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管理方法探索

软件工程管理方法探索

一、软件工程管理方法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晖,苏贵斌,林民,兴安[1](2022)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能力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沟通合作是学生专业学习和发展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师范类专业认证将沟通合作能力作为师范生毕业要求之一,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和需要学生通过合作研究、小组学习开展实践的特点。借助基于小组协作的敏捷式软件项目开发与实践方法,结合OBE理念,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课程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养成和沟通合作技能的训练。教学实践表明,借助自主学习、小组协作、汇报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适当规模的软件项目,而且学生沟通合作意识和沟通技能得到增强。

张自立,李艳,金庆勇,宋宏伟[2](2022)在《软件工程概论课程多维度思政教学改革探索》文中提出以软件工程概论课程为例,从课程的基本知识点、教学案例和课程实践3个维度探讨如何有机融合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从传授、领悟和探索等不同维度介绍教学方式的尝试,并提出教学反思,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改革、培育合格人才的目标。

李超,王栋,周晴,李丽华[3](2020)在《我国空间科学卫星软件工程化管理实践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件产品是空间科学卫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关系任务的成败。根据我国空间科学卫星及其软件特点,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总体确定了"体系为基、全面覆盖、分类管理"的软件工程化管理总体原则,通过建立健全管理责任体系,构建软件管理制度体系,开展充分调研和审查,进行有效实践与探索,保证软件质量和可靠性,促进重大成果产出,对后续空间科学卫星软件工程化管理工作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为我国空间科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

刘海涛[4](2019)在《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高等教育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加快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而我国本科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开始进行以专业设置为核心的教学制度设计,并将专业始终视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这直接决定了专业设置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但长期以来,受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等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始终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至今也没有得以有效解决。研究型大学作为大众化时代承担精英教育责任的主体,其本科专业设置对其他类型高校起着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对其本科专业设置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我国整体本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以研究型大学为切入点,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系统研究。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优化路径,及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论据和对策思考。为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数据分析、访谈调查等方法,基于实践与理论的双向建构,将论文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理性认识、实证研究及理论探讨。第一,在理性认识层面,通过问题提出、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剖析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并将其概括为一个纵横交错的体系。就纵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即完整系统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包括从专业生成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就横向而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又表现为客观属性与主观价值的统一体,即科学合理的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具有“相关逻辑特性总和”与“各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适应性”的双重特征。而且,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行为主体权力与需求的适应性,与其多元逻辑的特性总和是相互影响、对应统一的,并分别通过本科专业设置的过程与结果得以反映。由此,本研究将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概括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多元逻辑的协调统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利益相关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对专业设置各逻辑历史演变与基本诉求的分析,以及专业设置各利益主体权益的审视,对该理性认识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二,在实证研究层面,基于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主要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进行实践分析。就其过程而言,主要包括本科专业内容确定、专业设置模式设计,以及各主体权力划配,即设置什么专业、怎样设置专业和谁来设置专业三个基本方面。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主要表现为,基于“统一管理,分级备案或审批”的国家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模式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仍然无法超越政府的主导作用,而社会与学生主体更是处于被相对忽略的状态;就其结果而言,主要包括专业结构布局状态与专业内涵建设状态两个方面。研究发现,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数量所呈现的静态与动态状况,还是本科专业布局所呈现的外部与内部结构,亦或是学生对各专业及其课程的认知状态,均表明各高校更为重视专业结构调整而忽视专业内涵建设。第三,在理论探讨层面,通过对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与结果的实践研究,本文将其基本特征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本科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根据对其特征的分析,本文认为,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而言,其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透过特征表面从学理层面,进一步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背后的问题本质进行理论反思。主要认为,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存在一定的历史惯性;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与冲突;本科专业设置中的利益关系存在一定的强制性割裂。基于此,本研究从专业作为一种课程组合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出发,基于“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结合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精英性目标,主要提出,研究型大学应该从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健全专业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来调整专业价值取向、淡化本科专业结构、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傅晓婷[5](2019)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以Q大学为个案》文中认为我国地方高校正处于“双一流”高校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实施、“新工科”建设等新背景下,而软件产业不仅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更加受到了新时代新背景的重大影响。因地制宜培养实践型软件工程师对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也对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如何完善地方院校软件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成为了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迫在眉睫的问题。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访谈法,在新旧动能重大工程的背景下,通过对Q大学的个案研究,分析对我国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而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四个方面总结目前人才培养的不足。通过介绍相对先进的美、印两国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借鉴其课程更新紧跟行业需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校企合作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良好的教材建设等成功经验,进而为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新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完善提出建议:课程目标方面,应明确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求精准定位;课程结构方面,应改变实践课和理论课的纵向结构;课程内容方面,应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实践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课程实施方面,应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通过不同渠道筹措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柴宇婷[6](2019)在《地方应用型大学工程教育(CDIO)模式运行状况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以辽宁省某应用型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程技术人才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核心竞争力。上世纪90年代,世界工程教育界提出了“回归工程实践”的运动,我国也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目前,世界各国的工程教育改革都以麻省理工学院创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指导。“CDIO”是四项工程项目实施内容的缩写,这四项内容贯穿了工程实践的四个基本核心,它们分别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可以看出,这四项内容是以一线的产品实际研发为基础的,包含了一套完整的生命周期。故而,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现了“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下培养实操性人才”的工程培养愿景。目前国内已有几十所应用型大学开始积极进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实践。但如何保证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本土实践中的有效性就成为高教研究者关心的话题。在此背景下,为了全面了解和把握地方应用型大学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现状,本文便选取第二批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试点学校—辽宁某地方应用型大学CDIO工程教育模式作为研究的对象,以此探讨地方应用型大学如何改善CDIO工程教育的路径和策略。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全面了解这所学校结合美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所创设的具有自身特色的TOPCARES-CDIO(T-C)工程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以这所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具体研究案例,从基本能力、课程经验、课程实施三个维度对地方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本文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了软件工程专业在实施这所学校的T-C培养模式所采取的四个方面的具体提出了做法以及五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要制定贯穿式的课程结构、建立有效性的实践环境、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及其内容、全面落实课程评估体系的优化策略,为地方应用大学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借鉴与思考。

郭卫斌,虞慧群,李建华,罗勇军[7](2018)在《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软件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文中指出针对软件工程专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培养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为核心,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设计说明,建立面向全体专业学生、符合专业规范和学校特色的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张莉,蒲梦媛,刘奕君,田家豪,岳涛,蒋竞[8](2018)在《对软件工程中经验研究的调查》文中指出为了描述、理解、评估、预测、控制、管理或者改善与软件相关的内容,研究者常常使用经验研究的方法.经验研究在软件工程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备受关注.为了了解近年来软件工程中经验研究的特点,并希望经验研究方法为更多研究者所了解,通过系统映射的方法,对软件工程中经验研究的典型期刊《Empirical Software Engineering》(ESE)近5年的论文做了调研,搜集了2013年1月2017年6月发表在该期刊的250篇论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给出了软件工程领域采用经验研究的主要目的、常用的经验研究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软件工程各个领域中的使用情况和呈现的一些新特征.之后,分析了经验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采集手段、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以及开源项目在经验研究中的使用情况等,给出了研究者对有效性和可重现性问题的关心程度.最后进行了有效性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经验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大数据时代下经验研究面临的机遇和一些开放性问题.

王旭辉[9](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或劳务有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连接着两座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两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给和需求,它们分别是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机会供给、社会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两类供求关系分别发生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环节,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别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所涉及的供求关系称为第一类供求关系和第二类供求关系。在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给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第一类供给,招多少人、招生的专业结构如何往往决定了毕业多少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如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具有“一元供给”和“二元需求”的基本特征,三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供求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高等教育的两类需求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结构性错位,它们分别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对称的拉力。这将使高等教育的办学陷入两难困境。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遗憾的是,当前大量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对其中的某一类供给和需求进行探讨,把两种供求问题串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文献十分罕见。这恰恰就是本文要面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层面,讨论的是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具体研究分为事实分析和规范研讨两个部分。在事实分析中,首先分别对我国高校的分专业供给分布和我国高校的分专业学生需求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让读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分专业表现有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我们分别以招生规模和平均生源指数作为衡量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参数。数据显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生源条件,专业间的差异均十分显着,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然而,“招生大户”并不必然等同于“热门专业”。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匹配性,或者说结构协调性,就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类供求关系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应地,本文也利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求关系,发现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但似乎较前者要乐观一些。事实上,之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后两头都存在供求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类需求本身的矛盾。在这般现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必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率以平衡第一类供求关系,要么提高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以平衡第二类供求关系,要么采取折衷方案以兼顾两头。每一种政策取向都有舍有得,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只告诉我们“现状是什么”,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理想是什么”和“如何构建理想”的信息。这要求本文必须从事实研究转向学理研究,从规范意义上进行价值分析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由陈述、逻辑推理和哲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关键性见解:首先要以市场性供给取代高等教育中的“配给式”供给,这是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矛盾调节策略。两个主张分别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双重结构性供求矛盾朝着有利方向移动的“通解”和“特解”。当明确了何为理想和构建理想的基本思路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构建理想模式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八条政策创新方向。它们分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均衡模式和如何让这一模式发挥最佳功效的若干政策思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八种方案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政策组合,以互补的方式参与到构建理想模式的政策实践中,而不宜割裂地运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双重供求矛盾才能在长效机制下走向综合协调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这就达到了“治本”的目标,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维,避免了只根据数据上的诊断直接为不同专业如何调整供给提出具体的、静态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本文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机结合的奥妙所在。

荣国平[10](2015)在《基于捕获—再捕获方法的软件评审后缺陷预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软件评审是确保软件质量的最佳实践之一,但是,如果软件评审活动本身开展得不好,其相应的对软件质量的帮助将会非常有限。这就需要理解和评价软件评审活动的完成质量,从而确保评审目标的实现。然而,评价软件评审活动的质量并不容易。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经验模型来预测缺陷总数,然后根据评审实际发现缺陷占缺陷总数的百分比来评价评审活动完成的质量。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必须依赖高质量的历史数据,而这些数据往往在实际开发中很难获取。此外,历史数据往往都关联着具体的项目特征,一旦这些特征发生变化,原来建立的数据模型就会失效。导致实践者只能从构建上述经验模型的部分典型参数特征来大致判断评审活动质量。例如,如果评审速度较慢,则有很大可能是一个好的评审;或者,如果评审发现缺陷较多,则可能是一个较高质量的评审。但是,这种间接的方法一方面没有直接关联到缺陷数量所体现的质量问题;另外,这类方法本身也带有很大的误判风险。例如,发现缺陷多,既可能是认真评审的结果,也可能是评审产物质量很差所致。在评审后缺陷预测中引入生物学研究中统计种群数量的捕获-再捕获(Capture-recapture)方法一度被认为是非常有前景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依赖历史数据,只是根据当前不同评审者发现的缺陷的重合程度和分布来判断遗留缺陷数量,从而相对客观地评价软件评审活动开展的质量。这样一来,摆脱了对历史数据的依赖,也就大大提高了这种方法在实际项目当中应用的可能。但是,尽管捕获-再捕获被引入软件评审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并且在部分工业界的项目当中得到了少量应用,但是,总体而言,这种应用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成熟案例不多。例如,较为典型的一点是,工业界的应用仅仅用到了捕获-再捕获中的最大似然算子,而事实上,这种最大似然算子在很多软件工程研究中被认为是估算表现较差的一个算子。因此,本文工作的主要出发点是试图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探索和改进捕获-再捕获方法在实际软件评审中的应用,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的效果。同时反过来也从中识别一些需要未来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为后续研究和改进提供参考。容易理解,为了更好的应用捕获-再捕获方法来预测评审后缺陷,有如下三个问题需要解决,即:(1)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算子;(2)如何评价和理解捕获-再捕获方法的估算结果;(3)如何对这种方法本身或者方法的应用进行改进。值得注意的是,还不能很好的回答这三个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三个基本问题出发,探索和改进捕获-再捕获方法的实际应用。算子选择问题.对算子的评价与选择是捕获-再捕获方法的相关研究中开展最多的课题之一,但是目前的研究尚不能很好的支持算子的选择。一方面,各种研究对不同算子优缺点的认识并不一致;另外一方面还没有用大规模数据来检验各种算子估算能力。导致研究者和实践者对算子的特征理解有偏差,影响了算子的选择。估算结果评价问题.这是一个被现有的研究所忽略的问题。事实上,现有对捕获-再捕获算子的应用和研究表明,所有算子都会出现极端的估算结果。这种极端的估算结果会给管理决策带来误导,因此,有必要探索一些有效手段来评价捕获-再捕获估算结果,识别极端的估算结果。应用改进问题.现有研究在评价各种算子的估算能力的同时,往往也会提出一些应用改进的建议。这其中被认为效果最好的建议是,通过提升评审团队发现缺陷的数量,以期待更加充分的评审,从而改进捕获-再捕获方法的估算结果。例如,增加评审人员、培训评审技术、提升阅读技巧等都属于此类改进。然而,这种改进思路本身是否正确(即是否团队发现的缺陷越多,相应的捕获-再捕获估算结果越准确)?既无法从现有算子的算法直接推导出这一结论;而且,目前的研究也没有通过大量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手段(主要是系统评价方法和受控实验)对上述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研究,其结果和贡献在于:1.提出和检验了一种对捕获-再捕获算子进行系统化的选择结果,并且对该结果中的算子的应用进行了进一步优化。2.提出了一种评估捕获-再捕获估算结果质量的方法,用以识别极端估算结果,避免决策误导。3.给出了一类改进捕获-再捕获估算结果的方法的前提假设的验证结果,用以作为该类型捕获-再捕获估算改进的理论基础。

二、软件工程管理方法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件工程管理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能力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软件工程沟通合作能力培养的内涵
二、软件工程沟通合作能力培养的过程
    (一)软件工程沟通合作能力培养过程框架
    (二)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树立
    (三)沟通合作技能的训练
三、软件工程沟通合作能力培养实践与效果分析
    (一)软件工程课程项目任务
    (二)针对项目的多元评价
    (三)评价结果分析
四、结语

(2)软件工程概论课程多维度思政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多维度思政教学思路与实践
    1.1 以知识点为载体的思政教学
    1.2 以案例为载体的思政教学
    1.3 以课程实践为载体的思政教育
2 教学反思
3 结语

(3)我国空间科学卫星软件工程化管理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空间科学卫星及其软件特点
    1.1 空间科学卫星的特点
    1.2 空间科学卫星软件的特点
2 软件工程化管理实践
    2.1 确定总体原则
    2.2 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健全软件工程管理责任体系
        2.2.1 建立软件管理组织机构,健全管理责任体系
        2.2.2 成立软件专家组,为软件工程化管理提供技术咨询
        2.2.3 设立软件专家组办公室,支撑服务专家组的工作
        2.2.4 遴选确定评测机构,确保软件评测质量
    2.3 建立软件工程管理制度体系,明确管理要求
        2.3.1 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管理要求
        2.3.2 建立软件工程管理体系,明确软件管理要求
        2.3.3 开展宣贯培训,提升队伍技能
    2.4 制订工作计划,进行调研和审查
        2.4.1 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
        2.4.2 开展软件工程化调研,全面指导软件工程化实践
        2.4.3 全面开展配套表审查,为工作推动提供重要依据
    2.5 坚持“三个抓手”
    2.6 坚持“三个关注”
3 实践总结
    3.1 完善的责任体系和制度规范是软件工程工作的坚实基础
    3.2 提升承研单位软件研制能力是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核心
    3.3 提升软件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任务成功的关键
    3.4 软件专家组的智慧贡献是软件工程化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4 后续卫星软件工程化管理建议
    4.1 修订软件工程体系文件,形成空间科学卫星软件工程化标准体系
    4.2 建立并不断丰富软件专家知识库、典型资产库等平台
5 结语

(4)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已有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界定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过程与结果:本科专业设置内涵的综合反映
    第二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遵循各逻辑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内在规律
        二、市场需求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社会应用
        三、个体发展逻辑: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价值回归
        四、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整合与统一
    第三节 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要兼顾各利益主体权力与需求的统一
        一、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利益主体的构成
        二、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各主体的权益审视
        三、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制衡与统一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过程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内容确定的实践分析
        一、基于国家层面的实践分析
        二、基于高校层面的实践分析
        三、基于专业内容变化的实践分析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模式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口径与方向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时间与空间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权力配置的实践分析
        一、对政府权力的分析
        二、对高校权力的分析
        三、对社会权力的分析
        四、对学生权力的分析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的实践分析
        一、从学科专业数量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二、从学科专业结构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三、从社会人才需求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布局与结构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实践分析
        一、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体系
        二、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社会需求的适用性
        三、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对学生发展的适用性
    第三节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结果分析
        一、访谈样本的选择
        二、访谈过程的实施
        三、访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与理论反思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征分析
        一、专业设置管理体制表现出明显的统一性与计划性特征
        二、专业布局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与趋同性特征
        三、本科课程设置表现出较强的专业化与形式化特征
        四、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第二节 关于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论反思
        一、本科专业设置制度改革的历史惯性
        二、本科专业设置多元逻辑的失衡与冲突
        三、本科专业设置中利益关系的割裂
第六章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理性回归
    第一节 “谈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合理性
        一、基于内涵的合理性
        二、基于管理的合理性
        三、基于目标的合理性
    第二节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对策思考
        一、明确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专业价值取向
        二、健全专业管理体制,淡化本科专业结构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本科课程设置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名单
    附录二: 2012-2017年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变化一览表
    附录三: 2007与2017年度36所研究型大学专业布点与专业结构统计表
    附录四: 案例高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规模前20位的专业及其就业率
    附录五: 研究型大学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览表
    附录六: 基于学生认知视角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访谈提纲
    附录七: 学生访谈编码手册(Codebook)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以Q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地方院校课程体系相关概念
        一、地方院校
        二、课程
        三、课程体系
    第二节 软件工程相关概念
        一、软件工程定义
        二、软件工程专业主要研究内容
        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特点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二章 国内地方院校软件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概况及存在的问题——以Q大学为例
    第一节 Q大学软件工程本科课程体系概况
        一、Q大学概况
        二、Q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概况及其课程体系
        三、总结
    第二节 国内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方面
        二、课程结构方面
        三、课程内容方面
        四、课程实施方面
第三章 国外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概况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高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概况与启示
        一、美国软件工程课程分析
        二、美国高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总结及启示
    第二节 印度NIIT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概况与启示
        一、NIIT的概况
        二、印度NIIT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总结及启示
第四章 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思考
    第一节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个性化原则
        三、前瞻性原则
    第二节 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
        一、课程目标方面
        二、课程结构方面
        三、课程内容方面
        四、课程实施方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地方应用型大学工程教育(CDIO)模式运行状况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以辽宁省某应用型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当前工程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2.工程模式(CDIO)在我国的应用
        3.我国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二)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工程模式(CDIO)研究关注的焦点
        2.国内工程模式(CDIO)研究关注的内容
        3.国内外工程模式(CDIO)研究差异性分析
    (四)论文研究内容的确定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1.研究内容的确定
        2.研究路线的设计
        3.研究方法的选择
    (五)论文创新之处
二、工程教育模式(CDIO):兴起于美国的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美国工程CDIO工程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1.美国工程教育(CDIO)模式起源的缘由
        2.美国工程教育(CDIO)模式的创新内容
        3.美国工程教育(CDIO)模式的国际影响
    (二)美国工程教育(CDIO)模式教育体系构成
        1.美国工程教育(CDIO)模式的内涵
        2.美国工程教育(CDIO)模式的愿景
        3.美国工程教育(CDIO)模式的标准
        4.美国工程教育(CDIO)模式的大纲
    (三)关于美国工程教育(CDIO)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1.工科院校采用CDIO模式需注意本土化模式的建构
        2.工科院校采用CDIO模式需注意培养目标的差异性
        3.工科院校采用CDIO模式需注意培养体系的完整性
    (四)国内应用型大学引入工程教育(CDIO)模式实践
        1.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CEC-CDIO工程教育模式
        2.云南大学的软件学院创建的SE-CDIO工程教育模式
        3.汕头大学创设独具特色的EIP-CDIO工程教育模式
三、地方应用型大学工程教育(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辽宁省某应用型大学软件工程专业TPOCARES-CDIO(T-C)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辽宁某地方应用型大学(简称D大学)发展历程介绍
        1.辽宁某地方应用型大学创立背景
        2.辽宁某地方应用型大学发展现状
    (二)D大学TOPCARES-CDIO(T-C)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尝试
        1.创设基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T-C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能力培养体系的明确指标化:彼此促进的八项指标
        3.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逐级递进:相互匹配的课程体系
        4.工程教育学习环境体系的真实化:紧密联动的社会实践
        5.工程教育评估体系的精准与保障:全面考察的教学评估
    (三)D大学软件工程专业T-C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过程
        1.研究对象的选取
        2.调查维度的设计
        3.调查过程的实施
    (四)D大学软件工程专业T-C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状况调查结果呈现与分析
        1.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2.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3.调查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4.调查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5.调查结果的逐步回归分析
    (五)D大学软件工程专业T-C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访谈过程
        1.访谈对象的多元选取
        2.访谈提纲的内容设定
        3.访谈过程的具体安排
四、D大学软件工程专业T-C人才培养模式状况及问题分析
    (一)D大学软件工程专业T-C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现状
        1.确立了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2.设定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3.创造了软件工程专业实践环境
        4.建设了软件工程专业评估体系
    (二)D大学软件工程专业T-C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结构松散缺乏内在衔接性
        2.工程教育实践环境的支撑作用弱化
        3.专业课程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4.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滞后
        5.专业课程评估标准的执行不到位
    (三)D学软件工程专业T-C人才培养模式产生问题的原因
        1.课程结构设置的构思有偏颇
        2.实践环境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3.对教师能力问题认知不清晰
        4.课程计划的理念和思想僵化
        5.对评估反馈机制作用认识不足
五、地方应用型大学工程教育(CDIO)模式运行的优化策略
    (一)制定贯穿式的课程结构,保障课程内容间衔接性
        1.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特色的教材体系
        2.整合所在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课程
    (二)建立有效性的实践环境,确保实践支持教学内容
        1.创建稳定的学生工程实践基地
        2.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实现共享
        3.专业方向课程中安排实际工程案例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1.设置行之有效的教师队伍考核机制
        2.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考察和培养
        3.实施双导师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四)优化课程结构及其内容,夯实专业课课程的地基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改革教学的过程和教学方法
    (五)全面落实课程评估体系,保障整体教学学习效果
        1.构建更完善的课程评估体系
        2.保持多元评估体系的一致性
        3.确立教师学习评估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现状与工程实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软件工程专业学校相关文件
致谢

(7)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软件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软件工程专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1 面临的挑战
    1.2 存在的机遇
2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2.1 建设思路
        2.1.1 出发点
        2.1.2 预期目标
    2.2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2.1 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规格
        2.2.2 软件工程理论课程体系设计
        2.2.3 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3 应用实践
    3.1 以软件需求为导向、以问题求解为主线的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实践
    3.2 师资队伍、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建设
4 结语

(8)对软件工程中经验研究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问题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研究问题1:经验研究论文的整体情况、关注的主要话题以及主要涉及了软件工程的哪些研究方向/子领域?
        3.1.1 2013年~2017年期间ESE期刊论文的整体情况
        3.1.2 经验方法在软件工程各子领域的使用情况
    3.2 研究问题2:常用的经验研究方法和经验研究的研究目的有哪些及其在各个子领域的使用情况如何?
        3.2.1 软件工程中的经验研究方法
        3.2.2 不同子领域在采用经验研究方法上的特点
        3.2.3 经验研究的研究目的及其常用方法
        3.2.4 不同子领域使用经验方法的研究目的
    3.3 研究问题3:软件工程经验研究中数据来源、数据收集手段、数据分析方法与数据分析工具呈现什么特点?
        3.3.1 经验研究的数据来源和使用情况
        3.3.2 经验研究的数据采集手段
        3.3.3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和工具
    3.4 研究问题4:经验研究人员对于关于经验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重现性问题的关注情况如何?
        3.4.1 经验研究对有效性的关注
        3.4.2 经验研究对可重现性的关注
4 有效性分析及进一步讨论
    4.1 有效性分析
    4.2 关于系统文献综述 (SLR) 应用情况的补充说明
    4.3 进一步讨论:收获、问题和趋势
5 结束语

(9)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回顾
        1.3.1 对高等教育供求话题的一般分析或整体讨论
        1.3.2 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
        1.3.4 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
        1.3.5 文献简评
    1.4 研究思路和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说明
        1.6.1 研究方法
        1.6.2 变量说明
        1.6.3 样本和数据说明
第二章 高校招生(供给)的专业/科类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2.1 宏观层面:高校招生的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分布
        2.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2 中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类别分布
        2.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3 微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分布
        2.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三章 不同专业/科类的第一类需求表现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3.1 宏观层面: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生源条件对比
        3.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2 中观层面:不同专业类别生源条件对比
        3.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3 微观层面:不同专业生源条件对比
        3.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两类供求矛盾评估
    4.1 第一类供求矛盾分析
        4.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2 第二类供求矛盾分析
        4.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3 事实评估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供求问题中的若干现象剖析
    5.1 大类招生受学生欢迎吗?
    5.2 专业越来越不重要了吗?——基于专业“好坏”维度的讨论
    5.3 专业也和学校一样有层次性吗?
    5.4 第一类需求中的“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
第六章 处理高等教育双重供求矛盾的规范研讨
    6.1 研究逻辑的价值转向
        6.1.1 非正规逻辑和后实证主义
        6.1.2 把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
    6.2 从“配给式”供给走向市场性供给是调节矛盾的必要条件
        6.2.1 以市场为导向是走向任何供求平衡的基本前提
        6.2.2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供给管理中存在的两个典型问题
        6.2.3 改进的思路
    6.3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是化解矛盾的最佳策略
        6.3.1 现实中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三种模式
        6.3.2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最具综合合理性
        6.3.3 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理论根据及其超越
第七章 构建理想:在向学生需求的倾斜中走向综合协调
    7.1 从三个“不矛盾”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综合合理性
    7.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在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政策创新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科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二: 高职高专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三: 合并后的50个本科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四: 合并后的40个高职高专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后记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

(10)基于捕获—再捕获方法的软件评审后缺陷预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问题解决思路
        1.2.1 应用系统评价方法来选择合适的算子
        1.2.2 应用软件工程受控实验来探索新发现
        1.2.3 软件评审信息系统的设计
    1.3 本文工作定义
        1.3.1 相关工作研究动态
        1.3.2 本文工作与贡献
    1.4 本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质量管理
        2.1.1 概述
        2.1.2 过程建模与质量管理
        2.1.3 软件评审与质量管理
    2.2 实证软件工程概述
        2.2.1 系统评价方法
        2.2.2 受控实验
        2.2.3 实证研究效度分析
    2.3 捕获-再捕获基础知识
        2.3.1 捕获-再捕获模型
        2.3.2 捕获-再捕获算子
        2.3.3 捕获-再捕获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捕获-再捕获算子的评价和选择
    3.1 概述
    3.2 捕获-再捕获方法在软件工程领域应用的系统评价
        3.2.1 捕获-再捕获应用状况的SLR的设计和执行
        3.2.2 捕获-再捕获SLR结果分析
        3.2.3 SLR的Validity问题
        3.2.4 捕获-再捕获SLR结果讨论
    3.3 捕获-再捕获算子评价实验
        3.3.1 概述
        3.3.2 研究问题和数据定义
        3.3.3 需求评审实验设计
        3.3.4 分析设计
        3.3.5 分析工具
        3.3.6 评价与分析结论
    3.4 捕获-再捕获方法讨论
        3.4.1 捕获-再捕获相关的实证研究发现
        3.4.2 数学推导与原因分析
    3.5 算子选择和应用基本策略
        3.5.1 概述
        3.5.2 多种算子的均值方法
        3.5.3 1000次随机抽样检验结果
        3.5.4 检验结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评价捕获-再捕获估算结果的探索
    4.1 概述
    4.2 测缺陷暴露率指标设计和验证
        4.2.1 基本思想
        4.2.2 测缺陷暴露率与相对偏差的关系
        4.2.3 验证结论
    4.3 缺陷重合率指标设计和评价
        4.3.1 基本思想
        4.3.2 陷重合率与相对偏差的关系
        4.3.3 结论
    4.4 指标验证与应用
        4.4.1 基本思想
        4.4.2 验证结果
        4.4.3 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进捕获-再捕获应用的探索
    5.1 概述
    5.2 缺陷发现率与估算相对偏差之间的关系
        5.2.1 缺陷发现率和相对偏差指标设计
        5.2.2 结果分析
        5.2.3 结论
    5.3 支持材料在个人代码阅读中作用探索
        5.3.1 概述
        5.3.2 代码评审受控实验设计
        5.3.3 实验结果分析
        5.3.4 代码评审实验的效度分析
        5.3.5 实验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捕获-再捕获方法的软件评审过程框架与支持工具
    6.1 概述
    6.2 软件评审过程框架
        6.2.1 角色定义
        6.2.2 流程定义
    6.3 支持工具
        6.3.1 基本应用场景描述
        6.3.2 技术架构设计
        6.3.3 应用示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算子选择基本策略
        7.1.2 估算结果评价
        7.1.3 应用改进
    7.2 讨论
    7.3 展望
附录A 需求评审阅读材料
附录B 需求评审注入缺陷
附录C 代码评审Pretest代码
附录D 代码评审真实阅读代码(有注释)
附录E 代码评审真实阅读代码(无注释)
附录F 设计文档
附录G 代码评审注入缺陷
参考文献
捕获 -再捕获SLR研究识别的文献列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软件工程管理方法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能力的实践探索[J]. 王春晖,苏贵斌,林民,兴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 [2]软件工程概论课程多维度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 张自立,李艳,金庆勇,宋宏伟. 计算机教育, 2022(01)
  • [3]我国空间科学卫星软件工程化管理实践与思考[J]. 李超,王栋,周晴,李丽华. 项目管理技术, 2020(01)
  • [4]中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研究 ——以研究型大学为例[D]. 刘海涛. 厦门大学, 2019(08)
  • [5]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以Q大学为个案[D]. 傅晓婷. 青岛大学, 2019(02)
  • [6]地方应用型大学工程教育(CDIO)模式运行状况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以辽宁省某应用型大学为例[D]. 柴宇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1)
  • [7]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软件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 郭卫斌,虞慧群,李建华,罗勇军. 计算机教育, 2018(02)
  • [8]对软件工程中经验研究的调查[J]. 张莉,蒲梦媛,刘奕君,田家豪,岳涛,蒋竞. 软件学报, 2018(05)
  • [9]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D]. 王旭辉. 厦门大学, 2017(01)
  • [10]基于捕获—再捕获方法的软件评审后缺陷预测问题研究[D]. 荣国平. 南京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软件工程管理方法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