致。证明了无菌过滤包装系统中膜的完整性。确定了在自制无菌包装系统中的工艺参数,饮料推进速度为2 mL/min,啤酒、鸡尾酒的推进速度为1 mL/min,饮用水过滤时间为30 min,啤酒和鸡尾酒过滤时间为60 min。饮料通过无菌过滤包装系统进行灌装储存,保存28 d后饮料的菌落总数均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其中饮用水中大肠菌群、粪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均未检出,啤酒、鸡尾酒中大肠杆菌和有害菌均未检出。保存180 d后微生物指标依然符合国家标准。证明了采用无菌过滤包装系统进行无菌过滤和无菌包装的有效性。

田沐禾[3](2019)在《作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文中认为物质文化研究是人类学的热点领域,符号学也长期关注物的符号研究。如何将物的人类学研究和符号学研究两种理论视野结合起来考察物自身的生命史,成为本文写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本文把人类学和符号学视界融合下考察之物叫做“物语”。任何物质文化现象都是物向人呈现它自身和人向物显示他自身两种力量互构的结果。在这双重显现中,符号尤其是语言符号不仅是中介同时也是人与物关系的建构方式。因此,任何物质活动都与符号化活动交织在一起,都是词与物互动关系建构之物。本文把“物语”定义为词与物关系建构之物。因此物语包括两种基本的符号化方式:(1)先名后物的功能物,指更多地受词语活动支配的物质文化活动。如拉格啤酒的生产受制于一套标准化、概念化的科学技术话语,物充当了这个话语体系中的指涉性功能单位。(2)先物后名的情景物,物自身的生命活动的过程优先于科学技术话语的控制。如艾尔啤酒的生产更注重本土化自然条件、私语化的个体经验对酿造的影响。情景物也不能脱离词语而独立存在,但它在符号化方式上是物亲自出场、自我言说,人不是物的代言者而仅仅是记言人。因此,人类学关于“物的传记”研究是一种“先物后名”的写作:首先面对物,而后“听”它言说并为其立传。相对而言,符号学更关注词语对物质文化活动的控制,即功能物;人类学更关注物的自我言说,即情景物。但是在更多地情况下,符号学物的研究和人类学物的研究彼此隔离。因此,本文试图弥合这种隔离,用“物语”这个概念将先名后物的功能物与先物后名的情景物统一起来,并认为功能物和情景物是“物语”内部的两种符号化方式,彼此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跨界、重叠、转化。本文试图以啤酒这种物质文化现象作为切入点来分析“物语”。在符号学看来,“物语”有三种写作:一是元语言写作,即在纯粹理论思辨的条件下讨论作为观念物的物语。二是文本化写作,即在书写性文本、文献的条件下描述某种具体物语的符号化活动。三是在场性写作,即在田野调查的条件下描述某种物语的符号化活动。本文结合了这三种写作方式,其中“导论”部分重点是物语的元语言写作,一至六章是作为物语的啤酒的文本化写作,七、八章是作为物语的青岛啤酒的在场性写作。本文认为一篇好的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论文应该是这三种写作均衡的有机整体。但是限于个人知识水平和专业局限,较多的笔墨用于元语言写作和文本化写作,田野写作比较薄弱。如果说本文有一定侧重点的话,这就是作者更关注作为物语的啤酒是如何被写作、如何被情景物和功能物两种符号化活动所建构的。而目前人类学主流的物的传记写作,更关注的是物质文化的具体内容的描述,而不是把物是如何写作的、物如何被符号化建构的这些内容当做研究重点。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回顾梳理了人类学关于物的传记研究及其主要内容、符号学关于物的研究方法及内容、啤酒研究的相关文献,勾勒出田野点青岛的基本概况。第二部分包括第一至六章,是“功能物”的写作。通过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描述作为物语的啤酒,它是如何由两种文化方式——情景物和功能物所建构并使其发展演变的。第三部分为本文的七、八章,是“情景物”写作。它与传统的人类学田野笔记接近,但又有区别:笔者通过对青岛啤酒的在场性考察,不是用纯粹田野的眼光观察和描述青岛啤酒,而是把青岛啤酒看做是一个情景物符号,重点观察它所负载的文化意义:情景物还是功能物?运用本文在功能物写作中所提炼的符号学理论方法,应用到人类学田野研究中。对青岛啤酒街和精酿啤酒的田野考察,便属于对这种文化重建思潮的近距离观察。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通过对啤酒的传记书写,尝试探讨人类学物的研究的一种符号学范式,探讨这种以功能物和情景物为核心的“物语”范式对人类学研究有何帮助。

周惠健[4](2019)在《红烧老鹅加工工艺优化与贮藏品质的研究》文中指出红烧老鹅作为我国传统的熟肉制品,以老鹅为主要材料,搭配酱油、盐、糖和辛香料烹制而成,其色泽红亮,瘦而不柴,口味浑厚饱满,醇香诱人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随着中央厨房理念的推广,传统的熟肉制品向工业化、标准化发展,此过程中,保持熟肉制品独特的风味和原有的营养成分成为熟肉制品规模化集约化的重要环节。本论文确定了红烧老鹅加工配方和加工工艺条件,探讨了红烧老鹅炖煮过程品质的变化,以及不同杀菌方式和复热方式对红烧老鹅品质的影响,旨在为红烧老鹅以及熟肉制品的杀菌和贮藏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烧老鹅加工配方及加工工艺条件的优化。采用单因素分析法考察了老抽添加量、啤酒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煸炒时间、炖煮功率和炖煮时间对红烧老鹅感官得分的影响。通过模糊数学法结合响应面优化了红烧老鹅的配方和工艺条件,以感官得分为响应值结合实际可操作性得到(原料鹅肉1000 g,水添加量800 g)最佳工艺配方为老抽添加量9 g、啤酒添加量400 g、白砂糖添加量24 g,最优工艺条件参数为煸炒时间6 min、炖煮功率500 W、炖煮时间120 min。2.红烧老鹅炖煮过程中品质的变化。红烧老鹅在炖煮过程中,L*值、pH值和TBARS值均显着减小(P<0.05),a*和b*值显着增加(P<0.05),胶粘性、弹性、硬度、咀嚼性和内聚性随着炖煮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减小(P<0.05),粘附性则随炖煮时间延长而显着增大(P<0.05)。甜味、苦味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表现为随炖煮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增加(P<0.05),其中丙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较高。炖煮2h组检出的风味物质显着高于0.5h组(P<0.05),主要表现在己醛、辛醛、壬醛、苯甲醛、2,3-辛二酮、乙醇、苯乙醇、1-辛烯-3-醇、乙酸异戊酯、茴香脑和2-戊基呋喃等物质含量的增加。3.不同杀菌方式对红烧老鹅贮藏品质的影响。电子束、γ-射线、105℃和121℃杀菌后的红烧老鹅分别在-2℃、4℃的温度下贮藏150d和75d,-20℃贮藏期间,不同处理组的硬度、胶粘性、弹性和咀嚼性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减小(P<0.05),L*和b*值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a*值先增加后减小,pH值和TBARS值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增加(P<0.05);4℃贮藏期间,不同处理组样品的a*值、硬度和咀嚼性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减小(P<0.05),TBARS值、L*和b*值则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增大(P<0.05),pH值总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20℃、4℃贮藏下样品通过电子鼻PCA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样品的分布规律向杂乱无序性进一步扩大,样品的挥发性风味变化差异较大,其中4℃贮藏下的样品差异较显着。4.贮藏期间,不同复热方式对红烧老鹅品质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微波复热能促使红烧老鹅肉的L*和a*值显着增加(P<0.05),b*值和弹性则显着减小(P<0.05),而硬度、胶粘性和咀嚼性与对照组相比则无显着差异(P>0.05)。水蒸复热能使红烧老鹅肉的L*值显着减小(P<0.05),b*值显着增加(P<0.05),而对a*值则无显着变化(P>0.05),硬度、胶粘性和咀嚼性显着减小(P<0.05),弹性显着增大(P<0.05)。对照组样品中的TBARS值均为最低,其次为水蒸复热组,微波复热组样品TBARS值最高。电子鼻分析不同复热方式下挥发性风味变化可知微波复热和水蒸复热这两种加热方式对红烧老鹅的挥发性风味差异不大。

刘君彦[5](2019)在《食品体系中乳杆菌的压力应答机制及其与酵母的群体相互作用》文中指出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食品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类食品安全问题中微生物污染问题居于首位。传统食品微生物安全问题集中于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而由腐败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同样属于重要的食品微生物安全问题。食品是化学及生物组成复杂的体系,食品中微生物通常是多种属以群体形式存在。微生物在食品中的角色差异及群体作用,使其存在共生、协同或拮抗作用。因此,根据食品体系中化学与微生物组成,了解微生物的行为及其群体相互作用对实现腐败微生物的控制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经微生物检测合格的食品中出现活的但不可培养(VBNC)状态乳杆菌导致食品在货架期内腐败变质的实际事件,基于食品体系中多微生物共存且互相影响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微生物的特定生长模式,研究食品腐败乳杆菌VBNC状态的形成和特征,从基因功能和转录层面上揭示了乳杆菌的压力应答(VBNC状态形成)机制,并探究食品体系中腐败细菌(乳杆菌)和发酵真菌(酵母)的群体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制,针对假丝酵母形成菌丝的典型特性,探究乳杆菌通过影响假丝酵母葡萄糖信号传导通路调控BLP1基因表达而抑制菌丝形成的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模拟食品体系及其储藏环境,研究乳杆菌VBNC状态形成条件与特性,并从基因功能和转录层面探究其形成机制。选取典型食品腐败乳杆菌,采用连续传代法和低温储藏法分别进行VBNC状态诱导,第一代时106 cells/mL以上活菌进入VBNC状态,105至196天和17至32代后全部活菌处于VBNC状态。VBNC状态乳杆菌菌体缩小,具有与正常状态相似的乳酸、乙酸与双乙酰代谢能力和食品腐败能力。基于乳杆菌VBNC状态的表型特征,对典型乳杆菌进行全基因组学研究,并选取代表VBNC状态形成过程的正常状态、半胁迫状态与VBNC状态进行转录学研究,从基因功能和转录水平上获得乳杆菌VBNC状态形成机制。乳杆菌在食品体系中连续传代或其储藏环境的低温压力条件下,通过启动7个压力应答因子抵抗外界压力,并下调18个转运、7个代谢过程、28个酶活性、4个生物合成等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自身需求从而适应环境压力,最终进入VBNC状态。(2)基于乳杆菌与酵母在食品体系中共存的实际情况,探究乳杆菌与酵母的群体相互作用模型。根据乳杆菌和酵母在食品体系中的比例差异及部分酵母的特殊生长模式,探究不同浓度比例乳杆菌和不同生长模式酵母群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表型变化,并从基因转录水平上探究其相互作用机制。具有不同生长模式的酿酒酵母与假丝酵母和乳杆菌相互作用模型相似,表型方面,乳杆菌在自身生长不受影响的基础上抑制酵母的生长;分子机制方面,乳杆菌启动lamBDCA群感效应(QS)系统,部分菌体对假丝酵母产生粘附,并释放信号分子对酵母产生刺激,酵母激活压力应答基因,但基础生理活动、细胞周期、减数分裂与配对通路带来的生长与增殖率下降,以及饥饿调整通路、高渗压力生存通路、细胞壁重塑通路与维持细胞壁完整性的WSC1/2/3基因下调导致部分菌体死亡,使酵母菌量下降,同时双方代谢均发生变化。(3)基于假丝酵母形成菌丝的典型特征,从表型和基因通路层面探究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丝形成的调控作用。从表型层面探究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丝形成的影响,针对菌丝形成关键基因BLP1,研究调控BLP1基因表达的表型和信号传导通路,进而深入探究乳杆菌调控BLP1基因表达并抑制菌丝形成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乳杆菌启动QS系统增加细胞表面粘附能力,对假丝酵母产生粘附作用,并释放信号因子,刺激假丝酵母葡萄糖阻遏通路中HGT19转运因子表达上调,将葡萄糖转运进入胞内,同时HXK2基因的表达上调,使Hxk2激酶合成增加,将葡萄糖磷酸化为葡萄糖-6-磷酸,GLC7与REG1基因的上调,增强Glc7/Reg1磷酸酶复合体的生成,使其识别葡萄糖-6-磷酸,抑制SNF1基因的表达,导致Snf1激酶无法合成,激活MIG1/2转录抑制因子,同时HCM1转录诱导因子表达下调,BLP1基因表达被抑制,因此阻断菌丝形成。(4)结合乳杆菌压力应答、与酵母的群体相互作用和调控假丝酵母菌丝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压力应答及与酵母群体互作的内在机制。在(2)中所述QS系统介导的群体作用模式下,由于酿酒酵母和假丝酵母生长模式和自身基因组的差异,与乳杆菌的相互作用的表型和分子机制中也存在部分差异,包括生长抑制率和具体的信号分子、压力应答基因及代谢通路的差异,以及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丝形成的调控。群体相互作用刺激乳杆菌启动3-5个压力应答基因并下调氨基酸和脂肪酸代谢,为乳杆菌VBNC状态形成的部分内在诱因,但可能由于缺少剩余部分压力应答基因的启动和代谢、转运等通路的下调作用,未达到VBNC状态形成阈值,乳杆菌保持生长。本论文考察了食品体系中腐败乳杆菌的压力应答(VBNC状态形成)及其与不同生长模式酵母的群体相互作用,获得的分子机制为食品体系中腐败微生物引起的假阴性检测和食品体系中化学和生物组成变化的双重控制提供崭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李丹[6](2018)在《非巴氏杀菌精酿IPA啤酒微生物安全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利用四氢异-α-酸的含量和它给啤酒带来的苦味有一个线性关系,向存在不同啤酒有害菌的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四氢异-α-酸,以此来权衡啤酒的苦味值大小,检测苦味值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和繁殖。再根据所得到的苦味值,来检验和评价在非巴氏杀菌的情况下IPA啤酒的稳定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添加的酒花含量使IPA啤酒的苦味值达到50IBU时,抑菌效果最好,这样使得IPA在非巴氏杀菌的条件下,既能延长啤酒的贮存时间,又可以保持啤酒的风味。同时,实验中还通过检测不同苦味的非巴杀菌IPA啤酒在不同周期的浊度值进行分析和比较,探索分析不同苦味值IPA啤酒进行巴杀和非巴杀后的强化试验结果与实际保存期的相关性,分析啤酒在后期的稳定性变化,从而可以较短的时间内准确预测成品啤酒的储存时间,以此来衡量出不同苦味值IPA啤酒的稳定情况,更能准确的评定产品的实际货架期。啤酒在酿造过程中以及啤酒在灌装后的贮藏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啤酒的风味物质在不断地变化着,比如啤酒的颜色因氧化会随时间不断加深,啤酒中浓郁的酒花香气会变淡,甚至快速消失,啤酒苦度也会变小,啤酒中醛类和酚类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给啤酒带来一种纸板味和光臭味,影响啤酒的品质。通过检测不同苦味值的非巴氏杀菌IPA啤酒在不同时期的TBA值和DPPH清除率变化,若成品啤酒的TBA值变化越低,啤酒的风味变化也就越小,成品啤酒在后期的储藏过程中也就越稳定。巴氏杀菌过程会加速了啤酒的老化和氧化,啤酒中老化物质会明显增多,同时加热破坏了啤酒中原有的抗老化物质,比如啤酒中原有的多酚类抗氧化成分会大大减少。啤酒在后期的贮藏过程中,巴氏杀菌IPA啤酒的稳定性表现出来会比非巴氏杀菌IPA稳定,由于巴氏杀菌的IPA啤酒在贮藏初期的老化氧化程度高于非巴杀的IPA啤酒,前期的高温加热,会使啤酒中的抗老化物质,比如一些大分子的酚和醛类物质减少,降低了啤酒的抗老化能力;而非巴氏杀菌啤酒中的老化前趋物质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化程度明显比巴杀啤酒加深。

王威[7](2017)在《生鲜马乳中乳铁蛋白及脂肪酸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新疆地区的生鲜马乳为对象,提取乳铁蛋白并研究其抑菌特性;探究生鲜马乳及热加工条件对脂肪酸的影响;评价生鲜马乳的抗疲劳作用;结合Simplex算法控制马奶啤酒的发酵条件,使生鲜马乳功能性因子及整体功能性得以系统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盐析、凝胶层析、SDS-PAGE电泳及HPLC技术提取生鲜马乳中的乳铁蛋白,并进行体外抑菌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提取后的乳铁蛋白分子量为81.2 KDa(纯度大于84.31%),当MIC为4.69 mg/mL、3.13 mg/mL和3.13 mg/mL时,可分别抑制Escherichia coli、Bacillus subtilis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生长,乳铁蛋白在12 h时,具有抑菌能力并逐渐稳定,pH在7.08.5,温度低于75℃时,抑菌效果良好。铁饱和度对于乳铁蛋白的抑菌效果作用明显,而不同阳离子浓度、加热时间均会导致抑菌率的降低,但抑菌特性不会消失。(2)采用GC-MS技术对生鲜马乳中脂肪酸和经巴氏杀菌与UHT处理后的脂肪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鲜马乳含有9种脂肪酸,其中UFA占总脂肪酸的62.34%,其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脂肪酸。经过热处理的生鲜马乳中含有1013种脂肪酸,其中,经巴氏杀菌处理后的样品,SFA逐渐升高,PUFA则明显下降。经UHT处理后的样品,脂肪酸含量趋于稳定,相比巴氏杀菌更适宜人体对脂肪酸的摄取。(3)通过研究生鲜马乳的抗疲劳作用,测定灌胃后小鼠的运动耐力和相关血清指标,观察小鼠的肝脏病理组织,结果表明:试验组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均明显延长,LD和BUN含量逐渐降低,GN储备能力增加,肝脏组织未产生病变现象,表明生鲜马乳对小鼠的疲劳症状有减缓作用。(4)利用Simplex算法控制马奶啤酒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接种总量8%(MLS5:WWMJ1=1:2),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48 h,蔗糖添加量9%及麦芽汁添加量30%为马奶啤酒的最佳发酵条件。产品酒精度为5.4%vol,初步确定货架期为14 d。脂肪酸中亚麻酸的含量最高,可达11.21±0.11%,并具有缓解疲劳的功效。

程菊[8](2016)在《瓶装啤酒隧道式巴氏杀菌的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维持啤酒的生物稳定性是保证啤酒品质的关键。工业上一般通过巴氏杀菌的方法来杀灭啤酒中的微生物,从而保持生物稳定性及延长保质期。隧道式巴氏杀菌法由于对酿造及包装的要求低等优点,而在我国被广泛用于啤酒的杀菌。本论文数值模拟啤酒隧道式巴氏杀菌的过热阶段,考察在巴氏杀菌过程中,不同参数对瓶中啤酒温度分布及冷核(slowest heating zone,SHZ)的影响。通过L9(34)正交试验分析巴氏杀菌参数:喷淋水温度、喷口处喷淋水湍流强度、瓶子运行速度对瓶中啤酒温度分布的影响。依据正交试验的结果,分别考察喷淋水温度、喷口处喷淋水湍流强度、瓶子运行速度的单因素试验,分析这些工艺参数对瓶中啤酒温度分布及冷核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瓶子间距和喷口与瓶口的垂直距离对瓶中啤酒温度分布及冷核的影响。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分析瓶中瓶壁边缘处和冷核处啤酒温差时,只有喷淋水温度对瓶中啤酒温度分布均一性的影响显着;分析瓶中冷核面积占啤酒总面积的比例时,影响瓶中啤酒温度分布均一性的显着因素是喷淋水温度及喷口处喷淋水的湍流强度。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喷淋水温度对冷核的位置影响不大,但瓶中啤酒温度分布均一性随着喷淋水温度的升高而越来越差;喷口处喷淋水湍流强度对瓶中啤酒的冷核位置及大小均没有影响,但是对瓶中啤酒温度分布有影响,在湍流强度为4.0%时瓶中温度分布最为均匀,在湍流强度为4.2%时瓶中温度分布最不均匀;瓶子的运行速度对瓶中啤酒的冷核位置和大小都没有影响,对瓶中啤酒温度分布均匀性有影响,1和4 mm/s的瓶中啤酒温度分布均匀性较好,5 mm/s的则较差。对于瓶子间距及瓶口与喷口垂直距离对瓶中啤酒温度分布及冷核的影响,结果表明:瓶子间距对瓶中啤酒冷核位置及温度影响很大,瓶子间距为0 mm5 mm时冷核位于1/3灌装高度的地方,间距再大些时冷核位于瓶底,瓶子间距为15 mm时冷核在1/2灌装高度的地方;瓶子间距为0 mm5 mm、10 mm、15 mm时,间距越大冷核的温度越低。瓶子间距为0、5和10 mm(或15 mm)时,间距越大瓶中啤酒温差越大,间距为15 mm的温差小于10 mm的,但是瓶内啤酒温度更低;当瓶子间距为0 mm时,瓶中啤酒冷核面积比例较小。喷口与瓶口的垂直距离对瓶中啤酒的冷核位置没有影响,但对冷核大小有影响,距离越大,冷核面积越大;200 mm距离的瓶中啤酒温度分布均匀性较好,300和400 mm距离的瓶中啤酒温度分布均匀性较差。

银小兵[9](2015)在《新型杀菌剂在啤酒饮料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的口味不断发生变化,单一的啤酒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向啤酒中加入饮料,成为啤酒饮料,目前啤酒饮料的需求日渐增加,并且随经济的发展每年还在增长。从啤酒到含有饮料的混合啤酒等,品种多样,营养丰富。然而在啤酒饮料的灌装过程中,微生物无处不在:空气中,设备中,瓶盖中以及啤酒饮料自身当中。在啤酒饮料中滋生的以酵母菌为首的各种有害微生物不仅会影响啤酒饮料口味,而且严重的会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危害。传统的杀菌方法会引起微生物的二次污染,有些杀菌剂甚至会在啤酒饮料中有残留,严重影响了啤酒饮料的口感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新型杀菌剂具有优质高效、无异味、成本低廉等优点,与水反应无残留,其反应生成水果中的天然成分甲醇,二氧化碳,对饮用者身体无害,且不影响啤酒饮料的口感,对酵母菌、细菌和霉菌等常见微生物均有杀灭作用。本文研究了向拉格啤酒饮料和小麦啤酒饮料中分别加入30 CFU/mL和300CFU/mL的毕赤酵母菌(pichia anomala),热带假丝酵母菌(Candida tropicalis)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接合酵母(Zygosaccheromyces bailii)四种酵母菌,再加入250 ppm新型杀菌剂与不加新型杀菌剂作对照,一周后观察不同啤酒饮料中不同菌的数量变化。研究表明250ppm的新型杀菌剂在两种啤酒饮料中对接入30 CFU/mL和300CFU/mL的四种酵母菌均具有杀菌作用。其中,对热带假丝酵母菌的杀菌效果有待继续研究。浓度较底的毕赤酵母菌(pichia anomala),热带假丝酵母菌(Candida tropicalis)接合酵母(Zygosaccheromyces bailii)三种菌在不同啤酒饮料中在不加新型杀菌剂的情况下,一周后菌落数量均有所减少,但仍有一定数量的残留,加入新型杀菌剂的样品中,菌落数量基本为零;不加新型杀菌剂时,同种菌接入不同浓度的菌,一周后,同一啤酒饮料中菌的数量变化有差异;同种啤酒饮料中接入相同浓度的不同菌,不加新型杀菌剂时,一周后也有差异;拉格啤酒饮料和小麦啤酒饮料对同种菌有不同的适应程度。

洪晓敏[10](2015)在《巴氏杀菌机的热学分析与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啤酒工业已是食品工业中的支柱行业,随之而起的啤酒装备制造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啤酒巴氏杀菌机,杀菌作为啤酒生产工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啤酒杀菌机进行研究,有助于推进啤酒生产工艺的改善。本文首先对杀菌机进行热学分析,依据能量守恒定律,计算各温区的喷淋水温度,并以此为基础,根据传热学理论,分析杀菌机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传热方式,建立喷淋水与啤酒的传热模型,推导计算出各温区喷淋水与啤酒传热的总传热系数,并求出每个温区喷淋水与啤酒的传热量;建立杀菌机外壁和空气之间的传热模型,求出杀菌机在工作时本身损失的热量。然后通过热平衡分析,求出每个温区所需喷淋水流量,并对管道、水泵进行选型;针对喷淋水出口压力不均,喷淋水喷淋不均匀等问题,对杀菌机喷淋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出离心旋流式喷嘴喷淋管,并优化了喷嘴的安装方式。建立杀菌过程的CFD数值模型,将各温区喷淋水的温度、喷淋时间以及喷淋水的流量等主要工艺参数联系在一起,建立了固液耦合的复合共轭传热系统。并基于ANSYS Fluent对瓶装啤酒的巴氏杀菌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啤酒内部的温度场分布、传热规律、出口温度、PU值以及传热过程中的热流量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了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的各温区温度、水泵流量、管道尺寸以及优化后的离心旋流式喷嘴喷淋管均符合杀菌工艺要求;整个巴氏杀菌过程数值模拟的结果和实验结果也基本吻合。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利用传热学理论对巴氏杀菌过程进行分析,为杀菌工艺参数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设计出新型的喷淋管,解决了现存问题;利用ANSYS Fluent热分析模块,将巴氏杀菌过程以计算机实现,得到一种可以反映整个杀菌过程的CFD数值模型,为研究人员在杀菌工艺改进方面提供了依据。

二、三种啤酒杀菌方法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啤酒杀菌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超高压杀菌对比利时艾尔琥珀工坊啤酒贮藏品质变化的影响及货架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样品的准备
        (1)原浆啤酒:
        (2)模拟巴氏杀菌处理啤酒:
        (3)超高压处理啤酒:
        1.3.2 微生物测定方法
        1.3.3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1.3.4 感官评定方法
        1.3.5 货架期预测方法
        1.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生物稳定性分析结果
        2.1.1 贮藏期试验前啤酒微生物检测结果
        2.1.2 贮藏期试验后啤酒微生物检测结果
    2.2 非生物稳定性分析结果
        2.2.1 贮藏期试验前啤酒样品理化结果
        2.2.2 贮藏期试验后啤酒样品理化结果
        2.2.2.1 色度分析结果
        2.2.2.2 浊度分析结果
        2.2.2.3 泡持性分析结果
    2.3 风味稳定性分析结果
        2.3.1 贮藏期试验前啤酒样品风味物质
        2.3.2 贮藏期试验后啤酒样品风味物质
        2.3.2.1 总酸分析结果
        2.3.2.2 双乙酰分析结果
    2.4 感官评分结果
    2.5 货架期预测结果
3 小结

(2)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系统应用于饮料过滤及无菌包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饮料生产及包装的重要性
    1.2 无菌包装
        1.2.1 无菌包装概述
        1.2.2 无菌包装技术
    1.3 复合超滤膜
        1.3.1 复合超滤膜概述
        1.3.2 复合超滤膜应用于饮料
        1.3.3 复合超滤膜应用于无菌包装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的制备及过滤效果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水玻璃-聚乙烯醇制膜方法
        2.3.2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的纯水通量测定
        2.3.3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对蛋清蛋白质截留率的测定
        2.3.4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制膜配方的单因素试验
        2.3.5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对牛血清白蛋白截留率的测定
        2.3.6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膜孔隙率的测定
        2.3.7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机械性能的测定
        2.3.8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制膜方法的确定
        2.4.2 水玻璃-聚乙烯复合超滤膜纯水通量
        2.4.3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蛋清蛋白截留率
        2.4.4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牛血清白蛋白截留率
        2.4.5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孔隙率
        2.4.6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机械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过滤饮料的效果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饮料的选择与未过滤液的制备
        3.3.2 膜饮料通量测试
        3.3.3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过滤饮料的单因素试验
        3.3.4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饮料过滤中固形物透过率的测定
        3.3.5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饮料过滤系统的清洗
        3.3.6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过滤时间对复合超滤膜过滤饮料通量的影响
        3.4.2 不同过滤压力对复合超滤膜过滤饮料通量的影响
        3.4.3 饮料中固形物透过率的情况
        3.4.4 膜饮料过滤最佳清洗条件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应用于饮料无菌包装效果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复合超滤膜饮料无菌系统的建立
        4.3.2 无菌包装系统完整性检测
        4.3.3 无菌装置过滤系统中饮料通量的单因素试验
        4.3.4 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饮料过滤中固形物透过率的测定
        4.3.5 无菌包装系统过滤饮料储藏
        4.3.6 无菌包装饮料中微生物的检测
        4.3.7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无菌包装系统完整性检测
        4.4.2 自制无菌包装系统中不同过滤时间对膜饮料通量的影响
        4.4.3 自制无菌包装系统中不同推进速度对膜饮料通量的影响
        4.4.4 自制无菌包装系统中过滤饮料固形物透过率的测定
        4.4.5 饮料无菌包装微生物检出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3)作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主要观点和方法论
    第四节 选题的写作思路及章节内容
    第五节 青岛啤酒的田野研究及方法
第一章 起源期的啤酒
    第一节 自然酿造还是人工酿造——啤酒起源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节 种植文明的最早符号是面包还是啤酒?——啤酒起源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节 起源期啤酒的物语特征
    小结
第二章 麦芽期的啤酒
    第一节 啤酒生产过程的功能化
    第二节 生产工艺的配方化——书写性文本是啤酒生产功能化的重要条件
    第三节 书写文本与啤酒味道感知的功能化
    小结
    附:古代啤酒考古材料列表
第三章 现代啤酒的诞生——酒花期
    第一节 啤酒是如何传入欧洲的
    第二节 啤酒花的应用
    第三节 由体味到风味:啤酒花发现了啤酒的味道
    小结
第四章 啤酒的工业化——酵母期
    第一节 酵母从不可言说到私语性话题
    第二节 从私语性话题到公共性词语
    第三节 从公共性词语到技术话语
    第四节 从技术话语到科学话语
    第五节 情景物的艾尔和功能物的拉格
    小结
第五章 大工业生产——啤酒的淡水期
    第一节 啤酒的拉格化与大工业生产
    第二节 淡水期啤酒的水
    第三节 淡水期啤酒的味道:风味
    小结
第六章 后工业的精酿啤酒
    第一节 精酿啤酒产生于功能物的再情景化
    第二节 啤酒的精酿期
    第三节 精酿期啤酒生产方式的再私语化
    第四节 精酿期啤酒感知方式的再私语化
    小结
第七章 青岛的啤酒街
    第一节 登州路——永不落幕的啤酒节
    第二节 民间啤酒街
    第三节 五哥散啤酒馆
    小结
第八章 青岛的精酿店
    第一节 精酿瓶子店的老板们
    第二节 自酿店的老板们
    第三节 THE WAY,精品+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4)红烧老鹅加工工艺优化与贮藏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鹅肉及鹅肉制品的研究概述
        1.1.1 我国鹅肉的消费现状
        1.1.2 鹅肉制品的研究现状
    1.2 熟肉制品杀菌方式的研究
    1.3 复热方式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烧老鹅工艺的优化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红烧老鹅制作工艺流程
        2.2.2 操作要点
        2.2.3 模糊综合评价
        2.2.3.1 感官评定
        2.2.4 模糊数学模型的建立
        2.2.4.1 评价因素集和评语集的确定
        2.2.4.2 权重集的确定
        2.2.4.3 模糊矩阵的建立
        2.2.4.4 综合评分计算
        2.2.5 单因素实验设计
        2.2.5.1 配方单因素试验设计
        2.2.5.2 工艺条件单因素试验设计
        2.2.6 响应面试验设计
        2.2.6.1 配方优化试验设计
        2.2.6.2 工艺条件优化试验设计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红烧老鹅配方优化试验
        2.3.1.1 单因素试验
        2.3.1.2 模糊矩阵的建立
        2.3.1.3 综合得分和红烧老鹅最佳配方
        2.3.1.4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2.3.1.5 最佳配方的确定和验证试验
        2.3.2 红烧老鹅加工工艺条件优化试验
        2.3.2.1 单因素试验
        2.3.2.2 模糊矩阵的建立
        2.3.2.3 综合得分和红烧老鹅最佳工艺
        2.3.2.4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2.3.2.5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和验证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烧老鹅炖煮过程中品质的变化
    3.1 材料与设备
        3.1.1 主要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红烧老鹅制作工艺流程
        3.2.2 pH值的测定
        3.2.3 色差值测定
        3.2.4 质构的测定
        3.2.5 TBARS值的测定
        3.2.6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3.2.7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
        3.2.8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红烧老鹅炖煮过程中pH值的变化
        3.3.2 红烧老鹅炖煮过程中色泽的变化
        3.3.3 红烧老鹅炖煮工程中质构的变化
        3.3.4 红烧老鹅炖煮过程中TBARS值的变化
        3.3.5 红烧老鹅炖煮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3.3.6 红烧老鹅炖煮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杀菌方式对红烧老鹅贮藏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设备
        4.1.1 主要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处理方式
        4.2.2 质构的测定
        4.2.3 色差值测定
        4.2.4 TBARS值的测定
        4.2.5 pH值的测定
        4.2.6 菌落总数的检测
        4.2.7 电子鼻检测方法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杀菌方式对红烧老鹅-20℃冻藏品质的影响
        4.3.1.1 红烧老鹅-20℃冻藏期间质构的变化
        4.3.1.2 红烧老鹅-20℃冻藏期间TBARS值的变化
        4.3.1.3 红烧老鹅-20℃冻藏期间色泽的变化
        4.3.1.4 红烧老鹅-20℃冻藏期间pH值的变化
        4.3.1.5 红烧老鹅-20℃冻藏期间菌落总数的变化
        4.3.1.6 红烧老鹅-20℃冻藏期间挥发性风味的变化
        4.3.2 不同杀菌方式对红烧老鹅4℃冷藏品质的影响
        4.3.2.1 红烧老鹅4℃冷藏期间质构的变化
        4.3.2.2 红烧老鹅4℃冷藏期间TBARS值的变化
        4.3.2.3 红烧老鹅4℃冷藏期间色泽的变化
        4.3.2.4 红烧老鹅4℃冷藏期间pH值的变化
        4.3.2.5 红烧老鹅4℃冷藏期间菌落总数的变化
        4.3.2.6 红烧老鹅4℃冷藏期间挥发性风味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复热方式对红烧老鹅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设备
        5.1.1 主要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样品制备
        5.2.2 色差值测定
        5.2.3 质构的测定
        5.2.4 TBARS值的测定
        5.2.5 电子鼻检测方法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复热方式对红烧老鹅色泽的影响
        5.3.2 不同复热方式对红烧老鹅质构的影响
        5.3.3 不同复热方式对红烧老鹅肉TBARS值的影响
        5.3.4 不同复热方式对红烧老鹅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食品体系中乳杆菌的压力应答机制及其与酵母的群体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乳杆菌概述
    1.2 酵母概述
        1.2.1 酿酒酵母
        1.2.2 假丝酵母
    1.3 细菌的压力应答
        1.3.1 VBNC状态的形成与特性
        1.3.2 VBNC状态的形成机制
    1.4 多微生物相互作用
        1.4.1 乳杆菌与酿酒酵母的相互作用
        1.4.2 乳杆菌与假丝酵母的相互作用
        1.4.3 群感效应
    1.5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乳杆菌VBNC状态的诱导及特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2 VBNC状态的诱导
        2.2.3 VBNC状态的鉴定
        2.2.4 SEM观察菌体形态
        2.2.5 食品腐败和产酸、双乙酰能力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乳杆菌VBNC状态的形成
        2.3.2 VBNC状态乳杆菌的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乳杆菌VBNC状态的形成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2 全基因组测序与组装
        3.2.3 基因预测与功能分析
        3.2.4 转录组测序与序列比对
        3.2.5 基因表达与功能富集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全基因组功能谱
        3.3.2 食品腐败和VBNC状态相关基因
        3.3.3 乳杆菌不同状态转录谱
        3.3.4 VBNC状态形成过程中关键基因与通路调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乳杆菌与酿酒酵母的群体相互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2 共培养体系与生长测定
        4.2.3 形态观察
        4.2.4 转录组测序与序列比对
        4.2.5 基因表达与功能富集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共培养体系中菌体生长情况
        4.3.2 共培养体系中菌体形态变化
        4.3.3 共培养体系中乳杆菌转录谱
        4.3.4 共培养体系中乳杆菌关键基因与通路调控
        4.3.5 共培养体系中酿酒酵母转录谱
        4.3.6 共培养体系中酿酒酵母关键基因与通路调控
        4.3.7 乳杆菌与酿酒酵母群体相互作用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乳杆菌与假丝酵母的群体相互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2 共培养体系与生长测定
        5.2.3 形态观察
        5.2.4 转录组测序与序列比对
        5.2.5 基因表达与功能富集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共培养体系中菌体生长情况
        5.3.2 共培养体系中菌体形态变化
        5.3.3 共培养体系中乳杆菌转录谱
        5.3.4 共培养体系中乳杆菌关键基因与通路调控
        5.3.5 共培养体系中假丝酵母转录谱
        5.3.6 共培养体系中假丝酵母关键基因与通路调控
        5.3.7 乳杆菌与假丝酵母群体相互作用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丝形成的调控机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2 共培养体系与生长测定
        6.2.3 形态观察
        6.2.4 菌株的构建
        6.2.5 BLP1 基因表达的定性及定量检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乳杆菌和菌丝态假丝酵母共培养时生长变化
        6.3.2 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丝形成和BLP1 基因表达的影响
        6.3.3 调控BLP1 基因表达的表型
        6.3.4 葡萄糖信号传导通路对BLP1 基因表达的调控
        6.3.5 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丝形成的调控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乳杆菌的压力应答与群体互作的内在机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7.2.1 不同共培养体系中乳杆菌转录谱的比对分析
        7.2.2 酿酒酵母和假丝酵母转录谱的比对分析
        7.2.3 共培养体系和VBNC状态过程中乳杆菌转录谱的比对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乳杆菌与不同生长模式酵母的作用规律
        7.3.2 群体相互作用对乳杆菌VBNC状态的影响
        7.3.3 乳杆菌的压力应答与群体互作的内在机制
    7.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非巴氏杀菌精酿IPA啤酒微生物安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精酿啤酒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1.2 IPA啤酒的定义
    1.3 啤酒的灭菌方式
    1.4 啤酒酿造生产中的有害菌的种类和特性
    1.5 立题的背景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第2章 四氢异-α-酸对啤酒微生物安全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苦味质的选择
        2.3.2 抑菌剂的制备
        2.3.3 生长线的绘制
        2.3.4 苦味值的测定
        2.3.5 非巴士杀菌IPA啤酒工艺
        2.3.6 IPA啤酒工艺流程
        2.3.7 IPA啤酒中的生物稳定性检测
        2.3.8 非巴士杀菌IPA啤酒的感官品评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四氢异-α-酸添加量对大肠杆菌生长状况的影响
        2.4.2 四氢异-α-酸添加量对乳酸杆菌生长状况的影响
        2.4.3 四氢异-α-酸添加量对足球菌生长状况的影响
        2.4.4 IPA啤酒酒花添加量
        2.4.5 酒花抑菌啤酒对足球菌的影响
        2.4.6 酒花抑菌啤酒的生物稳定性检测结果
        2.4.7 非巴士杀菌IPA啤酒的感官品评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巴氏杀菌IPA啤酒强化试验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干酵母的活化
        3.3.2 IPA啤酒的酿造工艺流程
        3.3.3 操作要点
    3.4 基本检测方法
        3.4.1 冷麦汁理化指标的测定
        3.4.2 麦汁色度的测定
        3.4.3 总酸的测定
        3.4.4 苦味质的测定
        3.4.5 麦汁浸出物的测定
        3.4.6 啤酒总酸的测定
    3.5 发酵工艺要点
        3.5.1 啤酒花的干投
        3.5.2 主酵控制
        3.5.3 过滤工艺
    3.6 结果与分析
        3.6.1 成品巴氏杀菌IPA啤酒质量指标
        3.6.2 20℃检测不同苦味值IPA啤酒浊度与实际贮存期浊度相关性分析
        3.6.3 不同苦味值IPA啤酒双乙酰还原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巴氏杀菌IPA与巴氏杀菌IPA老化与抗老化水平的初步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主要试剂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啤酒样品的处理方法
        4.3.2 TBA测定
        4.3.3 DPPH清除率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巴氏杀菌IPA和非巴氏杀菌IPA啤酒的老化与抗老化水平变化
        4.4.2 不同苦味值的非巴氏杀菌IPA啤酒老化和抗老化水平的跟踪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生鲜马乳中乳铁蛋白及脂肪酸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生鲜马乳发展概况
    1.2 生鲜马乳中功能性因子概况
        1.2.1 乳铁蛋白简介及生物学活性
        1.2.2 脂肪酸简介及生物学活性
        1.2.3 其他功能性因子生物学活性
    1.3 生鲜马乳中功能性因子的相关研究进展
        1.3.1 乳铁蛋白的相关研究进展
        1.3.2 脂肪酸的相关研究进展
        1.3.3 其他功能性因子的相关研究进展
    1.4 生鲜乳功效评价的相关研究进展
        1.4.1 生鲜乳功效评价及发展
        1.4.2 生鲜乳缓解疲劳功效评价及发展
    1.5 生鲜马乳功能性产品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1.6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8 创新点
    1.9 技术路线
第2章 生鲜马乳中乳铁蛋白的分离提纯及体外抑菌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鲜马乳中乳铁蛋白的提取结果
        2.2.2 Bradford法测定乳铁蛋白提纯过程中蛋白质浓度的变化结果
        2.2.3 乳铁蛋白的鉴定结果
        2.2.4 自分离纯化乳铁蛋白的体外抑菌特性研究结果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鲜马乳中脂肪酸分析及热加工条件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标准品总离子图
        3.2.2 生鲜马乳脂肪酸分析
        3.2.3 热加工条件对生鲜马乳脂肪酸的影响
        3.2.4 热加工条件对生鲜马乳脂肪酸营养评价及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鲜马乳对KM小鼠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鲜马乳对KM小鼠体重的影响
        4.2.2 生鲜马乳对KM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
        4.2.3 生鲜马乳对KM小鼠血清指标的影响
        4.2.4 Pearson相关性分析
        4.2.5 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implex算法对马奶啤酒发酵控制优化及品质功能性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马奶啤酒关键控制单因素试验分析及步长确定结果
        5.2.2 马奶啤酒Simplex算法优化
        5.2.3 品质评价
        5.2.4 功能性评价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瓶装啤酒隧道式巴氏杀菌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啤酒的生物稳定性
    1.2 啤酒的灭菌方法
    1.3 隧道式巴氏杀菌
        1.3.1 巴氏杀菌的定义
        1.3.2 隧道式巴氏杀菌机
        1.3.3 巴氏杀菌工艺
        1.3.4 啤酒巴氏杀菌过程的热量传递
    1.4 巴氏杀菌单位(pasteurization unit,PU)
    1.5 巴氏杀菌(pasteurization)和灭菌(sterilization)的CFD模拟技术
        1.5.1 CFD简介
        1.5.2 CFD技术在食品灭菌和巴氏杀菌过程中的应用
        1.5.3 CFD技术在啤酒巴氏杀菌过程中的应用实例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器材
    2.2 实验方法
        2.2.1 模型的建立
        2.2.2 模型网格的划分
        2.2.3 控制方程(governing equation)
        2.2.4 模拟方法
        2.2.5 CFD模拟的验证方法
        2.2.6 L_9(3~4)正交试验
        2.2.7 啤酒瓶中检测点的位置
        2.2.8 瓶子间距由三维转化为二维
        2.2.9 喷口处喷淋水湍流强度的计算
        2.2.10 冷核的定义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CFD模拟的验证
    3.2 冷核的确定
    3.3 L_9(3~4)正交试验结果
        3.3.1 L_9(3~4)正交试验冷核面积比例的分析
        3.3.2 L_9(3~4)正交试验瓶壁边缘处啤酒与冷核处啤酒温差的分析
    3.4 喷淋水温度对瓶中啤酒温度分布及冷核的影响
        3.4.1 喷淋水温度对瓶中啤酒冷核的影响
        3.4.2 喷淋水温度对瓶中啤酒温度分布的影响
    3.5 喷口处喷淋水的湍流强度对瓶中啤酒温度分布和冷核的影响
        3.5.1 喷口处喷淋水的湍流强度对瓶中啤酒冷核的影响
        3.5.2 喷口处喷淋水的湍流强度对瓶中啤酒温度分布的影响
    3.6 瓶子运行速度对瓶中啤酒温度分布及冷核的影响
        3.6.1 瓶子运行速度对冷核的影响
        3.6.2 瓶子运行速度对瓶中啤酒温度分布的影响
    3.7 瓶子间距对瓶中啤酒温度分布和冷核的影响
        3.7.1 瓶子间距对瓶中啤酒冷核的影响
        3.7.2 瓶子间距对瓶中啤酒温度分布的影响
        3.7.3 瓶子间距对瓶外喷淋水对流传热的影响
    3.8 喷口与瓶口的垂直距离对瓶中啤酒温度分布和冷核的影响
        3.8.1 喷口与瓶口的垂直距离对瓶中啤酒冷核的影响
        3.8.2 喷口与瓶口的垂直距离对瓶中啤酒温度分布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型杀菌剂在啤酒饮料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啤酒简介及发展
    1.2 啤酒饮料的简介
        1.2.1 啤酒饮料的加工工艺
        1.2.2 拉格啤酒饮料和小麦啤酒饮料的简介
    1.3 现代饮品常用杀菌简介
    1.4 新型杀菌剂简介
        1.4.1 新型杀菌剂独特的杀菌原理
        1.4.2 新型杀菌剂的水解反应及其安全性
        1.4.3 新型杀菌剂的应用
        1.4.4 新型杀菌剂在啤酒饮料中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设备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实验前准备
        2.2.2 两种混合啤酒饮料样品的配置
        2.2.3 过滤杀菌
        2.2.4 菌株悬浮液的制备
        2.2.5 菌株悬浮液培养皿计数
        2.2.6 菌株悬浮液雪球计数法
        2.2.7 菌株悬浮液的添加
        2.2.8 新型杀菌剂的添加
        2.2.9 实验样品的存放
        2.2.10 实验结果与记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新型杀菌剂对两种啤酒饮料的杀菌作用
    3.2 新型杀菌剂对不同啤酒饮料中同种酵母菌的杀菌作用
    3.3 新型杀菌剂对同种啤酒饮料的不同菌的杀菌作用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巴氏杀菌机的热学分析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啤酒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
        1.1.2 啤酒巴氏杀菌技术简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巴氏杀菌机的发展历程
        1.2.2 国内对巴氏杀菌机的研究
        1.2.3 国外对巴氏杀菌机相关方面的研究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隧道式啤酒巴氏杀菌机
    2.1 隧道式啤酒巴氏杀菌机简介
        2.1.1 课题研究对象
        2.1.2 隧道式啤酒巴氏杀菌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隧道式啤酒巴氏杀菌机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2.3 巴氏杀菌机各温区温度的设定
        2.3.1 杀菌机的温区划分
        2.3.2 杀菌机各温区温度设定的相关原则和理论依据
        2.3.3 杀菌机预热区、冷却区各温区的温度设定
        2.3.4 杀菌机杀菌区各温区的温度设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热学基本理论
    3.1 传热学研究的内容
    3.2 热能传递的基本方式
        3.2.1 热传导
        3.2.2 热对流
        3.2.3 热辐射
    3.3 本课题所研究杀菌机的传热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巴氏杀菌机的热平衡分析
    4.1 喷淋水与啤酒的传热过程分析
        4.1.1 喷淋水与啤酒传热的总传热系数公式推导
        4.1.2 总传热系数中各参数的确定
        4.1.3 喷淋水与啤酒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4.1.4 喷淋水与啤酒的传热过程中传递的热量计算
    4.2 杀菌机机架外壁的热损失分析
    4.3 巴氏杀菌机的热平衡计算
    4.4 水泵与管道的选型
        4.4.1 管道的压力降计算
        4.4.2 水泵的选择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杀菌机喷淋均匀性的优化
    5.1 优化方案的确定
    5.2 离心旋流式喷嘴的设计
        5.2.1 离心旋流式喷嘴的设计内容
        5.2.2 离心旋流式喷嘴的设计计算
        5.2.3 绘制离心旋流式喷嘴的零件图
    5.3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啤酒巴氏杀菌过程的CFD数值分析
    6.1 瓶装啤酒的CFD数值模型
        6.1.1 物理模型
        6.1.2 网格划分
        6.1.3 瓶外喷淋水的边界流动计算
        6.1.4 Fluent求解设置
    6.2 计算结果分析
        6.2.1 啤酒内部温度分布
        6.2.2 每个温区出.啤酒温度分布
        6.2.3 PU值分析
        6.2.4 传热过程中热流量的分析
    6.3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实验与优化
    7.1 喷淋管均匀性实验验证
        7.1.1 实验系统介绍
        7.1.2 实验方法
        7.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7.2 杀菌机温区温度及PU值测定实验
        7.2.1 实验设备介绍
        7.2.2 实验步骤
        7.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7.3 十一温区的巴氏杀菌机
    7.4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四、三种啤酒杀菌方法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超高压杀菌对比利时艾尔琥珀工坊啤酒贮藏品质变化的影响及货架期预测[J]. 张帆,蒋卓,张国文,于燕波,向红.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16)
  • [2]水玻璃-聚乙烯醇复合超滤膜系统应用于饮料过滤及无菌包装研究[D]. 甘元英. 西南大学, 2020(01)
  • [3]作为功能物和情景物的啤酒[D]. 田沐禾. 厦门大学, 2019(07)
  • [4]红烧老鹅加工工艺优化与贮藏品质的研究[D]. 周惠健. 扬州大学, 2019(01)
  • [5]食品体系中乳杆菌的压力应答机制及其与酵母的群体相互作用[D]. 刘君彦.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非巴氏杀菌精酿IPA啤酒微生物安全性的研究[D]. 李丹. 齐鲁工业大学, 2018(05)
  • [7]生鲜马乳中乳铁蛋白及脂肪酸分析与应用研究[D]. 王威.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8]瓶装啤酒隧道式巴氏杀菌的数值模拟[D]. 程菊. 大连工业大学, 2016(02)
  • [9]新型杀菌剂在啤酒饮料生产中的应用[D]. 银小兵. 齐鲁工业大学, 2015(05)
  • [10]巴氏杀菌机的热学分析与优化设计[D]. 洪晓敏. 南京林业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三种啤酒杀菌方法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