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蜡油润滑金刚石膜和石墨/金刚石复合膜的摩擦学性能

石蜡油润滑金刚石膜和石墨/金刚石复合膜的摩擦学性能

一、Tribological performances of diamond film and graphite/diamond composite film with paraffin oil lubrication(论文文献综述)

郭圣刚,王建平,赵忠诚,程晶晶,田新伟[1](2021)在《金属掺杂对高强化柴油机活塞销类金刚石薄膜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柴油机关键部件活塞销受到周期性的交变机械载荷和热载荷作用,易因粘着导致磨损。为提高柴油机活塞销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活塞销表面沉积了Cr、W、Cr与Ti 3种金属掺杂的类金刚石薄膜(DLC)涂层,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能谱仪分析DLC涂层表面微观形貌和结构,并进行摩擦磨损性能和膜-基结合强度测试。结果表明:3种涂层表面微观形貌类似,致密、无明显缺陷和孔洞,但都附着少量的颗粒物,相较而言掺杂Cr的DLC涂层表面更加平滑;掺杂Cr的DLC涂层,Cr以单质和CrC化合物形式存在,具有更高的膜-基结合强度、更优的摩擦学性能;掺杂Cr与Ti的DLC涂层性能与掺杂Cr的DLC涂层类似,Cr、Ti以单质和CrC、Ti C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掺杂W的DLC涂层,由于生成了WC化合物,涂层脆性高,韧性较差。

韩源[2](2021)在《金刚石涂层激光表面微织构与石墨的协同减摩机理研究》文中认为CVD金刚石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低摩擦系数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涂层刀具的制备,以提高其切削加工性能。刀具表面的微织构具有容纳磨屑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刀具的摩擦系数。随着激光微织构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金刚石涂层刀具在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运用,为提高金刚石涂层刀具的摩擦学性能,金刚石涂层织构化处理技术应运而生。本文以改善CVD金刚石涂层刀具的摩擦磨损性能为目的,开展硬质合金衬底金刚石涂层激光表面微织构与石墨协同减摩机理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拓展金刚石涂层的应用范围,提高金刚石涂层刀具使用寿命和加工精度,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CVD金刚石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进展和刀具表面减摩织构的研究现状。分析了CVD金刚石涂层摩擦磨损机理,提出金刚石涂层激光表面微织构与石墨协同减摩的方法。(2)开展激光诱导金刚石涂层刀具表面微织构形成机制的研究。构建了纳秒激光刻蚀金刚石涂层的温度场仿真模型,根据模型推算出了金刚石涂层石墨化阈值和气化阈值。分析了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与其物理性能的关系,研究了石墨的减摩、润滑机理。(3)金刚石涂层表面微织构参数的优化设计。以仿生摩擦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先涂层再织构的方法在金刚石涂层表面制备了不同形貌(菱形肋条、六边形、同心圆)的微织构,分析不同织构形貌、面密度和深度对金刚石涂层石墨化程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金刚石涂层表面同心圆微织构的石墨化程度最高,其次是六边形微织构,菱形肋条微织构的石墨化程度最低;随着微织构面密度的增大,金刚石涂层的石墨化程度增加;织构深度对涂层石墨化程度影响不大,织构深度越深,石墨化程度缓慢增加。(4)通过对微织构后的金刚石涂层摩擦磨损试验研究,揭示了涂层表面微织构与石墨的协同减摩机理。研究表明微织构表面的石墨层能够显着改善摩擦表面的干摩擦性能。微织构可以减小刀-屑接触面积,降低切削力,微织构表面的石墨化能在摩擦初期使摩擦系数迅速降低并稳定,稳定后金刚石涂层的摩擦系数随石墨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金刚石涂层的磨损程度受多种机制的影响,微织构能够储存磨粒,有效降低磨粒磨损,但金刚石在激光辐照和摩擦热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石墨层会导致涂层黏着磨损程度增加。其中微织构的石墨化程度是影响涂层磨损程度的主要因素,微织构石墨化程度越高,金刚石涂层的磨损程度越大。图[63]表[11]参[112]

张家豪[3](2020)在《掺硅类金刚石薄膜摩擦磨损性能仿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类金刚石(DLC)薄膜具有高硬度、低摩擦系数以及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等优越性能,作为表面防护材料广泛应用在航天、机械、汽车、生物医学和光学等各种工业领域,其中,掺硅类金刚石薄膜(Si-DLC)拥有极低的摩擦系数且热稳定性好。本论文以碳化硅材料为基底,通过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 Si-DLC薄膜,将部分样品在不同温度下进行退火热处理,并对其表面形貌、结构成分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研究载荷、摩擦速度、退火温度等对Si-DLC薄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微观角度探究Si-DLC薄膜在摩擦过程中的原子状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Si-DLC薄膜由C、Si元素组成,其中C原子主要形成sp2和sp3两种杂化结构,且以sp3杂化居多,Si元素与C形成稳定的Si-C键。拉曼检测结果显示,Si-DLC薄膜退火温度在400℃以下时,拉曼曲线未发生明显变化,而400℃~500℃时拉曼曲线出现明显的D峰,薄膜明显石墨化。适当温度热处理后Si-DLC薄膜的硬度和弹性模量优于未处理过的,对薄膜进行纳米划痕实验,发现薄膜声发射信号和摩擦力信号没有出现突变,膜基的结合性能较好。(2)对Si-DLC薄膜进行分子动力学建模和摩擦磨损模拟,研究发现:载荷的增加会使Si-DLC薄膜的摩擦力和磨损率增加;摩擦速度会使磨损率降低;当退火温度较低时,薄膜的摩擦力和磨损率变化较小,但当退火温度超过400℃时,其摩擦力和磨损率发生突变;薄膜内Si的增加能改善薄膜的摩擦,但Si的大量引入会使薄膜的磨损增加。(3)对Si-DLC薄膜进行摩擦磨损实验,发现载荷的增加会使薄膜的摩擦系数略微降低,磨损加剧;薄膜的摩擦系数随摩擦速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此外,退火热处理后的初始摩擦系数均大于未退火处理,退火温度较低(<300℃)时,薄膜发生少量石墨化,更容易形成转移膜,使平均摩擦系数下降;当退火温度达到400℃时,薄膜的氧化和石墨化加剧,与仿真摩擦力和磨损率突变温度一致;陶瓷摩擦配副的摩擦磨损性能整体上要优于金属配副。

谭新峰,雒建斌[4](2020)在《润滑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过去20余年,薄膜润滑、纳米润滑、极端工况摩擦与润滑、生物润滑、绿色润滑、微量润滑等取得了重要进展。最近10余年,超滑、仿生润滑、智能润滑与监测,以及摩擦学测试技术和模拟仿真技术等研究飞速发展。微观研究已经成为润滑研究的主要手段,面向风力发电机、高铁、深空探测、深海探测、大飞机、超高速飞行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润滑与密封和绿色近零排放润滑研究已经成为工业界关注的焦点。超滑作为润滑领域的新型颠覆性技术,逐步显示出其在工业生产和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优势与勃勃发展生机。生物润滑包括人类器官中的摩擦与润滑和仿生学研究,在人类健康生活方面展示出重要作用。极端环境(高温、超低温、真空、高压等)摩擦与润滑,在卫星、火箭、舰艇、核电站及其他国防设施上用途广泛。而智能润滑等新兴领域发展,也将智能化应用到润滑领域,为设备的智能运行和制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此,对润滑领域几个重要发展方向,如超滑、薄膜润滑、纳米润滑、极端工况摩擦与润滑、智能润滑、生物仿生学、绿色摩擦与润滑,以及摩擦学测试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介绍了国内外同行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田苗,王佐平,张亚娟,王育召,符昊[5](2019)在《新型固体润滑复合膜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传动领域应用的分析》文中提出探索新型固体自润滑膜及其制备技术是摩擦学研究的热点。纳米薄膜润滑是纳米摩擦学的一个前沿课题,是固体润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综述了类金刚石薄膜、二硫化钼润滑膜、类石墨碳膜等几种典型固体润滑纳米膜的研究成果,对新型固体润滑复合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新型固体润滑复合膜在传动领域的应用。

曹红帅[6](2019)在《活塞用铝合金表面钛掺杂类金刚石膜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铝合金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和易成型等优异性能,是发动机活塞的理想材料。但由于铝合金表面硬度低、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差,全铝制活塞的裙部和缸体等滑动部件在不断往复运动过程中容易造成较大的摩擦功而增大能耗,严重情况下致使活塞失效。采用高硬度、低摩擦系数、耐磨损和耐腐蚀性能优异的类金刚石(DLC)膜进行表面处理,能够有效提高铝合金的表面性能。本文基于元素掺杂和多层膜技术,利用磁过滤阴极弧(FCVA)设备在铝合金表面沉积了具有Ti过渡层、Ti-DLC层和Ti缓冲层的Ti-DLC多层复合膜,系统地研究了C2H2气体流量和Ti过渡层厚度对Ti-DLC膜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在铝合金表面沉积了超厚Ti-DLC膜,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C2H2气体流量对铝合金表面Ti-DLC膜性能的影响:Ti-DLC多层复合膜具有典型的DLC结构,表面呈“丘陵”状,存在宏观颗粒和微孔缺陷。随着C2H2气体流量的增大,Ti-DLC膜中Ti元素含量减少,sp3-C含量先增大后减小;C2H2气体流量为80 sccm时,sp3-C含量最高。当C2H2气体流量小于80 sccm时,Ti-DLC膜的硬度和结合力逐渐增大,摩擦学性能较差,摩擦系数达0.5以上;当气体流量大于等于80 sccm时,Ti-DLC膜摩擦学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摩擦系数约为0.12。选择合适的C2H2气体流量,有利于改善Ti-DLC膜的性能。(2)Ti过渡层厚度对铝合金表面Ti-DLC膜性能的影响:Ti过渡层厚度对Ti-DLC膜的成分和组织结构几乎没有影响,sp3-C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然而,Ti过渡层的加入能够改善Ti-DLC膜与铝合金基体之间的界面过渡,有利于增强结合性能和提高摩擦学性能的稳定性。随着Ti过渡层厚度的增大,Ti-DLC膜的残余应力先减小后增大,而结合力与其变化规律相反。选择合适的Ti过渡层厚度,有利于改善Ti-DLC膜的结合性能。(3)铝合金表面超厚Ti-DLC膜的制备及性能评价:基于前面的实验探究,在铝合金表面沉积了具有铝合金/Ti过渡层/Ti-DLC层/Ti缓冲层/Ti-DLC层/Ti缓冲层/Ti-DLC层的Ti-DLC多层复合膜,厚度为1720μm。超厚Ti-DLC膜的纳米硬度为18 GPa,弹性模量为153 GPa,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弹性回复率。在300°C温度条件下,超厚Ti-DLC膜具有优异的摩擦学性能,摩擦系数为0.1185,磨损率为2.5×10-5 mm3/(N?m)。此外,超厚Ti-DLC膜具有一定的隔热性能,与铝合金基体相比,沉积有超厚Ti-DLC膜的铝合金导热率降低了25 W/m*K左右。

曹磊[7](2019)在《TC4钛合金表面硬质薄膜的制备及腐蚀磨损和减摩抗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水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钛合金用人工关节在人体体液的复杂环境下使用时具有更久的服役寿命和更高的运转稳定性。另一方面,在汽车向轻量化、环保、节能方向发展的今天,钛合金无疑是最具有潜质的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用材料。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目前钛合金在工业中多以结构性材料使用,除了本身价格较为昂贵、成形性不好及焊接性能差等缺点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于钛合金表现出较差的摩擦学性能,严重限制了钛合金作为机器关键运动部件的应用。对钛合金进行表面改性处理能够有效改善其在人体体液及油润滑下的摩擦学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提高钛合金用零部件运行的可靠性。基于此,本文在钛合金表面制备了热氧化层和类金刚石(DLC)膜,并将两者有机结合构筑双层复合薄膜,研究了薄膜的耐腐蚀磨损性能和润滑性能,探讨了减摩、抗磨机理。论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表面沉积的Cr/CrC/DLC梯度过渡薄膜体系能够明显改善TC4钛合金在模拟人工体液中的耐腐蚀磨损性能,其中高C2H2流量制备的Cr/CrC(40)/DLC薄膜体系,其CrC过渡层由柱状晶结构转变为非晶/纳米晶结构,提高了过渡层的硬度,降低了薄膜的内应力,增强了膜基结合强度。同时,CrC的非晶/纳米晶结构具有更多的晶界,可以有效抑制摩擦过程中裂纹的萌生与扩散,延迟腐蚀介质对TC4钛合金基底的侵蚀,因此表现出优异的耐腐蚀磨损性能。(2)研究了热氧化处理温度及时间两个参数对TC4钛合金样品表面氧化膜的结构及耐腐蚀磨损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在模拟人工体液中,热氧化后样品的耐腐蚀和耐腐蚀磨损性能并不随着热氧化温度的升高及热氧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本研究所涉及的温度及时间范围内,经700oC和5h热氧化处理得到的样品具有更优的表面硬度、更致密的膜结构和更好的膜基结合性能,在模拟人工体液中呈现最优的耐腐蚀和耐腐蚀磨损性能。(3)分别采用浸渍涂覆和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热氧化处理后TC4钛合金氧化层表面沉积了聚四氟乙烯(PTFE)和DLC薄膜,得到了双层复合薄膜体系。涂覆的表层薄膜一方面封闭了氧化物薄膜的缺陷,有效提高了涂层的致密度,其本身良好的疏水性阻止了腐蚀性离子与基底的接触,提高了耐腐蚀性能;另一方面,表层薄膜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因此,相比于单纯热氧化处理样品,双层复合薄膜在模拟人工体液中耐腐蚀和耐腐蚀磨损性能得到了显着的提高。(4)在全合成机油润滑条件下,热氧化处理的TC4钛合金样品表面形成的TiO2层提高了表面硬度,减小了粘着磨损,改善了表面润湿性,同时促进了润滑油中抗磨添加剂在表面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生成具有减摩耐磨性能的磷酸盐边界膜,因此表现出良好的摩擦学性能。(5)率先提出一种利用热氧化处理的TC4钛合金表面TiO2层本身的光催化性能在摩擦过程中催化降解润滑油分子在接触区原位构筑DLC薄膜而起到减摩、耐磨性能的润滑设计思想,系统考察了聚?烯烃(PAO6)分子在TiO2表面降解生成DLC的减摩、耐磨机理。

俄松峰[8](2019)在《氮化硼纳米管和纳米片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综述了氮化硼纳米管和纳米片的制备、功能化及应用研究进展,认为合成依然是阻碍氮化硼纳米材料实际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此为选题依据,本文提出了几种高效制备氮化硼纳米管和纳米片的新方法,系统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和性质,并研究了其在力学、热学和摩擦学方面的应用,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硼/氧化镁是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氮化硼纳米管的经典前驱物,然而,这种前驱物仅在立式管式炉呈现出较高的反应活性,在水平管式炉中效率较低。X射线衍射表明反应中形成了大量的硼酸镁,高熔点的硼酸镁致使氧化硼失去反应活性。本文分别采用氧化硼和钨酸铵作为氧化镁的替代物,在不锈钢基底表面沉积了高质量的氮化硼纳米管,这种方法有效避免了硼酸盐的形成。(2)氧化镁被认为是硼/氧化镁体系制备氮化硼纳米管的催化剂,但硼酸盐的形成会降低这种催化剂的效率,也会导致氧化镁无法满足经典的气液固生长机制。通过分析反应中的各种物质,我们发现硼化镁能够在氮化硼纳米管生长温区稳定存在且保持液态。因此,本文以硼化镁为催化剂在水平管式炉中制备氮化硼纳米管,结果表明:这种催化剂效率高,重现性好,且能够适用于氧化硼、硼酸和硼/氧化钙等各种硼源。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透射电镜表征表明硼化镁的催化活性源于其液态特征和对氮化硼纳米管较强的成核作用。(3)基于硼化镁高的催化活性,球磨退火氧化硼/硼/硼化镁可以在常压下高产率制备氮化硼纳米管,一次反应可获得约200-300毫克纳米管。制备的纳米管可以有效提高聚氨酯的拉伸强度和热导率。(4)通过结合球磨退火,路易斯酸碱相互作用和超声剥离,本文以氧化硼/硼/氮化硼为原料制备了高分散的薄层氮化硼纳米片,产率约为40%。高的产率来源于多步处理的协同作用,条件试验表明球磨退火为主要因素。这种氮化硼纳米片也可以有效提高聚氨酯的热导率。(5)模板法是制备氮化硼纳米片的一种有效方法,文献报道的模板剂主要有尿素,盐酸胍和三聚氰胺,这些模板剂存在分解温度低和易挥发等特点,通常采用提高模板剂的用量来获取薄层的纳米片。本文使用乙酸锌为模板剂,可以在低用量条件下获得薄层的纳米片,所得纳米片可以用作添加剂提高纯水的减摩抗磨性能。乙酸锌的效率源于多步模板作用,最后产生的氧化锌伴随着氮化硼纳米片的形成而逐渐被氨气还原。(6)在氧化亚铁辅助下,氨气处理层状的硼化镁粉体可以在单晶硅表面沉积均匀的鳞片状氮化硼纳米片薄膜,所沉积的薄膜可以降低单晶硅的摩擦磨损。

包改磊[9](2019)在《多弧离子镀制备CrWN/MoN纳米复合涂层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rN涂层由于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热稳定性高和耐腐蚀性优良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加工、腐蚀防护、表面装饰等多种领域。但随着现代制造业和新材料的不断发展,单一的CrN涂层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加工及机器复杂工况的要求。为了能进一步提升CrN涂层的性能,本文采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分别以Cr靶、CrW靶、Mo靶等为阴极弧靶材,制备了CrN、CrWN、MoN、CrWN/MoN等多种涂层,研究了主要工艺参数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比了W、Mo元素掺杂后的CrWN、CrWN/MoN涂层与CrN涂层的性能变化。首先,以Cr靶、CrW靶为阴极弧靶材,分别制备CrN和CrWN涂层,并研究了沉积气压和基片偏压对CrWN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沉积气压逐渐增大,CrWN涂层表面的大颗粒尺寸及数量均有所减少,涂层表面质量变好。涂层的厚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涂层的显微硬度无明显变化。涂层的膜基结合强度随着沉积气压逐渐增大出现一定的增大趋势。基片偏压对CrWN涂层表面形貌和厚度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基片偏压逐渐增大,CrWN涂层的表面质量也逐渐得到改善,涂层的厚度和膜基结合强度出现减小趋势。在沉积气压为1.0 Pa、基片偏压为120 V时,所制备CrWN涂层耐磨性能最好,平均摩擦系数达到0.49,相对CrN涂层的磨损率下降约26.9%。其次,以Mo靶为阴极弧靶材制备MoN涂层,研究了沉积气压和基片偏压对MoN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气压对MoN涂层的结构影响较大,所制备MoN涂层在低气压下表现为γ-Mo2N,随着气压增大逐渐转变为δ-MoN。随着沉积气压增大,MoN涂层表面质量有所改善,涂层的厚度也有所增大。膜基结合强度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沉积气压为1.5 Pa时达到最大值为48 N。在沉积气压为1.0 Pa时所制备涂层的显微硬度达到最大值2200 HV,此时耐磨性较好。当沉积气压不变时,随着基片偏压逐渐增大,MoN涂层的表面质量同样有所改善,涂层的厚度逐渐减小,显微硬度无明显变化。膜基结合强度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基片偏压为120 V时达到最大值。在基片偏压为70 V时所制备MoN涂层的耐磨性最差。在沉积气压为1.0 Pa,基片偏压为120 V时所制备MoN涂层的耐磨性能较好。最后,同时以CrW靶、Mo靶为阴极弧靶材,制备CrWN/MoN纳米复合涂层,研究了调制周期对复合涂层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调制周期的CrWN/MoN纳米复合涂层主要包含CrWN、δ-MoN两种晶体结构。随着调制周期逐渐减小,涂层内部晶粒逐渐细化,涂层的表面质量得到改善。涂层的脆性增大导致结合强度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涂层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均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并在调制周期为最小值8 nm时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0.2 GPa和354.6 GPa。此时涂层的平均摩擦系数与磨损率均达到最小值,分别为0.29和3.3×10-7 mm3/Nm,复合涂层的耐磨性能达到最优,相对于单一的CrN涂层磨损率减小多达50.7%。

薛晨[10](2018)在《基体负偏压对MoS2-Ti及MoS2-Ti/TiN复合薄膜结构与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oS2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固体润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电子及航空航天等领域。但纯MoS2薄膜因易发生湿态氧化失去润滑性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目前主要通过磁控溅射共沉积掺杂金属制备MoS2基复合薄膜来解决这一问题。在磁控溅射沉积薄膜过程中,基体负偏压对薄膜的成分和组织有显着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MoS2-Ti复合薄膜为基础,通过改变基体负偏压及添加TiN中间层制备了 MoS2-Ti及MoS2-Ti/TiN复合薄膜,研究了基体负偏压对复合薄膜微观组织结构、力学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以及TiN中间层对MoS2-Ti/TiN复合薄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基体负偏压的增加,MoS2-Ti复合薄膜由晶态转变为非晶态,当基体负偏压值为30V时,所制备的MoS2-Ti复合薄膜中存在MoS2纳米晶断续的镶嵌在非晶组织中,当负偏压值大于50V时,MoS2-Ti复合薄膜完全转变为非晶结构;随着负偏压的增加,MoS2-Ti复合薄膜中S/Mo逐渐降低,由负偏压值为30V时的1.7降至负偏压值为110V时的1.3;MoS2-Ti复合薄膜的厚度由3.82μm逐渐减小到3.26μm。MoS2-Ti复合薄膜中的Ti原子一部分取代了 MoS2中的Mo原子形成了 TiS2,另一部分进入了 MoS2的层状结构之间。MoS2-Ti/TiN复合薄膜由厚度约400nm的TiN柱状晶层和组织致密的MoS2-Ti非晶层组成。MoS2-Ti及MoS2-Ti/TiN复合薄膜的硬度均随负偏压的增加而增大,MoS2-Ti复合薄膜的硬度由负偏压值30V时的8.8GPa增至负偏压值110V时的9.8GPa,MoS2-Ti/TiN复合薄膜的硬度由负偏压值30V时的9GPa增至负偏压值90V时的10.3GPa。室温条件下,当负偏压值在30V~90V时,MoS2-Ti及MoS2-Ti/TiN复合薄膜的摩擦系数均较小,其值分别稳定在0.05~0.10和0.03~0.06,且复合薄膜的摩擦系数均在负偏压值为70V时达到最小值,分别为0.05和0.03;在350℃高温环境中,不同基体负偏压下制备的MoS2-Ti复合薄膜的摩擦系数较室温环境中的摩擦系数均有显着降低,TiN中间层的添加使复合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得到改善;不同温度下MoS2-Ti及MoS2-Ti/TiN复合薄膜的磨损机制均以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为主。

二、Tribological performances of diamond film and graphite/diamond composite film with paraffin oil lubric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ribological performances of diamond film and graphite/diamond composite film with paraffin oil lubric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金属掺杂对高强化柴油机活塞销类金刚石薄膜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涂层耐磨性能及结合力试验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DLC涂层微观形貌分析
    2.2 DLC涂层表面成分与结构分析
    2.3 DLC涂层膜-基结合强度分析
    2.4 DLC涂层摩擦性能分析
3 结论

(2)金刚石涂层激光表面微织构与石墨的协同减摩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涂层制备与研究现状
        1.2.1 形膜过程
        1.2.2 制备方法
        1.2.3 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1.3 CVD金刚石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进展
        1.3.1 CVD金刚石涂层摩擦磨损机理
        1.3.2 CVD金刚石涂层摩擦学性能影响因素
        1.3.3 降低CVD金刚石涂层摩擦力的措施
    1.4 刀具表面织构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1.4.1 减摩织构的研究进展
        1.4.2 涂层刀具表面微织构的应用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CVD金刚石涂层微织构减摩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CVD金刚石涂层表面微织构的纳秒激光加工
        2.2.1 纳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原理
        2.2.2 激光诱导金刚石涂层石墨化机理
        2.2.3 纳秒激光刻蚀CVD金刚石涂层材料去除机制
    2.3 石墨化阈值与气化阈值研究
        2.3.1 纳秒激光刻蚀金刚石涂层温度场仿真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2.3.2 石墨化和气化阈值的理论推算
    2.4 微织构刀具切削性能的研究
        2.4.1 微织构刀具的切削力理论分析
        2.4.2 微织构对刀具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
    2.5 石墨的减摩性能
        2.5.1 金刚石和石墨的区别与联系
        2.5.2 石墨减摩机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VD金刚石涂层微织构制备及摩擦试验方案设计
    3.1 引言
    3.2 CVD金刚石涂层制备过程
        3.2.1 涂层的表面形貌
        3.2.2 涂层的表面粗糙度
        3.2.3 涂层的拉曼光谱检测
        3.2.4 涂层膜基结合力检测
    3.3 CVD金刚石涂层微织构的参数设计
        3.3.1 加工设备及工艺介绍
        3.3.2 表面织构形貌设计
        3.3.3 表面织构参数设计
    3.4 摩擦学试验设计
        3.4.1 试验方案
        3.4.2 加工设备及工艺介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VD金刚石涂层微织构摩擦磨损试验
    4.1 引言
    4.2 织构参数对金刚石涂层石墨化程度的影响
        4.2.1 织构形貌和织构密度对金刚石涂层石墨化程度的影响
        4.2.2 织构深度对金刚石涂层石墨化程度的影响
    4.3 织构参数对金刚石涂层摩擦系数的影响
        4.3.1 织构形貌和织构面密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4.3.2 织构深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4.4 织构参数对金刚石涂层和对磨钢球磨损形貌的影响
        4.4.1 织构形貌和织构面密度对金刚石涂层及钢球磨损形貌的影响
        4.4.2 织构深度对金刚石涂层和钢球磨损形貌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3)掺硅类金刚石薄膜摩擦磨损性能仿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DLC薄膜的结构成分及应用
    1.3 DLC薄膜制备与优化方法
    1.4 DLC薄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DLC薄膜摩擦磨损实验研究现状
        1.4.2 DLC薄膜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与模拟方法
    2.1 实验设备和方案
        2.1.1 实验设备介绍
        2.1.2 实验方案
    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2.2.1 分子动力学基本理论
        2.2.2 SiC/Si-DLC仿真模型建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i-DLC薄膜制备及表征
    3.1 Si-DLC薄膜的制备
        3.1.1 基底材料选取及加工
        3.1.2 Si-DLC薄膜沉积过程
    3.2 Si-DLC薄膜结构表征分析
        3.2.1 Si-DLC薄膜表面形貌观测
        3.2.2 Si-DLC薄膜XPS检测分析
        3.2.3 Si-DLC薄膜拉曼光谱检测分析
    3.3 Si-DLC薄膜力学性能检测分析
        3.3.1 Si-DLC薄膜硬度及弹性模量
        3.3.2 Si-DLC薄膜的膜基结合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DLC薄膜摩擦磨损的分子动力学仿真
    4.1 仿真模型和模拟方法
    4.2 载荷对Si-DLC薄膜摩擦磨损影响
    4.3 摩擦速度对Si-DLC薄膜摩擦磨损影响
    4.4 退火温度对Si-DLC薄膜摩擦磨损影响
    4.5 Si掺杂比例对Si-DLC薄膜摩擦磨损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DLC薄膜摩擦磨损实验
    5.1 载荷对Si-DLC薄膜摩擦磨损影响
    5.2 摩擦速度对Si-DLC薄膜摩擦磨损影响
    5.3 退火温度对Si-DLC薄膜摩擦磨损影响
    5.4 不同摩擦副对Si-DLC薄膜摩擦磨损影响
    5.5 仿真和实验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润滑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超滑
    1.1 固体超滑
        1.1.1 类金刚石膜超滑
        1.1.2 二维材料超滑
        1.1.2.1 纳米尺度超滑
        1.1.2.2 大尺度超滑
        1.1.2.3 二维材料润滑添加剂
    1.2 液体超滑
2 薄膜润滑
3 纳米润滑
    3.1 离子液体润滑
    3.2 纳米添加剂
4 极端工况摩擦与润滑
5 智能润滑
6 其他润滑(生物仿生学、绿色摩擦与润滑)
7 摩擦学测试方法
    7.1 AFM摩擦因数高分辨率技术
    7.2 双模态AFM探测表面摩擦能耗
    7.3 振动调制摩擦
8 结论与展望

(5)新型固体润滑复合膜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传动领域应用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几种典型的新型固体润滑膜
    1.1 DLC类金刚石膜
    1.2 MoS2复合膜
    1.3 类石墨碳膜
    1.4 多元类石墨碳膜
2固体润滑在机械传动领域的应用
3 固体润滑膜发展趋势
4 结语

(6)活塞用铝合金表面钛掺杂类金刚石膜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DLC膜概述
        1.2.1 DLC膜的成分及结构
        1.2.2 DLC膜的制备方法
        1.2.3 DLC膜的性能及应用
    1.3 DLC膜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4 铝合金表面DLC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1 铝合金表面DLC膜的研究现状
        1.4.2 铝合金表面DLC膜的存在问题
    1.5 本文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Ti-DLC膜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2.1 引言
    2.2 Ti-DLC膜的沉积设备
    2.3 基体材料及预处理
    2.4 Ti-DLC膜的制备工艺
        2.4.1 不同C_2H_2 气体流量下Ti-DLC膜的制备
        2.4.2 不同Ti过渡层厚度下Ti-DLC膜的制备
        2.4.3 超厚Ti-DLC膜的制备
    2.5 Ti-DLC膜厚度、残余应力和形貌表征
        2.5.1 表面轮廓仪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6 Ti-DLC膜成分及结构表征
        2.6.1 X射线衍射仪
        2.6.2 激光显微拉曼光谱仪
        2.6.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2.6.4 透射电子显微镜
    2.7 Ti-DLC膜性能表征
        2.7.1 力学性能测试
        2.7.2 摩擦性能测试
        2.7.3 结合性能测试
        2.7.4 导热性能测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C_2H_2 气体流量对铝合金表面Ti-DLC膜的影响
    3.1 引言
    3.2 铝合金表面不同C_2H_2 气体流量Ti-DLC膜的厚度及残余应力
    3.3 铝合金表面不同C_2H_2 气体流量Ti-DLC膜的形貌
        3.3.1 不同C_2H_2 气体流量Ti-DLC膜的表面形貌
        3.3.2 不同C_2H_2 气体流量Ti-DLC膜的截面形貌
    3.4 C_2H_2 气体流量对铝合金表面Ti-DLC膜成分和结构的影响
        3.4.1 不同C_2H_2 气体流量Ti-DLC膜的XRD分析
        3.4.2 不同C_2H_2 气体流量Ti-DLC膜的Raman分析
        3.4.3 不同C_2H_2 气体流量Ti-DLC膜的XPS分析
        3.4.4 不同C_2H_2 气体流量Ti-DLC膜的TEM分析
    3.5 C_2H_2 气体流量对铝合金表面Ti-DLC膜性能的影响
        3.5.1 不同C_2H_2 气体流量Ti-DLC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3.5.2 不同C_2H_2 气体流量Ti-DLC膜的摩擦性能分析
        3.5.3 不同C_2H_2 气体流量Ti-DLC膜的结合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Ti过渡层厚度对铝合金表面Ti-DLC膜的影响
    4.1 引言
    4.2 铝合金表面不同Ti过渡层厚度Ti-DLC膜的厚度及残余应力
    4.3 铝合金表面不同Ti过渡层厚度Ti-DLC膜的形貌
        4.3.1 不同Ti过渡层厚度Ti-DLC膜的表面形貌
        4.3.2 不同Ti过渡层厚度Ti-DLC膜的截面形貌
    4.4 Ti过渡层厚度对铝合金表面Ti-DLC膜成分和结构的影响
        4.4.1 不同Ti过渡层厚度Ti-DLC膜的XRD分析
        4.4.2 不同Ti过渡层厚度Ti-DLC膜的Raman分析
        4.4.3 不同Ti过渡层厚度Ti-DLC膜的XPS分析
    4.5 Ti过渡层厚度对铝合金表面Ti-DLC膜性能的影响
        4.5.1 不同Ti过渡层厚度Ti-DLC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4.5.2 不同Ti过渡层厚度Ti-DLC膜的摩擦性能分析
        4.5.3 不同Ti过渡层厚度Ti-DLC膜的结合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铝合金表面超厚Ti-DLC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
    5.1 引言
    5.2 超厚Ti-DLC膜的厚度
    5.3 超厚Ti-DLC膜的形貌
        5.3.1 超厚Ti-DLC膜的表面形貌
        5.3.2 超厚Ti-DLC膜的截面形貌
    5.4 超厚Ti-DLC膜的成分及结构
    5.5 超厚Ti-DLC膜的性能评价
        5.5.1 超厚Ti-DLC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5.5.2 超厚Ti-DLC膜的结合性能分析
        5.5.3 超厚Ti-DLC膜的摩擦性能分析
        5.5.4 超厚Ti-DLC膜的导热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7)TC4钛合金表面硬质薄膜的制备及腐蚀磨损和减摩抗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TC4 钛合金的性质与特点
        1.1.2 TC4 钛合金的应用
    1.2 研究的意义、方法及发展现状
    1.3 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及设备
    2.1 基底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制备工艺
        2.3.1 热氧化层制备
        2.3.2 DLC薄膜制备
        2.3.3 PTFE薄膜制备
    2.4 表征方法
        2.4.1 表面表征
        2.4.2 摩擦学性能表征
        2.4.3 腐蚀及腐蚀磨损性能表征
第3章 TC4 钛合金表面Cr/CrC/DLC梯度过渡薄膜的腐蚀磨损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薄膜的制备
        3.2.2 薄膜的组分、结构及力学性能表征
        3.2.3 薄膜的腐蚀及腐蚀磨损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薄膜的成分及形貌
        3.3.2 薄膜的力学性能
        3.3.3 薄膜的腐蚀性能
        3.3.4 薄膜的腐蚀磨损性能
        3.3.5 磨损机理
    3.4 小结
第4章 TC4 钛合金热氧化层的腐蚀磨损性能
    4.1 热氧化温度对TC4 钛合金氧化层组织结构及腐蚀磨损性能的影响
        4.1.1 实验部分
        4.1.1.1 材料与制备
        4.1.1.2 氧化层的组分、结构及力学性能表征
        4.1.1.3 氧化层的腐蚀及腐蚀磨损性能表征
        4.1.2 结果与讨论
        4.1.2.1 氧化层的成分及形貌
        4.1.2.2 TC4 热氧化层形成的机理
        4.1.2.3 氧化层的力学性能
        4.1.2.4 氧化层的腐蚀性能
        4.1.2.5 氧化层的腐蚀磨损性能
        4.1.2.6 热氧化样品的腐蚀磨损机制
        4.1.3 小结
    4.2 热氧化时间对TC4 钛合金氧化层组织结构及腐蚀磨损性能的影响
        4.2.1 实验部分
        4.2.2 结果与讨论
        4.2.2.1 氧化层的成分及形貌
        4.2.2.2 氧化层的力学性能
        4.2.2.3 氧化层的腐蚀性能
        4.2.2.4 氧化层的腐蚀磨损性能
        4.2.2.5 氧化层的腐蚀磨损机制
        4.2.3 小结
第5章 钛合金表面复合氧化物涂层的腐蚀磨损性能
    5.1 钛合金表面有机-氧化物复合涂层的腐蚀磨损性能
        5.1.1 实验部分
        5.1.1.1 TO/PTFE复合薄膜的制备
        5.1.1.2 TO/PTFE复合薄膜的表征
        5.1.1.3 TO/PTFE复合薄膜的腐蚀及腐蚀磨损性能表征
        5.1.2 结果与讨论
        5.1.2.1 TO/PTFE复合薄膜的组分及形貌
        5.1.2.2 TO/PTFE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
        5.1.2.3 TO/PTFE复合薄膜的腐蚀性能
        5.1.2.4 TO/PTFE复合薄膜的腐蚀磨损性能
        5.1.2.5 TO/PTFE复合薄膜的腐蚀磨损机制
        5.1.3 小结
    5.2 钛合金表面无机-氧化物复合涂层的腐蚀磨损性能
        5.2.1 实验部分
        5.2.1.1 TO/DLC(F-DLC)复合薄膜的制备
        5.2.1.2 TO/DLC(F-DLC)复合薄膜的表征
        5.2.2 结果与讨论
        5.2.2.1 TO/DLC(F-DLC)复合薄膜的组分及形貌
        5.2.2.2 TO/DLC(F-DLC)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
        5.2.2.3 TO/DLC(F-DLC)复合薄膜的腐蚀性能
        5.2.2.4 TO/DLC(F-DLC)复合薄膜的腐蚀磨损性能
        5.2.2.5 TO/DLC(F-DLC)复合薄膜的腐蚀磨损机制
        5.2.3 小结
第6章 TC4 钛合金热氧化层在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
    6.1 全合成机油润滑下的摩擦学行为
        6.1.1 实验
        6.1.1.1 材料与制备
        6.1.1.2 摩擦性能表征
        6.1.1.3 表面表征
        6.1.2 结果与讨论
        6.1.2.1 氧化层的组分与形貌
        6.1.2.2 氧化层的力学性能
        6.1.2.3 氧化层的在全合成机油润滑下的摩擦学行为
        6.1.2.4 磨损机理分析
        6.1.3 小结
    6.2 基于摩擦催化效应原位生成DLC薄膜的摩擦学行为
        6.2.1 实验
        6.2.1.1 材料制备
        6.2.1.2 表面表征
        6.2.1.3 摩擦性能表征
        6.2.2 结果与讨论
        6.2.2.1 氧化层在PAO6 油润滑下摩擦学行为
        6.2.2.2 磨损机理分析
        6.2.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8)氮化硼纳米管和纳米片的合成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氮化硼纳米管和纳米片研究进展
    1.1 氮化硼纳米管和纳米片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1.2 氮化硼纳米管和纳米片的合成
        1.2.1 氮化硼纳米管的合成
        1.2.2 氮化硼纳米片的合成
    1.3 氮化硼纳米管和纳米片的功能化
        1.3.1 氮化硼纳米管的功能化
        1.3.2 氮化硼纳米片的功能化
    1.4 氮化硼纳米管和纳米片的应用
        1.4.1 力学
        1.4.2 热学
        1.4.3 摩擦学
        1.4.4 生物医药材料
        1.4.5 辐射屏蔽
        1.4.6 其他应用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2章 氧化硼和钨酸铵辅助生长氮化硼纳米管
    2.1 引言
    2.2 氧化硼辅助生长氮化硼纳米管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2.3 结论
    2.3 钨酸铵辅助生长氮化硼纳米管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讨论
        2.3.3 结论
    2.4 本章总结
第3章 硼化镁催化生长氮化硼纳米管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氮化硼纳米管的合成
        3.2.3 表征
        3.2.4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氮化硼纳米管的合成与表征
        3.3.2 VLS理论概述
        3.3.3 生长机理
        3.3.4 阴极发光光谱和表面润湿性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球磨退火法常压制备氮化硼纳米管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材料
        4.2.2 氮化硼纳米管的制备
        4.2.3 氮化硼纳米管/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氮化硼纳米管的合成和表征
        4.3.2 氮化硼纳米管/聚氨酯复合膜的制备、表征和性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步法高产率制备氮化硼纳米片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材料
        5.2.2 氮化硼纳米片的制备
        5.2.3 双甘肽修饰的氮化硼纳米片/聚氨酯复合膜的制备
        5.2.4 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氮化硼纳米片的合成与表征
        5.3.2 双甘肽修饰的氮化硼纳米片/聚氨酯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乙酸锌模板剂辅助生长薄层氮化硼纳米片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氮化硼纳米片的制备
        6.2.2 摩擦学测试
        6.2.3 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氮化硼纳米片的合成和表征
        6.3.2 氮化硼纳米片的摩擦学性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单晶硅表面沉积氮化硼纳米片薄膜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试剂与材料
        7.2.2 氮化硼纳米片的沉积
        7.2.3 摩擦学测试
        7.2.4 表征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氮化硼纳米片的合成
        7.3.2 氮化硼纳米片的结构
        7.3.3 氮化硼纳米片的化学表征
        7.3.4 氮化硼纳米片的摩擦学性质
        7.3.5 不同基底沉积鳞片状氮化硼纳米片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仪器与方法
附录Ⅱ 作者简介
附录Ⅲ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
致谢

(9)多弧离子镀制备CrWN/MoN纳米复合涂层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涂层材料研究现状
    1.3 铬基氮化物涂层及其应用
        1.3.1 单一CrN涂层
        1.3.2 多元铬基氮化物涂层及其研究现状
        1.3.3 W、Mo元素掺杂CrN涂层研究现状
    1.4 涂层常用制备方法
        1.4.1 化学气相沉积技术
        1.4.2 物理气相沉积技术
        1.4.3 多弧离子镀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1.7 课题来源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的选取和预处理
    2.2 实验设备
    2.3 工艺方案
        2.3.1 基础工艺
        2.3.2 工艺路线
    2.4 分析测试方法
        2.4.1 物相结构分析
        2.4.2 表面与截面形貌分析
        2.4.3 硬度测试
        2.4.4 结合强度测试
        2.4.5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第三章 多弧离子镀制备CrN、CrWN涂层的研究
    3.1 引言
    3.2 CrN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2.1 试验参数
        3.2.2 物相结构
        3.2.3 形貌分析
        3.2.4 力学性能与结合强度
    3.3 沉积气压对CrWN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3.1 试验参数
        3.3.2 物相结构
        3.3.3 形貌分析
        3.3.4 力学性能
        3.3.5 结合强度
    3.4 基片偏压对CrWN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4.1 试验参数
        3.4.2 物相结构
        3.4.3 形貌分析
        3.4.4 力学性能
        3.4.5 结合强度
        3.4.6 CrN、CrWN涂层摩擦性能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弧离子镀制备MoN涂层的研究
    4.1 引言
    4.2 沉积气压对MoN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2.1 试验参数
        4.2.2 物相结构
        4.2.3 形貌分析
        4.2.4 力学性能
        4.2.5 结合强度
    4.3 基片偏压对MoN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3.1 试验参数
        4.3.2 物相结构
        4.3.3 形貌分析
        4.3.4 力学性能
        4.3.5 结合强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弧离子镀制备Cr WN/MoN涂层的研究
    5.1 引言
    5.2 调制周期对CrWN/MoN纳米复合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2.1 试验参数
        5.2.2 物相结构
        5.2.3 形貌分析
        5.2.4 力学性能
        5.2.5 结合强度
    5.3 CrN、CrWN、CrWN/MoN涂层的摩擦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基体负偏压对MoS2-Ti及MoS2-Ti/TiN复合薄膜结构与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固体润滑材料的发展现状
    1.2 MoS_2固体润滑材料的发展现状
        1.2.1 MoS_2的结构及性能
        1.2.2 纯MoS_2固体润滑薄膜的发展现状
        1.2.3 MoS_2基固体润滑薄膜的发展现状
    1.3 磁控溅射薄膜制备技术
        1.3.1 平衡磁控溅射
        1.3.2 非平衡磁控溅射
    1.4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薄膜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2.1 MoS_2-Ti及MoS_2-Ti/TiN复合薄膜的制备
        2.1.1 实验设备
        2.1.2 薄膜的制备
    2.2 薄膜的结构表征
        2.2.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2.4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3 薄膜的性能表征
        2.3.1 硬度测定
        2.3.2 摩擦磨损测试
        2.3.3 结合强度测试
3 负偏压对MoS_2-Ti复合薄膜的微观组织与性能影响研究
    3.1 负偏压对MoS_2-Ti复合薄膜微观组织的影响
        3.1.1 物相结构分析
        3.1.2 表面及截面形貌分析
        3.1.3 表面粗糙度分析
        3.1.4 化学价键分析
        3.1.5 微观组织分析
    3.2 负偏压对MoS_2-Ti复合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2.1 硬度分析
        3.2.2 结合强度分析
    3.3 负偏压对MoS_2-Ti复合薄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MoS_2-Ti/TiN复合薄膜的微观组织与性能研究
    4.1 MoS_2-Ti/TiN复合薄膜的微观组织结构
        4.1.1 物相结构分析
        4.1.2 表面及截面形貌分析
    4.2 MoS_2-Ti/TiN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
        4.2.1 硬度分析
        4.2.2 结合强度分析
    4.3 MoS_2-Ti/TiN复合薄膜的摩擦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MoS_2-Ti及MoS_2-Ti/TiN复合薄膜的硬化机制和摩擦磨损机制研究
    5.1 MoS_2-Ti及MoS_2-Ti/TiN复合薄膜的硬化机制
    5.2 MoS_2-Ti及MoS_2-Ti/TiN复合薄膜的摩擦磨损机制
        5.2.1 负偏压对MoS_2-Ti及MoS_2-Ti/TiN复合薄膜摩擦磨损机制的影响
        5.2.2 温度对MoS_2-Ti复合薄膜摩擦磨损机制的影响
        5.2.3 TiN中间层对MoS_2-Ti/TiN复合薄膜摩擦磨损机制的影响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Tribological performances of diamond film and graphite/diamond composite film with paraffin oil lubric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属掺杂对高强化柴油机活塞销类金刚石薄膜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J]. 郭圣刚,王建平,赵忠诚,程晶晶,田新伟. 兵工学报, 2021(04)
  • [2]金刚石涂层激光表面微织构与石墨的协同减摩机理研究[D]. 韩源.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掺硅类金刚石薄膜摩擦磨损性能仿真与实验研究[D]. 张家豪.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润滑研究进展[J]. 谭新峰,雒建斌. 中国机械工程, 2020(02)
  • [5]新型固体润滑复合膜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传动领域应用的分析[J]. 田苗,王佐平,张亚娟,王育召,符昊. 热加工工艺, 2019(24)
  • [6]活塞用铝合金表面钛掺杂类金刚石膜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 曹红帅. 湘潭大学, 2019
  • [7]TC4钛合金表面硬质薄膜的制备及腐蚀磨损和减摩抗磨机理研究[D]. 曹磊.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1)
  • [8]氮化硼纳米管和纳米片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 俄松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9]多弧离子镀制备CrWN/MoN纳米复合涂层及其性能研究[D]. 包改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10]基体负偏压对MoS2-Ti及MoS2-Ti/TiN复合薄膜结构与性能影响的研究[D]. 薛晨.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石蜡油润滑金刚石膜和石墨/金刚石复合膜的摩擦学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